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99068A - 加热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99068A
CN115399068A CN202180028323.XA CN202180028323A CN115399068A CN 115399068 A CN115399068 A CN 115399068A CN 202180028323 A CN202180028323 A CN 202180028323A CN 115399068 A CN115399068 A CN 1153990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ower line
heat generating
adjacent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83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祐哉
田中祐介
井头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535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7476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399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990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2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 H05B3/2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 H05B3/26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mounted on insulating ba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221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 B60H1/2226Electric heaters using 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95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trim components, e.g. panels, dashboards, lin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2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 H05B3/2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 H05B3/26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mounted on insulating base
    • H05B3/267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mounted on insulating base the insulating base being an organic material, e.g. plastic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02Heaters using a particular layout for the resistive material or resistive elements
    • H05B2203/003Heaters using a particular layout for the resistive material or resistive elements using serpentine layou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13Heaters using resistive films or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22Hea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ing gaseous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32Hea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ing by radiation 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加热器装置具备:形成为与绝缘基板(25)的一面相邻,并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部(21);以及配置于相邻的所述发热部之间,并使所述发热部的热向所述一面的面方向扩散的均热部(27)。所述发热部呈线形状,并且相邻的一方的所述发热部与所述均热部的距离(d1)和相邻的另一方的所述发热部与所述均热部的距离(d2)中的至少一方为所述发热部的线宽(Wh)以下。所述均热部中,相邻的一方的所述发热部侧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方的所述发热部侧的另一端的距离(A)比所述发热部的线宽(Wh)长。

Description

加热器装置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20年4月1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20-074419号和2021年3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21-053511号,在此通过参照编入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加热器装置。该装置在绝缘基板的一面侧形成有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部以及形成用于检测物体的接触或接近的电场的发送电极和接收电极。该装置具备基于由各电极形成的电场的变化来检测物体的接触或接近的检测电路。该装置能够通过发送电极和接收电极使发热部所发出的热向面方向扩散而使温度分布均匀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841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通过发送电极和接收电极接受发热部的热并使其向面方向扩散而提高面温度分布。但是,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人的研究,该装置由于发热部、发送电极以及接收电极的各配线的密度差较大,因此存在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温度分布的进一步均匀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加热器装置具备:发热部,该发热部形成为与绝缘基板的一面相邻,并通过通电而发热;以及均热部,该均热部配置于相邻的发热部之间,并使发热部的热向一面的面方向扩散。另外,发热部呈线形状,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与均热部的距离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与均热部的距离中的至少一方为发热部的线宽以下。另外,均热部中,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侧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侧的另一端的距离比发热部的线宽长。
