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56194A - 触控屏幕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触控屏幕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56194A
CN115756194A CN202211310787.2A CN202211310787A CN115756194A CN 115756194 A CN115756194 A CN 115756194A CN 202211310787 A CN202211310787 A CN 202211310787A CN 115756194 A CN115756194 A CN 1157561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layer
electrode
touch screen
sub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107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涛
方建平
龙浩晖
王垚
张君勇
井海龙
吴昊
方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1078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561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56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5619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6075 priority patent/WO2024088226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屏幕,具有弯折区,弯折区内设有触控层,触控层内布设有网格线,触控层内还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沟道将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任意相邻两个电极区之间的网格线在沟道处形成断口,且断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8um。本申请触控屏幕通过针对性的优化触控屏幕内的膜层结构,能够改善触控屏幕在弯折时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以降低触控屏幕在弯折时可能存在的膜层出现裂纹的风险。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触控屏幕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屏幕和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一般通过搭载触控屏幕,以实现其触摸控制、以及画面显示功能。在柔性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中,触控屏幕可以柔性弯折的区域通常称为弯折区。
当电子设备在弯折时,由于触控屏幕内部分膜层材质性能韧性不足,弯折特性较差,从而导致触控屏幕在弯折区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部分膜层容易出现裂纹,造成电子设备在显示时容易出现黑斑、或屏幕失效等问题。同时,由于触控屏幕的部分膜层在图形化设计中,可能存在一些走线尖角、端头等,导致触控屏幕在弯折过程中,在走线尖角、尖端位置处,应力进一步集中,从而导致触控屏幕内的各膜层承受较大的拉力,降低触控屏幕的使用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屏幕,以及具有该触控屏幕的电子设备。通过针对性的优化触控屏幕内的膜层结构,能够改善触控屏幕在弯折时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以降低触控屏幕在弯折时可能存在的膜层出现裂纹的风险,进而提高电子设备的良品率和使用体验感。本申请具体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屏幕,具有弯折区,弯折区内设有触控层,触控层内布设有网格线,触控层内还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沟道将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任意相邻两个电极区之间的网格线在沟道处形成断口,且断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8um。
本申请触控屏幕通过在触控层内布设网格线,并通过设置多条沟道以断开网格线,能够使得网格线分割形成多个独立的电极区,以通过多个电极区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触控层的触控感应检测功能,进而使得触控屏幕能够实现触摸控制的效果。
本申请触控屏幕通过设置断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8um,形成扩大沟道宽度的效果,以能够在触控屏幕弯折时,减小在断口处的应力集中现象,避免触控层内各膜层在断口处出现裂纹或断裂等现象,进而能够提高触控屏幕的使用可靠性、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格线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子网格线、和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二子网格线,任一第一子网格线与多条第二子网格线相交以形成多个交叉部;网格线在断口处具有端头,端头的一端连通至交叉部,另一端构造为断口的边界,端头的长度为0.5~3um。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子网格线、和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二子网格线,并且设置任一第一子网格线与多条第二子网格线相交,使得第一子网格线和第二子网格线能够形成网格状结构,能够在保证各个电极区正常功能的同时,不对电子设备显示时的出光造成影响。也即,通过设置第一子网格线和第二子网格线相交,以形成网格状结构,能够在实现触控层触摸感应检测功能的同时,保证电子设备显示出光率和出光效果。通过设置端头的长度为0.5~3um,能够避免网格线在交叉部存在尖角而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同时,通过设置断口处端头的长度为0.5~3um,以形成进一步扩大沟道的宽度的效果,能够进一步减小弯折时在断口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个断口均平行于弯折区的弯折中心轴线。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各个断口均平行于弯折区的弯折中心轴线,也即设置各个断口的边界平行于弯折中心轴线,以形成分散触控屏幕弯折时产生的应力的效果,避免在断口处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同时,通过设置各个断口均平行于弯折区的弯折中心轴线,能够增大断口在沿弯折中心轴线方向上的面积,进一步分散弯折时产生的应力,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的宽度大于网格线的宽度。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端头的宽度大于网格线的宽度,能够增大触控屏幕弯折时在端头处的应力承受面积,进而能够形成分散触控屏幕弯折时在端头处产生的应力的效果,以改善弯折时在端头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5um。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5um,以增大端头的受力面积,形成分散触控屏幕弯折时在端头处产生的应力的效果,进而能够改善弯折时在端头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端头构造为断口的边界的形状为弧形。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端头构造为断口的边界的形状为弧形,能够使集中于端头的应力,能够在端头构造为断口边界圆滑过渡并分散,以进一步降低应力集中的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端头构造为断口的边界的形状为圆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层包括层叠的电极子层、绝缘子层和连接子层,电极子层构造为布设于绝缘子层第一表面上的网格线,电极子层还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沟道将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连接子层位于绝缘子层背离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连接子层设有多个连接段,绝缘子层设有多个过孔,至少部分电极区通过过孔和连接段依次导通。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连接子层还设有多个连接段,并在绝缘子层内设有多个过孔,通过过孔以在连接段处实现桥接的效果,也即形成连接段通过过孔依次导通至少部分电极区的效果,以使得至少部分电极区能够相互导通并实现其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子层设有多个支撑段,在每个支撑段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支撑段,并设置在每个支撑段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以在电极子层和绝缘子层相对的方向上,使得支撑段与端头之间能够形成重叠的效果,进而使得支撑段在连接子层中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也即能够增强连接子层在断口处的应力承载能力,避免连接子层在断口处出现裂纹或断裂等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um。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支撑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um,能够保证支撑段的应力承载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连接子层在断口处的应力承载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格线在断口处具有端头,端头构造为断口的边界;一个端头具有第一长度L1,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与端头重合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与端头重合部分的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能够确保支撑段与端头之间,在电极子层和绝缘子层相对的方向上的重叠长度,以进一步保证支撑段的应力承载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支撑段的宽度。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支撑段的宽度,在能够在提高连接子层在弯折时的应力承载能力的同时,使得支撑段不对电子设备显示时的出光造成影响,以提高触控层的使用效果和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区在过孔处具有第一连接端,连接段在过孔处具有第二连接端,且第二连接端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之内。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连接端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之内,以提高网格线的应力承受面积,进而能够避免应力在第一连接端的集中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第二连接端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3um。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二连接端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3um,能够在保证第一连接端应力承受面积的同时,避免第一连接端影响电子设备显示时的出光,以提高触控层的使用效果和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区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和多个导通段,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均呈阵列排布,且相互交错设置,导通段沿第一方向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之间,以用于在第一方向将多个第一电极导通;连接段沿第二方向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将多个第二电极依次导通,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为夹角。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依次导通,多个第二电极沿第二方向依次导通,使得触控层能够实现触摸检测感应功能,并能够精确检测和感应触摸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非弯折区,非弯折区位于弯折区的至少一侧,触控层还至少部分设于非弯折区内。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触控层至少部分设于非弯折区内,能够对位于非弯折区内的触控层的各膜层结构进行优化,以提高位于非弯折区内的各膜层的应力承载能力,并减小位于非弯折区内的各膜层的应力集中现象,避免触控屏幕在非弯折区内出现膜层断裂或膜层出现裂纹等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位于弯折区的相对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内完全覆盖有触控层。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在非弯折区内完全覆盖有触控层,能够降低触控屏幕内各膜层出现裂纹或断裂的现象,进而以保证整个触控屏幕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柔性基板和有机涂覆层,触控层层叠于柔性基板和有机涂覆层之间,其中,触控层的电极子层设于绝缘子层远离柔性基板的一侧。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柔性基板,能够对触控层形成支撑和承载的作用,以保证触控层的正常使用和功能的实现。通过有机涂覆层,能够对触控层形成封装和保护的作用,以避免外界灰尘、水汽等侵蚀触控屏幕内各膜层结构或者其他电子结构,影响触控屏幕的正常使用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缓冲层,缓冲层连接于柔性基板和触控层的连接子层之间,并用于缓解触控层受到的压力。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在柔性基板和触控层的连接子层之间设置缓冲层,使得缓冲层能够缓解触控层受到的压力,进而能够对触控层内各膜层形成保护的效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另提供一种触控屏幕,具有弯折区,弯折区内设有触控层,触控层内布设有网格线,触控层内还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沟道将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任意相邻两个电极区之间的网格线在沟道处形成断口,且各个断口均平行于弯折区的弯折中心轴线。
本申请触控屏幕,同样通过在触控层内布设网格线,并通过设置多条沟道以断开网格线,能够使得网格线分割形成多个独立的电极区,以通过多个电极区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触控层的触控感应检测功能,进而使得触控屏幕能够实现触摸控制的效果。
本申请触控屏幕通过设置各个断口均平行于弯折区的弯折中心轴线,也即设置各个断口的边界平行于弯折中心轴线,以形成分散触控屏幕弯折时产生的应力的效果,避免在断口处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同时,通过设置各个断口均平行于弯折区的弯折中心轴线,能够增大断口在沿弯折中心轴线方向上的面积,进一步分散弯折时产生的应力,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进而避免触控层内各膜层在断口处出现裂纹或断裂等,以提高触控屏幕的使用可靠性、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断口的宽度为4~5.5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层包括层叠的电极子层、绝缘子层和连接子层,电极子层构造为布设于绝缘子层第一表面上的网格线,电极子层还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沟道将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连接子层位于绝缘子层背离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连接子层设有多个连接段,绝缘子层设有多个过孔,至少部分电极区通过过孔和连接段依次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子层设有多个支撑段,在每个支撑段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格线在断口处具有端头,端头构造为断口的边界;一个端头具有第一长度L1,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与端头重合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支撑段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5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区在过孔处具有第一连接端,连接段在过孔处具有第二连接端,且第二连接端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之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第二连接端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3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区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和多个导通段,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均呈阵列排布,且相互交错设置,导通段沿第一方向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之间,以用于在第一方向将多个第一电极导通;连接段沿第二方向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将多个第二电极依次导通,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为夹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非弯折区,非弯折区位于弯折区的至少一侧,触控层还至少部分设于非弯折区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位于弯折区的相对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内完全覆盖有触控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柔性基板和有机涂覆层,触控层层叠于柔性基板和有机涂覆层之间,其中,触控层的电极子层设于绝缘子层远离柔性基板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缓冲层,缓冲层连接于柔性基板和触控层的连接子层之间,并用于缓解触控层受到的压力。
