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70575B - 一种发光组件、检测装置及检测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光组件、检测装置及检测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70575B
CN116170575B CN202211607476.2A CN202211607476A CN116170575B CN 116170575 B CN116170575 B CN 116170575B CN 202211607476 A CN202211607476 A CN 202211607476A CN 116170575 B CN116170575 B CN 1161705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annular
camera module
t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074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170575A (zh
Inventor
张正涛
吴搏
吕晓云
张武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ke Huiyu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Guangdong) Co.,Ltd.
Casi Vision Technology Luoyang Co Ltd
Casi Vis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ke Huiyu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Guangdong Co ltd
Casi Vision Technology Luoyang Co Ltd
Casi Vis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ke Huiyu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Guangdong Co ltd, Casi Vision Technology Luoyang Co Ltd, Casi Vis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ke Huiyu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0747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705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170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705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1705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705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7/00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for television systems or their details
    • H04N17/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for television systems or their details for television camer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光组件、检测装置及检测控制方法,主要用于解决单一检测光源无法适应多种检测需求的问题,通过在支撑主体上设置至少两个光源,通过光源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角度的测试光,实现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多种光线环境。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光组件,包括:支撑主体,支撑主体包括顶端开口、底端开口以及连通于顶端开口和底端开口的光线通道,底端开口用于与摄像头模组相对;至少两个光源,光源设置于光线通道内,且与支撑主体连接,至少两个光源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同,且光源的光线由底端开***出,以使至少两个光源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角度的测试光。本申请主要用于摄像头模组的检测提供测试光。

