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7820A - 冷热源单元、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机 - Google Patents

冷热源单元、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67820A
CN115667820A CN202080101071.4A CN202080101071A CN115667820A CN 115667820 A CN115667820 A CN 115667820A CN 202080101071 A CN202080101071 A CN 202080101071A CN 115667820 A CN115667820 A CN 1156678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flow path
temperature sensor
temperature
refrigeration cy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10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筑山亮
石川智隆
野本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667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78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1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25B2400/0409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for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25B2400/0411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for the expansion valve or capillary tub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4Low amount of refrigerant in th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5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 F25B2600/0253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with variable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23Receiver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1Temperatures in a byp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冷热源单元(2)具备:第1流路(F1),其构成为从蒸发器(60)接受制冷剂,经由压缩机(10)、冷凝器(20)朝向第1膨胀装置(50)送出制冷剂;第2流路(F2),其将通过了冷凝器(20)的制冷剂不经由第1膨胀装置(50)和蒸发器(60)而输送到压缩机(10);第2膨胀装置(92),其设置于第2流路(F2);以及多个温度传感器(121~123),它们配置于第2流路(F2)。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对制冷循环装置(1)进行控制,使得由多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相等,并且计算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平均值,基于由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的温度与平均值之差,来执行多个温度传感器各自的修正。

Description

冷热源单元、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冷热源单元、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机。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第550547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空调装置,即便存在室外热交换器的污垢、室外机的设置状况、风雨等外部干扰的影响,也能够进行适当的运转且利用低成本以较少的判定误差来判定制冷剂量是否合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054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日本专利第5505477号公报基于空调装置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来判断制冷剂量是否合适。在过冷却度的检测中,需要利用温度传感器等进行温度的检测,但温度传感器通常在温度检测值的方面具有制造偏差。因此,为了高精度地判定制冷剂量是否合适,存在改善的余地。此外,存在如制冷机等那样通常在冷凝器与膨胀阀之间设置有受液器(接收器)的制冷循环装置。在设置有受液器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受液器内,在液体制冷剂的量稍微发生变化的阶段,即便制冷剂量减少,冷凝器的出口处的过冷却度也不怎么发生变化。因此,在日本专利第5505477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中,当制冷剂的泄漏量不多时,无法检测制冷剂量减少。
此外,近年来,具有抑制氟利昂排出的要求,对于制冷机,要求使封入制冷剂的全球变暖潜势(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小于1500,对于设备管理者,有义务报告一定量以上的制冷剂泄漏量。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能够在泄漏量少的阶段高精度地进行制冷剂的泄漏检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冷热源单元、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公开涉及冷热源单元,该冷热源单元与包含第1膨胀装置和蒸发器的负载装置连接,构成制冷循环装置。