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26961B - 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光伏接线盒以及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光伏接线盒以及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26961B
CN116526961B CN202310806805.4A CN202310806805A CN116526961B CN 116526961 B CN116526961 B CN 116526961B CN 202310806805 A CN202310806805 A CN 202310806805A CN 116526961 B CN116526961 B CN 1165269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module
photovoltaic cell
bypass switch
oscillation
bypass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0680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26961A (zh
Inventor
邰小俊
蔡慧明
李湘涛
钱兴
廖志雄
张凡
郎建军
章翊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Tongta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ongta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ongta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ongta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0680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26961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26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69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269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69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6Electrical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two or more PV modules, e.g. electrical module-to-module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50/00Monitoring or testing of PV systems, e.g. load balancing or fault identific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用于将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和光伏电池的至少一个电池子串并联连接;还包括振荡驱动模块,用于控制旁路开关模块间歇性导通;旁路开关模块,用于将至少一个电池子串旁路,以及在振荡驱动模块的控制下间歇性导通以降低功率消耗;振荡驱动模块包括自激振荡单元和储能单元;自激振荡单元用于以自激振荡方式产生振荡信号,向储能单元充电;储能单元用于向旁路开关模块输出控制电压,在控制电压达到旁路开关模块的导通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旁路开关模块导通;自激振荡单元包括变压器、三极管和第一电阻。在避免热斑效应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功率损耗,简化了电路结构,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光伏接线盒以及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光伏接线盒以及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热斑效应是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指在一定条件下,串联支路中被遮蔽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将成为负载而发热,从而对太阳能电池造成损坏。现有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接线盒都采用一个大功率旁路二极管,当组件被遮挡后,接线盒的电压被其他组件反向充电,旁路二极管变成正向导通,将本光伏组件旁路,这样就减缓了热斑效应对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伤害。但现有旁路二极管的导通压降约为0.6V左右,造成太阳能电池组件损耗功率较大。
目前也有采用MOS管对电池串进行保护的旁路组件,但需结合电荷泵、比较器、基准信号源等部件,电路复杂且成本较高,旁路组件本身也会产生较大的功率损耗。
如何在避免热斑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旁路组件的功率损耗,简化旁路组件,进一步降低成本,是本领域一直致力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而提供一种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光伏接线盒以及光伏组件。
第一方面,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用于将所述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和光伏电池的至少一个电池子串并联连接;所述光伏电池旁路电路还包括振荡驱动模块和旁路开关模块;
所述振荡驱动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旁路开关模块间歇性导通;
所述旁路开关模块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子串旁路,以及在所述振荡驱动模块的控制下间歇性导通以降低功率消耗;
所述振荡驱动模块包括自激振荡单元和储能单元;
所述自激振荡单元用于以自激振荡方式产生振荡信号,向所述储能单元充电;
所述储能单元用于向所述旁路开关模块输出控制电压;在所述储能单元经充电使所述控制电压达到所述旁路开关模块的导通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旁路开关模块导通;在所述储能单元经放电使所述控制电压未达到所述旁路开关模块的导通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旁路开关模块未导通;
所述自激振荡单元包括变压器、三极管和第一电阻;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变压器的原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依次通过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变压器的副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