Description

一种发光组件、检测装置及检测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器视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组件、检测装置及检测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像头模组(CCM,Camera Compact Module)在医疗、ATM机、道路监控、家用监控以及精密设备手机模组摄像机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摄像头模组主要包括保护膜、镜头组、传感器、滤光片等,摄像头模组通过收集光线,并通过处理电信号得到图像。为保证摄像头模组成像的品质,需要对摄像头模组相机进行检测,其中对摄像头模组外观上的缺陷检测十分重要。
摄像头模组外观检测通常采用视觉检测,或者说光学检测,通过相机和光源的配合采集摄像头模组在光照环境下的图像,通过算法分析对比来区分良品与不良品。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光源只能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单一角度的光线,仅能获取单一光线环境下摄像头模组的图像,但对于不同款式、不同型号的摄像头模组,其可能存在缺陷位置也不相同,需要多种角度的光线进行照射以展示缺陷位置,单一的光线环境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光线环境的需求,通常需要针对摄像头模组的检测需求替换多种光源,导致光源的通用性差,检测过程周期长,操作复杂,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光源、检测装置及检测控制方法,主要用于解决单一检测光源无法适应多种检测需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光组件,用于为摄像头模组的检测提供测试光,发光组件包括:
支撑主体(100),支撑主体(100)包括顶端开口(101)、底端开口(102)以及连通于顶端开口(101)和底端开口(102)的光线通道,底端开口(102)用于与摄像头模组相对;
至少两个光源,光源设置于光线通道内,且与支撑主体(100)连接,至少两个光源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同,且光源的光线由底端开口(102)射出,以使至少两个光源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角度的测试光。
其中,支撑主体(100)包括中轴线,顶端开口(101)和底端开口(102)的中心位于中轴线上,光线通道相对于中轴线对称,不同光源的光线与中轴线的夹角不同。
其中,光源包括多个点光源,多个点光源围绕中轴线周向设置于光线通道的内壁上;
点光源为LED灯珠;
或者,光源包括至少两个子光源,至少两个子光源相对中轴线对称设置,且任一子光源延光线通道的内壁周向设置。
其中,至少两个光源包括侧光源(200)和平顶光源(300),光线通道的内壁包括侧安装面(110)和平顶安装面(120),侧安装面(110)相较平顶安装面(120)更靠近底端开口(102),平顶安装面(120)与中轴线垂直,顶端开口(101)位于平顶安装面(120)上;
侧光源(200)设置于侧安装面(110)上,以由倾斜方向为摄像头模组提供测试光,平顶光源(300)设置于平顶安装面(120)上,以由中轴线方向为摄像头模组提供测试光。
其中,侧光源(200)包括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侧安装面(110)包括第一环形侧面(111)和第二环形侧面(112);
第二环形侧面(112)位于第一环形侧面(111)和平顶安装面(120)之间,第二环形侧面(112)相较于第一环形侧面(111)更靠近中轴线,且第二环形侧面(112)与中轴线的夹角大于第一环形侧面(111)与中轴线的夹角;
第一环形光源(210)设置于第一环形侧面(111)上,第二环形光源(220)设置于第二环形侧面(112)上,以使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分别由不同倾斜角度为摄像头模组提供测试光。
其中,第一环形光源(210)的光线与中轴线的夹角大于等于70°,且小于等于90°;
第二环形光源(220)的光线与中轴线的夹角大于等于50°,且小于等于70°。
其中,发光组件还包括第一匀光板(500),所述第一匀光板(500)与所述光线通道的内壁连接,且与所述第二环形侧面(112)和所述第二环形光源(220)相对,用于使所述第二环形光源(220)的光线均匀投射
其中,平顶光源(300)包括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平顶安装面(120)上设置有第一环形顶槽(121)和第二环形顶槽(122);
第二环形顶槽(122)位于第一环形顶槽(121)的外侧;
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设置于第一环形顶槽(121)内,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设置于第二环形顶槽(122)内,以使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分别以不同投射范围为摄像头模组提供测试光。
其中,发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匀光板,第二匀光板设置于第一环形顶槽(121)和/或第二环形顶槽(122)内,且与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或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相对,用于使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或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的光线均匀投射。
其中,至少两个光源还包括圆顶光源(400),光线通道的内壁还包括圆顶面(130)和上安装面(140),圆顶面(130)和上安装面(140)均位于侧安装面(110)和平顶安装面(120)之间,上安装面(140)相较圆顶面(130)更靠近侧安装面(110);
圆顶面(130)为弧形面,圆顶面(130)在靠***顶安装面(120)的方向上逐渐汇聚,上安装面(140)朝向圆顶面(130);
圆顶光源(400)设置于上安装面(140)上,圆顶光源(400)的光线投射到圆顶面(130),并通过圆顶面(130)反射后,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均匀的测试光。
其中,圆顶光源(400)包括至少两个圆顶子光源,侧光源(200)包括至少两个侧子光源,圆顶子光源和侧子光源的数量相同,且圆顶子光源与侧子光源在靠近底端开口(102)的方向上一一对应。
其中,圆顶面(130)为球形面,圆顶面(130)的半径大于等于85毫米,且小于等于100毫米;
和/或,圆顶光源(400)的光线与中轴线的夹角大于等于50°,且小于等于80°。
其中,发光组件还包括:同轴照明光源(600),同轴照明光源(600)设置于顶端开口(101)处,同轴照明光源(600)用于产生与中轴线a同轴的光线。
其中,同轴照明光源(600)包括壳体(610)、阵列光源(620)、扩散板(630)和半透镜片(640);
壳体(610)包括上开口和下开口,上开口与下开口相对,下开口与顶端开口(101)相对,阵列光源(620)设置于壳体(610)内的一侧,阵列光源(620)的光线与上开口平行,半透镜片(640)设置于壳体(610)内并与上开口相对,且半透镜片(640)与阵列光源(620)的光线呈45°夹角,扩散板(630)设置于半透镜片(640)与阵列光源(620)之间;
阵列光源(620)的光线通过扩散板(630)以及半透镜片(640)后,平行投射到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模组的反射光通过半透镜片(640)后由上开***出。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检测装置,用于摄像头模组的检测,包括前述任一项的发光组件,以及
图像获取组件(700)、支撑组件(800)和承载平台(900),支撑组件(800)分别与承载平台(900)、图像获取组件(700)和发光组件连接,图像获取组件(700)的镜头与顶端开口(101)相对;
承载平台(900)用于连接摄像头模组,测试光经摄像头模组反射后进入图像获取组件(700),以使图像获取组件(700)获取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
再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检测控制方法,应用于前述检测装置,检测控制方法包括:
对至少两个光源进行依次供电,使得至少两个光源依次产生测试光;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依次获取各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
同时对至少两个光源供电,使得至少两个光源共同产生叠加测试光;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获取叠加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
其中,至少两个光源包括第一环形光源和第二环形光源;
对至少两个光源进行依次供电,使得至少两个光源依次产生测试光包括:
对第一环形光源供电,第一环形光源为摄像头模组提供第一暗场照明;
对第二环形光源供电,第二环形光源为摄像头模组提供第二暗场照明;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依次获取各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包括: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摄像头模组在第一暗场照明时的第一种轮廓对比度的测试图;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摄像头模组在第二暗场照明时的第二种轮廓对比度的测试图。
其中,至少两个光源包括第一环形平顶光源和第二环形平顶光源;
对至少两个光源进行依次供电,使得至少两个光源依次产生测试光包括:
对第一环形平顶光源供电,第一环形平顶光源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小幅面照明;
