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24627A - 交叉卷绕卷装、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及纱线卷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交叉卷绕卷装、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及纱线卷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24627A
CN115924627A CN202211157172.0A CN202211157172A CN115924627A CN 115924627 A CN115924627 A CN 115924627A CN 202211157172 A CN202211157172 A CN 202211157172A CN 115924627 A CN115924627 A CN 1159246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layer
yarn
winding
cross
travers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571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安孝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924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246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5/00Wound packages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5/04Wound packages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win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10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for making packages of specified shapes or on specified types of bobbins, tubes,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103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for making packages of specified shapes or on specified types of bobbins, tubes, cores, or formers forming frusto-conical packages or forming packages on frusto-conical bobbins, tubes, cores or for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32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with thread guides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with variable stro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Filamentary Materials, Packages, And Safety Devic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交叉卷绕卷装、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以及纱线卷取装置。本发明交叉卷绕卷装具备锥形类型卷取管和纱层。卷取管具有从中心轴(C)倾斜了第一角度(θ)的锥形状的卷取面。纱层是在卷取管上以形成与卷取管的卷取面相同倾斜的卷取表面的方式卷绕纱线的纱层。纱层具备与卷取管接触,具有第一横动宽度(W1)的第一纱层(111);位于第一纱层上,具有伴随着距第一纱层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的第二横动宽度(W2)的第二纱层(112);及位于第二纱层上,并具有第三横动宽度(W3)的第三纱层(113)。第一横动宽度相对于第三横动宽度,满足W1×1/2≤W3≤W1×2/3的关系。本发明的交叉卷绕卷装在退绕时的退绕张力较低。

Description

交叉卷绕卷装、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及纱线卷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叉卷绕卷装、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及纱线卷取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在具有锥形状的卷取面的卷取管的表面形成有使用纱线卷取装置卷绕纱线而成的纱层的锥形的交叉卷绕卷装。制作锥形的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卷取装置一边使卷取管旋转一边使纱线横动,形成跨越横动宽度的纱层。作为这样的纱线卷取装置具有臂横动型的卷取装置(JP2009-214984A1)、带横动型的卷取装置(JP2007-161449A1)等。
现有的锥形的交叉卷绕卷装在使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退绕时,随着交叉卷绕卷装径变大,退绕张力也变大,在使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退绕的工序中,存在产生断纱之类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交叉卷绕卷装径的大小无关,退绕张力的变化小的交叉卷绕卷装。
