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18033A - 集装箱及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集装箱及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18033A
CN115818033A CN202211193574.6A CN202211193574A CN115818033A CN 115818033 A CN115818033 A CN 115818033A CN 202211193574 A CN202211193574 A CN 202211193574A CN 115818033 A CN115818033 A CN 1158180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loading
cargo
unloading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935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翠
申旭
陈广诗
沈正如
关晓丽
杨占旭
赵春辉
袁忠南
罗彦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China Railway Tielong Container Logis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China Railway Tielong Container Logistics Co Ltd
Dalian CRRC Tielong Containeriz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China Railway Tielong Container Logistics Co Ltd, Dalian CRRC Tielong Containeriz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Priority to CN20221119357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180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18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180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及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其中集装箱包括:箱体,箱体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与箱体的内部连通的多个第一装卸口,箱体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与箱体的内部连通的多个第二装卸口,多个第一装卸口和多个第二装卸口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第一侧门可翻转设置在箱体的顶部上,第一侧门封盖或者打开至少一个第一装卸口,多个第二侧门可翻转设置在箱体的顶部上,第二侧门封盖或者打开至少一个第二装卸口;多个运输托盘沿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箱体的底壁上,每个第一装卸口与每个第二装卸口之间对应设置一个运输托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集装箱在进行货物装卸时需要打开全部侧门,导致装卸货物的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集装箱及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装箱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装箱及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
背景技术
集装箱是一种便于货物装卸的运输工具。集装箱是能装载包装或无包装货进行运输,并便于用机械设备进行装卸搬运的一种工具,集装箱最大的成功在于其产品的标准化以及由此建立的一整套运输体系。集装箱包括箱体及位于箱体两侧的两个侧门。
但相关技术中的集装箱在进行货物装卸时需要打开全部侧门,导致装卸货物的效率低,装卸人员劳动强度大,装卸货物的耗时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装箱及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集装箱在进行货物装卸时需要打开全部侧门,导致装卸货物的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包括:箱体,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与箱体的内部连通的多个第一装卸口,第二侧面上设置有与箱体的内部连通的多个第二装卸口,多个第一装卸口和多个第二装卸口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第一侧门,可翻转设置在箱体的顶部上,第一侧门封盖或者打开至少一个第一装卸口,多个第二侧门,可翻转设置在箱体的顶部上,第二侧门封盖或者打开至少一个第二装卸口;多个运输托盘,沿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箱体的底壁上,每个第一装卸口与每个第二装卸口之间对应设置一个运输托盘。
进一步地,集装箱还包括设置在箱体的内部的多个分隔架,多个分隔架沿箱体的底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分隔架的第一侧与箱体的顶部和箱体的底壁之间围成多个第一装卸口,多个分隔架的第二侧与箱体的顶部和箱体的底壁之间围成多个第二装卸口,一个分隔架分隔相邻的两个运输托盘。
进一步地,多个分隔架包括多个第一分隔架和多个第二分隔架,多个第一分隔架和多个第二分隔架沿箱体的底壁的长度方向依次交替布置,每个第一侧门封盖或者打开对应的两个第一装卸口,每个第二侧门封盖或者打开对应的两个第二装卸口;箱体的侧部和每个第二分隔架的第一侧上均设置有第一弹性支撑件,每个第一弹性支撑件的上端与对应的第一侧门铰接连接,每个第一弹性支撑件的下端与箱体的侧部或者第二分隔架的第一侧铰接连接,箱体的侧部和每个第二分隔架的第二侧上均设置有第二弹性支撑件,每个第二弹性支撑件的上端与对应的第二侧门铰接连接,每个第二弹性支撑件的下端与箱体的侧部或者第二分隔架的第二侧铰接连接。
进一步地,每个第一弹性支撑件的上端通过第一铰轴与对应的第一侧门铰接连接,每个第一弹性支撑件的下端通过第二铰轴与箱体的侧部或者对应的第二分隔架的第一侧铰接连接,当第一侧门封盖第一装卸口时,第一铰轴比第二铰轴更靠近箱体的中部;每个第二弹性支撑件的上端通过第三铰轴与对应的第二侧门铰接连接,每个第二弹性支撑件的下端通过第四铰轴与箱体的侧部或者对应的第二分隔架的第二侧铰接连接,当第二侧门封盖第二装卸口时,第三铰轴比第四铰轴更靠近箱体的中部。
进一步地,集装箱还包括可枢转地设置在箱体的侧部和多个第二分隔架上的多个辅助支撑架,每个辅助支撑架的枢转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每个辅助支撑架具有位于箱体内部的回收位置及支撑在第一侧门的下方的辅助支撑位置。
进一步地,每个辅助支撑架包括可摆动地设置在箱体的侧部或者第二分隔架上的枢转轴及连接在枢转轴上的支撑框,其中,支撑框包括连接在枢转轴的上端的第一支撑杆、连接在枢转轴的下端的第二支撑杆及连接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连接杆,第一支撑杆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杆的长度。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侧门的上端可翻转设置在箱体的顶部上,辅助支撑架包括多个的第一拉拽件,多个第一拉拽件的一端一一对应地连接在第一侧门的下端,多个第二侧门的上端可翻转设置在箱体的顶部上,辅助支撑架包括多个第二拉拽件,多个第二拉拽件的一端一一对应地连接在第二侧门的下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利用上述的集装箱装卸第一货物和第二货物,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包括装货步骤和卸货步骤;装货步骤包括:打开集装箱的多个第一侧门中的至少一个第一侧门;将第一货物装载至集装箱的箱体内的运输托盘的第一放置工位处;获取第一货物上的第一货物信息;运输托盘将运输托盘的第一放置工位处的第一货物运输至运输托盘的第二放置工位处,其中,第一放置工位和第二放置工位沿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布置;将第二货物装载至集装箱的箱体内的运输托盘的第一放置工位处;获取第二货物上的第二货物信息;卸货步骤包括:根据第二货物信息打开对应的第一侧门;将第二货物从第一放置工位处卸下;运输托盘将运输托盘的第二放置工位处的第一货物运输至运输托盘的第一放置工位处,将第一货物从第一放置工位处卸下。
