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42823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42823A
CN115942823A CN202310004275.1A CN202310004275A CN115942823A CN 115942823 A CN115942823 A CN 115942823A CN 202310004275 A CN202310004275 A CN 202310004275A CN 115942823 A CN115942823 A CN 115942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area
sub
light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0427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詹志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Xingji Shid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Xingji Shid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Xingji Shid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Xingji Shid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0427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428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42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428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及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第二显示区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子区和至少一个透光区,显示子区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透光区被配置为透过光,其中,显示子区和透光区中的至少一个为独立的且具有设定形状的区域,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有效改善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并可使得显示子区的显示效果可与第一显示区的显示效果进行配合,有利于使得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更协调。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显示电子产品的发展,显示屏的屏占比的提升成为一种产品趋势,前置摄像头等手机必备的功能元件必定成为制约屏占比提升的一大因素。屏下摄像头技术是为了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第二显示区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子区和至少一个透光区,所述显示子区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所述透光区被配置为透过光,其中,所述显示子区和所述透光区中的至少一个为独立的且具有设定形状的区域。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7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整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的等效图。
图2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7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通常的刘海屏或水滴屏设计均逐渐不能满足用户对显示面板高屏占比的需求,一系列具有透光显示区的显示面板应运而生。该类显示面板中,可以将感光传感器(如,摄像头)等硬件设置于透光显示区,因无需打孔,故在确保显示面板实用性的前提下,使真全面屏成为可能。
相关技术中,具有屏下摄像头的显示面板一般包括用于正常显示的第一显示区以及用于设置摄像头的第二显示区。该第二显示区一般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和多个像素电路,每个像素电路与一个发光元件连接,并用于驱动发光元件发光,且相互连接的像素电路和发光元件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重叠。
在研究中,发明人发现:通常的屏下摄像头技术中,用于设置摄像头的第二显示区通常为全局显示,一些研究中虽然采用了使得第二显示区内的像素密度低于用于正常显示的第一显示区中的像素密度的技术方案,但是仍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小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影响摄像头的拍照效果,并且使得第二显示区的显示效果与第一显示区的显示效果产生较为明显的亮度反差,美观协调性不佳。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第二显示区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子区和至少一个透光区,显示子区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透光区被配置为透过光,显示子区和透光区中的至少一个为独立的且具有设定形状的区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在第二显示区中的显示子区内设置多个第二子像素,并使得显示子区和透光区中的至少一个为独立的且具有设定形状的区域,可以有效改善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提升屏下感光传感器的感光效果,并可使得显示子区的显示效果与第一显示区的显示效果进行配合,有利于使得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更协调。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一些实施例对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参考图1,显示面板01可以包括衬底基板BS。显示面板01包括第一显示区A1和第二显示区A2,该第一显示区A1可以位于第二显示区A2的至少一侧。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1围绕第二显示区A2。即第二显示区A2可以被第一显示区A1包围。例如,第二显示区A2可以位于衬底基板BS的顶部正中间位置处。例如,传感器(如,摄像头)等硬件设置于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A2。例如,第二显示区A2可以为透光显示区,第一显示区A1为显示区。
例如,传感器包括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Ranging,LIDAR)传感器、雷达(Radar)传感器、摄像头、距离传感器,但不限于此。
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01以第二显示区A2所在的区域为圆形,且第二显示区A2位于显示面板01的中上部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
参考图1,第一显示区A1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10,以使得第一显示区A1作为显示区。例如,第一显示区A1不透光仅用于显示。第二显示区A2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子区A21和至少一个透光区A22。显示子区A21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20,透光区A22被配置为透过光。例如,显示子区A21可以作为第二显示区A2的显示区,并与透光区A22配合设置,从而第二显示区A2可以作为一个透光显示区,透光率有效提升,提升屏下感光传感器的感光效果,在感光传感器为摄像头的情况下,改善摄像头的拍照效果。
参考图1,在第二显示区A2中,显示子区A21和透光区A22中的至少一个为独立的且具有设定形状的区域。从而,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在具有设定形状的区域内进行显示,或在具有设定形状的区域内进行透光。显示子区A21的显示效果可与第一显示区A1的显示效果进行配合,有利于使得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更具协调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子区A21可达到一体式的显示效果。
例如,参考图1,在显示面板01中,通过使得显示子区A21的显示效果与第一显示区A1的显示效果进行配合,能够达到一体式的显示效果,还可以从视觉上弱化显示子区A21与第一显示区A1之间的明暗差异,使得显示面板01的整体显示效果趋于多样化及和谐化。从而,可以兼顾且平衡第二显示区A2的显示性能和透光性能,使其在具有良好的显示功能的同时,具有较好的透光效果,为用户带来较好的使用体验。
为了清晰起见,图1的第一显示区A1未示出全部的第一子像素10,显示子区A21也未示出全部的第二子像素20,透光区A22中不设置子像素。例如,第一显示区A1中的多个第一子像素10的像素密度以及显示子区A21中的多个第二子像素20的像素密度均为示意性的,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设定。例如,第一显示区A1为连续的显示区域,显示子区A21为连续的显示区域,透光区A22为连续的透光区域。例如,透光区A22中不设置像素电路和发光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区可以为人眼可见的不发光的黑区。
图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2,多个第一子像素10间隔排布在第一显示区A1中,多个第二子像素20间隔排布在显示子区A21中,且多个第一子像素10的排列方式与多个第二子像素20的排列方式相同,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每个第一子像素10或每个第二子像素20包括像素电路和发光元件,像素电路配置为驱动发光元件。例如,像素电路配置为提供驱动电流以驱动发光元件发光。例如,发光元件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或微米发光二极管(MicroLED)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发光元件在其对应的像素电路的驱动下发出红光、绿光、蓝光,或者白光等。
