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68536A - 测试无线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测试无线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68536A
CN115968536A CN202080103466.8A CN202080103466A CN115968536A CN 115968536 A CN115968536 A CN 115968536A CN 202080103466 A CN202080103466 A CN 202080103466A CN 115968536 A CN115968536 A CN 1159685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data
test
channel model
te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346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68536B (zh
Inventor
卡里·维耶里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INDUSTRY SOFTW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INDUSTRY SOFTW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INDUSTRY SOFTWARE Ltd filed Critical SIEMENS INDUSTRY SOFTWARE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968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685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685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685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0082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 H04B17/0087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or channel si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91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channel
    • H04B17/3911Fading models or fading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91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channel
    • H04B17/3912Simulation models, e.g. distribution of spectral power density or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SI] for a given geographic reg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用于生成用于测试无线电设备(DU,RU,UE)的测试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由测试装置(10)确定一个或多个波束标识符(1,…,n);由测试装置基于一个或多个波束标识符(1,…,n)来选择一个或多个无线电信道模型;由测试装置(10)接收表示一个或多个波束成形天线的I/Q数据的基带信号;由测试装置(10)根据所选择的无线电信道模型来处理表示I/Q数据的基带信号;以及由测试装置(10)将表示I/Q数据的经处理的基带信号发射到被测试的无线电设备(DU,RU,UE)。

Description

测试无线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电设备和测试无线电设备,以及用于生成测试数据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在诸如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之类的无线***中,例如,在基站和移动设备上使用多个天线来利用被称为多径传播的现象,以实现更高的数据速率。通常,诸如MIMO***的无线***在每个无线电信道上同时传输和接收多个数据信号。多径传播现象是当数据信号在基站和移动设备之间传播时影响数据信号的环境因素的结果,包括例如电离层反射和折射、大气波导、来自地面物体的反射和来自水体的反射。由于这些因素,数据信号经历多径干扰,这导致数据信号的相长干扰、相消干扰或衰落以及相移。MIMO技术已经在各种无线通信标准中标准化,包括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1n、IEEE 802.11ac、HSPA+(3G)、WiMAX(4G)和长期演进(LTE)标准。
无线***的基站和移动设备需要测试。用于测试无线电设备的测试***可以包括分布式单元DU、测试装置、无线电单元和UE,以及用于互连组件的各种电缆。
最新一代无线***是第五代无线***,通常缩写为“5G”。预期在30Ghz和300GHz之间的毫米波频谱(mmWave)中操作的5G无线***将在分布式单元DU和用户设备UE中采用具有快速动态波束切换的波束成形。
