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46035A - 马达和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马达和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46035A
CN116746035A CN202280011464.5A CN202280011464A CN116746035A CN 116746035 A CN116746035 A CN 116746035A CN 202280011464 A CN202280011464 A CN 202280011464A CN 116746035 A CN116746035 A CN 1167460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teeth
stator
motor
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146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晓斗
北村孝太
百枝幸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746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460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8Sectional co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02K21/16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having annular armature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02K7/145Hand-held machine to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马达和电动工具,两者都有助于减少定子配线和焦耳损耗。马达(1)设置有定子(2)和转子(3),定子(2)具有定子芯(20)和定子配线(21)。定子芯(20)具有齿芯(4)和轭芯(5)。齿芯(4)具有内筒部(41)和多个齿(42),齿(42)包括沿内筒部(41)的半径方向从内筒部(41)向外突出的本体部(421)。轭芯(5)附接到多个齿(42)并且形成包围多个齿(42)的筒形状。定子配线(21)具有卷绕在本体部(421)周围的线圈线(22)以及用于将卷绕在多个本体部(421)周围的线圈线(22)电连接的过渡配线(23)。过渡配线(23)位于本体部(421)的径向内侧的部分(46)中。

Description

马达和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整体上涉及马达和电动工具,更特别地涉及包括定子芯和转子的马达以及包括这种马达的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盘驱动马达,其中环形轭的两端缘被填塞(caulk)以沿着其整周被气密密封。
然而,专利文献1没有具体地示教如何在盘驱动马达中配置线圈,因此经常使电线粗大并且导致焦耳损耗增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24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都可以使得更容易地消减定子配线并降低焦耳损耗的马达和电动工具。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马达包括:定子,其包括定子芯和定子配线;和转子,其包括磁体并相对于所述定子芯旋转。所述定子芯包括齿芯和轭芯。所述齿芯包括:内筒部,其具有筒形状并且所述转子布置在所述内筒部中;和多个齿,每个齿均包括沿着所述内筒部的半径从所述内筒部向外突出的本体部。所述轭芯具有筒形状并且以包围所述多个齿的方式被安装到所述多个齿上。所述定子配线包括:线圈线,其卷绕在所述本体部周围;和过渡配线,其将分别卷绕在多个所述本体部周围的多个所述线圈线电连接在一起。所述过渡配线被设置在沿着所述本体部的半径位于所述本体部内侧的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的电动工具包括上述马达。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图。
[图2]图2是包括上述马达的电动工具的示意图。
[图3]图3是上述马达的截面图。
[图4]图4是上述马达(基座除外)的分解图。