例如,参考图2,多个第一子像素10包括多个第一类型子像素010、多个第二类型子像素020以及多个第三类型子像素030,每个类型的子像素配置成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例如红、绿、蓝。例如,第一类型子像素010和第二类型子像素020之一为发出蓝光的蓝色子像素,另一个为发出红光的红色子像素,第三类型子像素030为发出绿光的绿色子像素。例如,第一类型子像素010为蓝色子像素,第二类型子像素020为红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的发光区的面积大于红色子像素的发光区的面积。例如,蓝色子像素的发光区的面积大于绿色子像素的发光区的面积。当然,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类型子像素可以为绿色子像素,第二类型子像素可以为蓝色子像素,第三类型子像素可以为红色子像素;或者,第一类型子像素可以为蓝色子像素,第二类型子像素可以为红色子像素,第三类型子像素可以为绿色子像素等。
例如,参考图2,多个第一类型子像素010和多个第二类型子像素020沿第一方向N和第二方向Y交替设置以形成多个第一像素行011和多个第一像素列012,多个第三类型子像素030沿第一方向N和第二方向Y阵列排布以形成多个第二像素行021和多个第二像素列022。多个第一像素行011和多个第二像素行021沿第一方向N交替设置且第一像素行011和第二像素行021中的第一子像素10在第二方向Y上彼此错开,多个第一像素列012和多个第二像素列022沿第二方向Y交替设置且第一像素列012和第二像素列022中的第一子像素10在第一方向N上彼此错开。第一方向N和第二方向Y相交。例如,第一方向N与第二方向Y可以垂直。
例如,参考图2,一个第二像素行021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子像素对,一个子像素对中的两个第三类型子像素030分别为第一像素块0301和第二像素块0302,且第一像素块0301和第二像素块0302沿第二方向Y交替设置。例如,一个第二像素列022中的第一像素块0301和第二像素块0302沿第一方向N交替设置。
例如,参考图2,至少两个第二像素行021包括沿第一方向N排列的多个第三子像素对,至少两个第三子像素对中的两个第三类型子像素030分别为第一像素块0301和第二像素块0302,且第一像素块0301和第二像素块0302沿第二方向Y交替设置。例如,至少两个第二像素列022中的第一像素块0301和第二像素块0302沿第一方向N交替设置。
例如,参考图2,多个第一子像素10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组200,一个第一像素组200包括一个第一类型子像素010,一个第一像素块0301、一个第二像素块0302以及一个第二类型子像素020。例如,至少两个第一像素组200包括一个第一类型子像素010,一个第一像素块0301、一个第二像素块0302以及一个第二类型子像素020。例如,每个第一像素组200包括两行四列第一子像素10。
例如,参考图2,一个第一像素组200中,第一像素块0301与第一类型子像素010构成第一像素单元201,第二像素块0302与第二类型子像素020构成第二像素单元202。例如,至少两个第一像素组200中,第一像素块0301与第一类型子像素010构成第一像素单元201,第二像素块0302与第二类型子像素020构成第二像素单元20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像素单元和第二像素单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像素,即由完整的一个第一类型子像素010、一个第二类型子像素020以及一个第三类型子像素030定义的一个像素。这里的第一像素组200是指像素排列结构可以包括多个重复排列的该第一像素组。
例如,参考图2,第一类型子像素010和第二类型子像素020为共用子像素,通过子像素渲染算法,可以使得四个子像素实现两个像素单元的显示。
例如,图2还示出了位于显示子区A21中的第二像素组G2。
参考图2,多个第二子像素20包括多个第一类型子像素G10、多个第二类型子像素G20以及多个第三类型子像素G30。例如,第一类型子像素G10和第二类型子像素G20之一为发出蓝光的蓝色子像素,第一类型子像素G10和第二类型子像素G20的另一个为发出红光的红色子像素,第三类型子像素G30为发出绿光的绿色子像素。例如,第一类型子像素G10为蓝色子像素,第二类型子像素G20为红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的发光区的面积大于红色子像素的发光区的面积。
参考图2,一个子像素对中的两个第三类型子像素G30分别为第一像素块G31和第二像素块G32。
例如,参考图2,多个第二子像素20包括多个第二像素组G2,一个第二像素组G2包括一个第一类型子像素G10,一个第一像素块G31、一个第二像素块G32以及一个第二类型子像素G20。例如,至少两个第二像素组G2包括一个第一类型子像素G10,一个第一像素块G31、一个第二像素块G32以及一个第二类型子像素G20。
例如,参考图2,在一个第二像素组G2中,第一像素块G31与第一类型子像素G10构成第一像素单元G21,第二像素块G32与第二类型子像素G20构成第二像素单元G22。例如,至少两个第二像素组G2中,第一像素块G31与第一类型子像素G10构成第一像素单元G21,第二像素块G32与第二类型子像素G20构成第二像素单元G22。
例如,第二像素组G2和第一像素组200的构成相同,即包括的子像素的个数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像素排布形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实际的版图设计需要,像素排布形式可以随之灵活改变。例如,“钻石排列”、“类钻石排列”、“GGRB排列”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参考图2,显示子区A21呈圆形,即多个第二子像素20排列在该圆形区域内。透光区A22的至少部分位于显示子区A21与第一显示区A1之间,且透光区A22将显示子区A21包围,但不限于此。由此,显示子区A21与透光区A22设置为彼此独立的两个区域,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中用于显示的区域和用于透光的区域分开,以提升第二显示区A2的透光率。同时,呈圆形的显示子区A21与第一显示区A1可以共同配合,以使得整个显示基板01的显示效果更具协调性和美观性。
参考图2,显示子区A21为连续且整块的显示区,透光区A22为连续且整块的透光区。参考图2,显示子区A21和透光区A22分块设置。
参考图2,显示子区A21为连续的显示区,不被透光区A22分隔。参考图2,透光区A22为连续的透光区,不被显示子区A21分隔。
参考图2,透光区A22在第一方向N上的最大尺寸大于显示子区A21在第一方向N上的最大尺寸。参考图2,透光区A22在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大于显示子区A21在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
参考图2,透光区A22在第一方向N上的最大尺寸等于第二显示区A2在第一方向N上的最大尺寸,透光区A22在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等于第二显示区A2在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
参考图2,透光区A22连续且环绕显示子区A21。
参考图2,透光区A22在第一方向N上的最大尺寸大于显示子区A21内的第二像素组G2在第一方向N上的最大尺寸的20倍,即,大于20行第二像素组G2在第一方向N上的最大尺寸。透光区A22在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大于显示子区A21内的第二像素组G2在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的20倍,即,大于20列第二像素组G2在第一方向N上的最大尺寸。
例如,参考图2,显示子区A21中的多个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元件可以是同时发光的,且使得显示子区A21呈现固定的图像,但不限于此。例如,多个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元件也可以是不同时发光的,且显示子区A21所呈现的图像可以在控制元件的控制下不断变化,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参考图2,显示子区A21或透光区A22的设定形状可以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例如,上述文字可以包括一个文字的一部分,或者包括多个文字的组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例如,上述图形可以包括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心形、五角星、环形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例如,上述图形也可以包括呈不规则形状的图形,例如,可以包括具有特定含义的标志标识的图形,具体可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设定。
例如,参考图2,显示子区A21的面积可以是第二显示区A2的面积的5%~30%,但不限于此。例如,当显示子区A21包括多个部分时,显示子区A21的面积为多个部分的面积之和。如此设置,有利于使得第二显示区A2中的透光区A21的面积相对较大,以提高第二显示区A2的透光率。
例如,参考图2,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子区A21的面积可以是第二显示区A2的面积的10%~25%。例如,显示子区A21的面积可以是第二显示区A2的面积的15%~30%。例如,显示子区A21的面积可以是第二显示区A2的面积的20%~28%,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参考图2,在显示面板01中,显示子区A21的面积可以是第二显示区A2的面积的5%~15%,以进一步提高第二显示区A2的透射率。例如,显示子区A21的面积可以是第二显示区A2的面积的5%~10%。例如,显示子区A21的面积可以是第二显示区A2的面积的3%~8%,但不限于此。
例如,参考图2,在显示面板01中,显示子区A21的面积与透光区A22的面积之比可以为0.3~0.7,从而可以在提高第二显示区A2的透光率的同时,并使得显示子区A21的面积与透光区A22的面积之间具有合适的比例,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兼顾第二显示区A2的透光与显示。例如,显示子区A21的面积与透光区A22的面积之比可以为0.35~0.65。例如,显示子区A21的面积与透光区A22的面积之比可以为0.45~0.55。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参考图2,在显示面板01中,第二显示区A2内的具有设定形状的区域被配置为能够被人眼识别,以使得该设定形状易于辨识,并增强第二显示区A2与第一显示区A1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
例如,参考图2,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内的显示子区A21或透光区A21具有易于辨识的设定形状,例如可以采用特征较少的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中的至少一种,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2以第二像素组G2中的对应子像素的面积小于第一像素组200中的对应子像素的面积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图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3,在显示面板02中,第二显示区A2中的显示子区A21包括第一显示子部A211、第二显示子部A212、第三显示子部A213、第四显示子部A214以及第五显示子部A215。第一显示子部A211所在的区域呈圆形,并位于第二显示区A2的中部,例如,第一显示子部A211的中心可以与第二显示区A2的中心重合,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显示子部A212、第三显示子部A213、第四显示子部A214以及第五显示子部A215所在的区域的面积大于第一显示子部A211所在的区域的面积。例如,第二显示子部A212、第三显示子部A213、第四显示子部A214以及第五显示子部A215均呈椭圆形,且围绕第一显示子部A211设置,并呈两两相对设置。例如,第二显示子部A212的对称中心(例如,重心)与第四显示子部A214的对称中心的连线与第一显示子部A211的中心重合,或大致重合。例如,第三显示子部A213的对称中心与第五显示子部A215的对称中心的连线与第一显示子部A211的中心重合,或大致重合。
