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49111A - 纱线端解捻用管、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端解捻用管、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49111A
CN115849111A CN202211072665.4A CN202211072665A CN115849111A CN 115849111 A CN115849111 A CN 115849111A CN 202211072665 A CN202211072665 A CN 202211072665A CN 115849111 A CN115849111 A CN 1158491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opening
tube
untwisting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726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泽田映
佐藤元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849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491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65H69/063Preparation of the yarn 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纱线端解捻用管、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具备在轴线方向(D1)上延伸的中空形状的管主体(41)。在管主体(41)的周壁(42)形成有喷射孔(43)。在周壁(42)的外表面形成有作为喷射孔(43)的入口的第一开口部(45),在周壁(42)的内表面形成有作为喷射孔(43)的出口的第二开口部(46)。第二开口部(46)位于比第一开口部(45)靠近第二端(41b)的位置。第一开口部(45)是在与轴线方向(D1)正交的宽度方向(D3)上延伸的长孔。

Description

纱线端解捻用管、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纱线端解捻用管、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具有纱线端解捻用管的纱线端解捻装置。纱线端解捻装置设于接纱装置,使纱线端解捻。例如,在日本特开昭58-144063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在纱线端解捻用管的周壁设有喷出孔,该喷出孔具有朝向管里侧方向那样的气体喷出方向。喷出孔是与管的轴线方向交叉的细长开口。纱线端解捻用管嵌合于块体的喷嘴孔。在块体形成有沿喷嘴孔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导气孔。在接纱装置中,导气孔与喷出孔以相对的方式配置。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喷出孔的具体例子,记载了是具有平行的两条边的长条状的细长开口、且相对于管的轴线方向倾斜的喷出孔。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喷嘴孔内使纱线端解捻用管旋转,压力空气的喷出位置在管的轴线方向上变化。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以下喷出孔,其是具有不平行的两条边的楔形的细长开口,且与管的轴线方向交叉。该情况下,通过在喷嘴孔内使纱线端解捻用管旋转,压力空气的喷出量变化。
发明内容
在纱线端解捻用管中,利用由空气的喷射产生的吸入效应使纱线端解捻。在以往的纱线端解捻用管中,在将喷射空气的孔的面积假定为恒定的情况下,为了增加空气的流量,需要提高向纱线端解捻用管供给的空气的压力。空气压力的增大无论是在空气消耗量的观点方面还是在能量消耗量的观点方面,都是不理想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供给的空气的压力增大就能够确保解捻所需的空气流量的纱线端解捻用管、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一种纱线端解捻用管,具备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中空形状的管主体,在该纱线端解捻用管中,管主体具有轴线方向上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为相反侧的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为开放端,在管主体的周壁形成有贯穿周壁的喷射孔,在周壁的外表面形成有作为喷射孔的入口的第一开口部,在周壁的内表面形成有作为喷射孔的出口的第二开口部,第二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第一开口部靠近第二端的位置,在从喷射孔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时,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是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孔。
根据该纱线端解捻用管,作为喷射孔的入口的第一开口部是在与管主体的轴线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孔。根据该结构,相比于喷射孔的开口部在轴线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结构,能够使更大流量的空气在轴线方向上流动。由此,能够解捻纱线端。能够确保纱线端的解捻所需的空气流量,另一方面也无需增大向纱线端解捻用管供给的空气的压力。上述结构无论是在空气消耗量的观点方面还是在能量消耗量的观点方面,都带来优选的结果。
也可以是,长孔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是向外侧扩展的圆弧状。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空气顺利地向纱线端解捻用管的内部流动。
也可以是,第二开口部的第一端侧的缘部与第一开口部的第二端侧的缘部相比位于第一端侧。根据该结构,易于使空气朝向第二端在轴线方向上流动。
也可以是,在从与管主体的轴线正交并且从第一开口部的中心穿过的直线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其重叠区域的面积小于第一开口部的面积的一半。根据该结构,更易于使空气朝向第二端在轴线方向上流动。
也可以是,在利用包含第一开口部的中心及所述管主体的轴线的平面将第一开口部均分时,各部分相对于平面是面对称的。根据该结构,从第一开口部流入到喷射孔内的空气的流动难以产生回旋。
也可以是,在利用包含第二开口部的中心及管主体的轴线的平面将第二开口部均分时,各部分相对于平面是面对称的。根据该结构,从第二开口部流入到管主体内的空气的流动难以产生回旋。由于空气的流动难以产生回旋,所以从第一端***到管主体内的纱线端在管主体内难以回旋。