冷热源单元具备:压缩机;冷凝器;第1流路,其构成为从蒸发器接受制冷剂,经由压缩机、冷凝器朝向第1膨胀装置送出制冷剂;第2流路,其将通过了冷凝器的制冷剂不经由第1膨胀装置和蒸发器而输送到压缩机;第2膨胀装置,其设置于第2流路;多个温度传感器,它们配置于第2流路;以及控制装置,其构成为基于多个温度传感器的输出,进行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控制装置构成为,对制冷循环装置进行控制,使得由多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相等,并且计算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平均值,控制装置构成为,基于由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的温度与平均值之差,执行多个温度传感器各自的修正。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冷热源单元、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机,能够在泄漏量少的阶段高精度地进行制冷剂的泄漏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结构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受液器的结构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0所执行的判定制冷剂不足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对温度传感器的校正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示出温度传感器的检测误差范围与所需的加热器容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6是用于对制冷剂组成的检测以及与组成对应的控制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对步骤S26中的制冷剂的组成的检测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组成与蒸发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9是示出平均化的传感器数量与温度误差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1A的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分支点BP处的分支的形状的第1例的图。
图12是示出分支点BP处的分支的形状的第2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以下,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从申请最初就计划适当组合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另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不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近年来,从防止全球变暖的观点出发,在空调装置中,有时使用在由单一成分构成的制冷剂中混合全球变暖潜势(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更低的其他制冷剂而使GWP下降的混合制冷剂。在混合制冷剂中,具有共沸制冷剂和非共沸制冷剂。
当以某个固定比率混合多个成分的制冷剂时,共沸制冷剂表现出固定的沸点,并且气相、液相中的组成相同,表现出好像是一个成分这样的相变化。共沸制冷剂在作为二相状态的相变化中,在同一压力下温度相等,但非共沸制冷剂具有在同一压力下的相变化中温度发生变化这样的特性。
在使用非共沸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情况下,根据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状态,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发生变动,因此,优选与组成配合地改变控制。以下,对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结构的图。该制冷循环装置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另外,在图1中,功能性地示出制冷装置中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和配置结构,未必示出物理空间内的配置。
参照图1,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冷热源单元2、负载装置3以及延长配管83、87。
制冷循环装置1的冷热源单元2构成为通过延长配管83、87而与负载装置3连接。冷热源单元2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配置在室外或屋外的情况较多,因此,也被称为室外单元或屋外单元。
冷热源单元2具备压缩机10、冷凝器20、受液器(接收器)30以及配管80~82、88。受液器30配置在配管81与配管82之间,构成为贮存制冷剂。
负载装置3包含第1膨胀装置50、蒸发器60、以及配管84、85、86。第1膨胀装置50例如是独立于冷热源单元2而进行控制的温度膨胀阀。
从配管88到达压缩机10、配管80、冷凝器20、配管81、受液器30、配管82的第1流路F1与负载装置3一起构成为形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循环流路。以下,也将该循环流路称为制冷循环的“主回路”。第1流路F1构成为从蒸发器60接受制冷剂,经由压缩机10、冷凝器20朝向第1膨胀装置50送出制冷剂。
冷热源单元2还具备第2流路F2。第2流路F2构成为将通过了冷凝器20的制冷剂不经由第1膨胀装置50和蒸发器60而送至压缩机10。第2流路F2具备配管91、配管93、以及配置在配管91与配管93之间的第2膨胀装置92。作为第2膨胀装置92,例如能够使用毛细管。配管91构成为使制冷剂从第1流路F1的受液器30流向第2膨胀装置92。配管93构成为使通过了第2膨胀装置92的制冷剂流向与压缩机10的入口连接的配管88。以下,也将从主回路分支并经由第2膨胀装置92向压缩机10输送制冷剂的第2流路F2称为“注入流路”。
受液器30配置在第1流路F1的冷凝器20的下游,并且与第2流路F2的第1端连接。
冷热源单元2还具备加热器40和温度传感器121~123。加热器40设置在比第2流路F2的第2膨胀装置92靠下游的部分,对在配管93中流通的制冷剂进行加热。作为温度传感器121~123,例如能够使用热敏电阻。
压缩机10的吸入端口G1与配管88连接,排出端口G2与配管80连接。压缩机10具有吸入端口G1和排出端口G2。压缩机10构成为从吸入端口G1吸入通过了蒸发器60的制冷剂,从排出端口G2朝向冷凝器20排出制冷剂。
压缩机10构成为按照来自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信号来调整旋转速度。通过调整压缩机10的旋转速度来调整制冷剂的循环量,由此能够调整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能力。对于压缩机10,能够采用各种类型的压缩机,例如,可以采用涡旋类型、回转类型、螺杆类型等的压缩机。
