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27811A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27811A
CN115327811A CN202211052060.9A CN202211052060A CN115327811A CN 115327811 A CN115327811 A CN 115327811A CN 202211052060 A CN202211052060 A CN 202211052060A CN 115327811 A CN115327811 A CN 1153278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assembly
display module
display
electrod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520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文泣
王明龙
杨雁
钟彩娇
李俊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5206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2781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27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27811A/zh
Priority to US18/073,312 priority patent/US20240069370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23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a switchable viewing ang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31Polar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polariser or analyser ax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7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reflectors or 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4Arrangements combining different electro-active layers, e.g. electrochromic, liquid crystal or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显示模组包括背光组件和显示防窥组件,显示防窥组件位于背光组件的出光侧;显示防窥组件包括显示组件和防窥组件,防窥组件至少包括多个遮光部,多个遮光部沿平行于显示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排布;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二显示模式;在第一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工作,显示防窥组件的出光角度为α1;在第二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不工作,显示防窥组件出光角度为α2;其中,α1<α2。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本发明不仅可以实现宽视角显示模式和窄视角显示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效果,灵活度高,成本较低,而且还可以提升防窥模式下的防窥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无辐射等特点,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在当前的平板显示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市场上各种电子装置,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数字相机、计算机屏幕、笔记本电脑屏幕等,几乎都采用液晶显示屏幕作为其显示屏幕。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显示方式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同时用户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场景需要显示装置具有防窥功能,当用户处于有保密需求的开放式环境内,比如输入取款密码、乘坐公共交通观看私人信息或者商务谈判,则需要显示器具有较窄的视角,用于保护个人隐私。因此防窥显示技术作为一种隐私保护方式已经成为显示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重要热点问题之一。
现有技术中的防窥显示产品不仅制作成本较高,而且一般还具有在防窥模式下大视角观察显示画面时因漏光造成亮度偏高,防窥效果较差的问题。
因此,提供一种既可以实现高效的防窥效果,又可以降低成本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防窥显示模组成本高、防窥效果较差,影响使用效果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背光组件和显示防窥组件,显示防窥组件位于背光组件的出光侧;显示防窥组件包括显示组件和防窥组件,防窥组件至少包括多个遮光部,多个遮光部沿平行于显示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排布;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二显示模式;在第一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工作,显示防窥组件的出光角度为α1;在第二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不工作,显示防窥组件出光角度为α2;其中,α1<α2。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可以为液晶显示模组,显示模组至少包括背光组件和位于背光组件的出光侧的显示防窥组件,显示防窥组件包括显示组件和防窥组件,防窥组件用于控制显示模组的宽视角和窄视角之间的切换。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二显示模式,显示模组在第一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工作,需要启用防窥组件的防窥功能,显示防窥组件的出光角度仅为小角度的α1,仅在角度为α1范围内观察显示模组时可以观察到显示画面。显示模组第二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不工作,此时不启用防窥组件的防窥功能,显示防窥组件的出光角度为大角度的α2,在角度为α2的整个范围内观察显示模组时均可以观察到显示画面,从而可以通过控制防窥组件的防窥功能启用与否来控制显示模组的宽视角显示模式和窄视角显示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效果,灵活度高,成本较低。并且本发明设置防窥组件至少包括多个遮光部,可以使得显示模组在窄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下,通过遮光部的遮光作用,对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光线尤其是大于或等于45度视角下的光线进行遮挡,以降低大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时的亮度,有利于保证防窥模式下的防窥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相关技术中的显示模组和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窄视角显示模式下的亮度衰减曲线图对比图;
图5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多个遮光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7中的防窥组件在第二显示模式下的光线传输示意图;
图30是图27中的防窥组件在第一显示模式下的光线传输示意图;
图31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2中多个遮光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2中多个遮光部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的两类防窥技术包括白态防窥技术和黑态防窥技术,当显示装置具备防窥功能时,在大视角下采用最高灰阶画面亮度来实现防窥功能,从视觉效果上看,观察者在斜向大视角下观察到的是发白的显示画面,从而实现了显示模组在斜视角下观察呈白态,进而达到斜视角下防窥的目的,称为白态防窥。采用白态防窥技术的显示面板工艺复杂、成本高、视效差,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防窥功能,但是在大视角下针对常用的白底黑字画面仍然可以识别具体信息,防窥效果有待改善。因此相关技术中被广泛使用的是使得大视角下对应的视效为黑色的黑态防窥技术,即在大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时,观察到的是黑色画面。
但是现有技术中采用黑态防窥的显示模组制作成本较高,防窥模式下大视角观察时容易漏光造成大视角下(如超过45度或者超过60度的斜向视角下)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显示画面,即防窥效果较差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相关技术中会简单通过在液晶显示模组中制作光栅结构,通过光栅结构的遮光效应实现窄视角下的防窥显示效果。光栅结构虽然能够解决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漏光问题,但是其无法切换为宽视角显示模式。相关技术中仅通过光栅结构的遮光效应实现窄视角的显示模组,除非将其拆下,否则显示模组将一直处于窄视角状态下,在需要与人分享内容的场景,或只有自己一人无需防窥的场景下不便使用,降低了其使用方便程度,即此种设计仅可以实现防窥效果较好的窄视角显示模式,无法实现宽视角和窄视角之间的自由切换。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既可以实现实现宽窄视角之间自由切换,又可以实现高效的黑态防窥效果,降低成本。关于本申请提出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结合参考图1-图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包括:背光组件10和显示防窥组件20,显示防窥组件20位于背光组件10的出光侧10E;
显示防窥组件20包括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防窥组件20B至少包括多个遮光部20B1,多个遮光部20B1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的方向排布;
显示模组000包括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二显示模式;
在第一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20B工作,显示防窥组件20的出光角度为α1;
在第二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20B不工作,显示防窥组件20出光角度为α2;其中,α1<α2。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可以为液晶显示模组,显示模组000至少包括背光组件10和位于背光组件10的出光侧10E的显示防窥组件20,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背光组件10的出光侧10E可以理解为背光组件10的发出亮光的一侧表面,该背光组件10的出光侧10E发出的亮光用于作为显示防窥组件10的背光源使用。本实施例对于背光组件10的结构不作赘述,具体实施时,背光组件10可以为侧入式背光结构或者直下式背光结构中的任一种,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其结构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液晶显示模组中背光组件的结构进行理解。本实施例的位于背光组件10的出光侧10E的显示防窥组件20包括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其中,显示组件20A可以理解为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显示组件20A用于在背光组件10提供的背光光源的作用下显示所需画面。防窥组件20B用于控制显示模组000的宽视角和窄视角之间的切换。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可以叠置,即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可以堆叠形成显示防窥组件20,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之间可以通过光学胶等不影响光线传输的结构进行固定。可选的,可以设置显示组件20A位于防窥组件20B和背光组件10之间(如图2和图3所示),或者还可以设置防窥组件20B位于显示组件20A和背光组件10之间(未附图示意)。可选的,显示防窥组件20还可以为其他设计结构,如防窥组件20B设置于显示组件20A内部等(未附图示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显示防窥组件20包括的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的结构设计。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防窥组件20B可以包括用于调控光线出射角度的液晶盒,或者防窥组件20B也可以包括其他能够实现宽窄视角切换的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包括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二显示模式,其中第一显示模式可以理解为窄视角显示模式,即显示模组000在第一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20B工作,需要启用防窥组件20B的防窥功能,如控制防窥组件20B包括的液晶盒内液晶偏转的角度,使得在宽视角下观察到显示模组000的显示组件20A提供的显示画面为黑色,显示防窥组件20的出光角度仅为小角度的α1(如图2所示),仅在角度为α1范围内观察显示模组000时可以观察到显示画面。而第二显示模式可以理解为宽视角显示模式,即第二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20B不工作,此时不启用防窥组件20B的防窥功能,如控制防窥组件20B包括的液晶盒内液晶偏转的角度,使得在宽视角下也可以正常观察到显示模组000的显示组件20A提供的显示画面,显示防窥组件20的出光角度为大角度的α2,在角度为α2的整个范围内观察显示模组000时均可以观察到显示画面,从而可以通过控制防窥组件20B的防窥功能启用与否来控制显示模组000的宽视角显示模式和窄视角显示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效果,灵活度高。
