CN116794808A -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94808A
CN116794808A CN202210234151.8A CN202210234151A CN116794808A CN 116794808 A CN116794808 A CN 116794808A CN 202210234151 A CN202210234151 A CN 202210234151A CN 116794808 A CN116794808 A CN 1167948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lens
optical
image
focal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341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凯元
王晓芳
龙思琛
叶海水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3415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9480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9800 priority patent/WO202316935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794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948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用以在保证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前提下,减小光学镜头的尺寸。光学镜头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至少七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第一片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片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最后一片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光学镜头的后焦距BFL满足:BFL≤2.5mm;第一片透镜的物侧表面在光学镜头的光轴的投影点中最远离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点为O1,最后一片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为Ox,O1与Ox之间的距离为TTL1,TTL1与光学镜头的像高IH满足:TTL1/IH≤0.57。

Description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多样化的需求,用户对手机拍照的要求愈来愈高,手机镜头的靶面、景深、解析度等影响成像质量的性能参数都需要有更进一步的提升。同时,由于手机薄型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以及折叠机应用的需求,手机镜头的总长也成为约束手机整体厚度的重要原因。对于大靶面的手机镜头来说,镜头的总长是影响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而目前的手机镜头往往难以兼顾靶面与总长两方面的设计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用以在保证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前提下,减小光学镜头的尺寸。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该光学镜头可包括至少七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该至少七片透镜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依次排列。具体设置时,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第一片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片透镜的物侧表面的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的近光轴处为凹面;最后一片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光学镜头的后焦距BFL可满足:BFL≤2.5mm。另外,定义第一片透镜的物侧表面在光学镜头的光轴的投影点中最远离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点为O1,最后一片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为Ox,其中,x为透镜的数量,O1与Ox之间的距离为TTL1,TTL1与光学镜头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满足:TTL1/IH≤0.57。
上述方案中的光学镜头可应用于采用可弹出式设计的摄像模组中,光学镜头在摄像模组的非弹出状态下的总长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使应用该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实现薄型化设计;另外,光学镜头在摄像模组的弹出状态下又具有相对较长的后焦,因此便于摄像模组的对焦或变焦操作,有助于使摄像模组实现较好的拍摄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该光学镜头还可以包括可变光圈,可变光圈设置在沿物侧到像侧方向排列的第一片透镜的物侧,可变光圈的通光直径可调节,从而可以实现对光学镜头的光圈数的调节。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光学镜头的最大入瞳直径EPDmax、最小入瞳直径EPDmin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可满足:1.6≤EFL/(EPDmax-EPDmin)≤3,入瞳直径的大小可通过调节可变光圈实现,采用这种设计,光学镜头能够为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景深范围,因此可以兼顾多场景的拍摄需求。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第一片透镜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1/EFL≤1.3。通过合理分配光焦度,使光学镜头实现较好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光学镜头的焦距EFL与光学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HFOV满足:EFL×tan(HFOV)≥7mm。采用这种设计,可以使摄像模组具有较大的靶面,从而有利于提升成像亮度和解析力。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光学镜头的总长TTL、光学镜头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以及光学镜头的光圈数F#满足:IH2/(TTL2×F#)≥1.2,这样可以增大光学镜头的进光量,同时有利于光学镜头的薄型化设计。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光学镜头的光圈数F#与光学镜头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IH/(4×F#)≥1.85,该条件下可以增大光学镜头的靶面,并可以增大光学镜头的进光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第二片透镜的折射率n2满足:1.6≤n2≤2.1。通过将第二片透镜设计为具有较高的折射率,有利于矫正光学镜头的像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第一片透镜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透片镜的阿贝系数vd2满足:|vd1-vd2|≥40。通过合理分配***材料分布,可以减小光学镜头的色差,提升光学镜头的像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倒数第二片透镜的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可以为反曲面,这样有助于提升摄像模组的边缘视场像质。
类似地,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最后一片透镜的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也可以为反曲面,以进一步提升摄像模组的边缘视场像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与光学***的后焦距BFL可满足:5≤TTL/BFL≤8,这种设计可以保证光学镜头具有较长的后焦,为应用该光学镜头的摄像模组的弹出式设计提供空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定义沿物侧到像侧方向排列的第一片透镜的像侧表面与光学镜头的光轴的交点为O11,第一片透镜的像侧表面的边缘在所述光轴的投影点为O12,O11与O12之间的距离为sag1;定义沿物侧到像侧方向排列的第二片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O21,第二片透镜的物侧表面的边缘在光轴的投影点为O22,O21与O22之间的距离为sag2;定义第一片透镜的像侧表面与第二片透镜的物侧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12;sag1、sag2与T12之间可满足:T12-sag1+sag2≥0.35mm,这样可以为光学镜头耦合提供结构空间,提升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与光学镜头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半像高ImgH满足:0.5≤EPD/ImgH≤0.8,在该条件下可使光学镜头实现大光圈设计,从而提高光学镜头的进光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第二片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与第二片透镜的边缘厚度ET2满足:0.8≤CT2/ET2≤1.1,以保证第二片透镜的可加工性,提升光学镜头的良率。
下面以包括七片透镜的光学镜头为例,说明光学镜头的几种具体结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光学镜头的七片透镜分别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
