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79964B - 汽车座椅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座椅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79964B
CN115379964B CN202080099569.1A CN202080099569A CN115379964B CN 115379964 B CN115379964 B CN 115379964B CN 202080099569 A CN202080099569 A CN 202080099569A CN 115379964 B CN115379964 B CN 1153799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groove
shaft
seat
plate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95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79964A (zh
Inventor
陈中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i Seating (ningbo)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ci Seating (ningbo)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i Seating (ningbo)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ci Seating (ningb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79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799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799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799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and til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坐垫和靠背,所述坐垫下方设有座椅转动机构,所述座椅转动机构包括侧板、齿板、支撑板、驱动电机和第一轴;所述支撑板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侧板的第一端设有穿孔,所述第一轴***在所述穿孔和所述第一滑动槽内,且所述第一轴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滑动槽滑动;所述驱动电机具有第二轴和驱动齿轮,所述齿板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轴***在所述第二滑动槽内,且所述第二轴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滑动槽滑动;所述齿板上设有轮齿,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轮齿啮合,所述坐垫和所述靠背能够一起绕所述汽车座椅的转动中心线转动。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

Description

汽车座椅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及具有该汽车座椅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座椅乘坐状态的可调节性以及座椅乘坐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座椅主要的可调功能分为水平调节功能、高度调节功能、靠背角度调节功能和坐垫前抬高调节功能,以及这些可调功能的组合。
当乘员乘坐在座椅上需要向后躺时,目前主要利用靠背角度调节功能以实现向后躺的功能,部分座椅还可以实现在靠背向后倒时坐垫一起运动,例如坐垫上下移动、坐垫前后移动或坐垫与靠背之间相对转动。由于人体躯干为一个整体,无法跟随座椅一起运动,在靠背向后倒的过程中,靠背与坐垫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人体躯干需要调整姿态才能与调整后的座椅的形状和位置相匹配,从而影响乘员乘坐姿态的一致性,同时也对座椅乘坐的舒适性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在靠背向后倾倒时坐垫与靠背之间不产生相对运动,即座椅整体转动,保证乘员乘坐姿态的一致性,提升座椅乘坐的舒适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包括靠背和与所述靠背连接的坐垫,所述坐垫下方设有座椅转动机构,所述座椅转动机构包括侧板、齿板、支撑板、驱动电机和第一轴,所述侧板与所述坐垫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侧板的第一端,所述齿板设置在所述侧板的第二端;
所述支撑板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侧板的第一端设有穿孔,所述第一轴***在所述穿孔和所述第一滑动槽内,且所述第一轴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滑动槽滑动;
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侧板的第二端,所述驱动电机具有第二轴和驱动齿轮;
所述齿板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轴***在所述第二滑动槽内,且所述第二轴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滑动槽滑动;
所述齿板上设有轮齿,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轮齿啮合;