防窥显示模组虽然采用了具有调光作用的液晶盒来实现宽窄视角的切换,但是往往会出现在窄视角显示模式下,以大视角的角度即斜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时容易看到漏光,造成大视角观察角度下亮度偏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的防窥组件20B设置为至少包括多个遮光部20B1,多个遮光部20B1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的方向(如图2和图3中示意的方向X)排布,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遮光部20B1可以由至少位于同一层的遮光结构形成(未附图示意),或者一个遮光部20B1也可以由位于不同层的多个遮光结构堆叠形成(如图2和图3中虚线框示意的遮光部20B1即由两个不同层的遮光结构堆叠形成);进一步可选的,本实施例的遮光部20B1可以采用不透光的、遮光性能较强的材料制作而成的条状或网状的结构,当遮光部20B1为条状结构时,多个遮光部20B1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的方向排布,可以实现显示模组000在一个方向(如图2和图3示意的图中的方向X)上的遮光效果,当遮光部20B1为网状结构时,多个遮光部20B1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的方向呈网状交叉排布,可以实现显示模组000在至少两个相交方向上的遮光效果,本实施例对于遮光部20B1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在防窥组件20B中至少设置遮光部20B1,可以与防窥组件20B的调光盒(如液晶调光盒)配合使用,不仅可以实现窄视角的第一显示模式和宽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还可以使得显示模组000在窄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下,通过遮光部20B1的遮光作用,对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光线尤其是大于或等于45度视角下的漏光光线(如图2中示意的带箭头的光线LP,该些光线LP可以理解为防窥模式下大视角的漏光光线,该些光线LP所在的视角范围即为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由于该光线LP与从显示模组的正上方观察到的正视角光线呈大于或等于45度的角度,因此在防窥模式下可以理解为大视角下的漏光光线)进行遮挡,以降低大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时的亮度,有利于保证防窥模式下的防窥效果。
如图4所示,图4是相关技术中的显示模组和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窄视角显示模式下的亮度衰减曲线图对比图,图4中的虚线L1表示相关技术中的采用具有调光作用的液晶盒来实现宽窄视角切换的显示模组在窄视角显示模式下的亮度衰减曲线,图4中的实线L2表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窄视角显示模式下的亮度衰减曲线,图4中的横坐标表示视角角度,0度表示在显示模组的正上方观察显示画面,0度两侧的负角度和正角度分别表示在显示模组的左右两侧即斜向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图4中纵坐标表示亮度衰减比例,纵坐标的值越高即表示该视角角度下相比于0度的正视角下观察到的亮度衰减越多,即亮度越低;纵坐标的值越低即表示该视角角度下相比于0度的正视角下观察到的亮度衰减越少,即亮度越高。由图4中的虚线L1可知,相关技术中的采用具有调光作用的液晶盒来实现宽窄切换的显示模组中,在窄视角的防窥显示模式下,0-45度的视角角度下的亮度衰减比例呈增长趋势,即至少在45度的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仍然具有较高的防窥效果,但是在大于45度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时,亮度衰减比例变小,亮度变强,即在大于45度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出现了明显的漏光,且大于60度视角下亮度衰减比例更小,观察到的漏光更严重。即相关技术中设计的显示模组在窄视角的防窥显示模式下,大于45度视角下观察时漏光现象严重,防窥效果较差。而由图4中的实线L2可知,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的防窥组件20B采用遮光部20B1后,在窄视角的防窥显示模式下,0-45度的视角角度下的亮度衰减比例呈增长趋势,即至少在45度的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仍然具有较高的防窥效果,且在大于45度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时,亮度衰减比例的值呈不变的趋势(保持在100%),即亮度衰减比例一直保持在45度视角下的衰减比例(相比于图4中的虚线L1示意的同视角范围内的亮度衰减值有了明显的增大,即亮度有了明显的降低),遮光部20B1的使用使得在大于45度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没有漏光,防窥效果较好,几乎看不到显示画面。因此,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不仅可以实现窄视角的第一显示模式和宽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还可以使得显示模组000在窄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下,通过设置具有遮光作用的遮光部20B1,对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光线尤其是大于45度视角下的光线进行遮挡,从而能够实现较好的防窥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控制防窥组件20B中包括的遮光部20B1的整体堆叠高度、宽高比等参数,可以对防窥模式下不同大视角下的亮度做遮挡,进而实现更好的防窥效果。本实施例对于遮光部20B1的间隔距离、堆叠高度等参数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防窥角度的需求进行具体设计,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背光组件10、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的具体设计结构不作限定,具体实施时,可参考相关技术中采用如液晶盒等具有调光结构的防窥显示模组的结构进行理解。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3和图5,图5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独立设置,显示组件20A位于背光组件10和防窥组件20B之间;或者,
防窥组件20B位于背光组件10和显示组件20A之间。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模组000设置于背光组件10出光侧10E的显示防窥组件20中,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可以为两个独立的结构,即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独立设置,两者可以通过光学胶等粘结结构固定贴合。可选的,显示组件20A可以设置于背光组件10和防窥组件20B之间,即防窥组件20B位于显示组件20A远离背光组件10的一侧(如图2和图3所示),显示组件20A的出光面出射的光线经过防窥组件20B,防窥组件20B启用,则最终从防窥组件20B的远离显示组件20A的一侧出射的出光角度较小,为窄视角的第一显示模式;防窥组件20B不启用,则最终从防窥组件20B的远离显示组件20A的一侧出射的出光角度较大,为宽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可选的,防窥组件20B也可以设置于背光组件10和显示组件20A之间,即显示组件20A位于防窥组件20B远离背光组件10的一侧(如图5所示),背光组件10的出光侧10E出射的光线经过防窥组件20B,防窥组件20B启用,则最终从显示组件20A的远离背光组件10的一侧出射的出光角度较小,为窄视角的第一显示模式;防窥组件20B不启用,则最终从显示组件20A的远离背光组件10的一侧出射的出光角度较大,为宽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本实施例的显示防窥组件20中,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独立设置时,其设置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比较灵活,仅需满足位于背光组件10的出光侧10E即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6、图7,图6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000包括第一偏光片301和第二偏光片302,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一偏光片301和第二偏光片302位于防窥组件20B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偏光片301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片302的偏振方向相互平行;
显示模组000包括第三偏光片303和第四偏光片304,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三偏光片303和第四偏光片304位于显示组件20A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三偏光片303的偏振方向与第四偏光片304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6和图7中以偏光片的填充图案相同示意偏振方向相互平行,偏光片的填充图案不同区分示意偏振方向相互垂直。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偏光片的偏振方向可以理解为偏光片的吸收轴的方向,也可理解为偏光片的透过轴的方向。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模组000中还可以包括位于防窥组件20B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偏光片301和第二偏光片302,还可以包括位于显示组件20A的相对两侧的第三偏光片303和第四偏光片304,可选的,如图6所示,当显示组件20A位于背光组件10和防窥组件20B之间,即防窥组件20B位于显示组件20A远离背光组件10的一侧时,第一偏光片301位于第二偏光片302朝向防窥组件20B的一侧,第三偏光片303位于第四偏光片304朝向背光组件10的一侧。可选的,如图7所示,当防窥组件20B位于背光组件10和显示组件20A之间,即显示组件20A位于防窥组件20B远离背光组件10的一侧时,第一偏光片301位于第二偏光片302朝向背光组件10的一侧,第三偏光片303位于第四偏光片304朝向防窥组件20B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设置的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独立设置时,显示组件20A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防窥组件20B可以理解为调控视角的调光液晶盒,其中显示组件20A相对两侧的第三偏光片303的偏振方向与第四偏光片304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第三偏光片303和第四偏光片304分别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和上偏光片,位于显示组件20A下方的第三偏光片303用于将背光组件10产生的背光光束转换为偏振光,位于显示组件20A上方的第四偏光片304用于解析经显示组件20A的液晶分子电调制后的偏振光,产生明暗对比,从而产生显示画面。即位于显示组件20A相对两侧的第三偏光片303和第四偏光片304可以实现光路的穿透和阻挡,以控制透光量,最终将背光组件10提供的背光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
而防窥组件20B相对两侧的第一偏光片301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片302的偏振方向相互平行,从而可以使得偏振光线通过第一偏光片301、防窥组件20B、第二偏光片302后,在窄视角的第一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20B启用缩小视角,由于第一偏光片301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片302的偏振方向相互平行,因此光线经过第一偏光片301、防窥组件20B和第二偏光片302,改变的仅仅是出光视角的角度,光线的透光量不作改变,即可以保证防窥组件20B的透光性,进而避免显示模组000的光量损失。可选的,如图6所示,第四偏光片304的偏振方向和第一偏光片301的偏振方向相互平行,可以使得经显示组件20A出射的光线经过第四偏光片304的解析后再射入第一偏光片301后仍然可以透光。可选的,如图7所示,第二偏光片302的偏振方向和第三偏光片303的偏振方向相互平行,可以使得经防窥组件20B出射的光线经过第二偏光片302后再射入第三偏光片303后仍然可以透光。在宽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20B不启用,由于第一偏光片301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片302的偏振方向相互平行,因此光线经过第一偏光片301、防窥组件20B和第二偏光片302,光线的透光量以及出光视角不作改变,即可以保证透光性的同时并呈现宽视角。
可选的,请结合参考图1、图8和图9,图8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当显示组件20A位于背光组件10和防窥组件20B之间,即防窥组件20B位于显示组件20A远离背光组件10的一侧时,第一偏光片301位于第二偏光片302朝向防窥组件20B的一侧,第三偏光片303位于第四偏光片304朝向背光组件10的一侧,两个靠近的第四偏光片304的偏振方向和第一偏光片301的偏振方向相互平行,此时第四偏光片304和第一偏光片301可以共用一个偏光片,即以减少显示模组000的整体厚度。可选的,如图9所示,当防窥组件20B位于背光组件10和显示组件20A之间,即显示组件20A位于防窥组件20B远离背光组件10的一侧时,第一偏光片301位于第二偏光片302朝向背光组件10的一侧,第三偏光片303位于第四偏光片304朝向防窥组件20B的一侧,两个靠近的第二偏光片302的偏振方向和第三偏光片303的偏振方向相互平行,此时第二偏光片302和第三偏光片303可以共用一个偏光片,即以减少显示模组000的整体厚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10,图10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防窥组件20B还包括第一基板201、第二基板202以及位于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2之间的第一液晶层203,第一基板201位于第二基板202朝向背光组件10的一侧;可选的,本实施例仅以防窥组件20B位于背光组件10和显示组件20A之间即显示组件20A位于防窥组件20B远离背光组件10的一侧为例示意说明本实施例的防窥组件20B的结构,具体实施时,该结构的防窥组件20B也可以位于显示组件10A远离背光组件10的一侧,本实施例未附图示意;