目前,不可能制造用于测试动态波束成形调度的合理测试***。每秒的数据量是大量的。例如,在3.125Gbps到100Gbps之间,或甚至在大规模5G/6G无线电中1TB/s。另外,波束和自适应波束控制产生新的挑战来测试即将到来的5G或甚至6G***。波束成形和算法测试需要大量的信号路径(多径、多用户),例如,多达3000条信号路径。利用当前的信道建模技术,实时仿真信号路径的数量是不合理的。此外,用于测试的已知信道模型相当简单并且仅支持传统的测试方法。无线电设备制造商正在寻找更真实的字样模型,尤其是包括多用户和移动用户场景。这些是当前通道模型和测试方法中缺失的主要特征。
5G NR指定根据所使用的波束改变大量MIMO参数的波束成形功能。此外,信道模型测试装置可能不知道当前正使用哪个波束。有益的是,每个波束具有其自己的衰落的信道模型。
无线电设备制造商正在开发新的算法以通过机器学习(ML)或人工智能(AI)来控制无线电设备的操作,诸如波束成形调度。为此,用于确定波束成形调度的算法需要实际的学习数据。无线电设备制造商将机器学习模型应用于毫米波长设备。在这样的设备中,每个环境是不同的,并且机器学习模型需要学习设备环境和用于选择最佳波束和/或最佳波束成形调度的各个无线电信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已知测试方法并提供所描述挑战的解决方案。
该目的通过以下方面实现。
根据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生成用于测试无线电设备的测试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由测试装置确定一个或多个波束标识符的步骤。该方法还包括由测试装置基于一个或多个波束标识符选择一个或多个无线电信道模型的步骤。该方法还包括由测试装置接收表示一个或多个波束成形天线的I/Q数据的基带信号的步骤。该方法还包括由测试装置根据所选择的无线电信道模型来处理表示I/Q数据的基带信号的步骤。该方法还包括由测试装置将表示I/Q数据的经处理的基带信号传输到被测试的无线电设备的步骤。
根据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生成用于测试无线电设备的测试数据的测试装置。测试装置(例如,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作用于执行第一方面的方法步骤中的任何一个。
根据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生成用于测试无线电设备的测试数据的测试装置。测试装置被配置为确定一个或多个波束标识符,并且基于所述一个或多个波束标识符来选择一个或多个无线电信道模型。测试装置还被配置为接收表示一个或多个波束成形天线的I/Q数据的基带信号。测试装置被配置为根据所选择的无线电信道模型来处理表示I/Q数据的基带信号。该测试装置还被配置为将表示I/Q数据的经处理的基带信号传输到被测试的无线电设备。应当理解,无线电设备可以是DU、RU和/或UE中的任何一个或它们的组合。
根据第四方面,一种***包括无线电设备和根据第二或第三方面的测试装置。无线电设备基于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操作,并且表示I/Q数据的经处理的基带信号用于训练无线电设备的机器学习模型。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无线电通信***的图示。
图2示出了使用不同协议的前传数据传输的图示。
图3示出了包括无线电信道测试装置的测试***的图示。
图4示出了包括测试装置的测试***的实施例。
图5示出了测试装置的实施例。
图6示出了包括测试装置的测试***的另一实施例。
图7示出了包括测试装置的测试***的又一实施例。
图8示出了时变脉冲响应。
图9示出了用于创建信道模型并将该信道模型应用于被测试设备的过程序列。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无线电通信***。传统的单片基站收发信台(BTS)体系结构正日益被分布式BTS体系结构所取代,其中BTS的功能被分成两个物理上分离的单元,分布式单元DU和无线电单元RU。DU对用于通过一个或多个无线电信道进行无线通信的特定空中接口执行基带处理。RU执行无线电处理以将从DU输出的基带数据转换为用于从耦合到RU的一个或多个天线辐射的无线电信号和/或从在RU处经由一个或多个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产生DU的基带数据。RU可以安装在一个或多个天线附近,例如在塔的顶部,DU可以安装在更容易接近的位置,例如在塔的底部。然而,视情况而定,DU和RU可以例如在实验室中并置。DU和RU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光纤链路连接。DU和RU之间的接口由诸如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CPRI)规范族、开放基站架构倡议(OBSAI)规范族和开放无线电接口(ORI)规范族之类的前传通信链路标准来定义。
在5G体系结构中,将指定新的频域前传接口。频域前传是其中IFFT/FFT(逆快速傅立叶变换/快速傅立叶变换)可以从DU移动到RU的功能分离。频域采样而不是时域采样通过前传进行传输。RU将通过通信信道获得关于不同UE的资源分配的信息。新的eCPRI接口规范“eCPRI规范V1.0(2017-08-22)”已经可用。
对于其中远程无线电头端RU(有时也被表示为无线电设备RE)和基带单元DU(有时也被表示为无线电设备控制器REC)被分离的部署情形,从一个或多个天线接收的信号必须在连接RU和DU的介质上传输,因为通常在DU处进行信号组合。通常,用于DU和RU之间的连接的接口称为前传。在前传上的信号可以是复时域采样,例如在传统的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CPRI中规定的。数字化的波形可以经由一个或多个射频聚合单元(RAU)在前传上从DU传输到RU,反之亦然。