[图5]图5的A是从上述马达的一端观察时的上述马达的齿芯的主视图。图5的B图示了图5的A所示的齿芯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6]图6是当从上述马达的另一端观察时的上述马达的第二绝缘体的后视图。
[图7]图7是当从上述马达的另一端观察时的上述马达(回路基板和基座除外)的后视图。
[图8]图8是当沿垂直于上述马达的中心轴线的方向观察时的上述马达的马达端子和附近部分的侧视图。
[图9]图9是沿着与过渡配线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截取的上述马达端子和附近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实施方式的电动工具以及为电动工具提供的马达。注意,下面要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中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然而,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依据设计选择或任何其它因素以各种方式容易地修改示例性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的以下说明中所提及的附图都是示意图。因此,在附图上所示的各构成元件的尺寸(包括厚度)的比例并不总是反映它们的实际尺寸比例。
(1)电动工具
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动工具10包括马达1。如图2所示,电动工具10还包括电源101、驱动力传递单元102、输出单元103、卡盘104、前端工具105、触发杆106以及控制回路107。电动工具10是用于利用马达1的驱动力驱动前端工具105的工具。
马达1是用于驱动前端工具105的驱动源。马达1可以是例如无刷马达。电源101是直流电源,用于提供电流以驱动马达1。电源101可以包括例如单个二次电池或多个二次电池。驱动力传递单元102调控马达1的输出(驱动力),并将调控后的驱动力供给到输出单元103。输出单元103是利用由驱动力传递单元102供给的驱动力驱动(例如旋转)的部分。卡盘104是允许前端工具105可移除地附接的固定到输出单元103的部分。前端工具105(也称为“钻”)的示例包括螺丝刀、套接头和钻头。依据预期用途选择这些各种类型的前端工具105中的一种,并将其附接到卡盘104上使用。
触发杆106是用于接收控制马达1的旋转的命令的操作构件。通过执行拉动触发杆106的操作,可以接通和关停马达1。此外,调节拉动触发杆106的操作的操纵变量允许控制输出单元103的转速、即马达1的转速。控制回路107根据通过触发杆106输入的命令启动或停止旋转马达1,并控制马达1的转速。在该电动工具10中,前端工具105附接到卡盘104。然后,通过操作触发杆106来控制马达1的转速,从而控制前端工具105的转速。
注意,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工具10包括卡盘104,因此使前端工具105可依据预期用途更换。然而,前端工具105并非必须是可更换的。可替代地,电动工具10也可以被设计成允许用户仅使用特定类型的前端工具105。
(2)马达
接下来,将参照图1和其它附图说明马达1的构造。马达1包括定子2和转子3。转子3具有输出轴32。定子2包括定子芯20和定子配线21。转子3围绕输出轴32的中心轴线320相对于定子2旋转。具体地,由卷绕在定子芯20周围的多个(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为9个)线圈线22产生的磁通量产生使转子3旋转的电磁力。马达1将转子3的旋转力(驱动力)从输出轴32传递给驱动力传递单元102(参见图2)。
定子芯20包括齿芯4和轭芯5。轭芯5安装在齿芯4上。齿芯4包括具有圆筒形状的内筒部41和多个(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为9个)齿42。转子3布置在内筒部41内侧。多个齿42中的每个齿均包括本体部421和两个前端片422。本体部421沿着内筒部41的半径从内筒部41向外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筒部41包括多个(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为9个)本体部421,本体部421沿着内筒部41的周向间隔配置。
两个前端片422在与本体部421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从本体部421的前端部分延伸。线圈线22隔着后述的绝缘体6(参见图3)卷绕在本体部421周围。
两个前端片422被设置为用于减少线圈线22从本体部421脱落的机会的止挡件。具体地,在线圈线22朝向本体部421的前端部分移动的情况下,将线圈线22约束在两个前端片422中减少了线圈线22脱落的机会。