根据上述的结构,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与均热部的距离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与均热部的距离中的至少一方为发热部的线宽以下,因此能够确保从发热部向均热部的传热性。另外,均热部中,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侧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侧的另一端的距离比发热部的线宽长,因此能够向相邻的发热部间传递发热部的热,从而有效地放热。因此,能够实现温度分布的进一步均匀化。
此外,对各构成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构成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安装位置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外观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主视图,是透过了罩部件的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的V-V剖视图。
图6是相对于图3的比较例。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4对应的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第九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第十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加热器装置20设置于道路行驶车辆等移动体的室内。加热器装置20构成用于室内的制热装置的一部分。加热器装置20是从搭载于移动体的电池、发电机等电源被供电而发热的电加热器。加热器装置20形成为薄板状。加热器装置20在被供给电力时发热。
如图2所示,加热器装置20能够被称作面状加热器,该面状加热器为了加热被定位于与其表面垂直的方向的对象物,而具有主要朝向与其表面垂直的方向放射辐射热H的发热面24a。
在室内设置有用于供乘员12落座的座椅11。加热器装置20以向乘员12的脚部放射辐射热H的方式设置于室内。加热器装置20能够用作例如在其他制热装置刚起动后,迅速地对乘员12提供制热的装置。加热器装置20设置于室内的壁面。
加热器装置20以与假定的通常的姿势的乘员12相对的方式设置。道路行驶车辆具有用于支承方向盘13的转向柱14。加热器装置20以在转向柱14的下表面和仪表板罩15的下表面分别与乘员12相对的方式设置。
接着,使用图3~图5,对加热器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图5所示,加热器装置20具备:绝缘基板25、发热部21、均热部27以及罩部件26。此外,在图4中,对各部分标注不同的阴影。该阴影并不表示剖面。
绝缘基板25由沿着由轴X和轴Y规定的X-Y平面扩展的板状部件构成。绝缘基板25在轴Z的方向上具有厚度。绝缘基板25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薄板状。绝缘基板25由具有高绝缘性,且耐高温的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薄膜构成。在绝缘基板25中的乘员侧的面形成有发热部21、均热部27以及罩部件26。绝缘基板25的热传导率低于发热部21和均热部27。
发热部21呈线形状,并形成为在绝缘基板25的一面上蜿蜒。即,在绝缘基板25的一面以大幅蜿蜒的方式形成有呈线形状的发热部21。
这样,由于发热部21形成为大幅蜿蜒,因此能够使温度分布均匀化。
另外,由于发热部21呈线形状,因此在乘员的手指等接触时,能够抑制向该手指流入的热移动。由此,能够使接触的部位的温度急速地降低,能够抑制乘员的热不快感。
发热部21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制作。具体而言,发热部21能够使用铜、铜和锡的合金(Cu-Sn)、银、锡、不锈钢、镍、镍铬合金等金属和包含它们的合金来构成。
在发热部2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连接端子28。各连接端子28与未图示的控制部连接。
均热部27具有:第一电力线231、第二电力线241、放热部232、242、连接部233。
第一电力线231、第二电力线241、放热部232、242、连接部233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制作。具体而言,能够使用铜、铜和锡的合金(Cu-Sn)、银、锡、不锈钢、镍、镍铬合金等金属和包含它们的合金来构成。
第一电力线231呈线形状,并且形成为沿着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延伸。第二电力线241呈线形状,并且形成为沿着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延伸。
放热部232配置于第一电力线231与第二电力线241之间。放热部232与第一电力线231连接,并且与第一电力线231连接而放出发热部21的热。
放热部242和连接部243配置于第一电力线231与第二电力线241之间。放热部242经由连接部243与第二电力线241连接而放出发热部21的热。放热部242呈矩形形状。
以从第一电力线231的中途朝向第二电力线241侧分支的方式形成有两个放热部232。并且,两个放热部232以隔着放热部242的方式配置。
即,均热部27具有沿着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延伸的第一电力线231和沿着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延伸的第二电力线241。均热部27还具有从第一电力线231的中途朝向第二电力线241分支的两个放热部232和从第二电力线241的中途朝向第一电力线231分支的放热部242。并且,放热部242以被两个放热部232夹着的方式配置。
另外,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1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的距离d2都为发热部21的线宽Wh以下。
