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34233B - 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34233B
CN115634233B CN202211398266.7A CN202211398266A CN115634233B CN 115634233 B CN115634233 B CN 115634233B CN 202211398266 A CN202211398266 A CN 202211398266A CN 115634233 B CN115634233 B CN 1156342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ptolide
polysaccharide
glycyrrhiza
toxicity
licor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9826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34233A (zh
Inventor
李发荣
李翠芹
李露露
孙娇
田瑜琳
宋易伽
党楠
孙梦纯
徐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39826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342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34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34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34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34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果蝇模型,***检测了甘草中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三萜类)、甘草总黄酮、甘草多糖对雷公藤甲素的解毒效应的贡献度,结果证实甘草多糖及甘草酸在甘草解雷公藤甲素导致的果蝇毒性中贡献度较大,是甘草解雷公藤甲素的主要活性物质基础。利用大鼠进一步验证了甘草多糖是甘草解雷公藤甲素毒性效应的最主要活性物质,其解毒效应与降低雷公藤甲素的血药浓度,促进雷公藤甲素代谢相关。本发明为雷公藤甲素相关制剂的二次开发及技术提升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Description

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甘草是豆科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 L.或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和缓急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咳嗽痰多、心悸、四肢的挛急疼痛、热毒所致的痈肿疮毒、缓解苦寒药物毒性和烈性等。
《本草纲目》即有“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的记载,现代研究也证实,甘草在药物配伍解毒中有重要的应用。郭玉岩等人证实马钱子与甘草合煎后,毒性组分马钱子碱和***的溶出度浓度均小于在马钱子单煎。推断甘草可以通过减少马钱子碱和***的煎出率,再进而减少马钱子碱的最大血药浓度值和半衰期,再进而减少身体各器官的毒性[范金晶,华碧春.甘草减轻黄药子对大鼠肾毒性的实验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4,43(9):31-33.]。范金晶等利用大鼠实验证实,甘草与黄药子合用可以显著降低黄药子单用对大鼠肾脏的损伤[明磊.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物引起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7):165-167.]。甘草中的异甘草素和异甘草苷可以减轻阿霉素的心肌细胞毒性[张伟.甘草酸二铵对百草枯致急性肾损伤大鼠肾组织的TLR-4及NF-κB表达的影响[D].广西:广西医科大学,2015.]。甘草酸二铵可以显著缓解百草枯所致的急性肾损伤[黄能慧,李诚秀.甘草酸铵的抗炎作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5,20(1):26-28.]。以上研究证实,甘草总提取物或者甘草中分离得到的有些化合物具有明确的缓解特定药物毒性的作用。
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是雷公藤多苷片、雷公藤片等制剂的主要有效成分。但是雷公藤甲素本身毒性较大、水溶性差、治疗窗口窄,极大地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雷公藤甲素毒副作用严重,其中生殖***方面的毒性尤为突出。大量的研究证实,甘草雷公藤配伍可以缓解雷公藤的毒性,如甘草水提取可以缓解雷公藤甲素导致的肝损伤[朱胜楠,张靖,谭亲友,等.甘草水提物对雷公藤甲素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对其体内IL-10、TNF-α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9,30(2):5.],雷公藤和甘草配伍可以缓解高脂、高糖诱导的果蝇的糖脂代谢紊乱并有效减少雷公藤的毒性[梁淑红,张晓坚.基于果蝇生物模式的雷公藤甘草配伍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增效减毒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9(6):4.],甘草酸可以拮抗雷公藤多苷导致的肾毒性[李秋红,胡勇,鞠爱霞,赵娇,郄青松,周育生.甘草酸拮抗雷公藤多苷所致肾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8(05):382-389.]。
尽管以上研究可以有效证实甘草-雷公藤联用可以有效缓解雷公藤的或者雷公藤甲素的毒性,也证实甘草酸是甘草中解雷公藤甲素的活性成分之一。但是无法科学的确认甘草-雷公藤配伍或者甘草-雷公藤甲素配伍中解毒效应的最主要活性物质,其解毒相关的机制也需要深入的探索。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验证了甘草多糖是甘草中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效应的最主要活性物质,其解毒效应与降低雷公藤甲素的血药浓度,促进雷公藤甲素代谢相关。本发明为雷公藤甲素相关制剂的二次开发及技术提升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雷公藤甲素毒性包括:雷公藤甲素导致的肝毒性、肾毒性和生殖***毒性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甘草多糖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用水提醇沉法得到甘草粗多糖;
除去甘草粗多糖中的蛋白质,得到所述甘草多糖。
优选的,所述水提醇沉法中,制备甘草粗多糖的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为70%。
优选的,除去甘草粗多糖中的蛋白质的方法包括Sevage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甘草多糖和/或甘草酸在制备提高药物代谢酶活性的产品中的应用,所述药物代谢酶包括CYP3A4和/或CYP3A2。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果蝇模型,***检测了甘草中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三萜类)、甘草总黄酮、甘草多糖对雷公藤甲素的解毒效应的贡献度,结果证实甘草多糖及甘草酸在甘草解雷公藤甲素导致的果蝇毒性中贡献度较大,是甘草解雷公藤甲素的主要活性物质基础。利用大鼠进一步验证了甘草多糖是解雷公藤甲素毒性效应的最主要活性物质,其解毒效应与降低雷公藤甲素的血药浓度,促进雷公藤甲素代谢相关。本发明为雷公藤甲素相关制剂的二次开发及技术提升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甘草苷、甘草酸混合对照品和甘草总提取物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图2为甘草苷、甘草酸混合对照品和甘草总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图1或图2中的1为甘草苷,2为甘草酸;
