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42352A - 一种铺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铺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42352A
CN115742352A CN202211435100.8A CN202211435100A CN115742352A CN 115742352 A CN115742352 A CN 115742352A CN 202211435100 A CN202211435100 A CN 202211435100A CN 115742352 A CN115742352 A CN 1157423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grees
layers
ply
long fiber
carbon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351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卫敏
徐中皓
李亦文
闫鑫
翟云龙
宋男
孙嘉伟
周熙宇
刘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3510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423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42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23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铺层及其应用,所述铺层包括至少六层长纤维层;最外侧的两层的长纤维层的铺设角度各自独立地为25‑35°或‑25~‑35°;所述长纤维层的铺设角度至少有四层不同。本发明所述铺层保证结构在轻质的基础上,具有优异的刚度,振动特性和强度,所述铺层不容易变形,抵抗外部载荷能力高,也不容易发生共振,尤其是弯曲刚度性能,在承受外载荷作用下,结构变形小,NVH性能高,结构在使用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功能性。

Description

一种铺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铺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铺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在材料轻量化设计中,对铺层的设计至关重要。
CN111563339A公开了一种基于变量耦合与软件集成的CFRP导流罩一体化设计方法,包括:对设计变量进行变量耦合操作;在SIEMENS NX中进行几何建模,并将建立的几何模型传递到CFD中;在ICEM CFD中对几何模型进行气动网格划分;在ANSYS FLUENT中对划分后的气动网格进行流动求解,以计算导流罩的表面流场;在APDL中对零件内部的CFRP铺层进行建模,并通过初始铺层设计,编写遗传算法优化铺层角度;在APDL中进行结构有限元建模,并调用ANSYS对模型进行分析。其公开的设计方法能够同时考虑零部件宏观结构学科优化、微观材料铺层学科优化与流体动力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对零部件进行一体化设计。
CN114329763A公开了一种飞机结构中复合材料层合板铺层顺序优化方法包括:在确定铺层数的条件下,选定多个可选铺层顺序;计算各个可选铺层顺序的等效铺层参数;在等效铺层参数约束条件下,以等效铺层参数为优化变量,以屈曲载荷最大为目标,得到最优等效铺层参数;选取与最优等效铺层参数偏差较小的多个可选铺层顺序,作为可用铺层顺序;以各个可用铺层顺序中,屈曲载荷最大的一个作为最终铺层顺序。此外,涉及一种飞机结构中复合材料层合板铺层方法,以上述的飞机结构中复合材料层合板铺层顺序优化方法,确定铺层顺序,以该铺层顺序进行铺层。
目前,对于导流罩使用的复合材料中,主要是由短纤维复合材料形成的,形成的工艺为短纤维复合材料模压工艺技术,其中包括SMC/BMC模压技术、短切模压料模压技术、短切碳纤维预浸带模压技术、夹层结构喷涂模压技术、在线SMC模压技术等,局限在于质量重,成型结构力学性能低。
综上,要开发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导流罩,其纤维为长纤维,对于定厚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长纤维铺层角度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铺层及其应用,所述铺层具有优异的刚度,振动特性和强度,所述铺层在结构轻量化的基础上不容易变形,抵抗外部载荷能力高,也不容易发生共振,尤其是弯曲刚度性能,在承受外载荷作用下,结构变形小,NVH性能高,结构在使用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功能性。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铺层,所述铺层包括至少六层(例如8层、10层、12层、14层、16层、18层等)长纤维层(进一步优选至少12层);
最外侧的两层的长纤维层的铺设角度各自独立地为25-35°(例如26°、28°、30°、32°、34°等)或-25~-35°(例如-26°、-28°、-30°、-32°、-34°等);
所述长纤维层的铺设角度至少有四层(例如五层、六层、七层、八层等)不同。
本发明中,所述铺层避免使用完全单一方向的铺层,尽量包含多个铺层角度,从而减少结构热应力等对于结构性能的影响,减小泊松比。本发明中,所述长纤维层中最外侧的两层应选择铺设角度各自独立地为25-35°或-25~-35°,能够降低拉弯耦合等引起的结构翘曲。
本发明中,所述铺设角度的确定方式为:是以基底所在平面建立横向和纵向的坐标轴,横向一侧为0°和180°(方向一致,仅用于区分正负铺设角度),纵向一侧为90°,长纤维层中的长纤维取向轴与横向的夹角为铺设角度,其中,在0°~90°之间设置的长纤维层为正铺设角度,在90°~180°之间设置的长纤维层为负铺设角度。
本发明中,所述长纤维层中的标准为:长度大于65mm(例如66mm、68mm、70mm、72mm、74mm、76mm等)的连续单向纤维。
优选地,以基底长边的拉伸和压缩方向为横向。
优选地,所述铺层具有铺设角度为0°的长纤维层。
优选地,以所述长纤维层总层数为100%计,所述铺设角度为0°的长纤维层的层数占比为25%-50%,例如30%、35%、40%、45%等。
本发明中,所述铺设角度为0°的长纤维层的层数控制在25%-50%范围内的原因在于:导流罩结构在使用中重点承受拉压载荷,而且保证结构能够最有效、最直接地传递给定方向外载荷,提高承载能力、结构稳定性和抗冲击损伤能力。
优选地,所述铺设角度为0°的长纤维层,其两侧的长纤维层的铺设角度各自独立地为25~35°(例如26°、28°、30°、32°、34°等)或-25~-35°(例如-26°、-28°、-30°、-32°、-34°等)。
优选地,所述铺层具有铺设角度为90°的长纤维层。
