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35133A - 用于人力车辆的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人力车辆的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35133A
CN115535133A CN202210667253.9A CN202210667253A CN115535133A CN 115535133 A CN115535133 A CN 115535133A CN 202210667253 A CN202210667253 A CN 202210667253A CN 115535133 A CN115535133 A CN 115535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biasing
biasing member
movable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672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躬迅
陈军翰
后藤优
上田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Shimano Singapore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Shimano Singapore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Shimano Singapore Pte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535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351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2Rear derailleurs electrically or fluid actuated; Contro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4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4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 B62M9/1242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characterised by the linkage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4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 B62M9/1248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biasing means, e.g. spring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8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electrical or fluid transmitt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3Rear derailleurs changing gears automatic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变速器,包括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联动装置、电致动器、第一偏压构件以及第二偏压构件。基座构件配置成附接到人力车辆的车身。可移动构件配置成能相对于基座构件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移动。联动装置配置成将可移动构件可移动地连接到基座构件。电致动器配置成相对于基座构件操作地移动可移动构件。第一偏压构件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以使可移动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则变形。第二偏压构件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以使可移动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则变形。

Description

用于人力车辆的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变速器(derailleur,拨链器)。
背景技术
一种人力车辆,包括变速器。变速器包括基座、链条导向器和致动器。链条导向器可移动地联接到基座。致动器使链条导向器相对于基座移动。例如,变速器可能受到由变速器和设置在道路上的物体之间的干涉引起的外力。优选地,保护致动器免受这种外力。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变速器包括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联动装置、电致动器、第一偏压构件和第二偏压构件。基座构件配置成附接到人力车辆的车身。可移动构件配置成能相对于基座构件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移动。联动装置(linkage,连杆机构)配置成将可移动构件可移动地连接到基座构件。电致动器配置成相对于基座构件操作地移动可移动构件。第一偏压构件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以使可移动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则变形。第二偏压构件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以使可移动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则变形。
对于根据第一方面的变速器,第一偏压构件能够至少部分地吸收第一外力,并且第二偏压构件能够至少部分地吸收第二外力。因此,第一偏压构件和第二偏压构件能够保护电致动器免受第一外力和第二外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电致动器包括输出部件,该输出部件配置成操作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以使可移动构件相对于基座构件移动。第一偏压构件配置成减小传递到输出部件的第一外力。第二偏压构件配置成减小传递到输出部件的第二外力。
对于根据第二方面的变速器,第一偏压构件和第二偏压构件能够有效地保护电致动器免受第一外力和第二外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第二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第一偏压构件配置成允许可移动构件响应于第一外力而相对于基座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二偏压构件配置成允许可移动构件响应于第二外力而相对于基座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对于根据第三方面的变速器,第一偏压构件能够通过允许可移动构件响应于第一外力而移动来至少部分地吸收第一外力,并且第二偏压构件能够通过允许可移动构件响应于第二外力而移动来至少部分地吸收第二外力。因此,第一偏压构件和第二偏压构件能够可靠地保护电致动器免受第一外力和第二外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第一偏压构件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一相对端部。第一偏压构件的第一端部操作地联接到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
对于根据第四方面的变速器,第一偏压构件能够可靠地至少部分地吸收第一外力。因此,第一偏压构件能够可靠地保护电致动器免受第一外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根据第四方面的变速器还包括输出构件,该输出构件联接到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以便与输出部件一起旋转。第一偏压构件的第一端部联接到输出构件。
对于根据第五方面的变速器,输出构件使得第一偏压构件的第一端部能够联接到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因此,第一偏压构件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可靠地保护电致动器免受第一外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第五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输出构件固定到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
对于根据第六方面的变速器,输出构件能够将致动力从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传递到另一构件,同时第一偏压构件能够可靠地保护电致动器免受第一外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根据第四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还包括保护器构件(saver member),该保护器构件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联动装置和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第一偏压构件的第一相对端部联接到保护器构件。
对于根据第七方面的变速器,保护器构件使得第一偏压构件的第一相对端部能够联接到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联动装置和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因此,第一偏压构件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可靠地保护电致动器免受第一外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第一偏压构件配置成响应于第一力而变形,该第一力由第一外力导致并且该第一力克服第一偏压构件的第一偏压力而施加到第一偏压构件。第二偏压构件配置成响应于第二力而变形,该第二力由第二外力导致并且该第二力克服第二偏压构件的第二偏压力而施加到第二偏压构件。
对于根据第八方面的变速器,第一偏压构件和第二偏压构件能够有效地保护电致动器免受第一外力和第二外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可移动构件能相对于基座构件在朝向车身的横向中心平面的向内方向上移动。可移动构件能相对于基座构件在远离车身的横向中心平面的向外方向上移动,向外方向是与向内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一方向包括向内方向。第二方向包括向外方向。
对于根据第九方面的变速器,当第一外力使可移动构件在向内方向上移动时,第一偏压构件能够至少部分地吸收第一外力,并且当第二外力使可移动构件在向外方向上移动时,第二偏压构件能够至少部分地吸收第二外力。因此,第一偏压构件和第二偏压构件能够保护电致动器免受第一外力和第二外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第一偏压构件和第二偏压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拉伸弹簧。
对于根据第十方面的变速器,可能以简单的结构保护电致动器免受第一外力和第二外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第一偏压构件和第二偏压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压缩弹簧。
对于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变速器,可能以简单的结构保护电致动器免受第一外力和第二外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杆(link,联动件)。第一连杆围绕第一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并且围绕第一附加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第二偏压构件包括第二端部和第二相对端部。第二偏压构件的第二端部联接到第一连杆。
对于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变速器,第二偏压构件能够经由第一连杆至少部分地吸收第二外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变速器还包括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联动装置和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的保护器构件。第二偏压构件的第二相对端部联接到保护器构件。
对于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变速器,保护器构件使得第二偏压构件的第二相对端部能够联接到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联动装置和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因此,第二偏压构件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可靠地保护电致动器免受第二外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变速器包括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联动装置、电致动器、第一偏压构件和第二偏压构件。基座构件配置成附接到人力车辆的车身。可移动构件配置成能相对于基座构件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移动。联动装置配置成将可移动构件可移动地连接到基座构件。电致动器配置成相对于基座构件操作地移动可移动构件,电致动器包括输出部件。电致动器配置成如果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在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则经由第二偏压构件使可移动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电致动器配置成如果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则经由第一偏压构件使可移动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第二旋转方向是第一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
对于根据第十四方面的变速器,第二偏压构件使得电致动器能够使可移动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一偏压构件使得电致动器能够使可移动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此外,第一偏压构件和第二偏压构件中的至少一者能够至少部分地吸收外力。因此,可能在第一偏压构件和第二偏压构件中的至少一者能够保护电致动器免受外力影响的同时使可移动构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根据第十四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可移动构件能相对于基座构件在朝向车身的横向中心平面的向内方向上移动。可移动构件能相对于基座构件在远离车身的横向中心平面的向外方向上移动,向外方向是与向内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一方向包括向内方向。第二方向包括向外方向。
对于根据第十五方面的变速器,可能使可移动构件在向内方向和向外方向上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据第十四或第十五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第一偏压构件和第二偏压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拉伸弹簧。
对于根据第十六方面的变速器,可能用简单的结构使可移动构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据第十四方面至第十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第一偏压构件和第二偏压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压缩弹簧。
对于根据第十七方面的变速器,可能用简单的结构使可移动构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根据第十四方面至第十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杆围绕第一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并且围绕第一附加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第二偏压构件包括第二端部和第二相对端部。第二偏压构件的第二端部联接到第一连杆。
对于根据第十八方面的变速器,可能经由第一连杆移动可移动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根据第十八方面的变速器还包括保护器构件,该保护器构件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联动装置和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第二偏压构件的第二相对端部联接到保护器构件。
对于根据第十九方面的变速器,保护器构件使得第二偏压构件的第二相对端部能够联接到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联动装置和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因此,第二偏压构件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可靠地保护电致动器免受外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根据第十四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第一偏压构件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一相对端部。第一偏压构件的第一端部操作地联接到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
对于根据第二十方面的变速器,可能将致动力经由第一偏压构件从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传递到另一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据第二十方面的变速器还包括输出构件,该输出构件联接到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以便与该输出部件一起旋转。
对于根据第二十一方面的变速器,可能将致动力经由输出构件从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传递到另一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根据第二十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第一偏压构件的第一端部联接到输出构件。
对于根据第二十二方面的变速器,可能经由输出构件和第一偏压构件将致动力从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传递到另一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面,根据第二十一方面或第二十二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输出构件固定到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
对于根据第二十三方面的变速器,输出构件能够可靠地将致动力从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传递到另一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面,根据第二十方面至第二十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还包括保护器构件,该保护器构件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联动装置和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第一偏压构件的第一相对端部联接到保护器构件。
对于根据第二十四方面的变速器,保护器构件使得第一偏压构件的第一相对端部能够联接到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联动装置和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因此,第一偏压构件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可靠地保护电致动器免受外力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面,根据第十四方面至第二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围绕第一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并且围绕第一附加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第二连杆围绕第二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并且围绕第二附加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
