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09305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09305A
CN116009305A CN202211741803.3A CN202211741803A CN116009305A CN 116009305 A CN116009305 A CN 116009305A CN 202211741803 A CN202211741803 A CN 202211741803A CN 116009305 A CN116009305 A CN 1160093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layer
quantum rod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418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永芳
谭学斌
李荣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Mianya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Mianya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Mianya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4180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093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09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093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子像素区,每个子像素区包括相邻接的透射区和反射区,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二者之间的液晶层;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基板与液晶层之间位于反射区的色阻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与液晶层之间分别位于透射区和反射区的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和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透射电极与液晶层之间位于透射区的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和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用于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用于吸收蓝色背光并受激发射彩色偏振光。显示面板提高了透射显示模式的穿透率和色域,以及反射显示模式的亮度。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istal Display,LCD)因其具有省电、辐射、使用寿命长等众多优点,在液晶电视、移动电话、计算机屏幕、笔记本电脑屏幕、平板等平板显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透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具有对比度高、亮度高的优势,但是所需背光源功耗较大,且在强光下可视性较差,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不需要背光源,功耗低,但是在光线微弱的环境中很难实现图像显示功能。在现有技术中,半透射半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不仅可利用环境光降低产品功耗,且可增强阳光下的可视性。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半透射半反射式液晶面板由于色阻层和偏光层的设置,存在透射模式下的色域和穿透率较低,以及反射模式下的亮度较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半透射半反射式液晶面板存在透射模式下的色域和穿透率较低以及反射模式下的亮度较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子像素区,每个所述子像素区包括相邻接的透射区和反射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像素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用于驱动所述液晶层;所述像素电极包括位于所述透射区的透射电极和位于所述反射区的反射电极;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且位于所述反射区,用于将入射光过滤为彩色光;
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和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且分别位于所述透射区和所述反射区;所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和所述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均包括第一混色量子棒和第一液晶分子,所述第一混色量子棒沿第一预设方向排列,以用于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将线偏振光转换成圆偏振光;
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透射电极与所述液晶层之间,且位于所述透射区,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包括单色量子棒和第二液晶分子,所述单色量子棒沿第二预设方向排列,以用于吸收蓝色背光并受激发射彩色偏振光。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偏光层和第二偏光层,所述第一偏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相互垂直;
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以使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二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以使所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均为45°。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一偏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
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与液晶层之间,且位于所述透射区,所述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包括第二混色量子棒和第三液晶分子,所述第二混色量子棒沿第三预设方向排列,以用于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
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未设置偏光层。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相互垂直,以使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相互垂直;所述第三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以使所述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以使所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板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板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均为45°。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配向层和第二配向层,所述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所述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与所述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且与所述液晶层接触,且所述第一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垂直,用于对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配向层,所述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其中,所述第二配向层位于所述反射区,用于对所述液晶层中位于所述反射区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透射电极之间且与所述液晶层接触,且所述第二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垂直,用于对所述液晶层中位于所述透射区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或,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与液晶层之间,位于所述透射区,且与所述液晶层接触;所述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包括第二混色量子棒和第三液晶分子,所述第二混色量子棒沿第三预设方向排列,所述第三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三预设方向垂直,用于对所述液晶层中位于所述透射区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散射层,所述散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液晶层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或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所述散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与所述液晶层之间;所述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所述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色阻层与所述液晶层之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蓝色背光;
