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58889B - 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58889B
CN115458889B CN202211150627.6A CN202211150627A CN115458889B CN 115458889 B CN115458889 B CN 115458889B CN 202211150627 A CN202211150627 A CN 202211150627A CN 115458889 B CN115458889 B CN 1154588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t
fork
leaky cable
shaped
splay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506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58889A (zh
Inventor
查昊
杨军
李俊达
王耀民
李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formation Consult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formation Consult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formation Consult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formation Consult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5062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588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58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58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58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588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0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2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with two longitudinal conductors
    • H01P3/06Coaxial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Non-resonant leaky-waveguide or transmission-lin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3Leaky coaxial lines

Landscapes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包括漏缆本体,漏缆本体包括第一漏缆和第二漏缆,第一漏缆由内至外依包括内导体、绝缘介质和第一外导体,第一外导体上开设有倾斜槽孔单元,倾斜槽孔单元包括两个以上的倾斜槽孔组,倾斜槽孔组垂直排列,每个倾斜槽孔组包括一组以上的八字形槽孔;第二漏缆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导体、绝缘介质和第二外导体,第二外导体上开设有叉形槽孔单元,叉形槽孔单元包括两个以上的叉形槽孔组,叉形槽孔组垂直排列,每个叉形槽孔组中心对称,包括两个以上的叉形槽孔。该漏缆创新性地改进合并漏缆的槽孔形式,改善耦合损耗使得通信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实现更均匀的空间场分布,辐射区域增大。

Description

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背景技术