当所述驱动电机运转带动所述驱动齿轮转动时,所述驱动齿轮沿着所述轮齿转动爬行,同时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分别沿着所述第一滑动槽和所述第二滑动槽滑动,使所述坐垫和所述靠背一起绕所述汽车座椅的转动中心线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二滑动槽和所述轮齿均为圆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滑动槽的圆心、所述第一滑动槽的圆心和所述轮齿的圆心均位于所述座椅的转动中心线上。
进一步地,相对于水平位置而言,所述第二滑动槽的前端高于所述第二滑动槽的后端,所述轮齿的前端高于所述轮齿的后端,所述第一滑动槽的前端低于所述第一滑动槽的后端。
进一步地,所述齿板与所述支撑板在所述汽车座椅的左右方向上相互错开且平行设置,所述齿板和所述支撑板分别位于所述侧板的两侧,使所述侧板夹在所述齿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侧板的第二端的内侧,所述齿板设置在所述侧板的第二端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的第二端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轴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所述第二滑动槽内,所述驱动齿轮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轮齿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机还具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齿板的外侧,使所述齿板夹在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侧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机还具有至少一固定杆,所述侧板的第二端还设有至少一第三通孔,所述固定杆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后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第四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所述第二轴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后并在所述第二轴的末端部上固定有第一螺母,所述驱动齿轮的端面沿轴向设有凸杆,所述凸杆***所述第五通孔内,所述固定杆穿过所述第六通孔后并在所述固定杆的末端部上固定有第二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上套设有轴套,所述轴套穿设在所述第二滑动槽内,且所述轴套的轴向两端夹在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侧板之间,所述轴套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滑动槽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轮齿设置在所述齿板的一个倾斜的侧边上。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转动机构的下方还设有滑轨支撑架和滑轨,所述齿板和所述支撑板均固定在所述滑轨支撑架上,所述滑轨支撑架能够沿着所述滑轨前后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转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座椅转动机构对称分布设置在所述坐垫下方的左右两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汽车座椅。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座椅,通过在齿板上设置轮齿,驱动齿轮与轮齿啮合,同时电机为驱动齿轮的转动提供动力,使驱动齿轮能够沿着轮齿转动爬行,同时驱动齿轮的转动带动侧板的第二端转动,从而为汽车座椅的转动提供动力;同时驱动齿轮具有锁止功能,即汽车座椅在转动过程中停止转动时,驱动齿轮能够与轮齿之间形成锁止状态,汽车座椅可保持固定不动。
本发明通过在齿板上设置第二滑动槽,驱动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二轴沿着第二滑动槽滑动,第二轴与第二滑动槽之间具有限位作用,既可防止驱动齿轮从轮齿上脱落,又能够对驱动齿轮的转动产生限制,以保证坐垫于靠近齿板一端只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绕汽车座椅的转动中心线转动。
本发明通过在支撑板上设置第一滑动槽,侧板的第二端的转动带动侧板的第一端转动,同时带动第一轴沿着第一滑动槽滑动,使坐垫于靠近支撑板一端只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绕汽车座椅的转动中心线转动。
同时,当坐垫向前转动时,坐垫与靠背之间不发生相对运动,即坐垫在转动时,靠背同时绕汽车座椅的转动中心线转动,而不与坐垫发生相对转动,以达到靠背和坐垫能够一起绕汽车座椅的转动中心线转动的效果。同时,当坐垫向前转动时,坐垫前端的高度升高,坐垫后端的高度连同靠背的高度一起降低,且靠背在转动过程中向后倾倒,以达到乘员向后躺靠的目的。
本发明的汽车座椅解决了汽车座椅向后调节倾倒时,靠背与坐垫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问题,可保证汽车座椅在转动时乘员乘坐姿态的一致性,提升了汽车座椅乘坐的舒适性,可适用于各种车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座椅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座椅转动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汽车座椅向后倾倒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汽车座椅向后倾倒后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如果存在)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发明请求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1,包括靠背11和坐垫12,靠背11和坐垫12铰接连接,使靠背11能够相对于坐垫12旋转。坐垫12下方设有座椅转动机构3,座椅转动机构3包括侧板4、齿板5、支撑板6、驱动电机7和第一轴8,侧板4与坐垫12的底部固定连接,齿板5和支撑板6均设置在坐垫12下方。其中,支撑板6设置在侧板4的第一端,齿板5设置在侧板4的第二端。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将箭头S所指的方向定义为前方。