对于根据第二十五方面的变速器,联动装置能够将可移动构件可移动地联接到基座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六方面,根据第十四方面至第二十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还包括保护器构件和输出构件。保护器构件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可移动构件、联动装置和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输出构件联接到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以与输出部件一起旋转。输出构件包括能与保护器构件接触的第一接触部件。
对于根据第二十六方面的变速器,可能在第一接触部件与保护器构件接触的状态下经由输出构件将致动力从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传递到保护器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七方面,根据第二十六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保护器构件包括能与第二连杆接触的第二接触部件。
对于根据第二十七方面的变速器,可能在第二接触部件与第二连杆构件接触的状态下在第二连杆和保护器构件之间传递致动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八方面,根据第二十五方面至第二十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第二偏压构件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在第一旋转方向上的第一旋转而将致动力传递到第一连杆。
对于根据第二十八方面的变速器,可能将致动力从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经由第二偏压构件传递到第一连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九方面,根据第二十八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可移动构件配置成响应于经由第二偏压构件从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传递的致动力而相对于基座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对于根据第二十九方面的变速器,电致动器能够使用第二偏压构件使可移动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方面,根据第二十八方面或第二十九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第二偏压构件、输出构件和保护器构件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的第一旋转而将致动力传递到第一连杆。
对于根据第三十方面的变速器,电致动器能够经由第二偏压构件、输出构件、保护器构件和第一连杆来移动可移动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一方面,根据第二十五方面至第三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第一偏压构件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在第二旋转方向上的第二旋转而将致动力传递到第二连杆。
对于根据第三十一方面的变速器,可能经由第一偏压构件将致动力从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传递到第二连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二方面,根据第三十一方面的变速器配置成使得第一偏压构件、输出构件和保护器构件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的输出部件的第二旋转而将致动力传递到第二连杆。
对于根据第三十二方面的变速器,电致动器能够经由第一偏压构件、输出构件、保护器构件和第二连杆来移动可移动构件。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考以下详细描述,将容易获得对本发明及其许多伴随优点的更完整理解,因为本发明及其许多伴随优点变得更好理解。
图1是包括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人力车辆的侧正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人力车辆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人力车辆的示意性框图(无线通信)。
图4是图1所示的人力车辆的变速器的侧正视图(第一位置)。
图5是图1所示的人力车辆的变速器的侧正视图(第二位置)。
图6是图1所示的人力车辆的变速器的透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线VII-VII截取的变速器的剖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人力车辆的变速器的透视图。
图9是变速器的电致动器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10是图5所示的变速器的后视图。
图11是图4所示的变速器的透视图(第一位置)。
图12是图5所示的变速器的透视图(第二位置)。
图13是图5所示的变速器的放大局部透视图,其中省略了第二连杆(第二位置)。
图14是图4所示的变速器的联动装置、输出构件和保护器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5是变速器的透视图,其中可移动构件通过第二外力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图16是变速器的透视图,其中可移动构件通过第一外力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
图17是图1所示的人力车辆的另一变速器的后视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变速器的透视图(第一位置)。
图19是图17所示的变速器的透视图(第二位置)。
图20是图18所示的变速器的放大局部透视图,其中省略了第二连杆(第二位置)。
图21是图17的变速器的透视图,其中可移动构件通过第二外力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图22是图17的变速器的透视图,其中可移动构件通过第一外力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
图23是图1所示的人力车辆的示意性框图(有线通信)。
图24是图1所示的人力车辆的换档调度表(schedule,排序)。
图25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放大局部透视图,其中省略了第二连杆(第二位置)。
图26是图25所示的变速器的透视图(第一位置)。
图27是图25所示的变速器的透视图(第二位置)。
图28是图25的变速器的透视图,其中可移动构件通过第二外力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图29是图25的变速器的透视图,其中可移动构件通过第一外力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
图30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变速器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其中省略了第二连杆(第二位置)。
图31是根据一种改型的变速器的局部透视图(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方式,其中,在所有的各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应的或相同的元件。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人力车辆2包括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0。在本申请中,人力车辆是利用至少包括骑在人力车辆上的用户(即,骑乘者)的人力的动力行驶的车辆。人力车辆包括各种类型的自行车,例如山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城市自行车、载货自行车、手动自行车和卧式自行车。此外,人力车辆包括电动自行车(E-bike)。电动自行车包括配置成利用电动机辅助车辆的推进的电动辅助自行车。然而,人力车辆的车轮的总数不限于两个。例如,人力车辆包括具有一个车轮或者三个或更多个车轮的车辆。特别地,人力车辆不包括仅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车辆。通常,将包括不需要驾驶执照的用于公共道路的车辆的轻型道路车辆假定为人力车辆。
人力车辆2还包括车身2A、车座2B、车把2C、操作装置3、操作装置4、传动系DT、车轮W1、车轮W2、制动装置BK1、制动装置BK2、以及电源PS。操作装置3和4配置成安装到车把2C。操作装置3配置成经由机械线缆或液压软管连接到制动装置BK1。操作装置4配置成经由机械线缆或液压软管连接到制动装置BK2。传动系DT包括变速器10、曲柄CR、前链轮组件FS、后链轮组件RS以及链条C。
变速器10包括变速器FD和变速器RD。前链轮组件FS固定到曲柄CR。后链轮组件RS可旋转地安装到车身2A。链条C与前链轮组件FS和后链轮组件RS接合。变速器RD配置成安装到车身2A。变速器RD配置成相对于后链轮组件RS的多个链轮将链条C移位以改变人力车辆2的档位。变速器FD配置成安装到车身2A。变速器FD配置成相对于前链轮组件FS的多个链轮将链条C移位以改变人力车辆2的档位。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可从变速器10省略变速器FD。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前链轮组件FS仅包括单个前链轮。
电源PS配置成安装到车身2A。电源PS的实例包括电池、电容器和发电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源PS包括电池PS1。电源PS配置成安装在车身2A的下管上。然而,电源PS可配置成安装到车身2A的其他部件,例如座管。电源PS可配置成直接安装到诸如变速器FD或RD等装置。电源PS可包括安装到轮毂组件的发电机,以使用车轮W1和/或W2的旋转来发电。
变速器RD配置成使用操作装置3来操作。变速器FD配置成使用操作装置4来操作。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变速器RD配置成通过无线通信信道电连接到操作装置3和4。然而,如稍后所讨论的,变速器RD和FD中的至少一者可在自动换档模式下自动操作。因此,在人力车辆2仅具有自动换档模式的情况下,可从操作装置3省略换档单元,并且可从操作装置4省略换档单元。此外,在从变速器10省略变速器FD的情况下,可从操作装置4省略操作装置4的换档单元。
变速器RD通过电缆EC1电连接到电源PS。变速器FD通过电缆EC2电连接到电源PS。电源PS配置成通过电缆EC1和EC2向变速器FD和RD供应电力。例如,变速器FD和RD以及电源PS配置成使用电力线通信(PLC)来彼此通信。然而,变速器FD和RD以及电源PS可配置成使用诸如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方法来彼此通信。
在本申请中,变速器RD配置成与操作装置3和4无线通信。变速器RD配置成接收从操作装置3和4中的每一个无线传输的控制信号。变速器FD配置成通过电源PS以及电缆EC1和EC2与变速器RD通信。变速器RD配置成通过电源PS以及电缆EC1和EC2将从操作装置4无线传输到变速器RD的控制信号传输到变速器FD。例如,变速器RD配置成通过电源PS的控制器以及电缆EC1和EC2将从操作装置4无线传输到变速器RD的控制信号传输到变速器FD。然而,变速器RD可配置成接收从操作装置3和4中的仅一个无线传输的控制信号。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变速器FD可配置成接收从操作装置3和4中的另一个无线传输的控制信号。
然而,人力车辆2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变速器FD和RD中的每一个可配置成通过电缆EC1和EC2以及诸如接线盒6的附加装置电连接到电源PS。如果变速器FD包括多个电缆连接器,则变速器RD和电源PS中的每一个可配置成通过电缆EC1和EC2电连接到变速器FD。如果变速器RD包括多个电缆连接器,则变速器FD和电源PS中的每一个可配置成通过电缆EC1和EC2电连接到变速器RD。如果电源PS直接安装到变速器FD和RD中的一个,则变速器FD可配置成通过电缆EC1或EC2电连接到变速器RD。此外,变速器RD可通过电缆连接到操作装置3和4中的至少一者,而不用无线通信。另外,变速器FD可配置成通过无线通信信道电连接到操作装置3和4中的至少一者。
在本申请中,以下方向术语“前”、“后”、“向前”、“向后”、“左”、“右”、“横向”、“向上”和“向下”以及任何其他类似的方向术语是指基于处于人力车辆2中的用户标准位置(例如,在车座2B或座椅上)且面向车把2C的用户(例如,骑乘者)确定的那些方向。因此,当用于描述变速器10(例如,变速器FD和/或RD)或其他零件时,这些术语应当相对于在水平表面上以直立骑行位置使用的配备有变速器10(例如,变速器FD和/或RD)的人力车辆2来解释。
如图2所示,前链轮组件FS包括多个前链轮FS1和FS2。前链轮FS1对应于前链轮组件FS的低速档。前链轮FS2对应于前链轮组件FS的高速档。后链轮组件RS包括多个后链轮RS1至RS12。后链轮RS1对应于后链轮组件RS的低速档。后链轮RS12对应于后链轮组件RS的高速档。
降档发生在链条C在后链轮组件RS中在向内方向D31上从链轮换档到相邻的更大链轮时。升档发生在链条C在后链轮组件RS中在向外方向D32上从链轮换档到相邻的更小链轮时。向外方向D32是向内方向D31的相反方向。
降档发生在链条C在前链轮组件FS中在向内方向D61上从链轮换档到相邻的更小链轮时。升档发生在链条C在前链轮组件FS中在向外方向D62上从链轮换档到相邻的更大链轮时。向外方向D62是向内方向D61的相反方向。
车身具有横向中心平面CP。横向中心平面CP垂直于后链轮组件RS和/或前链轮组件FS的旋转中心轴线A1和/或A2。横向中心平面CP限定为在与后链轮组件RS和/或前链轮组件FS的旋转中心轴线A1和/或A2平行的横向方向D1上平分车身2A的横向宽度。横向方向D1垂直于车身2A的横向中心平面CP。向内方向D31和向外方向D32平行于横向方向D1。向内方向D61和向外方向D62平行于横向方向D1。
如图3所示,人力车辆2包括有线通信结构WS。电源PS通过有线通信结构WS电连接到变速器10(例如,变速器RD和/或FD),以向变速器10(例如,变速器RD和/或FD)供电。例如,有线通信结构WS包括至少一个电缆。然而,变速器10(例如,变速器RD和/或FD)可电连接到与电源PS分开设置的另一电源。例如,变速器10(例如,变速器RD和/或FD)可电连接到设置在车身2A内或直接附接到变速器10(例如,变速器RD和/或FD)的电源。
操作装置4是与操作装置3分开的装置。操作装置3安装到车把2C的右部。操作装置4安装到车把2C的左部。然而,操作装置3和操作装置4的位置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如果需要和/或期望,操作装置4能与操作装置3一体地设置成单个装置。
操作装置3配置成接收第一用户输入U11和第一附加用户输入U12。操作装置3配置成响应于第一用户输入U11输出第一控制信号CS11。操作装置3配置成响应于第一附加用户输入U12输出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
操作装置3包括第一电开关SW11和第一附加电开关SW12。第一电开关SW11配置成接收第一用户输入U11。第一附加电开关SW12配置成接收第一附加用户输入U12。
操作装置4配置成接收第二用户输入U21和第二附加用户输入U22。操作装置4配置成响应于第二用户输入U21输出第二控制信号CS21。操作装置4配置成响应于第二附加用户输入U22输出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
操作装置4包括第二电开关SW21和第二附加电开关SW22。第二电开关SW21配置成接收第二用户输入U21。第二附加电开关SW22配置成接收第二附加用户输入U2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用户输入U11和第一控制信号CS11指示变速器RD的降档。第一附加用户输入U12和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指示变速器RD的升档。第二用户输入U21和第二控制信号CS21指示变速器FD的降档。第二附加用户输入U22和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指示变速器FD的升档。
如图4和图5所示,用于人力车辆2的变速器RD包括基座构件12、可移动构件14和联动装置16。基座构件12配置成附接到人力车辆2的车身2A。可移动构件14配置成能相对于基座构件12移动。联动装置16配置成将可移动构件14可移动地连接到基座构件12。
联动装置16包括第一连杆18。第一连杆18围绕第一枢转轴线PA11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2,并且围绕第一附加枢转轴线PA12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14。第一附加枢转轴线PA12从第一枢转轴线PA11偏移。第一附加枢转轴线PA12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PA11。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附加枢转轴线PA12可以不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PA11。
联动装置16包括第二连杆20。第二连杆20围绕第二枢转轴线PA21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2,并且围绕第二附加枢转轴线PA22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14。第二附加枢转轴线PA22从第二枢转轴线PA21偏移。第二附加枢转轴线PA22平行于第二枢转轴线PA21。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二附加枢转轴线PA22可以不平行于第二枢转轴线PA21。
可移动构件14包括可移动主体22和链条导向器24。可移动主体22可移动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2。联动装置16配置成将可移动主体22可移动地连接到基座构件12。第一连杆18围绕第一附加枢转轴线PA12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主体22。第二连杆20围绕第二附加枢转轴线PA22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主体22。
链条导向器24可移动地联接到可移动主体22。链条导向器24围绕枢转轴线PA3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主体22。链条导向器24配置成与链条C接合。链条导向器24配置成使链条C相对于基座构件12移位。
链条导向器24包括导向器主体26、导向器滑轮28和张紧滑轮30。导向器主体26围绕枢转轴线PA3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主体22。导向器滑轮28围绕导向器旋转轴线RA11可旋转地联接到导向器主体26。导向器滑轮28配置成与链条C接合。张紧滑轮30围绕张紧旋转轴线RA12可旋转地联接到导向器主体26。张紧滑轮30配置成与链条C接合。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导向器旋转轴线RA11和张紧旋转轴线RA12从枢转轴线PA3偏移。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导向器旋转轴线RA11和张紧旋转轴线RA12中的一个能与枢转轴线PA3重合。
如图6所示,用于人力车辆2的变速器RD包括电致动器32。电致动器32配置成相对于基座构件12操作地移动可移动构件14。电致动器32配置成产生致动力AF1以使可移动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移动。电致动器32附接到基座构件12。电致动器32包括致动器外壳34。致动器外壳34固定到基座构件12。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电致动器32可附接到除了基座构件12之外的构件(例如,可移动构件14或联动装置16)。
如图7所示,电致动器32包括输出部件36。输出部件36能相对于致动器外壳34围绕旋转轴线RA2旋转。输出部件36配置成相对于致动器外壳34围绕旋转轴线RA2旋转以输出致动力AF1。输出部件36包括第一端部36A和第二端部36B。输出部件36沿着旋转轴线RA2在第一端部36A和第二端部36B之间延伸。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输出部件36包括输出轴38。输出轴38沿着旋转轴线RA2延伸。输出轴38能相对于致动器外壳34围绕旋转轴线RA2旋转。然而,输出部件36的结构不限于输出轴38。
第二连杆20围绕旋转轴线RA2能枢转地联接到第一端部36A和第二端部36B。第二连杆20经由输出部件36围绕旋转轴线RA2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2。即,第二枢转轴线PA21与旋转轴线RA2重合。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二枢转轴线PA21可从旋转轴线RA2偏移。如果需要和/或期望,旋转轴线RA2能与第一枢转轴线PA11、第一附加枢转轴线PA12和第二附加枢转轴线PA22中的一者重合。
如图6和图8所示,第二连杆20包括第一杠杆39(例如见图6)、第二杠杆40(例如见图8)和中间部件42(例如见图8)。如图6所示,第一杠杆39围绕第二枢转轴线PA21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2,并且围绕第二附加枢转轴线PA22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14。如图8所示,第二杠杆40围绕第二枢转轴线PA21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2,并且围绕第二附加枢转轴线PA22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14。中间部件42将第一杠杆39联接到第二杠杆40。