图3为不同剂量TP处理15天后,果蝇的存活率曲线;
图4为甘草组分与雷公藤甲素联用后雌雄果蝇对雷公藤甲素的LD50变化;
图5为甘草组分与雷公藤甲素联用后果蝇对雷公藤甲素的LD50变化;**:P<0.05,***:P<0.01;
图6为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体重变化率的影响;
图7为甘草酸及甘草多糖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肝指数的影响;
图8为甘草酸及甘草多糖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肾指数的影响;
图9为甘草酸及甘草多糖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睾丸指数的影响;
图10为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HE染色400倍镜下的观察结果;
图11为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的HE染色400倍镜下的观察结果;
图12为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雄性大鼠睾丸病理学的HE染色结果,其中A为40倍镜下的观察结果,B为100倍镜下的观察结果;
图13为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雌性大鼠卵巢病理学的HE染色40倍镜下的观察结果;
图14为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图15为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大鼠尿素氮的影响;
图16为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大鼠血清肌酐的影响;
图17为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雄性大鼠睾酮的影响;
图18为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雌性大鼠***E2的影响;其中图17或图18中#表示与TP组对比,#:P<0.05,##:P<0.01;
图19为甘草各成分对对大鼠雷公藤甲素血药浓度的影响;其中TP1:第1次给雷公藤甲素后的血药浓度;TP14:第14次给雷公藤甲素后的血药浓度;TP+GE、TP+GL、TP+GP:第14次给雷公藤甲素和甘草各成分后的血药浓度;
图20为甘草酸、甘草多糖联合给药对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肝药酶CYP3A4相对酶活性活性的影响;#表示与TP组对比,##:P<0.01;△表示雌性与雄性比,△:P<0.05;
图21为甘草酸、甘草多糖联合给药对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肝药酶CYP3A2相对酶活性活性的影响;#表示与TP组对比,##:P<0.01;△表示雌性与雄性比,△:P<0.05;
其中未注明*或#的含义的附图中,*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表示雌性与雄性对比,#:P<0.05,##:P<0.0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
在本发明中,所述雷公藤甲素毒性优选包括:雷公藤甲素导致的肝毒性、肾毒性和生殖***毒性中的一种或多种;雷公藤甲素导致的生殖***毒性优选包括***和/或卵巢损伤。本发明利用果蝇模型,***检测了甘草中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三萜类)、甘草总黄酮、甘草多糖对雷公藤甲素的解毒效应的贡献度,通过实验证明给予甘草酸、甘草多糖后,在组织形态学、血药浓度变化、睾酮水平、***E2等指标均显示,甘草酸、甘草多糖对雷公藤甲素的毒性有明确的缓解效应,甘草多糖的改善效应更好;甘草酸与雷公藤甲素联用,对雄性大鼠有明确的肝损伤效应,在肝指数、组织形态学、谷丙转氨酶的活性等多个指标均可以得到印证;甘草酸联用解雷公藤甲素或甘草多糖联用解雷公藤甲素后,可以显著增加雌性大鼠肝药酶CYP3A4和CYP3A2的活性,是其解毒作用的机制之一。
本发明通过实验证明了甘草多糖是甘草中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其机制与促进药物代谢酶CYP3A4和CYP3A2的活性,减少药物蓄积相关;甘草酸与雷公藤甲素联用,虽然可以缓解雷公藤甲素导致的生殖毒性,但有加剧肝损伤的风险。
在本发明中,所述甘草多糖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用水提醇沉法得到甘草粗多糖;
除去甘草粗多糖中的蛋白质,得到所述甘草多糖。
在本发明中,所述水提醇沉法中,制备甘草粗多糖的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优选为70%。
在本发明中,除去甘草粗多糖中的蛋白质的方法优选包括Sevage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甘草多糖和/或甘草酸在制备提高药物代谢酶活性的产品中的应用,所述药物代谢酶包括CYP3A4和/或CYP3A2。本发明通过实验证明了甘草酸与雷公藤甲素联用或甘草多糖与雷公藤甲素联用后,可以显著增加雌性大鼠药物代谢酶CYP3A4和CYP3A2的活性,可用于在制备提高药物代谢酶活性的产品。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甘草总提取物、甘草总黄酮、甘草多糖的制备
1.1实验材料
乌拉尔甘草购自青海湖药业有限公司,经陕西师范大学植物学教研室鉴定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和根茎。该植物样本存放于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甘草酸对照品(纯度≥98%,宝鸡辰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草苷对照品(纯度≥98%,宝鸡辰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葡萄糖(纯度≥98%,成都曼斯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乙腈(色谱纯,Fisher Chemical);超纯水(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磷酸和浓硫酸(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苯酚和无水乙醇(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D101大孔树脂(西安蓝晓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盐酸、磷酸和氢氧化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乙腈(色谱纯,Fisher Chemical);甘草苷对照品(纯度≥98%,宝鸡辰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实验方法
1.1.1甘草总提取物的制备
1500g干燥的甘草根茎使用多功能粉碎机粉碎成粉末,粉末加入20倍质量的蒸馏水煮沸30min后,过滤后收集滤液,药渣继续用蒸馏水煮沸提取两次,合并滤液,经减压浓缩至粘稠状,冷冻干燥得甘草总提取物。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得率,甘草总提取物得率(%)=甘草总提取物质量/药材质量×100%。
1.1.2甘草总多糖制备