冷凝器20将从压缩机10排出到配管80的制冷剂冷凝后,使其流向配管81。冷凝器20构成为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散热后的制冷剂发生冷凝而变化为液相或二相。未图示的风扇向冷凝器20供给在冷凝器20中供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外部气体。通过调整风扇的转速,能够调整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压力。
受液器30贮存从冷凝器20流入的液体制冷剂。混入在液体制冷剂中的气体制冷剂在受液器30的内部与液体制冷剂分离,从配管82排出液体制冷剂。
冷热源单元2还具备压力传感器110、111和对冷热源单元2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100。
压力传感器110对压缩机10的吸入制冷剂的压力PL进行检测,向控制装置100输出其检测值。压力传感器111对压缩机10的排出制冷剂的压力PH进行检测,向控制装置100输出其检测值。
温度传感器121检测将受液器30与第2膨胀装置92连接的配管91的制冷剂的温度T1,向控制装置100输出其检测值。温度传感器122检测在配管93的比加热器40靠上游的部分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T2,向控制装置100输出其检测值。温度传感器123检测在配管93的比加热器40靠下游的部分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T3,向控制装置100输出其检测值。
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02、存储器104(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用于输入输出各种信号的输入输出缓冲器(未图示)等。CPU102将存储于ROM的程序加载到RAM等中而执行。存储于ROM的程序是记载了控制装置100的处理步骤的程序。控制装置100按照这些程序,来执行冷热源单元2中的各设备的控制。该控制不限于基于软件的处理,也能够通过专用的硬件(电子电路)进行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100构成为进行a)封入到制冷循环装置1中的制冷剂量的判定、b)与在制冷循环装置1的主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组成对应的冷热源单元2的控制。
图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受液器的结构的图。
参照图2,受液器30包含贮存液体制冷剂的壳体31、入口配管IP1、第1出口配管OP1以及第2出口配管OP2。
从受液器30去往作为主回路的一部分的第1流路F1的出口是第1出口配管OP1。第2出口配管OP2是与第1出口配管OP1不同的从受液器30的出口。
配管91构成为使制冷剂从第2出口配管OP2流向第2膨胀装置92的入口。在受液器30中,第2出口配管OP2的吸入口配置在比第1出口配管OP1的吸入口高的位置。能够根据从配管91抽吸的制冷剂的状态,来判定封入到制冷循环装置1中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
具体而言,与制冷剂量合适时的液面高度L0相比,第1出口配管OP1的吸入口的高度L1和第2出口配管OP2的吸入口的高度L2较低。但是,第2出口配管OP2的吸入口的高度L2在高度L1与高度L0之间,与想要检测的制冷剂不足的灵敏度匹配地决定高度方向的位置。当使高度L2接近高度L0时,仅通过制冷剂的液面稍微下降就吸入气体制冷剂,因此,制冷剂不足的检测灵敏度变高。反之,当使高度L2接近高度L1时,如果仅是制冷剂的液面稍微下降则无法吸入气体制冷剂,因此,虽然能够检测制冷剂不足,但检测灵敏度变低。
图3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判定制冷剂不足的处理的流程图。该流程图的处理在制冷循环装置1的运转时定期地被执行。例如,执行频度能够设为1日1次左右。参照图3,在步骤S11中,控制装置100将加热器40设为关闭(OFF)状态。由此,加热器40的上游和下游的制冷剂温度成为相同的温度。因此,如果温度传感器122、123没有误差,则温度T2与温度T3应该相等。
在步骤S12中,控制装置100检测加热器40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T2和出口侧的制冷剂温度T3,对温度传感器122、123进行校正。作为校正的一例,考虑将平均值与测定值之差设为修正量。具体而言,从检测温度T2减去平均值Tave与校正时的检测温度T2c之差ΔT2,从检测温度T3减去平均值Tave与校正时的检测温度T3c之差ΔT3。
以下的式(1)~(3)示出具体的校正式的一例。
Tave=(T2c+T3c)/2(加热器关闭状态)…(1)
ΔT2=T2c-Tave(加热器关闭状态)…(2)
ΔT3=T3c-Tave(加热器关闭状态)…(3)
式(1)~(3)的各记号表示以下的内容。
T2c:校正时的加热器入口检测温度
T3c:校正时的加热器出口检测温度
Tave:校正时的加热器入口温度与加热器出口温度的平均温度
ΔT2:加热器入口温度检测单元的校正值
ΔT3:加热器出口温度检测单元的校正值
接下来,在步骤S13中,控制装置100将加热器40设为打开(ON)状态,按照以下的式(4)~(5)来修正温度传感器122、123的检测温度。
T2’=T2-ΔT2(加热器打开状态)…(4)
T3’=T3-ΔT3(加热器打开状态)…(5)
式(4)~(5)的各记号表示以下的内容。
T2:校正前的加热器入口检测温度
T3:校正前的加热器出口检测温度
T2’:校正后的加热器入口检测温度
T3’:校正后的加热器出口检测温度
以后,温度传感器122、123的测定值使用通过校正值ΔT2、ΔT3进行了校正的值T2’、T3’,直至下一次的校正。
图4是用于对温度传感器的校正进行说明的图。
通常,在从正态总体N(μ,σ^2)随机地取出n个个体并取平均时,成为新的正态总体N(μ,σ^2/n)。这意味着,如果将加热器关闭并取温度传感器122的检测值与温度传感器123的检测值的平均值,则检测误差成为1/√2。
如果进一步使n比2增大,则能够进一步减小误差。例如,第2膨胀装置92的上游部的温度传感器121也能够在使压缩机10停止的状态的稳定时等作为对象。在该情况下,成为n=3,平均值Tave、校正值ΔT1~ΔT3、校正后的温度T1’~T3’成为以下的式(6)~(12)。
Tave=(T1c+T2c+T3c)/3(加热器和压缩机关闭状态)…(6)
ΔT1=T1c-Tave(加热器关闭状态)…(7)
ΔT2=T2c-Tave(加热器关闭状态)…(8)
ΔT3=T3c-Tave(加热器关闭状态)…(9)
T1’=T1-ΔT1(加热器打开状态)…(10)
T2’=T2-ΔT2(加热器打开状态)…(11)
T3’=T3-ΔT3(加热器打开状态)…(12)
此外,在制冷循环中使用了其他的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包含该温度传感器在内的n个(n为4以上的自然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相同的温度这样的运转条件,增加n的个数而进行温度传感器的修正。
