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23620A - 车辆的座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座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23620A
CN115923620A CN202110973317.3A CN202110973317A CN115923620A CN 115923620 A CN115923620 A CN 115923620A CN 202110973317 A CN202110973317 A CN 202110973317A CN 115923620 A CN115923620 A CN 115923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assembly
vehicle
energy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733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和奇龙
王德斌
李维增
谷伟兴
李进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7331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236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23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236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座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车辆的座椅组件包括:座椅本体;吸能装置,吸能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与车辆的车身地板固定相连;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与座椅本体固定相连,第二支架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设在第一支架上;吸能组件,吸能组件分别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连;锁止组件,锁止组件与吸能组件相连,锁止组件设置为允许第二支架向后移动且限制第二支架向前移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可以吸收碰撞能力,且在吸能后可以对座椅的移动进行限位,避免座椅向前移动而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从而可以降低乘员受伤的风险、减少人员伤亡。

Description

车辆的座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的座椅组件和具有所述车辆的座椅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车辆,为保护乘员安全,一般为了减小追尾碰撞的伤害会在座椅结构上增加吸能结构,吸能结构一般为溃缩装置或弹性吸能装置。可见,现阶段只是侧重于增加易变形的吸能结构来减少传递到乘员的能量,并无有效措施解决行程不可控、不能重复使用和造成二次伤害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辆的座椅组件,该车辆的座椅组件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可以吸收碰撞能力,且在吸能后可以对座椅的移动进行限位,避免座椅向前移动而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从而可以降低乘员受伤的风险、减少人员伤亡。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车辆的座椅组件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的座椅组件,所述车辆的座椅组件包括:座椅本体;吸能装置,所述吸能装置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车辆的车身地板固定相连;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座椅本体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支架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一支架上;吸能组件,所述吸能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相连;锁止组件,所述锁止组件与所述吸能组件相连,所述锁止组件设置为允许所述第二支架向后移动且限制所述第二支架向前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可以吸收碰撞能力,且在吸能后可以对座椅的移动进行限位,避免座椅向前移动而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从而可以降低乘员受伤的风险、减少人员伤亡。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锁止组件包括:配合件,所述配合件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吸能组件相连且随所述吸能组件一起移动,在所述第二支架向后移动时所述限位件避让所述配合件,在所述第二支架向前移动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配合件卡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配合件设有多个配合齿,多个所述配合齿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限位件设有在伸出位置和回缩位置之间沿竖直方向可移动的限位齿,在所述第二支架向后移动时所述限位齿处于所述回缩位置或所述回缩位置与所述伸出位置之间的某一位置,在所述第二支架向前移动时所述限位齿处于所述伸出位置且至少与多个所述配合齿中的一个卡接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配合齿具有第一导向面和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导向面由前至后向靠近所述限位件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限位齿具有第二导向面和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导向面由前至后向靠近所述限位件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的延伸方向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导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