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65267A -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65267A
CN115865267A CN202211261983.5A CN202211261983A CN115865267A CN 115865267 A CN115865267 A CN 115865267A CN 202211261983 A CN202211261983 A CN 202211261983A CN 115865267 A CN115865267 A CN 115865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leaving
granularity
physical shared
shared channel
re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619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有军
戴博
方惠英
杨维维
刘锟
边峦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126198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652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65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652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2Hopping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5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 usage poli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按照所述交织粒度将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交织。

Description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910253422.2”,申请日为“2019年3月29日”,题目为“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网络,例如涉及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向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的5G新空口(New Radio,NR)标准Rel-16版本技术演进的过程中,期望实现物理共享信道级别的交织,物理共享信道之间交织的离散程度直接影响传输性能。而相关技术的移动通信资源调度方法,采用的交织技术是把一条信息中相继的比特以非相继的方式发送,而不具备物理共享信道交织的功能。由于不同的物理共享信道无法进行交织,物理共享信道之间的离散程度较低,使得资源调度过程中的时域分集增益较低,无法充分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提高调度过程中的时域分集增益,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资源调度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
按照所述交织粒度将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交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资源调度装置,包括:
粒度确定模块,设置为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
交织模块,设置为按照所述交织粒度将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交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资源调度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资源调度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共享信道交织前后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共享信道交织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交织和跳频同时使能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提供的一种资源调度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一实施提供的一种资源调度方法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例提供的资源调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提供的资源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对于移动通信信道,比特差错通常是成串出现的。针对这一现象,把一条消息中的相继比特分散开,以非相继的方式发送,即为交织技术。通过交织技术,即使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成串差错,由于这些差错是分散的比特,在接收端恢复相继比特串时的差错长度很短,从而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相关技术中的移动通信资源调度方法,采用的交织技术是把一条信息中相继的比特以非相继的方式发送,而不具备物理共享信道交织的功能。在向3GPP的5G新空口(NR)标准Rel-16版本技术演进的过程中,期望实现物理共享信道级别的交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中传输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 Shared Channel,PDSCH)相关的控制信息,即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DCI信息包括资源分配信息、调制方式等相关内容。用户终端对DCI信息解码后,进一步处理PDSCH数据或PUSCH数据。
本实施例针对配置物理共享信道交功能的情况,引入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以一定的规律将物理共享信道离散排列,从而实现一个PDCCH对PUSCH和PDSCH中至少一种的调度,其中PUSCH和PDSCH中至少一种的数量为多个。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直接影响交织性能,从而影响传输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资源调度方法,使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按照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的交织粒度进行交织,改善物理共享信道连续排列导致分集增益较低的情况,从而提高调度过程中的时域分集增益,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资源调度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步骤S110和步骤S120。
在步骤S110中,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
交织粒度是指一个物理共享信道在一个交织块中的所占子帧数量或时隙数量,是多个物理共享信道交织的关键参数。一个物理共享信道划分为多个数据块,不同物理共享信道的数据块按照交织粒度离散排列。在配置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功能后,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所确定的交织粒度为物理共享信道的离散排列提供依据。预设规则包括多种,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以满足不同的实际需求,例如提高交织粒度指示的灵活性、降低交织复杂度或减少信令开销等。
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在预设粒度值的集合中选取至少一个值作为交织粒度。
另一实施例中,交织粒度为一变量,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单个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等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越多,或单个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越多,对应的交织粒度的值越大。
在步骤S120中,按照所述交织粒度将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交织。
按照交织粒度将至少两个物理共享信道交织排列,使同一物理共享信道的数据块在时域上离散分布。在资源调度过程中,同一物理共享信道通过相互独立的支路分散传输后,再由接收端合并。当不同的物理共享信道经过独立的传输和衰落,所有数据同时深衰落的概率非常小,使得接收端从衰落较轻的接收信号中提取信息,从而降低误码率,获得较好的时域分集增益。
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共享信道交织前后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资源调度过程中数据是以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的形式从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Control,MAC)层发往物理层的。本实施例中,将一个PDCCH对多个PUSCH和/或PDSCH的调度描述为多TB调度。如图2所示,物理共享信道1所传输的数据对应于TB1,物理共享信道2对应于TB2,TB1和TB2未交织时,同一物理共享信道的数据块相邻排列;TB1和TB2交织后,不同物理共享信道的数据块交叉排列,使同一物理共享信道的数据块离散分布,从而获得较好的时域分集增益。
本实施例根据预设规则确定交织粒度,按照所述交织粒度将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交织,在一个PDCCH调度多个PUSCH和/或PDSCH的过程中,由于将同一物理共享信道的数据块离散排列,改善连续排列导致获得分集增益较低的情况,实现了物理共享信道级别的交织,从而提高调度过程中的时域分集增益,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下面以资源调度过程中对物理共享信道进行交织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资源调度方法进行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包括:根据交织粒度参数确定交织粒度,所述交织粒度参数包括由高层信令配置的第一参数或跳频粒度参数。第一参数或跳频粒度参数由高层信令配置,第一参数可配置为与跳频粒度一致,也可为单独配置为预定义的数值。交织粒度根据第一参数或跳频粒度参数确定。交织粒度可表示为X*Ych1*LRU*NRU的形式,其中,Ych1为第一参数或跳频粒度参数,结合第一参数或交织粒度参数确定交织粒度。交织粒度可以为N*Ych*LRU*NRU,或者为max{N*Ych,NRU*LRU},即两者中取较大值,或者为NRU*LRU或者为N*Ych与NRU*LRU公倍数。