而且,均热部27中,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另一端的距离A比发热部21的线宽Wh长。此外,各距离d1、d2是直线距离。
另外,均热部27配置为,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另一端跨过将相邻的发热部21的中央连结的中央线CL。
另外,均热部27具有: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延伸的第一电力线231;以及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延伸的第二电力线241。
另外,具有放热部232,该放热部232配置于第一电力线231与第二电力线241之间,并且与第一电力线231连接而放出发热部21的热。均热部27还具有放热部242,该放热部242配置于第一电力线231与第二电力线241之间,并且与第二电力线241连接而放出发热部21的热。
当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向第一电力线231与第二电力线241之间施加规定的电压时,如图5所示,在放热部232与放热部242之间形成电场。
在第一电力线231连接有连接端子291,在第二电力线241连接有连接端子292。多个连接端子291彼此经由未图示的连接线连接,多个连接端子292也彼此经由未图示的连接线连接。
另外,均热部27和发热部21形成为,从均热部27出发至发热部21的垂线的长度为恒定长度。
当对配置于发热部21的两端的两个连接端子28间施加电压时,发热部21发热。该发热部21的热传递至均热部27而在均热部27放热。
另外,当向连接端子291与连接端子292之间施加规定电压时,如图4所示,在放热部242与放热部232之间形成电场E。这里,例如当人体的手指接近或接触放热部242与放热部232之间时,电场E的一部分转移至人体的手指,从而由放热部232检测到的电场E减少,放热部242与放热部232之间的静电容量发生变化。
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基于放热部242与放热部232之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是否为阈值以上来判定人体的手指的接近或接触。当该控制装置检测到物体的接触或接近时,则使向发热部21的通电量低于通常状态或停止通电。由此,能够降低乘员的热不快感。
图6表示比较例的结构。该比较例的均热部87具有第一电力线831和第二电力线841。而且,均热部87具有:配置于第一电力线831与第二电力线841之间,并且与第一电力线831连接的放热部832以及与第二电力线841连接的放热部842。该比较例中,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80与均热部87的距离d1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80与均热部87的距离d2都比发热部80的线宽Wh长。而且,在该比较例中,均热部87的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80侧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80侧的另一端的距离A比发热部80的线宽Wh短。
在这样的结构中,发热部80与均热部87的距离d1和发热部80与均热部87的距离d2都较长,因此发热部80的热难以传递至均热部87,从而热传导性低。
另外,均热部87中,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80侧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80侧的另一端的距离A比发热部80的线宽Wh长,因此不能有效地放出发热部80的热。
与此相对,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中,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1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的距离d2都为发热部21的线宽Wh以下。因此,发热部21的热容易传递至均热部27,从而热传导性优良。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均热部27中,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另一端的距离A比发热部21的线宽Wh长。因此,能够有效地放出发热部21的热。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加热器装置具备:以与绝缘基板25的一面相邻的方式形成,且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部21;以及配置于相邻的发热部21之间,并使发热部21的热向一面的面方向扩散的均热部27。
另外,发热部21呈线形状,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1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与均热部的距离d2中的至少一方为发热部的线宽Wh以下。
另外,均热部27中,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另一端的距离A比发热部的线宽Wh长。
根据上述的结构,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1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2中的至少一方为发热部21的线宽Wh以下。因此,能够确保从发热部21向均热部27的传热性。另外,均热部27中,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另一端的距离A比发热部21的线宽Wh长,因此能够使发热部的热传递至相邻的发热部21间,从而有效地放热。因此,能够实现温度分布的进一步均匀化。
另外,均热部27和发热部21形成为,从均热部27出发至发热部21的垂线的长度为恒定长度。由此,能够将发热部21的热均匀地传递至均热部27。
另外,均热部27具有: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延伸的第一电力线231;以及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延伸的第二电力线241。而且,均热部27具有:配置于第一电力线231与第二电力线241之间,并且与第一电力线231连接的放热部232和与第二电力线241连接的放热部242。
因此,能够使均热部27作为形成用于检测物体的电场的电极发挥功能。
另外,放热部232、242配置为,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一端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另一端跨过将相邻的发热部21的中央连结的中央线CL。
因此,能够将发热部21的热传递至离相邻的两个发热部21最远的部位,从而能够有效地放热。
(第二实施方式)