第一基板201朝向第一液晶层203的一侧包括第一电极层204,第二基板202朝向第一液晶层203的一侧包括第二电极层205。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防窥组件20的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独立设置时,显示组件20A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防窥组件20B可以为包括多个遮光部20B1的调光液晶盒。具体为防窥组件20B除了包括多个遮光部20B1,还包括第一基板201、第二基板202以及位于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2之间的第一液晶层203,其中,第一基板201位于第二基板202朝向背光组件10的一侧,即第一基板201可以理解为防窥组件20B的下基板,第二基板202可以理解为防窥组件20B的上基板。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2可以均为玻璃基板,还可以为其他材质的硬性基板。
本实施例的第一基板201朝向第一液晶层20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层204,第二基板202朝向第一液晶层20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层205,第二电极层205与第一电极层204配合使用形成驱动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2之间的第一液晶层203的液晶分子偏转的电场。可选的,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可以均为整面结构,通过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在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1之间形成驱动第一液晶层203的液晶分子偏转的电场,以实现防窥组件20B通过液晶偏转角度的不同来达到防窥的效果。
本实施例通过第二电极层205、第一电极层204形成的驱动电场的不同来实现宽视角模式和窄视角模式的切换。本实施例对于调光液晶盒结构的防窥组件20B实现视角切换的技术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的液晶调光盒的原理进行理解。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显示组件20A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组件20A可以包括第三基板206、第四基板207以及位于第三基板206和第四基板207之间的第二液晶层208;第三基板206可以理解为阵列基板的衬底基板,第四基板207可以理解为彩膜基板的衬底基板。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对于显示组件20A的具体膜层结构不作赘述,显示组件20A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三基板206上的扫描线、数据线、像素电极、公共电极等,还可以包括位于第四基板207上的色阻结构、黑矩阵结构等,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理解。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基板201、第二基板202、第三基板206、第四基板207可以采用玻璃、丙烯酸和聚碳酸酯等材料制成。第一电极层204、第二电极层205、公共电极以及像素电极的材料可以采用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和图10,本实施例中,防窥组件20B包括至少两个遮光层209;
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两个遮光层209之间包括第一透明绝缘层2001,每个遮光层209包括多个第一遮光子部2090,多个第一遮光子部2090沿平行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如图中示意的方向X)排列;
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至少两个第一遮光子部2090相互交叠,多个交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形成一个遮光部20B1。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防窥组件20B包括的遮光部20B1可以通过在防窥组件20B内设置遮光层209,且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遮光层209堆叠设置,两个遮光层209之间通过一个第一透明绝缘层2001相隔,每个遮光层209包括多个沿平行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如图中示意的方向X)排列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每一个遮光层209的同一位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相互交叠,形成防窥组件20B的一个遮光部20B1,通过至少两个第一遮光子部2090交叠设置形成的遮光部20B1的遮光作用,对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光线尤其是大于或等于45度视角下的光线进行遮挡,以降低大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时的亮度,有利于保证防窥模式下的防窥效果。本实施例通过防窥组件20B的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以及第一液晶层203形成的调光液晶盒,不仅可以实现窄视角的第一显示模式和宽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还可以通过至少两个第一遮光子部2090交叠设置形成的遮光部20B1的遮光作用,使得显示模组000在窄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下,对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光线尤其是大于45度视角下的光线进行遮挡,从而能够实现较好的防窥效果。
可选的,如图1和图10所示,遮光层209包括2-4个,第二基板202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至少包括一个遮光层209。即本实施例中的用于形成遮光部20B1的至少两个遮光层209可以包括2-4个,第二基板202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至少包括一个遮光层209。如图10所示的,遮光层209包括两个,且两个遮光层209可以均位于第二基板202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
可选的,如图1和图11所示,图11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遮光层209包括两个,其中一个遮光层209位于第一基板201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另一个遮光层209位于第二基板202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
可选的,如图1和图12所示,图1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遮光层309包括三个,两个遮光层209均位于第二基板202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一个遮光层209位于第一基板201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
可选的,如图1和图13所示,图13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遮光层209包括四个,两个遮光层209均位于第二基板202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两个遮光层209位于第一基板201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
本实施例对于形成遮光部20B1的遮光层209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仅需满足各个遮光层209中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相互交叠,多个交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可以形成一个遮光部20B1,且第一遮光子部2090交叠形成的遮光部20B1对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光线尤其是大于45度视角下的光线可以进行遮挡即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14,图1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201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包括多个金属层2010,遮光层209复用金属层2010。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作为液晶调光盒使用的防窥组件20B中可以包括金属导电层,如第一基板201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包括多个金属层2010,多个金属层2010可以用于制作信号走线等结构,信号走线可以用于与第一电极层204电连接,用于为第一电极层204提供驱动信号,实现防窥组件20B的第一液晶层203中液晶分子的偏转。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204、第二电极层205可以均为整面设置的面状电极。在一些其他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204、第二电极层205的其中之一可以为分区域的块状电极并通过金属层中设置的薄膜晶体管控制,以实现防窥组件20B的宽窄视角切换的区域可控性。如多个金属层2010可以至少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可以用于制作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等,第二金属层可以用于制作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等(图中未示意)。由于金属层2010除了具有导电作用的同时,还具有不透光的特性,因此本实施例设置位于第一基板201朝向第二基板202一侧的至少一个遮光层209复用第一基板201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的金属层2010,即复用金属层2010来制作第一遮光子部2090,使得金属层2010制作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交叠形成遮光部20B1,进而可以通过利用防窥组件20B中原本具有的膜层来制作第一遮光子部2090,有利于进一步减小防窥组件20B的厚度,进而可以进一步实现显示模组000的薄型化设计。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15,图15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遮光部20B1的宽度为W,多个遮光部20B1沿第一方向X排布;
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相邻两个交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W:h的范围为0.7:1-1.3:1。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通过至少两个第一遮光子部2090交叠设置形成的遮光部20B1中,沿多个遮光部20B1的排列方形,如图12中示意的第一方向X,遮光部20B1的宽度为W,可选的,遮光部20B1可以为条状结构,该条状结构的遮光部20B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交。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交叠形成一个遮光部20B1的相邻两个交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之间的距离为h,本实施例设置W:h的最小值为0.7:1,W:h的最大值为1.3:1,即W:h的范围为0.7:1-1.3:1,优选的,沿第一方向X遮光部20B1的宽度W与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相邻两个交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之间的距离h可以设置为相等,进一步可选的,遮光部20B1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W可以为3-7μm,从而可以避免单个第一遮光子部2090的宽度W较小时,不同层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之间距离h过大造成漏光,也可以避免不同层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之间距离h过小使得交叠形成的遮光部20B1整体厚度过小,造成对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光线尤其是大于45度视角下的光线的遮挡较少,因此本实施例设置W:h的范围为0.7:1-1.3:1,可以保证交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形成的遮光部20B1具有更好的遮挡大视角漏光的效果。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遮光层209包括至少三个时,即遮光部20B1由至少三个交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形成时,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相邻两个交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之间的距离为h1,另外相邻两个交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之间的距离为h2,h1=h2,有利于更好的保证交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形成的遮光部20B1对大于或等于45度视角下的漏光光线具有更好的遮挡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和图15,本实施例中,多个遮光部20B1沿第一方向X排布,沿第一方向X,相邻两个遮光部20B1之间的间距为S;