500g干燥的甘草根茎使用多功能粉碎机粉碎成粉末,粉末加入20倍质量的蒸馏水煮沸30min后,过滤后得到第一药渣和第一滤液,第一药渣加入20倍质量的蒸馏水煮沸30min后,过滤后得到第二药渣和第二滤液,第二药渣加入20倍质量的蒸馏水煮沸30min后,过滤后得到第三药渣和第三滤液,合并第一、第二和第三滤液,经减压浓缩至1000毫升,加入95%乙醇调节乙醇浓度至70%。静置过夜。离心收集沉淀,沉淀用20倍体积的70%乙醇冲洗除去小分子可溶物,冷冻干燥剩余部分即得到甘草多糖粗多糖。甘草粗多糖溶解后,Sevage法(Sevage试剂为氯仿和正丁醇的混合液,氯仿与正丁醇的体积比为5:1)进行除蛋白操作,蛋白质会以沉淀形式析出并离心除去,进行多次除蛋白操作直到不再有絮状蛋白质出现。将除蛋白后的甘草多糖溶液浓缩后冷冻干燥得甘草多糖。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得率:
甘草多糖得率(%)=甘草多糖质量/药材质量×100%。
1.1.3甘草总黄酮制备
按1.1.1项方法制备甘草总提取物并置于烧杯中,用2倍质量的蒸馏水溶解后,将烧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缓慢加入90%乙醇至乙醇浓度为80%,静置过夜沉淀24h,收集上清液。将沉淀物再加蒸馏水溶解,在磁力搅拌的条件下,缓慢加入无水乙醇至浓度达到80%,静置24h,收集上清液后,将剩余沉淀物再加蒸馏水溶解,在磁力搅拌的条件下,缓慢加入无水乙醇至浓度达到80%,静置24h,收集上清液。混合三次所得上清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将浓缩液和与处理好的D101树脂置于烧杯中,静态吸附4h后湿法装柱。
用2BV蒸馏水以5mL/min的流速冲洗树脂以除去水溶性杂质,将收集器设置为每管0.25BV,分别用1.5BV的10%、20%、30%、40%、50%、60%、70%、80%、90%和无水乙醇溶液以3mL/min的流速冲洗树脂。按照药典中HPLC检测方法检测每管洗脱液的甘草酸、甘草苷含量(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86.),收集甘草苷含量高的洗脱部分,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将浓缩液与处理好的树脂置于烧杯中,静态吸附4h后湿法装柱,重复上述洗脱程序进行第二次洗脱和检测,弃去甘草酸含量高的洗脱液,将其他洗脱液收集后旋转蒸发仪浓缩,将浓缩液与处理好的树脂置于烧杯中,静态吸附4h后,重复上述洗脱程序进行第三次洗脱和检测,收集甘草苷含量高且不含甘草酸的洗脱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冷冻干燥后称重收集备用,得到甘草总黄酮。
甘草总黄酮得率=甘草总黄酮冻干粉重量/药材质量×100%(2-2)
1.1.4甘草总提取物中甘草苷、甘草酸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2.0mg甘草总提取物,加70%乙醇1.00mL溶解,过滤后进样10μL,按药典方法检测检测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具体方法如下:选用汉邦BenetnachTM C18 column(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0.05%磷酸(B)为流动相,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37nm,分别取10μL梯度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进行洗脱,洗脱梯度见表1-1。洗脱结束后以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分别绘制甘草苷和甘草酸标准曲线。依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总提取物中的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
表1-1HPLC检测甘草苷和甘草酸的梯度洗脱程序
1.1.5甘草总黄酮中甘草苷含量测定
按照1.1.4方法得到甘草总黄酮,精密称取1.0mg甘草总黄酮,加70%乙醇1.00mL溶解,过滤后进样10μL,按药典方法检测检测甘草苷含量。
1.1.5总提取物中甘草多糖含量的计算
根据1.1.1和1.1.2中的甘草总提取物得率和甘草多糖得率,计算甘草总提取物中甘草多糖的含量:甘草多糖含量=甘草多糖得率/甘草总提取物得率×100%。
1.2实验结果
1.2.1甘草总提取物的得率
按照1.1.1项方法提取1500g甘草药材得到甘草总提取物冻干粉405.23g,计算得甘草总提取物得率为27.01%。
1.2.2甘草多糖得率
按照1.1.2项方法提取500g甘草药材得到甘草多糖冻干粉36.75g,计算得甘草多糖得率为7.35%。
1.2.3甘草总黄酮得率
按照1.1.3项下方法提取500g甘草药材得到甘草总黄酮冻干粉4.10g,经计算,甘草总黄酮得率为0.82%。
1.2.4甘草总提取物中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
按照1.1.4方法,所得甘草苷的标准曲线为:Y=0.2948X+2.49,R2=0.9995(线性范围:0.025mg/ml~0.500mg/ml);甘草酸的标准曲线为:Y=0.08167X-0.4516,R2=0.9996(线性范围:0.05mg/ml~1.00mg/ml)。
甘草酸、甘草苷及甘草总提取物HPLC色谱图如图1(其中1为甘草苷,2为甘草酸),经计算,甘草总提取物中甘草苷的含量为2.73%,甘草酸的含量为5.53%;
甘草酸、甘草苷及甘草总黄酮HPLC色谱图如图2(其中1为甘草苷,2为甘草酸),经计算,甘草总黄酮中甘草苷的含量为61.58%。
1.2.5总提取物中甘草多糖含量
根据1.2.1和1.2.2结果,经计算,甘草总提取物中甘草多糖的含量为27.21%。
实施例2甘草中主要活性组分对雷公藤甲素引起的果蝇半致死浓度的影响
2.1实验材料
2.1.1实验动物
野生型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Canton-S品系,由陕西师范大学遗传学实验室提供,在温度25℃,湿度60%的生化培养箱中培养。
2.1.2试剂
酵母浸粉和琼脂粉(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羧甲基纤维素钠(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雷公藤甲素、甘草酸、甘草次酸(宝鸡辰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PLC检测,纯度≥98%);甘草总提取物、甘草黄酮、甘草总多糖(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羧甲基纤维素钠(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肝素钠(山东新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醇(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醋酸(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乙酸乙酯(天津市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睾酮、***E2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上海茁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1.3仪器
LRH-250A生化培养箱(广东省医疗器械厂);电子天平(上海佑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2.2实验方法
2.2.1甘草及各活性成分对果蝇对雷公藤甲素LD50的影响
2.2.1.1果蝇的饲养
实验前期,需对野生型果蝇品系进行扩大繁殖。将雌雄果蝇混合于普通培养基(配方见表1-2)中进行培养交配、产卵,最后将有果蝇卵的培养管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3天,孵育出新生果蝇进行实验。收集8h内羽化未交配的成蝇于平口瓶中,滴加150μL***到海绵塞上,立即塞在平口瓶瓶口位置,待5分钟,果蝇处于昏迷状态,用40倍放大镜分选雌、雄果蝇,并随机放入不同培养基培养,雌、雄分开,每组雌、雄果绳各100只,每管25只,间隔4d更换一次培养基。