优选地,以所述长纤维层总层数为100%计,所述铺设角度为90°的长纤维层的层数占比为6%-16%,例如10%、12%、14%、16%等。
本发明中,所述铺设角度为90°的长纤维层的层数占比为6%-16%,控制在此比例的原因在于:为了使铺层在各个方向均不承受主要载荷,提升结构稳定性,避免长纤维层中的树脂直接承受载荷。
优选地,所述铺设角度为90°的长纤维层,其两侧的长纤维层的铺设角度各自独立地为25~35°(例如26°、28°、30°、32°、34°等)或-25~-35°(例如-26°、-28°、-30°、-32°、-34°等)。
优选地,所述长纤维层的层数为偶数层,以所述长纤维层中间两层为基准,两侧的长纤维层对称分布。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长纤维层的层数为偶数层,以所述长纤维层中间两层为基准,两侧的长纤维层对称分布,原因在于:此结构降低拉弯耦合等引起的结构翘曲,提升铺层的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长纤维层的材质包括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的质量比为(1-1.6):1,其中,1-1.6可以为1.1、1.2、1.3、1.4、1.5等。
优选地,所述长纤维层的总厚度为1-5mm,例如1.5mm、2mm、2.5mm、3mm、3.5mm、4mm、4.5mm等。
优选地,所述铺层包括十四层碳纤维层。
按照离所述导流罩模具由近至远的次序,所述碳纤维层的铺设角度依次为30°、0°、-30°、90°、30°、0°、-30°、-30°、0°、30°、90°、-30°、0°、30°。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铺层。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铺层具有优异的刚度,振动特性和强度,所述铺层不容易变形,抵抗外部载荷能力高,也不容易发生共振,尤其是弯曲刚度性能,在承受外载荷作用下,结构变形小,NVH性能高,结构在使用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功能性。
(2)本发明所述的铺层的刚度值在34.7N/mm以上,在优选的范围内,刚度值在52.0N/mm以上;
本发明以一阶模态为例,所述铺层的频率在14.18Hz以上,在优选的范围内,频率在15.80Hz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铺层的最大应力值满足材料的断裂强度,最大应力值在544.9MPa以上,在优选的范围内,最大应力值在383.7MPa以内;
本发明所述铺层的弯曲刚度值在137.0N/mm以上,在优选的范围内,弯曲刚度值在205.1N/mm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铺层相较于玻璃钢复合材料的导流罩降低多达7.27kg。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在表面刚度工况测试中加载点选取区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在扭转强度工况测试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在弯曲刚度工况测试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所述的铺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本发明,本发明列举实施例如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本发明中,各实施方式中,涉及的原料的信息如下:
环氧树脂:购于达森(天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型号为HJ-815/966;
碳纤维:购于嘉兴纽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型号为T300。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铺层,所述铺层包括十四层碳纤维层;所述碳纤维层由质量比为1.4:1的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
所述铺层在导流罩模具内通过真空辅助树脂注入工艺(按照CN1291831C公开的方法)进行制备,按照离所述导流罩模具由近至远的次序,所述碳纤维层的铺设角度依次为30°、0°、-30°、90°、30°、0°、-30°、-30°、0°、30°、90°、-30°、0°、30°,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
所述碳纤维层每层的厚度为0.165m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铺层,所述铺层包括十层碳纤维层;
所述碳纤维层由质量比为1:1的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
所述铺层在导流罩模具内通过真空辅助树脂注入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进行制备,按照离所述导流罩模具由近至远的次序,所述碳纤维层的铺设角度依次为-25°、90°、30°、0°、-30°、-30°、0°、30°、90°、-35°;
所述碳纤维层每层的厚度为0.18m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铺层,所述铺层包括十六层碳纤维层;
所述碳纤维层由质量比为1.6:1的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所述铺层在导流罩模具内通过真空辅助树脂注入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进行制备,按照离所述导流罩模具由近至远的次序,所述碳纤维层的铺设角度依次为30°、30°、0°、-30°、90°、30°、0°、-30°、-30°、0°、30°、90°、-30°、0°、30°、30°;
所述碳纤维层每层的厚度为0.15mm。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铺层,所述铺层包括表面的十四层碳纤维层;
所述碳纤维层由质量比为1.4:1的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
所述铺层在导流罩模具内通过真空辅助树脂注入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进行制备,按照离所述导流罩模具由近至远的次序,所述碳纤维层的铺设角度依次为30°、0°、-30°、0°、30°、0°、-30°、-30°、0°、30°、90°、-30°、0°、30°;
所述碳纤维层每层的厚度为0.165mm。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铺层,所述铺层包括十三层碳纤维层;
所述碳纤维层由质量比为1.4:1的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
