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60084A -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60084A
CN116360084A CN202211638747.0A CN202211638747A CN116360084A CN 116360084 A CN116360084 A CN 116360084A CN 202211638747 A CN202211638747 A CN 202211638747A CN 116360084 A CN116360084 A CN 1163600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group
lens
zoom lens
wide
z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3874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允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mr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mr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mr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mr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360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600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451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02B15/145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551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02B15/145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552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课题在于,提供具备具有高光学性能、广角且小型、高倍率的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解决手段在于,一种变焦镜头,从物侧向像侧依次具有: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G1)被固定,至少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及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移动,所述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隔变化,所述变焦镜头满足规定的数学式。

Description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数字照相机等使用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影装置日益普及。与其相伴,变焦镜头的高性能化、小型化进展,小型的摄像装置***正在快速普及。在以往的镜头中,特别是在期望全长短且小型的变焦镜头的监视用镜头、摄像机用镜头、数字照相机用镜头、单反相机用镜头、无反射镜单镜头相机用镜头等中,其课题在于,具有高光学性能,并且能够以1台相机对大范围进行摄影(广视场角化),而且具有高倍率,另外镜头自身也小型、轻量化。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变焦镜头公开了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构成的变焦镜头。但是,变焦倍率为~3倍程度,难以以小型实现高倍率化。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变焦镜头公开了如下广角变焦镜头: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在比第3透镜组更靠像面侧包括1个以上的透镜组的后组构成,小型且为高倍率,并且在广角端达成了广视场角。但是,相对于第1透镜组的负的光焦度而言,第2透镜的正的光焦度弱,因此在广角端通过较大地产生畸变像差来确保广视场角,难以实现高分辨率。
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变焦镜头公开了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构成的变焦镜头。该变焦镜头意图通过在第1透镜组中从物侧起依次配置2片使凹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从而达成广角化,并且在变焦时通过使至少第1透镜组至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从而达成高变焦比。但是,变焦倍率为~6倍程度,难以以小型实现高倍率化。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355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671143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65438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具有高光学性能、并且广角且小型、高倍率的变焦镜头。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一种变焦镜头,从物侧向像侧至少依次具有: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被固定,至少所述第2透镜组、所述第3透镜组及所述第4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隔变化,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下式:
0.1≤β23w/tan(ωw)≤0.5···········(1)
1.0≤f2/√(fw×ft)≤3.25···········(2)
0.15≤(β23t/β23w)/(ft/fw)≤0.98··(3)
其中,
fw:广角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该变焦镜头的焦距
ft:远摄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该变焦镜头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ωw:广角端处的最轴外光线的半视场角
β23w:广角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合成横倍率
β23t:远摄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合成横倍率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变焦镜头、以及将由该变焦镜头形成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具有高倍率、并且广角且小型的变焦镜头。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截面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处的纵像差图。
图3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远摄端处的纵像差图。
图4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截面图。
图5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处的像差图。
图6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远摄端处的像差图。
图7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截面图。
图8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处的像差图。
图9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远摄端处的像差图。
图10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截面图。
