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33494A - 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33494A
CN116033494A CN202111245179.3A CN202111245179A CN116033494A CN 116033494 A CN116033494 A CN 116033494A CN 202111245179 A CN202111245179 A CN 202111245179A CN 116033494 A CN116033494 A CN 1160334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element
user plane
plane network
data packet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451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戚彩霞
朱奋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4517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33494A/zh
Priority to EP22885744.7A priority patent/EP4408067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125902 priority patent/WO202307186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033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34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0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geographic position or 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该方法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来自会话管理网元的第二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指示信息,使得目标用户面网元根据第三指示信息缓存上行数据包,当会话管理网元获知目标应用网元已完成切换时,可以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指示信息,使得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四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五指示信息,进而让目标用户面网元根据第五指示信息转发上行数据包,这避免了数据包的丢失,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网络中终端设备的数据流可以通过上行分流器(uplink classifier,UL CL)或者分流点(branching point,BP)进行分流,使得部分数据流从离终端设备接入位置近的本地会话锚点转发,其他数据流从离终端设备接入位置远的远端会话锚点转发,进而在应用服务器部署位置较低时,可以缩短数据包转发路径,降低时延。
当终端设备移动时,可能会导致上行分流器和本地会话锚点同时改变,或,分流点和本地会话锚点同时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存在数据包丢失的情况。因此,如何避免数据包丢失、提高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可以避免数据包的丢失,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接着,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二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指示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四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五指示信息,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换句话来说,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向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使得会话管理网元可以获知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从而可以使得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来自会话管理网元的第二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进而让目标用户面网元根据第三指示信息缓存上行数据包。同时,当会话管理网元获知目标应用网元已完成切换时,可以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指示信息,使得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四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五指示信息,进而让目标用户面网元根据第五指示信息转发上行数据包。可以理解的,由于目标用户面网元未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前转发上行数据包,而是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前缓存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未被转发出去,避免了上行数据包的丢失。另外,由于目标用户面网元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后才转发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可以转发至目标应用网元,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packetdetection rule,PDR)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forwarding action rule,FAR)。
其中,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其中,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即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按照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检测数据包,并按照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转发数据包,使得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之前,上行数据包从源用户面网元发往源应用网元,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丢失和中断,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其中,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换句话来说,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使得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获知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丢失和中断。同理,由于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和源用户面网元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丢失和中断。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消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
其中,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或,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其中,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接入网设备转发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即,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按照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检测数据包,并按照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转发数据包,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的丢失和中断,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七指示信息。其中,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七指示信息,使得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获知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和目标接入网设备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的丢失。同理,由于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的丢失。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会话管理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会话管理网元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指示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第四指示信息为会话管理网元获知目标应用网元已完成切换后发送的指示信息。换句话来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指示信息,使得会话管理网元可以获知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并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实现了目标用户面网元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前缓存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未被转发出去,避免了上行数据包的丢失。同时,会话管理网元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实现了目标用户面网元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后才转发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可以转发至目标应用网元,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会话管理网元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其中,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即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使得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获知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五指示信息,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换句话来说,用户面网元可以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用于指示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的第三指示信息,实现了目标用户面网元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前缓存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未被转发出去,避免了上行数据包的丢失。同时,用户面网元可以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用于指示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的第五指示信息,实现了目标用户面网元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后才转发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可以转发至目标应用网元,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
其中,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其中,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即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按照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检测数据包,并按照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转发数据包,使得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之前,上行数据包从源用户面网元发往源应用网元,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丢失和中断,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其中,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和检测数据包,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丢失。同理,由于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和源用户面网元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丢失。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消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或,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接入网设备转发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即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按照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检测数据包,并按照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转发数据包,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的丢失,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其中,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还包括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和目标接入网设备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的丢失。同理,由于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的丢失。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目标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二指示信息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会话管理网元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指示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第四指示信息为会话管理网元获知目标应用网元已完成切换后发送的指示信息。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四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五指示信息,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目标用户面网元未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前转发上行数据包,而是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前缓存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未被转发出去,避免了上行数据包的丢失。另外,由于目标用户面网元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后才转发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可以转发至目标应用网元,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按照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检测数据包,并按照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转发数据包,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丢失,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会话管理网元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其中,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使得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获知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的丢失。同理,由于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和源用户面网元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的丢失。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消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或,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接入网设备转发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按照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检测数据包,并按照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转发数据包,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的丢失,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会话管理网元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七指示信息。其中,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七指示信息,使得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获知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和目标接入网设备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的丢失。同理,由于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的丢失。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包括收发模块,收发模块,用于向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
收发模块,用于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收发模块,用于根据第二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收发模块,用于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指示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
收发模块,用于根据第四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五指示信息,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
可选的,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收发模块,还用于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其中,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包括收发模块,收发模块,用于向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或,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接入网设备转发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收发模块,还用于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七指示信息。其中,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会话管理网元,会话管理网元包括收发模块,收发模块,用于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收发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收发模块,用于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指示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第四指示信息为会话管理网元获知目标应用网元已完成切换后发送的指示信息。
可选的,收发模块,还用于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其中,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用户面网元,用户面网元包括收发模块,收发模块,用于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收发模块,还用于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其中,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用户面网元,用户面网元包括收发模块,收发模块,用于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或,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接入网设备转发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其中,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输入接口用于接收来自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的信息,输出接口用于向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输出信息,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实现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任意一项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可以是实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中任意一项方法的芯片或者包含芯片的设备。
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任意一项的方法。
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当指令被运行时,使得芯片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任意一项的方法。
第十六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得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任意一项的方法被执行。
第十七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该通信***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会话管理网元、用户面网元。其中,用户面网元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目标用户面网元、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
第十八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该通信***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会话管理网元和用户面网元,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会话管理网元用于执行第三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用户面网元用于执行第四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十九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该通信***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和用户面网元,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用户面网元用于执行第五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的基础架构;