结合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变压器的原边包括原边第一端和原边第二端;所述变压器的副边包括副边第三端和副边第四端;所述原边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原边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集电极连接;所述副边第三端与所述电阻连接,所述副边第四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原边第二端与所述副边第四端为同名端。
结合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储能单元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一二极管和电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变压器的原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
结合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旁路开关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场效应管;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电容的第一端连接。
结合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场效应管包括:寄生二极管,用于在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形成工作压降。
结合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旁路开关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场效应管;所述三极管的导通电压低于所述旁路开关模块的工作压降。
结合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光伏电池旁路电路还包括与所述旁路开关模块连接的微控制器,所述微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旁路开关模块的导通与否。
结合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旁路开关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场效应管;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接线盒,包括上述任意一方面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上述任意一方面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光伏接线盒以及光伏组件,通过采用具有间歇性导通功能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代替传统的旁路组件,在光伏电池旁路电路中的旁路开关模块导通的情况下,光伏电池旁路电路不消耗功率,在避免热斑效应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功率消耗。通过采用包括变压器和三极管的自激振荡单元实现上述间歇性导通功能,无需采用昂贵复杂的数字电路或芯片,大大简化了电路,降低了成本,进一步降低了功耗。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的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的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的工作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的工作示意图二;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示意图三;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光伏接线盒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通过列举具体实施例的方式,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电阻称为第二电阻,且类似地,可将第二电阻称为第一电阻。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两者都是电阻,但其不是同一电阻。当描述“第一”时,并不表示必然存在“第二”;而当讨论“第二”时,也并不表明本申请必然存在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可能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还应明白术语“包括”,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确定所述特征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的存在或添加。在此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可以理解,本申请上下文中“连接”表示被连接的一端与连接至的一端之间相互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可理解为“电连接”、“通信连接”等。本申请上下文中“A与B直接连接”表示A和B之间不包括除导线以外的其他元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请参考图1,包括第一连接端P1和第二连接端P2。第一连接端P1和第二连接端P2用于将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和光伏电池组件的至少一个电池子串并联连接。光伏电池组件包括相互串联的若干光伏电池子串。图1示出了三个相互串联的电池子串,电池子串01、电池子串02和电池子串03。可以理解的,若干电池子串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或三个以上,本申请对此无限制。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与至少一个电池子串并联连接。可选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与一个电池子串并联连接;或者伏电池组件旁路电路同时与两个相互串联的电池子串并联连接。可选的,每个电池子串均并联有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或者根据需要选择某些电池子串与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并联连接。图1仅示出了与电池子串02并联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可以理解的是,电池子串01和电池子串03也可以各自并联相应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
