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45544A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45544A
CN116745544A CN202180088401.5A CN202180088401A CN116745544A CN 116745544 A CN116745544 A CN 116745544A CN 202180088401 A CN202180088401 A CN 202180088401A CN 116745544 A CN116745544 A CN 1167455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compression
port
buffer
choke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84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望月隆久
近藤卓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B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B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B Corp filed Critical KYB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1/04705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72601A1/ja
Publication of CN116745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455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05Throttling passages in or on piston body, e.g. slo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缓冲器(D)具备:气缸(1);杆件(2),其可移动自如地***气缸(1)内;分隔部件(3),其呈圆盘状且***气缸(1)内并用于将气缸(1)内划分为两个工作室(R1、R2);分隔部件(3)具备:多个端口(3b、3c),其用于彼此连通工作室(R1、R2);以及阻气门通道(T1),其在彼此连通工作室(R1、R2)的同时,具有沿周向穿过各个端口(3b、3c)的内周侧或外周侧的部分。

Description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器。
背景技术
缓冲器例如具备:气缸;活塞杆,其可移动自如地***气缸内;活塞,其可滑动自如地***气缸内的同时与活塞杆相连结;伸长侧腔室和压缩侧腔室,其通过活塞来划分气缸内的同时填充液压油;伸长侧端口和压缩侧端口,其设置在活塞上并用于连通伸长侧腔室和压缩侧腔室;环状伸长侧叶片阀,其层叠在活塞的压缩侧腔室侧端的同时内周固定在活塞杆上,并允许外周弯曲以开闭伸长侧端口;环状压缩侧叶片阀,其层叠在活塞的伸长侧腔室侧端的同时内周固定在活塞杆上,并允许外周弯曲以开闭压缩侧端口;以及阻气门通道,其设置在活塞上并用于连通伸长侧腔室和压缩侧腔室。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以低速进行伸缩动作的情况下,由于伸长侧叶片阀或压缩侧叶片阀未开启,因此液压油流经阻气门通道在伸长侧腔室和压缩侧腔室之间往返。因此,例如,如JP2007-132389A所公开的那样,现有的缓冲器在以低速进行伸缩动作时,发挥依赖于液压油仅仅流经阻气门通道时的压力损失的阻尼力。在液压油仅仅流经阻气门通道时,缓冲器产生的阻尼力相对于伸缩速度的特性(阻尼力特性)是阻尼力与被称为所谓阻气门特性的伸缩速度大致成比例地增大的特性。因此,在以这种方式将阻气门通道设置在活塞上的情况下,与具有缓冲器的阻尼力与伸长速度的平方成比例的特性的节流孔相比,阻尼力的设定变得比较容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07-132389A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阻气门通道的通道长度越长,对液压油的流动施加的阻力越大,并且能够增大缓冲器的阻尼力。如上所述,在现有的缓冲器中,在活塞上设置阻气门通道来代替节流孔的情况下,只要根据所要求的阻尼力特性来设定阻气门通道的长度即可。
但是,在现有的缓冲器中,在活塞上设置阻气门通道的情况下,以从活塞的伸长侧腔室端向压缩侧腔室端沿轴向贯通的方式设置,无法将阻气门通道的长度设定为活塞的轴向长度以上。此外,当加长活塞的轴向长度时,则会牺牲缓冲器的行程长度,因此,加长活塞的轴向长度也是有限度的。
如上所述,当使用节流孔时,则阻尼力特性的设定变得困难,因此希望利用阻气门通道,但在现有的缓冲器中,由于无法加长阻气门通道,因此存在无法将低速伸缩时的阻尼力设定得较高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器,其能够增大低速伸缩时的阻尼力且阻尼力特性的设定也变得容易。
为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缓冲器具备:气缸;杆件,其可移动自如地***气缸内;分隔部件,其呈圆盘状且***气缸内并用于将气缸内划分为两个工作室;分隔部件具有:端口,其用于连通两个工作室;以及阻气门通道,其在连通两个工作室的同时,具有沿周向穿过比分隔部件的端口更靠内周侧或外周侧的位置处的部分。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中,由于阻气门通道具备沿周向设置在比圆盘状分隔部件的端口更靠内周侧或外周侧的死角区域上的部分,因此能够在不增加分隔部件的轴向长度的情况下加长阻气门通道的通道长度。由于能够加长阻气门通道的通道长度,因此阻气门通道的通道长度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并且能够在分隔部件上形成具有足够长度的阻气门通道。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纵截面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平面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AA截面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底视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第1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第2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7是具备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活塞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纵截面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第3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9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第3变形例的BB截面图。
图10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第3变形例的底视图。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第4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12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第5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纵截面图。
图14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平面图。
图15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AA截面图。
图16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底视图。
图17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第1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8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第2变形例的第一部件的截面图。