用户设备UE的信号的功率受限并且由于路径损耗随着到UE的距离变化,当这些信号被数字地表示时,会遇到大的动态范围,可以假设对于复频采样将需要大量的比特,并且在MIMO(多输入多输出)/分集层的情况下,所需的前传容量将与天线的数量相乘。此外,期望对无线电信号的这种传播进行建模,以测试无线电***及其组件的功能。由于前传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希望找到优化前传使用的方法。
DU可经由一个或多个回传或交叉传输(英语:crosshaul)连接到核心网络(核心)且可能连接到其它DUs(未图示)。
在图2中,示出了使用不同协议的前传数据传输。如上所提及,所采用的不同协议具有不同的带宽容量。因此,例如在RRH和BBU之间,CPRI流支持高达10.1Gbps,而CPRIv7.0支持25Gbps,并且eCPRI支持高达25Gbps。
I/Q数据,即同相和正交分量数据,是数字化的空中接口数据。在5G中的采样率是122.88MHz。因此,尤其是在多个无线电信道的情况下,大量的数据需要经由前传传输。应当理解,IQ数据传输可以在每个无线电信道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方向上发生。
为了改善数据传输,可以引入DU和RU的组件之间的功能分离。这种功能分离在图3中示出。功能分离的概念例如在eCPRI规范V1.0(2017-08-22)的第2.3节中描述。据此,无线电基站被分成两个节点,一个称为REC(无线电设备控制),例如DU,而另一个称为RE(无线电设备),例如RU。因此,“前传网络”可以被理解为REC和RE之间的接口。基站的不同功能,例如在eCPRI规范V1.0(2017-08-22)的表1中列出的,可以分别位于REC或RE中,即DU或RU中。
功能分离可概括为确定在不同组件(例如,eNodeB/或gNodeB的不同部分)中处理多少数据。例如,在CPRI中,IQ数据可以在时域中,但是可以在频域中,例如当对IQ采样进行FFT处理时。这种处理减少了经由前传链路传输的数据量。然而,一般而言,可以例如根据一个或多个无线电信道模型在频域中处理数据,或者可以将数据变换到时域并且可以在时域中执行处理。
在图3中,示出了用于测试无线电设备的测试环境。图3示出了用于测试5G DU、RU和UE的测试***的框图。测试***包括DU、RU、测试装置和UE,为了示例的目的,假定它们是5G移动设备,例如5G智能电话。DU、RU和/或UE可以是被测试设备DUT。DU具有产生由OFDM符号组成的无线电帧的基带单元。基带单元可以包括将一个或多个波束索引映射到每个无线电帧内的OFDM符号的逻辑。所使用的无线电帧的结构可以取决于实现方式。RU可以包括数模转换器(DAC)。DAC转换从基带单元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测试装置10可以安装在RU及其天线之间。在美国专利号10,103,823B1中示出了类似的设置,其中提出了用于测试基站(BSs)和用户设备(UE)的测试***,其包括具有动态可变信道模型的无线电信道(RC)仿真器。然而,其中使用模拟波束成形。
在图3中,示出了模拟前端AFE和数字前端DFE。模拟前端AFE是接收器天线输入到并包括混频器级之间的所有电路的术语。AFE可包括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模数转换器,反之亦然。
数字前端DFE将基带信号(表示IQ数据)作为输入并执行上/下采样、信号处理,并在数字域中转换处理流。因此,DFE可以采用前传协议作为输入,并且JESD204B作为输出,反之亦然。DFE可在发射路径(TX)和接收路径(RX)中执行信号处理。在传输侧,DFE将多个真实或复合数据信道聚集成信号流。在接收端,DFE接收包含多个ADC信道的时分复用数据的JESD204B格式的信号流,并将它们分离成单独的真实数据信道或复合数据信道。因此,DFE是AFE和数字基带之间的接口。由此,可以实时地重新配置RU中的信道,从而允许实现各种信号调节、补偿和减轻信道的(非线性)响应。因此,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可以由数字前端(DFE)处理器进行数字处理,例如,利用每个接收天线的可编程接收信号处理路径。每个接收信号路径例如由接收信号处理器和相关联的串行化接口以及连接到接收天线或甚至多个天线的RF收发器/接收前端形成。接收信号处理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例如,矢量处理器)和相关联的存储器(例如,RAM),用于对通过接收接口(例如,JESD接收接口之一)从前端接收的IQ数据采样执行接收信号处理。为了便于在接收器前端和DFE之间传输所接收的信号信息,收发机/接收器前端可以包括串行化接口(例如,JESD204B TX 261),用于通过IQ数据信号线传输接收信号信息。在DFE处,在相应的串行化接口(例如,JESD204B RX)处接收信号信息。一旦通过IQ信号线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处理完成,接收信号处理器可以例如通过使用(e)CPRI接口模块将经处理的采样传输到基带调制解调器。这样,可以为每个接收天线形成单独的接收信号路径。这种设置例如在美国专利号8,964,791B2中描述。其中执行模拟波束成形。模拟波束成形使用衰减器和移相器作为模拟RF电路(即AFE)的一部分,其中单个数据流被分成单独的路径。该方法的优点是只需要一个RF链(PA、LNA、滤波器、开关/循环器)。缺点是高功率的级联移相器的损耗。
在图4中,示出了测试***,其中通过处理在DU和RU之间的前传上传输的IQ数据,在前传中应用信道模型。所示***执行数字波束成形。作为特殊的MIMO技术,波束成形允许去往/来自特定区域的目标传输,使得可以例如在小区覆盖的最远处改进到一个或多个UE的传输。波束成形可以尤其地应用于时分双工(TDD)模式。MIMO***可以包括例如在RU处的m个发射天线和例如在一个或多个UE处的n个接收天线。接收器接收当输入信号向量x乘以传输矩阵H时产生的信号y。传输矩阵H包含信道脉冲响应,其参考发射天线m和接收天线n之间的信道。空间复用(波束成形)增加了数据速率。数据被分成单独的流,然后在相同的空中接口资源上同时传输。当各个流被分配给各个UE时,这被称为多用户MIMO(MU-MIMO)。波束成形使用多个天线通过适当地加权各个天线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来控制波前的方向。自适应波束成形是指将波束成形连续地应用于移动接收器的技术。这需要快速的信号处理和强大的算法。