图2A为基于服务化架构的5G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B为基于点对点接口的5G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除非另有说明,“/”表示前后关联的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申请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并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网元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目标、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下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以及逻辑冲突,不同的实施例之间的术语和/或描述具有一致性、且可以相互引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等。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未来其它的通信***,例如6G通信***等,在未来通信***中,可能保持功能相同,但名称可能会改变。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的基础架构。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的基础架构。如图1所示,该通信***可以包括以下网元中的一个或多个: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会话管理网元、用户面网元、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移动性管理网元、应用网元以及连接运营商网络的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终端设备可通过接入网设备、用户面网元向数据网络发送数据包,以及从数据网络接收数据包。可以理解的,本申请中,数据包可以为业务数据。另外,图1仅为示意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适用场景的限定。
其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选择提供分流功能的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本地用户面网元等。可以理解的,在终端设备移动的流程中,如Xn切换,N2切换,服务请求和跟踪区域更新等流程,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根据终端设备所处的位置选择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本地用户面网元等。在5G通信***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是中间会话管理功能(intermediate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I-SMF)网元,在未来的通信***(如6G通信***)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仍是I-SM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其中,会话管理网元主要用于移动网络中的会话管理,如会话建立、修改、释放。具体功能如为终端设备分配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选择提供报文转发功能的远端用户面网元等。在5G通信***中,会话管理网元可以是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management function,SMF)网元,在未来的通信***(如6G通信***)中,会话管理网元可以仍是SM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其中,用户面网元主要用于对用户报文进行处理,如转发、计费、合法监听等,可以为远端用户面网元或本地用户面网元。远端用户面网元或本地用户面网元可以为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锚点(PDU session anchor,PSA),远端用户面网元或本地用户面网元在部署位置上不同,如本地用户面网元由中间会话管理网元选择并提供用户报文的转发,远端用户面网元由会话管理网元选择并提供用户报文的转发。另外,用户面网元也可以用于对用户报文进行分流,可以为分流用户面网元,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为上行分流器或者分流点。在5G通信***中,用户面网元可以是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网元,在未来的通信***(如6G通信***)中,用户面网元可以仍是UP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可以理解的,在本申请中,源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均为本地用户面网元,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均为分流用户面网元。如源用户面网元可以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终端设备小区重选前的位置所确定的本地用户面网元,目标用户面网元可以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终端设备小区重选后的位置所确定的本地用户面网元,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终端设备小区重选前的位置所确定的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终端设备小区重选后的位置所确定的分流用户面网元;或,源用户面网元可以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终端设备小区切换前的位置所确定的本地用户面网元,目标用户面网元可以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终端设备小区切换后的位置所确定的本地用户面网元,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终端设备小区切换前的位置所确定的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终端设备小区切换后的位置所确定的分流用户面网元。
其中,接入网设备为网络侧的一种用于发送信号,或者,接收信号,或者,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实体。接入网设备可以为部署在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例如可以为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point,TRP)、基站、各种形式的控制节点。例如,网络控制器、无线控制器、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等。具体的,接入网设备可以为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发射点(transmitting point,TP)、移动交换中心)等,也可以为基站的天线面板。控制节点可以连接多个基站,并为多个基站覆盖下的多个终端配置资源。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可以是5G中的gNB,或者5G之后的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或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等,本申请对接入网设备的具体名称不作限定。另外,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包括集成在gNB上的中心单元(central unit,CU)和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可以理解的,在本申请中,接入网设备可以为源接入网设备或目标接入网设备。如源接入网设备为终端设备小区重选前的接入网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为终端设备小区重选后的接入网设备。
其中,终端设备是用户侧的一种用于接收信号,或者,发送信号,或者,接收信号和发送信号的实体。终端设备用于向用户提供语音服务和数据连通***中的一种或多种。终端设备可以为包含无线收发功能、且可以与接入网设备配合为用户提供通讯服务的设备。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设备也可以是无人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设备、WLAN中的站点(station,ST)、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智能电话(smart phone)、无绳电话、无线数据卡、平板型电脑、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设备、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终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终端设备也可以是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设备,例如,电表、水表等。终端设备还可以为5G***中的终端,也可以为下一代通信***中的终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移动性管理网元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功能:用于移动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的注册、安全认证和密钥协商,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连接的维护,移动性管理,路由终端设备和其它网元之间的信令。例如路由终端设备和会话管理网元之间的会话管理(session management,SM)消息。在5G通信中,Namf是移动性管理网元提供的基于服务的接口,移动性管理网元可以通过Namf与其他的网络功能通信。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对移动性管理网元的名称,不作限定。如移动性管理网元,可以称为AMF网元。
其中,应用网元可以向运营商的通信网络的控制面功能提供各类应用的服务数据,或者从通信网络的控制面功能获得网络的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或者向终端设备提供各类应用的业务数据。在5G通信***中,应用网元可以是应用功能(applicationfunction,AF)网元,在未来的通信***(如6G通信***)中,应用功能可以仍是A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其中,数据网络,主要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数据网络可以是私有网络,如局域网,也可以是公用数据网(public data network,PDN)网络,如因特网(Internet),还可以是运营商共同部署的专有网络,如配置的IP多媒体网络子***(IPmultimedia core network subsystem,IMS)服务。
需要说明的,在本申请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单独部署,也可以集成在会话管理网元中,本申请不作限制。另外,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可以合一部署或者分离部署,当其为分离部署时,服务区域可以不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可以合一部署或者分离部署,当其为分离部署时,服务区域可以不同,本申请不作限制。
下面以5G通信***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种具体可能的网络架构示意图。图2A为基于服务化架构的5G网络架构示意图。图2B所示的5G网络架构中可包括数据网络和运营商网络。下面对其中的部分网元的功能进行简单介绍说明。
其中,运营商网络可包括以下网元中的一个或多个:鉴权服务器功能(Authentication Server Function,AUSF)网元、网络开放功能(network exposurefunction,NEF)网元、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网元、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网元、统一数据库(Unified Data Repository,UDR)、网络存储功能(Network Repository Function,NRF)网元、AF网元、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网元、SMF网元、RAN设备以及UPF网元、网络切片选择功能(Network Slice Selection Function,NSSF)网元(图2A或图2B中未示出)等。上述运营商网络中,除无线接入网设备之外的网元或设备可以称为核心网网元或核心网设备。
无线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基站(base station)、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odeB)、TRP、5G移动通信***中的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B,gNB)、6G移动通信***中的下一代基站、未来移动通信***中的基站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中的接入节点等;也可以是完成基站部分功能的模块或单元,例如,可以是CU,也可以是分布式单元(DU。无线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宏基站,也可以是微基站或室内站,还可以是中继节点或施主节点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无线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与RAN通信的终端也可以称为终端设备、UE、移动台、移动终端等。终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例如,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车物(vehicle toeverything,V2X)通信、MTC、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工业控制、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能电网、智能家具、智能办公、智能穿戴、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辆、无人机、直升机、飞机、轮船、机器人、机械臂、智能家居设备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终端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基站和终端可以是固定位置的,也可以是可移动的。基站和终端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还可以部署在空中的飞机、气球和人造卫星上。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基站和终端的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AMF网元,执行移动性管理、接入鉴权/授权等功能。此外,还负责在终端与PCF间传递用户策略。
SMF网元,执行会话管理、PCF下发控制策略的执行、UPF的选择、终端的IP地址分配等功能。
UPF网元,作为和数据网络的接口UPF,完成用户面数据转发、基于会话/流级的计费统计,带宽限制等功能。
UDM网元,执行管理签约数据、用户接入授权等功能。
UDR,执行签约数据、策略数据、应用数据等类型数据的存取功能。
NEF网元,用于支持能力和事件的开放。
AF网元,传递应用侧对网络侧的需求,例如,QoS需求或用户状态事件订阅等。AF可以是第三方功能实体,也可以是运营商部署的应用服务,如IMS语音呼叫业务。
PCF网元,负责针对会话、业务流级别进行计费、QoS带宽保障及移动性管理、终端策略决策等策略控制功能。
NRF网元,可用于提供网元发现功能,基于其他网元的请求,提供网元类型对应的网元信息。NRF还提供网元管理服务,如网元注册、更新、去注册以及网元状态订阅和推送等。
AUSF网元,负责对用户进行鉴权,以确定是否允许用户或设备接入网络。
NSSF网元,用于选择网络切片,对网络切片内的用户进行计数等。
DN,是位于运营商网络之外的网络,运营商网络可以接入多个DN,DN上可部署多种业务,可为终端提供数据和/或语音等服务。例如,DN是某智能工厂的私有网络,智能工厂安装在车间的传感器可为终端,DN中部署了传感器的控制服务器,控制服务器可为传感器提供服务。传感器可与控制服务器通信,获取控制服务器的指令,根据指令将采集的传感器数据传送给控制服务器等。又例如,DN是某公司的内部办公网络,该公司员工的手机或者电脑可为终端,员工的手机或者电脑可以访问公司内部办公网络上的信息、数据资源等。
图2A中Nausf、Nnef、Npcf、Nudm、Naf、Namf、Nsmf分别为上述AUSF、NEF、PCF、UDM、AF、AMF和SMF提供的服务化接口,用于调用相应的服务化操作。N1、N2、N3、N4,以及N6为接口序列号。这些接口序列号的含义可参见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3GPP)标准协议中定义的含义,在此不做限制。
图2B为基于点对点接口的5G网络架构示意图,其中的网元的功能的介绍可以参考图2A中对应的网元的功能的介绍,不再赘述。图2B与图2A的主要区别在于:图2A中的各个控制面网元之间的接口是服务化的接口,图2B中的各个控制面网元之间的接口是点对点的接口。
在图2B所示的架构中,各个网元之间的接口名称及功能如下:
1)、N1:AMF与终端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向终端传递QoS控制规则等。
2)、N2:AMF与RAN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传递核心网侧至RAN的无线承载控制信息等。
3)、N3:RAN与UPF之间的接口,主要用于传递RAN与UPF间的上下行用户面数据。
4)、N4:SMF与UPF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控制面与用户面之间传递信息,包括控制面向用户面的转发规则、QoS控制规则、流量统计规则等的下发以及用户面的信息上报。
5)、N5:AF与PCF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应用业务请求下发以及网络事件上报。
6)、N6:UPF与DN的接口,用于传递UPF与DN之间的上下行用户数据流。
7)、N7:PCF与SMF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下发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会话粒度以及业务数据流粒度控制策略。
8)、N8:AMF与UDM间的接口,可以用于AMF向UDM获取接入与移动性管理相关签约数据与鉴权数据,以及AMF向UDM注册终端当前移动性管理相关信息等。
9)、N9:UPF和UPF之间的用户面接口,用于传递UPF间的上下行用户数据流。
10)、N10:SMF与UDM间的接口,可以用于SMF向UDM获取会话管理相关签约数据,以及SMF向UDM注册终端当前会话相关信息等。
11)、N11:SMF与AMF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传递RAN和UPF之间的PDU会话隧道信息、传递发送给终端的控制消息、传递发送给RAN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等。
12)、N12:AMF和AUSF间的接口,可以用于AMF向AUSF发起鉴权流程,其中可携带用户隐藏标识(subscription concealed identifier,SUCI)作为签约标识;
13)、N13:UDM与AUSF间的接口,可以用于AUSF向UDM获取用户鉴权向量,以执行鉴权流程。
14)、N15:PCF与AMF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下发终端策略及接入控制相关策略。
15)、N35:UDM与UDR间的接口,可以用于UDM从UDR中获取用户签约数据信息。
16)、N36:PCF与UDR间的接口,可以用于PCF从UDR中获取策略相关签约数据以及应用数据相关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网元或者功能既可以是硬件设备中的网络元件,也可以是在专用硬件上运行软件功能,或者是平台(例如,云平台)上实例化的虚拟化功能。可选的,上述网元或者功能可以由一个设备实现,也可以由多个设备共同实现,还可以是一个设备内的一个功能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中的会话管理网元、用户面网元、策略控制网元分别可以是图2A或图2B中的SMF、UPF、PCF,也可以是未来通信如6G网络中具有上述SMF、UPF、PCF的功能的网元,本申请对此不限定。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以SMF、UPF、PCF分别作为会话管理网元、用户面网元、策略控制网元的一个举例进行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网元或者功能既可以是硬件设备中的网络元件,也可以是在专用硬件上运行软件功能,或者是平台(例如,云平台)上实例化的虚拟化功能。上述网元或者功能可划分出一个或多个服务,进一步,还可能会出现独立于网络功能存在的服务。在本申请中,上述功能的实例、或上述功能中包括的服务的实例、或独立于网络功能存在的服务实例均可称为服务实例。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适用于多种***架构。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可选的,图1中的各网元(例如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会话管理网元、用户面网元、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移动性管理网元、应用网元等)可以由一个设备实现,也可以由多个设备共同实现,还可以是一个设备内的一个功能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功能既可以是硬件设备中的网络元件,也可以是在专用硬件上运行的软件功能,或者是平台(例如,云平台)上实例化的虚拟化功能。
例如,图1中的各设备均可以通过图3中的通信装置300来实现。图3所示为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3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301,通信线路302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304。
处理器3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线路3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
通信接口304,是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如天线等),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等。
可选的,通信装置300还包括存储器303,存储器3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通信线路302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存储器通常可以具有非易失性。其中,存储器3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并由处理器3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301用于执行存储器303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本申请下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也可以称之为应用程序代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3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3中的CPU0和CPU1。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通信装置30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3中的处理器301和处理器307。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通信装置300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305和输入设备306。输出设备305和处理器3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显示信息。例如,输出设备305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设备,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设备,或投影仪(projector)等。输入设备306和处理器3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接收用户的输入。例如,输入设备306可以是鼠标、键盘、触摸屏设备或传感设备等。
上述的通信装置300可以是一个通用设备或者是一个专用设备。在具体实现中,通信装置300可以是台式机、便携式电脑、网络服务器、掌上电脑、移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终端设备、嵌入式设备或有图3中类似结构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通信装置300的类型。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4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
相应的,会话管理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指示信息。
需要说明的,在本申请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即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根据终端设备的当前位置信息选择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并分别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建立了终端设备的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packet forwarding control protocol,PFCP)会话。同时,中间会话管理网元需要等待会话管理网元的指示,以便删除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可选的,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含在第一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第一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会话管理网元更新第一PDU会话。第一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还可以包括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其中,第一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可以为Nsmf_PDUSession_Update request。
402.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指示信息。
