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417C - 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及*** - Google Patents

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417C
CN1153417C CNB02146040XA CN02146040A CN1153417C CN 1153417 C CN1153417 C CN 1153417C CN B02146040X A CNB02146040X A CN B02146040XA CN 02146040 A CN02146040 A CN 02146040A CN 1153417 C CN1153417 C CN 115341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uter
subsystem
test
break
protoc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4604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04268A (zh
Inventor
吴建平
崔勇
徐恪
徐明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B0214604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417C/zh
Publication of CN1404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04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4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41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及***属于互联网大规模路由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以分布式实时操作***作为开发平台的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拓扑模型的路由器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它针对一个实际的被测路由器,将穿通-末端网络拓扑模型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路由器,每条边代表路由器之间的实际链路,进而根据上述被测路由器的端口数目及实际使用要求,在上述拓扑结构中找一个适当的节点来代表上述被测路由器,从而使得其他所有节点与上述被测路由器交互路由信息,以使上述被测路由器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网络环境中进行路由协议测试。与现有技术相比,它可以提供基于完整网络模型的互联网大规模路由测试功能。

Description

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及***
技术领域
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及***属于互联网大规模路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由协议实现和互联网拓扑结构模拟以及大规模路由交互的测试技术。
背景技术
路由技术是Internet的核心,有关路由方面的研究工作通常建立在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的基础上。例如,Sidhu等通过模拟实验说明,当输入队列有限时,在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路由协议中,代表路由器的选举和洪泛过程的竞争将导致抖动。Basu等在一个实际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拓扑结构下,通过模拟实验详细研究了OSPF协议的稳定性。Ye等基于队列模型和在线模拟实验,研究了OSPF度量的动态优化方法。Shaikh等使用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网络拥塞对路由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并使用测试仪在简单拓扑模型下验证了分析结果。此外,研究者们还设计实现了实验床来提供路由算法评价和比较的平台,在使用实验床前需要设定所使用的路由算法和网络负载,并逐个配置网络的节点和链路。总的来说,上述研究或者建立在理论分析上,或者建立在以模型为基础的模拟实验上,缺乏对实际***的测量和分析。其结果对实际***是否适用,依然需要实践来进一步验证。
此外,还有一部分研究是基于测量实际Internet的。例如,经过2年的被动测量和主动错误注入,Labovitz等发现在一次Internet域间路由错误后,需要几十分钟才能再次达到路由一致性。然而这类研究方法不但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可能对现有网络产生一定的破坏性,因此不宜大范围的广泛开展。
为了验证真实***的特性,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测试***,并与实际被测***互联,进行测试。例如,一种网络仿真器使用快速并行离散事件模拟内核,提供了一种IP层网络仿真的手段。与此类似,另外一种仿真器在模拟IP分组从源到目的地的传输时,可以设置固定的延迟与实际***交互。Noble等基于跟踪调节(Trace Modulation)技术,研究了实际无线网络中端到端特性的重现方法,并保证这种技术对被测***所收发的数据透明。虚拟网络互联测试床主要面向网络模拟器支持下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这些研究注重于网络中IP分组的转发,而缺乏对路由分组的考虑,更没有涉及路由协议的交互特性。