再次返回图3,在步骤S13中将加热器设为打开状态之后,在步骤S14、S15中执行制冷剂量的判定。
作为执行制冷剂量的判定处理的前提,如图2所示,向注入流路导入液体制冷剂的第2出口配管OP2的位置需要是适当的。通过适当地设定高度L2,从而在制冷剂量合适时,从受液器30向注入流路输送液体制冷剂,在液体制冷剂不足时,输送气体制冷剂。
在制冷剂量合适时,通过第2膨胀装置92对液体制冷剂进行了减压,其结果是,向配管93流动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该制冷剂由加热器40加热。
接下来,在步骤S14中,控制装置100使用温度传感器122、123来检测加热器40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2和下游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3。然后,控制装置100判断制冷剂的温度T2与温度T3之差是否大于阈值。
如果制冷剂量合适且向配管93流动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则温度差成为阈值以下(S14中为否)。另一方面,如果制冷剂量与合适量相比而不足,则流向配管93的制冷剂从中途成为气体状态,因此,通过加热而赋予的热全部成为显热,温度差变得比阈值大(S14中为是)。在温度差比阈值大的情况下,在步骤S15中,控制装置100判定为制冷剂不足,与使用者联系。
为了进行图3那样的制冷剂不足的判定而使用了加热器40,但通过减小温度传感器的误差,具有可以使加热器40的容量较小这样的效果。
加热器40中需要如下的加热器容量:在通过加热器40对制冷剂进行了加热的情况下,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是否存在温度上升。因此,在温度传感器的检测误差较大的情况下,为了使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制冷剂温度可靠地上升,需要增大每小时的产生热量。该每小时的产生热量与加热器容量(W)成比例。反之,在温度传感器的检测误差较小的情况下,加热器容量可以较小。
图5是示出温度传感器的检测误差范围与所需的加热器容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例如,在温度传感器的误差为1.5℃的情况下,所需的加热器容量为9W。另一方面,在图5中示出在相同的装置中,通过本实施方式,在温度传感器的误差减小至1.1℃的情况下,能够使加热器容量减小为6.6W左右。
换言之,在不进行误差修正的情况下,具有1.5℃的最大误差,当将2个传感器平均化并进行修正而使用时,能够期待最大误差成为1.1℃。在使制冷剂温度上升1.5℃以上时,需要9W的加热器,但通过进行修正而使用,只要上升1.1℃以上,就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进行检测,因此,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用的加热器能够减小至6.6W。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执行制冷剂不足的检测之外,还执行制冷剂组成的检测。
图6是用于对制冷剂组成的检测及与组成对应的控制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参照图6,在预先执行了图5的制冷剂不足判定的情况下,在步骤S21中,控制装置100判断制冷剂量是否合适,在制冷剂量不合适的情况下(S21中为否),使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停止。另一方面,在制冷剂量合适的情况下(S21中为否),控制装置100执行步骤S22以后的制冷剂组成的检测处理。另外,并非必须与组成检测同时地进行步骤S21的处理。
在步骤S22中,在组成检测中不使用加热器40,因此,控制装置100将加热器40设为关闭状态。然后,在步骤S24中,控制装置检测温度T1~T3和压力PL。另外,关于温度T1~T3,采用校正后的值。
在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在制冷循环装置内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由受液器30内的气体制冷剂质量相对于全部封入制冷剂质量的比率决定。例如,在受液器30内为满液且不存在气体制冷剂时,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与封入时的组成一致。但是,在受液器30内存在气体制冷剂的情况下,气体制冷剂留在受液器30中而不在制冷循环装置内循环。因此,在制冷循环装置内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成为除了受液器30内的气体制冷剂之外的制冷剂的组成。
首先,在步骤S24中,控制装置100将温度T1转换成焓H1。在p-h线图的液相区域中,等温线示出即便制冷剂的压力改变,焓也不变化。因此,如果计测液体制冷剂的温度,则焓以1对1的方式对应。因此,预先将换算表存储于存储器,能够通过参照换算表而将温度T1直接转换成焓H1。该焓H1在由第2膨胀装置92进行了隔热膨胀的情况下不变化。因此,在第2膨胀装置92的下游的配管9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焓也同样是焓H1。
接下来,在步骤S25中,控制装置100计算加热器40前后的温度传感器122、123的检测值的平均值Tave。在加热器40为关闭的状态下,通过采用平均值Tave作为检测值,能够期待减小温度检测误差。
此外,在步骤S26中,控制装置100根据焓H1、压力PL、温度Tave来检测制冷剂的组成。
通常,关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如果能够确定组成,则能够根据压力和焓而求出饱和温度,相反,如果知晓压力、焓以及饱和温度,则能够确定组成。
更具体而言,在知晓组成这样的前提下,关于制冷剂,如果知晓压力、焓、温度中的2个,则知晓另1个。此外,如果压力、焓、温度中的3个都知晓,则知晓组成。
应用该原理,控制装置100利用由压力传感器110测定出的压力PL、温度Tave、以及根据由温度传感器121测定出的温度T1而计算的焓H1,并使用预先制作的函数或转换映射,来确定制冷剂组成。
图7是用于对步骤S26中的制冷剂的组成的检测进行说明的图。在图7中,示出压力和焓被固定的状态下的组成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这里,示出检测制冷剂组成的部分、即制冷循环装置内的注入流路中的低压部分(压力PL)的组成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在图7中,纵轴示出第2膨胀装置92的出口的制冷剂的2个温度传感器的平均温度Tave,横轴以百分比示出受液器30内的气体制冷剂量/封入制冷剂量的重量比。在图7中,从温度T1转换的焓H1和压力PL被固定为某个值。在该条件下,温度Tave以1对1的方式对应于气体制冷剂量/封入制冷剂量的重量比。例如,假设受液器30为满液状态且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是非共沸制冷剂的纯组成时的温度Tave为-39.8℃,并且实际的温度Tave为-38℃。因此,相对于纯组成时的温度的偏差ΔT在横轴所示的气体制冷剂量/封入制冷剂量的重量比(%)中对应于25%。