图19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第3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20是具备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活塞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纵截面图。
图21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第4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22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第4变形例的BB截面图。
图23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活塞的第4变形例的底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具备:气缸1;杆件2,其可移动自如地***气缸1内;作为分隔部件的活塞3,其***气缸1内并用于将气缸1内划分为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以作为两个工作室。而且,使用该缓冲器D时,例如,可将其安装在未图示的车辆的车身与车轴之间,以抑制车身与车轮的振动。
下面,对缓冲器D的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在气缸1的上端安装着环状杆件引导件10,并利用盖11闭塞气缸1的下端。而且,在前端安装着活塞3的杆件2可移动自如地***气缸1内。
杆件2可滑动自如地插通在杆件引导件内并***到气缸1内,并且通过杆件引导件10引导其沿轴向移动。而且,气缸1内由活塞3分隔开填充液压油等流体的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另外,流体除了液压油以外,例如也可以使用水、水溶液等液体。此外,作为流体也可以用气体代替液体。
另外,在气缸1内压缩侧腔室R2的下方,通过可滑动自如地***到气缸1内的自由活塞6分隔出气室G。而且,气室G中,当杆件2相对于气缸1进行轴向位移时,自由活塞6会根据进出杆件2的气缸1内的体积来相对于气缸1进行轴向位移,从而扩大缩小,并根据该气室G的容积变化,对进出气缸1内的杆件2的体积进行补偿。像这样,缓冲器D虽然是所谓单筒型缓冲器,但也可以采用除了气缸1以外还具备储液器的多筒型缓冲器的结构。
返回,杆件2具备:螺纹部2b,其设置在作为图1中的下端的前端部2a的外周上;以及C形环2c,其安装在比前端部2a更靠上方的外周上。在杆件2的前端部2a的外周上,与环状活塞3一起安装有形成为环状的伸长侧叶片阀7及压缩侧叶片阀8。这些叶片阀7、8和活塞3通过螺接在螺纹部2b上的活塞螺母9和C形环2c夹持,并固定在杆件2的前端部2a的外周上。
如图2至图4所示,活塞3呈圆盘状,并在中央具备:插通孔3a,其用于***杆件2的前端部2a;以及伸长侧端口3b和压缩侧端口3c,其设置在同一圆周上并从轴向观察其呈圆弧状。此外,伸长侧端口3b和压缩侧端口3c在活塞3上每3个交替排列并设置在同一圆周上,形成作为分隔部件的活塞3的端口。
此外,如图4所示,活塞3具备在面向压缩侧腔室R2侧的端部上分别用于包围伸长侧端口3b的花瓣型阀座3d,并且如图2所示,具备在面向伸长侧腔室R1侧的端部上分别包围压缩侧端口3c的花瓣型阀座3e。如此一来,设置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的活塞3上的伸长侧端口3b分别形成不连通的独立开口的端口,压缩侧端口3c也分别形成不连通的独立开口的端口。
而且,如图2至图4所示,活塞3配置在比活塞3的伸长侧端口3b和压缩侧端口3c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并具备用于包围这些伸长侧端口3b和压缩侧端口3c的螺旋状阻气门通道T1。即,阻气门通道T1形成为螺旋状,以包括沿周向穿过作为活塞3的端口的伸长侧端口3b和压缩侧端口3c的外周侧的螺旋状部分的方式形成。更详细地说,阻气门通道T1呈螺旋状,从活塞3的伸长侧腔室R1侧端的阀座3e的外周侧开口并通向活塞3的压缩侧腔室R2侧端的阀座3d的外周侧,并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阻气门通道T1也可以由配置在比活塞3的伸长侧端口3b和压缩侧端口3c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的螺旋状部分、从活塞3的伸长侧腔室R1侧端的阀座3e的外周侧向轴向开口并与螺旋状的所述部分连接的部分、以及从活塞3的压缩侧腔室R2侧端的阀座3d的外周侧向轴向开口并与螺旋状的所述部分连接的部分形成。此外,螺旋状阻气门通道T1也可以如图5所示的第1变形例以及图6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的活塞3那样,配置在比活塞3的伸长侧端口3b和压缩侧端口3c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在阻气门通道T1配置在比活塞3的伸长侧端口3b和压缩侧端口3c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将阻气门通道T1的螺旋状部分T1a分别与活塞3的伸长侧腔室R1侧端和压缩侧腔室R2侧端连通的部分T1b、T1c设置在活塞3的伸长侧端口3b与压缩侧端口3c之间即可。此外,在将阻气门通道T1配置在比活塞3的伸长侧端口3b和压缩侧端口3c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也可以使阻气门通道T1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在插通孔3a中开口,在杆件2上设置将开口的一方与伸长侧腔室R1连通的通道2d和将开口的另一方与压缩侧腔室R2连通的通道2e。
另外,如前所述构成的活塞3能够利用3D打印机进行制造。如果利用3D打印机,则能够简单地将具有复杂结构的阻气门通道T1与伸长侧端口3b及压缩侧端口3c一起形成在活塞3上。
伸长侧叶片阀7为层叠有多片环状板的层叠叶片阀,并层叠在活塞3朝向图1中的压缩侧腔室R2的下面。伸长侧叶片阀7的内周由活塞螺母9和C形环2c夹持并固定,允许作为自由端的外周侧弯曲,离座着座于阀座3d上,并用于开闭伸长侧端口3b的出口端。如此一来,当伸长侧叶片阀7与活塞3重叠并由活塞螺母9和杆件2的C形环2c夹持并固定在杆件2上时,与阀座3d相抵接并层叠在活塞3上。而且,伸长侧叶片阀7在外周落座于阀座3d的状态下,封闭伸长侧端口3b,并切断经由伸长侧端口3b的伸长侧腔室R1与压缩侧腔室R2的连通。此外,伸长侧叶片阀7经由伸长侧端口3b受到伸长侧腔室R1的压力后弯曲,并从阀座3d离座时,打开伸长侧端口3b,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对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压缩侧腔室R2的液压油的流动施加阻力。
此外,压缩侧叶片阀8为层叠有多片环状板的层叠叶片阀,并层叠在活塞3朝向图1中的伸长侧腔室R1的上面。压缩侧叶片阀8的内周由活塞螺母9和C形环2c夹持并固定,允许作为自由端的外周侧弯曲,离座着座于阀座3e上,并用于开闭压缩侧端口3c的出口端。如此一来,当压缩侧叶片阀8与活塞3重叠并由活塞螺母9和杆件2的C形环2c夹持并固定在杆件2上时,与阀座3e相抵接并层叠在活塞3上。而且,压缩侧叶片阀8在外周落座于阀座3e的状态下,封闭压缩侧端口3c,并切断经由压缩侧端口3c的压缩侧腔室R2与伸长侧腔室R1的连通。此外,压缩侧叶片阀8经由压缩侧端口3c受到压缩侧腔室R2的压力后弯曲,并从阀座3e离座时,打开压缩侧端口3c,连通压缩侧腔室R2和伸长侧腔室R1,对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的流动施加阻力。
缓冲器D以上述方式构成,并且下面对缓冲器D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杆件2相对于气缸1向图1中上方移动并且缓冲器D进行伸长动作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当缓冲器D进行伸长动作时,活塞3相对于气缸1向图1中上方移动,因此伸长侧腔室R1被压缩,压缩侧腔室R2被扩大。
