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43642A - 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43642A
CN115643642A CN202211236301.5A CN202211236301A CN115643642A CN 115643642 A CN115643642 A CN 115643642A CN 202211236301 A CN202211236301 A CN 202211236301A CN 115643642 A CN115643642 A CN 1156436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communication node
time
receiving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363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淑娟
鲁照华
弓宇宏
王小鹏
梅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123630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4364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43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436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3Rate matching, e.g. puncturing or repetition of code symb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bits are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7Timing of allocation when data requirements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数据的接收方法包括:第一通信节点确定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模式;第一通信节点根据确定出的发送数据的模式在所述时间单元中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其中,所述数据包括N个数据集合,N为正整数;所述数据中M个数据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N‑M个数据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相关信息由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在所述时间单元中通过控制信令通知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M小于或等于N。本申请能够解决高频通信中终端有多个射频接收波束时的数据接收问题,使基站能够基于***效率灵活调度资源。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610878700.X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6年9月30日,发明名称为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高频通信作为未来5G(第5代)通信的核心技术之一,可以提供大容量通信,但高频通信的一个显着特点是空间衰落大。同时,由于高频波的波长较短,可以在小范围内集成大型天线阵元,形成高增益波束,从而有效提高高频通信的覆盖范围.因此,高频通信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基于波束通信。
基于波束通信的高频技术,需要考虑链路鲁棒性和***效率的问题。此时,控制和数据可以使用不同的发射波束,例如考虑鲁棒性的控制,考虑***性能的数据。在射频链路受限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最优的***效率,用户的发射波束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不是始终对应用户的最优发射波束。在这种动态的发射波束变化场景下,如何接收数据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节点确定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模式;
第一通信节点根据确定出的发送数据的模式在所述时间单元中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数据包括N个数据集合,N为正整数;所述数据中M个数据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N-M个数据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相关信息由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在所述时间单元中通过控制信令通知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M小于或等于N。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包括:
第二通信节点在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内根据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接收数据,在所述第一时间长度之后采用控制信令通知的数据传输方式相关信息接收数据;
第二通信节点确定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根据所述N值确定解调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确定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模式;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确定出的发送数据的模式在所述时间单元中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数据包括N个数据集合,N为正整数;所述数据中M个数据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N-M个数据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相关信息由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在所述时间单元中通过控制信令通知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M小于或等于N。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内根据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接收数据,在所述第一时间长度之后采用控制信令通知的数据传输方式相关信息接收数据;
分析模块,用于确定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根据所述N值确定解调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模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第一通信节点(基站)确定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向第二通信节点(终端)发送数据的模式,根据确定出的发送数据的模式在所述时间单元中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所述数据包括N个数据集合,所述数据中M个数据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N-M个数据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相关信息由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在所述时间单元中通过控制信令通知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第二通信节点在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内根据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接收数据,在所述第一时间长度之后采用控制信令通知的数据传输方式相关信息接收数据;第二通信节点确定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根据所述N值确定解调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模式。本申请能够解决高频通信中终端有多个射频接收波束时的数据接收问题,解调参考信号发送和接收问题,不同数据单元之间信道编码和调制的相关问题,使基站能够基于***效率灵活调度资源。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信号传输方法流程图(第一通信节点);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信号传输方法流程图(第二通信节点);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信号传输装置示意图(第一通信节点);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信号传输装置示意图(第二通信节点);
图5a是本申请示例一中终端在一个时间单元内的接收方式示意图一;
图5b是本申请示例一中终端在一个时间单元内的接收方式示意图二;
图5c是本申请示例一中终端在一个时间单元内的接收方式示意图三;
图5d是本申请示例一中解调参考信号资源的示意图一;
图5e是本申请示例一中解调参考信号资源的示意图二;
图6a是本申请示例二中确定数据包括数据集合个数的示意图一;
图6b是本申请示例二中确定数据包括数据集合个数的示意图二;
图6c是本申请示例二中确定数据包括数据集合个数的示意图三;
图7a是本申请示例二中确定数据包括数据集合个数的示意图四;
图7b是本申请示例二中确定数据包括数据集合个数的示意图五;
图7c是本申请示例二中确定数据包括数据集合个数的示意图六;
图8a是本申请示例二中两个数据集合之间有保护间隔的示意图;
图8b是本申请示例二中第二数据集合的起始符号采用长CP的示意图;
图9a是本申请示例四中第一发送结构和解调参考信号示意图;
图9b是本申请示例四中第二发送结构和解调参考信号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包括:
S110,第一通信节点确定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模式;
S120,第一通信节点根据确定出的发送数据的模式在所述时间单元中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数据包括N个数据集合,N为正整数;所述数据中M个数据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N-M个数据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相关信息由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在所述时间单元中通过控制信令通知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M小于或等于N;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M个数据集合与N-M个数据集合在所述时间单元中时分复用;
所述M个数据集合和所述N-M个数据集合之间有时间间隔,或者所述N-M个数据集合的开始p个符号采用第一循环前缀CP,所述N-M个数据集合中其余n-p个符号采用第二循环前缀CP,所述第一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CP的长度;所述N-M个数据集合包括n个符号,p小于或等于n,n与p均为正整数。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M个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控制信令的解调参考信号资源之间有交集;
所述N-M个数据集合共用一套解调参考信号资源,或者,所述N-M个数据集合中的每个数据集合携带解调本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每个数据集合独立信道编码;每个数据集合都携带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每个数据集合对应一个ACK/NACK反馈信息。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每个数据集合独立信道编码;每个数据集合都携带循环冗余校验码CRC(CyclicRedundancy Check);每个数据集合对应一个ACK(Acknowledgement,确认)/NACK(Non-Acknowledgement,不确认)反馈信息。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在一个控制信令中同时通知N个数据集合的配置信息;或
在一个控制信令的资源调度部分通知所述N个数据集合占有的时频资源;
其中,数据集合的配置信息包括:数据集合的调制与编码策略MCS(ModulationandCodingScheme)信息,和/或数据集合在所述时间单元中占有的时频资源。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采用第一发送结构;