分别沿竖直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件还包括:限位本体和复位弹簧,所述限位齿设于所述限位本体,所述复位弹簧分别与所述限位本体和所述限位齿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件还包括:复位按压条,所述复位按压条按下时驱动所述限位齿由所述伸出位置向所述回缩位置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锁止组件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锁止组件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组件还包括:第一阻尼件,所述第一阻尼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锁止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阻尼件的外侧;第二阻尼件,所述第二阻尼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锁止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阻尼件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的座椅组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的座椅组件,所述车辆的座椅组件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可以吸收碰撞能力,且在吸能后可以对座椅的移动进行限位,避免座椅向前移动而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从而可以降低乘员受伤的风险、减少人员伤亡。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D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吸能装置20、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第一弹性件230、第二弹性件240、第一阻尼件250、第二阻尼件260、配合件210、配合齿211、第一导向面212、第一限位面213、限位件220、限位齿221、第二导向面222、第二限位面223、限位本体224、复位弹簧2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组件。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包括座椅本体和吸能装置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能装置20包括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吸能组件和锁止组件,第一支架21与车辆的车身地板固定相连,第二支架22与座椅本体固定相连,第二支架22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设在第一支架21上(前后方向如图1所示)。这样第二支架22可以带动座椅本体相对第一支架21进行前后移动,换言之,可以实现座椅本体相对车身地板的前后移动。
吸能组件分别与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相连,这样在发生碰撞事故,例如发生追尾事故时,可以利用吸能组件吸收碰撞过程中的能量,降低乘员受伤的风险,减少人员伤亡。
锁止组件与吸能组件相连,锁止组件设置为允许第二支架22向后移动且限制第二支架22向前移动。这样在碰撞发生的过程中,锁止组件可以允许第二支架22带动座椅向后移动,减少人体受到的冲击,在吸能完成后可以使第二支架22固定在一定的位置处而不会向前移动,以此实现吸能装置20的行程可控、重复使用和减少二次伤害。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组件,通过设置吸能组件和锁止组件,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座椅可以向后移动,同时吸能组件吸收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减少人体受到的冲击。在吸能完成后可以将吸能组件锁定在一定的位置,从而将第二支架22锁定在一定的位置,防止第二支架22向前移动。由此,吸能装置20的行程可控,可以减小座椅本体再次移动而给乘员造成的二次伤害。
举例而言,现有技术中的吸能结构一般使用溃缩吸能结构或弹性吸能结构,当车辆被追尾时传递到乘员的能量超出变形件极限变形所能吸收的能量时,溃缩吸能结构会完全破坏,之后座椅本体的移动行程会对后方乘员造成影响甚至伤害。而弹性吸能构件会在追尾发生之后发生回弹,对乘员产生二次伤害。本发明通过设计一个安装在吸能组件上的具有自锁止限位功能的锁止组件,来解决上述提到的吸能装置20行程不可控、不能重复使用和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可以吸收碰撞能力,且在吸能后可以对座椅的移动进行限位,避免座椅向前移动而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从而可以降低乘员受伤的风险、减少人员伤亡。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组件。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包括座椅本体和吸能装置20。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现如今,虽然汽车制动技术越来越先进,车辆发生严重追尾事故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案例随之减少,但由于压速行车、注意力不集中、突然并线、刹车距离过长和大型客、货车的视野盲区等问题导致追尾的案例仍然较多,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追尾事故的发生,导致乘员或多或少受到伤害。如果在座椅本体上增加吸能结构,可以降低乘员受伤的风险,减少人员伤亡。
追尾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交通事故形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汽车追尾占到了交通事故的30%到40%。在追尾事故中,车上乘员常常会受伤,其中以颈部受伤最为常见。一般来说,常见的追尾事故中相对碰撞速度较低,调查显示30%以上的追尾事故中驾驶员颈部受到损伤。如果是颈部周围肌肉损伤,只需要静养或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即可,但如果伤到颈椎,是会有瘫痪或留下后遗症的风险的。现阶段很多车辆都是通过增加变形吸能装置来减少人体受到的冲击。其中一种为增加溃缩变形结构,通过构件溃缩变形来达到吸能的效果;另一种是通过弹簧的伸缩变形来达到吸能的目的。