TTL1与光学镜头的像高IH满足:TTL1/IH=0.49,其中,TTL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成像面的点O1与第七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O7之间的距离;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1/EFL=1.26;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2/EFL=282;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为2.011;第一透镜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透镜的阿贝系数vd2:vd1-vd2=75.8;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焦距f3、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EFL×(f3+f4)/(f3-f4)=-0.43095;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5/EFL=7.57;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焦距f6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6/EFL=1.3;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焦距f7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7/EFL=-0.72。
或者,TTL1与光学镜头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TTL1/IH=0.505,其中,TTL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成像面的点O1与第七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O7之间的距离;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1/EFL=1.125;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2/EFL=-13.9;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为1.677;第一透镜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透镜的阿贝系数vd2满足:vd1-vd2=75.8;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焦距f3、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EFL×(f3+f4)/(f3-f4)=-0.74464;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5/EFL=2.6972;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焦距f6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6/EFL=2.847;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焦距f7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7/EFL=-0.881。
或者,TTL1与光学镜头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TTL1/IH=0.506,其中,TTL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成像面的点O1与第七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O7之间的距离;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1/EFL=1.036;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2/EFL=-5.24;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为1.677;第一透镜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透镜的阿贝系数vd2满足:vd1-vd2=62.32;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焦距f3、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EFL×(f3+f4)/(f3-f4)=0.1578;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5/EFL=-1.519;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焦距f6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6/EFL=0.755;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焦距f7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7/EFL=-1.016。
或者,TTL1与光学镜头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TTL1/IH=0.51,其中,TTL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成像面的点O1与第七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O7之间的距离;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1/EFL=1.19;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2/EFL=-10.38;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为1.677;第一透镜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透镜的阿贝系数vd2满足:vd1-vd2=58.76;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焦距f3、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EFL×(f3+f4)/(f3-f4)=-0.436;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5/EFL=-1.749;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焦距f6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6/EFL=0.6535;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焦距f7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7/EFL=-0.796。
或者,TTL1与光学镜头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TTL1/IH=0.49,其中,TTL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成像面的点O1与第七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O7之间的距离;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1/EFL=1.138;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2/EFL=-9.22;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为1.677;第一透镜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透镜的阿贝系数vd2满足:vd1-vd2=75.85;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焦距f3、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EFL×(f3+f4)/(f3-f4)=1.006;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5/EFL=23.05;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焦距f6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6/EFL=1.077;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焦距f7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7/EFL=-0.602。
或者,TTL1与光学镜头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TTL1/IH=0.49,其中,TTL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成像面的点O1与第七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O7之间的距离;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1/EFL=1.14;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2/EFL=-10.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为1.677;第一透镜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透镜的阿贝系数vd2满足:vd1-vd2=75.85;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焦距f3、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EFL×(f3+f4)/(f3-f4)=1.22;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5/EFL=-2.46;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焦距f6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6/EFL=0.845;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焦距f7与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7/EFL=-0.694。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可包括感光芯片以及前述任一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的光学镜头,感光芯片可设置于光学镜头的成像面,感光芯片可用于将光学镜头传递的光信号变换为图像信号。该摄像模组具有较好的拍摄效果,且能够兼顾不同场景的拍摄需求。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包括壳体以及前述实施方案中的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设置于壳体,且摄像模组具有位于壳体内部的第一状态,以及至少部分弹出至壳体外部的第二状态。该电子设备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高度相对较小,因此有助于使电子设备实现薄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子设备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在A-A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参考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曲线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曲线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曲线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曲线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曲线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曲线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