如图8所示,第二杠杆40包括杠杆主体44、附加杠杆主体46和紧固件48。附加杠杆主体46是与杠杆主体44分开的构件,并且通过紧固件48固定到杠杆主体4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杠杆主体44、第一杠杆39和中间部件42彼此一体地设置成单件式整体构件。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杠杆主体44和第二杠杆4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是与中间部件42分开的构件。如果需要和/或期望,附加杠杆主体46能与杠杆主体44一体地设置成单件式整体构件。
如图6所示,第一连杆18包括第一连杆端部18A和第一连杆相对端部18B。第一连杆18在第一连杆端部18A和第一连杆相对端部18B之间延伸。第一连杆端部18A围绕第一枢转轴线PA11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2。第一连杆相对端部18B围绕第一附加枢转轴线PA12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14。
如图9所示,电致动器32包括电机50和齿轮结构52。电机50配置成产生致动力AF1。齿轮结构52将电机50联接到输出部件36,以将致动力AF1从电机50传递到输出部件36。电机50和齿轮结构52设置在致动器外壳34中(例如见图8)。
电机50包括转子轴50A。转子轴50A配置成将致动力AF1输出到齿轮结构52。齿轮结构52包括至少一个齿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齿轮结构52包括第一齿轮G1至第七齿轮G7。第一齿轮G1固定到第二齿轮G2以将致动力AF1从第一齿轮G1传递到第二齿轮G2。第二齿轮G2与第三齿轮G3啮合。第三齿轮G3固定到第四齿轮G4以将致动力AF1从第三齿轮G3传递到第四齿轮G4。第四齿轮G4与第五齿轮G5啮合。第五齿轮G5固定到第六齿轮G6以将致动力AF1从第五齿轮G5传递到第六齿轮G6。第六齿轮G6与第七齿轮G7啮合。第七齿轮G7固定到输出部件36以将致动力AF1从第七齿轮G7传递到输出部件36。
齿轮结构52包括旋转限制结构54。旋转限制结构54配置成允许输出部件36响应于由电机50产生的致动力AF1而旋转。旋转限制结构54配置成限制输出部件36被经由可移动构件14和联动装置16中的至少一者施加的外部输入力EF旋转(例如见图6)。旋转限制结构54配置成限制外部输入力EF从输出部件36传递到电机50。因此,旋转限制结构54配置成保护电机50不受外部输入力EF的影响。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旋转限制结构54包括固定到电机50的转子轴50A的蜗轮54G。第一齿轮G1与蜗轮54G啮合。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旋转限制结构54可包括其他部件,例如扭矩二极管。
如图10所示,可移动构件14配置成能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方向D21和不同于第一方向D21的第二方向D22上移动。电致动器32配置成使可移动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方向D21和第二方向D22上操作地移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D22是第一方向D21的相反方向,并且平行于第一方向D21。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二方向D22可以是不同于第一方向D21的其他方向。例如,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二方向D22能相对于第一方向D21倾斜。
可移动构件14能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朝向车身2A的横向中心平面CP的向内方向D31上移动。可移动构件14能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远离车身2A的横向中心平面CP的向外方向D32上移动。向外方向D32是向内方向D31的相反方向。第一方向D21包括向内方向D31。第二方向D22包括向外方向D32。更具体地,第一方向D21是向内方向D31。第二方向D22是向外方向D32。第一方向D21和第二方向D22垂直于车身2A的横向中心平面CP。然而,第一方向D21可包括向外方向D32,并且第二方向D22可包括向内方向D31。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方向D21和第二方向D22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不垂直于车身2A的横向中心平面CP。
可移动构件14能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12之间移动。第一位置P1比第二位置P12更靠近横向中心平面CP。可移动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方向D21或向内方向D31上从第二位置P12移动到第一位置P1。可移动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二方向D22或向外方向D32上从第一位置P1移动到第二位置P12。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二位置P12可以比第一位置P1更靠近横向中心平面CP。
第一位置P1对应于后链轮组件RS的最大链轮RS1(例如见图2)。第二位置P12对应于后链轮组件RS的最小链轮RS12(例如见图2)。第一位置P1对应于最内位置和/或低速档位置。第二位置P12对应于最外位置和/或高速档位置。第一位置P1也可被称为最内端部位置P1或低速档位置P1。第二位置P12也可被称为最外端部位置P12或高速档位置P12。然而,第一位置P1可对应于最小链轮RS12、最外位置、和/或高速档位置。第二位置P12可对应于最大链轮RS1、最内位置、和/或低速档位置。
电致动器32配置成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CS11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一方向D21或向内方向D31上移动(例如见图3)。电致动器32配置成响应于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二方向D22或向外方向D32上移动(例如见图3)。
电致动器32配置成将可移动构件14停止在不同于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12的至少一个中间位置。该至少一个中间位置限定在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12之间。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32配置成使可移动构件14停止在多个中间位置P2至P11中的每一个中。电致动器32配置成将可移动构件14定位在该多个中间位置P2至P11中的每一个中。中间位置P2至P11以此顺序布置在第二方向D22上。中间位置P2是中间位置P2至P11中最靠近第一位置P1的位置。中间位置P11是中间位置P2至P11中最靠近第二位置P12的位置。中间位置的总数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图4和图11示出了变速器RD的状态,其中可移动构件14处于第一位置P1。图4和图12示出了变速器RD的状态,其中可移动构件14处于第二位置P12。在图11和图12中,从可移动构件14省略了链条导向器24。
如图11和图12所示,变速器RD包括调节结构56。调节结构56配置成改变可移动构件14的移动量。调节结构56配置成在第一方向D21或第二方向D22上相对于基座构件12改变第一位置P1。调节结构56配置成在第一方向D21或第二方向D22上相对于基座构件12改变第二位置P12。
调节结构56配置成当可移动构件14在第一方向D21上朝向第一位置P1移动时,将可移动构件14停止在第一位置P1。调节结构56配置成将可移动构件14定位在第一位置P1。调节结构56配置成当可移动构件14在第二方向D22上朝向第二位置P12移动时,将可移动构件14停止在第二位置P12。调节结构56配置成将可移动构件14定位在第二位置P12。
调节结构56包括第一调节螺钉57和第二调节螺钉58。第一调节螺钉57附接到基座构件12。第二调节螺钉58附接到基座构件12。基座构件12包括第一螺纹孔12A和第二螺纹孔12B。第一调节螺钉57与第一螺纹孔12A螺纹接合。第二调节螺钉58与第二螺纹孔12B螺纹接合。
第一调节螺钉57与可移动构件14和联动装置16中的至少一者接触。第二调节螺钉58与可移动构件14和联动装置16中的至少一者接触。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螺钉57与联动装置16的第二连杆20接触。
第二调节螺钉58与联动装置16的第二连杆20接触。如图11所示,在可移动构件14处于第一位置P1的第一状态下,第一调节螺钉57与第二连杆20接触。如图12所示,在可移动构件14处于第二位置P12的第二状态下,第二调节螺钉58与第二连杆20接触。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调节螺钉57可配置成能与联动装置16的第一连杆18或可移动构件14接触。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二调节螺钉58可配置成能与联动装置16的第一连杆18或可移动构件14接触。
第一调节螺钉57相对于基座构件12的旋转使第一调节螺钉57相对于基座构件12沿着第一调节螺钉57的第一纵向轴线57A移动。因此,第一调节螺钉57相对于基座构件12的旋转改变可移动构件14的第一位置P1。
第二调节螺钉58相对于基座构件12的旋转使第二调节螺钉58相对于基座构件12沿着第二调节螺钉58的第二纵向轴线58A移动。因此,第二调节螺钉58相对于基座构件12的旋转改变可移动构件14的第二位置P12。
如图11和图12所示,用于人力车辆2的变速器RD包括第一偏压构件60和第二偏压构件62。第二偏压构件62是与第一偏压构件60分开的构件。
电致动器32配置成如果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在第一旋转方向D41上旋转则经由第二偏压构件62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一方向D21上移动。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在第一旋转方向D41上的第一旋转而将致动力AF1传递到第一连杆18。可移动构件14配置成响应于经由第二偏压构件62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传递的致动力AF1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方向D21上移动。
电致动器32配置成如果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在作为与第一旋转方向D41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旋转方向D42上旋转则经由第一偏压构件60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二方向D22上移动。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在第二旋转方向D42上的第二旋转而将致动力AF1传递到第二连杆20。可移动构件14配置成响应于经由第一偏压构件60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传递的致动力AF1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二方向D22上移动。
如图11所示,输出部件36配置成操作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14,以使可移动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移动。变速器RD还包括输出构件64。输出构件64联接到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以与输出部件36一起旋转。输出构件64能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一起围绕旋转轴线RA2相对于致动器外壳34旋转。
输出部件36联接到输出构件64,以在第一旋转方向D41和第二旋转方向D42上将致动力AF1从输出部件36传递到输出构件64。输出部件36固定到输出构件64,以在第一旋转方向D41和第二旋转方向D42上将致动力AF1从输出部件36传递到输出构件64。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输出构件64从输出部件36的旋转轴线RA2径向地向外延伸。输出构件64包括输出杠杆64L。输出杠杆64L从输出部件36的旋转轴线RA2径向地向外延伸。然而,输出构件64的结构不限于输出杠杆64L。
如图11所示,变速器RD还包括保护器构件68。保护器构件68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2、可移动构件14、联动装置16和电致动器32中的至少一者。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保护器构件68通过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2。保护器构件68能枢转地联接到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保护器构件68能相对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围绕旋转轴线RA2枢转。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保护器构件68从输出部件36的旋转轴线RA2径向地向外延伸。保护器构件68包括保护器杠杆68L。保护器杠杆68L从输出部件36的旋转轴线RA2径向地向外延伸。然而,保护器构件68的结构不限于保护器杠杆68L。
如图13所示,第二连杆20、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设置成当沿着旋转轴线RA2或第二枢转轴线PA21观察时彼此至少部分地重叠。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杆20、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设置成当沿着旋转轴线RA2或第二枢转轴线PA21观察时彼此部分地重叠。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二连杆20、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中的至少一者可设置成当沿着旋转轴线RA2或第二枢转轴线PA21观察时与第二连杆20、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中的另一个完全重叠。
如图7所示,输出构件64固定到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输出构件64包括孔64A。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压配合在输出构件64的孔64A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是与输出构件64分开的构件。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能与输出构件64一体地设置成单件式整体构件。
保护器构件68包括孔68A。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围绕旋转轴线RA2可旋转地设置在保护器构件68的孔68A中。输出部件36包括中间构件69。中间构件69固定到输出轴38。中间构件69包括孔69A。输出轴38压配合在中间构件69的孔69A中。中间构件69可滑动地设置在保护器构件68的孔68A中。如果需要和/或期望,中间构件69能与输出轴38一体地设置成单件式整体构件。
输出部件36配置成联接第二连杆20、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输出部件36和输出构件64能相对于基座构件12、第二连杆20和保护器构件68围绕旋转轴线RA2和第二枢转轴线PA21枢转。第二连杆20能相对于基座构件12、输出部件36、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围绕旋转轴线RA2和第二枢转轴线PA21枢转。保护器构件68能相对于基座构件12、输出部件36、输出构件64和第二连杆20围绕旋转轴线RA2和第二枢转轴线PA21枢转。
如图13所示,第二偏压构件62、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的第一旋转而将致动力AF1传递到第一连杆18。第一偏压构件60、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的第二旋转而将致动力AF1传递到第二连杆20。
输出构件64包括能与保护器构件68接触的第一接触部件70。保护器构件68包括能与输出构件64的第一接触部件70接触的第一附加接触部件72。第一接触部件70包括能与第一附加接触部件72接触的第一接触表面70A。第一附加接触部件72包括能与第一接触表面70A接触的第一附加接触表面72A。第一接触表面70A面向第一旋转方向D41。第一附加接触表面72A面向第二旋转方向D42。
第一偏压构件60在第一接触部件70与第一附加接触部件72接触的状态下最初在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之间延伸。因此,第一接触部件70通过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偏压力BF1压靠第一附加接触部件72。
第一接触部件70响应于输出构件64在第一旋转方向D41上的枢转运动而压靠第一附加接触部件72。第一附加接触部件72响应于保护器构件68在第二旋转方向D42上的枢转运动而压靠第一接触部件70。因此,保护器构件68配置成响应于输出构件64在第一旋转方向D41上的旋转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和可移动构件14中的一者在第一旋转方向D41上枢转。输出构件64配置成响应于保护器构件68在第二旋转方向D42上的旋转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和可移动构件14中的一者在第二旋转方向D42上枢转。
保护器构件68包括能与第二连杆20接触的第二接触部件74。第二连杆20包括能与保护器构件68的第二接触部件74接触的第二附加接触部件76。第二接触部件74包括能与第二附加接触部件76接触的第二接触表面74A。第二附加接触部件76包括能与第二接触表面74A接触的第二附加接触表面76A。第二接触表面74A面向第二旋转方向D42。第二附加接触表面76A面向第一旋转方向D41。
第二偏压构件62在第二接触部件74与第二附加接触部件76接触的状态下最初在第一连杆18和保护器构件68之间延伸。因此,第二接触部件74通过第二偏压构件62的第二偏压力BF2压靠第二附加接触部件76。
第二接触部件74响应于保护器构件68在第二旋转方向D42上的枢转运动而压靠第二附加接触部件76。第二附加接触部件76响应于第二连杆20在第一旋转方向D41上的枢转运动而压靠第二接触部件74。因此,保护器构件68配置成响应于第二连杆20在第一旋转方向D41上的旋转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和可移动构件14中的一者在第一旋转方向D41上枢转。第二连杆20配置成响应于保护器构件68在第二旋转方向D42上的旋转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和可移动构件14中的一者在第二旋转方向D42上枢转。
如图14所示,第一接触部件70从输出杠杆64L沿着第二枢转轴线PA21延伸。保护器杠杆68L包括第一附加接触部件72。第二接触部件74从保护器杠杆68L沿着第二枢转轴线PA21延伸。第一杠杆39包括第二附加接触部件76。
输出构件64包括第一联接部件78。第一联接部件78包括第一联接凹部78A。保护器构件68包括第二联接部件80。第二联接部件80包括第二联接凹部80A和80B。第一连杆18包括第三联接部件82。
如图13所示,第一偏压构件60联接到第一联接部件78和第二联接部件80。第二偏压构件62联接到第二联接部件80和第三联接部件82。
第一偏压构件60包括第一端部60A和第一相对端部60B。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端部60A操作地联接到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端部60A联接到输出构件64。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相对端部60B联接到保护器构件68。
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端部60A联接到输出构件64的第一联接部件78。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端部60A设置在第一联接部件78的第一联接凹部78A中。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相对端部60B联接到保护器构件68的第二联接部件80。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相对端部60B设置在第二联接部件80的第二联接凹部80A中(例如见图14)。
如图13所示,第二偏压构件62包括第二端部62A和第二相对端部62B。第二偏压构件62的第二端部62A联接到第一连杆18。第二偏压构件62的第二相对端部62B联接到保护器构件68。保护器构件68联接到第一偏压构件60和第二偏压构件62。
第二偏压构件62的第二端部62A联接到第一连杆18的第三联接部件82。第二偏压构件62的第二相对端部62B联接到保护器构件68的第二联接部件80。第二偏压构件62的第二相对端部62B设置在第二联接部件80的第二联接凹部80B中(例如见图14)。