所述铺层在导流罩模具内通过真空辅助树脂注入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进行制备,按照离所述导流罩模具由近至远的次序,所述碳纤维层的铺设角度依次为30°、0°、-30°、90°、30°、0°、-30°、0°、30°、90°、-30°、0°、30°;
所述碳纤维层每层的厚度为0.165mm。
对比例1
本对比提供一种现有产品常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导流罩,所述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为短纤维,并且采用的制造工艺为短切模压料模压技术。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铺层,所述铺层包括十四层碳纤维层;
所述碳纤维层由质量比为1.4:1的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
所述铺层在导流罩模具内通过真空辅助树脂注入工艺进行制备,按照离所述导流罩模具由近至远的次序,所述碳纤维层的铺设角度依次为0°、0°、0°、0°、0°、0°、0°、0°、0°、0°、0°、0°、0°、0°;
所述碳纤维层每层的厚度为0.165mm。
对比例3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铺层,所述铺层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流罩模具表面的十四层碳纤维层;
所述碳纤维层由质量比为1.4:1的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
所述铺层在导流罩模具内通过真空辅助树脂注入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进行制备,按照离所述导流罩模具由近至远的次序,所述碳纤维层的铺设角度依次为90°、90°、90°、90°、90°、90°、90°、90°、90°、90°、90°、90°、90°、90°;
所述碳纤维层每层的厚度为0.165mm。
对比例4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铺层,所述铺层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流罩模具表面的十四层碳纤维层;
所述碳纤维层由质量比为1.4:1的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
所述铺层在导流罩模具内通过真空辅助树脂注入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进行制备,按照离所述导流罩模具由近至远的次序,所述碳纤维层的铺设角度依次为45°、-45°、45°、-45°、45°、-45°、45°、-45°、45°、-45°、45°、-45°、45°、-45°;
所述碳纤维层每层的厚度为0.165mm。
对比例5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铺层,所述铺层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流罩模具表面的十四层碳纤维层;
所述碳纤维层由质量比为1.4:1的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
所述铺层在导流罩模具内通过真空辅助树脂注入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进行制备,按照离所述导流罩模具由近至远的次序,所述碳纤维层的铺设角度依次为45°、-45°、45°、-45°、45°、45°、-45°、45°、-45°、45°、-45°、45°、-45°、45°;
所述碳纤维层每层的厚度为0.165mm。
对比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铺层,所述铺层包括十四层碳纤维层;所述碳纤维层由质量比为1.4:1的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
所述铺层在导流罩模具内通过真空辅助树脂注入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进行制备,按照离所述导流罩模具由近至远的次序,所述碳纤维层的铺设角度依次为45°、0°、-45°、90°、45°、0°、-45°、-45°、0°、45°、90°、-45°、0°、45°;
所述碳纤维层每层的厚度为0.165mm。
对比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铺层,所述铺层包括十四层碳纤维层;所述碳纤维层由质量比为1.4:1的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
所述铺层在导流罩模具内通过真空辅助树脂注入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进行制备,按照离所述导流罩模具由近至远的次序,所述碳纤维层的铺设角度依次为60°、0°、-60°、90°、60°、0°、-60°、-60°、0°、60°、90°、-60°、0°、60°;
所述碳纤维层每层的厚度为0.165mm。
性能测试
将实施例1-5和对比例1-5所述的铺层进行如下测试:
(1)表面刚度工况:在导流罩上选取九个典型区域按序号由小到大依次进行按压,约束导流罩与白车身连接处六个方向自由度,对9个区域法向施加300N的载荷,选取九个典型区域示意图如图1所示。刚度是指导流罩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刚度高说明导流罩不容易变形,抵抗外部载荷能力高。
测试结果汇总于表1-2中。
表1
Figure BDA0003946448810000101
Figure BDA0003946448810000111
表2
Figure BDA0003946448810000112
分析表1数据可知,本发明所述铺层,即将碳纤维形成铺层应用于导流罩中时,导流罩不容易变形,抵抗外部载荷能力高;以加载点1为例,刚度值在34.7N/mm以上,在优选的范围内,刚度值在52.0N/mm以上。
分析对比例1实施例1可知,对比例1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本发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更佳。
分析对比例2-5与实施例1可知,对比例2-5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相对于与单一铺设角度或两个铺设角度交错设置,本发明所述铺层的性能更佳。
分析实施例4-5与实施例1,可知,实施例4-5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铺层中的长纤维层设置偶数层并对称设置性能更佳。