使用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中,相邻的发热部21具有呈曲线形状的曲线部。而且,第一电力线231和第二电力线241也具有呈曲线形状的曲线部。第一电力线231形成为沿着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第二电力线241形成为沿着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另外,放热部242呈圆形状。
本加热器装置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1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2为发热部21的线宽Wh以下。
另外,均热部27中,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侧的另一端的距离A比发热部21的线宽Wh长。
另外,呈直线形状的发热部能够看作是被拉伸为紧绷状态的线材,不能充分地确保对发热部施加了外力时的强度。
与此相对,呈曲线形状的发热部21能够看作是以弯曲的方式被松弛地拉伸的线材,与呈直线形状的发热部相比,能够进一步确保对发热部21施加了外力时的强度。
呈曲线形状的第一电力线231和第二电力线241也同样地,与呈直线形状的电力线相比,能够进一步确保对电力线231、241施加了外力时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起到的同样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使用图8,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中,相邻的发热部21具有呈曲线形状的曲线部。而且,第一电力线231和第二电力线241也具有呈曲线形状的曲线部。第一电力线231形成为沿着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第二电力线241形成为沿着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另外,放热部242呈矩形形状。
发热部21具有呈直线状的直线部和呈曲线状的曲线部,并以直线部与曲线部的边界连续的方式形成。
第一电力线231和第二电力线241也具有呈直线状的直线部和呈曲线状的曲线部,并以直线部与曲线部的边界连续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起到的同样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使用图9,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中,发热部21由呈直线形状的多个直线部构成,并分别形成为向与相邻的发热部21相反的一侧突出。第一电力线231和第二电力线241也由呈直线形状的多个直线部构成。第一电力线231形成为沿着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第二电力线241形成为沿着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起到的同样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使用图10,对第五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放热部232具有:与第一电力线231连接的第一边232a以及与该第一边232a相对的第二边232b。另外,放热部242具有:与第二电力线241连接的第一边242a以及与该第一边242a相对的第二边242b。
并且,第二边232b的长度比第一边232a的长度长。另外,第二边242b的长度比第一边242a的长度长。
由此,能够在远离沿着发热部21延伸的第一电力线231的部位有效地放热。另外,能够在远离沿着发热部21延伸的第二电力线241的部位有效地放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起到的同样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使用图11,对第六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不具有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中的第二电力线241。
相邻的发热部21分别具有呈曲线形状的曲线部。另外,放热部242形成为沿着发热部21的曲线部。
并且,均热部27和发热部21形成为,从均热部27出发至发热部21的垂线的长度为恒定长度。具体而言,从均热部27出发至发热部21的垂线的长度为恒定长度。
由此,能够将发热部21的热均匀地传递至均热部27。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不具有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中的第二电力线241,但也可以是具有第二电力线241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起到的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使用图12,对第七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中,均热部27具有第一电力线231、第二电力线241、放热部232、242、连接部233、243。
连接部233形成为从第一电力线231的中途朝向第二电力线241侧延伸。另外,放热部232在连接部233的顶端形成为向与该连接部233正交的方向延伸。
连接部243形成为从第二电力线241的中途朝向第一电力线231侧延伸。另外,放热部242在连接部243的顶端形成为朝向与该连接部243正交的方向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还从放热部232和放热部242向被连接部233和连接部243夹着的区域放出发热部21的热,因此能够向远离发热部21的区域传递发热部21的热,从而有效地放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起到的同样的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使用图13,对第八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具有多个放热部232、242。另外,多个放热部232、242形成为,在从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侧向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侧将多个放热部232、242投影时,多个放热部232、242的投影区域重合。由此,能够防止相邻的放热部232、242的温度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起到的同样的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
使用图14,对第九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20,在放热部242形成有热传导率低于放热部242的低热传导部29。