在本实施例中,侧板4在坐垫12的前后方向上布置,侧板4的第一端为侧板4的后端,侧板4的第二端为侧板4的前端,齿板5位于侧板4的前端,支撑板6位于侧板4的后端,即齿板5位于支撑板6的前方。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齿板5位于侧板4的后端,支撑板6位于侧板4的前端,齿板5位于支撑板6的后方,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侧板4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螺钉孔45和第二螺钉孔46,侧板4的前端通过第一螺钉孔45与坐垫12底部的前端螺接固定,侧板4的后端通过第二螺钉孔46与坐垫12底部的后端螺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齿板5和支撑板6为分开设置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齿板5和支撑板6也可以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支撑板6设有第一滑动槽61,侧板4的第一端设有穿孔44,第一轴8***在穿孔44和第一滑动槽61内,且第一轴8能够沿着第一滑动槽61滑动。
进一步地,驱动电机7安装在侧板4的第二端,驱动电机7具有第二轴71和驱动齿轮72。齿板5设有第二滑动槽51,第二轴71***在第二滑动槽51内,且第二轴71能够沿着第二滑动槽51滑动。齿板5上设有轮齿52,驱动齿轮72与轮齿52啮合。
当驱动电机7运转带动驱动齿轮72转动时,驱动齿轮72沿着轮齿52转动爬行,同时第一轴8和第二轴71分别沿着第一滑动槽61和第二滑动槽51滑动,使坐垫12和靠背11一起绕汽车座椅1的转动中心线10转动。
具体地,本实施例通过在齿板5上设置轮齿52,驱动齿轮72与轮齿52啮合,同时驱动电机7为驱动齿轮72的转动提供动力,使驱动齿轮72能够沿着轮齿52转动爬行,同时驱动齿轮72的转动带动侧板4的前端转动,从而为汽车座椅1的转动提供动力。同时驱动齿轮72具有锁止功能,即汽车座椅1在转动过程中停止转动时,驱动齿轮72与轮齿52之间能够形成锁止状态,使汽车座椅1保持固定不动。
具体地,本实施例通过在齿板5上设置第二滑动槽51,驱动齿轮72的转动带动第二轴71沿着第二滑动槽51滑动,第二轴71与第二滑动槽51之间具有限位作用,既可防止驱动齿轮72从轮齿52上脱落,又能够对驱动齿轮72的转动产生限制,使驱动齿轮72只能在设计范围内转动爬行,以保证坐垫12的前端只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绕汽车座椅1的转动中心线10转动。
具体地,本实施例通过在支撑板6上设置第一转动槽61,侧板4的前端的转动带动侧板4的后端转动,同时带动第一轴8沿着第一转动槽61滑动,使坐垫12的后端只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绕汽车座椅1的转动中心线10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滑动槽61、第二滑动槽51和轮齿52均为圆弧形结构,第二滑动槽51的圆心、第一滑动槽61的圆心和轮齿52的圆心均位于汽车座椅1的转动中心线10上,即汽车座椅1的转动轨迹为圆弧形。
具体地,第二滑动槽51的圆弧半径、第一滑动槽61的圆弧半径和轮齿52的圆弧半径可以不相同,但是第二滑动槽51的圆心、第一滑动槽61的圆心和轮齿52的圆心需要同时位于汽车座椅1的转动中心线10上,才能使得汽车座椅1绕其转动中心线10转动,且汽车座椅1的转动轨迹为圆弧形。
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水平位置而言,第二滑动槽51的前端高于第二滑动槽51的后端,轮齿52的前端高于轮齿52的后端,第一滑动槽61的前端低于第一滑动槽61的后端。
具体地,图5a为汽车座椅1向后倾倒前的状态,图5b为汽车座椅1向后倾倒后的状态。如图5a所示,当乘员在正常乘坐时,坐垫12位于初始位置,此时第二轴71位于第二滑动槽51内的最后端,驱动齿轮72位于轮齿52的最后端,第一轴8位于第一滑动槽61内的最后端。如图5b所示,当乘员向后躺靠时,坐垫12向前转动(如图5b所示,从汽车座椅1的右侧来看,坐垫12向前转动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驱动齿轮72沿着轮齿52转动爬升,驱动齿轮72的高度沿着轮齿52升高,同时第二轴71高度沿着第二滑动槽51升高,侧板4前端的高度升高,坐垫12前端的高度也随之升高;侧板4前端的转动带动侧板4的后端转动,同时带动第一轴8沿着第一转动槽61滑动,第一轴8的高度沿着第一滑动槽61降低,侧板4后端的高度降低,坐垫12后端的高度连同靠背11的高度也随之一起降低。而且,在坐垫12转动期间,坐垫12与靠背11之间不发生相对运动,坐垫12带动靠背11一起绕汽车座椅1的转动中心线10转动,靠背11在转动过程中向后倾倒,以达到乘员向后躺靠的目的。同时驱动齿轮72具有锁止功能,当汽车座椅1在转动过程中停止转动时,驱动齿轮72与轮齿52之间能够形成锁止状态,使汽车座椅1保持固定不动。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汽车座椅1的H(R)点101位于汽车座椅1的转动中心线10上,即汽车座椅1可绕其H(R)点101所在的轴线转动。
具体地,汽车座椅1的H点指在二维或三维人体模型样板中,人体躯干与大腿的连接点,即胯点(HipPoint);汽车座椅1的R点指座椅参考点,座椅参考点是指座椅制造厂规定的设计基准点。在工程设计阶段,汽车座椅1的H点与汽车座椅1的R点重合,H(R)点101位于坐垫12的上方位置。本实施例通过设计使得汽车座椅1可绕其H(R)点101所在的轴线转动,符合人体结构,当汽车座椅1向前转动时,乘员的腿部位置向上抬高,头部位置向下降低,整个人体躯干绕汽车座椅1的H(R)点101转动,乘员的乘坐姿态不发生改变,以减少人体在转动时的不适,提升了汽车座椅1乘坐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齿板5与支撑板6在汽车座椅1的左右方向上相互错开且平行设置,齿板5和支撑板6分别位于侧板4的两侧,使侧板4夹在齿板5与支撑板6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7安装在侧板4的第二端的内侧,齿板5设置在侧板4的第二端的外侧,以减小元件的占用空间。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齿板5也可以设置在侧板4的内侧,驱动电机7设置在侧板4的外侧,在此不作限定。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侧板4的第二端设有第一通孔41和第二通孔42,第二轴71穿过第一通孔41后***第二滑动槽51内,驱动齿轮72穿过第二通孔42后与轮齿52啮合。