对第二环形平顶光源供电,第二环形平顶光源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大幅面照明;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依次获取各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包括: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摄像头模组在小幅面照明时的第一种垂直照明测试图;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摄像头模组在大幅面照明时的第二种垂直照明测试图。
其中,至少两个光源包括圆顶光源;
对至少两个光源进行依次供电,使得至少两个光源依次产生测试光包括:
对圆顶光源供电,圆顶光源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全空间区域的漫射光照明;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依次获取各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包括: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摄像头模组在全空间区域的漫射光照明时的漫反射光测试图。
其中,至少两个光源包括同轴照明光源;
对至少两个光源进行依次供电,使得至少两个光源依次产生测试光包括:
对同轴照明光源供电,同轴照明光源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同轴落射式照明;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依次获取各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包括: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摄像头模组在同轴落射式照明时的均匀测试图。
其中,至少两个光源包括第一环形光源、第二环形光源、圆顶光源和同轴照明光源;
同时对至少两个光源供电,使得至少两个光源共同产生叠加测试光包括:
同时对第一环形光源和第二环形光源供电,第一环形光源和第二环形光源的光线叠加,为摄像头模组提供第一叠加测试光;
同时对圆顶光源和同轴照明光源供电,圆顶光源和同轴照明光源的光线叠加,为摄像头模组提供第二叠加测试光;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获取叠加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包括: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摄像头模组在第一叠加测试光时的第一种叠加测试光的测试图;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摄像头模组在第二叠加测试光时的第二种叠加测试光的测试图。
本申请提出的一种发光组件、检测装置及检测控制方法,通过在支撑主体上设置至少两个光源,通过光源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角度的测试光,实现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多种光线环境。现有技术中,摄像头模组的光学检测中,光源只能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单一角度的光线,仅能获取单一光线环境下摄像头模组的图像,但对于不同款式、不同型号的摄像头模组,其可能存在缺陷位置也不相同,单一的光线环境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光线环境的需求,通常需要针对摄像头模组的检测需求替换多种光源,导致光源的通用性差,检测过程周期长,操作复杂,成本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文件中,支撑主***于摄像头模组上方,至少两个光源设置在光线通道内,并通过底端开口照射到摄像头模组上,由于光源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同,使得单个光源开启或者多个光源组合同时开启时,可以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角度的测试光,即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实现检测过程无需更换光源,即可凸显摄像头模组的不同位置,使得摄像头模组表面的特征凸显更加全面,可适用于多种摄像头模组的检测,避免检测过程更换光源的繁琐操作,使得检测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组件在中轴线方向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主体在第一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主体在第二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主体在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装置进行摄像头模组检测的测试图,其中,(a)为第一环形光源单独点亮时摄像头模组检测的测试图;(b)为第二环形光源单独点亮时摄像头模组检测的测试图;(c)为圆顶光源单独点亮时摄像头模组检测的测试图;(d)为第一环形平顶光源单独点亮时摄像头模组检测的测试图;(e)为第二环形平顶光源单独点亮时摄像头模组检测的测试图;(f)为同轴照明光源单独点亮时摄像头模组检测的测试图;(g)为第一环形光源和第二环形光源同时点亮时摄像头模组检测的测试图;(h)为圆顶光源和同轴照明光源同时点亮时摄像头模组检测的测试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申请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申请提出的发光组件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一方面,如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组件,用于为摄像头模组的检测提供测试光,发光组件包括:
支撑主体(100),支撑主体(100)包括顶端开口(101)、底端开口(102)以及连通于顶端开口(101)和底端开口(102)的光线通道,底端开口(102)用于与摄像头模组相对;
至少两个光源,光源设置于光线通道内,且与支撑主体(100)连接,至少两个光源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同,且光源的光线由底端开口(102)射出,以使至少两个光源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角度的测试光。
支撑主体(100)为光源的支撑件,为整个发光组件的主体结构,支撑主体(100)采用非透明材质制备而成,旨在形成光线通道。支撑主体(100)可以为多种形状,为使得发光组件可以适用于更多摄像头模组的检测,支撑主体(100)呈相对中轴线a的对称结构,整体呈近似的锥形筒状结构,顶端开口(101)和底端开口(102)相对设置,顶端开口(101)的中心和底端开口(102)的中心均位于中轴线a上,光线通道相对于中轴线a对称。至少两个光源设置于光线通道的内壁上,且光源的光线向着摄像头模组的方向传播,通过底端开口(102)后,投射到摄像头模组上。光源可以为多种形式,如至少两个光源可以为设置于光线通道径向两侧,且相对中轴线a对称设置于光线通道的内壁上,两个光源的光线与中轴线a的夹角一致,通过位于摄像头模组的不同侧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角度的测试光。或者,任一光源为围绕中轴线a一周设置的环形光源,可通过不同光源相对底端开口(102),或者说相对摄像头模组的垂直距离不同,实现不同光源与中轴线a的夹角不同,从而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角度的测试光。在不同光源相对底端开口(102)垂直距离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不同光源的高度不同,但投影位置均为摄像头模组所在区域,因此,不同光源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同,继而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角度的测试光。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同光源相对底端开口(102)垂直距离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光源也可以不是环形光源,光源可以仅覆盖光线通道周向部分区域,如围绕光线通道周向四分之一区域。此外,光源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形式,本实施方式中不再一一举例,旨在能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角度的测试光的实施方式,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使用时,支撑主体(100)位于摄像头模组上方,底端开口(102)与摄像头模组相对,中轴线a垂直于摄像头模组所在的平面,将图像获取组件(700)的镜头对准顶端开口(101),用于获取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检测时,依次开启各个光源,使得各个光源单独被开启,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单光源的测试光环境景,还可以进行光源的组合,如按照预设规则进行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光源同时开启,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多光源的测试光环境,实现增加测试光环境的多样性,使得摄像头模组上更多的特征得以凸显。如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采用频闪控制的方式,使得光源按照预设顺序依次发生瞬时高亮,图像获取组件(700)在光源开启时进行图像获取,可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的得到一系列不同测试光环境下的测试图,使得检测过程快速高效。