以上众多研究中,还没有看到将路由协议与网络拓扑模型二者相结合用于路由协议测试的先例。对路由协议的研究往往从模拟的角度出发,而网络拓扑模型的研究则只注重端到端特性等,对网络核心设备的路由特性缺乏考虑。虽然某些商用测试仪产品中虽然包括了路由协议测试功能,但是由于缺乏对Internet拓扑结构模型的支持,测试***各个端口之间也缺乏配合,它们也无法提供完善的Internet路由测试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路由协议测试的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及***。
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以分布式实时操作***作为开发平台的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拓扑模型的路由器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它针对一个实际的被测路由器,将穿通—末端网络拓扑模型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路由器,每条边代表路由器之间的实际链路,进而根据上述被测路由器的端口数目及实际使用要求,在上述拓扑结构中找一个适当的节点来代表上述被测路由器,从而使得其他所有节点与上述被测路由器交互路由信息,以使上述被测路由器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网络环境中进行路由协议测试。它依次含有以下步骤:
(1)根据实际的被测路由器,使用穿通—末端网络拓扑模型,配置将要模拟的网络规模以及各层之间的互联关系;
(2)模拟产生相应的大规模网络拓扑模型;
(3)根据上述被测路由器的端口数目和节点类型,定位上述被测路由器所处的层次;
(4)判断上述网络拓扑模型中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上述被测路由器,若没有,则返回步骤(2);
(5)否则,把上述网络拓扑模型映射为面向由多个自治***AS而各个自治***AS内部使用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协议构成的互联网结构;
(6)根据OSPF协议要求,第5类链路状态广告LSA产生子***把本自治***外的链路状态信息转化成第5类链路状态广告,并发送给与被测路由器直接连接的节点所对应的协议测试子***;
(7)选择一个与上述被测路由器所在位置的穿通域节点相连接的节点的端口为当前端口;
(8)在上述被测路由器所在的AS内,第4类LSA产生子***为每个AS边界路由器产生第4类链路状态广告LSA,并将这些LSA发送给当前接口所对应的协议测试子***;
(9)为当前接口确定对应的AS内部其他路由器,第1~3类链路状态广告LSA产生子***据此根据协议要求形成第1~3类链路状态广告,并发送给相应的协议测试子***;
(10)各链路状态广告子***经各自协议测试子***向上述被测路由器发送LSA描述分组;
(11)上述被测路由器接收到相应的描述分组后,发送LSA请求分组,而协议测试子***接收到请求分组后,发送相应的LSA更新分组,同时开始对每个链路状态更新过程计时;
(12)协议测试子***在接收到相应的LSA确认分组后,计时结束;
(13)按步骤(7)~(12)处理上述被测路由器的所有端口;
(14)统计平均延迟时间并输出;
(15)结束。
其中步骤(5)所述的穿通—末端域拓扑模型TS与互联网结构的映射关系如下:
TS拓扑模型——面向BGP、OSPF的互联网
整个拓扑模型——互联网
一个穿通域及其所连接的所有末端域——一个自治***
连接不同穿通域的链路——BGP交互链路
穿通域——OSPF主干区域
末端域——OSPF非主干区域
连接不同穿通域的节点——AS边界路由器
穿通域中的节点——OSPF域边界路由器
末端域中的节点——OSPF区域内路由器
连接不同末端域的链路——OSPF虚拟链路。
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的***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互联网路由测试***IRTS,它含有:拓扑生成子***;控制上述拓扑生成子***并与它的数据输出端相连的被测路由器选取子***;与上述被测路由器选取子***的数据输出端相连的共5个类别的链路状态广告产生子***LSA1~LSA5;与上述LSA产生子***的数据输出端分别相应连接且与被测路由器进行路由协议交互的N个协议测试子***,其中N为被测路由器的端口数;分别控制着上述拓扑生成子***、被测路由器选取子***和N个协议测试子***的操作和管理OAM子***。
实验证明它达到了预期目的:基于网络模型来实现路由协议的测试。
附图说明
图1.穿通—末端网络拓扑模型
图1中:1为穿通域;2为末端域;3为连接多个穿通域的末端域。
图2.互联网拓扑结构图
图3.图2中节点a的细化图:IF为接口。
图4.互联网路由总体流程图。
图5.描述实例所用的互联网路由总体流程图。
图6.互联网路由测试***IRTS总体结构及其与被测路由器RUT的连接图。
图7.高维有序联邦数据结构图。
图8.实际举例的所模拟的网络拓扑图。
图9.应答延迟与网络规模的关系。
图10.对数坐标下的高维曲线回归。
图11.RUT选取算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实际网络设备(路由器)在投入运行前,往往需要按照其使用的方法进行实际测试。然而,如果直接将其放入实际大规模网络环境中测试,那么一旦该路由器不合要求,则可能会对实际网络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基于将Internet网络拓扑图模拟与路由协议实现相结合的思想,设计实现了Internet路由测试***IRTS(Intemet Routing TestingSystem),其流程图如图4所示。