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中的多个显示子区A21的分布具有良好的对称性,并提升第二显示区A2与第一显示区A1共同显示时的协调性与美观性。
例如,参考图3,在显示面板02中,第二显示区A2可以包括N个显示子区A21,且N为小于或等于10的正整数。例如,第二显示区A2的面积可以远小于第一显示区A1的面积,因此,为了使得第二显示区A2中的N个显示子区A21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且便于识别,可以使得显示子区A21的数量较小。例如,可以使得显示子区A21的数量N为2、3、4以及5中的至少一个,但不限于此。
图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4,相对比于图2所示出的显示面板01,显示面板03中的第二显示区A2可以包括多个透光区A22,其余结构均与显示面板01相同或类似。
例如,参考图4,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二显示区A2内的透光区A22的数量为M,且M为小于或等于10的正整数。显示面板03以设置三个透光区A22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显示区A2的面积可以远小于第一显示区A1的面积,因此,为了使得第二显示区A2中的M个透光区A22易于识别,可以使得透光区A22的数量较小。例如,可以使得透光区A22的数量M为2、3、4以及5中的至少一个,但不限于此。
例如,参考图4,第二显示区A2内的至少两个透光区A22的形状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显示面板03中,第二显示区A2包括第一透光子部A221、第二透光子部A222以及第三透光子部A223,第三透光子部A223所在的区域呈“U”形,第一透光子部A221和第二透光子部A222所在的区域均呈圆形,且分别间隔设置在第三透光子部A223所围设的区域之内。例如,第一透光子部A221的面积可以和第二透光子部A222的面积相等,或大致相等,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透光子部A221、第二透光子部A222以及第三透光子部A223的形状和位置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设定,从而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在设定区域内的透光性较好,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5,显示面板04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与图2中的第二显示区不同,其余结构均与显示面板01相同或类似。
例如,参考图5,显示面板04包括第一透光区A2201、第二透光区A2202以及第一显示子区A2101,第一显示子区A2101所在的区域呈环形,且第一显示子区A2101位于第一透光区A2201与第二透光区A2202之间。第一透光区A2201位于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外边界与第二显示区A2的边界之间,第二透光区A2202位于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内边界所围设的区域内。
例如,参考图5,在显示面板04中,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外边界和内边界均呈矩形,且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外边界的中心与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内边界的中心大致重合。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外边界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是第二透光区A2202所在的区域的面积的3~6倍,但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外边界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内边界的一部分重合。例如,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外边界可以与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内边界间隔设置,且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外边界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内边界的一部分相互平行,但不限于此。
由此,通过设置环形的第一显示子区A2101,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的中部以及边缘附近的区域具有良好的透射率,并使得第二显示区A2中进行显示的区域分布均匀,以具有更加协调且良好的显示效果。
图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6,显示面板05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与图5中的第二显示区不同,其余结构均与显示面板04相同或类似。
例如,参考图6,显示面板05还包括第二显示子区A2102,第二透光区A2202所在的区域呈环形,且第二透光区A2202位于第一显示子区A2101与第二显示子区A2102之间,第二显示子区A2102位于第二透光区A2202的内边界所围设的区域内。从而,在第二显示区A2的边界指向第二显示区A2中心的方向上,第一透光区A2201、第一显示子区A2101、第二透光区A2202以及第二显示子区A2102依次设置,第二显示子区A2102所在的区域的面积最小,且位于第二显示区A2的中部。例如,第二显示子区A2102的中心可以与第二显示区A2的中心重合,或大致重合。
如此设置,可以使得位于第二显示区A2中的多个显示子区A21和多个透光区A22交替排布,从而使得第二显示区A2的用于进行显示的区域和用于进行透光的区域分布均匀,以呈现更加协调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于在第二显示区A2中交替排布的显示子区A21和透光区A22的个数不作限定。例如,参考图6,在第二显示子区A2102内部还可以设置有透光区,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例如,第二显示区A2中交替排布的显示子区A21和透光区A22的形状可以是不同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7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7,显示面板06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与图2中的第二显示区不同,其余结构均与显示面板01相同或类似。
例如,参考图7,显示面板06包括第三显示子区A2103、第四显示子区A2104以及第三透光区A2203,第三透光区A2203所在的区域呈环形,且第三透光区A2203位于第三显示子区A2103和第四显示子区A2104之间。第三显示子区A2103位于第三透光区A2203的外边界与第二显示区A2的边界之间,第四显示子区A2104位于第三透光区A2203的内边界所围设的区域内。
例如,参考图7,在显示面板06中,第三透光区A2203的外边界和内边界均呈矩形,且第三透光区A2203的外边界的中心与第三透光区A2203的内边界的中心大致重合。第三透光区A2203的外边界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是第四显示子区A2104所在的区域的面积的3~6倍,但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显示子区A2103的内边界的一部分可以与第四显示子区A2104的外边界的一部分重合。例如,第三显示子区A2103的内边界可以与第四显示子区A2104的外边界间隔设置,且第三显示子区A2103的内边界的一部分可以与第四显示子区A2104的外边界的一部分相互平行,但不限于此。
由此,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的中部以及边缘附近的区域进行显示,用于透光的第三透光区A2203所在的区域呈环形,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具有更加协调的显示效果。
图8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8,显示面板07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与图7中的第二显示区不同,其余结构均与显示面板06相同或类似。
例如,参考图8,显示面板07还包括第四透光区A2204,第四显示子区A2104所在的区域呈环形,且第四显示子区A2104位于第三透光区A2203与第四透光区A2204之间,第四透光区A2204位于第四显示子区A2104的内边界所围设的区域内。从而,在第二显示区A2的边界指向第二显示区A2中心的方向上,第三显示子区A2103、第三透光区A2203、第四显示子区A2104以及第四透光区A2204依次设置,第四显示子区A2104所在的区域的面积最小,且位于第二显示区A2的中部。例如,第四显示子区A2104的中心可以与第二显示区A2的中心重合,或大致重合。
如此设置,可以使得位于第二显示区A2中的多个显示子区A21和多个透光区A22交替排布,从而使得第二显示区A2的用于进行显示的区域和用于进行透光的区域分布均匀,以呈现更加协调的显示效果。
例如,参考图8,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四透光区A2204内部还可以设置有显示子区,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例如,第二显示区A2中交替排布的显示子区A21和透光区A22的位置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设定,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9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9,显示面板08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与图5中的第二显示区不同,显示面板08包括第一透光区A2201、多个第二透光区A2202以及多个第一显示子区A2105,其余结构均与显示面板04相同或类似。