图11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处的像差图。
图12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远摄端处的像差图。
图13是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截面图。
图14是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处的像差图。
图15是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远摄端处的像差图。
图16是实施例6的变焦镜头的截面图。
图17是实施例6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处的像差图。
图18是实施例6的变焦镜头的远摄端处的像差图。
图19是实施例7的变焦镜头的截面图。
图20是实施例7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处的像差图。
图21是实施例7的变焦镜头的远摄端处的像差图。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S···孔径光阑
CG、22···保护玻璃
IMG···像面
G1···第1透镜组
G2···第2透镜组
G3···第3透镜组
G4···第4透镜组
G5···第5透镜组
G6···第6透镜组
G7···第7透镜组
1···相机
2···主体
3···镜筒
21···CCD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其中,以下说明的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的一个方式,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不限定于以下的方式。
1.变焦镜头
1-1.光学构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构成为从物侧向像侧至少依次具有: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通过该构成,易于实现广角化和小型化。另外,在进一步提高性能方面,优选在第4透镜组的像侧具有第5透镜组。
(1)第1透镜组
第1透镜组只要是具有负的光焦度且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被固定的透镜组,其具体的构成不特别限定。第1透镜组通过由1片凹凸透镜构成,易于实现广角化和小型化。
在此,“透镜组”由1片或者相互相邻的多片透镜构成,在变倍或对焦时沿着光轴相邻的透镜组间的间隔变化。在一个透镜组由多片透镜构成的情况下,该一个透镜组所包括的各透镜间的光轴上的距离在变倍或对焦时不变化。
(2)第2透镜组
第2透镜组只要是具有正的光焦度且在变倍时沿着光轴移动的透镜组,其具体的构成不特别限定。在变倍时高速地在光轴上移动方面,第2透镜组优选由2片以下的正透镜构成。另外,第2透镜组优选具有双凸透镜。通过该构成,易于对像差进行校正并且实现小型化。
(3)第3透镜组
第3透镜组只要是具有负的光焦度且在变倍时沿着光轴移动的透镜组,其具体的构成不特别限定。第3透镜组优选构成为具有2片以下的负透镜。另外,第3透镜组所包括的正透镜优选仅为1片。另外,第3透镜组优选从物侧朝向像侧由负透镜、负透镜、正透镜构成。通过该构成,易于对像差进行校正并且实现小型化。
(4)第4透镜组
第4透镜组只要是具有正的光焦度且在变倍时沿着光轴移动的透镜组,其具体的构成不特别限定。第4透镜组优选在最靠物侧具有正透镜。另外,第4透镜组优选从物侧朝向像侧由正透镜、负透镜、正透镜、负透镜构成。通过该构成,易于对像差进行校正并且实现小型化。
(5)第5透镜组
第5透镜组只要是具有正或者负的光焦度且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被固定的透镜组,其具体的构成不特别限定。第5透镜组优选从物侧朝向像侧仅由负透镜、正透镜构成。通过该构成,易于对像差进行校正并且实现小型化。
(6)孔径光阑
在该变焦镜头中,孔径光阑的配置不特别限定。通过将孔径光阑配置在第3透镜组与第4透镜组之间,能够在孔径光阑的前后高效地抵消像差,在得到光学性能高的变焦镜头方面是优选的。
1-2.动作
(1)变倍
该变焦镜头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只要将第1透镜组在光轴上固定,而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第4透镜组在光轴上移动,则其具体的动作不特别限定。
(2)对焦
该变焦镜头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对焦时,只要第4透镜组在光轴上移动,则其具体的动作不特别限定。另外,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对焦时,优选第4透镜组在光轴上向物侧移动。
1-3.数学式
该变焦镜头优选采用上述的构成,并且满足至少1个以上的接下来说明的数学式。
1-3-1.式(1)
0.1≤β23w/tan(ωw)≤0.5···········(1)
其中,
β23w:广角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的合成横倍率ωw:广角端处的最轴外光线的半视场角
式(1)是用于规定广角端处的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的合成横倍率相对于广角端处的最轴外光线的半视场角之比的式子。通过满足式(1),易于实现高倍率且在广角端扩大视场角。
如果低于式(1)的下限值,则虽然易于在广角端扩大视场角,但难以对广角端处的场曲、畸变像差进行校正。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1)的上限值,则难以在广角端维持变倍比的状态下扩大视场角。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1)的下限值优选是0.13,更优选是0.15。另外,式(1)的上限值优选是0.45,更优选是0.40。此外,在采用这些优选的下限值或者上限值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式(1)中将带等号的不等号(≤)置换为不等号(<)。关于其他数学式作为原则也是同样的。
1-3-2.式(2)
1.0≤f2/√(fw×ft)≤3.25···········(2)
其中,
fw:广角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焦距
ft:远摄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焦距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式(2)是用于规定第2透镜组的焦距相对于“广角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焦距与远摄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焦距之积的平方根”之比的式子。通过满足式(2),能够恰当地校正第1透镜组中发生的场曲、畸变像差、色差,易于实现小型化。
如果低于式(2)的下限值,则第2透镜组的焦距过短,无法对广角端处的场曲、畸变像差、倍率色差进行校正,为了对像差进行校正而需要的透镜片数增加,因此难以实现小型化。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2)的上限值,则第2透镜组的焦距变长,对第1透镜组中发生的场曲、畸变像差、色差的校正不足。另外,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的第2透镜组的移动量增加,难以实现小型化。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2)的下限值优选是1.10,更优选是1.20。另外,式(2)的上限值优选是2.80,更优选是2.60。
1-3-3.式(3)
0.15≤(β23t/β23w)/(ft/fw)≤0.98··(3)
其中,
β23t:远摄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的合成横倍率
式(3)是用于规定对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变焦倍率有贡献的比例的式子。通过满足式(3),能够使对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变焦倍率有贡献的比例恰当,易于实现高倍率化和小型化。