转子3包括具有圆筒形状的转子芯30、输出轴32和多个(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为6个)永磁体31。输出轴32被保持在转子芯30内侧。多个永磁体31被配置为形成多边形(例如,六边形)图案。
接下来,将进一步详细说明定子芯20的构造。如图3和图4所示,定子芯20的齿芯4包括多个钢板40。齿芯4通过在厚度方向上将多个钢板40依次堆叠而形成。每个钢板40均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每个钢板40均可以构造为例如硅钢板。
如图5的A所示,内筒部41具有圆筒形状。内筒部41的中心轴线与输出轴32的中心轴线320一致(参见图3和图4)。为多个钢板40限定的厚度方向也与中心轴线320一致。内筒部41沿着其周向连续。换句话说,内筒部41沿着其周向连接而无间断。
多个齿42中的每个齿的本体部421均具有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本体部421沿着内筒部41的半径从内筒部41向外突出。多个齿42的各本体部421均沿着内筒部41的周向等间隔配置。
两个前端片422在与本体部421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从本体部421的前端部分延伸。更具体地,两个前端片422在本体部421的前端部分处设置在内筒部41的周向上的两侧。两个前端片422沿着内筒部41的周向延伸。
每个前端片422的沿着内筒部41的半径位于靠近外边缘位置的表面包括曲面44。当沿着中心轴线320观察时,曲面44具有沿着与内筒部41同心的圆的圆弧形状。
每个前端片422均具有作为连接到本体部421的部分的弯曲部45。弯曲部45弯曲成:到前端片422的外边缘的距离沿着内筒部41的半径减小,距本体部421的距离沿着内筒部41的周向增大。也就是说,作为位于每个前端片422的近端(即靠近本体部421)处的部分的弯曲部45被倒角成具有圆角形状。
内筒部41包括多个(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为9个)联接部410,每个联接部均是将两个相邻的本体部421联接在一起的部分。当沿着中心轴线320观察时,每个联接部410均形成为圆弧形状。
内筒部41包括作为其一体部分的弹性可变形部43。后面将在“(3)马达的特征构造”一节中详细描述弹性可变形部43。
如图3和图7所示,定子配线21包括卷绕在本体部421周围的线圈线22以及将卷绕在多个本体部421周围的线圈线22电连接在一起的过渡配线23。
如图1所示,为9个齿42一个对应一个地设置9个线圈线22。例如,作为每个线圈线22和过渡配线23的电线(绕组)可以是漆包线。该绕组包括线状导体和覆盖导体的绝缘涂层。定子配线21被构造为单根电线。
定子芯20还包括覆盖齿芯4的绝缘体6。例如,绝缘体6可以由合成树脂制成。绝缘体6具有电绝缘特性。绝缘体6至少部分地覆盖多个齿42。
如图3和图4所示,绝缘体6由两个构件组成,即第一绝缘体61和第二绝缘体62。第一绝缘体61和第二绝缘体62沿着中心轴线320并列配置。第一绝缘体61和第二绝缘体62形成为允许多个齿42沿着中心轴线320装配到绝缘体的形状。具体地,第一绝缘体61附接到齿芯4以沿着中心轴线320从一端(即图3中的左侧,以下简称“左侧”)覆盖多个齿42。第二绝缘体62从中心轴线320的另一端(即图3中的右侧,以下简称为“右侧”)覆盖多个齿42。第一绝缘体61和第二绝缘体62均包括:当沿着中心轴线320观察时与内筒部41重叠的筒体63;和用于覆盖多个齿42的多个(例如,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为9个)齿覆盖部64。筒体63形成为与内筒部41同心的圆筒形状。筒体63的中心轴线与输出轴32的中心轴线320一致。每个齿覆盖部64均沿着筒体63的半径从筒体63向外突出。
如图6所示,第二绝缘体62包括在筒体63内侧的板部66。板部66具有中心孔660,第二轴承34(后述)的外圈(参见图3)装配到中心孔660。板部66的表面60具有引导支撑部26。后面将在“(3)马达的特征构造”一节中详细说明引导支撑部26。
如图3所示,在第一绝缘体61和第二绝缘体62附接到齿芯4以至少部分地覆盖多个齿42的状态下,每个线圈线22均隔着由第一绝缘体61和第二绝缘体62形成的绝缘体6卷绕在相应的本体部421周围。在这种情况下,线圈线22以穿过本体部421和与该本体部421相邻的两个本体部421之间的槽(腔)的方式卷绕在本体部421周围。
在第一绝缘体61和第二绝缘体62附接到齿芯4的状态下,每个齿42的与内筒部41相反的前端不被绝缘体6覆盖,而是与轭芯5接触。
第一绝缘体61的每个齿覆盖部64均从第一绝缘体61的筒体63的左侧部分向右侧延伸。另一方面,第二绝缘体62的每个齿覆盖部64均从第二绝缘体62的筒体63的右侧部分向左侧延伸,但不到达第一绝缘体61的相应齿覆盖部64。也就是说,第一绝缘体61的每个齿覆盖部64与第二绝缘体62的相应的齿覆盖部64彼此不接触,而是在两者之间留下露出齿42的间隙65。然而,线圈线22以沿第一绝缘体6的齿覆盖部64和第二绝缘体62的齿覆盖部64彼此面对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卷绕在每个齿42周围,从而越过间隙65,并因此与齿42不接触。