例如,参考图9,显示面板08包括第二透光区A2202-1、第二透光区A2202-2、第二透光区A2202-3、第一显示子区A2105-1以及第一显示子区A2105-2。第一透光区A2201位于每个第一显示子区A2105的外边界与第二显示区A2的边界之间,也即,第一透光区A2201位于第一显示子区A2105-1的外边界与第二显示区A2的边界之间,且第一透光区A2201位于第一显示子区A2105-2的外边界与第二显示区A2的边界之间。每个第一显示子区的内部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A2202,例如,第一显示子区A2105-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透光区A2202-1和第二透光区A2202-2,第一显示子区A2105-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透光区A2202-3,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当第一显示子区A2105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第二透光区A2202时,第一显示子区A2105的内边界可以包括对应于该多个第二透光区A2202的多个部分,也即,多个第二透光区A2202中的每个位于第一显示子区A2105的内边界中的一部分所围设的区域内。
例如,参考图9,第一显示子区A2105-1的外边界所围设的区域呈圆形,第一显示子区A2105-2的外边界所围设的区域呈矩形。第二透光区A2202-1、第二透光区A2202-2以及第二透光区A2202-3均呈矩形,且第二透光区A2202-1所在的区域的面积和第二透光区A2202-2所在的区域的面积大致相等,且均小于第二透光区A2202-3所在的区域的面积,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如此设置,可以在第二显示区A2中设置多个第一显示区A2105,且在不同的第一显示区A2105内设置具有合理数量、形状以及面积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透光区A2202,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能够在设定的区域内进行显示或进行透光,从而更好地满足设计和应用需求。
例如,参考图9,在显示面板08中,第二显示区A2中的第二透光区A2202的数量可以为K,且K为小于或等于5的正整数。例如,可以使得第二透光区A2202的数量K为2、3、4、5中的至少一个,但不限于此,从而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具有良好的透光率。
例如,参考图9,在显示面板08中,同一个显示子区A21中的第二透光区A2202的数量可以为L,且L为小于或等于5的正整数。例如,可以使得同一个显示子区A21中的第二透光区A2202的数量K为2或3,但不限于此,从而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具有良好的透光率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图10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10,显示面板09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与图9中的第二显示区08相比,显示面板09中的第一透光区A2201、多个第二透光区A2202以及多个第一显示子区A2105的形状进行了变形,其余结构均与显示面板08相同或类似,相同之处不再重复。
例如,参考图10,第一显示子区A2105-1的外边界呈“波浪形”,第二透光区A2202-1所在的区域以及第二透光区A2202-3所在的区域均呈圆形,第二透光区A2202-2所在的区域呈矩形。从而,第二显示区A2中的第一显示子区A2105-1的形状和第一显示子区A2105-2的形状是不相同的。同时,在第一显示子区A2105-1中,第二透光区A2202-1所在的区域的形状与第二透光区A2202-3所在的区域的形状也是不同的,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例如,参考图10,第二显示区A2中的第一显示子区A2105的数量可以大于2,且每个第一显示子区A2105的形状可以均不相同。例如,同一个第一显示子区A2105中所设置的第二透光区A2202的数量也可以大于2,且多个第二透光区A2202的形状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具体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设定。
例如,参考图10,第二透光区A2202和第二透光区A2202-3分别位于不同的第一显示子区A2105中,且分别包括不同的形状。例如,第二显示区A2中所设置的第一显示子区A2105的数量可以大于2,每个第一显示子区A2105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A2202,并且每个第一显示子区A2105内的第二透光区A2202的形状可以与其他的第一显示子区A2105内的第二透光区A2202的形状均不相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通过灵活地设置不同形式的多个第一显示子区A2105以及多个第二透光区A2202,可以更好地满足设计需求。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第一显示区A1中的多个第一子像素10的排列方式与第二显示区A2中的多个第二子像素20的排列方式是相同的,且第一显示区A1的多个第一子像素10的密度与第二显示区A2的多个第二子像素20的密度也是相同的。由此,可以在制作第一显示区A1和第二显示区A2时所采用的掩模板的至少部分形状与至少部分密度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简化显示面板01的制作工艺,降低制作成本。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显示区A2中,不同的显示子区A21中的第二子像素20的密度也可以是不同的,也即显示子区A21中的第二子像素20的密度与另一个显示子区A21中的第二子像素20的密度可以不相同。
例如,参考图3,第一显示区A1中的多个第一子像素10与第二显示区A2中的多个第二子像素20均采用“钻石排列”的方式,且第一显示区A1的多个第一子像素10的密度与第二显示区A2的一部分第二子像素20的密度也是相同的。第二显示区A2的一部分第二子像素20的密度与第一显示区A1的多个第一子像素10的密度是不相同的。在第二显示区A2中,第一显示子部A211的第二子像素20的密度最大,第二显示子部A212、第三显示子部A213、第四显示子部A214以及第五显示子部A215的密度次之,从而,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的中部具有较大的发光强度,而位于第一显示子部A211周围的多个显示子部A21的发光强度次之,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例如,参考图3,第二显示子部A212、第三显示子部A213、第四显示子部A214以及第五显示子部A215的像素密度可以是相同的,且均为第一显示子部A211的像素密度的1/4~3/4,例如可以为1/3或1/2,但不限于此,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参考图6,类似于图3中的显示面板02,在显示面板05中,第二显示区A2中的多个第二子像素20的排列方式与第一显示区A1中的多个第一子像素10的排列方式相同,且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像素密度小于第二显示子区A2102的像素密度。例如,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像素密度可以为第二显示子区A2102的像素密度的1/4~3/4,例如可以为1/3或1/2,但不限于此。由此,也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的中部具有较大的发光强度,而位于第二显示子区A2102周围的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发光强度次之,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二显示区中的多个显示子区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并且各个显示子区中的第二子像素的像素密度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设定,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二显示区中的同一个显示子区中的不同区域的像素密度可以是不同的。
图1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11,在显示面板10中,位于显示子区A21的边界的至少部分第二子像素20的密度大于位于显示子区A21的内部的至少部分第二子像素20的密度。显示子区A21呈“V形”,位于显示子区A21的边界的至少部分第二子像素20可以为位于虚线与第二显示区A2的边界之间的第二子像素20,位于显示子区A21的内部的至少部分第二子像素20可以为虚线的远离第二显示区A2的边界的一侧的第二子像素20。
例如,参考图11,在显示面板10中,通过使得位于显示子区A21的边界的至少部分第二子像素20的密度较大,可以使得显示子区A21的轮廓更加明晰,从而能够凸显显示子区A21的形状特征。例如,位于显示子区A21的内部的第二子像素20的像素间距可以为位于显示子区A21的边界的相邻的第二子像素20的像素间距的1.5~4倍,例如可以为2~3倍、2.5~3.5倍以及1.5~3倍中的至少之一,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A2的同一个显示子区A21中的第二子像素20的密度可以呈不均匀变化,例如,显示子区A21中的第二子像素20的密度可以从显示子区A21的中部至边界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从而可呈现逐次递进的显示效果,具体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设定,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二显示区中的同一个显示子区中的不同区域的像素的发光面积可以是不同的。
图1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12,相比于图11中的显示面板10,在显示面板11的同一个显示子区A21中,位于显示子区A21的边界的至少部分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区的面积大于位于显示子区A21的内部的至少部分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区的面积,其余结构均相同。
例如,参考图12,位于显示子区A21的内部的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区的面积可以为位于显示子区A21的边界的相邻的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区的面积的1/4~3/4,例如可以为1/4~1/3、1/3~1/2以及1/2~3/4中的至少之一,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通过使得显示子区A21的边界的至少部分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区的面积较大,可以使得显示子区A21的轮廓更加明晰,以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A2的同一个显示子区A21中的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区的面积也可以呈不均匀变化,从而可呈现逐次递进的显示效果,具体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设定,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1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13,显示面板12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与图5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中的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形状以及第二透光区A2202的形状不同,其余结构均与显示面板04相同或类似。
