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42085A - 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 - Google Patents

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42085A
CN115842085A CN202210988890.6A CN202210988890A CN115842085A CN 115842085 A CN115842085 A CN 115842085A CN 202210988890 A CN202210988890 A CN 202210988890A CN 115842085 A CN115842085 A CN 1158420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compensation
drying
drying operation
areal d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888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宇
吴堃
肖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8889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420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42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4208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2802 priority patent/WO2024037191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其中,制造方法包括:将电极浆料涂覆到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以在第一表面上形成第一电极层;对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一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将电极浆料涂覆到经第一烘干操作处理后的集流体的第二表面,以在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二电极层,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以及对形成有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二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以及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Description

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
背景技术
电芯是构成电池单体的重要部件,电芯一般由多个电极极片通过叠加或卷绕的方式构成。电极极片的两面通过涂覆的方式形成电极层。电极层能够提高电极的使用寿命,电极表面涂层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电极能否长期的使用。
然而现有涂层电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需要双面涂覆复合涂层浆料的电极极片需要进行分批次操作,先针对电极极片的其中一面进行涂覆、干燥,然后再对另一面进行涂覆、干燥。这种干燥方式无法确保双面的干燥程度相同,若电极极片两面涂料干燥不均匀,将严重影响电极的生产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以改善传统的干燥方式无法确保电极极片双面的干燥程度相同的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包括:将电极浆料涂覆到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以在第一表面上形成第一电极层;对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一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将电极浆料涂覆到经第一烘干操作处理后的集流体的第二表面,以在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二电极层,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以及对形成有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二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以及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补偿干燥操作可以补偿第二电极层相较于第一电极层未经历的第一烘干操作,从而确保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烘干效果一致。因此,最终制造出的电极极片两侧的电极层的面密度基本一致,从而提高最终生产的电芯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偿烘干操作包括:获取在第二烘干操作之后、补偿烘干操作之前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一面密度和;基于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确定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其中,目标面密度和为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以及基于相关参数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通过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对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进行调节,使得在补偿烘干操作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可以达到上述目标面密度和,也就是使得第二电极层和第一电极层的烘干效果一致。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准确确定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从而提高了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关参数包括用于执行补偿烘干操作的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基于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确定用于补偿烘干的相关参数包括:基于第一差值和预先确定的功率面密度关系确定运行功率,其中,功率面密度关系表示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和第二电极层在补偿烘干操作过程中的面密度减少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可以预先确定的功率面密度关系,从而确定面密度减少值和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P之间的确切关系。基于功率面密度关系来确定运行功率值,可以更加确切地得到补偿烘干装置应当设置的运行功率,进一步提高了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造方法还包括:在补偿烘干操作中,获取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二面密度和;至少基于第二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二差值,反馈调节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其中,目标面密度和为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以及基于经调节后的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对所述集流体的所述第二电极层继续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利用补偿烘干操作中的面密度对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进行进一步地反馈调节,使得相关参数最终达到目标值。反馈调节后的相关参数可以用于后续电极极片的生产过程。在后续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反馈调节后的相关参数使得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更加精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关参数包括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其中,至少根据基于第二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二差值,反馈调节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包括:以第二差值为偏差值,利用PID控制算法对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进行调节。
对于相关参数是诸如运行功率或温度等可以表示为数值的参数,可以将上述第二差值作为偏差值进行PID控制计算,以得到相关参数更加准确的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还包括:确定目标面密度和,其中,确定目标面密度和包括:获取第一电极层在第一烘干操作之后、在第二烘干操作之前的第三面密度;根据第三面密度和第一电极层在第一烘干操作之前的第四面密度确定在第一烘干操作过程中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至少根据面密度减少值确定目标面密度和。