如果低于式(3)的下限值,则对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变焦倍率有贡献的比例变小,因此难以实现高倍率。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3)的上限值,则对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变焦倍率有贡献的比例变大,因此为了减小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的像差发生量而需要的透镜片数增加,难以实现小型化。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3)的下限值优选是0.30,更优选是0.40。另外,式(3)的上限值优选是0.97,更优选是0.95。
1-3-4.式(4)
5.0≤|f1/fw|≤20.0···(4)
其中,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式(4)是用于规定第1透镜组的焦距与广角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焦距之比的绝对值的式子。通过满足式(4),能够在广角端对场曲、畸变像差进行校正并且扩大视场角,易于实现小型化。
如果低于式(4)的下限值,则第1透镜组的焦距变短,在第1透镜组中发生的场曲、畸变像差增大,在比第1透镜更靠像侧的组中对这些像差进行校正所需要的透镜片数增加,难以实现小型化。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4)的上限值,则第1透镜组的焦距过长,在广角端对场曲的校正不足,难以得到好的光学性能。另外,难以在广角端扩大视场角。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4)的下限值优选是5.5,更优选是6.0。另外,式(4)的上限值优选是18.0,更优选是17.0。
1-3-5.式(5)
0.5≤|f1/f2|≤4.0···(5)
式(5)是用于规定第2透镜组的焦距与第1透镜组的焦距之比的绝对值的式子。通过满足式(5),能够恰当地对场曲、畸变像差进行校正,并且在广角端扩大视场角,易于得到高光学性能。
如果低于式(5)的下限值,则第1透镜组的焦距相对于第2透镜组的焦距变短,在广角端场曲、畸变像差增大,难以实现高光学性能。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5)的上限值,则第1透镜组的焦距相对于第2透镜组的焦距变长,负的光焦度变弱,因此难以在广角端扩大视场角。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5)的下限值优选是0.70,更优选是1.00。另外,式(5)的上限值优选是3.70,更优选是35.0。
1-3-6.式(6)
0.5≤|f12t/ft|≤3.0···(6)
其中,
f12t:远摄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式(6)是用于规定远摄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焦距相对于远摄端处的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距之比的式子。通过满足式(6),易于在远摄端恰当地对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中发生的球差、像散、轴向色差进行校正,并且得到高光学性能或实现小型化。
如果低于式(6)的下限值,则远摄端处的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距变短,球差、像散、轴向色差增大,难以得到高光学性能。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6)的上限值,则远摄端处的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距变长,对球差、像散、轴向色差的校正不足,并且难以实现光学***的小型化。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6)的下限值优选是0.55,更优选是0.60。另外,式(6)的上限值优选是2.70,更优选是2.50。
1-3-7.式(7)
0.3≤|X3|/√(fw×ft)≤2.0···(7)
其中,
X3: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的第3透镜组向光轴方向的移动量式(7)是用于规定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第3透镜组的移动量相对于“广角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焦距与远摄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焦距之积的平方根”之比的式子。通过满足式(7),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恰当地设定第3透镜组的移动量,易于对球差进行校正,并且实现高倍率化和小型化。
如果低于式(7)的下限值,则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第3透镜组的移动量变短,难以达成光学***的高倍率化。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7)的上限值,则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第3透镜组的移动量变长,难以实现小型化。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7)的下限值优选是0.35,更优选是0.40。另外,式(7)的上限值优选是1.90,更优选是1.80。
1-3-8.式(8)
1.5≤|f2/f3|≤6.0···(8)
式(8)是用于规定第2透镜组的焦距与第3透镜组的焦距之比的式子。通过满足式(8),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易于很好地对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中发生的球差、场曲进行校正,并且得到高光学性能或实现小型化。
如果低于式(8)的下限值,则第2透镜组的焦距相对于第3透镜组的焦距变短,从广角端到远摄端球差的校正过度并且无法对场曲进行校正,难以得到高光学性能。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8)的上限值,则从广角端到远摄端无法对球差进行校正,难以实现小型化。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8)的下限值优选是1.70,更优选是2.00。另外,式(8)的上限值优选是5.50,更优选是5.00。
1-3-9.式(9)
ν2p_max≤70···(9)
其中,
ν2p_max: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的阿贝数的最大值
式(9)是用于规定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的阿贝数的式子。通过满足式(9),能够对从广角端到远摄端的轴向色差、倍率色差进行校正,易于得到高光学性能。
如果超过式(9)的上限值,则无法对从广角端到远摄端的轴向色差、倍率色差进行校正,难以得到高光学性能。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9)的下限值优选是40.0,更优选是45.0。另外,式(9)的上限值优选是68.0,更优选是67.0。
2.摄像装置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以及将由该变焦镜头形成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此外,摄像元件优选被设置在变焦镜头的像侧。
在此,对摄像元件等不特别限定,也能够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等。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适于数字相机、摄像机等使用了这些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另外,该摄像装置能够适用于单反相机、无反射镜单镜头相机、数字照相机、监视相机、车载用相机、无人机搭载用相机等各种摄像装置。另外,这些摄像装置既可以是更换镜头式的摄像装置,也可以是镜头被固定于壳体的固定镜头式的摄像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特别适于作为搭载了全尺寸等尺寸较大的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的变焦镜头。该变焦镜头在整体上是小型且轻量的,而且具有高光学性能,因此在作为这样的摄像装置用的变焦镜头时也能够得到高画质的摄像图像。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图。如图21所示,相机1具有主体2、以及能够相对于主体2拆装的镜筒3。相机1是摄像装置的一个方式。
