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37639A - 液冷***、液冷机柜、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液冷***、液冷机柜、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37639A
CN116437639A CN202310434412.5A CN202310434412A CN116437639A CN 116437639 A CN116437639 A CN 116437639A CN 202310434412 A CN202310434412 A CN 202310434412A CN 116437639 A CN116437639 A CN 1164376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temperature
liquid cooling
cooling
contro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344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鹏
李金峰
陈博华
罗海亮
刘洪�
李海滨
姜宇光
孙立峰
***
程磊
赵金铭
田泽琦
王运泽
王媛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3441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376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37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376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81Thermal management, e.g. liquid flow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63Liquid cooling without phase change
    • H05K7/20781Liquid cooling without phase change within cabinet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serve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36Thermal management, e.g. server temperature contro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散热技术领域,提供液冷***、液冷机柜、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液冷***中第一液冷支路上依次串联有风液换热器、第一控制阀和液冷换热器;第二液冷支路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控制阀和风液换热器之间,第二液冷支路的另一端连接在液冷换热器的出液端,第二液冷支路具有第二控制阀,第三液冷支路的一端连接在风液换热器的进液端,第三液冷支路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控制阀和液冷换热器之间,第三液冷支路具有第三控制阀,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管路简单,液冷换热器和风液换热器共用一套液冷***,并且液冷管路中设置了三个控制阀,可灵活调整冷却液经过液冷换热器和风液换热器的方式,最大限度节约能源。

Description

液冷***、液冷机柜、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冷***、液冷机柜、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液冷技术是指使用液体取代空气作为冷媒,与发热部件进行热交换,带走热量的技术。由于液冷技术的高效制冷效果,其常用于服务器的散热。
然而,对于服务器而言,单纯采用液冷技术无法满足制冷要求:服务器中的一些器件无法使用液冷冷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这类器件仍然采用常规风冷空调***解决,通过服务器风扇将热量带出服务器外。
因此,对于目前的冷机房而言,通常包含两套制冷***或管路,一套负责液冷部分散热,另一套负责风冷部分散热。而这导致了散热***管路连接十分复杂,难以施工及运维;并且风冷散热部分还需要设置额外的冷源,增加了能源的消耗。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液冷机柜、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管路连接复杂,冷源能量消耗较大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包括:
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第一液冷支路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第一液冷支路上依次串联有风液换热器、第一控制阀和液冷换热器;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一液冷支路的通断;第二液冷支路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控制阀和风液换热器之间,第二液冷支路的另一端连接在液冷换热器的出液端,第二液冷支路具有第二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二液冷支路的通断;第三液冷支路的一端连接在风液换热器的进液端,第三液冷支路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控制阀和液冷换热器之间,第三液冷支路具有第三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三液冷支路的通断。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还包括液冷循环回路,液冷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液在液冷换热器换热,液冷循环回路具有第一液泵和至少一个冷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液冷循环回路进口,用于检测液冷循环回路进口的冷却液温度;和/或,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冷循环回路出口液冷循环回路出口,用于检测冷循环回路出口液冷循环回路出口的冷却液温度;其中,液冷循环回路进口为液冷循环回路经过液冷换热器的初始位置,冷循环回路出口液冷循环回路出口为液冷循环回路经过液冷换热器的终点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进液口,用于检测进液口的冷却液温度;和/或,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出液口,用于检测出液口的冷却液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还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风液换热器,用于检测风液换热器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还包括:流量调节阀,设置于进液口,用于控制进液口的冷却液流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还包括:第一冷却支路,第一冷却支路的一端与进液口连接,另一端与出液口连接,第一冷却支路上串联有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液泵。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还包括:
第一冷却支路上串联有第四控制阀,第四控制阀串联在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液泵之间;液冷***还包括第二冷却支路,第二冷却支路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制冷模块的出液端和第四控制阀之间,第二冷却支路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液泵的进液端和第四控制阀之间,第二冷却支路上串联有第二制冷模块和第五控制阀。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还包括:第六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二液泵的出口,用于检测实际供水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还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室外干球温度和室外湿球温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机柜,包括机柜本体和上述的液冷***。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换热器设置于机柜本体的内部底侧,风液换热器设置于机柜本体的内部前侧或内部后侧;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设置于机柜本体的内部。