但是,现有的吸能装置侧重于增加易变形的吸能结构来减少传递到乘员的能量,并无有效措施解决行程不可控、不能重复使用和造成二次伤害等问题。溃缩变形方式中,当车辆被追尾时传递到乘员的能量超出变形件极限变形所能吸收的能量时,溃缩结构会完全破坏,之后座椅本体的移动行程会对后方乘员造成影响甚至伤害。在弹簧的伸缩变形方式中,弹性构件会在追尾发生之后发生回弹,对乘员产生二次伤害。本发明通过设计一个安装在弹性吸能组件前端的自锁止锁止组件,来解决吸能装置行程不可控、不能重复使用和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锁止组件具有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在锁止组件处于解锁状态时允许第二支架22向后移动,在锁止组件处于锁定状态时限制第二支架22向前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锁止组件包括配合件210和限位件220,配合件210与第一支架21固定连接,限位件220与吸能组件相连且随吸能组件一起移动,在第二支架22向后移动时限位件220避让配合件210,这样吸能组件可以向后移动,在第二支架22向前移动时限位件220与配合件210卡接,这样可以对吸能组件进行限位,防止吸能组件向前移动。
可选地,配合件210可以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限位板,限位板的后端与第一支架21固定相连且前端形成为自由端。限位件220形成为限位块,限位块设在吸能组件前后方向上的中部且随吸能组件一起移动。在第二支架22向后移动时,限位件220受到配合件210的作用力可以发生变形,由此限位件220可以避让配合件210。若向前推动第二支架22,则限位件220与配合件210之间卡接,配合件210对限位件220进行限位锁定,由此吸能组件被限位锁定,从而第二支架22被锁定而不能向前移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配合件210设有多个配合齿211,多个配合齿211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限位件220设有在伸出位置和回缩位置之间沿竖直方向可上下移动的限位齿221(上下方向如图1所示),在第二支架22向后移动时限位齿221受到配合齿211的作用力,限位齿221在竖直方向由伸出位置向回缩位置进行移动,使限位齿221处于回缩位置或回缩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的某一位置,这样限位齿221能够避让配合齿211,以使限位件220可以向后移动。在第二支架22向前移动时限位齿221处于伸出位置,且限位齿221至少与多个配合齿211中的一个卡接配合,这样配合齿211对限位齿221进行限位,以使限位件220不能向前移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配合齿211具有第一导向面212和第一限位面213,第一导向面212由前至后向靠近限位件220的方向倾斜延伸,限位齿221具有第二导向面222和第二限位面223,第二导向面222由前至后向靠近限位件220的方向倾斜延伸,这样不仅便于对限位件220的向后移动进行定位和导向,使限位件220可以顺畅地向后移动,而且便于第一导向面212与第二导向面222相配合,从而第一导向面212驱动限位件220向回缩位置移动,以避让配合件210。第一限位面213与第二限位面223的延伸方向相同。这样便于实现第一限位面213和第二限位面223之间的面与面接触配合,提高限位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第一导向面212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第二导向面222与水平面的夹角,这样可以实现第一导向面212与第二导向面222之间的线接触,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阻力。第一限位面213和第二限位面223分别沿竖直方向延伸。这样便于对限位件220进行可靠限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限位件220还包括限位本体224和复位弹簧225,限位齿221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设于限位本体224,复位弹簧225分别与限位本体224和限位齿221相连,复位弹簧225可以驱动限位齿221向伸出位置移动,这样可以使限位齿221长时间处于伸出位置,便于对限位件220进行准确可靠的限位。
具体而言,限位件220包括限位本体224、两个限位齿221和复位弹簧225,限位本体224连接在吸能组件前后方向上的中部,限位本体224的中部具有竖直方向上下延伸的滑动通道,两个限位齿221分别设在限位本体224的上下两端,且分别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配合在滑动通道内,复位弹簧225设在滑动通道内,复位弹簧225的上端与上限位齿221相连且下端与下限位齿221相连,复位弹簧225可以驱动上限位齿221和下限位齿221分别向伸出位置移动,这样可以使限位齿221长时间处于伸出位置,便于对限位件220进行准确可靠的限位。
具体地,限位件220还包括复位按压条,复位按压条受到按压时驱动限位齿221由伸出位置向回缩位置移动。这样限位件220可以对配合件210进行避让,方便限位件220向前移动到初始位置,从而使吸能组件向前移动到初始位置,实现吸能装置20的复位,以便于吸能装置20进行重复使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吸能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230和第二弹性件240,第一弹性件230分别与第一支架21和锁止组件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240分别与第二支架22和锁止组件固定连接。这样便于实现锁止组件随吸能组件进行移动,以便于可以准确及时地对吸能组件进行可靠锁定。
可选地,第一弹性件230和第二弹性件240可以通过焊接和/或粘接的方式分别与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和锁止组件固定连接。在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弹性件230的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支架21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锁止组件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240的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二支架22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锁止组件固定连接。在另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弹性件230的一端通过粘接的方式与第一支架21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通过粘接的方式与锁止组件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240的一端通过粘接的方式与第二支架22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通过粘接的方式与锁止组件固定连接。