本申请提出的一种发光组件、检测装置及检测控制方法,通过在支撑主体上设置至少两个光源,通过光源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角度的测试光,实现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多种光线环境。现有技术中,摄像头模组的光学检测中,光源只能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单一角度的光线,仅能获取单一光线环境下摄像头模组的图像,但对于不同款式、不同型号的摄像头模组,其可能存在缺陷位置也不相同,单一的光线环境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光线环境的需求,通常需要针对摄像头模组的检测需求替换多种光源,导致光源的通用性差,检测过程周期长,操作复杂,成本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文件中,支撑主***于摄像头模组上方,至少两个光源设置在光线通道内,并通过底端开口照射到摄像头模组上,由于光源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同,使得单个光源开启或者多个光源组合同时开启时,可以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角度的测试光,即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实现检测过程无需更换光源,即可凸显摄像头模组表面的不同位置,使得摄像头模组表面的特征凸显更加全面,可适用于多种摄像头模组的检测,避免检测过程更换光源的繁琐操作,使得检测效率更高。
光源可以为多种形式,如一种实施方式中,光源包括多个点光源,多个点光源围绕中轴线a周向设置于光线通道的内壁上。点光源可以为LED灯珠,即光源由多个LED组成,多个LED灯珠围绕中轴线a周向设置于光线通道的内壁上,形成周向设置于光线通道的内壁上的光源。在不同光源相对底端开口(102)垂直距离不同,且光源围绕中轴线a一周的实施方式中,任一光源包括围绕中轴线a一周,且均匀分布的多个LED灯珠。不同光源中的LED灯珠相对底端开口(102)垂直距离不同。任一光源包括的多个LED灯珠同时控制,即同时开启和关闭,旨在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周向方向上均匀的光线。LED灯珠发光稳定,使用寿命长,使得发光组件的性能更加稳定,且便于更换,成本低。LED灯珠的颜色可以为如白色、红色、蓝色等单色。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光源包括至少两个子光源,至少两个子光源相对中轴线a对称设置,且任一子光源延光线通道的内壁周向设置,任一子光源包括多个LED灯珠。在光源围绕中轴线a一周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子光源中的LED灯珠围绕中轴线a一周。任一子光源可以被单独控制,如一种实施方式中,光源包括四个子光源,任一子光源覆盖光线通道的内壁周向上的四分之一,在检测时,可以单独开启任一子光源,或者开启相对中轴线a对称的两个子光源,实现围绕中轴线a一周的光源可以被部分的开启,实现为摄像头模组提供更多的光线环境。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下文中更具体的光源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任一LED光源的光线为束状传播,本实施方式中光源光线的传播方向指的是光源光束的中心线或者说光轴的传播方向,光源光线与中轴线a的夹角指的是光源光束的中心线或者说光轴与中轴线a的夹角。
一种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光源包括侧光源(200)和平顶光源(300),光线通道的内壁包括侧安装面(110)和平顶安装面(120),侧安装面(110)相较平顶安装面(120)更靠近底端开口(102),平顶安装面(120)与中轴线a垂直,顶端开口(101)位于平顶安装面(120)上。侧光源(200)设置于侧安装面(110)上,以由倾斜方向为摄像头模组提供测试光,平顶光源(300)设置于平顶安装面(120)上,以由中轴线a方向为摄像头模组提供测试光。
支撑主体(100)包括一顶板以及近似锥形的筒状结构,顶板位于筒状结构的上方,顶端开口(101)位于顶板上,顶板使得光线通道包括一平顶安装面(120),侧安装面(110)位于筒状结构内。可以理解的是,侧安装面(110)并非连续表面,根据设置光源的不同,侧安装面(110)具有复杂的面型,下文中将进行详细说明。侧光源(200)设置于侧安装面(110)上,位于摄像头模组的侧上方,使得侧光源(200)由倾斜方向为摄像头模组提供测试光。平顶安装面(120)位于摄像头模组正上方,平顶光源(300)的光线由上至下投射在摄像头模组所在区域,为摄像头模组提供竖直方向的测试光环境。
侧光源(200)和平顶光源(300)可以包括多种实施方式,以下分别对侧光源(200)和平顶光源(300)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二者的实施方式可以单独出现,或者组合出现。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侧光源(200)包括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侧安装面(110)包括第一环形侧面(111)和第二环形侧面(112)。第二环形侧面(112)位于第一环形侧面(111)和平顶安装面(120)之间,第二环形侧面(112)相较于第一环形侧面(111)更靠近中轴线a,且第二环形侧面(112)与中轴线a的夹角大于第一环形侧面(111)与中轴线a的夹角。第一环形光源(210)设置于第一环形侧面(111)上,第二环形光源(220)设置于第二环形侧面(112)上,以使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分别由不同倾斜角度为摄像头模组提供测试光。
第一环形侧面(111)为与底端开口(102)的衔接面,或者说第一环形侧面(111)的底端边沿为底端开口(102)的边沿。第一环形光源(210)为均匀分布于第一环形侧面(111)一周的多个LED灯珠,即前述点光源。LED灯珠的数量为48-60个,LED灯珠的数量可以依据单个LED灯珠的颗粒大小和发光强度确定。第一环形侧面(111)位于整个光线通道的最底端,使得第一环形光源(210)位置最低,最靠近摄像头模组所在的平面,使得第一环形光源(210)的光线能够在近乎于垂直中轴线a的方向上投射到摄像头模组,为摄像头模组提供暗场照明,能够提高测试图中摄像头模组的轮廓对比度。如图8(a)中即为第一环形光源(210)单独点亮时的测试图,可以看出摄像头模组的边缘轮廓凸显。
第二环形侧面(112)相较于第一环形侧面(111)远离底端开口(102),即第二环形侧面(112)相较于第一环形侧面(111)更高,使得第二环形光源(220)的位置更高。如图3所示,通过第二环形侧面(112)与中轴线a的夹角大于第一环形侧面(111)与中轴线a的夹角,使得第二环形光源(220)能够以与第一环形光源(210)不同的角度投射到摄像头模组,或者说第二环形光源(220)的光线与中轴线a的夹角小于第一环形光源(210)的光线与中轴线a的夹角,使得光线的入射位置由摄像头模组的侧方向向着表面偏移,第二环形光源(220)的光线用于补偿摄像头模组的表面成像的细节。第二环形光源(220)相较于第一环形光源(210)更靠近中轴线a,使得第二环形光源(220)向中轴线a靠近,第二环形光源(220)的光线入射角度更小,且避免第一环形光源(210)对第二环形光源(220)光线的干扰。更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发光组件还包括第一匀光板(500),其中,图3为去掉第一匀光板(500)后,第二环形侧面(112)和第二环形光源(220)的示意图,图1-2为带有第一匀光板(500)的示意图。第一匀光板(500)与光线通道的内壁连接,且与第二环形侧面(112)和第二环形光源(220)相对,用于使第二环形光源(220)的光线均匀投射。由于第二环形侧面(112)相较于第一环形侧面(111)更加靠近中轴线a,使得第二环形侧面(112)与第一环形侧面(111)衔接位置形成朝下的台面,第一匀光板(500)的一端连接于台面,另一端向上延伸。第一匀光板(500)覆盖第二环形光源(220),第一匀光板(500)与第二环形光源(220)具有一定间隔。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环形光源(220)为均匀分布于第二环形侧面(112)一周的多个LED灯珠,即前述点光源。LED灯珠的数量为48-60个,LED灯珠的数量可以依据单个LED灯珠的颗粒大小和发光强度确定。LED灯珠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一匀光板(500)的微透镜阵列,经过每个子单元的聚焦,重新形成阵列排布的焦点,重新聚焦后的多个小光束相互叠加,小光束的不均匀性相互抵消,最终使得光线均匀的投射到摄像头模组,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均匀的光线环境,避免光斑轮廓产生的干扰。如图8(b)中即为第二环形光源(220)单独点亮时的测试图,可以看出摄像头模组的边缘轮廓仍明显,且摄像头模组上表面部分轮廓同时凸显,使得摄像头模组表面轮廓细节更加丰富。
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环形光源(210)的光线中轴线a的夹角大于等于70°,且小于等于90°,如具体为80°,保证第一环形光源(210)的光线能够由摄像头模组侧方向投射,保证边缘轮廓细节的凸显。第二环形光源(220)的光线与中轴线a的夹角大于等于50°,且小于等于70°,如具体为60°,使得第二环形光源(220)的光线的投射方向更靠近摄像头模组的上方,保证摄像头模组上表面的轮廓细节的补充。
此外,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可以被同时开启,如图8(g)中即为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同时点亮时的测试图,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的光线叠加,可以看出摄像头模组的边缘轮廓任明显,且摄像头模组上表面部分轮廓同时凸显,使得摄像头模组整体表面轮廓均被凸显,呈现内容更加丰富。