需要说明的是,跳频是指在同步且同时的情况下,收发两端以特定型式的窄频载波来传输数据,载波频率按照预定规律进行离散变化,跳频的间隔即为跳频粒度。跳频使能由DCI信息指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参数Ych 1可参考跳频粒度配置。跳频通信也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即使有部分频点被干扰,仍能在其他未被干扰的频点上进行正常的通信,在物理共享信道交织的同时采用跳频传输,能够进一步提高分集增益。
根据资源类型(第一类型、第二类型)以及是否配置跳频功能,共分为4种场景,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一类型资源且无线资源控制信令(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未配置跳频功能的情况下,根据第一参数确定交织粒度。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一类型资源,LRU、NRU均为1,且未配置跳频功能的情况下,X为1。此场景下,X、LRU、NRU可以配置为1,也可默认不配置,根据第一参数Ych1即可确定交织粒度。相应的,所述根据第一参数确定交织粒度,包括:将所述交织粒度确定为第一参数。
在一实施例中,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一类型资源且RRC配置了跳频功能的情况下,根据跳频粒度参数和/或跳频窄带数量确定交织粒度。被在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一类型资源,对应的LRU、NRU均为1,且跳频使能的情况下,X与跳频窄带数量一致,或者也可根据跳频窄带数量设置为其他值以满足不同的实际需求。此时,LRU、NRU可以配置为1,也可默认不配置,根据跳频粒度参数和/或跳频窄带数量确定交织粒度。相应的,所述根据跳频粒度参数和/或跳频窄带数量确定交织粒度包括:将所述跳频粒度参数与跳频窄带数量的乘积作为交织粒度;或者,直接将所述跳频粒度参数作为交织粒度,交织粒度与跳频粒度一致。
在一实施例中,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且RRC未配置跳频功能的情况下,根据第一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交织粒度;或者,根据第一参数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交织粒度。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对应的LRU为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即资源单位(Resourceunit,RU)的时域长度;NRU为第二类型资源数量,即RU的数量,跳频未使能,则X为1。此时,X可以配置为1,也可默认不配置。根据第一参数Ych1、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LRU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NRU确定交织粒度,交织粒度为Ych1*LRU*NRU,或者,在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LRU为1ms,X均为1的情况下,交织粒度为Ych1*NRU。或者,交织粒度为max{Ych1,LRU*NRU},取两者中的较大值。或者取Ych1与LRU*NRU二者的公倍数。
相应的,将所述第一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的乘积作为交织粒度;或者,
将所述第一参数、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的乘积作为交织粒度。
在一实施例中,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且RRC配置了跳频功能的情况下,根据跳频粒度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第二类型资源数量和跳频窄带数量确定交织粒度;或者,根据跳频粒度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交织粒度。
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对应的LRU为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NRU为第二类型资源数量,且跳频使能的情况下,X与跳频窄带数量一致,或者也可根据跳频窄带数量设置为其他值以满足不同的实际需求。此时,根据第一参数Ych1、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LRU、第二类型资源数量NRU和跳频窄带数量确定交织粒度。
相应的,根据以下之一确定交织粒度:将所述跳频粒度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第二类型资源数量和跳频窄带数量的乘积作为交织粒度;将跳频粒度参数与跳频窄带数量的乘积、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与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的乘积之间的较大值作为交织粒度;
根据跳频粒度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的乘积作为交织粒度;以及
将跳频粒度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与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的乘积之间的较大值作为交织粒度。
在一实施例中,Ych1为交织粒度参数,粒度为X*Ych1*LRU*NRU或者为max{X*Ych1,LRU*NRU},在RU时长1ms的情况下,交织粒度为X*Ych1*NRU。X=1表示此时跳频未使能,跳频使能时表示窄带数量。为满足较大粒度需求X还可取更大的值如8,16等。X由高层信令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型资源的资源调度单位为物理资源块(PhysicalResource Block,PRB)。所述第二类型资源的资源调度单位包括子物理资源块(Sub-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和资源单位。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包括:根据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交织粒度。
所述根据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交织粒度,包括:将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的乘积作为交织粒度。即粒度为LRU*NRU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包括:
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和系数确定交织粒度;或者,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确定交织粒度;其中,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单个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资源时域长度,或单个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最大时域长度,或交织的所有物理共享信道的时域长度,或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
在一实施例中,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表示为R’,系数表示为X’,根据R’和X’确定交织粒度。其中,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R’表示为以下之一:R’=R*Z*X1*T,表示单个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最大时域长度(gap);或者R’=R*Z*(X1+1)*T,表示交织的所有物理共享信道的时域长度;R’=R*Z*T,表示单个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资源时域长度;R’=R,表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以及R’=R*(X1+1),表示重复次数与物理共享信道数量的乘积。
其中,R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Z为RU数量,X1+1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T为RU的时域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R’和第四阈值确定所述系数,所述系数为1/2、1/4、1/8和1/16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四阈值包括至少一个阈值。即,将时域所占资源与第四阈值比较,确定所述系数。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R’和第四阈值确定所述系数的方法如下:
在A’<R’<=B’的情况下,确定系数为1/2,相应的,对应的交织粒度为R’和所确定的系数的乘积R’/2;
在B’<R’<=C’的情况下,确定系数为1/4,相应的,对应的交织粒度为R’/4;
在D’<R’<=E’的情况下,确定系数为1/8,相应的,对应的交织粒度为R’/8;
在E’<R’<=F’的情况下,确定系数为1/16,相应的,对应的交织粒度为R’/16;
其中,A’、B’、C’、D’、E’、F’等为第四阈值,第四阈值为多个。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和第五阈值确定所述交织粒度,所述系数为{4,8,16,32}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五阈值包括至少一个阈值。根据R’和第五阈值,可直接确定交织粒度,无需确定系数。具体如下:
在A”<R’<=B”的情况下,则确定系数为1/2,相应的,对应的交织粒度为R’和所确定的系数的乘积R’/2;
在B”<R’<=C”的情况下,则交织粒度为R’/4;
在D”<R’<=E”的情况下,则交织粒度为R’/8;
在E”<R’<=F”的情况下,则交织粒度为R’/16;
其中,A”、B”、C”、D”、E”、F”等为第五阈值,第五阈值为多个。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和预定义阈值确定交织粒度,所述预定义阈值为至少一个,具体如下:
表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与交织粒度的映射关系表。如表1所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R与预定义阈值A、B、C进行比较,确定是否交织以及对应的交织粒度。
表1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与交织粒度的映射关系表
