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02432A - 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02432A
CN116202432A CN202310400486.7A CN202310400486A CN116202432A CN 116202432 A CN116202432 A CN 116202432A CN 202310400486 A CN202310400486 A CN 202310400486A CN 116202432 A CN116202432 A CN 1162024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itoring
dangerous
landslide
area
poi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004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海军
朱亚茹
刘雅
杨冬冬
任志刚
强建华
刘子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40048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024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024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024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10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calamitous events, e.g. tornados or earthquak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8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evaluating statistical data, e.g. average value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probability functions, regression ana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滑坡监测领域,涉及数据处理技术,用于解决现有的滑坡监测管理方法无法对滑坡风险区域进行分布分析的问题,具体是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监测区域进行区域性滑坡监测分析,在监测区域内设置若干个水平监测点、挡位监测点以及抗滑监测点,将监测区域分割为若干个子区域并计算子区域的监测系数,通过子区域的监测系数对子区域的滑坡监测结果是否合格进行判定;本发明通过区域监测模块可以对监测区域进行区域性滑坡监测分析,通过水平监测点、挡位监测点以及抗滑监测点可以分别对水平位移、挡位墙位移以及抗滑杆位移进行监控,从而对各项位移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得到监测系数。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滑坡监测领域,涉及数据处理技术,具体是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滑坡监测属于自然灾害与防治学科,主要监测内容包括:斜坡不同部位各种裂缝发展过程、岩土体松弛以及局部坍塌、沉降***活动;各种地下、地面变形位移现象;地下水水位、水量、水化学特征;树木倾斜和各种建筑物变形;降雨以及地震活动等外部环境变化:动物活动异常。通过这些工作,取得有关数据和资料,为滑坡预报和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现有的滑坡监测管理方法仅能够通过滑坡参数观测和分析各种滑坡前兆现象,记录滑坡形成活动过程的各种工作;但是缺少对滑坡风险区域进行分布分析的功能,进而无法针对风险区域的分布特征针对性的制定治理方案,导致滑坡监测治理效率低下。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的滑坡监测管理方法无法对滑坡风险区域进行分布分析的问题;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如何提供一种可以对滑坡风险区域进行分布分析的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监测区域进行区域性滑坡监测分析:在监测区域内设置若干个水平监测点、挡位监测点以及抗滑监测点,将监测区域分割为若干个子区域并计算子区域的监测系数,通过子区域的监测系数对子区域的滑坡监测结果是否合格进行判定;
步骤二: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进行监控分析:将危险区域的数量与子区域的数量的比值标记为危险系数,将所有子区域的监测系数建立监测集合,对监测集合进行方差计算得到波动系数,通过危险系数与波动系数的数值大小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判定;
步骤三:获取监测区域的中心点位置与所有危险区域的中心点位置并分别标记为监测点与危险点,对危险点进行分布模拟分析并得到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步骤一中,子区域的监测系数的获取过程包括:在水平监测点处对滑坡进行水平位移监测并得到水移值,在挡位监测点处对挡位墙进行位移监测并得到墙移值,在抗滑监测点处对抗滑杆进行位移监测并得到杆移值,将子区域内所有水平监测点的水移值进行求和取平均值标记为水移数据,将子区域内所有挡位监测点的墙移值进行求和取平均值得到墙移数据,将子区域内所有挡位监测点的杆移值进行求和取平均值得到杆移数据,对水移数据、墙移数据以及杆移数据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子区域的监测系数。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步骤一中,对子区域的滑坡监测结果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判定的具体过程包括:通过存储模块获取到监测阈值,将监测系数与监测阈值进行比较:若监测系数小于监测阈值,则判定子区域的滑坡监测结果合格,将对应的子区域标记为安全区域;若监测系数大于等于监测阈值,则判定子区域的滑坡监测结果不合格,将对应的子区域标记为危险区域,将危险区域的位置信息发送至监测管理平台,监测管理平台将接收到的危险区域的位置信息发送至特征分析模块以及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步骤二中,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判定的具体过程包括:通过存储模块获取到危险阈值与波动阈值,将危险系数、波动系数分别与危险阈值、波动阈值进行比较:若危险系数小于危险阈值,则判定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满足要求,整体监控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整体合格信号;若危险系数大于等于危险阈值且波动系数大于等于波动阈值,则判定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不满足要求且风险因素为外力破坏,整体监控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外力破坏信号;若危险系数大于等于危险阈值且波动系数小于波动阈值,则判定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不满足要求且风险因素为自然影响,整体监控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自然影响信号;监测管理平台接收到外力破坏信号或自然影响信号后生成特征分析信号并发送至特征分析模块。