低热传导部29呈矩形形状。低热传导部29与放热部242的外周相比形成于内侧。低热传导部29通过在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构成的放热部242中,去除低热传导部29的区域中的具有导电性的部件而露出绝缘基板25来形成。即,低热传导部29的热传导率与绝缘基板25的热传导率相同。
如上所述,本加热器装置中,与放热部242的外周相比在内侧形成有热传导率低于放热部242的低热传导部29。
由此,通过低热传导部29抑制了放热部242中的热的移动,在物体与放热部242接触时,能够使接触的部位的温度迅速地降低。
(第十实施方式)
使用图15,对第十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上述第九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中,低热传导部29的形状呈矩形形状。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中,低热传导部29的形状呈圆形状。像这样,也可以使低热传导部29的形状为圆形状。
(第十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6,对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上述第九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在放热部242形成了一个矩形形状的低热传导部29。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在放热部242形成有多个矩形形状的低热传导部29。像这样,也可以在放热部242形成多个矩形形状的低热传导部29。
(第十二实施方式)
使用图17,对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在放热部242形成有一个圆形状的低热传导部29。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在放热部242形成有多个圆形状的低热传导部29。像这样,也可以在放热部242形成多个圆形状的低热传导部29。
(第十三实施方式)
使用图18,对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均热部27除了放热部232和放热部242之外,还具有放热部252。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均热部27除了第一电力线231和第二电力线241之外,还具有第三电力线251。
放热部232和放热部242配置于第一电力线231与第二电力线241之间。放热部232与第一电力线231连接,放热部242与第二电力线241连接。以从第一电力线231的中途朝向第二电力线241侧分支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放热部232。另外,以从第二电力线241的中途朝向第一电力线231侧分支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放热部242。放热部232形成为与第一电力线231正交,放热部242形成为与第二电力线241正交。
放热部252呈矩形形状。另外,放热部252配置于第一电力线231与第二电力线241之间,并且与第三电力线251连接而放出放热部252的热。另外,放热部252配置于两个放热部232与两个放热部242之间。
第一电力线231呈线形状,并且形成为沿着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向箭头X方向延伸。第二电力线241呈线形状,并且形成为沿着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向箭头X方向延伸。第三电力线251形成为,向箭头X方向延伸,并且位于第一电力线231与第二电力线241之间。第三电力线251形成为与第一电力线231平行,并且形成为与第二电力线241平行。另外,从第三电力线251出发至第一电力线231的垂线的长度与从第三电力线251出发至第二电力线241的垂线的长度相同。
第三电力线251形成为,从放热部252的箭头X线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向箭头X线方向的一方侧延伸,并且从放热部252的箭头X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向箭头X线方向的另一方侧延伸。构成为,第一电力线231和第二电力线241分别作为发送电极发挥功能,第三电力线251作为接收电极发挥功能。
第三电力线251被接地。并且,当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向第一电力线231和第二电力线241施加规定的电压时,在第一电力线231与第三电力线251之间形成电场,并且在第二电力线241与第三电力线251之间形成电场。由此,除了产生从第一电力线231朝向第三电力线251的电场线之外,还产生从第二电力线241朝向第三电力线251的电场线,因此能够实现检测功能的精度提高。
另外,加热器装置以通过均作为发送电极发挥功能的第一电力线231和第二电力线241包围作为接收电极发挥功能的第三电力线251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对来自周围的噪声的影响,能够防止误动作。
如上所述,均热部27具有: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一方的21发热部延伸的第一电力线231以及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另一方的所述发热部延伸的第二电力线241。另外,均热部27具有配置于第一电力线231与第二电力线241之间的第三电力线251。而且,均热部27具有配置于第一电力线231与第二电力线241之间,并且与第一电力线231和第二电力线241连接而放出发热部21的热的放热部232、242。
因此,除了从第一电力线231朝向第三电力线251的电场线之外,还产生从第二电力线241朝向第三电力线251的电场线,因此能够实现检测功能的精度提高。
(第十四实施方式)
使用图19,对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相对于上述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在还具备第四电力线261这点不同。
第四电力线261形成为向箭头Y方向、即向与第一电力线231和第二电力线241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第四电力线261将第一电力线231的箭头X方向的一端与第二电力线241的箭头X方向的一端之间连接。
这样,通过追加第四电力线261,并通过第一电力线231、第二电力线241以及第四电力线261包围均热部27,能够进一步抑制对来自周围的噪声的影响,能够防止误动作。
(第十五实施方式)
使用图20,对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相对于上述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在不具有放热部232、放热部242以及放热部252这点不同。像这样,也可以省略放热部232、放热部242以及放热部252。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1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2这两方都为发热部21的线宽Wh以下。