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温度和/或第二温度;第一温度为液冷循环回路进口的冷却液温度,第二温度为液冷循环回路出口的冷却液温度;其中,液冷循环回路经过液冷换热器和至少一个冷板;在第一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串联模式;在第一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第二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并联模式;其中,当液冷***处于串联模式时,液冷***中的冷却液通过第一液冷支路依次经过风液换热器和液冷换热器;当液冷***处于并联模式时,液冷***中的冷却液通过第二液冷支路经过风液换热器,液冷***中的冷却液通过第三液冷支路经过液冷换热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液冷***处于串联模式,包括: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关闭;控制液冷***处于并联模式,包括:控制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开启;其中,第一控制阀设置于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控制阀设置于第二液冷支路,第三控制阀设置于第三液冷支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串联模式,包括:在第一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一缓冲时间,或者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一缓冲时间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串联模式;在第一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第二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并联模式,包括:在第一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二缓冲时间,或者第二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二缓冲时间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并联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液冷***的制冷模块不满足预设制冷要求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紧急模式;当液冷***处于紧急模式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开启,液冷***中的冷却液通过第三液冷支路经过液冷换热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进液口的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以调节进入的冷却液流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第一温度和/或第二温度之后,还包括:获取检测温度;根据检测温度、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中的至少一种,控制进液口的冷却液流量;其中检测温度为第三温度、第四温度和第五温度中的至少一种,第三温度为进液口的冷却液温度,第四温度为出液口的冷却液温度,第五温度为风液换热器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检测温度、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中的至少一种,控制进液口的冷却液流量,包括:当第一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时,降低进液口的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使得进入的冷却液流量变小;当第一温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第二温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时,调高进液口的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使得进入的冷却液流量变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的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液泵出水口中冷却液的第六温度,其中,液泵为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提供动力;在第六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工作,第二制冷模块不工作;在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液冷***的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液泵出水口中冷却液的第六温度,其中,液泵为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提供动力;在第六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工作,闭式冷却塔的喷淋模块和冷水机组不工作;在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未超过第三缓冲时间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工作,冷水机组不工作;在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三缓冲时间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冷水机组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的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液泵出水口中冷却液的第六温度,其中,液泵为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提供动力;根据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根据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包括:
当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且第六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工作,闭式冷却塔的喷淋模块和冷水机组不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根据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包括:
当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且室外干球温度大于零度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工作,冷水机组不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且室外干球温度大于零度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工作,冷水机组不工作之后,还包括:
在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三缓冲时间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冷水机组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根据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包括:当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大于第五预设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湿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且第六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工作,冷水机组不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根据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包括:当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大于第五预设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湿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且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冷水机组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根据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包括:当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大于第五预设温度,且室外湿球温度和湿球换热温差之和大于预设温度,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冷水机组工作。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第二方面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二方面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液冷机柜、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第一液冷支路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第二液冷支路设置有第二控制阀;第三液冷支路设置有第三控制阀;第一液冷支路经过液冷换热器和风液换热器,第二液冷支路经过风液换热器,第三液冷支路经过液冷换热器。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管路简单,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共用进液口和出液口,液冷换热器和风液换热器共用一套液冷***,风液换热器也可以通过液冷管道带走自身热量;并且,液冷管路中设置了三个控制阀,通过三个控制阀可灵活调整冷却液经过液冷换热器和风液换热器的方式,充分发挥液冷***的散热优势,最大限度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中液冷管路连接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液冷管路为串联模式;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中液冷管路连接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液冷管路为并联模式;
