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24648A - 纱线卷取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24648A
CN115924648A CN202211136280.XA CN202211136280A CN115924648A CN 115924648 A CN115924648 A CN 115924648A CN 202211136280 A CN202211136280 A CN 202211136280A CN 115924648 A CN115924648 A CN 1159246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duct
winding
catching
spi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3628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村浩平
目片努
泽田晴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924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246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纱线卷取机。纺纱机械具备纺纱单元(7)、第1捕捉装置(107)、第2捕捉装置(29)、接头装置(105)、第1管道(95)以及第2管道(96)。第1捕捉装置(107)吸引捕捉供纱部侧的细纱(33)。第2捕捉装置(29)吸引捕捉卷装(34)侧的细纱(33)。接头装置(105)对这些细纱(33)进行接头。第1管道(95)沿着纺纱单元(7)的排列方向设置,流动由第1捕捉装置(107)吸引的空气。第2管道(96)在与第1管道(95)不同的位置处沿着纺纱单元(7)的排列方向设置,流动由第2捕捉装置(29)吸引的空气。

Description

纱线卷取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接头装置的纱线卷取机。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2-57274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8-158788号公报公开了具备多个纺纱单元、接头台车以及吸引管道的纺纱机械。接头台车行进到需要接头的纺纱单元并停止。接头台车对纺纱单元的纺纱装置侧的纱线与纺纱单元的卷装侧的纱线进行吸引捕捉而进行接头。在接头台车的接头时产生的纱屑在吸引管道中流动而被回收。
在日本特开2012-57274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8-158788号公报的纺纱机械中,纺纱装置侧的纱线以及卷装侧的纱线在共通的吸引管道中流动而被回收。因此,在吸引管道内,纺纱装置侧的纱线与卷装侧的纱线缠绕,对纱线施加多余的张力。由于该张力,有可能产生断纱、接头部分的品质降低、或者接头成功率的降低。该课题并不限定于纺纱装置,在其他纱线卷取机中也存在相同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在对供纱部侧的纱线与卷装侧的纱线进行吸引捕捉而进行接头的纱线卷取机中,防止由于供纱部侧的纱线与卷装侧的纱线缠绕而引起的断纱、接头部分的品质降低、或者接头成功率的降低。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接着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供以下构成的纱线卷取机。即,纱线卷取机具备多个卷取单元、第1捕捉装置、第2捕捉装置、接头装置、吸引力产生部、第1管道以及第2管道。上述卷取单元具有用于供给纱线的供纱部以及卷取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取装置。上述第1捕捉装置吸引捕捉上述供纱部侧的纱线。上述第2捕捉装置吸引捕捉上述卷取装置的上述卷装侧的纱线。上述接头装置对上述第1捕捉装置吸引捕捉的纱线与上述第2捕捉装置吸引捕捉的纱线进行接头。上述吸引力产生部产生在上述第1捕捉装置以及上述第2捕捉装置中使用的吸引力。上述第1管道沿着上述卷取单元的排列方向设置,流动由上述第1捕捉装置吸引的空气。上述第2管道在与上述第1管道不同的位置处沿着上述卷取单元的排列方向设置,流动由上述第2捕捉装置吸引的空气。
由此,第1管道与第2管道是设置于不同位置的分体,因此在接头时供纱部侧的纱线与卷装侧的纱线不会缠绕。因此,能够防止接头时的断纱、接头部分的品质降低、或者接头的成功率降低。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为,上述第2捕捉装置针对每个上述卷取单元设置,具有吸引口,并配置为该吸引口朝向从上述供纱部到上述卷取装置的纱线路径,吸引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线。
由此,能够使第2捕捉装置不移动或者以少许的移动量来捕捉卷装侧的纱线。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卷取单元具备从上述供纱部拉出纱线的拉出装置。上述第2捕捉装置配置为,与上述纱线路径中比上述拉出装置靠下游且是比上述卷取装置靠上游的位置对置。
由此,能够将从拉出装置到卷取装置的纱线用作为卷装侧的纱线而进行接头。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为,上述吸引力产生部的吸引力的压力为3kPa以上且小于6kPa。或者,优选为,上述吸引力产生部的吸引力的压力为3.5kPa以上5kPa以下。
由于对处于纱线路径的纱线进行吸引捕捉,因此与对贴附在卷装上的纱线进行吸引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低的压力发挥功能。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纱线卷取机具备台车,该台车沿着上述排列方向行进,至少具有上述第1捕捉装置。在上述第2捕捉装置吸引捕捉有上述卷装侧的纱线的状态下,在上述台车到达相应的上述卷取单元并停止的情况下,作为停止后的下一个动作,通过上述第1捕捉装置捕捉上述供纱部侧的纱线。
在台车上设置有第1捕捉装置以及第2捕捉装置的情况下,需要使第1捕捉装置以及第2捕捉装置以彼此不接触的方式依次动作。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只要在台车到达后使第1捕捉装置动作即可,因此能够缩短接头所花费的时间。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为,上述第1管道的流路截面积大于上述第2管道的流路截面积。
由此,第1管道与上述第2管道相比,能够减少吸引流的压力损失。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纱线卷取机具备台车,该台车沿着上述排列方向行进。上述台车具有第1捕捉装置、接头装置以及连接管。上述连接管将上述第1捕捉装置与上述第1管道连接,将上述第1捕捉装置吸引的纱屑送到上述第1管道。上述第1管道配置在处于上述台车下方的第1空间中。
在台车的下方,由于需要支承台车的构造,因此容易形成比较大的第1空间。但是,由于成为台车的妨碍,因此能够配置于第1空间的构件有限。因而,通过在第1空间中配置第1管道,由此能够有效活用第1空间。进而,由于能够配置于第1空间的构件有限,因此容易增大第1管道的流路截面积。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为,上述第1管道的流路截面积为上述第2管道的流路截面积的1.2倍以上1.6倍以下。
由此,在布局以及压力损失的观点上能够实现尺寸良好的第1管道。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在上述供纱部产生的飞花在飞花管道中流动,该飞花管道沿着上述卷取单元的排列方向设置且设置在与上述第1管道以及第2管道不同的位置。上述飞花管道的流路截面积为上述第2管道的流路截面积的5倍以上16倍以下。或者,上述飞花管道的流路截面积为上述第2管道的流路截面积的10倍以上16倍以下。