例如,DU通过经由前传协议向RU传输波束标识符,例如波束索引,可以控制波束1,2,…,n-1,n的使用。另一方面,一个或多个UE可以选择相应的波束索引并将该索引反馈给DU。RU和DU之间的测试装置10可以读取前传通信并基于从DU传输的波束标识符选择信道模型。应当理解,可以从RU传输多个波束/由RU接收多个波束,并且根据具体情况,DU或UE可以传输多于一个的波束标识符。如上所提及,多个UE可以向DU传输它们分别选择的波束标识符,例如波束索引。相应地,测试装置将相应的信道模型应用于在前传上传输的每个IQ数据流。通过前传传输的IQ数据(流)可以对应于天线载波流AxC1,AxC2,…AxCn,对其每一个应用单独的信道模型。因此,提出将信道模型应用于数字基带波束成形。
转到图5,示出了包括测试装置10的测试***。如图所示,测试装置10可以接收IQ数据,例如IQ数据流,并且可以在处理所接收的IQ数据流之后,再次以IQ数据流的形式经由一条或多条传输线输出所处理的IQ数据。通过该处理,执行基带中的数字波束成形。为此,测试装置可以处理第一协议,通过该第一协议接收IQ数据流,并经由第二协议输出经处理的IQ数据流。如稍后将示出的,第一和第二协议可以一致或者可以是不同的协议。测试装置10可以实现一个或多个信道模型,其中通过处理通过前传的IQ数据,在数字域中通过一个或多个信道模型对(快速)衰落进行建模。
因此,测试装置10能够接收前传通信。可以选择以太网作为传输协议,并且在以太网有效净荷内传输所有无线电应用数据。无线电传输报头用于传输一些无线电特定的传输信息,而无线电传输有效净荷携带C平面和U平面信息。可以选择eCPRI作为无线电传输协议。因此,使用两层报头方法来封装C平面消息。第一层包括eCPRI标准报头,包括用于指示消息类型的相应字段,而第二层是包括用于控制和同步的必要字段的应用层。在应用层内,“节区”定义了要从具有一个模式id的波束传输或接收的U平面数据的特性。
现在,测试装置10可以被配置为监视前传通信,尤其是控制平面消息。例如,测试装置可以监视来自DU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平面C平面消息的eCPRI有效净荷。测试装置然后可以提取一个或多个波束标识符。因此,测试装置能够基于所监视的前传通信来识别波束标识符。
eCPRI消息类型-2包括C平面消息形式的控制平面信息。C平面消息可以携带关于所使用的一个或多个波束的信息。因此,测试装置能够识别波束标识符。波束标识符可以是经由前传协议传输的波束索引,也被表示为波束ID,或者可以从用于IQ数据的波束成形权重推导出。此外,可以基于O-RAN前传规范的“节区类型=6”的C平面消息来标识波束,该C平面消息携带关于IQ数据和该IQ数据所针对的一个或多个天线的信息。
测试装置10于是能够为该波束选择信道模型。为此,可以提供确定波束标识符并选择相应信道模型的控制块。然后将信道模型应用于波束成形天线的IQ数据流的IQ数据。
信道模型是用于通过空中接口传输的一个或多个无线电信号的行为的(测试-)模型。该信道模型能够在实验室环境中或者甚至在现场测试无线电设备。例如,可以使用信道模型测试装置10,其根据一个或多个信道模型执行例如I/Q数据形式的射频信号的处理。技术规范TR38.901描述了不同的CDL信道特性。
在波束标识符(如经由前传传输的)改变的情况下,可以改变信道模型。因此,测试装置10可以连续地监视前传协议/通信。然后,当在前传通信上确定了新的波束标识符时,可以影响信道模型的改变。新的信道模型可以反映新的波束的变化的散射、衍射。因此,可以基于新的波束的(期望的)特性来选择新的信道模型。
现在,因为在具有移动接收器(即UE)的情况下,信道属性可能动态地或快速地改变,所以可能需要动态地修改信道模型。因此,为了反映变化的信道属性,信道模型是动态信道模型,其被连续地变换,诸如通过连续地修改信道模型参数,例如通过内插与波束标识符相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波束的一个或多个脉冲响应。如图4所示,提供了信道模型流,其连续地更新根据其处理IQ数据的信道模型。可以为不同的波束选择不同的信道模型流,即,当在前传上确定不同的波束标识符时。
然后,根据无线电信道模型处理的IQ数据被再次封装在传输协议中,例如用于在例如前传网络的传输线上传输。如图所示,在接收接口中读取属于IQ数据的协议信息,并将其再次应用于经由传输接口的IQ数据的传输。
然后,经处理的IQ数据可以被传输到被测试的设备DUT。或者,经处理的IQ数据可用于训练机器学习模型。
图6示出了测试***的实施例。该测试***包括DU、RU、测试装置10和UE。测试装置10可以经由前传网络可操作地连接到DU和RU。也就是说,测试装置10被***到前传网络中。表示I/Q数据的基带信号可以经由测试装置在DU和RU之间交换。视情况而定,多个RU可经由前传(网络)连接到DU。
同时,可以将信道模型应用于I/Q数据,即处理I/Q数据,并且由此对RU和UE之间的无线电信号传播的行为进行建模。测试装置可以对不同的波束应用不同的信道模型,即,对一个或多个波束成形天线的IQ/数据应用不同的信道模型。图5中未示出天线。数字波束成形假设对于每个天线(元件)存在单独的RF链。然后在应用了幅度和相位加权的基带中通过矩阵型操作形成波束。对于低于6GHz的频率,这是一种示例性方法,因为RF链组件相对便宜,并且可以将MIMO和波束成形组合为单个阵列。混合波束成形结合了数字和模拟波束成形,以允许MIMO和波束成形的灵活性,同时降低波束成形单元的成本和损耗。每个数据流具有其自己的具有一组天线的单独的模拟波束成形单元。如果存在数据流,则存在天线。通过用诸如巴特勒矩阵的选择性波束成形器代替自适应移相器,可以减轻由移相器引起的模拟波束成形单元损耗。一些体系结构使用数字波束成形单元来操纵主波束的方向,而模拟波束成形单元操纵数字包络内的波束。