图2(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中液冷管路连接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液冷管路为紧急模式;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的控制方法;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柜内部一侧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二次侧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柜外部一次侧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液冷***可以包括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
第一液冷支路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第一液冷支路上依次串联有风液换热器110、第一控制阀C1和液冷换热器120;第一控制阀C1用于控制第一液冷支路的通断。
第二液冷支路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控制阀C1和风液换热器110之间,第二液冷支路的另一端连接在液冷换热器120的出液端,第二液冷支路具有第二控制阀C2,第二控制阀C2用于控制第二液冷支路的通断.
第三液冷支路的一端连接在风液换热器110的进液端,第三液冷支路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控制阀C1和液冷换热器120之间,第三液冷支路具有第三控制阀C3,第三控制阀C3用于控制第三液冷支路的通断。
第一液冷支路经过液冷换热器120和风液换热器110,第二液冷支路经过风液换热器110,第三液冷支路经过液冷换热器120。第二液冷支路不经过液冷换热器120,第三液冷支路不经过风液换热器11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共用进液口和出液口,液冷换热器120和风液换热器110共用一套液冷***,液冷***的管路设计简单,便于安装和运维。
可选地,控制阀可以是电动阀,电动阀能够用电动执行器控制阀门,从而实现阀门的开和关。
换热器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液冷换热器120用于存储通过液冷技术从待散热设备中吸收的热量,风液换热器110用于存储通过风冷技术从待散热设备中吸收的热量。
其中,风冷技术是利用空气作为媒介冷却需要冷却的物体。通常是加大需要冷却的物体的表面积,或者是加快单位时间内空气流过物体的速率,在本实施例中是利用风扇(风机)来加强通风、强化冷却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加入散热片使冷却效率大大提高。
可选地,待散热设备中的热量通过风扇利用空气带入风液换热器。
液冷技术可以包括浸没式和冷板式。浸没式液冷技术通过浸没发热器件,使得器件与液体直接接触,进行热交换。冷板式液冷技术利用工作流体作为中间热量传输的媒介,将热量由热区传递到远端后再进行冷却。在该技术中,工作液体与被冷却对象分离,工作液体不与电子器件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冷板等高效热传导部件将被冷却对象的热量传递到冷却液中,因此冷板式液冷技术又称为间接液冷技术。
可选地,待散热设备中的热量通过冷板和工作液体带入液冷换热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三个控制阀可灵活调整冷却液经过液冷换热器和风液换热器的方式。具体地,三个控制阀的控制方式可以分成三种,液冷管路连接模式也可分为三种。请参阅图2(a)~2(c),图2(a)~2(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中液冷管路连接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1)串联模式:第一控制阀C1开启,第二控制阀C2和第三控制阀C3关闭。
如图2(a)所示液冷管路为串联模式。第一液冷支路导通,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二液冷支路不导通,从进液口进入的冷却液进入第一液冷支路,第一液冷支路依次经过风液换热器110和液冷换热器120,以带走液冷换热器中的热量和风液换热器中的热量,液冷换热器和风液换热器可看作是串联散热。
在串联模式中,冷却液先吸收风液换热器110的热量,经过一定升温后经过液冷换热器120,再吸收液冷换热器120的热量,进一步升温后通过出液口流出外部进行散热。串联模式通过合理设置温度梯度可充分利用冷源能量,大大节省能源消耗。
(2)并联模式:第二控制阀C2和第三控制阀C3开启,第一控制阀C1关闭。
如图2(b)所示液冷管路为并联模式。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导通,第一液冷支路不导通,从进液口进入的冷却液分别进入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两路,第二液冷支路经过风液换热器110以带走风液换热器中的热量,第三液冷支路经过液冷换热器120以带走液冷换热器中的热量。液冷换热器120和风液换热器110可看作是并联散热。
在并联模式中,冷却液分成两路分别吸收风液换热器110和液冷换热器120两部分热量,两路冷却液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升温,随后汇总至一路冷却液从出液口流出。与串联模式相比,并联模式能够为液冷换热器提供较低温度的冷却液,保证液冷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3)紧急模式:第三控制阀C3开启,第一控制阀C1和第二控制阀C2关闭。
如图2(c)所示液冷管路为紧急模式。第三液冷支路导通,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不导通,从进液口进入的冷却液进入第三液冷支路,第三液冷支路经过液冷换热器120以带走液冷换热器120中的热量。
在紧急模式中,冷却液仅通过第三液冷支路进行对液冷换热器进行换热。紧急模式是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制冷保障,在液冷***的制冷模块不满足预设制冷要求的情况下开启,可优先保障液冷换热器的散热。
以上,通过三个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可实现液冷管路的多种连接模式:在串联模式时可提高冷量的利用效率,在并联模式时可保证液冷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在紧急模式下可优先保证主要器件的散热;液冷***可灵活选择不同的模式,既能够提高冷量的利用效率,也保证了散热效果。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管路设计简单,液冷换热器和风液换热器共用一套液冷***进行换热,风液换热器也可以通过液冷管道带走自身热量;并且,通过三个控制阀可灵活调整冷却液经过液冷换热器和风液换热器的方式,充分发挥液冷***的散热优势,最大限度节约能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还包括液冷循环回路,液冷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液在液冷换热器换热,液冷循环回路具有第一液泵和至少一个冷板。可选地,当液冷循环回路具有一个冷板时,第一液泵和液冷在液冷循环回路中串联。当冷循环回路具有至少两个冷板时,至少两个冷板可以看作是构成了冷板模块,冷板模块和第一液泵在液冷循环回路中串联,至少两个冷板在冷板模块中可以串联也可以是并联。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冷板130可设置在待散热设备中,冷板130可吸收待散热设备的热量,通过液冷循环回路(如图3虚线所示)可将冷板130中的吸收热量转移至液冷换热器120中。第一液泵W1用于为冷却液在液冷循环回路中的流动提供动力。
需要说明是,液冷循环回路和三条液冷支路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液冷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液只在液冷循环回路中流动,不进入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同理,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中的冷却液也不进入液冷循环回路。
以上,液冷循环回路的设置可提高液冷循环回路的散热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还包括流量调节阀。
流量调节阀,设置于进液口,用于控制进液口的冷却液流量。
具体地,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可以合理分配通入进液口的冷却液流量。当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调高时,通入进液口的冷却液流量变大;当流量调节阀的开度降低时,通入进液口的冷却液流量变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还包括第一冷却支路,第一冷却支路的一端与进液口连接,另一端与出液口连接,第一冷却支路上串联有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液泵。