于是,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上升。该压力通过未被层叠在活塞3在图1中的上端的叶片阀8封闭的伸长侧端口3b而作用于伸长侧叶片阀7。在缓冲器D的伸长速度为低速且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未达到叶片阀7的开阀压力的情况下,液压油仅仅经由阻气门通道T1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压缩侧腔室R2。因此,缓冲器D在伸长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阻气门通道T1对流经该部分的液压油施加阻力后产生阻尼力。此外,当缓冲器D的伸长速度超过低速并到达高速区域时,叶片阀7弯曲后从阀座3d离开,打开伸长侧端口3b,因此,伸长侧腔室R1内的液压油流经伸长侧端口3b及阻气门通道T1后流向压缩侧腔室R2。阻气门通道T1在流量变多时对液压油的流动施加比叶片阀7大的阻力。因此,当缓冲器D的伸长速度为高速时,液压油难以流经阻气门通道T1,因此优先流向伸长侧端口3b。因此,缓冲器D在伸长速度超过低速而达到高速区域的情况下,大致通过叶片阀7对液压油的流动所施加的阻力而产生阻尼力。另外,在缓冲器D伸长时,由于杆件2从气缸1内退出,因此自由活塞6相对于气缸1向图1中的上方移动,气室G的容积扩大量为杆件2从气缸1内退出的体积量,并对从气缸1内退出的杆件2的体积进行补偿。
接下来,对杆件2相对于气缸1向图1中下方移动并且缓冲器D进行收缩动作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当缓冲器D进行收缩动作时,活塞3相对于气缸1向图1中下方移动,因此压缩侧腔室R2被压缩,伸长侧腔室R1被扩大。
于是,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上升。该压力通过未被层叠在活塞3在图1中的下端的叶片阀7封闭的压缩侧端口3c而作用于压缩侧叶片阀8。在缓冲器D的收缩速度为低速且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未达到叶片阀8的开阀压力的情况下,液压油仅仅经由阻气门通道T1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伸长侧腔室R1。因此,缓冲器D在收缩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阻气门通道T1对流经该部分的液压油施加阻力后产生阻尼力。此外,当缓冲器D的收缩速度超过低速并到达高速区域时,叶片阀8弯曲后从阀座3e离开,打开压缩侧端口3c,因此,压缩侧腔室R2内的液压油流经压缩侧端口3c及阻气门通道T1后流向伸长侧腔室R1。阻气门通道T1在流量变多时对液压油的流动施加比叶片阀8大的阻力。因此,当缓冲器D的收缩速度为高速时,液压油难以流经阻气门通道T1,因此优先流向压缩侧端口3c。因此,缓冲器D在收缩速度超过低速而达到高速区域的情况下,大致通过叶片阀8对液压油的流动所施加的阻力而产生阻尼力。另外,在缓冲器D收缩时,由于杆件2进入气缸1内,因此自由活塞6相对于气缸1向图1中的下方移动,气室G的容积缩小量为杆件2进入气缸1内的体积量,并对进入气缸1内的杆件2的体积进行补偿。
如此一来,在缓冲器D的伸缩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缓冲器D通过阻气门通道T1产生阻尼力;而在缓冲器D的伸缩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缓冲器D通过叶片阀7、8产生阻尼力。因此,在缓冲器D的伸缩速度为低速时,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的阻尼力特性为与所述伸缩速度大致成比例的阻气门特性;而在缓冲器D的伸缩速度为高速时,其为随叶片阀7、8的阀门特性而发生变化的特性。
如前所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具备:气缸1;杆件2,其可移动自如地***气缸1内;以及活塞(分隔部件)3,其呈圆盘状且***气缸1内并用于将气缸1内划分为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以作为两个工作室;活塞(分隔部件)3具备:伸长侧端口(端口)3b和压缩侧端口(端口)3c,其用于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阻气门通道T1,其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同时,具有沿周向穿过比活塞(分隔部件)3的伸长侧端口(端口)3b及压缩侧端口(端口)3c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的部分。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D中,由于阻气门通道T1具备沿周向设置在圆盘状活塞(分隔部件)3的伸长侧端口(端口)3b和压缩侧端口(端口)3c的外周的死角区域上的部分,因此,能够在不增加活塞(分隔部件)3的轴向长度的情况下加长阻气门通道T1的通道长度。由于能够加长阻气门通道T1的通道长度,因此阻气门通道T1的通道长度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并且能够在活塞(分隔部件)3上形成具有足够长度的阻气门通道T1。如此一来,根据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能够加长阻气门通道T1的通道长度,作为阻尼力不足的对策也可以不利用难以设定阻尼力特性的节流孔,因此能够增大低速伸缩时的阻尼力,并且阻尼力特性的设定也变得容易。
另外,如前所述,阻气门通道T1也可以具备沿周向设置在阻气门通道T1的比圆盘状活塞(分隔部件)3的伸长侧端口(端口)3b和压缩侧端口(端口)3c更靠内周的死角区域上的部分。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D中,也能够加长阻气门通道T1的通道长度,作为阻尼力不足的对策也可以不利用难以设定阻尼力特性的节流孔,因此能够增大低速伸缩时的阻尼力,并且阻尼力特性的设定也变得容易。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中,由于设置在阻气门通道T1的比活塞(分隔部件)3的伸长侧端口(端口)3b和压缩侧端口(端口)3c更靠内周或外周的位置处的部分为螺旋状,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活塞(分隔部件)3的死角区域,通过设定在活塞(分隔部件)3内沿周向环绕的次数来设定阻气门通道T1的长度,并且能够大幅提高阻气门通道T1的通道长度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中,将分隔部件设为活塞3,但也可以将以固定于气缸1的方式使用的隔舱等设为分隔部件。例如,也可以在气缸的外侧具备储液室的多筒型缓冲器中,将固定于气缸的端部的阀壳体作为分隔部件,将由阀壳体划分的储液室和压缩侧腔室作为工作室,在阀壳体上形成阻气门通道。
此外,如图7所示,作为分隔部件的第3变形例,活塞20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如图7至图10所示,活塞20具备:活塞主体21,其呈圆盘状且在中央具备允许杆件2插通的插通孔21a;筒状延长部22,其从活塞主体21在图9中的下端外周垂下;环安装部23,其具有从活塞主体21的外周的中途设置在延长部的外周上的多个环状槽;以及活塞环24,其安装在环安装部23的外周上。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活塞20中,活塞主体21的未安装活塞环24的部分的外径比活塞环24的外径小,并在该部分与气缸1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C。即,活塞主体21的未安装活塞环24的部分在活塞20上形成有小径部25。
此外,在活塞20的活塞主体21上具备:3个压缩侧端口21c,其用于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并从轴向观察为圆弧状;3个作为第2端口的伸长侧端口21b,其用于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并从轴向观察为圆形。伸长侧端口21b等间隔地设置在活塞20的活塞主体21的同一圆周上,压缩侧端口21c等间隔地设置在比活塞20的活塞主体21的伸长侧端口21b更靠外周侧的同一圆周上。而且,在活塞主体21的压缩侧腔室R2侧端设有包围各个伸长侧端口21b的外周侧的伸长侧环状阀座21d,而在活塞主体21的伸长侧腔室R1侧端设有设于伸长侧端口21b与压缩侧端口21c之间并用于包围各个伸长侧端口21b的外周侧的内侧环状阀座21e、和用于包围各个压缩侧端口21c的外周侧的压缩侧环状阀座21f。
伸长侧端口21b和压缩侧端口21c设置在相对于活塞主体21在周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处、即相对于活塞主体21在径向上不排列的位置处。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相对于活塞主体21设于比伸长侧端口21b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的压缩侧端口21c在中央具备向活塞主体21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21c1。