Figure BDA0003891404710000081
Figure BDA0003891404710000091
如表1所示,在1<R<=A的情况下,则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较少,不满***织使能条件。以A<R<=B的情况为例,根据方式一可确定交织粒度为R/2;根据方式二可确定交织粒度为4;根据方式三可确定交织粒度为方式一和方式二中交织粒度的较小值。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配置方式三确定的交织粒度为方式一和方式二中交织粒度的较大值,取较小值或较大值由高层信令配置。需要说明的是,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越多,对应的交织粒度可以越大,也可以不变。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和预定义阈值确定交织粒度,所述预定义阈值为一个,具体如下:
表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与交织粒度的映射关系表。
表2另一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与交织粒度的映射关系表
Figure BDA0003891404710000092
如表2所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R与预定义阈值A1进行比较,确定是否交织以及对应的交织粒度。其中,1<R<=A1,对应不交织的情况;在A1<R的情况下,则在预设的粒度值的集合中选取至少一个作为交织粒度。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和预定义阈值确定交织粒度,所述预定义阈值为两个,具体如下:
表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与交织粒度的映射关系表。如表3所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R与预定义阈值A2、B2进行比较,确定是否交织以及对应的交织粒度。
表3另一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与交织粒度的映射关系表
Figure BDA0003891404710000101
如表3所示,1<R<=A2,对应不交织的情况;以A2<R<=B2的情况为例,根据方式一可确定交织粒度为R/4;根据方式二可确定交织粒度为4;根据方式三可确定交织粒度为方式一和方式二中交织粒度的较小值,而在B2<R时,确定交织粒度为方式已和方式二中交织粒度的较大值。取较小值或较大值由高层信令配置。需要说明的是,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越多,对应的交织粒度可以越大,也可以不变。
需要说明的是,预定义阈值A、B、C、A1、A2、B2可由基站配置,也可为预定义的阈值。当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较少时,相应的交织粒度也较小,便于在传输过程中获得更多信道特性,进一步提高分集增益;当重复次数较多时,如果交织粒度太小会导致交织复杂度很高,此时应使交织粒度较大,降低复杂度,并且能获得较大的时域分集增益。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以及预定义阈值确定交织粒度,所述预定义阈值为多个,具体如下:
表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与交织粒度的映射关系表。如表4所示,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R、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TB数量)以及预定义阈值A3、B3、C3,确定是否交织以及对应的交织粒度。
表4另一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与交织粒度的映射关系表
Figure BDA0003891404710000102
Figure BDA0003891404710000111
其中,1<R<=A1,对应不交织的情况;TB数量为1时,对应不交织的情况;以A3<R<=B3且TB数量为2的情况为例,对应于交织粒度为G1。其中,G1-G4从预设的粒度值的集合中选取,预设的粒度值的集合包括{4,8,16,32}和{R/2,R/8,R/16,R/32}。需要说明的是,TB数量越多或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重复次数越多,交织粒度可以越大或者不变。需要说明的是,预定义阈值A3、B3、C3可由基站配置,也可为预定义的阈值。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和预定义阈值确定交织粒度,所述预定义阈值为两个,具体如下:
表5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与交织粒度的映射关系表。如表5所示,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R、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TB数量),确定是否交织以及对应的交织粒度。其中,Mn取值随着n的增大而增大。Mn的取值的至少包含以下之一{1,2,4,8,16,32},{R/2,R/8,R/16,R/32}。
表5另一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与交织粒度的映射关系表
Figure BDA0003891404710000112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包括:
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交织粒度;或者,根据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交织粒度;所述交织粒度为以下至少之一:1、2、4、8、16、32、64、R/2、R/8、R/16和R/32,其中,R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
以上为直接指示交织粒度的方法,包括根据DCI指示、基站配置,或者是在满***织使能条件后,统一采取预设或默认的固定粒度值。直接指示交织粒度的方法简单明了,但同时意味着不灵活,可能导致性能增益并不是最大的,对所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差。
图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共享信道交织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为4(TB1、TB2、TB3、TB4);单个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共出现4次,则R=4。一组TB1至TB4为一个交织块(Interleaved block),同一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在两个交织块之间的间隔为交织间隔(interleaving gap)。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在一个交织块中的重复次数即为交织粒度(granularity),如图3所示的交织粒度为2。
在一实施例中,在按照所述交织粒度将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交织之前,还包括:无线资源控制层配置交织功能;根据下行控制信息或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确定满***织使能条件。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资源控制层配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功能后,根据DCI信息的指示,或根据RRC信令确定满***织使能条件。DCI信息包括资源分配信息、调制方式等相关内容,在DCI信息中指示支持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的情况下,确定满***织使能条件。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对无线资源进行分配并发送相关信令,RRC连接无线资源的分配、重新配置和释放。对于已经建立的RRC连接,RRC可以重新配置无线资源。以及和RRC连接相关的不同无线资源承载的协调。在RRC信令中配置了交织功能的情况下,则确定被调度共享信道满***织使能条件,根据预设规则确定交织粒度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DCI指示的方法,指示交织粒度较为灵活,但需要1比特(bit)指示DCI的信令开销。若RRC配置交织功能后,就全部做TB交织,会造成在某些场景下的交织并无增益,反而增加了复杂度。
在一实施例中,在按照所述交织粒度将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交织之前,还包括:无线资源控制层配置交织功能后,根据预定义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其中,所述预定义阈值根据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确定。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资源控制层配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功能后,根据RRC信令确定预定义阈值,所述预定义阈值用于判断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是否满***织使能条件。所述预定义阈值可用于判断TB的重复次数、时域长度等是否支持实现交织。例如,当TB数量只有1个时无法使能交织,TB至少有两个(至少有TB1和TB2),并且每个TB的重复次数必须大于等于2等。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预定义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包括:
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R*Z*T*M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义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其中,M为1或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Z为1或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的数量,T为1或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单位的时域长度,R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与预定义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是一种动态指示满***织使能条件的方法,是在有分级增益的条件下才触发TB交织,不需要DCI开销,在保证指示交织的灵活性的同时,又能降低一定的复杂度。