本发明的交叉卷绕卷装是具备:锥形类型卷取管,其具有从中心轴倾斜了第一角度的锥形状的卷取面;以及纱层,其是被卷绕在上述卷取管上的纱层,具有与上述卷取面相同的倾斜的卷取表面的交叉卷绕卷装。上述纱层具备:第一纱层,其与卷取管接触,并具有第一横动宽度W1;第二纱层,其是位于上述第一纱层上,并具有第二横动宽度W2的第二纱层,且随着距上述第一纱层的距离的增加而上述第二横动宽度W2部分地或者整体地减少;以及第三纱层,其位于上述第二纱层上,并具有第三横动宽度W3。第一横动宽度W1相对于第三横动宽度W3,满足以下的关系,W1×1/2≤W3≤W1×2/3。
在此,上述的“部分地”减少是指,随着距上述第一纱层的距离的增加,一部分减少,其他部分恒定。
本发明的交叉卷绕卷装在最表面具有横动宽度窄的第三纱层,在交叉卷绕卷装直径大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退绕张力变高的情况。由此,在交叉卷绕卷装径小而退绕张力不会成为问题的状态下,不减少纱线的卷绕量,在交叉卷绕卷装直径大的情况下,在退绕张力变高的状态下,能够减少纱线的卷绕量而防止退绕张力变高的情况。能够与交叉卷绕卷装径的大小无关地减少退绕张力的变化,并且还能够将作为交叉卷绕卷装卷绕的纱线量的减少率限制在最低限度。
上述第三纱层的厚度T3比上述第二纱层的厚度T2厚,上述第三纱层的厚度T3比上述第一纱层的厚度T1厚。
上述第一纱层的上述第一横动宽度W1也可以与距上述卷取管的表面的距离无关而恒定,或者随着距上述卷取管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与上述第二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一纱层的第一横动宽度W1e也可以是与上述卷取管邻接的上述第一纱层的第一横动宽度W1s的90%以上且100%以下。
与上述第三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二纱层的第二横动宽度W2e也可以是与上述第一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二纱层的第二横动宽度W2s的50%以上且90%以下。
上述第三纱层的上述第三横动宽度W3也可以与距上述卷取管的表面的距离无关而恒定,或者随着距上述第二纱层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上述第三纱层的外表面的第三横动宽度W3e也可以是与上述第二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三纱层的第三横动宽度W3s的90%以上且100%以下。
与上述第二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一纱层的上述第一横动宽度W1e也可以和与上述第一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二纱层的上述第二横动宽度W2s相等。
与上述第三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二纱层的上述第二横动宽度W2e也可以和与上述第二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三纱层的上述第三横动宽度W3s相等。换言之,上述纱层的横动宽度也可以是连续的。
上述第一纱层的厚度T1也可以比上述第二纱层的厚度T2厚。
在将上述锥形类型卷取管的小径侧的各纱层的端面设为各纱层的小径侧端面,将上述锥形类型卷取管的大径侧的各纱层的端面设为各纱层的大径侧端面时,以包含上述锥形类型卷取管的中心轴的剖视图观察时,上述第三纱层的大径侧端面也可以与上述锥形类型卷取管的卷取面垂直地形成。
在将上述锥形类型卷取管的小径侧的各纱层的端面设为各纱层的小径侧端面,将上述锥形类型卷取管的大径侧的各纱层的端面设为各纱层的大径侧端面时,以包含上述锥形类型卷取管的中心轴的剖视图观察时,上述第二纱层的大径侧端面或者小径侧端面相对于与上述卷取面垂直的方向的倾斜角也可以在中途变化。
在将上述锥形类型卷取管的小径侧的各纱层的端面设为各纱层的小径侧端面,将上述锥形类型卷取管的大径侧的各纱层的端面设为各纱层的大径侧端面时,在以包含上述锥形类型卷取管的中心轴的剖视图观察时,上述第二纱层的小径侧端面相对于与上述卷取面垂直的方向的倾斜角,也可以与大径侧端面相对于与上述卷取面垂直的方向的倾斜角不同。
本发明的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具备:准备具有从中心轴倾斜了第一角度的锥形状的卷取面的锥形类型卷取管的步骤;以及
以形成与卷取面相同的倾斜的卷取表面的方式卷绕纱线,并形成纱层的步骤。
形成上述纱层的步骤具备以下步骤:
(a)以第一横动宽度W1在上述卷取管上形成第一纱层的步骤;
(b)在上述第一纱层上形成具有第二横动宽度W2的第二纱层的步骤,其中,所述第二横动宽度W2随着距离所述第一纱层的距离的增加而部分或整体减少;以及
(c)以第三横动宽度W3在上述第二纱层上形成第三纱层的步骤。
第一横动宽度W1相对于第三横动宽度W3,满足以下的关系
W1×1/2≤W3≤W1×2/3。
在上述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中,
上述第三纱层的厚度T3形成为比上述第二纱层的厚度T2厚,
上述第三纱层的厚度T3形成为比上述第一纱层的厚度T1厚。
本发明的纱线卷取装置是制作具备:具有从中心轴倾斜了第一角度的锥形状的卷取面的锥形类型卷取管、以及被卷绕在上述卷取管上,具有与上述卷取面相同的倾斜的卷取表面的纱层的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卷取装置。纱线卷取装置具备:
横动导纱器,其使卷绕在卷取管的纱线横动;
横动导纱器驱动部,其驱动上述横动导纱器;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上述横动导纱器驱动部。
上述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
(a)以第一横动宽度W1在上述卷取管上形成第一纱层,
(b)在上述第一纱层上形成具有第二横动宽度W2的第二纱层,且是随着距上述第一纱层的距离的增加而上述第二横动宽度W2部分地或者整体地减少的第二纱层,
(c)以第三横动宽度W3在上述第二纱层上形成第三纱层。
第一横动宽度W1相对于第三横动宽度W3,满足以下的关系,
W1×1/2≤W3≤W1×2/3。
上述控制部通过上述控制模式,
将上述第三纱层的厚度T3形成为比上述第二纱层的厚度T2厚,
将上述第三纱层的厚度T3形成为比上述第一纱层的厚度T1厚。