针对一个实际的被测路由器(Router Under Test简写为RUT),我们首先模拟出一个类似于实际网络的大规模网络拓扑结构,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路由器,每条边代表路由器之间的链路。然后,我们看该RUT将如何真正应用在实际环境中,包括RUT的端口数目和端口所在的网络级别。进而根据RUT的实际应用要求,配置我们的***,从而在所模拟的网络中找一个适当的节点来代表这个RUT,而路由测试***则模拟剩下的其他所有节点(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路由器)来与RUT交互路由信息。这样,在RUT看来,RUT本身处在一个大规模网络环境中,而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模拟的环境。因此,如果RUT能够在这个一个模拟的大规模网络环境在正常、稳定的运行,那么说明RUT也能够按照这种应用方式在实际网络中正常运行。
下面,我们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说明该***是如何按照流程图工作的。举例说明如图8所示。首先配置所要模拟的网络拓扑图:穿通域的数目Tranist=1;每个穿通域所包含穿通域节点的平均个数Tnode=1;每个穿通域节点所连接末端域的平均个数Stub=2;每个末端域所包含末端域节点的平均个数Snode=1。这样,拓扑图所包含的节点总数为:(Transit×Tnode)×(Stub×Snode+1)=3,即如图2中的网络拓扑图。然后我们配置RUT的类型为:具有分别属于不同区域的两个端口,那么我们只能选择节点a为RUT,进而我们分别模拟节点b和节点c的路由行为,向节点a发送路由信息,从而使得节点a处于我们所模拟的网络拓扑结构中,实现网络路由测试。
作为研究原型***,目前IRTS只实现了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测试,***结构如图6所示,包括操作和管理(Operation And Management,简称OAM)子***、拓扑生成子***、RUT选择子***、链路状态广告(Link State Advertisement,简称LSA)产生子***和协议测试子***。
OAM子***控制、协调和根据用户要求配置其他子***,包括随机网络拓扑图的参数、RUT的参数、OSPF的配置等。拓扑生成是在适当网络拓扑模型的基础上,模拟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层次化随机网络拓扑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前Internet的拓扑结构。为提高***的可扩展性(如以后采用其他拓扑模型),拓扑生成的结果以GB格式存储。RUT选择子***读取以GB格式存储的拓扑图,并根据OAM配置,在拓扑图中选取适当的节点作为RUT,同时配置所有节点各个端口的IP地址。如果在当前的拓扑图中没有满足RUT配置条件的节点,则通知拓扑生成子***重新产生拓扑图。LSA产生子***则根据RUT在拓扑图中的具***置,为每个与RUT直接相连的节点产生特定的LSA,并发送给相应的协议测试子***。在IRTS中同时运行多个协议测试子***,每个协议测试子***代表一个节点,在实现路由协议交互的基础上,向RUT发送LSA产生子***所产生的LSA。其中,每个协议测试子***独立的仿真一台路由器的路由行为,完成相应的路由交互功能,从而在RUT看来是一个功能完整的路由器。每个协议测试子***进行正常路由交互的基础上,有上层子***(LSA产生子***)控制发送模拟的LSA,从而使每个协议测试子***仿真一个网络。
接着,我们将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详细描述:
1.网络拓扑映射问题
为了提高路由的可扩展性,目前Internet主要采用层次化的路由体系结构:首先将Internet分成多个自治***AS(Autonomous System),AS之间主要采用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Protocol,简称BGP);AS内部使用OSPF协议或者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简称RIP)。RIP协议应用在小型网络中,本文主要探讨BGP和OSPF路由协议对应的拓扑结构。对于采用OSPF协议的AS,通常又划分成若干个区域(Area),由主干(Backbone)区域中的节点(主干节点)连接下层的各个区域。这样,Internet被人为的划分成三层:即AS、区域、节点。如图2所包含的自治***AS1中有5个区域:A0到A4,其中A0为主干。
需要指出,BGP和OSPF对网络的划分方式并不相同:对于BGP而言,每个节点属于一个AS;而对于OSPF而言,路由器的每个端口属于一个区域。所谓一个路由器的端口,就是该路由器用来连接其他路由器的插口或者出口。例如,图2中节点c属于AS1;而节点a连接节点b、c、d、e的四个端口IF1、IF2、IF3、IF4中,IF1和IF2属于区域A0,而IF3属于A2,IF4属于A1,因此节点a并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区域,这样的节点称为区域边界路由器,即该节点的多个端口属于不同的区域。
由于不同的拓扑模型导致模拟和生成的拓扑图不同,而路由协议及算法的性能很可能依赖于所应用的拓扑环境。因此为了测试在真实网络环境下的路由特性,需要选取与Internet拓扑结构相同的拓扑模型。目前常用的网络拓扑模型包括以下几种:1)简单规则的拓扑结构,如星型连接、环型连接、树型连接、网格结构等;2)众所周知的拓扑结构,如ARPAnet、NFSnet、MCI主干域等;3)随机生成的拓扑结构。随着Internet不断自由发展,其结构与任何一种特定的结构都有了很大的差别;同时,为了模拟Internet的随机动态性,我们选用第3种类型,即随机拓扑模型。GT-ITM是一个典型的随机拓扑图生成工具,它可以产生基于平面随机模型、N层次模型和穿通-末端模型的随机拓扑图。其中,如图1所示穿通-末端(Transit-Stub)TS模型较能代表当前的Internet结构,因此我们选用这种模型。