主体2具有作为摄像元件的CCD传感器21及保护玻璃22。CCD传感器21被配置在主体2中的被安装于主体2的镜筒3内的变焦镜头30的光轴成为其中心轴的位置。主体2也可以具有IR截止滤波器等来替代保护玻璃22。
接下来,示出实施例并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1)光学构成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及远摄端的截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
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2透镜组G2以向像面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以向物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侧移动。
第1透镜组G1由物侧为凸面的负凹凸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双凹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第4透镜组G4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负凹凸透镜、以及将双凸透镜与负凹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5透镜组G5从物侧起依次由负凹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孔径光阑S位于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以及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相对于像面IMG固定。
此外,在图1中,“IMG”是像面,具体而言,表示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或者卤化银薄膜的薄膜面等。另外,在像面IMG的物侧具备保护玻璃CG。这点在其他实施例所示的各透镜截面图中也是同样的,因此以后省略说明。
(2)数值实施例
接下来,关于该变焦镜头的适用了具体的数值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表示“透镜数据”、“各种规格表”、“可变间隔”、“非球面系数”、“各透镜组的焦距”。另外,各式的值(表1)在实施例7之后汇总表示。此外,在以下的各数值实施例中,未记载长度单位的数值的单位全部是“mm”,角度的单位全部是“°”。“INF”意味着无穷大。
在(透镜数据)中,“面NO.”表示从物侧开始计数的透镜面的序号,“r”表示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表示光轴上的透镜壁厚或者空气间隔,“Nd”表示d线(波长λ=587.56nm)处的折射率,“vd”表示d线处的阿贝数。另外,在“面NO.”的栏中接在数字之后标记的“*”表示该透镜面为非球面,“S”表示该面为孔径光阑。在“D”的栏中,“D(7)”、“D(10)”等表示的含义是,该透镜面的光轴上的间隔是在变倍时或者对焦时变化的可变间隔。另外,“BF”表示后焦。
在(各种规格表)中,“f”是该变焦镜头的焦距,“Fno.”是F值,“ω”是半视场角,“Y”是像高,“L”是透镜全长。分别表示广角端、中间、远摄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值。
在(可变间隔)中,分别表示广角端、中间、远摄端的无限远对焦时及有限距离对焦时的值。
(非球面系数)表示如下定义了非球面形状时的非球面系数。其中,x设为光轴方向的相对于基准面的变位量,r设为近轴曲率半径,H设为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的相对于光轴的高度,K设为圆锥系数,An设为n次的非球面系数。另外,在“非球面系数”的表中,“E±XX”表现指数标记,其含义是“×10±XX”。
[数式1]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141
这些各数值实施例中的事项在其他实施例中也是同样的,因此以后省略说明。
另外,在图2、图3中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远摄端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纵像差图。各图所示的纵像差图从朝向附图的左侧起依次分别是球差(mm)、像散(mm)、畸变像差(%)。在球差图中,实线表示d线(波长587.56nm)处的球差,短虚线表示g线(波长435.84nm)处的球差,长虚线表示C线(波长656.28nm)处的球差。在像散图中,纵轴为半视场角(ω),横轴为离焦,实线表示d线的矢状像面,虚线表示d线的子午像面。在畸变像差图中,纵轴是半视场角(ω),横轴是畸变像差。这些事项在其他实施例所示的各像差图中也是相同的,因此以后省略说明。
(透镜数据)
面NO. r D Nd vd
1 152.469 1.100 1.79999 29.84
2 25.610 D(2)
3 42.712 4.100 1.60300 65.44
4 -79.438 0.150
5 22.379 4.300 1.61799 63.4
6 -268.591 D(6)
7 -148.152 0.500 1.95375 32.32
8 10.486 2.170
9 -11.948 0.500 1.91082 35.25
10 14.890 0.380
11 17.550 2.401 1.98613 16.48
12 -32.183 D(12)
13S INF D(13)
14* 7.136 3.785 1.55332 71.68
15* -37.444 1.250
16 8.506 0.600 1.79360 37.09
17 5.461 0.762
18 6.519 3.880 1.59282 68.62
19 -5.691 0.500 2.00100 29.13
20 -14.215 D(20)
21 359.787 0.500 2.00100 29.13
22 5.905 1.607
23* 21.301 2.226 1.63973 23.53
24* -10.833 3.200
25 INF 0.800 1.51633 64.14
26 INF BF
(各种规格表)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f 4.465 13.703 44.388
Fno. 1.838 2.507 3.596
ω 41.188 12.783 3.975
Y 3.300 3.300 3.300
L 66.000 66.000 66.000
(可变间隔)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摄影距离 INF INF INF
D(2) 6.445 5.956 3.296
D(6) 1.100 12.397 22.578
D(12) 19.328 8.520 1.000
D(13) 2.315 0.759 1.346
D(20) 1.100 2.656 2.069
BF 1.000 1.000 1.000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摄影距离 0.3m 1.0m 1.2m
D(13) 2.290 0.672 0.598
D(20) 1.125 2.743 2.816
(非球面系数)
面NO. K A4 A6 A8 A10
14 0.0000E+00 -1.6033E-04 -2.5593E-06 8.1019E-09 -2.1009E-09
15 0.0000E+00 2.2852E-04 -5.3631E-07 -9.8586E-08 1.5727E-09
23 0.0000E+00 -6.7519E-05 5.5632E-06 1.3150E-06 -9.7898E-08
24 0.0000E+00 -6.3664E-06 6.4237E-06 -9.8230E-07 1.4817E-08
(各透镜组的焦距)
面NO. 焦距
G1 1-2 -38.625
G2 3-6 20.048
G3 7-12 -7.055
G4 14-20 8.827
G5 21-24 -23.029
[实施例2]
(1)光学构成
图4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截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
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2透镜组G2以向像面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以向物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侧移动。