尤其是,若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双方具有面对称的形状,则从喷射孔流入到管主体内的空气在管主体内难以向规定方向回旋。因此,能够使从第一开口部流入的空气在管主体内稳定地流动,能够高效地进行纱线端的解捻。
也可以是,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具有相同的形状。根据该结构,纱线端解捻用管的制造及喷射孔的加工等变容易。
也可以是,喷射孔中的、位于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之间的部分具有与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相同的形状。根据该结构,纱线端解捻用管的制造及喷射孔的加工等变得更容易。
也可以是,将第一开口部的中心和第二开口部的中心连结的直线相对于轴线方向以30度以上4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根据该结构,能够相对于对纱线端的解捻有效的位置喷射空气。
也可以是,在管主体的包含喷射孔的中心线及管主体的轴线的截面中,在管主体的内表面中的、比第二开口部靠近第二端的内表面中,内表面距轴线的距离随着靠近第二端而变大。根据该结构,相比于管主体的内径恒定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空气的流路的截面面积。因此,能够使空气从第一端侧朝向第二端流动,将纱线端从第一端吸入,并将吸入的纱线端容易地解捻。
也可以是,管主体具有锥部,在该锥部的内表面的整体中,内表面距轴线的距离随着靠近第二端而变大。根据该结构,相比于管主体的内径恒定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空气的流路的截面面积。因此,能够使空气从第一端侧朝向第二端流动,将纱线端从第一端吸入,并将吸入的纱线端更容易地解捻。
也可以是,锥部相对于轴线方向以1度以上2度以下的角度倾斜。根据该结构,能够更恰当地发挥上述作用(纱线端的容易的解捻)。
也可以是,锥部从以第一端为基准在轴线方向上为20mm以上30mm以下的位置起形成至第二端。根据该结构,能够更恰当地发挥上述作用(纱线端的容易的解捻)。
也可以是,管主体的第一端处的周壁的厚度为0.7mm以上2mm以下。
也可以是,从第一端到第一开口部为止的轴线方向上的距离为5.5mm以上7.5mm以下。
也可以是,在从喷射孔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时,第一开口部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缘部;和第二缘部,该第二缘部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一缘部平行,并且与第一缘部相比位于第一端侧,第一开口部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分开距离大于第一缘部与第二缘部的分开距离。根据该结构,不使向纱线端解捻用管供给的空气的压力增大,就能够使更大流量的空气在轴线方向上流动。在作为入口的第一开口部处具有平行的第一缘部及第二缘部的喷射孔有助于减少制造工时。
也可以是,第一开口部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分开距离为1.5mm以上2.5mm以下,第一缘部与第二缘部的分开距离为0.7mm以上1.4mm以下。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可靠地解捻纱线端。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案,也可以提供一种接纱装置,其具备:主体框架;上述任一项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和盒部,该盒部具有内插纱线端解捻用管的内插部;纱线端解捻用管在内插于盒部的内插部的状态下安装于主体框架。根据该接纱装置,不使向接纱装置供给的空气的压力增大,就能够确保纱线端的解捻所需的空气流量。作为其结果,能够恰当地进行纱线端的解捻,能够无障碍地进行接纱动作。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案,也可以提供一种纱线卷绕机,其具备:支承喂纱纱管的纱管支承部;卷绕从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绕装置;和将卷装的纱线的纱线端与喂纱纱管的纱线的纱线端连接的上述接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一个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的络纱单元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接纱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内插有纱线端解捻用管的盒部的立体图。
图5是使喷射孔朝上的状态下的图4中的纱线端解捻用管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纱线端解捻用管的立体图。
图7是将图5的纱线端解捻用管沿轴向剖切为一半时的剖视图。
图8是将图5的纱线端解捻用管沿轴向剖切为一半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从喷射孔的中心线方向观察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的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附图的尺寸比率未必与说明的尺寸比率一致。
首先,参照图1对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10的络纱单元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及“下游”是指纱线卷绕时的纱线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及下游。
络纱单元1从喂纱纱管B向卷装P卷绕纱线Y。喂纱纱管B由前工序的精纺机形成,例如以置于托盘的状态从精纺机搬送。在络纱单元1具备纱库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将喂纱纱管B置于纱库,喂纱纱管B从纱库向后述的纱管支承部2供给。此外,通过并排设置多个络纱单元1,从而构成作为纤维机械的自动络纱机。
在络纱单元1中,沿着纱线Y的行进路径从上游侧(在此为下侧)起按顺序设有纱管支承部2、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预清纱器4、张力施加装置5、张力传感器6、下纱线捕捉装置7、接纱装置10、切断器9、纱线监视装置11、上纱线捕捉装置12及卷绕装置13。这些各结构安装于单元主体8。
纱管支承部2以使喂纱纱管B直立的状态对其进行支承,使得纱线Y能够供给。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通过与喂纱纱管B的纱线层相比配置于上方的筒状部件来控制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的气圈。