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多个交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形成的遮光部20B1的高度为H,S/H=1。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同一个遮光层209的相邻两个第一遮光子部2090之间的间隙,即多个遮光部20B1沿第一方向X排布,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个遮光部20B1的间距为S,而整个遮光部20B1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的高度为H,S:H比例接近1:1,图15中的角度θ可选范围为45±15°,从而可以使得光线经过交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形成的遮光部20B1可以遮挡大视角(如45度-90度)的漏光光线,即光线可以仅从45度以内的角度出射,其余大视角的漏光可以被该结构设计的遮光部20B1遮挡,保证交叠设置的第一遮光子部2090形成的遮光部20B1具有更好的遮挡大视角漏光的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和图15,本实施例中,第一液晶层203包括液晶分子,液晶分子对于寻常偏振光的折射率为n1,液晶分子对于非寻常偏振光的折射率为n2,△n=n2-n1;
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一液晶层203的高度为d,△n×d范围为400-1200nm。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对于防窥组件20B的结构,当防窥组件20B为液晶调光盒时,第一液晶层203包括多个液晶分子,第一液晶层203由△n×d决定相位延迟值,其中△n=n2-n1,n1为液晶分子对于寻常偏振光的折射率为,n2为液晶分子对于非寻常偏振光的折射率。液晶材料本身具有双折射的特性,亦即沿着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和液晶分子的短轴方向的折射率彼此不同。双折射的特性是指一条入射光线产生两条折射光线的现象。入射光线入射到具有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后,分解为振动方向互相垂直、传播速度不同的两种偏振光,其中满足折射定律的光束称为寻常偏振光,不满足折射定律的光束称为非寻常偏振光。本实施例设置防窥组件20B的△n×d范围为400-1200nm,优选的,△n×d范围为600-1200nm或者△n×d范围为800-1200nm,更优选的,△n×d范围为600-1000nm,d为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一液晶层203的高度,即防窥组件20B的液晶盒厚,本实施例通过设置△n×d在合适的400-1200nm之间,可以实现在视角为45-60°范围内较好的防窥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16,图16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多个遮光部20B1设置于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之间,遮光部20B1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与第二电极层205接触,至少部分遮光部20B1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与第一电极层204接触。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防窥组件20B包括的遮光部20B1可以在防窥组件20B内的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之间设置,防窥组件20B的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以及第一液晶层203形成调光液晶盒,由于通过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之间形成电场实现第一液晶层203中的液晶分子的偏转,进而实现窄视角的第一显示模式和宽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多个遮光部20B1设置于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之间,可选的,遮光部20B1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与第二电极层205接触,至少部分遮光部20B1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与第一电极层204接触,即遮光部20B1设置于第一液晶层203的各个液晶分子之间,遮光部20B1的顶部即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可以与第二电极层205直接接触,至少部分遮光部20B1的底部即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可以与第一电极层204接触,遮光部20B1可以具有遮光效果,对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光线尤其是大于或等于45度视角下的光线进行遮挡,以降低大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时的亮度,有利于保证防窥模式下的防窥效果的同时,还可以用于起到支撑在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2之间的作用。
可选的,如图16和图17,图17是图16中多个遮光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多个遮光部20B1沿第一方向X排布,沿第二方向Y,一个遮光部20B1包括多个第二遮光子部20B11,多个第二遮光子部20B11之间包括空隙20B1K;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在平行于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交,本实施例以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在平行于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互垂直为例进行示例说明。
本实施例设置多个遮光部20B1沿第一方向X排布,一个遮光部20B1在其长度延伸方向上即图17中的第二方向Y上包括多个第二遮光子部20B11,且第二方向Y上的相邻两个第二遮光子部20B11之间包括空隙20B1K,可以在遮光部20B1起到遮挡大视角漏光效果,且支撑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2形成的调光液晶盒的同时,还可以保证第一液晶层203内的液晶的流动性不受限制。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和图16,本实施例中,多个遮光部20B1中包括第一遮光部20B1A和第二遮光部20B1B;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一遮光部20B1A的高度HA大于第二遮光部20B1B的高度HB。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防窥组件20B包括的遮光部20B1设置在防窥组件20B内的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之间,复用为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2形成的调光液晶盒的支撑柱时,可以设置遮光部20B1具有不同的高度,如多个遮光部20B1中包括第一遮光部20B1A和第二遮光部20B1B,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一遮光部20B1A的高度HA大于第二遮光部20B1B的高度HB,第一遮光部20B1A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与第二电极层205接触,第一遮光部20B1A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与第一电极层204接触,而第二遮光部20B1B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与第二电极层205接触,第二遮光部20B1B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与第一电极层204不接触,实现第一遮光部20B1A的高度HA大于第二遮光部20B1B的高度HB,第一遮光部20B1A可以起到遮挡大视角漏光的同时,还可以作为调光液晶盒的主图子(main photo spacer)使用,第二遮光部20B1B可以起到遮挡大视角漏光的同时,还可以作为调光液晶盒的辅光间隔子(sub photo spacer)使用,当显示模组000的防窥组件20B受到外界压力时,第一遮光部20B1A先承受所有压力并压缩,当第一遮光部20B1A压缩至第一遮光部20B1A与第二遮光部20B1B之间的段差降为0时,第一遮光部20B1A和第二遮光部20B1B共同承受外界压力,共同支撑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2形成的调光液晶盒。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18,图18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多个遮光部20B1设置于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之间,遮光部20B1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与第二电极层205接触,遮光部20B1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与第一电极层204接触;
一个遮光部20B1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子遮光部20B111和第二子遮光部20B112,第一子遮光部20B111设置于第一基板201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第二子遮光部20B112设置于第二基板202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
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一子遮光部20B111和第二子遮光部20B112相互交叠且相互接触。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防窥组件20B包括的遮光部20B1设置在防窥组件20B内的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之间时,可以采用第一子遮光部20B111和第二子遮光部20B112堆叠形成一个遮光部20B1的结构,即一个遮光部20B1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子遮光部20B111和第二子遮光部20B112,其中第一子遮光部20B111设置于第一基板201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第二子遮光部20B112设置于第二基板202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一子遮光部20B111和第二子遮光部20B112相互交叠且相互接触,使得第一子遮光部20B111和第二子遮光部20B112形成顶对顶的结构(如图18所示),可以降低制程难度,使得一个遮光部20B1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的高度尽量高,既可以保证遮光部20B1具有较好的遮光效果,还可以降低遮光部20B1对显示模组000的穿透率的影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19和图20,图19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防窥组件20B包括至少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之间包括第二透明绝缘层400;
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包括第三电极层401、第四电极层402以及位于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之间的多个电致变色部403;
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至少两个电致变色部403相互交叠,多个交叠设置的电致变色部403形成一个遮光部20B1。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防窥组件20的显示组件20A和防窥组件20B独立设置时,显示组件20A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防窥组件20B可以为包括多个遮光部20B1的调光液晶盒。具体为防窥组件20B除了包括多个遮光部20B1,还包括第一基板201、第二基板202以及位于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2之间的第一液晶层203,其中,第一基板201位于第二基板202朝向背光组件10的一侧,即第一基板201可以理解为防窥组件20B的下基板,第二基板202可以理解为防窥组件20B的上基板。第二电极层205与第一电极层204配合使用形成驱动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2之间的第一液晶层203的液晶分子偏转的电场,实现宽视角模式和窄视角模式的切换。本实施例的防窥组件20B还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可选的,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可以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堆叠设置,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之间包括第二透明绝缘层400。本实施例设置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包括第三电极层401、第四电极层402以及位于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之间的多个电致变色部403,电致变色部403可以为条状或者网状的结构,电致变色部403可以为条状的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一个遮光部20B1可以由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的至少两个电致变色部403相互交叠形成,起到在防窥模式下的遮光效果。如图19所示,当防窥组件20B的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控制显示模组000处于宽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下时,可使得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包括第三电极层401、第四电极层402之间均具有第一电压差,电致变色部403呈现透明态,此时的电致变色组件40可以直接透光,对宽视角的光线没有任何遮挡。