如图3所示,由于液冷支路中的冷却液带走了液冷换热器120和风液换热器110的热量,因此出液口的冷却液温度高于进液口的温度,为了使得液冷***可循环散热,因此需要通过第一冷却支路为升温后的冷却液进行降温。
其中,第一制冷模块140用于对经过的冷却液进行降温。第二液泵W2用于为冷却液在第一冷却支路中的流动提供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却支路和三条液冷支路之间是通过进出液口连通的,因此第一冷却支路中的冷却液都可以在三条液冷支路中流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还包括:第一冷却支路上串联有第四控制阀,第四控制阀串联在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液泵之间;液冷***还包括第二冷却支路,第二冷却支路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制冷模块的出液端和第四控制阀之间,第二冷却支路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液泵的进液端和第四控制阀之间,第二冷却支路上串联有第二制冷模块和第五控制阀。
继续参阅图3,为了保证液冷***的散热效果,液冷***中还可以包括第二制冷模150,第二制冷模块150用于对经过的冷却液进行降温,以进一步降低进液口的冷却液温度。此外,为了节省能源,还额外设置第四控制阀C4和第五控制阀C5以控制第一制冷模块140和第二制冷模块150的工况。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制冷模块140的制冷效果能够满足液冷***的预设制冷要求时,第四控制阀C4开启,第五控制阀C5关闭,第一制冷模块140工作,第二制冷模块150不工作;当第一制冷模块140的制冷效果不能满足液冷***的预设制冷要求时,第四控制阀C4关闭,第五控制阀C5开启,第一制冷模块140和第二制冷模块150均工作。
可选地,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闭式冷却塔包括风机模块和喷淋模块,风机模块和喷淋模块工作时均可以降低冷却液的温度。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冷水机组、风机模块和喷淋模块灵活调节液冷***的制冷效率。在环境温度适宜,仅开启闭式冷却塔可以满足***所需供冷量的时候,采用此种工况。此种工况完全采用自然冷源,实现最大限度节能;当环境温度过高,闭式冷却塔无法满足制冷需求时,开启冷水机组补充制冷。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冷***中还可以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液冷***各处的温度数据。温度数据可以体现液冷***的散热效果,并且为液冷***的自动化调节提供数据支持。
可选地,液冷***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或第二温度传感器。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液冷循环回路进口,用于检测液冷循环回路进口的冷却液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液冷循环回路出口,用于检测液冷循环回路出口的冷却液温度。
其中,液冷循环回路进口为液冷循环回路经过液冷换热器的初始位置,液冷循环回路出口为液冷循环回路经过液冷换热器的终点位置。
可选地,液冷***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或第四温度传感器。
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进液口,用于检测进液口的冷却液温度;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出液口,用于检测出液口的冷却液温度。
可选地,液冷***包括第五温度传感器。
第五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风液换热器,用于检测风液换热器的温度。
可选地,液冷***包括第六温度传感器。
第六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二液泵的出口,用于检测实际供水温度。
可选地,液冷***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
室外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室外干球温度和室外湿球温度。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机柜,液冷机柜包括机柜本体和上述的液冷***。
可选地,液冷换热器设置于机柜本体的内部底侧,风液换热器设置于机柜本体的内部前侧或内部后侧;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设置于机柜本体的内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液冷***的控制方法,可应用于上述的液冷***。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在本实施例中,液冷***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10~S130,各步骤具体如下:
S110:获取第一温度和/或第二温度。
其中,第一温度为液冷循环回路进口的冷却液温度,第二温度为冷循环回路出口的冷却液温度。液冷循环回路经过液冷换热器和至少一个冷板。
S120:在第一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串联模式。
其中,当液冷***处于串联模式时,液冷***中的冷却液通过第一液冷支路依次经过风液换热器和液冷换热器。
S130:在第一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第二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并联模式。
其中,当液冷***处于并联模式时,液冷***中的冷却液通过第二液冷支路经过风液换热器,液冷***中的冷却液通过第三液冷支路经过液冷换热器。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控制方法,通过进液口和/或出液口的温度判断去控制液冷***的液冷管路的连接模式,在串联模式时可提高冷量的利用效率,在并联模式时可保证液冷换热器的换热效果,通过自动化灵活选择的连接模式,既能够提高冷量的利用效率,也保证了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液冷***处于串联模式,包括: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关闭;控制液冷***处于并联模式,包括:控制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开启;其中,第一控制阀设置于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控制阀设置于第二液冷支路,第三控制阀设置于第三液冷支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三个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的控制,可以实现液冷管路的连接模式的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串联模式,包括:
在第一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一缓冲时间,或者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一缓冲时间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串联模式。
在第一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第二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并联模式,包括:在第一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二缓冲时间,或者第二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二缓冲时间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并联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当温度条件发生变化需切换连接模式时,需要满足第一缓冲时间和第二缓冲时间,再进行连接模式的切换。其中,第一缓冲时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通过设置第一缓冲时间和第二缓冲时间可以避免液冷***在温度条件临界点时连接模式发生来回切换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液冷***的制冷模块不满足预设制冷要求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紧急模式;当液冷***处于紧急模式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开启,液冷***中的冷却液通过第三液冷支路经过液冷换热器。