在飞花管道中流动的吸引流的压力损失导致纱线品质降低,因此通过如此增大飞花管道的流路截面积而降低压力损失,由此能够充分地抑制纱线品质的降低。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为,具备沿着上述排列方向行进的台车,在沿着上述排列方向观察时,在上述台车的上方且由上述台车以及纱线路径包围的第2空间中配置上述第2管道。
由于在纱线路径的附近配置有大量构件,因此在第2空间内难以确保较大的空间。因此,能够活用流路截面积比较小这样的第2管道的特征,将第2管道配置于第2空间。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供纱部具备牵伸纱条的牵伸装置以及生成细纱的纺纱装置。在上述供纱部产生的飞花在飞花管道中流动,该飞花管道沿着上述卷取单元的排列方向设置且设置在与上述第1管道以及第2管道不同的位置。在沿着上述排列方向观察时,在由上述供纱部和上述飞花管道包围的位置处配置上述第2管道。
由此,能够活用流路截面积比较小这样的第2管道的特征,在由供纱部和飞花管道包围的有限大小的空间中配置第2管道。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纱线卷取机具备沿着上述排列方向行进的台车。上述台车具有辅助捕捉装置,该辅助捕捉装置具有吸引口,使吸引口以接近上述卷装的方式移动而吸引捕捉该卷装侧的纱线。上述辅助捕捉装置在满足动作条件的情况下,代替上述第2捕捉装置而进行动作。上述辅助捕捉装置吸引的纱屑在上述第1管道中流动。
由于有时纱线贴附在卷装上,因此在从卷装吸引捕捉纱线的情况下有时需要较强的吸引流。关于这一点,由于辅助捕捉装置与流路截面积较大的第1管道连接,因此能够产生较强的吸引流,能够适当地吸引捕捉卷装的纱线。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为,上述台车具有辅助闸门,该辅助闸门通过切换从上述辅助捕捉装置到上述第1管道的流路的开闭,由此切换使上述辅助捕捉装置产生吸引流的状态和不产生吸引流的状态。
由此,在不使用辅助捕捉装置的情况下通过辅助闸门封闭流路,由此能够抑制吸引流的消耗。此外,由于辅助捕捉装置被辅助性地使用,因此辅助捕捉装置进行动作的频率比第2捕捉装置低。因而,在第1管道中卷装侧的纱线与供纱部侧的纱线缠绕而产生断纱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设置将纱线的缠绕除去的切断器的必要性较低,能够省略切断器,因此能够降低构件成本。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为,从上述第2捕捉装置的吸引口到上述第2管道的距离比从上述辅助捕捉装置的吸引口到上述第1管道的距离短。
由此,对于主要使用的第2捕捉装置,能够减少压力损失。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纱线卷取机具备对在上述卷取单元产生的纱屑进行回收的纱屑回收部。上述第1管道以及上述第2管道与共通的上述纱屑回收部连接。
由此,能够将纱屑回收部集中为一个。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纺纱单元的概要侧视图。
图3是表示在纺纱单元中产生细纱的断开而接头台车行进至该纺纱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使用第2捕捉装置进行接头的情形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使用辅助捕捉装置进行接头的情形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通过闸门阀将连接管与管道连结管连接的流程的图。
图7是变形例的纺纱单元的概要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纱线卷取机)1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是指在细纱(纱线)33的卷取时的该细纱33、纱条35或者纤维束37的行进方向(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
如图1所示,纺纱机械1具备鼓风箱3、动力箱5、多个纺纱单元(卷取单元)7、以及接头台车(台车)9。多个纺纱单元7沿着规定的方向排列配置。将纺纱单元7所排列的方向定义为排列方向。纺纱单元7使用后述的纺纱装置23等进行纺纱。
在鼓风箱3内配置有主鼓风机93以及副鼓风机(吸引力产生部)98。主鼓风机93使飞花管道91产生吸引流。在飞花管道91与主鼓风机93之间配置有纤维回收部92。纤维回收部92对在飞花管道91中流动的飞花进行回收并存积。副鼓风机98经由纱屑回收部97使第1管道95以及第2管道96产生吸引流。副鼓风机98产生的吸引力的压力例如为3kPa以上且小于6kPa、或者为3.5kPa以上5kPa以下。该压力例如是纱屑回收部97内部的压力的计测值。另外,该压力也可以是第1管道95的下游端(即,第1管道95中的与纱屑回收部97连接的部位的附近)的计测值。第1管道95与第2管道96在纱屑回收部97汇合,并与副鼓风机98连接。纱屑回收部97对在第1管道95以及第2管道96中流动的纱屑进行回收并存积。飞花管道91、第1管道95以及第2管道96分别独立。换言之,飞花管道91、第1管道95以及第2管道96是不同部件,且分别设置在不同位置。
在动力箱5中配置有驱动源(省略图示)、中央控制装置13、显示部15以及操作部17。设置于动力箱5的驱动源包括由多个纺纱单元7共通地利用的电动马达。
中央控制装置13对纺纱机械1的各部集中地进行管理以及控制。中央控制装置13经由省略图示的信号线与各纺纱单元7如图2那样具备的单元控制部19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纺纱单元7具备单元控制部19,但也可以是规定数量(例如,2个或4个)纺纱单元7共用一个单元控制部19。
显示部15能够显示对于纺纱单元7的设定内容以及/或者与各纺纱单元7的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为了进行纺纱机械1的设定以及/或者为了进行显示部15所显示的信息的选择,而操作操作部17。显示部15以及操作部17也可以由触摸面板显示器构成。
如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7具备牵伸装置21、纺纱装置23、纱线存积装置(拉出装置)25、第2捕捉装置29以及卷取装置31。这些装置在细纱33等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牵伸装置21以及纺纱装置23构成纺纱单元7中的供纱部。
接头台车9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各纺纱单元7移动。对于多个纺纱单元7具备一个接头台车9。在图1中图示出1台接头台车9,但纺纱机械1也可以具备多台接头台车9。如后所述,接头台车9具备接头装置105、第1捕捉装置107以及辅助捕捉装置109。
牵伸装置21设置在纺纱单元7的上部。牵伸装置21具备多个牵伸辊对。各个牵伸辊对由2个牵伸辊构成。
具体而言,牵伸装置21具备4个牵伸辊对。4个牵伸辊对是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的后辊对41、第3辊对43、中间辊对45以及前辊对47。在中间辊对45的各牵伸辊上设置有龙带49。
4个牵伸辊对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驱动辊以及从动辊。对于4个牵伸辊对,对各个驱动辊设置有省略图示的马达等驱动源。各个驱动辊由驱动源以该驱动辊的轴线为中心旋转驱动。各牵伸辊对的从动辊被设置为,能够经由省略图示的轴承等而以该从动辊的轴线为中心旋转。