例如,参考图13,显示面板12包括第一透光区A2201、第二透光区A2202以及第一显示子区A2101,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外边界所围成的区域呈“星形”,且第一显示子区A2101位于第一透光区A2201与第二透光区A2202之间。第一透光区A2201位于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外边界与第二显示区A2的边界之间,第二透光区A2202位于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内边界所围设的区域内。
例如,参考图13,在显示面板12中,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内边界呈圆形,且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外边界的中心与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内边界的中心大致重合。第一显示子区A210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显示部A2101-1、第二显示部A2101-2、第三显示部A2101-3、第四显示部A2101-4以及第五显示部A2101-5。例如,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每个显示部包括远离第一显示子区A2101的中心的尖部。例如,第一显示部A2101-1、第二显示部A2101-2、第三显示部A2101-3、第四显示部A2101-4以及第五显示部A2101-5均包括大致相同的面积,但不限于此。
例如,参考图13,第一显示子区A2101内的多个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元件可以被配置为同时发光,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呈现第一显示状态。也即,在第一显示状态下,第一显示子区A2101中的每个显示部中的第二子像素20均同时保持发光状态。
例如,参考图13,显示子区A21的多个显示部的数量为T,且T可以为小于或等于5的正整数。在第一显示部A2101-1、第二显示部A2101-2、第三显示部A2101-3、第四显示部A2101-4以及第五显示部A2101-5中的任一个显示部中,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元件被配置为同时发光或同时不发光,且多个显示部中的至少一个显示部内的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元件被配置为不发光,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2呈现第二显示状态。
例如,参考图13,在第二显示区A2中,每个显示部中的第二子像素20可以同时发光或同时不发光,且不同的显示部中的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情况可以是不同的。在第二显示状态下,位于第二显示区A2中的所有的显示部中的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元件的发光情况是不完全相同的。例如,第一显示部A2101-1、第二显示部A2101-2、第三显示部A2101-3、第四显示部A2101-4以及第五显示部A2101-5中的2~4个、1~3个以及1~4个中的至少之一同时发光,而其他的显示部中的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元件均不发光。
例如,参考图13,在显示面板12中的每个子像素(例如,位于第一显示区A1中的第一子像素10或位于第二显示区A2中的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元件可以在像素电路的驱动下发光。例如,第一子像素10或第二子像素20的像素电路可以采用7T1C(即七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结构,但不限于此。
例如,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中的多个子像素的发光元件也可以由同一个像素电路进行控制,也即多个子像素的发光元件均与一个像素电路电连接,从而可以减小像素电路的数量,增加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但不限于此。
例如,参考图13,每个显示部中的多个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元件可以与一个像素电路电连接,以具有相同的显示状态。不同的显示部中的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元件所连接的像素电路可以是不同的,以便于使得不同的显示部中的第二子像素20具有不同的发光情况,具体可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设定,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1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图1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图1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14,显示面板13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与图13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中的显示子区A21的形状以及透光区A22的形状不同,其余结构均与显示面板12相同或类似。
例如,参考图14,在显示面板13中,第二显示区A2所在的区域呈“星形”,且第二显示区A2内未设置第二透光区A2202(参考图13),从而,多个第二子像素20在第二显示区A2中连续设置,且使得第二显示区A2所在的“星形”区域内为整块的显示区,有利于提高第二显示区A2的显示效果。
例如,参考图15,显示面板14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与图14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中的显示子区A21的形状以及透光区A22的形状不同,其余结构均与显示面板13相同或类似。
例如,参考图15,在显示面板14中,第二显示区A2所在的区域呈“心形”,且第二显示区A2内未设置第二透光区A2202(参考图13),从而,多个第二子像素20在第二显示区A2中连续设置,且使得第二显示区A2所在的“心形”区域内为整块的显示区,有利于提高第二显示区A2的显示效果,并使得第二显示区A2更具美观性。
例如,参考图16,显示面板15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与图15中的第二显示区A2中的显示子区A21的形状以及透光区A22的形状不同,其余结构均与显示面板13相同或类似。
例如,参考图16,在显示面板15中,第二显示区A2所在的区域呈“X形”,且第二显示区A2内未设置第二透光区A2202(参考图13),从而,多个第二子像素20在第二显示区A2中连续设置,且使得第二显示区A2所在的“X形”区域内为整块的显示区,有利于提高第二显示区A2的显示效果。
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在不同的显示面板中,第二显示区A2所在的区域还可以呈“Y形”、“Z形”等,具体可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设定。
图17的(A)到(D)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整体示意图;图18的(A)至(E)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19的(A)至(D)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的示意图。图20的(A)至(C)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例如,参考图17的(A)和图18的(A),第二显示区A2可以位于衬底基板BS的左上角位置处,从而可以使得衬底基板BS的右上角区域以及顶部正中间区域具有较大的空间,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
例如,参考图17的(B)和图18的(B),第二显示区A2可以位于衬底基板BS的右上角位置处,从而可以使得衬底基板BS的左上角区域以及顶部正中间区域具有较大的空间,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
图18的(C)示出了第二显示区A2位于衬底基板BS的顶部正中间区域。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A2的数量可以大于1,且多个第二显示区A2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设定在不同的位置,或具有不同的形状。
例如,参考图17的(C)和图18的(D),显示面板中可以设置两个第二显示区A2,且该两个第二显示区A2具有大致相等的面积以及大致相同的形状,并同时位于衬底基板BS的顶部正中间区域,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
例如,参考图17的(D),第二显示区A2所在的区域可以采用椭圆形。例如,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调整显示面板为其他的形状,例如,跑道型或多边形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18的(E)示出了跑道型的第二显示区A2。
如图19的(A)所示,第二显示区A2为圆形,显示子区A21的形状为五角星,透光区A22为第二显示区A2的除了五角星之外的区域。
与图19的(A)相比,图19的(B)所示的透光区A22包括第一透光区A2201和第二透光区A2202。
如图19的(C)所示,第二显示区A2为圆形,显示子区A21的形状为X型,透光区A22为第二显示区A2的除了X型之外的区域。
如图19的(D)所示,第二显示区A2为圆形,显示子区A21的形状为心形。
图19的(C)和(D)示出了第二子像素20。图19的(A)和(B)未示出位于显示子区A21的第二子像素20。
如图20的(A)至(C)所示,透光区A22内不设置任何像素电路以提升透光区的透光率。透光区A22透光且不发光。
例如,参考图20的(B)和图20的(C),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元件可以位于显示子区A21中,第二子像素20的像素电路可以位于第一显示区A1中。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连接导线CL,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元件可以通过连接导线CL与像素电路实现电连接。例如,第二子像素20的发光元件中的第一电极可以通过连接导线CL连接至对应的像素电路中的漏极,但不限于此。
图21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的等效图。