如图20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图19和图20中以电致变色部403的填充图案不同区分不透明态和透明态),当防窥组件20B的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控制显示模组000处于窄视角的第一显示模式下时,可使得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包括第三电极层401、第四电极层402之间均具有第二电压差,电致变色部403呈现黑态(或近似黑态的深色系),此时的电致变色部403则可以遮挡大视角下的漏光光线,使得斜向的大视角亮度降低,交叠设置的电致变色部403形成的遮光部20B1可以具有较好的遮光效果,对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光线尤其是大于或等于45度视角下的光线进行遮挡,以降低大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时的亮度,有利于保证防窥模式下的防窥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对于电致变色部403的制作材料不作具体限定,可以为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铱(IrO2)、三氧化钼(MoO3)、三氧化钨(WO3)等,还可以为其他能够在不同电压差下呈现不同的透明态和非透明态的电致变色材料,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制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19和图20,本实施例中,第三电极层401为整面结构;和/或,第四电极层402为整面结构。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用于控制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的电致变色部403变色的第三电极层401可以为整面结构,进而可以整体改变第三电极层401的电压值,此时第四电极层402的电压值可以为定值不作变化,进而调整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之间的电压差,使得电致变色部403在透明态和非透明态之间可逆变化。或者,用于控制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的电致变色部403变色的第四电极层402可以为整面结构,进而可以整体改变第四电极层402的电压值,此时第三电极层401的电压值可以为定值不作变化,进而调整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之间的电压差,使得电致变色部403在透明态和非透明态之间可逆变化。或者,用于控制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的电致变色部403变色的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可以均为整面结构,进而可以整体改变第三电极层401的电压值,此时第四电极层402的电压值可以为定值不作变化(或者可以整体改变第四电极层402的电压值,此时第三电极层401的电压值可以为定值不作变化),进而调整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之间的电压差,使得电致变色部403在透明态和非透明态之间可逆变化。本实施例设置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的第三电极层401和/或第四电极层402为整面结构,有利于避免对电极层的刻蚀工艺,进而可以节约制作成本,提高制程效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1、图22、图23,图21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第三电极层401包括多个第三电极4011,第三电极401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覆盖电致变色部403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和/或,
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第四电极层402包括多个第四电极4021,第四电极402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覆盖电致变色部403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用于控制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的电致变色部403变色的第三电极层401和/或第四电极层402还可以为图案化的结构,具体为,如图21所示,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第三电极层401包括多个第三电极4011,第三电极401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覆盖电致变色部403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即第三电极401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的图案与遮光部20B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的图案一致,且第三电极401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的面积要比电致变色部403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的面积稍大些,从而可以使得第三电极401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覆盖电致变色部403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保证每个电致变色部403的能够被第三电极4011覆盖住,保证电致变色部403作为遮光部20B1使用时的遮光效果,此时第四电极层402可以为整面结构,也可以为图案化的结构。或者,如图22所示,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第四电极层402包括多个第四电极4021,第四电极402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覆盖电致变色部403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即第四电极402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的图案与遮光部20B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的图案一致,且第四电极402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的面积要比电致变色部403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的面积稍大些,从而可以使得第四电极402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覆盖电致变色部403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保证每个电致变色部403的能够被第四电极4021覆盖住,保证电致变色部403作为遮光部20B1使用时的遮光效果,此时第三电极层401可以为整面结构,也可以为图案化的结构。或者,如图23所示,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第三电极层401包括多个第三电极4011,第三电极401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覆盖电致变色部403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第四电极层402包括多个第四电极4021,第四电极402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覆盖电致变色部403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即第三电极4011、第四电极402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的图案均与遮光部20B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的图案一致,且第三电极4011、第四电极402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的面积均要比电致变色部403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的面积稍大些,从而可以使得第三电极4011、第四电极4021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覆盖电致变色部403在第一基板201的正投影,保证每个电致变色部403的能够被第三电极4011、第四电极4021覆盖住,保证电致变色部403作为遮光部20B1使用时的遮光效果。
本实施例设置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第三电极层401包括多个第三电极4011,和/或第四电极层402包括多个第四电极4021,在保证每个电致变色部403的上下具有电极控制电压差来改变其透明态和非透明态的同时,由于虽然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作,但是透明导电材料可能无法完全透明,对穿透率会有一定影响,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三电极层401和/或第四电极层402的图案化,来进一步提升防窥组件20B的穿透率,进而有利于提升整个显示模组000的光线穿透率,保证显示效果。
可选的,如图21-图23所示,当本实施例中的第三电极层401包括多个第三电极4011,和/或第四电极层402包括多个第四电极4021时,用于控制防窥组件20B的第一液晶层203偏转的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中的一者也可以设置为与电致变色部403相同的图案,如电致变色部403为条状,则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中的一者也可以条状设置该层的电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整个模组的光线透过率。
可选的,如图1和图20-图23所示,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均位于第一液晶层203的同一侧,可选的,可以均位于第一液晶层203朝向第一基板201的一侧,从而可以使得电致变色组件40均位于第一液晶层203的同一侧。
可选的,如图1和图24所示,图2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分别位于第一液晶层203的不同侧。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在防窥组件20B中设置至少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通过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包括的第三电极层401、第四电极层402之间电压差改变,使得电致变色部403呈现非透明态和透明态之间的变化,在电致变色部403呈现非透明态的暗态时,此时交叠设置的电致变色部403则可以作为遮光部20B使用来遮挡大视角下的漏光光线,使得斜向的大视角亮度降低,交叠设置的电致变色部403形成的遮光部20B1可以具有较好的遮光效果,对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光线尤其是大于或等于45度视角下的光线进行遮挡,以降低大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时的亮度,有利于保证防窥模式下的防窥效果。当防窥组件20B中包括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时,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分别位于第一液晶层203的不同侧,从而使得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的两个电致变色部403之间包括第一液晶层203,实现两个电致变色部403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0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的高度差,保证在同一位置交叠的两个电致变色部403形成的一个遮光部20B对大视角下的漏光光线的遮挡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19-图24,本实施例中,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包括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和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的第三电极层401与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的第三电极层401电连接,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的第四电极层402与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的第四电极层402电连接。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在防窥组件20B中设置至少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通过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包括的第三电极层401、第四电极层402之间电压差改变,使得电致变色部403呈现非透明态和透明态之间的变化,该结构的至少两个交叠设置的电致变色部403可以形成一个遮光部20B1,对大视角下的漏光光线进行遮挡时,如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包括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和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则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的第三电极层401与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的第三电极层401电连接,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的第四电极层402与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的第四电极层402电连接,可以使得不同电致变色组件40中接入相同电压值的电极层可以相互连接在一起,从而可以减少显示模组000中***信号走线(***信号走线用于为电极层提供电压信号)的数量,进而有利于减小显示模组000的边框。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的第三电极层401与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的第三电极层401的电连接可以通过对两个第三电极层401之间的膜层(如对第二透明绝缘层400)进行打孔实现两电极层的电连接,或者也可以通过在显示模组000的边框位置通过同一条导电走线电连接(图中未示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