如图8所示,变速器RD包括第三偏压构件86。第三偏压构件86配置成将第三偏压力施加到可移动构件14和联动装置16中的至少一者,以使可移动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方向D21和第二方向D22中的一个方向上移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三偏压构件86配置成将第三偏压力施加到可移动构件14和联动装置16,以使可移动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二方向D22上移动。第三偏压构件86配置成将第三偏压力施加到可移动构件14和联动装置16,以使可移动构件14朝向第二位置P12在第二方向D22上移动。然而,第三偏压构件86配置成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则将第三偏压力施加到可移动构件14和联动装置16中的至少一者,以使可移动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方向D21上移动。
如图13所示,由于第一接触部件70与第一附加接触部件72接触,所以当电致动器32使输出构件64在第一旋转方向D41上旋转时,保护器构件68围绕旋转轴线RA2在第一旋转方向D41上旋转。由于第二偏压力BF2大于使链条C移位所必需的力,所以第一连杆18由保护器构件68在第一方向D21上拉动,同时保持第二偏压构件62的初始状态。即,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在第一旋转方向D41上的第一旋转而将致动力AF1传递到第一连杆18。因此,链条C相对于后链轮组件RS在第一方向D21(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向内方向D31)上移位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的旋转角度相对应的距离(例如,相邻的两个后链轮之间的距离)。
由于第一偏压力BF1大于使链条C移位所必需的力,所以当电致动器32使输出构件64在第二旋转方向D42上旋转时,保护器构件68围绕旋转轴线RA2在第二旋转方向D42上旋转。由于第二接触部件74与第二附加接触部件76接触,所以第二连杆20响应于保护器构件68在第二旋转方向D42上的旋转而围绕第二枢转轴线PA21在第二旋转方向D42上旋转。即,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在第二旋转方向D42上的第二旋转而将致动力AF1传递到第二连杆20。因此,链条C相对于后链轮组件RS在第二方向D22(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向外方向D32)上移位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的旋转角度相对应的距离(例如,相邻的两个后链轮之间的距离)。
图15示出了变速器RD的状态,其中可移动构件14响应于第二外力EF2在第二方向D22上从第一位置P1(例如见图11)移动到第二位置P12。图16示出了变速器RD的状态,其中可移动构件14响应于第一外力EF1在第一方向D21上从第二位置P12(例如见图12)移动到第一位置P1。第一外力EF1和第二外力EF2中的每一个是由可移动构件14、联动装置16以及附接到可移动构件14和/或联动装置16的其他部件中的至少一者与设置在道路上的物体接触而导致的。第一外力EF1和第二外力EF2中的每一个不包括由电致动器32产生的致动力AF1。在图15和图16中,从可移动构件14省略了链条导向器24。
如图12和图16所示,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EF1以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一方向D21上移动则变形。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EF1以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一方向D21上移动则弹性变形。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如果对可移动构件14和联动装置16中的至少一者施加第一外力EF1以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一方向D21上移动则弹性变形。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如果第一外力EF1大于第一阈值则变形。如果第一外力EF1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则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返回到初始状态(例如,第二位置P12),该初始状态是在施加第一外力EF1之前第一偏压构件60的状态。
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响应于由第一外力EF1导致的并且克服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偏压力BF1施加到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力F1而变形。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响应于由第一外力EF1导致的并且克服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偏压力BF1施加到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力F1而弹性变形。第一力F1大于第一偏压力BF1。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减小传递到输出部件36的第一外力EF1。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减小由第一外力EF1导致的并且传递到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的冲击。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允许可移动构件14响应于第一外力EF1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方向D21上移动。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允许可移动构件14响应于第一外力EF1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方向D21上移动,而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相对于基座构件12基本上静止。
当联动装置16与调节结构56的第一调节螺钉57接触时,可移动构件14停止在第一位置P1。可移动构件14可停止在设置于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12之间的其他位置。
在图12和图16中,可移动构件14响应于第一外力EF1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方向D21上从第二位置P12移动。然而,当在可移动构件14处于中间位置P2至P11中的一个的状态下施加第一外力EF1时,可移动构件14可响应于第一外力EF1而在第一方向D21上从中间位置P2至P11中的一个移动。
如图11和图15所示,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EF2以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二方向D22上移动则变形。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EF2以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二方向上D22上移动则弹性变形。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如果第二外力EF2大于第二阈值则变形。如果第二外力EF2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则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返回到初始状态(例如,第一位置P1),该初始状态是在施加第二外力EF2之前第二偏压构件62的状态。
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响应于由第二外力EF2导致的并且克服第二偏压构件62的第二偏压力BF2施加到第二偏压构件62的第二力F2而变形。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响应于由第二外力EF2导致的并且克服第二偏压构件62的第二偏压力BF2施加到第二偏压构件62的第二力F2而弹性变形。第二力F2大于第二偏压力BF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减小传递到输出部件36的第二外力EF2。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减小由第二外力EF2导致的并且传递到电致动器32的冲击。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允许可移动构件14响应于第二外力EF2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二方向D22上移动。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允许可移动构件14响应于第二外力EF2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二方向D22上移动,而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相对于基座构件12基本上静止。
当联动装置16与调节结构56的第二调节螺钉58接触时,可移动构件14停止在第二位置P12。可移动构件14可停止在设置于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12之间的其他位置。
在图11和图15中,可移动构件14响应于第二外力EF2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二方向D22上从第一位置P1移动。然而,当在可移动构件14处于中间位置P2至P11中的一个的状态下施加第二外力EF2时,可移动构件14可响应于第二外力EF2而在第二方向D22上从中间位置P2至P11中的一个移动。
如图17所示,用于人力车辆2的变速器FD包括基座构件112、可移动构件114和联动装置116。基座构件112配置成附接到人力车辆2的车身2A。可移动构件114配置成能相对于基座构件112移动。联动装置116配置成将可移动构件114可移动地连接到基座构件112。
联动装置116具有与变速器RD的联动装置16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联动装置116包括第一连杆118。第一连杆118具有与变速器RD的第一连杆18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第一连杆118围绕第一枢转轴线PA51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12,并且围绕第一附加枢转轴线PA52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114。第一附加枢转轴线PA52从第一枢转轴线PA51偏移。第一附加枢转轴线PA52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PA51。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附加枢转轴线PA52可以不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PA51。
联动装置116包括第二连杆120。第二连杆120具有与变速器RD的第二连杆20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第二连杆120围绕第二枢转轴线PA61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12,并且围绕第二附加枢转轴线PA62能枢转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114。第二附加枢转轴线PA62从第二枢转轴线PA61偏移。第二附加枢转轴线PA62平行于第二枢转轴线PA61。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二附加枢转轴线PA62可以不平行于第二枢转轴线PA61。
可移动构件114包括链条导向器124。如果需要和/或希望,可移动构件114可包括可移动主体,例如变速器RD的可移动主体22。链条导向器124配置成与链条C接合。链条导向器124配置成使链条C相对于基座构件112移位。联动装置116配置成将链条导向器124可移动地连接到基座构件112。第一连杆118围绕第一附加枢转轴线PA52能枢转地联接到链条导向器124。第二连杆120围绕第二附加枢转轴线PA62能枢转地联接到链条导向器124。
用于人力车辆2的变速器FD包括电致动器132。电致动器132具有与变速器RD的电致动器32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电致动器132配置成相对于基座构件112操作地移动可移动构件114。电致动器132配置成产生致动力AF2,以使可移动构件114相对于基座构件112移动。电致动器132附接到基座构件112。电致动器132包括致动器外壳134。致动器外壳134固定到基座构件112。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电致动器132可附接到除了基座构件112之外的构件(例如,可移动构件114或联动装置116)。
电致动器132包括输出部件136。输出部件136具有与变速器RD的输出部件36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输出部件136能相对于致动器外壳134围绕旋转轴线RA5旋转。输出部件136配置成相对于致动器外壳134围绕旋转轴线RA5旋转以输出致动力AF2。输出部件136具有与变速器RD的输出部件36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
第二连杆120围绕旋转轴线RA5能枢转地联接到输出部件136。第二连杆120经由输出部件136围绕旋转轴线RA5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12。即,第二枢转轴线PA61与旋转轴线RA5重合。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二枢转轴线PA61可从旋转轴线RA5偏移。
由于联动装置116具有与变速器RD的联动装置16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所以关于变速器RD的联动装置16的描述可用于通过用“112”、“114”、“116”、“120”、“139”、“140”、“142”、“112A”、“112B”、“P51”、“P52”、“D51”、“D52”、“RA5”、“PA51”、“PA52”、“PA61”和“PA62”代替附图标记“12”、“14”、“16”、“20”、“39”、“40”、“42”、“12A”、“12B”、“P1”、“P12”、“D21”、“D22”、“RA2”、“PA11”、“PA12”、“PA21”和“PA22”来描述联动装置116。因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由于电致动器132具有与变速器RD的电致动器32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所以图9可用于描述电致动器132的结构。如图9所示,电致动器132包括电机150和齿轮结构152。由于电致动器132具有与变速器RD的电致动器32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所以关于变速器RD的电致动器32的描述可用于通过用“112”、“114”、“116”、“132”、“134”、“136”、“150”、“150A”、“152”、“154”、“AF2”、“G11”、“G12”、“G13”、“G14”、“G15”、“G16”、“G17”和“154G”代替附图标记“12”、“14”、“16”、“32”、“34”、“36”、“50”、“50A”、“52”、“54”、“AF1”、“G1”、“G2”、“G3”、“G4”、“G5”、“G6”、“G7”和“54G”来描述电致动器132。因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7所示,可移动构件114配置成能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一方向D51和不同于第一方向D51的第二方向D52上移动。电致动器132配置成使可移动构件114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一方向D51和第二方向D52上操作地移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D52是第一方向D51的相反方向,并且平行于第一方向D51。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二方向D52可以是不同于第一方向D51的其他方向。例如,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二方向D52能相对于第一方向D51倾斜。
可移动构件114能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朝向车身2A的横向中心平面CP的向内方向D61上移动。可移动构件114能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远离车身2A的横向中心平面CP的向外方向D62上移动。向外方向D62是向内方向D61的相反方向。第一方向D51包括向内方向D61。第二方向D52包括向外方向D62。更具体地,第一方向D51是向内方向D61。第二方向D52是向外方向D62。第一方向D51和第二方向D52垂直于车身2A的横向中心平面CP。然而,第一方向D51可包括向外方向D62,并且第二方向D52可包括向内方向D61。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方向D51和第二方向D52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不垂直于车身2A的横向中心平面CP。
可移动构件114能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一位置P51和第二位置P52之间移动。第一位置P51比第二位置P52更靠近横向中心平面CP。可移动构件114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一方向D51或向内方向D61上从第二位置P52移动到第一位置P51。可移动构件114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二方向D52或向外方向D62上从第一位置P51移动到第二位置P52。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二位置P52可以比第一位置P51更靠近横向中心平面CP。
第一位置P51对应于前链轮组件FS的最小链轮FS1(例如见图2)。第二位置P52对应于前链轮组件FS的最大链轮FS2(例如见图2)。第一位置P51对应于最内位置和/或低速档位置。第二位置P52对应于最外位置和/或高速档位置。第一位置P51也可被称为最内端部位置P51或低速档位置P51。第二位置P52也可被称为最外端部位置P52或高速档位置P52。在第一位置P51和第二位置P52之间可设置至少一个中间位置。
电致动器132配置成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CS21在第一方向D51或向内方向D61上移动可移动构件114(例如见图3)。电致动器132配置成响应于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在第二方向D52或向外方向D62上移动可移动构件114(例如见图3)。
图18示出了变速器FD的状态,其中可移动构件114处于第一位置P51。图19示出了变速器FD的状态,其中可移动构件114处于第二位置P52。
如图18和图19所示,变速器FD包括调节结构156。调节结构156具有与变速器RD的调节结构56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调节结构156包括第一调节螺钉157和第二调节螺钉158。基座构件112包括第一螺纹孔112A和第二螺纹孔112B。关于变速器RD的调节结构56的描述可用于通过用“112”、“114”、“120”、“156”、“157”、“158”、“112A”、“112B”、“P51”、“P52”、“D51”、“D52”、“157A”和“158A”代替附图标记“12”、“14”、“20”、“56”、“57”、“58”、“12A”、“12B”、“P1”、“P12”、“D21”、“D22”、“57A”和“58A”来描述调节结构156。因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8和图19所示,用于人力车辆2的变速器FD包括第一偏压构件160和第二偏压构件162。第二偏压构件162是与第一偏压构件160分开的构件。第一偏压构件160具有与变速器RD的第一偏压构件60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第二偏压构件162具有与变速器RD的第二偏压构件62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
电致动器132配置成如果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在第一旋转方向D71上旋转则经由第二偏压构件162使可移动构件114在第一方向D51上移动。第二偏压构件162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在第一旋转方向D71上的第一旋转而将致动力AF2传递到第一连杆118。可移动构件114配置成响应于经由第二偏压构件162从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传递的致动力AF2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一方向D51上移动。