由于气体制冷剂量/封入制冷剂量的重量比对应于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因此,如果知晓温度Tave,则能够决定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这样的图表所示的关系按照每个压力、每个焓而存在。因此,能够根据压力PL、温度Tave以及焓H1(或者温度T1),来制作决定制冷剂的组成的映射。
以上说明的循环制冷剂的组成决定处理在步骤S26中被执行。接下来,在步骤S27中,控制装置100使压力与蒸发温度的转换式对应于检测到的组成。另外,这里的蒸发温度是露沸平均蒸发温度。
图8是用于说明组成与蒸发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图。在图8中,示出压力和焓被固定的状态下的组成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这里,示出反映到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中的部分、即制冷循环装置内的低压部分的组成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在图8中,纵轴示出蒸发器60的平均蒸发温度,横轴以百分比示出受液器30内的气体制冷剂量/封入制冷剂量的重量比。
图8所示的图表相当于用于使检测到的组成反映到控制中的映射。例如,假设受液器30为满液状态且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为非共沸制冷剂的纯组成时的平均蒸发温度为-40℃,当在图8所示的映射中对与组成对应的气体制冷剂量/封入制冷剂量的重量比(%)应用25%时,平均蒸发温度成为-38.5℃。
接下来,在步骤S27中,控制装置100将用于控制制冷循环装置的压力PL决定为吸入压力,使得实现在步骤S36中得到的平均蒸发温度,控制装置100变更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使得成为压力PL。
即,控制装置100将与适合于检测到的组成的饱和温度相当的压力作为压缩机10的入口侧的压力PL的目标值,来控制压缩机10。
当步骤S27的处理完成时,控制返回主例程。在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在重复执行图6的流程图的处理而使受液器30内的液量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执行与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匹配的压缩机10的控制。这样,控制装置100构成为使非共沸制冷剂的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变化反映到控制中,维持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能力。
图9是示出平均化的传感器数量与温度误差之间的关系的图表。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便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低,也能够高精度地执行适合于非共沸制冷剂的组成的能力维持控制。例如,如图9的圆形记号所示,通过将2个传感器平均化而进行修正,温度传感器的误差从1.5℃减少到1.1℃,因此,控制蒸发温度的精度提高。
另外,希望使三角记号所示的蒸发温度的控制误差接近零,在作为输入的传感器检测温度的误差减少时,从其导出的蒸发温度的控制目标值ET的误差也如图9所示那样变小。
在将平均化的传感器数量n设为2以上时,能够期待进一步减小误差。
另外,图3所示的基于液面检测的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和图6所示的制冷剂组成检测控制的执行不分先后。但是,在制冷剂不足时,图6的制冷剂组成检测处理的精度可能恶化,因此,优选按照图3、图6的顺序进行控制。例如,还考虑制冷剂不足判定处理在1日执行1次,制冷剂组成检测处理通过进一步提高频度而执行等。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将第2流路F2(注入流路)的端部直接连接到受液器30的上部,但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与其他部分连接的例子。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1A的结构的图。参照图10,制冷循环装置1A具备冷热源单元2A、负载装置3、以及延长配管83、87。冷热源单元2A构成为通过延长配管83、87而与负载装置3连接。负载装置3及延长配管83、87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说明。
冷热源单元2A在图1所示的冷热源单元2的结构中,代替受液器30而包含受液器30A,代替配管82、91而分别包含配管82A、91A。冷热源单元2A的其他结构与冷热源单元2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说明。
受液器30A在图1、图2所示的受液器30的结构的基础上去除了配管91,代替配管82而与配管82A连接。关于壳体31与配管81的连接,受液器30A与受液器30相同。
在实施方式2中,如图10所示,配管91A在分支点BP从配管82A分支。即,在实施方式2中,第2流路F2(注入流路)的连接不是从受液器而是从配管进行的。而且,在分支点BP处,采用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的结构。以下,说明在制冷剂不足时容易向配管91A仅流动气体制冷剂的具体的气液分离机构的例子。
图11是示出分支点BP处的分支的形状的第1例的图。在图11中,分支点BP的配管82A沿水平方向延伸,配管91A朝向铅垂上方从配管82A分支。在制冷剂不足时,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受液器30A向配管82A流动。通过采用图11所示的结构,在制冷剂不足时,液体制冷剂在重力的作用下落下,仅气体制冷剂上升而向配管91A流入,因此,在分支点BP处能够进行气液分离。
图12是示出分支点BP处的分支的形状的第2例的图。在图12中,配管82A在分支点BP处从水平方向朝铅垂下方弯曲,配管91A朝向铅垂上方从配管82A分支。通过采用图12所示的结构,在制冷剂不足时,与图11所示的结构相比,液体制冷剂在重力的作用下显著地向下方流动,仅气体制冷剂上升而向配管91A流入。因此,在图12所示的结构中,能够更加可靠地进行分支点BP处的制冷剂不足时的气液分离。
(总结)