第1透镜组G1由物侧为凸面的负凹凸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双凹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第4透镜组G4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负凹凸透镜、以及将双凸透镜与负凹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5透镜组G5从物侧起依次由负凹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孔径光阑S位于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以及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相对于像面IMG固定。
(2)数值实施例
接下来,表示该变焦镜头的适用了具体的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在图5、图6中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远摄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透镜数据)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171
/>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181
(各种规格表)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f 4.521 13.698 42.745
Fno. 1.900 2.510 3.630
ω 40.986 12.599 4.080
Y 3.300 3.300 3.300
L 68.000 68.000 68.000
(可变间隔)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摄影距离 INF INF INF
D(2) 5.830 4.531 3.087
D(6) 1.321 13.915 24.029
D(12) 20.965 9.670 1.000
D(13) 2.291 1.013 0.987
D(20) 1.099 2.378 2.404
BF 1.000 1.000 1.000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摄影距离 0.3m 1.0m 1.2m
D(13) 2.269 0.940 0.359
D(20) 1.122 2.450 3.032
(非球面系数)
面NO. K A4 A6 A8 A10
14 0.0000E+00 -1.5721E-04 -2.6048E-06 1.5255E-08 -2.2799E-09
15 0.0000E+00 2.2305E-04 -3.3196E-07 -1.0576E-07 1.6823E-09
23 0.0000E+00 -6.9128E-05 3.0041E-05 2.3662E-06 -2.4054E-07
24 0.0000E+00 2.0961E-04 1.9349E-05 1.6146E-06 -1.7801E-07
(各透镜组的焦距)
面NO. 焦距
G1 1-2 -28.342
G2 3-6 18.284
G3 7-12 -7.731
G4 14-20 8.920
G5 21-24 -34.185
[实施例3]
(1)光学构成
图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截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
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2透镜组G2以向像面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以向物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侧移动。
第1透镜组G1由物侧为凸面的负凹凸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以及将双凹透镜与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4透镜组G4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负凹凸透镜、以及将双凸透镜与负凹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5透镜组G5从物侧起依次由负凹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孔径光阑S位于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以及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相对于像面IMG固定。
(2)数值实施例
接下来,表示该变焦镜头的适用了具体的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在图8、图9中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远摄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透镜数据)
面NO. r D Nd vd
1 49.662 1.100 1.75211 25.05
2 24.365 D(2)
3 52.199 2.817 1.60300 65.44
4 -455.288 0.150
5 22.145 4.502 1.60300 65.44
6 -250.778 D(6)
7 -131.554 0.500 2.00100 29.13
8 10.294 2.316
9 -9.965 0.500 1.91082 35.25
10 13.339 2.626 1.98613 16.48
11 -27.147 D(11)
12S INF D(12)
13* 7.282 3.782 1.55332 71.68
14* -29.011 1.299
15 8.720 0.600 1.79360 37.09
16 5.810 1.435
17 6.829 3.614 1.59282 68.62
18 -6.176 0.500 2.00100 29.13
19 -17.876 D(19)
20 84.650 0.500 2.00100 29.13
21 5.140 2.890
22* 13.941 2.911 1.61608 25.80
23* -7.974 2.207
24 INF 0.800 1.51633 64.14
25 INF BF
(各种规格表)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201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211
(可变间隔)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摄影距离 INF INF INF
D(2) 5.867 8.221 3.613
D(6) 1.100 10.778 20.678
D(11) 18.323 6.292 1.000
D(12) 4.849 2.332 1.589
D(19) 1.150 3.667 4.410
BF 1.000 1.000 1.000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摄影距离 0.3m 1.0m 1.2m
D(12) 4.823 2.229 0.311
D(19) 1.176 3.769 5.687
(非球面系数)
面NO. K A4 A6 A8 A10
13 0.0000E+00 -1.7913E-04 -2.9441E-06 -1.4515E-09 -1.5791E-09
14 0.0000E+00 2.1837E-04 -1.2362E-06 -7.6305E-08 1.5419E-09
22 0.0000E+00 -1.7083E-04 -3.7080E-05 2.6028E-06 -2.0109E-09
23 0.0000E+00 1.5029E-04 -5.5221E-06 -1.6829E-06 1.1828E-07
(各透镜组的焦距)
面NO. 焦距
G1 1-2 -64.212
G2 3-6 23.976
G3 7-11 -6.492
G4 13-19 9.064
G5 20-23 50.855
[实施例4]
(1)光学构成
图10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截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
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2透镜组G2以向像面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以向物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侧移动。