所述第一发送结构,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有保护间隔;或
所述数据中开始a个符号采用的第三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所述数据中其余t-a个符号采用的第四循环前缀CP的长度;所述数据包括t个符号,a小于或等于t,a与t均为正整数。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第一通信节点确定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
判断在所述时间单元中要发送的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传输方式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确定采用第一发送结构,如果相同,则确定采用第二发送结构;
其中,所述第二发送结构,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没有保护间隔;所述数据的开始位置为控制信道的结束位置;所述数据的所有符号采用相同长度的循环前缀CP。
可选地,数据集合的个数N,根据以下依据中的至少一个确定:
数据的开始时间距离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间隔是否大于第一时间长度;
数据的结束时间距离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第二时间间隔是否大于第一时间长度;
在所述时间单元中要发送的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传输方式是否相同;
所述N值约定为小于或者等于阈值N1。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时,确定N小于或等于阈值N1;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长度时,确定N小于或等于阈值N1;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时,确定N大于阈值N1。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并且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式相同,则确定N小于或等于阈值N1;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并且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式不同,则确定N大于阈值N1。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M个数据集合占有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之内的资源,所述N-M个数据集合占有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之后的资源;
其中,所述控制信道是所述时间单元中的控制信道的整个控制域,或者是所述控制信令所在的控制信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间长度是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方式或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信息确定的,并由所述第一通信节点通过信令通知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
所述第一时间长度是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预先约定的。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所述控制信令的接收方式有约定关系;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所述控制信令的发送方式有约定关系。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之一:
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没有保护间隔时,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所述数据的所有符号采用相同长度的循环前缀CP时,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发送数据相关的控制指令中包含数据接收是否延迟的指示域,所述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是否延迟到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间单元之后的时间单元发送。
可选地,所述阈值N1为1;所述N值为1或2。
可选地,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发送方式,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接收方式;
数据传输方式,满足以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属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的数据发送方式集合;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属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的数据接收方式集合;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控制信令的发送方式确定;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控制信令的接收方式确定;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最近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发送方式确定;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最近接收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方式确定。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第一通信节点的最优发送方式;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第一通信节点的最优发送方式对应的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方式;或者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第二通信节点的最优接收方式。
可选地,所述N值,和/或所述M值通过信令信息通知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
可选地,所述M值根据所述N值确定;或者所述M值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反馈信息确定;或者所述M值是固定值。
其中,所述发送方式包括如下方式至少之一:发送波束、发送端口、发送预编码矩阵、发送时间、发送频率。
其中所述发送时间是指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的测量参考信号所占的时间;所述发送频域是指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的测量参考信号所占的频域。
其中,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是所述终端接收数据所采用的接收波束、和/或接收端口、和/或接收预编码矩阵、和/或接收时间、和/或接收频率。
其中,所述接收时间是指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的测量参考信号所占的时间;所述发送频域是指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的测量参考信号所占的频域。
其中,所述符号为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
其中,一个时间单元可以为一个子帧。
其中,所述数据集合也可以称为数据块,或者数据子块,具体名称并不对本申请造成限制。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包括:
S210,第二通信节点在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内根据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接收数据,在所述第一时间长度之后采用控制信令通知的数据传输方式相关信息接收数据;
S220,第二通信节点确定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根据所述N值确定解调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模式。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M个数据集合与N-M个数据集合在所述时间单元中时分复用;
所述M个数据集合和所述N-M个数据集合之间有第三时间间隔,在所述第三时间间隔上进行数据凿孔,或者所述N-M个数据集合的开始p个符号采用第一循环前缀CP接收,所述N-M个数据集合中其余n-p个符号采用第二循环前缀CP接收,所述第一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CP的长度;所述N-M个数据集合包括n个符号,p小于或等于n,n与p均为正整数。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M个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控制信令的解调参考信号资源之间有交集,所述控制信令的解调参考信号资源作为所述M个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所述N-M个数据集合共用一套解调参考信号资源,或者,所述N-M个数据集合中的每个数据集合携带解调本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由所述M个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得到的信道估计值和由所述N-M个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得到的信道估计值之间不能进行信道插值。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每个数据集合独立信道编码;每个数据集合都携带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每个数据集合对应一个ACK/NACK反馈信息。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每个数据集合都携带解调本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所有数据集合联合信道编码;所有数据集合共享一个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所有数据集合对应一个ACK/NACK反馈信息。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在一个控制信令中得到N个数据集合的配置信息;或
在一个控制信令中得到所述N个数据集合占有的时频资源;
其中,数据集合的配置信息包括:数据集合的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信息,和/或数据集合在所述时间单元中占有的时频资源。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根据第一接收结构接收数据;
所述第一接收结构,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有保护间隔;或
所述数据中开始a个符号采用第三循环前缀CP接收,所述数据中其余t-a个符号采用第四循环前缀CP接收,所述第三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循环前缀CP的长度;所述数据包括t个符号,a小于或等于t,a与t均为正整数。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第二通信节点确定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
根据控制信令中通知的数据传输方式相关信息判断通知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传输方式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判定采用第一接收结构,如果相同,则判定采用第二接收结构;
其中,所述第二接收结构,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没有保护间隔;所述数据的开始位置为控制信道的结束位置;所述数据的所有符号采用相同长度的循环前缀CP。
可选地,第二通信节点确定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包括根据以下依据中的至少一个确定N:
数据的开始时间距离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间隔是否大于第一时间长度;
数据的结束时间距离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第二时间间隔是否大于第一时间长度;
在所述时间单元中要发送的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传输方式是否相同;