如图1、图10所示,本公开涉及冷热源单元2或2A,该冷热源单元2或2A与包含第1膨胀装置50的蒸发器60的负载装置3连接,构成制冷循环装置1或1A。冷热源单元2或2A具备:压缩机10;冷凝器20;第1流路F1,其构成为从蒸发器60接受制冷剂,经由压缩机10、冷凝器20朝向第1膨胀装置50送出制冷剂;第2流路F2,其将通过了冷凝器20的制冷剂不经由第1膨胀装置50和蒸发器60而输送到压缩机10;第2膨胀装置92,其设置于第2流路F2;多个温度传感器(121~123),它们配置于第2流路F2;以及控制装置100,其构成为基于多个温度传感器的输出,进行制冷循环装置1或1A的控制。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对制冷循环装置1或1A进行控制,使得由多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相等,并且计算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平均值。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基于由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的温度与平均值之差,来执行多个温度传感器各自的修正。
通过这种方式,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的偏差所引起的与正确值之间的偏移在整体上变小,因此,能够期待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的精度提高。
优选的是,图1所示的冷热源单元2还具备:受液器30,其配置在第1流路F1的冷凝器20的下游,并且与第2流路F2的第1端连接,贮存液相的制冷剂;以及加热器40,其设置在第2流路F2的比第2膨胀装置92靠下游的位置。如图1、图2所示,第2流路F2的第1端配置为,在封入到制冷循环装置1中的制冷剂的量没有不足的情况下,从受液器30抽吸液相的制冷剂。第2流路F2的第2端与压缩机10的吸入端口G1连接。多个温度传感器包含第1温度传感器122和第2温度传感器123。第1温度传感器122和第2温度传感器123分别配置在第2流路F2的加热器40的上游和下游。控制装置100在将加热器40设为关闭的状态下,执行第1温度传感器122和第2温度传感器123的修正。控制装置100在将加热器40设为打开的状态下,基于第1温度传感器122和第2温度传感器123的检测温度之差(T3-T2),判定封入到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的量是否不足。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减小加热器40的容量,并且高精度地进行制冷剂不足的检测。
更优选的是,冷热源单元2还具备压力传感器110,该压力传感器110检测由压缩机10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多个温度传感器还包含第3温度传感器121,该第3温度传感器121在第2流路F2中配置在第2膨胀装置92的上游。第1温度传感器122配置在第2流路F2的第2膨胀装置92与加热器40之间。制冷剂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控制装置100基于压力传感器110和第1温度传感器~第3温度传感器122、123、121的输出,判定制冷剂的组成,将与组成所对应的饱和温度相当的压力作为目标值并作为压力传感器110的检测压力的目标值来控制制冷循环装置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的检测误差,通过减小检测误差,能够提高制冷剂的组成检测的精度和制冷剂不足判定的精度。
另外,也可以使用温度传感器121、122的2个平均值来进行修正。优选的是,冷热源单元2或2A还具备压力传感器110,该压力传感器110检测由压缩机10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多个温度传感器包含第1温度传感器(121)和第2温度传感器(122)。第1温度传感器(121)和第2温度传感器(122)分别配置在第2流路F2的第2膨胀装置92的上游和下游。控制装置100在停止了压缩机10的状态下,执行第1温度传感器(121)和第2温度传感器(122)的修正。制冷剂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控制装置100基于压力传感器110、第1温度传感器(121)以及第2温度传感器(122)的输出,判定制冷剂的组成,将与组成所对应的饱和温度相当的压力作为目标值并作为压力传感器110的检测压力的目标值来控制制冷循环装置1。
例如,即便在不进行使用加热器的制冷剂不足判定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也着眼于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的检测误差,通过减小检测误差能够提高制冷剂的组成检测的精度。
优选的是,如图10、图11所示,第2流路F2在第1流路F1的冷凝器20的下游从第1流路F1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朝向铅垂上方分支。
优选的是,如图10、图12所示,第2流路F2在第1流路F1的冷凝器20的下游的分支点BP处,从第1流路F1分支。在分支点BP处,第1流路F1从水平方向朝向铅垂下方延伸。在分支点BP处,第2流路F2朝向铅垂上方延伸。
本公开在另一方面涉及制冷循环装置1、1A,该制冷循环装置1、1A具备上述任意的冷热源单元2或2A、以及负载装置3。此外,涉及具备该制冷循环装置1、1A的制冷机。
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进行了例示,不应认为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公开的基本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而非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同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1A制冷循环装置,2、2A冷热源单元,3负载装置,10压缩机,20冷凝器,30、30A受液器,31壳体,40加热器,50第1膨胀装置,60蒸发器,80、81、82、82A、84、85、86、88、91、91A、93配管,83、87延长配管,92第2膨胀装置,100控制装置,102CPU,104存储器,110、111压力传感器,121~123温度传感器,BP分支点,F1、F2流路,G1吸入端口,G2排出端口,IP1入口配管,OP1第1出口配管,OP2第2出口配管。

Claims (8)

1.一种冷热源单元,其与包含第1膨胀装置和蒸发器的负载装置连接,构成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冷热源单元具备:
压缩机;
冷凝器;
第1流路,其构成为从所述蒸发器接受制冷剂,经由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朝向所述第1膨胀装置送出所述制冷剂;
第2流路,其将通过了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制冷剂不经由所述第1膨胀装置和所述蒸发器而输送到所述压缩机;
第2膨胀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第2流路;
多个温度传感器,它们配置于所述第2流路;以及