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步骤三中,危险点的角度数据JD的获取过程包括:将的危险点依次与监测点进行连线得到若干条危险线段,将长度值最小的危险线段标记为标准线段,将危险线段与标准线段所形成夹角的角度值标记为角度数据;危险点的长度数据CD为危险线段的长度值。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步骤三中,对危险点进行分布模拟分析的具体过程包括:以角度数据JD为X轴、长度数据CD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直角坐标系中的第一象限分割为若干个分析面板,获取分析面板内的危险点数量并标记为危险值,通过存储模块获取到危险阈值,将危险值不小于危险阈值的分析面板标记为危险面板,将危险面板的中心点以自左向右、自下向上的顺序依次进行连线并得到若干条关联线段,通过存储模块获取到关联阈值,将关联线段的长度值与关联阈值进行比较并通过比较结果对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进行标记。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步骤三中,将关联线段的长度值与关联阈值进行比较的具体过程包括:若关联线段的长度值小于关联阈值,则判定关联线段两端的危险面板存在关联特征,将存在关联特征的危险面板内的危险点对应的危险区域标记为关联区域;若关联线段的长度值大于等于关联阈值,则判定关联线段两端的危险面板不存在关联特征;若关联区域的数量为零,则将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标记为分散,特征分析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分散治理信号,监测管理平台接收到分散治理信号后将分散治理信号发送至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若关联区域的数量不为零,则将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标记为集中,特征分析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集中治理信号,监测管理平台接收到集中治理信号后将集中治理信号发送至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应用于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当中,包括监测管理平台,所述监测管理平台通信连接有区域监测模块、整体监控模块、特征分析模块以及存储模块;
所述区域监测模块用于进行区域性滑坡监测分析并在子区域的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将危险区域的位置信息发送至监测管理平台,监测管理平台将接收到的危险区域的位置信息发送至特征分析模块;
所述整体监控模块用于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进行监控分析并在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不满足要求时通过监测管理平台向特征分析模块发送特征分析信号;
所述特征分析模块用于接收到特征分析信号后对监测区域进行治理特征分析并对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进行标记,将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通过监测管理平台发送至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
本发明具备下述有益效果:
1、通过区域监测模块可以对监测区域进行区域性滑坡监测分析,通过水平监测点、挡位监测点以及抗滑监测点可以分别对水平位移、挡位墙位移以及抗滑杆位移进行监控,从而对各项位移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得到监测系数,通过监测系数的数值对子区域的滑坡风险进行直观反馈,针对于存在滑坡风险的危险区域及时进行预警防护;
2、通过整体监控模块可以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进行监控分析,通过监测区域内的危险区域占比以及子区域的监测系数分布情况对整体滑坡风险进行反馈,从而在整体滑坡风险不满足要求时进行反馈,同时对滑坡风险的风险因素进行标记,便于管理人员通过风险因素制定对应的治理方案,提高滑坡监测治理效率;
3、通过特征分析模块可以对监测区域的治理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危险区域的地理位置进行提取以及分布模拟分析对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进行标记,从而结合危险特征与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进一步提高滑坡监测治理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包括监测管理平台,监测管理平台通信连接有区域监测模块、整体监控模块、特征分析模块以及存储模块。
区域监测模块用于进行区域性滑坡监测分析:在监测区域内设置若干个水平监测点、挡位监测点以及抗滑监测点,在水平监测点处对滑坡进行水平位移监测并得到水移值,位移监测可通过激光测距仪进行,激光测距仪是利用调制激光的某个参数对目标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的仪器,脉冲式激光测距仪是在工作时向目标射出一束或一序列短暂的脉冲激光束,由光电元件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计时器测定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计算出从测距仪到目标的距离;在挡位监测点处对挡位墙进行位移监测并得到墙移值,在抗滑监测点处对抗滑杆进行位移监测并得到杆移值,将监测区域分割为若干个子区域,将子区域内所有水平监测点的水移值进行求和取平均值标记为水移数据SY,将子区域内所有挡位监测点的墙移值进行求和取平均值得到墙移数据QY,将子区域内所有挡位监测点的杆移值进行求和取平均值得到杆移数据GY,通过公式JC=α1*SY+α2*QY+α3*GY得到子区域的监测系数JC,监测系数是一个反映子区域内的滑坡风险程度的数值,监测系数的数值越大,则表示子区域内的滑坡风险程度越高;其中α1、α2以及α3均为比例系数,且α1>α2>α3>1;通过存储模块获取到监测阈值JCmax,将监测系数JC与监测阈值JCmax进行比较:若监测系数JC小于监测阈值JCmax,则判定子区域的滑坡监测结果合格,将对应的子区域标记为安全区域;若监测系数JC大于等于监测阈值JCmax,则判定子区域的滑坡监测结果不合格,将对应的子区域标记为危险区域,将危险区域的位置信息发送至监测管理平台,监测管理平台将接收到的危险区域的位置信息发送至特征分析模块以及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对监测区域进行区域性滑坡监测分析,通过水平监测点、挡位监测点以及抗滑监测点可以分别对水平位移、挡位墙位移以及抗滑杆位移进行监控,从而对各项位移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得到监测系数,通过监测系数的数值对子区域的滑坡风险进行直观反馈,针对于存在滑坡风险的危险区域及时进行预警防护。