所述N值约定为小于或者等于阈值N1。
可选地,第二通信节点确定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包括: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时,确定N小于或等于阈值N1;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长度时,确定N小于或等于阈值N1;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时,确定N大于阈值N1。
可选地,第二通信节点确定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包括: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并且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式相同,则确定N小于或等于阈值N1;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并且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式不同,则确定N大于阈值N1。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M个数据集合占有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之内的资源,所述N-M个数据集合占有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之后的资源;
其中,所述控制信道是所述时间单元中的控制信道的整个控制域,或者是所述控制信令所在的控制信道。
可选地,通过如下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确定所述第一时间长度: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方式;
所述第一时间长度是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的值;
通过第一通信节点的发送的信令信息获得所述第一时间长度;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给第一通信节点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时间长度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所述控制信令的接收方式有约定关系;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所述控制信令的发送方式有约定关系。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没有保护间隔时,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所述数据的所有符号采用相同长度的循环前缀CP时,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发送数据相关的控制指令中包含数据接收是否延迟的指示域,所述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是否延迟到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间单元之后的时间单元发送。
可选地,所述阈值N1为1;所述N值为1或2。
可选地,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发送方式,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接收方式;
数据传输方式,满足以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属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的数据发送方式集合;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属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的数据接收方式集合;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控制信令的发送方式确定;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控制信令的接收方式确定;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最近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发送方式确定;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最近接收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方式确定。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第一通信节点的最优发送方式;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第一通信节点的最优发送方式对应的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方式;或者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第二通信节点的最优接收方式。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通过接收信令信息得到所述N值,和/或所述M值。
可选地,所述M值根据所述N值得到;或者,所述M值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反馈信息得到;或者,所述M值是固定值。
其中,所述发送方式包括如下方式至少之一:发送波束、发送端口、发送预编码矩阵、发送时间、发送频率。
其中所述发送时间是指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的测量参考信号所占的时间;所述发送频域是指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的测量参考信号所占的频域。
其中,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是所述终端接收数据所采用的接收波束、和/或接收端口、和/或接收预编码矩阵、和/或接收时间、和/或接收频率。
其中,所述接收时间是指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的测量参考信号所占的时间;所述发送频域是指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的测量参考信号所占的频域。
其中,所述符号为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
其中,一个时间单元可以为一个子帧。
其中,所述数据集合也可以称为数据块,或者数据子块,具体名称并不对本申请造成限制。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包括:
判断模块301,用于确定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模式;
发送模块302,用于根据确定出的发送数据的模式在所述时间单元中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数据包括N个数据集合,N为正整数;所述数据中M个数据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N-M个数据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相关信息由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在所述时间单元中通过控制信令通知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M小于或等于N。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M个数据集合与N-M个数据集合在所述时间单元中时分复用;
所述M个数据集合和所述N-M个数据集合之间有时间间隔,或者所述N-M个数据集合的开始p个符号采用第一循环前缀CP,所述N-M个数据集合中其余n-p个符号采用第二循环前缀CP,所述第一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CP的长度;所述N-M个数据集合包括n个符号,p小于或等于n,n与p均为正整数。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M个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控制信令的解调参考信号资源之间有交集;
所述N-M个数据集合共用一套解调参考信号资源,或者,所述N-M个数据集合中的每个数据集合携带解调本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每个数据集合独立信道编码;每个数据集合都携带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每个数据集合对应一个ACK/NACK反馈信息。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每个数据集合都携带解调本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所有数据集合联合信道编码;所有数据集合共享一个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所有数据集合对应一个ACK/NACK反馈信息。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在一个控制信令中同时通知N个数据集合的配置信息;或
在一个控制信令的资源调度部分通知所述N个数据集合占有的时频资源;
其中,数据集合的配置信息包括:数据集合的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信息,和/或数据集合在所述时间单元中占有的时频资源。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采用第一发送结构;
所述第一发送结构,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有保护间隔;或
所述数据中开始a个符号采用的第三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所述数据中其余t-a个符号采用的第四循环前缀CP的长度;所述数据包括t个符号,a小于或等于t,a与t均为正整数。
可选地,判断模块301,用于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第一通信节点确定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
判断在所述时间单元中要发送的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传输方式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确定采用第一发送结构,如果相同,则确定采用第二发送结构;
其中,所述第二发送结构,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没有保护间隔;所述数据的开始位置为控制信道的结束位置;所述数据的所有符号采用相同长度的循环前缀CP。
可选地,判断模块301,用于根据以下依据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数据集合的个数N:
数据的开始时间距离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间隔是否大于第一时间长度;
数据的结束时间距离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第二时间间隔是否大于第一时间长度;
在所述时间单元中要发送的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传输方式是否相同;
所述N值约定为小于或者等于阈值N1。
可选地,判断模块301,用于确定数据集合的个数N,包括: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时,确定N小于或等于阈值N1;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长度时,确定N小于或等于阈值N1;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时,确定N大于阈值N1。
可选地,判断模块301,用于确定数据集合的个数N,包括: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并且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式相同,则确定N小于或等于阈值N1;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并且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式不同,则确定N大于阈值N1。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M个数据集合占有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之内的资源,所述N-M个数据集合占有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之后的资源;
其中,所述控制信道是所述时间单元中的控制信道的整个控制域,或者是所述控制信令所在的控制信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间长度是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方式或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信息确定的,并由所述第一通信节点通过信令通知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