本发明的交叉卷绕卷装即使在交叉卷绕卷装直径大的阶段中,也能够使退绕张力较小。因此,能够减少交叉卷绕卷装退绕时的张力的最大值,能够减少对纱线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纱线卷取装置10的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交叉卷绕卷装100的结构的图。是表示卷取管120的中心轴C的一侧通过中心轴C的剖面的剖视图,是另一侧表示外表面的图。在图2中,点a~n是剖视图上的点。
图3是说明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的工序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在交叉卷绕卷装S1、P1中,横动宽度与纱层的厚度(距卷取管的表面的距离)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在交叉卷绕卷装S2、P2中,横动宽度与纱层的厚度(距卷取管的表面的距离)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关于交叉卷绕卷装S1、P1,交叉卷绕卷装退绕时的退绕张力的时间依存性的图。关于横轴,时间0是退绕结束的时刻,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追溯时间,示出了交叉卷绕卷装直径大的状态的时间。
图7是表示关于交叉卷绕卷装S2、P2,交叉卷绕卷装退绕时的退绕张力的时间依存性的图。关于横轴,时间0是退绕结束的时刻,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追溯时间,示出了交叉卷绕卷装直径大的状态的时间。
图8A是示意性说明比较例的交叉卷绕卷装的退绕张力测定的图。
图8B是示意性说明实施例的交叉卷绕卷装的退绕张力测定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纱线卷取装置
12…气圈控制器
13…张力施加装置
14…捻接器
15…清纱器
16…交叉卷绕卷装形成装置
20…纱线
21…供纱管
23…摇架
27…横动装置
29…接触辊
40…限制部件
41…交叉卷绕卷装驱动马达
42…交叉卷绕卷装驱动控制部
45…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
46…横动导纱器驱动控制部
50…单元控制部
64…设定部
100…交叉卷绕卷装
110…纱层
111…第一纱层
112…第二纱层
113…第三纱层
112a…第四纱层
112b…第五纱层
120…卷取管
121…卷取管的小径侧端面
122…卷取管的大径侧端面
T…纱层的厚度
W…纱层的横动宽度
C…卷取管的中心轴
S1、S2…实施例的交叉卷绕卷装
P1、P2…比较例的交叉卷绕卷装
θ…第一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纱线卷取装置10
第一实施方式的纱线卷取装置10是在卷取管的表面卷绕纱线,形成纱层的装置。换言之,是交叉卷绕卷装制造装置。纱线卷取装置10能够使纱线20横动,控制作为所形成的交叉卷绕卷装的卷绕宽度的横动宽度、作为用于实现所述卷绕宽度的控制位置的横动位置并且卷绕在交叉卷绕卷装。作为这样的能够控制横动宽度、横动位置的纱线卷取装置存在臂横动型的卷取装置、带横动型的卷取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取装置10如图1所示,是臂横动型的卷取装置。
纱线卷取装置10将从供纱管21卷出的纱线20卷绕在卷取管120上。纱线卷取装置10从供纱管21朝向卷取管120依次具备:气圈控制器12、张力施加装置13、捻接器装置14、清纱器(纱线品质测定器)15以及交叉卷绕卷装形成装置16。
气圈控制器12具备限制部件40。使覆盖在供纱管21的芯管的限制部件40与纱线从供纱管21的退绕联动而下降,由此辅助纱线从供纱管21的退绕。限制部件40通过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的旋转和离心力而与形成在供纱管21上部的气圈接触,通过对该气圈施加适当的张力而辅助纱线的退绕。在限制部件40的附近设置有用于检测上述供纱管21的管纱上部锥面部的传感器,若该传感器检测出管纱上部锥面部的下降,则能够例如通过步进电机(省略图示)使限制部件40随其下降。也可以代替步进电机而采用气缸。
张力施加装置13是对行进的纱线20施加规定的张力的装置。作为张力施加装置13例如能够使用相对于固定的梳齿36配置可动的梳齿37的门式的装置。可动侧的梳齿37以梳齿彼此成为啮合状态或者分离状态的方式,能够通过例如构成为旋转式的螺线管38而转动。通过该张力施加装置13对被卷绕的纱线20施加恒定的张力,能够提高交叉卷绕卷装100的品质。此外,张力施加装置13除了上述门式的装置以外,例如也可以采用盘式的装置。另外,也可以代替螺线管38而采用步进电机。
捻接器装置14是在清纱器15检测出纱疵并进行的纱线切断时或者从供纱管21退绕中的断纱时等,将供纱管21侧的下纱线和交叉卷绕卷装100侧的上纱线接头的装置。作为这样的将上纱线和下纱线接头的接头装置能够使用机械式的装置、利用压缩空气等流体的装置等。
清纱器15具备清纱器头49和分析器52。清纱器头49配置有用于检测纱线20的粗细的传感器。分析器52处理来自传感器的纱线粗细信号。清纱器15构成为监视来自传感器的纱线粗细信号,由此检测粗节等纱疵。在清纱器头49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在清纱器15检测出纱疵时立即切断纱线20的切断器39。
在捻接器装置14的下侧设置有下纱线引导管25,在其上侧设置有上纱线引导管26。下纱线引导管25捕捉供纱管21侧的下纱线并向捻接器装置14引导。上纱线引导管26捕捉交叉卷绕卷装100侧的上纱线并向捻接器装置14引导。另外,下纱线引导管25和上纱线引导管26分别构成为能够以轴33、35为中心转动。在下纱线引导管25的前端形成有吸引口32,在上纱线引导管26的前端设置有吸入口34。下纱线引导管25以及上纱线引导管26构成为分别连接有适当的负压源,使吸引口32以及吸入口34产生吸引流,能够吸引捕捉上纱线以及下纱线的纱头。
交叉卷绕卷装形成装置16具备摇架23、横动装置27以及接触辊29。摇架23能够装卸地支承卷取管120。卷取管120可以是纸管也可以是塑料式的芯管。横动装置27是用于使纱线20横动的臂式横动装置。接触辊29能够与卷取管120的周面或者交叉卷绕卷装100的周面接触而从动旋转。