通过比对电极极片历经第一烘干操作前后的面密度值,可以得到在第一烘干操作过程中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基于减少值计算得到目标面密度和使得确定的目标面密度和更接近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从而后续能够得到更加精确的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还包括:响应于第二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停止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在确定第二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可以停止对相关参数的反馈调节,这样在保证达到理想的补偿烘干操作的同时,可以减少相关控制器的计算量。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极片的制造***,包括:第一涂覆装置,配置成将电极浆料涂覆到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以在第一表面上形成第一电极层;第一烘干装置,对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一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第二涂覆装置,配置成将电极浆料涂覆到经第一烘干操作处理后的集流体的第二表面,以在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二电极层,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第二烘干装置,配置成对形成有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二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补偿烘干装置,配置成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通过设置补偿干燥装置可以补偿第二电极层相较于第一电极层未经历的第一烘干操作,从而确保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烘干效果一致。因此,最终制造出的电极极片两侧的电极层的面密度基本一致,从而提高最终生产的电芯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制造***还包括:第一面密度检测装置,配置成检测在第二烘干操作之后、补偿烘干操作之前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一面密度和;以及控制装置,配置成基于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确定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其中,目标面密度和为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其中补偿烘干装置,还配置成基于相关参数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通过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对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进行调节,使得在补偿烘干操作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可以达到上述目标面密度和,也就是使得第二电极层和第一电极层的烘干效果一致。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准确确定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从而提高了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关参数包括用于执行补偿烘干操作的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控制装置,还配置成基于第一差值和预先确定的功率面密度关系确定运行功率,其中,功率面密度关系表示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和第二电极层在补偿烘干操作过程中的面密度减少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通过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对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进行调节,使得在补偿烘干操作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可以达到上述目标面密度和,也就是使得第二电极层和第一电极层的烘干效果一致。本实施例的***能够准确确定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从而提高了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制造***还包括:第二面密度检测装置,配置成在补偿烘干过程中,获取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二面密度和,其中控制装置,还配置成至少基于第二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二差值,反馈调节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其中,目标面密度和为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补偿烘干装置,还配置成基于经调节后的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继续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利用补偿烘干操作中的电极极片的面密度对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进行进一步地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后的相关参数可以用于后续电极极片的生产过程。在后续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反馈调节后的相关参数使得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更加精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关参数包括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控制装置,还配置成以第二差值为偏差值,利用PID控制算法对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进行调节,以使得后续制造的电极极片的第二差值减小。
对于相关参数是诸如运行功率或温度等可以表示为数值的参数,可以将上述第二差值作为偏差值进行PID控制计算,以得到相关参数更加准确的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制造***还包括:第三面密度检测装置,配置成检测第一电极层在第一烘干操作之后、在第二烘干操作之前的第三面密度,其中控制装置,还配置成根据第三面密度和第一电极层在第一烘干操作之前的第四面密度确定在第一烘干操作过程中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以及至少根据面密度减少值确定目标面密度和。
通过比对电极极片历经第一烘干操作前后的面密度值,可以得到在第一烘干操作过程中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基于减少值计算得到目标面密度和使得确定的目标面密度和更接近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从而后续能够得到更加精确的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还配置成响应于第二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停止对相关参数的反馈调节。
在确定第二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装置可以停止对相关参数的反馈调节,这样在保证达到理想的补偿烘干操作的同时,可以减少控制装置的计算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制造***还包括:传送装置,配置成驱动电极极片依次通过第一涂覆装置、第一烘干装置、第二涂覆装置、第二烘干装置以及补偿烘干装置。
***利用传送装置驱动电极极片依次经历各种操作,因此能够自动化进行整个电极极片制造的流程,从而避免了使用人工运输电极极片,提高了***的运行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制造***还包括:烘箱,烘箱包括上层区间和下层区间,第一烘干装置为上层区间和下层区间中的一者,第二烘干装置为上层区间和下层区间中的另一者。
由于第一烘干装置和第二烘干装置是烤箱的上下两层,因此,它们的长度、尺寸、环境温度几乎完全相同。这样可以确保第一烘干操作和第二烘干操作的烘干效果基本一致,从而避免最终形成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出现偏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偿烘干装置为红外灯管,其中,红外灯管被配置成朝向电极极片的第二表面照射。
***利用红外灯管朝向电极极片的第二表面照射,以完成补偿烘干操作。相较于其他热辐射干燥会影响电极极片的两面,红外灯管可以仅对电极极片的第二电极层进行干燥,避免了对第一电极层造成影响。
本申请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电池单体,包括:根据上述的方法制造的电极极片。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申请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电芯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补偿烘干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在补偿烘干操作中对相关参数进行反馈调节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确定目标面密度和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6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极极片的制造***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电芯组件10,阳极极片11,阴极极片12,隔膜13,阳极极耳14a,阴极极耳14b;