进一步地,装货步骤还包括:打开集装箱的与多个第一侧门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侧门中的至少一个第二侧门;将第一货物装载至集装箱的箱体内的运输托盘的第二放置工位处;获取第一货物上的第一货物信息;运输托盘将运输托盘的第二放置工位处的第一货物运输至运输托盘的第一放置工位处,将第二货物装载至集装箱的箱体内的运输托盘的第二放置工位处;获取第二货物上的第二货物信息;卸货步骤还包括:根据第二货物信息打开对应的第二侧门;将第二货物从第二放置工位处卸下;运输托盘将运输托盘的第一放置工位处的第一货物运输至运输托盘的第二放置工位处,将第一货物从第二放置工位处卸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利用上述的集装箱装卸货物,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包括装货步骤,装货步骤包括:打开所有第一侧门,并将多个货物分别装载在每个运输托盘的两个放置工位中的一个放置工位上;检测每个运输托盘上的货物的重量;根据每个运输托盘上的货物的重量调整多个货物在对应的运输托盘上的位置。
进一步地,根据每个运输托盘上的货物的重量调整多个货物在对应的运输托盘上的位置的步骤还包括:根据所有货物的重量获得所有货物的重心;判断所有货物的重心与集装箱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之间的差值;根据差值调整多个货物在对应的运输托盘上的位置,以使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集装箱包括:箱体、多个第一侧门、多个第二侧门以及多个运输托盘。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与箱体的内部连通的多个第一装卸口,第二侧面上设置有与箱体的内部连通的多个第二装卸口,多个第一装卸口和多个第二装卸口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第一侧门可翻转设置在箱体的顶部上,第一侧门封盖或者打开至少一个第一装卸口。多个第二侧门可翻转设置在箱体的顶部上,第二侧门封盖或者打开至少一个第二装卸口。多个运输托盘沿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箱体的底壁上,每个第一装卸口与每个第二装卸口之间对应设置一个运输托盘。在进行装货操作时,根据集装箱内已有货物的情况,打开多个第一侧门或者多个第二侧门中的一个,将货物从第一装卸口或者第二装卸口放入至集装箱内的运输托盘上。在进行卸货操作时,根据需要卸下的货物的位置,打开需要卸下的货物所在的多个第一侧门或者多个第二侧门中的一个,从第一装卸口或者第二装卸口将货物从集装箱内的运输托盘上卸下。这样,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打开相应的多个第一侧门或者多个第二侧门中的一个,使得货物装卸时不需要打开全部侧门,提高了装卸货物的效率,减少了装卸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装卸货物的时间。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集装箱在进行货物装卸时需要打开全部侧门,导致装卸货物的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集装箱的实施例的第一侧门和第二侧门打开的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的部分第一侧门打开的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的集装箱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的第一侧门打开且第二侧门关闭的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6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的第二侧门打开且第一侧门关闭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图6的集装箱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示出了图6的集装箱的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的未安装第一侧门的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的集装箱的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2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在多个站台间的装卸货物操作时,在起点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在多个站台间的装卸货物操作时,在A站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在多个站台间的装卸货物操作时,在B站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在多个站台间的装卸货物操作时,在C站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在多个站台间的装卸货物操作时,在D站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在多个站台间的装卸货物操作时,在E站卸货后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在多个站台间的装卸货物操作时,在E站卸货后,根据每个运输托盘上的货物的重量调整多个货物在对应的运输托盘上的位置后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在多个站台间的装卸货物操作时,在F站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图1的集装箱的运输托盘的剖视图;
图21示出了图20的集装箱的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2示出了图20的集装箱的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3示出了图20的运输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4示出了图20的运输托盘放置货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25示出了图20的运输托盘的侧视图;
图26示出了图20的运输托盘的第一推移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示出了图20的运输托盘的第一驱动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底座;11、避让开口;12、放置工位;
20、第一推移组件;21、第一推移架;211、推移部;212、架体;213、推移梁;22、第一驱动架;221、驱动力输入部;222、驱动槽;23、传动件;231、第一滚轮;232、第一传动索;233、第一连接部;2331、第一铰接轴;2332、第一铰接片;2333、第一铰接板;234、第二连接部;2341、第一连接板;2342、第一连接螺母;2343、第一螺纹段;235、第二滚轮;236、第二传动索;237、第三连接部;238、第四连接部;
30、第一导向组件;31、第一导向轮;
40、第二导向组件;41、第二导向轮;42、第二导向槽;
50、复位件;
60、第二推移组件;61、第二推移架;62、第二驱动架;
70、货物;
100、箱体;110、第一装卸口;120、第二装卸口;130、分隔架;131、第一分隔架;132、第二分隔架;140、底壁;
200、第一侧门;
300、第二侧门;
400、辅助支撑架;410、枢转轴;420、连接杆;430、支撑框;431、第一支撑杆;432、第二支撑杆;440、第一拉拽件;450、第二拉拽件;
510、第一弹性支撑件;520、第二弹性支撑件;530、第一铰轴;540、第二铰轴;550、第三铰轴;560、第四铰轴;