张力施加装置5是门式的张力施加部件,通过利用由梳齿状的固定门及可动门构成的一对门将纱线Y引导成锯齿状,从而对行进的纱线Y施加规定张力。张力施加装置5也可以取代门式的张力施加部件而是盘式的张力施加部件。张力传感器6测定由张力施加装置5施加的纱线Y的张力。
预清纱器4通过隔着纱线Y的行进路径以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限制部件来限制比规定值大的缠络纱线等纱线缺陷的通过。纱线监视装置11在纱线Y的卷绕过程中检测粗结等纱线缺陷。切断器9在由纱线监视装置11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将纱线Y切断。接纱装置10例如在由切断器9切断了纱线Y后或产生了纱线Y的断纱后,将卷装P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与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连接。
下纱线捕捉装置7以能够以轴线α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单元主体8。在下纱线捕捉装置7的转动端设有吸引口7a。吸引口7a在比接纱装置10靠上方的位置与比预清纱器4靠下方的位置之间转动。下纱线捕捉装置7在吸引口7a位于比预清纱器4靠下方的位置处的状态下待机。例如在由切断器9切断了纱线Y后或者发生了纱线Y的断纱后,下纱线捕捉装置7通过吸引口7a吸引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之后,使吸引口7a转动到比接纱装置10靠上侧的位置而将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交付到接纱装置10。
上纱线捕捉装置12以能够以轴线β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单元主体8。在上纱线捕捉装置12的转动端设有吸引口12a。吸引口12a在比接纱装置10靠下方的位置与卷绕装置13之间转动。例如,在由切断器9切断了纱线Y后或者发生了纱线Y的断纱后,上纱线捕捉装置12使吸引口12a转动到卷绕装置13侧而利用吸引口12a吸引卷装P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之后,使吸引口12a转动到比接纱装置10靠下侧的位置而将卷装P侧的纱线Y交付到接纱装置10。
卷绕装置13将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卷绕于卷装P而形成满卷的卷装P。卷绕装置13具有形成有筒槽14a的卷绕筒14、以及将卷装P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摇架15。摇架15使卷装P的表面相对于卷绕筒14的表面以恰当的接触压力接触。卷绕装置13通过马达使卷绕筒14驱动旋转并使卷装P从动旋转,由此一边使纱线Y以规定幅度横动一边将纱线Y卷绕成卷装P。
在单元主体8设有控制部16、输入部17及显示部18。控制部16控制络纱单元1的各结构。输入部17是例如操作按钮等,在操作人员对控制部16设定各种值时等被使用。显示部18显示络纱单元1的动作状况等。此外,控制部16在与自动络纱机所具备的上位控制部之间收发与络纱动作相关的各种信息。上位控制部统管各络纱单元1的控制部16,控制自动络纱机整体。
接下来,说明接纱装置10的结构。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方便起见,将卷装P侧称为上侧,将喂纱纱管B侧称为下侧,相对于接纱装置10而言将纱线Y的行进路径侧称为前侧并将其相反侧称为后侧。另外,将卷装P侧的纱线Y称为上纱线YA,将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称为下纱线YB。
如图2所示,接纱装置10具备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及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纱线端解捻用管)40B、接纱部50、一对聚纱杆81和一对止捻杆82。一对聚纱杆81相对于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及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旋转。一对止捻杆82相对于接纱部50旋转。接纱装置10经由支承各结构的主体框架20安装于单元主体8。
在比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及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靠上侧的位置配置有第一引导板21。在比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及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靠下侧的位置配置有第二引导板22。第一引导板21和第二引导板22以在上下方向上隔着接纱部50相对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引导板21形成有引导槽21a及引导槽21b。在第二引导板22形成有引导槽22a及引导槽22b。在上下方向上,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与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相对。在上下方向上,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与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相对。
在引导槽21a及引导槽22a中导入由上纱线捕捉装置12引导并由聚纱杆81聚拢后的上纱线YA。在引导槽21b及引导槽22b中导入由下纱线捕捉装置7引导并由聚纱杆81聚拢后的下纱线YB。
在比第一引导板21靠上侧的位置设有上纱线保持部60A,在比第一引导板21靠下侧的位置设有下纱线切断部70A。在比第二引导板22靠下侧的位置设有下纱线保持部60B,在比第二引导板22靠上侧的位置设有上纱线切断部70B。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被导入至引导槽21a的上纱线YA。上纱线切断部70B在由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着上纱线YA的状态下将被导入至引导槽22a的上纱线YA切断。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被导入至引导槽22b的下纱线YB。下纱线切断部70A在由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着下纱线YB的状态下将被导入至引导槽21b的下纱线YB切断。
通过从形成于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的后述的喷射孔43喷射空气,在由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着上纱线YA的状态下由上纱线切断部70B切断后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被取入到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内而被解捻。通过从形成于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的后述的喷射孔43喷射空气,在由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着下纱线YB的状态下由下纱线切断部70A切断后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被取入到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内而被解捻。