现在,在多个RU连接到DU的情况下,UE可以通过多个TRP(Tx/Rx点),即多个RU,以及用于每个TRP的一个或多个波束连接到无线电通信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单独的信道模型应用于使用测试装置10连接UE的各个波束的IQ数据。
例如在DU、RU和/或测试装置和/或UE之间的所有连接可以通过同轴电缆和/或光缆来实现。然而,可以选择用作传输线的其它类型的电缆。因此,在前传网络内提供了针对各个波束的信道建模。例如通过无线电信道测试装置10在前传网络中执行无线电信号传播的信道建模。也就是说,根据一个或多个无线电信道模型经由空中接口的无线电信号的传播例如通过所说的测试装置来建模。UE可以与RU和/或其天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一个测试室中,在该测试室中RU和UE之间交换无线电信号。然而,无线电信号传播的信道建模是在前传网络中例如通过无线电信道测试装置来执行的。也就是说,根据一个或多个无线电信道模型经由空中接口的无线电信号的传播例如通过所述测试装置来建模。
在数字基带波束成形中,FPGA可用于数字地实现相移。在模拟基带波束成形ABBF中,使用用于每个元件的简单模拟电路来实现相移。由于其高速、简单、低功耗和价格,FPGA是基带部分而不是DSP或ASIC中波束成形的最有效的选择。可以开发从ADC接收两个数字化I和Q信号的VIDL码。接下来,施加相移,并且组合移位后的信号,然后将其传输到输出端。类似地,当将信道模型应用于一个或多个波束成形天线的各个数据流时,可以在基带中处理IQ数据。也就是说,IQ数据由FPGA处理,该FPGA对一个或多个波束成形天线的IQ数据施加必要的相移、幅度衰减和定时。
正交采样用于将经处理的信号转换为两个数字正交信号,I(同相)和Q(正交),统称为IQ信号。然后对IQ信号执行波束成形,随后进行进一步处理。
如果需要,可以从IQ数据重建无线电信号的数字表示。这通过I和Q信号的内插以及随后与复指数相乘来实现。
转到图7,示出了另一种测试***设置。测试***类似于图6所示的***。然而,这里使用了***测试装置的不同的功能分离。可以看出,测试装置放置在DFE和AFE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测试装置经由JESD204B协议接收一个或多个波束成形天线的IQ数据。根据一个或多个信道模型处理的IQ数据然后也由测试装置使用JESD204B协议传输。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附加地安装了前传监视器。前传监视器可以是通过其读取前传通信的抽头。使用前传监视器,测试装置可以确定一个或多个波束成形天线的IQ数据的波束标识符。因此,测试装置能够使用前传协议的信息并基于该信息选择信道模型。
图8示出了在时间t0和t1的无线电信道的时变脉冲响应。无线电信道可以由时域中的脉冲响应来表征。在频域中,无线电信道可以由信道传递函数表征。测试设备可以根据信道模型脉冲响应来处理Rx和/或Tx信号(以IQ数据的形式)。尤其地,信道模型包括其中接收器移动通过空间干扰模式的脉冲响应。这种的接收器移动在小的移动距离或时间间隔上引起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此外,多径传播延迟可能导致频率选择性衰落。此外,其中可能发生由于不同多径信号上的变化多普勒频移而引起的频率调制。
如图所示,对脉冲输入(连续线)的脉冲响应(虚线)随时间变化。此外,如果波束被切换,则脉冲响应可以再次改变。因此,不仅影响无线电信号传播的环境(例如多径传播)、接收器的速度或周围物体的速度,而且影响无线电波束的特性(例如信号带宽)。如上所提及,脉冲响应可能是由于散射、衍射和/或反射。尤其地,信道模型模拟不同无线电波束上的衰落效应。因为不同的波束经受不同的衰落效应或者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所以信道模型被改变或者被连续地修改。波束选择可以由Du完成,并且测试装置检测波束的变化,如上所描述。
抽头延时线TDL可被用于实现脉冲响应的信道模型。信道模型可以例如通过几个不同加权和延迟的路径对例如移动UE的时变信道脉冲响应进行建模。IQ数据(流)通过信道模型。信道模型衰减、滤波和组合(视情况而定)输入IQ数据以复制无线电信号传播。经由TDL,IQ数据流以不同的时间间隔、给定的幅度权重被分接,然后被加在一起。TDL可以在存储器中实现。其中,通过读取和写入地址,可以控制延迟。例如,传入的IQ数据可以写入存储器中的地址。可以通过读取地址来获得延迟。此外,幅度衰减可以通过乘法器来实现。I/Q数据可被写入环形缓冲器存储器。如图5所示的“信道模型流”将控制从环形缓冲器读取I/Q数据的确切点。延迟是写和读地址之间的差。可以通过修改延迟的IQ数据流来获得衰减。
实现信道模型和/或IQ数据的处理可以在频域FD中完成。这有一个好处,即FD计算比时域TD计算更容易,对处理功率和资源的要求更低,尤其是当涉及具有大量天线的MIMO***时。此外,例如用于一个或多个天线载波AxC的IQ数据,尤其是当使用eCPRI时,可以在频域中。因此,如图8所示,可以通过傅立叶变换将信道脉冲响应从时域转移到频域。因此,根据信道模型处理IQ数据然后可以导致脉冲响应(在频域中)与IQ数据的频域采样相乘。另外,AWGN和多径衰落效应也可以被添加到IQ数据的频域处理中。
转到图9,描述了一个或多个无线电信道模型的创建。在模拟环境中使用射线跟踪方法进行无线电信号传播。为此,通过仿真模拟接收器的运动。此外,可以通过仿真来模拟不同的波束。此外,可以模拟不同的环境。通过建模和随后的仿真,还可以确定是否切换波束,以及应该切换到哪个波束。然后将通过射线跟踪方法的模拟无线电信号传播的结果存储在数据库中,从该数据库可以读取这些结果并将其转换为信道模型。例如,可以从模拟中提取延迟和幅度衰减,例如,如表7.7.2-1所示。TDL-A,表7.7.2-2。TDL-B,表7.7.2-3。TDL-C,表7.7.2-4。TDL-D和表7.7.2-4。TS38.901版本16.1.0的TDL-E,以构建信道模型。然后可以将信道模型传输到测试装置。然后,测试装置可以将信道模型应用于IQ数据,并经处理的IQ数据传输到DUT。