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为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子像素区,每个子像素区包括相邻接的透射区和反射区,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显示面板通过使色阻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与液晶层之间,并位于反射区,使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透射电极与液晶层之间且位于透射区,并使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包括单色量子棒和第二液晶分子,单色量子棒沿第二预设方向排列,使得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可用于吸收蓝色背光并受激发射彩色偏振光,即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既具有偏振功能,也具有色阻功能,使得透射区无需设置色阻层,同时还可减少偏光层的数量,从而减少了透射区光的损失,提升了透射区的穿透率,且通过使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包括单色量子棒,采用单色量子棒受激发射对应颜色的彩色光,能够有效提升透射显示模式下的色域;并且,通过将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透射电极与液晶层之间,使得液晶层靠近第一基板的一侧的透射区无需设置色阻层,可增加环境光在反射区的入光量,从而有效提高该显示面板在反射显示模式下的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暗态时的光线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亮态时的光线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显示面板;10-第一基板;11-色阻层;12-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4-第一配向层;15第一偏光层;16-散射层;20-第二基板;21-像素电极;211-透射电极;212-反射电极;22-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3-第二配向层;24-第二偏光层;25-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30-液晶层;40-子像素区;41-透射区;42-反射区;50-量子棒液晶混合层;51-透明衬底;52-量子棒;53-配向液晶分子;200-背光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
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5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
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
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0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
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
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5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
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
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具有多个子像素区40,每个子像素区40包括相邻接的透射区41和反射区42,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可采用透射显示模式,通过透射区41实现图像显示,在光线较强的环境下,可采用反射显示模式,通过反射区42实现图像显示,使得该显示面板100能够降低功耗,提高强光下的可视性。
具体地,该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20和液晶层30;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相对设置,液晶层30设置于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具体地,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为透明基板,以使光线能够透过;其中,第二基板20为阵列基板,用于产生驱动信号,从而驱动液晶层30的液晶分子旋转。其中,位于透射区41的部分液晶层30的厚度是位于反射区42的部分液晶层30的厚度的两倍,以使透射区41的光线在液晶层30中的光程与反射区42的光线在液晶层30中的光程相同,便于偏光板与其他具有偏振作用的膜层的透光轴的角度设置以及透射显示模式和反射显示模式的驱动电路的设计。
其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像素电极21,像素电极21设置于第二基板20与液晶层30之间,且与第二基板20电连接,以用于驱动液晶层30。具体地,像素电极21包括位于透射区41的透射电极211和位于反射区42的反射电极212,每个子像素区40的透射区41内设置透射电极211,反射区42内设置反射电极212,以分别对每个子像素区40内位于透射区41的液晶分子和位于反射区42的液晶分子进行驱动。其中,透射电极211为透明导电材质,例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等,以使光线能够透过透射电极211进入液晶层30,从而实现透射显示模式;反射电极212为具有高反射率的导电材质,例如铝、银、铜、铁或其合金等,以用于反射光线至第一基板10,从而实现反射显示模式。
具体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配向层14和第二配向层23,第一配向层14设置于液晶层30与第一基板10之间,且与液晶层30接触,第二配向层23设置于液晶层30与第二基板20之间,且与液晶层30接触,以对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预配向,其具体配向工艺可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做具体介绍。
进一步地,该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基板10与液晶层30之间的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和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位于透射区41,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位于反射区42。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和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均包括第一混色量子棒和第一液晶分子,其中,第一混色量子棒沿第一预设方向排列,以用于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将线偏振光转换成圆偏振光;具体地,第一混色量子棒沿第一预设方向排列是指第一混色量子棒为棒状,其轴向方向与第一预设方向平行,也可以理解为,第一混色量子棒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预设方向平行。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和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的具体结构和制备方法请参见下文具体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量子棒液晶混合层50,上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和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的具体结构、功能和制备方法与该量子棒液晶混合层50的具体结构、功能和制备方法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地,该量子棒液晶混合层50包括量子棒52和配向液晶分子53,其中,配向液晶分子53按照预设方向排列,即配向液晶分子53的轴向与预设方向平行;量子棒52的表面具有修饰配体,使得量子棒52可与配向液晶分子53相互交叉结合,从而使得量子棒52的排列方向垂直于配向液晶分子53的排列方向,因此可通过对配向液晶分子53进行预配向从而控制量子棒52的排列方向,从而使得量子棒52能够按照预设的方向定向排列,使得定向排列的量子棒52具有偏振功能,可将自然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可与其他具有偏振功能的膜层配合,以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或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其中,量子棒52的排列方向是指量子棒52的长度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该量子棒液晶混合层50的制备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透明衬底51;