所述第一时间长度是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预先约定的。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所述控制信令的接收方式有约定关系;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所述控制信令的发送方式有约定关系。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之一:
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没有保护间隔时,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所述数据的所有符号采用相同长度的循环前缀CP时,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发送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发送数据相关的控制指令中包含数据接收是否延迟的指示域,所述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是否延迟到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间单元之后的时间单元发送。
可选地,所述阈值N1为1;所述N值为1或2。
可选地,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发送方式,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接收方式;
数据传输方式,满足以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属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的数据发送方式集合;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属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的数据接收方式集合;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控制信令的发送方式确定;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控制信令的接收方式确定;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最近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发送方式确定;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最近接收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方式确定。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第一通信节点的最优发送方式;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第一通信节点的最优发送方式对应的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方式;或者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第二通信节点的最优接收方式。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包括:
接收模块401,用于在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内根据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接收数据,在所述第一时间长度之后采用控制信令通知的数据传输方式相关信息接收数据;
分析模块402,用于确定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根据所述N值确定解调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模式。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M个数据集合与N-M个数据集合在所述时间单元中时分复用;
所述M个数据集合和所述N-M个数据集合之间有第三时间间隔,在所述第三时间间隔上进行数据凿孔,或者所述N-M个数据集合的开始p个符号采用第一循环前缀CP接收,所述N-M个数据集合中其余n-p个符号采用第二循环前缀CP接收,所述第一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CP的长度;所述N-M个数据集合包括n个符号,p小于或等于n,n与p均为正整数。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M个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控制信令的解调参考信号资源之间有交集,所述控制信令的解调参考信号资源作为所述M个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所述N-M个数据集合共用一套解调参考信号资源,或者,所述N-M个数据集合中的每个数据集合携带解调本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由所述M个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得到的信道估计值和由所述N-M个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得到的信道估计值之间不能进行信道插值。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每个数据集合独立信道编码;每个数据集合都携带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每个数据集合对应一个ACK/NACK反馈信息。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每个数据集合都携带解调本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所有数据集合联合信道编码;所有数据集合共享一个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所有数据集合对应一个ACK/NACK反馈信息。
可选地,当N大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在一个控制信令中得到N个数据集合的配置信息;或
在一个控制信令中得到所述N个数据集合占有的时频资源;
其中,数据集合的配置信息包括:数据集合的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信息,和/或数据集合在所述时间单元中占有的时频资源。
可选地,分析模块402,用于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确定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模式为采用第一接收结构接收数据;
所述第一接收结构,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有保护间隔;或
所述数据中开始a个符号采用第三循环前缀CP接收,所述数据中其余t-a个符号采用第四循环前缀CP接收,所述第三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循环前缀CP的长度;所述数据包括t个符号,a小于或等于t,a与t均为正整数。
可选地,分析模块402,用于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确定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
根据控制信令中通知的数据传输方式相关信息判断通知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传输方式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判定采用第一接收结构,如果相同,则判定采用第二接收结构;
其中,所述第二接收结构,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没有保护间隔;所述数据的开始位置为控制信道的结束位置;所述数据的所有符号采用相同长度的循环前缀CP。
可选地,分析模块402,用于确定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包括根据以下依据中的至少一个确定N:
数据的开始时间距离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间隔是否大于第一时间长度;
数据的结束时间距离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第二时间间隔是否大于第一时间长度;
在所述时间单元中要发送的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传输方式是否相同;
所述N值约定为小于或者等于阈值N1。
可选地,分析模块402,用于确定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包括: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时,确定N小于或等于阈值N1;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长度时,确定N小于或等于阈值N1;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时,确定N大于阈值N1。
可选地,分析模块402,用于确定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间单元中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包括: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并且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式相同,则确定N小于或等于阈值N1;
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并且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式不同,则确定N大于阈值N1。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M个数据集合占有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之内的资源,所述N-M个数据集合占有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之后的资源;
其中,所述控制信道是所述时间单元中的控制信道的整个控制域,或者是所述控制信令所在的控制信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间长度通过如下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确定: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方式;
所述第一时间长度是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的值;
通过第一通信节点的发送的信令信息获得所述第一时间长度;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给第一通信节点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时间长度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所述控制信令的接收方式有约定关系;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所述控制信令的发送方式有约定关系。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没有保护间隔时,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所述数据的所有符号采用相同长度的循环前缀CP时,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可选地,当N小于或等于阈值N1时,所述接收数据的模式,包括以下特征:
所述发送数据相关的控制指令中包含数据接收是否延迟的指示域,所述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是否延迟到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间单元之后的时间单元发送。
可选地,所述阈值N1为1;所述N值为1或2。
可选地,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发送方式,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接收方式;