牵伸装置21为,通过将从省略图示的纱条供给部供给的纱条35夹入到各牵伸辊对的牵伸辊彼此之间(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而进行输送,由此将其拉伸(牵伸)成为规定的纤维量(或者粗细)而生成纤维束37。由牵伸装置21生成的纤维束37向纺纱装置23供给。
纺纱装置23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气流纺纱装置。纺纱装置23使捻回空气流作用于由牵伸装置21生成的纤维束37(牵伸后的纱条35),由此进行加捻而生成细纱33。纺纱装置23配置在牵伸装置21的下游侧。
由牵伸装置21以及纺纱装置23形成的供纱部供给细纱33。由供纱部生成的细纱33从供纱部朝向卷取装置31行进,并由卷取装置31卷取。以下,将从供纱部到卷取装置31的细纱33(或者其原料的纱条35)行进的路径称作“纱线路径”。纱线路径也包括供纱部以及卷取装置31所存在的位置。
纱线存积装置25将由纺纱装置23生成的细纱33拉出并暂时存积。纱线存积装置25配置在纱线路径的中途。具体而言,纱线存积装置25配置于比纺纱装置23靠下游侧的位置。
纱线存积装置25具备纱线存积辊53、电动马达55、挂纱部件57、导纱器59以及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
纱线存积辊53由电动马达55旋转驱动。纱线存积辊53在其外周面上卷绕细纱33而暂时存积。纱线存积辊53通过在外周面上卷绕了细纱33的状态下以规定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由此能够从纺纱装置23以规定的速度拉出细纱33。
挂纱部件57能够钩挂细纱33。挂纱部件57通过在钩挂了细纱33的状态下与纱线存积辊53一体地旋转,由此将细纱33向该纱线存积辊53的外周面引导。
导纱器59配置在纱线存积辊53的下游侧。导纱器59对通过旋转的挂纱部件57而舞动的细纱33的轨道进行限制,使细纱33行进的纱线路径中的比该导纱器59靠下游侧(卷取装置31侧)的纱线路径稳定而对细纱33进行引导。
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能够检测纱线存积辊53的纱线存积量。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被配置为与纱线存积辊53的外周面的适当位置对置。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检测在该位置上有无细纱33。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将检测到的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9发送。单元控制部19能够基于该检测信号来检测纱线存积量是否为规定量以上。
纱线存积装置25能够在纱线存积辊53的外周面上暂时存积细纱33,因此作为细纱33的一种缓冲器起作用。由此,能够消除由于纺纱装置23中的纺纱速度与卷取速度(向后述的卷装34卷绕的细纱33的行进速度)因某种理由变得不一致而产生的不良状况(例如,细纱33的松弛等)。
在纺纱装置23与纱线存积装置25之间设置有纱线监视装置(检测装置、纱线检测装置)63以及纺纱传感器69(纱线检测装置)。纱线监视装置63以及纺纱传感器69在比纱线存积装置25靠上游侧(供纱部侧)的位置处检测细纱33的状态。由纺纱装置23生成的细纱33在由纱线存积装置25存积之前通过纱线监视装置63以及纺纱传感器69。
纱线监视装置63为,通过光传感器对行进的细纱33的品质进行监视,并检测细纱33所包含的纱疵。作为纱疵,例如存在细纱33的粗细异常以及/或者细纱33所含有的异物等。纱线监视装置63在检测到细纱33的纱疵的情况下,向单元控制部19发送纱疵检测信号。纱线监视装置63也可以代替光传感器,例如使用静电电容式的传感器来监视细纱33的品质。
纺纱传感器69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63的紧下游侧。纺纱传感器69对纺纱装置23与纱线存积装置25之间的细纱33的张力进行检测。纺纱传感器69将检测到的张力的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9发送。单元控制部19通过对纺纱传感器69检测到的张力进行监视,由此能够检测到弱纱线等异常部位。另外,也能够省略纺纱传感器69。
为了维持纱线品质,优选将纱疵以及异常部位除去。单元控制部19基于纱线监视装置63以及纺纱传感器69中的至少任一个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切断细纱33。通过单元控制部19以使纺纱装置23进行的纺纱停止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实现细纱33的切断。也可以通过使牵伸装置21进行的牵伸(后辊对41的旋转)停止来实现细纱33的切断。无论是在纺纱装置23停止纺纱的情况下,还是在从牵伸装置21向纺纱装置23的纤维束的供给停止的情况下,纺纱装置23进行的纺纱都实质地中断。在纺纱单元7中也可以具备切断器,单元控制部19通过切断器来进行细纱33的切断。在通过切断器来切断细纱33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也以纺纱装置23进行的纺纱实质地中断的方式进行控制。
第2捕捉装置29吸引捕捉断开的细纱33。在细纱33断开的情况下,细纱33与供纱部之间的连接消失。因此,在与卷装34相连的细纱33上形成纱端。第2捕捉装置29吸引捕捉卷装34侧的细纱33的纱端。
第2捕捉装置29设置为与纱线存积装置25和卷取装置31之间的纱线路径对置。此外,在第2捕捉装置29形成有吸引口73。第2捕捉装置29配置为吸引口73朝向纱线存积装置25与卷取装置31之间的纱线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口73的朝向(吸引口73的轴向)与纱线路径的朝向实质上正交,但只要2个朝向不同即可,也可以不正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捕捉装置29被固定地设置,但也可以设置为能够移动一些。例如,第2捕捉装置29也可以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纱线路径稍微接近或者分离。换言之,第2捕捉装置29设置为不像辅助捕捉装置109那样移动。进一步换言之,第2捕捉装置29配置于不实质地移动就能够吸引处于纱线路径的细纱33的位置。在后述的接头台车9对该纺纱单元7进行作业时,第2捕捉装置29位于比接头台车9所具备的接头装置105靠上游侧的位置。
接头装置105具备未图示的拨纱杆。通过使拨纱杆动作,由此由第2捕捉装置29捕捉的细纱33被取入到接头装置105。接头台车9还具备辅助捕捉装置109。在不通过第2捕捉装置29捕捉卷装34侧的细纱33时,辅助捕捉装置109代替第2捕捉装置29对该细纱33进行捕捉。关于接头台车9的构成将后述。另外,为了使细纱33与接头装置105接近,接头装置105也可以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纱线路径接近或者分离。
在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判定是否满足动作条件。在不满足动作条件的情况下,通过第2捕捉装置29吸引捕捉卷装34侧的细纱33。在满足动作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辅助捕捉装置109吸引捕捉卷装34侧的细纱33。满足动作条件的情况例如是使用第2捕捉装置29对细纱33的吸引捕捉失败了的情况。此外,也可以根据细纱33断开的原因来判定是否满足动作条件。
在单元控制部19决定使用第2捕捉装置29的情况下,第2捕捉装置29由单元控制部19控制为,在比纱线存积装置25(导纱器59)靠下游侧对卷装34侧的细纱33进行吸引并捕捉。第2捕捉装置29开始使吸引流作用于细纱33的定时,是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之后、且是卷装34侧的细纱33的纱端通过第2捕捉装置29之前的规定的定时。例如,能够基于纱线监视装置63、纺纱传感器69、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中的至少任一个的检测结果来确定定时。