制造***600,第一涂覆装置610,第一喷嘴611,烘箱620,第一烘干装置621,第二涂覆装置630,第二喷嘴631,第二烘干装置622,补偿烘干装置640,传送装置650,辊651,第一面密度检测装置661,第二面密度检测装置662,第三面密度检测装置663,第四面密度检测装置66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动力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动力电池一般由多个电池单体构成,而电池单体的电芯组件又是由多个极片(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卷绕或折叠而形成。因此,电极极片是动力电池的构造基础。相关的电极极片的生产流程如下:首先预备一个片状的集流体,然后在集流体的两个侧面分别涂覆电极浆料,最后对涂覆的电极浆料进行烘干从而形成左右两侧都带有电极层的电极极片。
本申请人注意到,在相关的电极极片的生产流程中,首先对集流体的第一面进行涂覆,然后进行干燥处理,然后涂覆第二面,并进行第二次干燥。在进行第二次干燥时,第一面也会不可避免地被干燥一次,因此,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第一面被干燥两次,最终导致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干燥程度不一致,两个侧面上形成的电极层的面密度不同,这最终将会影响电池单体的性能。
为了缓解电芯膨胀力的问题,申请人研究发现,可以在第二次干燥之后,对第二面上的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以使得第一面上的电极层和第二面上的电极层的干燥程度保持一致,从而使得上述两个电极层的面密度一致,以提高最终得到的电池单体的性能。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解决电极极片两个侧面的电极层干燥程度不一致的问题,申请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通过在第二次干燥之后,对第二面上的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可以使得电极极片两个侧面的电极层的面密度一致。
另外,还可以在电极极片的生产过程中检测电极极片两个侧面的电极层的面密度,通过电极层的面密度确定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以提高补偿烘干操作的精确度,确保两个侧面的电极层干的燥程度一致。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方法及***可以用于制造电极极片,上述电极极片可以用于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可以但不限用于车辆、船舶或飞行器等用电装置中。可以使用上述电池单体、电池等组成该用电装置的电源***。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电芯组件10的示意图。电芯组件10是电池单体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电芯组件10主要由正极片11和负极片12卷绕或层叠放置形成,并且通常在正极片11与负极片12之间设有隔膜13。正极片11和负极片12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构成电芯组件10的主体部,正极片11和负极片12不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各自构成极耳14。正极极耳14a和负极极耳14b可以共同位于电芯组件10主体部的一端或是分别位于主体部的两端。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发生反应,极耳14连接电极端子以形成电流回路。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200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制造方法20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0,将电极浆料涂覆到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以在第一表面上形成第一电极层;
步骤220,对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一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
步骤230,将电极浆料涂覆到经第一烘干操作处理后的集流体的第二表面,以在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二电极层,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以及
步骤240,对形成有第二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二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以及
步骤250,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上述方法200可以用于制作电池单体的电芯的阴极和/或阳极极片。当制作阴极极片时,步骤210和步骤230所涂覆的浆料是阴极浆料,当制作阳极极片时,步骤210和步骤230所涂覆的浆料是阳极浆料。集流体可以是铜箔或铝箔,电极浆料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活性材料和溶剂。在步骤210和步骤230中,可以采用喷涂、涂刷或其他合适的方式分别对集流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进行涂覆,这两次的涂覆操作过程采用的涂覆条件可以相同(例如:涂覆程度、涂覆范围以及涂覆时间均相同),以确保第一表面上形成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表面上形成的第二电极层基本一致。
在步骤220中,可以将步骤210中第一表面已经涂覆好的集流体放置于用于执行烘干操作的烘箱中进行第一次烘干(即,第一烘干操作)。在第一烘干操作中,第一电极层由于被干燥,其面密度值减少。上述面密度减少值和第一烘干操作的运行参数相关,例如和干燥的温度、干燥的时间等参数。在工程材料领域,面密度是指定厚度的物质单位面积的质量。
在步骤240中,可以将步骤230中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已涂覆浆料的集流体放置于用于执行烘干操作的烘箱中进行第二次烘干(即,第二烘干操作)。在第二烘干操作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均被干燥,因此,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值减少,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在第一烘干操作面密度减少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上述面密度减少值和第二烘干操作的运行参数相关,例如和干燥的温度、干燥的时间等参数。第一烘干操作和第二烘干操作的运行参数可以相同,以确保两次烘干的效果一致。
由于第一电极层经历了两次烘干(即,第一烘干操作和第二烘干操作),而第二电极层仅经历了一次烘干(即,第二烘干操作),因此,在步骤250中,需要为第二电极层增加补偿烘干操作,以使得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干燥效果一致。补偿烘干操作可以仅对第二电极层进行干燥,而不影响第一电极层。执行上述补偿烘干操作的装置例如可以是发射红外光线的红外装置,该装置可以仅对第二电极层进行照射,以避免影响第一电极层。
通过设置补偿干燥操作可以补偿第二电极层相较于第一电极层未经历的第一烘干操作,从而确保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烘干效果一致。因此,最终制造出的电极极片两侧的电极层的面密度基本一致,从而提高最终生产的电芯的质量。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补偿烘干的方法300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30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0,获取在第二烘干操作之后、补偿烘干操作之前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一面密度和;
步骤320,基于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确定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其中,目标面密度和为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以及
步骤330,基于相关参数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在步骤310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一面密度和可以通过测量得到,例如可以借助于面密度仪来检测上述第一面密度和。面密度仪利用β射线穿透物质时的吸收、反散射效应实现无损非接触式测量薄膜类材料的面密度。面密度仪可以放置在电极极片刚完成第二烘干操作、即将进入补偿烘干操作的位置上,从而用于检测上述第一面密度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集流体也存在一定的厚度,因此,面密度仪可能无法直接检测出第一面密度和,但是,其能够测出集流体、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这三者的总密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上述三者的总密度减去集流体的面密度(集流体的面密度可以提前获得,并且在各种烘干操作中保持不变),从而得到第一面密度和。
目标面密度和为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上述目标面密度和可以预先确定,当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能够达到目标面密度和时,证明第二电极层达到了和第一电极层相同的干燥程度。