接纱部50通过使在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内被解捻后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与在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内被解捻后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捻合,从而将上纱线YA的纱线端与下纱线YB的纱线端连接。当在接纱部50中使纱线端彼此捻合时,上纱线YA由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下纱线YB由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通过聚纱杆81的旋转,上纱线YA的纱线端被从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引出并且下纱线YB的纱线端被从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引出。而且,通过止捻杆82,上纱线YA的纱线端的前端部分及下纱线YB的纱线端的前端部分被配置在接纱部50附近。
接下来,使用图2~图4详细地说明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及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的结构。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及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的结构相同。然而,在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及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内插于盒部57的状态下,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的喷射孔43朝向下方,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的喷射孔43朝向上方。以下,仅对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进行说明,省略关于重复部分及共同部分的说明。
如图2所示,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经由盒部57及衬套58安装于主体框架20。如图3所示,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及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各自的纱线导入部48以朝向接纱装置10的前侧、即吸引纱线端的一侧的方式配置。详细而言,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的管主体41在内插于固定有衬套58的盒部57的内插部57a及衬套58的内插部58a中的状态下安装于主体框架20。在盒安装部59的内插部59a的内周面与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形成为比盒部57的内插部57a的内周面与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大。更详细而言,该间隙形成为盒安装部59的内插部59a的内周面与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的外周面不接触那样的间隙。
在盒部57的侧面形成有螺纹孔57b。通过在螺纹孔57b中穿插橡胶塞57f和螺丝57e,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被固定于盒部57。另外,在衬套58设有用于向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内导入解捻空气的空气孔58b。橡胶塞57f防止通过螺丝57e紧固陶瓷制的管主体41时管主体41破裂。
为了将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安装于主体框架20,在固定有衬套58的盒部57穿插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将与盒部57成为一体后的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从络纱单元1的前方安装于盒安装部59。
参照图3及图5~图9来更详细地说明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如图3、图5及图7所示,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例如由陶瓷制的一根中空形状的管主体41形成。管主体41呈例如圆筒形状,具有轴线L1。管主体41在轴线L1的方向即轴线方向D1上笔直地延伸。
管主体41在轴线方向D1上的全长为例如20mm以上80mm以下。
管主体41的直径(外径)为例如5mm以上9mm以下。管主体41例如在轴线方向D1整体上具有恒定的外径。此外,管主体41也可以并非在轴线方向D1整体上具有恒定的外径。管主体41也可以在不与其他部件干涉的范围内在轴线方向D1的一部分具有不同的外径。
管主体41的内径例如为3mm以上7mm以下。
管主体41具有周壁42。在管主体41的轴线方向D1上的大部分(除后述的锥部47之外的部分),周壁42的厚度是恒定的。
管主体41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管主体41也可以由树脂或金属形成,另外还可以由磨损及静电带电少的材料形成。
如图6~图8所示,在管主体41形成有:用于取入要解捻的纱线YA(YB)(参照图2)的纱线导入部48;用于导入从未图示的解捻空气源送来的解捻空气的喷射孔43(解捻空气导入部);和用于排出解捻空气的解捻空气排出部49。在管主体41的内部形成有供用于解开纱线端的捻转的解捻空气流动的解捻空气流路44。喷射孔43与上述的空气孔58b连通(参照图3)。
如图7所示,管主体41具有轴线方向D1上的第一端41a、和与第一端41a为相反侧的第二端41b。在第一端41a形成有纱线导入部48,在第二端41b形成有解捻空气排出部49。
管主体41的在第一端41a处的周壁42的厚度为例如0.7mm以上2mm以下。
如图6所示,在管主体41的纱线导入部48附近,形成有用于相对于盒部57及衬套58进行管主体41(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的方向的对位的槽状部41c。槽状部41c是沿轴线方向D1延伸的直线状部分,到达至第一端41a。由此,在安装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时,能够容易地确认喷射孔43在周向上的位置(定向)。
