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09434A - 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及水下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及水下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09434A
CN116409434A CN202310255712.7A CN202310255712A CN116409434A CN 116409434 A CN116409434 A CN 116409434A CN 202310255712 A CN202310255712 A CN 202310255712A CN 116409434 A CN116409434 A CN 1164094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chor
fluke
piece
limiting
impact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557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晓云
朱甘罗
李尚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Navigation And Control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Navigation And Contro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Navigation And Control filed Critical Qingdao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Navigation And Control
Priority to CN20231025571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094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094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094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1/00Tying-up; Shifting, towing, or pushing equipment; Anchoring
    • B63B21/24Anchors
    • B63B21/30Anchors rigid when in use
    • B63B21/34Anchors rigid when in use with two or more flukes
    • B63B21/36Anchors rigid when in use with two or more flukes foldabl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包括有:锚体包容壳,其内形成有容纳空间;锚支架,与锚体包容壳固定连接;锚爪组件,位于容纳空间内,包括有多个锚爪;弹性拉伸件,固定在锚体包容壳上;锚爪限位件,转动连接在锚支架上,与弹性拉伸件连接;弹性锁止部件,用以对锚爪限位;其中,在锚爪限位件处于第一位置时,锚爪限位件卡设在锚爪内,弹性锁止部件端部抵靠在锚爪侧面;锚爪限位件处于第二位置时,锚爪限位件与锚爪脱离,锚爪从锚体包容壳中伸出并向水平面下方倾斜展开,锁止部件弹出伸入到插装空间内并抵靠在锚爪的底面处对其限位。本发明提出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固定牢固。

Description

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及水下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水布放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以布放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化,使许多水下装备应运而生。在很多情况下,水下装备需要通过锚结构将其固定在海底,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传统的锚系结构多应用于船舶、浮标***,多采用锚链带动锚钩下放,锚钩在落入海底后容易因碰到障碍物发生锚钩不牢固、失效的问题产生;
还有一部分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整个结构复杂,如专利号为:201420799591.9,专利名称为:嵌入海底式锚泊***的专利文件公开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在进行使用时操作繁琐,同样的,专利号为:201610124680.7,一种船锚,其结构复杂,生产制造成本高。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固定牢固。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包括有:
锚体包容壳,在所述锚体包容壳内形成有容纳空间;
锚支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锚体包容壳固定连接;