漏缆是一种集信号传输、发射与接收功能一体,同时具有同轴电缆和天线的双重作用,主要适用于隧道、巷道、地铁等狭长区域场景的覆盖。当下已进入5G时代,5G终端以1T4R和2T4R为主,这时候网络侧至少需要部署2T/R以上的射频介质,才能充分体现5G带来的容量、覆盖的提升,现有技术主要有两类:A类方式利用单根漏缆构造多径效应,其方式是射频信号从同一根漏缆正向端与反向端同时馈入,由于两路信号辐射相反,在漏缆内部传输路径具有较低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实现MIMO(multiple-in multiple-out,多进多出技术)特性,但是此方法实现必须要有两个必要条件,首先两路馈入信号必须在同一小区(对信源设备有一定要求),另外铺设的场景需要处于富散射状态。所以此方法在可实施性和场景的通用性都要打很大的折扣;B类方式采用多根漏缆合并来实现MIMO特性,其方法的好处是对设备及实施无需考虑过多,对无线环境要求也无需那么苛刻,在不同环境下采用不同的开槽方式实现不同的极化,在同极化和交叉极化方式都能获得较好的MIMO特性。另外业界为了拓展漏缆应用场景(例如:楼宇型场景),也开发了C类方式广角型漏缆,其改进其槽孔设计使其径向的辐射距离及性能超过普通漏缆,使得漏缆应用场景宽度得到增强。C类同样是单缆方式,用A类的方式实现MIMO在楼宇类型场景更加困难,同时上述3类方式都面临几个共性问题:不具有普适性,当下缆线的辐射是有方向性,辐射区域较窄,若要实现双向辐射,对漏缆的施工工艺高,安装不到位影响覆盖效果,因此对实施人员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包括漏缆本体和包裹所述漏缆本体的护套层,所述漏缆本体包括第一漏缆和第二漏缆,所述第一漏缆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导体、绝缘介质和第一外导体,所述第一外导体上开设有倾斜槽孔单元,所述倾斜槽孔单元用于实现垂直极化,包括两个以上的倾斜槽孔组,倾斜槽孔组垂直排列,每个倾斜槽孔组包括一组以上的八字形槽孔;所述第二漏缆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导体、绝缘介质和第二外导体,所述第二外导体上开设有叉形槽孔单元,所述叉形槽孔单元用于实现水平极化,包括两个以上的叉形槽孔组,叉形槽孔组垂直排列,每个叉形槽孔组中心对称,包括两个以上的叉形槽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导体上双面交错开设有倾斜槽孔单元,所述第二外导体上双面交错开设有叉形槽孔单元,两个倾斜槽孔单元的节距和两个叉形槽孔单元的节距相同,记为P。
进一步地,所述叉形槽孔单元包括两个叉形槽孔组,所述两个叉形槽孔组垂直排列,每个叉形槽孔组包括六个叉形槽孔,分别记为第一叉形槽孔、第二叉形槽孔、第三叉形槽孔、第四叉形槽孔、第五叉形槽孔和第六叉形槽孔,第一至第三叉形槽孔在同一水平线上,第四至第六叉形槽孔在另一相同水平线上,两条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d1x;两个叉形槽孔组之间的距离为d2x,两行叉形槽孔总长度为Lx;叉形槽孔的倾斜角度为θx,宽度为wx
进一步地,所述倾斜槽孔单元包括两个倾斜槽孔组,所述两个倾斜槽孔组垂直排列,每个倾斜槽孔组包括三组八字形槽孔,记为第一八字形槽孔、第二八字形槽孔和第三八字形槽孔,所述第一八字形槽孔包括第一倾斜槽孔和第二倾斜槽孔,第二八字形槽孔包括第三倾斜槽孔和第四倾斜槽孔,第三八字形槽孔包括第五倾斜槽孔和第六倾斜槽孔,每组八字形槽孔中两个倾斜槽孔的倾斜角度分别为θo和180°-θo,θo为一个倾斜槽孔与所述漏缆轴向的夹角,两个倾斜槽孔的宽度均为wo,两个倾斜槽孔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1o;每个倾斜槽孔组依次排列有第一倾斜槽孔、第三倾斜槽孔、第五倾斜槽孔、第六倾斜槽孔、第四倾斜槽孔和第二倾斜槽孔;两个倾斜槽孔组之间的距离为d2o,两行倾斜槽孔总长度为Lo
进一步地,叉形槽孔的倾斜角度θx与八字形槽孔中一个倾斜槽孔的倾斜角度θo相同,设置为θ,θ取值范围为26°~34°。
进一步地,叉形槽孔组中距离d1x与倾斜槽孔组中每组八字形槽孔的两个倾斜槽孔之间的垂直距离d1o相同,设置为d1,d1取值范围为2~4mm。
进一步地,两个叉形槽孔组之间的距离d2x与两个倾斜槽孔组之间的距离d2o相同,设置为d2,d2取值范围为2~4mm。
进一步地,两行叉形槽孔总长度Lx与两行倾斜槽孔总长度Lo相同,设置为L,L取值范围为25~33mm。
进一步地,节距P取值范围为210~250mm。
进一步地,叉形槽孔的宽度wx与倾斜槽孔的宽度wo相同,设置为w,w的取值范围为3~5mm。
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创新性地改进合并漏缆的槽孔形式,包括槽孔形状、大小、排列、角度,不仅仅有C类的特性,且实现普适场景适用MIMO特性,改善耦合损耗使得通信质量进一步提高。双面开槽方式使得缆线定向性覆盖,改为双向性(近似全向)覆盖,实现更均匀的空间场分布,辐射区域增大,满足了更多潜在场景的需求(例如:漏缆垂直覆盖对面楼宇场景)。并降低了施工人员技术要求,减少了用工成本;合并漏缆也降低了CAPEX(Capital