可选的,如图1和图25所示,图25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的第三电极层401和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的第三电极层401可以共用一个电极层,即设置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和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均位于第一基板201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和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堆叠设置时,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的第三电极层401和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的第三电极层401可以为同一个电极层,从而可以省去第二透明绝缘层400,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的第三电极层401共用,即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的第三电极层401和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的第三电极层401可以接入相同信号,仅需分别改变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的第四电极层402的电压值和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的第四电极层402的电压值,即可实现对第一电致变色组件40A和第二电致变色组件40B中电致变色部403的透明态和费透明态的调整,有利于进一步减小模组的整体厚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25,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电致变色组件40位于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一基板201之间。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防窥组件20B包括的至少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至少一个电致变色组件40位于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一基板201之间,如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均位于第一基板201朝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时,可以设置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均位于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一基板201之间,如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分别位于第一液晶层203的两侧时,则一个电致变色组件40位于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一基板201之间,另一个电致变色组件40位于第二电极层205和第二基板202之间,从而可以避免电致变色组件40中的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之间形成的电场影响防窥组件20B的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二电极层205之间的电场,有利于保证作为调光液晶盒使用的防窥组件20B中第一液晶层203的偏转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6,图26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三电极层401位于电致变色部403远离第一基板201的一侧;
第一电极层204复用为第三电极层401。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当至少一个电致变色组件40位于第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一基板201之间时,最靠近第一电极层204的一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中,可以使得该电致变色组件40的第三电极层401位于电致变色部403远离第一基板201的一侧,即该电致变色组件40的第三电极层401相比于该电致变色组件40的第四电极层402更远离第一基板201,此时可以将第一电极层204复用为第三电极层401,即用于控制第一液晶层203中的液晶分子偏转的第一电极层204与用于控制电致变色部403变色的第三电极层401可以为同一个电极层,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三电极层401共用一个电极层时可以接入固定的电压值,通过改变第二电极层205的电压值来实现第一液晶层203的液晶分子的偏转,进而实现宽视角显示模式和窄视角显示模式的自由切换,对于电致变色组件40,可以通过改变第四电极层402的电压值来实现电致变色部403的透明态和非透明态的转变,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减薄显示模组000的厚度,进而减小模组的整体体积。
可选的,如图26所示,本实施例将用于控制第一液晶层203中的液晶分子偏转的第一电极层204与用于控制电致变色部403变色的第三电极层401作为同一个电极层,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三电极层401共用的一个电极层可以为整面结构,第一电极层204和第三电极层401共用一个电极层时可以接入固定的电压值,通过改变第二电极层205的电压值来实现第一液晶层203的液晶分子的偏转时,第二电极层205可以为整面电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7、图28,图27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8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防窥组件20B集成于显示组件20A内;
显示组件20A包括第三基板206、第四基板207以及位于第三基板206和第四基板207之间的第二液晶层208;
如图27所示,防窥组件20B设置于第三基板206上的朝向第四基板207的一侧;或者,如图28所示,防窥组件20B设置于第四基板207上的朝向第三基板206的一侧;
防窥组件20B包括至少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之间包括第二透明绝缘层400;
一个电致变色组件40包括第三电极层401、第四电极层402以及位于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之间的电致变色部403;
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至少两个电致变色部403相互交叠,多个交叠设置的电致变色部403形成一个遮光部20B1。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防窥组件20中的防窥组件20B可以集成设置于显示组件20A内,显示组件20A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可选的,显示组件20A包括第三基板206、第四基板207以及位于第三基板206和第四基板207之间的第二液晶层208,第三基板206可以理解为阵列基板的衬底基板,第四基板207可以理解为彩膜基板的衬底基板。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对于显示组件20A的具体膜层结构不作赘述,显示组件20A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三基板206上的扫描线、数据线、像素电极、公共电极等,还可以包括位于第四基板207上的色阻结构、黑矩阵结构等(图中未示意),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理解。
本实施例中的防窥组件20B集成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结构的显示组件20A内时,防窥组件20B可以设置于第三基板206上的朝向第四基板207的一侧(如图27所示);或者,防窥组件20B也可以设置于第四基板207上的朝向第三基板206的一侧(如图28所示)。此时,防窥组件20B可以为包括至少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的结构,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之间包括第二透明绝缘层400;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包括第三电极层401、第四电极层402以及位于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之间的多个电致变色部403,电致变色部403可以为条状或者网状的结构,电致变色部403可以为条状的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一个遮光部20B1可以由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的至少两个电致变色部403相互交叠形成,且至少两个交叠设置的电致变色部403形成的遮光部20B1为一个可逆变色的遮光部20B1。
如图27、图28和图29所示,图29是图27中的防窥组件在第二显示模式下的光线传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在宽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20B中包括的电致变色组件40的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控制显示模组000处于宽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下时,使得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包括第三电极层401、第四电极层402之间均具有第一电压差,电致变色部403呈现透明态,此时防窥组件20B的各个电致变色组件40可以直接透光,对宽视角的光线没有任何遮挡。如图27、图28和图30所示,图30是图27中的防窥组件在第一显示模式下的光线传输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图29和图30中以电致变色部403的填充图案不同区分不透明态和透明态),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在窄视角的第一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20B中包括的电致变色组件40的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控制显示模组000处于窄视角的第一显示模式下时,使得每个电致变色组件40包括第三电极层401、第四电极层402之间均具有第二电压差,电致变色部403呈电致变色部403呈现黑态(或近似黑态的深色系),此时的电致变色部403不仅可以遮挡大视角的光线,实现窄视角显示模式,还可以通过交叠设置的电致变色部403形成的遮光部20B1遮挡大视角下的漏光光线,使得斜向的大视角亮度降低,交叠设置的电致变色部403形成的遮光部20B1可以具有较好的遮光效果,对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光线尤其是大于或等于45度视角下的光线进行遮挡,以降低大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时的亮度,有利于保证防窥模式下的防窥效果。
本实施例将防窥组件20B集成设置于显示组件20A内,防窥组件20B由电致变色组件40控制宽视角和窄视角的切换,且通过交叠设置的电致变色部403形成的遮光部20B1来遮挡大视角的漏光光线,不仅可以实现宽视角显示模式和窄视角显示模式的自由切换,遮挡大视角的漏光光线,并且电致变色组件40中电致变色部403的透光性可以通过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之间的电压差来灵活调控,视角变换的灵活度更高,另外防窥组件20B集成设置于显示组件20A内还有利于减薄整个模组的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电致变色组件40的设置结构也可以如上述实施例中的防窥组件20B与显示组件20A独立设置时电致变色组件40的设置结构,如对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的图案化设计、两个电致变色组件40的第三电极层401共用等,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电致变色组件40的结构进行理解,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31,图31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三基板206朝向第二液晶层208的一侧包括驱动电路层200A,电致变色组件40位于驱动电路层200A靠近第三基板206的一侧。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防窥组件20B集成设置于显示组件20A内,以减小整个模组的厚度时,显示组件20A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第三基板206朝向第二液晶层208的一侧一般设置有驱动电路层200A,该驱动电路层200A可以用于制作扫描线、数据线、薄膜晶体管、像素电极、公共电极等结构,本实施例对于驱动电路层200A的具体膜层结构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理解。当本实施例中的防窥组件20B集成设置于显示组件20A内,防窥组件20B的电致变色组件40可以设置于驱动电路层200A靠近第三基板206的一侧,可以使得驱动电离层200A中的像素电极、公共电极、薄膜晶体管等结构位于电致变色组件40靠近第二液晶层208的一侧,从而可以避免电致变色组件40中的第三电极层401和第四电极层402之间的电场影响驱动第二液晶层208中液晶分子的偏转电场,有利于实现通过电致变色组件40实现宽窄视角切换和遮挡大视角漏光光线的同时,还可以保证显示组件20A本身的显示品质。
在一些其他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32,图3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四基板207朝向第二液晶层208的一侧包括色阻层200B,色阻层200B用于制作多个不同颜色的色阻,相邻色阻之间可以通过黑矩阵结构遮挡避免不同颜色的色阻之间串扰,电致变色组件40可以设置于色阻层200B靠近第二液晶层208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此时本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000可以包括触控功能层,触控功能层可以采用外挂于显示组件20A的第四基板207远离第二液晶层208的一侧的结构,可以避免电致变色组件40中的整面的电极层产生电磁屏蔽,影响触控性能,造成触控失效。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3、图33,图33是图2中多个遮光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遮光部20B1在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包括条状,多个遮光部20B1沿第一方向X排布,条状的遮光部20B1的延伸方向为第三方向J;