图中每个深色椭圆代表一个穿通域(Transit Domain),每个浅色的圆圈代表一个末端域(Stub Domain),从而提供了层次化的Internet结构。该模型可设置如下参数:穿通域的数目T;每个穿通域所包含穿通域节点的平均个数N1;每个穿通域节点所连接末端域的平均个数K;每个末端域所包含末端域节点的平均个数N2。这样,拓扑图所包含的节点总数为:(T×N1)×(K×N2+1)。当节点的度数不太大时,节点数与网络中子网的个数规模相当。
该模型提供了一个具有三层结构的拓扑图,每一层本身可以采用平面随机图的控制方式进行控制,并且支持对穿通域、末端域的各种配置以及相互关系的控制,具有较强的模型和参数设置能力。
按照不同的层次,Internet拓扑结构可以分为多种。例如,从数据链路层来看Internet为平面结构,从BGP和RIP来看Internet为两层结构,而从BGP和OSPF来看Internet具有三层结构。因此,需要将上述TS模型对应到面向BGP和OSPF的Internet拓扑结构中,如表1所示。通过这样的对应关系,并除去同时连接了多个穿通域的末端域,我们完成了TS拓扑模型到Internet拓
表1 TS模型与Internet的对应关系
TS拓扑模型 面向BGP、OSPF的Internet
整个拓扑模型 Internet
一个穿通域及其所连接的所有末端域 一个自治***
连接不同穿通域的链路 BGP交互链路
穿通域 OSPF主干区域
末端域 OSPF非主干区域
连接不同穿通域的节点 AS边界路由器
穿通域中的节点 OSPF域边界路由器
末端域中的节点 OSPF区域内路由器
连接不同末端域的链路 OSPF虚拟链路
扑结构的转换。
2.被测节点选取问题
为了测试RUT在Internet中的路由交互特性,必须根据RUT的实际使用方式配置IRTS,包括RUT端口个数、每个端口在Internet中的地位(如所属区域)、IP地址等。例如,要求RUT具有四个端口,并且主干区域中有两个端口、其他两个区域中各有一个端口,则可以选择图2中的节点a为RUT。这时,IRTS共运行4个协议测试子***,分别仿真节点b、c、d、e的路由行为,从而在路由层面上实现整个Internet的网络拓扑信息交互。
进行RUT选取时,采用如图7所示高维有序链表数据结构。针对拓扑图中的某个节点N,查看其所有的端口,并按照这个节点所连接的区域分类排序:将属于同一个区域的所有端口用链表连接起来,再将区域按照所拥有端口的多少排序(主干区域排在首位),从而得到节点N的高维有序链表LN。RUT选取算法如图11所示,其中CAL(N)为计算节点N的高维有序链表LN;当参数为RUT时,则计算结果为RUT所对应的高维有序链表LRUT。与计算LN的方法类似,首先按照RUT的实际使用方法来配置RUT,即配置RUT有多少个区域,每个区域所拥有的端口数量,从而计算RUT所对应的高维有序链表LRUT。然后与拓扑图中每个节点所对应的LN比较,直到找到一个节点LRUT与LN匹配,即LRUT与LN所包含的区域数目相同、并且每个区域内的端口数目相同。函数CAL(N)的计算复杂度为O(If2),RUT选取算法总的复杂度为O(K×If2),其中K为拓扑图中节点的数目,If为任一节点所具有的端口数目的最大值。由于通常拓扑图具有大量相似的节点,往往不需遍历所有的节点就可能找到适合RUT配置的节点,因此上述复杂度为最差情况(RUT选取失)的时间复杂度。
选取适当的节点作为RUT后,还需要为整个网络各个节点的端口配置IP地址。由于OSPF不使用IP地址聚集策略,因此为了简便起见,用户只需要配置RUT和IRTS端口的IP地址,而网络模型内部地址则自动生成。算法首先设置RUT及其相邻的端口IP地址,然后逐个检查每个节点,设置该节点的端口以及所直接连接的对方端口的IP地址。为节省地址空间以适应大规模网络模型的需求,每条链路使用一个掩码为255.255.255.252的子网,链路的两个端口分别使用这个子网中的两个可用主机地址。
基于上述技术,清华大学成功研制了分布式的Internet路由测试***IRTS,并实现了强度测试。该***使用基于Compact PCI总线的分布式多处理机,选择分布式实时操作***VxWorks作为开发平台。其主控板使用Motorola MPC750处理器,运行OAM子***、拓扑生成子***、RUT选择子***和LSA产生子***。线卡使用Motorola 860处理器,主要运行协议测试子***,线卡使用FPGA实现了多种以太接网和广域网端口,包括千兆以太网端口,百兆以太网端口和2M同步端口。
使用所设计实现的IRTS为实验床,通过测试CISCO2600路由器在Internet中启动时的路由交互过程,我们对CISCO2600路由器进行了强度测试。测试过程假设在RUT启动时,网络其他路由器交互状况良好,每个路由器具有相应的路由表和链路状态信息库。测试过程实现了整个网络与RUT之间的大规模高速OSPF路由交互。通过测量分析其交互特性,我们得到了RUT的OSPF实现的计算复杂度和容量支持上限。实验说明IRTS很好的实现了***设计目标。
图9表示了测试过程中链路状态广告(LSA)的应答延迟与网络规模之间的关系。Y轴表示IRTS***发出一条LSA到收到相应应答之间延迟D的数学期望E(D),X轴N代表所使用的网络规模,即子网个数。
首先对这个图定性分析。在规模N<4000时,Y=E(D)=F(N)为自变量N的递减函数。这说明根据协议标准,RUT的OSPF实现在接收到链路状态信息后,进行延迟应答(DelayedAcknowledge)。在这种应答过程中,RUT接收到一个LSA时,并不立刻发送Ack分组应答,而是等待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是收到一定数量(应答门限)的LSA后,再产生一个应答报文确认这些LSA,从而为节省带宽、增加网络处理能力。但由于LSA的数量有限,交互过程的最后总有一部分尚未应答的LSA其数量没有达到RUT应答门限,因此RUT会处在等待状态,期望收到更多的LSA,直到超时。这部分LSA的延迟较大,我们称这种由于延迟应答而导致延迟很大的LSA为处在等待状态的LSA。而在这之前的LSA由于接收速度非常快,等待时间与RUT的处理时间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认为这些LSA是没有等待延迟的。随着LSA的数目增大,处于等待状态的LSA在所有LSA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减小,因此E(D)随着N的增加而减小。