附图标记:
1-电子设备;100-壳体;200-显示屏;300-电路板;400-摄像模组;110-中框;120-后盖;210-显示面板;220-第一盖板;310-避让空间;121-进光孔;122-摄像头装饰件;123-第二盖板;410-光学镜头;420-模组电路板;430-感光芯片;440-滤光片;421-沉槽;450-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首先对本申请中涉及到的相关英文简写以及名词概念进行简单说明:
F#F-number F数/光圈,是光学镜头的焦距/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得出的相对值(相对孔径的倒数),光圈愈大,F值(F#)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景深愈小,拍照的背景内容将会虚化,类似长焦镜头的效果;
EFL effect focal length,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
BFL back focal length,光学镜头的后焦长度,定义为光学镜头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至感光芯片的距离;
TTL total track length,光学镜头的总长,具体指光学镜头最靠近被摄体的表面至成像面的距离;
EPD entrance pupil diameter,入瞳直径,限制入射光束的有效孔径的大小;
IH image height,像高,光学镜头在成像面所成图像的全像高度;
FOV field of view,视场角,以光学镜头为顶点,以被摄目标的物象可通过光学镜头的最大范围的两条边缘构成的夹角,或者可以理解为光学镜头所能成像的最大视野范围;
HFOV Half-FOV,半视场角;
光焦度,等于像侧光束会聚度与物侧光束会聚度之差,正光焦度的透镜具有正的焦距,可将光线聚拢;负光焦度的透镜具有负的焦距、可将光线发散;
物侧可以理解为靠近被摄取物的一侧,像侧可以理解为靠近成像面的一侧;
透镜的物侧表面为透镜靠近被摄取物的一侧表面,透镜的像侧表面为透镜靠近成像面的一侧表面;
近光轴处可以理解为透镜表面靠近光轴的区域。
请参考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照相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眼镜、AR头盔、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眼镜或者VR头盔、或者具有拍照及摄像功能的其它形态的设备。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以手机为例进行阐述。
图2为图1中电子设备的局部分解示意图。请一并参考图1和图2,电子设备1可以包括壳体100、显示屏200、电路板300及摄像模组400。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2以及下文相关附图仅示意性的示出了电子设备1包括的一些部件,这些部件的实际形状、实际大小、实际位置和实际构造不受图1、图2以及下文各附图限定。
为了便于描述,定义电子设备1的宽度方向为x轴,电子设备的长度方向为y轴,电子设备1的厚度方向为z轴,其中,x轴、y轴、z轴两两垂直。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1的坐标系设置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其中,壳体100可以包括中框110以及后盖120,后盖120固定于中框110的一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后盖120可以通过粘胶固定连接于中框11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后盖120与中框110也可以形成一体成型结构,即后盖与中框为一个整体结构。
在其它实施例中,壳体100也可以包括中板(图中未示出)。中板连接于中框110的内侧,与后盖120相对且间隔设置。
请再次参考图2,显示屏200固定于中框110上与后盖120相对的另一侧,此时,显示屏200与后盖120相对设置。显示屏200、中框110与后盖120共同围出电子设备1的内部。电子设备1的内部可用于放置电子设备1的器件,例如电路板300、摄像模组400、电池、受话器以及麦克风等。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屏200可用于显示图像、文字等。显示屏200可以为平面屏,也可以为曲面屏。显示屏200包括显示面板210与第一盖板220,第一盖板220叠置于显示面板210背离中框110的一侧。第一盖板220可以紧贴显示面板210设置,可主要用于对显示面板210起到保护以及防尘作用。第一盖板220的材质为透明材料,例如,可以为玻璃或者塑料。显示面板210可以采用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面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面板,或者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 LED)显示面板等。
图3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在A-A处的局部剖视图。一并参考图2和图3,电路板300固定于电子设备1的内部。具体地,电路板300可以固定于显示屏200朝向后盖120的一侧。在其它实施例中,当中框110包括中板时,电路板300可以固定在中板朝向后盖120的一侧表面。可以理解的,电路板300可以为硬质电路板,也可以为柔性电路板,也可以为软硬结合电路板。电路板300可以用于承载芯片、电容、电感等电子器件,并可以实现电子器件之间的电连接,其中,芯片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以及通用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
请继续参考图2和图3,摄像模组400固定在壳体100内,用于使电子设备1实现拍照或者录像等功能。具体地,摄像模组400可以固定于显示屏200朝向后盖120的一侧。在其它实施例中,当中框110包括中板时,摄像模组400也可以固定在中板朝向后盖120的一侧表面。
另外,电路板300上可设置有避让空间310,避让空间310的形状可以为与摄像模组400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例如图2所示意的矩形形状。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避让空间310还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不规则形状等,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摄像模组400位于避让空间310内。这样,在z轴方向上,摄像模组400与电路板300具有重叠区域,从而避免了因摄像模组400堆叠于电路板而导致电子设备1的厚度增大。在其它实施例中,电路板300也可以未设置避让空间310,此时,摄像模组400可以直接堆叠于电路板300,或者通过其它支撑结构与电路板300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模组400电连接于电路板300。具体的,摄像模组400通过电路板300电连接于CPU。当CPU接收到用户的指令时,CPU能够通过电路板300向摄像模组400发送信号,以控制摄像模组400拍摄图像或者录像。在其它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1未设置电路板300时,摄像模组400也可以直接接收用户的指令,并根据用户的指令进行拍摄图像或者录像。
请再次参考图3,后盖120开设有进光孔121,进光孔121可将电子设备1的内部连通至电子设备1的外部。电子设备1还包括摄像头装饰件122和第二盖板123。部分摄像头装饰件122可以固定于后盖120的内表面,部分摄像头装饰件122接触于进光孔121的孔壁。第二盖板123固定连接在摄像头装饰件122的内壁。摄像头装饰件122与第二盖板123将电子设备1的内部与电子设备1的外部隔开,从而避免外界的水或者灰尘经进光孔121进入电子设备1的内部。第二盖板123的材质为透明材料,例如,可以为玻璃或者塑料。
可以理解的是,进光孔121的形状不仅限于附图1及附图2所示意的圆形。例如,进光孔121的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或者其它不规则形状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400还可以固定于后盖120朝向显示屏200的一侧,此时,显示面板210上可设置开孔,电子设备1外部的光线能够依次穿过第一盖板220和开孔进入电子设备1的内部,从而被摄像模组400采集并形成图像或视频。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400既可以用作为前置摄像模组,也可以用作为后置摄像模组,具体可以根据电子设备1的功能需求进行设置,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400可以包括光学镜头410、模组电路板420、感光芯片430及滤光片440。需要说明的是,光学镜头410的光轴方向与摄像模组400的光轴方向相同。
其中,该光学镜头410可安装于被摄体(物面)与感光芯片430(像面)之间,光学镜头410用于形成被摄体的像(即光信号),感光芯片430用于将被摄体的像(即光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并输出,以便于实现摄像模组的拍照或录像功能。
模组电路板420固定于光学镜头410的出光侧,也即模组电路板420位于光学镜头410的像侧。模组电路板420可以电连接于电路板,以使信号能够在电路板与模组电路板420之间传输。可以理解的,模组电路板420可以为硬质电路板,也可以为柔性电路板,也可以为软硬结合电路板,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请继续参考图3,感光芯片430固定于模组电路板420朝向光学镜头410的一侧。感光芯片430与模组电路板420电连接,这样,当感光芯片430采集环境光线之后,感光芯片430可以根据环境光线产生信号,并将信号经模组电路板420传输至电路板。具体实施时,感光芯片430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或者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等图像传感器。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模组电路板420上还可安装有电子元器件或者其它芯片(例如驱动芯片)。电子元器件或者其它芯片设于感光芯片430的周边。电子元器件或者其它芯片用于辅助感光芯片430采集环境光线,以及辅助感光芯片430对所采集的环境光线进行信号处理。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模组电路板420可以在局部设置沉槽421,此时,感光芯片430可安装于沉槽421内。这样,感光芯片430与模组电路板420在z轴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此时,摄像模组400在z轴方向上可以设置得较薄。