表1-2果蝇培养基配方(100ml)
2.2.1.2果蝇对雷公藤甲素LD50的测定
依据果蝇毒性试验预实验结果,设定果蝇基础培养基中雷公藤甲素(TP组)的浓度梯度分别为0mg/L、11.31mg/L、18.42mg/L、21.68mg/L、25.50mg/L和30.00mg/L六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梯度分为2管,分别为雌雄果蝇管,每管包括25只果蝇。每天记录果蝇的生存数量至第15d,用第15d各个梯度的果蝇死亡率和浓度,实验重复四次,通过IBM SPSSStatistics21.0软件计算LD50
2.2.1.3甘草不同组分联用对果蝇对雷公藤甲素LD50的影响
果蝇分为对照组、雷公藤甲素组(TP)、雷公藤甲素+甘草总提物(GE)组、雷公藤甲素+甘草酸(GL)组、雷公藤甲素+甘草次酸(GA)组、雷公藤甲素+甘草总黄酮(GF)组和雷公藤甲素+甘草多糖(GP)组。每组雌雄果蝇各100只,分为10管,每管25只果蝇。对照组在普通培养基上饲养,其他六组每组在普通培养基上分别加入11.31mg/L、18.42mg/L、21.68mg/L、25.50mg/L和30.00mg/L的雷公藤甲素,制备成五个雷公藤甲素的浓度梯度。甘草成分(GE、GL、GA、GF、GP)联用组在对应的雷公藤甲素剂量组中的培养基中加入相应剂量甘草组分,具体剂量如表2。
表2甘草不同组分联用对果蝇对雷公藤甲素LD50的影响的给药剂量
组别 基本培养基 TP GE GL GA GF GP
对照组 + - - - - - -
TP组 + + - - - - -
TP+GE组 + + 20.750g/L - - - -
TP+GA组 + + - 1.147g/L - - -
TP+GL组 + + - - 1.147g/L - -
TP+GF组 + + - - - 0.920g/L
TP+GP组 + + - - - - 5.647g/L
注:+表示含有对应组分或培养基,-表示不含有对应组分和培养基。
每天记录果蝇的生存数量至第15d,用第15d各个梯度的果蝇死亡率和浓度,实验重复四次,通过SPSS Statistics21.0软件计算LD50
2.1.1.4本实验中甘草组分给药剂量说明
甘草总提取物的剂量是通过预实验确定的,甘草总提取物:雷公藤甲素在质量比为300:1,600:1,900:1时均显示明确的解毒效应,随着甘草剂量的的增加,解毒效应有所提升,而600:1,900:1两个剂量的解毒效应无显著性差异,所以本发明选择甘草总提取物与雷公藤甲素的比例600:1左右,与文献报道中大鼠的解毒效应剂量比例接近[李想,李冀.甘草提取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19,51(05):81-86]。
由于本实验的目的是确认甘草雷公藤甲素联用时甘草中有解毒效应的活性物质基础,所以解毒效应均是以甘草总提取物的解毒效应为参照。甘草化学组分研究显示,甘草主要药理活性组分分为三类,即三萜类、黄酮类和多糖类,所以我们在实验中也主要观察这三类成分在解毒效应中的贡献度。要确认甘草中解雷公藤甲素的活性物质基础及其在解毒效应中的贡献度,就必须保证甘草中相关组分在解毒实验中的剂量与相关物质在甘草总提取物中的含量一致。基于此,结合实施例1的内容,可以计算出20.750g甘草总提取物中含甘草酸1.147g,含甘草总黄酮0.920g,含甘草多糖5.647g。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均属于三萜类物质,二者在甘草中的含量比较接近,纯化的甘草次酸和甘草酸比较容易购买,所以我们这本实验中,甘草酸与甘草次酸的剂量相同。
2.3实验结果
2.3.1果蝇对雷公藤甲素LD50
2.2.1.2实验结果如表3和图3所示,不同剂量雷公藤甲素处理后雌雄果蝇的死亡率数据,使用SPSS Statistics21进行数据分析果蝇对雷公藤甲素的LD50为15.41mg/L;雌性果蝇:雷公藤甲素的LD50为10.667mg/L;雄性果蝇:雷公藤甲素的LD50为18.056mg/L。雷公藤甲素对雌性果蝇的毒性大于雄性果蝇。
表3不同剂量雷公藤甲素处理后雌雄果蝇的死亡率
2.3.2甘草不同组分联用对果蝇对雷公藤甲素LD50的影响
不同甘草组分与雷公藤甲素联用后,统计果蝇死亡率,使用SPSS Statistics21进行数据分析计算联用后LD50的变化,表4,图4所示为与甘草组分联用后雌、雄果蝇分别的LD50变化情况。表5,图5所示为与甘草组分联用后雌雄果蝇总的LD50的变化,数据显示,联用后各组的LD50均有所提高。
表4甘草不同组分与雷公藤甲素联用后雌雄果蝇分别对雷公藤甲素LD50的变化
表5甘草不同组分与雷公藤甲素联用后果蝇对雷公藤甲素LD50的变化
甘草总提取物(GE)与雷公藤甲素联用后果蝇对雷公藤甲素的LD50为29.19mg/L,95%的置信区间为24.69~33.68mg/L;雌性果蝇:雷公藤甲素合用甘草总提取物的LD50为30.71mg/L;雄性果蝇:雷公藤甲素合用甘草总提取物的LD50为27.65mg/L。
甘草总黄酮(GF)与雷公藤甲素联用后果蝇对雷公藤甲素的LD50为18.44mg/L,95%的置信区间为16.48~20.40mg/kgmg/L;雌性果蝇:雷公藤甲素的LD50为13.06mg/L;雄性果蝇:雷公藤甲素的LD50为17.26mg/L。
甘草次酸(GA)与雷公藤甲素联用后果蝇对雷公藤甲素的LD50为20.09mg/kg,95%的置信区间为19.31~20.86mg/L;雌性果蝇:雷公藤甲素合用甘草次酸的LD50为19.44mg/L;雄性果蝇:雷公藤甲素合用甘草次酸的LD50为24.40mg/L。
甘草酸(GL)与雷公藤甲素联用后果蝇对雷公藤甲素的的LD50为21.86mg/L,95%的置信区间为19.78~23.93mg/L;雌性果蝇:雷公藤甲素合用甘草酸的LD50为18.93mg/L;雄性果蝇:雷公藤甲素合用甘草酸的LD50为21.67mg/L。
甘草多糖(GP)与雷公藤甲素联用后果蝇对雷公藤甲素的LD50为26.96mg/L,95%的置信区间为26.04~27.88mg/L;雌性果蝇:雷公藤甲素的LD50为28.18mg/L;雄性果蝇:雷公藤甲素的LD50为25.63mg/L。
其中甘草总提取物联用对雷公藤甲素所致果蝇的LD50升高了89.42%,甘草酸联用对果蝇对雷公藤甲素的LD50升高了41.82%,甘草次酸联用对果蝇对雷公藤甲素的LD50升高了30.30%,甘草总黄酮联用对果蝇对雷公藤甲素的LD50升高了19.66%,甘草总多糖联用对果蝇对雷公藤甲素的LD50升高了74.95%。雌性果蝇对雷公藤甲素LD50数值均低于雄性果蝇的LD50
2.4实验结论
雷同藤甲素对果蝇LD50的实验结果证实,雌性果蝇的LD50数值均低于雄性果蝇的LD50,说明雌性果蝇对雷公藤甲素的毒性更为敏感;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Liu L,Jiang Z,Jing L,et al.Sex differences in subacute toxicity and hepatic microsomalmetabolism of triptolide in rats[J].Toxicology,2010,271(1-2):57-63.]。雷公藤甲素与甘草中不同组分联用后,LD50均有所上升,说明甘草中不同组分均显示一定的解毒效应,其中甘草多糖联用后LD50上升74.95%,甘草酸联用后LD50上升41.82%,甘草次酸、甘草总黄酮联用后LD50上升幅度等于或小于30%,说明甘草中解雷公藤甲素毒性贡献度最大的物质为甘草多糖,甘草酸贡献度次之,甘草多糖是甘草中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甘草酸也有一定的解毒雷公藤甲素活性。
实施例3甘草酸和甘草多糖对雷公藤甲素致大鼠毒性的解毒效应
3.1实验材料
3.1.1实验动物
SPF级SD大鼠(180g~220g),雌雄各半,购自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证书号:SCXK(陕)2018-001),饲养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3.1.2试剂