现在,如例如在O-RAN.WG2.AIML-v01.01中,尤其是在第7章,在O-RAN使用情况下的AI/ML模型中所描述的,无线电设备可以基于机器学习模型来操作。例如,DU可以基于机器学习模型来执行调度。现在可以在模拟无线电信号传播和/或所创建的信道模型上训练机器学习模型。为了为无线电设备操作的机器学习模型提供足够的训练数据,可以修改模拟环境,并且改变的无线电信号传播可以用于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另一方面,通过模拟(例如,室内)环境获得的数据可用于测试机器学习模型的功能。因此,表示IQ数据的经处理的基带信号可以用于训练和/或测试无线电设备的机器学习模型。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生成用于测试无线电设备(DU,RU,UE)的测试数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由测试装置(10)确定一个或多个波束标识符(1,…,n);
由所述测试装置基于所述一个或多个波束标识符(1,…,n)选择一个或多个无线电信道模型;
由所述测试装置(10)接收表示一个或多个波束成形天线的I/Q数据的基带信号;
由所述测试装置(10)根据所选择的无线电信道模型来处理表示I/Q数据的所述基带信号;以及
由所述测试装置(10)将表示I/Q数据的经处理的基带信号传输到被测试的无线电设备(DU,RU,UE)。
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波束标识符的步骤包括:
监视前传通信,尤其是来自DU(到RU)的一个或多个C平面消息的eCPRI有效净荷;以及
基于所监视的所述前传通信来识别所述波束标识符(1,…,n)。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选择无线电信道模型的步骤包括:在所述波束标识符(1,…,n)改变的情况下改变所述无线电信道模型。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电信道模型基于无线电信道的模拟,并且其中,所述无线电信道的模拟优选地基于室内环境的射线追踪方法。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电信道模型是被连续变换的动态信道模型,优选地通过连续地修改信道模型参数,例如通过内插与所述波束标识符(1,…,n)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波束的一个或多个脉冲响应。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被测试的无线电设备是基于机器学习模型操作的无线电设备,以及其中,表示I/Q数据的所述经处理的基带信号用于训练所述被测试的无线电设备(DU,RU,UE)的所述机器学习模型。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针对相同的无线电信道模型,(周期性地)执行波束扫描,以识别最佳波束。
8.一种用于产生用于测试无线电设备的测试数据的测试装置(10),所述测试装置优选地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测试装置***作以执行前述权利要求的方法步骤中的任一个。
9.一种用于生成用于测试无线电设备的测试数据的测试装置(10),所述测试装置被配置为:
确定一个或多个波束标识符(1,…,n);
基于所述一个或多个波束标识符来选择一个或多个无线电信道模型;
接收表示一个或多个波束成形天线的I/Q数据的基带信号;
根据所选择的无线电信道模型来处理表示I/Q数据的所述基带信号;以及
向被测试的无线电设备(DU,RU,UE)传输表示I/Q数据的经处理的基带信号。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测试装置(10),其中,所述测试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
监视前传通信,尤其是从DU例如到RU的一个或多个C平面消息的eCPRI有效净荷;以及
基于所监视的所述前传通信来识别波束标识符(1,…,n)。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测试装置(10),其中,所述测试装置(10)进一步被配置为:在所述波束标识符改变的情况下改变所述无线电信道模型。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测试装置(10),其中,所述信道模型基于所述无线电信道的模拟,以及其中,所述无线电信道的模拟优选地基于室内环境的射线追踪方法。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测试装置(10),其中,所述测试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连续地变换所述信道模型,优选地通过连续地修改信道模型参数,例如通过内插一个或多个波束的一个或多个脉冲响应。
14.一种包括无线电设备(DU,RU,UE)和根据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测试装置(10)的***,其中,被测试的无线电设备是基于机器学习模型操作的无线电设备,并且其中,表示I/Q数据的经处理的基带信号用于训练所述无线电设备的所述机器学习模型。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其中,所述被测试的无线电设备针对相同的无线电信道模型执行波束扫描,以识别最佳的无线电波束。
CN202080103466.8A 2020-08-31 2020-08-31 测试无线电设备 Active CN1159685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US2020/048713 WO2022046097A1 (en) 2020-08-31 2020-08-31 Testing of radio equip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68536A true CN115968536A (zh) 2023-04-14