请继续参考图3,滤光片440位于感光芯片430朝向光学镜头410的一侧。滤光片440可以用于过滤穿过光学镜头410的环境光线的杂光,并使过滤后的环境光线传播至感光芯片430,从而保证电子设备拍摄图像具有较佳的清晰度。滤光片44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蓝色玻璃滤光片。例如,滤光片440还可以为反射式红外滤光片,或者是双通滤光片(双通滤光片可使环境光线中的可见光和红外光同时透过,或者使环境光线中的可见光和其它特定波长的光线(例如紫外光)同时透过,或者使红外光和其它特定波长的光线(例如紫外光)同时透过)。
为了将滤光片440的位置进行固定,摄像模组400还可包括设置于光学镜头410与模组电路板420之间的支撑件450,支撑件450的两侧分别与光学镜头410和模组电路板420固定连接,具体固定方式可以为粘接。滤光片440可设置于支撑件450的其中一侧。支撑件450上对应感光芯片430的区域开设有通孔451,以使环境光线能够顺利射入感光芯片430。
在摄像模组400中,光学镜头410是影响摄像模组400的成像质量的最关键部件,摄像模组400的靶面、景深、解析度等性能参数都由光学镜头410所决定。其中,靶面可以理解为感光芯片430上的成像区域,靶面越大,越有利于成像亮度和解析力的提升。景深是指光学镜头410前沿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所测定的被摄体前后距离范围,或者可以理解为,当光学镜头410聚焦完成后,焦点前后的范围所呈现的清晰图像的距离范围。光学镜头410的景深与其光圈相关,光圈越大,景深越浅,越有利于突出拍摄画面中的主体;光圈越小,景深越深,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保证拍摄画面中的远景和近景能够同时清晰成像。对于大光圈、大靶面的摄像模组400来说,光学镜头410的总长成为影响其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当前的光学镜头410往往难以兼顾靶面与总长两方面的设计需求。
光学镜头410的总长影响着摄像模组400的整体高度,而摄像模组400的整体高度又是电子设备1厚度设计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了降低摄像模组400的整体高度,目前一些电子设备1上开始采用可弹出式摄像模组设计。采用这种设计,摄像模组400具有位于电子设备1内部以及由进光孔121弹出至电子设备1外部的两种状态,为便于描述,以下将摄像模组400位于电子设备1内部的状态称为第一状态,该状态下摄像模组400通常不实施拍摄作业,因此第一状态也可理解为摄像模组400的非工作状态。相应地,将摄像模组400弹出至电子设备1外部时的状态称为第二状态,该状态下摄像模组400可实施拍摄作业,因此第二状态也可理解为摄像模组400的工作状态。摄像模组400可在马达的驱动下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摄像模组400处于第一状态时,摄像模组400的高度相对较小,因此在将其完整设置于电子设备1的内部时也不会对电子设备1的薄型设计造成制约;当摄像模组400处于第二状态时,摄像模组400的高度增加,这时可沿摄像模组400的高度方向(即z向)调整光学镜头410内的部分或全部透镜的位置来进行对焦或变焦,以实现较好的拍照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即是基于可弹出式摄像模组400设计的光学镜头410,该光学镜头410在摄像模组400处于第一状态时具有相对较小的总长,而在摄像模组400处于第二状态时又具有相对较长的后焦,因此便于摄像模组400的对焦或变焦操作。另外,该光学镜头采用可变光圈结构,并结合对透镜的相关参数的匹配设计,使光学镜头能够为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景深范围,从而兼顾多场景的拍摄需求。
参考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参考结构示意图。该光学镜头410可包括多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示例性地,透镜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七片,例如七片、八片、九片或更多片,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图4中所示的实施例以光学镜头410包括七片透镜为例进行说明,这时,沿物侧到像侧,光学镜头410的七片透镜可分别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具体实施时,这些透镜可以为非球面透镜,这样可以消除像差,有利于提高光学镜头410的成像质量。此时,各片透镜均可以采用塑胶材质,以降低光学镜头410的制作工艺难度以及制作成本。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各片透镜也可以采用玻璃材质;或者部分透镜采用玻璃材质,部分透镜采用塑胶材质,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选择,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410还可以包括可变光圈ST,可变光圈ST可设置于多片透镜的物侧,其通光直径可调节。可以理解的,通过调节可变光圈ST的通光直径即可调整光学镜头410的进光量,并调节光学镜头410的光圈数F,进而实现对光学镜头410的景深的调节。具体实施时,可变光圈ST可以采用“猫眼式”光圈、“虹膜型”光圈、瞬时光圈、兼快门光圈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光学镜头410的各片透镜中,沿物侧到像侧方向排列的第一片透镜,也即图4中的第一透镜L1可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L1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一透镜L1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1/EFL≤1.3,通过合理分配光焦度,有助于使光学镜头实现较好的成像质量。另外,第一透镜L1的阿贝系数vd1可满足:vd1≥60。
沿物侧到像侧方向排列的第二片透镜,也即图4中的第二透镜L2可具有相对较高的折射率,这种设计有利于矫正光学镜头的像差,同时还有助于减小光学镜头410的总长。示例性地,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n2满足:1.6≤n2≤2.1。第二透镜L2的阿贝系数vd2与第一透镜L1的阿贝系数vd1之间满足:|vd1-vd2|≥40。通过合理分配***材料分布,可以减小光学镜头的色差,提升光学镜头的像质。
定义第一透镜L1的像侧表面与光学镜头410的光轴的交点为O11,第一透镜L1的像侧表面的边缘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为O12,O11与O12之间的距离为sag1;定义第二透镜L2的物侧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O21,第二透镜L2的物侧表面的边缘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为O22,O21与O22之间的距离为sag2。沿光轴的延伸方向,第一透镜L1的像侧表面与第二透镜L2的物侧表面之间的距离为T12,当sag1、sag2与T12之间满足:T12-sag1+sag2≥0.35mm时,可以为光学镜头耦合提供结构空间,提升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透镜L1的像侧表面的边缘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表面具有最大光学有效口径的位置,类似地,第二透镜L2的物侧表面的边缘也可以理解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表面具有最大光学有效口径的位置。
另外,第二透镜L2的中心厚度CT2与其边缘厚度可ET2满足:0.8≤CT2/ET2≤1.1。其中,透镜的中心厚度可以理解为透镜中心位置的厚度,也即光轴穿过透镜的位置的厚度,边缘后度可以理解为透镜边缘位置的厚度。采用这种设计,可以保证第二透镜L2的可加工性,提升光学镜头的良率。
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排列的倒数第二片透镜,也即图4中的第六透镜L6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在第六透镜L6的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中,可至少有一个表面为反曲面,这样有助于提升摄像模组的边缘视场像质。其中,反曲面可以理解为由凸起方向相反的曲面形成的复合曲面,以第六透镜L6的物侧表面为例,第六透镜L6的中心区域朝向物侧方向凸起,第六透镜L6的边缘区域朝向像侧方向凸起。
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排列的最后一片透镜,也即图4中的第七透镜L7具有负光焦度。在第七透镜L7的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中,也至少可存在一个反曲面,以进一步提升摄像模组的边缘视场像质。
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定义第一片透镜(第一透镜L1)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成像面的点为O1,最后一片透镜(第七透镜L7)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为Ox(O7),O1与O7之间的距离TTL1与光学镜头410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TTL1/IH≤0.57。
光学镜头410的后焦距BFL满足:BFL≤2.5mm。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后焦距BFL是在摄像模组弹出状态下第七透镜L7与感光芯片430之间的距离。另外,光学镜头410的后焦距BFL与光学镜头410的总长TTL之间可满足:5≤TTL/BFL≤8。
光学镜头410的入瞳直径EPD与光学镜头410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半像高ImgH满足:0.5≤EPD/ImgH≤0.8,在该条件下可使光学镜头410实现大光圈设计,从而提高光学镜头410的进光量,有助于摄像模组实现夜景拍摄、抓拍、视频以及背景虚化等核心功能。
光学镜头410的最大入瞳直径EPDmax、最小入瞳直径EPDmin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1.6≤EFL/(EPDmax-EPDmin)≤3。
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与光学镜头410的最大半视场角HFOV满足:EFL×tan(HFOV)≥7mm。采用这种设计,可以使摄像模组具有较大的靶面,从而有利于提升成像亮度和解析力。
光学镜头410的总长TTL、光学镜头410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以及光学镜头410的光圈数F#之间满足:IH2/(TTL2×F#)≥1.2。