610、第一读卡器;620、第二读卡器;630、称重传感器;
700、运输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集装箱包括:箱体100、多个第一侧门200、多个第二侧门300以及多个运输托盘700。箱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与箱体100的内部连通的多个第一装卸口110,第二侧面上设置有与箱体100的内部连通的多个第二装卸口120,多个第一装卸口110和多个第二装卸口120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第一侧门200可翻转设置在箱体100的顶部上,第一侧门200封盖或者打开至少一个第一装卸口110。多个第二侧门300可翻转设置在箱体100的顶部上,第二侧门300封盖或者打开至少一个第二装卸口120。多个运输托盘700沿箱体100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箱体100的底壁140上,每个第一装卸口110与每个第二装卸口120之间对应设置一个运输托盘700。每个运输托盘700与箱体100的底壁140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可方便拆卸。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集装箱包括:箱体100、多个第一侧门200、多个第二侧门300以及多个运输托盘700。多个第一侧门200可翻转设置在箱体100的顶部上,第一侧门200封盖或者打开至少一个第一装卸口110。多个第二侧门300可翻转设置在箱体100的顶部上,第二侧门300封盖或者打开至少一个第二装卸口120。多个运输托盘700沿箱体100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箱体100的底壁140上,每个第一装卸口110与每个第二装卸口120之间对应设置一个运输托盘700。在进行装货操作时,根据集装箱内已有货物的情况,打开多个第一侧门200或者多个第二侧门300中的一个,将货物从第一装卸口110或者第二装卸口120放入至集装箱内的运输托盘700上。在进行卸货操作时,根据需要卸下的货物的位置,打开需要卸下的货物所在的多个第一侧门200或者多个第二侧门300中的一个,从第一装卸口110或者第二装卸口120将货物从集装箱内的运输托盘700上卸下。这样,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打开相应的多个第一侧门200或者多个第二侧门300中的一个,使得货物装卸时不需要打开全部侧门,提高了装卸货物的效率,减少了装卸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装卸货物的时间。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集装箱在进行货物装卸时需要打开全部侧门,导致装卸货物的效率低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一侧门200和多个第二侧门300的设置使得集装箱能够在其两侧不用全部打开的前提下实现分段式打开,在装卸指定货物时对应地打开第一侧门200和第二侧门300,方便了装卸人员装卸货物的操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门200和第二侧门300均为平板形,避免了像相关技术中的“L”形侧门笨重、刚度及强度弱、制造平面度差的问题。
如图1至图4所示,集装箱还包括设置在箱体100的内部的多个分隔架130,多个分隔架130沿箱体100的底壁14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分隔架130的第一侧与箱体100的顶部和箱体100的底壁140之间围成多个第一装卸口110,多个分隔架130的第二侧与箱体100的顶部和箱体100的底壁140之间围成多个第二装卸口120,一个分隔架130分隔相邻的两个运输托盘700。多个分隔架130能够合理地布置箱体100的内部空间,以合理地布置货物。并且多个分隔架130的设置能够对集装箱内的货物起限位作用,限制货物在集装箱内沿箱体100的底壁140的长度方向的位移。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标准化的托盘单元的尺寸制造运输托盘700,并根据运输托盘700的尺寸制定多个分隔架130之间沿箱体100的底壁140的长度方向的距离,对标准化的托盘单元进行转运。这样,使得集装箱能够适用于标准化的托盘单元,提高装卸货物的效率,也提高了集装箱的适用性。
如图1至图4所示,多个分隔架130包括多个第一分隔架131和多个第二分隔架132,多个第一分隔架131和多个第二分隔架132沿箱体100的底壁140的长度方向依次交替布置。每个第一侧门200封盖或者打开对应的两个第一装卸口110,每个第二侧门300封盖或者打开对应的两个第二装卸口120。这样,装卸货物时能够通过打开相应的第一侧门200打开对应的两个第一装卸口110,或者通过打开相应的第二侧门300打开对应的两个第二装卸口120,避免像相关技术中的集装箱在进行货物装卸时需要打开全部侧门。这样,使得装卸人员能够快速地找到需要装卸货的第一装卸口110或者第二装卸口120,也避免了装卸人员由于侧门全部打开找错位置导致货物装卸时拿错的情况,提高了装卸货物的效率和准确度。
如图6至图8所示,箱体100的侧部和每个第二分隔架132的第一侧上均设置有第一弹性支撑件510,每个第一弹性支撑件510的上端与对应的第一侧门200铰接连接,每个第一弹性支撑件510的下端与箱体100的侧部或者第二分隔架132的第一侧铰接连接。箱体100的侧部和每个第二分隔架132的第二侧上均设置有第二弹性支撑件520,每个第二弹性支撑件520的上端与对应的第二侧门300铰接连接,每个第二弹性支撑件520的下端与箱体100的侧部或者第二分隔架132的第二侧铰接连接。第一弹性支撑件510和第二弹性支撑件520的设置使得第一侧门200和第二侧门300能够不借助外力即可打开,不需要外接动力,不限制使用场地。避免了像相关技术中的侧门需要通过外部接电或连接液压站驱动液压机构打开,要求装卸货场地必须要有电源或液压站,使用场地受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支撑件510和第二弹性支撑件520优选为空气弹簧支撑杆,空气弹簧支撑杆为杆状。空气弹簧支撑杆的上端所输出的力的方向始终背离空气弹簧支撑杆沿下端的延伸方向,空气弹簧支撑杆的下端所输出的力的方向始终背离空气弹簧支撑杆沿上端的延伸方向。空气弹簧支撑杆是一种升力几乎恒定的伸缩杆。空气弹簧支撑杆包括:压力缸、活塞杆、活塞、密封导向套、填充物惰性气体或者油气混合物,压力缸内控制元件与压力缸外控制元件指可控气弹簧和接头等。空气弹簧支撑杆的内部结构为在封闭的压力缸腔内可以直线运动的活塞杆。压力缸的腔体内填充由高压气体和能溶解部分高压气体的液体组成的液气两相混合物。空气弹簧支撑杆的提升力是由高压气体推动活塞杆产生的。推力由高压气体的压力决定。高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气体压缩量的增大而增大此过程相当于空气弹簧支撑杆在压缩阶段工作,随气体膨胀量的增大而减小此过程相当于空气弹簧支撑杆在伸缩阶段工作,高压气体在密闭气缸中的密度始终保持在近似恒定值,即气压近似恒定。根据不同的特性和应用,也被称为气体弹簧支撑杆、空气弹簧支撑条、压力棒或者阻尼器。
如图6至图8所示,每个第一弹性支撑件510的上端通过第一铰轴530与对应的第一侧门200铰接连接,每个第一弹性支撑件510的下端通过第二铰轴540与箱体100的侧部或者对应的第二分隔架132的第一侧铰接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支撑件510和为第一弹性支撑件510均杆状。由于第一弹性支撑件510的上端所输出的力的方向始终背离第一弹性支撑件510沿下端的延伸方向。并且,当第一侧门200封盖第一装卸口110时,第一铰轴530比第二铰轴540更靠近箱体100的中部。这样,第一弹性支撑件510的上端向第一侧门200上的第一铰轴530施加的力的方向为背离第一弹性支撑件510沿下端的延伸方向,即第一弹性支撑件510的上端向第一侧门200上的第一铰轴530施加的力的分力方向为朝向箱体100的中部和朝向箱体100的顶部。第一弹性支撑件510向第一侧门200施加的分力朝向箱体100的中部,以使第一侧门200封盖第一装卸口110时能够固定且保持在封盖状态。
如图4至图8所示,每个第二弹性支撑件520的上端通过第三铰轴550与对应的第二侧门300铰接连接,每个第二弹性支撑件520的下端通过第四铰轴560与箱体100的侧部或者对应的第二分隔架132的第二侧铰接连接。当第二侧门300封盖第二装卸口120时,第三铰轴550比第四铰轴560更靠近箱体100的中部。第二弹性支撑件52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均与第一弹性支撑件510相同。这样,第二弹性支撑件520的设置使得第二侧门300封盖第二装卸口120时能够固定且保持在封盖状态。