电致动器132配置成如果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在作为与第一旋转方向D71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旋转方向D72上旋转则经由第一偏压构件160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二方向D52上移动。第一偏压构件160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在第二旋转方向D72上的第二旋转而将致动力AF2传递到第二连杆120。可移动构件114配置成响应于经由第一偏压构件160从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传递的致动力AF2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二方向D52上移动。
如图18所示,输出部件136配置成操作地联接到可移动构件114,以相对于基座构件112移动可移动构件114。变速器FD还包括输出构件164。输出构件164具有与变速器RD的输出构件64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输出构件164联接到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以与输出部件136一起旋转。输出构件164能与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一起围绕旋转轴线RA5相对于致动器外壳134旋转。关于变速器RD的输出构件64的描述可用于通过用“112”、“114”、“132”、“136”、“164”、“164A”、“164L”、“AF2”、“D71”、“D72”和“RA5”代替附图标记“12”、“14”、“32”、“36”、“64”、“64A”、“64L”、“AF1”、“D41”、“D42”和“RA2”来描述输出构件164。因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8所示,变速器FD还包括保护器构件168。保护器构件168具有与变速器RD的保护器构件68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保护器构件168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12、可移动构件114、联动装置116和电致动器132中的至少一者。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保护器构件168通过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能枢转地联接到基座构件112。保护器构件168能枢转地联接到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保护器构件168能相对于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围绕旋转轴线RA5枢转。关于变速器RD的保护器构件68的描述可用于通过用“112”、“120”、“132”、“136”、“138”、“164”、“168”、“168A”、“168L”、“169”、“169A”、“PA61”和“RA5”代替附图标记“12”、“20”、“32”、“36”、“38”、“64”、“68”、“68A”、“68L”、“69”、“69A”、“PA21”和“RA2”来描述保护器构件168。因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0所示,第二偏压构件162、输出构件164和保护器构件168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的第一旋转而将致动力AF2传递到第一连杆118。第一偏压构件160、输出构件164和保护器构件168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的第二旋转而将致动力AF2传递到第二连杆120。
输出构件164包括能与保护器构件168接触的第一接触部件170。保护器构件168包括能与输出构件164的第一接触部件170接触的第一附加接触部件172。保护器构件168包括能与第二连杆120接触的第二接触部件174。第二连杆120包括能与保护器构件168的第二接触部件174接触的第二附加接触部件176。
第一接触部件170、第一附加接触部件172、第二接触部件174和第二附加接触部件176具有与变速器RD的第一接触部件70、第一附加接触部件72、第二接触部件74和第二附加接触部件76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因此,关于第一接触部件70、第一附加接触部件72、第二接触部件74和第二附加接触部件76的描述可用于通过用“112”、“114”、“120”、“164”、“168”、“170”、“170A”、“172”、“172A”、“174”、“174A”、“176”、“176A”、“D71”和“D72”代替附图标记“12”、“14”、“20”、“64”、“68”、“70”、“70A”、“72”、“72A”、“74”、“74A”、“76”、“76A”、“D41”和“D42”来描述第一接触部件170、第一附加接触部件172、第二附加接触部件174和第二附加接触部件176。因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由于联动装置116、输出构件164和保护器构件168具有与变速器RD的联动装置16、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所以图14可用于描述联动装置116、输出构件164和保护器构件168。关于变速器RD的联动装置16、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的描述可用于通过用“116”、“118”、“132”、“136”、“139”、“160”、“160A”、“160B”、“162”、“162A”、“162B”、“164”、“164L”、“168”、“168L”、“170”、“172”、“174”、“176”、“178”、“180”、“180A”、“180B”、“182”和“PA61”代替附图标记“16”、“18”、“32”、“36”、“39”、“60”、“60A”、“60B”、“62”、“62A”、“62B”、“64”、“64L”、“68”、“68L”、“70”、“72”、“74”、“76”、“78”、“80”、“80A”、“80B”、“82”和“PA21”来描述联动装置116、输出构件164和保护器构件168。因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第二连杆120、第一偏压构件160、第二偏压构件162、第三偏压构件186、输出构件164和保护器构件168具有与变速器RD的第二连杆20、第一偏压构件60、第二偏压构件62、第三偏压构件86、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关于变速器RD的第二连杆20、第一偏压构件60、第二偏压构件62、第三偏压构件86、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的描述可用于通过用“112”、“114”、“116”、“118”、“132”、“136”、“139”、“160”、“160A”、“160B”、“162”、“162A”、“162B”、“164”、“164L”、“168”、“168L”、“170”、“172”、“174”、“176”、“178”、“178A”、“180”、“180A”、“180B”、“186”、“D51”、“D52”、“FD”、“P52”和“PA61”代替附图标记“12”、“14”、“16”、“18”、“32”、“36”、“39”、“60”、“60A”、“60B”、“62”、“62A”、“62B”、“64”、“64L”、“68”、“68L”、“70”、“72”、“74”、“76”、“78”、“78A”、“80”、“80A”、“80B”、“86”、“D21”、“D22”、“RD”、“P12”和“PA21”来描述第二连杆120、第一偏压构件160、第二偏压构件162、第三偏压构件186、输出构件164和保护器构件168。因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图21示出了变速器FD的状态,其中可移动构件114响应于第二外力EF52而在第二方向D52上从第一位置P51(例如见图18)移动到第二位置P52。图22示出了变速器FD的状态,其中可移动构件114响应于第一外力EF51而在第一方向D51上从第二位置P52(例如见图19)移动到第一位置P51。第一外力EF51和第二外力EF52中的每一个是由可移动构件114和联动装置116中的至少一者与设置在道路上的物体的接触而导致的。在图21和图22中,从可移动构件114省略了链条导向器124。
如图19和图22所示,第一偏压构件160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EF51以使可移动构件114在第一方向D51上移动则变形。第一偏压构件160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EF51以使可移动构件114在第一方向D51上移动则弹性变形。第一偏压构件160配置成如果第一外力EF51大于第一阈值则变形。如果第一外力EF51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则第一偏压构件160配置成返回到初始状态(例如,第二位置P52),该初始状态是在施加第一外力EF51之前第一偏压构件160的状态。
第一偏压构件160配置成响应于由第一外力EF51导致的并且克服第一偏压构件160的第一偏压力BF51施加到第一偏压构件160的第一力F51而变形。第一偏压构件160配置成响应于由第一外力EF51导致的并且克服第一偏压构件160的第一偏压力BF51施加到第一偏压构件160的第一力F51而弹性变形。第一力F51大于第一偏压力BF51。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偏压构件160配置成减小传递到输出部件136的第一外力EF51。第一偏压构件160配置成减少由第一外力EF51导致的并且传递到电致动器132的冲击。第一偏压构件160配置成允许可移动构件114响应于第一外力EF51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一方向D51上移动。第一偏压构件160配置成允许可移动构件114响应于第一外力EF51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一方向D51上移动,而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基本上静止。
当联动装置116与调节结构156的第一调节螺钉157接触时,可移动构件114停止在第一位置P51。可移动构件114可停止在设置于第一位置P51和第二位置P52之间的其他位置。
如图18和图21所示,第二偏压构件162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EF52以使可移动构件114在第二方向D52上移动则变形。第二偏压构件162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EF52以使可移动构件114在第二方向D52上移动则弹性变形。第二偏压构件162配置成如果对可移动构件114和联动装置116中的至少一者施加第二外力EF52以使可移动构件114在第二方向D52上移动则弹性变形。第二偏压构件162配置成如果第二外力EF52大于第二阈值则变形。如果第二外力EF52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则第二偏压构件162配置成返回到初始状态(例如,第一位置P51),该初始状态是在施加第二外力EF52之前第二偏压构件162的状态。
第二偏压构件162配置成响应于由第二外力EF52导致的并且克服第二偏压构件162的第二偏压力BF52施加到第二偏压构件162的第二力F52而变形。第二偏压构件162配置成响应于由第二外力EF52导致的并且克服第二偏压构件162的第二偏压力BF52施加到第二偏压构件162的第二力F52而弹性变形。第二力F52大于第二偏压力BF5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偏压构件162配置成减小传递到输出部件136的第二外力EF52。第二偏压构件162配置成减小由第二外力EF52导致的并且传递到电致动器132的冲击。第二偏压构件162配置成允许可移动构件114响应于第二外力EF52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二方向D52上移动。第二偏压构件162配置成允许可移动构件114响应于第二外力EF52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二方向D52上移动,而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136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基本上静止。
当联动装置116与调节结构156的第二调节螺钉158接触时,可移动构件114停止在第二位置P52。可移动构件114可停止在设置于第一位置P51和第二位置P52之间的其他位置。
如图3所示,变速器RD包括位置传感器88和电机驱动器90。电致动器32电连接到位置传感器88和电机驱动器90。位置传感器88配置成感测变速器RD的当前档位(例如,可移动构件14的当前位置)。位置传感器88的实例包括电位计和旋转编码器。位置传感器88配置成感测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的绝对旋转位置作为变速器RD的当前档位。电机驱动器90配置成基于由位置传感器88感测的当前档位来控制电致动器3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位置传感器88包括位置检测器88A和感测物体88B。感测物体88B附接到第一齿轮G1至第七齿轮G7中的一个(例如,见图9),以与第一齿轮G1至第七齿轮G7中的该一个(例如,见图9)一起旋转。位置检测器88A配置成检测感测物体88B的旋转位置以检测可移动构件14的位置。位置检测器88A的实例包括光学位置检测器和磁性位置检测器。感测物体88B的实例包括具有多个狭缝的盘和具有多个磁极的磁体。然而,位置传感器88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例。
变速器RD包括控制器92和通信器9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器92和通信器94配置成安装到电致动器32。然而,至少一个控制器92可安装到变速器RD的另一构件(例如,可移动构件14或联动装置16)或另一装置,例如操作装置3、操作装置4、变速器FD、电源PS以及有线通信结构WS。
控制器92配置成通过有线通信结构WS电连接到变速器FD和电源PS。通信器94配置成与操作装置3、操作装置4、变速器FD和电源PS通信。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第一控制信号CS11和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控制变速器RD。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第二控制信号CS21和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控制变速器FD。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器92配置成控制电致动器32以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CS11而使可移动构件14在向内方向D31上移动(例如,见图10)。控制器92配置成控制电致动器32以响应于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而使可移动构件14在向外方向D32上移动(例如,见图10)。
控制器92配置成控制电致动器132以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CS21而使可移动构件114在向内方向D61上移动(例如,见图17)。控制器92配置成控制电致动器132以响应于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而使可移动构件114在向外方向D62上移动(例如,见图17)。
通信器94包括配置成建立无线通信信道的无线通信器WC3。无线通信器WC3配置成经由无线通信信道与操作装置3和操作装置4通信。无线通信器WC3配置成无线地接收第一控制信号CS11、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第二控制信号CS21以及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
控制器92包括处理器92P、存储器92M、电路板92C以及***总线92D。处理器92P和存储器92M电安装在电路板92C上。处理器92P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和存储器控制器。存储器92M电连接到处理器92P。存储器92M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存储器92M包括存储区域,每个存储区域具有ROM和RAM中的地址。处理器92P配置成控制存储器92M以将数据存储在存储器92M的存储区域中,并且从存储器92M的存储区域读取数据。存储器92M(例如ROM)存储程序。将程序读入处理器92P,从而执行控制器92的配置和/或算法。
无线通信器WC3电安装在电路板92C上。电路板92C固定到致动器外壳34(例如,见图8)。无线通信器WC3通过电路板92C和***总线92D电连接到处理器92P和存储器92M。无线通信器WC3包括信号发射电路或电路***、信号接收电路或电路***以及天线。因此,无线通信器WC3也可被称为无线通信器电路或电路***WC3。
无线通信器WC3配置成使用预定无线通信协议将数字信号叠加在载波上,以无线地发射控制信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器WC3配置成使用密钥加密控制信号以生成加密的无线信号。
无线通信器WC3配置成经由天线接收无线信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器WC3配置成解码无线信号以识别从操作装置3和/或操作装置4无线发射的第一控制信号CS11、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第二控制信号CS21和/或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无线通信器WC3配置成使用密钥解密无线信号。
如图3所示,操作装置3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器WC1,其配置成无线地发射第一控制信号CS11和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第一无线通信器WC1配置成无线地接收信息。第一无线通信器WC1配置成电连接到第一电开关SW11,以响应于第一用户输入U11而发射第一控制信号CS11。第一无线通信器WC1配置成电连接到第一附加电开关SW12,以响应于第一附加用户输入U12而发射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
操作装置3包括第一处理器3P、第一存储器3M、第一电路板3C以及第一***总线3D。第一处理器3P和第一存储器3M电安装在第一电路板3C上。第一处理器3P包括CPU和存储器控制器。第一存储器3M电连接到第一处理器3P。第一存储器3M包括ROM和RAM。第一存储器3M包括存储区域,每个存储区域具有ROM和RAM中的地址。第一处理器3P配置成控制第一存储器3M以将数据存储在第一存储器3M的存储区域中,并且从第一存储器3M的存储区域读取数据。第一电路板3C、第一电开关SW11和第一附加电开关SW12电连接到第一***总线3D。第一电开关SW11和第一附加电开关SW12通过第一电路板3C和第一***总线3D电连接到第一处理器3P和第一存储器3M。第一存储器3M(例如ROM)存储程序。将程序读入第一处理器3P,从而执行操作装置3的配置和/或算法。
第一无线通信器WC1电安装在第一电路板3C上。第一无线通信器WC1通过第一电路板3C和第一***总线3D电连接到第一处理器3P和第一存储器3M。第一无线通信器WC1包括信号发射电路、信号接收电路以及天线。因此,第一无线通信器WC1也可被称为第一无线通信电路WC1。
第一无线通信器WC1配置成使用预定无线通信协议将诸如第一控制信号CS11和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的数字信号叠加在载波上,以无线地发射第一控制信号CS11和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线通信器WC1配置成使用密钥加密控制信号(例如,第一控制信号CS11或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以生成加密的无线信号。
第一无线通信器WC1配置成经由天线接收无线信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线通信器WC1配置成解码无线信号以识别从另一无线通信器无线发射的信号和/或信息。第一无线通信器WC1配置成使用密钥解密无线信号。
操作装置3包括第一电源3E。第一电源3E配置成向操作装置3供电。第一电源3E配置成电连接到操作装置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源3E包括第一电池和第一电池座。第一电池包括可更换和/或可再充电电池。第一电池座配置成经由第一电路板3C和第一***总线3D电连接到操作装置3。第一电池配置成可拆卸地附接到第一电池座。然而,第一电源3E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例如,代替第一电池和第一电池座或者除了第一电池和第一电池座之外,第一电源3E可包括另一零件,诸如电容器和发电元件(例如,压电元件)。
如图3所示,操作装置4包括第二无线通信器WC2,第二无线通信器配置成无线地发射第二控制信号CS21和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第二无线通信器WC2配置成无线地接收信息。第二无线通信器WC2配置成电连接到第二电开关SW21,以响应于第二用户输入U21而发射第二控制信号CS21。第二无线通信器WC2配置成电连接到第二附加电开关SW22,以响应于第二附加用户输入U22而发射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
操作装置4包括第二处理器4P、第二存储器4M、第二电路板4C以及第二***总线4D。第二处理器4P和第二存储器4M电安装在第二电路板4C上。第二处理器4P包括CPU和存储器控制器。第二存储器4M电连接到第二处理器4P。第二存储器4M包括ROM和RAM。第二存储器4M包括存储区域,每个存储区域具有ROM和RAM中的地址。第二处理器4P配置成控制第二存储器4M以将数据存储在第二存储器4M的存储区域中,并且从第二存储器4M的存储区域读取数据。第二电路板4C、第二电开关SW21和第二附加电开关SW22电连接到第二***总线4D。第二电开关SW21和第二附加电开关SW22通过第二电路板4C和第二***总线4D电连接到第二处理器4P和第二存储器4M。第二存储器4M(例如ROM)存储程序。将程序读入第二处理器4P,从而执行操作装置4的配置和/或算法。