雷公藤甲素、甘草酸、甘草次酸(宝鸡辰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PLC检测,纯度≥98%);甘草总提取物、甘草黄酮、甘草总多糖(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羧甲基纤维素钠(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肝素钠(山东新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醇(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醋酸(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乙酸乙酯(天津市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ALT/GPT)测试盒、尿素氮(BUN)测试盒(脲酶法)、肌酐(Cr)测定试剂盒(肌氨酸氧化酶法)(微板法)(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睾酮、***E2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上海茁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鼠CYP3A4和CYP3A2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上海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1.3仪器
电子天平(上海佑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GZX-9070MBE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北京);低温离心机和超低温冰箱(Thermo Fisher Scientific,Germany);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SCIEX Triple TOF 5600plus,Massachusetts);Chemray 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深圳雷杜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MX-F涡旋混合器(武汉塞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Epoch酶标检测仪(Agilent,America)。
3.2实验方法
3.2.1实验动物处理及分组
将SPF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层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TR组)、TP模型组、TP+GE组、TP+GA组、TP+GP组。适应性饲养2周后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按照5ml/kg体重给予生理盐水;TP组按0.4mg/kg大鼠体重给予雷公藤甲素;TP+GE组:0.4mg/kg雷公藤甲素和400mg/kg甘草总提取物的混合物;TP+GA组:0.4mg/kg雷公藤甲素和25mg/kg甘草酸的混合物;TP+GP组:0.4mg/kg雷公藤甲素和200mg/kg甘草总多糖的混合物,所有给药组的给药总体积(药物溶于生理盐水后的总体积)与对照组相同。每天给药1次,连续14d。在第14d给药15min后麻醉后眼眶取血,用于血药浓度检测;第15d称重,麻醉取血后处死,解剖,取肝、肾、雄性大鼠睾丸和雌性大鼠卵巢进行后续研究。
3.2.2大鼠的增重率和脏器指数测定
在给药前一天进行分组时对所有大鼠进行标记称重并记录,在给药结束后处理动物前对所有大鼠再次称重并记录。处死后取出新鲜肝脏、肾脏、睾丸和卵巢,吸干表面水分后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和体重变化。每组取三只大鼠肝脏、肾脏、睾丸和卵巢固定,用于组织切片制作,其余组织用液氮快速冷冻后置-80℃冰箱冷冻保存备用。
3.2.3大鼠的肝、肾生化指标和肝脏、肾脏、卵巢、睾丸的组织形态学的观察
新鲜剥离大鼠肝脏、肾脏、睾丸和卵巢组织,经5%的多聚甲醛过夜固定后,逐级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石蜡包埋,切片。组织标本切片厚度为3μm,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进行拍照保存。
3.2.4大鼠的肝、肾生化指标检测
眼眶取血至含肝素钠的2mL EP管中,混匀,用低温离心机4℃,10000rpm离心15min,将血清分装于200μL的离心管中,标记,于-80℃中保存备用。谷丙转氨酶(ALT),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PR)的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进行。
3.2.5血清睾酮检测及***E2检测
眼眶取血至含肝素钠的2mLEP管中,混匀,用低温离心机4℃,10000rpm离心15min,将血清分装于200μL的离心管中,标记,于-80℃中保存备用。睾酮检测及***E2测定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进行。
3.2.5大鼠雷公藤甲素血药浓度测定-HPLC-MS法[邵凤,孙建国,王广基.雷公藤甲素在Beagle犬体内毒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19(12):1326-1331.]。
3.2.5.1血浆样品处理
在第14d给药15min后进行麻醉,眼眶取血至含肝素钠的2mLEP管中,摇晃EP管使血液与肝素钠混匀,然后于低温离心机4℃,10000rpm下离心15min,吸取1mL血浆至新的干净离心管中,每个血浆样品加入1mL的乙酸乙酯用于萃取,涡旋3min,彻底萃取后在6000rpm下离心10min,吸取上清乙酸乙酯萃取液1mL置于1.5mL的尖底EP管中,在氮吹仪下挥干有机试剂,再加100μL甲醇复溶,HPLC-MS条件下检测雷公藤甲素含量。利用空白组血浆1mL,分别加入50、100、200、500、1000、2000ng的雷公藤甲素涡旋混合溶解后,加入1mL乙酸乙酯萃取,吸取上清1mL置于1.5mL的EP管中,在氮吹仪上挥干有机试剂,并用100μL甲醇复溶,在UPLC-MS上检测雷公藤甲素含量,绘制标准曲线,雷公藤甲素在50~20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208.2X+1396,相关系数R2=0.9999。
3.2.5.2HPLC-MS色谱条件
液相条件:SCIEX Triple TOF 5600plus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岛津----A:B65%/35%(v/v);6min,A:B95%/5%(v/v);10min,A:B65%/35%(v/v)。流速为0.4mL/min。柱温:40℃。进样量5μL。
MS条件:质谱仪工作在ESI阳离子模式,离子源参数设置为放电电流5.0eV,离子的检测以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监测雷公藤甲素的m/z378.2,前体离子[M+H]+到m/z361.3产物离子的转变。使用氮气作为碰撞气体,雾化器(GS1)、窗帘和碰撞气体分别设置为80、10和8磅/平方英寸。雷公藤甲素的保留时间为3.52min。
3.2.6大鼠肝脏药物代谢酶CYP3A4和CYP3A2相对酶活性测定
冷冻的肝组织用预冷的PBS(0.01M,pH=7.4)冲洗组织,去除残留血液,称重后将组织剪碎。将剪碎的组织与对应体积的PBS(按1:9的重量体积比,比如1g的组织样品对应9mL的PBS)加入玻璃匀浆器中,在冰上充分研磨。最后将匀浆液5000×g离心5-10分钟,取上清,按照试剂盒说明检测CYP3A4和CYP3A2活性。
3.2.7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均用Mean±SD表示,实验数据均使用Graphpad Prism9.0进行制图和显著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实验结果
3.3.1甘草酸及甘草多糖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体重的影响
如图6和表6所示,与对照组(CTR)组相比,TP组的雄性大鼠体重增加减缓,给予甘草相关组分后体重的增加延缓有所降低,但各组的体重变化差别无显著意义。与对照组相比,TP组的雌性大鼠体重降低,其中TP组和TP+GP组的雌性大鼠体重变化率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6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体重变化率的影响(单位:%)