摇架23构成为能够以转动轴48为中心转动,并构成为能够通过摇架23转动来吸收伴随着纱线20向卷取管120的卷取而纱层径的增大。另外,摇架23以及横动装置27如图所示构成为能够形成锥形形状的交叉卷绕卷装100。
在摇架23的夹持卷取管120的部分安装有交叉卷绕卷装驱动马达41。通过交叉卷绕卷装驱动马达41旋转驱动卷取管120来卷绕纱线20。交叉卷绕卷装驱动马达41的马达轴在将卷取管120支承于摇架23时,与卷取管120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所谓的直接驱动方式)。交叉卷绕卷装驱动马达41的动作由交叉卷绕卷装驱动控制部42控制,该交叉卷绕卷装驱动控制部42构成为接收来自单元控制部50的运转信号来控制上述交叉卷绕卷装驱动马达41的运转/停止。
在摇架23安装有交叉卷绕卷装旋转传感器43。交叉卷绕卷装旋转传感器43构成为检测安装于摇架23的卷取管120的旋转(形成于卷取管120的纱层110的旋转)。该卷取管120的旋转检测信号被从交叉卷绕卷装旋转传感器43向交叉卷绕卷装驱动控制部42、单元控制部50发送。而且,旋转检测信号被向后述的横动控制部46输入。
在转动轴48安装有用于检测摇架23的角度(转动角)的角度传感器(交叉卷绕卷装直径取得部)44。该角度传感器44例如由旋转编码器构成,并构成为将与摇架23的角度对应的角度信号向单元控制部50发送。摇架23随着交叉卷绕卷装100卷绕***而角度变化,所以由上述角度传感器44检测摇架23的转动角,由此能够检测交叉卷绕卷装100的纱层的直径。由此,根据交叉卷绕卷装纱层直径来控制横动装置27,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纱线的横动。另外,由角度传感器44取得的纱层110的直径被从单元控制部50向交叉卷绕卷装驱动控制部42转送。
横动装置27具备构成为能够绕支轴旋转的细长状的臂部件28、形成于该臂部件28的前端的钩状的横动导纱器(横动导纱器)11、以及驱动臂部件28的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横动导纱器驱动部)45。上述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由伺服马达构成,是如图1的箭头所示使臂部件28往复旋转运动,由此进行纱线20的横动的结构。
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的动作由横动控制部46控制。横动控制部46由基于专用的微处理器的硬件等构成,并构成为接收来自单元控制部50的信号来控制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的运转/停止。
在横动装置27安装有由旋转编码器构成的横动导纱器位置传感器47。横动导纱器位置传感器47检测臂部件28的旋转位置(进而横动导纱器11的位置),并将位置信号向横动控制部46发送。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设置有交叉卷绕卷装驱动马达41和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分别独立地驱动(控制)卷取管120和横动导纱器11。由此,能够一边灵活地变更控制纱线20的横动一边将纱线20卷绕于卷取管120。
横动控制部46控制横动导纱器驱动马达45的动作来控制锥形卷。
纱线卷取装置10还具备控制部。控制部包含单元控制部50、横动控制部46以及交叉卷绕卷装驱动控制部42。
单元控制部50具备CPU、RAM、ROM以及I/O端口。在ROM记录有用于控制纱线卷取装置10的各部分的程序。在I/O端口连接有横动控制部46、交叉卷绕卷装驱动控制部42、纱线卷取装置10的各部、设定器64,相互能够进行控制信息的通信。
也可以并列配置多台纱线卷取装置10,作为一套自动络纱机(纱线卷取器)。一套自动络纱机也可以具有控制多台纱线卷取装置10的单元控制部50的控制部。而且,也可以在控制多台纱线卷取装置10的单元控制部50的控制部设置有设定器64。设定器64设置于控制部,也可以进一步设置于每个单元控制部50。
设定器64构成为在与各纱线卷取装置10具备的单元控制部50之间收发各种信息,能够集中管理多个纱线卷取装置10。设定器64具备省略图示的显示器和输入键,能够向上述各单元控制部50发送各种设定值。
(2)交叉卷绕卷装100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交叉卷绕卷装100具备卷取管120和纱层110。
卷取管120是具有锥形状的卷取面的锥形类型的卷取管。在以图2的剖视图来观察时,卷取面b-m相对于中心轴C倾斜第一角度θ。第一角度θ是3°以上且6°以下。卷取管120具有小径侧端面121和大径侧端面122。
纱层110是以形成与卷取管120的卷取面相同的倾斜(第一角度θ)的卷取表面的方式卷绕纱线的纱层。因此,在以图2的剖视图观察时,作为纱层110的最外表面的外周面相对于卷取管120的中心轴C倾斜第一角度θ。
纱层110的横动宽度W从在厚度T方向上与卷取管120接触的面朝向纱层110的表面单调减少。因此,纱层110的表面的横动宽度We小于纱层110的与卷取管120接触的面的横动宽度Ws。纱层110的厚度T能够形成为20mm以上且130mm以下。从增加纱线的卷绕量的目的出发,优选形成为60mm以上且130mm以下。
纱层110具备第一纱层111、第二纱层112以及第三纱层113。
第一纱层111配置在卷取管120上。第一纱层111的第一横动宽度W1与距卷取管120的距离无关而恒定,或者随着距卷取管120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与第二纱层112邻接的第一纱层111的第一横动宽度W1e是与卷取管120邻接的第一纱层111的第一横动宽度W1s的90%以上且100%以下。
第一纱层111的厚度T1也可以是10mm以上,且60mm以下。若第一纱层111的厚度T1小于10mm,则难以增加纱层110整体的纱量。若第一纱层111的厚度T1超过60mm,则难以适当地产生退绕气圈,降低退绕张力。在该意义上,越使用细纱时,越需要减小第一纱层111的厚度T1,例如设为40mm以下。
第二纱层112配置在第一纱层111上。第二纱层112的第二横动宽度W2随着距第一纱层11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与第三纱层113邻接的第二纱层112的第二横动宽度W2e是与第一纱层111邻接的第二纱层112的第二横动宽度W2s的50%以上且90%以下。第二纱层112的第二横动宽度W2的减少率大于第一纱层111的第一横动宽度W1的减少率以及第三纱层113的第三横动宽度W3的减少率。这里,横动宽度W的减少率是横动宽度W相对于厚度T方向的相同的长度减少的比例。此外,在图2中,第二纱层112的第二横动宽度W2随着距第一纱层111的距离的增加而全部减少。然而,第二横动宽度W2也可以随着距第一纱层111的距离的增加而部分地减少,其他部分恒定。