而且,在活塞20上设有阻气门通道T2。阻气门通道T2构成为,具备:部分T2a,其从作为活塞主体21的外周的小径部25开口,在图9中斜下方且朝向活塞20的中央方向延伸,并连通至活塞主体21的轴向中央;部分T2b,其在活塞主体21的图9中下端、即比伸长侧端口21b的开口更靠外周、即从在径向上与伸长侧端口21b相对置的位置处开口,向轴向延伸,并连通至活塞主体21的轴向中央;部分T2c,其如图8所示配置在活塞20中的作为端口的压缩侧端口21c和作为第2端口的伸长侧端口21b的外周侧上并沿周向穿过的同时,用于连通部分T2a和部分T2b。另外,部分T2c的周向长度设定为比活塞20的活塞主体21的轴向长度长,但是能够通过设定阻尼力而设定为任意的长度。此外,部分T2c也可以在活塞主体21的径向上蜿蜒并沿周向延长。
阻气门通道T2中的沿周向穿过比活塞20的压缩侧端口21c和伸长侧端口21b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的部分T2c经过压缩侧端口21c的弯曲部21c1的外侧,如图8所示,从轴向观察活塞20时,其配置在与压缩侧端口21c的开口端重叠的位置。即,阻气门通道T2中的所述部分T2c配置在压缩侧端口21c的弯曲部21c1的外周即弯曲部21c1的弯曲侧的相反侧的同时,在活塞20的轴向上配置在压缩侧端口21c的伸长侧腔室R1侧的开口与压缩侧腔室R2侧的开口之间。从压缩侧端口21c看,压缩侧端口21c在中央具备避开阻气门通道T2的所述部分T2c的弯曲部21c1。
如此一来,通过使压缩侧端口21c在中途具备弯曲部21c1,在比活塞20的弯曲部21c1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设置部分T2c的空间,从而能够在活塞20上合理地形成阻气门通道T2;其中,该部分T2c沿阻气门通道T2的周向穿过比压缩侧端口21c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另外,由于作为第2端口的各个伸长侧端口21b设置在比各个压缩侧端口21c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因此,不需要为了确保设置阻气门通道T2的所述部分T2c的空间而具备弯曲部。另外,当压缩侧端口21c和伸长侧端口21b设置在同一圆周上而不具备弯曲部时,则在活塞3上无法确保用于设置阻气门通道T2的部分T2c的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压缩侧端口21c和伸长侧端口21b上设置弯曲部。
此外,阻气门通道T2也可以如图11所示的第4变形例以及图12所示的第5变形例中的活塞20那样地形成。具体而言,阻气门通道T2仅仅具有部分T2c,如图11所示,在活塞3内连通压缩侧端口21c和伸长侧端口21b,经由压缩侧端口21c和伸长侧端口21b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阻气门通道T2中的部分T2c也可以配置在比活塞20的伸长侧端口21b和压缩侧端口21c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内周侧的伸长侧端口21b压迫用于设置阻气门通道T2的部分T2c的空间,设置以伸长侧端口21b作为端口并向活塞20的外周侧弯曲的弯曲部21b1,从而确保用于设置部分T2c的空间,而对于压缩侧端口21c也可以不设置弯曲部。另外,在将阻气门通道T2配置在比活塞20的伸长侧端口21b和压缩侧端口21c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的情况下,与图6所示例相同,也可以使阻气门通道T2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在插通孔21a中开口,在杆件2上设置将开口的一方与伸长侧腔室R1连通的通道2d和将开口的另一方与压缩侧腔室R2连通的通道2e。
如前所述,即使在活塞20上形成阻气门通道T2,由于阻气门通道T2具备沿周向设置在比圆盘状活塞(分隔部件)20的压缩侧端口(端口)21c更靠外周侧的死角区域的部分,因此,能够在不增加活塞(分隔部件)20的轴向长度的情况下,使阻气门通道T2的通道长度沿比活塞(分隔部件)20的轴向长度更容易得到长度的周向变长。由于能够加长阻气门通道T2的通道长度,因此阻气门通道T2的通道长度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并且能够在活塞(分隔部件)20上形成具有足够长度的阻气门通道T2。因此,如前所述,根据在活塞20上形成阻气门通道T2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能够加长阻气门通道T2的通道长度,作为阻尼力不足的对策也可以不利用难以设定阻尼力特性的节流孔,因此能够增大低速伸缩时的阻尼力,并且阻尼力特性的设定也变得容易。
另外,如前所述,阻气门通道T2也可以具备沿周向设置在阻气门通道T2的比圆盘状活塞(分隔部件)20的压缩侧端口(端口)21c更靠内周侧的死角区域上的部分。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D中,也能够加长阻气门通道T2的通道长度,作为阻尼力不足的对策也可以不利用难以设定阻尼力特性的节流孔,因此能够增大低速伸缩时的阻尼力,并且阻尼力特性的设定也变得容易。
此外,在前述第3变形例的活塞(分隔部件)20中,压缩侧端口(端口)21c具备向活塞(分隔部件)20的内周弯曲的弯曲部21c1,阻气门通道T2中的配置在活塞(分隔部件)20的压缩侧端口(端口)21c的外周侧且沿周向穿过的部分T2c配置在比压缩侧端口(端口)21c的弯曲部21c1更靠外周侧、即弯曲部21c1的弯曲侧的相反侧。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D,在比活塞(分隔部件)20的弯曲部21c1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设置部分T2c的空间,从而能够在活塞(分隔部件)20上合理地形成阻气门通道T2;其中,该部分T2c沿阻气门通道T2的周向穿过比压缩侧端口(端口)21c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另外,如图12所示,在将阻气门通道T2的部分T2c配置在比活塞20的伸长侧端口(端口)21b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的情况下,在伸长侧端口(端口)21b上设置向活塞(分隔部件)20的外周侧弯曲的弯曲部21b1,阻气门通道T2中的配置在比伸长侧端口(端口)21b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且沿周向穿过的部分T2c也可以配置在比活塞(分隔部件)20的伸长侧端口(端口)21b的弯曲部21b1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即弯曲部21b1的弯曲侧的相反侧。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D,在活塞20的弯曲部21b1的内周侧形成有用于设置部分T2c的空间,从而能够在活塞20上合理地形成阻气门通道T2;其中,该部分T2c沿阻气门通道T2的周向穿过比活塞20的伸长侧端口(端口)21更靠内周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前述第3变形例的活塞(分隔部件)20在作为一端的伸长侧腔室侧端外周具备小径部25,而阻气门通道T2从小径部25开口并通向作为活塞(分隔部件)20的另一端的压缩侧腔室侧端;其中,该小径部25在其与气缸1之间形成面向伸长侧腔室(一个工作室)R1的环状间隙C。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活塞(分隔部件)20中,阻气门通道T2的伸长侧腔室R1侧的出口端形成于作为活塞(分隔部件)20的外周侧部的小径部25上,而在活塞(分隔部件)20的面向伸长侧腔室(一个工作室)R1的端部无需设置阻气门通道T2的伸长侧腔室R1侧的出口端。因此,可以在不受阻气门通道T2干扰的情况下,将压缩侧端口(端口)21c的出口端配置在活塞(分隔部件)20的面向伸长侧腔室(一个工作室)R1的端部的外周侧上。因此,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D,由于能够确保用于包围在活塞(分隔部件)20上形成的压缩侧端口(端口)21c的压缩侧环状阀座21f的直径较大,因此,压缩侧叶片阀8的承受压缩侧腔室R2的压力的受压面积变大,叶片阀8的开阀响应性提高。因此,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D,能够提高叶片阀8的开阀响应性,因此,能够减少每个产品的阻尼力特性的偏差。
另外,小径部也可以设置在活塞20的压缩侧腔室侧的外周上,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伸长侧端口21b配置在比压缩侧端口21c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并使阻气门通道T2的伸长侧腔室侧端在小径部开口即可。如此一来,当在伸长侧端口21b的出口端朝向活塞20的外周侧形成时,阻气门通道T2不会成为障碍,增大用于包围伸长侧端口21b的伸长侧环状阀座21d的直径,提高叶片阀7的开阀响应性,并且能够减少缓冲器D的阻尼力特性在每个产品中的偏差。