第三方面,本申请又提供一种触控屏幕,具有弯折区,弯折区内设有触控层,触控层内布设有网格线,触控层内还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沟道将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任意相邻两个电极区之间的网格线在沟道处具有端头,且端头的宽度大于网格线的宽度。
本申请触控屏幕,同样通过在触控层内布设网格线,并通过设置多条沟道以断开网格线,能够使得网格线分割形成多个独立的电极区,以通过多个电极区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触控层的触控感应检测功能,进而使得触控屏幕能够实现触摸控制的效果。
本申请触控屏幕通过设置端头的宽度大于网格线的宽度,能够增大触控屏幕弯折时在端头处的应力承受面积,进而能够形成分散触控屏幕弯折时在端头处产生的应力的效果,以改善弯折时在端头处的应力集中,避免触控层内各膜层在断口处出现裂纹或断裂等现象,进而能够提高触控屏幕的使用可靠性、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5um。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5um,以增大端头的受力面积,形成分散触控屏幕弯折时在端头处产生的应力的效果,进而能够改善弯折时在端头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端头构造为断口的边界的形状为弧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端头构造为断口的边界的形状为圆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层包括层叠的电极子层、绝缘子层和连接子层,电极子层构造为布设于绝缘子层第一表面上的网格线,电极子层还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沟道将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连接子层位于绝缘子层背离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连接子层设有多个连接段,绝缘子层设有多个过孔,至少部分电极区通过过孔和连接段依次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子层设有多个支撑段,在每个支撑段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格线在断口处具有端头,端头构造为断口边界;一个端头具有第一长度L1,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与端头重合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支撑段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子层还设有多个连接段,绝缘子层设有多个过孔,至少部分电极区通过过孔和连接段依次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第二连接端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3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区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和多个导通段,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均呈阵列排布,且相互交错设置,导通段沿第一方向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之间,以用于在第一方向将多个第一电极导通;连接段沿第二方向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将多个第二电极依次导通,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为夹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非弯折区,非弯折区位于弯折区的至少一侧,触控层还至少部分设于非弯折区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位于弯折区的相对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内完全覆盖有触控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柔性基板和有机涂覆层,触控层层叠于柔性基板和有机涂覆层之间,其中,触控层的电极子层设于绝缘子层远离柔性基板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缓冲层,缓冲层连接于柔性基板和触控层的连接子层之间,并用于缓解触控层受到的压力。
第四方面,本申请又提供一种触控屏幕,具有弯折区,弯折区内设有触控层,触控层包括层叠的电极子层、绝缘子层和连接子层,电极子层构造为布设于绝缘子层第一表面上的网格线,电极子层还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沟道将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任意相邻两个电极区之间的网格线在沟道处形成断口,连接子层位于绝缘子层背离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连接子层设有多个支撑段,在每个支撑段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
本申请触控屏幕通过设置电极子层构造为布设于绝缘子层的第一表面上的网格线,并通过设置多条沟道以断开网格线,能够使得网格线分割形成多个独立的电极区,以通过多个电极区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触控层的触控感应检测功能,进而使得触控屏幕能够实现触摸控制的效果。
本申请触控屏幕通过设置支撑段,并设置在每个支撑段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以在电极子层和绝缘子层相对的方向上,使得支撑段与端头之间能够形成重叠的效果,进而使得支撑段在连接子层中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也即能够增强连接子层在断口处的应力承载能力,避免连接子层在断口处出现裂纹或断裂等现象,以提高触控屏幕的使用可靠性、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um。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支撑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um,能够保证支撑段的应力承载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连接子层在断口处的应力承载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格线在断口处具有端头,端头构造为断口的边界;一个端头具有第一长度L1,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与端头重合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与端头重合部分的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能够确保支撑段与端头之间,在电极子层和绝缘子层相对的方向上的重叠长度,以进一步保证支撑段的应力承载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支撑段的宽度。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支撑段的宽度,在能够在提高连接子层在弯折时的应力承载能力的同时,使得支撑段不对电子设备显示时的出光造成影响,以提高触控层的使用效果和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子层还设有多个连接段,绝缘子层设有多个过孔,至少部分电极区通过过孔和连接段依次导通。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连接子层还设有多个连接段,并在绝缘子层内设有多个过孔,通过过孔以在连接段处实现桥接的效果,也即形成连接段通过过孔依次导通至少部分电极区的效果,以使得至少部分电极区能够相互导通并实现其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断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8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格线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子网格线、和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二子网格线,任一第一子网格线与多条第二子网格线相交以形成多个交叉部;网格线在断口处具有端头,端头的一端连通至交叉部,另一端构造为断口的边界,端头的长度为0.5~3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的宽度大于网格线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5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端头构造为断口的边界的形状为弧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端头构造为断口的边界的形状为圆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个断口均平行于弯折区的弯折中心轴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子层还设有多个连接段,绝缘子层设有多个过孔,至少部分电极区通过过孔和连接段依次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区在过孔处具有第一连接端,连接段在过孔处具有第二连接端,且第二连接端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之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第二连接端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3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区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和多个导通段,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均呈阵列排布,且相互交错设置,导通段沿第一方向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之间,以用于在第一方向将多个第一电极导通;连接段沿第二方向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将多个第二电极依次导通,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为夹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非弯折区,非弯折区位于弯折区的至少一侧,触控层还至少部分设于非弯折区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位于弯折区的相对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内完全覆盖有触控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柔性基板和有机涂覆层,触控层层叠于柔性基板和有机涂覆层之间,其中,触控层的电极子层设于绝缘子层远离柔性基板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缓冲层,缓冲层连接于柔性基板和触控层的连接子层之间,并用于缓解触控层受到的压力。
第五方面,本申请再提供一种触控屏幕,具有弯折区,弯折区内设有触控层,触控层包括层叠的电极子层、绝缘子层和连接子层,电极子层构造为布设于绝缘子层第一表面上的网格线,电极子层还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沟道将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连接子层位于绝缘子层背离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连接子层设有多个连接段,绝缘子层设有多个过孔,至少部分电极区通过过孔和连接段依次导通,电极区在过孔处具有第一连接端,连接段在过孔处具有第二连接端,且第二连接端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之内。
本申请触控屏幕,同样通过设置电极子层构造为布设于绝缘子层的第一表面上的网格线,并通过设置多条沟道以断开网格线,能够使得网格线分割形成多个独立的电极区,以通过多个电极区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触控层的触控感应检测功能,进而使得触控屏幕能够实现触摸控制的效果。
本申请触控屏幕通过设置第二连接端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之内,以提高网格线的应力承受面积,进而能够避免应力在第一连接端的集中现象,进而避免触控层内各膜层在断口处出现裂纹或断裂等,以提高触控屏幕的使用可靠性、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第二连接端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3um。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二连接端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3um,能够在保证第一连接端应力承受面积的同时,避免第一连接端影响电子设备显示时的出光,以提高触控层的使用效果和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断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8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格线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子网格线、和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二子网格线,任一第一子网格线与多条第二子网格线相交以形成多个交叉部;网格线在断口处具有端头,端头的一端连通至交叉部,另一端构造为断口的边界,端头的长度为0.5~3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的宽度大于网格线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5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端头构造为断口的边界的形状为弧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端头构造为断口的边界的形状为圆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个断口均平行于弯折区的弯折中心轴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子层设有多个支撑段,在每个支撑段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格线在断口处具有端头,端头构造为断口边界;一个端头具有第一长度L1,支撑段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与端头重合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支撑段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区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和多个导通段,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均呈阵列排布,且相互交错设置,导通段沿第一方向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之间,以用于在第一方向将多个第一电极导通;连接段沿第二方向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将多个第二电极依次导通,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为夹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非弯折区,非弯折区位于弯折区的至少一侧,触控层还至少部分设于非弯折区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位于弯折区的相对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内完全覆盖有触控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柔性基板和有机涂覆层,触控层层叠于柔性基板和有机涂覆层之间,其中,触控层的电极子层设于绝缘子层远离柔性基板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还包括缓冲层,缓冲层连接于柔性基板和触控层的连接子层之间,并用于缓解触控层受到的压力。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本申请第一至第五方面任一种触控屏幕,触控屏幕固定于壳体上。