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通过第一连接端P1和第二连接端P2与电池子串02并联在一起。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同时与电池子串01和电池子串03串联。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端P1与电池子串02的负极连接,第二连接端P2与电池子串02的正极连接。同时,第二连接端P2与电池子串01的负极连接,第一连接端P1与电池子串03的正极连接。在电池子串02未被遮挡时,电池子串02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不工作,电池子串01、电池子串02和电池子串03相互串联。在电池子串02被遮挡时,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将电池子串02旁路,电池子串02不工作,电池子串01、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和电池子串03依次串联工作。
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还包括旁路开关模块10和振荡驱动模块20。振荡驱动模块20用于控制旁路开关模块10间歇性导通,以降低旁路开关模块10的功耗。旁路开关模块10用于将与其并联的至少一个电池子串旁路,以及在振荡驱动单元的控制下间歇性导通,以降低功率消耗。当某一电池子串出现热斑效应时,与其并联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开始工作,该电池子串被旁路。在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工作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旁路开关模块10间歇性导通,在导通期间旁路开关模块10不产生功耗,如此降低了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在工作状态下的功耗。
旁路开关模块10包括控制端103和电源连接端101、102。振荡驱动模块20包括控制信号输出端203和电源连接端201、202。振荡驱动模块2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203与旁路开关模块10的控制端103连接,用于向旁路开关模块10输出控制信号。振荡驱动模块20能够向旁路开关模块10输出周期性导通信号,以控制旁路开关模块10间歇性导通。在旁路开关模块10导通的情况下,与其并联的电池子串02被旁路,电池子串02不工作,电池子串01、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和电池子串03依次串联工作。
振荡驱动模块20包括储能单元21和自激振荡单元22。自激振荡单元22用于以自激振荡方式产生振荡信号,向储能单元21充电。自激振荡是指不外加激励信号而自行产生稳定和持续的振荡。振荡驱动模块20与第一连接端P1和第二连接端P2连接以获得其他电池子串提供的工作电压。如此,振荡驱动模块20既无需额外供电,又无需额外激励信号源,不仅降低了功耗,而且降低了电路的复杂程度。自激振荡单元与第一连接端P1和第二连接端P2连接,以获得自激振荡所需的工作电压。
储能单元21用于向旁路开关模块10输出控制电压;在储能单元21经充电使控制电压达到旁路开关模块10的导通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旁路开关模块10导通;在储能单元21经放电使控制电压未达到旁路开关模块10的导通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旁路开关模块10未导通。如此,实现了旁路开关模块10的间歇性导通。在旁路开关模块10导通时,其两端压降极低,几乎不消耗功率,因而进一步降低了旁路开关模块10工作时的功耗。
本申请实施例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工作过程如下:使用时,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通过第一连接端P1和第二连接端P2与至少一个电池子串并联在一起,例如与电池子串02并联。在电池子串02未被遮挡时,电池子串02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不工作,电池子串01、电池子串02和电池子串03依次串联。
在电池子串02被遮挡的情况下,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将电池子串02旁路,电池子串02不工作,电池子串01、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和电池子串03依次串联工作。第一连接端P1与电池子串03的正极连接,其电压为正。第二连接端P2与电池子串01的负极连接,其电压为负。电流从电池子串03的正极流出,经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后,流入电池子串01的负极。如此,实现旁路功能,避免了电流流经电池子串02造成发热,损坏电池子串02,从而避免热斑效应。
与此同时,振荡驱动模块20在其他电池子串,例如电池子串03提供的电压下工作,产生周期性控制信号,控制旁路开关模块10间歇性导通。在旁路开关模块10导通的情况下,第一连接端P1和第二连接端P2之间电压极低,几乎不消耗功率。由于旁路开关模块10间歇性导通,因此大大降低了旁路开关模块10的功率损耗,解决了传统旁路二极管功率损耗大的问题。
振荡驱动模块20的自激振荡单元22采用自激振荡原理,产生振荡信号,向储能单元21充电。储能单元21经控制信号输出端203向旁路开关模块10输出控制信号。随着储能单元21的不断充电,储能单元21输出的控制信号的电压不断升高。经过若干周期的振荡信号的充电,储能单元21输出的控制信号的电压达到旁路开关模块10的导通电压,旁路开关模块10导通。
在储能单元21持续放电、其输出的控制信号的电压低于旁路开关模块10的导通电压的情况下,旁路开关模块10处于不导通状态,此时旁路开关模块10相当于旁路二极管。储能单元21进入下一个充电周期,当其输出的控制信号的电压达到旁路开关模块10的导通电压时,旁路开关模块10再次导通。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旁路开关模块10间歇性导通。
自激振荡单元22采用自激振荡原理,产生振荡信号,无需额外连接其他电源和外部激励源,不会增加功耗。
参考图2,本申请中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的一实施方式。自激振荡单元22包括变压器T1、三极管Q1和第一电阻R1。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变压器T1的原边通过电源连接端101与第一连接端P1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依次通过第一电阻R1和变压器T1的副边与电源连接端101连接。电源连接端101与第一连接端P1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集通过电源连接端102与第二连接端P2连接。
变压器T1的原边包括原边第一端1和原边第二端2。变压器的副边包括副边第三端3和副边第四端4。原边第一端1通过电源连接端101与第一连接端P1连接。原边第二端2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副边第三端3与第一电阻R1连接。副边第四端4通过电源连接端101与第一连接端P1连接。原边第一端1与副边第四端4为同名端。
储能单元21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一二极管D1和至少一个电容C1。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变压器T1的原边与第一连接端P1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原边第二端2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电容C1的第一端5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6与第二连接端P2连接。可选的,电容C1可采用两个以上的相互并联的电容替代。