例如,如果改变形成齿芯4的钢板40的数量以修改马达1的设计,则齿芯4的厚度改变。然后,随着齿芯4的厚度改变,第一绝缘体61与第二绝缘体62之间的间隙距离也改变。自然地,第一绝缘体61和第二绝缘体62也可以被设计为允许第一绝缘体61和第二绝缘体62的各自的齿覆盖部64彼此接触,从而在它们的齿覆盖部64之间不留下间隙。
如图3和图4所示,轭芯5包括多个钢板50。换句话说,轭芯5通过在厚度方向上依次堆叠多个钢板50而形成。每个钢板50均由磁性材料制成。例如,每个钢板50均可以是硅钢板。
如图1所示,轭芯5具有圆筒形状。轭芯5的中心轴线与输出轴32的中心轴线320一致。轭芯5安装在多个齿42上并包围多个齿42。
轭芯5包括多个(例如,9个)嵌合部51。换句话说,轭芯5包括与齿42一样多的嵌合部51。多个嵌合部51中的每一者均是设置于轭芯5的内周面上的凹部。多个嵌合部51与多个齿42一一对应。多个嵌合部51中的每一者和多个齿42中的对应于所述嵌合部51的一个齿42通过使所述嵌合部51和所述齿42中的至少一者沿着内筒部41的半径移动而彼此装配。这允许将轭芯5安装到多个齿42上。
对于每个嵌合部51,装配相应的齿42的包括两个前端片422的部分。因此,沿着轭芯5的周向测得的每个嵌合部51的长度等于从自本体部421突出的两个前端片422中的一个前端片的突出尖端到另一个前端片422的突出尖端测得的长度。注意,如本文所用的,如果某个值“等于”另一个值,则这两个值不一定彼此完全相等,而是也可以在公差范围内彼此不同。例如,公差范围在本文中可以由3%以内、5%以内或10%以内的误差来限定。
例如,在绝缘体6附接到齿芯4上并且线圈线22卷绕在齿芯4周围的情况下,轭芯5可以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到多个齿42上。具体地,在轭芯5加热和径向膨胀的情况下,将齿芯4置于轭芯5的内侧。这使得轭芯5的内表面沿着内筒部41的半径面对多个齿42的相应的前端,其中在轭芯5的内表面与多个齿42之间留有狭窄的间隙。之后,随着轭芯5的温度下降导致轭芯5收缩,轭芯5的内表面与多个齿42的相应的前端接触。也就是说,当多个嵌合部51随着轭芯5的收缩而沿着轭芯5的半径向内移动时,所述多个嵌合部51被装配到多个齿42上。轭芯5对多个齿42施加沿着轭芯5的半径向内产生的接触压力。
如图3和图4所示,定子2包括回路基板7。回路基板7对定子配线21供给电流。回路基板7包括安装在其上的电气部件和马达端子71,马达端子71电连接到电气部件并且过渡配线23电连接到马达端子71。如图3所示,在定子芯20的表面200的布置有过渡配线23的相应区域处设置有马达端子71,马达端子71从定子芯20的表面200的周边部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端子71被配置为从第二绝缘体62的表面60突出。设置有三个马达端子71并且分别对应于三相交流***的U相、V相、W相。
如图8和图9所示,每个马达端子71均包括一对夹持片711。过渡配线23位于两个夹持片711之间并与两个夹持片711接合。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二绝缘体62的与表面60相反的另一表面上,设置有独立于回路基板7的另一个基板72。
接下来,将详细说明转子3的构造。如图3所示,转子3的转子芯30包括多个钢板301。转子芯30通过在厚度方向上依次堆叠多个钢板301而形成。每个钢板301均由磁性材料制成。例如,每个钢板301均可以是硅钢板。
转子芯30形成为与定子芯20的内筒部41同心的圆筒形状。转子芯30的中心轴线与输出轴32的中心轴线320一致。沿着中心轴线320,转子芯30的两端基本上与定子芯20的两端对齐。在这种情况下,转子芯30的两端和定子芯20的两端并非必须要完全对齐,而是可以在公差范围内彼此不对齐。公差范围在本文中可以由例如转子芯30的厚度的3%以内、5%以内或10%以内的误差来限定。
在转子芯30内侧,保持有输出轴32。转子芯30包括多个(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为6个)磁体收容部302。多个磁体收容部302收容多个永磁体31。多个磁体收容部302中的每一者均是沿着中心轴线320贯穿转子芯30的通孔。多个永磁体31中的每一者均在涂布了粘接剂的情况下通过被***多个磁体收容部302中的相应的一个磁体收容部302中而被保持在该相应的一个磁体收容部中。可替代地,替代使用粘接剂,也可以用转子芯30与永磁体31之间的磁吸力将多个永磁体31中的每一者均保持在其相应的磁体收容部302中。
多个磁体收容部302沿着转子芯30的周向等间隔配置。这允许多个永磁体31沿着转子芯30的周向等间隔配置。此外,多个永磁体31中的每一者的纵轴均沿着转子芯30的周向。每个永磁体31均可以是例如钕磁体。