第2捕捉装置29具备吸引管71。在吸引管71的前端(长度方向一端)形成有吸引口73。吸引口73朝向在纺纱单元7中形成的上述纱线路径的中途部开口。如图3所示,吸引管71与第2管道96连接。如上所述,在第2管道96中流动副鼓风机98所产生的吸引流。通过该构成,第2捕捉装置29使用副鼓风机98所产生的吸引流来吸引捕捉流细纱3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捕捉装置29设置有闸门77。通过闸门77将第2捕捉装置29的状态在吸引状态与吸引停止状态之间变更。闸门77例如配置在吸引口73与第2捕捉装置29中的在空气流动方向上比该吸引口73靠下游侧的部分之间。闸门77例如能够由具有板状部件的开闭机构构成。闸门77能够通过单元控制部19的控制来进行开闭。另外,在第2捕捉装置29中也能够省略闸门77。
在未产生细纱33的断开而正常地进行纺纱的情况下,不需要使第2捕捉装置29工作。所谓正常地进行纺纱的情况,换言之是正在通过供纱部(牵伸装置21以及纺纱装置23)进行细纱33的供给、且该细纱33正由卷取装置31卷取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单元控制部19将闸门77关闭,因此第2捕捉装置29成为吸引停止状态。因此,能够实现纺纱机械1的节能。
在产生细纱33的断开而纺纱中断的情况下,在单元控制部19决定使用第2捕捉装置29时,通过单元控制部19将闸门77打开。当考虑由于纺纱装置23的纺纱停止而细纱33在该纺纱装置23的部分断开的情况时,闸门77打开的具体定时是比纺纱中断的定时延迟、且是在纱线存积装置25的纱线存积辊53上残留有细纱33的定时。在该定时,第2捕捉装置29的状态从吸引停止状态变更为吸引状态,因此第2捕捉装置29能够对卷装34侧的细纱33进行捕捉。另外,闸门77打开的定时能够任意地变更。
卷取装置31对通过了纱线存积装置25的细纱33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34。卷取装置31配置于比纱线存积装置25靠下游侧的位置。
卷取装置31具备摇架臂81、卷取滚筒83以及横动导纱器85。
摇架臂81被支承为能够围绕支轴87摆动,能够将用于卷取细纱33的筒管32(进而将卷装34)支承为能够旋转。卷取滚筒83在与筒管32或者卷装34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由此将卷装34向卷取方向旋转驱动。卷取装置31为,一边通过省略图示的驱动单元使横动导纱器85往复移动,一边通过省略图示的电动马达驱动卷取滚筒83。由此,卷取装置31能够在使细纱33横动的同时将细纱33卷取于卷装34。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7设置横动导纱器85的驱动源,也可以设置对多个纺纱单元7的横动导纱器85进行总括驱动的驱动源。同样,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7设置卷取装置31的驱动源,也可以设置对多个纺纱单元7的卷取装置31进行总括驱动的驱动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捕捉装置29与卷取装置31之间设置有上蜡装置65以及纱线行进传感器67。通过了纱线存积装置25的细纱33,在由卷取装置31卷取于卷装34之前通过上蜡装置65,并且在纱线行进传感器67附近通过。
上蜡装置65能够保持对细纱33施加的蜡。上蜡装置65能够对在纱线存积装置25与卷取装置31之间行进的细纱33上蜡。
纱线行进传感器67配置于上蜡装置65的下游侧的附近。纱线行进传感器67能够在纱线路径的规定位置处检测细纱33是否在行进中、换言之能够检测有无细纱33。纱线行进传感器67将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9发送。
单元控制部19基于从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以及纱线行进传感器67接收到的检测信号,判定第2捕捉装置29对细纱33的捕捉是否成功。即,在第2捕捉装置29进行了捕捉细纱33的动作之后,在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以及纱线行进传感器67的双方都未检测到细纱33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判定为第2捕捉装置29对细纱33的捕捉失败。也可以代替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而在吸引口73的附近或者吸引管71中设置纱线检测传感器。在该情况下,在第2捕捉装置29的纱线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细纱33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判定为第2捕捉装置29对细纱33的捕捉成功。
如图1所示,在纺纱机械1中设置有轨道101。轨道101被配置为沿着纺纱单元7的排列方向延伸。接头台车9构成为能够在轨道101上行进。由此,接头台车9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7移动。
接头台车9行进到与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的纺纱单元7对应的作业位置,而在该纺纱单元7中进行接头处理。接头台车9与纺纱单元7所具备的第2捕捉装置29等协作、或者使用该接头台车9所具备的装置(后述的辅助捕捉装置109等)来进行该接头处理。
接头台车9具备行进车轮103、接头装置105、第1捕捉装置107以及辅助捕捉装置109。此外,接头台车9还具备图2等所示的台车控制部10。
行进车轮103构成为能够由省略图示的驱动单元旋转驱动。通过行进车轮103被驱动,由此接头台车9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7分别行进。
第1捕捉装置107是具有管状的部分的部件。在第1捕捉装置107的前端形成有开口。如图3所示,第1捕捉装置107经由连接管108以及管道连结管114而与第1管道95连接。如上所述,在第1管道95中流动副鼓风机98所产生的吸引流。通过该构成,第1捕捉装置107使用副鼓风机98所产生的吸引流来吸引捕捉细纱33。
第1捕捉装置107被支承为能够转动。通过第1捕捉装置107转动,由此能够使其前端相对于纺纱装置23接近或者退避。在细纱33产生了断开的情况下,第1捕捉装置107能够吸引捕捉供纱部侧的细纱33的纱端。
辅助捕捉装置109是具有管状的部分的部件。在辅助捕捉装置109的前端形成有吸引口117。如图3所示,辅助捕捉装置109经由辅助管110而与连接管108连接,并与第1管道95连接。通过该构成,辅助捕捉装置109使用副鼓风机98所产生的吸引流来吸引捕捉细纱33。在辅助管110中设置有辅助闸门111。辅助闸门111能够切换封闭状态与开放状态。在封闭状态下辅助管110被封闭,因此无法使第1管道95的吸引流作用于辅助捕捉装置109。另一方面,在开放状态下辅助管110的封闭被解除,因此能够使第1管道95的吸引流作用于辅助捕捉装置109。单元控制部19仅在决定为使用辅助捕捉装置109的情况下,使辅助闸门111成为开放状态。由此,能够抑制空气消耗量。另外,辅助管110也可以不经由连接管108而直接与管道连结管114或者第1管道95连接。
辅助捕捉装置109被支承为能够转动。通过辅助捕捉装置109转动,由此能够使其吸引口117移动到相对于卷取装置31接近的位置(接近位置)或者退避的位置(退避位置)。在细纱33产生了断开的情况下,辅助捕捉装置109能够从吸引口117吸引捕捉卷装34侧的细纱33。
通过第1捕捉装置107向一侧转动,由此其前端向接近纺纱装置23的方向移动,并在接近纺纱装置23的状态下捕捉细纱33的纱端。之后,第1捕捉装置107向另一侧转动。由此,第1捕捉装置107的前端向从纺纱装置23远离的方向移动。如图4以及图5的实线所示,在第1捕捉装置107从纺纱装置23退避的状态下,所捕捉的纱端与纺纱装置23之间的细纱33具有位于比接头装置105靠下游侧的部分。