第二无线通信器WC2电安装在第二电路板4C上。第二无线通信器WC2通过第二电路板4C和第二***总线4D电连接到第二处理器4P和第二存储器4M。第二无线通信器WC2包括信号发射电路、信号接收电路以及天线。因此,第二无线通信器WC2也可被称为第二无线通信电路WC2。
第二无线通信器WC2配置成使用预定无线通信协议将诸如第二控制信号CS21和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的数字信号叠加在载波上,以无线地发射第二控制信号CS21和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无线通信器WC2配置成使用密钥加密控制信号(例如,第二控制信号CS21或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以生成加密的无线信号。
第二无线通信器WC2配置成经由天线接收无线信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无线通信器WC2配置成解码无线信号以识别从另一无线通信器无线发射的信号和/或信息。第二无线通信器WC2配置成使用密钥解密无线信号。
操作装置4包括第二电源4E。第二电源4E配置成向操作装置4供电。第二电源4E配置成电连接到操作装置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源4E包括第二电池和第二电池座。第二电池包括可更换和/或可再充电电池。第二电池座配置成经由第二电路板4C和第二***总线4D电连接到操作装置4。第二电池配置成可拆卸地附接到第二电池座。然而,第二电源4E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例如,代替第二电池和第二电池座或者除了第二电池和第二电池座之外,第二电源4E可包括另一零件,诸如电容器和发电元件(例如,压电元件)。
变速器RD、操作装置3和操作装置4中的每一个都具有配对模式。在配对模式中,无线通信器WC3和第一无线通信器WC1配置成在无线通信器WC3和第一无线通信器WC1之间建立无线通信信道。在配对模式中,无线通信器WC3和第二无线通信器WC2配置成在无线通信器WC3和第二无线通信器WC2之间建立无线通信信道。变速器RD、操作装置3和操作装置4中的每一个都配置成存储唯一的识别信息。
在变速器RD的配对模式中,无线通信器WC3配置成将指示变速器RD的识别信息发射到第一无线通信器WC1和/或配置成接收指示操作装置3的第一识别信息。在变速器RD的配对模式中,无线通信器WC3配置成将指示变速器RD的识别信息发射到第二无线通信器WC2和/或配置成接收指示操作装置4的第二识别信息。
在操作装置3的配对模式中,第一无线通信器WC1配置成将指示操作装置3的第一识别信息发射到无线通信器WC3和/或配置成接收指示变速器RD的识别信息。在操作装置4的配对模式中,第二无线通信器WC2配置成将指示操作装置4的第二识别信息发射到无线通信器WC3和/或配置成接收指示变速器RD的识别信息。
无线通信器WC3配置成基于识别信息和/或第一识别信息来识别从第一无线通信器WC1发射的信号。无线通信器WC3配置成基于识别信息和/或第二识别信息来识别从第二无线通信器WC2发射的信号。
第一无线通信器WC1配置成基于识别信息和/或第一识别信息来识别从无线通信器WC3发射的信号。第二无线通信器WC2配置成基于识别信息和/或第二识别信息来识别从无线通信器WC3发射的信号。
如图3所示,变速器FD包括位置传感器188和电机驱动器190。电致动器132电连接到位置传感器188和电机驱动器190。位置传感器188配置成感测变速器FD的当前档位(例如,可移动构件14的当前位置)。位置传感器188的实例包括电位计和旋转编码器。位置传感器188配置成感测电致动器132的输出部件36的绝对旋转位置作为变速器FD的当前档位。电机驱动器190配置成基于由位置传感器188感测的当前档位来控制电致动器13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位置传感器188包括位置检测器188A和感测物体188B。感测物体188B附接到第一齿轮G11至第七齿轮G17中的一个(例如,见图9),以与第一齿轮G11至第七齿轮G17中的所述一个(例如,见图9)一起旋转。位置检测器188A配置成检测该感测物体188B的旋转位置以检测可移动构件14的位置。位置检测器188A的实例包括光学位置检测器和磁性位置检测器。感测物体188B的实例包括具有多个狭缝的盘和具有多个磁极的磁体。然而,位置传感器188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例。
如图3所示,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第一控制信号CS11生成第一控制命令CC11。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生成第一附加控制命令CC12。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第二控制信号CS21生成第二控制命令CC21。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生成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
第一控制信号CS11、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第二控制信号CS21和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可彼此区分。第一控制命令CC11、第一附加控制命令CC12、第二控制命令CC21和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可彼此区分。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信号CS11和第一控制命令CC11指示变速器RD的降档。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和第一附加控制命令CC12指示变速器RD的升档。第二控制信号CS21和第二控制命令CC21指示变速器FD的升档。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和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指示变速器FD的降档。
如图3所示,电机驱动器90配置成基于由控制器92生成的第一控制命令CC11和第一附加控制命令CC12来控制电致动器32。电机驱动器90配置成基于第一控制命令CC11和由位置传感器88感测的当前档位来控制电致动器32以使可移动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方向D21上移动一个档位。电机驱动器90配置成基于第一附加控制命令CC12和由位置传感器88感测的当前档位来控制电致动器32以使可移动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二方向D22上移动一个档位。
电机驱动器190配置成基于由控制器92生成的第二控制命令CC21和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来控制电致动器132。电机驱动器190配置成基于第二控制命令CC21和由位置传感器188感测的当前档位来控制电致动器132以使可移动构件114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一方向D51上移动一个档位。电机驱动器190配置成基于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和由位置传感器188感测的当前档位来控制电致动器132以使可移动构件114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二方向D52上移动一个档位。
如图3所示,控制器92、变速器FD和电源PS使用电力线通信(PLC)技术经由有线通信结构WS彼此通信。更具体地,有线通信结构WS的每个电缆包括地线和电压线,地线和电压线可拆卸地连接到由通信接口形成的串行总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器92、变速器FD和电源PS都可使用PLC技术通过电压线彼此通信。
第二控制命令CC21和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通过有线通信结构WS从控制器92发射到变速器FD。然而,变速器FD可包括无线通信器,无线通信器配置成无线地接收第二控制信号CS21和第二附加控制信号CS22。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从人力车辆2省略电源PS和有线通信结构WS。替代地,变速器RD和变速器FD中的每一个都可包括电池。
PLC技术用于电气零件之间的通信。PLC在导体上携带数据,该导体也同时用于电力传输或电力分配到电气零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经由有线通信结构WS从电源PS向变速器RD和变速器FD供电。此外,控制器92可使用PLC通过有线通信结构WS从变速器RD、变速器FD和电源PS接收信息信号。
PLC使用唯一识别信息,例如分配给变速器RD、变速器FD和电源PS中的每一个的唯一标识符。变速器RD、变速器FD和电源PS中的每一个均配置成存储识别信息。基于该识别信息,变速器RD、变速器FD和电源PS中的每一个配置成基于识别信息来识别经由有线通信结构WS发射的信息信号中的其自身所必需的信息信号。例如,控制器92配置成通过有线通信结构WS识别从变速器RD、变速器FD和电源PS发射的信息信号。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除了地线和电压线之外,可提供单独的信号线来传输数据,而不是使用PLC技术。
通信器94包括配置成建立有线通信信道(诸如PLC)的有线通信器PC1。有线通信器PC1电安装在电路板92C上。有线通信器PC1连接到有线通信结构WS、变速器RD和***总线92D。有线通信器PC1配置成将输入信号分离为电源电压信号和控制信号。有线通信器PC1配置成将电源电压调节到控制器92和变速器RD可正确操作的电平。有线通信器PC1还配置成将诸如第二控制命令CC21和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的输出信号叠加在从电源PS施加到有线通信结构WS的电源电压上。
变速器FD包括有线通信器PC2。电源PS包括有线通信器PC3。操作装置3包括有线通信器PC4。操作装置4包括有线通信器PC5。有线通信器PC1、PC2、PC3、PC4和PC5配置成使用PLC彼此通信。有线通信器PC2、PC3、PC4和PC5具有与有线通信器PC1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因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变速器RD包括电缆连接器CN1,有线通信结构WS的电缆(例如,电缆EC1)可拆卸地连接到该电缆连接器。电缆连接器CN1配置成电连接到控制器92和有线通信器PC1。控制器92配置成经由电缆连接器CN1和有线通信器PC1从电源PS接收电力。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缆连接器CN1设置在致动器外壳34上。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电缆连接器CN1可设置在另一构件上,例如基座构件12、可移动构件14和联动装置16。
如图8所示,电缆连接器CN1设置在电致动器32的致动器外壳34上。电致动器32配置成经由电缆EC1与操作装置3电连接。电缆连接器CN1配置成经由电缆EC1接收从电源PS供应的电力。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电缆连接器CN1可配置成接收从直接安装到变速器RD的电源供应的电力。
如图3所示,控制器92配置成检测电缆连接到电缆连接器CN1。例如,控制器92配置成如果无线通信器WC3没有与另一无线通信器配对,则响应于电缆和电缆连接器CN1之间的连接而自动执行无线通信器WC3的配对操作。控制器92可配置成响应于另一输入来执行配对操作。
变速器FD包括电缆连接器CN2,有线通信结构WS的电缆(例如,电缆EC2)可拆卸地连接到该电缆连接器。电缆连接器CN2配置成电连接到有线通信器PC2。电致动器132、有线通信器PC2和电机驱动器190配置成经由电缆连接器CN2和有线通信器PC2从电源PS接收电力。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缆连接器CN2具有与变速器RD的电缆连接器CN1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电缆连接器CN2设置在致动器外壳134上。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电缆连接器CN2可设置到另一构件上,例如基座构件112、可移动构件114和联动装置116。
如图3所示,操作装置3配置成如果有线通信器PC4未电连接到有线通信结构WS,则选择第一无线通信器WC1。操作装置4配置成如果有线通信器PC5未电连接到有线通信结构WS,则选择第二无线通信器WC2。
控制器92配置成如果控制器92从操作装置3无线地接收控制信号CS11和/或CS12,则选择无线通信器WC3。控制器92配置成如果控制器92从操作装置4无线地接收控制信号CS21和/或CS22,则选择无线通信器WC3。
如图23所示,控制器92配置成如果操作装置3和4的有线通信器PC4和PC5电连接到有线通信结构WS,则使用有线通信器PC1通过有线通信结构WS与操作装置3和4通信。操作装置3配置成如果有线通信器PC4电连接到有线通信结构WS,则选择有线通信器PC4。操作装置4配置成如果有线通信器PC5电连接到有线通信结构WS,则选择有线通信器PC5。
控制器92配置成如果控制器92经由有线通信结构WS从操作装置3接收控制信号CS11和/或CS12,则选择有线通信器PC1。控制器92配置成如果控制器92经由有线通信结构WS从操作装置4接收控制信号CS21和/或CS22,则选择有线通信器PC1。控制器92可配置成响应于另一输入而改变有线通信信道和无线通信信道之间的通信信道。
如图3所示,人力车辆2包括传感器SS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传感器SS1配置成感测人力车辆2的状态。传感器SS1包括加速度传感器、旋转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扭矩传感器和运动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加速度传感器配置成感测车轮W2和后链轮组件RS中的至少一者的加速度(例如,见图1)。旋转传感器配置成感测车轮W2和后链轮组件RS中的至少一者的旋转(例如,见图1)。陀螺仪传感器配置成感测人力车辆2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姿态。扭矩传感器配置成感测施加到曲柄CR的扭矩。运动传感器配置成感测车轮W2和后链轮组件RS中的至少一者的旋转(例如,见图1)。控制器92配置成经由电缆连接器CN1接收传感器SS1的检测结果。
例如,在传感器SS1配置成感测人力车辆2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倾斜角的情况下,由传感器SS1感测的倾斜角指示人力车辆2在其上行驶的路面的倾斜角。传感器SS1配置成被校准(例如,静止)以基于当传感器SS1被校准时的传感器SS1的姿态来执行传感器SS1的零调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传感器SS1安装到轮毂组件H,该轮毂组件H配置成可旋转地支撑后链轮组件RS。然而,传感器SS1的位置和/或功能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例如,在传感器SS1包括扭矩传感器的情况下,传感器SS1可安装到曲柄CR。
人力车辆2包括发电机98,发电机配置成使用车轮W1和/或W2的旋转来发电。发电机98配置成电连接到变速器RD的控制器92。发电机98安装到轮毂组件H(例如,见图2)。轮毂组件H也可被称为轮毂发电机H。传感器SS1安装到轮毂组件H。变速器RD包括附加连接器CN3。附加连接器CN3配置成经由电缆EC3电连接到发电机98和传感器SS1。变速器RD配置成使用由发电机98供应的电力,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可从人力车辆2省略发电机98。传感器SS1可配置成与变速器RD的无线通信器WC3无线通信。
人力车辆2包括踏频传感器SS2。人力车辆2的状态可包括人力车辆2的踏频。踏频传感器SS2配置成感测人力车辆2的踏频。踏频传感器SS2配置成感测曲柄CR的转速。控制器92配置成获得由踏频传感器SS2感测的踏频。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踏频传感器SS2安装到车身2A。然而,踏频传感器SS2的位置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例如,踏频传感器SS2可设置在曲柄CR的曲柄轴、曲柄CR的曲柄臂、附接到曲柄CR的踏板中的任何一个处。踏频传感器SS2配置成与变速器RD的控制器92无线通信。然而,踏频传感器SS2可配置成经由有线通信结构WS电连接到变速器RD。
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人力车辆2的行驶状况来控制电致动器32和/或电致动器132。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行驶状况与阈值之间的比较来控制电致动器32和/或电致动器132。
控制器92具有手动换档模式和自动换档模式。在手动换档模式中,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从操作装置3和操作装置4发射的控制信号CS11、CS12、CS21和CS22来控制变速器RD和变速器FD。在自动换档模式中,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自动换档调度表R1(图24)、变速器RD的当前档位、变速器FD的当前档位、由传感器SS1感测的人力车辆2的运行状况(例如,倾斜角或车速)以及由踏频传感器SS2感测的踏频来控制变速器RD和变速器FD,而不使用从操作装置3和操作装置4发射的控制信号。在自动换档模式中,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自动换档调度表R1(图24)、由传感器SS1感测的倾斜角以及由踏频传感器SS2感测的踏频来将曲柄CR的踏频自动地保持在优选踏频范围内,而不使用从操作装置3和操作装置4发射的控制信号。控制器92配置成将该优选踏频范围存储在存储器92M中。该优选踏频范围具有上换档阈值和下换档阈值,并且从上换档阈值到下换档阈值来定义。
在自动换档模式中,控制器92配置成如果由踏频传感器SS2感测的踏频高于上换档阈值达确定时间则执行变速器RD的升档。控制器92配置成如果由踏频传感器SS2感测的踏频低于下换档阈值达确定时间则执行变速器RD的降档。控制器92配置成将该确定时间存储在存储器92M中。上换档阈值和下换档阈值中的每一个也可被称为换档阈值。
在自动换档模式中,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由传感器SS1感测的倾斜角来改变上换档阈值和下换档阈值。例如,控制器92配置成如果由传感器SS1感测的倾斜角大于上倾斜阈值,则将上换档阈值和下换档阈值中的每一个增加第一预定百分比。控制器92配置成如果由传感器SS1感测的倾斜角大于下倾斜阈值,则将上换档阈值和下换档阈值中的每一个减小第二预定百分比。控制器92配置成将第一预定百分比、第二预定百分比、上倾斜阈值和下倾斜阈值存储在存储器92M中。
控制器92具有同步换档模式和非同步换档模式。手动换档模式包括同步换档模式和非同步换档模式。在同步换档模式中,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同步换档调度表R2(图24)和从操作装置3发射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变速器RD和变速器FD,而不使用从操作装置4发射的控制信号。控制器92配置成将同步换档模式的同步换档调度表R2存储在存储器92M中。在非同步换档模式中,控制器92配置成基于从操作装置3发射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变速器RD,并且配置成基于从操作装置4发射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变速器FD。
如图24所示,变速器RD具有第一齿轮级至第十二齿轮级。变速器FD具有低齿轮级和高齿轮级。传动系DT具有24个齿轮级。自动换档调度表R1具有在24个齿轮级中的14个齿轮级。同步换档调度表R2使用在24个齿轮级中的14个齿轮级。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自动换档调度表R1与同步换档调度表R2相同。然而,自动换档调度表R1可以不同于同步换档调度表R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自动换档调度表R1和同步换档调度表R2中的每一个都用于升档和降档。然而,控制器92可配置成使用用于升档的自动升档调度表和用于降档的自动降档调度表路线,该自动降档调度表路线不同于自动升档调度表。控制器92可配置成使用用于升档的同步升档调度表和用于降档的同步降档调度表路线,该同步降档调度表路线不同于同步升档调度表。
在从变速器10省略变速器FD的情况下,前链轮组件FS可仅包括单个前链轮。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从手动换档模式省略同步换档模式,并且从图24所示的人力车辆2的换档调度表省略同步换档调度表R2。自动换档调度表R1可以是换档调度表上的最大链轮RS1和最小链轮RS12之间的直线。
在从人力车辆2省略手动换档模式的情况下,从手动换档模式省略同步换档模式,并且从图24所示的人力车辆2的换档调度表省略同步换档调度表R2。此外,可从操作装置3省略操作装置3的换档单元,并且可从操作装置4省略操作装置4的换档单元。
如图3所示,操作装置3包括配置成接收换档模式输入U14的换档模式操作开关SW14。控制器92配置成响应于由换档模式操作开关SW14接收的换档模式输入U14而在手动换档模式和自动换档模式之间改变换档模式。在人力车辆2仅具有手动换档模式和自动换档模式中的一种的情况下,可从操作装置3省略换档模式操作开关SW14。
操作装置4包括配置成接收附加换档模式输入U24的附加换档模式开关SW24。在手动换档模式中,控制器92配置成响应于由附加换档模式开关SW24接收的附加换档模式输入U24而在同步换档模式和非同步换档模式之间改变换档模式。在人力车辆2仅具有手动换档模式和自动换档模式中的一种和/或仅具有同步换档模式和非同步换档模式中的一种作为手动换档模式的情况下,可从操作装置4省略附加换档模式开关SW24。
如图3所示,变速器RD包括用户接口96。用户接口96配置成接收用户输入U3以改变变速器RD的状态。例如,用户接口96配置成接收用户输入U3以改变通信模式、调节模式、设置的重置和/或变速器RD中的阈值。用户接口96配置成电连接到控制器92。