控制装置,其构成为基于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的输出,进行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
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对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进行控制,使得由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相等,并且计算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平均值,
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基于由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的温度与所述平均值之差,执行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各自的修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源单元,其中,
所述冷热源单元还具备:
受液器,其配置在所述第1流路的所述冷凝器的下游,并且与所述第2流路的第1端连接,贮存液相的所述制冷剂;以及
加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第2流路的比所述第2膨胀装置靠下游的位置,
所述第2流路的所述第1端被配置为,在封入到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中的所述制冷剂的量没有不足的情况下,从所述受液器抽吸液相的所述制冷剂,
所述第2流路的第2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入口连接,
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包含第1温度传感器和第2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1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2温度传感器分别配置在所述第2流路的所述加热器的上游和下游,
所述控制装置在将所述加热器关闭的状态下,执行所述第1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2温度传感器的修正,
所述控制装置在将所述加热器打开的状态下,基于所述第1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2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之差,判定封入到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所述制冷剂的量是否不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源单元,其中,
所述冷热源单元还具备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检测由所述压缩机吸入的所述制冷剂的压力,
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还包含第3温度传感器,该第3温度传感器在所述第2流路中配置在所述第2膨胀装置的上游,
所述第1温度传感器配置在所述第2流路的所述第2膨胀装置与所述加热器之间,
所述制冷剂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1温度传感器、所述第2温度传感器及所述第3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判定所述制冷剂的组成,将与所述组成所对应的饱和温度相当的压力作为目标值并作为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压力的目标值来控制所述制冷循环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源单元,其中,
所述冷热源单元还具备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检测由所述压缩机吸入的所述制冷剂的压力,
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包含第1温度传感器和第2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1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2温度传感器分别配置在所述第2流路的所述第2膨胀装置的上游和下游,
所述控制装置在停止了所述压缩机的状态下,执行所述第1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2温度传感器的修正,
所述制冷剂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第1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第2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判定所述制冷剂的组成,将与所述组成所对应的饱和温度相当的压力作为目标值并作为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压力的目标值来控制所述制冷循环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源单元,其中,
所述第2流路在所述第1流路的所述冷凝器的下游从所述第1流路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朝向铅垂上方分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源单元,其中,
所述第2流路在所述第1流路的所述冷凝器的下游的分支点处从所述第1流路分支,
在所述分支点处,所述第1流路从水平方向朝向铅垂下方延伸,
在所述分支点处,所述第2流路朝向铅垂上方延伸。
7.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冷热源单元、以及所述负载装置。
8.一种制冷机,其中,
所述制冷机具备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CN202080101071.4A 2020-05-26 2020-05-26 冷热源单元、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机 Pending CN1156678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20738 WO2021240645A1 (ja) 2020-05-26 2020-05-26 冷熱源ユニット、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冷凍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7820A true CN115667820A (zh) 2023-01-31