如图6至图8所示,集装箱还包括可枢转地设置在箱体100的侧部和多个第二分隔架132上的多个辅助支撑架400。每个辅助支撑架400的枢转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每个辅助支撑架400具有位于箱体100内部的回收位置及支撑在第一侧门200的下方的辅助支撑位置。打开第一侧门200,将辅助支撑架400调整到辅助支撑位置,在第一弹性支撑件510支撑第一侧门200时,辅助支撑架400能够辅助支撑第一侧门200。且当第一弹性支撑件510失效后,辅助支撑架400能够支撑第一侧门200,以保护第一侧门200下方的装卸人员不被砸伤。在本实施例中,辅助支撑架400设置在相对于第一弹性支撑件510更靠近第一装卸口110的位置,以保护第一弹性支撑件510在装卸货物的过程中不被撞击,提高第一弹性支撑件510的使用寿命。
如图6至图8所示,每个辅助支撑架400包括可摆动地设置在箱体100的侧部或者第二分隔架132上的枢转轴410及连接在枢转轴410上的支撑框430。其中,支撑框430包括连接在枢转轴410的上端的第一支撑杆431、连接在枢转轴410的下端的第二支撑杆432及连接在第一支撑杆431和第二支撑杆432之间的连接杆420,提高了支撑框430的结构强度,提高了辅助支撑架400在支撑第一侧门200或者第二侧门300时的稳定性。第一支撑杆431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杆432的长度,在保证支撑框430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使得辅助支撑架400的结构更加紧凑,方便了装卸人员在第一装卸口110或者第二装卸口120的装卸货物的操作。在本实施例中,枢转轴410上设置有把手,装卸人员操作把手驱动枢转轴410带动辅助支撑架400转动以支撑第一侧门200或第二侧门300,操作简单且安全可靠。对应每个第一装卸口110,优选地设置有两个辅助支撑架400;对应每个第二装卸口120,优选地设置有两个辅助支撑架400。
如图1至图3以及图6至图8所示,多个第一侧门200的上端可翻转设置在箱体100的顶部上。辅助支撑架400包括多个的第一拉拽件440,多个第一拉拽件440的一端一一对应地连接在第一侧门200的下端。通过拉拽一个第一拉拽件440能够带动第一侧门200的下端,使得第一侧门200翻转,以使第一侧门200封盖对应的两个第一装卸口110。多个第二侧门300的上端可翻转设置在箱体100的顶部上。辅助支撑架400包括多个第二拉拽件450,多个第二拉拽件450的一端一一对应地连接在第二侧门300的下端。通过拉拽一个第二拉拽件450能够带动第二侧门300的下端,使得第二侧门300翻转,以使第二侧门300封盖对应的两个第二装卸口1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拉拽件440和第二拉拽件450优选为绳子。
如图20至图27所示,本实施例的运输托盘700包括底座10和第一推移组件20,底座10的上表面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避让开口11,底座10的上表面具有至少两个放置工位12,至少两个放置工位12的布置方向与避让开口11延伸方向相同;第一推移组件20设置底座10上,第一推移组件20包括第一推移架21和驱动件,第一推移架21沿底座10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并具有位于底座10的第一端的第一初始位置以及远离底座10的第一端的推移位置,第一推移架21的上端穿出避让开口11并形成推移部211,驱动件设置于底座10的第二端并具有与外部结构配合的驱动力输入部221,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一推移架21由第一初始位置切换至推移位置。
应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运输托盘700包括底座10和第一推移组件20,在应用该运输托盘700卸载货物70时,通过外部工具与驱动力输入部221相配合,使驱动件驱动第一推移架21由位于底座10的第一端的初始位置沿底座10的长度方向移动至远离底座10的第一端的推移位置,在此过程中,穿出底座10的上表面的避让开口11的第一推移架21的推移部211由底座10的第一端朝向底座10的第二端移动,进而带动放置工位12上的货物70朝向底座10的第二端移动以使叉车的叉齿能够叉起货物70,从而可以通过叉车将货物70从运输托盘700中卸载。在利用该运输托盘700装载货物70时,通过叉车将货物70由底座10的第二端推移至底座10的第一端,从而可以在至少两个放置工位12上均放置货物7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推移组件20设置在底座10上,指的是,第一推移组件20的部分主体结构位于底座10内,推移部211位于底座10的上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推移架21具有远离底座10的第一端的推移位置,指的是,第一推移架21相对第一初始位置远离底座10的第一端。
如图20至图22所示,驱动件包括可沿底座10的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架22,第一驱动架22与第一推移架21相向移动并具有位于底座10的第二端的第二初始位置以及远离底座10的第二端的驱动位置,在第一驱动架22由第二初始位置切换至驱动位置时,第一推移架21由第一初始位置切换至推移位置。利用第一驱动架22,可以使第一推移架21由第一初始位置移动至推移位置,具有便于操作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第一推移架21和第一驱动架22的布置,在竖向方向上,第一驱动架22位于第一推移架21的下方。
其中,在底座10的第一端设置有限位第一推移架21的第一限位梁,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梁可以限制第一推移架21超出第一初始位置,在底座10的第二端设置有限位第一驱动架22的第二限位梁,通过设置第二限位梁,可以限制第一驱动架22超出第二初始位置。
如图21和图22所示,第一推移组件20还包括传动件23,传动件23包括第一滚轮231和第一传动索232,第一滚轮231可转动地设置在底座10的第二端,第一传动索232绕设在第一滚轮231的外周,第一传动索23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233与第一推移架21连接,第一传动索232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连接部234与第一驱动架22连接,第一连接部233位于第二连接部234的上方。采用上述结构的传动件23,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在第一滚轮231的上下两侧,进而实现第一传动索23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相向移动,实现第一驱动架22驱动第一推移架21由第一初始位置切换至推移位置,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设置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索232应具有良好的刚性,以起到力的传导作用。
如图20至图22所示,传动件23还包括第二滚轮235和第二传动索236,第二滚轮235可转动地设置在底座10的第一端,第二传动索236绕设在第二滚轮235的外周,第二传动索236的第一端通过第三连接部237与第一推移架21连接,第二传动索236的第二端通过第四连接部238与第一驱动架22连接,第三连接部237位于第四连接部238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第一推移架21和第一驱动架22的平稳移动,在第一推移组件20的两侧均设置有传动件23,且第一滚轮231和第二滚轮235均设置在第一驱动架22的上方并位于第一推移架21的两侧。
其中,第一驱动架22和第一推移架21均采用钢管焊接形成。
如图20和图22所示,第一连接部233包括第一铰接轴2331、第一铰接片2332以及第一铰接板2333,第一铰接片2332上设置有第一铰接孔并设置在第一推移架21的一侧,第一铰接板2333上设置有第二铰接孔并设置在第一传动索232的第一端,第一铰接轴2331穿设于第一铰接孔和二铰接孔,采用上述结构的第一连接部233,可以利用第一铰接轴2331实现第一传动索232和第一推移架21的铰接,进而可以利用第一连接部233的铰接方式形成力的缓冲,不至于使第一推移架21突然受力而造成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铰接片2332和第一铰接板2333均通过焊接方式与对应的部件连接。