具体地,第一弹性件230和第二弹性件240均为弹簧,第二弹性件240布置在第一弹性件230的前方,第二弹性件240的弹簧弹力大于第一弹性件230的弹簧弹力,确保碰撞发生时锁止组件能够向后移动。
具体而言,吸能组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弹性件230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弹性件240,第一弹性件230形成为第一弹簧,第二弹性件240形成为第二弹簧,第一弹簧分别与第一支架21和锁止组件的前端相连,第二弹簧分别与第二支架22和锁止组件的后端相连。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吸能组件还包括第一阻尼件250和第二阻尼件260,第一阻尼件250分别与第一支架21和锁止组件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230套设在第一阻尼件250的外侧,第二阻尼件260分别与第二支架22和锁止组件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240套设在第二阻尼件260的外侧。这样不仅可以利用第一阻尼件250和第二阻尼件260吸收碰撞能量,而且可以实现第一阻尼件250与第一弹性件230、第二阻尼件260与第二弹性件240的配合使用,便于延缓加速度变化,在协助吸能的同时使整个吸能行程更加平缓,增加乘员舒适度。
可选地,第一阻尼件250和第二阻尼件260可以通过焊接和/或粘接的方式分别与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和锁止组件固定连接。在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阻尼件250的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支架21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锁止组件固定连接;第二阻尼件260的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二支架22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锁止组件固定连接。在另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阻尼件250的一端通过粘接的方式与第一支架21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通过粘接的方式与锁止组件固定连接;第二阻尼件260的一端通过粘接的方式与第二支架22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通过粘接的方式与锁止组件固定连接。具体而言,吸能组件还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阻尼件250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阻尼件260,第一阻尼件250形成为第一阻尼杆,第一弹簧套设在第一阻尼杆的外侧,第二阻尼件260形成为第二阻尼杆,第二弹簧套设在第二阻尼杆的外侧。第一阻尼杆分别与第一支架21和锁止组件相连,第二阻尼杆分别与第二支架22和锁止组件相连。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一支架2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竖直杆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水平杆,第二支架22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竖直杆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水平杆,第一水平杆与车辆的车身地板固定相连,第一竖直杆与第一水平杆的后端相连,第二水平杆与座椅本体固定相连,第二竖直杆与第二水平杆的前端相连。其中,第一水平杆的前端设有前端导轨,第二竖直杆的下端设有适于与前端导轨配合的前端滑块,第二水平杆的后端设有后端导轨,第一竖直杆的上端设有适于与后端导轨配合的后端滑块。这样便于第一支架21与第二支架22沿前后方向进行相对滑动。第一弹性件230的后端与第一竖直杆相连且前端与限位件220相连,第二弹性件240的前端与第二竖直杆相连且后端与限位件220相连。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中吸能装置20的外形可变,具体地,吸能装置20包括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锁止组件以及分别安装在锁止组件前后两侧的第一弹性件230和第二弹性件240,并且第一弹性件230和第二弹性件240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相连。通过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第一阻尼件250和第二阻尼件260实现控制行程,通过第一弹性件230和第二弹性件240、第一阻尼件250和第二阻尼件260实现吸能,通过锁止组件实现吸能组件的限位和复位,以此实现行程可控、重复使用和减少二次伤害。
本发明旨在为被追尾车辆内乘员人身安全提供保护。当追尾事故发生时,普通座椅会将加速度传递到乘员身体,但由于惯性,乘员整个身体会向后倾斜,颈部和身体发生相对运动,可能会对乘员颈部造成严重伤害,然而本发明的吸能座椅组件却能分担一部分传递到乘员身上的能量,使乘员加速度降低,降低乘员受伤的风险。
座椅组件的吸能装置20包括吸能支架,吸能支架由两个弯曲管梁形成为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并通过导轨、滑块以及吸能组件连接。上部弯曲管梁形成为第二支架22,与座椅本体的坐垫或座椅调节器固连,下部管梁形成为第二支架22,与车身地板固连。由吸能弹簧、阻尼杆和锁止组件组成的吸能装置20沿车身x向布置(即车身的前后方向),锁止组件的配合件210具有导向槽。导向槽沿x向安装固定在下管梁上;在上下管梁导轨端对导轨进行封堵,限制座椅本体向前运动,防止乘员撞向方向盘受伤。并且在吸能弹簧内增加阻尼杆,延缓加速度变化,在协助吸能的同时使整个吸能行程更加平缓,增加乘员舒适度。布置在前部的弹簧弹力应大于布置在后部的弹簧弹力,确保碰撞发生时锁止机构沿x轴负向位移。
当追尾发生时,车身带动吸能支架下管梁向前有加速度,乘员、座椅本体以及吸能支架上管梁由于未与车身固连,会在惯性影响下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当能量欲通过下管梁传递到上管梁时,上管梁及其上部分会沿导轨向x轴反向移动,布置于两管梁中间的吸能组件会由于上下管梁的相对运动受力,进而引起吸能弹簧的变形和阻尼杆的收缩,从而吸收部分从下管梁传递来的能量,减小座椅本体和人体的加速度。这一过程从上下管梁无相对运动的初始状态,到发生相对运动时的吸能状态和相对运动结束,最后到对吸能装置20的锁止状态。