通过辅助捕捉装置109向一侧转动,由此其吸引口117向接近卷取装置31的方向移动,并在接近卷取装置31的位置处捕捉该细纱33。之后,辅助捕捉装置109向另一侧转动。由此,辅助捕捉装置109的吸引口117向从卷取装置31远离的方向移动。如图5的实线所示,在辅助捕捉装置109从卷取装置31退避的位置处,所捕捉的纱端与卷装34之间的细纱33具有位于比接头装置105靠上游侧的部分。
在产生细纱33的断开之后,接头装置105进行由第1捕捉装置107捕捉的供纱部侧的细纱33与由第2捕捉装置29或者辅助捕捉装置109捕捉的卷装34侧的细纱33的接头。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装置105是利用捻回空气流使纱端彼此捻合的捻接装置。接头装置105并不限定于上述捻接装置,例如也能够采用机械式的打结器等。
台车控制部10构成为具有未图示的CPU、ROM、RAM等的公知的计算机。台车控制部10通过对接头台车9所具备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由此对接头台车9进行的接头处理进行控制。
接头台车9通常在适当位置处待机。当在某个纺纱单元7中产生细纱33的断开时,接头台车9向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的纺纱单元7移动。接头台车9在处于待机状态的情况下,在第1捕捉装置107中不产生吸引流。然后,在到达纺纱单元7的定时使第1捕捉装置107中产生吸引流。
具体地说明,连接管108经由管道连结管114而与第1管道95连接。连接管108与接头台车9一体地移动。管道连结管114配置在与纺纱单元7相应的位置。如图6最上方的图所示,在接头台车9到达纺纱单元7之前,管道连结管114由闸门阀113封闭。然后,如图6所示,接头台车9到达纺纱单元7,由此连接管108推压闸门阀113而使其移动,使管道连结管114开放,并且使连接管108与管道连结管114对准。由此,连接管108与第1管道95连接,因此能够从第1捕捉装置107产生吸引流。之后,接头台车9再次移动,由此管道连结管114由闸门阀113封闭。
接着,说明在图2的状态下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而使纺纱中断,并通过接头装置105进行接头时的各部的动作。此外,在以下,对不使用辅助捕捉装置109而使用第2捕捉装置29进行接头的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单元控制部19基于从纱线监视装置63输入的纱疵检测信号,使供纱部(纺纱装置23以及/或者牵伸装置21)的供纱停止。此时,单元控制部19也使卷取装置31停止。由于供纱部的供纱停止,因此细纱33被切断。由此,如图3所示,产生细纱33的断开。
此外,在纱线监视装置63检测到纱疵之后的适当定时,单元控制部19向台车控制部10发送接头请求信号。接收到接头请求信号的台车控制部10,使接头台车9在行进到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的对象的纺纱单元7之后停止。在图3中示出在产生断开紧后接头台车9到达该纺纱单元7的情况,但到达的定时也有时比图3的定时延迟。
在产生细纱33的断开之后,卷取装置31在短时间内使旋转停止。因而,在卷取装置31完全停止的状态下,在纱线存积装置25与卷装34之间细纱33成为相连的状态。之后,单元控制部19使卷取装置31再次驱动。其结果,纱线存积装置25侧的细纱33由卷取装置31卷取于卷装34。
通过卷取装置31的驱动,残留于纱线存积装置25的纱线存积辊53的细纱33被拉出,纱线存积辊53上的细纱33的存积量减少。单元控制部19对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的检测信号进行监视。
单元控制部19为,在比细纱33从纱线存积装置25脱离稍微靠前的定时,将关闭的闸门77打开而使第2捕捉装置29开始吸引。该定时例如能够设为从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检测到细纱33的存积量成为规定量以下的情况起继续卷取了规定时间的定时。
之后,在卷装34侧的细纱33被卷取于卷装34的过程中,在该细纱33的纱端位于能够由第2捕捉装置29捕捉的区域的定时,单元控制部19使卷取装置31的卷取再次停止。卷取装置31的卷取的停止定时,例如可以是与残留于纱线存积辊53的细纱33的纱端从纱线存积辊53脱离并穿过导纱器59的定时几乎相同的定时。另外,单元控制部19也可以代替使卷取停止,而使卷取减速以使细纱33的纱端在能够由第2捕捉装置29捕捉的状态下行进。其结果,细纱33能够由第2捕捉装置29从吸引口73吸入而捕捉。
此时,单元控制部19基于来自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以及纱线行进传感器67的检测结果,判定第2捕捉装置29的捕捉是否成功。
在判断为第2捕捉装置29的捕捉成功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判定接头台车9是否到达该纺纱单元7,在未到达的情况下进行待机直到其到达为止。
在接头台车9停止在与纺纱单元7对应的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吸引管71的吸引口73位于比接头装置105靠上游侧的位置。因而,当接头台车9到达时,由第2捕捉装置29保持的卷装34侧的细纱33成为与接头台车9的接头装置105相面对的状态。
台车控制部10为,在使接头台车9停止之后,当通过纺纱单元7掌握了由第2捕捉装置29捕捉到细纱33的情况时,作为停止后的下一个动作,对接头台车9进行控制,使第1捕捉装置107向如图4的点划线所示那样能够捕捉供纱部侧的细纱33的位置移动。几乎与此同时,单元控制部19再次开始供纱部侧的细纱33的供给。如图4的实线所示那样,台车控制部10将由第1捕捉装置107捕捉到的供纱部侧的细纱33引导至下方的接头装置105。另外,台车控制部10为,当在使接头台车9停止之前掌握了捕捉到细纱33的情况下,可以在接头台车9停止时立即使第1捕捉装置107移动。
在该状态下,单元控制部19使接头装置105动作,使其进行由第2捕捉装置29吸引的卷装34侧的细纱33与供纱部侧的细纱33的接头。在该接头中,多余的细纱33被切断,被第2捕捉装置29或者第1捕捉装置107吸入而废弃。在接头中从供纱部连续地供给细纱33,但该细纱33由纱线存积装置25存积。
在接头结束的几乎同时,卷取装置31开始驱动,卷取装置31重新开始卷装34的卷取。在接头结束后的适当定时将闸门77关闭。如此,纺纱单元7返回图2的通常状态。
接着,对代替第2捕捉装置29而使用辅助捕捉装置109来进行接头的情况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单元控制部19基于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以及纱线行进传感器67的检测信号,判定第2捕捉装置29对细纱33的吸引捕捉是否失败。台车控制部10从单元控制部19接收判定结果。在接收到第2捕捉装置29对细纱33的吸引捕捉失败的含义的判定结果的情况下,台车控制部10在接头台车9到达对于纺纱单元7的作业位置之后,使接头台车9的辅助捕捉装置109接近卷取装置31。在该状态下,通过适当的驱动单元使卷装34向与卷取方向相反方向旋转。由此,辅助捕捉装置109能够捕捉卷装34侧的细纱33。之后,辅助捕捉装置109从卷取装置31退避。其结果,如图5所示,卷装34侧的细纱33被引导至接头装置105。此后的接头台车9的动作与使用了第2捕捉装置29的接头相同。
接着,对第1管道95以及第2管道96进行详细说明。
在以往的纺纱机械中构成为,在接头时被吸引捕捉的供纱部侧的细纱与卷装侧的细纱在相同的管道中流动。在该情况下,由于2根细纱缠绕而产生断纱,接头有可能失败。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中,供纱部侧的细纱33在第1管道95中流动,卷装34侧的细纱33在第2管道96中流动。由此,在接头时细纱33彼此不会缠绕,因此能够降低断纱的频率。