当N不断增大时,由于RUT不断进行链路状态数据库操作、计算最短路径树,以及计算规模也不断扩大,RUT处理器负荷增大,处理时间增加,表现为不能够及时确认收到的LSA,因此E(D)随N的增加而增加。
下面采用统计模型定量分析图9的数据。由于N的变化范围较大,首先对N取对数,令横坐标X=ln(N),纵坐标Y=E(D),在对数座标图上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如图10所示。图中分别进行了二次、三次和四次曲线回归。可以看出,四次曲线回归较逼近测试数据,说明RUT的可扩展性较高,能够较好的适应大规模网络环境,其性能E(D)∝O((lnN)4)。该四次曲线方程为:
E(D)=0.0160(lnx)4-0.4082(lnx)3+3.8641(lnx)2-16.4158(lnx)+28.8157
由上述经验公式外推,可以估算出N为其他数值时RUT的LSA应答延迟时间的数学期望。例如当N=43,000时,E(D)=5.10s。由于协议标准规定,如果5秒内没有收到确认信息就重新发送更新分组,因此这时由于RUT的处理速度跟不上而导致大量的LSA重新传送。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不仅会浪费大量带宽,而且会对RUT造成严重的负担,导致RUT效率急剧下降甚至失效,因此可以认为这是RUT所能承受的路由表项数目的上限。
由此可见,本发明达到了基于网络模型实现路由协议测试的预期目的。

Claims (3)

1.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使用了随机生成的穿通—末端拓扑模型TS,其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以分布式实时操作***作为开发平台的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拓扑模型的路由器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它针对一个实际的被测路由器,将穿通—末端网络拓扑模型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路由器,每条边代表路由器之间的实际链路,进而根据上述被测路由器的端口数目及实际使用要求,在上述拓扑结构中找一个适当的节点来代表上述被测路由器,从而使得其他所有节点与上述被测路由器交互路由信息,以使上述被测路由器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网络环境中进行路由协议测试;它依次含有以下步骤:
(1)根据实际的被测路由器,使用穿通—末端网络拓扑模型,配置该网络规模以及各层之间的互联关系;
(2)产生相应的大规模网络拓扑模型;
(3)根据上述被测路由器的端口数目和节点类型,定位上述被测路由器所处的层次;
(4)判断上述网络拓扑模型中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上述被测路由器,若没有,则返回步骤(2);
(5)否则,把上述网络拓扑模型映射为面向由多个自治***AS而各个自治***AS内部使用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协议构成的互联网结构;
(6)根据OSPF协议要求,第5类链路状态广告LSA产生子***把本自治***外的链路状态信息转化成第5类链路状态广告,并发送给与被测路由器直接连接的节点所对应的协议测试子***;
(7)选择一个与上述被测路由器所在位置的穿通域节点相连接的节点的端口为当前端口;
(8)在上述被测路由器所在的AS内,第4类LSA产生子***为每个AS边界路由器产生第4类链路状态广告LSA,并将这些LSA发送给当前接口所对应的协议测试子***;
(9)为当前接口确定对应的AS内部其他路由器,第1~3类链路状态广告LSA产生子***据此根据协议要求形成第1~3类链路状态广告,并发送给相应的协议测试子***;
(10)各链路状态广告子***经各自协议测试子***向上述被测路由器发送LSA描述分组;
(11)上述被测路由器接收到相应的描述分组后,发送LSA请求分组,而协议测试子***接收到请求分组后,发送相应的LSA更新分组,同时开始对每个链路状态更新过程计时;
(12)被测路由器按照OSPF协议规定在接收到LSA更新分组后将发送LSA确认分组,协议测试子***在接收到相应的LSA确认分组后,计时结束;
(13)按步骤(7)~(12)处理上述被测路由器的所有端口;
(14)统计平均延迟时间并输出;
(15)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骤(5)所述的穿通—末端域拓扑模型TS与互联网结构的映射关系如下:
TS拓扑模型——面向BGP、OSPF的互联网;
整个拓扑模型——互联网;
一个穿通域及其所连接的所有末端域——一个自治***;
连接不同穿通域的链路——BGP交互链路;
穿通域——OSPF主干区域;
末端域——OSPF非主干区域;
连接不同穿通域的节点——AS边界路由器;
穿通域中的节点——OSPF域边界路由器;
末端域中的节点——OSPF区域内路由器;
连接不同末端域的链路——OSPF虚拟链路。
3.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的***,其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互联网路由测试***IRTS,它含有:拓扑生成子***、被测路由器选取子***、链路状态广告产生子***LSA1~LSA5、协议测试子***、操作和管理OAM子***,其中被测路由器选取子***控制上述拓扑生成子***并与其数据输出端相连,链路状态广告产生子***与上述被测路由器选取子***的数据输出端相连并产生5个类别的链路状态广告,协议测试子***与上述LSA产生子***的数据输出端连接且与被测路由器进行路由协议交互,操作和管理OAM子***控制上述拓扑生成子***、被测路由器选取子***、链路状态广告产生子***和协议测试子***。