CN115968536B CN115968536B (zh) 2024-06-14

Family

ID=72521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3466.8A Active CN115968536B (zh) 2020-08-31 2020-08-31 测试无线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77617B2 (zh)
EP (1) EP4189860B1 (zh)
CN (1) CN115968536B (zh)
FI (1) FI4189860T3 (zh)
WO (1) WO20220460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7909A1 (en) * 2022-06-08 2023-12-14 Siemens Industry Software Inc. Timing accuracy of one or more radio data packet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15546A1 (en) * 2015-01-16 2016-07-21 Ping Liang Beamforming in a mu-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417409A (zh) * 2016-06-29 2019-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混合波束成形大型天线***的多用户mimo的设计
CN109617638A (zh) * 2017-09-30 2019-04-12 是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动态可变信道模型的无线信道仿真器
US20190132064A1 (en) * 2017-10-31 2019-05-02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Over-the-air measurement system as well as method for testing the over-the-air characteristics of a device under test
US20190190624A1 (en) * 2017-12-15 2019-06-20 Keysigh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esting a wireless device having a beamforming circuit
WO2019236201A1 (en) * 2018-06-08 2019-12-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owledgement design for multi-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or state transmission
WO2020077086A1 (en) * 2018-10-12 2020-04-16 Mentor Graphics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radio equipment
US10684318B1 (en) * 2018-10-30 2020-06-16 Keysigh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analog beamform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64791B2 (en) 2012-10-11 2015-02-24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low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ata alignment
EP3891909A1 (en) * 2019-02-19 2021-10-13 Siemens Industry Software Inc. Radio equipment test device
KR20210046486A (ko) * 2019-10-18 2021-04-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프론트홀 전송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20210046457A (ko) * 2019-10-18 2021-04-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의 라디오 유닛의 자원을 관리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15546A1 (en) * 2015-01-16 2016-07-21 Ping Liang Beamforming in a mu-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417409A (zh) * 2016-06-29 2019-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混合波束成形大型天线***的多用户mimo的设计
CN109617638A (zh) * 2017-09-30 2019-04-12 是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动态可变信道模型的无线信道仿真器