一种实施方式中,平顶光源(300)包括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平顶安装面(120)上设置有第一环形顶槽(121)和第二环形顶槽(122)。第二环形顶槽(122)位于第一环形顶槽(121)的外侧。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设置于第一环形顶槽(121)内,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设置于第二环形顶槽(122)内,以使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分别以不同的投射范围为摄像头模组提供测试光。
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为均匀分布于第一环形顶槽(121)内一周的多个LED灯珠,即前述点光源。LED灯珠的数量为12-15个,LED灯珠的数量可以依据单个LED灯珠的颗粒大小和发光强度确定。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为均匀分布于第二环形顶槽(122)内一周的多个LED灯珠,即前述点光源。LED灯珠的数量为24-30个,LED灯珠的数量可以依据单个LED灯珠的颗粒大小和发光强度确定。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的光线由上至下投射到摄像头模组上,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小幅面的明场照明,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大幅面的明场照明,幅面指的是光线投射光斑的范围。进一步的,发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匀光板,第二匀光板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匀光板分别设置于第一环形顶槽(121)和第二环形顶槽(122)内,且与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相对,用于使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的光线均匀投射,避免LED灯珠光斑轮廓产生的干扰。
如图8(d)为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单独点亮时获取的测试图,可以看出摄像头模组在靠近中轴线a的小范围区域被照亮,且光强较弱,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可以与其他光源组合使用。如图8(e)为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单独开启时获取的测试图,可以看出摄像头模组在靠近中轴线a的更大范围区域被照亮,且光强较强,可以进行摄像头模组在竖直方向上边缘轮廓的凸显。
一种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光源还包括圆顶光源(400),光线通道的内壁还包括圆顶面(130)和上安装面(140),圆顶面(130)和上安装面(140)均位于侧安装面(110)和平顶安装面(120)之间,上安装面(140)相较圆顶面(130)更靠近侧安装面(110)。圆顶面(130)为弧形面,圆顶面(130)在靠***顶安装面(120)的方向上逐渐汇聚,上安装面(140)朝向圆顶面(130)。圆顶光源(400)设置于上安装面(140)上,圆顶光源(400)的光线投射到圆顶面(130),并通过圆顶面(130)反射后,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均匀的测试光。
圆顶面(130)的顶端与平顶安装面(120)衔接,圆顶面(130)为球形面,上安装面(140)的第一端与圆顶面(130)的底端衔接,上安装面(140)的第二端与第二环形侧面(112)衔接,继而形成完整的光线通道的内壁。圆顶面(130)的半径大于等于85毫米,且小于等于100毫米,具体可以为94毫米,可适应大多数摄像头模组的检测。圆顶光源(400)为均匀分布于上安装面(140)一周的多个LED灯珠,即前述点光源。LED灯珠的数量为48-60个,LED灯珠的数量可以依据单个LED灯珠的颗粒大小和发光强度确定。圆顶光源(400)的光线方向为倾斜向上的方向照射,并照射到圆顶面(130)上,圆顶光源(400)的光线与中轴线a的夹角大于等于50°,且小于等于80°,如可以为60°,使得圆顶光源(400)的光线能够投射到圆顶面(130)顶端和底端的中间区域。圆顶面(130)可以覆盖漫反射膜。圆顶光源(400)的光线投射到圆顶面(130)后,将被圆顶面(130)反射而向下投射到摄像头模组。由于圆顶面(130)为球形面,且可以对光线进行漫反射,使得投射的光线能够在大范围上均匀的投射到摄像头模组所在区域。
如图8(c)为圆顶光源(400)单独开启时获取的测试图,可以看出测试图更加明亮,且摄像头模组光照区域均匀,可以将摄像头模组的更多特征集中体现。
一种实施方式中,任一光源可以包括多个子光源,任一子光源可以被单独控制点亮。如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圆顶光源(400)包括至少两个圆顶子光源,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均包括至少两个侧子光源,圆顶子光源和侧子光源的数量相同,且圆顶子光源与侧子光源在靠近底端开口(102)的方向上一一对应。如支撑主体(100)包括四根分界线b,可以理解分界线b为虚拟分界线,为分区说明子光源。分界线b在靠近底端开口(102)的方向上延伸,四根分界线b将支撑主体(100)的第一环形侧面(111)、第二环形侧面(112)、圆顶面(130)和上安装面(140)分割为四个分区区域,圆顶光源(400)、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分别包括四个子光源,子光源分别位于分区区域内。任一子光源可以包括多个LED灯珠,如圆顶光源(400)包括四个子光源,任一子光源包括12个LED灯珠,任一子光源可以被单独控制点亮。由于第一环形侧面(111)、第二环形侧面(112)、圆顶面(130)和上安装面(140)的分区区域相对应的,使得圆顶光源(400)、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的子光源也是相对应的。在控制子光源单独点亮时,可以控制相对应的子光源点亮,从而实现在摄像头模组一侧部分区域的多光源光线叠加,实现对部分区域投射叠加测试光,实现摄像头模组局部特征的特写。
一种实施方式中,发光组件还包括:同轴照明光源(600),同轴照明光源(600)设置于顶端开口(101)处,同轴照明光源(600)用于产生与中轴线a同轴的光线。
同轴照明光源(600)也称同轴光源,同轴照明光源(600)与顶端开口(101)相对,用于提供均匀的垂直于摄像头模组所在平面的光线,可以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同轴落射式照明,使测试图非常均匀、减少阴影成像,能避免摄像头模组的反光。同轴照明光源(600)包括壳体(610)、阵列光源(620)、扩散板(630)和半透镜片(640)。壳体(610)包括上开口和下开口,上开口与下开口相对,下开口与顶端开口(101)相对,阵列光源(620)设置于壳体(610)内的一侧,阵列光源(620)的光线与上开口平行,半透镜片(640)设置于壳体(610)内并与上开口相对,且半透镜片(640)与阵列光源(620)的光线呈45°夹角,扩散板(630)设置于半透镜片(640)与阵列光源(620)之间。阵列光源(620)的光线通过扩散板(630)以及半透镜片(640)后,平行投射到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模组的反射光通过半透镜片(640)后由上开***出,并摄入图像获取组件(700)。同轴照明光源(600)的壳体与支撑主体(100)连接,阵列光源(620)为壳体(610)内设置的LED灯珠板,LED灯珠区域的尺寸可为40mm×40mm,由LED灯珠呈正方形阵列排布而成,横向和纵向的LED灯珠个数相同,为10-15个。壳体(610)内还设置扩散板和半透镜片(640),半透镜片(640)与中轴线a呈45°设置,半透镜片(640)为半透半反射的分光片。LED灯珠的光线首先通过扩散板(630)发散后投射到半透镜片(640),半透镜片(640)反射使得部分光线投射到摄像头模组,而另一部分光线透过半透镜片(640)后,经过壳体(610)反射再次投射到半透镜片(640)进行分割。半透镜片(640)使得光线以中轴线a的方向投射到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模组表面的粗糙处的反射光杂乱,使得粗糙处的光线反射并穿过半透镜片(640)的光线少,继而粗糙处到达图像获取组件(700)的光线少,使得测试图在摄像头模组表面的粗糙处有暗区,实现摄像头模组表面的特征凸显。且由于光线垂直投射到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模组反射的光线将垂直向上穿过半透镜片(640),进入图像获取组件(700),如此消除了反光,避免测试图中产生图像获取组件(700)的倒影。如图8(f)为同轴照明光源(600)单独点亮时的测试图,可以看出摄像头模组的表面平整度得以凸显,可以进行摄像头模组表面的碰伤、划伤、裂纹和异物等的检测。
此外,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圆顶光源(400)和同轴照明光源(600)可以被同时开启,如图8(h)为圆顶光源(400)和同轴照明光源(600)同时点亮时的测试图,圆顶光源(400)和同轴照明光源(600)的光线叠加,可以看出摄像头模组的整体表面呈现更加清楚完整,表面平整度凸显且亮度更高。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检测装置,用于摄像头模组的检测,包括前述任一项的发光组件,以及图像获取组件(700)、支撑组件(800)和承载平台(900),支撑组件(800)分别与承载平台(900)、图像获取组件(700)和发光组件连接,图像获取组件(700)的镜头与顶端开口(101)相对。承载平台(900)用于连接摄像头模组,测试光经摄像头模组反射后进入图像获取组件(700),以使图像获取组件(700)获取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
摄像头模组放置于承载平台(900)上,支撑组件(800)将发光组件固定于摄像头模组上方,底端开口(102)与承载平台(900)上表面间隔预设距离,预设距离使得光源的光斑可以覆盖摄像头模组。图像获取组件(700)为摄像机设备,支撑组件(800)将摄像机设备架设在发光组件上,具体为摄像机设备的镜头对准同轴照明光源(600)的开口,摄像机设备中轴线、同轴照明光源(600)的光路的中轴线以及光线通道的中轴线a重合。使得光线经摄像头模组反射后,可以通过顶端开口(101)和同轴照明光源(600)后,反射到摄像机设备中,以形成测试图。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800)为可升降支撑组件,可以进行图像获取组件(700)和发光组件整体升降,方便摄像头模组的取放。图像获取组件(700)还连接有控制器,以对采集到的测试图进行对比分析。