在一实施例中,在Z为1,T为1,M为1的情况下,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R,即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为R。相应的,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义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满***织使能条件。
所述预定义阈值包括第一阈值、第二阈值和/或第三阈值;其中,第一阈值为交织粒度;第二阈值根据交织粒度和预设系数确定;第三阈值根据交织粒度参数和预设系数确定;所述预设系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1、2、4和8;所述交织粒度根据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确定;所述预设系数为固定值,或由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预定义阈值为第一阈值,第一阈值为交织粒度。相应的,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等于交织粒度的情况下,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在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小于交织粒度的情况下,不满***织使能条件。交织粒度是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的,可以为预设粒度值,也可由DCI指示或基站配置等。当TB的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交织粒度时,使得一个TB足够分散在多个交织块中。例如,交织粒度为4,TB1的重复次数为4,则TB1的4次只能出现在同一交织块里,不存在下一交织块,因此无法使能交织。
在一实施例中,预定义阈值为第二阈值,第二阈值根据交织粒度和预设系数确定。第二阈值表示为交织粒度*X2,相应的,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交织粒度*X2的情况下,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其中,X2为预设系数,是1、2、4和8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实施例中,预定义阈值为第三阈值,第三阈值根据交织粒度参数和预设系数确定。其中,交织粒度参数包括高层信令配置的第一参数Ych1。相应的,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X3*Ych1,或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Ych1的情况下,则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其中,Ych1为交织粒度参数,X3为预设系数,是1、2、4和8中的至少一个。第三阈值为X*Ych1,X*Ych1为Ych 1、2*Ych1、4*Ych1和8*Ych1中的至少一个。Ych 1可参考跳频粒度配置,也可由高层信令独立配置成其他预定义的数值。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预定义阈值,使得一个物理共享信道足够分散在多个交织块中,从而实现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
在一实施例中,在Z=1,T=1,M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的情况下,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与预定义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所述预定义阈值包括第五阈值、第六阈值、第七阈值;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五阈值,且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第六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满***织使能条件。或者,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与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的乘积大于第七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满***织使能条件。
在Z=1,T=1,M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的情况下,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表示为R*M,R*M为TB重复次数*TB数量,资源单位不是RU时,利用总的时域长度判断。相应的,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五阈值,且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第六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满***织使能条件。例如,在第五阈值为X5,第六阈值为X6的情况下,则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大于或等于X5,且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X6,则使能交织。例如,若X5=3,X6=4,在TB数量大于或等于3,TB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4的情况下,使能交织。又如,第七阈值为12,在TB数量与TB重复次数的乘积大于或等于12的情况下,则确定满***织使能条件。
在一实施例中,M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且T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单位的时域长度,且Z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的数量,则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与预定义阈值判断使能;所述预定义阈值包括第八阈值和第九阈值,其中,第八阈值根据交织粒度或交织粒度参数确定,第八阈值根据交织粒度参数确定,所述交织粒度参数包括由高层信令配置的第一参数或跳频粒度参数;第九阈值根据所述交织粒度和预设系数确定;第九阈值根据所述交织粒度参数和预设系数确定;所述预设系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1、2、4和8;所述交织粒度根据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确定;所述预设系数为固定值,或由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表示为R’,R'=R*Z*X1*T,表示以下之一:表示单个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最大时域长度(gap);
R'=R*Z*(X1+1)*T,表示交织的所有物理共享信道的时域长度;
R'=R*Z*T,表示单个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资源时域长度;
R'=R,表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
其中,R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Z为RU数量,X1+1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T为RU的时域长度。
预设系数表示为X7,在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R’和预设系数X7能够确定交织粒度的情况下,确定满***织使能条件。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预定义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包括: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时域所占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义阈值的情况下,则确定满***织使能条件。
在一实施例中,在Z*R*X*T≥MinGap或者Z*R*(X1+1)*T≥MinGap的情况下,则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其中TB数量为X1+1,RU数量为Z,RU时域长度为T ms,R是一个TB的重复次数。MinGap是一个TB在相邻的交织块之间的最小时域长度。相应的,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时域资源Z*R*X*T大于或等于MinGap、或者Z*R*(X1+1)*T大于或等于MinGap的情况下,满***织条件。需要说明的是,MinGap由基站配置,或者为预定义的数值。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MinGap可配置为或预定义为不同的数值。MinGap是一个TB在相邻的交织块之间的最小时域长度,我们认为在gap达到MinGap时,即可采用TB的交织,在不满***织使能条件的情况下,不做交织。不同的场景MinGap有所不同。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时域所占长度足够长,使得一个物理共享信道足够分散在多个交织块中。或者,MinGap由高层定义,其写为MinGap=Ych1*N。Ych1为交织粒度参数,Ych*N为交织粒度。当没有配置跳频时,N值相当于没有。当配置了跳频功能时,N取以下至少之一{1,2,4,8}。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覆盖等级确定满***织使能条件。3GPP协议引入了覆盖增强等级(Coverage Enhancement,CE)。对于连接态,划分了CE Mode A和CE Mode B两个覆盖模式,空闲态的覆盖等级和连接态的覆盖模式之间有对应的映射关系,通过不同的覆盖等级的差异化管理可以大大节省开销。对于MTC CE mode A,可通过DCI指示、RRC配置交织功能以及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时域资源与预定义阈值进行比较的任意一种方式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对于CE mode B,在多TB调度时均采用TB交织。
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交织和跳频同时使能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不同的TB不仅按照交织粒度进行交织,在时域(time domain)上离散分布,还分布在不同频率的窄带载波上,在频域(frenquency domain)上离散分布。通过让一个TB在一个交织块中遍历所有的窄带起码一次,进一步提高分集增益。