在本实施例中,轮齿52设置在齿板5的一个倾斜的侧边上,第二通孔42的位置与轮齿52的位置相对应,使驱动齿轮72穿过第二通孔42后能与轮齿52啮合。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7还具有固定支架75,固定支架75设置在齿板5的外侧,使齿板5夹在固定支架75与侧板4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7还具有至少一固定杆73,侧板4的第二端还设有至少一第三通孔43,固定杆73穿过第三通孔43后与固定支架75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支架75上设有第四通孔751,第二轴71穿过第四通孔751后并在第二轴71的末端部上固定有第一螺母21,以防止第二轴71从第二滑动槽51内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支架75上还设有第五通孔752,驱动齿轮72的端面沿轴向设有凸杆721,凸杆721***第五通孔752内,以防止驱动齿轮72在转动时窜动。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支架75上还设有第六通孔753,固定杆73穿过第六通孔753后并在固定杆73的末端部上固定有第二螺母22,使驱动电机7固定在侧板4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73和第三通孔43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固定杆73与第二轴71之间呈三角形分布,使驱动电机7更稳定地固定在侧板4上。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轴71上套设有轴套711,轴套711穿设在第二滑动槽51内,且轴套711的轴向两端夹在固定支架75与侧板4之间,轴套711能够沿着第二滑动槽51滑动。
具体地,设置轴套711的目的在于:1、一般地,第二轴71的外表面加工有螺纹,轴套711套设在第二轴71上可防止第二轴71上的螺纹割伤第二滑动槽51;2、轴套711的外表面更加光滑,可使第二轴71更加顺畅地在第二滑动槽51内滑动;3、轴套711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可防止固定支架75与侧板4之间夹得太紧,以免影响第二轴71在第二滑动槽51内滑动。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轴套711还通过焊接固定在侧板4的侧壁上。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座椅转动机构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座椅转动机构3对称分布设置在坐垫12下方的左右两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座椅转动机构3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座椅转动机构3包括两个支撑板6、两个侧板4和一个第一轴8。两个支撑板6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第一轴8的相对两侧,两个侧板4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第一轴8的相对两侧,第一轴8的一端***固定在其中一个侧板4的穿孔44内,第一轴8的另外一端***固定在另外一个侧板4的穿孔44内,第一轴8同时***在两个支撑板6的第一滑动槽61内。
在本实施例中,侧板4位于支撑板6的外侧,侧板4的内侧壁与支撑板6的外侧壁相贴靠。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侧板4位于支撑板6的内侧,侧板4的外侧壁与支撑板6的内侧壁相贴靠。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8的相对两端分别套设有卡圈82,卡圈82环绕固定在第一轴8的外表面,卡圈8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圈82与两个侧板4一一对应,每个卡圈82抵靠在一个对应的侧板4的外侧壁上。
具体地,当卡圈82套设在第一轴8上后,由于卡圈82与第一轴8之间的摩擦力较大,故卡圈82能够固定在第一轴8上。同时,由于卡圈82抵靠在侧板4的外侧壁上,利用卡圈82与侧板4的外侧壁之间的摩擦力,可使卡圈82固定在侧板4的外侧壁上,即第一轴8与侧板4通过卡圈82固定连接。同时,穿孔44与第一轴8的外表面之间也存在摩擦力,能够进一步地使第一轴8固定在穿孔44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轴8与侧板4还可以通过焊接、卡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此处不作限定。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8的相对两端分别套设有垫片81,垫片81环绕固定在第一轴8的外表面,垫片8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垫片81与两个支撑板6一一对应,每个垫片81与一个对应的支撑板6的内侧壁相贴靠。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垫片81均位于两个支撑板6之间,垫片81套设在第一轴8上之后,再通过焊接固定在第一轴8上,两个垫片81一一对应贴靠在两个支撑板6的内侧壁上,以防止第一轴8在汽车座椅1转动时左右窜动。