旁路开关模块10包括至少一个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2选自结型场效应管(junction FET,JFET)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FET,MOS管)。场效应管可以为PMOS管(P沟道型)或NMOS(N沟道型)管。场效应管Q2的源极S通过电源连接端101与第一连接端P1连接。场效应管Q2的漏极D通过电源连接端102与第二连接端P2连接。场效应管Q2的栅极G分别与电容C1的第一端5和控制端103连接。
场效应管Q2包括寄生二极管D2。寄生二极管D2位于场效应管Q2的源极S和漏极D之间。寄生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源极S,阴极连接漏极D。可选的,场效应管Q2包括硅基场效应管,其寄生二极管D2的工作电压约为0.6 V~0.7 V。
本实施例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工作过程如下:使用时,将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与需旁路的电池子串并联,例如与至少一个光伏电池子串02并联。在电池子串02未被遮挡的情况下,电池子串02正常工作,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的第一连接端P1和第二连接端P2电压正向。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的第一连接端P1电压为负,第二连接端P2电压为正,电压方向与场效应管Q2内部寄生二极管方向相反,此时场效应管Q2完全不工作。
在电池子串02被遮挡的情况下,接入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的电压反向,场效应管Q2的源极S电压高于漏极D电压。即电压方向与场效应管Q2内部寄生二极管D2方向相同,内部寄生二极管开始工作,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漏极两端产生二极管PN结电压,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开始工作。
电流共分三路从场效应管Q2的源极S流向漏极D,参见图3。第一路从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D2的阳极流向阴级。第二路电流从场效应管Q2的源极S经变压器T1的原边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发射集,再流向场效应管Q2的漏极D。第三路从场效应管Q2的源极S经变压器T1副边,再经过第一电阻R1和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集,再流向场效应管Q2的漏极D。此时变压器T1原边线圈上正下负,副边线圈上负下正,即原边第一端1电压为正,原边第二端2电压为负,副边第三端3电压为正,副边第四端4电压为负。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集间电压Vbe = Vds + VT1,Vds为场效应管Q2产生的压降,T1为副边线圈感应电压。Vbe大于三极管Q1的导通电压,Q1能完全能导通,这样便实现了自激升压驱动Q1导通。
三极管Q1被驱动完全导通后,第二路电流回路被完全导通,电流从场效应管Q2的源极S经变压器T1的原边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发射集,再流向场效应管Q2的漏极D。电流流过T1原边线圈后,T1原边线圈的电流持续增加,能量被存储在T1原边线圈的电感上。当T1原边线圈的电感充满能量后,T1原边线圈的电流不再上升,T1原边线圈形成反向电动势。参见图4,T1原边线圈上负下正,这样在T1副边线圈感应出上正下负的电压,即原边第一端1电压为负,原边第二端2电压为正,副边第三端3电压为负,副边第四端4电压为正。这样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集间电压Vbe’ = Vds - VT1’ ,VT1’为T1副边线圈感应电压。VT1’与VT1可相同,也可不同。Vbe’小于三极管Q1的导通电压,三极管Q1被截止。这样便实现了自激关断Q1。由于Q1被关断,源极S和漏极D间的电压Vds 与T1原边感应电压叠加后,通过第一二极管D1向电容C1充电。充电所形成的瞬时电流流向如图4所示。
经过若干周期充电,电容C1上的电压达到场效应管Q2的导通电压后,Q2的源极S和漏极D导通。在场效应管Q2导通的情况下,Q2源极S和漏极D压降极低,电流不经过寄生二极管D2,从Q2源极S流至漏极D。由于Q2导通时源极S和漏极D的导通压降很小,不足以驱动变压器T1和电容C1。所以T1和C1在这个阶段停止工作,无电流流过。当电容C1上的电能释放完成后,Q2又会进入截止状态,寄生二极管D2重新开始工作,T1和C1又会重新开始工作,重复进入下一个自激和升压驱动周期,电容C1重新开始充电。
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知,光伏电池子串被遮挡时,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第一连接端P1和第二连接端P2电压反向,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开始,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开始工作,实现二极管旁路功能,实现了反向自动旁路功能。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可直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旁路二极管,避免热斑效应。并且,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工作时会间歇性导通,导通时由于场效应管Q2源极和漏极间压降极低,几乎不消耗功率,与现有技术的旁路二极管相比,大大降低了功耗,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使用变压器、三极管和电阻即实现了自激振荡;采用二极管和至少一个电容作为储能单元;采用至少一个场效应管作旁路开关模块。实现了场效应管内部寄生二极管0.3~0.7V低电压的自激振荡和升压驱动。无需采用数字放大器、比较器、电荷泵等复杂的芯片或数字电路,简化了电路结构,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一可能的实时方式中,旁路开关模块10采用一个场效应管,三极管Q1的导通电压低于场效应管Q2的导通电压。通常场效应管Q2的导通电压约为0.6V左右。可选的,三极管Q1包括锗三极管,导通电压约为0.2 V~0.3V。本申请实施例构思巧妙,通过采用导通电压更低的三极管Q1,使得旁路开关模块10最少采用一个场效应管即实现了光伏电池旁路电路的功能,进一步降低的旁路电路的启动电压和功耗。克服了传统电路设计中常采用的硅基三极管导致无法用最少的器件实现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功能的技术偏见,取得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参见图5,本申请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还包括与旁路开关模块10连接的微控制器30(MCU)。微控制器30与旁路开关模块10的控制端103连接。微控制器30用于控制旁路开关模块30的导通与否。参见图2~图4,场效应管Q2的栅极与控制端103连接。微控制器30通过控制端103向场效应管Q2输出控制信号。在控制信号的电压大于场效应管Q2的导通电压的情况下,场效应管Q2导通。