进一步地,前述第4变形例的活塞(分隔部件)20具备:多个压缩侧端口(端口)21c,其允许流体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伸长侧腔室R1;多个伸长侧端口(第2端口)(21b),其设置在比活塞(分隔部件)20的压缩侧端口(端口)21c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即在径向上不与压缩侧端口(端口)21c相对置的位置处的同时,允许流体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压缩侧腔室R2;阻气门通道T2的一端与压缩侧端口(端口)21c中的一个连接,阻气门通道T2的另一端与伸长侧端口(第2端口)21b中的一个连接。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活塞(分隔部件)20中,阻气门通道T2的两端的出口端未形成在活塞(分隔部件)20的伸长侧腔室侧端和压缩侧腔室侧端上,因此,能够增大用于包围压缩侧端口(端口)21c的压缩侧环状阀座21f的直径和用于包围伸长侧端口21b的伸长侧环状阀座21d的直径。因此,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D,能够提高叶片阀7、8的开阀响应性,减少缓冲器D的每个产品的阻尼力特性的偏差。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压缩侧端口21c作为端口,将伸长侧端口21b作为第2端口,但也可以将压缩侧端口21c作为第2端口,将伸长侧端口21b作为端口。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1具备:气缸1;杆件2,其可移动自如地***气缸1内;作为分隔部件的活塞30,其***气缸1内并用于将气缸1内划分为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以作为两个工作室。而且,该缓冲器D1与缓冲器D相同,例如,可将其安装在未图示的车辆的车身与车轴之间,以抑制车身与车轮的振动。另外,在构成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1的部件中,对于与构成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的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
下面,对缓冲器D1的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在气缸1的上端安装着环状杆件引导件10,并利用盖11闭塞气缸1的下端。而且,在前端安装着活塞30的杆件2可移动自如地***气缸1内。
杆件2可滑动自如地插通在杆件引导件内并***到气缸1内,并且通过杆件引导件10引导其沿轴向移动。而且,气缸1内由活塞30分隔开填充液压油等流体的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另外,流体除了液压油以外,例如也可以使用水、水溶液等液体。此外,作为流体也可以用气体代替液体。
另外,在气缸1内压缩侧腔室R2的下方,通过可滑动自如地***到气缸1内的自由活塞6分隔出气室G。而且,气室G中,当杆件2相对于气缸1进行轴向位移时,自由活塞6会根据进出杆件2的气缸1内的体积来相对于气缸1进行轴向位移,从而扩大缩小,并根据该气室G的容积变化,对进出气缸1内的杆件2的体积进行补偿。像这样,缓冲器D1虽然是所谓单筒型缓冲器,但也可以采用除了气缸1以外还具备储液器的多筒型缓冲器的结构。
返回,杆件2具备:螺纹部2b,其设置在作为图13中的下端的前端部2a的外周上;以及C形环2c,其安装在比前端部2a更靠上方的外周上。在杆件2的前端部2a的外周上,与环状活塞30一起安装有形成为环状的伸长侧叶片阀7及压缩侧叶片阀8。这些叶片阀7、8和活塞30通过螺接在螺纹部2b上的活塞螺母9和C形环2c夹持,并固定在杆件2的前端部2a的外周上。
如图14至图16所示,活塞30由环状第一部件31和与第一部件31的外周嵌合的环状第二部件32形成。第一部件31呈圆盘状,并在中央具备:插通孔31a,其用于***杆件2的前端部2a;以及伸长侧端口31b和压缩侧端口31c,其设置在同一圆周上并从轴向观察其呈圆弧状。此外,伸长侧端口31b和压缩侧端口31c在第一部件31上每3个交替排列并设置在同一圆周上,形成作为分隔部件的活塞30的端口。
此外,如图16所示,第一部件31具备在面向压缩侧腔室R2侧的端部上分别用于包围伸长侧端口31b的花瓣型阀座31d,并且如图14所示,具备在面向伸长侧腔室R1侧的端部上分别包围压缩侧端口31c的花瓣型阀座31e。如此一来,设置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1的活塞30上的伸长侧端口31b分别形成不连通的独立开口的端口,压缩侧端口31c也分别形成不连通的独立开口的端口。
而且,如图14至图16所示,第一部件31在作为与第二部件32相对置的对置周部的外周具备沿周向而设的螺旋状槽31f。该槽31f从作为第一部件31在图15中的上端的伸长侧腔室R1侧端开口,以螺旋状环绕第一部件31的外周并向作为第一部件31在图15中的下端的压缩侧腔室R2侧端开口。槽31f以整体向外部开放的状态形成在第一部件31的伸长侧端口31b和压缩侧端口31c的外周的壁部,以使其不与伸长侧端口31b和压缩侧端口31c接触。
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第二部件32呈环状,在外周具备活塞环32a。而且,当第二部件32嵌合在第一部件31的外周上时,留下槽31f的伸长侧腔室R1侧的出口端和压缩侧腔室R2侧的出口端以使内周面与槽31f相对置。因此,当第二部件32嵌合在第一部件31的外周上时,槽31f形成仅仅供两端开放的螺旋状阻气门通道T3。
即,当将第一部件31嵌合在第二部件32的内周并组装作为分隔部件的活塞30时,由槽31f形成阻气门通道T3。阻气门通道T3呈螺旋状,从活塞30的伸长侧腔室R1侧端的阀座31e的外周侧开口并通向活塞30的压缩侧腔室R2侧端的阀座31d的外周侧,并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
另外,如图17所示的第1变形例中的活塞30那样,也可以不在第一部件31的外周设置槽31f,而在第二部件32的作为面向第一部件31的对置周部的内周形成槽32b。即使这样,当第二部件32嵌合在第一部件31上时,也由槽32b形成阻气门通道T3a。
此外,阻气门通道T3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形成为在中途具有螺旋状部分的形状。即,阻气门通道T3可以由螺旋状部分、从活塞30的伸长侧腔室R1侧端的阀座31e的外周侧向轴向开口并与螺旋状的所述部分连接的部分、以及从活塞30的压缩侧腔室R2侧端的阀座31d的外周侧向轴向开口并与螺旋状的所述部分连接的部分形成。如此一来,阻气门通道T3的延长方向及截面形状能够根据槽31f的延长方向及截面形状进行任意设定。因此,如图18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的活塞30那样,也可以将槽31f设为在第一部件31的轴向上蜿蜒并沿周向延伸的形状。
此外,如图19所示的第3变形例中的活塞30那样,作为第二部件34嵌合在第一部件33的内周上的结构,也可以将具有伸长侧端口33a和压缩侧端口33b的第一部件33的内周作为对置周部并在第一部件33的内周形成槽33c。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部件34安装在杆件2的前端部2a上,第一部件33与气缸1滑动接触。槽33c的一端与伸长侧端口33a的一个连接,另一端与压缩侧端口33b的一个连接,经由伸长侧端口33a和压缩侧端口33b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如此一来,即使在第一部件33的内周形成槽33c,当第二部件34嵌合在第一部件33上时,也会由槽33c形成阻气门通道T3b。另外,在以这种方式将阻气门通道T3b配置在比活塞30的伸长侧端口33a和压缩侧端口33b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二部件34的外周作为对置周部来设置用于形成阻气门通道的槽以代替在第一部件33的内周形成槽33c。
另外,如前述那样构成的活塞30由第一部件31、33和第二部件32、34这两个部件构成,槽31f、32b、33c形成在作为与第一部件31、33或第二部件32、34的另一方相对置的周面的对置周部上,因此能够从外侧加工成沿周向而设的形状的槽31f、32b、33c。此外,在将第一部件31、33或第二部件32、34的外周作为对置周部并设置槽的情况下,虽然也取决于槽的形状,但可以通过利用模具的烧结来制造第一部件31、33或第二部件32、34。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1中,能够在活塞30的内部简单地设置阻气门通道T3、T3a、T3b。此外,在制造活塞30时,也可以利用3D打印机。如果利用3D打印机,则能够通过一次加工制造具有必须经过多个工序进行加工的槽31f,32b、33c的第一部件31、33或第二部件32、34。