具体地,第二连接部234包括第一连接板2341、第一连接螺母2342以及第一螺纹段2343,第一连接板234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并与第一驱动架22连接,第一螺纹段2343设置在第一传动索232的第二端且穿设在第一连接孔内,第一连接螺母2342螺纹位置可调节地与在第一螺纹段2343连接。采用上述结构的第二连接部234,可以利用第一连接螺母2342调节第一螺纹段2343伸出第一连接孔的长度,进而可以调节第一传动索232的长度,从而不会由于第一传动索232因使用时间过长而伸长,不能起到力的传递作用,以延长第一传动索232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2341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在第一驱动架22上。其中,为了使得第一传动索232的转动更加平稳,第一连接部233和第二连接部234在底座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三连接部237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螺母以及第二螺纹段,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并与第一推移架21连接,第二螺纹段设置在第二传动索236的第一端且穿设在第二连接孔内,第二连接螺母螺纹位置可调节地与第二螺纹段连接,采用上述结构的第三连接部237,可以利用第二连接螺母调节第二螺纹段伸出第二连接孔的长度,进而可以调节第二传动索236的长度,从而不会由于第二传动索236因使用时间过长而伸长,不能起到力的传递作用,以延长第二传动索236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设置在第一推移架21的一侧。
具体地,第四连接部238包括第二铰接轴、第二铰接片以及第二铰接板,第二铰接片上设置有第三铰接孔并与第一驱动架22连接,第二铰接板上设置有第四铰接孔并设置在第二传动索236的第二端,第二铰接轴穿设于第三铰接孔和第四铰接孔。采用上述结构的第四连接部238,可以利用第二铰接轴实现第二传动索236和第一驱动架22的铰接,进而可以利用第四连接部238的铰接方式对第一驱动架22形成拉动作用,使得第一驱动架22的移动更省力。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传动索232和第二传动索236,可以使得第一推移架21和第一驱动架22之间力均匀分布在第一传动索232和第二传动索236之间,进而可以使得两条传动索均不易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
如图20、图23以及图27所示,运输托盘700还包括设置在底座10和第一驱动架22之间的第一导向组件30,第一导向组件30包括第一导向轮31和第一导向槽,第一导向轮31设置在底座10和第一驱动架22的其中一个,第一导向槽设置在底座10和第一驱动架22的另一个,采用第一导向组件30,可以对第一驱动架22形成导向作用,使第一驱动架22沿底座10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架22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导向组件30,可以使得第一驱动架22的移动更加平稳。其中,第一导向轮31设置在第一驱动架22的两侧,底座10上设置有对应第一导向轮31的第一槽钢,第一槽钢形成第一导向槽。
具体地,运输托盘700还包括设置在底座10和第一推移架21之间的第二导向组件40,第二导向组件40包括第二导向轮41和第二导向槽42,第二导向轮41设置在底座10和第一推移架21的其中一个,第二导向槽42设置在底座10和第一推移架21的另一个。采用第二导向组件40,可以对第一推移架21形成导向作用,使第一推移架21沿底座10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推移架2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导向组件40,可以使得第一推移架21的移动更加平稳。其中,第二导向轮41设置在第一推移架的两侧,底座10上设置有对应第二导向轮41的第二槽钢,第二槽钢形成第二导向槽42。
如图21和图27所示,第一驱动架22的一端设置有朝向底座10的第二端的端部的驱动槽222,驱动槽222沿底座10的宽度方向延伸,驱动槽222形成驱动力输入部221。采用驱动槽222形成驱动力输入部221,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设置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0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放置工位12,采用叉车的叉齿推动驱动槽222的方式驱动第一驱动架22移动,具有易于操作的优点。
如图20和图22所示,运输托盘700还包括沿底座1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可伸缩设置的复位件50,复位件50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0的第一端以及第一推移架21连接。采用复位件50,可以使第一推移架21移动至推移位置后,在复位件50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动复位至第一初始位置,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50为弹力绳,复位件50设置在底座10和第一推移架21的中部,使得第一推移架21的复位更加平稳。
如图21和图26所示,第一推移架21包括架体212以及设置在架体212的上表面的推移梁213,推移梁213朝向底座10的第一端的端部设置,推移梁213形成推移部211。采用推移梁213形成推移部211的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设置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推移梁213与货物70的接触面积,推移梁213沿底座10的宽度方向延伸。
如图20至图22所示,运输托盘700还包括第二推移组件60,第二推移组件60包括第二推移架61和第二驱动架62,第二推移架61可沿底座10的长度方向移动并设置在第一驱动架22的上方,第二驱动架62可沿底座10的长度方向移动并设置在第一推移架21的下方,第二驱动架62能够驱动第二推移架61与其相向移动。采用第二推移组件60,可以利用第一推移架21使货物70从底座10的第一端朝向其第二端移动,利用第二推移架61使货物70从底座10的第二端朝向其第一端移动,进而使得底座1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能够形成对对货物70的推移作用,增强了运输托盘700的适应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推移架61和第二驱动架62之间采用传动索和滚轮相配合的方式进行传动,为了便于第一传动索232的布置,在第二推移架61上设置有避让孔,第一传动索232穿过避让孔绕设在第一滚轮231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3中,由于底座10的侧面设置有遮挡板对第一推移架21和第一驱动架22进行遮挡和防护,遮挡板上设置有开口,通过开口可以使用叉车的叉齿与驱动槽222相接触。
如图11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利用上述的集装箱装卸第一货物和第二货物。为了提供多种装卸货物的形式,实现更加灵活地装卸货物,提高装卸货物的效率,缩短装卸货物的时间。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包括装货步骤和卸货步骤。
其中,装货步骤包括:打开集装箱的多个第一侧门200中的至少一个第一侧门200,以避免打开全部侧门,提高装载货物的效率;将第一货物装载至集装箱的箱体100内的运输托盘700的第一放置工位处;获取第一货物上的第一货物信息;运输托盘700将运输托盘700的第一放置工位处的第一货物运输至运输托盘700的第二放置工位处,其中,第一放置工位和第二放置工位沿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布置;将第二货物装载至集装箱的箱体100内的运输托盘700的第一放置工位处,从集装箱的第一侧门200能够将第一货物和第二货物装载到第二放置工位和第一放置工位上,使货物能够从集装箱的一侧进行装载;获取第二货物上的第二货物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分隔架132上设置有与第一放置工位处的第一货物相对应的第一读卡器610以及与第二放置工位处的第二货物相对应的第二读卡器620。第一货物上设置有第一货物信息卡,第二货物上设置有第二货物信息卡。第一读卡器610能够获取第一货物信息卡或者第二货物信息卡中的第一货物信息,第二读卡器620获取第二货物信息卡或者第一货物信息卡中的第二货物信息。这样,根据第一读卡器610和第二读卡器620所获取的第一货物信息和第二货物信息即可知道相应的货物所在的位置,能够使得在相应的站点打开相应的第一侧门200或第二侧门300以取出指定的货物。