另外,在使用辅助捕捉装置109对卷装34侧的细纱33进行吸引捕捉的情况下,卷装34侧的细纱33与供纱部侧的细纱33在相同的第1管道95中流动。但是,由于辅助捕捉装置109的使用频率比第2捕捉装置29低,而且并不是2根细纱33在一个管道中流动就必定会产生断纱,因此接头中的断纱的产生是实际上几乎不成为问题的程度。另外,例如也可以在连接管108或者管道连结管114中设置将缠绕的纱线切断的切断器。
第1管道95配置在处于接头台车9下方的第1空间121。第1空间121支承接头台车9,因此比较大。此外,由于接头台车9在第1空间121的上方行进,因此能够配置于第1空间121的装置也有限。例如,难以将与细纱33的卷取相关的装置配置于第1空间121。因而,能够使第1管道95的流路截面积比较大。
流路截面积是以与长度方向(吸引流的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第1管道95而得到的截面中的吸引流能够流动的空间的面积。通过增大流路截面积,能够减少压力损失,或者能够增大从第1捕捉装置107或者辅助捕捉装置109产生的吸引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辅助捕捉装置109的情况下,为了对贴附在卷装34上的细纱33进行吸引捕捉,优选产生较强的吸引流,因此较优选。
此外,从第2捕捉装置29的吸引口73到第2管道96的距离(即吸引管71的长度)比从辅助捕捉装置109的吸引口117到第1管道95的距离短。由此,能够减少主要使用的第2捕捉装置29的压力损失。
在沿着排列方向观察的图3中,第2管道96配置于第2空间122,该第2空间122位于接头台车9的上方、且至少一部分由接头台车9以及纱线路径(具体而言,是从牵伸装置21到纱线存积装置25的纱线路径)包围。第2空间122还能够表现为处于接头台车9的上方且是纱线路径的下方的空间。第2空间122还能够表现为由供纱部以及飞花管道91包围的空间。在第2空间122中配置有大量的与细纱33的处理相关的构件、例如牵伸装置21以及纺纱装置23等,因此难以确保较大的空间。
如此,第1空间121能够容易地确保较大的空间,而第2空间122难以确保较大的空间。此外,第2捕捉装置29吸引捕捉对置的细纱33,因此与辅助捕捉装置109相比所需要的吸引力较小。考虑到以上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道95的流路截面积大于第2管道96的流路截面积。具体而言,第1管道95的流路截面积优选为第2管道96的流路截面积的1.2倍以上1.6倍以下。但是,第1管道95的流路截面积也可以为第2管道96的流路截面积以下。
此外,飞花管道91的流路截面积大于第1管道95的流路截面积以及第2管道96的流路截面积。具体而言,飞花管道91的流路截面积优选为第1管道95的流路截面积的4倍以上12倍以下,更优选为8倍以上12倍以下。此外,飞花管道91的流路截面积优选为第2管道96的流路截面积的5倍以上16倍以下,更优选为10倍以上16倍以下。作为一例,第1管道95的流路截面积为150cm2,第2管道96的流路截面积为100cm2,飞花管道91的流路截面积为1500cm2。通过如此地增大飞花管道91的流路截面积,由此在飞花管道91中难以产生压力损失,因此能够对多个纺纱单元7的供纱部作用大致一定的吸引力。由此,能够使纺纱装置23的动作稳定,使纱线品质恒定。
此外,当从其他观点来说明第2管道96的位置时,在俯视时是与接头台车9重叠的位置,在主视时是与飞花管道91重叠的位置。另外,第2捕捉装置29与第2管道96的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管道96中流动第2捕捉装置29吸引的空气以及纱屑,但也可以是供其他纱屑流动的构成。例如,在设置有对残留于纱线存积装置25的无用的细纱33进行吸引而除去的吸引装置的情况下,该吸引装置也可以与第2管道96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管道95以及第2管道96分别连接的捕捉装置为一例,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例如,也可以为,第2捕捉装置29以及辅助捕捉装置109与第2管道96连接,第1捕捉装置107与第1管道95连接。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7是变形例的纺纱单元7的概要侧视图。另外,在本变形例的说明中,有时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类似的部件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变形例的纺纱机械1是从上述实施方式省略了第2捕捉装置29的构成。在本变形例的纺纱机械1中,通过设置于接头台车9的第2捕捉装置131来吸引捕捉卷装34侧的细纱33。第2捕捉装置131的功能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辅助捕捉装置109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辅助捕捉装置109连接的辅助管110和连接管108汇合而与第1管道95连接。与此相对,在本变形例中,与第2捕捉装置131连接的吸引管132和第2管道134连接。第2管道134与第1管道95相同,设置在接头台车9的下方。在吸引管132与第2管道134之间设置有进行与闸门阀113相同的动作的闸门阀133。
通过以上构成,在本变形例的纺纱机械1中,供纱部侧的细纱33在第1管道95中流动,卷装34侧的细纱33在第2管道134中流动。由此,在接头时细纱33彼此不会缠绕,因此能够降低断纱的频率。
在本变形例中,闸门阀133以及第2管道134位于接头台车9的下方。也可以代替该情况而使闸门阀133以及第2管道134位于接头台车9的上方。此外,也可以为,第1管道95位于接头台车9的上方,第2管道134位于接头台车9的下方。还可以为,第1管道95以及第2管道134位于接头台车9的上方。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的纺纱机械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7、第1捕捉装置107、第2捕捉装置29、131、接头装置105、副鼓风机98、第1管道95以及第2管道96、134。纺纱单元7具有用于供给细纱33的供纱部以及卷取细纱33而形成卷装34的卷取装置31。第1捕捉装置107吸引捕捉供纱部侧的细纱33。第2捕捉装置29、131吸引捕捉卷取装置31的卷装34侧的细纱33。接头装置105对第1捕捉装置107吸引捕捉的细纱33与第2捕捉装置29、131吸引捕捉的细纱33进行接头。副鼓风机98产生在第1捕捉装置107以及第2捕捉装置29、131中使用的吸引力。第1管道95沿着纺纱单元7的排列方向设置,供由第1捕捉装置107吸引的空气流动。第2管道96、134在与第1管道95不同的位置处沿着纺纱单元7的排列方向设置,供由第2捕捉装置29、131吸引的空气流动。
由此,第1管道95与第2管道96、134是设置于不同位置的分体,因此在接头时供纱部侧的纱线与卷装侧的纱线不会缠绕。因此,能够防止接头时的断纱、接头部分的品质降低、或者接头的成功率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中,第2捕捉装置29针对每个纺纱单元7设置,并具有吸引口73,该吸引口73配置为朝向从供纱部到卷取装置31的纱线路径,对卷装34侧的细纱33进行吸引捕捉。
由此,能够使第2捕捉装置29不移动或者以少许的移动量来捕捉卷装34侧的细纱33。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中,纺纱单元7具备从供纱部拉出细纱33的纱线存积装置25。第2捕捉装置29配置为与纱线路径中比纱线存积装置25靠下游且比卷取装置31靠上游的位置对置。
由此,能够将从纱线存积装置25到卷取装置31的纱线用作为卷装34侧的细纱33而进行接头。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中,副鼓风机98的吸引力的压力为3kPa以上且小于6kPa。或者,副鼓风机98的吸引力的压力为3.5kPa以上5kPa以下。