需要说明的是,跳频最关键的两个参数为跳频窄带数量N,以及跳频粒度Ych。为保证一个TB在一个交织块中遍历所有的窄带起码一次,当TB数量为偶数时,需要对TB进行移位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在跳频使能后,当TB数量为偶数时,参考一个TB在上个交织块中的位置,对该TB在当前交织块中的位置进行移位,移位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次传输共有R/Ych个交织块。当第i个交织块在跳频传输时,设第j个TB在第i个交织块中处在的位置为Xi,j,设TB数量为M,位置Xi,j取值范围为[1,M]。则第j个TB在第i个交织块中的位置满足:Xi,j=(Xi-1,j-1)mod M。其中,mod M为对M的取余操作。设窄带数量为N,则第j个TB所在的窄带位置为P满足:P=((i-1)*M+Xi,j)mod N。在TB数量为奇数的情况下,无需自身移位,以跳频粒度按序进行跳频传输即可。通过上述移位操作,避免一个TB在同一个窄带上周期性出现,导致无法遍历窄带时。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的阈值均由RRC配置,其包括交织粒度参数或者另外配置的值。图5为一实施提供的一种资源调度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资源调度方法包括步骤S10和步骤S20。
S10、接收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
其中,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为交织后的物理共享信道。
S20、根据下行控制信息或无线资源控制信令中的至少一种对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解交织。
图6为一实施提供的一种资源调度方法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发送端按照交织粒度将物理共享信道交织后,传输给接收端,接收端根据下行控制信息或无线资源控制信令对物理共享信道进行解交织。其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为基站,也可以为用户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资源调度装置。图7为一实施例提供的资源调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资源调度装置包括:粒度确定模块310和交织模块320。
粒度确定模块310,设置为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
交织模块320,设置为按照所述交织粒度将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交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根据交织粒度参数确定交织粒度,所述交织粒度参数包括由高层信令配置的第一参数或跳频粒度参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在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一类型资源且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未配置跳频功能的情况下,则根据第一参数确定交织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
在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一类型资源且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了跳频功能的情况下,根据跳频粒度参数和跳频窄带数量中的至少一种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
在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且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未配置跳频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交织粒度;或者,
在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且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未配置跳频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参数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交织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
在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且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了跳频功能的情况下,根据跳频粒度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第二类型资源数量和跳频窄带数量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或者,
在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且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了跳频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跳频粒度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型资源的资源调度单位为物理资源块。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类型资源的资源调度单位包括子物理资源块或资源单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参数确定为交织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参数与跳频窄带数量的乘积作为交织粒度;或者,
将所述跳频粒度参数作为交织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三者的乘积作为交织粒度;或者,
将所述第一参数、第二类型资源数量两者的乘积作为交织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
将所述跳频粒度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第二类型资源数量和跳频窄带数量四者的乘积作为交织粒度;
将跳频粒度参数与跳频窄带数量的乘积,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与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的乘积,两者之间的较大值作为交织粒度;
将跳频粒度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三者的乘积作为交织粒度;将跳频粒度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与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的乘积,两者之间的较大值作为交织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则根据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交织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将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的乘积作为交织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
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和系数,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或者,
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
其中,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以下之一:单个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资源时域长度,单个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最大时域长度,交织的所有物理共享信道的时域长度,以及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
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和系数,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之前,还包括:
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和第四阈值确定所述系数,所述系数为1/2、1/4、1/8和1/16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四阈值包括至少一个阈值。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还包括:
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和第五阈值确定所述交织粒度,所述交织粒度为{4,8,16,32}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五阈值包括至少一个阈值。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粒度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
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包括:
根据下行控制信息指示交织粒度;或者,
根据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交织粒度;
所述交织粒度为以下至少之一:
1、2、4、8、16、32、64、R/2、R/8、R/16和R/32,其中,R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资源调度装置还包括:
使能模块,用于在按照所述交织粒度将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交织之前,无线资源控制层配置交织功能;
根据下行控制信息或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确定满***织使能条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使能模块具体用于,无线资源控制层配置交织功能后,根据预定义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其中,所述预定义阈值根据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确定。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预定义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包括:
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R,Z,T,M四者的乘积,在所述R,Z,T,M四者的乘积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义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满***织使能条件;