整体监控模块用于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进行监控分析:将危险区域的数量与子区域的数量的比值标记为危险系数,将所有子区域的监测系数建立监测集合,对监测集合进行方差计算得到波动系数,通过存储模块获取到危险阈值与波动阈值,将危险系数、波动系数分别与危险阈值、波动阈值进行比较:若危险系数小于危险阈值,则判定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满足要求,整体监控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整体合格信号;若危险系数大于等于危险阈值且波动系数大于等于波动阈值,则判定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不满足要求且风险因素为外力破坏,整体监控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外力破坏信号;若危险系数大于等于危险阈值且波动系数小于波动阈值,则判定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不满足要求且风险因素为自然影响,整体监控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自然影响信号;监测管理平台接收到外力破坏信号或自然影响信号后生成特征分析信号并发送至特征分析模块;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进行监控分析,通过监测区域内的危险区域占比以及子区域的监测系数分布情况对整体滑坡风险进行反馈,从而在整体滑坡风险不满足要求时进行反馈,同时对滑坡风险的风险因素进行标记,便于管理人员通过风险因素制定对应的治理方案,提高滑坡监测治理效率。
特征分析模块用于接收到特征分析信号后对监测区域进行治理特征分析:获取监测区域的中心点位置与所有危险区域的中心点位置并分别标记为监测点与危险点,获取危险点的角度数据JD与长度数据CD,危险点的角度数据JD的获取过程包括:将的危险点依次与监测点进行连线得到若干条危险线段,将长度值最小的危险线段标记为标准线段,将危险线段与标准线段所形成夹角的角度值标记为角度数据;危险点的长度数据CD为危险线段的长度值;对危险点进行分布模拟分析:以角度数据JD为X轴、长度数据CD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直角坐标系中的第一象限分割为若干个分析面板,分析面板为边长为L1的正方形,获取分析面板内的危险点数量并标记为危险值,通过存储模块获取到危险阈值,将危险值不小于危险阈值的分析面板标记为危险面板,将危险面板的中心点以自左向右、自下向上的顺序依次进行连线并得到若干条关联线段,通过存储模块获取到关联阈值,将关联线段的长度值与关联阈值进行比较:若关联线段的长度值小于关联阈值,则判定关联线段两端的危险面板存在关联特征,将存在关联特征的危险面板内的危险点对应的危险区域标记为关联区域;若关联线段的长度值大于等于关联阈值,则判定关联线段两端的危险面板不存在关联特征;若关联区域的数量为零,则将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标记为分散,特征分析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分散治理信号,监测管理平台接收到分散治理信号后将分散治理信号发送至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若关联区域的数量不为零,则将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标记为集中,特征分析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集中治理信号,监测管理平台接收到集中治理信号后将集中治理信号发送至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对监测区域的治理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危险区域的地理位置进行提取以及分布模拟分析对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进行标记,从而结合危险特征与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进一步提高滑坡监测治理的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监测区域进行区域性滑坡监测分析:在监测区域内设置若干个水平监测点、挡位监测点以及抗滑监测点,通过水平监测点、挡位监测点以及抗滑监测点可以分别对水平位移、挡位墙位移以及抗滑杆位移进行监控,将监测区域分割为若干个子区域并计算子区域的监测系数,通过监测系数的数值对子区域的滑坡风险进行直观反馈;
步骤二: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进行监控分析:将危险区域的数量与子区域的数量的比值标记为危险系数,将所有子区域的监测系数建立监测集合,对监测集合进行方差计算得到波动系数,通过危险系数与波动系数的数值大小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判定,对滑坡风险的风险因素进行标记,便于管理人员通过风险因素制定对应的治理方案;
步骤三:获取监测区域的中心点位置与所有危险区域的中心点位置并分别标记为监测点与危险点,对危险点进行分布模拟分析并得到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结合危险特征与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进一步提高滑坡监测治理的效率。