如图5~图8所示,在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中,在管主体41的周壁42形成有将周壁42贯穿的喷射孔43。如图5所示,在周壁42的外表面形成有作为喷射孔43的入口的第一开口部45,在周壁42的内表面形成有作为喷射孔43的出口的第二开口部46。图5是使喷射孔43朝上的状态下的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的俯视图。图5是从与管主体41的轴线L1(轴线方向D1)正交并且从第一开口部45的中心(后述的第一中心P1)穿过的直线L4(图7参照)的方向观察到的图。在图5中,例如可以看到第二开口部46的一部分(后述的第四缘部54),第二开口部46的除此之外的部分被隐藏(因此以虚线示出)。
即,第二开口部46位于比第一开口部45靠近第二端41b的位置。
若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则第一开口部45具有:在与轴线方向D1正交的宽度方向D3上延伸的第一缘部51;在宽度方向D3上延伸并且与第一缘部51平行的第二缘部52(同时参照图9);以及将第一缘部51及第二缘部52的宽度方向D3上的两端连接的圆弧状的一对连接部55。第二缘部52位于比第一缘部51靠近第一端41a的位置。
第二开口部46具有:在与轴线方向D1正交的宽度方向D3上延伸的第三缘部53;在宽度方向D3上延伸并且与第三缘部53平行的第四缘部54(同时参照图9);以及将第三缘部53及第四缘部54的宽度方向D3上的两端连接的圆弧状的一对连接部56。第四缘部54位于比第三缘部53靠近第一端41a的位置。
宽度方向D3是从第一开口部45的一对连接部55穿过的(与一对连接部55相交的)直线的方向。
第二开口部46的第四缘部54(第一端41a侧的缘部)位于比第一开口部45的第一缘部51(第二端41b侧的缘部)靠近第一端41a的位置。因此,如图5所示,可以看到第二开口部46的第四缘部5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与管主体41的轴线L1正交并且从第一开口部45的第一中心P1穿过的直线L4(参照图7)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开口部46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开口部45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如图7所示,从管主体41的第一端41a到第一开口部45为止的轴线方向D1上的距离L200为例如5.5mm以上7.5mm以下。即,在以管主体41整体观察的情况下,第一开口部45靠近第一端41a设置。作为从第一端41a到第一开口部45为止的轴线方向D1上的距离的基准位置,使用第二缘部52的位置。另外,从第一端41a到第四缘部54为止的轴线方向D1上的距离L400为例如7mm以上9mm。从第一端41a到第三缘部53为止的轴线方向D1上的距离L300为例如8.5mm以上10.5mm以下。
在此,参照图9对第一开口部45及第二开口部46的形状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第一缘部51及第二缘部52分别看起来是直线状。一对连接部55看起来是圆弧状。这样的第一开口部45具有三维的形状。在如图9这样从喷射孔43的中心线L2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作为曲线的第一缘部51与作为曲线的第二缘部52平行。
另外,能够对该第一开口部45定义第一中心P1。第一中心P1可以说是由第一开口部45形成的封闭区域中的重心。在利用包含第一开口部45的第一中心P1及管主体41的轴线L1的平面将第一开口部45均分时,各部分相对于该平面是面对称的。换言之,在利用包含第一中心P1且沿管主体41的径向延伸的平面将第一开口部45均分时,各部分相对于该平面是面对称的。
另外,虽然在图9中被隐藏而未示出,但第二开口部46具有与第一开口部45相同的形状。第二开口部46与第一开口部45同样地具有三维的形状。针对第二开口部46也能够定义第二中心P2(参照图7)。第二中心P2可以说是由第二开口部46形成的封闭区域中的重心。在利用包含第二开口部46的第二中心P2及管主体41的轴线L1的平面将第二开口部46均分时,各部分相对于该平面是面对称的。换言之,在利用包含第二中心P2且沿管主体41的径向延伸的平面将第二开口部46均分时,各部分相对于该平面是面对称的。
如图7所示,中心线L2是将第一开口部45的第一中心P1和第二开口部46的第二中心P2连结的直线。中心线L2与管主体41的轴线L1交叉。即,喷射孔43的中心线L2与管主体41的轴线L1位于同一平面上。如图9所示,第一中心P1在从中心线L2方向观察时位于第一开口部45的中心。第二中心P2在从中心线L2方向观察时位于第二开口部46的中心。
这样,第一开口部45是在与轴线方向D1正交的宽度方向D3上延伸的长孔。同样地,第二开口部46也是在与轴线方向D1正交的宽度方向D3上延伸的长孔。第一开口部45和第二开口部46通过与图9所示的具有跑道形状截面(端面)的柱状体(管主体41)的周面为相同形状的壁面而被连接。即,在喷射孔43中,与中心线L2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及大小是恒定的。在图9中,第二开口部46与第一开口部45完全重叠。因此,第二开口部46配置于第一开口部45的正对面,被隐藏而看不到。具有这样的孔形状的喷射孔43使用例如钻孔机等工具形成。具体而言,使钻孔机刃相对于周壁42倾斜地贯穿,并使该钻孔机刃沿宽度方向D3移动。
在第一开口部45中,宽度方向D3上的最大分开距离W3大于第一缘部51与第二缘部52的分开距离W1。作为一例,宽度方向D3上的最大分开距离W3为1.5mm以上2.5mm以下,第一缘部51与第二缘部52的分开距离W1为0.7mm以上1.4mm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孔”是指,宽度方向D3上的长度(本实施方式的最大分开距离W3)大于轴线方向D1上的长度(本实施方式的分开距离W1)那样的贯穿孔(孔部)。
如图7所示,将第一开口部45的第一中心P1与第二开口部46的第二中心P2连结的中心线L2相对于管主体41的轴线方向D1(轴线L1)具有角度θ1而倾斜。角度θ1例如为30度以上40度以下。
喷射孔43的内表面形状与柱状体的周面一致,因此将第二缘部52与第四缘部54连结的壁面43a(参照图8)、和将第一缘部51与第三缘部53连结的壁面43b(参照图8)也相对于管主体41的轴线方向D1(轴线L1)以相同的角度θ1倾斜。该倾斜角度为30度以上40度以下。此外,将第二缘部52与第四缘部54连结的壁面43a也可以相对于管主体41的轴线方向D1具有比喷射孔43的中心线L2的倾斜角度θ1小的角度而倾斜。根据该结构,壁面43a接受的空气的流量进一步变大。
返回图5,如上所述,在从直线L4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开口部46与第一开口部45局部地重叠。其重叠区域的面积S例如小于第一开口部45的大小(面积)的一半。“第一开口部45的大小”可以是将具有立体形状的第一开口部45投影到包含轴线方向D1及宽度方向D3的平面上得到的面积(图5的纸面上表现的面积)。从直线L4的方向观察时的第二开口部46与第一开口部45的重叠区域的面积S例如也可以小于第一开口部45的大小的三分之一,还可以小于五分之一。
通过具有如以上那样倾斜地形成的喷射孔43,从喷射孔43通过而向管主体41内喷射的空气以在轴线方向D1上被赋予方向的状态喷出。