锁止组件内的限位件220的限位齿221形成为楔形结构,配合件210形成为导向管,导向管的相邻的两个配合齿211之间形成限位槽。当吸能结束后,楔形结构会卡在最近的限位槽内,从而楔形结构可以锁止在限位槽内,防止弹簧复位导致乘员受到二次伤害。配合齿211为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避免出现行程过长时未到下一锁止槽弹簧便回弹的情况,防止乘员还要经历一段较长的复位行程而使用户体验差。本发明中配合齿形成的锁止槽的槽宽为4mm,共22级,限位齿221的齿宽为5mm。乘员可通过手动按压布置于导向管上下两侧的复位按压条,将楔形结构推出限位槽,使弹簧自然复位。这一过程从楔形结构脱出锁止槽、即将长行程回弹的复位状态,到上管梁复位到初始位置、被下管梁导轨上的限位结构限制的结束状态。
本发明旨在将座椅安装支架与尾撞吸能装置20结合,做到在充当座椅支架的前提下,有尾撞发生时能弹簧吸能、到位锁止、事后复位的被动安全保护机构。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结构简单、不损坏零件且能重复多次使用的吸能装置20,可以有效为乘员提供保护。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组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可以吸收碰撞能力,且在吸能后可以对座椅的移动进行限位,避免座椅向前移动而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从而可以降低乘员受伤的风险、减少人员伤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椅本体;
吸能装置(20),所述吸能装置(20)包括:
第一支架(21),所述第一支架(21)与车辆的车身地板固定相连;
第二支架(22),所述第二支架(22)与所述座椅本体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支架(22)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一支架(21)上;
吸能组件,所述吸能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21)和所述第二支架(22)相连;
锁止组件,所述锁止组件与所述吸能组件相连,所述锁止组件设置为允许所述第二支架(22)向后移动且限制所述第二支架(22)向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组件包括:
配合件(210),所述配合件(210)与所述第一支架(21)固定连接;
限位件(220),所述限位件(220)与所述吸能组件相连且随所述吸能组件一起移动,在所述第二支架(22)向后移动时所述限位件(220)避让所述配合件(210),在所述第二支架(22)向前移动时所述限位件(220)与所述配合件(210)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210)设有多个配合齿(211),多个所述配合齿(211)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限位件(220)设有在伸出位置和回缩位置之间沿竖直方向可移动的限位齿(221),在所述第二支架(22)向后移动时所述限位齿(221)处于所述回缩位置或所述回缩位置与所述伸出位置之间的某一位置,在所述第二支架(22)向前移动时所述限位齿(221)处于所述伸出位置且至少与多个所述配合齿(211)中的一个卡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齿(211)具有第一导向面(212)和第一限位面(213),所述第一导向面(212)由前至后向靠近所述限位件(220)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限位齿(221)具有第二导向面(222)和第二限位面(223),所述第二导向面(222)由前至后向靠近所述限位件(220)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一限位面(213)与所述第二限位面(223)的延伸方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面(212)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导向面(222)与水平面的夹角,所述第一限位面(213)和所述第二限位面(223)分别沿竖直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220)还包括:
限位本体(224)和复位弹簧(225),所述限位齿(221)设于所述限位本体(224),所述复位弹簧(225)分别与所述限位本体(224)和所述限位齿(221)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220)还包括:
复位按压条,所述复位按压条按下时驱动所述限位齿(221)由所述伸出位置向所述回缩位置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组件包括:
第一弹性件(230),所述第一弹性件(230)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21)和所述锁止组件固定连接;
第二弹性件(240),所述第二弹性件(240)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架(22)和所述锁止组件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组件还包括:
第一阻尼件(250),所述第一阻尼件(250)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21)和所述锁止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230)套设在所述第一阻尼件(250)的外侧;
第二阻尼件(260),所述第二阻尼件(260)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架(22)和所述锁止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240)套设在所述第二阻尼件(260)的外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座椅组件。
CN202110973317.3A 2021-08-24 2021-08-24 车辆的座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Pending CN1159236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3317.3A CN115923620A (zh) 2021-08-24 2021-08-24 车辆的座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3317.3A CN115923620A (zh) 2021-08-24 2021-08-24 车辆的座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23620A true CN115923620A (zh) 2023-04-07

Family