可以理解的,对于本申请所提供的电子设备,其通过触控屏幕实现触摸控制功能。而电子设备所谓触控屏幕,则于上述本申请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的触控屏幕配合,以降低触控屏幕内弯折时各膜层结构的应力集中问题,并避免了触控屏幕弯折时各膜层可能出现断裂或裂纹的现象,进而保证了本申请电子设备的使用可靠性和使用体验感。也即,由于本申请所提供的电子设备使用了第一至第五方面任一种触控屏幕,因此,本申请所提供的电子设备具备了上述任一方面中所提供的触控屏幕所有可能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电子设备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电子设备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触控层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电子设备的触控屏幕的触控层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实现方式中触控层在位置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触控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实现方式中触控层在位置D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中在位置P-P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触控层中的网格线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触控层中的网格线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触控层中的网格线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实现方式中触控层在位置C-C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5所示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在位置H处的局部放大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实现方式中在位置T处的局部放大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4所示实现方式中在位置N处的局部放大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触控屏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触控屏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触控屏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0为触控屏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1为一对比实施例中触控层中的网格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所示实施例中触控层在弯折时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屏幕的触控层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所示实施例中触控层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5为触控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所示实现方式中的网格线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27为触控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8为触控屏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触控屏幕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图29所示实施例中触控屏幕的触控层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1为触控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图31所示实现方式中的网格线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33为触控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4为触控屏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触控屏幕的触控层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6为图35所示实施例中触控层在位置Y-Y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7为图35所示实现方式中在位置U-U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8为触控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9为触控屏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0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触控屏幕的触控层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1为图40所示实施例中触控层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2为触控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3为图42所示实现方式中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4为图40所示触控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5为图40所示触控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6为触控屏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电子设备10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电子设备100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本申请电子设备100可以实现折叠、弯曲的效果,其包括壳体101、以及触控屏幕10,触控屏幕10固定于壳体101上。
其中,触控屏幕10用于实现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触摸感应、检测和画面显示功能。
壳体101用于对触控屏幕10形成支撑、固定和保护的效果,以使得固定于壳体101上的触控屏幕10能够正常实现其触摸检测和感应的功能。
同时,壳体101还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如在摔、磕、碰等情形下,对触控屏幕10、以及设于壳体101内部的其他电子器件或结构形成固定和保护的作用。并能够对触控屏幕10、以及其他设于壳体101内部的电子器件或结构形成密封效果,以避免外界水汽、灰尘等杂质侵蚀设于壳体101内部的电子器件或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触控屏幕10可以从壳体101的一侧向外露出,以能够实现触摸感应、检测和画面显示功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10也可以设于壳体101的内部,壳体101在靠近触控屏幕10画面显示表面的一侧可以设为透明结构,在对触控屏幕10形成保护效果的同时,使得触控屏幕10能够正常实现其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现方式中,仅以电子设备100为手机为例进行示例性介绍,并不限定本申请电子设备100仅能够为手机。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为平板电脑、电视、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或者其他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具有弯折区100a,弯折区100a内具有弯折中心轴线100b。可以理解的,折叠式的电子设备100,可以绕弯折中心轴线100b弯折、弯曲或者折叠。
电子设备100的的壳体101、触控屏幕10、以及其他基板、显示屏幕等结构或部件,位于弯折区100a内的至少部分结构均为柔性,以能够弯折、弯曲或者折叠,进而在实现电子设备100正常功能的同时,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弯折、弯曲或者折叠等效果,以提高用户使用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使用体验感,并提高本申请电子设备100携带的便利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对电子设备100的弯折区100a、和弯折中心轴线100b的位置、结构和面积大小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代表电子设备100进行弯折时,弯折区100a和弯折中心轴线100b的实际位置、结构和面积大小。也即,电子设备100在弯折过程中,弯折区100a和弯折中心轴线100b的实际位置、结构和面积大小均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弯折区100a还可以全部覆盖整个电子设备100,也即电子设备100可以实现卷轴形态的效果。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弯折区100a还可以局部覆盖电子设备100,也即弯折区100a的布设位置和布设数量均可以调整。图2仅对电子设备100的弯折区100a的数量为1个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弯折区100a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如2个、3个等数量,也即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实现双折、三折等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壳体101内部还可以设有电池(图中未示出)、以及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等用于实现电子设备100功能的其他结构。
可以理解的,电池可以作为电子设备100的供电装置,也即作为电子设备100的电源设置于壳体101的内部,其可以用于为电子设备100实现其正常功能提供电能。电路板可以与电子设备100内的各个电子结构或器件等电性连接,以能够接收或者传输各类信号,以控制各个电子结构或器件协同配合工作,共同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各个功能。
请参阅图3,图3为图1所示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图3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显示层11、触控层12、以及保护层13,也即触控层12位于显示层11和保护层13之间,且触控层12和保护层13均位于显示层11的出光一侧。
其中,显示层11、触控层12、以及保护层13之间可以通过胶粘或其他的连接方式连接,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保护层13为柔性且透光材料制成,并用于实现对触控层12、显示层11以及设于触控屏幕10内的其他电子结构形成封装、保护的效果,以避免外界水汽、灰尘等杂质侵蚀触控屏幕10,影响触控屏幕10的使用效果和使用体验感。
在图3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对保护层13的结构尺寸和位置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表示保护层13的实际结构和结构尺寸,例如,保护层13的实际厚度尺寸可以依据电子设备100的设计需求而调整。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保护层13为柔性材料,能够在电子设备100进行弯曲、折叠时,保护层13的至少部分结构可以随电子设备100的弯折而折叠。通过设置保护层13为透光材料制成,以使得显示层11用于显示画面、或者控制界面的光线能够穿过保护层13并向外射出,以形成电子设备100可视的效果。
显示层11用于实现电子设备100的画面显示等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显示层11可以包括显示区11a和非显示区11b。非显示区11b围设于显示区11a的***。
具体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显示区11a内可以设有多个用于显示画面的子像素(图中未示出)、以及可以布设与子像素电性连接并用于为子像素提供驱动信号的走线,如多条扫描线和多条数据线等。
非显示区11b内可以布设有与各个子像素电性连接的驱动电路,如扫描驱动电路、数据驱动电路等,以通过与各个子像素电性连接的走线控制各个子像素工作,以实现显示层11向外发出光线并实现画面显示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以显示层11的显示区11a和非显示区11b位于同一层为例,对显示层11的功能等进行示例性说明,但并不限定显示区11a和非显示区11b仅能够在显示层11的同一侧。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显示层11的非显示区11b还可以位于触控屏幕10的其他位置,能够实现触控屏幕10窄边显示、无边框显示、或者全面屏显示的效果,以进一步提升触控屏幕10的屏占比。
显示层11为柔性显示层,以能够在电子设备100进行弯曲、折叠时,显示层11可以随电子设备100的弯折而折叠,以在实现电子设备100的画面显示、或操作界面显示的功能的同时,能够形成弯折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电子设备100中的显示层11可以为液晶显示层、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层、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层、或其他能够用于实现触控屏幕10画面显示功能的显示层,本申请实现方式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触控层12可以与显示层11形成配合,以实现触控屏幕10的触摸感应、检测以及画面显示的功能。进而能够实现电子设备100接收外界输入指令、或者向外界输出反馈信息等功能,以形成电子设备100与用户(也即电子设备100的操作者)之间的人机互动效果。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层11可以用于显示操作界面,用户可以利用手指、触笔等方式触摸触控层12,从而引起触控层12内部产生电信号变化,以实现选择显示的指令、控制操作界面等效果。
其中,触控屏幕10可以为自容式触控屏、互容式触控屏、或者其他结构的触控屏。
在本申请实现方式中,以触控屏幕10为互容式触控屏为例进行示例性介绍,但不限于本申请电子设备100内的触控屏幕10的结构仅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触控屏幕10还可以为其他能够实现触摸感应和检测效果的触控屏幕。
同时,触控屏幕10在电子设备100内的设置位置也可以依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调整,图3仅以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示例性介绍,并不限定触控屏幕10仅能够为图3所示的实现方式。
请参阅图4,图4为触控层12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在图4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以触控屏幕10为互容式触控结构为例,对本申请电子设备100内的触控层12的工作原理进行示例性介绍。
如图4所示,互容式触控结构包括分别沿不同方向延伸的多个触控驱动电极Tx、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Rx,且多个触控驱动电极Tx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Rx相互交错排列(请配合参阅图5)。
例如,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触控驱动电极Tx可以沿纵向(如图5所示的第二方向002)依次连通,触控感应电极Rx可以沿横向(如图5所示的第一方向001)依次连通。
其中,各个触控驱动电极Tx、和各个触控感应电极Rx均与触控驱动电路14连通,且各个触控驱动电极Tx均被施加触控驱动信号,并产生能够被触控感应电极Rx接收的电场线E,以在任意一个触控驱动电极Tx、和与其相邻的一个触控感应电极Rx之间,形成用于耦合电容。可以理解的,形成耦合电容的一个触控驱动电极Tx和一个触控感应电极Rx,分别构造为耦合电容的两极。
当人体的手指F触摸到触控屏幕10,例如触摸到层叠设于触控屏幕10上的保护层13时,将改变触摸点Q附近两个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的数值,也即改变了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量,使得触控感应电极Rx接收到的感应信号发生改变,如触控感应电极Rx所接受到的电场线E减少。