第二纱层112也可以由两层以上的纱层构成。例如,在图2所示的交叉卷绕卷装100中,第二纱层112由与第一纱层111接触的第四纱层112a、和与第三纱层113接触的第五纱层112b的两层构成。在图2中,第四纱层112a的横动宽度W2的减少率大于第五纱层112b的横动宽度W2的减少率。相反,第四纱层112a的横动宽度W2的减少率也可以小于第五纱层112b的横动宽度W2的减少率。
在第二纱层112中,横动宽度W2的减少率也可以在卷取管120的小径侧和大径侧不同。在图2的交叉卷绕卷装100中,在第二纱层112的小径侧的端面d-e上,横动宽度W2的减少率大,从卷取管120的中心轴C方向观察形成有陡斜面,但在大径侧的端面k-j上,横动宽度W2的减少率小,斜面是平缓的倾斜。另外,在图2中,在第二纱层112中,小径侧的端面的弯曲点e、大径侧的端面的弯曲点j均构成第四纱层112a与第五纱层的界面。小径侧的端面的弯曲点和大径侧的端面的弯曲点也可以形成在同一纱层的界面。换言之,小径侧的端面的弯曲点和大径侧的端面的弯曲点也可以配置在距第一纱层111的表面不同距离的位置。
第三纱层113配置在第二纱层112上。第三纱层113的第三横动宽度W3与距第二纱层112的距离无关而恒定,或者随着距第二纱层112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第三纱层113的表面的第三横动宽度W3e(We)是与第二纱层112邻接的第三纱层113的第三横动宽度W3s的90%以上且100%以下。
在图2的剖视图中,第三纱层113的卷取管120的大径侧端面h-i与卷取管120的卷取表面b-m垂直地形成。这里,垂直不仅是完全垂直的情况,还包含大致垂直的情况,85°以上且95°以下,更优选是87°以上且93°以下的情况。
同样,在图2的剖视图中,第三纱层113的卷取管120的小径侧端面g-f与卷取管120的卷取面b-m垂直地形成。这里,垂直不仅是完全垂直的情况,还包含大致垂直的情况,85°以上且95°以下,更优选是87°
以上且93°以下的情况。
第一横动宽度W1相对于第三横动宽度W3,满足以下的式(1)的关系。
W1×1/2≤W3≤W1×2/3            (1)
若第三横动宽度W3不是第一横动宽度W1的1/2以上,则难以增加纱层110整体的纱量。另外,通过将第三横动宽度W3设为第一横动宽度W1的2/3以下,能够适当地产生退绕气圈,能够将退绕张力设为低值。
此外,如上述说明的那样,在一个交叉卷绕卷装100中,有时第一横动宽度W1或者第三横动宽度W3并不恒定。在该情况下,在上述(1)式中,作为第一横动宽度W1也可以使用与卷取管120邻接的第一横动宽度W1s,作为第三横动宽度W3也可以使用第三纱层113的表面的第三横动宽度W3e。
另外,第三纱层113的厚度T3比第二纱层112的厚度T2厚。第三纱层113的厚度T3比第一纱层111的厚度T1厚。第一纱层111的厚度T1比第二纱层112的厚度T2厚。
在图2所示的交叉卷绕卷装100中,与第二纱层112邻接的第一纱层111的第一横动宽度W1e和与第一纱层111邻接的第二纱层112的第二横动宽度W2s相等。而且,与第三纱层113邻接的第二纱层112的第二横动宽度W2e和与第二纱层112邻接的第三纱层113的第三横动宽度W3s相等。即、在图2所示的交叉卷绕卷装100中,横动宽度W从纱层110的与卷取管120接触的一侧朝向纱层110的表面连续变化。横动宽度W也可以不连续变化。例如,也可以在第一纱层111与第二纱层112之间、第二纱层112与第三纱层113之间不连续变化。
(3)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
使用图3的流程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交叉卷绕卷装100的制造方法。在纱线卷取装置10放置卷绕有纱线20的供纱管21、和卷取管120。然后,在卷取管120上卷绕纱线20,形成纱层110。形成纱层110的工序详细而言,包含以下的步骤(a)~(c)。步骤(a)~(c)如下:
(a)在卷取管120上,以第一横动宽度W1,形成第一纱层111的步骤,
(b)在第一纱层111上,形成具有第二横动宽度W2的第二纱层,且是随着距上述第一纱层的距离的增加而上述第二横动宽度W2部分地或者整体地减少的第二纱层112的步骤,
(c)在第二纱层112上,以第三横动宽度W3,形成第三纱层113的步骤。
在上述中,关于纱层110、第一纱层111、第二纱层112、第三纱层113如在“(2)交叉卷绕卷装100”中说明那样。
在纱线卷取装置10中,为了设定纱层110的横动宽度、横动位置,操作人员通过对设定器64输入这些信息,来进行交叉卷绕卷装的形状的设计。
在图4、图5中例示出具体的交叉卷绕卷装的设计事例。在图4、5中,纵轴表示“纱层”,示出了纱层110的厚度T或者距卷取管120的表面的距离。横轴表示“横动宽度”,示出了横动宽度以及横动位置。例如,横动宽度0mm的位置是指在图2的交叉卷绕卷装100的剖视图中,通过在纱层110的与卷取管120接触的面中最接近小径侧端面121的点x,与卷取管120的表面b-m正交的直线上。同样,横动宽度155mm的位置是指在图2的交叉卷绕卷装100的剖视图中,通过纱层110的与卷取管120接触的面中最接近大径侧端面122的点l,与卷取管120的表面b-m正交的直线上。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交叉卷绕卷装S1和比较例的交叉卷绕卷装P1的纱层110的横动宽度W、横动位置的设计例。在实施例的交叉卷绕卷装S1和比较例的交叉卷绕卷装P1中,使用的纱线的种类、纱线的量相同。不同的是纱层110的横动宽度W、横动位置的设计,作为结果是纱层110的形状。
在图4的交叉卷绕卷装S1中,对于纱层110的厚度T而言,0mm~25mm是第一纱层111,25mm~50mm是第二纱层112,50mm~90mm是第三纱层113。在第一纱层111以及第三纱层113中,横动宽度W恒定。在以交叉卷绕卷装100的剖视图观察时,第一纱层111的小径侧端面以及大径侧端面与卷取管120的表面垂直。同样,第三纱层113的小径侧端面以及大径侧端面与卷取管120的表面垂直。