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工作时,对监测区域进行区域性滑坡监测分析:在监测区域内设置若干个水平监测点、挡位监测点以及抗滑监测点,对各项位移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得到监测系数,通过监测系数的数值对子区域的滑坡风险进行直观反馈;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进行监控分析:将危险区域的数量与子区域的数量的比值标记为危险系数,将所有子区域的监测系数建立监测集合,对监测集合进行方差计算得到波动系数,通过危险系数与波动系数的数值大小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判定,对滑坡风险的风险因素进行标记,便于管理人员通过风险因素制定对应的治理方案,提高滑坡监测治理效率;获取监测区域的中心点位置与所有危险区域的中心点位置并分别标记为监测点与危险点,对危险点进行分布模拟分析并得到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结合危险特征与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进一步提高滑坡监测治理的效率。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上述公式均是采集大量数据进行软件模拟得出且选取与真实值接近的一个公式,公式中的系数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如:公式JC=α1*SY+α2*QY+α3*GY;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采集多组样本数据并对每一组样本数据设定对应的监测系数;将设定的监测系数和采集的样本数据代入公式,任意三个公式构成三元一次方程组,将计算得到的系数进行筛选并取均值,得到α1、α2以及α3的取值分别为5.38、3.47和2.64;
系数的大小是为了将各个参数进行量化得到的一个具体的数值,便于后续比较,关于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样本数据的多少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每一组样本数据初步设定对应的监测系数;只要不影响参数与量化后数值的比例关系即可,如监测系数与水移数据的数值成正比。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监测区域进行区域性滑坡监测分析:在监测区域内设置若干个水平监测点、挡位监测点以及抗滑监测点,将监测区域分割为若干个子区域并计算子区域的监测系数,通过子区域的监测系数对子区域的滑坡监测结果是否合格进行判定;
步骤二: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进行监控分析:将危险区域的数量与子区域的数量的比值标记为危险系数,将所有子区域的监测系数建立监测集合,对监测集合进行方差计算得到波动系数,通过危险系数与波动系数的数值大小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判定;
步骤三:获取监测区域的中心点位置与所有危险区域的中心点位置并分别标记为监测点与危险点,对危险点进行分布模拟分析并得到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子区域的监测系数的获取过程包括:在水平监测点处对滑坡进行水平位移监测并得到水移值,在挡位监测点处对挡位墙进行位移监测并得到墙移值,在抗滑监测点处对抗滑杆进行位移监测并得到杆移值,将子区域内所有水平监测点的水移值进行求和取平均值标记为水移数据,将子区域内所有挡位监测点的墙移值进行求和取平均值得到墙移数据,将子区域内所有挡位监测点的杆移值进行求和取平均值得到杆移数据,对水移数据、墙移数据以及杆移数据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子区域的监测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对子区域的滑坡监测结果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判定的具体过程包括:通过存储模块获取到监测阈值,将监测系数与监测阈值进行比较:若监测系数小于监测阈值,则判定子区域的滑坡监测结果合格,将对应的子区域标记为安全区域;若监测系数大于等于监测阈值,则判定子区域的滑坡监测结果不合格,将对应的子区域标记为危险区域,将危险区域的位置信息发送至监测管理平台,监测管理平台将接收到的危险区域的位置信息发送至特征分析模块以及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判定的具体过程包括:通过存储模块获取到危险阈值与波动阈值,将危险系数、波动系数分别与危险阈值、波动阈值进行比较:若危险系数小于危险阈值,则判定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满足要求,整体监控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整体合格信号;若危险系数大于等于危险阈值且波动系数大于等于波动阈值,则判定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不满足要求且风险因素为外力破坏,整体监控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外力破坏信号;若危险系数大于等于危险阈值且波动系数小于波动阈值,则判定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不满足要求且风险因素为自然影响,整体监控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自然影响信号;监测管理平台接收到外力破坏信号或自然影响信号后生成特征分析信号并发送至特征分析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三中,危险点的角度数据JD的获取过程包括:将的危险点依次与监测点进行连线得到若干条危险线段,将长度值最小的危险线段标记为标准线段,将危险线段与标准线段所形成夹角的角度值标记为角度数据;危险点的长度数据CD为危险线段的长度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三中,对危险点进行分布模拟分析的具体过程包括:以角度数据JD为X轴、长度数据CD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直角坐标系中的第一象限分割为若干个分析面板,获取分析面板内的危险点数量并标记为危险值,通过存储模块获取到危险阈值,将危险值不小于危险阈值的分析面板标记为危险面板,将危险面板的中心点以自左向右、自下向上的顺序依次进行连线并得到若干条关联线段,通过存储模块获取到关联阈值,将关联线段的长度值与关联阈值进行比较并通过比较结果对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进行标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三中,将关联线段的长度值与关联阈值进行比较的具体过程包括:若关联线段的长度值小于关联阈值,则判定关联线段两端的危险面板存在关联特征,将存在关联特征的危险面板内的危险点对应的危险区域标记为关联区域;若关联线段的长度值大于等于关联阈值,则判定关联线段两端的危险面板不存在关联特征;若关联区域的数量为零,则将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标记为分散,特征分析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分散治理信号,监测管理平台接收到分散治理信号后将分散治理信号发送至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若关联区域的数量不为零,则将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标记为集中,特征分析模块向监测管理平台发送集中治理信号,监测管理平台接收到集中治理信号后将集中治理信号发送至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当中,包括监测管理平台,所述监测管理平台通信连接有区域监测模块、整体监控模块、特征分析模块以及存储模块;