(2)振动特性-模态:约束导流罩与车身的连接位置,对固定点的六个自由度进行全约束,对导流罩进行约束模态分析。此为对导流罩固有频率的计算,最终目标是识别出导流罩的模态参数、为导流罩的振动特性分析、振动故障诊断和预报以及导流罩动力特性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一阶模态越高,说明导流罩越不容易发生共振,在设计时,倾向于提高其一阶模态。
测试结果汇总于表3-4中。
表3
Figure BDA0003946448810000121
Figure BDA0003946448810000131
表4
Figure BDA0003946448810000132
分析表3数据可知,本发明所述的铺层的频率高,尤其是一阶模态较高,以一阶模态为例,所述铺层的频率在14.18Hz以上,在优选的范围内,频率在15.80Hz以上。
分析对比例1与实施例1可知,对比例1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本发明所述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更佳。
分析对比例2-5与实施例1可知,对比例2-5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相对于与单一铺设角度或两个铺设角度交错设置,本发明所述铺层的性能更佳。
分析实施例4-5与实施例1,可知,实施例4-5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铺层中的长纤维层设置偶数层并对称设置性能更佳。
(3)扭转强度工况:根据导流罩与白车身的固定点位置分布,考虑到导流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扭转载荷,因此将导流罩与白车身右侧固定点及后面两个固定点约束六个自由度,在导流罩与白车身左前方固定点施加大小为300N的力,方向竖直向下,如下图2所示扭转强度工况示意图。对于扭转强度工况,最大应力值应小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570MPa,最大应力越小,说明铺层方案的设计使得结构具有越高的强度性能,抵抗外界载荷能力越强。
测试结果汇总于表5中。
表5
最大应力值/MPa
实施例1 383.7
实施例2 544.9
实施例3 374.6
实施例4 406.2
实施例5 445.7
分析表5数据可知,本发明所述的铺层的最大应力值满足材料的断裂强度,最大应力值在544.9MPa以内,在优选的范围内,最大应力值在383.7MPa以内。
分析实施例4-5与实施例1可知,可知实例1的最大应力值更小,实施例4-5的强度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铺层中的长纤维层设置偶数层并对称设置性能更佳。
(4)弯曲刚度工况:考核导流罩的弯曲刚度,约束导流罩的固定点的六个自由度,在导流罩中线位置施加总大小为300N的均布力,方向竖直向下,如下图3所示弯曲刚度工况示意图。
测试分析结果汇总于表6中。
表6
弯曲刚度(N/mm)
实施例1 205.5
实施例2 137.0
实施例3 205.1
实施例4 198.8
实施例5 196.1
对比例1 89.3
对比例6 188.8
对比例7 167.5
分析表6数据可知,即将碳纤维形成铺层应用于导流罩中时,导流罩不容易发生弯曲变形,抵抗外部载荷能力高,弯曲刚度值在137.0N/mm以上,在优选的范围内,弯曲刚度值在205.1N/mm以上。
分析实施例4-5与实施例1可知,可知实例1的弯曲刚度最大,实施例4-5的弯曲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铺层中的长纤维层设置偶数层并对称设置性能更佳。
分析对比例1与实施例1可知,对比例1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本发明所述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更佳。
分析对比例6-7与实施例1可知,对比例6-7弯曲刚度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本发明所述铺层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弯曲刚度性能更佳。
(5)轻量化目标达成:
导流罩轻量化目标的达成在于实施例1与对比例1之间质量的比较。
测试结果汇总于表7中。
表7
实施例1/kg 对比例1/kg 质量降幅/kg
质量 9.43 16.7 7.27
由表6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铺层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相较于玻璃钢复合材料的导流罩降低多达7.27kg,轻量化目标达成。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方法,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方法,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方法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铺层包括至少六层长纤维层;
最外侧的两层长纤维层的铺设角度各自独立地为25-35°或-25~-35°;
所述长纤维层的铺设角度至少有四层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铺层具有铺设角度为0°的长纤维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铺层,其特征在于,以所述长纤维层总层数为100%计,所述铺设角度为0°的长纤维层的层数占比为25%-50%。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铺设角度为0°的长纤维层,其两侧的长纤维层的铺设角度各自独立地为25-35°或-25~-35°。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铺层具有铺设角度为90°的长纤维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铺层,其特征在于,以所述长纤维层总层数为100%计,所述铺设角度为90°的长纤维层的层数占比6%-16%。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铺设角度为90°的长纤维层,其两侧的长纤维层的铺设角度各自独立地为25-35°或-25~-35°。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长纤维层的层数为偶数层,以所述长纤维层中间两层为基准,两侧的长纤维层对称分布;
优选地,所述长纤维层的材质包括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的质量比为(1-1.6):1;
优选地,所述长纤维层的总厚度为1-5mm。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铺层包括十四层碳纤维层;
按照离所述导流罩模具由近至远的次序,所述碳纤维层的铺设角度依次为30°、0°、-30°、90°、30°、0°、-30°、-30°、0°、30°、90°、-30°、0°、30°。