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座椅转动机构3的下方还设有滑轨支撑支架13和滑轨14,齿板5和支撑板6均固定在滑轨支撑支架13上,滑轨支撑支架13能够沿着滑轨14前后滑动,以实现汽车座椅1前后滑动的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1,当坐垫12向前转动时,坐垫12与靠背11之间不发生相对运动,靠背11和坐垫12一起绕汽车座椅1的转动中心线10转动,以达到汽车座椅1能够绕汽车座椅1的转动中心线10整体转动的效果。同时,当坐垫12向前转动时,坐垫12前端的高度升高,坐垫12后端的高度连同靠背11的高度一起降低,同时靠背11在转动过程中向后倾倒,以达到乘员向后躺靠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1,解决了汽车座椅1向后调节倾倒时,靠背11与坐垫12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问题,可保证汽车座椅1在转动时乘员乘坐姿态的一致性,提升了汽车座椅1乘坐的舒适性和汽车座椅1的档次,可适用于各种车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汽车座椅,包括靠背(11)和与所述靠背(11)连接的坐垫(12),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12)下方设有座椅转动机构(3),所述座椅转动机构(3)包括侧板(4)、齿板(5)、支撑板(6)、驱动电机(7)和第一轴(8),所述侧板(4)与所述坐垫(1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6)设置在所述侧板(4)的第一端,所述齿板(5)设置在所述侧板(4)的第二端;
所述支撑板(6)设有第一滑动槽(61),所述侧板(4)的第一端设有穿孔(44),所述第一轴(8)***在所述穿孔(44)和所述第一滑动槽(61)内,且所述第一轴(8)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滑动槽(61)滑动;
所述驱动电机(7)安装在所述侧板(4)的第二端,所述驱动电机(7)具有第二轴(71)和驱动齿轮(72);
所述齿板(5)设有第二滑动槽(51),所述第二轴(71)***在所述第二滑动槽(51)内,且所述第二轴(71)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滑动槽(51)滑动;
所述齿板(5)上设有轮齿(52),所述驱动齿轮(72)与所述轮齿(52)啮合;
所述齿板(5)与所述支撑板(6)在所述汽车座椅(1)的左右方向上相互错开且平行设置,所述齿板(5)和所述支撑板(6)分别位于所述侧板(4)的两侧,使所述侧板(4)夹在所述齿板(5)与所述支撑板(6)之间;
所述驱动电机(7)安装在所述侧板(4)的第二端的内侧,所述齿板(5)设置在所述侧板(4)的第二端的外侧;所述侧板(4)的第二端设有第一通孔(41)和第二通孔(42),所述第二轴(71)穿过所述第一通孔(41)后***所述第二滑动槽(51)内,所述驱动齿轮(72)穿过所述第二通孔(42)后与所述轮齿(52)啮合;
所述第一滑动槽(61)、所述第二滑动槽(51)和所述轮齿(52)均为圆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滑动槽(51)的圆心、所述第一滑动槽(61)的圆心和所述轮齿(52)的圆心均位于所述座椅(1)的转动中心线(10)上;相对于水平位置而言,所述第二滑动槽(51)的前端高于所述第二滑动槽(51)的后端,所述轮齿(52)的前端高于所述轮齿(52)的后端,所述第一滑动槽(61)的前端低于所述第一滑动槽(61)的后端;
当所述驱动电机(7)运转带动所述驱动齿轮(72)转动时,所述驱动齿轮(72)沿着所述轮齿(52)转动爬行,同时所述第一轴(8)和所述第二轴(71)分别沿着所述第一滑动槽(61)和所述第二滑动槽(51)滑动,使所述坐垫(12)和所述靠背(11)一起绕所述汽车座椅(1)的转动中心线(10)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7)还具有固定支架(75),所述固定支架(75)设置在所述齿板(5)的外侧,使所述齿板(5)夹在所述固定支架(75)与所述侧板(4)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7)还具有至少一固定杆(73),所述侧板(4)的第二端还设有至少一第三通孔(43),所述固定杆(73)穿过所述第三通孔(43)后与所述固定支架(75)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75)上设有第四通孔(751)、第五通孔(752)和第六通孔(753),所述第二轴(71)穿过所述第四通孔(751)后并在所述第二轴(71)的末端部上固定有第一螺母(21),所述驱动齿轮(72)的端面沿轴向设有凸杆(721),所述凸杆(721)***所述第五通孔(752)内,所述固定杆(73)穿过所述第六通孔(753)后并在所述固定杆(73)的末端部上固定有第二螺母(22)。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71)上套设有轴套(711),所述轴套(711)穿设在所述第二滑动槽(51)内,且所述轴套(711)的轴向两端夹在所述固定支架(75)与所述侧板(4)之间,所述轴套(711)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滑动槽(51)滑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轮齿(52)设置在所述齿板(5)的一个倾斜的侧边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转动机构(3)的下方还设有滑轨支撑架(13)和滑轨(14),所述齿板(5)和所述支撑板(6)均固定在所述滑轨支撑架(13)上,所述滑轨支撑架(13)能够沿着所述滑轨(14)前后滑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转动机构(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座椅转动机构(3)对称分布设置在所述坐垫(12)下方的左右两侧。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
CN202080099569.1A 2020-12-08 2020-12-08 汽车座椅及汽车 Active CN1153799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34694 WO2022120608A1 (zh) 2020-12-08 2020-12-08 汽车座椅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79964A CN115379964A (zh) 2022-11-22