在交叉卷绕卷装S1中,纱层的厚度T为25mm~50mm的第二纱层112由纱层的厚度T为25mm~40mm的第四纱层112a和纱层的厚度T为40mm~50mm的第五纱层112b这两层构成。第二纱层112随着厚度T的增加而横动宽度W减少,变化率在厚度T为40mm的部位不连续变化。在第二纱层112的小径侧端面以及大径侧端面存在斜面的变化点。在交叉卷绕卷装S1中,第二纱层112的横动宽度W2的变化率(减少率),小径侧端面的一方大于大径侧端面。另外,纱层110的厚度T从0mm的位置到最表面的90mm的位置,横动宽度W连续变化。因此,第三纱层113的小径侧端面与第一纱层111的小径侧端面的距离大于第三纱层113的大径侧端面与第一纱层111的大径侧端面的距离。
比较例的交叉卷绕卷装P1的横动宽度W、横动位置恒定。
在图5中示出了使用了与图4不同的纱线(比图4的纱线粗的纱线)的交叉卷绕卷装S2、P2的、纱层110的横动宽度W、横动位置的设计例。在实施例的交叉卷绕卷装S2和比较例的交叉卷绕卷装P2中,使用的纱线的种类、纱线的量相同。不同的是纱层110的横动宽度W、横动位置的设计,作为结果是纱层110的形状。
在图5的交叉卷绕卷装S2中,对于纱层110的厚度T而言,0mm~40mm是第一纱层111,40mm~65mm是第二纱层112,65mm~138mm是第三纱层113。在第一纱层111以及第三纱层113中,横动宽度W恒定。当以交叉卷绕卷装100的剖视图观察时,第一纱层111的小径侧端面以及大径侧端面与卷取管120的表面垂直。同样,第三纱层113的小径侧端面以及大径侧端面与卷取管120的表面垂直。
交叉卷绕卷装S2的第二纱层112随着厚度T的增加而横动宽度W减少。第二纱层112的横动宽度W2的变化率(减少率)因小径侧端面和大径侧端面而不同。即使在交叉卷绕卷装S2中也与交叉卷绕卷装S1相同,第三纱层113的小径侧端面与第一纱层111的小径侧端面的距离大于第三纱层113的大径侧端面与第一纱层111的大径侧端面的距离。
比较例的交叉卷绕卷装P2的横动宽度W、横动位置恒定。
(4)退绕张力的测定
对于图4、5的交叉卷绕卷装S1、S2、P1、P2,测定了退绕张力,所以对其结果进行说明。
图8A以及8B是示意性表示退绕张力测定的图。图8A是使用现有的交叉卷绕卷装的情况,图8B是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交叉卷绕卷装的情况。如图8A或者8B所示,退绕张力的测定一边从卷取管的小径侧使纱线退绕一边进行张力的测定。退绕速度是1200m/min,在将卷绕于交叉卷绕卷装的全部纱线退绕的期间,持续地进行退绕张力的测定。
图6以及7示出退绕张力的测定结果。在图6、7中,纵轴表示退绕张力的测定值,横轴表示退绕的时间。退绕张力的值发生变动,图6、7的测定点是在该时刻规定时间的平均值。关于横轴,时间0表示结束退绕的时刻,时间为正的方向表示从退绕结束时刻追溯的时间。在时间0,纱层的厚度T为0,相当于越向时间轴的正的方向(右)推进,纱层的厚度T越大的状态下的测定。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交叉卷绕卷装S1中,无论直径大的情况还是小的情况,退绕张力都示出了较低的值,但在比较例的交叉卷绕卷装P1中,特别是在大径侧(时间是约5000s以上),退绕张力变大。
在使用比图6粗的纱线的图7的情况下,也示出了与图6相同的趋势,在本实施例的交叉卷绕卷装S2中,示出在直径大的情况下(时间是约5000s以上),小于比较例的交叉卷绕卷装P1的退绕张力的值。
接下来,对这样本实施例的交叉卷绕卷装S1、S2表示低的退绕张力的理由进行考察。
如图8A所示,横动宽度一样的比较例的交叉卷绕卷装中,特别是在纱层为大径时,在将卷取管的大径侧的纱线退绕时,在比将纱线解除的位置靠纱层(交叉卷绕卷装)的小径侧的表面引起摩擦,使退绕张力变高。在图8A、图8B的交叉卷绕卷装的周面以粗线描绘的部分示出了在将纱线退绕时产生摩擦的部分。另外,还产生很难适当地产生退绕气圈这样的课题。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交叉卷绕卷装中,形成为内侧的第一纱层111的厚度T1较薄,并且外侧的第三纱层113的横动宽度W3较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交叉卷绕卷装中,如图8B所示,外侧的第三纱层113退绕时纱线的摩擦的范围窄,能够将退绕张力抑制得较低。另外,也具有容易适当地形成退绕气圈这样的优点。
2.实施方式的特征
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如下述那样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交叉卷绕卷装100具备锥形类型卷取管120和纱层110。卷取管120具有从中心轴C倾斜了第一角度θ的锥形状的卷取面。
纱层110卷绕在卷取管120上,具有与卷取管120的卷取面相同的倾斜的卷取表面。纱层110具备:与卷取管120接触,并具有第一横动宽度W1的第一纱层111;具有第二横动宽度W2的第二纱层,且是随着距上述第一纱层的距离的增加而上述第二横动宽度W2部分地或者整体地减少的第二纱层112;以及配置在第二纱层112上,且具有第三横动宽度W3的第三纱层113。
在此,上述的“部分地”减少是指,随着距上述第一纱层的距离的增加,一部分减少,其他部分恒定。
第一横动宽度W1相对于第三横动宽度W3,满足以下的关系。
W1×1/2≤W3≤W1×2/3                  (1)
另外,第三纱层113的厚度T3比第二纱层112的厚度T2厚。第三纱层113的厚度T3比第一纱层111的厚度T1厚。
3.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虽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纱线卷取装置能够应用于并列利用多个纱线卷取装置的自动络纱机。另外,本发明的交叉卷绕卷装能够应用于制造宽幅纤维的纤维机械。

Claims (12)

1.一种交叉卷绕卷装,其是具备:
锥形类型的卷取管,其具有从中心轴倾斜了第一角度的锥形状的卷取面;以及
纱层,其是被卷绕在上述卷取管的表面的纱层,具有与上述卷取面相同的倾斜的卷取表面的交叉卷绕卷装,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层具备:
第一纱层,其与上述卷取管接触,并具有第一横动宽度W1;
第二纱层,其是位于上述第一纱层上,并具有第二横动宽度W2的第二纱层,且随着距上述第一纱层的距离的增加而上述第二横动宽度W2部分地或者整体地减少;以及
第三纱层,其位于上述第二纱层上,并具有第三横动宽度W3,
第一横动宽度W1相对于第三横动宽度W3,满足以下的关系,