Expenditure,资本性支出)成本,节省安装空间,降低安装难度,进而降低总体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总拥有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中倾斜开槽漏缆外导体电流线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中垂直对称槽孔外导体电流线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中第一外导体上倾斜槽孔设计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中第一外导体铜带展开倾斜槽孔交错布放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中第二外导体上叉形槽孔辐射场叠加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中第二外导体上叉形槽孔设计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中第二外导体铜带展开叉形槽孔交错布放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中倾斜槽孔组中每组八字形槽孔的两个倾斜槽孔之间的垂直距离d1=0时漏缆的工作频段和电压驻波比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中倾斜槽孔组中每组八字形槽孔的两个倾斜槽孔之间的垂直距离d1=4mm时漏缆的工作频段和电压驻波比仿真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可以应用于室内安装空间受限的封闭狭长场景,如地铁、隧道、矿井实现MIMO特性,同时也可以应用的室内楼宇类型场景,例如走廊+单双边写字楼、宾馆酒店;玻璃、木板或者石膏板等简易材料间隔的密集型购物区;狭长型的地下停车场;电梯,实现MIMO特性;同时缆线在室外可以垂直和水平布放覆盖对面楼宇同样能实现MIMO特性。
MIMO技术主要分三类:传输分集、空间复用、波束赋形。对于2T/R的漏缆方式,主要能实现传输分集和空间复用技术,传输分集和空间复用都利用空间信道的弱相关性来提升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提升数据传输的峰值速率。而合并漏缆其空间纬度已经没有,如何实现弱相关性可以通过频率、时间、极化方式来实现,或者通过无线多径环境来实现信道的不相关,极化方式是比较好的方式之一,且合并双缆的同极化方式性能好于采用交叉极化的方式,这是因为天线极化方式不同导致隧道内壁不同的反射系数。由于隧道内壁为导体材料,拥有高介电常数,发射端采用同极化方式会产生更高的反射波,因此采用同极化方式功率相对交叉极化更小,信道容量相对较高。上述同极化比交叉极化容量高的先决条件是在有多径环境的隧道,如果不在此条件下,其容量提升仅仅是对数级的,所以没有普适性,而利用极化方式的不同不依赖环境变化,通过极化正交方式实现信道的不相关,适应普适性环境。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如图1所示,包括漏缆本体100和包裹所述漏缆本体的护套层200,所述漏缆本体100包括第一漏缆110和第二漏缆120,所述第一漏缆110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导体3、绝缘介质4和第一外导体111,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外导体111上开设有倾斜槽孔单元112,所述倾斜槽孔单元112用于实现垂直极化,包括两个以上的倾斜槽孔组113,倾斜槽孔组113垂直排列,每个倾斜槽孔组113包括一组以上的八字形槽孔;所述第二漏缆120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导体、绝缘介质和第二外导体121,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外导体121上开设有叉形槽孔单元122,所述叉形槽孔单元122用于实现水平极化,包括两个以上的叉形槽孔组123,叉形槽孔组123垂直排列,每个叉形槽孔组123中心对称,包括两个以上的叉形槽孔。
由于垂直极化的电磁波与水平极化的电磁波之间互不干扰来实现正交,呈现MIMO特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外导体111上双面交错开设有倾斜槽孔单元112,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外导体121上双面交错开设有叉形槽孔单元122,两个倾斜槽孔单元112的节距和两个叉形槽孔单元122的节距相同,记为P。
为了实现更多的场景覆盖,本实施例采用双面开槽方式,由于缆线外导体铜带采用纵包搭接方式,双面对称开槽在工艺实现较困难,本实施例采用交错排列方式。单面开槽在单模辐射的情况下,漏缆辐射方向主要集中在漏缆周围,依据如下公式(1)可知漏缆的辐射角度θm主要由节距P、波长λ、谐波次数m和介电常数εr来决定的,
选择频率为3.5GHz,则波长λ=0.08米,铜缆的绝缘介质介电常数εr在1.25左右,节距P在240mm,当谐波次数m≤-1,漏缆才能工作在辐射模式下,其最大辐射方向(辐射角度θm)在有槽孔一侧的30°方向附近。
双侧开槽与单侧开槽漏缆相比,有更对称的方向图,可以避免单侧开槽的槽孔背面盲区的问题,使信号在空间辐射更加均匀,辐射区域增大,提高通信质量。
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叉形槽孔单元122包括两个叉形槽孔组123,所述两个叉形槽孔组123垂直排列,每个叉形槽孔组123包括六个叉形槽孔,分别记为第一叉形槽孔124、第二叉形槽孔125、第三叉形槽孔126、第四叉形槽孔127、第五叉形槽孔128和第六叉形槽孔129,第一至第三叉形槽孔在同一水平线上,第四至第六叉形槽孔在另一相同水平线上,两条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d1x;两个叉形槽孔组123之间的距离为d2x,两行叉形槽孔总长度为Lx;叉形槽孔的倾斜角度为θx,宽度为wx