CN115379964B true CN115379964B (zh) 2023-09-26

Family

ID=81974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9569.1A Active CN115379964B (zh) 2020-12-08 2020-12-08 汽车座椅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79964B (zh)
WO (1) WO20221206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82508A (zh) * 2023-12-07 2024-01-12 浙江嘉丰汽车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的高强度支撑支架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86793A (ja) * 1993-12-27 1995-07-25 Nhk Spring Co Ltd スライド・チルトシート
JPH07315084A (ja) * 1994-05-27 1995-12-05 Araco Corp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長可変機構
JPH0920163A (ja) * 1995-07-06 1997-01-21 Fuji Kiko Co Ltd 自動車用シートリフター
CN1615097A (zh) * 2002-01-18 2005-05-11 萨巴斯蒂安·阿拉姆布鲁埃切夫里亚 躺椅
CN101462506A (zh) * 2007-12-18 2009-06-2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锁定车辆的双重折叠座椅的装置
CN110395156A (zh) * 2019-08-08 2019-11-01 上海艾缔亚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齿板加滑槽驱动的可收纳电动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33936B2 (en) * 2006-08-24 2009-05-1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86793A (ja) * 1993-12-27 1995-07-25 Nhk Spring Co Ltd スライド・チルトシート
JPH07315084A (ja) * 1994-05-27 1995-12-05 Araco Corp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長可変機構
JPH0920163A (ja) * 1995-07-06 1997-01-21 Fuji Kiko Co Ltd 自動車用シートリフター
CN1615097A (zh) * 2002-01-18 2005-05-11 萨巴斯蒂安·阿拉姆布鲁埃切夫里亚 躺椅
CN101462506A (zh) * 2007-12-18 2009-06-2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锁定车辆的双重折叠座椅的装置
CN110395156A (zh) * 2019-08-08 2019-11-01 上海艾缔亚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齿板加滑槽驱动的可收纳电动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79964A (zh) 2022-11-22
WO2022120608A1 (zh) 202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76581B1 (en) Vehicle seat
JP2019182213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811485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5517431A (ja) 車両シート
KR101592754B1 (ko) 자동차의 럼버 서포트 장치
JP2012066776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9172189A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10933787B2 (en) Head restraint follower
CN115379964B (zh) 汽车座椅及汽车
KR102244747B1 (ko) 차량용 무중력 시트
KR101785277B1 (ko) 시트 플랫화를 위한 시트쿠션 이동장치
KR102540545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 회전 장치
JP2017165263A (ja) 車両後部座席乗員用頭部支持装置
KR101956985B1 (ko) 차량용 프런트시트의 틸팅장치
JP4499856B2 (ja) シート高さ調整装置
JPS6338046A (ja) 車両用シ−トのア−ムレスト
KR102309253B1 (ko) 이중 기어를 이용한 시트쿠션 익스텐션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시트쿠션
JP201020203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100346472B1 (ko) 자동차의 시트백 측부 높낮이 조절장치
JP2005306322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KR100551769B1 (ko) 자동차의 시트트랙 연동형 시트 틸트장치
JP5381077B2 (ja)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JPH0130928Y2 (zh)
KR19990005107A (ko) 자동차의 시트
JP2001238753A (ja)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