3.3.2甘草酸及甘草多糖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如图7(表7),图8(表8),图9(表9)分别为甘草酸及甘草多糖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肝指数、肾指数和睾丸指数的影响,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甘草酸联合雷公藤甲素雄性大鼠组肝指数升高(P<0.01),其他组肝指数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各组肾指数差别无显著意义;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的睾丸指数下降(P<0.05),甘草酸或甘草多糖联用后,睾丸指数有所上升,但是甘草酸联合雷公藤甲素组的睾丸指数仍然低于对照组(P<0.05),甘草总提取物组、甘草多糖组合与正常对照组的睾丸指数差异无显著意义。
表7甘草酸、甘草多糖对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肝指数的影响(单位:%)
表8甘草酸、甘草多糖对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肾指数的影响(单位:%)
表9甘草酸、甘草多糖对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睾丸指数的影响(单位:%)
3.3.3肝、肾、睾丸、卵巢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图10,图11,图12,图13分别显示了甘草酸及甘草多糖联用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肝、肾、睾丸、和卵巢微观结构的影响。
如图10所示,与对照组相比,TP组雌雄大鼠肝细胞有点状坏死,细胞排列松散,肝小叶结构不完整,证明TP对雌雄大鼠有一定的肝毒性;TP+GE组雌雄大鼠肝细胞排列整齐,形态完整,证明GE对雷公藤甲素所致大鼠肝毒性有明显的解毒作用;TP+GP组雌性大鼠肝细胞较TP组坏死细胞减少,但仍存在少量的肝细胞点状坏死,说明GP对雷公藤甲素所致雌性大鼠肝毒性有一定的解毒作用;TP+GL组雄性大鼠的肝细胞肿胀,有空泡样变性,肝小叶结构不完整,较TP组的肝损伤更为严重,本结果与肝指数的变化相一致。
如图11所示,与对照组相比,TP组雄性大鼠肾细胞可见明显的炎性浸润,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并且有一定的萎缩,雷公藤甲素对雄性大鼠有一定的肾毒性,雌性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萎缩且存在严重的空泡样变性,说明雷公藤甲素对雌性大鼠有严重肾毒性。TP+GE组雌雄大鼠肾细胞炎性浸润减少,上皮细胞萎缩减少,证明GE对雷公藤甲素所致大鼠肾毒性有一定的解毒作用,且对雌性大鼠的解毒效果优于雄性大鼠。同样可以看出,GL、GP对雷公藤甲素所致的肾毒性有一定的恢复效果。
如图12所示,可以看出对照组雄性大鼠生精小管排列整齐,放大后可见明显的初级***细胞、次级***细胞及***,***排列紧密;TP组雄性大鼠存在大片生精小管萎缩,萎缩的生精小管放大后仅能观察到初级***细胞,***细胞严重萎缩,说明雷公藤甲素有严重的睾丸毒性;TP+GE组雄性大鼠生精小管排列整齐,放大后可见明显的初级***细胞、次级***细胞及***,***排列紧密,与对照组雄性大鼠睾丸基本没有差异,证明GE对雷公藤甲素所致雄性大鼠睾丸毒性有明显的解毒作用;TP+GL组仍存在个别生精小管萎缩,小片***萎缩,证明GL对雷公藤甲素所致雄性大鼠睾丸毒性有一定减轻作用。TP+GP组睾丸与TP组相比生精小管萎缩变少,仅有个别的***萎缩,说明GP对雷公藤甲素所致睾丸毒性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如图13所示,从卵巢病理组织切片图中可以观察到正常组原始囊泡,初级***,腔前卵泡,有腔卵泡,黄体按照顺序整齐排列。TP组未见明显的各级卵泡,并且存在较多的闭锁卵泡,说明雷公藤甲素对雌鼠有严重的生殖毒性。TP+GE组可以观察到原始囊泡,初级***,次***和黄体,但未观察到较大的闭锁卵泡,证明GE对雷公藤甲素所致的卵巢毒性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TP+GL组仍存在闭锁卵泡,但可见清晰的次级***和黄体,证明GL对雷公藤甲素所致的卵巢毒性有一定的减轻作用。TP+GP组卵巢观察到大量黄体,原始囊泡,未见明显腔前卵泡和有腔卵泡,但相较于TP组,未见闭锁卵泡,说明GP对雷公藤甲素所致卵巢毒性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3.3.4甘草酸、甘草多糖对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血清转氨酶、尿素氮及肌酐水平的变化分别见图14(表10)、图15(表11)和图16(表12)。
表10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U/L)
如图14和表10所示,与对照组相比,TP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无明显变化,说明本实验中,雷公藤甲素导致的大鼠肝损伤程度较低。TP+GL组雄性大鼠谷丙转氨酶(ALT)升高(P<0.01);与前面的肝指数、肝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相一致,甘草酸与雷公藤甲素联用会加剧肝损伤。
表11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大鼠尿素氮的影响(mmoL/L)
如图15和表11所示,给予雷公藤甲素后,各组的血清尿素氮水平略有升高,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表12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大鼠血清肌酐的影响(μmol/L)
如图16和表12所示,给予雷公藤甲素后,各组的血清肌酐水平略有升高,联用甘草酸和甘草多糖后,肌酐水平有所下降,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3.3.5甘草酸、甘草多糖对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血清睾酮、***E2水平的影响
图17和表13显示了甘草酸、甘草多糖对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中毒大鼠的血清睾酮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甘草总提取物、甘草酸、甘草多糖联用后,睾酮水平有所回升,与对照组睾酮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图18和表14所示的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血清***E2的变化趋势与血清睾酮变化趋势一致。
表13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雄性大鼠睾酮的影响(pg/mL)
表14雷公藤甲素与甘草各成分配伍对雌性大鼠***E2的影响(pg/mL)
3.3.6甘草酸、甘草多糖对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雷公藤甲素血药浓度的影响
按照3.2.5项的方法,得出雷公藤甲素的标准曲线为:Y=208.2X+1396(Y为色谱峰面积,X为雷公藤甲素浓度ng/ml),图19和表15为雌雄大鼠首次给药和末次给药后的雷公藤甲素血药浓度。结果显示,雌鼠的雷公藤甲素血药浓度高于雄鼠;末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高于首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提示雷公藤甲素的代谢可能有蓄积效应;给予甘草酸、甘草多糖后雷公藤甲素血药浓度显著降低。
表15甘草各成分对对大鼠雷公藤甲素血药浓度的影响
注:TP1:第1次给雷公藤甲素后的血药浓度;TP14:第14次给雷公藤甲素后的血药浓度;TP+GE、TP+GL、TP+GP:第14次给雷公藤甲素和甘草各成分后的血药浓度。
3.3.7甘草酸、甘草多糖联合给药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肝药酶CYP3A4和CYP3A2活性的影响