其中,卸货步骤包括:根据第二货物信息打开对应的第一侧门200,以避免打开全部侧门,提高卸下货物的效率;将第二货物从第一放置工位处卸下;运输托盘700将运输托盘700的第二放置工位处的第一货物运输至运输托盘700的第一放置工位处,将第一货物从第一放置工位处卸下。这样,从集装箱的第一侧门200能够将第一货物和第二货物从第二放置工位和第一放置工位上卸下,使货物能够从集装箱的一侧卸下。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第二货物信息打开对应的第一侧门200”中的“对应的”是指装载第二货物时运输托盘700对应的第一装卸口110处的第一侧门200。
如图11所示,为了避免打开全部侧门,提高装载货物的效率,装货步骤还包括:打开集装箱的与多个第一侧门200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侧门300中的至少一个第二侧门300;将第一货物装载至集装箱的箱体100内的运输托盘700的第二放置工位处;获取第一货物上的第一货物信息;运输托盘700将运输托盘700的第二放置工位处的第一货物运输至运输托盘700的第一放置工位处,将第二货物装载至集装箱的箱体100内的运输托盘700的第二放置工位处,这样,从集装箱的第二侧门300能够将第一货物和第二货物装载到第一放置工位和第二放置工位上,使货物能够从集装箱的另一侧进行装载;获取第二货物上的第二货物信息。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打开全部侧门,提高卸下货物的效率,卸货步骤还包括:根据第二货物信息打开对应的第二侧门300;将第二货物从第二放置工位处卸下;运输托盘700将运输托盘700的第一放置工位处的第一货物运输至运输托盘700的第二放置工位处,将第一货物从第二放置工位处卸下。以使从集装箱的第二侧门300能够将第一货物和第二货物从第一放置工位和第二放置工位上卸下,使货物能够从集装箱的另一侧卸下。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第二货物信息打开对应的第二侧门300”中的“对应的”是指装载第二货物时运输托盘700对应的第二装卸口120处的第二侧门300。
如图9至图11所示,利用上述的集装箱装卸货物,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包括装货步骤。为了避免集装箱在装货后偏载,装货步骤包括:打开所有第一侧门200,并将多个货物分别装载在每个运输托盘700的两个放置工位中的一个放置工位上;检测每个运输托盘700上的货物的重量;根据每个运输托盘700上的货物的重量调整多个货物在对应的运输托盘700上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箱体100的底壁140上设置有称重传感器630,运输托盘700固定在称重传感器630上。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运输托盘700通过四个称重传感器630固定在箱体100的底壁140上。称重传感器630检测每个运输托盘700上的货物的重量。每个运输托盘700的两个放置工位中的一个放置工位为上述的第一放置工位,另一个为第二放置工位。
如图11所示,为了进一步地避免集装箱在装货后偏载,根据每个运输托盘700上的货物的重量调整多个货物在对应的运输托盘700上的位置的步骤还包括:根据所有货物的重量获得所有货物的重心;判断所有货物的重心与集装箱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之间的差值;根据差值调整多个货物在对应的运输托盘700上的位置,以使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需要说明的是,中心线的延伸方向是前后方向。优选地,预设阈值为所有货物的重心与集装箱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之间的差值为100mm。
在本实施例中,箱体100的侧壁上设置有绝缘盒,绝缘盒内设置有主机。第二分隔架132上设置有电池组、称重变送器、称重终端、第一读卡器610、第二读卡器620、门磁传感器。箱体100的顶部设置有采集器、烟雾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称重变送器与一个运输托盘700相对应的四个称重传感器630相连,以汇总运输托盘700上的货物的重量信息。称重终端与第一读卡器610、第二读卡器620、门磁传感器、电池组相连,称重终端获取第一读卡器610、第二读卡器620、门磁传感器的数据信息,电池组为称重终端供电。称重终端还连接有蓝牙天线,称重终端通过蓝牙天线将接收到的数据信息发送给设置在箱体100的顶部的主机。设置在箱体100的顶部的采集器与主机、烟雾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相连,且采集器与烟雾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相邻设置,采集器采集烟雾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的信号,将信号发送给主机。这样,通过设置智能监控***进行箱体100内的温湿度监测、烟雾报警监测、整箱定位监测、托盘单元货物定位监测、货物称重、开关门监测等,实时监控货物状态,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服务器及监测平台,使得装卸人员使用更放心。
发明人针对国家近几年发展多式联运推出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加快铁路货物集装化、零散货物快捷化运输,推广使用托盘单元、集装箱等标准化基础装载单元,推进多式联运专用运输装备标准化,围绕着“多、快、好、省”的发展目标,面对以“白货”(即除了煤炭和焦炭之外的货物)为代表的铁路多式联运和快捷运输占比太低的问题,提出铁路平车加集装箱内设置运输托盘的解决方案,即将运输托盘、集装箱两种标准化、集装化的运载单元组合运用,满足零散货物多式联运托盘化,实现货物“一托到底”、快装快卸、即装即卸。运输托盘通过第一读卡器和第二读卡器对货物进行定位,使用智能监控***等智能设备,应用物流网技术,为智慧化快捷物流和实施“货运客运化”的运输组织方式提供装备解决方案。本申请是基于此解决方案设计的集装箱,搭载运输标准化的托盘单元货物,搭配智能监控***使用,实现货物的快速装卸和转运。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减少吊装成本,实现货物的快速装卸和转运。且本申请中的集装箱满足重箱起吊及其他集装箱相关试验的强度和刚度要求,可以重箱起吊。本集装箱满足公铁水联运要求,能够做到不打开集装箱以实现货物的门到门对接,减少倒运时间及货损。本集装箱能够从任意单侧站台装卸全部货物,减少了整个集装箱吊装的费用及时间。
如图12至图1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使用铁路平车运输货物以在多个站台间的装卸货物操作为例:
起点:将空的集装箱吊装至铁路平车上,等待编组(集装箱的十六个放置工位已编号,并在集装箱外侧贴有编号标记)。A站:列车左侧站台停靠,打开集装箱左侧四个第一侧门200,由叉车将十六个1000kg货物70装至集装箱内,关闭第一侧门200,运往下一站。
B站:列车左侧站台停靠。打开集装箱左侧A3、A4处第一侧门200,由叉车将A4处货物70取出,用叉车操作A4处运输托盘700,将B4处货物70拉至A4处,取出B4处货物70;将两个800kg货物70装入A4、B4处,关闭A3、A4处第一侧门200,同理,打开集装箱左侧A7、A8处第一侧门200,由叉车将A7处货物70取出,用叉车操作A7处运输托盘700,将B7处货物70拉至A7处,取出B7处货物70;将两个800kg货物70装入A7、B7处,关闭A7、A8第一处侧门,运往下一站。
C站:列车右侧站台停靠。打开集装箱右侧B1、B2处第二侧门300,由叉车将B1处货物70取出,用叉车操作B1处运输托盘700,将A1处货物70拉至B1处,取出A1处货物70;将两个600kg货物70装入A1、B1处,关闭B1、B2处第二侧门300,同理,打开集装箱右侧B3、B4处第二侧门300,由叉车将B3处货物70取出,用叉车操作B3处运输托盘700,将A3处货物70拉至B3处,取出A3处货物70;将两个500kg货物70装入A3、B3处,关闭B3、B4处第二侧门300,同理,打开集装箱右侧B5、B6处第二侧门300,由叉车将B5、B6处货物70取出,用叉车操作B5处运输托盘700,将A5处货物70拉至B5处,取出A5处货物70;将两个600kg货物70装入A5、B5处,将一个500kg货物70装入B6处,关闭B3、B4处第二侧门300,运往下一站。