触控驱动电路14基于触控感应电极Rx获取各个耦合电容的数值大小,并基于检测到的耦合电容值变化数据计算出触摸点Q的位置,进而以形成触控屏幕10的触摸感应、检测功能。
其中,图4仅以通过手指F改变耦合电容值大小的效果。在其他实现方式中,还可以通过其他导体,如触控笔等,实现改变耦合电容值大小的效果。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图5为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触控层12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实现方式中触控层12在位置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触控层12用于实现触控屏幕10的触摸感应和检测功能,在图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其可以包括检测区12a和走线区12b,走线区12b围设于检测区12a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以走线区12b围设于检测区12a的***为例,对走线区12b进行示例性描述。在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走线区12b的实际布设位置,可以依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检测区12a对应于显示层11的显示区11a设置,以使得显示层11在显示区11a用于显示画面发出的光线能够穿过检测区12a并射出。
走线区12b与显示层11的非显示区11b对应设置,以用于布设多条连接线12c、和控制芯片12d。
可以理解的,连接线12c可以实现检测区12a内的各个电子结构或器件,与控制芯片12d之间的电性连接,并能够实现信号传输的效果。控制芯片12d可以向位于检测区12a内的各个电子结构或者器件施加控制信号、或者能够接收各个电子结构或者器件的反馈信号,以控制各个电子结构或者器件之间的协同工作,进而实现触控层12的触摸感应和检测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以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对连接线12c和控制芯片12d的结构、布设位置以及布设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连接线12c和控制芯片12d在实际设计中的结构、布设位置以及布设方式等。也即,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连接线12c和控制芯片12d的实际结构、布设位置、布设方式、以及布设数量等均可以依据实际设计需求而调整。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芯片12d的布设数量还可以为1个。
同时,检测区12a和走线区12b的布设面积尺寸,也均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图5仅以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对检测区12a和走线区12b的结构、位置等进行示例性说明。
可以理解的,当人体的手指F等触摸触控层12的检测区12a内时,能够被触控层12感应和检测到手指F与触控屏幕10之间形成的触摸点Q的位置,进而以实现触摸感应和检测的效果。
如图6所示,触控层12包括层叠设置的电极子层121、绝缘子层122和连接子层123。绝缘子层122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1221和第二表面1222,并连接于电极子层121和连接子层123之间,以用于实现电极子层121和连接子层123之间相互间隔的效果,以避免线路串扰。在图6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子层121连接于绝缘子层122的第一表面1221,连接子层123连接于绝缘子层122的第二表面1222。
其中,绝缘子层122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氧化硅等致密惰性材料,以能够实现不同膜层间的电性隔离和外部环境隔离。
请继续参阅图5。在图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子层121构造为布设于绝缘子层122的第一表面1221上的网格线1211(请参阅图8)。电极子层121还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1211的多条沟道1212,多条沟道1212将网格线1211分割为多个电极区1213。
其中,沟道1212的结构尺寸和布设位置等,均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图5所示实现方式中,仅以沟道1212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本申请所提出的触控屏幕10中,用于将网格线1211分割为多个独立的电极区1213的沟道的结构特征仅限于此。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多条沟道1212,将网格线1211断开,以实现分割形成多个独立的电极区1213的效果,进而能够使得各个电极区1213独立,并实现不同的功能,再通过多个电极区1213之间的相互配合工作,以实现触控层12的触控感应检测功能。
如图5所示,在电极子层121的平面方向上,各个电极区1213的形状均可以为菱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以电极区1213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对电极区1213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电极区1213的实际结构形状和结构尺寸。也即,在电极区1213的实际设计需求中,可以依据实际设计需要调整电极区1213的结构形状和结构尺寸,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电极区1213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2131、多个第二电极12132、和多个导通段12133,多个第一电极12131和多个第二电极12132均呈阵列排布,且相互交错设置。
导通段12133沿第一方向001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12131之间,以用于在第一方向001将多个第一电极12131导通。
连接段1231(请参阅图6)沿第二方向002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12132之间,以用于在第二方向002上将多个第二电极12132依次导通,其中,第一方向001与第二方向002互为夹角。
换言之,在图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区1213包括多个第一电极组B1和多个第二电极组B2。多个第一电极组B1沿第二方向002依次间隔排列,且相互平行。多个第二电极组B2沿第一方向001依次间隔排列,且相互平行。
每个第一电极组B1内,均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2131,多个第一电极12131沿第一方向001依次间隔排列,导通段12133沿第一方向001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12131之间,以沿第一方向分别导通各个第一电极组B1内的各个第一电极12131。
每个第二电极组B2内,均包括多个第二电极12132,多个第二电极12132沿第二方向002依次间隔排列。连接段1231沿第二方向002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12132之间,以沿第二方向002分别导通各个第二电极组B2内的各个第二电极12132。
其中,在图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方向001和第二方向002相互垂直。
第一电极12131可以构造为触控驱动电极Tx,第二电极12132可以构造为触控感应电极Rx。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将第一电极12131构造为触控驱动电极Tx,第二电极12132构造为触控感应电极Rx,以使得第一电极12131能够实现上述触控驱动电极Tx的功能,第二电极12132能够实现上述触控感应电极Rx的功能。并通过第一电极12131和第二电极12132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实现触控层12的触摸感应、检测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图5仅以第一电极12131构造为触控驱动电极Tx,第二电极12132构造为触控感应电极Rx为例,对第一电极12131和第二电极12132的结构和排布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第一电极12131和第二电极12132的实际结构和排布方式。
也即,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12131和第二电极12132的实际结构和排布方式均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12131可以构造为触控感应电极Rx,第二电极12132可以构造为触控驱动电极Tx。
请继续参阅图6。在图6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子层123位于绝缘子层122的第二表面1222上,连接子层123设有多个连接段1231,绝缘子层122设有多个过孔1223,至少部分电极区1213通过过孔1223和连接段1231依次导通。也即,连接段1231通过过孔1223,能够沿第二方向002依次导通各个第二电极12132,也即通过连接段1231和过孔1223之间的配合,能够在第二方向002上,实现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电极12132之间桥接连通的效果。
如图6所示,触控层12还包括柔性基板15、以及有机涂覆层(Over Coating,OC)16,触控层12位于层叠于柔性基板15和有机涂覆层16之间。其中,触控层12的电极子层121设于绝缘子层122远离柔性基板15的一侧。柔性基板15、触控层12、以及有机涂覆层16依次层叠,且有机涂覆层16位于触控层12远离显示层11的一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有机涂覆层16可以连接于触控层12和保护层13之间。
其中,柔性基板15可以为柔性材质,并用于对层叠于柔性基板15一侧表面上的触控层12、和有机涂覆层16、或者其他膜层结构等形成制成和承载的作用,以能够保证触控层12的正常使用和功能的实现。
有机涂覆层16能够对触控层12形成封装和保护的作用,以避免外界灰尘、水汽等侵蚀触控屏幕10内各膜层结构或者其他电子结构,影响触控屏幕10的正常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7,图7为触控层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10还包括缓冲层17,缓冲层17连接于柔性基板15和触控层12的连接子层123之间,并用于缓解触控层12受到的压力。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在柔性基板15和触控层12的连接子层123之间设置缓冲层17,使得缓冲层17能够缓解触控层12受到的压力,进而能够对触控层12内各膜层形成保护的效果。
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图8为图5所示实现方式中触控层12在位置D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中在位置P-P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8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网格线1211包括多条第一子网格线1211a和多条第二子网格线1211b,多条第一子网格线1211a相互平行布置,多条第二子网格线1211b相互平行设置,且任一第一子网格线1211a与多条第二子网格线1211b相交以形成多个交叉部1211c和多个网口1211d。
交叉部1211c和网口1211d均呈阵列排布,且相互交错设置,以形成网格状结构。显示层11发射出的光线可以从网口1211d向外射出,进而能够避免位于显示层11出光方向上的网格线1211遮挡显示层11发出的用于显示画面的光线。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子网格线1211a、和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二子网格线1211b,并且设置任一第一子网格线1211a与多条第二子网格线1211b相交,使得第一子网格线1211a和第二子网格线1211b能够形成网格状结构,能够在保证各个电极区1213正常功能的同时,不对显示层11显示时的出光造成影响。
也即,通过设置第一子网格线1211a和第二子网格线1211b相交,以形成网格状结构,能够在实现触控层12触摸感应检测功能的同时,保证显示层11显示出光率和出光效果。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对网格线1211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网格线1211的实际结构和实际布设方式。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一子网格线1211a和第二子网格线1211b之间的夹角为90度。也即,在电极子层121的平面方向上,网格线1211的网口1211d为正方形形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子网格线1211a和第二子网格线1211b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为其他数值的夹角,例如60度、70度、80度等,在电极子层121的平面方向上,在网口1211d的结构形状还可以为菱形等。
也即,第一子网格线1211a和第二子网格线1211b之间的夹角可以依据实际光学需求等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任意相邻两个电极区1213之间的网格线1211在沟道1212处具有形成断口12111。可以理解的,多个断口12111能够实现断开网格线1211的效果,当断口12111在某一方向上连续设置时,能够形成沟道1212,进而以形成电极子层121分割成多个独立的电极区1213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触控层12通过布设网格线1211,并通过设置多条沟道1212以断开网格线1211,能够使得网格线1211分割形成多个独立的电极区1213,以通过多个电极区1213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触控层12的触控感应检测功能,进而使得触控屏幕10能够实现触摸控制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仅以沟道1212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对沟道1212的结构形状、延伸方向、以及结构尺寸的特征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沟道1212的实际结构形状、延伸方向、和结构尺寸等特征仅能够为图8所示。
具体的,位于相邻两个电极区1213内的网格线1211,在形成沟道1212的位置处,具有端头12112,端头12112构造为断口12111的边界。换言之,网格线1211在断口12111处具有端头12112,且端头12112的一端连通至交叉部1211c,其远离交叉部1211c的另一端构造为断口12111的边界。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端头12112、交叉部1211c等结构,实质上均为网格线1211在不同位置、或用于实现不同功能的部分结构。本申请为了便于描述,故对网格线1211在不同位置、或用于实现不同功能的部分结构进行区分,但不表示端头12112、交叉部1211c等,与网格线1211其他部分的材质、制程等有区别。
可以理解的,在图8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对应于一个断口12111,可以通过两个相对的端头12112,以分别构造为断口12111相对的两个边界,进而以形成一个断口12111。
如图9所示,断口12111的宽度W1大于或等于8um。
换言之,断口12111的宽度W1可以为8um、10um、20um、或者其他大于或者8um的数值。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触控屏幕10通过设置断口12111的宽度W1大于或等于8um,形成扩大沟道1212宽度的效果,以能够在触控屏幕10弯折时,减小在断口12111处的应力集中现象,避免触控层12内各膜层在断口12111处出现裂纹或断裂等现象,进而能够提高触控屏幕10的使用可靠性、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12112长度为0.5~3um。
具体的,如图9所示,在电极子层121的平面方向上,端头12112具有第一长度L1,也即第一长度L1为0.5~3um。端头12112的第一长度L1为,端头12112连通至交叉部1211c的一端,与其远离交叉部1211c的另一端之间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端头12112的长度为0.5~3um,能够避免网格线1211在交叉部1211c存在尖角而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同时,通过设置断口12111处,端头12112的长度为0.5~3um,以形成进一步扩大沟道1212的宽度的效果,能够进一步减小弯折时在断口12111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10,图10为触控层12中的网格线12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端头12112的宽度W2大于网格线1211的宽度W3。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端头12112的宽度W2大于网格线1211的宽度W3,能够增大触控屏幕10弯折时在端头12112处的应力承受面积,进而能够形成分散触控屏幕10弯折时在端头12112处产生的应力的效果,以改善弯折时在端头12112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具体的,在图1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在对应于断口12111位置处,构造为断口12111边界的至少部分网格线1211,其一端连通至交叉部1211c,远离交叉部1211c的另一端构造为端头12112,且在触控层12的平面方向上,端头12112构造为断口12111边界的形状为圆弧。