需要说明的是,紧急模式是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制冷保障,在液冷***的制冷模块不满足预设制冷要求的情况下开启,可优先保障液冷换热器的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进液口的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以调节进入的冷却液流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第一温度和/或第二温度之后,还包括:获取检测温度;根据检测温度、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中的至少一种,控制进液口的冷却液流量;其中检测温度为第三温度、第四温度和第五温度中的至少一种,第三温度为进液口的冷却液温度,第四温度为出液口的冷却液温度,第五温度为风液换热器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液冷循环回路进口的冷却液温度、液冷循环回路出口的冷却液温度、进液口的冷却液温度、出液口的冷却液温度和/或风液换热器的温度进行进液口的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温度和第四温度所指的进出液口并非液冷循环回路进出液口。第三温度和第四温度所指的进出液口是指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的共用进出液口。液冷循环回路是用于将待散热设备中的热量带入至液冷换热器,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的作用是将液冷换热器和风液换热器中的热量带出至外界。
可以理解地,当检测温度、第一温度和/或第二温度超过预设值时,进液口的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则需要相应调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检测温度、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中的至少一种,控制进液口的冷却液流量,包括:当第一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时,降低进液口的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使得进入的冷却液流量变小;当第一温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第二温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时,调高进液口的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使得进入的冷却液流量变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的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液泵出水口中冷却液的第六温度,其中,液泵为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提供动力;在第六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工作,第二制冷模块不工作;在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液冷***可以包括多个制冷模块,为了节省能源,当液泵出水口中冷却液的温度适宜时,只采用一个制冷模块对冷却液降温,当液泵出水口中的冷却液的温度较高时,则需要采用两个制冷模块对冷却液降温。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液冷***的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液泵出水口中冷却液的第六温度,其中,液泵为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提供动力;在第六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工作,闭式冷却塔的喷淋模块和冷水机组不工作;在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未超过第三缓冲时间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工作,冷水机组不工作;在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三缓冲时间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冷水机组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闭式冷却塔包括风机模块和喷淋模块,因此可以根据液泵出水口中的冷却液温度确定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冷水机组的工作状况,兼顾制冷效果和节约能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的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液泵出水口中冷却液的第六温度,其中,液泵为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提供动力;根据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检测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并根据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液泵出水口中冷却液温度进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控制。冷却液在冷却管道中流通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温度影响,如果周围环境温度比较低的话,冷却液在冷却管道的流通过程中也可以达到降温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根据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包括:
当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且第六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工作,闭式冷却塔的喷淋模块和冷水机组不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根据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包括:
当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且室外干球温度大于零度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工作,冷水机组不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且室外干球温度大于零度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工作,冷水机组不工作之后,还包括:
在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三缓冲时间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冷水机组工作。
冷水机组的启动是需要时间和能耗的,因此当温度条件发生变化需要启动冷水机组时,需要满足第三缓冲时间再进行切换。通过设置第三缓冲时间可以避免冷水机组在温度条件临界点时反复启动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根据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包括:当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大于第五预设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湿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且第六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工作,冷水机组不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根据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包括:当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大于第五预设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湿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且第六温度大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冷水机组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根据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包括:当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大于第五预设温度,且室外湿球温度和湿球换热温差之和大于预设温度,控制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冷水机组工作。
上述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组合。本发明的液冷***和液冷机柜可应用于多个场景的散热,以下以放置服务器的冷机房进行举例说明。
冷板式液冷是在服务器主要发热元件上贴设冷板,通过冷板内流动的液体,将发热元件热量带走的散热方式。冷板布置于机柜内一系列服务器上,在服务器外部留有接口与外部循环管道相连,外部的循环管道通常以分液单元(manifold)金属框的形式固定于机柜上,并与冷液分配装置换热单元(Cooling Distribution Unit,CDU)连接,形成完整的通路。服务器的热量通过冷板沿换热管道(即上述的液冷循环回路)传输至换热单元(即上述的液冷换热器),进一步通过换热单元将热量间接传递至室外侧。
换热单元分为集中式CDU和分布式CDU,集中式CDU设置于液冷机柜外侧,一个CDU承担多个机柜的散热;分布式CDU与机柜相结合,每个机柜内置一个CDU,每个CDU承担对应机柜的散热。
对于服务器内硬盘、内存等发热量较低的器件,未设置冷板,无法使用冷板式液冷冷却,仍需使用常规风冷空调***解决,通过服务器风扇将热量带出服务器外。
本实施例的液冷***分为一次侧管路和二次侧管路,一次侧管路与二次侧管路通过布置于机柜内部的分布式CDU交换热量,即一次侧管路分布于机柜内部与机柜外部,二次侧管路全部位于机柜内部。