图20(表16),图21(表17)分别显示了甘草酸、甘草多糖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肝药酶CYP3A4、CYP3A2活性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TP组的雄性大鼠CYP3A4相对酶活性下降(P<0.05),给予甘草酸及甘草多糖处理组大鼠的CYP3A4相对酶活性均有所上升,其中雌性大鼠的CYP3A4相对酶活性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CYP3A2来说,草酸及甘草多糖处理后,雌性大鼠的CYP3A2相对酶活性也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6甘草酸、甘草多糖联合给药对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肝药酶CYP3A4相对酶活性活性的影响
表17甘草酸、甘草多糖联合给药对对雷公藤甲素中毒大鼠肝药酶CYP3A2相对酶活性活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从肝指数、肾脏指数、转氨酶活性、血清尿素氮及肌酐水平等指标来看,雷公藤甲素的肝肾毒性较低,从体重变化来看,雌性大鼠给予雷公藤甲素后,体重有降低趋势,显示雷公藤甲素有一定的毒性。从肝脏、肾脏、睾丸及卵巢的组织形态变化可以看出,雷公藤甲素显示明确的毒性,其中生殖毒性比较显著,在血清睾酮水平、***E2水平的变化也能得到验证;从雷公藤甲素的血药浓度来看,雌鼠的血药浓度显著高于雄鼠,与实施例2中内容可以相互印证,说明雷公藤甲素的毒性有性别差异,雌性的敏感性更高;给予甘草酸、甘草多糖后,在组织形态学,血药浓度变化、睾酮水平、***E2等指标均显示,甘草酸、甘草多糖对雷公藤甲素导致的毒性有明确的缓解效应,甘草多糖的改善效应更好;甘草酸与雷公藤甲素联用,对雄性大鼠有明确的肝损伤效应,在肝指数、组织形态学、谷丙转氨酶的活性等多个指标均可以得到印证,其机制尚需深入探索;甘草酸、甘草多糖联用后,可以显著增加雌性大鼠肝药酶CYP3A4和CYP3A2的活性,是其解毒作用的机制之一。
综合雷公藤甲素对果蝇的LD50实验以及甘草酸和甘草多糖对雷公藤甲素致大鼠毒性的解毒效应结果可以知道:甘草多糖是甘草中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其机制与促进药物代谢酶CYP3A4和CYP3A2的活性,减少药物蓄积相关;甘草酸与雷公藤甲素联用,虽然可以缓解雷公藤甲素导致的生殖毒性,但有加剧肝损伤的风险。
尽管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出了详尽的描述,但它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人们还可以根据本实施例在不经创造性前提下获得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Claims (2)

1.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所述雷公藤甲素毒性为:雷公藤甲素导致的生殖***毒性;
所述甘草多糖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用水提醇沉法得到甘草粗多糖;所述水提醇沉法中,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为70%;
除去甘草粗多糖中的蛋白质,得到所述甘草多糖;所述除去甘草粗多糖中的蛋白质的方法包括Sevage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品能提高药物代谢酶活性,所述药物代谢酶为CYP3A4和CYP3A2。
CN202211398266.7A 2022-11-09 2022-11-09 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 Active CN1156342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8266.7A CN115634233B (zh) 2022-11-09 2022-11-09 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8266.7A CN115634233B (zh) 2022-11-09 2022-11-09 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34233A CN115634233A (zh) 2023-01-24
CN115634233B true CN115634233B (zh) 2024-05-14

Family

ID=84948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98266.7A Active CN115634233B (zh) 2022-11-09 2022-11-09 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3423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5743A (en) * 1993-12-21 1997-01-21 Wu; Wencai Preparation of herbal medicines by using a multi-enzyme system, herbal medicines prepared and their uses
JP2002179585A (ja) * 2000-12-14 2002-06-26 Maruzen Pharmaceut Co Ltd 骨代謝改善剤及び骨粗鬆症の予防又は治療用飲食物
JP2011178679A (ja) * 2010-02-26 2011-09-15 Kitasato Institute 和漢生薬由来多糖体を有効成分とする免疫調節剤及び飲食品
CN102511716A (zh) * 2011-12-29 2012-06-27 天津大学 一种甘草多糖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64952A (zh) * 2014-04-02 2014-06-18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小分子甘草多糖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5743A (en) * 1993-12-21 1997-01-21 Wu; Wencai Preparation of herbal medicines by using a multi-enzyme system, herbal medicines prepared and their uses
JP2002179585A (ja) * 2000-12-14 2002-06-26 Maruzen Pharmaceut Co Ltd 骨代謝改善剤及び骨粗鬆症の予防又は治療用飲食物
JP2011178679A (ja) * 2010-02-26 2011-09-15 Kitasato Institute 和漢生薬由来多糖体を有効成分とする免疫調節剤及び飲食品
CN102511716A (zh) * 2011-12-29 2012-06-27 天津大学 一种甘草多糖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64952A (zh) * 2014-04-02 2014-06-18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小分子甘草多糖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5 种中药多糖通过 Keap1 - Nrf2 通路缓解代森锰锌氧化和卵巢毒性;张林超等;《中国兽医学报》;20210831;第41卷(第8期);第1575-1582页 *
Immunomodulatory properties of triterpenes;Gu¨lin Renda et al;《Phytochem Rev》;20211118(第21期);第537-563页 *
从构效关系角度探讨中药雷公藤的药效和毒性的关系;李家明;中国中药杂志(第20期);第78-80页 *
甘草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常规、 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李建房等;《饲料工业》;20220727;第43卷(第13期);第32-37页 *