如图3所示,马达1还包括基座35、第一轴承33和第二轴承34。基座35附接到转子芯30以与转子芯30、输出轴32以及第一轴承33的内圈一体地旋转。第一轴承33布置在转子芯30的左侧,其内圈附接到输出轴32的左侧部分。第二轴承34布置在转子芯30的右侧,其内圈附接到输出轴32的右侧部分,以与输出轴32一体地旋转。第二轴承34的外圈附接到第二绝缘体62。
在马达1的制造过程中,如图1所示,在定子2的齿芯4与轭芯5彼此分开的情况下,线圈线22隔着绝缘体6卷绕在齿芯4的多个齿42的各自的本体部421周围。之后,将轭芯5安装到多个齿42上。
线圈线22使用例如布置在每个齿42的前端旁边的器具卷绕在齿42周围。由于多个齿42从内筒部41沿径向向外突出,因此每个齿42的前端附近的空间可以比多个齿42向内突出的情形更宽。这使得更容易地将线圈线22卷绕在每个齿42周围,甚至可以视情况而定增大线圈线22的占空系数。
此外,每个齿42均包括用作用于减少线圈线22从本体部421脱落的机会的止挡件的两个前端片422,因此使得线圈线22甚至更容易卷绕在每个齿42周围。另外,这允许施加到每个齿42的应力分布到两个前端片422,因此减少了齿42变形的机会。此外,每个前端片422均具有与轭芯5接触的曲面44。这使得当轭芯5安装在多个齿42上时,与前端片422的表面是平面的情形相比,沿着曲面44更容易分布从轭芯5施加到每个齿42的应力。
另外,在将过渡配线23连接到马达端子71之前,在两个夹持片711之间留下间隙(参见图9),该间隙朝向远离第二绝缘体62的表面60方向开放。过渡配线23***该间隙。在将过渡配线23***两个夹持片711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下,填塞夹持片711从而闭合所述间隙。以此方式,将过渡配线23电连接到马达端子71。
(3)马达的特征构造
(3.1)弹性可变形部
如图5的B所示,弹性可变形部43形成为齿芯4的内筒部41的一部分。与内筒部41的其余部分相比,弹性可变形部43具有较低的刚性程度,更容易弹性变形。如上所述,在马达1的制造过程中,齿芯4通过例如过盈配合装配到轭芯5中,轭芯5沿着轭芯5的半径对多个齿42施加向内的接触压力。此外,每个齿42还接收来自过渡配线23的张力。由于这些因素,齿芯4的内筒部41接收周向力,特别是容易受到周向压缩力。
如果内筒部41没有这样的比内筒部41的其余部分更容易弹性变形的部分,则使齿芯4的内筒部41受到周向压缩力将导致诸如在内筒部41的某处屈曲等的显著变形。内筒部41的哪一部分会发生这样显著的变形是无法预测的。此外,这种显著的变形会导致内筒部41的圆度显著降低,以致无法产生本应由定子芯20产生的磁场,从而对马达1的输出具有负面影响。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形,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弹性可变形部43设置为齿芯4的内筒部41的一部分。
与内筒部41的其余部分相比,弹性可变形部43具有较小的沿着内筒部41的周向测得的弹性系数(弹性率)。弹性系数遵循所谓的胡克定律(Hooke’slaw)。
设置这样的弹性可变形部43使得更容易控制内筒部41的变形。这是因为在设置了弹性可变形部43的情况下,使齿芯4的内筒部41受到周向力将使得内筒部41的变形主要朝向弹性可变形部43集中。这使得更容易避免引起内筒部41的圆度的显著降低,甚至当内筒部41受到周向力时也是如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可变形部43形成在其中一个联接部410中。在内筒部41中,与任何具有齿42的部分相比,每个联接部410均具有较小的在周向上测得的弹性系数。因此,在其中一个联接部410中形成弹性可变形部43使得内筒部41更容易设置有弹性可变形部4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筒部41的仅一个点位处设置弹性可变形部43。可替代地,还可以在内筒部41的两个或更多个点位处设置弹性可变形部43。然而,在内筒部41的两个或更多个点位处提供弹性可变形部43,使得无法预测当内筒部41受到周向力时,两个或更多个弹性可变形部43中的哪一个将发生更显著的变形。此外,与在内筒部41的仅一个点位处设置弹性可变形部43的情形相比,这也使得较难以控制内筒部41的变形。出于这些原因,可以在内筒部41的一个点位或两个或更多个点位处设置可弹性变形部43。然而,优选的是在内筒部41的仅一个点位处设置弹性可变形部43。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所述内筒部41的仅一个点位处提供弹性可变形部43使得当内筒部41受到周向力时更容易控制内筒部41的变形。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弹性可变形部43具有沿着内筒部41的轴线方向(即,沿着中心轴线320方向)延伸的槽431。这允许槽431在内筒部41受到周向压缩力时,沿着内筒部41的周向提供收缩余量,因此使得甚至更容易控制内筒部41的变形(即,周向收缩)。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槽431的槽壁部432是弯曲的。这允许槽壁部432在内筒部41受到周向拉伸力时,沿着内筒部41的周向提供伸长余量,因此使得甚至更容易控制内筒部41的变形(即,周向伸长)。