伸长侧叶片阀7为层叠有多片环状板的层叠叶片阀,并层叠在活塞30朝向图13中的压缩侧腔室R2的下面。伸长侧叶片阀7的内周由活塞螺母9和C形环2c夹持并固定,允许作为自由端的外周侧弯曲,离座着座于阀座31d上,并用于开闭伸长侧端口31b的出口端。如此一来,当伸长侧叶片阀7与活塞30重叠并由活塞螺母9和杆件2的C形环2c夹持并固定在杆件2上时,与阀座31d相抵接并层叠在活塞30上。而且,伸长侧叶片阀7在外周落座于阀座31d的状态下,封闭伸长侧端口31b,并切断经由伸长侧端口31b的伸长侧腔室R1与压缩侧腔室R2的连通。此外,伸长侧叶片阀7经由伸长侧端口31b受到伸长侧腔室R1的压力后弯曲,并从阀座31d离座时,打开伸长侧端口31b,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对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压缩侧腔室R2的液压油的流动施加阻力。
此外,压缩侧叶片阀8为层叠有多片环状板的层叠叶片阀,并层叠在活塞30朝向图13中的伸长侧腔室R1的上面。压缩侧叶片阀8的内周由活塞螺母9和C形环2c夹持并固定,允许作为自由端的外周侧弯曲,离座着座于阀座31e上,并用于开闭压缩侧端口31c的出口端。如此一来,当压缩侧叶片阀8与活塞30重叠并由活塞螺母9和杆件2的C形环2c夹持并固定在杆件2上时,与阀座31e相抵接并层叠在活塞30上。而且,压缩侧叶片阀8在外周落座于阀座3e的状态下,封闭压缩侧端口31c,并切断经由压缩侧端口31c的压缩侧腔室R2与伸长侧腔室R1的连通。此外,压缩侧叶片阀8经由压缩侧端口31c受到压缩侧腔室R2的压力后弯曲,并从阀座31e离座时,打开压缩侧端口31c,连通压缩侧腔室R2和伸长侧腔室R1,对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的流动施加阻力。
缓冲器D1以上述方式构成,并且下面对缓冲器D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杆件2相对于气缸1向图13中上方移动并且缓冲器D1进行伸长动作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当缓冲器D1进行伸长动作时,活塞30相对于气缸1向图13中上方移动,因此伸长侧腔室R1被压缩,压缩侧腔室R2被扩大。
于是,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上升。该压力通过未被层叠在活塞30在图13中的上端的叶片阀8封闭的伸长侧端口31b而作用于伸长侧叶片阀7。在缓冲器D1的伸长速度为低速且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未达到叶片阀7的开阀压力的情况下,液压油仅仅经由阻气门通道T3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压缩侧腔室R2。因此,缓冲器D1在伸长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阻气门通道T3对流经该部分的液压油施加阻力后产生阻尼力。此外,当缓冲器D1的伸长速度超过低速并到达高速区域时,叶片阀7弯曲后从阀座31d离开,打开伸长侧端口31b,因此,伸长侧腔室R1内的液压油流经伸长侧端口31b及阻气门通道T3后流向压缩侧腔室R2。阻气门通道T3在流量变多时对液压油的流动施加比叶片阀7大的阻力。因此,当缓冲器D1的伸长速度为高速时,液压油难以流经阻气门通道T3,因此优先流向伸长侧端口31b。因此,缓冲器D1在伸长速度超过低速而达到高速区域的情况下,大致通过叶片阀7对液压油的流动所施加的阻力而产生阻尼力。另外,在缓冲器D1伸长时,由于杆件2从气缸1内退出,因此自由活塞6相对于气缸1向图13中的上方移动,气室G的容积扩大量为杆件2从气缸1内退出的体积量,并对从气缸1内退出的杆件2的体积进行补偿。
接下来,对杆件2相对于气缸1向图13中下方移动并且缓冲器D1进行收缩动作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当缓冲器D1进行收缩动作时,活塞30相对于气缸1向图13中下方移动,因此压缩侧腔室R2被压缩,伸长侧腔室R1被扩大。
于是,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上升。该压力通过未被层叠在活塞30在图13中的下端的叶片阀7封闭的压缩侧端口31c而作用于压缩侧叶片阀8。在缓冲器D1的收缩速度为低速且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未达到叶片阀8的开阀压力的情况下,液压油仅仅经由阻气门通道T3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伸长侧腔室R1。因此,缓冲器D1在收缩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阻气门通道T3对流经该部分的液压油施加阻力后产生阻尼力。此外,当缓冲器D1的收缩速度超过低速并到达高速区域时,叶片阀8弯曲后从阀座31e离开,打开压缩侧端口31c,因此,压缩侧腔室R2内的液压油流经压缩侧端口31c及阻气门通道T3后流向伸长侧腔室R1。阻气门通道T3在流量变多时对液压油的流动施加比叶片阀8大的阻力。因此,当缓冲器D1的收缩速度为高速时,液压油难以流经阻气门通道T3,因此优先流向压缩侧端口31c。因此,缓冲器D1在收缩速度超过低速而达到高速区域的情况下,大致通过叶片阀8对液压油的流动所施加的阻力而产生阻尼力。另外,在缓冲器D1收缩时,由于杆件2进入气缸1内,因此自由活塞6相对于气缸1向图13中的下方移动,气室G的容积缩小量为杆件2进入气缸1内的体积量,并对进入气缸1内的杆件2的体积进行补偿。
如此一来,在缓冲器D1的伸缩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缓冲器D1通过阻气门通道T3产生阻尼力;而在缓冲器D1的伸缩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缓冲器D1通过叶片阀7、8产生阻尼力。因此,在缓冲器D1的伸缩速度为低速时,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1的阻尼力特性为与所述伸缩速度大致成比例的阻气门特性;而在缓冲器D1的伸缩速度为高速时,其为随叶片阀7、8的阀门特性而发生变化的特性。
如前所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1具备:气缸1;杆件2,其可移动自如地***气缸1内;以及活塞(分隔部件)30,其呈圆盘状且***气缸1内并用于将气缸1内划分为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以作为两个工作室;活塞(分隔部件)30具有:第一部件31,其呈环状且具有用于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伸长侧端口(端口)31b及压缩侧端口(端口)31c;以及第二部件32,其呈环状且嵌合于第一部件31的内周或外周上;第一部件31具有沿周向形成在面向第二部件32的对置周部即外周的同时用于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槽31f,通过第一部件31和第二部件32的嵌合,由槽31f形成阻气门通道T3。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D1中,由于阻气门通道T3沿周向设置在圆盘状活塞(分隔部件)30的伸长侧端口(端口)31b和压缩侧端口(端口)31c的外周侧的死角区域上,因此,能够在不增加活塞(分隔部件)30的轴向长度的情况下加长阻气门通道T3的通道长度。由于能够加长阻气门通道T3的通道长度,因此阻气门通道T3的通道长度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并且能够在活塞(分隔部件)30上形成具有足够长度的阻气门通道T3。如此一来,根据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1,能够加长阻气门通道T3的通道长度,作为阻尼力不足的对策也可以不利用难以设定阻尼力特性的节流孔,因此能够增大低速伸缩时的阻尼力,并且阻尼力特性的设定也变得容易。
此外,由于由设置在第一部件31的外周的槽31f形成阻气门通道T3,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加工来制造出具有复杂形状的阻气门通道T3的活塞(分隔部件)30。
另外,如前所述,形成阻气门通道T3的槽只要设置在第一部件31和第二部件32中的任一方的对置周部上即可,因此,可以设置在第二部件32的内周上,在采用第二部件34嵌合在第一部件33的内周上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在第一部件的内周或第二部件34的外周上。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1中,由于阻气门通道T3由设置在第一部件31的外周、第一部件33的内周、第二部件32的内周或第二部件34的外周上的螺旋状槽31f、33c,34b形成,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活塞(分隔部件)30的死角区域,通过设定在活塞(分隔部件)30内沿周向环绕的次数来设定阻气门通道T3的长度,并且能够大幅提高阻气门通道T3的通道长度的设计自由度。