数据传输方式,满足以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属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的数据发送方式集合;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属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的数据接收方式集合;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控制信令的发送方式确定;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控制信令的接收方式确定;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最近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发送方式确定;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最近接收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方式确定。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发送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第一通信节点的最优发送方式;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第一通信节点的最优发送方式对应的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方式;或者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接收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反馈的第二通信节点的最优接收方式。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即上述第一通信节点)向终端(即上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和解调参考信号;
基站通过如下步骤向终端发送数据。
步骤10:确定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
步骤11:根据所述N值确定数据的发送结构和解调参考信号的发送方式。
终端通过如下步骤接收数据:
步骤20:接收下行控制域,检测下行控制信道;
步骤21:采用预定的接收方式接收下行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单元长度之后的数据;
步骤22:如果检测到基站发送给终端的下行数据相关的控制信息,采用根据控制信息中指示的接收方式相关信息确定接收方式,采用确定的接收方式在第一时间长度之后接收基站发送的数据。
步骤23:确定所述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
步骤24:根据所述N值确定数据的发送结构和解调参考信号的发送方式,从而采用合适的接收算法接收所述数据和解调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步骤22~23之间没有先后顺序,可能是并行进行的。
如图5a~5b所示,所述终端在所述下行控制域检测控制信道,并在一个时间单元的控制域之后的第一时间长度内采用预定的接收方式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在第一时间长度之后终端检测出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如果本时间单元中基站给终端发送了数据,终端进一步根据所述控制信息中通知的接收方式,在所述第一时间长度之后采用通知的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信息。然后确定数据包括的数据集合个数N,根据所述N值确定数据的发送结构和解调参考信号的发送结构,终端进而采用合适的接收算法接收所述数据。图5a~图5b中一个时间单元包括的结构只是示例并不对本申请造成限制。在图5a~5b中终端在第一时间长度之后的所有下行时间域接收所述数据,本实施例也不排除所述终端在第一时间长度之后部分下行时间域接收所述数据,如图5c所示。其中所述通知的接收方式和预定的接收方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定的接收方式,是所述基站和终端在当前时间单元之前约定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是:约定所述接收方式是终端反馈的最优发送方式对应的接收方式;第二种实施方式是:所述接收方式是所述基站在当前时间单元之前通过控制信令告诉给所述终端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是:所述接收方式根据所述控制信道的接收方式确定,优选地所述接收方式和控制信道的接收方式相同。其中所述控制信道可以是所述时间单元的整个控制域,也可以是所述数据相关的控制信令所对应的控制信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相关信息在所述控制信令中通知,基站通知数据的接收方式,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的任意一种:直接通知数据的接收方式,通知数据的发送方式(终端基于之前的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得到的所述发送方式和接收方式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所述通知的发送方式得到数据的接收方式),此时数据的接收方式相关信息不能适用于第一时间长度之内的数据集合,比如不能适用于M个数据集合。
当所述N值大于1时,M个数据集合的接收方式是预定的,其余N-M个数据集合的接收方式相关信息通过所述时间单元中的控制信令通知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M为小于N的自然数。
当数据集合的个数N大于1个时,所述M个数据集合和所述N-M个数据集合时分复用,所述M个数据集合和所述N-M个数据集合之间有第三时间间隔作为保护间隔,在所述第三时间间隔中不给所述终端发送信号(但是有可能给其他终端发送数据),或者所述N-M个数据集合的开始的一个或者多个符号采用长CP,所述N-M个数据集合的其余符号采用短CP,其中长CP的长度大于所述短CP的长度。较佳地所述一个符号指一个OFDM符号。
此时解调参考信号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M个数据集合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一套解调参考信号资源,所述N-M个数据集合共用一套解调参考信号资源,或者所述N-M个数据集合中的每个数据集合携带解调本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如图5d所示,N=2,M=1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即为所述M个数据集合)在图中所示的第一时间长度之内,此时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和所述控制信令共用第一解调参考信号资源,所述N-M个数据集合(即为第二数据集合)位于第一时间长度之后,其用第二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此时解调参考信号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为:每个数据集合都携带解调其数据集合的解调参考信号。如图5e所示,其中所述M个数据集合在图中所示的第一时间长度之内,其解调参考信号为第三解调参考信号资源,所述N-M个数据集合位于第一时间长度之后,其解调参考信号为第二解调参考信号资源。控制信令采用第一解调参考信号资源。在图5d,5e中解调参考信号资源所占的资源只是示例,并不排斥其他图样方式。
此时对于信道编码和调制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其满足如下特征中至少之一:每个数据集合独立信道编码;每个数据集合都携带CRC(循环冗余校验码);每个数据集合对应一个ACK/NACK反馈信息,其中所述一个ACK/NACK反馈信息中可以进一步针对不同的码字有不同的反馈比特,也可以所***字一个反馈比特;M个数据集合MCS和控制信道采用的MCS有约定关系;所述M个数据集合的MCS和所述N-M数据集合中的部分码字的MCS有约定关系;所述M个数据集合的MCS等级小于所述N-M个数据集合的MCS等级,其中MCS等级越高信道编码速率越高,和/或调制阶数越高;所述M个数据集合的码字是所述N-M个数据集合的码字的子集,比如所述M个数据集合的数据和所述N-M数据集合中的部分数据共同构成一个码字,比如他们对应同一信源信道编码之后的不同冗余版本,可以独立解码,或者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信源信道编码之后的一个冗余版本,只是对应一个冗余版本的不同段,需要联合解码,优选地此时第一数据集合对应的段采用低级调制方式,第二数据集合对应的段采用高级调制方式;所述M个数据集合的码字数小于或者等于所述N-M数据集合的码字数;在一个控制信令中同时通知N个数据集合的传输信息;在一个控制信令中的通知的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信息不适用于所述M个数据集合;在一个控制信令中通知所述N个数据集合占有的时频资源,优选地此时时频资源只用一个字段将所述N个数据集合的时频单元都包括;各个数据集合时分复用。优选地所述M个数据集合位于控制信道之后预定第一时间长度的资源内,所述N-M个资源位于所述控制信道预定第一时间长度之后的资源中。优选地M为1,所述M个数据集合为第一数据集合,N=2,所述N-M个数据集合对应第二数据集合。
此时对于信道编码和调制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其满足如下特征中至少之一:所有数据集合联合编码,所有数据集合共享一个CRC,所有数据集合对应一个ACK/NACK反馈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数据的发送方式和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都是指所述数据的空域发送方式和空域接收方式,所述发送方式包括如下方式至少之一:发送波束、发送端口、发送预编码矩阵、发送时间、发送频率。其中所述发送时间指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的测量参考信号所占的时间,类似地所述发送频域指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的测量参考信号所占的频域。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是所述终端接收数据所采用的接收波束、和/或接收端口、和/或接收预编码矩阵、和/或接收时间、和/或接收频率。其中所述接收时间指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的测量参考信号所占的时间,类似地所述发送频域指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的测量参考信号所占的频域。其中所述发送方式是基站发送与终端接收的通信链路中,基站的发送方式,所述接收方式是基站发送与终端接收的通信链路中,终端的接收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时间单元可以为一个子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数据集合也可以称为数据块,或者数据子块,具体名称并不对本申请造成限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过程类似,主要讲述实施例1中步骤10中基站确定发送数据集合个数N和步骤23中终端确定数据集合个数N的方法。在本实施例中基站或者终端根据如下信息至少之一确定数据集合的个数N:所述数据的开始时间和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间隔,所述数据的结束时间和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第二时间间隔,控制信道之后预定第一时间长度;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预定的接收方式是否相同;所述数据的发送方式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预定的发送方式是否相同。其中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是根据所述控制信令中通知的接收方式相关的信息得到的,如果数据的接收方式和终端预定的接收方式不同时,其控制信令中通知的接收方式不适用于控制信道之后预定第一时间长度内的资源中的数据,比如所述接收方式不适用于M个数据集合。
所述控制信道指所述一个时间单元中的控制信道区域,或者指所述数据对应的动态控制信令所在的控制区域。
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a所示,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大于等于第一时间长度时,所述N值为1。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小于等于第一时间长度,所述N值为1,如图6b所示,在图6b中所述数据的起始位置和控制信道的结束位置重叠,此时所述第一时间间隔长度为0。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时,所述N值为2,其中第一数据集合占有所述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之内的资源,第二数据集合占有所述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之后的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接收方式是预定的,第二数据集合的接收方式通过所述控制信令动态指示,如图6c所示。在图6a~6c中,第一时间单元中的资源由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控制信道调度,其中所述控制信道和数据都是由基站发送给终端的(或者控制和数据的发送节点不同),图6a~6c中数据只占部分带宽,那么此时不同终端的数据通过频分/时分/空分方式调度,本实施例也不排除数据占有全部***带宽,不同终端的数据通过时分/空分方式调度。图6a~6c中数据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只是示例,并不排除其他位置情况,比如数据的起始位置固定为控制信道的结束位置,和/或数据的结束位置固定为一个位置,比如第一时间单元的结束位置。