也即,端头12112构造为断口12111边界的形状为圆弧,且圆弧的直径大于网格线1211的宽度W3,进而以形成端头12112的宽度W2大于网格线1211的宽度W3的效果。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以端头12112构造为断口12111的边界为圆弧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端头12112构造为断口12111边界的形状仅限于圆弧。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在触控层12的平面方向上,端头12112构造为断口12111的边界的形状为弧形。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12112构造为断口12111边界的形状还可以为椭圆弧形、或者其他弧形等。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端头12112构造为断口12111的边界的形状为弧形,能够使集中于端头12112的应力,能够在端头12112构造为断口12111的边界,圆滑过渡并分散,以进一步降低应力集中的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12112的宽度W2大于或等于3.5um。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端头12112的宽度W2大于或等于3.5um,以增大端头12112的受力面积,形成分散触控屏幕10弯折时,各膜层结构在端头12112处产生的应力的效果,进而能够改善弯折时在端头12112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以端头12112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示例性介绍。在本申请的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12112还可以一端连通至交叉部1211c,远离交叉部1211c的另一端构造为断口12111的边界(如图8所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11,图11为触控层12中的网格线12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11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各个断口12111均平行于弯折区100a的弯折中心轴线100b。
具体的,如图11所示,当电子设备100绕弯折中心轴线100b弯折时,位于弯折区100a内的触控层12中的至少部分结构,同时绕弯折中心轴线100b弯折。在电极子层121的平面方向上,各个断口12111的边界延伸方向,与弯折中心轴线100b平行。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各个断口12111均平行于弯折区100a的弯折中心轴线100b,也即,通过设置各个断口12111的边界均平行于弯折中心轴线100b,以形成分散触控屏幕10弯折时产生的应力的效果,避免在断口12111处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
同时,通过设置各个断口12111均平行于弯折区100a内的弯折中心轴线100b,能够增大断口12111在沿弯折中心轴线100b方向上的面积,进一步分散弯折时产生的应力,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12和图13,图12为触控层12中的网格线12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实现方式中触控层12在位置C-C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连接子层123设有多个支撑段1232,在每个支撑段1232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1232在第一表面1221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12111。其中,所述支撑段1232的长度方向,也即是支撑段1232的延伸方向。
具体的,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应于触控层12中的非桥接位置处,连接子层123在绝缘子层122的第二表面1222一侧还设有支撑段1232。换言之,对应于至少部分的断口12111,连接子层123通过设置连接段1231,以实现连通至少部分电极区1213的效果。在对应于各个没有设置连接段1231的断口12111位置处,连接子层123设有支撑段1232。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支撑段1232,并设置在每个支撑段1232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1232在第一表面1221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12111,以在电极子层121和绝缘子层122相对的方向上,使得支撑段1232与端头12112之间能够形成重叠的效果,进而使得支撑段1232在连接子层123中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也即能够增强连接子层123在断口12111处的应力承载能力,避免连接子层123在断口12111处出现裂纹或断裂等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所示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段1232的材质可以与连接段1231的材质相同。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支撑段1232的材质还可以依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例如还可以为其他具有较好韧性和强度的材质制成。
同时,在图12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对支撑段1232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支撑段1232的布设位置、结构尺寸等特征。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段1232还可以朝向远离与其对应的断口12111的方向延伸,其延伸走线可以与电极子层121中的至少部分网格线1211对应,也即支撑段1232在第一表面1221上的投影,与至少部分网格线1211重合。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段1232的厚度可以与连接段1231的厚度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3所示。支撑段1232的长度L3大于或等于4um。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支撑段1232的长度L3大于或等于4um,能够保证支撑段1232的应力承载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连接子层123在断口12111处的应力承载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应于一个断口12111,构造为断口12111的边界的一个端头12112具有第一长度L1,支撑段1232在第一表面1221上的投影与端头12112重合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
其中,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支撑段1232在第一表面1221上的投影与端头12112重合部分的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能够确保支撑段1232与端头12112之间,在电极子层121和绝缘子层122相对的方向上的重叠长度,以进一步保证支撑段1232的应力承载能力,形成较好的应力承载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12。如图12所示,端头12112的宽度W2大于或等于支撑段1232的宽度W4。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端头12112的宽度W2大于或等于支撑段1232的宽度W4,在能够在提高连接子层123在弯折时的应力承载能力的同时,使得支撑段1232不对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层11显示时的出光造成影响,以提高触控层12的使用效果和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14和图15,图14为图5所示实现方式中触控层12在位置H处的局部放大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所示实现方式中在位置T处的局部放大平面结构示意图。电极区1213在过孔1223处具有第一连接端1213a,连接段1231(图中粗实线所示)在过孔1223处具有第二连接端1231a,且第二连接端1231a在第一表面1221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1213a之内。可以理解的,第一连接端1213a和第二连接端1231a,在电极子层121和连接子层123相对的方向,为相互层叠关系,并由过孔1223连通。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以连接段1231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连接段1231的实际结构形状、以及实际布线方向等特征。也即,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连接段1231的实际结构形状等特征可以依据实际设计需求,如光学需求、可靠性需求等进行调节,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同时,为了便于区分连接段1231和网格线1211,在图14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以粗实线示意连接段1231,但不表示连接段1231的实际结构特征。
具体的,在图14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位于电极区1213内的多条网格线1211相互交叉以形成多个交叉部1211c。其中,在电极子层121和绝缘子层122相对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叉部1211c与过孔1223对齐,也即网格线1211在对应于过孔1223位置处的至少部分交叉部1211c构造为第一连接端1213a。连接段1231在对应与过孔1223的位置处形成第二连接端1231a。第一连接端1213a和第二连接端1231a通过过孔1223连通,以实现导通部分电极区1213的效果。
第二连接端1231a在第一表面1221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1213a之内。也即,在图1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在绝缘子层122的平面方向上,第一连接端1213a、和第二连接端1231a的结构形状均为圆形,且第一连接端1213a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二连接端1231a的直径。
换言之,在绝缘子层122的平面方向上,第一连接端1213a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第二连接端1231a的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对第一连接端1213a、和第二连接端1231a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1213a、和第二连接端1231a的结构形状还可以为正方形、菱形、或者其他任意多边形,其结构尺寸大小等特征,也可以依据实际设计需求而调整。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连接端1231a在第一表面1221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1213a之内,以提高网格线1211的应力承受面积,进而能够避免应力在第一连接端1213a的集中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15所示。在触控层12的平面方向上,第二连接端1231a在第一表面1221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1213a的边缘之间的距离J为1~3um。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连接端1231a在第一表面1221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1213a的边缘之间的距离J为1~3um,能够在保证第一连接端1213a应力承受面积的同时,避免第一连接端1213a影响触控屏幕10的显示层11显示时的出光,以提高触控层12的使用效果和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16,图16为图14所示实现方式中在位置N处的局部放大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对应没有设置过孔1223的位置,任意相邻的两个连接段1231具有连接部1231b,也即连接部1231b为任意两个相邻的连接段1231连接所形成结构。
在图16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在电极子层121与连接子层123相对的方向上,连接部1231b的延伸方向,与电极子层121的多条网格线1211交叉形成的至少部分交叉部1211c对应。且在电极子层121的平面方向上,连接部1231b的延伸方向与交叉部1211c的长度方向相交,也即二者为非垂直对应。同时,连接部1231b在在第一表面1221上的投影,收容于交叉部1211c之内,进而能够形成增大交叉部1211c面积的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极子层121的应力承载能力,以避免应力集中而导致电极子层121或其他膜层结构产生裂纹或断裂。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6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对连接部1231b、和交叉部1211c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连接部1231b和交叉部1211c的实际结构形状等。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连接部1231b、和交叉部1211c的实际结构形状等均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请参阅图17,图17为触控屏幕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1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上述任一实现方式所提出的触控层12均设于弯折区100a内,以能够针对性的优化触控屏幕10内的膜层结构,能够改善触控屏幕10在弯折区100a弯折时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以降低触控屏幕10在弯折时可能存在的膜层出现裂纹的风险,进而提高电子设备100的良品率和使用体验感。
也即,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可以针对性的对位于弯折区100a内的触控层12进行优化,以避免触控屏幕10在弯折时产生应力集中导致的膜层断裂或裂纹等现象,但并不表示触控屏幕10内仅在弯折区100a内设有用于实现触摸感应和检测功能的触控层,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上述任一实现方式所提出的触控层12还可以布设于触控屏幕10的其他位置处。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18,图18为触控屏幕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包括非弯折区100c,也即电子设备100位于非弯折区100c内的各电子结构、或器件可以不发生折叠、弯曲等。
触控屏幕10的至少部分结构也位于非弯折区100c内,也即触控屏幕10还包括非弯折区100c,非弯折区100c位于弯折区100a的至少一侧,触控层12还至少部分设于非弯折区100c内。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触控层12至少部分设于非弯折区100c内,能够对位于非弯折区100c内的触控层12的各膜层结构进行优化,以提高位于非弯折区100c内的各膜层的应力承载能力,并减小位于非弯折区100c内的各膜层的应力集中现象,避免触控屏幕10在非弯折区内出现膜层断裂或膜层出现裂纹等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图18仅以非弯折区100c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对触控层12的布设位置等进行示例性说明,但并不限定非弯折区100c的布设面积、布设位置等仅能够如图18所示。也即,对应不同的设计需求、或者对应于不同电子设备100的弯折需求,非弯折区100c的布设面积和布设位置等特征均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19,图19为触控屏幕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19所示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100c位于弯折区100a的相对两侧。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20,图20为触控屏幕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2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100c内完全覆盖有触控层12。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在非弯折区100c内完全覆盖有触控层12,能够降低触控屏幕10内各膜层出现裂纹或断裂的现象,进而以保证整个触控屏幕10的使用可靠性。