第1透镜组G1由物侧为凸面的负凹凸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双凹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第4透镜组G4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负凹凸透镜、以及将双凸透镜与负凹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5透镜组G5从物侧起依次由负凹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孔径光阑S位于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以及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相对于像面IMG固定。
(2)数值实施例
接下来,表示该变焦镜头的适用了具体的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在图11、图12中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远摄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透镜数据)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221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231
(各种规格表)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f 4.543 13.698 43.216
Fno. 2.000 2.510 3.629
ω 40.827 12.767 4.070
Y 3.300 3.300 3.300
L 66.501 66.501 66.501
(可变间隔)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摄影距离 INF INF INF
D(2) 7.471 6.087 3.439
D(6) 1.100 12.759 23.009
D(12) 18.877 8.601 1.000
D(13) 2.051 0.763 1.870
D(20) 1.100 2.388 1.282
BF 1.000 1.000 1.000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摄影距离 0.3m 1.0m 1.2m
D(13) 2.024 0.676 1.080
D(20) 1.127 2.475 2.072
(非球面系数)
面NO. K A4 A6 A8 A10
14 0.0000E+00 -1.5967E-04 -2.5363E-06 6.3789E-09 -2.2278E-09
15 0.0000E+00 2.3047E-04 -6.1012E-07 -1.0092E-07 1.4691E-09
23 0.0000E+00 -9.2171E-05 4.3552E-06 9.6814E-07 -1.1530E-07
24 0.0000E+00 4.9774E-06 4.9500E-06 -1.2885E-06 -6.5196E-09
(各透镜组的焦距)
面NO. 焦距
G1 1-2 -38.662
G2 3-6 20.084
G3 7-12 -7.414
G4 14-20 8.890
G5 21-24 -24.780
[实施例5]
(1)光学构成
图1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截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
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2透镜组G2以向像面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以向物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侧移动。
第1透镜组G1由物侧为凸面的负凹凸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和正凹凸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将负凹凸透镜与正凹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负凹凸透镜构成。
第4透镜组G4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负凹凸透镜、以及将双凸透镜与负凹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5透镜组G5从物侧起依次由负凹凸透镜和正凹凸透镜构成。
孔径光阑S位于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以及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相对于像面IMG固定。
(2)数值实施例
接下来,表示该变焦镜头的适用了具体的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在图14、图15中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远摄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透镜数据)
面NO. r D Nd vd
1 157.165 1.100 1.84666 23.78
2 44.488 D(2)
3 66.576 2.977 1.59349 67.00
4 -106.692 0.150
5 30.559 3.184 1.65844 50.85
6 306.103 D(6)
7 -2515.812 0.500 2.00100 29.13
8 12.800 2.232
9 -8.950 0.500 1.91082 35.25
10 -215.924 3.481 1.94595 17.98
11 -11.344 0.150
12 -14.692 0.600 1.95375 32.32
13 -31.030 D(13)
14S INF D(14)
15* 6.946 3.712 1.55332 71.68
16* -39.702 0.273
17 8.251 0.600 1.64850 53.02
18 5.450 0.927
19 6.856 3.800 1.59282 68.62
20 -5.734 0.500 2.00100 29.13
21 -14.292 D(21)
22 41.044 0.500 2.00100 29.13
23 4.908 2.933
24* -90.351 2.222 1.63973 23.53
25* -6.610 2.200
26 INF 0.800 1.51633 64.14
27 INF BF
(各种规格表)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251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261
(可变间隔)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摄影距离 INF INF INF
D(2) 11.859 9.629 2.526
D(6) 1.171 16.301 30.092
D(13) 20.589 7.688 0.999
D(14) 2.444 1.173 0.991
D(21) 1.096 2.368 2.550
BF 1.000 1.000 1.000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摄影距离 0.3m 1.0m 1.2m
D(14) 2.425 1.111 0.376
D(21) 1.116 2.429 3.164
(非球面系数)
面NO. K A4 A6 A8 A10
15 0.0000E+00 -1.5421E-04 -2.6083E-06 4.3172E-09 -2.3523E-09
16 0.0000E+00 2.6011E-04 -1.4695E-06 -9.9759E-08 1.6512E-09
24 0.0000E+00 -4.4671E-04 2.0712E-06 7.2361E-06 -4.3248E-07
25 0.0000E+00 6.8398E-04 -5.5083E-06 4.4141E-06 -2.4151E-07
(各透镜组的焦距)
面NO. 焦距
G1 1-2 -72.901
G2 3-6 29.672
G3 7-13 -8.369
G4 15-21 8.220
G5 22-25 -59.503
[实施例6]
(1)光学构成
图16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6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截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