S2:在透明衬底51上涂布偶氮染料,并进行紫外光照射进行配向;
S3:在配向后的偶氮染料膜层上涂布量子棒52和配向液晶分子53的混合液。
其中,透明衬底51可为透明绝缘材料,例如石英、玻璃、有机玻璃、亚克力或其他高分子有机材料,衬底的大小、形状和厚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然后采用紫外偏振光对设置于透明衬底51上的偶氮染料进行照射以对偶氮染料膜层进行配向,配向后偶氮染料的分子会沿垂直于紫外偏振光的方向排列;然后在配向后的偶氮染料膜层上涂布量子棒52和配向液晶分子53的混合液,混合液中的配向液晶分子53则会沿着偶氮染料分子的排列方向排列,即配向液晶分子53也沿垂直于紫外偏振光的方向定向排列,量子棒52的表面具有修饰配体,使得量子棒52与配向液晶分子53相互交叉结合,从而使得量子棒52沿垂直于配向液晶分子53方向排列,使得定向排列的量子棒52具有偏振功能,可将自然光转换为线偏振光,还可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或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其中,量子棒52的排列方向即为该量子棒液晶混合层50的透光轴。
在本实施例中,量子棒52可为单色量子棒或混色量子棒,单色量子棒包括红色量子棒、绿色量子棒或蓝色量子棒中的一种,可吸收蓝色光并受激发射对应颜色的光,即红色量子棒可吸收蓝色光并受激发射红色光,绿色量子棒可吸收蓝色光并受激发射绿色光,蓝色量子棒吸收蓝色光并受激发射蓝色光,从而使得该量子棒液晶混合层50同时兼具偏振作用和色阻作用,且通过采用量子棒52受激发射彩色光,能够有效提升色域;混色量子棒包括红色量子棒、绿色量子棒和蓝色量子棒的混合体,定向排列的混色量子棒仅改变光的偏振态,不改变光的颜色。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在透射显示模式下,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用于将透过液晶层30的圆偏振光转换成线偏振光,线偏振光的方向平行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时可透过第一偏光层15而呈亮态,线偏振光的方向垂直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时不可透过第一偏光层15而呈暗态,从而实现图像显示;在反射显示模式下,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用于将透过第一偏光层15的线偏振光转换成圆偏振光,以及将从反射电极212反射过来并透过液晶层30的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的方向平行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时可透过第一偏光层15而呈亮态,该线偏振光的方向垂直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时不可透过第一偏光层15而呈暗态,从而实现图像显示。具体的,该显示面板100在透射显示模式下和在反射显示模式下光的运行过程具体请参考下文图3和图4实施例的具体描述,此处不做具体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色阻层11、散射层16和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其中,色阻层11设置于第一基板10与液晶层30之间,且位于反射区42,以用于将入射光过滤为对应颜色的彩色光,且通过将色阻层11仅设置于反射区42,在第一基板10与液晶层30之间的透射区41不设置色阻层11,可减少环境光从透射区41穿过第一基板10的损失量,即增加环境光从透射区41穿过第一基板10进入反射区42的入光量,进而增加了反射区42的入光量,从而有效提高该显示面板100在反射显示模式下的亮度。
散射层16设置于第一基板10与液晶层30之间,且位于透射区41。具体地,该散射层16可设置于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靠近液晶层30的一侧或远离液晶层30的一侧。通过在第一基板10与液晶层30之间设置散射层16,并使散射层16位于透射区41,使得更多的环境光可经散射层16进入反射区42,进一步提高反射区42的入光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反射显示模式下的图像显示亮度。
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设置于透射电极211与液晶层30之间,且位于透射区41,以对透射区41的入射光进行光转换。具体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包括单色量子棒和第二液晶分子,单色量子棒沿第二预设方向排列,以用于吸收蓝色背光并受激发射彩色偏振光。单色量子棒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预设方向平行,以使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能够改变光的偏振态,以配合显示面板100其他膜层实现图像显示。通过将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设置于透射电极211与液晶层30之间,即设置于液晶层30远离第一基板10的一侧,使得液晶层30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无需设置色阻层11,不仅能够增加环境光在反射区42的入光量,同时还可减少偏光层的数量,使得该显示面板100透射区41的膜层数量减少,能够有效减少透射区41光的损失,从而提升透射区41的穿透率,提高显示亮度,降低功耗。而且,通过采用量子棒受激发射彩色光,能够有效提升色域。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的具体结构与制备方法与上文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量子棒液晶混合层50的具体结构和制备方法相同或相似,具体请参考上文具体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100进一步还包括第一偏光层15和第二偏光层24;第一偏光层15设置于第一基板10远离液晶层30的一侧,用于使光线透过而呈现亮态或使光线被阻挡而呈现暗态,以及用于将自然光转换为线偏振光;第二偏光层24设置于第二基板20远离液晶层30的一侧,且第二偏光层24的透光轴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相互垂直,用于将背光转换为线偏振光。
具体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设置于第一基板10与液晶层30之间,散射层16设置于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与液晶层30之间;色阻层11设置于第一基板10与液晶层30之间,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设置于色阻层11与液晶层30之间。
具体地,第二预设方向与第二偏光层24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以使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的透光轴与第二偏光层24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第一预设方向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以使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的透光轴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的透光轴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均为45°,从而使得各个膜层之间相互配合实现图像显示,具体的,每个子像素在显示暗态和亮态时光线的路线及状态请参见下文具体介绍。