例如,参考图21,像素电路200中的发光控制晶体管T6可以为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像素电路200还包括第二复位晶体管T1、阈值补偿晶体管T2、驱动晶体管T3、数据写入晶体管T4、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以及存储电容C。
例如,显示基板还包括复位电源信号线、扫描信号线、电源信号线、复位控制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以及数据线。
例如,参考图21,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T3的第一极电连接,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电连接;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的第一极与复位电源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复位信号Vinit,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的第二极与发光元件100的第一电极电连接(即N4节点);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T3的第二极电连接,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第二极与数据线电连接以接收数据信号Data,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栅极与扫描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扫描信号Gate;存储电容C的第一极与电源信号线电连接,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电连接;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栅极与扫描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补偿控制信号;第一复位晶体管T7的栅极与复位控制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复位控制信号Reset(N+1);第二复位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复位电源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复位信号Vinit,第二复位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电连接,第二复位晶体管T1的栅极与复位控制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复位控制信号Reset(N);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栅极与发光控制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发光控制信号EM;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T3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发光元件100的第一电极电连接;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第一极与电源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第一电源信号VDD,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3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栅极与发光控制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发光控制信号EM,发光元件100的第二电极与电压端VSS连接。上述电源信号线指输出电压信号VDD的信号线,可以与电压源连接以输出恒定的电压信号,例如正电压信号。
例如,参考图21,扫描信号和补偿控制信号可以相同,即,数据写入晶体管T3的栅极和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栅极可以电连接到同一条信号线以接收相同的信号,减少信号线的数量。例如,数据写入晶体管T3的栅极和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栅极也可以分别电连接至不同的信号线,即数据写入晶体管T3的栅极电连接到第一扫描信号线,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栅极电连接到第二扫描信号线,而第一扫描信号线和第二扫描信号线传输的信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从而使得数据写入晶体管T3的栅极和阈值补偿晶体管T2可以被分开单独控制,增加控制像素电路200的灵活性。
例如,参考图21,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和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被输入的发光控制信号可以相同,即,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栅极和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栅极可以电连接到同一条信号线以接收相同的信号,减少信号线的数量。例如,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栅极和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栅极也可以分别电连接至不同的发光控制信号线,而不同的发光控制信号线传输的信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例如,参考图21,第一复位晶体管T7和第二复位晶体管T1被输入的复位控制信号可以相同,即,第一复位晶体管T7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T1的栅极可以电连接到同一条信号线以接收相同的信号,减少信号线的数量。例如,第一复位晶体管T7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T1的栅极也可以分别电连接至不同的复位控制信号线,此时,不同复位控制信号线上的信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例如,参考图21,显示基板工作时,在画面显示的第一阶段,第二复位晶体管T1打开,使N1节点的电压初始化;在画面显示的第二阶段,data数据通过数据写入晶体管T4、驱动晶体管T3以及阈值补偿晶体管T2存储在N1节点;在第三发光阶段,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驱动晶体管T3以及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均打开,发光元件100正向导通发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各像素电路除了可以为图21所示的7T1C(即七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结构之外,还可以为包括其他数量的晶体管的结构,如7T2C结构、6T1C结构、6T2C结构或者9T2C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显示基板中像素电路的等效图可以与图21所示像素电路200的等效图相同。
图22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23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24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图25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图26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图27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例如,参考图20的(A)至(C)、图22至图26,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BS、多个发光元件M以及多个像素电路C。发光元件M包括发光功能层EL以及沿垂直于衬底基板BS的方向位于发光功能层EL两侧的第一电极L1和第二电极L2,第一电极L1位于发光功能层EL与衬底基板BS之间。每个像素电路C与至少一个发光元件M的第一电极L1电连接,且被配置为驱动至少一个发光元件M发光。
例如,参考图20的(A)至(C)、图22至图26,多个发光元件M包括对应于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发光元件M1以及对应于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元件M2。即,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发光元件M1,第二子像素包括第二发光元件M2。
例如,参考图20的(A)至(C)、图22至图26,多个像素电路C包括第一像素电路C1和第二像素电路C2。
例如,参考图20的(A)至(C)、图22至图26,第一像素电路C1位于第一显示区A1,第二像素电路C2位于第一显示区A1或位于显示子区A21。
如图20的(A)至(C)、图22至图26所示,透光区A22内不设置任何像素电路以避免影响透光率。
例如,参考图22至图27,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沿着垂直于衬底基板BS依次设置的缓冲层BF、栅极绝缘层GI、层间绝缘层ILD、平坦化层PLN以及像素限定层PDL。
例如,参考图22至图27,有源层SM设置在缓冲层BF上,栅极绝缘层GI上设置有栅极GT,源极E1和漏极E2分别与有源层SM连接。
参考图22至图26,在第一显示区A1,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发光元件M1的第一电极L1与漏极E2电连接。
例如,参考图20的(A)和图22,位于第一显示区A1中的每个第一子像素以及位于第二显示区A2中的每个第二子像素均包括发光元件,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电路C,像素电路C与发光元件M相连,像素电路C配置为驱动发光元件M发光。例如,在第一显示区A1中,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发光元件M1的数量与第一像素电路C1的数量可以是相同的,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像素电路C1位于第一显示区A1。在第二显示区A2中,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元件M2的数量与第二像素电路C2的数量也可以是相同的,第二像素电路C2位于第二显示区A2中的显示子区A21。从而,每个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发光元件M1可以被与其相连的第一像素电路C1独立控制,每个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元件M2可以被与其相连的第二像素电路C2独立控制,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当然,每个像素电路连接的发光元件的个数不限于以上描述,可根据需要而定。