光学镜头410的光圈数F#与光学镜头410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IH/(4×F#)≥1.85。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410可通过改变可变光圈ST的通光直径来调整光圈数F#,不同的通光直径对应不同的光圈数F#,也即对应不同的景深,从而可以使光学镜头410适应不同的拍摄场景。例如,当可变光圈ST的通光直径较大时,光学镜头410的光圈数F#相对较小,具有大光圈特性,因此可以使景深变浅,并使对焦点清晰,而其它处在非景深范围内的景物会被虚化,从而能够更好地突出主体、精简画面;另外,采用大光圈也意味着单位时间内进入光学镜头410的光线将增加,当画面曝光量不变时,大光圈模式下就可以提高快门速度,在光线不足或者黑暗的环境中手持拍摄时,快门速度的提高能够减轻手的抖动对画面清晰度的影响,从而有利于使摄像模组拍摄出效果更好的夜景图片。当可变光圈ST的通光直径较小时,光学镜头410的光圈数F#相对较大,具有小光圈特性,因此能够获得大景深,使对焦主体以外的背景或者前景也能够保持清晰;另外,小光圈可以减小光学镜头410的进光量,这样可以放慢快门速度,从而有利于使运动的物体在画面上留下运动痕迹,因此光学镜头410在小光圈模式下还可以拍摄流水、车轨、星轨以及光绘等景象。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410在摄像模组弹出状态下具有相对较长的后焦,因此便于摄像模组的对焦或变焦操作,有助于使摄像模组实现较好的拍摄效果。同时,光学镜头410采用可变光圈的结构设计,能够为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景深范围,因此可以兼顾多场景的拍摄需求。另外,该光学镜头410配合具有大靶面的感光芯片430,可以实现更好的光学品质,从而有利于提高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光学镜头410的成像效果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该光学镜头410包括可变光圈ST和七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七片透镜分别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可变光圈ST位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另外,摄像模组的滤光片440位于第七透镜L7的像侧,感光芯片430位于滤光片440的像侧。
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成像面的点与第七透镜L7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之间的距离为TTL1,TTL1与光学镜头410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TTL1/IH=0.49;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L1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1/EFL=1.26;
第二透镜L2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L2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2/EFL=282;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n2为2.011;
第一透镜L1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透镜L2的阿贝系数vd2满足:vd1-vd2=75.8;
第三透镜L3具有负光焦度;
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
第三透镜L3的焦距f3、第四透镜L4的焦距f4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EFL×(f3+f4)/(f3-f4)=-0.43095;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L5的焦距f5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5/EFL=7.57;
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L6的焦距f6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6/EFL=1.3;
第七透镜L7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L7的焦距f7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7/EFL=-0.72。
光学镜头410的其它设计参数具体请参考表1所示。
表1
焦距EFL 8.27mm
F值 1.6
半视场角HFOV 44.72°
像高IH 16.84mm
光学镜头的总长TTL 9.96mm
设计波长 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镜头410的各片透镜均可以为非球面透镜,即光学镜头410共包含14个非球面。一并参考表2和表3,其中,表2为光学镜头410中各片透镜的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阿贝系数,表3为各片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表2与表3以及以下各实施例的附表中,S1与S2分别表示第一透镜L1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S3与S4分别表示第二透镜L2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S5与S6分别表示第三透镜L3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S7与S8分别表示第四透镜L4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S9与S10分别表示第五透镜L5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S11与S12分别表示第六透镜L6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S13与S14分别表示第七透镜L7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S15与S16分别表示滤光片440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
T01表示可变光圈ST与第一透镜L1的物侧表面之间的距离,T01为负值时可理解为沿光轴的延伸方向,可变光圈ST与第一透镜L1之间具有重叠区域,也即第一透镜L1的物侧表面可部分伸入可变光圈ST的通光孔内。T12表示第一透镜L1的像侧表面与第二透镜L2的物侧表面之间的距离;T23表示第二透镜L2的像侧表面与第三透镜L3的物侧表面之间的距离;T34表示第三透镜L3的像侧表面与第四透镜L4的物侧表面之间的距离;T45表示第四透镜L4的像侧表面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表面之间的距离;T56表示第五透镜L5的像侧表面与第六透镜L6的物侧表面之间的距离;T67表示第六透镜L6的像侧表面与第七透镜L7的物侧表面之间的距离;T78表示第七透镜L7的像侧表面与滤光片440的物侧表面之间的距离;T89表示滤光片440的像侧表面与成像面之间的距离。
CT1、CT2、CT3、CT4、CT5、CT6、CT7分别表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的中心厚度,CT8表示滤光片440的厚度。
n1、n2、n3、n4、n5、n6、n7分别表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的折射率,n8表示滤光片440的折射率。
vd1、vd2、vd3、vd4、vd5、vd6、vd7分别表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的阿贝系数,vd8表示滤光片440的阿贝系数。
表2
表3
/>
表3中所示的光学镜头410的14个非球面中,所有偶次扩展非球面面型z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z为非球面的矢高,r为非球面的径向坐标,c为非球面顶点球曲率,K为二次曲面常数,Ai表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对图5所示的光学镜头410进行仿真,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其仿真结果。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曲线图,图中分别示出了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波长的颜色光聚焦深度位置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光学镜头410的轴向色差可以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反映了不同视场实际成像形状与理想形状的变形差异,可以看出该光学镜头410可将光学畸变基本控制在3%以内。
参考图8所示,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该光学镜头410包括可变光圈ST和七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七片透镜分别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可变光圈ST位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另外,摄像模组的滤光片440位于第七透镜L7的像侧,感光芯片430位于滤光片440的像侧。
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成像面的点与第七透镜L7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之间的距离为TTL1,TTL1与光学镜头410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TTL1/IH=0.505;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L1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1/EFL=1.125;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2/EFL=-13.9;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n2为1.677;
第一透镜L1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透镜L2的阿贝系数vd2满足:vd1-vd2=75.8;
第三透镜L3具有负光焦度;
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
第三透镜L3的焦距f3、第四透镜L4的焦距f4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EFL×(f3+f4)/(f3-f4)=-0.74464;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L5的焦距f5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5/EFL=2.6972;
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L6的焦距f6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6/EFL=2.847;
第七透镜L7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L7的焦距f7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7/EFL=-0.881。
光学镜头410的其它设计参数具体请参考表4所示。
表4
焦距EFL 8.468mm
F值 1.6
半视场角HFOV 43.95°
像高IH 16.8mm
光学镜头的总长TTL 9.868mm