(3.2)过渡配线的位置
如图7所示,过渡配线23位于本体部421径向内侧的区域46中。如上所述,齿芯4包括沿着内筒部41的半径从内筒部41向外突出的多个齿42。定子配线21的单根线卷绕在一个齿42的本体部421周围以形成线圈线22的一部分。接下来,定子配线21的单根线朝向相邻的齿42延伸以形成过渡配线23的一部分。然后,将定子配线21的单根线卷绕在相邻的齿42的本体部421周围以形成线圈线22的另一部分。这一系列的卷绕作业将重复多次,直到定子配线21卷绕在每一个齿42周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造,可以更容易地执行该作业,这是因为齿芯4包括沿着内筒部41的半径从内筒部41向外突出的多个齿42。也就是说,使齿沿着轭芯5的半径向内突出将使得难以在齿的相应前端附近留下宽阔的空间,因此使得难以执行将定子配线卷绕在齿周围的作业。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采用齿42沿着内筒部41的半径从内筒部41向外突出的构造,因此使得齿的相应前端开放,并且使得更容易在齿的前端周围留下宽阔的空间。因此,可以更顺利地执行将定子配线21卷绕在齿42周围的作业。
此外,过渡配线23位于本体部421的径向内侧的区域46中。与过渡配线23设置在位于本体部421的径向外侧的区域47中的情形相比,这缩短了过渡配线23的长度(即,定子配线21的长度),因此消减了所使用的电线并减少了焦耳损耗。
此外,与将过渡配线23配置在位于本体部421径向外侧的区域47中的配置相比,该构造还可以减少当齿芯4装配到轭芯5中时过渡配线23被卡在轭芯5和齿芯4之间的机会。
如图6所示,第二绝缘体62包括用于将过渡配线23保持在预期位置的保持部24。保持部24被设置成沿着筒体63的周向的一部分延伸,并沿着筒体63从板部66突出。如图7所示,过渡配线23由保持部24的外周面保持,因此调控过渡配线23的径向向内运动。结果,可以将过渡配线23保持在预期位置,因此减少了允许过渡配线23移动并因此对过渡配线23产生张力或导致内筒部41的圆度降低的机会。
此外,如图3所示,第二绝缘体62的板部66的侧周面25也可以作为用于将过渡配线23保持在预期位置的保持部。
(3.3)引导支撑部
如图6和图8所示。引导支撑部26以从定子芯20的表面200(即,第二绝缘体62的表面60)突出的方式设置在马达端子71周围。
如上所述,过渡配线23夹在每个马达端子71的一对夹持片711之间。过渡配线23穿过每个马达端子71之后,朝向第二绝缘体62的侧周面25(参见图3)延伸。此时,过渡配线23可能与马达端子71的底板712的边缘接触并被划伤,如图8和图9所示。为了避免这种情形,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引导支撑部26。引导支撑部26支撑电连接到马达端子71的过渡配线23,以使得过渡配线23与定子芯20的表面200脱离接触。这减少了过渡配线23与马达端子71的底板712的边缘接触并被划伤的机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芯20的表面200的周边部中,在每个马达端子71的两侧都设置引导支撑部26,以使马达端子71处于这两个引导支撑部26之间。这进一步减少了过渡配线23与马达端子71的底板712的两个边缘接触并被划伤的机会。可替代地,在定子芯20的表面200的周边部中,引导支撑部26也可以设置在每个马达端子71的仅一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支撑部26形成在绝缘体6的表面60上。因为引导支撑部26设置在可以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绝缘体6的表面60上,所以这使得更容易形成引导支撑部26。
(4)变形例
接下来,将依次列举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形例。注意,下面将要说明的变形例可以适当地组合采用。
转子3的构造可以被任意改变。例如,多个永磁体31并非必须被配置成形成多边形图案,而是也可以配置为辐条状。
所设置的永磁体31的数量并非必须是六个,而是也可以是两个或更多个。
代替永磁体31,转子3可以包括电磁体。
当沿着转子芯30的中心轴线320观察时,转子芯30并非必须具有完美的圆形状。可替代地,转子芯30也可以是具有沿着其周向设置的一些突起或凹陷的大致圆形或椭圆形。
并非必须为电动工具10提供马达1。可替代地,例如,也可以为电动自行车或电动辅助自行车提供马达1。