机柜内部一侧管路可看作是上述的三条液冷支路,机柜外部一次侧管路可看作是上述的两条冷却支路,二次侧管路可看作是上述的液冷循环回路。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柜内部一侧管路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二次侧管路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柜外部一次侧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中包括机房0,冷水机组1,换热装置2,闭式冷却塔3,液泵4,液冷机柜5、6等多个机柜,电动阀7、电动阀8,多个流量调节阀100,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管路。
机柜外部一次侧管路有2种运行工况,工况(1):闭式冷却塔3开启,冷水机组1关闭,电动阀7开启,电动阀8关闭,一次侧流体仅通过闭式冷却塔3与室外环境散热,在环境温度适宜,仅开启闭式冷却塔可以满足***所需供冷量的时候,采用此种工况。此种工况完全采用自然冷源,实现最大限度节能;
工况(2):闭式冷却塔3和冷水机组1同时开启,电动阀7关闭,电动阀8开启,一次侧流体首先经过闭式冷却塔3预冷,随后通过换热装置2与冷水机组1换热,当环境温度过高,闭式冷却塔无法满足制冷需求时,开启冷水机组补充制冷。
预设一次侧供水温度T1、干球换热温差A、湿球换热温差B,监测室外环境干球温度Ts,室外湿球温度Tw,在液泵4出口设置温度传感器,监测实际供水温度T2。运行条件及运行模式如下:
当Ts+A<T1时,且T2<T1时,运行工况(1),闭式冷却塔3仅开启风机,关闭喷淋功能;若监测到T2>T1,且Ts>0℃,进一步开启喷淋功能使T2<T1,若开启喷淋功能一段时间后仍不能使T2<T1,则运行工况(2),并保持闭式冷却塔3的风机和喷淋功能开启。
当Ts+A>T1,Tw+B<T1,且T2<T1时,运行工况(1),此时闭式冷却塔3不仅开启风机,还开启喷淋功能;若监测到T2>T1,则运行工况(2),并保持闭式冷却塔3的风机和喷淋功能开启。
当Ts+A>T1,Tw+B>T1,运行工况(2),并保持闭式冷却塔3的风机和喷淋功能开启。
当运行条件发生变化需切换运行模式时,均需满足一定缓冲时间t1,再进行运行模式的切换。
图5中包含分布式CDU12,换热装置13,电动阀14,电动阀15,电动阀16,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管路,机柜内部的一次侧管路与机柜外部一次侧管路是连通的。
分布式CDU 12和换热装置13集成于机柜5(6)内部,分布式CDU 12位于机柜下方,换热装置13位于机柜前侧或后侧。
机柜内部一次侧管路有3种连接模式,连接模式(1):分布式CDU 12与换热装置13串联,电动阀15开启,电动阀14、16关闭,一次侧流体进入机柜后首先流入换热装置13,吸收风冷散热部分热量,经过一定升温后流入分布式CDU12,与二次侧流体换热,吸收二次侧流体即液冷部分热量,进一步升温后流出机柜在外部***散热。通过合理设置温度梯度,串联连接可充分利用一次侧流体制冷能力。
连接模式(2):分布式CDU 12与换热装置13并联,电动阀14,16开启,电动阀15关闭,一次侧流体进入机柜后分为两路同时流入分布式CDU 12和换热装置13,分别吸收风冷与液冷两部分热量,两路流体获得不同程度的温升,随后汇总至一条管路流出机柜。并联连接为分布式CDU12提供较低温度的一次侧流体与二次侧流体换热,保证液冷侧的换热效果。
连接模式(3):旁通换热装置13,一次侧流体仅流入分布式CDU12进行液冷部分换热,此时电动阀16开启,电动阀14,15关闭。
正常使用时,机柜内部一次侧管路可串联也可并联连接,可根据需要设置。也可根据二次侧换热需求进行串联及并联的切换。在分布式CDU12二次侧流体进出口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监测二次侧流体进液温度T3,回液温度T4,预设进液温度T5,预设回液温度T6,预设温差C。
当T3>T5+C或T4>T6+C时,且达到一定缓冲时间t2时,表明液冷部分有较高的散热需求,此时切换为并联连接模式,为二次侧流体提供更低的换热温度。当T3<T5+C或T4<T6+C时,且达到一定缓冲时间t2时,表明液冷部分散热在正常范围内,切换为串联模式,充分利用一次侧流体制冷能力。
连接模式(3)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制冷保障,当Ts+A>T1,Tw+B>T1,需开启制冷模块1时,因故无法启动制冷模块1,此时机柜内部一次侧管路切换为连接模式(3),旁通换热装置13,优先保障二次侧液冷部分散热。
二次侧管路位于机柜内部,在CDU与服务器之间及服务器内部,图6中包含有分布式CDU12,液泵9,多个服务器10,服务器内部的多个冷板11,以及各部分部件之间的管路,多个服务器10及其管路是并联的,二次侧工质流出CDU后并联进入多个服务器10。二次侧流体流出CDU12后,沿管路进入各个服务器冷板11,通过冷板11吸收CPU、GPU等主要发热器件热量,随后流出服务器,回到CDU12与一次侧管路进行换热。内存、硬盘等器件的热量通过服务器风扇利用空气带入换热装置13,在其中与一次侧流体换热。
一次侧流体进入各个机柜入口处设置有流量调节阀100,分布式CDU12二次侧流体进出口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监测二次侧流体进液温度T3,回液温度T4,预设进液温度T5,预设回液温度T6,预设温差C。
对于T3>T5+C或T4>T6+C的机柜,调高该机柜流量调节阀100的开度;对于T3<T5-C或T4<T6-C的机柜,降低该机柜流量调节阀100的开度;合理分配通入各个机柜的一次侧流体流量,保障每个机柜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的液冷机柜与外部***之间仅包含一套管路,但可解决冷板式液冷中液冷和风冷两部分散热,通过合理设置运行温度可充分利用室外自然冷源,甚至全年利用室外自然冷源换热,在极大的简化了机房内***管路布置的同时,获得了极高的节能性。
本实施例对结合分布式CDU的冷板式液冷机柜管路连接方式进行创新,通过管路优化、控制阀、温度传感器等设置,不仅可以大幅简化冷板式液冷***管路,还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状况、***运行工况,合理设置***温度梯度,灵活地调整机柜内外工质循环,最大限度节约能源。该***同时提供多种工况,可根据实测运行需求灵活调整***形式,保证能源的高效利用。该***同时考虑了机架外制冷模块和闭式冷却塔的运行工况调节,由此形成该分布式CDU***的完整***组成及完全自动控制。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存储器(memory)820、处理器(processor)810及存储在存储器820上并可在处理器81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810执行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所提供的液冷***的控制方法。
可选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通信总线830和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Interface)840,其中,处理器810,通信接口840,存储器820通过通信总线83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810可以调用存储器820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上述各方法提供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其步骤和原理在上述方法已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820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各方法提供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其步骤和原理在上述方法已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7)

1.一种液冷***,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第一液冷支路、第二液冷支路和第三液冷支路;
所述第一液冷支路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第一液冷支路上依次串联有风液换热器、第一控制阀和液冷换热器;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液冷支路的通断;
所述第二液冷支路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风液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液冷支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液冷换热器的出液端,所述第二液冷支路具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液冷支路的通断;
所述第三液冷支路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风液换热器的进液端,所述第三液冷支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液冷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三液冷支路具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液冷支路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冷循环回路,所述液冷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液在所述液冷换热器换热,所述液冷循环回路具有第一液泵和至少一个冷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液冷循环回路进口,用于检测所述液冷循环回路进口的冷却液温度;和/或,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液冷循环回路出口,用于检测所述液冷循环回路出口的冷却液温度;