锚爪组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包括有多个铰接在锚支架上的锚爪;
弹性拉伸件,固定在锚体包容壳上;
锚爪限位件,转动连接在锚支架上,与弹性拉伸件连接,其能够通过相对锚支架转动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弹性锁止部件,用以对锚爪限位;
其中,在锚爪限位件处于第一位置时,锚爪限位件卡设在锚爪内,所述弹性锁止部件端部抵靠在锚爪侧面位置处对所述锚爪限位;
锚爪限位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锚爪限位件与锚爪脱离,所述锚爪从锚体包容壳中伸出并向水平面下方倾斜展开,在所述锚爪和所述锚体包容壳之间形成有插装空间,所述锁止部件弹出伸入到所述插装空间内并抵靠在所述锚爪的底面处对其限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在所述锚体包容壳上形成有便于锚爪展开伸出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设置多个,沿锚体包容壳周向均匀布置,每一所述开口部均沿锚体包容壳高度方向从上向下开设,在开口部处形成有限制锚爪展开角度的限位凸起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在所述锚爪和所述锚爪限位件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设结构,所述卡设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锚爪侧壁处的锚爪开口和设置在所述锚爪限位件上的卡设勾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爪限位件为限位杆,其包括有第一杆体段和第二杆体段,第一杆体段和第二杆体段之间夹角为150-170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锚体包容壳上布置有固定座,在所述固定座内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弹性拉伸件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锁止部件包括有:锁止件,在所述锁止件上设置有限位抵靠部,所述限位抵靠部和所述固定座相对布置;
弹性元件,套设在所述锁止件上,一端抵靠在所述限位抵靠部上,一端抵靠在所述固定座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锚体包容壳和所述锁止件之间设置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滑动导向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爪的侧面和锚爪底面之间通过一平滑过渡的过渡连接曲面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支架包括有多块连接板,多块连接板沿锚体包容壳周向依次布置,在相邻连接板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锚爪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与两侧的连接板铰接。
一种水下通信设备,包括有:上段信标设备,还包括有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
所述上段信标设备包括有:
上段壳,以及布置在所述上段壳内的水下释放器;
缆绳,两端分别和锚爪限位件、水下释放器连接,其具有预设长度;
定深释放装置,通过连接绳和缆绳缓冲装置连接,缆绳缓冲装置通过连接绳和分离柱连接;
在锚体包容壳上设置有安装件;
分离柱,穿过安装件沿垂直锚体包容壳侧壁方向插装在所述锚体包容壳内;
弹性定位件,套设在分离柱上,一端抵靠在安装件上,一端抵靠在锚体包容壳上;
在定深释放装置下放到预定深度时,定深释放装置和上段信标设备以及锚装置分离,处于上段信标设备和定深释放装置之间的连接绳被拉紧,带动处于缆绳缓冲装置和锚装置的连接绳被拉紧,以使得和连接绳连接的分离柱与锚体包容壳分离,上段信标设备和锚装置分离;
在锚装置沉入海底且与上段信标设备分离时,锚装置与上段信标设备之间的缆绳被张紧,缆绳带动锚爪限位件移动到第二位置,实现锚装置展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中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结构,在展开后位于水平面以下方向倾斜,使其相对水平面具备向下的小角度倒倾角,锚爪展开角度大;
在弹性锁止件自动推入到锚爪底部后形成自锁,整个锚爪与海底摩擦力相比传统锚大增加与海底底面的接触面,避免锚倾倒,可有效的防止走锚;
本发明中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仅仅通过锚爪限位件和弹性锁止部件和锚爪配合即可实现对锚爪的打开或闭合,进行锚爪的布放,结构简单,在布放时,只需要作用在锚爪限位件上一外力使其相对锚支架转动即可实现锚爪的自动展开布放,布放方便简单快捷。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的锚爪处于未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明实施例中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的锚爪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段信标设备和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的实施例,包括有:
锚体包容壳610,在所述锚体包容壳610内形成有容纳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锚体包容壳610设置成圆柱形,以便于落入水下进行布放,锚体包容壳610顶部开口。
锚支架620,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锚体包容壳610固定连接;
锚爪组件630,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包括有多个铰接在锚支架620上的锚爪631;
锚爪631在布置时,可布置成多个,沿着锚体包容壳610周向均匀布置。
在未进行布放时,锚爪组件630收纳在锚体包容壳610内,以方便运输作业,在布放时,锚爪631则可展开。
弹性拉伸件640,固定在锚体包容壳610上;
弹性拉伸件640为弹簧。其固定在锚体包容壳610的底壁处。
在设置时,可在锚体包容壳610底壁设置一固定座670,在固定座670上固定连接一固定件680,固定件680可选用固定螺栓,弹簧一端套设固定在固定螺纹上。
锚爪限位件650,转动连接在锚支架620上,与弹性拉伸件640连接,其能够通过相对锚支架620转动以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处;
在未进行布放时,锚爪限位件650相对锚支架620转动并转动到第一位置处,其卡入到锚爪631内对锚爪631进行限位。
为保证锚爪限位件650一端卡入到锚爪631内时不会产生另一端向上翘起失去平衡的问题产生,在锚爪限位件65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弹性拉伸件640,弹性拉伸件640能够施加向下的弹性拉紧力到锚爪限位件650,使其保持稳定;
且通过弹性拉伸件640拉拽锚爪限位件650,还不会妨碍干涉到锚爪限位件650相对锚支架620的转动。
弹性锁止部件660,用以对锚爪631限位;
其中,在锚爪限位件650处于第一位置时,锚爪限位件650卡设在锚爪631内,所述弹性锁止部件660端部抵靠在锚爪631侧面位置处对所述锚爪631限位;
锚爪限位件650处于第一位置时,锚爪限位件650卡在锚爪631内给锚爪631以向靠近锚爪限位件650方向的作用力,而弹性锁止件661则抵靠在锚爪631的内侧壁处给锚爪631一反向作用力,锚爪631通过锚爪限位件650和弹性锁止部件660的配合将其限位固定在锚体包容壳610内部,使其处于收纳状态不会展开且不会倾倒;
当锚爪限位件650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锚爪限位件650与锚爪631脱离,所述锚爪631从锚体包容壳610中伸出并向水平面下方倾斜展开,在所述锚爪631和所述锚体包容壳610之间形成有插装空间,所述锁止部件弹出伸入到所述插装空间内并抵靠在所述锚爪631的底面处对其限位。
锚爪限位件650可相对锚支架620转动,因此,其所处位置可变化,在其受到外力作用时,其会相对锚支架620旋转,从第一位置转动到可与锚爪631脱离的第二位置处。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600在布放时 ,可通过缆绳和其配合使用,缆绳可为单独连接在一个上段信标设备上的一段绳体。缆绳具有预设长度。
在连接时,缆绳一端连接在锚爪限位件650的一端,另一端连接在上段信标设备上。
上段信标设备在入水后可与锚装置发生分离并上浮。
在进行布放时,将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的锚装置抛入水中,当锚装置沉入海底,与上段信标设备分离时,上段信标设备上浮,锚装置下沉,在两者之间的距离达到缆绳长度时,锚装置与上段信标设备之间的缆绳张紧,缆绳的冲击力带动锚爪限位件移动,锚爪限位件650在缆绳拉紧力作用下端部会被拉动向上摆动,进而实现锚爪限位件650从锚爪631中脱离出来,以实现锚爪限位件650对锚爪631的限位,锚爪631开启展开。
分离时,缆绳动作,缆绳和锚爪限位件650连接,则带动锚爪限位件650转动和锚爪631分离。
分离后,对于锚爪631限位消除,锚爪631则相对锚支架620转动打开,锚爪631转动打开后,其底部和锚体包容壳610之间形成有插装空间,锁止部件则伸入到此空间处,抵靠在锚爪631底部,对其限位,这样由于锁止部件的限位,使得锚爪631不会再回弹复位。
本实施例中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600结构,在展开后位于水平面以下方向倾斜,使其相对水平面具备向下的小角度倒倾角,锚爪631展开角度大;
在弹性锁止件661自动推入到锚爪631底部后形成自锁,整个锚爪631与海底摩擦力相比传统锚大增加与海底底面的接触面,避免锚倾倒,可有效的防止走锚;
本实施例中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600仅仅通过锚爪限位件650和弹性锁止部件660和锚爪631配合即可实现对锚爪631的打开或闭合,进行锚爪631的布放,结构简单,在布放时,只需要作用在锚爪限位件650上一外力使其相对锚支架620转动即可实现锚爪631的自动展开布放,布放方便简单快捷。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锚体包容壳610上形成有便于锚爪631展开伸出的开口部611,所述开口部611设置多个,沿锚体包容壳610周向均匀布置,每一所述开口部611均沿锚体包容壳610高度方向从上向下开设。
开口部611为长条形开口,便于位于内部的锚爪631通过此开口向外伸出后展开。
开口数量设置成和锚爪631数量相互匹配。