在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正常工作时,若需主动关闭光伏电池子串或光伏组件,或者实现主动旁路的功能,则微控制器30向旁路开关模块10的控制端103发送导通信号,控制旁路开关模块10导通。此时,与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并联的光伏电池子串或光伏组件被旁路,从而实现主动关机功能。需主动关闭光伏电池子串或光伏组件的情形包括发生火灾时,或发现光伏电站存在安全隐患,例如检测到电弧时,需从根源上关闭光伏电池子串或光伏组件。
现有技术中的旁路二极管不具有主动旁路功能,无法主动关闭光伏电池子串或光伏组件。无法应对发生安全隐患的情形,安全性差。通过采用微控制器30主动向旁路开关模块10发送控制信号,进而主动关闭光伏电池子串或光伏组件,提高了安全性能。
可选的,旁路开关模块10中的寄生二极管D2还可采用普通二极管代替,以在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漏极间形成工作压降。此时场效应管不包含寄生二极管,场效应管例如是氮化镓场效应晶体管。
可选的,采用互感器代替变压器,以实现自激振荡。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接线盒600,参见图6,包括上述任意一方面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700,参见图7,包括上述任意一方面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
可选的,光伏组件700包括若干相互串联的电池子串,至少一个电池子串并联有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可选的,电池子串为光伏电池片组。示例性的,图7示出了包括三个光伏电池子串的光伏组件700,每个光伏电池子串并联有光伏电池旁路电路100。Vout1和Vout2为光伏组件700的两个输出电压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用于将所述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和光伏电池的至少一个电池子串并联连接;所述光伏电池旁路电路还包括振荡驱动模块和旁路开关模块;
所述振荡驱动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旁路开关模块间歇性导通;
所述旁路开关模块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子串旁路,以及在所述振荡驱动模块的控制下间歇性导通以降低功率消耗;
所述振荡驱动模块包括自激振荡单元和储能单元;
所述自激振荡单元用于以自激振荡方式产生振荡信号,向所述储能单元充电;
所述储能单元与所述旁路开关模块连接,用于向所述旁路开关模块输出控制电压;在所述储能单元经充电使所述控制电压达到所述旁路开关模块的导通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旁路开关模块导通;在所述储能单元经放电使所述控制电压未达到所述旁路开关模块的导通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旁路开关模块未导通;
所述自激振荡单元包括变压器、三极管和第一电阻;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变压器的原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依次通过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变压器的副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
所述储能单元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一二极管和电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变压器的原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包括原边第一端和原边第二端;所述变压器的副边包括副边第三端和副边第四端;所述原边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原边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集电极连接;所述副边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副边第四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原边第二端与所述副边第四端为同名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旁路开关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场效应管;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电容的第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场效应管包括:寄生二极管,用于在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形成工作压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旁路开关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场效应管;所述三极管的导通电压低于所述旁路开关模块的工作压降。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电池旁路电路还包括与所述旁路开关模块连接的微控制器,所述微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旁路开关模块的导通与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旁路开关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场效应管;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
8.一种光伏接线盒,包括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
9.一种光伏组件,包括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光伏电池旁路电路。
CN202310806805.4A 2023-07-04 2023-07-04 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光伏接线盒以及光伏组件 Active CN1165269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06805.4A CN116526961B (zh) 2023-07-04 2023-07-04 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光伏接线盒以及光伏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06805.4A CN116526961B (zh) 2023-07-04 2023-07-04 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光伏接线盒以及光伏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6961A CN116526961A (zh) 2023-08-01