可选的,步骤402,可以理解为:会话管理网元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获知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即会话管理网元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获知本地用户面网元发生改变。而本地用户面网元的改变可能导致应用网元的切换,即本地用户面网元的改变可能导致源应用网元将切换至目标应用网元。为了避免目标用户面网元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前转发上行数据包,所以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先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指示信息,使得目标用户面网元可以先缓存上行数据包。
可选的,第二指示信息可以为第一字段的取值,第一字段的取值可以为至少一个比特的取值或枚举值,在此不做限制。其中,第一字段可以采用以下任意方式实现:
方式1.1、第一字段可以为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的新增字段或原有字段。其中,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会话管理网元成功更新第一PDU会话,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可以为Nsmf_PDUSession_Update response。
方式1.2、第一字段可以为第一信息中的新增字段或原有字段。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建立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与目标用户面网元的PFCP会话,第一信息可以为N4信息。可选的,第一信息可以包含在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
方式1.3、第一字段可以为第一信元中的字段。其中,第一信元为第五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转发动作信元、或相似定义或功能的信元,或扩展字段的信元,在此不做限制。第五数据包转发规则可以为目标用户面网元向数据网络转发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可选的,第五数据包转发规则可以包含在第一信息中。
示例性的,第一字段的取值为1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第一字段的取值为0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缓存上行数据包或无含义;或,第一字段的取值为0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第一字段的取值为1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缓存上行数据包或无含义,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针对方式1.3,第一字段的取值可以为第一信元中缓存比特的取值,缓存比特的取值可以为第一数值,第一数值可以0、1或其他数值,在此不做限制。
403.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二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相应的,目标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三指示信息。
可选的,针对步骤402中的方式1.2和方式1.3,第二指示信息和第三指示信息相同。即步骤403,可以替换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其中,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包含在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请求消息(PFCP sessionmodification request)中,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可选的,针对步骤402中的方式1.1,第三指示信息可以为第二字段的取值,第二字段的取值可以为至少一个比特的取值或枚举值,在此不做限制。第二字段可以为第二信元中的字段,第二信元为第五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转发动作信元、或相似定义或功能的信元,或扩展字段的信元,在此不做限制。换句话来说,针对步骤402中的方式1.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五数据包转发规则,因此,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五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五数据包转发规则可以包含在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其中,第一信元可以与第二信元相同或不同,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第一字段可以与第二字段相同或不同,在此不做限制。
示例性的,第二字段的取值为1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第二字段的取值为0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缓存上行数据包或无含义;或,第二字段的取值为0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第二字段的取值为1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缓存上行数据包或无含义,在此不做限制。
404.会话管理网元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指示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第四指示信息为会话管理网元获知目标应用网元已完成切换后发送的指示信息。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指示信息。
其中,第四指示信息为会话管理网元获知目标应用网元已完成切换后发送的指示信息,可以理解为:第四指示信息为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应用网元接收确认消息后发送的指示信息,确认消息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网元已完成切换。
可选的,第四指示信息可以包含在第二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第二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更新第二PDU会话,第二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可以为Nsmf_PDUSession_Update request。
可选的,第四指示信息可以为第三字段的取值,第三字段的取值可以为至少一个比特的取值或枚举值,在此不做限制。其中,第三字段可以采用以下任意方式实现:
方式2.1、第三字段可以为第二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的新增字段或原有字段。其中,第二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可以为Nsmf_PDUSession_Update request。
方式2.2、第三字段可以为第二信息中的新增字段或原有字段。其中,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更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与目标用户面网元的PFCP会话,第二信息可以为N4信息。可选的,第二信息可以包含在第二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
方式2.3、第三字段可以为第三信元中的字段。其中,第三信元为第六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转发动作信元、或相似定义或功能的信元,或扩展字段的信元,在此不做限制。第六数据包转发规则可以为目标用户面网元向数据网络转发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可选的,第六数据包转发规则可以包含在第二信息中。
示例性的,第三字段的取值为1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第三字段的取值为0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缓存上行数据包或无含义;或,第三字段的取值为0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第三字段的取值为1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缓存上行数据包或无含义,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针对方式2.3,第三字段的取值可以为第三信元中缓存比特的取值,缓存比特的取值可以为第二数值,第二数值可以0、1或其他数值,在此不做限制。可以理解的,本申请中,第六数据包转发规则可以与第五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同。
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四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五指示信息,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
相应的,目标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五指示信息。
可选的,针对步骤404中的方式2.2和方式2.3,第四指示信息和第五指示信息相同。即步骤404,可以替换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其中,第四指示信息可以包含在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可选的,针对步骤404中的方式2.1,第五指示信息可以为第四字段的取值,第四字段的取值可以为至少一个比特的取值或枚举值,在此不做限制。第四字段可以为第四信元中的字段,第四信元为第六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转发动作信元、或相似定义或功能的信元,或扩展字段的信元,在此不做限制。换句话来说,针对步骤404中的方式2.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六数据包转发规则,因此,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根据第四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六数据包转发规则,第六数据包转发规则可以包含在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其中,第三信元可以与第四信元相同或不同,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第三字段可以与第四字段相同或不同,在此不做限制。
示例性的,第四字段的取值为1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第四字段的取值为0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缓存上行数据包或无含义;或,第四字段的取值为0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第四字段的取值为1时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缓存上行数据包或无含义,在此不做限制。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使得会话管理网元可以获知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从而可以使得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来自会话管理网元的第二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进而让目标用户面网元根据第三指示信息缓存上行数据包。同时,当会话管理网元获知目标应用网元已完成切换时,可以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指示信息,使得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四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五指示信息,进而让目标用户面网元根据第五指示信息转发上行数据包。可以理解的,由于目标用户面网元未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前转发上行数据包,而是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前缓存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未被转发出去,避免了上行数据包的丢失。另外,由于目标用户面网元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后才转发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可以转发至目标应用网元,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可选的,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应的,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
其中,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用户面网元建立或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可以为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请求消息(PFCP session modification request);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或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可以为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请求消息(PFCP session modification request)或者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请求消息(PFCP session establishmentrequest)。
可选的,用户面网元在接收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后,还可以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用户面网元成功建立或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示例性的,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在接收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后,还可以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成功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可以为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响应消息(PFCP sessionmodification response);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在接收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后,还可以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成功建立或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可以为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响应消息(PFCPsession modification response)或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建立响应消息(PFCPsession establishmentresponse)。可以理解的,若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成功建立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若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成功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可选的,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
可选的,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还可以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或,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接入网设备转发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按照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检测数据包,并按照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转发数据包,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丢失,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可选的,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相应的,会话管理网元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
可选的,在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之前,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
其中,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检测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将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转发至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规则;或,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检测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将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转发至源用户面网元的规则。
可选的,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可以包含在第三信息中,第三信息可以为N4信息。可以理解的,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删除或更新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或,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建立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如,若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检测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的规则,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删除或更新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若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将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转发至源用户面网元的规则,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删除或更新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若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检测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的规则,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建立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若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将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转发至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规则,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建立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另外,第三信息可以包含在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
可选的,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
其中,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示例性的,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又示例性的,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第六指示信息可以为第五字段的取值,第五字段的取值可以为至少一个比特的取值或枚举值,在此不做限制。其中,第五字段可以采用以下任意方式实现:
方式3.1、第五字段可以为第一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的新增字段或原有字段。
方式3.2、第五字段可以为第三信息中的新增字段或原有字段。
方式3.3、第五字段可以为第五信元中的字段。其中,第五信元为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或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转发动作信元、或相似定义或功能的信元,或扩展字段的信元,在此不做限制。
示例性的,第五字段的取值为1时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五字段的取值为0时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不是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不是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无含义;或,第五字段的取值为0时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五字段的取值为1时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不是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不是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无含义,在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第六指示信息可以为转发隧道规则指示。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使得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获知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其中,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接收上行业务数据包。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用于指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接收上行业务数据包。
其中,第六指示信息可以为“Y”。
示例性的,参见表1,表1所述的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会话管理网元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建立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的N4信息中包含。表1为数据包检测规则、数据包转发规则以及指示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UL PDR259(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的标识)、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包含在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中)、Access(源接口)、N3(源接口类型)、ULFAR 259(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的标识)、Core(目标接口)、N9(目标接口类型)、第六指示信息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为第六指示信息为“Y”,所以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
表1:数据包检测规则、数据包转发规则以及指示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Figure BDA0003320610130000271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丢失。同理,由于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和源用户面网元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丢失。
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5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
相应的,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
其中,关于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可以参考图4中步骤405相关描述,在此不加赘述。