D站:列车左侧站台停靠。打开集装箱左侧A3、A4处第一侧门200,由叉车将A3、A4处货物70取出;将两个1000kg货物70装入A3、A4处,关闭A3、A4处第一侧门200,同理,打开集装箱左侧A5、A6处第一侧门200,由叉车将A6、B6处货物70取出,将一个1000kg货物70装入B6处,将取下的500kg货物70装回A6处,关闭A5、A6处第一侧门200,同理,打开集装箱左侧A7、A8处第一侧门200,由叉车将A7、B7、A8处货物70取出,用将两个1000kg货物70装入A8、B7处,将取下的800kg货物70装回A7处,关闭A7、A8处第一侧门200,运往下一站。
E站:列车左侧站台停靠。打开集装箱左侧4个第一侧门200,由叉车将A1、A2、A3、A4、A5、A6、A7、A8处货物70取出,由叉车操作A2、A3、A5、A7处运输托盘700,将B2、B3、B5、B7处货物70拉至箱子左侧,从而使箱子不偏载。运往下一站。
F站:列车右侧站台停靠。打开集装箱右侧4个第一侧门200,由叉车将B1、B4、B6、B8处货物70取出,由叉车操作B2、B3、B5、B7处运输托盘700,将A2、A3、A5、A7处货物70拉至箱子右侧,取出A2、A3、A5、A7处货物70。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100),所述箱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箱体(100)的内部连通的多个第一装卸口(110),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箱体(100)的内部连通的多个第二装卸口(120),多个所述第一装卸口(110)和多个所述第二装卸口(120)一一对应设置;
多个第一侧门(200),可翻转设置在所述箱体(100)的顶部上,所述第一侧门(200)封盖或者打开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装卸口(110),
多个第二侧门(300),可翻转设置在所述箱体(100)的顶部上,所述第二侧门(300)封盖或者打开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装卸口(120);
多个运输托盘(700),沿所述箱体(100)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箱体(100)的底壁(140)上,每个所述第一装卸口(110)与每个所述第二装卸口(120)之间对应设置一个所述运输托盘(7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100)的内部的多个分隔架(130),多个所述分隔架(130)沿所述箱体(100)的底壁(14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分隔架(130)的第一侧与所述箱体(100)的顶部和所述箱体(100)的底壁(140)之间围成多个所述第一装卸口(110),多个所述分隔架(130)的第二侧与所述箱体(100)的顶部和所述箱体(100)的底壁(140)之间围成多个所述第二装卸口(120),一个所述分隔架(130)分隔相邻的两个所述运输托盘(7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分隔架(130)包括多个第一分隔架(131)和多个第二分隔架(132),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架(131)和多个第二分隔架(132)沿所述箱体(100)的底壁(140)的长度方向依次交替布置,每个所述第一侧门(200)封盖或者打开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装卸口(110),每个所述第二侧门(300)封盖或者打开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装卸口(120);
所述箱体(100)的侧部和每个所述第二分隔架(132)的第一侧上均设置有第一弹性支撑件(510),每个所述第一弹性支撑件(510)的上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门(200)铰接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弹性支撑件(510)的下端与所述箱体(100)的侧部或者所述第二分隔架(132)的第一侧铰接连接,所述箱体(100)的侧部和每个所述第二分隔架(132)的第二侧上均设置有第二弹性支撑件(520),每个所述第二弹性支撑件(520)的上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侧门(300)铰接连接,每个所述第二弹性支撑件(520)的下端与所述箱体(100)的侧部或者所述第二分隔架(132)的第二侧铰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弹性支撑件(510)的上端通过第一铰轴(530)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门(200)铰接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弹性支撑件(510)的下端通过第二铰轴(540)与所述箱体(100)的侧部或者对应的所述第二分隔架(132)的第一侧铰接连接,当所述第一侧门(200)封盖所述第一装卸口(110)时,所述第一铰轴(530)比所述第二铰轴(540)更靠近所述箱体(100)的中部;
每个所述第二弹性支撑件(520)的上端通过第三铰轴(550)与对应的所述第二侧门(300)铰接连接,每个所述第二弹性支撑件(520)的下端通过第四铰轴(560)与所述箱体(100)的侧部或者对应的所述第二分隔架(132)的第二侧铰接连接,当所述第二侧门(300)封盖所述第二装卸口(120)时,所述第三铰轴(550)比所述第四铰轴(560)更靠近所述箱体(100)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还包括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箱体(100)的侧部和多个所述第二分隔架(132)上的多个辅助支撑架(400),每个所述辅助支撑架(400)的枢转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并具有位于所述箱体(100)内部的回收位置及支撑在所述第一侧门(200)的下方的辅助支撑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辅助支撑架(400)包括可摆动地设置在所述箱体(100)的侧部或者所述第二分隔架(132)上的枢转轴(410)及连接在所述枢转轴(410)上的支撑框(430),
其中,所述支撑框(430)包括连接在所述枢转轴(410)的上端的第一支撑杆(431)、连接在所述枢转轴(410)的下端的第二支撑杆(432)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杆(43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432)之间的连接杆(420),所述第一支撑杆(4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杆(432)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侧门(200)的上端可翻转设置在所述箱体(100)的顶部上,所述辅助支撑架(400)包括多个的第一拉拽件(440),多个所述第一拉拽件(440)的一端一一对应地连接在所述第一侧门(200)的下端,多个所述第二侧门(300)的上端可翻转设置在所述箱体(100)的顶部上,所述辅助支撑架(400)包括多个第二拉拽件(450),多个所述第二拉拽件(450)的一端一一对应地连接在所述第二侧门(300)的下端。
8.一种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集装箱装卸第一货物和第二货物,所述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包括装货步骤和卸货步骤,所述装货步骤包括:
打开集装箱的多个第一侧门(200)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侧门(200);
将第一货物装载至集装箱的箱体(100)内的运输托盘(700)的第一放置工位处;
获取所述第一货物上的第一货物信息;
所述运输托盘(700)将所述运输托盘(700)的第一放置工位处的第一货物运输至所述运输托盘(700)的第二放置工位处,其中,所述第一放置工位和所述第二放置工位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布置;
将第二货物装载至集装箱的箱体(100)内的运输托盘(700)的第一放置工位处;