请一并参阅图21和图22,图21为一对比实施例中触控层12'中的网格线1211'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所示实施例中触控层12'在弯折时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21所示的对比实施例中,网格线1211'的断口12111'宽度太小,从而使得网格线1211'在断口12111'位置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又由于触控屏幕10内部分膜层材质性能韧性不足,弯折特性较差,从而导致触控屏幕10在弯折区100a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部分膜层容易出现裂纹、或者断裂,造成电子设备100在显示时容易出现黑斑、或屏幕失效等问题。
而本申请触控屏幕10通过设置断口12111的宽度W1大于或等于8um,形成扩大沟道1212宽度的效果,以能够在触控屏幕10弯折时,减小在断口12111处的应力集中现象,避免触控层12内各膜层在断口12111处出现裂纹或断裂等现象,进而能够提高触控屏幕10的使用可靠性、使用寿命。进而提高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良品率和使用体验感。
请一并参阅图23和图24,图23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屏幕20的触控层22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4为图23所示实施例中触控层22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触控屏幕20包括多个与触控屏幕10相同的各膜层结构,因此触控屏幕20中,在对应于触控屏幕10中的各膜层结构的编号相同,其区别在于附图标记以“2”开头,而不是以“1”开头。
在图23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20同样具有弯折区200a(请参阅图28所示),弯折区200a内设有触控层22,触控层22内同样包括电极子层221、绝缘子层222和连接子层223。电极子层221构造为布设于绝缘子层222的第一表面2221上的网格线2211。触控层22内同样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2211的多条沟道2212,多条沟道2212将网格线2211分割为多个电极区2213,任意相邻两个电极区2213之间的网格线2211在沟道2212处形成断口22111。
如图24所示,连接子层223同样还设有多个连接段2231,绝缘子层222设有多个过孔2223,至少部分电极区2213通过过孔2223和连接段2231依次导通。
具体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3所示,电极区2213同样包括多个第一电极22131、多个第二电极22132、和多个导通段22133,多个第一电极22131和多个第二电极22132均呈阵列排布,且相互交错设置。
导通段22133沿第一方向001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22131之间,以用于在第一方向001将多个第一电极22131导通。
连接段2231沿第二方向002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22132之间,以用于在第二方向002上将多个第二电极22132依次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22131为触控驱动电极Tx,第二电极22132为触控感应电极Rx。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22131为触控感应电极Rx,第二电极22132为触控驱动电极Tx。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触控屏幕20,同样通过在触控层22内布设网格线2211,并通过设置多条沟道2212以断开网格线2211,能够使得网格线2211分割形成多个独立的电极区2213,以通过多个电极区2213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触控层22的触控感应检测功能,进而使得触控屏幕20能够实现触摸控制的效果。
如图23所示,各个断口22111均平行于弯折区200a的弯折中心轴线200b。
具体的,如图23所示,当电子设备100绕弯折中心轴线200b弯折时,触控层22中的至少部分结构将同时绕弯折中心轴线200b弯折。在电极子层221的平面方向上,各个断口22111的边界延伸方向,与弯折中心轴线200b平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断口22111的宽度W5为4~5.5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3所示。在本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20还包括柔性基板25和有机涂覆层26,触控层22层叠于柔性基板25和有机涂覆层26之间,其中,触控层22的电极子层221设于绝缘子层222远离柔性基板25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20还包括缓冲层27(请参阅图25),缓冲层27连接于柔性基板25和触控层22的连接子层223之间,并用于缓解触控层22受到的压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25,图25为触控层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2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20的连接子层223,同样设有多个支撑段2232,在每个支撑段2232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2232在第一表面2221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2211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段223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25。在本实现方式中,网格线2211的一个端头22112具有第一长度L1,支撑段2232在第一表面2221上的投影,与其对应的一个端头22112重合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26,图26为图25所示实现方式中的网格线2211的局部平面示意图。在图26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端头22112的宽度W6大于、或者等于支撑段2232的宽度W7。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22112的宽度W6大于或等于3.5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27,图27为触控层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2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区2213同样在过孔2223处具有第一连接端2213a,连接段2231同样在过孔2223处具有第二连接端2231a,且第二连接端2231a在第一表面2221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2213a之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22的平面方向上,第二连接端2231a在第一表面2221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2213a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3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28,图28为触控屏幕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28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20还包括非弯折区200c,非弯折区200c位于弯折区200a的至少一侧,触控层22还至少部分设于非弯折区200c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200c位于弯折区200a的相对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200c内完全覆盖有触控层22。
本申请触控屏幕20,通过设置各个断口22111均平行于弯折中心轴线200b,也即,通过设置各个断口22111的边界均平行于弯折中心轴线200b,以形成分散触控屏幕20弯折时产生的应力的效果,避免在断口22111处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
并且,通过设置各个断口22111均平行于弯折中心轴线200b,能够增大断口22111在沿弯折中心轴线200b方向上的面积,进一步分散弯折时产生的应力,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进而避免能够触控屏幕20内的各膜层在断口22111处出现裂纹或断裂等,以提高触控屏幕20的使用可靠性、使用寿命。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种实现方式中的具体结构和技术效果,分别与触控屏幕10中与其对应实现方式中的具体结构合技术效果相同或类似,本实施例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29和图30,图29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触控屏幕30的触控层32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0为图29所示实施例中触控层32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触控屏幕30包括多个与触控屏幕10相同的各膜层结构,因此触控屏幕30中,在对应于触控屏幕10中的各膜层结构的编号相同,其区别在于附图标记以“3”开头,而不是以“1”开头。
在图29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30同样具有弯折区300a(请参阅图34),弯折区300a内设有触控层32,触控层32内同样包括电极子层321、绝缘子层322和连接子层323。电极子层321构造为布设于绝缘子层322的第一表面3221上的网格线3211。
触控层32内同样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3211的多条沟道3212,多条沟道3212将网格线3211分割为多个电极区3213,任意相邻两个电极区3213之间的网格线3211在沟道3212处形成断口32111。
如图30所示,连接子层323同样还设有多个连接段3231,绝缘子层322设有多个过孔3223,至少部分电极区3213通过过孔3223和连接段3231依次导通。
具体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9所示,电极区3213同样包括多个第一电极32131、多个第二电极32132、和多个导通段32133,多个第一电极32131和多个第二电极32132均呈阵列排布,且相互交错设置。
导通段32133沿第一方向001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32131之间,以用于在第一方向001将多个第一电极32131导通。
连接段3231沿第二方向002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32132之间,以用于在第二方向002上将多个第二电极32132依次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32131为触控驱动电极Tx,第二电极32132为触控感应电极Rx。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32131为触控感应电极Rx,第二电极32132为触控驱动电极Tx。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触控屏幕30,同样通过在触控层31内布设网格线3211,并通过设置多条沟道3212以断开网格线3211,能够使得网格线3211分割形成多个独立的电极区3213,以通过多个电极区3213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触控层32的触控感应检测功能,进而使得触控屏幕30能够实现触摸控制的效果。
在图29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任意相邻两个电极区3213之间的网格线3211在沟道3212处具有端头32112,且端头32112的宽度大于网格线3211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3211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5um。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端头3211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5um,以增大端头32112的受力面积,形成分散触控屏幕30弯折时在端头32112处产生的应力的效果,进而能够改善弯折时在端头32112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32的平面方向上,端头32112构造为断口32111的边界的形状为弧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9所示,在触控层32的平面方向上,端头32112构造为断口32111的边界的形状为圆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0所示。在本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30还包括柔性基板35和有机涂覆层36,触控层32层叠于柔性基板35和有机涂覆层36之间,其中,触控层32的电极子层321设于绝缘子层322远离柔性基板35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30还包括缓冲层37(请参阅图31),缓冲层37连接于柔性基板35和触控层32的连接子层323之间,并用于缓解触控层32受到的压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31,图31为触控层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31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30的连接子层323,同样设有多个支撑段3232,在每个支撑段3232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3232在第一表面3221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3211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段323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31。在本实现方式中,网格线3211的一个端头32112具有第一长度L1,支撑段3232在第一表面3221上的投影,与其对应的一个端头32112重合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32,图32为图31所示实现方式中的网格线3211的局部平面示意图。在图32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端头32112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支撑段3232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33,图33为触控层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33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区3213同样在过孔3223处具有第一连接端3213a,连接段3231同样在过孔3223处具有第二连接端3231a,且第二连接端3231a在第一表面3221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3213a之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32的平面方向上,第二连接端3231a在第一表面3221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3213a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3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34,图34为触控屏幕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34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30还包括非弯折区300c,非弯折区300c位于弯折区300a的至少一侧,触控层32还至少部分设于非弯折区300c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300c位于弯折区300a的相对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300c内完全覆盖有触控层32。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所提出的一种触控屏幕30,通过设置端头32112的宽度大于网格线32111的宽度,能够增大触控屏幕30弯折时在端头32112处的应力承受面积,进而能够形成分散触控屏幕30弯折时在端头32112处产生的应力的效果,以改善弯折时在端头32112处的应力集中,避免触控层32内各膜层在断口32111处出现裂纹或断裂等现象,进而能够提高触控屏幕30的使用可靠性、使用寿命。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种实现方式中的具体结构和技术效果,分别与触控屏幕10中与其对应实现方式中的具体结构合技术效果相同或类似,本实施例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35和图36,图35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触控屏幕40的触控层42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6为图35所示实施例中触控层42在位置Y-Y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触控屏幕40包括多个与触控屏幕10相同的各膜层结构,因此触控屏幕40中,在对应于触控屏幕10中的各膜层结构的编号相同,其区别在于附图标记以“4”开头,而不是以“1”开头。