第一方向X与第三方向J的夹角为β;其中,β=90°±20°。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模组000在防窥组件20B中至少设置遮光部20B1,在窄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下,通过遮光部20B1的遮光作用,对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光线尤其是大于或等于45度视角下的光线进行遮挡,以降低大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时的亮度,有利于保证防窥模式下的防窥效果时,由于显示组件20A中的各个子像素均是呈水平和竖直方向的阵列排布方式,因此本实施例为了避免多个遮光部20B1沿第一方向X排布时,若遮光部20B1沿图中竖直方向延伸,则很有可能因遮光部20B1和子像素均为周期性排布而产生频率干涉,形成摩尔纹,影响显示品质。因此本实施例设置遮光部20B1在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为条状时,多个遮光部20B1沿第一方向X排布,而条状的遮光部20B1的延伸方向为第三方向J,且第一方向X与第三方向J的夹角β=90°±20°,即β的角度范围为70°-110°之间,可以使得遮光部20B1遮挡图中左右方向的斜向大视角光线的同时,还可以使得遮光部20B1的长度延伸方向不是图中绝对的竖直方向,在竖直方向附近微调为与第一方向X呈70°-110°之间的β角,优选范围为80°-90°或者90°-100°,进而可以避免出现摩尔纹,进一步提高显示品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3、图33、图34,图34是图2中多个遮光部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遮光部20B1在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包括网格状。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遮光部20B1可以采用不透光的、遮光性能较强的材料制作而成的条状或网状的结构,当遮光部20B1为条状结构时,多个遮光部20B1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的方向排布,可以实现显示模组000在一个方向(如图2和图3示意的图中的方向X)上的遮光效果,当遮光部20B1为网状结构时,多个遮光部20B1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所在平面的方向呈网状交叉排布,可以实现显示模组000在至少两个相交方向上的遮光效果,进而可以实现显示模组000的多方位的防窥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5,图3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图35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11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111,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模组0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可以为液晶显示模组,显示模组至少包括背光组件和位于背光组件的出光侧的显示防窥组件,显示防窥组件包括显示组件和防窥组件,防窥组件用于控制显示模组的宽视角和窄视角之间的切换。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二显示模式,显示模组在第一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工作,需要启用防窥组件的防窥功能,显示防窥组件的出光角度仅为小角度的α1,仅在角度为α1范围内观察显示模组时可以观察到显示画面。显示模组第二显示模式下,防窥组件不工作,此时不启用防窥组件的防窥功能,显示防窥组件的出光角度为大角度的α2,在角度为α2的整个范围内观察显示模组时均可以观察到显示画面,从而可以通过控制防窥组件的防窥功能启用与否来控制显示模组的宽视角显示模式和窄视角显示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效果,灵活度高,成本较低。并且本发明设置防窥组件至少包括多个遮光部,可以使得显示模组在窄视角的第二显示模式下,通过遮光部的遮光作用,对防窥模式下的大视角光线尤其是大于或等于45度视角下的光线进行遮挡,以降低大视角下观察显示画面时的亮度,有利于保证防窥模式下的防窥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27)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组件和显示防窥组件,所述显示防窥组件位于所述背光组件的出光侧;
所述显示防窥组件包括显示组件和防窥组件,所述防窥组件至少包括多个遮光部,多个所述遮光部沿平行于所述显示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排布;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二显示模式;
在所述第一显示模式下,所述防窥组件工作,所述显示防窥组件的出光角度为α1;
在所述第二显示模式下,所述防窥组件不工作,所述显示防窥组件出光角度为α2;其中,α1<α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和所述防窥组件独立设置,所述显示组件位于所述背光组件和所述防窥组件之间;或者,
所述防窥组件位于所述背光组件和所述显示组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位于所述防窥组件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偏振方向相互平行;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三偏光片和第四偏光片,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偏光片和所述第四偏光片位于所述显示组件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第三偏光片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四偏光片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组件还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位于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背光组件的一侧;
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一侧包括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一侧包括第二电极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遮光层;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两个所述遮光层之间包括第一透明绝缘层,每个所述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一遮光子部,多个所述第一遮光子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排列;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遮光子部相互交叠,多个交叠设置的所述第一遮光子部形成一个所述遮光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层包括2-4个,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至少包括一个所述遮光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包括多个金属层,所述遮光层复用所述金属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遮光部的宽度为W,多个所述遮光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邻两个交叠设置的所述第一遮光子部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W:h的范围为0.7:1-1.3:1。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遮光部沿第一方向排布,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两个所述遮光部之间的间距为S;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多个交叠设置的所述第一遮光子部形成的所述遮光部的高度为H,S/H=1。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晶层包括液晶分子,所述液晶分子对于寻常偏振光的折射率为n1,所述液晶分子对于非寻常偏振光的折射率为n2,△n=n2-n1;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液晶层的高度为d,△n×d范围为400-1200nm。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遮光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所述遮光部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电极层接触,至少部分所述遮光部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电极层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包括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遮光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遮光部的高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遮光部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子遮光部和第二子遮光部,所述第一子遮光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子遮光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子遮光部和所述第二子遮光部相互交叠且相互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遮光部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一个所述遮光部包括多个第二遮光子部,多个所述第二遮光子部之间包括空隙;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在平行于所述显示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交。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致变色组件,两个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之间包括第二透明绝缘层;
每个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包括第三电极层、第四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层和所述第四电极层之间的多个电致变色部;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变色部相互交叠,多个交叠设置的所述电致变色部形成一个所述遮光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层为整面结构;和/或,所述第四电极层为整面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中,所述第三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电致变色部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和/或,
每个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中,所述第四电极层包括多个第四电极,所述第四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电致变色部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两个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不同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两个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均位于所述第一液晶层的同一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包括第一电致变色组件和第二电致变色组件,所述第一电致变色组件的所述第三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组件的所述第三电极层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致变色组件的所述第四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组件的所述第四电极层电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一基板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极层位于所述电致变色部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电极层复用为所述第三电极层。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组件集成于所述显示组件内;
所述显示组件包括第三基板、第四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之间的第二液晶层;
所述防窥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基板上的朝向所述第四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防窥组件设置于所述第四基板上的朝向所述第三基板的一侧;
所述防窥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致变色组件,两个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之间包括第二透明绝缘层;
一个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包括第三电极层、第四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层和所述第四电极层之间的电致变色部;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变色部相互交叠,多个交叠设置的所述电致变色部形成一个所述遮光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基板朝向所述第二液晶层的一侧包括驱动电路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靠近所述第三基板的一侧。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部在所述显示模组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包括条状,多个所述遮光部沿第一方向排布,条状的所述遮光部的延伸方向为第三方向;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的夹角为β;其中,β=90°±20°。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在所述显示模组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包括网格状。