ID=86654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73317.3A Pending CN115923620A (zh) 2021-08-24 2021-08-24 车辆的座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23620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98291A (en) * 1975-08-06 1976-12-21 Edwin George Davis Automotive safety seat
US20020084131A1 (en) * 2000-10-31 2002-07-0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WO2013111167A1 (en) * 2012-01-27 2013-08-01 Nicola Ruggiero A safety device for a vehicle seat. a frame for said seat and a vehicle comprising said device.
CN203496713U (zh) * 2013-09-11 2014-03-26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尾撞自适应的智能型平动吸能座椅
CN203854537U (zh) * 2014-03-31 2014-10-0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
CN206501746U (zh) * 2017-03-07 2017-09-19 河北农业大学 一种平动吸能座椅
CN208559092U (zh) * 2018-06-19 2019-03-01 驭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座椅及其车辆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98291A (en) * 1975-08-06 1976-12-21 Edwin George Davis Automotive safety seat
US20020084131A1 (en) * 2000-10-31 2002-07-0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WO2013111167A1 (en) * 2012-01-27 2013-08-01 Nicola Ruggiero A safety device for a vehicle seat. a frame for said seat and a vehicle comprising said device.
CN203496713U (zh) * 2013-09-11 2014-03-26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尾撞自适应的智能型平动吸能座椅
CN203854537U (zh) * 2014-03-31 2014-10-0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
CN206501746U (zh) * 2017-03-07 2017-09-19 河北农业大学 一种平动吸能座椅
CN208559092U (zh) * 2018-06-19 2019-03-01 驭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座椅及其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27524B1 (en) Train equipped with interfaces that absorb energy between the carriages in case of collision
CN101863238B (zh) 用于追尾碰撞的颈部保护的平动吸能座椅
EP1930226B1 (en) Front carriage of a train equipped with a front structure that absorbs energy in case of collision
JP2002225704A (ja) 車両のフレーム上方における衝突に対処するようにした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物が設けられた運転室を有する鉄道車両
EP2994366B1 (de) Vorrichtung zum erzeugen eines impulses auf ein fahrzeug in einer fahrzeugquerrichtung
US6669284B2 (en) Device for guiding a seat of a vehicle
CN110481477B (zh) 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2205808A (zh) 一种车用座椅靠背骨架
US10967766B2 (en) Energy absorber for a vehicle seat, linear adjuster for a vehicle seat having an energy absorber, and vehicle seat
US8240725B2 (en) Bumper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WO2010122998A1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WO2006068567A1 (en) Force-limiting seat mounting means
US20070228784A1 (en) Vehicle safety seat
US10703234B2 (en) Seat carrier for a vehicle seat
US20020030356A1 (en)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CN112078620B (zh) 一种轨道车辆前端结构
CN115923620A (zh) 车辆的座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5817549A (zh) 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座椅的退缩装置
CN109094656B (zh) 一种汽车及其车架
KR20080016060A (ko) 차량시트의 후방추돌 충격완화 장치
CN216331568U (zh) 可吸能上滑轨
US20040195861A1 (en) Impact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for vehicles
EP3347236B1 (en) Method and vehicle seat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 deformation portion
CN217778448U (zh) 座椅总成和车辆
CN219029183U (zh) 车辆的座椅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