可选的,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用户面网元建立或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可以为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请求消息(PFCP session modification request);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或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可以为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请求消息(PFCP session modification request)或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建立请求消息(PFCP session establishmentrequest)。
可选的,用户面网元在接收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后,还可以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用户面网元成功建立或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示例性的,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在接收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后,还可以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成功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在接收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后,还可以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成功建立或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可以为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会话更新响应消息(PFCP session modification response)或转发控制协议会话建立响应消息(PFCP session establishmentresponse)。可以理解的,若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成功建立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若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成功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可选的,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还可以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
可选的,在本申请中,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可以与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为同一消息或不同消息,在此不做限制。若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与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为同一消息,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可以与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响应消息为同一消息,在此不做限制。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按照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检测数据包,并按照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转发数据包,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的丢失,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的,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七指示信息。相应的,会话管理网元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七指示信息。
可选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之前,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七指示信息。
可选的,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检测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将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转发至目标接入网设备的规则;或,
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检测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将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转发至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规则;或,
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检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将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转发至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规则。
可选的,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可以包含在第四信息中,第四信息可以为N4信息。可以理解的,第四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删除或更新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或,第四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建立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如,若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检测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的规则,第四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删除或更新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若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将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转发至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规则,第四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删除或更新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若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检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的规则,第四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删除或更新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若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将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转发至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规则,第四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删除或更新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若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检测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的规则,第四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建立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若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将来自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转发至目标接入网设备的规则,第四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建立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另外,第四信息可以包含在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
其中,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
其中,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示例性的,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又示例性的,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第七指示信息可以为第六字段的取值,第六字段的取值可以为至少一个比特的取值或枚举值,在此不做限制。其中,第六字段可以采用以下任意方式实现:
方式4.1、第六字段可以为第一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的新增字段或原有字段。
方式4.2、第六字段可以为第四信息中的新增字段或原有字段。
方式4.3、第六字段可以为第六信元中的字段。其中,第六信元为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或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转发动作信元、或相似定义或功能的信元,或扩展字段的信元,在此不做限制。
示例性的,第六字段的取值为1时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六字段的取值为0时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不是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不是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无含义;或,第六字段的取值为0时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六字段的取值为1时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不是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不是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无含义,在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第七指示信息可以为转发隧道规则指示。
其中,在本申请中,第六指示信息和第七指示信息可以相同。如,第六指示信息和第七指示信息均为“Y”。
示例性的,参见表2,表2为数据包检测规则、数据包转发规则以及指示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表2所述的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会话管理网元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删除或更新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PFCP会话的N4信息中包含。DL PDR 258(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的标识)、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Core(源接口)、N9(源接口类型)、DLFAR 258(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的标识)、Access(目标接口)、N3(目标接口类型)、第七指示信息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为第七指示信息为“Y”,所以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
表2:数据包检测规则、数据包转发规则以及指示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Figure BDA0003320610130000301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七指示信息,使得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可以获知以下一项或多项: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若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和目标接入网设备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与目标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数据包的丢失。同理,由于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中还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中还包括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使得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接收并检测数据包,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隧道,使得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进行传输,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的丢失。
下面以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接入网设备之间的N3接口确定建立与用户面网元(该用户面网元可以指目标用户面网元和/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业务数据包转发隧道为例说明本方案。具体的,参见图6A,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传输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A所示,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6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给目标用户面网元,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用于通知目标用户面网元建立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相应的,目标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601的第一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目标用户面网元建立所有业务数据包的上行转发通道,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目标用户面网元建立所有业务数据包的下行转发通道。可以理解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用户面网元接收后转发到数据网络,下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用户面网元接收后转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
602.目标用户面网元回复第一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PFCP sessionestablishment response)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一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指示第一PFCP会话成功建立。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一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
其中,步骤602的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中包含目标用户面网元分配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包含目标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目标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用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上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通道。
可以理解的,图6A所示实施例中由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决定并建立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隧道,用于确保在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上行或者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如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接入网设备之间是否建立N3用户面隧道,确定是否需要建立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隧道。即,如果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接入网设备之间建立了N3用户面隧道,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确定需要建立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隧道。
603.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给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用于通知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相应的,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603的第二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所有业务数据包的上行转发通道,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所有业务数据包的下行转发通道。可以理解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接入网设备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远端用户面网元,下行业务数据包由远端用户面网元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目标接入网设备。
另外,步骤603的第二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中还包含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通道,以确保在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下行业务数据包由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发给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再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目标接入网设备。可以理解的,步骤603的第二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与图5中步骤5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的第三PFCP请求消息为同一消息,步骤603的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与图5中步骤5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的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相同,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与图5中步骤5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的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同。
604.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回复第二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二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第二PFCP会话成功建立。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二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
其中,步骤604的第二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中包含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第一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和第三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第一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和第三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均包含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一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用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指示目标接入网设备建立上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通道,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用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或远端用户面网元建立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通道,第三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用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指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为了保证下行业务数据包连续性的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通道。
6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给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第三PFCP会话。
相应的,源分流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605的第一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分流的业务数据包的上行转发通道,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所有业务数据包的下行转发通道,以确保在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可以理解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源用户面网元。下行业务数据包由远端用户面网元发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后或者由源用户面网元发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理解的,步骤605的第一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的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为同一消息,步骤605的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相同,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的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同。步骤605的第一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与图5中步骤5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的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为同一消息,步骤605的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与图5中步骤5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的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相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与图5中步骤5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的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同。