其中,所述液冷循环回路进口为所述液冷循环回路经过所述液冷换热器的初始位置,所述液冷循环回路出口为所述液冷循环回路经过所述液冷换热器的终点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进液口,用于检测所述进液口的冷却液温度;和/或,
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出液口,用于检测所述出液口的冷却液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风液换热器,用于检测所述风液换热器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流量调节阀,设置于所述进液口,用于控制所述进液口的冷却液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冷却支路,所述第一冷却支路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串联有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液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串联有第四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串联在所述第一制冷模块和所述第二液泵之间;
所述液冷***还包括第二冷却支路,所述第二冷却支路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制冷模块的出液端和所述第四控制阀之间,所述第二冷却支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液泵的进液端和所述第四控制阀之间,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串联有第二制冷模块和第五控制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所述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液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六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液泵的出口,用于检测实际供水温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室外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室外干球温度和室外湿球温度。
12.一种液冷机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柜本体和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液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机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柜本体的内部底侧,所述风液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柜本体的内部前侧或内部后侧;所述第一液冷支路、所述第二液冷支路和所述第三液冷支路设置于所述机柜本体的内部。
14.一种液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温度和/或第二温度;所述第一温度为液冷循环回路进口的冷却液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为液冷循环回路出口的冷却液温度;其中,液冷循环回路经过液冷换热器和至少一个冷板;
在所述第一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串联模式;
在所述第一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所述第二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液冷***处于并联模式;
其中,当所述液冷***处于串联模式时,所述液冷***中的冷却液通过第一液冷支路依次经过风液换热器和液冷换热器;当所述液冷***处于并联模式时,所述液冷***中的冷却液通过第二液冷支路经过所述风液换热器,所述液冷***中的冷却液通过第三液冷支路经过所述液冷换热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液冷***处于串联模式,包括:
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关闭;
所述控制所述液冷***处于并联模式,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开启;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液冷支路,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于第二液冷支路,所述第三控制阀设置于第三液冷支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一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液冷***处于串联模式,包括:
在所述第一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一缓冲时间,或者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所述第一缓冲时间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液冷***处于串联模式;
所述在所述第一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或者所述第二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液冷***处于并联模式,包括:
在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二缓冲时间,或者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所述第二缓冲时间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液冷***处于并联模式。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液冷***的制冷模块不满足预设制冷要求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液冷***处于紧急模式;
当所述液冷***处于紧急模式时,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所述第三控制阀开启,所述液冷***中的冷却液通过第三液冷支路经过所述液冷换热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进液口的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以调节进入的冷却液流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一温度和/或第二温度之后,还包括:
获取检测温度;
根据所述检测温度、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中的至少一种,控制所述进液口的冷却液流量;
其中所述检测温度为第三温度、第四温度和第五温度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三温度为进液口的冷却液温度,所述第四温度为所述出液口的冷却液温度,所述第五温度为所述风液换热器的温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检测温度、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中的至少一种,控制所述进液口的冷却液流量,包括:
当所述第一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所述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时,降低所述进液口的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使得进入的冷却液流量变小;
当所述第一温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所述第二温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时,调高所述进液口的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使得进入的冷却液流量变大。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液泵出水口中冷却液的第六温度,其中,所述液泵为所述第一液冷支路、所述第二液冷支路和所述第三液冷支路提供动力;
在所述第六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工作,第二制冷模块不工作;
在所述第六温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一制冷模块和所述第二制冷模块工作。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所述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还包括:
获取液泵出水口中冷却液的第六温度,其中,所述液泵为所述第一液冷支路、所述第二液冷支路和所述第三液冷支路提供动力;
在所述第六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工作,所述闭式冷却塔的喷淋模块和所述冷水机组不工作;
在所述第六温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未超过第三缓冲时间时,控制所述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工作,所述冷水机组不工作;