进一步地,如第2变形例中的活塞30那样,阻气门通道T3也可以由槽31f形成,该槽31f以相对于作为第一部件31的对置周部的外周在活塞(分隔部件)30的轴向上蜿蜒并沿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即使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D1中,也能够有效地利用活塞(分隔部件)30的死角空间,通过设定在活塞(分隔部件)30内沿轴向蜿蜒的次数来设定阻气门通道T3的长度,并且能够大幅提高阻气门通道T3的通道长度的设计自由度。另外,即使在由以这种方式蜿蜒的槽形成阻气门通道T3的情况下,槽除了设置在第一部件31的外周之外,也可以设置在第一部件33的内周、第二部件32的内周或第二部件34的外周上。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1中,将分隔部件设为活塞30,但也可以将以固定于气缸1的方式使用的隔舱等设为分隔部件。例如,也可以在气缸的外侧具备储液室的多筒型缓冲器中,将固定于气缸的端部的阀壳体作为分隔部件,将由阀壳体划分的储液室和压缩侧腔室作为工作室,在阀壳体上形成阻气门通道。
此外,如图20所示,作为分隔部件的第4变形例,活塞40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如图20至图23所示,活塞40由第一部件41和与第一部件41的外周嵌合的第二部件44构成。
第一部件41具备:主体部42,其呈圆盘状且在中央具备允许杆件2插通的插通孔42a;以及筒状延长部43,其从主体部42在图22中的下端外周垂下。此外,主体部42具备:3个作为端口的压缩侧端口42c,其用于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并从轴向观察为圆弧状;3个作为第3端口的伸长侧端口42b,其用于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并从轴向观察为圆形。伸长侧端口42b等间隔地设置在主体部42的同一圆周上,压缩侧端口42c等间隔地设置在比本体部42的伸长侧端口21b更靠外周侧的同一圆周上。而且,在主体部42的压缩侧腔室R2侧端设有包围伸长侧端口42b的外周侧的伸长侧环状阀座42d,而在本体部42的伸长侧腔室R1侧端设有设于伸长侧端口42b与压缩侧端口42c之间并用于包围伸长侧端口42b的内侧环状阀座42e、和用于包围压缩侧端口42c的外周的压缩侧环状阀座42f。
伸长侧端口42b和压缩侧端口42c设置在相对于主体部42在周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处、即相对于主体部42在径向上不排列的位置处。进一步地,如图22所示,相对于主体部42设于外周侧的压缩侧端口42c在中央具备向第一部件41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42c1。此外,延长部43呈筒状且从主体部42的下端外周垂下,在下端具备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43a。延长部43的外径在凸缘部43a以外设定为与主体部42相同的直径,延长部43的外周与主体部42的外周共面。从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第一部件41的主体部42在图22中上端到延长部43的凸缘部43a的上方嵌合有环状第二部件44。
而且,此外,在作为第一部件41的主体部42的与第二部件44相对置的对置周部的外周上设置有槽42g。槽42g沿周向设置在第一部件41的主体部42的外周上。槽42g的一端通过贯穿主体部42的壁并沿径向延伸的孔42h来与伸长侧端口42b连接,槽42g的另一端通过贯穿第一部件41的壁并沿径向延伸的孔42i来与压缩侧端口42c连接。因此,槽42g经由伸长侧端口42b和压缩侧端口42c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此外,槽42g穿过压缩侧端口42c的弯曲部42c1的外侧,如图21所示,配置在从轴向观察活塞40时穿过压缩侧端口42c的开口端的附近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如图22所示,第二部件44呈环状,在外周具备活塞环44a。而且,当第二部件44嵌合在第一部件41的外周上时,使内周面与槽42g相对置。因此,当第二部件44嵌合在第一部件41的外周上时,槽42g由第二部件44封闭,形成穿过伸长侧端口42b和压缩侧端口42c并用于连通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阻气门通道T4。
以这种方式构成的阻气门通道T4配置在压缩侧端口42c的弯曲部42c1的外周即弯曲部42c1的弯曲侧的相反侧的同时,在活塞40的轴向上配置在压缩侧端口42c的伸长侧腔室R1侧的开口与压缩侧腔室R2侧的开口之间。从压缩侧端口42c看,压缩侧端口42c在中央具备避开形成阻气门通道T4的槽42g的弯曲部42c1。
如此一来,通过使压缩侧端口42c在中途具备弯曲部42c1,在弯曲部42c1的外周形成用于设置槽42g的空间,并且能够在活塞40上合理地形成阻气门通道T4。另外,由于各个伸长侧端口42b设置在比活塞40的各个压缩侧端口42c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因此不需要为了确保用于设置槽42g的空间而具备弯曲部。另外,当压缩侧端口42c和伸长侧端口42b设置在同一圆周上而不具备弯曲部时,则在活塞30上无法确保设置用于形成阻气门通道T4的槽42g的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伸长侧端口42b和压缩侧端口42c上设置弯曲部。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第二部件44嵌合在第一部件41的内周上的情况下,形成阻气门通道T4的槽也可以形成于内周而并非形成于第一部件41的外周上。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内周侧的伸长侧端口42b作为端口并设置向第一部件41的外周侧弯曲的弯曲部,确保在第一部件41的内周形成槽的空间即可,只要将外周侧的压缩侧端口42c作为第3端口即可。
如前所述,即使在活塞40上形成阻气门通道T4,由于阻气门通道T4由设置在第一部件41的内周或外周的槽42g形成,因此,其沿周向设置在比活塞(分隔部件)40的伸长侧端口(端口)42b及压缩侧端口(端口)42c更靠外周侧或内周侧的死角区域。因此,能够在不加长活塞(分隔部件)40的轴向长度的情况下,加长阻气门通道T4的通道长度。
由于能够加长阻气门通道T4的通道长度,因此阻气门通道T4的通道长度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并且能够在活塞(分隔部件)40上形成具有足够长度的阻气门通道T4。因此,如前所述,根据在活塞40上形成阻气门通道T4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缓冲器D1,能够加长阻气门通道T4的通道长度,作为阻尼力不足的对策也可以不利用难以设定阻尼力特性的节流孔,因此能够增大低速伸缩时的阻尼力,并且阻尼力特性的设定也变得容易。
此外,在前述第4变形例的活塞(分隔部件)40中,压缩侧端口(端口)42c具备向第一部件41的内周侧弯曲的弯曲部42c1,形成阻气门通道T4的槽42g配置在第一部件41的压缩侧端口(端口)42c的弯曲部42c1的外周、即弯曲部42c1的弯曲侧的相反侧。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D1,在比第一部件41的弯曲部42c1更靠外周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设置阻气门通道T4的空间,能够在活塞(分隔部件)40上合理地形成阻气门通道T4。