控制器92配置成检测由用户接口96接收的用户输入U3。用户输入U3包括用户接口96的单个正常操作、用户接口96的长时间操作和/或在预定时间段期间用户接口96的总操作次数(例如,双击或双点)。控制器92可配置成根据用户接口96的类型来确定用户接口96的各种不同操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用户接口96包括开关SW3。开关SW3配置成响应于用户输入U3而被激活。开关SW3包括按压开关、拨号开关、触觉开关、滑动开关、电容开关和拨动开关中的至少一者。然而,用户接口96不限于上述开关。用户接口96可包括诸如触摸面板的其他类型的接口。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可从变速器RD省略用户接口96。
如图3所示,变速器RD包括信息装置97。信息装置97配置成向用户通知变速器RD的状态。信息装置97包括指示器97A。指示器97A配置成指示变速器RD的状态。变速器RD的状态包括变速器RD的设置状态、变速器RD的操作状态、变速器RD的通信状态、变速器RD的异常和/或变速器RD的电源的状态(在变速器RD包括其自身的电池的情况下)。例如,指示器97A包括发光二极管(LED)。指示器97A电连接到控制器92。指示器97A电安装在控制器92的电路板92C上。信息装置97不限于上述结构。
如图3所示,变速器FD包括用户接口196。用户接口196配置成接收用户输入U4以改变变速器FD的状态。例如,用户接口196配置成接收用户输入U4以改变通信模式、调节模式、设置的重置和/或变速器FD中的阈值。用户接口196配置成经由有线通信结构WS电连接到控制器92。
控制器92配置成检测由用户接口196接收的用户输入U4。用户输入U4包括用户接口196的单个正常操作、用户接口196的长时间操作和/或在预定时间段期间用户接口196的总操作次数(例如,双击或双点)。控制器92可配置成根据用户接口196的类型来确定用户接口196的各种不同操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用户接口196包括开关SW4。开关SW4配置成响应于用户输入U4而被激活。开关SW4包括按压开关、拨号开关、触觉开关、滑动开关、电容开关和拨动开关中的至少一者。然而,用户接口196不限于上述开关。用户接口196可包括诸如触摸面板的其他类型的接口。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可从变速器FD省略用户接口196。
如图3所示,变速器FD包括信息装置197。信息装置197配置成向用户通知变速器FD的状态。信息装置197包括指示器197A。指示器197A配置成指示变速器FD的状态。变速器FD的状态包括变速器FD的设置状态、变速器FD的操作状态、变速器FD的通信状态、变速器FD的异常和/或变速器FD的电源的状态(在变速器FD包括其自身的电池的情况下)。例如,指示器197A包括发光二极管(LED)。指示器197A电连接到控制器92。信息装置197不限于上述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25至图30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器210。变速器210包括变速器RD2和变速器FD2。变速器RD2具有与变速器RD的结构和/或配置相同的结构和/或配置,除了电致动器32、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的布置之外。变速器FD2具有与变速器FD的结构和/或配置相同的结构和/或配置,除了电致动器132、输出构件146和保护器构件148的布置之外。因此,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基本上相同的功能的元件在这里将被相同地编号,并且为了简洁起见,将不再在这里详细描述和/或示出。
如图25所示,用于人力车辆2的变速器RD2包括基座构件12、可移动构件14和联动装置16。用于人力车辆2的变速器RD2包括电致动器32。用于人力车辆2的变速器RD2包括第一偏压构件60和第二偏压构件62。变速器RD2还包括输出构件64。变速器RD还包括保护器构件68。变速器RD2的基座构件12、可移动构件14、联动装置16、电致动器32、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具有与变速器RD的基座构件12、可移动构件14、联动装置16、电致动器32、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
在图25中,变速器RD2的联动装置16、电致动器32、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与图13所示的变速器RD的联动装置16、电致动器32、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平面对称。然而,变速器RD2的联动装置16、电致动器32、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能与图13所示的变速器RD的联动装置16、电致动器32、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不对称。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32附接到可移动构件14。致动器外壳34固定到可移动构件14。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电致动器32可附接到另一构件,例如基座构件12和联动装置16。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21包括向外方向D32。第二方向D22包括向内方向D31。更具体地,第一方向D21是向外方向D32。第二方向D22是向内方向D31。然而,第一方向D21可包括向内方向D31,并且第二方向D22可包括向外方向D32。
第二位置P12比第一位置P1更靠近横向中心平面CP。可移动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方向D21或向外方向D32上从第二位置P12移动到第一位置P1。可移动构件14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二方向D22或向内方向D31上从第一位置P1移动到第二位置P12。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位置P1可以比第二位置P12更靠近横向中心平面CP。
第一位置P1对应于后链轮组件RS的最小链轮RS12(例如,见图2)。第二位置P12对应于后链轮组件RS的最大链轮RS1(例如,见图2)。然而,第一位置P1可对应于最大链轮RS1、最内位置和/或低速档位置。第二位置P12可对应于最小链轮RS12、最外位置和/或高速档位置。
电致动器32配置成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CS11而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一方向D21或向外方向D32上移动(例如,见图3)。电致动器32配置成响应于第一附加控制信号CS12而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二方向D22或向内方向D31上移动(例如,见图3)。
图26示出了变速器RD的状态,其中可移动构件14处于第一位置P1。图27示出了变速器RD的状态,其中可移动构件14处于第二位置P12。在图26和图27中,从可移动构件14省略了链条导向器24。
如图26和图27所示,如果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在第一旋转方向D41上旋转,则电致动器32配置成经由第二偏压构件62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一方向D21上移动。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在第一旋转方向D41上的第一旋转而将致动力AF1传递到第一连杆18。可移动构件14配置成响应于经由第二偏压构件62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传递的致动力AF1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方向D21上移动。
电致动器32配置成如果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在作为与第一旋转方向D41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旋转方向D42上旋转则经由第一偏压构件60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二方向D22上移动。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在第二旋转方向D42上的第二旋转而将致动力AF1传递到第二连杆20。可移动构件14配置成响应于经由第一偏压构件60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传递的致动力AF1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二方向D22上移动。
第二偏压构件62、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的第一旋转而将致动力AF1传递到第一连杆18。第一偏压构件60、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配置成响应于电致动器32的输出部件36的第二旋转而将致动力AF1传递到第二连杆20。
图28示出了变速器RD的状态,其中可移动构件14响应于第二外力EF2而在第二方向D22上从第一位置P1(例如,见图26)移动到第二位置P12。图29示出了变速器RD的状态,其中可移动构件14响应于第一外力EF1而在第一方向D21上从第二位置P12(例如,见图27)移动到第一位置P1。在图28和图29中,从可移动构件14省略了链条导向器24。
如图27和图29所示,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EF1以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一方向D21上移动则变形。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减小传递到输出部件36的第一外力EF1。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允许可移动构件14响应于第一外力EF1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一方向D21上移动。第一偏压构件60配置成响应于由第一外力EF1导致的并且克服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偏压力BF1施加到第一偏压构件60的第一力F1而变形。
如图26和图28所示,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EF2以使可移动构件14在第二方向D22上移动则变形。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减小传递到输出部件36的第二外力EF2。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允许可移动构件14响应于第二外力EF2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第二方向D22上移动。第二偏压构件62配置成响应于由第二外力EF2导致的并且克服第二偏压构件62的第二偏压力BF2施加到第二偏压构件62的第二力F2而变形。
由于变速器RD2具有与变速器RD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所以关于变速器RD的描述可用于描述变速器RD2。因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30所示,用于人力车辆2的变速器FD2包括基座构件112、可移动构件114和联动装置116。用于人力车辆2的变速器FD2包括电致动器132。用于人力车辆2的变速器FD2包括第一偏压构件160和第二偏压构件162。变速器FD2还包括输出构件164。变速器FD还包括保护器构件168。变速器FD2的基座构件112、可移动构件114、联动装置116、电致动器132、输出构件164和保护器构件168具有与变速器FD的基座构件112、可移动构件114、联动装置116、电致动器132、输出构件164和保护器构件168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
在图30中,变速器FD2的联动装置116、电致动器132、输出构件164和保护器构件168与图20所示的变速器FD的联动装置116、电致动器132、输出构件164和保护器构件168平面对称。然而,变速器FD2的联动装置16、电致动器32、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可以与图20所示的变速器FD的联动装置16、电致动器32、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不对称。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132附接到可移动构件114。致动器外壳134固定到可移动构件114。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电致动器132可附接到另一构件,例如基座构件112和联动装置116。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51包括向外方向D62。第二方向D52包括向内方向D61。更具体地,第一方向D51是向外方向D62。第二方向D52是向内方向D61。然而,第一方向D51可包括向内方向D61,并且第二方向D52可包括向外方向D62。
第二位置P52比第一位置P51更靠近横向中心平面CP。可移动构件114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一方向D51或向外方向D62上从第二位置P52移动到第一位置P51。可移动构件114相对于基座构件112在第二方向D52或向内方向D61上从第一位置P51移动到第二位置P52。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位置P51可以比第二位置P52更靠近横向中心平面CP。
第一位置P51对应于前链轮组件FS的最大链轮FS2(例如,见图2)。第二位置P52对应于前链轮组件FS的最小链轮FS1(例如,见图2)。然而,第一位置P51可对应于最小链轮FS1、最内位置和/或高速档位置。第二位置P52可对应于最大链轮FS2、最外位置和/或低速档位置。
由于变速器FD2具有与变速器FD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所以关于变速器FD的描述可用于描述变速器FD2。因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修改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器RD中,如图12所示,第一偏压构件60和第二偏压构件62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拉伸弹簧。第一偏压构件60和第二偏压构件62中的每一个包括拉伸弹簧。然而,第一偏压构件60和第二偏压构件62的结构不限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如图31所示,变速器RD可包括第一偏压构件360和第二偏压构件362。第一偏压构件360和第二偏压构件362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压缩弹簧。在图31中,第一偏压构件360和第二偏压构件362中的每一个包括压缩弹簧。
在图31所示的修改中,第一接触部件70的第一接触表面70A面向第二旋转方向D42。第一附加接触部件72的第一附加接触表面72A面向第一旋转方向D41。第二接触部件74的第二接触表面74A面向第一旋转方向D41。第二附加接触部件76的第二附加接触表面76A面向第二旋转方向D42。
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图31的修改可应用于图20所示的变速器FD、图25所示的变速器RD2以及图30所示的变速器FD2。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器RD中,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配置成与联动装置16的第二连杆20接合。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输出构件64和保护器构件68可配置成与联动装置16的第一连杆18接合。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相同的修改可适用于图20所示的变速器FD、图25所示的变速器RD2以及图30所示的变速器FD2。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派生词旨在为开放式术语,其指定所提到的特征、元件、零件、群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他未提到的特征、元件、零件、群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这个概念也适用于类似含义的词语,例如,术语“具有”,“包含”及其派生词。
术语“构件”、“段”、“部分”、“部件”、“元件”、“主体”和“结构”当以单数使用时可具有单个部件或多个部件的双重含义。
在本申请中记载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仅是标识符,并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顺序等。此外,例如,术语“第一元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二元件”的存在,并且术语“第二元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一元件”的存在。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一对”可涵盖其中一对元件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或结构的配置,以及其中这对元件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或结构的配置。
术语“一”(或“一个”),“一个或多个”和“至少一个”在本文中可互换使用。
如在本公开中使用的短语“至少一个”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期望的选择。对于一个实例,如在本公开中使用的短语“至少一个”意味着“仅一个单一选择”或者“两个选择两者”,如果其选择的数量是两个的话。对于其他实例,如在本公开中使用的短语“至少一个”意味着“仅一个单一选择”或“等于或大于两个选择的任何组合”,如果其选择的数量等于或大于三个的话。例如,短语“A和B中的至少一者”涵盖(1)单独的A,(2)单独的B,以及(3)A和B两者。短语“A、B和C中的至少一者”涵盖(1)单独的A,(2)单独的B,(3)单独的C,(4)A和B两者,(5)B和C两者,(6)A和C两者,以及(7)所有A、B和C。换句话说,术语“A和B中的至少一者”在本公开中并不意味着“至少一个A和至少一个B”。
最后,如本文使用的程度术语(例如“基本上”、“大约”和“近似”)意味着所修饰术语的合理偏差量,使得最终结果不会显著改变。本申请中描述的所有数值可解释为包括诸如“基本上”、“大约”和“近似”的术语。
显然,根据上述教导,本发明的许多修改和变化是可能的。因此,应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以不同于本文具体描述的方式实践。

Claims (32)

1.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包括:
基座构件,配置成附接到所述人力车辆的车身;
可移动构件,配置成能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在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移动;
联动装置,配置成将所述可移动构件可移动地连接到所述基座构件;
电致动器,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操作地移动所述可移动构件;
第一偏压构件,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以使所述可移动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则变形;以及
第二偏压构件,配置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以使所述可移动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则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电致动器包括输出部件,该输出部件配置成操作地联接到所述可移动构件以使所述可移动构件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移动,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配置成减小传递到所述输出部件的所述第一外力,并且
所述第二偏压构件配置成减小传递到所述输出部件的所述第二外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配置成允许所述可移动构件响应于所述第一外力而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
所述第二偏压构件配置成允许所述可移动构件响应于所述第二外力而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一相对端部,并且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还包括:
输出构件,该输出构件联接到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以与所述输出部件一起旋转,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联接到所述输出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输出构件固定到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还包括:
保护器构件,该保护器构件能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基座构件、所述可移动构件、所述联动装置和所述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的所述第一相对端部联接到所述保护器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配置成响应于第一力而变形,该第一力由所述第一外力导致并且该第一力克服所述第一偏压构件的第一偏压力而施加到所述第一偏压构件,以及