在步骤320中,第一差值表示在执行补偿烘干操作之前,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存在的差距。该差距将决定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上述相关参数例如可以包括干燥温度、干燥时间或用于执行补偿干燥操作的补偿干燥装置的运行功率等。下面将结合一具体示例详细说明如何基于第一差值确定相关参数。
在示例中,相关参数为用于执行补偿干燥操作的补偿干燥装置的运行功率。如上文所述,补偿干燥操作用于干燥第二电极层,因此在补偿干燥操作中,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值将会减少。一般而言,补偿干燥装置的运行功率越大,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值将会减少的越多,假设存在以下关系:
△ρ=K×P+X,………………………………(1)
其中,△ρ表示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的减少值,P表示补偿干燥装置的运行功率,K和X为常数。那么,可以令△ρ等于上述第一差值,即表示使得第二电极层在补偿干燥操作中的减少值刚好等于第一差值。通过求解上述公式(1)得到补偿干燥装置应当设置的运行功率P。
在步骤330中,基于步骤320中确定的相关参数(例如,补偿干燥装置的运行功率)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补偿烘干操作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将达到目标面密度和。
通过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对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进行调节,使得在补偿烘干操作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可以达到上述目标面密度和,也就是使得第二电极层和第一电极层的烘干效果一致。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准确确定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从而提高了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第一差值和预先确定的功率面密度关系确定运行功率,其中,功率面密度关系表示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和第二电极层在补偿烘干操作过程中的面密度减少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如上述公式(1)所示,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P和第二电极层在补偿烘干操作过程中的面密度减少值△ρ存在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基于上述预先确定的功率面密度关系确定运行功率。公式(1)中的K和X等常数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拟合确定。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的减少值和补偿干燥装置的运行功率是呈正向线性关系的,但是,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这两者之间也可以是诸如二次关系、指数衰减关系等其他类型的函数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预先确定的功率面密度关系,从而确定面密度减少值和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P之间的确切关系。基于功率面密度关系来确定运行功率值,可以更加确切地得到补偿烘干装置应当设置的运行功率,进一步提高了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精度。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在补偿烘干操作中对相关参数进行反馈调节的方法400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40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0,获取在补偿烘干操作中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二面密度和;以及
步骤420,至少根据基于第二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二差值,反馈调节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其中,目标面密度和为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
步骤430,基于经调节后的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对所述集流体的所述第二电极层继续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在步骤410中,可以在电极极片经历完补偿烘干操作的位置设置面密度仪,以用于检测在补偿烘干操作中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二面密度和。
在补偿烘干操作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可能与目标面密度和仍然存在差距。即使在补偿烘干操作时对相关参数进行调节,也不能完全确保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与目标面密度和完全一致,比如,上述功率面密度关系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的这种问题。因此,在步骤420,可以对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进行进一步地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后的相关参数使得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更加精确。上述反馈调节后的相关参数也可以用于后续电极极片的生产过程。
上述反馈调节可以存在于整个补偿烘干操作的过程,在每一时刻,均可以利用当前批次电极极片的第二差值来反馈调节当前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在多次反馈调节之后,相关参数将达到目标值,即,在补偿干操作之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和将基本上等于目标面密度和。
本实施例的方法利用补偿烘干操作中的面密度对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进行进一步地反馈调节,使得相关参数最终达到目标值。反馈调节后的相关参数还可以用于后续电极极片的生产过程。在后续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反馈调节后的相关参数使得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更加精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关参数包括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上述反馈调节包括:以第二差值为偏差值,利用PID控制算法对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进行调节,以使得后续制造的电极极片的第二差值减小。
PID控制算法是结合比例、积分和微分三种环节于一体的控制算法,特别是在相关参数与补偿干燥操作中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之间的关系不确定的情况下,PID控制算法十分适合用于确定上述相关参数。PID控制的实质就是根据输入的偏差值,按照比例、积分、微分的函数关系进行运算,运算结果用以控制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的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述第二差值作为偏差值进行PID控制,在多轮反馈调节后,最终得到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的理想值。
对于相关参数是诸如运行功率或温度等可以表示为数值的参数,可以将上述第二差值作为偏差值进行PID控制计算,以得到相关参数更加准确的数值。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确定目标面密度和的方法500的示意图。该方法500可以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前执行,以便为补偿烘干操作提供确定相关参数的参照。该方法500也可以在补偿烘干操作中执行,以便为相关参数的反馈调节提供依据。如图5所示,该方法50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10,获取第一电极层在第一烘干操作之后、在第二烘干操作之前的第三面密度;
步骤520,根据第三面密度和第一电极层在第一烘干操作之前的第四面密度确定在第一烘干操作过程中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
步骤530,至少根据面密度减少值确定目标面密度和。
在电极极片经历第一烘干操作之后、在第二烘干操作之前的位置设置面密度仪,从而在步骤510中,能够获取到第一电极层在第一烘干操作之后、在第二烘干操作之前的第三面密度。第一电极层在第一烘干操作之前的第四面密度,即,第一电极层未经任何烘干操作的初始面密度,也可以通过在相应位置设置面密度仪检测获得。另外,第四面密度也可以提前获得,并作为一个定值存储在相关控制器的内存中。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集流体也存在一定的厚度,因此,面密度仪可能无法直接检测出第三面密度或第四面密度,但是,其能够测出集流体和第一电极层这两者的总密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上述两者的总密度减去集流体的面密度(集流体的面密度可以提前获得,并且在各种烘干操作中保持不变),从而得到第三面密度或第四面密度。