进一步地,前述第4变形例的活塞(分隔部件)40中的第一部件41具备:多个压缩侧端口(端口)42c,其允许流体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伸长侧腔室R1;多个伸长侧端口(第3端口)42b,其设置在比活塞(分隔部件)40的压缩侧端口(端口)42c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即在径向上不与压缩侧端口(端口)42c相对置的位置处的同时,允许流体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压缩侧腔室R2;槽42g形成在第一部件41上,阻气门通道T4的一端与压缩侧端口(端口)42c中的一个连接,阻气门通道T4的另一端与伸长侧端口(第3端口)42b中的一个连接。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活塞(分隔部件)40中,阻气门通道T4的两端的出口端未形成在活塞(分隔部件)40的伸长侧腔室侧端和压缩侧腔室侧端上,因此,能够增大用于包围压缩侧端口(端口)42c的压缩侧环状阀座42f的直径和用于包围伸长侧端口42b的伸长侧环状阀座42d的直径。因此,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缓冲器D1,能够提高叶片阀7、8的开阀响应性,减少缓冲器D1的每个产品的阻尼力特性的偏差。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压缩侧端口42c作为端口,将伸长侧端口42b作为第3端口,但也可以将压缩侧端口42c作为第3端口,将伸长侧端口42b作为端口。
上面已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可以进行改造、变形及变更。
本申请要求基于2021年2月12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1-020665和特愿2021-020667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说明书。

Claims (10)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气缸;
杆件,其可移动自如地***气缸内;
分隔部件,其呈圆盘状且***所述气缸内并用于将所述气缸内划分为两个工作室;
所述分隔部件具有:端口,其用于连通所述两个工作室;以及阻气门通道,其在连通所述两个工作室的同时,具有沿周向穿过比所述分隔部件的所述端口更靠内周侧或外周侧的位置处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
在缓冲器中,
所述分隔部件具有:
第一部件,其呈环状且具有用于连通所述两个工作室的端口;
以及第二部件,其呈环状且嵌合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周或外周上;
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的一方具有沿周向形成在面向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的另一方的对置周部的同时,用于彼此连通所述工作室的槽,
通过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嵌合,由所述槽形成阻气门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
在缓冲器中,
所述阻气门通道中的所述部分呈螺旋状且配置在比所述分隔部件的所述端口更靠内周侧或外周侧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
在缓冲器中,
所述端口具有向所述分隔部件的内周或外周的一方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阻气门通道中的所述部分配置在比所述分隔部件的所述各个端口的所述弯曲部更靠内周侧或外周侧的位置处、即所述弯曲部的弯曲侧的相反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
在缓冲器中,
所述分隔部件在一端外周具有小径部,该小径部在其与所述气缸之间形成有面向所述工作室的一方的环状间隙,
所述阻气门通道从所述小径部开口并通向所述分隔部件的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
在缓冲器中,
所述分隔部件具有:多个所述端口,其允许流体从所述工作室的一方流向另一方;以及多个第2端口,其设置在比所述分隔部件的所述各个端口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即在径向上未与所述各个端口并排的位置处的同时,允许流体从所述工作室的另一方流向一方;
所述阻气门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端口中的一个连接,所述阻气门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各个第2端口中的一个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
在缓冲器中,
所述槽在所述对置周部上沿周向形成为螺旋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
在缓冲器中,
所述槽以相对于所述对置周部在所述分隔部件的轴向上蜿蜒并沿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
在缓冲器中,
所述端口具有向所述第一部件的内周或外周的一方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槽配置在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端口的弯曲部的内周或外周、即所述弯曲部的弯曲侧的相反侧。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
在缓冲器中,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多个所述端口,其允许流体从所述工作室的一方流向另一方;以及多个第3端口,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各个端口的内周侧、即在径向上未与所述各个端口并排的位置处的同时,允许流体从所述工作室的另一方流向一方;
所述槽形成在所述第一部件上,
所述阻气门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各个端口中的一个连接,所述阻气门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各个第3端口中的一个连接。
CN202180088401.5A 2021-02-12 2021-12-20 缓冲器 Pending CN1167455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0667A JP2022123385A (ja) 2021-02-12 2021-02-12 緩衝器
JP2021-020665 2021-02-12
JP2021-020667 2021-02-12
PCT/JP2021/047058 WO2022172601A1 (ja) 2021-02-12 2021-12-20 緩衝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45544A true CN116745544A (zh) 2023-09-12

Family

ID=82940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8401.5A Pending CN116745544A (zh) 2021-02-12 2021-12-20 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23385A (zh)
CN (1) CN11674554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23385A (ja) 2022-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83380B1 (ko) 완충 장치
JP6838220B2 (ja) 緩衝器
JP4898563B2 (ja) ピストン
CN111536186B (zh) 阻尼器组件和用于阻尼器组件的活塞
EP2009319A2 (en) Shock absorber
JP6735429B2 (ja) 減衰力発生機構および圧力緩衝装置
CN104471274B (zh) 阀以及缓冲器
US5570763A (en) Suspension strut
JP6339716B1 (ja) 圧力緩衝装置
JP7038613B2 (ja) 緩衝器
JP4356016B2 (ja) 油圧緩衝器
CN116745544A (zh) 缓冲器
JP7055076B2 (ja) 緩衝器
WO2022172601A1 (ja) 緩衝器
JP6526247B2 (ja) シリンダ装置
JP7485624B2 (ja) 緩衝器
KR102627961B1 (ko) 감쇠력 조정식 완충기
JP4955610B2 (ja) ロータリバルブ
EP3171052B1 (en) Damper
JPH0331945B2 (zh)
JP2016070459A (ja) 緩衝器
US20230287954A1 (en) Shock absorber
US20230272835A1 (en) Shock absorber
JP5618415B2 (ja) ピストン
JP2011038626A (ja) ピスト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