2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211052060.9A 2022-08-31 2022-08-31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3278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2060.9A CN115327811A (zh) 2022-08-31 2022-08-31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8/073,312 US20240069370A1 (en) 2022-08-31 2022-12-01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2060.9A CN115327811A (zh) 2022-08-31 2022-08-31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27811A true CN115327811A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27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52060.9A Pending CN115327811A (zh) 2022-08-31 2022-08-31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69370A1 (zh)
CN (1) CN11532781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57349A (zh) * 2022-11-30 2023-01-3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防窥显示装置及防窥显示设备
US12007553B1 (en) 2022-11-30 2024-06-11 HKC Corporation Limited Anti-peeping assembly and anti-peeping display device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7265A (zh) * 2006-05-16 2008-01-02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光束方向控制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5549236A (zh) * 2016-02-19 2016-05-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切换防窥装置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6597727A (zh) * 2017-01-11 2017-04-26 北京大学 一种透射光角度范围可调控的电控调光膜
CN106646954A (zh) * 2017-03-02 2017-05-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窥显示器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8490703A (zh) * 2018-04-03 2018-09-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及其显示控制方法
US20190171080A1 (en) * 2016-07-29 2019-06-0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isplay control in display devices
CN109946868A (zh) * 2017-11-29 2019-06-28 天马日本株式会社 光线方向控制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1240082A (zh) * 2020-03-18 2020-06-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1956050U (zh) * 2020-03-31 2020-11-17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965864A (zh) * 2020-08-27 2020-11-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结构和显示装置
TW202043869A (zh) * 2019-05-29 2020-12-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N112764259A (zh) * 2021-01-05 2021-05-07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214174773U (zh) * 2021-02-03 2021-09-10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485047A (zh) * 2021-07-28 2021-10-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13835247A (zh) * 2021-09-30 2021-12-2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交通工具
CN113900299A (zh) * 2021-09-22 2022-01-07 北海惠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CN215895162U (zh) * 2021-08-13 2022-02-2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防窥膜、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167603A (zh) * 2021-07-19 2022-03-1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控制结构
CN114265220A (zh) * 2021-12-27 2022-04-01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电控液晶膜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26352A (en) * 2005-05-21 2006-11-22 Sharp Kk A switchable multi-view display
KR101268954B1 (ko) * 2006-06-29 2013-05-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시야각 제어가 가능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01632039B (zh) * 2007-03-16 2011-09-07 夏普株式会社 视场角控制装置和具有该视场角控制装置的显示器
WO2015162995A1 (ja) * 2014-04-22 2015-10-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7265A (zh) * 2006-05-16 2008-01-02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光束方向控制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5549236A (zh) * 2016-02-19 2016-05-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切换防窥装置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190171080A1 (en) * 2016-07-29 2019-06-0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isplay control in display devices
CN106597727A (zh) * 2017-01-11 2017-04-26 北京大学 一种透射光角度范围可调控的电控调光膜
CN106646954A (zh) * 2017-03-02 2017-05-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窥显示器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9946868A (zh) * 2017-11-29 2019-06-28 天马日本株式会社 光线方向控制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08490703A (zh) * 2018-04-03 2018-09-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及其显示控制方法
TW202043869A (zh) * 2019-05-29 2020-12-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N111240082A (zh) * 2020-03-18 2020-06-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1956050U (zh) * 2020-03-31 2020-11-17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965864A (zh) * 2020-08-27 2020-11-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结构和显示装置
CN112764259A (zh) * 2021-01-05 2021-05-07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214174773U (zh) * 2021-02-03 2021-09-10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167603A (zh) * 2021-07-19 2022-03-1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控制结构
CN113485047A (zh) * 2021-07-28 2021-10-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215895162U (zh) * 2021-08-13 2022-02-2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防窥膜、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900299A (zh) * 2021-09-22 2022-01-07 北海惠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CN113835247A (zh) * 2021-09-30 2021-12-2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交通工具
CN114265220A (zh) * 2021-12-27 2022-04-01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电控液晶膜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57349A (zh) * 2022-11-30 2023-01-3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防窥显示装置及防窥显示设备
US12007553B1 (en) 2022-11-30 2024-06-11 HKC Corporation Limited Anti-peeping assembly and anti-peeping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69370A1 (en) 2024-0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44484B (zh) 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7551239B2 (en) Viewing angle control element and image display based on same
CN100397207C (zh) 液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
CN212873152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1472653B1 (ko) 감소된 무아르 효과를 갖는 액정 디스플레이
CN107290909B (zh) 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CN114333609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945760B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2068340B (zh) 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CN113267924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150114393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310605B2 (en) Liquid-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KR100662788B1 (ko) 고휘도 액정표시장치
CN115327811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0998695B1 (ko) 시야각 조절이 가능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36036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594622B (zh)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527596B (zh)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N115576124A (zh)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10166128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4675441A (zh) 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4153086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388834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4859582B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220357385U (zh)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