参照图7及图8对管主体41的内表面形状进行说明。管主体41作为内表面形状而具有例如圆锥形状的锥部47。在将管主体41的内表面中的、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与第二开口部46相比位于下游侧、即第二端41b侧的内表面定义为内表面41d的情况下,锥部47形成于内表面41d。锥部47的直径(以周壁42的观点是内径)随着靠近第二端41b而变大。
锥部47相对于管主体41的轴线方向D1(轴线L1)具有角度θ2而倾斜。角度θ2例如是1度以上2度以下。从管主体41的第一端41a到锥部47的始端47a为止的轴线方向D1上的距离L470为例如20mm以上30mm以下。即,在以管主体41整体观察的情况下,锥部47靠近第二端41b设置。换言之,锥部47从以第一端41a为基准在轴线方向D1上为20mm以上30mm以下的位置朝向第二端41b形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及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作为喷射孔43的入口的第一开口部45是在与管主体41的轴线方向D1正交的宽度方向D3上延伸的长孔。因此,相比于喷射孔的开口部在轴线方向D1上较长地延伸的结构,能够使更大流量的空气在轴线方向D1上流动。
更详细而言,相比于喷射孔的开口部在轴线方向D1上较长地延伸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孔43的壁面43a(参照图8)接受的空气的流量变大。对于从喷射孔43喷射的空气可以设想与壁面43a碰触的空气、和不与壁面43a碰触而向管主体41内流入的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孔43中,不与壁面43a碰触而直接流入管主体41内的空气的流量比较小。与壁面43a碰触的空气的流量比较大。“比较小”或“比较大”是指,对于以往结构的喷射孔和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孔43,假定整体的空气的流量相同且假定与壁面43a相当的部分(喷射孔43中的面对管主体41的径向外方的倾斜底面部分)的面积相同时的流量的大小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更大流量的空气在轴线方向D1上流动,能够对纱线端进行解捻。能够确保纱线端解捻所需的空气流量,而另一方面也无需增大向接纱装置10供给的空气的压力。上述结构无论是在空气消耗量的观点方面还是在能量消耗量的观点方面,都带来优选的效果。
根据由本申请发明人进行的试验,在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孔43的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中,在保持着吸入效应的状态下增加了空气流量。即使将向接纱装置10供给的空气的压力降低至例如0.3MPa以上0.4MPa以下(这比以往的压力低),也能够实现与以往等同的解捻。
第二开口部46的第四缘部54位于比第一开口部45的第一缘部51靠近第一端41a的位置。由此,易于使空气在轴线方向D1上流动。
喷射孔43的宽度方向W3上的两端是向外侧扩展的圆弧状。由此,能够使空气顺利地向纱线端解捻用管40的内部流动。
在从直线L4(参照图7)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开口部46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开口部45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其重叠区域的面积S小于第一开口部45的面积的一半。由此,能够更容易地使空气朝向第二端29在轴线方向D1上流动。
在利用包含第一中心P1及管主体41的轴线L1的平面将第一开口部45均分时,各部分相对于该平面是面对称的。由此,从第一开口部45流入到喷射孔43内的空气的流动难以产生回旋。
在利用包含第二中心P2及管主体41的轴线L1的平面将第二开口部46均分时,各部分相对于该平面是面对称的。由此,从第二开口部46流入到管主体41内的空气的流动难以产生回旋。由于空气的流动难以产生回旋,所以从第一端41a***到管主体41内的纱线端难以在管主体41内回旋。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部45和第二开口部46双方具有面对称的形状,因此,从喷射孔43流到管主体41内的空气在管主体41内难以向规定方向回旋。因此,能够使从第一开口部45流入的空气在管主体41内稳定地流动,能够高效地进行纱线端的解捻。换言之,能够防止损害从第一开口部45流入的空气的流量。
第一开口部45及第二开口部46具有相同的形状及大小。由此,纱线端解捻用管40A的制造及加工等变容易。
喷射孔43中的、位于第一开口部45与第二开口部46之间的部分也可以具有与第一开口部45及第二开口部46相同的形状。根据该结构,纱线端解捻用管40A的制造及喷射孔43的加工等变得更容易。
喷射孔43的中心线L2相对于轴线方向D1以30度以上4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由此,能够相对于对纱线端的解捻有效的位置喷射空气。
根据管主体41具有锥部47的结构,相比于内径恒定的结构,能够增大空气的流路的截面面积。因此,能够使空气从第一端41a侧朝向第二端41b流动,将纱线端从第一端41a吸入,并容易地将吸入的纱线端解捻。
锥部47相对于轴线方向D1以1度以上2度以下的角度倾斜。由此,能够更恰当地发挥上述作用(纱线端的容易的解捻)。
锥部47从以第一端41a为基准在轴线方向D1上为20mm以上30mm以下的位置朝向第二端41b(直至第二端41b)形成。由此,能够更恰当地发挥上述作用(纱线端的容易的解捻)。
在第一开口部45中,最大分开距离W3大于分开距离W1。根据该结构,不增大向接纱装置10供给的空气的压力,就能够使更大流量的空气在纱线端解捻用管40A的轴线方向D1上流动。在作为入口的第一开口部45具有平行的第一缘部51及第二缘部52的喷射孔43有助于减少制造工时。
第一开口部45的宽度方向D3上的最大分开距离W3为1.5mm以上2.5mm以下,第一缘部51与第二缘部52的分开距离W1为0.7mm以上1.4mm以下。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对纱线端进行解捻。
根据接纱装置10,不增大向接纱装置10供给的空气的压力,就能够确保解捻所需的空气流量。作为其结果,能够恰当地进行纱线端的解捻,能够无障碍地进行接纱动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第一开口部45及/或第二开口部46的形状也可以在从中心线L2(参照图7)的方向观察时是在宽度方向D3上延伸的长方形状。第一开口部45及/或第二开口部46的形状也可以在从中心线L2(参照图7)的方向观察时是在宽度方向D3上延伸的椭圆形状。
也可以是,在轴线方向D1上,第二开口部46的第四缘部54设于比第一开口部45的第一缘部51靠近第二端41b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即使在从直线L4的方向观察时,也看不到第二开口部46(第二开口部46全部被隐藏)。
上述实施方式的角度θ1也可以大于40度,还可以小于30度。
第二开口部46的大小(面积)也可以比第一开口部45大,还可以比第一开口部45小。在第二开口部46比第一开口部45小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制造工时。