获取所述第二货物上的第二货物信息;
所述卸货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货物信息打开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门(200);
将所述第二货物从所述第一放置工位处卸下;
所述运输托盘(700)将所述运输托盘(700)的第二放置工位处的第一货物运输至所述运输托盘(700)的第一放置工位处,将所述第一货物从所述第一放置工位处卸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货步骤还包括:
打开集装箱的与多个第一侧门(200)一一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二侧门(300)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侧门(300);
将第一货物装载至集装箱的箱体(100)内的运输托盘(700)的第二放置工位处;
获取所述第一货物上的第一货物信息;
所述运输托盘(700)将所述运输托盘(700)的第二放置工位处的第一货物运输至所述运输托盘(700)的第一放置工位处,
将第二货物装载至集装箱的箱体(100)内的运输托盘(700)的第二放置工位处;
获取所述第二货物上的第二货物信息;
所述卸货步骤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货物信息打开对应的所述第二侧门(300);
将所述第二货物从所述第二放置工位处卸下;
所述运输托盘(700)将所述运输托盘(700)的第一放置工位处的第一货物运输至所述运输托盘(700)的第二放置工位处,将所述第一货物从所述第二放置工位处卸下。
10.一种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集装箱装卸货物,所述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包括装货步骤,所述装货步骤包括:
打开所有所述第一侧门(200),并将多个货物分别装载在每个运输托盘(700)的两个放置工位中的一个放置工位上;
检测每个所述运输托盘(700)上的货物的重量;
根据每个所述运输托盘(700)上的货物的重量调整多个货物在对应的所述运输托盘(700)上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每个所述运输托盘(700)上的货物的重量调整多个货物在对应的所述运输托盘(700)上的位置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所有所述货物的重量获得所有所述货物的重心;
判断所有所述货物的重心与所述集装箱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之间的差值;
根据所述差值调整多个所述货物在对应的所述运输托盘(700)上的位置,以使所述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
CN202211193574.6A 2022-09-28 2022-09-28 集装箱及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 Pending CN1158180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93574.6A CN115818033A (zh) 2022-09-28 2022-09-28 集装箱及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93574.6A CN115818033A (zh) 2022-09-28 2022-09-28 集装箱及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18033A true CN115818033A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24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93574.6A Pending CN115818033A (zh) 2022-09-28 2022-09-28 集装箱及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1803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66250B2 (en) 2019-03-04 2024-01-09 Goodpack Ibc (Singapore) Pte Ltd Cargo uni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66250B2 (en) 2019-03-04 2024-01-09 Goodpack Ibc (Singapore) Pte Ltd Cargo uni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07318A1 (zh) 集装箱扭锁自动拆装***
CN111532644B (zh) 一种包含导木装置的车间智能输送***
US11884314B2 (en) Laterally operating payload handling device
CN115818033A (zh) 集装箱及集装箱的货物装卸方法
JP2021519734A (ja) 高層ラック倉庫においてコンテナを荷役するためのテレスコープ式ホルダ装置
CN1072176C (zh) 货物搬运***
US895098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acking loads in vehicles
EP2042369A1 (en) Transport apparatus
CN116873598A (zh) 一种自动化接驳运输***
CN112478741B (zh) 一种铅酸电池搬运机器人及自动化搬运方法
CN113942442B (zh) 货物配送机器人***及货物搬运方法
US20200055711A1 (en) Lifting Shipping Containers
CN210214728U (zh) 一种叉车的自动起升装置
CN113580157A (zh) 运输货物用机器人
KR20020089306A (ko) 화물 하역/선적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1470191A (zh) 一种物流智能货厢
KR20110000864A (ko) 적재함용 화물 운반장치
CN218967768U (zh) 一种大件货物专用铁路运输箱装置
CN210456117U (zh) 一种自卸式货柜和包括该自卸式货柜的货柜***
CN220484738U (zh) 一种自动化接驳运输***
CN112520089B (zh) 铅酸电池自动化快装***
CN112776988B (zh) 物流无人飞行器的装卸平台
CN213706592U (zh) 集装箱
CN216335454U (zh) 一种装卸平台
CN219858849U (zh) 一种出入库装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15

Address after: 161002 Qigihar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Tiefeng District Plant Road No. 36

Applicant after: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Ltd.

Applicant after: China Railway Tielong Container Logistics Co.,Ltd.

Applicant after: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61002 Qigihar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Tiefeng District Plant Road No. 36

Applicant before: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Ltd.

Applicant before: DALIAN CRRC TIELONG CONTAINERIZ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td.

Applicant before: China Railway Tielong Container Logistics Co.,Ltd.

Applicant befo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