再一方面,如图9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检测控制方法,应用于前述检测装置,检测控制方法包括:
S1、对至少两个光源进行依次供电,使得至少两个光源依次产生测试光。
以下以光源包括第一环形光源(210)、第二环形光源(220)、圆顶光源(400)、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和同轴照明光源(600)的实施方式为例进行说明。通过频闪的方式使得第一环形光源(210)、第二环形光源(220)、圆顶光源(400)、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依次被单独供电点亮,第一环形光源(210)、第二环形光源(220)、圆顶光源(400)、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和同轴照明光源(600)依次产生瞬时高亮,使得摄像头模组依次暴露在单光源产生测试光环境下。
具体的,通过频闪的方式依次进行如下控制:
对第一环形光源(210)供电,第一环形光源(210)为摄像头模组提供第一暗场照明;
对第二环形光源(220)供电,第二环形光源(220)为摄像头模组提供第二暗场照明;
对圆顶光源(400)供电,圆顶光源(400)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全空间区域的漫射光照明;
对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供电,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小幅面照明;
对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供电,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大幅面照明;
对同轴照明光源(600)供电,同轴照明光源(600)为摄像头模组提供同轴落射式照明。
S2、控制图像获取组件(700)依次获取各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
根据频闪频率,图像获取组件(700)依次在第一环形光源(210)、第二环形光源(220)、圆顶光源(400)、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和同轴照明光源(600)产生瞬时高亮时获取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在短时间内获取摄像头模组连续多张不同单光源光线环境下的测试图,如图8(a)至图8(f)所示。
具体的,根据频闪频率,控制图像获取组件(700)依次进行如下操作: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700)获取摄像头模组在第一暗场照明时的第一种轮廓对比度的测试图,如图8(a);控制图像获取组件(700)获取摄像头模组在第二暗场照明时的第二种轮廓对比度的测试图,如图8(b);控制图像获取组件(700)获取摄像头模组在全空间区域的漫射光照明时的漫反射光测试图,如图8(c);控制图像获取组件(700)获取摄像头模组在小幅面照明时的第一种垂直照明测试图,如图8(d);控制图像获取组件(700)获取摄像头模组在大幅面照明时的第二种垂直照明测试图,如图8(e);控制图像获取组件(700)获取摄像头模组在同轴落射式照明时的均匀测试图,如图8(f)。
S3、同时对至少两个光源供电,使得至少两个光源共同产生叠加测试光。
预设组合光源,如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作为第一组合光源,圆顶光源(400)和同轴照明光源(600)作为第二组合光源,在单光源开启完成后,先同时点亮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使得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同时产生瞬时高亮,产生第一种叠加测试光,而后点亮圆顶光源(400)和同轴照明光源(600),使得圆顶光源(400)和同轴照明光源(600)同时产生瞬时高亮,产生第二种叠加测试光。组合光源依旧采用与单光源同样的频闪控制。
具体的,通过频闪的方式依次进行如下控制:
同时对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供电,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的光线叠加,为摄像头模组提供第一叠加测试光;同时对圆顶光源(400)和同轴照明光源(600)供电,圆顶光源(400)和同轴照明光源(600)的光线叠加,为摄像头模组提供第二叠加测试光。
S4、控制图像获取组件获取叠加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
根据频闪频率,图像获取组件(700)依次在第一组合光源和第二组合光源产生瞬时高亮时获取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在短时间内获取摄像头模组连续两张不同组合光源叠加光线环境下的测试图,如图8(g)和图8(h)所示。
具体的,根据频闪频率,控制图像获取组件(700)依次进行如下操作: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700)获取摄像头模组在第一叠加测试光时的第一种叠加测试光的测试图,如图8(g);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700)获取摄像头模组在第二叠加测试光时的第二种叠加测试光的测试图,如图8(h)。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用于为摄像头模组的检测提供测试光,包括:
支撑主体(100),所述支撑主体(100)包括顶端开口(101)、底端开口(102)以及连通于所述顶端开口(101)和所述底端开口(102)的光线通道,所述底端开口(102)用于与所述摄像头模组相对;
至少两个光源,所述光源设置于光线通道内,且与所述支撑主体(100)连接,至少两个所述光源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同,且所述光源的光线由所述底端开口(102)射出,以使至少两个所述光源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不同角度的测试光;
所述支撑主体(100)包括中轴线,至少两个所述光源包括侧光源(200)和平顶光源(300),所述光线通道的内壁包括侧安装面(110)和平顶安装面(120),所述侧安装面(110)相较所述平顶安装面(120)更靠近所述底端开口(102),所述平顶安装面(120)与所述中轴线垂直,所述顶端开口(101)位于所述平顶安装面(120)上;
所述侧光源(200)设置于所述侧安装面(110)上,以由倾斜方向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测试光,所述平顶光源(300)设置于所述平顶安装面(120)上,以由所述中轴线方向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测试光;
所述平顶光源(300)包括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所述平顶安装面(120)上设置有第一环形顶槽(121)和第二环形顶槽(122);
所述第二环形顶槽(122)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顶槽(121)的外侧;
所述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顶槽(121)内,所述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顶槽(122)内,以使所述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所述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分别以不同投射范围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测试光;
至少两个所述光源还包括圆顶光源(400),所述光线通道的内壁还包括圆顶面(130)和上安装面(140),所述圆顶面(130)和所述上安装面(140)均位于所述侧安装面(110)和所述平顶安装面(120)之间,所述上安装面(140)相较所述圆顶面(130)更靠近所述侧安装面(110);
所述圆顶面(130)为弧形面,所述圆顶面(130)在靠近所述平顶安装面(120)的方向上逐渐汇聚,所述上安装面(140)朝向所述圆顶面(130);
所述圆顶光源(400)设置于所述上安装面(140)上,所述圆顶光源(400)的光线投射到所述圆顶面(130),并通过所述圆顶面(130)反射后,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均匀的测试光;
所述圆顶光源(400)包括至少两个圆顶子光源,所述侧光源(200)包括至少两个侧子光源,所述圆顶子光源和侧子光源的数量相同,且所述圆顶子光源与所述侧子光源在靠近所述底端开口(102)的方向上一一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端开口(101)和所述底端开口(102)的中心位于所述中轴线上,所述光线通道相对于所述中轴线对称,不同所述光源的光线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光源(200)包括第一环形光源(210)和第二环形光源(220),所述侧安装面(110)包括第一环形侧面(111)和第二环形侧面(112),所述第一环形光源(210)和所述第二环形光源(220)均包括至少两个所述侧子光源;
所述第二环形侧面(112)位于所述第一环形侧面(111)和所述平顶安装面(120)之间,所述第二环形侧面(112)相较于所述第一环形侧面(111)更靠近所述中轴线,且所述第二环形侧面(112)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环形侧面(111)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