可选地,马达1可以进一步包括附接到转子3的配重调节器。配重调节器可以被构造为例如筒形配重,并且可以附接到转子3的输出轴32。通过部分地切除配重调节器并由此改变配重调节器的重量和重心,可以调节转子3的重量平衡。可替代地,还可以通过部分地切除转子芯30本身来调节转子3的重量平衡。可替代地,还可以通过调节施加到转子3的粘接剂的位置和量来调节转子3的重量平衡。
另外,多个钢板40和多个钢板301中的每一者均优选地是相应的部分连接在一起的单个构件。与每个钢板40(或600)由多个构件制成的情形相比,这减少了马达1的零件数量。
定子配线21并非必须是单根电线,而是也可以由多根电线构成。
(5)概括
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说明可以看出,根据第一方面的马达(1)包括:定子(2),其包括定子芯(20)和定子配线(21);和转子(3),其包括磁体并相对于定子芯(20)旋转。定子芯(20)包括齿芯(4)和轭芯(5)。齿芯(4)包括:内筒部(41),其具有筒形状并且转子(3)设置在内筒部(41)中;和多个齿(42),每个齿(42)均包括沿着内筒部(41)的半径从内筒部(41)向外突出的本体部(421)。轭芯(5)具有筒形状,并且以包围所述多个齿(42)的方式安装到多个齿(42)上。定子配线(21)包括:线圈线(22),其卷绕在本体部(421)周围;和过渡配线(23),其将分别卷绕在多个本体部(421)周围的多个线圈线(22)电连接在一起。过渡配线(23)设置在位于本体部(421)的径向内侧的区域中。
与过渡配线(23)设置在位于本体部(421)径向外侧的区域(47)中的情形相比,第一方面缩短了过渡配线(23)的长度,因此消减了所使用的电线并减少了焦耳损耗。
第二方面可以与第一方面结合实施。在第二方面中,定子芯(20)还包括覆盖齿芯(4)的绝缘体(6)。
绝缘体(6)包括用于将过渡配线(23)保持在预期位置的保持部(24)。
第二方面允许将过渡配线(23)保持在预期位置,因此减少了过渡配线(23)移动以对过渡配线(23)产生张力和/或导致内筒部(41)的圆度降低的机会。
注意,根据第二方面的构成要素不是马达(1)的必要构成要素,可以适当省略。
第三方面可以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结合实施。根据第三方面的电动工具(10)包括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马达(1)。
第三方面缩短了电动工具(10)中包括的马达(1)的过渡配线(23)的长度,因此更容易消减所使用的电线并减少了焦耳损耗。
附图标记说明
1马达
10电动工具
2定子
20 定子芯
21 定子配线
22 线圈线
23 过渡配线
24 保持部
25 侧周面
3转子
31永磁体
4齿芯
41 内筒部
42 齿
421 本体部
5轭芯
6绝缘体

Claims (3)

1.一种马达,包括:
定子,其包括定子芯和定子配线;和
转子,其包括磁体并且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定子芯旋转,
所述定子芯包括:
齿芯,其包括:内筒部,其具有筒形状,所述转子被布置在所述内筒部内侧;和多个齿,所述多个齿中的每一者均包括沿着所述内筒部的半径从所述内筒部向外突出的本体部;和
轭芯,其具有筒形状并安装到所述多个齿上以包围所述多个齿,所述定子配线包括:
线圈线,其卷绕在所述本体部周围;和
过渡配线,其将分别卷绕在多个所述本体部周围的多个所述线圈线电连接在一起,
所述过渡配线设置在位于所述本体部的径向内侧的区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定子芯还包括覆盖所述齿芯的绝缘体,并且
所述绝缘体包括用于将所述过渡配线保持在预期位置的保持部。
3.一种电动工具,其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
CN202280011464.5A 2021-02-26 2022-01-26 马达和电动工具 Pending CN1167460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0831 2021-02-26
JP2021030831A JP2022131729A (ja) 2021-02-26 2021-02-26 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PCT/JP2022/002912 WO2022181167A1 (ja) 2021-02-26 2022-01-26 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46035A true CN116746035A (zh) 2023-09-12

Family

ID=83049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1464.5A Pending CN116746035A (zh) 2021-02-26 2022-01-26 马达和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235306A1 (zh)