设计波长 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镜头410的各片透镜均可以为非球面透镜,即光学镜头410共包含14个非球面。一并参考表5和表6,其中,表5为光学镜头410中各片透镜的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阿贝系数,表6为各片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表5
表6
/>
表6中所示的光学镜头410的14个非球面中,所有偶次扩展非球面面型z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z为非球面的矢高,r为非球面的径向坐标,c为非球面顶点球曲率,K为二次曲面常数,Ai表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对图8所示的光学镜头410进行仿真,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其仿真结果。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曲线图,图中分别示出了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波长的颜色光聚焦深度位置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光学镜头410的轴向色差可以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反映了不同视场实际成像形状与理想形状的变形差异,可以看出该光学镜头410可将光学畸变基本控制在3%以内。
参考图11所示,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该光学镜头410包括可变光圈ST和七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七片透镜分别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可变光圈ST位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另外,摄像模组的滤光片440位于第七透镜L7的像侧,感光芯片430位于滤光片440的像侧。
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成像面的点与第七透镜L7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之间的距离为TTL1,TTL1与光学镜头410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TTL1/IH=0.506;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L1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1/EFL=1.036;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2/EFL=-5.24;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n2为1.677;
第一透镜L1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透镜L2的阿贝系数vd2满足:vd1-vd2=62.32;
第三透镜L3具有负光焦度;
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
第三透镜L3的焦距f3、第四透镜L4的焦距f4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EFL×(f3+f4)/(f3-f4)=0.1578;
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L5的焦距f5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5/EFL=-1.519;
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L6的焦距f6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6/EFL=0.755;
第七透镜L7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L7的焦距f7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7/EFL=-1.016。
光学镜头410的其它设计参数具体请参考表7所示。
表7
焦距EFL 8.69mm
F值 1.6
半视场角HFOV 42.84°
像高IH 16.6mm
光学镜头的总长TTL 10.184mm
设计波长 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镜头410的各片透镜均可以为非球面透镜,即光学镜头410共包含14个非球面。一并参考表8和表9,其中,表8为光学镜头410中各片透镜的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阿贝系数,表9为各片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表8
表9
/>
表9中所示的光学镜头410的14个非球面中,所有偶次扩展非球面面型z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z为非球面的矢高,r为非球面的径向坐标,c为非球面顶点球曲率,K为二次曲面常数,Ai表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对图11所示的光学镜头410进行仿真,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其仿真结果。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曲线图,图中分别示出了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波长的颜色光聚焦深度位置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光学镜头410的轴向色差可以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反映了不同视场实际成像形状与理想形状的变形差异,可以看出该光学镜头410可将光学畸变基本控制在3%以内。
参考图14所示,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该光学镜头包括可变光圈ST和七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七片透镜分别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可变光圈ST位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另外,摄像模组的滤光片440位于第七透镜L7的像侧,感光芯片430位于滤光片440的像侧。
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成像面的点与第七透镜L7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之间的距离为TTL1,TTL1与光学镜头410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TTL1/IH=0.51;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L1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1/EFL=1.19;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2/EFL=-10.38;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n2为1.677;
第一透镜L1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透镜L2的阿贝系数vd2满足:vd1-vd2=58.76;
第三透镜L3具有负光焦度;
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
第三透镜L3的焦距f3、第四透镜L4的焦距f4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EFL×(f3+f4)/(f3-f4)=-0.436;
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L5的焦距f5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5/EFL=-1.749;
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L6的焦距f6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6/EFL=0.6535;
第七透镜L7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L7的焦距f7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7/EFL=-0.796。
光学镜头410的其它设计参数具体请参考表10所示。
表10
焦距EFL 8.287mm
F值 1.5
半视场角HFOV 44.88°
像高IH 16.38mm
光学镜头的总长TTL 10.04mm
设计波长 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镜头410的各片透镜均可以为非球面透镜,即光学镜头410共包含14个非球面。一并参考表11和表12,其中,表11为光学镜头410中各片透镜的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阿贝系数,表12为各片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表11
表12
/>
表12中所示的光学镜头410的14个非球面中,所有偶次扩展非球面面型z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z为非球面的矢高,r为非球面的径向坐标,c为非球面顶点球曲率,K为二次曲面常数,Ai表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对图14所示的光学镜头410进行仿真,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其仿真结果。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曲线图,图中分别示出了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波长的颜色光聚焦深度位置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光学镜头410的轴向色差可以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反映了不同视场实际成像形状与理想形状的变形差异,可以看出该光学镜头410可将光学畸变基本控制在3%以内。
参考图17所示,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该光学镜头410包括可变光圈ST和七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七片透镜分别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可变光圈ST位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另外,摄像模组的滤光片440位于第七透镜L7的像侧,感光芯片430位于滤光片440的像侧。