W1×1/2≤W3≤W1×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卷绕卷装,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纱层的厚度T3比上述第二纱层的厚度T2厚,
上述第三纱层的厚度T3比上述第一纱层的厚度T1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卷绕卷装,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纱层的上述第一横动宽度W1与距上述卷取管的表面的距离无关而恒定,或者随着距上述卷取管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与上述第二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一纱层的第一横动宽度W1e是与上述卷取管邻接的上述第一纱层的第一横动宽度W1s的90%以上且100%以下,
与上述第三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二纱层的第二横动宽度W2e是与上述第一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二纱层的第二横动宽度W2s的50%以上且90%以下,
上述第三纱层的上述第三横动宽度W3与距上述卷取管的距离无关而恒定,或者随着距上述第二纱层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上述第三纱层的外表面的第三横动宽度W3e是与上述第二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三纱层的第三横动宽度W3s的90%以上且10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叉卷绕卷装,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第二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一纱层的上述第一横动宽度W1e和与上述第一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二纱层的上述第二横动宽度W2s相等,
与上述第三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二纱层的上述第二横动宽度W2e和与上述第二纱层邻接的上述第三纱层的上述第三横动宽度W3s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交叉卷绕卷装,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纱层的厚度T1比上述第二纱层的厚度T2厚。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交叉卷绕卷装,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锥形类型的卷取管的小径侧的各纱层的端面设为各纱层的小径侧端面,将上述锥形类型的卷取管的大径侧的各纱层的端面设为各纱层的大径侧端面时,
以包含上述锥形类型的卷取管的中心轴的剖视图观察时,
上述第三纱层的大径侧端面与上述锥形类型卷取管的卷取面垂直地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交叉卷绕卷装,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锥形类型的卷取管的小径侧的各纱层的端面设为各纱层的小径侧端面,将上述锥形类型的卷取管的大径侧的各纱层的端面设为各纱层的大径侧端面时,
以包含上述锥形类型的卷取管的中心轴的剖视图观察时,
上述第二纱层的大径侧端面或者小径侧端面相对于与上述卷取面垂直的方向的倾斜角在中途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交叉卷绕卷装,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锥形类型的卷取管的小径侧的各纱层的端面设为各纱层的小径侧端面,将上述锥形类型的卷取管的大径侧的各纱层的端面设为各纱层的大径侧端面时,
在以包含上述锥形类型的卷取管的中心轴的剖视图观察时,
上述第二纱层的小径侧端面相对于与上述卷取面垂直的方向的倾斜角,与大径侧端面相对于与上述卷取面垂直的方向的倾斜角不同。
9.一种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是具备:
准备具有从中心轴倾斜了第一角度的锥形状的卷取面的锥形类型的卷取管的步骤;以及
将纱线卷绕到上述卷取管的周围,形成具有与上述卷取面相同的倾斜的卷取表面的纱层的步骤的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上述纱层的步骤具备以下步骤:
(a)以第一横动宽度W1在上述卷取管上形成第一纱层的步骤;
(b)在上述第一纱层上形成具有第二横动宽度W2的第二纱层的步骤,其中,所述第二横动宽度W2随着距离所述第一纱层的距离的增加而部分或整体减少;以及
(c)以第三横动宽度W3在上述第二纱层上形成第三纱层的步骤,
第一横动宽度W1相对于第三横动宽度W3,满足以下的关系
W1×1/2≤W3≤W1×2/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纱层的厚度T3形成为比上述第二纱层的厚度T2厚,
上述第三纱层的厚度T3形成为比上述第一纱层的厚度T1厚。
11.一种纱线卷取装置,是制作具备:具有从中心轴倾斜了第一角度的锥形状的卷取面的锥形类型的卷取管、以及被卷绕在上述卷取管的周围,具有与上述卷取面相同的倾斜的卷取表面的纱层的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横动导纱器,其使卷绕在上述卷取管的纱线横动;
横动导纱器驱动部,其驱动上述横动导纱器;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上述横动导纱器驱动部,
上述控制部具备以下控制模式,即、
(a)以第一横动宽度W1在上述卷取管上形成第一纱层,
(b)在上述第一纱层上形成具有第二横动宽度W2的第二纱层,且是随着距上述第一纱层的距离的增加而上述第二横动宽度W2部分地或者整体地减少的第二纱层,
(c)以第三横动宽度W3在上述第二纱层上形成第三纱层,