其中,M为1或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Z为1或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的数量,T为1或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单位的时域长度,R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预定义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包括:
在Z为1,T为1,M为1,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所述预定义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满***织使能条件;
所述预定义阈值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阈值、第二阈值和第三阈值;
其中,第一阈值为交织粒度参数;
第二阈值根据交织粒度参数和预设系数确定;
所述预设系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1、2、4和8;
所述交织粒度参数包括交织粒度或跳频粒度,所述交织粒度参数根据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确定;
所述预设系数为固定值,或由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预定义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包括:
在Z=1,T=1,M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的情况下,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与预定义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
所述预定义阈值包括第五阈值和第六阈值和第七阈值;
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五阈值,且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第六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满***织使能条件;或者
在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与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的乘积大于第七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满***织使能条件。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预定义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包括:
在M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数量,T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单位的时域长度,且Z为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的数量的情况下,则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与预定义阈值判断使能;
所述预定义阈值包括第八阈值和第九阈值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八阈值根据交织粒度参数确定,所述交织粒度参数包括由高层信令配置的第一参数或跳频粒度参数;
第九阈值根据所述交织粒度参数和预设系数确定;
所述预设系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1、2、4和8;
所述交织粒度参数根据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确定;
所述预设系数为固定值,或由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
本实施例的资源调度装置,通过根据预设规则确定交织粒度,并按照所述交织粒度将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交织,由于在资源调度过程中将同一物理共享信道的数据块离散排列,克服连续排列导致分集增益较低的问题,实现了物理共享信道级别的交织,从而提高调度过程中的时域分集增益,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资源传输方法。图8为一实施例提供的资源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410和步骤S420。
S410、获取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包括用于指示被调度的至少一个进程的进程调度指示信息和新数据指示符信息。
S420、根据所述进程调度指示信息,传输所述进程对应的物理共享信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430。
S430、根据新数据指示符信息,确定各物理共享信道为重传状态或新传状态。
新数据指示符信息(New Data Indicator,NDI)用于指示一个物理共享信道为新传状态或重传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采用预设比特指示多个物理共享信道的新数据指示符信息,
所述多个物理共享信道的新数据指示符信息的状态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多个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完全相同,则下行控制信息状态为第一状态;否则下行控制信息状态为第二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新数据指示符信息为第一状态,则采用第一预设数量的比特指示被调度的进程调度信息,第一状态下采用1比特指示所有进程的新数据指示符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数量为最大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
在一实施例中,新数据指示符信息的状态为第二状态,则采用第二预设数量的比特指示被调度的进程调度信息和所有进程的新数据指示符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预设数量为第一预设数量加1。
在一实施例中,所有进程的新数据指示符信息的比特数量根据所述被调度的进程数量确定。
本实施例采用1bit指示多个物理共享信道的下行控制信息状态,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状态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多个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完全相同,则下行控制信息状态为第一状态;否则下行控制信息状态为第二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下行控制信息状态为第一状态,则采用第一预设数量的比特指示被调度的进程调度信息,采用1比特指示所有进程的下行控制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下行控制信息状态为第一状态,所述第一预设数量为最大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
在一实施例中,下行控制信息状态为第二状态,则采用第二预设数量的比特指示被调度的进程调度信息和所有进程的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预设数量为最大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加1,或者,所述第二预设数量为所述第一预设数量加1。
在一实施例中,下行控制信息状态为第二状态时,所有进程的NDI信息的比特数量根据所述被调度的进程数量确定。
传统的资源传输方法中新传TB与重传TB分开传输,不支持混传,混传时难以用预设位数的bit指示全部进程的混传状态。其中,混传是指调度多个TB时,所有的TB对应的NDI不完全相同,对应于第二状态;非混传对应于第一状态。本实施例的资源传输方法,进程调度指示信息中,采用1bit指示被调度进程是否为混传,该bit为混传方法域;采用X+1bit指示N进程的进程调度和NDI信息。根据进程调度指示信息,传输与被调度的进程对应的物理共享信道,从而支持新传TB与重传TB的混传。
在一实施例中,混传方法域为0,则表示非混传的调度,Xbit指示进程的调度,且1bit指示NDI信息;混传方法域为1,则X+1bit表示混传状态的调度。
在一实施例中,支持的进程数量为4,最大调度4个TB,采用6bit指示NDI信息、进程调度信息以及混传方法域。其中,1bit的混传方法域指示为非混传时,4bit位图(bitmap)指示进程调度,1bit为NDI,指示所有TB的新传与重传信息。1bit的混传方法域指示为混传时,采用5bit来表示混传状态的调度。
在一实施例中混传状态指示方法有如下两种方案:
1)4个TB的5bit混传状态调度指示,具有可变数量的NDI。
5bit表示为a、b、c、d、e,均为二进制,取0或1。
a=0时,b、c、d、e为4bit的NDI,表示此时有4个TB被调度,b、c、d、e分别对应于一个TB的NDI信息。
a=1时,b=0时,为3bit的NDI,表示此时有3个TB被调度,c、d、e分别对应于一个TB的NDI信息。
a=1时,b=1,c=0时,为2bit的NDI,表示此时4个进程中有2个进程被调度,d、e分别对应于两个进程的NDI信息。
a=1,b=1,c=1时,为2bit的NDI,表示此时4个进程中另外2个进程被调度,d、e分别对应两个进程的NDI信息。
2)4个TB的5bit混传状态调度指示,具有可变数量的NDI。
a=0时,b、c、d、e为4bit的NDI,表示此时有4个TB被调度,b、c、d、e分别对应一个TB的NDI信息。
a=1时,为2bit的NDI,b、c的状态组合共4个,分别标识4种调度2进程的状态。d、e为2bit的NDI,分别对应于一个进程的NDI信息。
进一步的,以支持的进程数量为4,最大调度4个TB为例,
在一实施例中,支持的进程数量为8,最大调度8个TB,共Xbit指示包括NDI信息、进程调度信息以及是否为混传信息。
其中1bit为混传方法域,混传方法域指示为非混传时,X-2bit指示进程调度,1bitNDI指示所有多个TB的新传与重传信息;混传方法域指示为混传时,采用X-1bit来表示混传状态调度。其中,X取{6,7,10}中的元素。
在一实施例中混传状态指示方法有如下两种方案:
当为X=4bit时,混传方法域指示为非混传时,1bit指示NDI,4bit指示进程调度,进程调度的状态包括0~7,01 23 45 67 0123 4567 01234567。混传方法域指示为混传时,5bit指示混传状态调度,此时共采用6bit。
在一实施例中5bit混传状态调度指示方法如下:
1)8TB的5bits混传状态调度指示,具有可变数量的NDI。
5bit表示为a、b、c、d、e,均为二进制,取0或1。
a=0时,为4bit的组NDI,表示此时8个TB均被调度,同时每2个进程为1组,对应一个NDI。
a=1时,为4进程的4bit的NDI,表示此时4个TB均被调度,4bit的NDI分别对应于4个TB的NDI。
2)8TB的6bit混传状态调度指示,具有可变数量的NDI。
6bit表示为a、b、c、d、e、f,均为二进制,取0或1.