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2透镜组G2以向像面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以向物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侧移动。
第1透镜组G1由物侧为凸面的负凹凸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以及将双凹透镜与正凹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4透镜组G4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将负凹凸透镜与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将双凸透镜与双凹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透镜构成。
孔径光阑S位于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以及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相对于像面IMG固定。
(2)数值实施例
接下来,表示该变焦镜头的适用了具体的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在图17、图18中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远摄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透镜数据)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271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281
(各种规格表)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f 4.431 13.695 41.809
Fno. 1.854 3.065 3.357
ω 41.211 12.924 4.225
Y 3.300 3.300 3.300
L 63.000 63.000 63.000
(可变间隔)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摄影距离 INF INF INF
D(2) 8.327 7.353 1.559
D(4) 1.372 7.719 16.337
D(9) 10.394 5.020 2.197
D(10) 11.714 5.247 0.868
D(18) 2.382 8.850 13.229
BF 0.200 0.200 0.200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摄影距离 0.3m 1.0m 1.2m
D(10) 11.526 6.645 3.385
D(18) 2.570 7.452 10.710
(非球面系数)
面NO. K A4 A6 A8 A10
11 0.0000E+00 1.8960E-04 5.7996E-06 -7.7026E-09 1.2534E-09
12 0.0000E+00 6.3995E-04 9.5312E-06 1.1571E-07 9.3991E-10
19 0.0000E+00 -3.2148E-04 -1.8335E-06 1.3205E-06 1.3701E-08
20 0.0000E+00 7.1958E-05 6.6237E-06 1.5684E-07 6.2622E-08
(各透镜组的焦距)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282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291
[实施例7]
(1)光学构成
图1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7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截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构成。
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2透镜组G2以向像面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以向物侧凸的轨迹向物侧移动。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侧移动。
第1透镜组G1由物侧为凸面的负凹凸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负凹凸透镜、以及将双凹透镜与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4透镜组G4从物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负凹凸透镜、将双凸透镜与负凹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双凹透镜、以及双凸透镜构成。
孔径光阑S位于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以及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相对于像面IMG固定。
(2)数值实施例
接下来,表示该变焦镜头的适用了具体的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在图20、图21中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远摄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透镜数据)
面NO. r D Nd vd
1 160.265 1.100 1.95375 32.32
2 33.798 D(2)
3 91.299 4.469 1.59349 67.00
4 -50.765 0.150
5 23.387 4.500 1.59349 67.00
6 -648.643 D(6)
7 55.085 0.500 2.00100 29.13
8 10.545 2.896
9 -9.384 0.500 1.91082 35.25
10 23.986 2.414 1.98613 16.48
11 -21.800 D(11)
12S INF D(12)
13* 7.101 3.586 1.55332 71.68
14* -58.637 1.148
15 6.868 0.600 1.61799 63.40
16 4.789 0.848
17 6.100 3.634 1.59282 68.62
18 -7.218 0.500 2.00100 29.13
19 -12.615 0.416
20 -33.584 0.500 1.96300 24.11
21 5.235 1.804
22* 7.819 2.306 1.63973 23.53
23* -121.819 D(23)
24 INF 0.800 1.51633 64.14
25 INF BF
(各种规格表)
广角端 中间 远摄端
f 4.564 13.487 36.162
Fno. 2.001 2.508 3.628
ω 40.942 13.111 4.954
Y 3.300 3.300 3.300
L 71.500 71.500 71.500
(可变间隔)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301
Figure BDA0004007603330000311
(非球面系数)
面NO. K A4 A6 A8 A10
13 0.0000E+00 -2.1448E-04 -2.4845E-06 -2.1469E-08 -1.9870E-09
14 0.0000E+00 1.2206E-04 8.3942E-07 -8.3526E-08 9.7903E-10
22 0.0000E+00 -6.3481E-04 -1.4507E-05 -5.4029E-06 2.8740E-07
23 0.0000E+00 -5.7961E-04 -2.9081E-05 -4.5313E-06 2.2271E-07
(各透镜组的焦距)
面NO. 焦距
G1 1-2 -48.070
G2 3-6 23.760
G3 7-11 -8.238
G4 13-23 11.255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1)β23w/tan(ωw) 0.26 0.37 0.16 0.27 0.15 0.31 0.23
(2)f2/√(fw×ft) 1.42 1.32 1.74 1.43 2.16 1.36 1.85
(3)(β23t/β23w)/(ft/fw) 0.74 0.66 0.47 0.94 0.59 0.38 0.75
(4)|f1/fw| 8.59 6.27 14.27 8.51 16.20 9.15 10.53
(5)|f1/f2| 1.92 1.55 2.68 1.93 2.46 2.19 2.02