CNB02146040XA 2002-10-25 2002-10-25 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及***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3417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2146040XA CN1153417C (zh) 2002-10-25 2002-10-25 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2146040XA CN1153417C (zh) 2002-10-25 2002-10-25 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4268A CN1404268A (zh) 2003-03-19
CN1153417C true CN1153417C (zh) 2004-06-09

Family

ID=4750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4604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3417C (zh) 2002-10-25 2002-10-25 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41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7606C (zh) * 2003-03-20 2008-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网关节点转发能力测试的方法
JP4231766B2 (ja) * 2003-10-24 2009-03-04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As間の経路制御を行う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4362481B2 (ja) * 2003-12-24 2009-11-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ネットワークトポロジー生成方法及びノード
CA2467945A1 (en) * 2004-05-20 2005-11-20 Fernando Cuervo Open service discovery and routing mechanism for configuring cross-domain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GB0416272D0 (en) * 2004-07-20 2004-08-25 British Telecomm Method of operating a network
CN100366003C (zh) * 2005-04-28 2008-0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仿真路由分析测试的装置及其方法
CN101286921B (zh) * 2007-05-16 2012-07-25 清华大学 互联网面向用户的跨域的端到端网络路由选择方法
CN101510870B (zh) * 2008-04-23 2012-03-21 北京德瑞海普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脚本和模块驱动的代码级网络协议仿真验证组织方法
CN102177683B (zh) * 2008-08-08 2014-04-09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端到端网络访问分析
CN101567818B (zh) * 2008-12-25 2011-04-20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四研究所 基于硬件的大规模网络路由仿真方法
CN101515899B (zh) * 2009-04-01 2012-05-23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路由生成方法和装置
CN101552694B (zh) * 2009-05-12 2011-07-20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装置及网络管理***
WO2011079463A1 (en) * 2009-12-31 2011-07-07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es for testing on-line services
CN101925102B (zh) * 2010-06-08 2012-10-17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一种采用以太网混杂模式的无线网络拓扑仿真方法
CN101867503B (zh) * 2010-06-09 2012-12-26 清华大学 一种跨域bgp路由策略部署的方法
CN101877675B (zh) * 2010-06-09 2014-04-16 清华大学 一种跨域bgp策略调控效果评估方法和装置vtgcs
CN102420797B (zh) * 2010-09-27 2014-10-22 北京***工程研究所 一种拓扑映射方法及***
CN102932116B (zh) * 2012-10-26 2015-06-17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状态通告信息确认方法和设备