在所述第六温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三缓冲时间时,控制所述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所述冷水机组工作。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室外干球温度、室外湿球温度和液泵出水口中冷却液的第六温度,其中,所述液泵为所述第一液冷支路、所述第二液冷支路和所述第三液冷支路提供动力;
根据所述室外干球温度、所述室外湿球温度和所述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所述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所述根据所述室外干球温度、所述室外湿球温度和所述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包括:
当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且所述第六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工作,所述闭式冷却塔的喷淋模块和所述冷水机组不工作;
当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所述第六温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温度,且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大于零度时,控制所述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工作,所述冷水机组不工作;
所述当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五预设温度,所述第六温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温度,且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大于零度时,控制所述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工作,所述冷水机组不工作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第六温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温度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三缓冲时间时,控制所述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所述冷水机组工作。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模块为闭式冷却塔,所述第二制冷模块为冷水机组;所述根据所述室外干球温度、所述室外湿球温度和所述第六温度,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的工作情况,包括:
当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大于第五预设温度,所述室外湿球温度和湿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且所述第六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工作,所述冷水机组不工作;
当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大于第五预设温度,所述室外湿球温度和湿球换热温差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且所述第六温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所述冷水机组工作;
当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和干球换热温差之和大于第五预设温度,且所述室外湿球温度和湿球换热温差之和大于所述预设温度,控制所述闭式冷却塔的风机模块、喷淋模块、所述冷水机组工作。
26.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4至25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27.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4至25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310434412.5A 2023-04-21 2023-04-21 液冷***、液冷机柜、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4376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34412.5A CN116437639A (zh) 2023-04-21 2023-04-21 液冷***、液冷机柜、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34412.5A CN116437639A (zh) 2023-04-21 2023-04-21 液冷***、液冷机柜、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37639A true CN116437639A (zh) 2023-07-14

Family

ID=87087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34412.5A Pending CN116437639A (zh) 2023-04-21 2023-04-21 液冷***、液冷机柜、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3763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35879A (zh) * 2023-07-20 2023-11-28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边缘数据中心气液一体化散热***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CN117529068A (zh) * 2024-01-05 2024-02-06 上海聚信海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cs液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35879A (zh) * 2023-07-20 2023-11-28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边缘数据中心气液一体化散热***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CN117529068A (zh) * 2024-01-05 2024-02-06 上海聚信海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cs液冷***
CN117529068B (zh) * 2024-01-05 2024-03-19 上海聚信海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cs液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437639A (zh) 液冷***、液冷机柜、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012513B (zh) 一种无需行间空调的数据中心及其散热***
US9363924B2 (en) Ground-based heat sink facilitating electronic system cooling
US8583290B2 (en)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minimiz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cooling liquid-cooled electronics racks
US10966353B2 (en) Centralized cooling system for data center
CN104735959A (zh) 机柜的散热***
US2013005093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a processing system
WO2019037309A1 (zh) 一种冷却装置及液冷散热***
US20180279511A1 (en) Cooling system, cooled computer system and computer facility
CN204598537U (zh) 一种机柜的散热***
CN111526694B (zh) 用于服务器机柜的液冷***和服务器机柜
CN111114264B (zh) 车辆换热循环***和具有其的车辆
EP4102946B1 (en) Distributed composite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data center
CN108471694B (zh) 分区域独立制冷温控装置及温度控制方法
CN108156796B (zh) 一种气冷和液冷结合的智能服务器机柜
CN106852087B (zh) 单级并联式液气双通道自然冷却数据中心散热***
CN213586803U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冷却***
CN113271747B (zh) 数据中心的液冷***和数据中心
US10842053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cooling
CN207783416U (zh) 基于热管的vrv机房一体化散热***
CN106852088B (zh) 单级串联式液气双通道自然冷却数据中心散热***
CN112243332B (zh) 制冷***及数据中心
CN111381644A (zh) 一种面向高性能计算机的液冷冷却***
CN104296428A (zh) 一种用于采用蒸汽压缩循环制冷方式的冷液机组能量调节的装置
CN215675537U (zh) 散热装置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