第一横动宽度W1相对于第三横动宽度W3,满足以下的关系,W1×1/2≤W3≤W1×2/3。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通过上述控制模式,
将上述第三纱层的厚度T3形成为比上述第二纱层的厚度T2厚,将上述第三纱层的厚度T3形成为比上述第一纱层的厚度T1厚。
CN202211157172.0A 2021-10-06 2022-09-22 交叉卷绕卷装、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及纱线卷取装置 Pending CN1159246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4637A JP2023055344A (ja) 2021-10-06 2021-10-06 パッケージ、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糸巻取装置
JP2021-164637 2021-10-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24627A true CN115924627A (zh) 2023-04-07

Family

ID=83506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57172.0A Pending CN115924627A (zh) 2021-10-06 2022-09-22 交叉卷绕卷装、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及纱线卷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163240A1 (zh)
JP (1) JP2023055344A (zh)
CN (1) CN11592462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425572A (de) * 1964-11-26 1966-11-30 Mettler Soehne Maschf Wickelkörper,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JP2007161449A (ja) 2005-12-15 2007-06-28 Murata Mach Ltd 糸巻取装置及び糸巻取方法
SI22124A (sl) * 2006-12-07 2007-04-30 Danilo Jaksic Metoda precizijskega navijanja tekstilne preje na navitke z veckratnim spreminjanjem navijalnega razmerja znotraj enega ciklusa navijanja
JP2009214984A (ja) 2008-03-10 2009-09-24 Murata Mach Ltd 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糸巻取機及びパッケー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63240A1 (en) 2023-04-12
JP2023055344A (ja)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69096B9 (en) Spinning machine
JP5190703B2 (ja) 糸巻取装置及び自動ワインダ
CN104925584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卷取方法
EP2159180B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and automatic winder
EP2573217B1 (en) Spinning unit, spinning machine and yarn processing method
JP2014024650A (ja) 糸欠陥検出装置、及び巻取装置
EP3269851B1 (en) Spinning machine
EP2159181B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and automatic winder comprising the same
JP2016016957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方法
EP2573224B1 (en) Spinning unit and spinning device
EP2530039B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EP2690043B1 (en) Driving state detecting device, winding unit, winding machine, spinning unit, and spinning machine
EP2966200B1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JP2014234256A (ja) 糸巻取機
JP2007284196A (ja) 自動ワインダー
JP2006124179A (ja) 自動綾巻機の巻取り部における糸引き出しを最適化するための装置
JP2010042904A (ja) 糸巻取機
EP2962973B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EP2690044B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CN115924627A (zh) 交叉卷绕卷装、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及纱线卷取装置
JP2013154991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方法
JP2009214984A (ja) 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糸巻取機及びパッケージ
JP7493925B2 (ja) 巻取り装置を作動させるための方法
CN115072478A (zh) 纺纱机
CN111601764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