Family

ID=78723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1071.4A Pending CN115667820A (zh) 2020-05-26 2020-05-26 冷热源单元、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160119B1 (zh)
JP (1) JP7341337B2 (zh)
CN (1) CN115667820A (zh)
WO (1) WO202124064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40700B2 (ja) * 1992-08-26 2001-12-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非共沸混合冷媒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
JP3719246B2 (ja) * 2003-01-10 2005-11-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冷媒量検出方法
JP2005214507A (ja) * 2004-01-29 2005-08-11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2008202911A (ja) * 2007-02-22 2008-09-0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冷凍装置
JP5035024B2 (ja) * 2008-02-29 2012-09-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量判定方法
JP5213990B2 (ja) * 2011-04-27 2013-06-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EP2746699B1 (en) * 2011-08-19 2019-12-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4520655B (zh) * 2012-08-23 2016-08-24 丹佛斯公司 用于对蒸气压缩***的温度传感器进行校准的方法
JP5505477B2 (ja) 2012-10-01 2014-05-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量判定方法
JP6341808B2 (ja) * 2014-08-28 2018-06-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CN112714853B (zh) * 2018-09-28 2022-11-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CN112739962B (zh) * 2018-09-28 2022-06-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JP7012867B2 (ja) * 2018-10-17 2022-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41337B2 (ja) 2023-09-08
WO2021240645A1 (ja) 2021-12-02
EP4160119A1 (en) 2023-04-05
EP4160119B1 (en) 2024-06-19
EP4160119A4 (en) 2023-07-19
JPWO2021240645A1 (zh) 2021-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203995A1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US10527330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20050284163A1 (en) Cooling cycl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linear expansion valve of the same
KR20050037081A (ko) 히트펌프 시스템의 과열도 제어 방법
US10001308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20150362238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13005260A1 (ja) 冷凍空調装置及び冷凍空調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1221526A (ja) 冷凍空調装置
AU2016279490A1 (en) Air conditioner
US9851134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7532835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2943613B2 (ja) 非共沸混合冷媒を用いた冷凍空調装置
KR20050105873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전자팽창밸브 개도 제어방법
JP2948105B2 (ja) 非共沸混合冷媒を用いた冷凍空調装置
CN112739961B (zh)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CN115667820A (zh) 冷热源单元、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机
CN112752935B (zh) 制冷循环装置
US11525598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3175737A (zh) 计算空调器能力能效的方法、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N113614473A (zh) 室外机和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JP7278376B2 (ja) 室外ユニット、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冷凍機
US11994326B2 (en) Refrigerant leakage detection system
WO2023047534A1 (ja)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24047954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4047832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