所述第二偏压构件配置成响应于第二力而变形,该第二力由所述第二外力导致并且该第二力克服所述第二偏压构件的第二偏压力而施加到所述第二偏压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可移动构件能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在朝向所述车身的横向中心平面的向内方向上移动,
所述可移动构件能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在远离所述车身的所述横向中心平面的向外方向上移动,所述向外方向是所述向内方向的相反方向,
所述第一方向包括所述向内方向,以及
所述第二方向包括所述向外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和所述第二偏压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拉伸弹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和所述第二偏压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压缩弹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围绕第一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基座构件并且围绕第一附加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可移动构件,
所述第二偏压构件包括第二端部和第二相对端部,并且
所述第二偏压构件的所述第二端部联接到所述第一连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速器,还包括:
保护器构件,该保护器构件能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基座构件、所述可移动构件、所述联动装置和所述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其中
所述第二偏压构件的所述第二相对端部联接到所述保护器构件。
14.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包括:
基座构件,配置成附接到所述人力车辆的车身;
可移动构件,配置成能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在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移动;
联动装置,配置成将所述可移动构件可移动地连接到所述基座构件;
电致动器,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操作地移动所述可移动构件,所述电致动器包括输出部件;
第一偏压构件;以及
第二偏压构件,
所述电致动器配置成如果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在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则经由所述第二偏压构件使所述可移动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电致动器配置成如果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则经由所述第一偏压构件使所述可移动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是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可移动构件能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在朝向所述车身的横向中心平面的向内方向上移动,
所述可移动构件能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在远离所述车身的所述横向中心平面的向外方向上移动,所述向外方向是所述向内方向的相反方向,
所述第一方向包括所述向内方向,并且
所述第二方向包括所述向外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和所述第二偏压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拉伸弹簧。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和所述第二偏压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压缩弹簧。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围绕第一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基座构件并且围绕第一附加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可移动构件,
所述第二偏压构件包括第二端部和第二相对端部,并且
所述第二偏压构件的所述第二端部联接到所述第一连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变速器,还包括:
保护器构件,该保护器构件能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基座构件、所述可移动构件、所述联动装置和所述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其中
所述第二偏压构件的所述第二相对端部联接到所述保护器构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一相对端部,并且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变速器,还包括:
输出构件,该输出构件联接到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以与所述输出部件一起旋转。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联接到所述输出构件。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输出构件固定到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变速器,还包括:
保护器构件,该保护器构件能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基座构件、所述可移动构件、所述联动装置和所述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的所述第一相对端部联接到所述保护器构件。
2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围绕第一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基座构件,并且围绕第一附加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可移动构件,以及
所述第二连杆围绕第二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基座构件,并且围绕第二附加枢转轴线能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可移动构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变速器,还包括:
保护器构件,该保护器构件能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基座构件、所述可移动构件、所述联动装置和所述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以及
输出构件,联接到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以与所述输出部件一起旋转,其中
所述输出构件包括能与所述保护器构件接触的第一接触部件。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保护器构件包括能与所述第二连杆接触的第二接触部件。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二偏压构件配置成响应于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的第一旋转而将致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连杆。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可移动构件配置成响应于经由所述第二偏压构件从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传递的所述致动力而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二偏压构件、所述输出构件和所述保护器构件配置成响应于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的所述第一旋转而将所述致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连杆。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配置成响应于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在第二旋转方向上的第二旋转而将致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二连杆。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偏压构件、所述输出构件和所述保护器构件配置成响应于所述电致动器的所述输出部件的所述第二旋转而将所述致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二连杆。
CN202210667253.9A 2021-06-30 2022-06-14 用于人力车辆的变速器 Pending CN1155351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363,006 2021-06-30
US17/363,006 US20230002006A1 (en) 2021-06-30 2021-06-30 Derailleur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35133A true CN115535133A (zh) 2022-12-30

Family

ID=84492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67253.9A Pending CN115535133A (zh) 2021-06-30 2022-06-14 用于人力车辆的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02006A1 (zh)
CN (1) CN115535133A (zh)
DE (1) DE102022204961A1 (zh)
TW (1) TW20230241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87505B1 (en) * 2022-04-12 2023-10-17 Shimano Inc. Linkage and derailleur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794856B2 (en) * 2023-02-14 2023-10-24 Hazem Nihad Hamed Front derailleur electrical actu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35950A (en) * 1967-11-13 1970-10-27 Shimano Industrial Co Exposed speed change mechanism for a bicycle
US4259873A (en) * 1978-06-02 1981-04-07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Derailleur
US4437848A (en) * 1980-03-15 1984-03-20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Derailleur for a bicycle
US4610644A (en) * 1983-02-23 1986-09-09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Derailleur for a bicycle
JPS6112486A (ja) * 1984-06-28 1986-01-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デイレ−ラ−
JPS63215481A (ja) * 1987-02-28 1988-09-07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デイレ−ラ−
JPH05270474A (ja) * 1992-03-23 1993-10-19 Maeda Kogyo Kk 自転車用リヤディレーラ
JP2607328Y2 (ja) * 1993-11-12 2001-07-09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リヤディレーラ
JP3372616B2 (ja) * 1993-11-30 2003-02-0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ディレーラ
US5695421A (en) * 1996-02-21 1997-12-09 Shimano Inc. Elastomer coated coil spring and chain derailleur employing same
US5860880A (en) * 1996-11-21 1999-01-19 Shimano, Inc. Low normal bicycle derailleur which allows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chain guide toward the rear wheel in response to a force directed laterally towards the rear wheel
US6093122A (en) * 1998-01-09 2000-07-25 Sram Corporation Hybrid spring for bicycle derailleurs
US6315688B1 (en) * 1998-09-10 2001-11-13 Sram Corporation Derailleur link
US6162140A (en) * 1998-12-18 2000-12-19 Shimano, Inc. Motor driven derailleur
US6997835B2 (en) * 2002-11-26 2006-02-14 Shimano, Inc. Electrically operated derailleur with power storing mechanism
US7291079B2 (en) * 2004-02-26 2007-11-06 Shimano Inc. Motorized front derailleur assembly with saver arrangement
US7341532B2 (en) * 2004-02-27 2008-03-11 Shimano Inc. Electric derailleur motor unit
US7331890B2 (en) * 2004-02-26 2008-02-19 Shimano Inc. Motorized front derailleur mounting member
US6979009B2 (en) * 2004-02-26 2005-12-27 Shimano Inc. Motorized bicycle derailleur assembly
US7306531B2 (en) * 2004-04-23 2007-12-11 Shimano Inc. Electric bicycle derailleur
US7527571B2 (en) * 2004-12-20 2009-05-05 Shimano Inc. Rear derailleur for bicycle
US7503863B2 (en) * 2005-02-18 2009-03-17 Shimano Inc. Bicycle derailleur motor unit assembly
JP2007203954A (ja) * 2006-02-03 2007-08-16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ディレーラ
US7704173B2 (en) * 2006-02-08 2010-04-27 Shimano Inc. Motorized bicycle derailleur assembly
US8066597B2 (en) * 2007-03-15 2011-11-29 Shimano, Inc. Electrically operated derailleur with force overload protection
US7942768B2 (en) * 2008-01-28 2011-05-17 Shimano, Inc. Electrically operated derailleur that re-engages a disengaged derailleur force overload clutch
US7892122B2 (en) * 2008-02-22 2011-02-22 Shimano, Inc. Electrically operated derailleur with a power storing mechanism
US8678963B2 (en) * 2011-09-21 2014-03-25 Shimano Inc. Bicycle front derailleur
US8900078B2 (en) * 2011-10-05 2014-12-02 Shimano Inc. Bicycle derailleur
US8974331B2 (en) * 2012-12-10 2015-03-10 Shimano Inc. Bicycle derailleur
US9303763B2 (en) * 2012-12-10 2016-04-05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US8882618B2 (en) * 2013-01-29 2014-11-11 Shimano Inc. Rear derailleur
US9005059B2 (en) * 2013-03-27 2015-04-14 Shimano Inc. Rear derailleur
DE102014225036A1 (de) * 2013-12-23 2015-06-25 Sram Deutschland Gmbh Fahrradderailleur mit Reibungsdämpfung
US10882587B2 (en) * 2017-06-26 2021-01-05 Sram, Llc Damper for a bicycle component
US11661141B2 (en) * 2019-11-27 2023-05-30 Shimano Inc. Derailleur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IT202000031877A1 (it) * 2020-12-22 2022-06-22 Campagnolo Srl Dispositivo attuatore per un cambio di bicicletta e relativo cambio di biciclett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204961A1 (de) 2023-01-05
TW202302412A (zh) 2023-01-16
US20230002006A1 (en) 2023-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535133A (zh) 用于人力车辆的变速器
US7874229B2 (en) Bicycle handlebar assembly and bicycle brake/derailleur operating unit
CN101219698B (zh) 自行车用制动及变速操作装置
CN112918613B (zh) 自行车变速器
US20230090059A1 (en) Bicycle derailleur
US20220227458A1 (en) Operating system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20080087126A1 (en) Bicycle shifting control apparatus
CN100450812C (zh) 摩托车
US10807671B2 (en) Electrical bicycle operating system
US10336400B2 (en) Bicycle transmission control apparatus
CN1785744A (zh) 用于控制自行车传动装置以补偿电源特性的方法和装置
CN112298436B (zh) 用于人动力交通工具的操作装置和辅助驱动***
CN112298435B (zh) 用于人动力交通工具的操作装置
US11814128B2 (en) Operating device and operating system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192609B2 (en) Shift control device and gear shifting device
US11440611B2 (en) Operating apparatus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CN1281964C (zh) 旋转方向检测装置和后拨链器
CN114132425B (zh) 用于自行车拨链器的电机单元
US11465712B2 (en) Control apparatus, control system, and electric component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724775B1 (en) Control device and derailleur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