当经过两个槽孔电流线的相位差为零或2π的整数倍时,辐射场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方向相同,相互叠加;而在垂直方向上,辐射场分量方向相反,相互抵消,如图6所示,要使得经过两个槽孔的电流线相位差为零或2π的整数倍,则槽孔之间的间距应满足其为工作半波长的整数倍,当两个槽孔之间的间距为0,即两槽孔几何中心重合,能够满足两者电流线相位相同的条件,实现水平极化。
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槽孔单元112包括两个倾斜槽孔组113,所述两个倾斜槽孔组113垂直排列,每个倾斜槽孔组113包括三组八字形槽孔,记为第一八字形槽孔、第二八字形槽孔和第三八字形槽孔,所述第一八字形槽孔包括第一倾斜槽孔114和第二倾斜槽孔115,第二八字形槽孔包括第三倾斜槽孔116和第四倾斜槽孔117,第三八字形槽孔包括第五倾斜槽孔118和第六倾斜槽孔119,每组八字形槽孔中两个倾斜槽孔的倾斜角度分别为θo和180°-θo,宽度均为wo,两个倾斜槽孔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1o;每个倾斜槽孔组113依次排列有第一倾斜槽孔114、第三倾斜槽孔116、第五倾斜槽孔118、第六倾斜槽孔119、第四倾斜槽孔117和第二倾斜槽孔115;两个倾斜槽孔组113之间的距离为d2o,两行倾斜槽孔总长度为Lo
每个叉形槽孔组123包括六个叉形槽孔,以及每个倾斜槽孔组113包括三组八字形槽孔,是将漏缆扩展至更宽频带,同时抑制高次谐波。表1为本申请实施例开槽组数与频带扩展倍数关系,从表1可知,随着开槽组数的增加,漏缆频带拓展的倍数也会不断增加,开槽数量若太多,槽孔距离过近而导致电磁耦合现象较为严重,这样也会对漏缆通信过程中的能量传输造成影响,因此本实施例选择开槽数为3的漏缆。
表1开槽组数与频带扩展倍数关系
一个周期(节距P)内开槽组数 频带扩展数
1 2
2 4
3 6
4 8
本实施例中,叉形槽孔的倾斜角度θx与八字形槽孔中一个倾斜槽孔的倾斜角度θo相同,设置为θ,θ取值范围为26°~34°。
第一外导体111上采用倾斜槽孔,流经倾斜槽孔的电流可以被分解为平行于槽孔和垂直于槽孔的两个分量,如图2和图3所示,对于图2(a)和图3(a)所示,当槽孔的宽度足够小时,平行于槽孔的电流线分量被槽孔切割产生的位移电流可以被忽略,即不可以产生辐射,而图2(b)和图3(b)所示的垂直于槽孔的电流分量被槽孔切割,产生较大的位移电流,辐射电磁能量,垂直于槽孔的电流线的分量又可以分为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水平分量电流产生Z方向上的场强,垂直分量的电流产生周向即φ向上的场强,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倾斜开槽的漏缆,抑制水平分量,而保留周向分量,则可以达到垂直极化的漏缆。因此采用对称槽孔(八字形槽孔)设计如图4所示,对称其槽孔电流线相位相反,则由槽孔位移电流产生的电场矢量,在水平方向上方向相反,叠加相消;而在垂直方向上,方向相同,叠加相加;在径向上,方向相反,叠加相消。从而实现垂直极化辐射的效果。同时槽孔的倾斜角度也会影响到辐射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量大小,倾角增大使得水平方向分量增大,垂直分量变小,因此适当减少槽孔的角度,可以提高垂直极化的纯度,然而无限制的减少槽孔的角度,同样会使得漏缆耦合损耗变大,从而径向的辐射性能减低,因此倾斜角度不能减少的很小。第二外导体121上采用叉形槽孔(X形),同样与八字槽方式一致,槽孔的倾斜角度大小仍然会导致水平方向和辐射场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量大小不同,由于叉形开槽缆,槽孔重合电流线相位相同,垂直分量可以完全抵消,而八字开槽不能完全抵消水平分量,因此水平极化纯度对槽孔的角度依赖性比较小,所以提升槽孔倾斜角,可以提升水平分量,其倾斜角度建议值与第一外导体111上保持一致。
本实施例中,叉形槽孔组123中距离d1x与倾斜槽孔组113中每组八字形槽孔的两个倾斜槽孔之间的垂直距离d1o相同,设置为d1,d1取值范围为2~4mm。
不同于普通同轴电缆的反射,漏缆等效的传输线不对称,其沿轴分布的阻抗值会随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漏缆的外导体上的每个开槽孔都能够对电磁能量进行周期性的反射,而当相邻槽孔之间的这种反射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在工作频率下产生谐振,使电磁能量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振荡,影响通信。此时的工作频点就被称为漏缆的谐振点,为了更好的通信质量,就需要通过调整把部分不能够用于通信的频点转化为可用的频点,因此槽孔的设计同时要考虑谐振点的抑制,本实施例即对三八字形的槽孔以及叉形槽孔进行错位调整来实现谐振点的抑制,将二分之一周期内的倾斜槽孔在X方向上平移d1。