606.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回复第一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一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指示第三PFCP会话成功更新。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一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其中,步骤606的第一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包含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包含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用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为了保证上行业务数据包连续性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通道。
在步骤606后,下行业务数据包转发路径:
远端用户面网元->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
源用户面网元->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
可选的,在步骤606之后,本方案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607-步骤616,具体的,参见图6B,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607.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PDU会话更新请求(Nsmf_PDUSession_Updaterequest)给会话管理网元,第一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第一指示信息以及步骤604中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
相应的,会话管理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PDU会话更新请求。
其中,关于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参考图4中步骤401相关描述,在此不加赘述。
608.会话管理网元回复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Nsmf_PDUSession_Updateresponse)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包含第一N4信息,第二N4信息,第三N4信息和第四N4信息。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其中,第一N4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建立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PFCP会话,第一N4信息中包含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从目标用户面网元分流的业务数据包的上行转发通道,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从目标用户面网元分流的业务数据包的下行转发通道。上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接入网设备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目标用户面网元,下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用户面网元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目标接入网设备。比如,针对应用标识为100的业务对应的业务数据包,从目标用户面网元分流,则第一N4信息中包含该业务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或,第一N4信息中包含该业务对应的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
其中,第二N4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建立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与目标用户面网元的PFCP会话,第二N4信息中包含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建立从目标用户面网元分流的业务数据包的上行转发通道,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建立从目标用户面网元分流的业务数据包的下行转发通道。可以理解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到目标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到数据网络,下行业务数据包由数据网络发送到目标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
其中,第三N4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删除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PFCP会话。
其中,第四N4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删除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与源用户面网元的PFCP会话。
另外,本地用户面网元的改变可能导致应用网元的切换,会话管理网元可以通知源应用网元目标用户面网元的接入点标识(DN Access Identifier,DNAI),以便源应用网元根据接入点标识触发应用网元的切换。如果应用网元订阅会话管理网元的事件时,指示需要应用网元确认,即应用网元执行切换并向会话管理网元发送正向确认后,才能将上行数据包发送给新的应用网元。换句话来说,当源应用网元切换至目标应用网元时,目标应用网元可以向会话管理网元发送正向确认,在这种情况下,目标用户面网元才能将上行数据包发送给目标应用网元。因此,为了实现该过程,步骤608的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还包含第二指示信息。关于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参考图4中步骤402相关描述,在此不加赘述。
示例性的,第二指示信息可以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实现:
情况1.1: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在步骤608的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通过一个比特或者枚举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如在新的参数或者原有的参数中通过一个比特来指示,其中,该比特设为1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该比特设为0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需要缓存上行数据包或者转发上行数据包或者没有特殊含义;或者该比特设为0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该比特设为1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需要缓存上行数据包或者转发上行数据包或者没有特殊含义;或者新的参数或者原有的参数中通过枚举来指示,通过一个特定的枚举值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或者,情况1.2:会话管理网元也可以在第二N4信息中,通过一个比特或者枚举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具体的指示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情况1.1的指示方式,在此不加赘述;
或者,情况1.3: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将第二N4信息中包含的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包含的转发动作信元中的缓存比特设置为1来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609.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给远端用户面网元,第二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远端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相应的,远端用户面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609的第二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步骤607中的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远端用户面网元从数据网络收到下行业务数据包后,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将下行业务数据包发往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
610.远端用户面网元回复第二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给会话管理网元,第二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指示第四PFCP会话成功更新。
相应的,会话管理网元从远端用户面网元接收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在步骤610后,下行业务数据包转发路径:
远端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
源用户面网元->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
61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三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给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三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相应的,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三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611的第三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步骤608的第一N4信息中所包含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
另外,步骤611的第三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还包含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从源用户面网元分流的业务数据包的上行转发通道,以确保在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上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接入网设备发给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再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可以理解的,步骤611的第三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的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为同一消息,步骤611的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相同,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的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同。
612.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回复第三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三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指示PFCP会话成功更新。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三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613.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给目标用户面网元,第四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目标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相应的,目标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613的第四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步骤608的第二N4信息中所包含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
另外,步骤613的第四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还包含第三指示信息,关于第三指示信息,可以参考图4中步骤403相关描述,在此不加赘述。
示例性的,针对步骤608中的情况1.2和情况1.3,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将第三指示信息转发给目标用户面网元;针对步骤608中的情况1.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收到的第二指示信息,将发送给目标用户面网元的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的包含的转发动作信元中的缓存比特设置为1来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614.目标用户面网元回复第四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四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指示PFCP会话成功更新。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用户面网元接收第四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在步骤614后,下行业务数据包转发路径:
远端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
目标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
61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PDU会话资源更新请求消息给目标接入网设备,PDU会话资源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步骤604中的第一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
相应的,目标接入网设备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PDU会话资源更新请求消息。
616.目标接入网设备回复PDU会话资源更新响应消息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PDU会话资源更新响应消息指示PDU会话资源更新成功。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接入网设备接收PDU会话资源更新响应消息。
在步骤616后,上行业务数据包转发路径:
终端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源用户面网元;
终端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远端用户面网元。
可选的,在步骤616之后,本方案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617-步骤624,具体的,参见图6C,图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617.会话管理网元等待目标应用网元的确认消息。
618.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应用网元接收确认消息后,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PDU会话更新消息(Nsmf_PDUSession_Update request)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二PDU会话更新消息中包含第四指示信息。
相应的,目标应用网元向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确认消息。
其中,关于第四指示信息,可以参考图4中步骤404相关描述,在此不加赘述。
示例性的,第四指示信息可以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实现:
情况2.1: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在消息中通过一个比特或者枚举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如在新的参数或者原有的参数中通过一个比特来指示,其中,该比特设为1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该比特设为0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需要转发上行数据包或者缓存上行数据包或者没有特殊含义;或者该比特设为0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该比特设为1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需要转发上行数据包或者缓存上行数据包或者没有特殊含义;或者新的参数或者原有的参数中通过枚举来指示,通过一个特定的枚举值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
或者,情况2.2:会话管理网元也可以在消息中包含第五N4信息,第五N4信息用于指示更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与目标用户面网元的PFCP会话,在第五N4信息中通过一个比特或者枚举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上行数据包,具体的指示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情况2.1的指示方式,在此不加赘述。
或者,情况2.3: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在第五N4信息中包含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并将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包含的转发动作信元中的转发比特设置为1来指示转发上行数据包。这里的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即为步骤608的第二N4信息中的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
619.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回复第二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给会话管理网元(Nsmf_PDUSession_Update response),第二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指示第二PDU会话更新成功。
相应的,会话管理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620.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五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给目标用户面网元,第五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户通知目标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相应的,目标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五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620的第五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第五指示信息,关于第五指示信息可以参考图4中步骤405相关描述,在此不加赘述。具体的,针对步骤618中的情况2.2和情况2.3,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将第四指示信息转发给目标用户面网元;针对步骤618中的情况2.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四指示信息,将发送给目标用户面网元的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的包含的转发动作信元中的转发比特设置为1来指示转发上行数据包。换句话来说,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四指示信息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五指示信息。
621.目标用户面网元回复第五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第五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指示PFCP会话成功更新。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五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在步骤621后,上行业务数据包转发路径:
终端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用户面网元;
终端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远端用户面网元。
622.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在预设时间内没有转发业务数据包时,则发送PFCP会话报告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PFCP会话报告用于向中间会话管理网元通知此事件,即,PFCP会话报告用于通知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在预设时间内没有转发业务数据包。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接收PFCP会话报告。
623.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PFCP会话报告,发起源测会话的删除,发送PFCP会话删除消息给源用户面网元。
624.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PFCP会话删除消息给源分流用户面网元。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目标用户面网元未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前转发上行数据包,而是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前缓存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未被转发出去,避免了上行数据包的丢失。另外,由于目标用户面网元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后才转发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可以转发至目标应用网元,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同时,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上行和下行数据包的丢失,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下面以会话管理网元确定建立与用户面网元(该用户面网元可以指目标用户面网元和/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之间的业务数据包转发隧道为例说明本方案。具体的,参见图7A,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A所示,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7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给目标用户面网元,第一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用于通知目标用户面网元建立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相应的,目标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701的第一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目标用户面网元建立所有业务数据包的上行转发通道,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目标用户面网元建立所有业务数据包的下行转发通道。可以理解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用户面网元接收后转发到数据网络,下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用户面网元接收后转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
702.目标用户面网元回复第一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一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指示PFCP会话成功建立。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一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
其中,步骤702的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中包含目标用户面网元分配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包含目标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目标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用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指示目标接入网设备建立上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通道。