纱线端解捻用管40也可以由第一管和直径比第一管大的第二管这两个部件形成。在该情况下,在第一管的周壁形成喷射孔43。
第一纱线端解捻用管40A或第二纱线端解捻用管40B也可以具有管主体41以外的部件。
本公开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及具备该纱线端解捻用管的接纱装置也可以适用于与自动络纱机不同的其他纤维机械,例如也可以适用于纺纱机(纱线卷绕机)。在将从上侧供给的纱线在下侧卷绕的结构的纱线卷绕机中,上纱线和下纱线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在高度方向上相反。即,在高度方向上,上纱线位于下侧且下纱线位于上侧。
在纱线卷绕机具备台车的情况下,也可以取代接纱装置10设于各络纱单元1的结构而将接纱装置10设于台车。
取代卷绕装置13使用筒槽14a使纱线Y横动的结构,也可以是,卷绕装置13具备未形成槽的筒、和能够在卷装的卷宽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横动装置。在该情况下,并非通过马达旋转驱动筒,而是通过马达直接旋转驱动卷装。
络纱单元1也可以还具备涂蜡装置及/或纱线蓄留装置等、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部件以外的装置。

Claims (19)

1.一种纱线端解捻用管,具备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中空形状的管主体,该纱线端解捻用管的特征在于,
所述管主体具有所述轴线方向上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为相反侧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为开放端,
在所述管主体的周壁形成有贯穿所述周壁的喷射孔,
在所述周壁的外表面形成有作为所述喷射孔的入口的第一开口部,在所述周壁的内表面形成有作为所述喷射孔的出口的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二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开口部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
在从所述喷射孔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开口部及所述第二开口部是在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孔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是向外侧扩展的圆弧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所述第一端侧的缘部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所述第二端侧的缘部相比位于所述第一端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在从与所述管主体的轴线正交并且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中心穿过的直线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其重叠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面积的一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包含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中心及所述管主体的轴线的平面将所述第一开口部均分时,各部分相对于所述平面是面对称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包含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中心及所述管主体的轴线的平面将所述第二开口部均分时,各部分相对于所述平面是面对称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部及所述第二开口部具有相同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射孔中的、位于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部分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及所述第二开口部相同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中心和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中心穿过的直线相对于所述轴线方向以30度以上4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管主体的包含所述喷射孔的中心线及所述管主体的轴线的截面中,在所述管主体的所述内表面中的、比所述第二开口部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所述内表面中,所述内表面距所述轴线的距离随着靠近所述第二端而变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主体具有锥部,在所述锥部的所述内表面的整体中,所述内表面距所述轴线的距离随着靠近所述第二端而变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部相对于所述轴线方向以1度以上2度以下的角度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部从以所述第一端为基准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为20mm以上30mm以下的位置起形成至所述第二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主体的所述第一端处的所述周壁的厚度为0.7mm以上2mm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一开口部为止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距离为5.5mm以上7.5mm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喷射孔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时,
所述第一开口部具有: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缘部;和
第二缘部,该第二缘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缘部平行,并且与所述第一缘部相比位于所述第一端侧,
所述第一开口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分开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缘部与所述第二缘部的分开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最大分开距离为1.5mm以上2.5mm以下,