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大于第一时间长度时,进一步根据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预定的接收方式是否相同确定所述N值。具体地,当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预定的接收方式相同时,所述N值为1。当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预定的接收方式不同时,所述N值为2。其中第一数据集合占有所述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之内的资源,第二数据集合占有所述控制信道之后第一时间长度之后的资源。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接收方式是预定的,第二数据集合的接收方式通过所述控制信令动态指示。
其中,计算第一时间间隔和第二时间间隔时的控制信道的结束位置可以是所述一个时间单元中整个控制信道的结束位置,或者一个时间单元的控制信道时分为多个控制信道,此时计算第一时间间隔和第二时间间隔以及第一时间长度时的控制信道的结束位置是所述数据对应的动态控制信令所在的控制信道的结束位置,如图7a~7c所示,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类似,只是此时所述控制信道不是第一时间单元的整个控制信道,而是控制域中所述数据的对应的动态控制信令所在的控制区域。图7a~7c中数据只占部分带宽,那么此时不同终端的数据通过频分/时分/空分方式调度,本实施例也不排除数据占有全部***带宽,不同终端的数据通过时分/空分方式调度。图7a~7c中数据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只是示例,并不排除其他位置情况,比如数据的起始位置固定为控制信道的结束位置,和/或数据的结束位置固定为一个位置,比如第一时间单元的结束位置。
图6c和7c中第一数据集合和第二数据集合的频域重叠,本实施例也不排除第一数据集合和第二数据集合占有的频域不重叠。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动态信令资源调度字段只通知图中数据部分占有的时频资源。终端根据数据部分占有的时频资源得到数据的起始位置和控制信道的结束位置之间的第一时间间隔,和数据的结束位置和控制信道结束位置之间的第二时间间隔,然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确定数据集合的个数。
在图6c和7c中,当所述数据被分为第一数据集合和第二数据集合发送时,第一数据集合的结束位置就为第二数据集合的起始位置。对于两个数据集合的结构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a所示,第一数据集合和第二数据集合之间有一个保护间隔,用于终端切换接收波束。其中所述保护间隔时长是所述基站和终端约定的,或者所述保护间隔用于发送端切换发送波束。对于两个数据集合的结构本实施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终端在第二数据集合的起始一个或者多个OFDM的CP长度采用长CP接收数据,而第二数据集合的其他OFDM符号可以采用短CP接收数据,其中长CP长度大于预定阀值,短CP长度小于等于预定长度。此时在第二时间单元的起始一个OFDM采用长CP接收,此时基站发送所述OFDM符号时可以不采用长CP,而是采用短CP,预留一定时长在所述预留的时长上凿空不向所述终端发送,如图8b所示,发送端采用短CP发送第二数据集合的起始OFDM符号,在第一数据集合结束到第二数据集合的起始OFDM的CP开始之前预留一定时长基站不给终端发送信号。由于预留的时长比较短,此时在终端处为了实现简单,此时采用长CP接收起始OFDM符号。当然此时终端也可以采用和基站符号发送结构相同的结构对所述起始OFDM符号进行接收,即此时终端也认为所述起始OFDM符号之前有一个预留时长。由于预留时长是在时域预留的,那么此时推荐一个时间单元中不同终端的数据通过时分复用的方式调度,或者此时不同终端都在相同位置发生第一数据集合和第二数据集合的切换。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当判断所述N值为1时,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有一套解调参考信号资源。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通过如下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确定所述第一时间长度,根据所述终端(即上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方式,比如终端为全向接收方式,此时第一时间长度为0;所述第一时间长度是和所述终端约定的值;通过信令信息将所述第一时间长度通知给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终端反馈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时间长度信息,比如终端的射频波束切换时延不同,第一时间长度不同,或者根据终端反馈的CSI信息,当所述反馈的CSI信息中包括的发送波束只对应一个接收波束,此时第一时间长度为0,当所述CSI信息中反馈的所有发送波束对应的接收波束大于1时,所述第一时间长度大于0。即此时第一时间长度和终端测量阶段反馈的CSI的接收波束相关信息进行联合编码反馈给基站,终端和基站约定接收波束和第一时间长度之间的关系。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数据集合个数为N,比如在一个子帧中没有时分复用的数据集合,但是数据采用第一发送结构,所述第一发送结构满足如下特征之一: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有第一保护间隔,在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上不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信号;所述数据开始的第一OFDM采用长CP,所述数据对应的其他OFDM采用短CP,其中长CP的长度大于所述短CP的长度。
此时终端在控制信道检测出来之前,终端不接收数据,等控制信道检测出来之后才采用控制信令通知的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数据集合个数为N,比如在一个子帧中没有时分复用的数据集合。终端在控制信道之后的第一预定时间长度内采用预定的接收方式接收数据,如果在控制信道中检测自己的控制信息,根据控制信息中通知的接收方式相关信息接收所述数据。然后根据所述数据的发送方式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预定的发送方式是否相同,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预定的接收方式是否相同,决定数据的发送结构和接收结构。
具体地当所述数据的发送方式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预定的发送方式不同,和/或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预定的接收方式不同时,所述数据采用所述第一发送结构,如图9a所示。其中第一发送结构满足如下特征之一: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有第一保护间隔,在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上不给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信号;所述数据开始的第一OFDM采用长CP,所述数据对应的其他OFDM采用短CP,其中长CP的长度大于所述短CP的长度。
如果是有第一保护间隔,终端在第一保护间隔处对接收数据进行凿空。
当所述数据的发送方式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预定的发送方式相同且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预定的接收方式相同时,采用第二发送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发送结构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所述数据开始之前没有第一保护间隔,所述数据的开始位置为控制信道的结束位置;所述数据所有OFDM符号对应相同的CP长度,如图9b所示。
优选地对于解调参考信号,当采用第一发送结构时,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有各自独立的解调参考信号,如图9a所示,当采用所述第二发送结构时,优选地所述数据和所述控制信令共享解调参考信号资源,如图9b所示,在图9a,9b中解调参考信号的图样只是示例,并不排除其他图样形式。总之,信令信息中接收方式相关信息和解调参考信号相关信息联合编码。终端根据信令中的接收方式和终端预定接收方式的关系,判断数据是第一发送结构还是第二发送结构,进而确定解调参考信号的资源的发送情况,采用确定的解调参考信号的发送情况接收解调参考信号资源。此时上述优选的终端预定的接收方式和终端接收控制信令的接收方式相同。或者信令信息中发送方式相关信息和解调参考信号相关信息联合编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数据的接收方式相关信息在所述控制信令中通知,基站可以直接通知数据的接收方式,或者通知数据的发送方式(终端根据之前的信道测量阶段或者波束测量阶段得到所述发送方式和接收方式的对应关系,从而可以根据所述通知的发送方式得到数据的接收方式),此时数据的接收方式相关信息不能适用于第一时间长度之内的数据集合,比如不能适用于M个数据集合。
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是根据控制信令的接收方式和终端预定的接收方式是否相同,控制信令的发送方式和终端预定的发送方式是否相同判断数据的发送结构,和/或解调参考信号的发送结构。
具体地当控制信令的接收方式和终端预定的接收方式不同,和/或控制信令的发送方式和终端预定的发送方式不同,采用所述第一发送结构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当控制信令的接收方式和终端预定的接收方式相同,且控制信令的发送方式和终端预定的发送方式相同,采用所述第二发送结构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优选地当采用第二发送结构时,控制信令和数据共享解调参考信号,当采用第一发送结构时,控制信令和数据有各自独立的解调参考信号。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接收当前时间单元的控制信令,其中所述控制信令有数据相关传输信息和数据接收是否延迟的指示域,所述指示域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是否延迟到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间单元之后的时间单元发送。
当得到所述指示域中指示需要延迟接收数据时,根据约定规则在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间单元之后的时间单元接收数据,或者根据指示域中指示的时间单元中接收数据,当得到所述指示域中指示不需要延迟接收数据时,在所述控制信令所在当前时间单元中接收数据。
虽然本申请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申请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申请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36)

1.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第二通信节点执行,包括:在控制信道之后的第一时间长度内按照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接收数据,根据接收的控制信令中通知的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的信息接收第一时间长度后的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令包括所述数据所在时间单元是否在所述控制信令所在的时间单元之后,或者所述控制信令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起始时域符号位置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确定第一时间长度: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方式确定第一时间长度;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给第一通信节点的信息确定第一时间长度;
当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采用全向接收模式时,所述第一时间长度等于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传输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空域发送方式,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空域接收方式,其中,所述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控制信令中通知的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