CN116526961B true CN116526961B (zh) 2023-09-19

Family

ID=87406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06805.4A Active CN116526961B (zh) 2023-07-04 2023-07-04 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光伏接线盒以及光伏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269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5169B (zh) * 2023-09-13 2023-11-14 苏州同泰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电池旁路电路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2747A (zh) * 2016-03-24 2016-06-22 重庆中科渝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光伏应用的vdmos旁路开关
CN206743185U (zh) * 2017-05-03 2017-12-12 李天万 一种高可靠性低功耗的光伏电池组保护电路
CN108808821A (zh) * 2018-04-26 2018-11-13 苏州元有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驱动电路的太阳能电池
CN109067353A (zh) * 2018-08-24 2018-12-2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的有源旁路控制装置与方法
CN209120129U (zh) * 2018-11-15 2019-07-16 上海谦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串联式组件级光伏关断***
CN115037024A (zh) * 2022-08-09 2022-09-09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高效率毫瓦级光伏能量收集与储能管理电路
CN115395878A (zh) * 2022-09-06 2022-11-25 深圳市中旭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防热斑光伏组件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2747A (zh) * 2016-03-24 2016-06-22 重庆中科渝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光伏应用的vdmos旁路开关
CN206743185U (zh) * 2017-05-03 2017-12-12 李天万 一种高可靠性低功耗的光伏电池组保护电路
CN108808821A (zh) * 2018-04-26 2018-11-13 苏州元有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驱动电路的太阳能电池
CN109067353A (zh) * 2018-08-24 2018-12-2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的有源旁路控制装置与方法
CN209120129U (zh) * 2018-11-15 2019-07-16 上海谦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串联式组件级光伏关断***
CN115037024A (zh) * 2022-08-09 2022-09-09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高效率毫瓦级光伏能量收集与储能管理电路
CN115395878A (zh) * 2022-09-06 2022-11-25 深圳市中旭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防热斑光伏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6961A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45458B2 (en) Booster that utilizes energy output from a power supply unit
US20180013291A1 (en)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power conditioner, and distributed power system
Liao et al. Control strategy of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for a novel stand-alone 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
US8868249B2 (en) Hybrid controlling and driving circuit and method thereof
CN112165252B (zh) 一种基于窄脉冲控制的buck变换器自举驱动电路
CN116526961B (zh) 光伏电池旁路电路、光伏接线盒以及光伏组件
TW201409917A (zh) 光伏變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49222A (zh) 电源装置
KR20150040115A (ko) 모터 구동 장치
CN114465479A (zh) 一种三端口双向dc/dc变换器软开关电路及其装置
CN110896274A (zh) 一种升压电路及启动控制方法
TWI519921B (zh) 最大功率點控制器電晶體驅動電路及相關方法
Pennisi et al. Low‐power cool bypass switch for hot spot prevention in photovoltaic panels
CN116915169B (zh) 光伏电池旁路电路
JP4101212B2 (ja) 電源回路
CN211266526U (zh) 电源装置
CN116780894A (zh) 一种新型半导体钳位超高升压dc-dc变换器
CN108736707B (zh) 一种具有开关电感结构的boost变换器
CN210839041U (zh) 充电装置及驱动电源产生电路
Chen et al. A multiple-winding bidirectional flyback converter used in the solar system
RU2165669C1 (ru) Зарядно-разря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Arun et al. Review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high step-up DC/DC converters fo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
CN111082502A (zh) 一种防反灌电流mos管驱动电源产生电路
CN220775800U (zh) 关断器、电能单元及光伏***
CN214429320U (zh) 电池控制电路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