所述第一环形光源(210)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侧面(111)上,所述第二环形光源(220)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侧面(112)上,以使所述第一环形光源(210)和所述第二环形光源(220)分别由不同倾斜角度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测试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环形光源(210)的光线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大于等于70°,且小于等于90°;
所述第二环形光源(220)的光线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大于等于50°,且小于等于7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
第一匀光板(500),所述第一匀光板(500)与所述光线通道的内壁连接,且与所述第二环形侧面(112)和所述第二环形光源(220)相对,用于使所述第二环形光源(220)的光线均匀投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
第二匀光板,所述第二匀光板设置于第一环形顶槽(121)和/或第二环形顶槽(122)内,且与所述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或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相对,用于使所述第一环形平顶光源(310)和/或第二环形平顶光源(320)的光线均匀投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顶面(130)为球形面,所述圆顶面(130)的半径大于等于85毫米,且小于等于100毫米;
和/或,所述圆顶光源(400)的光线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大于等于50°,且小于等于8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
同轴照明光源(600),所述同轴照明光源(600)设置于所述顶端开口(101)处,所述同轴照明光源(600)用于产生平行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轴照明光源(600)包括壳体(610)、阵列光源(620)、扩散板(630)和半透镜片(640);
所述壳体(610)包括上开口和下开口,所述上开口与所述下开口相对,所述下开口与所述顶端开口(101)相对,所述阵列光源(620)设置于所述壳体(610)内的一侧,所述阵列光源(620)的光线与所述上开口平行,所述半透镜片(640)设置于所述壳体(610)内并与所述上开口相对,且所述半透镜片(640)与所述阵列光源(620)的光线呈45°夹角,所述扩散板(630)设置于所述半透镜片(640)与所述阵列光源(620)之间;
所述阵列光源(620)的光线通过所述扩散板(630)以及所述半透镜片(640)后,平行投射到所述摄像头模组,所述摄像头模组的反射光通过所述半透镜片(640)后由所述上开***出。
10.一种检测装置,用于摄像头模组的检测,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以及
图像获取组件(700)、支撑组件(800)和承载平台(900),所述支撑组件(800)分别与所述承载平台(900)、所述图像获取组件(700)和所述发光组件连接,所述图像获取组件(700)的镜头与所述顶端开口(101)相对;
所述承载平台(900)用于连接所述摄像头模组,所述测试光经所述摄像头模组反射后进入图像获取组件(700),以使所述图像获取组件(700)获取所述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
11.一种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0所述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控制方法包括:
对至少两个光源进行依次供电,使得至少两个所述光源依次产生测试光;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依次获取各所述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
同时对至少两个所述光源供电,使得至少两个所述光源共同产生叠加测试光;
控制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所述叠加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光源包括第一环形光源和第二环形光源,所述第一环形光源和所述第二环形光源均包括至少两个所述侧子光源;
所述对至少两个光源进行依次供电,使得至少两个所述光源依次产生测试光包括:
对所述第一环形光源供电,所述第一环形光源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第一暗场照明;
对所述第二环形光源供电,所述第二环形光源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第二暗场照明;
所述控制图像获取组件依次获取各所述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包括:
控制所述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所述摄像头模组在所述第一暗场照明时的第一种轮廓对比度的测试图;
控制所述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所述摄像头模组在所述第二暗场照明时的第二种轮廓对比度的测试图。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至少两个光源进行依次供电,使得至少两个所述光源依次产生测试光包括:
对所述第一环形平顶光源供电,所述第一环形平顶光源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小幅面照明;
对所述第二环形平顶光源供电,所述第二环形平顶光源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大幅面照明;
所述控制图像获取组件依次获取各所述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包括:
控制所述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所述摄像头模组在所述小幅面照明时的第一种垂直照明测试图;
控制所述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所述摄像头模组在所述大幅面照明时的第二种垂直照明测试图。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至少两个光源进行依次供电,使得至少两个所述光源依次产生测试光包括:
对所述圆顶光源供电,所述圆顶光源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全空间区域的漫射光照明;
所述控制图像获取组件依次获取各所述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包括:
控制所述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所述摄像头模组在所述全空间区域的漫射光照明时的漫反射光测试图。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同轴照明光源;
所述对至少两个光源进行依次供电,使得至少两个所述光源依次产生测试光包括:
对所述同轴照明光源供电,所述同轴照明光源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同轴落射式照明;
所述控制图像获取组件依次获取各所述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包括:
控制所述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所述摄像头模组在所述同轴落射式照明时的均匀测试图。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同轴照明光源,所述侧光源包括第一环形光源和第二环形光源,所述第一环形光源和所述第二环形光源均包括至少两个所述侧子光源;
所述同时对至少两个所述光源供电,使得至少两个所述光源共同产生叠加测试光包括:
同时对所述第一环形光源和所述第二环形光源供电,所述第一环形光源和所述第二环形光源的光线叠加,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第一叠加测试光;
同时对所述圆顶光源和所述同轴照明光源供电,所述圆顶光源和所述同轴照明光源的光线叠加,为所述摄像头模组提供第二叠加测试光;
所述控制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所述叠加测试光下的摄像头模组的测试图包括:
控制所述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所述摄像头模组在所述第一叠加测试光时的第一种叠加测试光的测试图;
控制所述图像获取组件获取所述摄像头模组在所述第二叠加测试光时的第二种叠加测试光的测试图。
CN202211607476.2A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发光组件、检测装置及检测控制方法 Active CN1161705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07476.2A CN116170575B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发光组件、检测装置及检测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07476.2A CN116170575B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发光组件、检测装置及检测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70575A CN116170575A (zh) 2023-05-26
CN116170575B true CN116170575B (zh) 2023-11-07