在步骤520中,通过比对电极极片历经第一烘干操作前后的面密度值,可以得到在第一烘干操作过程中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由于第二烘干操作和第一烘干操作的烘干效果相同,因此可以认为在第二烘干操作中的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与第一烘干操作过程中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相同。
假设第四面密度(即第一电极层未经烘干的初始面密度)为ρ4,第三面密度为ρ3,那么第一烘干操作过程中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ρh=ρ43。由于第二烘干操作和第一烘干操作的烘干效果相同,第一电极层在第二烘干操作过程中的面密度减少值也为ρh。因此,电极极片的第一电极层最终的面密度为ρ4-2ρh。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应该与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一致,因此,电极极片的第二电极层所期望的最终的面密度也应为ρ4-2ρh。那么目标面密度和则为2(ρ4-2ρh)。
通过比对电极极片历经第一烘干操作前后的面密度值,可以得到在第一烘干操作过程中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基于减少值计算得到目标面密度和使得所确定的目标面密度和更接近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从而后续能够得到更加精确的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
在一些对相关参数进行反馈调节的实施例中,在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还包括:响应于第二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停止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差值阈值可以是预先设定的数值,当第二差值小于差值阈值时,说明当前生产的电极极片在补偿烘干操作中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和已经足够接近目标面密度和,无需再进行反馈调节,因此,在后续的电极极片的生成过程中可以保持当前的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不变。
在确定第二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可以停止对相关参数的反馈调节,这样可以在保证达到理想的补偿烘干操作的同时,减少相关控制器的计算量。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极极片的制造***。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极极片的制造***600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600包括:第一涂覆装置610、第一烘干装置621、第二涂覆装置630、第二烘干装置622以及补偿烘干装置640。第一涂覆装置610,配置成将电极浆料涂覆到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以在第一表面上形成第一电极层;第一烘干装置621,对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一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第二涂覆装置630,配置成将电极浆料涂覆到经第一烘干操作处理后的集流体的第二表面,以在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二电极层,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第二烘干装置622,配置成对形成有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二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补偿烘干装置640,配置成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第一涂覆装置610设置有用于存储电极浆料的存储盒和排出电极浆料的第一喷嘴611,当集流体经过该第一喷嘴611时,集流体的第一表面面对第一喷嘴611。第一喷嘴611用于将电极浆料涂覆到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以在第一表面上形成第一电极层。
第一烘干装置621可以是诸如烘箱、烤炉等通过升高环境温度来对电极极片进行干燥的装置。在进行第一烘干操作时,电极极片整体进入第一烘干装置621,第一烘干装置621对集流体进行第一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
第二涂覆装置630设置有用于存储电极浆料的存储盒和排出电极浆料的第二喷嘴631,当集流体经过该第二喷嘴631时,集流体的第二表面面对第二喷嘴631。第二喷嘴631配置成将电极浆料涂覆到经第一烘干操作处理后的集流体的第二表面,以在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二电极层。
第二烘干装置622也可以是诸如烘箱、烤炉等通过升高环境温度来对电极极片进行干燥的装置。在进行第二烘干操作时,电极极片整体进入第二烘干装置622,第二烘干装置622对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二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第一烘干装置621和第二烘干装置622的大小和型号可以完全相同,以使得第一烘干操作和第二烘干操作的烘干效果完全一致。
补偿烘干装置640可以是热辐射装置,在进行补偿烘干操作时,补偿烘干装置640仅朝向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配置成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通过设置补偿干燥装置可以补偿第二电极层相较于第一电极层未经历的第一烘干操作,从而确保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烘干效果一致。因此,最终制造出的电极极片两侧的电极层的面密度基本一致,从而提高最终生产的电芯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极片的制造***600还包括:第一面密度检测装置661和控制装置。第一面密度检测装置661配置成检测在第二烘干操作之后、补偿烘干操作之前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一面密度和。控制装置配置成基于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确定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目标面密度和为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其中补偿烘干装置640还配置成基于相关参数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第一面密度检测装置661可以是面密度仪,面密度仪利用β射线穿透物质时的吸收、反散射效应实现无损非接触式测量薄膜类材料的面密度。控制装置为具有计算功能的设备,控制装置用于确定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以使得补偿烘干装置640按照确定好的相关参数运行。
通过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对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进行调节,使得在补偿烘干操作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可以达到上述目标面密度和,也就是使得第二电极层和第一电极层的烘干效果一致。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准确确定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从而提高了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关参数包括用于执行补偿烘干操作的补偿烘干装置640的运行功率。控制装置还配置成基于第一差值和预先确定的功率面密度关系确定运行功率。功率面密度关系表示补偿烘干装置640的运行功率和第二电极层在补偿烘干操作过程中的面密度减少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补偿烘干装置640的运行功率和补偿烘干操作的烘干强度直接相关。一般而言,运行功率越高,补偿烘干操作的烘干强度也就越高。因此,补偿干燥装置的运行功率越大,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值将会减少的越多。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的减少值△ρ和补偿干燥装置的运行功率P之间存在函数对应关系,例如上文所述的式(1)的函数对应关系。关于如何基于预先确定的功率面密度关系确定运行功率以在上文进行了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通过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对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进行调节,使得在补偿烘干操作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可以达到上述目标面密度和,也就是使得第二电极层和第一电极层的烘干效果一致。本实施例的***能够准确确定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从而提高了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造***还包括:第二面密度检测装置662,配置成检测在补偿烘干操作中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二面密度和。控制装置还配置成至少根据基于第二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二差值,反馈调节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补偿烘干装置基于经调节后的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对所述集流体的所述第二电极层继续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还可以对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进行进一步地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后的相关参数使得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更加精确。上述反馈调节后的相关参数将用于后续电极极片的生产过程。