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控制信令的空域发送方式确定的;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控制信令的空域接收方式确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至少满足以下特征之一: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和第一通信节点在所述数据所在的起始位置之前约定的;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控制信令的传输方式获取的;
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与所述控制信道的接收方式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域发送方式对应于测量参考信号的以下信息:发送端口、发送时间、发送频率,和/或所述空域接收方式对应测量参考信号的以下信息:接收端口、接收时间、接收频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通信节点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所述控制信令,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所述控制信令中的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确定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数据传输方式,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起始位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开始时间距离所述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所述第一时间间隔是否大于所述第一时间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之一:
第二通信节点在一个时刻只对应于一个接收波束;
第二通信节点在一个时刻对应一个或多个接收波束;
所述数据在一个时刻只对应一个接收波束;
所述数据在一个时刻对应一个或多个接收波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所述控制信令中的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确定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起始位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控制信令中指示的数据的起始时间与所述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否大于所述第一时间长度。
10.一种数据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第一通信节点执行,包括:在控制信道之后的第一时间长度内按照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在第一时间长度后根据发送的控制信令中包括的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的信息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令包括所述数据所在时间单元是否在所述控制信令所在的时间单元之后,或者所述控制信令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起始时域符号位置的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确定第一时间长度:
第一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方式确定第一时间长度;
第一通信节点根据从第二通信节点接收到的信息确定第一时间长度;
当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采用全向接收模式时,所述第一时间长度等于0。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传输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空域发送方式,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空域接收方式,其中,所述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所述控制信令中通知的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
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控制信令的空域发送方式确定的;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控制信令的空域接收方式确定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至少满足以下特征之一: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在所述数据所在的起始位置之前约定的;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控制信令的传输方式获取的;
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与控制信道的接收方式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域发送方式对应于测量参考信号的以下信息:发送端口、发送时间、发送频率,和/或所述空域接收方式对应测量参考信号的以下信息:接收端口、接收时间、接收频率。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根据所述控制信令中的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确定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其中第二信息包括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起始位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否大于所述第一时间长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之一:
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刻只对应于一个发送波束;
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刻对应一个或多个发送波束;
所述数据在一个时刻只对应一个接收波束;
所述数据在一个时刻对应一个或多个接收波束。
18.一种数据的接收装置,应用于第二通信节点,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控制信道之后的第一时间长度内按照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接收数据,根据接收的控制信令中通知的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的信息接收第一时间长度后的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令包括所述数据所在时间单元是否在所述控制信令所在的时间单元之后,或者所述控制信令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起始时域符号位置的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确定第一时间长度: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方式确定第一时间长度;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给第一通信节点的信息确定第一时间长度;当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采用全向接收模式时,所述第一时间长度等于0。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数据传输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空域发送方式,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空域接收方式,其中,所述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控制信令中通知的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
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控制信令的空域发送方式确定的;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控制信令的空域接收方式确定的。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至少满足以下特征之一: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和第一通信节点在所述数据所在的起始位置之前约定的;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控制信令的传输方式获取的;
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与控制信道的接收方式相同。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域发送方式对应于测量参考信号的以下信息:发送端口、发送时间、发送频率,和/或所述空域接收方式对应测量参考信号的以下信息:接收端口、接收时间、接收频率。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通信节点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所述控制信令,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所述控制信令中的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确定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数据传输方式,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起始位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开始时间距离所述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所述第一时间间隔是否大于所述第一时间长度。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之一:
第二通信节点在一个时刻只对应于一个接收波束;
第二通信节点在一个时刻对应一个或多个接收波束;
所述数据在一个时刻只对应一个接收波束;
所述数据在一个时刻对应一个或多个接收波束。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所述控制信令中的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确定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起始位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控制信令中指示的数据的起始时间与所述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否大于所述第一时间长度。
27.一种数据的发送装置,应用于第一通信节点,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在控制信道之后的第一时间长度内按照第二通信节点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在第一时间长度后根据发送的控制信令中包括的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的信息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数据。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令包括所述数据所在时间单元是否在所述控制信令所在的时间单元之后,或者所述控制信令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起始时域符号位置的信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确定第一时间长度:
第一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方式确定第一时间长度;
第一通信节点根据从第二通信节点接收到的信息确定第一时间长度;
当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采用全向接收模式时,所述第一时间长度等于0。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数据传输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数据的空域发送方式,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数据的空域接收方式,其中,所述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所述控制信令中通知的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