(6)|f12t/ft| 0.73 0.77 0.81 0.75 1.10 0.77 1.05
(7)|X3|/√(fw×ft) 1.30 1.44 1.26 1.28 1.43 0.60 1.07
(8)|f2/f3| 2.83 2.36 3.69 2.71 3.55 2.34 2.88
(9)ν2p_max 65.44 63.40 65.44 65.44 67.00 40.42 67.00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例如能够适宜地用作监视用相机、薄膜相机、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摄像装置的变焦镜头。

Claims (11)

1.一种变焦镜头,从物侧向像侧至少依次具有: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被固定,至少所述第2透镜组、所述第3透镜组及所述第4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隔变化,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下式:
0.1≤β23w/tan(ωw)≤0.5···········(1)
1.0≤f2/√(fw×ft)≤3.25···········(2)
0.15≤(β23t/β23w)/(ft/fw)≤0.98··(3)
其中,
fw:广角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该变焦镜头的焦距
ft:远摄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该变焦镜头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ωw:广角端处的最轴外光线的半视场角
β23w:广角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合成横倍率
β23t:远摄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合成横倍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满足下式:
5.0≤|f1/fw|≤20.0···(4)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镜头,
所述第2透镜组由2片以下的正透镜构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
所述第1透镜组由1片负透镜构成。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满足下式:
0.5≤|f1/f2|≤4.0···(5)。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满足下式:
0.5≤|f12t/ft|≤3.0···(6)
其中,
f12t:远摄端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满足下式:
0.3≤|X3|/√(fw×ft)≤2.0···(7)
其中,
X3: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的所述第3透镜组向光轴方向的移动量。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满足下式:
1.5≤|f2/f3|≤6.0···(8)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满足下式:
ν2p_max≤70···(9)
其中,
ν2p_max:所述第2透镜组内的正透镜的阿贝数的最大值。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
孔径光阑被配置在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在从广角端向远摄端变倍时以及从无限远向近距离对焦时被固定。
11.一种摄像装置,具备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以及在该光学***的像侧将由该变焦镜头形成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CN202211638747.0A 2021-12-27 2022-12-20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Pending CN1163600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13091A JP2023096986A (ja) 2021-12-27 2021-12-27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21-213091 2021-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60084A true CN116360084A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38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38747.0A Pending CN116360084A (zh) 2021-12-27 2022-12-20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96986A (zh)
CN (1) CN11636008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96986A (ja) 2023-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90164B (zh) 成像透镜***、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11506003U (zh) 摄像镜头
JP6548590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3099214A1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5321426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4917922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5745188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8885333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JP5607264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7212636A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EP3064979B1 (en) Zoom lens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094508B1 (ko) 줌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CN112462490A (zh) 摄影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JP2004295075A (ja) ズームレンズ
KR101880633B1 (ko) 줌 렌즈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 장치
CN111352223B (zh) 广角变焦镜头和摄像装置
CN218383455U (zh) 相机模组以及拍摄装置
CN109387929B (zh) 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
JP496071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KR20160113893A (ko) 단초점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JP4913634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2004325566A (ja) ズームレンズ
CN116360084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6338920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6203703A (zh) 光学***及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