利用HFSS(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高频结构仿真)电磁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将其工作频段范围设置为0到3500MHz,以500MHz为步长进行扫频,得到漏缆的电压驻波比(VSWR,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如图9所示,从图9可以看出,在频率为500MHz时漏缆的电压驻波比的峰值为1.83,而其余频点的电压驻波比都小于1.15。依据通信行业标准YD/T2491-2013电气性能要求,500MHz的情况下驻波比要小于1.30,所以该位置即为谐振点,电磁能量反射比较明显,会对通信质量有所影响。本实施例对槽孔进行平移,初始平移值d1=4mm,如图10所示,仿真过程其工作频率范围仍然设置为0到3500MHz,仍以500MHz为步长进行扫频,达到漏缆电压驻波比如图10所示,从图10可以看出,除了0MHz处,其他工作频率的电压驻波比均小于1.30,满足行业标准要求,通过错位调整,三八字槽孔漏缆在1000MHz处的谐振点得到明显抑制,也即该漏缆可以在3500MHz的工作频率内正常工作,满足通信要求。
本实施例中,两个叉形槽孔组123之间的距离d2x与两个倾斜槽孔组113之间的距离d2o相同,设置为d2,d2取值范围为2~4mm。
本实施例中,两行叉形槽孔总长度Lx与两行倾斜槽孔总长度Lo相同,设置为L,L取值范围为25~33mm。
本申请第一外导体111将现有技术中的单行倾斜槽孔槽孔组,***为双行倾斜槽孔组(a行和b行),a行和b行对称排列,其间距d2控制在2~4mm;***的每一行槽孔长度小于漏缆支持的最高使用频率的1/4波长,能够满足3.5G频率的部署,同时***双列槽孔的长度L大于现有技术中单列长度,其槽孔截断的电流增多,向外部空间辐射电磁能量也就增多,耦合损耗相应变小,径向的辐射性能更优秀。第二外导体121也包括两个叉形槽孔组123,间距d2和长度L均与第一外导体111中一致,同样双行槽组的总体长度对比常规单槽孔有增加,长度的增加以及***之后单元数量的增加,可以有效扩大泄漏电缆辐射角度及覆盖均匀度。
槽孔节距P也影响到耦合损耗,受到不同槽孔辐射场的相位叠加影响,槽孔节距增大时耦合损耗变小,但当槽孔节距增大到一定值后,由于单位长度辐射的电磁能量减少,耦合损耗会变大,因此本实施例中,节距P取值范围为210~250mm。
本实施例中,叉形槽孔的宽度wx与倾斜槽孔的宽度wo相同,设置为w,w的取值范围为3~5mm。
槽孔的宽度增加时,同样耦合损耗的结果也会变好,槽孔宽度增加,水平方向电流线会被槽孔切割产生位移电流,这样产生激励,从而向空间辐射电磁波,其效果会更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Claims (7)

1.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其特征在于,包括漏缆本体(100)和包裹所述漏缆本体的护套层(200),所述漏缆本体(100)包括第一漏缆(110)和第二漏缆(120),所述第一漏缆(110)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导体(3)、绝缘介质(4)和第一外导体(111),所述第一外导体(111)上开设有倾斜槽孔单元(112),所述倾斜槽孔单元(112)用于实现垂直极化,包括两个以上的倾斜槽孔组(113),倾斜槽孔组(113)垂直排列,每个倾斜槽孔组(113)包括一组以上的八字形槽孔;所述第二漏缆(120)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导体、绝缘介质和第二外导体(121),所述第二外导体(121)上开设有叉形槽孔单元(122),所述叉形槽孔单元(122)用于实现水平极化,包括两个以上的叉形槽孔组(123),叉形槽孔组(123)垂直排列,每个叉形槽孔组(123)中心对称,包括两个以上的叉形槽孔;
所述第一外导体(111)上双面交错开设有倾斜槽孔单元(112),所述第二外导体(121)上双面交错开设有叉形槽孔单元(122),两个倾斜槽孔单元(112)的节距和两个叉形槽孔单元(122)的节距相同,记为P;
所述叉形槽孔单元(122)包括两个叉形槽孔组(123),所述两个叉形槽孔组(123)垂直排列,每个叉形槽孔组(123)包括六个叉形槽孔,分别记为第一叉形槽孔(124)、第二叉形槽孔(125)、第三叉形槽孔(126)、第四叉形槽孔(127)、第五叉形槽孔(128)和第六叉形槽孔(129),第一至第三叉形槽孔在同一水平线上,第四至第六叉形槽孔在另一相同水平线上,两条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d1x;两个叉形槽孔组(123)之间的距离为d2x,两行叉形槽孔总长度为Lx;叉形槽孔的倾斜角度为θx,宽度为wx