由于对处于纱线路径的细纱33进行吸引捕捉,因此与对贴附在卷装34上的细纱33进行吸引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低的压力发挥功能。具体地说明,在不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第2捕捉装置29而仅使用与辅助捕捉装置109同等的捕捉装置来捕捉卷装侧的纱线的以往的纺纱机械中,副鼓风机的吸引力的压力超过6kP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捕捉装置29主要对卷装34侧的细纱33进行捕捉,因此能够使通过第1捕捉装置107对供纱部侧的细纱33进行捕捉的情况优先来确定副鼓风机98的吸引力。第1捕捉装置107与辅助捕捉装置109不同,只要捕捉从供纱部供给的细纱33即可,因此与以往的纺纱机械相比能够降低副鼓风机98的吸引力。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具备接头台车9,该接头台车9沿着排列方向行进,至少具有第1捕捉装置107。在第2捕捉装置29吸引捕捉有卷装34侧的细纱33的状态下,在接头台车9到达该纺纱单元7并停止的情况下,作为停止后的下一个动作,第1捕捉装置107不等待纺纱单元7的动作而捕捉供纱部侧的细纱33。
由此,在接头台车9设置有第1捕捉装置107以及第2捕捉装置131的情况下,需要使第1捕捉装置107以及第2捕捉装置131以不接触的方式依次动作。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头台车9到达之后使第1捕捉装置107动作即可,因此能够缩短接头所花费的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中,第1管道95的流路截面积大于第2管道96的流路截面积。
由此,由于第1管道95的流路截面积比较大,因此能够降低在第1管道95中流动的吸引流的压力损失。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具备沿着排列方向行进的接头台车9。接头台车9具有第1捕捉装置107、接头装置105以及连接管108。连接管108将第1捕捉装置107与第1管道95连接,将第1捕捉装置107吸引的纱屑送到第1管道95。第1管道95配置在处于接头台车9下方的第1空间121中。第1管道95的流路截面积大于第2管道96的流路截面积。
在接头台车9的下方,由于需要支承接头台车9的构造,因此容易形成比较大的第1空间121。但是,由于成为接头台车9的妨碍,因此能够配置于第1空间121的构件有限。因而,通过在第1空间121中配置第1管道95,能够有效活用第1空间121。进而,由于能够配置于第1空间121的构件有限,因此容易增大第1管道95的流路截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中,第1管道95的流路截面积为第2管道96的流路截面积的1.2倍以上1.6倍以下。
由此,在布局以及压力损失的观点上能够实现尺寸良好的第1管道95。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中,在供纱部产生的飞花在飞花管道91中流动,该飞花管道91沿着纺纱单元7的排列方向设置且设置在与第1管道95以及第2管道96不同的位置。飞花管道91的流路截面积为第2管道96的流路截面积的5倍以上16倍以下。或者,飞花管道91的流路截面积为第2管道96的10倍以上16倍以下。
在飞花管道91中流动的吸引流的压力损失导致纱线品质的降低,因此通过如此地增大飞花管道91的流路截面积而降低压力损失,由此能够充分地抑制纱线品质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中,具备沿着排列方向行进的接头台车9,在沿着排列方向观察时,在接头台车9的上方且由接头台车9和纱线路径包围的第2空间122中配置第2管道96。
由于在纱线路径附近配置有大量构件,因此在第2空间122内难以确保较大的空间。因此,能够活用流路截面积比较小这样的第2管道96的特征,将第2管道96配置于第2空间122。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中,供纱部具备牵伸纱条35的牵伸装置21以及生成细纱33的纺纱装置23。在供纱部产生的飞花在飞花管道91中流动,该飞花管道91沿着纺纱单元7的排列方向设置且设置在与第1管道95以及第2管道96不同的位置。在沿着排列方向观察时,在由供纱部和飞花管道91包围的位置处配置第2管道96。
由此,能够活用流路截面积比较小这样的第2管道96的特征,在由供纱部和飞花管道91包围的有限大小的空间中配置第2管道96。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具备沿着排列方向行进的接头台车9。接头台车9具有辅助捕捉装置109,该辅助捕捉装置109具有吸引口117,使吸引口117以接近卷装34的方式移动而吸引捕捉卷装34侧的细纱33。辅助捕捉装置109在满足动作条件的情况下,代替第2捕捉装置29而进行动作。辅助捕捉装置109吸引的纱屑在第1管道95中流动。
有时细纱33贴附在卷装34上,因此在从卷装34吸引捕捉细纱33的情况下有时需要较强的吸引流。关于这一点,辅助捕捉装置109与流路截面积较大的第1管道95连接,因此能够产生较强的吸引流,能够适当地吸引捕捉卷装34的纱线。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中,接头台车9具有辅助闸门111,该辅助闸门111通过切换从辅助捕捉装置109到第1管道95的流路的开闭,由此切换使辅助捕捉装置109产生吸引流的状态与不产生吸引流的状态。
由此,在不使用辅助捕捉装置109的情况下通过辅助闸门111封闭流路,由此能够抑制吸引流的消耗。此外,辅助捕捉装置109被辅助性地使用,因此辅助捕捉装置109进行动作的频率比第2捕捉装置29低。因而,在第1管道95中卷装34侧的细纱33与供纱部侧的细纱33缠绕而产生断纱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设置将细纱33的缠绕除去的切断器的必要性较低,能够省略切断器,因此能够降低构件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中,从第2捕捉装置29的吸引口73到第2管道96的距离比从辅助捕捉装置109的吸引口117到第1管道95的距离短。
由此,对于主要使用的第2捕捉装置29,能够减少吸引力的损失。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具备对在纺纱单元7产生的纱屑进行回收的纱屑回收部97。第1管道95和第2管道96与共通的纱屑回收部97连接。
由此,能够将纱屑回收部97集中为一个。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但上述构成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纱线存积装置25从纺纱装置23拉出细纱33,但也可以代替纱线存积装置25而设置通过对置的2个辊将细纱33夹入而拉出的送出辊。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送出辊的下游设置纱线存积装置2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捕捉装置107设置于接头台车9,但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7设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副鼓风机98使第1管道95以及第2管道96的双方产生吸引流,但使第1管道95产生吸引流的鼓风机与使第2管道96产生吸引流的鼓风机也可以不同。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纺纱机械,例如也能够应用于自动络纱机等其他纱线卷取机。在将本发明应用于自动络纱机的情况下,供纱部是设置供纱筒管而从供纱筒管拉出纱线的部分。

Claims (17)

1.一种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卷取单元,具有用于供给纱线的供纱部以及卷取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取装置;