与此相对,也可以构成为,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1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2中的至少一方为发热部21的线宽Wh以下。
(2)在上述第九~十二实施方式中,低热传导部29通过在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构成的放热部242中,去除低热传导部29的区域中的具有导电性的部件而露出绝缘基板25来形成。但是,还能够通过热传导率高于绝缘基板25并且热传导率低于发热部的材料来形成低热传导部29。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发热部21的线宽Wh为恒定,但发热部21的线宽Wh也可以不是恒定。例如,在发热部21的线宽Wh为第一线宽的部位中,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1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与均热部的距离d2中的至少一方为发热部的第一线宽以下的结构即可。另外,在发热部21的线宽Wh为比第一线宽长的第二线宽的部位中,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1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21与均热部27的距离d2中的至少一方为发热部21的第二线宽以下的结构即可。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非彼此无关,除了明显不能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进行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了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当然不一定是必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了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不限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构成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了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不限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本加热器装置具备发热部,该发热部形成为与绝缘基板的一面相邻,并通过通电而发热。另外,具备均热部,该均热部配置于相邻的发热部之间,并使发热部的热向一面的面方向扩散。另外,发热部呈线形状。另外,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与均热部的距离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与均热部的距离中的至少一方为发热部的线宽以下。另外,均热部中,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侧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侧的另一端的距离比发热部的线宽长。
另外,根据第二观点,均热部和发热部形成为,从均热部出发至发热部的垂线的长度为恒定长度。由此,能够将发热部的热均匀地传递至均热部。
另外,根据第三观点,均热部具有:第一电力线,该第一电力线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延伸;以及第二电力线,该第二电力线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延伸。
另外,均热部具有多个放热部,该多个放热部配置于第一电力线与第二电力线之间,并且与第一电力线和第二电力线中的任一方连接而放出发热部的热。
因此,能够使均热部作为形成用于检测物体的电场的电极发挥功能。
另外,根据第四观点,均热部具有:第一电力线,该第一电力线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延伸;以及第二电力线,该第二电力线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延伸。另外,均热部具有:第三电力线,该第三电力线配置于第一电力线与第二电力线之间;以及放热部,该放热部配置于第一电力线与第二电力线之间,并且与第一电力线和第二电力线中的任一方连接而放出发热部的热。
因此,除了从第一电力线朝向第三电力线的电场线之外,还产生从第二电力线朝向第三电力线的电场线,因此能够实现检测功能的精度提高。
另外,根据第五观点,具有第四电力线(261),该第四电力线将第一电力线与所述第二电力线连接。
因此,能够通过第一电力线、第二电力线以及第四电力线来包围均热部,进而能够抑制对来自周围的噪声的影响,能够防止误动作。
另外,根据第六观点,放热部配置为,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侧的一端和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侧的另一端端跨过相邻的发热部的中央线。
因此,能够向最远离相邻的两方的发热部的部位传递发热部的热,从而能够有效地放热。
另外,根据第七观点,放热部具有:第一边,该第一边与第一电力线和第二电力线中的任一方连接;以及第二边,该第二边与第一边相对。另外,第二边的长度比第一边的长度长。
由此,能够在远离沿着发热部延伸的第一电力线的部位有效地放热。另外,能够在远离沿着发热部延伸的第二电力线的部位有效地放热。
另外,根据第八观点,与放热部的外周相比在内侧形成有低热传导部,该低热传导部的热传导率低于放热部。
由此,通过低热传导部抑制了放热部中的热的移动,在物体与放热部接触时,能够使接触的部位的温度迅速地降低。
另外,根据第九观点,本加热器装置具备多个放热部。另外,多个放热部形成为,在从相邻的一方的发热部侧向相邻的另一方的发热部侧将多个放热部投影时,多个均热部的投影区域重合。由此,能够防止相邻的放热部的温度降低。

Claims (9)

1.一种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热部(21),该发热部形成为与绝缘基板(25)的一面相邻,并通过通电而发热;以及
均热部(27),该均热部配置于相邻的所述发热部之间,并使所述发热部的热向所述一面的面方向扩散,
所述发热部呈线形状,
相邻的一方的所述发热部与所述均热部的距离(d1)和相邻的另一方的所述发热部与所述均热部的距离(d2)中的至少一方为所述发热部的线宽(Wh)以下,