本实施例的***利用最终产出的电极极片的面密度对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进行进一步地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后的相关参数可以用于后续电极极片的生产过程。在后续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反馈调节后的相关参数使得补偿烘干操作对第二电极层的补偿更加精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关参数包括补偿烘干装置640的运行功率,控制装置还配置成以第二差值为偏差值,利用PID控制算法对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进行调节,以使得后续的补偿干燥使得电极极片的第二差值减小。
对于相关参数是诸如运行功率或温度等可以表示为数值的参数,可以将上述第二差值作为偏差值进行PID控制计算,以得到相关参数更加准确的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造***还包括:第三面密度检测装置663,配置成检测第一电极层在第一烘干操作之后、在第二烘干操作之前的第三面密度。控制装置,还配置成根据第三面密度和第一电极层在第一烘干操作之前的第四面密度确定在第一烘干操作过程中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以及至少根据面密度减少值确定目标面密度和。
通过比对电极极片历经第一烘干操作前后的面密度值,可以得到在第一烘干操作过程中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基于减少值计算得到目标面密度和使得确定的目标面密度和更接近在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从而后续能够得到更加精确的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还配置成响应于第二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停止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本实施例的***在确定第二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装置可以停止对相关参数的反馈调节,这样在保证达到理想的补偿烘干操作的同时,可以减少控制装置的计算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造***还包括:传送装置650,传送装置650配置成驱动电极极片依次通过第一涂覆装置610、第一烘干装置621、第二涂覆装置630、第二烘干装置622以及补偿烘干装置640。
传送装置650例如可以是传送带,电极极片(或集流片)被放置在传送带上,并随着传送带运动。传送带驱动电极极片依次通过第一涂覆装置610、第一烘干装置621、第二涂覆装置630、第二烘干装置622以及补偿烘干装置640,以使得电极极片依次经历第一涂覆操作、第一烘干操作、第二涂覆操作、第二烘干操作以及补偿烘干操作。在***还包括面密度检测装置(例如:第一面密度检测装置661和第二面密度检测装置662等)的情况下,传送带还驱动电极极片通过面密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区域。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传送装置650被描述为传送带,但是,可以理解,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传送装置650还可以是运输轨道等其他形式的传送装置650,在这种情况下,电极极片可以被一些夹持装置保持并沿着运输轨道运动,以依次经历上述操作过程。
本实施例的***利用传送装置650驱动电极极片依次经历各种操作,因此能够自动化进行整个电极极片制造的流程,从而避免了使用人工运输电极极片,提高了***的运行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造***还包括:烘箱620,所烘箱620包括上层区间和下层区间。第一烘干装置621为上层区间和下层区间中的一者,第二烘干装置622为上层区间和下层区间中的另一者。
如图6所示,烤箱包括上下两层区间,这两层区间的空间大小完全相同。第一烘干装置621和第二烘干装置622可以分别为烘箱620的下层区间和上层区间。在传送装置650例如是传送带的情况下,传送带先沿着图6所示的X轴方向延伸进入下层区间并沿着下层区间的长度方向行进以带动电极极片历经第一烘干操作。随后,传送带向上(图6所示的Y轴方向)行进,然后再沿着图6所示的X轴负方向延伸进入上层区间并沿着上层区间的长度方向行进以带动电极极片历经第二烘干操作。可以理解,由于第一烘干装置621和第二烘干装置622是烘箱620的上下两层,因此,它们的长度、尺寸、环境温度几乎完全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烘干装置621和第二烘干装置622分别示出为烘箱620的下层区间和上层区间,但是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烘干装置621可以是上层区间,第二烘干装置622可以是下层区间。
由于第一烘干装置621和第二烘干装置622是烤箱的上下两层,因此,它们的长度、尺寸、环境温度几乎完全相同。这样可以确保第一烘干操作和第二烘干操作的烘干效果基本一致,从而避免最终形成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出现偏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偿烘干装置640为红外灯管。红外灯管被配置成朝向电极极片的第二表面照射。在传送装置650例如是传送带的情况下,当电极极片被运输到补偿烘干装置640时,其第二电极层面向红外灯管,因此,红外灯管仅对第二电极层进行烘干。
本实施例的***利用红外灯管朝向电极极片的第二表面照射,以完成补偿烘干操作。相较于其他热辐射干燥会影响电极极片的两面,红外灯管可以仅对电极极片的第二电极层进行干燥,避免了对第一电极层造成影响。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包括上述的方法制造的电极极片,例如使用方法200制造的电极极片。关于电池单体的详细结构可以参照关于图1所示实施例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极极片的制造***600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600包括:第一涂覆装置610、第四面密度检测装置664、烘箱620、第三面密度检测装置663、第二涂覆装置630、第一面密度检测装置661、第二面密度检测装置662、传送装置650以及补偿烘干装置640。传送装置650包括传送带和多个辊651,用于将电极极片的预制件(集流体)依次运送到上述多个装置,烘箱620包括上层区间和下层区间。第一涂覆装置610将电极浆料涂覆到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以在第一表面上形成第一电极层。烘箱620的下层区间对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一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第二涂覆装置630将电极浆料涂覆到经第一烘干操作处理后的集流体的第二表面,以在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二电极层。烘箱620的上层区间配置成对形成有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二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补偿烘干装置640配置成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第一面密度检测装置661、第二面密度检测装置662、第三面密度检测装置663和第四面密度检测装置664都可以是面密度仪,这些面密度仪用于检测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或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和。
本申请的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200可以应用于上述***600,参照图2,该方法20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0,将电极浆料涂覆到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以在第一表面上形成第一电极层;
步骤220,对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一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
步骤230,将电极浆料涂覆到经第一烘干操作处理后的集流体的第二表面,以在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二电极层,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以及
步骤240,对形成有第二电极层的集流体进行第二烘干操作,以烘干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以及
步骤250,对集流体的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通过设置补偿干燥操作可以补偿第二电极层相较于第一电极层未经历的第一烘干操作,从而确保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烘干效果一致。因此,最终制造出的电极极片两侧的电极层的面密度基本一致,从而提高最终生产的电芯的质量。
另外,第一面密度检测装置661、第二面密度检测装置662、第三面密度检测装置663和第四面密度检测装置664用于检测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或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和,从而后续可以根据这些面密度和数据来调节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运行参数,从而提高补偿烘干操作的补偿精度。具体的调节方法已经在上文所述的方法300-500中进行了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8)