Family

ID=86412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07476.2A Active CN116170575B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发光组件、检测装置及检测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7057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9039A (zh) * 2019-09-23 2019-12-24 上海御微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及其方法
CN114157858A (zh) * 2021-11-30 2022-03-08 盛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头测试组装粘合用漏光检测装置及方法
CN216017031U (zh) * 2021-03-25 2022-03-11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和摄像头模组杂光检测***
CN115348440A (zh) * 2022-08-09 2022-11-15 苏州艾微视图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装置
CN218032792U (zh) * 2022-06-30 2022-12-13 广州镭晨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视觉检测光源以及自动光学检测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9039A (zh) * 2019-09-23 2019-12-24 上海御微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及其方法
CN216017031U (zh) * 2021-03-25 2022-03-11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和摄像头模组杂光检测***
CN114157858A (zh) * 2021-11-30 2022-03-08 盛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头测试组装粘合用漏光检测装置及方法
CN218032792U (zh) * 2022-06-30 2022-12-13 广州镭晨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视觉检测光源以及自动光学检测设备
CN115348440A (zh) * 2022-08-09 2022-11-15 苏州艾微视图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70575A (zh) 2023-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1493C (zh) 环状照明器
US6161941A (en) Light array system and method for illumination of objects imaged by imaging systems
US8192050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for visual inspection and visual inspection apparatus
US661459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creasing illumination density within a field of view of an imaging system
TWI557434B (zh) 照明系統
KR20070119607A (ko) 컨테이너 칼라의 표면상의 결함의 존재를 측정하기 위한조명방법 및 장치
JP2007057421A (ja) リング照明装置
US6573987B2 (en) LCC device inspection module
US20140185136A1 (en) Multi directional illumination for a microscope and microscope
CN116170575B (zh) 一种发光组件、检测装置及检测控制方法
CN216747450U (zh) 一种缺陷检测装置
TW202234055A (zh) 光源系統和光學成像檢測系統
JP2003065960A (ja) Led照明装置
CN217156330U (zh) 一种柱状产品检测***
CN219179231U (zh) 一种光学测试设备
CN112098424B (zh) 高精度的成像***、方法及检测设备
CN215953384U (zh) 一种工件内孔检测装置
EP0773426A1 (en) Object observ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23135304A (ja) 環状製品の外観検査装置
JPH07243986A (ja) 半田付外観検査装置の照明装置
CN114280068A (zh) 一种柱状产品检测***
JP2002237967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照明光源
JPH11160248A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状態検査装置
CN212275614U (zh) 一种转角同轴塔状光源
CN217426680U (zh) 一种锡球芯片产品视觉检测的光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ng Zhengtao

Inventor after: Wu Bo

Inventor after: Lv Xiaoyun

Inventor after: Zhang Wujie

Inventor before: Wu Bo

Inventor before: Lv Xiaoyun

Inventor before: Zhang Wujie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471033 Room 101 and Room 202, building 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Luoyang National University, No. 2, Penglai Road, Jianxi District, Luoyang area, pilot Free Trade Zone,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CASI VISION TECHNOLOGY (LUOYANG) CO.,LTD.

Applicant after: Zhongke Huiyuan vis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

Applicant after: Zhongke Huiyu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Guangd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107, 1st floor, building 4, No. 75 Suzhou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0

Applicant before: Zhongke Huiyuan vis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

Applicant before: Zhongke Huiyu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Guangdong) Co.,Ltd.

Applicant before: CASI VISION TECHNOLOGY (LUOYANG)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471033 Room 101 and Room 202, building 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Luoyang National University, No. 2, Penglai Road, Jianxi District, Luoyang area, pilot Free Trade Zone,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ASI VISION TECHNOLOGY (LUOYA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Zhongke Huiyuan vis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

Patentee after: Zhongke Huiyu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Guangd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471033 Room 101 and Room 202, building 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Luoyang National University, No. 2, Penglai Road, Jianxi District, Luoyang area, pilot Free Trade Zone,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ASI VISION TECHNOLOGY (LUOYA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Zhongke Huiyuan vis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ongke Huiyu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Guangdo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