所述均热部中,相邻的一方的所述发热部侧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方的所述发热部侧的另一端的距离(A)比所述发热部的线宽(Wh)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均热部和所述发热部形成为,从所述均热部出发至所述发热部的垂线的长度为恒定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均热部具有:第一电力线(231),该第一电力线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一方的所述发热部延伸;第二电力线(241),该第二电力线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另一方的所述发热部延伸;以及放热部(232、242),该放热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电力线与所述第二电力线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电力线和所述第二电力线中的任一方连接而放出所述发热部的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均热部具有:第一电力线(231),该第一电力线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一方的所述发热部延伸;第二电力线(241),该第二电力线呈线形状,并且沿着相邻的另一方的所述发热部延伸;第三电力线(251),该第三电力线配置于所述第一电力线与所述第二电力线之间;以及放热部(232、242),该放热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电力线与所述第二电力线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三电力线连接而放出所述发热部的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四电力线(261),该第四电力线将所述第一电力线与所述第二电力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放热部的外周相比在内侧形成有低热传导部(29),该低热传导部的热传导率低于所述放热部。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放热部,
多个所述放热部配置为,相邻的一方的所述发热部侧的一端和相邻的另一方的所述发热部侧的另一端跨过将相邻的所述发热部的中央连结的中央线(CL)。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放热部具有:第一边(232a、242a),该第一边与所述第一电力线和所述第二电力线中的任一方连接;以及第二边(232b、242b),该第二边与所述第一边相对,
所述第二边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边的长度长。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放热部,
多个所述放热部形成为,从相邻的一方的所述发热部侧向相邻的另一方的所述发热部侧将多个所述放热部投影时,多个所述放热部的投影区域重合。
CN202180028323.XA 2020-04-17 2021-04-16 加热器装置 Pending CN1153990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4419 2020-04-17
JP2020-074419 2020-04-17
JP2021053511A JP2021174769A (ja) 2020-04-17 2021-03-26 ヒータ装置
JP2021-053511 2021-03-26
PCT/JP2021/015724 WO2021210679A1 (ja) 2020-04-17 2021-04-16 ヒ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99068A true CN115399068A (zh) 2022-11-25

Family

ID=78083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8323.XA Pending CN115399068A (zh) 2020-04-17 2021-04-16 加热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31830A1 (zh)
CN (1) CN115399068A (zh)
WO (1) WO20212106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50761A (ja) * 2021-03-26 2022-10-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ヒー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69356A (ja) * 2018-03-23 2019-10-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ヒータ装置
JP2019184171A (ja) * 2018-04-11 2019-10-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ヒ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31830A1 (en) 2023-02-02
WO2021210679A1 (ja) 2021-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059669A1 (en) Radiant heater device
CN107926081B (zh) 加热器装置
CN111096067B (zh) 加热器装置
WO2019198413A1 (ja) ヒータ装置
JP7135964B2 (ja) ヒータ装置
CN115399068A (zh) 加热器装置
CN112514532A (zh) 面状发热体及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
CN111213431B (zh) 加热器装置
JP6296175B2 (ja) ヒータ装置
JP2021174769A (ja) ヒータ装置
US20230389133A1 (en) Heater device
US6002117A (en) Electric heating cord with non-heating core-conducting element and reduced EMF emissions
CN112513531B (zh) 加热器装置
JP2012253221A (ja) 電子制御装置
WO2021210677A1 (ja) ヒータ装置
WO2021210678A1 (ja) ヒータ装置
JP6551566B1 (ja) 電子部品の放熱構造
US20230382190A1 (en) Heater device
KR102059610B1 (ko) 고전도성 방열 패드를 이용한 인쇄회로기판의 방열 시스템
JP2021174763A (ja) ヒータ装置
WO2019078090A1 (ja) ヒータ装置
WO2022202228A1 (ja) ヒータ装置
JP6669271B2 (ja) 輻射ヒータ装置
JP3124987B2 (ja) 誘導コイル
JP2021157937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を用いたヒ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