开口部611处设置有限位凸起部612,限位凸起部612为从锚体包容壳610上向上延伸限位壁,在锚爪631展开打开时,锚爪631底部抵靠在延伸限位壁上对其转动展开角度进行限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在所述锚爪631和所述锚爪限位件650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设结构,所述卡设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锚爪631侧壁处的锚爪开口632和设置在所述锚爪限位件650上的卡设勾部651。
锚爪限位件650通过其端部的卡设勾部651卡设在锚爪631侧壁的开口处对锚爪631进行卡设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锚爪开口632开设在锚爪631上部区域位置处,锚爪限位件650卡设在锚爪631上方位置处,锁止部件则布置在锚爪631的底部位置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爪限位件650为限位杆,其包括有第一杆体段和第二杆体段,第一杆体段和第二杆体段之间夹角为150-170度。
第一杆体段可设置为水平杆体,第二杆体段可设置为倾斜杆体,两者之间保证一定夹角,以使得限位杆形成一类杠杆,以便于在锚爪限位件650受力时,与锚爪631分离。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锁止部件660包括有:锁止件661,在所述锁止件661上设置有限位抵靠部662,所述限位抵靠部662和所述固定座670相对布置;
锁止件661包括有锁止本体,从所述锁止本体上延伸形成有延伸部,限位抵靠部662为形成在锁止本体和延伸部之间的限位抵靠台阶。
弹性元件663,套设在所述锁止件661的延伸部上,一端抵靠在所述限位抵靠部662上,一端抵靠在所述固定座670上。
弹性元件663为弹簧。
在锚爪631未打开时,弹簧施加弹性作用力到锁止件661,使得锁止件661的端部抵靠在锚爪631的侧面位置处,对锚爪631限位。
在锚爪631打开时,弹簧施加弹性作用力到锁止件661,使其移动伸出到插装空间内,抵靠在锚爪631底部处对锚爪631展开后限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锚体包容壳610和所述锁止件661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滑动导向结构690。通过设置的滑动导向结构690可保证锁止件661精准的插装到插装空间内部。
滑动导向结构690包括有布置在锁止件661上的长条滑槽以及布置在所述锚体包容壳610底壁上的导向凸起,所述导向凸起插装在长条滑槽内,在锁止件661滑动时,其通过长条滑槽和导向凸起的配合沿着长条滑槽的开设方向来回滑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爪631的侧面和锚爪631底面之间通过一平滑过渡的过渡连接曲面633连接。
在锚爪631展开时,其会从竖直状态转动到水平状态,在转动过程中,锁止件661会始终抵靠在锚爪631上,其从抵靠到锚爪631侧面经过过渡连接曲面633到锚爪631底部,在此过程中,弹性元件663一直处于被压缩状态,以保证锚爪631正常展开动作。
过渡连接曲面633优选为弧形面,通过在锚爪631侧面和底面之间过渡连接曲面633可减少锚爪631转动打开时锁止部件和锚爪63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锚爪631能够快速的实现展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支架620包括有多块连接板621,多块连接板621沿锚体包容壳610周向依次布置,在相邻连接板621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622,所述锚爪631位于所述安装空间622内且与两侧的连接板621铰接。
连接板621包括有2块侧板,2块侧板夹角为锐角或直角,相邻的2块连接板621对应的侧板相对设置,在相对设置的2块侧板之间形成有所述安装空间622。
在安装空间622处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设置在靠近连接板621底部位置处,锚爪631转动连接在转动轴上以使其相对锚支架620的铰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安装空间622内设置有铰接轴652,所述锚爪限位件650转动连接在所述铰接轴652上。
在2相对的侧板之间还设置有铰接轴652,锚爪限位件650转动连接在铰接轴652上。
本实施例中还提出一种水下通信设备,包括有:上段信标设备700,上述实施例中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所述上段信标设备包括有:
上段壳710,以及布置在所述上段壳内的水下释放器720;
水下释放器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释放器结构。
缆绳770,两端分别和锚爪限位件、水下释放器720连接,其具有预设长度;
定深释放装置,通过连接绳740和缆绳缓冲装置800连接,缆绳缓冲装置通过连接绳和分离柱连接;
定深释放装置可采用专利申请号为:2020113633525专利名称为:水下缆绳布放控制装置的专利文件中记载的装置。
在锚体包容壳610上设置有安装件750;安装件为安装块,其固定在锚体包容壳610上。
分离柱730,穿过安装件沿垂直锚体包容壳610侧壁方向插装在所述锚体包容壳内,其包括限位部;
弹性定位件760,套设在分离柱上,一端抵靠在安装件750上,一端抵靠在分离柱730的限位部上;