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暗态时的光线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20对透射电极211和反射电极212不施加电压或是施加与公共电极相同的电压,子像素区40内电场强度为零,子像素在透射模式下,背光模组200(见图8)的蓝色背光通过第二偏光层24后转换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层24的透光轴平行,然后穿过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后转换为圆偏振光,由于电场强度为零,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未旋转,圆偏振光穿过液晶层30后不发生改变,穿过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后转换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层24的透光轴平行,因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与第二偏光层24的透光轴相互垂直,因此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垂直,不能透过第一偏光层15,从而显示暗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20对透射电极211和反射电极212不施加电压或是施加与公共电极相同的电压,子像素区40内电场强度为零,子像素在反射模式下,环境光通过第一偏光层15后转换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平行,然后穿过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后转换为圆偏振光,由于电场强度为零,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为旋转,圆偏振光穿过液晶层30后不发生改变,经反射电极212反射后转变为旋向相反的圆偏振光,再次穿过液晶层30后不改变偏振方向,然后再次穿过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后转换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垂直,不能透过第一偏光层15,从而显示暗态。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亮态时的光线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20对透射电极211和反射电极212施加电压,在子像素区40内形成一预设强度的电场,子像素在透射模式下,背光模组200的蓝色背光通过第二偏光层24后转换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层24的透光轴平行,然后穿过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后转换为圆偏振光,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相应偏转,圆偏振光穿过液晶层30后转换为旋向相反的圆偏振光,然后穿过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后转变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则与第二偏光层24的透光轴垂直,因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也与第二偏光层24的透光轴垂直,使得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平行,能够透过第一偏光层15,从而显示亮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20对透射电极211和反射电极212施加电压,在子像素区40内形成一预设强度的电场,子像素在反射模式下,环境光通过第一偏光层15后转换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平行,然后穿过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后转换为圆偏振光,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相应偏转,且由于反射区42的部分液晶层30的厚度是透射区41的部分液晶层30的厚度的二分之一,圆偏振光穿过液晶层30后转变为旋向不变的椭圆偏振光,然后经反射电极212反射后转换为旋向相反的椭圆偏振光,再次穿过液晶层30后转换为旋向相反的圆偏振光,需要说明,此处旋向相反是与经反射电极212反射后未经过液晶层30的椭圆偏振光的旋向相比,然后再次穿过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后转换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平行,能够透过第一偏光层15,从而显示亮态。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偏光层15,第一偏光层15设置于第一基板10远离液晶层30的一侧,而在第二基板20远离液晶层30的一侧未设置偏光层。进一步地,该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设置于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与液晶层30之间,且位于透射区41。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包括第二混色量子棒和第三液晶分子,第二混色量子棒沿第三预设方向排列,以用于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其中,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的具体结构与制备方法与上文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量子棒液晶混合层50的具体结构和制备方法相同或相似,具体请参考上文具体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第二预设方向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相互垂直,以使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的透光轴与第一偏光板的透光轴相互垂直;第三预设方向与第二预设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以使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的透光轴与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第一预设方向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以使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的透光轴与第一偏光板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的透光轴与第一偏光板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均为45°。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的透光轴与第一偏光板的透光轴相互垂直,使得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可吸收蓝色背光并受激发射对应颜色的彩色线偏振光,不仅具有色阻作用,而且还具有偏振作用,可替代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偏光层24,无需在第二基板20远离液晶层30的一侧设置偏光层,从而减少了偏光层的数量,减少了透射区41入射光的损失,能够进一步提高透射区41光线的穿透率、提高显示亮度、减少功耗;通过使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的透光轴与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可使得蓝色背光通过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转换为对应颜色的线偏振光后,经过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可转换为相应的圆偏振光,从而配合液晶层30、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以及第一偏光层15以实现图像显示;具体的,每个子像素在显示暗态和亮态时光线的路线及状态与图3和图4中实施例相似,具体可参考上文相关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与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设置于液晶层30与第一基板10之间且与液晶层30接触,且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和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中的第一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第一混色量子棒的第一预设方向垂直,用于对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配向层23,第二配向层23设置于液晶层30与第二基板20之间。