所述区域监测模块用于进行区域性滑坡监测分析并在子区域的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将危险区域的位置信息发送至监测管理平台,监测管理平台将接收到的危险区域的位置信息发送至特征分析模块;
所述整体监控模块用于对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进行监控分析并在监测区域的整体滑坡风险不满足要求时通过监测管理平台向特征分析模块发送特征分析信号;
所述特征分析模块用于接收到特征分析信号后对监测区域进行治理特征分析并对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进行标记,将监测区域的危险特征通过监测管理平台发送至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
CN202310400486.7A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 Pending CN1162024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00486.7A CN116202432A (zh)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00486.7A CN116202432A (zh)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02432A true CN116202432A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15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00486.7A Pending CN116202432A (zh)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0243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16761A (zh) * 2023-06-07 2023-07-11 西北大学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山体滑坡智能形变监管***
CN116504031A (zh) * 2023-06-27 2023-07-28 西北大学 一种用于山体滑坡的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CN117541234A (zh) * 2023-12-04 2024-02-09 南京新鸿运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工程维修诊断***和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16761A (zh) * 2023-06-07 2023-07-11 西北大学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山体滑坡智能形变监管***
CN116416761B (zh) * 2023-06-07 2023-08-15 西北大学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山体滑坡智能形变监管***
CN116504031A (zh) * 2023-06-27 2023-07-28 西北大学 一种用于山体滑坡的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CN116504031B (zh) * 2023-06-27 2023-08-29 西北大学 一种用于山体滑坡的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CN117541234A (zh) * 2023-12-04 2024-02-09 南京新鸿运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工程维修诊断***和方法
CN117541234B (zh) * 2023-12-04 2024-04-26 南京新鸿运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工程维修诊断***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202432A (zh) 一种智能化区域性滑坡监测管理方法
CN109461142B (zh) 线路隐患分析方法、装置及电子终端
CN112598881A (zh) 一种地质灾害监测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Tang et al. Formalization of workflows for extracting bridge surveying goals from laser-scanned data
CN111932832A (zh) 一种建设工程环境灾害事故监测预警方法
CN116580532A (zh) 一种基于雷达遥感技术的地质灾害预警***
CN109490072A (zh) 一种土木工程建筑用检测***及其检测方法
CN110310021A (zh) 一种用于基坑监测预警的场地环境与监测点匹配***
CN117495111B (zh)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CN114004950B (zh) 一种基于BIM与LiDAR技术的路面病害智能识别与管理方法
CN114991225A (zh) 一种深基坑变形监测方法、装置和服务器
CN114998197A (zh) 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变电站土建结构健康监测***
CN115116195B (zh) 基于人工智能的基坑监测方法和装置
CN113011747A (zh) 建筑物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598310B (zh) 一种多因子敏感设施识别方法
CN115565337B (zh) 一种基于地质灾害管控的滑坡灾害预警***
CN115457739A (zh) 一种地质灾害预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345511A (zh) 一种公路走廊滑坡危险性动态评价方法、评价***及设备
CN110751398B (zh) 一种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方法及装置
Truong-Hong et al. Measuring deformation of bridge structures using laser scanning data
CN108022415B (zh) 一种基于bim的围海造地的报警方法及终端
CN116504031B (zh) 一种用于山体滑坡的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CN220794225U (zh) 一种地质沉降监测装置
CN117238108A (zh) 一种旅游海岛基岩岸线安全监测预警***及方法
CN116030600B (zh) 一种基于insar的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方法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