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成像面的点与第七透镜L7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之间的距离为TTL1,TTL1与光学镜头410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TTL1/IH=0.49;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L1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1/EFL=1.138;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2/EFL=-9.22;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n2为1.677;
第一透镜L1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透镜L2的阿贝系数vd2满足:vd1-vd2=75.85;
第三透镜L3具有负光焦度;
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
第三透镜L3的焦距f3、第四透镜L4的焦距f4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EFL×(f3+f4)/(f3-f4)=1.006;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L5的焦距f5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5/EFL=23.05;
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L6的焦距f6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6/EFL=1.077;
第七透镜L7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L7的焦距f7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7/EFL=-0.602。
光学镜头410的其它设计参数具体请参考表13所示。
表13
焦距EFL 8.503mm
F值 1.6
半视场角HFOV 44.24°
像高IH 16.834mm
光学镜头的总长TTL 9.855mm
设计波长 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镜头410的各片透镜均可以为非球面透镜,即光学镜头410共包含14个非球面。一并参考表14和表15,其中,表14为光学镜头410中各片透镜的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阿贝系数,表15为各片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表14
表15
/>
表15中所示的光学镜头410的14个非球面中,所有偶次扩展非球面面型z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z为非球面的矢高,r为非球面的径向坐标,c为非球面顶点球曲率,K为二次曲面常数,Ai表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对图17所示的光学镜头410进行仿真,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其仿真结果。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曲线图,图中分别示出了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波长的颜色光聚焦深度位置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光学镜头410的轴向色差可以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反映了不同视场实际成像形状与理想形状的变形差异,可以看出该光学镜头410可将光学畸变基本控制在3%以内。
参考图20所示,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该光学镜头410包括可变光圈ST和七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七片透镜分别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可变光圈ST位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另外,摄像模组的滤光片440位于第七透镜L7的像侧,感光芯片430位于滤光片440的像侧。
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成像面的点与第七透镜L7的像侧表面在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成像面的点之间的距离为TTL1,TTL1与光学镜头410在其成像面上可形成的像高IH满足:TTL1/IH=0.49;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L1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1/EFL=1.14;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2/EFL=-10.1;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n2为1.677;
第一透镜L1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透镜L2的阿贝系数vd2满足:vd1-vd2=75.85;
第三透镜L3具有负光焦度;
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
第三透镜L3的焦距f3、第四透镜L4的焦距f4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EFL×(f3+f4)/(f3-f4)=1.22;
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L5的焦距f5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5/EFL=-2.46;
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L6的焦距f6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6/EFL=0.845;
第七透镜L7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L7的焦距f7与光学镜头410的焦距EFL满足:f7/EFL=-0.694。
光学镜头410的其它设计参数具体请参考表16所示。
表16
焦距EFL 8.355mm
F值 1.6
半视场角HFOV 44.5°
像高IH 16.8mm
光学镜头的总长TTL 9.7mm
设计波长 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镜头410的各片透镜均可以为非球面透镜,即光学镜头410共包含14个非球面。一并参考表17和表18,其中,表17为光学镜头410中各片透镜的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阿贝系数,表18为各片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表17
表18
/>
表18中所示的光学镜头410的14个非球面中,所有偶次扩展非球面面型z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z为非球面的矢高,r为非球面的径向坐标,c为非球面顶点球曲率,K为二次曲面常数,Ai表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对图20所示的光学镜头进行仿真,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其仿真结果。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曲线图,图中分别示出了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波长的颜色光聚焦深度位置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光学镜头410的轴向色差可以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反映了不同视场实际成像形状与理想形状的变形差异,可以看出该光学镜头410可将光学畸变基本控制在3%以内。
由上述第一种光学镜头、第二种光学镜头、第三种光学镜头、第四种光学镜头、第五种光学镜头及第六种光学镜头的结构及仿真效果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可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具有光焦度的至少七片透镜,其中:
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所述至少七片透镜中,第一片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片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最后一片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光学镜头的后焦距BFL满足:BFL≤2.5mm;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第一片透镜的物侧表面在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的投影点中最远离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点为O1,最后一片透镜的像侧表面在所述光轴的投影点中最靠近所述成像面的点为Ox,O1与Ox之间的距离为TTL1,TTL1与所述光学镜头的像高IH满足:TTL1/IH≤0.57,其中,x为所述透镜的数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变光圈,所述可变光圈位于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排列的第一片透镜的物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入瞳直径EPDmax、最小入瞳直径EPDmin与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1.6≤EFL/(EPDmax-EPDmin)≤3。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第一片透镜的焦距f1和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EFL满足:f1/EFL≤1.3。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EFL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HFOV满足:EFL×tan(HFOV)≥7mm。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的总长TTL、所述光学镜头的像高IH及所述光学镜头的光圈数F#满足:IH2/(TTL2×F#)≥1.2。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光圈数F#与所述光学镜头的像高IH满足:IH/(4×F#)≥1.85。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第二片透镜的折射率n2满足:1.6≤n2≤2.1。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第一片透镜的阿贝系数vd1与第二片透镜的阿贝系数vd2满足:|vd1-vd2|≥40。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倒数第二片透镜的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为反曲面;和/或,