弹性定位件760为弹性定位弹簧,用以抵靠在分离柱的限位部上对其限位,防止其从锚体包容壳中脱出。
在定深释放装置下放到预定深度时,其与上段信标设备700和锚装置分离,处于两者之间的连接绳被拉紧,同时带动和连接绳连接的缆绳缓冲装置以及位于缆绳缓冲装置和分离柱730之间的缆绳被拉紧,分离柱730与锚体包容壳610分离以使得上段信标设备700和锚装置分离;
在锚装置沉入海底且与上段信标设备700分离时,上段信标设备700上浮,锚装置下沉,最终使得锚装置与上段信标设备700之间的缆绳被张紧,缆绳带动锚爪限位件移动到第二位置处,以解除对锚爪的限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绳缆缓冲装置包括缸体810、活塞820、吊环830、弹簧840,缸体内部中空设置,且两端开口设计与活塞外径等同,活塞一端设置有止挡块850,另一端设置有圆环860,缸体通过螺栓与壳体上端盖固定连接,活塞设置于缸体内部,圆环一端向外延伸至壳体上端盖的上部,弹簧设置在缸体内部贯穿活塞,一端抵靠于止挡块,另一端抵靠在缸体的端盖处,圆环一端与定深释放装置的连接绳连接,吊环与下部的分离柱之间通过连接绳连接。
定深释放装置与上段信标设备700、锚装置600完成分离后,定深释放装置在上部浮力作用下向上移动,上段信标设备700、锚装置受锚装置重力做用下沉运动,定深释放装置的连接绳一端与缆绳缓冲装置的圆环端连接,待定深释放装置的绳缆释放完毕,此时其对应的连接绳呈拉直张紧的状态,带动缆绳缓冲装置的活塞向上移动,使得下部的分离柱730脱离锚体包容壳,使得上段信标设备700与锚装置完成分离。
分离前,锚装置通过分离柱730实现与上段信标设备700一体化连接,分离后,锚装置通过缆绳实现与上段信标设备部分连接,绳缆一端与水下释放器连接,另一端与锚杆限位件连接,绳缆设置于锚装置与上段信标设备之间的安装空间内,缠绕于锚装置中间的立柱上,待分离柱与锚体包容壳脱离后,上段信标设备受上部浮力作用继续向上移动,锚装置做下沉运动,待缆绳拉直呈张紧状态,牵动锚爪限位件650向上动作,使得锚爪不受固定,向外展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锚体包容壳,在所述锚体包容壳内形成有容纳空间;
锚支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锚体包容壳固定连接;
锚爪组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包括有多个铰接在锚支架上的锚爪;
弹性拉伸件,固定在锚体包容壳上;
锚爪限位件,转动连接在锚支架上,与弹性拉伸件连接,其能够通过相对锚支架转动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弹性锁止部件,用以对锚爪限位;
其中,在锚爪限位件处于第一位置时,锚爪限位件卡设在锚爪内,所述弹性锁止部件端部抵靠在锚爪侧面位置处对所述锚爪限位;
锚爪限位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锚爪限位件与锚爪脱离,所述锚爪从锚体包容壳中伸出并向水平面下方倾斜展开,在所述锚爪和所述锚体包容壳之间形成有插装空间,所述锁止部件弹出伸入到所述插装空间内并抵靠在所述锚爪的底面处对其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锚体包容壳上形成有便于锚爪展开伸出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设置多个,沿锚体包容壳周向均匀布置,每一所述开口部均沿锚体包容壳高度方向从上向下开设,在开口部处形成有限制锚爪展开角度的限位凸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锚爪和所述锚爪限位件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设结构,所述卡设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锚爪侧壁处的锚爪开口和设置在所述锚爪限位件上的卡设勾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爪限位件为限位杆,其包括有第一杆体段和第二杆体段,第一杆体段和第二杆体段之间夹角为150-17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锚体包容壳上布置有固定座,在所述固定座内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弹性拉伸件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锁止部件包括有:锁止件,在所述锁止件上设置有限位抵靠部,所述限位抵靠部和所述固定座相对布置;
弹性元件,套设在所述锁止件上,一端抵靠在所述限位抵靠部上,一端抵靠在所述固定座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锚体包容壳和所述锁止件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滑动导向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爪的侧面和锚爪底面之间通过一平滑过渡的过渡连接曲面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支架包括有多块连接板,多块连接板沿锚体包容壳周向依次布置,在相邻连接板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锚爪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与两侧的连接板铰接。