EP (1) EP4300776A1 (zh)
JP (1) JP2022131729A (zh)
CN (1) CN116746035A (zh)
WO (1) WO202218116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2463A (ja) 1997-07-09 1999-02-02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ディスク駆動モータ及びその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JP5463663B2 (ja) * 2008-12-15 2014-04-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固定子構造及び固定子製造方法
JP2010166643A (ja) * 2009-01-13 2010-07-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密閉型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3162726A (ja) * 2012-02-08 2013-08-19 Asmo Co Ltd 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WO2014108942A1 (ja) * 2013-01-10 2014-07-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整流子モータおよびその巻線の結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00776A1 (en) 2024-01-03
US20240235306A1 (en) 2024-07-11
JP2022131729A (ja) 2022-09-07
WO2022181167A1 (ja) 2022-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48606B (zh) 用于电机的电机绕组设计
US20240243623A1 (en) Electric tool and motor
US11811287B2 (en) Brushless motor for a power tool
US11876408B2 (en) Electric tool
US20240079928A1 (en) Electric tool and motor
CN116746035A (zh) 马达和电动工具
EP3654497A1 (en) Winding retention insert for a brushless motor
WO2021006079A1 (ja) モータ、電動工具用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JP2015015842A (ja) 電機子
JP2022131730A (ja) 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JP2022131728A (ja) 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JP7281674B2 (ja) 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JP7336662B2 (ja) モータ、電動工具用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JP7357201B2 (ja) モータ、電動工具用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EP1498687B1 (en) Winding fixing structure of a rotary transformer-type resolver
JP2022057464A (ja) モータ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JP7403059B2 (ja) 電動工具
JP2024021436A (ja) 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JP2023124686A (ja) モータ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KR20040033732A (ko) 모터의 상간절연지 및 이의 삽입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