US20190132064A1 (en) * 2017-10-31 2019-05-02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Over-the-air measurement system as well as method for testing the over-the-air characteristics of a device under test
US20190190624A1 (en) * 2017-12-15 2019-06-20 Keysigh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esting a wireless device having a beamforming circuit
WO2019236201A1 (en) * 2018-06-08 2019-12-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owledgement design for multi-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or state transmission
WO2020077086A1 (en) * 2018-10-12 2020-04-16 Mentor Graphics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radio equipment
CN113170323A (zh) * 2018-10-12 2021-07-23 西门子工业软件有限公司 用于测试无线电设备的设备、***和方法
US10684318B1 (en) * 2018-10-30 2020-06-16 Keysigh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analog beamform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46097A1 (en) 2022-03-03
CN115968536B (zh) 2024-06-14
EP4189860A1 (en) 2023-06-07
FI4189860T3 (fi) 2024-06-19
EP4189860B1 (en) 2024-04-17
US11777617B2 (en) 2023-10-03
US20230231633A1 (en) 2023-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40918B1 (en) Massive mimo architecture
US7890821B2 (en) Channel impairment emulator systems and methods
EP3202053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selection using multiple frequencies
CN106031066B (zh) 无线通信控制方法以及无线通信***
CN109617638B (zh) 具有动态可变信道模型的无线信道仿真器
CN108702186B (zh) 大型mimo信道仿真器
CN102014413B (zh) 一种lte基站的射频测试***和方法
CN113170323B (zh) 用于测试无线电设备的设备、***和方法
WO2018177183A1 (zh) 一种获取、反馈发送波束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EP3584960B1 (en) Antenna test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an antenna
CN107733485B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Blandino et al. Multi-user hybrid MIMO at 60 GHz using 16-antenna transmitters
CN104185186A (zh) 信号干扰的抑制方法及网络设备
Alexandropoulos et al. Full-duplex 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architectures: Recent advances,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Yetis et al. Interference alignment testbeds
CN115968536B (zh) 测试无线电设备
CN109302242B (zh) 一种mimo信道模拟器tdd双向实现方法
CN106230527B (zh) 一种用于多输入多输出信道测试方法和装置
CN110581726B (zh) 信号的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KR102003877B1 (ko) 빔 스페이스 방식의 매시브 mimo용 채널 에뮬레이터
WO2012155699A1 (zh) 一种多频点室内无线网络信道实现方法和装置
CN108206713B (zh) 多入多出***中的波束成型
Mahboob Antenna preselection for massive MIMO, multi-channel sounder concept, and fibre-fed test-bed, for 5G
WO2024132092A1 (en) Network node and metho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Quadri et al. Industrial prototyping: A common architecture and case study of IEEE 802.11 n transmit beamform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