具体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与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与液晶层30接触,可用于对液晶层30中的液晶进行配向。从上文有关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制备方法的相关介绍容易理解,第一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第一混色量子棒的排列方向相垂直,而第一混色量子棒的排列方向与第一偏光层15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使得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和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中的第一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的配向相平行,从而使得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和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可对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即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2和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还可作为配向层使用,从而减少配向层的数量,进而节省配向层的制程和配向制程,提高生产效率,且可进一步减少膜层数量,有利于光的透过以及显示面板100的轻薄化。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与上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配向层23位于反射区42,用于对液晶层30中位于反射区42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或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设置于液晶层30与透射电极211之间且与液晶层30接触,且第二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第二预设方向垂直,或第三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第二预设方向垂直,用于对液晶层30中位于透射区41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二偏光层24和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未设置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与液晶接触,可用于对液晶层30中的液晶进行配向。从上文有关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制备方法的相关介绍容易理解,第二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第一混色量子棒的排列方向相垂直,而单色量子棒的排列方向与第二偏光层24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使得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中的第二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的配向相平行,从而使得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可对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即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还可作为透射区41的部分配向层使用,进一步减少透射区41的部分配向层的设置,第二配向层23仅位于反射区42,可进一步减少透射区41的膜层数量,有利于光的透过以及显示面板100的轻薄化。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和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设置于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2与液晶层30之间,位于所述透射区,且与液晶层30接触,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包括第二混色量子棒和第三液晶分子,第二混色量子棒沿第三预设方向排列,第三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第三预设方向垂直,可用于对液晶层30中的液晶进行配向。具体与第四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中,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中的第三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的配向相平行,从而使得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和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13可对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即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25还可作为透射区41的部分配向层使用,进一步减少透射区41的部分配向层的设置,第二配向层23仅位于反射区42,可进一步减少透射区41的膜层数量,有利于光的透过以及显示面板100的轻薄化。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具有透射显示模式和反射显示模式,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可采用透射显示模式,在光线较强的环境下,可采用反射显示模式,从而降低显示装置的功耗,提高强光下的可视性。
具体地,该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200与显示面板100。其中,背光模组200用于向显示面板100提供蓝色背光,背光模组200具体可为侧入式的背光模组200或直下式的背光模组200,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显示面板100设置于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的一侧,以通过接收蓝色背光而实现透射显示模式。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上文具体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该显示装置通过使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以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从而提升透射显示模式下的色域和穿透率,降低了显示装置的功耗,同时还可提高反射显示模式下的亮度,减少了显示面板100中膜层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有利于该显示装置的轻薄化。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子像素区,每个所述子像素区包括相邻接的透射区和反射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像素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用于驱动所述液晶层;所述像素电极包括位于所述透射区的透射电极和位于所述反射区的反射电极;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且位于所述反射区,用于将入射光过滤为彩色光;
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和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且分别位于所述透射区和所述反射区;所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和所述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均包括第一混色量子棒和第一液晶分子,所述第一混色量子棒沿第一预设方向排列,以用于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将线偏振光转换成圆偏振光;
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透射电极与所述液晶层之间,且位于所述透射区,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包括单色量子棒和第二液晶分子,所述单色量子棒沿第二预设方向排列,以用于吸收蓝色背光并受激发射彩色偏振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偏光层和第二偏光层,所述第一偏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相互垂直;
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以使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二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以使所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均为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一偏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
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与液晶层之间,且位于所述透射区,所述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包括第二混色量子棒和第三液晶分子,所述第二混色量子棒沿第三预设方向排列,以用于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