703.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给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二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用于通知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相应的,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703的第二PFCP会话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所有业务数据包的上行转发通道,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所有业务数据包的下行转发通道。可以理解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接入网设备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远端用户面网元,下行业务数据包由远端用户面网元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目标接入网设备。
704.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回复第二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二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PFCP会话成功建立。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二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
其中,步骤704的第二PFCP会话建立响应消息中包含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第一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和第三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第一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和第三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均包含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第一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用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指示目标接入网设备建立上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通道,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用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远端用户面网元建立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通道,第三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用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指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为了保证下行业务数据包连续性的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通道。
7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PDU会话更新请求(Nsmf_PDUSession_Updaterequest)给会话管理网元,第一PDU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第一指示信息以及步骤704中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
相应的,会话管理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PDU会话更新请求。
其中,关于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参考图4中步骤401相关描述,在此不加赘述。
其中,图7A所示实施例由会话管理网元决定并建立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隧道,用于确保在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上行或者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可以理解的,会话管理网元可以针对所有会话都建立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隧道,或者针对特定会话建立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隧道。
706.会话管理网元回复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Nsmf_PDUSession_Updateresponse)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包含第一N4信息,第二N4信息,第三N4信息和第四N4信息。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其中,第一N4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建立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PFCP会话,第一N4信息中包含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从目标用户面网元分流的业务数据包的上行转发通道,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指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从目标用户面网元分流的业务数据包的下行转发通道。上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接入网设备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目标用户面网元,下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用户面网元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目标接入网设备。比如,针对应用标识为100的业务对应的业务数据包,从目标用户面网元分流,则第一N4信息中包含该业务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或,第一N4信息中包含该业务对应的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
另外,第一N4信息中还包括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从源用户面网元分流的业务数据包的上行转发通道,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所有业务数据包的下行转发通道,以确保在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其中,上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接入网设备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下行业务数据包由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目标接入网设备。可以理解,第一N4信息中包括的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的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相同,第一N4信息中包括的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的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同。第一N4信息中包括的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与图5中步骤5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的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相同,第一N4信息中包括的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与图5中步骤5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的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同。其中,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其中,第一N4信息中还包含转发隧道规则指示,用于指示上述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确保在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所需要建立的数据包转发隧道对应的规则,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确保在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所需要建立的数据包转发隧道对应的规则。可以理解的,第一N4信息中所包含的转发隧道规则指示包括上述第六指示信息和上述第七指示信息。
示例性的,第一N4信息中所包含的转发隧道规则指示可以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实现:
情况3.1: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在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通过一个比特或者枚举指示转发隧道规则,如在新的参数或者原有的参数中通过一个比特来指示,其中该比特设为1表示转发隧道规则,该比特设为0表示不是转发隧道规则或者没有特殊含义;或者该比特设为0表示转发隧道规则,该比特设为1表示不是转发隧道规则或者没有特殊含义;或者新的参数或者原有的参数中通过枚举来指示,通过一个特定的枚举值表示转发隧道规则。
或者,情况3.2:会话管理网元也可以在第一N4信息、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或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通过一个比特或者枚举指示转发隧道规则,转发隧道规则指示具体的指示方式可以参考情况3.1,在此不加赘述。
其中,第二N4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建立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与目标用户面网元的PFCP会话,第二N4信息中包含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建立从目标用户面网元分流的业务数据包的上行转发通道,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建立从目标用户面网元分流的业务数据包的下行转发通道。可以理解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送到目标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到数据网络,下行业务数据包由数据网络发送到目标用户面网元后,再由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
其中,第三N4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删除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PFCP会话;
或,第三N4信息用于指示更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PFCP会话,第三N4信息中包含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从源用户面网元分流的业务数据包的上行转发通道,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所有业务数据包的下行转发通道,进而确保在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上行或者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可以理解,第三N4信息中包括的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的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相同,第三N4信息中包括的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的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同。第三N4信息中包括的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与图5中步骤5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的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相同,第三N4信息中包括的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与图5中步骤5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的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同。其中,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其中,第三N4信息还包含转发隧道规则指示,转发隧道规则指示用于指示上述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确保在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所需要建立的数据包转发隧道对应的规则,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确保在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所需要建立的数据包转发隧道对应的规则。转发隧道规则指示具体指示的方式可以参考第一N4信息中转发隧道规则指示的指示方式,在此不加赘述。
其中,第四N4信息用于指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删除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与源用户面网元的PFCP会话。
另外,本地用户面网元的改变可能导致应用网元的切换,会话管理网元可以通知源应用网元目标用户面网元的接入点标识,以便源应用网元根据接入点标识触发应用网元的切换。如果应用网元订阅会话管理网元的事件时,指示需要应用网元确认,即应用网元执行切换并向会话管理网元发送正向确认后,才能将上行数据包发送给新的应用网元。换句话来说,当源应用网元切换至目标应用网元时,目标应用网元可以向会话管理网元发送正向确认,在这种情况下,目标用户面网元才能将上行数据包发送给目标应用网元。因此,为了实现该过程,步骤706的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还包含第二指示信息。关于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参考图4中步骤402相关描述,在此不加赘述。
示例性的,第二指示信息可以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实现:
情况4.1: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在步骤706的第一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通过一个比特或者枚举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如在新的参数或者原有的参数中通过一个比特来指示,其中,该比特设为1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该比特设为0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需要缓存上行数据包或者转发上行数据包或者没有特殊含义;或者该比特设为0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该比特设为1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不需要缓存上行数据包或者转发上行数据包或者没有特殊含义;或者新的参数或者原有的参数中通过枚举来指示,通过一个特定的枚举值表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或者,情况4.2:会话管理网元也可以在第二N4信息中,通过一个比特或者枚举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具体的指示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情况1.1的指示方式,在此不加赘述;
或者,情况4.3: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将第二N4信息中包含的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包含的转发动作信元中的缓存比特设置为1来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可选的,在步骤706之后,本方案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707-步骤716,具体的,参见图7B,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707.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给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一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相应的,源分流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707的第一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从源用户面网元分流的业务数据包的上行转发通道,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用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所有业务数据包的下行转发通道,以确保在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可以理解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发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源用户面网元。下行业务数据包由远端用户面网元发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后或者由源用户面网元发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后,再由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707中的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步骤706的第三N4信息中的转发隧道规则指示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确保在分流用户面功能和用户面功能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需要建立数据包转发隧道后,步骤707中的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在步骤706的第三N4信息中的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步骤707中的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步骤706的第三N4信息中的转发隧道规则指示在步骤706的第三N4信息中的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添加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步骤707中的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步骤706的第三N4信息中的转发隧道规则指示在步骤706的第三N4信息中的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步骤707中的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步骤706的第三N4信息中的转发隧道规则指示在步骤706的第三N4信息中的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若在第三N4信息用于指示删除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PFCP会话,中间会话管理功能根据步骤706第一N4信息中的转发隧道规则指示确定需要建立数据包转发隧道,确保在分流用户面功能和用户面功能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则步骤707中的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生成。
可以理解,步骤707中的第一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给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相同,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步骤707中的第一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给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步骤707中的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与图5中步骤5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给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相同,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步骤707中的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给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708.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回复第一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一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指示PFCP会话成功更新。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一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其中,步骤708的第一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包含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该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包含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用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为了保证上行业务数据包连续性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通道。
709.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给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第二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相应的,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709的第二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步骤706的第一N4信息中包含的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
需要说明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步骤708中第一N4信息中的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关联的转发隧道规则指示,确定所述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确保在分流用户面功能和用户面功能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需要建立数据包转发隧道后,步骤709中的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步骤706的第一N4信息中的转发隧道规则指示在步骤706的第一N4信息中的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步骤709中的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步骤706的第一N4信息中的转发隧道规则指示在步骤706的第一N4信息中的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步骤709中的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步骤706的第一N4信息中的转发隧道规则指示在步骤706的第一N4信息中的第一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步骤709中的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步骤706的第一N4信息中的转发隧道规则指示在步骤706的第一N4信息中的第一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添加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可以理解,步骤709中的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给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相同,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步骤709中的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给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步骤707中的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与图5中步骤50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给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相同,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步骤707中的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与图4中步骤40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给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相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示例性的,下面结合表3说明转发隧道规则指示的作用,参见表3,表3为数据包检测规则、数据包转发规则以及转发隧道规则指示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3:数据包检测规则、数据包转发规则以及转发隧道规则指示之间的对应关系