所述倾斜槽孔单元(112)包括两个倾斜槽孔组(113),所述两个倾斜槽孔组(113)垂直排列,每个倾斜槽孔组(113)包括三组八字形槽孔,记为第一八字形槽孔、第二八字形槽孔和第三八字形槽孔,所述第一八字形槽孔包括第一倾斜槽孔(114)和第二倾斜槽孔(115),第二八字形槽孔包括第三倾斜槽孔(116)和第四倾斜槽孔(117),第三八字形槽孔包括第五倾斜槽孔(118)和第六倾斜槽孔(119),每组八字形槽孔中两个倾斜槽孔的倾斜角度分别为θo和180°-θo,宽度均为wo,两个倾斜槽孔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1o;每个倾斜槽孔组(113)依次排列有第一倾斜槽孔(114)、第三倾斜槽孔(116)、第五倾斜槽孔(118)、第六倾斜槽孔(119)、第四倾斜槽孔(117)和第二倾斜槽孔(115);两个倾斜槽孔组(113)之间的距离为d2o,两行倾斜槽孔总长度为Lo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其特征在于,叉形槽孔的倾斜角度θx与八字形槽孔中一个倾斜槽孔的倾斜角度θo相同,设置为θ,θ取值范围为26°~3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其特征在于,叉形槽孔组(123)中距离d1x与倾斜槽孔组(113)中每组八字形槽孔的两个倾斜槽孔之间的垂直距离d1o相同,设置为d1,d1取值范围为2~4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其特征在于,两个叉形槽孔组(123)之间的距离d2x与两个倾斜槽孔组(113)之间的距离d2o相同,设置为d2,d2取值范围为2~4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其特征在于,两行叉形槽孔总长度Lx与两行倾斜槽孔总长度Lo相同,设置为L,L取值范围为25~33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其特征在于,节距P取值范围为210~25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其特征在于,叉形槽孔的宽度wx与倾斜槽孔的宽度wo相同,设置为w,w的取值范围为3~5mm。
CN202211150627.6A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Active CN1154588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50627.6A CN115458889B (zh)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50627.6A CN115458889B (zh)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58889A CN115458889A (zh) 2022-12-09
CN115458889B true CN115458889B (zh) 2023-07-28

Family

ID=84303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50627.6A Active CN115458889B (zh)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588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9429B (zh) * 2023-11-14 2024-02-02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并线型交叉极化漏缆
CN117241283B (zh) * 2023-11-15 2024-02-06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极化漏缆通信覆盖***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1976A (zh) * 2003-08-27 2005-03-09 广州埃信科技有限公司 双极化天线
CN112290171A (zh) * 2020-09-04 2021-01-29 广州司南天线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同轴电缆和带状线的连接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高频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34608B1 (ko) * 2007-05-25 2008-06-02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수평편파 특성의 광대역 누설동축케이블
CN102013540B (zh) * 2010-12-10 2013-01-23 北京交通大学 在周向260°角范围内辐射圆极化波的漏泄同轴电缆
JP5622881B2 (ja) * 2013-03-11 2014-11-1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