CN103269294B (zh) * 2013-04-26 2016-08-17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于esb总线的消息路由的测试方法和***
CN104065573A (zh) * 2014-06-30 2014-09-24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多域光网络中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路由方法
CN108259387B (zh) * 2017-12-29 2020-12-22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交换机构建的交换***及其路由方法
CN113315647A (zh) * 2020-09-14 2021-08-27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仿真方法和装置
CN113193998B (zh) * 2021-04-27 2022-11-15 清华大学 网络仿真方法、可编程交换机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94732B (zh) * 2021-09-22 2023-08-11 上海观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部署仿真网络环境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192657A (zh) * 2022-12-29 2023-05-3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isis路由扩散模拟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4268A (zh) 2003-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3417C (zh) 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及***
Baumgart et al. OverSim: A flexible overlay network simulation framework
Zheng et al. Empower: A network emulator for wireline and wireless networks
Millberg et al. The Nostrum backbone-a communication protocol stack for networks on chip
CN103685583B (zh) 一种域名解析的方法和***
CN103179052B (zh) 一种基于接近度中心性的虚拟资源分配方法及***
CN103023967B (zh) 基于simics***模拟器的云计算仿真***及方法
CN104754640B (zh) 一种网络资源调度方法及网络资源管理服务器
Kumar et al. Ns3 simulator for a study of data center networks
Chen et al. DAC: Generic and automatic address configuration for data center networks
JP2012532481A (ja) 静的ルーティング・スキームに基づく並列コンピュータ・ネットワークの相互接続効率を評価するための方法とデバイス
Hsu et al. Virtual network mapping algorithm in the cloud infrastructure
Yuan et al. Lfti: A new performance metric for assessing interconnect designs for extreme-scale hpc systems
Zhu et al. IETF IoT 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or latency-sensitive use cases in building automation
CN110191382A (zh) 一种基于路径排序的虚链路优先映射方法
Schneider et al. An Oblivious Routing Congestion Simulator
Sadiku et 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and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on Performance of Computer Network
Reddy et 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different Network-on-Chip topologies
Zheng et al. Empower: A cluster architecture supporting network emulation
CN1305279C (zh) 核心网无状态的端到端多约束准入控制方法
Wang et al. Bus-based and NoC infrastructure performance emulation and comparison
Silva et al. Aco-based static routing for network-on-chips
Shirbhate et al. Improving existing 6LoWPAN RPL for content based routing
Tornero et al. A communication-driven routing technique for application-specific NoCs
Cui et al. An Internet routing emulation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