a=0时,分为5组,各组进程数量为1,1,2,2,2,每组对应于1bit的NDI。
a=1,b=0时,选取4个进程,对应于4bit的NDI。
a=1,b=1时,选取另外4个进程,对应于4bit的NDI。
3)当X=8时,混传方法域指示为非混传时,1bit指示NDI,8bit采用bitmap方式指示进程调度状态。混传方法域指示为混传时,共9bit指示混传状态调度,此时总共采用10bit指示。
在一实施例中混传状态调度指示方法如下:
9bit表示为a、b、c、d、e、f、g、h、i,均为二进制,取值为0或1。
a=0时,8个TB被调度,8bit指示8个进程的NDI信息。
a=1,b=0时,7个进程被调度,7bit指示7个进程的NDI。
a=1,b=1,c=0时,6个进程被调度,6bit指示6个进程的NDI。
a=1,b=1,c=1,d=0时,5个进程被调度,5bit指示5个进程的NDI。
a=1,b=1,c=1,d=1,e=0时,4个进程被调度,4bit指示4个进程的NDI。
a=1,b=1,c=1,d=1,e=1时,另外4个进程被调度,4bit指示另外4个进程的NDI。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8进程的方式3)和4进程的方式1),指示进程调度和指示NDI采用的bit数,相比于采用bitmap的方式多1bit;对于混传调度,指示进程调度和指示NDI采用的bit数相等。
在一实施例中,可采用12bit或13bit的联合指示的方式,其中,13bit联合指示是指将所有的混传状态调度都进行指示,即,1个进程有不调度、重传和新传3种状态,则8个进程共有38-1个状态,需要13bit来指示;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去掉一些状态,采用12bit指示。
在一实施例中,多TB交织还支持bundling的反馈方式。通过将一个数据包在连续多个资源上重复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将多个资源上的数据合并达到提高传输质量的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设备。所述资源调度方法可以由资源调度装置执行,该资源调度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并集成在所述设备中。
图9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包括:处理器510和存储装置520。该设备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9中以一个处理器510为例,所述设备中的处理器510和存储装置520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9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10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资源调度方法或资源传输方法。
该设备中的存储装置520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程序可以是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资源调度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附图4所示的资源调度装置中的模块,包括:粒度确定模块310、交织模块320)。处理器51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装置520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资源调度方法。
存储装置520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如上述实施例中的投影数据、反投影图像等)。此外,存储装置5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装置520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51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并且,当上述设备中所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510执行时,实现如下操作: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按照所述交织粒度将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交织,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包括物理上行信道和/或物理下行信道。
本实施例提出的设备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资源调度方法属于同一发明构思,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上述任意实施例,并且本实施例具备与执行资源调度方法相同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按照所述交织粒度将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交织,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包括物理上行信道和/或物理下行信道。
通过以上关于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及通用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闪存(FLASH)、硬盘或光盘等,包括多个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附图中的任何逻辑流程的框图可以表示程序步骤,或者可以表示相互连接的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或者可以表示程序步骤与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的组合。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上。存储器可以具有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并且可以使用任何适合的数据存储技术实现,例如但不限于只读存储器(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光存储器装置和***(数码多功能光碟DVD或CD光盘)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非瞬时性存储介质。数据处理器可以是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例如但不限于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FGPA)以及基于多核处理器架构的处理器。
通过示范性和非限制性的示例,上文已提供了对本申请的示范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但结合附图和权利要求来考虑,对以上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和调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本发明的恰当范围将根据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21)

1.一种资源调度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规则确定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
响应于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大于第一阈值,并且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第二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以及
响应于满足所述交织使能条件,根据所述交织粒度交织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包括:
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和系数确定交织粒度,其中,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包括单个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资源时域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包括:
根据交织粒度参数确定所述交织粒度,其中,所述交织粒度参数包括由高层信令配置的跳频粒度参数或由高层信令配置的第一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交织粒度参数确定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参数确定所述交织粒度,其中,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一类型资源,并且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未配置跳频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交织粒度参数确定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包括:
根据所述跳频粒度参数和跳频窄带数量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其中,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一类型资源,并且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了跳频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交织粒度参数确定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所述交织粒度,其中,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并且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未配置跳频功能;或者,
根据所述第一参数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所述交织粒度,其中,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并且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未配置跳频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交织粒度参数确定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包括:
根据所述跳频粒度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第二类型资源数量和跳频窄带数量确定所述交织粒度,其中,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并且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了跳频功能;或者,
根据所述跳频粒度参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所述交织粒度,其中,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并且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了跳频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交织粒度参数确定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还包括:
将所述跳频粒度参数与所述跳频窄带数量的乘积作为所述交织粒度;或者,
将所述跳频粒度参数作为所述交织粒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交织粒度参数确定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参数、所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所述第二类型资源数量三者的乘积作为所述交织粒度;或者,
将所述第一参数、所述第二类型资源数量两者的乘积作为所述交织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交织粒度参数确定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还包括以下之一:
将所述跳频粒度参数、所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所述第二类型资源数量和所述跳频窄带数量四者的乘积作为所述交织粒度;
将所述跳频粒度参数与所述跳频窄带数量的乘积,和所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与所述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的乘积,两者之间的较大值作为所述交织粒度;
将所述跳频粒度参数、所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所述第二类型资源数量三者的乘积作为所述交织粒度;
将所述跳频粒度参数,所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与所述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的乘积,两者之间的较大值作为所述交织粒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为第二类型资源,根据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所述交织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确定所述交织粒度,包括:
将所述第二类型单位资源时域长度和所述第二类型资源数量的乘积作为所述交织粒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根据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和系数确定所述交织粒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和第三阈值确定所述系数,其中,所述系数为1/2、1/4、1/8和1/16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所述第三阈值包括至少一个阈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预设规则确定被调度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包括:
根据下行控制信息指示所述交织粒度;或者,
根据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所述交织粒度;
其中,所述交织粒度为以下至少之一:
1、2、4、8、16、32、64、R/2、R/8、R/16和R/32,其中,R为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满***织使能条件,还包括:
在无线资源控制层配置交织功能后,根据包括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阈值的预定义阈值确定满足所述交织使能条件,其中,所述预定义阈值根据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确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所占的时域资源包括R、Z、T和M,其中,R、Z、T和M的乘积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义阈值,其中,M为1或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Z为1或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的数量,T为1或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单位的时域长度,R为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Z为1,T为1,M为1,并且R大于所述预定义阈值,