JP6301868B2 (ja) * 2015-03-31 2018-03-2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及び当該ケーブルを用いた無線システム
CN214124128U (zh) * 2020-12-31 2021-09-03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8字形漏泄同轴电缆组件
CN114094294B (zh) * 2021-11-19 2023-12-08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漏缆
CN114784514A (zh) * 2022-04-21 2022-07-22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漏泄圆极化波导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1976A (zh) * 2003-08-27 2005-03-09 广州埃信科技有限公司 双极化天线
CN112290171A (zh) * 2020-09-04 2021-01-29 广州司南天线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同轴电缆和带状线的连接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高频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58889A (zh) 2022-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458889B (zh) 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CN104009277B (zh) 一种天线设备和天线阵列
US6501965B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ntenna
Wójcik et al. High port-to-port isolation dual-polarized antenna array dedicated for full-duplex base stations
US20060145921A1 (en) Electronically steerable sector antenna
JP5903699B1 (ja) デジタル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14094294B (zh) 漏缆
Sharma et al. SIW fed MIMO DRA for future 5G applications
Chelouah et al. Angular diversity based on beam switching of circular arrays for HIPERLAN terminals
CN113540779B (zh) 一种小型x频段双端口双圆极化天线
US6947009B2 (en) Built-in antenna system for indo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1664882B2 (en) Radio wave repeater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2204240A (ja) 無線lan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lanシステム用導波装置
CN105703084A (zh) 一种室分天线
CN107994325B (zh) 一种用于u波段和s波段的三模宽带双圆极化微带天线
CN110518353B (zh) 一种小型化介质圆柱透镜多波束天线
Hou et al. Realization of 4-by-4 MIMO channel using one composite leaky coaxial cable
CN113871855A (zh) 一种卫星有效载荷机械相控阵天线
CN114696102B (zh) 并联型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JP3833601B2 (ja) 高周波マイクロストリップ線路
KR101471840B1 (ko) 광대역 수평 편파 안테나 및 이를 이용한 mimo 안테나
Arai et al. Dual-Polarized Split Beam Antenna for 28GHz Multi-Sector Indoor Base Station
JP4913186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設置方法
KR100837006B1 (ko) 광대역 누설 동축 케이블
Hamzah et al. Design of Dual-Linearly Polarized Patch Antenna at Millimetrewav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