甘草多糖的功能性研究进展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赵鹏力等;《饲料研究》(第8期);第135页免疫调节及第136页抗炎、以及其他功能 *
甘草水提物对雷公藤甲素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对其体内IL-10、TNF-α水平的影响;朱胜楠等;《中药与民族药》;第30卷(第2期);摘要部分;第217页第1段及第第219页右栏部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34233A (zh) 2023-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 et al. Platycodin D isolated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protects alcohol-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ice
Li et 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omparison of raw and vinegar-baked Radix Bupleuri
Xiao et al.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s of three triterpene acids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oria extract and its formulated herbal preparation: GuiZhi-FuLing capsule
RO120950B1 (ro) Complex bioactiv de acizi triterpenici, procedeu de obţinere şi produse medicamentoase cu utilizări terapeutice
Hu et al. Linking biological activity with herbal constituents by systems biology-based approaches: effects of Panax ginseng in type 2 diabetic Goto-Kakizaki rats
CN101342229A (zh) 一种鸡骨草提取物的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和药物用途
CN102670631B (zh) 一种四楞麻总苯乙醇苷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Li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SPE–HPLC–MS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bioactive constituents of Yu Ping Feng San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Shan et al. Structural analysis of Panax ginseng glycoproteins and its anti-oligoasthenozoospermia effect in vivo
CN115634233B (zh) 甘草多糖在制备缓解雷公藤甲素毒性的产品中的应用
Zhong et al. Qihuzha granule attenuated LPS-induced acute spleen injury in mice via Src/MAPK/Stat3 signal pathway
CN111670037B (zh) 白花蛇舌草抗肿瘤有效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hen et al. Hepatoprotective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the aqueous extract from the rhizome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Zhang et al. Evaluation of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and 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compounds of Humulus scandens
Yuan et al. The stir-frying can reduce hepatorenal toxicity of Fructus Tribuli by inactivating β-glucosidase and inhibiting the conversion of furostanol saponins to spirostanol saponins
Hou et al. Mitochondria are main targets of time/dose-dependent oxidative damage-based hepatotoxicity caused by 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 in mice
WO1999007399A1 (en)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xed extract of 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echt cortex and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for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Li et al.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study of baicalin, baicalein, wogonoside, wogonin and oroxylin-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omponent compatibility of SHT and total flavonoids fractions of Radix scutellariae to rats
CN113171412A (zh) 一种紫珠胆木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06751B (zh) 一种迷迭香二萜提取物及治疗ⅰ型糖尿病肾病的用途
IWAMA et al. Studies of the combined use of steroid and Shosaikoto, one of the Kampohozai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on pituitary adrenocortical axis function and immune responses
CN111704658A (zh) 具有消脂护肝功能的毛木耳糖肽及其应用
Zhang et al.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Study of Salt-Processed Product of Cuscutae Semen with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
ALTYAR et al. Protective potential of mokko lactone from Cheilocostus speciosus (J. Koenig) CD Specht (Costaceae) rhizomes against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CN107522765B (zh) 一种短葶山麦冬总皂苷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