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最后一片透镜的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为反曲面。
11.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与所述光学***的后焦距BFL满足:5≤TTL/BFL≤8。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第一片透镜的像侧表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为O11,第一片透镜的像侧表面的边缘在所述光轴的投影点为O12,O11与O12之间的距离为sag1;第二片透镜的物侧表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为O21,第二片透镜的物侧表面的边缘在所述光轴的投影点为O22,O21与O22之间的距离为sag2;沿所述光轴方向,第一片透镜的像侧表面与第二片透镜的物侧表面之间的距离为T12;
sag1、sag2与T12满足:T12-sag1+sag2≥0.35mm。
13.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与所述光学镜头的半像高ImgH满足:0.5≤EPD/ImgH≤0.8。
14.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物侧到像侧的方向,第二片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与边缘厚度ET2满足:0.8≤CT2/ET2≤1.1。
15.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芯片以及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感光芯片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所述感光芯片用于将所述光学镜头传递的光信号变换为图像信号。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摄像模组具有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第一状态,以及至少部分弹出至所述壳体外部的第二状态。
CN202210234151.8A 2022-03-10 2022-03-10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7948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34151.8A CN116794808A (zh) 2022-03-10 2022-03-10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CT/CN2023/079800 WO2023169354A1 (zh) 2022-03-10 2023-03-06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34151.8A CN116794808A (zh) 2022-03-10 2022-03-10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94808A true CN116794808A (zh) 2023-09-22

Family

ID=87937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34151.8A Pending CN116794808A (zh) 2022-03-10 2022-03-10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94808A (zh)
WO (1) WO2023169354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73264A (zh) * 2016-12-14 2019-07-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学透镜组件和使用该光学透镜组件形成图像的方法
US20190353874A1 (en) * 2018-05-21 2019-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703412A (zh) * 2018-07-09 2020-01-1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
CN111308662A (zh) * 2020-03-25 2020-06-1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11308663A (zh) * 2020-03-26 2020-06-1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JP6750142B1 (ja) * 2019-06-29 2020-09-02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光学レンズ
CN111781705A (zh) * 2020-07-22 2020-10-16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0514B (zh) * 2016-10-28 2020-08-01 光芒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
CN112526708B (zh) * 2019-09-19 2022-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0554485B (zh) * 2019-10-17 2024-06-1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764252B (zh) * 2020-08-26 2022-05-11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CN213276105U (zh) * 2020-11-19 2021-05-2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433656B (zh) * 2021-06-11 2023-11-07 江西欧菲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73264A (zh) * 2016-12-14 2019-07-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学透镜组件和使用该光学透镜组件形成图像的方法
US20190353874A1 (en) * 2018-05-21 2019-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703412A (zh) * 2018-07-09 2020-01-1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
JP6750142B1 (ja) * 2019-06-29 2020-09-02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光学レンズ
CN111308662A (zh) * 2020-03-25 2020-06-1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11308663A (zh) * 2020-03-26 2020-06-1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781705A (zh) * 2020-07-22 2020-10-16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69354A1 (zh) 2023-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93372B (zh)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
CN111352216B (zh) 成像镜片***、辨识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4047595B (zh) 一种镜头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830676A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2505883A (zh) 光学***、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JP2005018041A (ja)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116774377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5469430B (zh) 摄像镜片***、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WO2021185201A1 (zh) 变焦镜头,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12540837U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WO2023066339A1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33967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859511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002814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794808A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149012A (zh) 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002832A (zh) 光学***、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2505884A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781704A (zh) 摄像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161109A1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7561811U (zh) 一种镜头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816248B (zh) 成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12540846U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4151200U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3659080U (zh) 光学***、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