10.一种导流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铺层。
CN202211435100.8A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铺层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57423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35100.8A CN115742352A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铺层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35100.8A CN115742352A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铺层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2352A true CN115742352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73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35100.8A Pending CN115742352A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铺层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4235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2175B2 (en) Molybdenum composite hybrid laminates and methods
Ke et al. A review on material selection, design method and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f composite leaf springs
Chen et al. Carbon-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A comparison of manufacturing method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EP2729296B1 (en) Wind turbine blade comprising metal filaments and carbon fibres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WO2020071417A1 (ja) 複合材料製航空機用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005672B (zh) 等厚度复合材料层板的顺序优化设计方法
CN109101692B (zh) 基于最大应力准则的复合材料层合板极限载荷计算方法
JP4734983B2 (ja) プリフォーム用基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ang et al. Laminate design, optimization, and testing of an innovative carbon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sandwich panel for high‐speed train
CN115742352A (zh) 一种铺层及其应用
CN115674715A (zh) 一种铺层及其应用
CN115742353A (zh) 一种铺层及其应用
CN108470109B (zh)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评测方法
Zhang et al. Rapid fabrication of 3D CFRP parts by hot forming of pre-cured CFRP sheets
Komurcu et al. Towards composite suspension control arm: Conceptual design, structural analysis, laminate optimization, manufacturing, and experimental testing
CN113987689A (zh) 一种基于修形的复合材料格栅加筋后压力框综合优化设计方法
Ehsani et al. Application of laminated composite grids as a reinforcing element of automotive components
US10125617B2 (en) Composite structure and a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Rudd et al. Modelling the processing and performance of preforms for liquid moulding processes
Michal et al.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composite plate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in transportation.
Kang et al. Material optimization of monocoque embedded parts based on FSEC
Chang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and experiment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deflection and failure behaviour of an asymmetric laminate composite bicycle handlebar
Rolfes et al. Strength of textile composites–A voxel based 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 approach
ZHANG et al. Failure simulation analysi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laminate with a hole in axial tension process
Škrabala et al.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of failure for design of composite formula no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