第1捕捉装置,吸引捕捉上述供纱部侧的纱线;
第2捕捉装置,吸引捕捉上述卷取装置的上述卷装侧的纱线;
接头装置,对上述第1捕捉装置吸引捕捉的纱线与上述第2捕捉装置吸引捕捉的纱线进行接头;
吸引力产生部,产生在上述第1捕捉装置以及上述第2捕捉装置中使用的吸引力;
第1管道,沿着上述卷取单元的排列方向设置,流动由上述第1捕捉装置吸引的空气;以及
第2管道,在与上述第1管道不同的位置处沿着上述卷取单元的排列方向设置,流动由上述第2捕捉装置吸引的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捕捉装置为,针对每个上述卷取单元设置,具有吸引口,被配置为该吸引口朝向从上述供纱部到上述卷取装置的纱线路径,吸引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卷取单元具备从上述供纱部拉出纱线的拉出装置,
上述第2捕捉装置配置为,与上述纱线路径中比上述拉出装置靠下游且是比上述卷取装置靠上游的位置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引力产生部的吸引力的压力为3kPa以上且小于6kPa。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引力产生部的吸引力的压力为3.5kPa以上5kPa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卷取机具备台车,该台车沿着上述排列方向行进,至少具有上述第1捕捉装置,
在上述第2捕捉装置吸引捕捉有上述卷装侧的纱线的状态下,在上述台车到达相应的上述卷取单元并停止的情况下,作为停止后的下一个动作,通过上述第1捕捉装置捕捉上述供纱部侧的纱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管道的流路截面积大于上述第2管道的流路截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卷取机具备沿着上述排列方向行进的台车,
上述台车具有:
上述第1捕捉装置;
上述接头装置;以及
连接管,将上述第1捕捉装置与上述第1管道连接,将上述第1捕捉装置吸引的空气送到上述第1管道,
上述第1管道配置在处于上述台车下方的第1空间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管道的流路截面积为上述第2管道的流路截面积的1.2倍以上1.6倍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供纱部产生的飞花在飞花管道中流动,该飞花管道沿着上述卷取单元的排列方向设置且设置在与上述第1管道以及第2管道不同的位置,
上述飞花管道的流路截面积为上述第2管道的流路截面积的5倍以上16倍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飞花管道的流路截面积为上述第2管道的流路截面积的10倍以上16倍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卷取机具备沿着上述排列方向行进的台车,
在沿着上述排列方向观察时,在上述台车的上方且是由上述台车和纱线路径包围的第2空间中配置上述第2管道。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纱部具备牵伸纱条的牵伸装置以及生成细纱的纺纱装置,
在上述供纱部产生的飞花在飞花管道中流动,该飞花管道沿着上述卷取单元的排列方向设置且设置在与上述第1管道以及第2管道不同的位置,
在沿着上述排列方向观察时,在由上述供纱部和上述飞花管道包围的位置处配置上述第2管道。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卷取机具备沿着上述排列方向行进的台车,
上述台车具有辅助捕捉装置,该辅助捕捉装置具有吸引口,以使吸引口接近上述卷装的方式移动而吸引捕捉该卷装侧的纱线,
上述辅助捕捉装置在满足动作条件的情况下,代替上述第2捕捉装置而进行动作,
上述辅助捕捉装置吸引的空气在上述第1管道中流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台车具有辅助闸门,该辅助闸门通过切换从上述辅助捕捉装置到上述第1管道的流路的开闭,由此切换使上述辅助捕捉装置产生吸引流的状态和不产生吸引流的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第2捕捉装置的吸引口到上述第2管道的距离比从上述辅助捕捉装置的吸引口到上述第1管道的距离短。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卷取机具备纱屑回收部,该纱屑回收部回收在上述卷取单元产生的纱屑,
上述第1管道和上述第2管道与共通的上述纱屑回收部连接。
CN202211136280.XA 2021-10-05 2022-09-19 纱线卷取机 Pending CN1159246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3807 2021-10-05
JP2021163807A JP2023054863A (ja) 2021-10-05 2021-10-05 糸巻取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24648A true CN115924648A (zh) 2023-04-07

Family

ID=85830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36280.XA Pending CN115924648A (zh) 2021-10-05 2022-09-19 纱线卷取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54863A (zh)
CN (1) CN115924648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54863A (ja) 2023-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4175B (zh) 纺纱机械以及残留于纱线贮存罗拉的细纱的除去方法
CN109385703B (zh) 气流纺纱机
JP2013067475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JP2013063839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CN101994174A (zh) 纺纱机械
JP2007284812A (ja) 糸継ぎ装置および糸継ぎ方法
JPWO2006030661A1 (ja) コアヤーン紡績機、コアヤーンの芯糸有無判定方法及びコアヤーン紡績機におけるサービス方法
WO2012086113A1 (ja) 繊維機械
EP2862826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JP2016016959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方法
CN110158207B (zh) 空气纺纱机和空气纺纱方法
JP2017053052A (ja) 糸巻取機
CN115924648A (zh) 纱线卷取机
JP2017053051A (ja) 糸巻取機
CN116163037A (zh) 气流纺纱机
CN108286093B (zh) 一种纺纱机
CN114959968A (zh) 纺纱机
CN110699796A (zh) 一种纱线的纺纱机构
CN218478842U (zh) 一种棉混纺纱机
EP2966199B1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CN115467057A (zh) 纺纱机
JPH0859086A (ja) 自動ワインダーの玉揚げ方法
CN116804296A (zh) 纺纱机
JP2022189207A (ja) 紡績機
JP2023142135A (ja) 糸巻取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