10.一种水下通信设备,包括有:上段信标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
所述上段信标设备包括有:
上段壳,以及布置在所述上段壳内的水下释放器;
缆绳,两端分别和锚爪限位件、水下释放器连接,其具有预设长度;
定深释放装置,通过连接绳和缆绳缓冲装置连接,缆绳缓冲装置通过连接绳和分离柱连接;
在锚体包容壳上设置有安装件;
分离柱,穿过安装件沿垂直锚体包容壳侧壁方向插装在所述锚体包容壳内;
弹性定位件,套设在分离柱上,一端抵靠在安装件上,一端抵靠在锚体包容壳上;
在定深释放装置下放到预定深度时,定深释放装置和上段信标设备以及锚装置分离,处于上段信标设备和定深释放装置之间的连接绳被拉紧,带动处于缆绳缓冲装置和锚装置的连接绳被拉紧,以使得和连接绳连接的分离柱与锚体包容壳分离,上段信标设备和锚装置分离;
在锚装置沉入海底且与上段信标设备分离时,锚装置与上段信标设备之间的缆绳被张紧,缆绳带动锚爪限位件移动到第二位置,实现锚装置展开。
CN202310255712.7A 2023-03-16 2023-03-16 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及水下通信设备 Pending CN1164094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55712.7A CN116409434A (zh) 2023-03-16 2023-03-16 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及水下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55712.7A CN116409434A (zh) 2023-03-16 2023-03-16 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及水下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09434A true CN116409434A (zh) 2023-07-11

Family

ID=87055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55712.7A Pending CN116409434A (zh) 2023-03-16 2023-03-16 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及水下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0943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877819T3 (es) Dispositivo de cierre de guiacabos
US6122847A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installation of plate anchors
AU2005317937B2 (en) Torpedo pile with enhanced clamping strength for anchoring floating structures and method of installation
CN113501116B (zh) 一种气胀式救生筏***释放操作方法
BRPI1106080B1 (pt) Aparelho para agarrar uma corrente e método de agarrar uma corrente
JPS6333756Y2 (zh)
US5915326A (en) Subsea mooring
BRPI1106074B1 (pt) conjuntos de ancoragem submarina e método de ancoragem de um objeto a uma âncora submarina
US791423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training a tendon top connector in reverse loading conditions
KR101680184B1 (ko) 앵커 격납장치
WO1999025606A2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anchor installation
KR101722202B1 (ko) 석션 파일 앵커
CN116409434A (zh) 冲击力感应自释放型锚装置及水下通信设备
JP2882451B2 (ja) 水中係維体における分離装置
US3732841A (en) Explosively embedded anchor
CN114148454B (zh) 受存放空间限制设备用锚装置
CN114194332B (zh) 一种动力贯入式伞状系泊基础
KR101694859B1 (ko) 계류 부표
KR101599366B1 (ko) 구명벌 투하 유닛
US6132144A (en) Passive anchor latch
RU173810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крепления якоря "карабин александра"
KR101722192B1 (ko) 앵커링 장치
WO1999010228A1 (en) Anchoring system for vessels
CN219361266U (zh) 一种深海潜标结构
US20220106018A1 (en) Mooring whip ba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