例如,参考图20的(B)、图20的(C)、图23至图25,为了提高第二显示区A2的透光率,可以采用将第二像素电路C2设置在第二显示区A2之外的区域,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1,从而第二显示区A2中仅设置有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元件M2。即,通过将第二发光元件M2和第二像素电路C2分离设置的方式来提高第二显示区A2的光透过率,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例如,参考图20的(C)和图23,第一发光元件M1的第一电极L1与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M2的第一电极L1相连,并一同电连接至第一像素电路C1。例如,位于第二显示区A2中的多个第二子像素的第一电极L1可以与第一显示区A1中的第一子像素的第一电极L1连接,从而,可以使得多个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元件M2与第一显示区A1中的该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发光元件M1具有相同的发光状态。也即,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二显示区A2中的多个第二子像素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M2的第一电极L1可以与同一个第一像素电路C1连接,但不限于此。从而,可以减少第二显示区A2中的第二像素电路C2的数量,可以在第二显示区A2不设置任何的像素电路,提高透光率。
例如,参考图24,显示面板中的平坦化层PLN包括沿着垂直于衬底基板BS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第一平坦化层PLN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IO1。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元件M2位于第二显示区A2,与第二发光元件M2相连的第二像素电路C2位于第一显示区A1。
例如,参考图24,第二发光元件M2的第一电极L1与第一连接部IO1连接,第一连接部IO1与第二像素电路C2中的漏极E2连接,由此可使得第二发光元件M2的第一电极L1连接至第二像素电路C2中的漏极E2。
如此设置,可以使得位于第二显示区A2中的第二子像素的第一电极L1能够灵活且良好地与第二像素电路C2进行连接,有利于实现对显示面板的空间利用率。
例如,参考图25,显示面板中的平坦化层PLN包括沿着垂直于衬底基板BS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平坦化层PLN1、第二平坦化层PLN2和第三平坦化层PLN3。第一平坦化层PLN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IO1,第二平坦化层PLN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IO2。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元件M2位于第二显示区A2,与第二发光元件M2相连的第二像素电路C2位于第一显示区A1。
例如,参考图25,第二发光元件M2的第一电极L1与第二连接部IO2连接,第二连接部IO2与第一连接部IO1连接,且第一连接部IO1与第二像素电路C2中的漏极E2连接,由此可使得第二发光元件M2的第一电极L1连接至第二像素电路C2中的漏极E2。
当然,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也可以设置除第一连接部IO1和第二连接部IO2之外的其他连接部,例如还可以设置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等,以利于使得位于第二显示区A2中的第二子像素的第一电极L1能够灵活且良好地与第二像素电路C2进行连接,并实现对显示面板的空间利用率,具体可根据设置需要进行设定,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第一连接部IO1和第二连接部IO2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中的至少之一,但不限于此。第一连接部IO1和第二连接部IO2可构成上述如图20B和图20C所示的连接导线CL。
例如,参考图26,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A1和第二显示区A2,第二显示区A2包括第一显示子区A211和第二显示子区A212,透光区A22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显示子区A211和第二显示子区A212之间,在第一显示区A1中设置有多个第一子像素,在第一显示子区A211和第二显示子区A212中均设置有多个第二子像素。
例如,参考图26,在第二显示区A2中,第二发光元件M2的第二电极L2位于显示子区中,例如位于第一显示子区A211或第二显示子区A212,透光区A220中未设置第二发光元件M2的第二电极L2。从而,相比于图22和图23中的将第二电极L2连续铺设的方案,在透光区A220中不设置第二电极L2可以提高透光区A220的透射率。
例如,参考图26,在第一显示区A1中,第一发光元件M1的第二电极L2位于第一显示区A1,且不与第二显示区A2中的第二发光元件M2的第二电极L2连接,从而可以增强第二显示区A2的靠近与第一显示区A1交界的区域的透光率。
例如,参考图26,可以通过激光去除等工艺将第二电极L2部分去除,但不限于此。
图27示出了第二显示区A2的显示子区A21和透光区A22。
如图26至图27所示,透光区A220和透光区A22具有衬底基板BS和位于其上的至少一个绝缘层,该至少一个绝缘层包括缓冲池BF、栅极绝缘层GI、层间绝缘层ILD、平坦化层PLN、像素限定层PDL中的至少一个。
图27所示的透光区A22还包括第二电极L2,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电极L2也可以不设置在透光区A22,即如图26所示。
例如,衬底基板BS、缓冲层BL、栅极绝缘层GI、层间绝缘层ILD、平坦化层PLN、像素限定层PDL均采用绝缘材料制作。例如,衬底基板BS包括聚酰亚胺等柔性材料,但不限于此。缓冲层BF、栅极绝缘层GI、层间绝缘层ILD至少之一采用无机绝缘材料或有机绝缘材料制作。例如,无机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有机绝缘材料包括树脂,但不限于此。例如,像素限定层PDL、平坦化层PLN可采用有机材料制作,例如,有机材料包括树脂,但不限于此。
例如,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L1的材料包括银(Ag)和氧化铟锡(ITO)。例如,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E1为ITO/Ag/ITO三层叠加的结构,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L2可以为低功函的金属,可采用镁和银至少之一,但不限于此。例如,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L2的材料包括镁铝合金(MgAl)、锂铝合金(LiAl)或者镁、铝、锂金属等。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平面图中的第一子像素以该第一子像素包括的第一发光元件M1的发光区示出,平面图中的第二子像素以该第二子像素包括的第二发光元件M2的发光区示出。例如,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可为像素限定层PDL限定的开口OPN的面积,如图22至图27所示。
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种显示基板。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将显示面板的显示子区和透光区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独立的且具有设定形状的区域,可以有效改善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并使得显示子区可与第一显示区的显示效果进行配合,达到一体式的显示效果,有利于使得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更具协调美观性,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例如,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柔性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刚性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以为具有屏下感光传感器例如摄像头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本实施例不限于此。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层或区域的厚度被放大。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3)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以及
第二显示区,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子区和至少一个透光区,所述显示子区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所述透光区被配置为透过光,
其中,所述显示子区和所述透光区中的至少一个为独立的且具有设定形状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所述显示子区的数量为N,且N为小于或等于10的正整数;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所述透光区的数量为M,且M为小于或等于10的正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子区的面积是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面积的5%~3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中,所述显示子区的面积与所述透光区的面积之比为0.3~0.7。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透光区包括第一透光区和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子区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子区,
所述第一透光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子区的外边界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边界之间,所述第二透光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子区的内边界所围设的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子区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子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子区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的内边界所围设的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子区包括第三显示子区和至少一个第四显示子区,所述至少一个透光区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透光区,