1.一种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电极浆料涂覆到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以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第一电极层;
对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所述集流体进行第一烘干操作,以烘干所述第一电极层;
将电极浆料涂覆到经所述第一烘干操作处理后的所述集流体的第二表面,以在所述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以及
对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的所述集流体进行第二烘干操作,以烘干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两者;以及
对所述集流体的所述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烘干操作包括:
获取在所述第二烘干操作之后、所述补偿烘干操作之前的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一面密度和;
基于所述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确定用于所述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其中,所述目标面密度和为在所述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以及
基于所述相关参数对所述集流体的所述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参数包括用于执行所述补偿烘干操作的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所述基于所述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确定用于补偿烘干的相关参数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差值和预先确定的功率面密度关系,确定所述运行功率,其中,所述功率面密度关系表示所述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在所述补偿烘干操作过程中的面密度减少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补偿烘干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二面密度和;
至少基于所述第二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二差值,反馈调节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其中,所述目标面密度和为在所述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以及
基于经调节后的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对所述集流体的所述第二电极层继续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参数包括所述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其中,至少根据基于所述第二面密度和与所述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二差值,反馈调节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包括:
以所述第二差值为偏差值,利用PID控制算法对所述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进行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集流体的所述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还包括:
确定目标面密度和,其中,所述确定目标面密度和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电极层在所述第一烘干操作之后、在所述第二烘干操作之前的第三面密度;
根据所述第三面密度和所述第一电极层在所述第一烘干操作之前的第四面密度,确定在所述第一烘干操作过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以及
至少根据所述面密度减少值确定所述目标面密度和。
7.根据权利要求4-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集流体的所述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二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停止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8.一种电极极片的制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涂覆装置,配置成将电极浆料涂覆到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以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第一电极层;
第一烘干装置,配置成对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所述集流体进行第一烘干操作,以烘干所述第一电极层;
第二涂覆装置,配置成将电极浆料涂覆到经所述第一烘干操作处理后的所述集流体的第二表面,以在所述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
第二烘干装置,配置成对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的所述集流体进行第二烘干操作,以烘干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两者;
补偿烘干装置,配置成对所述集流体的所述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面密度检测装置,配置成检测在所述第二烘干操作之后、所述补偿烘干操作之前的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一面密度和;以及
控制装置,配置成基于所述第一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一差值,确定用于所述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其中,所述目标面密度和为在所述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其中
所述补偿烘干装置,还配置成基于所述相关参数对所述集流体的所述第二电极层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参数包括用于执行所述补偿烘干操作的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
所述控制装置,还配置成基于所述第一差值和预先确定的功率面密度关系确定所述运行功率,其中,所述功率面密度关系表示所述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在所述补偿烘干操作过程中的面密度减少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面密度检测装置,配置成在补偿烘干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两者的第二面密度和,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还配置成至少基于所述第二面密度和与目标面密度和之间的第二差值,反馈调节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其中,所述目标面密度和为在所述补偿烘干操作之后的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的面密度之和的期望值;
所述补偿烘干装置,还配置成基于经调节后的用于补偿烘干操作的相关参数对所述集流体的所述第二电极层继续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参数包括所述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
所述控制装置,还配置成以所述第二差值为偏差值,利用PID控制算法对所述补偿烘干装置的运行功率进行调节。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面密度检测装置,配置成检测所述第一电极层在所述第一烘干操作之后、在所述第二烘干操作之前的第三面密度,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还配置成根据所述第三面密度和所述第一电极层在所述第一烘干操作之前的第四面密度确定在所述第一烘干操作过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面密度减少值;以及至少根据所述面密度减少值确定所述目标面密度和。
14.根据权利要求1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还配置成响应于所述第二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停止进行补偿烘干操作。
15.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传送装置,配置成驱动所述电极极片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涂覆装置、所述第一烘干装置、所述第二涂覆装置、所述第二烘干装置以及所述补偿烘干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烘箱,所述烘箱包括上层区间和下层区间,所述第一烘干装置为所述上层区间和所述下层区间中的一者,所述第二烘干装置为所述上层区间和所述下层区间中的另一者。
17.根据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补偿烘干装置为红外灯管,其中,所述红外灯管被配置成朝向所述电极极片的所述第二表面照射。