所述第一缘部与所述第二缘部的所述分开距离为0.7mm以上1.4mm以下。
18.一种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框架;
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端解捻用管;和
盒部,该盒部具有内插所述纱线端解捻用管的内插部;
所述纱线端解捻用管在内插于所述盒部的所述内插部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主体框架。
19.一种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喂纱纱管的纱管支承部;
卷绕从所述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绕装置;和
将所述卷装的纱线的纱线端与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线的纱线端连接的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接纱装置。
CN202211072665.4A 2021-09-24 2022-09-02 纱线端解捻用管、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Pending CN1158491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5731A JP2023046891A (ja) 2021-09-24 2021-09-24 糸端解撚用パイプ及び糸継装置
JP2021-155731 2021-09-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49111A true CN115849111A (zh) 2023-03-28

Family

ID=83400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72665.4A Pending CN115849111A (zh) 2021-09-24 2022-09-02 纱线端解捻用管、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155249A1 (zh)
JP (1) JP2023046891A (zh)
CN (1) CN11584911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44063A (ja) 1982-02-18 1983-08-27 Murata Mach Ltd 空気式糸継ぎ装置における糸端解撚装置
JPS59211632A (ja) * 1983-05-10 1984-11-30 Murata Mach Ltd 紡績糸の糸継ぎ装置
JP2016175734A (ja) * 2015-03-19 2016-10-0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解撚パイプ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糸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46891A (ja) 2023-04-05
EP4155249A1 (en) 2023-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26915B2 (ja)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紡績機
JP6895774B2 (ja) 綾巻きパッケージを製造する繊維機械の作業ユニット用の糸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EP2573017B1 (en) Yarn winding unit, yarn winding apparatus and spinning machine
JP6747803B2 (ja) 半径方向においてずらされた2つの室と両室の間における鋭い突合せ縁部とを備えた、軸方向において分割されたスプライシング通路ユニット、このようなスプライシング通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スプライサ並びにこのようなスプライサを備えた繊維機械
CN110092241B (zh) 用于接纱装置的接纱棱柱体
EP2450302A2 (en) Yarn splic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3318709A (zh) 用于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械的纱线捻接装置
JP5333987B2 (ja) 空気紡績機
EP2749516B1 (en) Yarn guiding-out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EP2573025A2 (en) Spinning machine
JP5515933B2 (ja)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紡績機
CN115849111A (zh) 纱线端解捻用管、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EP2369042A2 (en)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3792381B1 (en)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pneumatic spinning machine
CN112342648B (zh) 空气纺纱装置及纤维引导部件
EP3636572B1 (en) Yarn join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device
CN109384098B (zh) 纱线拉出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JP2019038696A (ja) 糸を空気力式に糸継ぎする糸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JP2017036524A (ja)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キャップ部材
EP4335955A1 (en) Fiber guide, air spinning device, and air spinning machine
CN112501728B (zh) 纺纱单元及纺纱纱线的制造方法
CN109930260B (zh) 纺纱机和纱线捕捉方法
EP4134474A1 (en) Fiber guide,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pneumatic spinning unit
JP3705154B2 (ja) 糸継装置
JP2001040532A (ja) 紡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