其中,所述预定义阈值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三阈值、第四阈值和第五阈值;
所述第三阈值为交织粒度参数或者由所述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
所述第四阈值根据所述交织粒度参数和预设系数确定;
所述预设系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1、2、4和8;
所述交织粒度参数包括所述交织粒度或跳频粒度,并且所述交织粒度参数根据所述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确定;
所述预设系数为固定值或者由所述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Z=1,T=1,并且M为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
其中,所述预定义阈值还包括第三阈值,其中,响应于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与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的乘积大于第三阈值,进一步确定满足所述交织使能条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M为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T为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单位的时域长度,并且Z为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对应的资源的数量,
其中,所述预定义阈值还包括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三阈值根据交织粒度参数确定或者由高层信令配置,所述交织粒度参数包括由高层信令配置的跳频粒度参数或由高层信令配置的第一参数;
第四阈值根据所述交织粒度参数和预设系数确定;
所述预设系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1、2、4和8;
所述交织粒度参数根据所述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确定;
所述预设系数为固定值或者由所述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配置。
20.一种资源调度装置,包括: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多条指令;和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多条指令,在执行所述多条指令时,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根据预设规则确定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
响应于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大于第一阈值,并且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第二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以及
根据所述交织粒度交织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其中,所述被调度共享信道包括物理上行信道和物理下行信道中的至少一个。
21.一种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由处理器执行时被配置为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下操作:
根据预设规则确定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交织粒度;
响应于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数量大于第一阈值,并且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的重复次数大于第二阈值,确定满***织使能条件;以及
根据所述交织粒度交织所述被调度物理共享信道,其中,所述被调度的共享信道包括物理上行信道和物理下行信道中的至少一个。
CN202211261983.5A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8652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1983.5A CN115865267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1983.5A CN115865267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201910253422.2A CN110535556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3422.2A Division CN110535556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65267A true CN115865267A (zh) 2023-03-28

Family

ID=6865924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61983.5A Pending CN115865267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201910253422.2A Pending CN110535556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3422.2A Pending CN110535556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86870A1 (zh)
EP (1) EP3952157A4 (zh)
KR (1) KR20210145249A (zh)
CN (2) CN115865267A (zh)
BR (1) BR112021019421A2 (zh)
CA (1) CA3132023A1 (zh)
WO (1) WO20201997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65267A (zh) * 2019-03-29 2023-03-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JP7238170B2 (ja) * 2019-05-09 2023-03-13 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送要求フィードバックの伝送方法、装置及び記憶媒体
EP3979536A4 (en) * 2019-06-03 2022-05-18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SSION OF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AND STORAGE MEDIUM
US11553474B2 (en) * 2019-08-16 2023-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ng repetitions of multiple transport blocks scheduled by single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N111092634B (zh) * 2019-12-31 2024-04-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278785A (zh) * 2020-04-10 2022-11-01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上行数据传输的子频带的确定方法、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583526A (zh) * 2020-12-10 2021-03-30 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低轨卫星星间自适应交解织方法、发送端、接收端及***
WO2023130281A1 (zh) * 2022-01-05 2023-07-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交织方法、解交织方法和设备
WO2023130277A1 (zh) * 2022-01-05 2023-07-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交织方法、解交织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84732B2 (en) * 2009-02-03 2012-10-09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 block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743432B2 (en) * 2013-09-23 2017-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LTE-U uplink waveform and variable multi-subframe scheduling
US9949275B2 (en) * 2013-10-01 2018-04-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management in LTE/LTE-A systems with unlicensed spectrum
CN111447048B (zh) * 2017-03-24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和***
CN107241163B (zh) * 2017-04-28 2020-0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交织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809572B (zh) * 2017-05-04 2023-1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5865267A (zh) * 2019-03-29 2023-03-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WO2021030947A1 (en) * 2019-08-16 2021-0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Bundling and timeline determination for multiple transport blocks scheduled by a single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message
US11553474B2 (en) * 2019-08-16 2023-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ng repetitions of multiple transport blocks scheduled by single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WO2021063872A1 (en) * 2019-10-04 2021-04-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trol channel configuration for unlicensed wideband radio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52157A4 (en) 2022-12-21
CA3132023A1 (en) 2020-10-08
CN110535556A (zh) 2019-12-03
WO2020199798A1 (zh) 2020-10-08
US20220086870A1 (en) 2022-03-17
KR20210145249A (ko) 2021-12-01
BR112021019421A2 (pt) 2021-11-30
EP3952157A1 (en) 2022-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865267A (zh)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KR102592399B1 (ko) 무선 통신시스템의 제어 채널의 전송 및 수신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US2020031488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ulti-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 Transmission
JP7146781B2 (ja) Dl制御チャンネル用送信構造及びフォーマット
US20180092104A1 (en) Grant-free access method for urllc service
AU2020327082A1 (en) Target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US20150327315A1 (en) Schemes related to resource allocation, discovery and signaling in d2d systems
WO2018202167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KR20180061341A (ko) 낮은 레이턴시 전송들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2425669B1 (en) A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in a mobile network
US20180242320A1 (e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CN111510252A (zh) 在无线通信***中发送ack/nack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设备
US10264601B2 (en)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2032240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and device
CA2790057A1 (en) Group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US1199099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etition-based data transmission for network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WO2018064062A1 (en) Grant-free access method for urllc service
CN111800239B (zh) 传输方式确定、信息配置方法和设备
US11283560B2 (en) Methods,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WO2019214658A1 (zh) 数据传输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12398577B (zh) 处理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3826342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JP2024511533A (ja) 通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CN115918211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915442A (zh) 上行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