18.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造的电极极片。
CN202210988890.6A 2022-08-17 2022-08-17 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 Pending CN1158420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88890.6A CN115842085A (zh) 2022-08-17 2022-08-17 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
PCT/CN2023/102802 WO2024037191A1 (zh) 2022-08-17 2023-06-27 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88890.6A CN115842085A (zh) 2022-08-17 2022-08-17 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42085A true CN115842085A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75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88890.6A Pending CN115842085A (zh) 2022-08-17 2022-08-17 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42085A (zh)
WO (1) WO202403719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7191A1 (zh) * 2022-08-17 2024-02-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32975A (zh) * 2024-03-20 2024-04-2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的干燥状态预测方法以及干燥状态预测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9105A (zh) * 2017-10-17 2018-03-2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负极极片的制作方法
JP2018078021A (ja) * 2016-11-09 2018-05-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09786654A (zh) * 2018-12-26 2019-05-21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多孔电极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79997A (zh) * 2019-06-05 2019-10-25 江西力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负极片的涂布工艺
US20200058930A1 (en) * 2017-04-04 2020-02-20 Nec Corporation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econda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3903878A (zh) * 2021-09-27 2022-01-07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压辊、电池极片辊压方法、电池极片及电池
CN216850049U (zh) * 2021-11-15 2022-06-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叠片式电芯、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55869A (ko) * 2000-12-29 2002-07-10 한동훈 이차 전지용 전극판의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JP4135571B2 (ja) * 2002-07-10 2008-08-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シート製造装置
KR101201124B1 (ko) * 2005-04-25 2012-11-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의 전극 활물질 도포 방법
CN113764610B (zh) * 2020-06-04 2022-10-18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842085A (zh) * 2022-08-17 2023-03-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78021A (ja) * 2016-11-09 2018-05-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US20200058930A1 (en) * 2017-04-04 2020-02-20 Nec Corporation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econda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7819105A (zh) * 2017-10-17 2018-03-2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负极极片的制作方法
CN109786654A (zh) * 2018-12-26 2019-05-21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多孔电极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79997A (zh) * 2019-06-05 2019-10-25 江西力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负极片的涂布工艺
CN113903878A (zh) * 2021-09-27 2022-01-07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压辊、电池极片辊压方法、电池极片及电池
CN216850049U (zh) * 2021-11-15 2022-06-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叠片式电芯、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7191A1 (zh) * 2022-08-17 2024-02-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37191A1 (zh) 2024-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842085A (zh) 电极极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电池单体
TW201447206A (zh) 電池用電極塗膜之乾燥方法及乾燥爐
KR20220030745A (ko) 전극 건조 장치 및 전극 건조 방법
KR20190084470A (ko) 전극기재의 건조 상태를 모니터링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326082B1 (ko) 슬러리 도포 장치
JP2001176502A (ja) 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CN212648292U (zh) 膜电极的制备***
KR20220030756A (ko) 전극의 실시간 건조도 편차 평가 방법 및 전극의 건조 방법
CN115175771B (zh) 电极涂覆设备和电极涂覆方法
CN102473904A (zh) 沉积量测定装置、沉积量测定方法及电化学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KR102481359B1 (ko) 이차전지 전극 제조 시스템 및 방법
US20230016387A1 (en) Electrode drying device and electrode drying method
EP4109580A1 (en) Automatic electrode drying control system and automatic electrode drying control method
KR20220068179A (ko) 전극 건조 자동 제어 시스템 및 전극 건조 자동 제어 방법
US20230143349A1 (en) Electrode Drying System and Electrode Drying Method
KR20240082661A (ko) 전극 건조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극 건조 방법
KR20220074758A (ko) 전극 건조 시스템 및 전극 건조 방법
CN114551779A (zh) 电极的制造方法和电极浆料涂覆装置
KR20220030751A (ko) 전극 건조 자동 제어 시스템 및 전극 건조 자동 제어 방법
US20230128999A1 (en) Electrode Drying System and Electrode Drying Method
US20240072236A1 (en) Electrod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KR20240082654A (ko) 전극 건조 설비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극 건조 방법
KR20220067263A (ko) 가습부를 포함하는 전극 건조 장치
US20230343918A1 (en) Electrode Manufacturing System Having Excellent Uniformity of Electrode Slurry Coating and Electrod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ing Same
WO2024117764A1 (ko) 전극 건조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극 건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