在图3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40同样具有弯折区400a(请参阅图39所示),弯折区400a内设有触控层42,触控层42内同样包括电极子层421、绝缘子层422和连接子层423。电极子层421构造为布设于绝缘子层422的第一表面4221上的网格线4211。
触控层42内同样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4211的多条沟道4212,多条沟道4212将网格线4211分割为多个电极区4213,任意相邻两个电极区4213之间的网格线4211在沟道4212处形成断口42111。
如图36所示,连接子层423同样还设有多个连接段4231,绝缘子层422设有多个过孔4223,至少部分电极区4213通过过孔4223和连接段4231依次导通。
具体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5所示,电极区4213同样包括多个第一电极42131、多个第二电极42132、和多个导通段42133,多个第一电极42131和多个第二电极42132均呈阵列排布,且相互交错设置。
导通段42133沿第一方向001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42131之间,以用于在第一方向001将多个第一电极42131导通。
连接段4231沿第二方向002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42132之间,以用于在第二方向002上将多个第二电极42132依次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42131为触控驱动电极Tx,第二电极42132为触控感应电极Rx。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42131为触控感应电极Rx,第二电极42132为触控驱动电极Tx。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触控屏幕40,同样通过在触控层42内布设网格线4211,并通过设置多条沟道4212以断开网格线4211,能够使得网格线4211分割形成多个独立的电极区4213,以通过多个电极区4213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触控层42的触控感应检测功能,进而使得触控屏幕40能够实现触摸控制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6所示。在本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40还包括柔性基板45和有机涂覆层46,触控层42层叠于柔性基板45和有机涂覆层46之间,其中,触控层42的电极子层421设于绝缘子层422远离柔性基板35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40还包括缓冲层47(请参阅图37),缓冲层47连接于柔性基板45和触控层42的连接子层423之间,并用于缓解触控层42受到的压力。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阅图35和图37,图37为图35所示实现方式中在位置U-U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40的连接子层423,设有多个支撑段4232,在每个支撑段4232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4232在第一表面4221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4211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段423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um。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支撑段423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um,能够保证支撑段4232的应力承载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连接子层423在断口42111处的应力承载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35。如图35所示,端头42112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支撑段4232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4211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支撑段4232的宽度。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端头4211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支撑段4232的宽度,在能够在提高连接子层423在弯折时的应力承载能力的同时,使得支撑段4232不对触控屏幕10的显示层11显示时的出光造成影响,以提高触控层42的使用效果和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37。在本实现方式中,网格线4211的一个端头42112具有第一长度L1,支撑段4232在第一表面4221上的投影,与其对应的一个端头42112重合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支撑段4232在第一表面4221上的投影,与其对应的一个端头42112重合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能够确保支撑段4232与端头42112之间,在电极子层421和绝缘子层422相对的方向上的重叠长度,以进一步保证支撑段4232的应力承载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断口4211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8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42112的长度为0.5~3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42112的宽度大于网格线4211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4211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5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42的平面方向上,端头42112构造为断口42111的边界的形状为弧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42的平面方向上,端头42112构造为断口42111的边界的形状为圆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个断口42111均平行于弯折区的弯折中心轴线400b。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38,图38为触控层4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38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区4213同样在过孔4223处具有第一连接端4213a,连接段4231同样在过孔4223处具有第二连接端4231a,且第二连接端4231a在第一表面4221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4213a之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42的平面方向上,第二连接端4231a在第一表面4221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4213a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3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39,图39为触控屏幕4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39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40还包括非弯折区400c,非弯折区400c位于弯折区400a的至少一侧,触控层42还至少部分设于非弯折区400c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400c位于弯折区400a的相对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400c内完全覆盖有触控层42。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触控屏幕40的触控层42通过设置支撑段4232,并设置在每个支撑段4232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4232在第一表面4221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42111,以在电极子层421和绝缘子层422相对的方向上,使得支撑段4232与端头42112之间能够形成重叠的效果,进而使得支撑段4232在连接子层423中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也即能够增强连接子层423在断口42111处的应力承载能力,避免连接子层423在断口42111处出现裂纹或断裂等现象。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种实现方式中的具体结构和技术效果,分别与触控屏幕10中与其对应实现方式中的具体结构合技术效果相同或类似,本实施例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40和图41,图40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触控屏幕50的触控层52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1为图40所示实施例中触控层52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触控屏幕50包括多个与触控屏幕10相同的各膜层结构,因此触控屏幕50中,在对应于触控屏幕10中的各膜层结构的编号相同,其区别在于附图标记以“5”开头,而不是以“1”开头。
在图4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50同样具有弯折区500a,弯折区500a内设有触控层52,触控层52内同样包括电极子层521、绝缘子层522和连接子层523。电极子层521构造为布设于绝缘子层522的第一表面5221上的网格线5211。
触控层52内同样设有用于断开网格线5211的多条沟道5212,多条沟道5212将网格线5211分割为多个电极区5213,任意相邻两个电极区5213之间的网格线5211在沟道5212处形成断口52111。
如图41所示,连接子层523同样还设有多个连接段5231,绝缘子层522设有多个过孔5223,至少部分电极区5213通过过孔5223和连接段5231依次导通。
具体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0所示,电极区5213同样包括多个第一电极52131、多个第二电极52132、和多个导通段5232,多个第一电极52131和多个第二电极52132均呈阵列排布,且相互交错设置。
导通段5232沿第一方向001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52131之间,以用于在第一方向001将多个第一电极52131导通。
连接段5231沿第二方向002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52132之间,以用于在第二方向002上将多个第二电极52132依次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52131为触控驱动电极Tx,第二电极52132为触控感应电极Rx。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52131为触控感应电极Rx,第二电极52132为触控驱动电极Tx。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触控屏幕50,同样通过在触控层52内布设网格线5211,并通过设置多条沟道5212以断开网格线5211,能够使得网格线5211分割形成多个独立的电极区5213,以通过多个电极区5213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触控层52的触控感应检测功能,进而使得触控屏幕50能够实现触摸控制的效果。
进一步的,在图4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区5213在过孔5223处具有第一连接端5213a,连接段5231在过孔5223处具有第二连接端5231a,且第二连接端5231a在第一表面5221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5213a之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52的平面方向上,第二连接端5231a在第一表面5221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5213a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3um。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连接端5231a在第一表面5221上的投影的边缘,与第一连接端5213a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3um,能够在保证第一连接端5213a应力承受面积的同时,避免第一连接端5213a影响触控屏幕50显示时的出光,以提高触控层52的使用效果和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1所示。在本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50还包括柔性基板55和有机涂覆层56,触控层52层叠于柔性基板55和有机涂覆层56之间,其中,触控层52的电极子层521设于绝缘子层522远离柔性基板55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50还包括缓冲层57(请参阅图43),缓冲层57连接于柔性基板55和触控层52的连接子层523之间,并用于缓解触控层52受到的压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断口5211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8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42和图43,图42为触控层5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3为图42所示实现方式中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42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网格线5211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子网格线5211a、和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二子网格线5211b,任一第一子网格线5211a与多条第二子网格线5211b相交以形成多个交叉部5211c。其中,网格线5211在断口52111处具有端头52112,端头52112的一端连通至交叉部5211c,另一端构造为断口52111的边界。
在图42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层52的连接子层323,同样设有多个支撑段5232,在每个支撑段5232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支撑段5232在第一表面5221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断口5211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段523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52112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支撑段5232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43。在本实现方式中,网格线5211的一个端头52112具有第一长度L1,支撑段5232在第一表面5221上的投影,与其对应的一个端头52112重合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52112的长度为0.5~3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52112的宽度大于网格线5211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头5211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5u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44,图44为图40所示触控层5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44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52的平面方向上,端头52112构造为断口52111的边界的形状为圆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触控层52的平面方向上,端头52112构造为断口52111的边界的形状为弧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45,图45为图40所示触控层5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5所示,各个断口52111均平行于弯折区500a的弯折中心轴线500b。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46,图46为触控屏幕5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在图46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屏幕50还包括非弯折区500c,非弯折区500c位于弯折区500a的至少一侧,触控层52还至少部分设于非弯折区500c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500c位于弯折区500a的相对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非弯折区500c内完全覆盖有触控层52。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触控屏幕50通过设置第二连接端5231a在第一表面5221上的投影,收容于第一连接端5213a之内,以提高网格线5211的应力承受面积,进而能够避免应力在第一连接端5213a的集中现象,进而避免触控层52内各膜层在断口处出现裂纹或断裂等,以提高触控屏幕50的使用可靠性、使用寿命。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种实现方式中的具体结构和技术效果,分别与触控屏幕10中与其对应实现方式中的具体结构合技术效果相同或类似,本实施例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可以理解的,对于本申请所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其通过触控屏幕10实现触摸控制功能。而电子设备100所谓触控屏幕10,则于上述本申请任一实现方式中的触控屏幕配合,以降低触控屏幕内弯折时各膜层结构的应力集中问题,并避免了触控屏幕弯折时各膜层可能出现断裂或裂纹的现象,进而保证了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使用可靠性和使用体验感。