Figure BDA0003320610130000441
Figure BDA0003320610130000451
如表3所示,PDR中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和FAR中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是需要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包含到发送给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等网元针对确保在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同时改变的流程中的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所建立的数据包转发隧道分配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与正常业务数据包转发分配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不同,中间会话管理网元需要根据转发隧道规则指示区分上述两种情况的规则,并添加对应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如表3所示,DL PDR 258(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的标识)、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第四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Core(源接口)、N9(源接口类型)、DL FAR 258(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的标识)、目标接入网设备分配的第一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Access(目标接口)、N3(目标接口类型)、转发隧道规则指示(Y)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为转发隧道规则指示为Y,即表明第三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三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等为保障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所建立的数据包转发隧道分配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同理,ULPDR 259(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的标识)、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第三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Access(源接口)、N3(源接口类型)、UL FAR 259(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的标识)、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Core(目标接口)、N9(目标接口类型)、转发隧道规则指示(Y)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为转发隧道规则指示为Y,即表明第三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三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等为保障上行业务数据包的连续性所建立的数据包转发隧道分配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
另外,DL PDR 256(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的标识)、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Core(源接口)、N9(源接口类型)、DL FAR 256(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的标识)、目标接入网设备分配的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Access(目标接口)、N3(目标接口类型)、转发隧道规则指示(N)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为转发隧道规则指示为N,即表明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等为正常业务数据包转发分配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同理,UL PDR 257(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的标识)、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第一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Access(源接口)、N3(源接口类型)、ULFAR257(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的标识)、目标用户面网元分配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Core(目标接口)、N9(目标接口类型)、转发隧道规则指示(N)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为转发隧道规则指示为N,即表明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等为正常业务数据包转发分配的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710.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回复第二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二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PFCP会话成功更新。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二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其中,步骤710的第二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中包含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第三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和第四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第三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和第四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均包含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可以理解的,第三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用于源接入网设备建立为了保证上行业务数据包连续性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通道,第四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用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建立为了保证下行业务数据包连续性的下行业务数据包的转发通道。
在步骤710后,下行业务数据包转发路径:
远端用户面网元->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
源用户面网元->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
711.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三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给远端用户面网元,第三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远端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相应的,远端用户面网元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三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711的第三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步骤705中的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用于远端用户面网元从数据网络收到下行业务数据包后,根据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分配的第二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发往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
712.远端用户面网元回复第三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给会话管理网元,第三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指示PFCP会话成功更新。
相应的,会话管理网元从远端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三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在步骤712后,下行业务数据包转发路径:
远端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
源用户面网元->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
713.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给目标用户面网元,第四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目标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相应的,目标用户面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713的第四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步骤706的第二N4信息中所包含第二上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第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二下行数据包转发规则。
其中,步骤713的第四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中还包含第三指示信息,关于第三指示信息,可以参考图4中步骤403相关描述,在此不加赘述。
示例性的,针对步706中的情况1.2和情况1.3,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将第三指示信息转发给目标用户面网元;针对步骤706中的情况1.1,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收到的第二指示信息,将发送给目标用户面网元的第二上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的包含的转发动作信元中的缓存比特设置为1来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714.目标用户面网元回复第四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四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指示PFCP会话成功更新。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用户面网元接收第四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在步骤714后,下行业务数据包转发路径:
远端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
目标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
715.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PDU会话资源更新请求消息给目标接入网设备,PDU会话资源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步骤704中的第一业务数据包转发信息。
相应的,目标接入网设备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PDU会话资源更新请求消息。
716.目标接入网设备回复PDU会话资源更新响应消息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PDU会话资源更新响应消息指示PDU会话资源更新成功。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接入网设备接收PDU会话资源更新响应消息。
在步骤716后,上行业务数据包转发路径:
终端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源用户面网元;
终端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远端用户面网元。
可选的,在步骤716之后,本方案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717-步骤724,具体的,参见图7C,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717.会话管理网元等待目标应用网元的确认消息。
718.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应用网元接收确认消息后,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PDU会话更新消息(Nsmf_PDUSession_Update request)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第二PDU会话更新消息中包含第四指示信息。
其中,步骤718与图6C中步骤618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719.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回复第二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给会话管理网元(Nsmf_PDUSession_Update response),第二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指示第二PDU会话更新成功。
相应的,会话管理网元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PDU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720.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五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给目标用户面网元,第五PFCP会话更新请求消息用户通知目标用户面网元更新终端设备的PFCP会话。
其中,步骤720与图6C中步骤620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721.目标用户面网元回复第五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第五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指示PFCP会话成功更新。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目标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五PFCP会话更新响应消息。
在步骤712后,上行业务数据包转发路径:
终端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用户面网元;
终端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远端用户面网元。
722.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在预设时间内没有转发业务数据包时,则发送PFCP会话报告给中间会话管理网元,PFCP会话报告用于通知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此事件,即,PFCP会话报告用于通知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在预设时间内没有转发业务数据包。
相应的,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接收PFCP会话报告。
723.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PFCP会话报告,发起源测会话的删除,发送PFCP会话删除消息给源用户面网元。
724.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PFCP会话删除消息给源分流用户面网元。
可以看出,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目标用户面网元未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前转发上行数据包,而是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前缓存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未被转发出去,避免了上行数据包的丢失。另外,由于目标用户面网元在目标应用网元完成切换后才转发上行数据包,使得上行数据包可以转发至目标应用网元,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同时,避免了终端设备的上行或下行数据包的丢失,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该通信***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会话管理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其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用于实现图4中由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执行的动作;会话管理网元,用于实现图4中由会话管理网元执行的动作;目标用户面网元,用于实现图4中由目标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动作。其次,该通信***还包括用户面网元,该用户面网元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用于实现图6A-图7C中由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执行的动作;会话管理网元,用于实现图6A-图7C中由会话管理网元执行的动作;目标用户面网元,用于实现图6A-图7C中由目标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动作;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用于实现图6A-图7C中由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动作;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用于实现图6A-图7C中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动作。另外,该通信***还包括目标接入网设备、源用户面网元和远端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用于实现图6A-图7C中由目标接入网设备执行的动作;源用户面网元,用于实现图6A-图7C中由源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动作;远端用户面网元,用于实现图6A-图7C中由远端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动作。
本申请还提供又一种通信***,该通信***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和用户面网元,该用户面网元包括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或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其中,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用于实现图5-图7C中由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执行的动作;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用于实现图5-图7C中由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动作;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用于实现图5-图7C中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动作。其次,该通信***还包括会话管理网元和目标用户网元,会话管理网元,用于实现图6A-图7C中由会话管理网元执行的动作;目标用户面网元,用于实现图6A-图7C中由目标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动作。另外,该通信***还包括目标接入网设备、源用户面网元和远端用户面网元,目标接入网设备,用于实现图6A-图7C中由目标接入网设备执行的动作;源用户面网元,用于实现图6A-图7C中由源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动作;远端用户面网元,用于实现图6A-图7C中由远端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动作。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现各网元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用户面网元(如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用户面网元等)、会话管理网元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800可应用于上述图4-图7C所示的方法中,如图8所示,该通信装置800包括:收发模块801。收发模块801可以是收发器或者通信接口。该通信装置可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涉及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用户面网元(如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用户面网元等)或会话管理网元,或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网元的功能。该网元或者网络功能既可以是硬件设备中的网络元件,也可以是在专用硬件上运行的软件功能,或者是平台(例如,云平台)上实例化的虚拟化功能。可选的,该通信装置800还可以包括处理模块802和存储模块803,处理模块802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处理模块802可用于支持通信装置8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处理动作。存储模块803用于存储通信装置80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一种实例,当该通信装置作为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或为应用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中的芯片,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执行的步骤。收发模块801用于支持与会话管理网元、用户面网元(如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用户面网元等)等之间的通信,收发模块具体执行图4-图7C中由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执行的发送和/或接收的动作,例如支持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执行步骤401和步骤403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和/或用于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过程。
一种实例,当该通信装置作为会话管理网元或为应用于会话管理网元中的芯片,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会话管理网元执行的步骤。收发模块801用于支持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等之间的通信,收发模块具体执行图4-图7C中由会话管理网元执行的发送和/或接收的动作,例如支持会话管理网元执行步骤402和步骤404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和/或用于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过程。