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控制信令的空域发送方式确定的;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控制信令的空域接收方式确定的。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至少满足以下特征之一: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在所述数据所在的起始位置之前约定的;
所述已知的传输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控制信令的传输方式获取的;
所述已知的数据传输方式与控制信道的接收方式相同。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域发送方式对应于测量参考信号的以下信息:发送端口、发送时间、发送频率,和/或所述空域接收方式对应测量参考信号的以下信息:接收端口、接收时间、接收频率。
33.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根据所述控制信令中的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确定所述数据的传输方式,其中第二信息包括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起始位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道的结束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否大于所述第一时间长度。
34.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之一:
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刻只对应于一个发送波束;
第一通信节点在一个时刻对应一个或多个发送波束;
所述数据在一个时刻只对应一个接收波束;
所述数据在一个时刻对应一个或多个接收波束。
35.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36.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11236301.5A 2016-09-30 2016-09-30 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6436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36301.5A CN115643642A (zh) 2016-09-30 2016-09-30 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36301.5A CN115643642A (zh) 2016-09-30 2016-09-30 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201610878700.XA CN107889263B (zh) 2016-09-30 2016-09-30 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78700.XA Division CN107889263B (zh) 2016-09-30 2016-09-30 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43642A true CN115643642A (zh) 2023-01-24

Family

ID=6176307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36301.5A Pending CN115643642A (zh) 2016-09-30 2016-09-30 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201610878700.XA Active CN107889263B (zh) 2016-09-30 2016-09-30 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78700.XA Active CN107889263B (zh) 2016-09-30 2016-09-30 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224031B2 (zh)
EP (2) EP4333535A1 (zh)
CN (2) CN115643642A (zh)
ES (1) ES2965203T3 (zh)
PL (1) PL3522651T3 (zh)
WO (1) WO20180589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3642A (zh) * 2016-09-30 2023-01-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SG11201909865SA (en) 2017-05-03 2019-11-28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receiving and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6647915A (zh) * 2017-09-19 2023-08-25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以及通信方法
CN114598437A (zh) 2018-02-26 2022-06-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令的发送、接收以及信息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ES2963956T3 (es) * 2018-08-28 2024-04-03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étodo y aparato para configurar periodo de guardia
CN112771942B (zh) * 2018-09-28 2024-05-24 索尼集团公司 发现信令的方法、相关网络节点和相关无线电子设备
US20220015080A1 (en) * 2018-11-23 2022-01-13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Direct link-based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apratus
CN114124760B (zh) * 2021-11-23 2024-04-05 江苏信而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网络测试流流号分配方法、装置、网络测试仪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2216A (zh) * 2007-02-06 2008-08-13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中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设备和方法
CN101500259B (zh) * 2008-01-30 2010-09-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在高速共享数据信道上重传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US20120294163A1 (en) * 2011-05-19 2012-11-22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rect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3151392A1 (en) * 2012-04-06 2013-10-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channel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assive mimo
WO2013170911A1 (en) * 2012-05-16 2013-11-2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handling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WO2014073865A1 (en) * 2012-11-06 2014-05-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105138B (zh) * 2013-04-03 2019-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信道的传输、接收处理方法及装置
EP3020144B1 (en) * 2013-07-08 2021-07-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beamforming
JP2015046853A (ja) * 2013-08-02 2015-03-1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干渉低減方法、及び干渉低減制御情報通知方法
CN104579607A (zh) * 2013-10-10 2015-04-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分双工***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5024781B (zh) * 2014-04-30 2019-06-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及***
EP3393070B1 (en) * 2015-12-17 2020-09-09 LG Electronics Inc. -1-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5975408A (zh) * 2016-04-27 2016-09-28 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643642A (zh) * 2016-09-30 2023-01-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22651A1 (en) 2019-08-07
EP3522651B1 (en) 2023-11-01
ES2965203T3 (es) 2024-04-11
CN107889263A (zh) 2018-04-06
EP4333535A1 (en) 2024-03-06
EP3522651A4 (en) 2020-01-22
US11224031B2 (en) 2022-01-11
PL3522651T3 (pl) 2024-03-11
US20220110108A1 (en) 2022-04-07
WO2018058922A1 (zh) 2018-04-05
US20200267710A1 (en) 2020-08-20
CN107889263B (zh)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89263B (zh) 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JP7246396B2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装置、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US11212065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aging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8093481B (zh) 发送波束恢复信息的方法和装置、波束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8093480B (zh) 一种信号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8112080B (zh) 信息处理方法、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241920B (zh) 用于通信***中的重复传输的资源分配
CN102858014B (zh) 控制信令的发送和接收方法及设备
AU201238212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989963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中发送或接收同步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7872896B (zh)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KR20200003020A (ko) 기지국 장치, 단말기 장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통신 방법
US1061679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870237A (zh) 基于数据块的传输
CN108886814B (zh) 用于实现前导码区域选择的方法和设备
CN103313400B (zh) 控制信令的发送、接收方法、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
CN107547172B (zh) 控制信息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US10862646B2 (en) Polar coded broadcast channel
RU2788392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ообщения о сбое луча и носитель данны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