也即,由于本申请所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使用了任一实现方式中任一种触控屏幕,因此,本申请所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具备了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所提供的触控屏幕所有可能的有益效果。
当然,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触控屏幕,具有弯折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内设有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内布设有网格线,所述触控层内还设有用于断开所述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所述沟道将所述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电极区之间的所述网格线在所述沟道处形成断口,且所述断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8u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线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子网格线、和多条相互平行的第二子网格线,任一所述第一子网格线与多条所述第二子网格线相交以形成多个交叉部;
所述网格线在所述断口处具有端头,所述端头的一端连通至所述交叉部,另一端构造为所述断口的边界,所述端头的长度为0.5~3u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包括层叠的电极子层、绝缘子层和连接子层,所述电极子层构造为布设于所述绝缘子层第一表面上的所述网格线,所述电极子层还设有用于断开所述网格线的多条所述沟道,多条所述沟道将所述网格线分割为多个所述电极区;
所述连接子层位于所述绝缘子层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所述连接子层设有多个连接段,所述绝缘子层设有多个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电极区通过所述过孔和所述连接段依次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区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和多个导通段,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均呈阵列排布,且相互交错设置,所述导通段沿第一方向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极之间,以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将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导通;
所述连接段沿第二方向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以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将多个所述第二电极依次导通,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互为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
或,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屏幕还包括柔性基板和有机涂覆层,所述触控层层叠于所述柔性基板和所述有机涂覆层之间,其中,所述触控层的所述电极子层设于所述绝缘子层远离所述柔性基板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屏幕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连接于所述柔性基板和所述触控层的所述连接子层之间,并用于缓解所述触控层受到的压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屏幕还包括非弯折区,所述非弯折区位于所述弯折区的至少一侧,所述触控层还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非弯折区内。
9.一种触控屏幕,具有弯折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内设有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内布设有网格线,所述触控层内还设有用于断开所述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所述沟道将所述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电极区之间的所述网格线在所述沟道处形成断口,且各个所述断口均平行于所述弯折区的弯折中心轴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断口的宽度为4~5.5um。
11.一种触控屏幕,具有弯折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内设有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内布设有网格线,所述触控层内还设有用于断开所述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所述沟道将所述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电极区之间的所述网格线在所述沟道处具有端头,且所述端头的宽度大于所述网格线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5um。
13.一种触控屏幕,具有弯折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内设有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层叠的电极子层、绝缘子层和连接子层,所述电极子层构造为布设于所述绝缘子层第一表面上的网格线,所述电极子层还设有用于断开所述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所述沟道将所述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电极区之间的所述网格线在所述沟道处形成断口,所述连接子层位于所述绝缘子层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所述连接子层设有多个支撑段,在每个所述支撑段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所述支撑段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覆盖一个所述断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um。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线在所述断口处具有端头,所述端头构造为所述断口的边界;
一个所述端头具有第一长度L1,所述支撑段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端头重合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所述第二长度L2小于或等于1/2L1。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支撑段的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子层还设有多个连接段,所述绝缘子层设有多个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电极区通过所述过孔和所述连接段依次导通。
18.一种触控屏幕,具有弯折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内设有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层叠的电极子层、绝缘子层和连接子层,所述电极子层构造为布设于所述绝缘子层第一表面上的网格线,所述电极子层还设有用于断开所述网格线的多条沟道,多条所述沟道将所述网格线分割为多个电极区,所述连接子层位于所述绝缘子层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所述连接子层设有多个连接段,所述绝缘子层设有多个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电极区通过所述过孔和所述连接段依次导通,所述电极区在所述过孔处具有第一连接端,所述连接段在所述过孔处具有第二连接端,且所述第二连接端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收容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之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控屏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控层的平面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端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的边缘,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3um。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19所述的触控屏幕,所述触控屏幕固定于所述壳体上。
CN202211310787.2A 2022-10-25 2022-10-25 触控屏幕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7561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0787.2A CN115756194A (zh) 2022-10-25 2022-10-25 触控屏幕和电子设备
PCT/CN2023/126075 WO2024088226A1 (zh) 2022-10-25 2023-10-24 触控屏幕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0787.2A CN115756194A (zh) 2022-10-25 2022-10-25 触控屏幕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56194A true CN115756194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53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10787.2A Pending CN115756194A (zh) 2022-10-25 2022-10-25 触控屏幕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56194A (zh)
WO (1) WO202408822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8226A1 (zh) * 2022-10-25 2024-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屏幕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7802A1 (en) * 2020-10-27 2022-05-05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control structure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19185583A (ja) * 2018-04-16 2019-10-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用基板、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スクリーン、及び、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スクリーンを備える電子黒板
CN109213369B (zh) * 2018-08-06 2020-04-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及oled显示面板
CN109656407B (zh) * 2018-11-28 2020-08-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金属网格触控电极组件
CN114489363A (zh) * 2020-10-27 2022-05-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和显示设备
CN115756194A (zh) * 2022-10-25 2023-03-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屏幕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8226A1 (zh) * 2022-10-25 2024-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屏幕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88226A1 (zh) 2024-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66838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CN110007804B (zh) 一种触控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66598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90361546A1 (en) Touch panels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s
CN108958539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20150085205A1 (en) Touch panel
CN113126822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27373B (zh) 显示装置
CN111208916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238683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88226A1 (zh) 触控屏幕和电子设备
US11644935B2 (en) Touch panel having second conductive layer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CN114026694A (zh) 触控模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298386A (zh) 触控电极结构及其应用之触控面板
CN112578926A (zh) 触控层组、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终端
CN114237412B (zh)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1403463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20190139308A (ko) 터치 패널
CN115394815A (zh) 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1550436B2 (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86757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22017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0573720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1015746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4237411B (zh)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