一种实例,当该通信装置作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为应用于源分流用户面网元中的芯片,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执行的步骤。收发模块801用于支持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等之间的通信,收发模块具体执行图4-图7C中由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发送和/或接收的动作,例如支持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执行步骤604和步骤616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和/或用于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过程。
一种实例,当该通信装置作为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或为应用于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中的芯片,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执行的步骤。收发模块801用于支持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等之间的通信,收发模块具体执行图4-图7C中由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发送和/或接收的动作,例如支持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执行步骤602和步骤610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和/或用于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过程。
一种实例,当该通信装置作为目标用户面网元或为应用于目标用户面网元中的芯片,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目标用户面网元执行的步骤。收发模块801用于支持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等之间的通信,收发模块具体执行图4-图7C中由目标用户面网元执行的发送和/或接收的动作,例如支持目标用户面网元执行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过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目标用户面网元或会话管理网元为芯片时,收发模块801可以是接口、管脚或电路等。接口可用于输入待处理的数据至处理器,并可以向外输出处理器的处理结果。具体实现中,接口可以是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 purpose input output,GPIO)接口,可以和多个***设备(如显示器(LCD)、摄像头(camara)、射频(radio frequency,RF)模块、天线等等)连接。接口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当然,接口也可以理解为通信接口。
处理模块802可以是处理器,该处理器可以执行存储模块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芯片执行上述实施例涉及的方法。
进一步的,处理器可以包括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示例性的,控制器主要负责指令译码,并为指令对应的操作发出控制信号。运算器主要负责执行定点或浮点算数运算操作、移位操作以及逻辑操作等,也可以执行地址运算和转换。寄存器主要负责保存指令执行过程中临时存放的寄存器操作数和中间操作结果等。具体实现中,处理器的硬件架构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架构、无互锁管道阶段架构的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 withoutinterlocked piped stages architecture,MIPS)架构、进阶精简指令集机器(advancedRISC machines,ARM)架构或者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架构等等。处理器可以是单核的,也可以是多核的。
该存储模块803可以为该芯片内的存储模块,如寄存器、缓存等。存储模块803也可以是位于芯片外部的存储模块,如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等。
需要说明的,处理器、接口各自对应的功能既可以通过硬件设计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设计来实现,还可以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这里不作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输入接口用于接收来自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的信息,输出接口用于向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输出信息,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实现如图4-图8所示任一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实现如图4-图8所示任一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当指令被运行时,使得芯片执行如图4-图8所示任一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得图4-图8所示任一实施例被执行。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方案的目标。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网元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网元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网元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云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上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7)

1.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所述方法包括:
向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
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向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从所述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所述上行数据包;
根据所述第四指示信息,向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所述上行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源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所述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所述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六指示信息在所述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六指示信息在所述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六指示信息在所述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六指示信息在所述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所述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5.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所述方法包括:
向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或,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接入网设备转发来自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七指示信息;
所述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所述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七指示信息在所述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七指示信息在所述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所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七指示信息在所述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七指示信息在所述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8.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会话管理网元,所述方法包括:
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
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向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所述上行数据包,所述第四指示信息为所述会话管理网元获知目标应用网元已完成切换后发送的指示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和第六指示信息;所述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所述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10.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用户面网元,所述方法包括:
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从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面网元转发所述上行数据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源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六指示信息在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六指示信息在所述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六指示信息在所述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所述源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源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其中,所述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所述第二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二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13.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用户面网元,所述方法包括:
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或,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接入网设备转发来自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七指示信息在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所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七指示信息在所述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中添加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七指示信息在所述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中添加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隧道端点标识和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网际协议地址得到;
其中,所述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多项:所述第四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四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或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15.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所述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
所述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从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发送,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所述会话管理网元向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所述上行数据包,所述第四指示信息为所述会话管理网元获知目标应用网元已完成切换后发送的指示信息;
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第四指示信息,向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所述上行数据包。
16.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向所述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或,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接入网设备转发来自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17.一种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包括收发模块,所述收发模块,用于:
向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
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向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从所述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所述上行数据包;
根据所述第四指示信息,向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所述上行数据包。
18.一种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包括收发模块,所述收发模块,用于向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或,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接入网设备转发来自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19.一种会话管理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会话管理网元包括收发模块,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已经***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和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及已经删除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和源用户面网元;
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缓存上行数据包;
向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转发所述上行数据包,所述第四指示信息为所述会话管理网元获知目标应用网元已完成切换后发送的指示信息。
20.一种用户面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面网元包括收发模块,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从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源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一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21.一种用户面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面网元包括收发模块,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从中间会话管理网元接收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控制协议请求消息包括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和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远端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或,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向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转发来自所述源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若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所述第三数据包检测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检测来自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所述第三数据包转发规则为所述目标分流用户面网元向目标接入网设备转发来自所述源分流用户面网元的数据包对应的规则。
2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实现如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的方法。
2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的方法。
24.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当所述指令被运行时,使得所述芯片执行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5.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得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26.一种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会话管理网元和用户面网元,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会话管理网元用于执行权利要求8-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用户面网元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7.一种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包括中间会话管理网元和用户面网元,所述中间会话管理网元用于执行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用户面网元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3-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1245179.3A 2021-10-26 2021-10-26 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Pending CN1160334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45179.3A CN116033494A (zh) 2021-10-26 2021-10-26 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EP22885744.7A EP4408067A1 (en) 2021-10-26 2022-10-18 Indicati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messag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PCT/CN2022/125902 WO2023071866A1 (zh) 2021-10-26 2022-10-18 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45179.3A CN116033494A (zh) 2021-10-26 2021-10-26 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3494A true CN116033494A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78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45179.3A Pending CN116033494A (zh) 2021-10-26 2021-10-26 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408067A1 (zh)
CN (1) CN116033494A (zh)
WO (1) WO202307186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8584B (zh) * 2018-03-14 2020-1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切换用户面网元的方法、装置和***
CN110351777B (zh) * 2018-04-03 2022-1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指示业务分流的方法和装置
CN112105065B (zh) * 2019-06-17 2022-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408067A1 (en) 2024-07-31
WO2023071866A1 (zh) 2023-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07730A (zh) 会话管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及***
CN112106418B (zh) 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WO2020001562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212857B2 (en) Predictive bearer assignment for wireless networks
CN112788542B (zh) 通信方法、设备及***
US11129092B2 (en) Application specific location discovery
WO2018155007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制御装置、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EP4185009A1 (en) Packet forward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20230388908A1 (en) Network slice-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3030066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xr ser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6746085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4007204A (zh) 基于中继通信与直连通信的通信选择方法和设备
US20230362748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950111A (zh) 一种会话切换方法及装置
WO2023183349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switching of traffic corresponding to a communication session between two non-3gpp access paths
US2024024411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user plane function sel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6033494A (zh) 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KR102273390B1 (ko) 네트워크 기능 통합방법 및 장치
CN115915196A (zh) 一种链路状态检测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
CN117956506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473564B (zh) 网络切片切换的方法、建立pdu会话的方法及装置
US1167204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 interworking function selection for dual connectivity user equipment
WO2023272670A1 (zh) 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及***
US2023011640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ssion breakout of home routed session in visited plm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3272669A1 (zh) 一种寻呼方法及相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