所述第三显示子区位于所述第三透光区的外边界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边界之间,所述第四显示子区位于所述第三透光区的内边界所围设的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透光区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透光区,
所述至少一个第四透光区位于所述第四显示子区的内边界所围设的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同一个所述显示子区中的所述第二透光区的数量为L,且L为小于或等于5的正整数。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所述第二透光区的数量为K,且K为小于或等于5的正整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至少两个所述显示子区的形状是不相同的;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至少两个所述透光区的形状是不相同的。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同一个所述第一显示子区中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透光区的形状是不相同的。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显示子区中的所述第二透光区的形状是不相同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第一显示区中的所述多个第一子像素的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的排列方式相同;和/或
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多个第一子像素的密度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的密度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同一个所述显示子区中,
位于所述显示子区的边界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密度大于位于所述显示子区的内部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密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同一个所述显示子区中,
位于所述显示子区的边界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发光区的面积大于位于所述显示子区的内部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发光区的面积。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子区中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密度与另一个所述显示子区中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密度不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子区内的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发光元件被配置为同时发光,以使得所述第二显示区呈现第一显示状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子区包括多个显示部,且所述显示子区的所述显示部的数量为T,T为小于或等于5的正整数,同一个显示部内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发光元件被配置为同时发光或同时不发光,
所述多个显示部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显示部内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发光元件被配置为不发光,以使得所述第二显示区呈现第二显示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子区为连续且整块的显示区,所述透光区为连续且整块的透光区。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构成多个第二像素组,所述第二像素组包括至少三个第二子像素,所述透光区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显示子区内的所述第二像素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尺寸的20倍,所述透光区在第二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显示子区内的所述第二像素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最大尺寸的20倍,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子像素包括第二发光元件,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和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均分别包括第一电极、发光功能层、以及第二电极,且所述第一电极比所述第二电极更靠近所述衬底基板,
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相连,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相连。
23.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310004275.1A 2023-01-03 2023-01-0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9428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04275.1A CN115942823A (zh) 2023-01-03 2023-01-0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04275.1A CN115942823A (zh) 2023-01-03 2023-01-0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42823A true CN115942823A (zh) 2023-04-07

Family

ID=86654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04275.1A Pending CN115942823A (zh) 2023-01-03 2023-01-0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4282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82975B1 (en) Oled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0259021A1 (zh)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透明显示面板
CN110767720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209943B2 (en) OLED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210408200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223908B (zh) 屏下摄像显示模组以及电致发光显示屏
CN11317853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749419B (zh) 一种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EP434580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727859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053529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system
US1079712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evice
CN210429820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093702A1 (en) Display devices and display panels
CN115191037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764195B2 (en) Display panel having a plurality of display regions overlap
CN114930438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165806A1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451534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CN115280504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7134376U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594282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720477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2110040A1 (zh) 显示基板、掩模板和显示装置
US20240244912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430050 No. b1337, chuanggu startup area, taizihu cultural Digital Creative Industry Park, No. 18, Shenlong Avenue,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bei Xingji Meiz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50 No. b1337, chuanggu startup area, taizihu cultural Digital Creative Industry Park, No. 18, Shenlong Avenue,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ubei Xingji times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