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未设置偏光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相互垂直,以使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相互垂直;所述第三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以使所述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以使所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的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透光轴之间的夹角均为45°。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配向层和第二配向层,所述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所述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与所述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且与所述液晶层接触,且所述第一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垂直,用于对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配向层,所述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向层位于所述反射区,用于对所述液晶层中位于所述反射区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
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透射电极之间且与所述液晶层接触,且所述第二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垂直,用于对所述液晶层中位于所述透射区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或,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三量子棒液晶混合层与液晶层之间,位于所述透射区,且与所述液晶层接触;所述第四量子棒液晶混合层包括第二混色量子棒和第三液晶分子,所述第二混色量子棒沿第三预设方向排列,所述第三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三预设方向垂直,用于对所述液晶层中位于所述透射区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散射层,所述散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液晶层之间,且位于所述透射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所述散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量子棒液晶混合层与所述液晶层之间;所述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所述第二量子棒液晶混合层设置于所述色阻层与所述液晶层之间。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蓝色背光;
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1741803.3A 2022-12-29 2022-12-2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0093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41803.3A CN116009305A (zh) 2022-12-29 2022-12-2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41803.3A CN116009305A (zh) 2022-12-29 2022-12-2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09305A true CN116009305A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22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41803.3A Pending CN116009305A (zh) 2022-12-29 2022-12-2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09305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2945A (zh) * 2013-08-12 2016-03-3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6444164A (zh) * 2016-11-25 2017-02-22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量子棒液晶盒及其光电器件的制备方法
US20200257166A1 (en) * 2019-02-13 2020-08-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flective display
CN113219716A (zh) * 2021-05-18 2021-08-06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和驱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2945A (zh) * 2013-08-12 2016-03-3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6444164A (zh) * 2016-11-25 2017-02-22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量子棒液晶盒及其光电器件的制备方法
US20200257166A1 (en) * 2019-02-13 2020-08-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flective display
CN113219716A (zh) * 2021-05-18 2021-08-06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和驱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23111B1 (ko) 표시 장치
US7379133B2 (en) Reflective LCD, semitransmitting reflective LCD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674771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7330226B2 (en) Reflection-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060033865A1 (en) Composite display unit and electric apparatus using this
US20190384133A1 (en) Reflective electrochromic display panel
KR100301854B1 (ko) 투과 및 반사형 겸용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30033990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US2024020153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101720724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7094253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EP2163940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11158185B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1010397B1 (ko) 양면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600930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050157230A1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524195A (zh) 配备了胆甾层的基板及配备了该基板的显示器件
US20050140905A1 (en) In-plane field type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6765639B2 (en) Circui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controlling rotational direction of light reflected in boundary domain
US2003013762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
CN217821181U (zh) 反射式液晶显示屏
CN115356874A (zh) 反射式液晶显示屏
CN117369177A (zh) 透反式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CN11610711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01209048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