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1263A - 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1263A
CN115241263A CN202210955648.9A CN202210955648A CN115241263A CN 115241263 A CN115241263 A CN 115241263A CN 202210955648 A CN202210955648 A CN 202210955648A CN 115241263 A CN115241263 A CN 1152412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light guide
cover plate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556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国鹏
杨新帅
李慧
朱修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5564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412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41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12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孔区附近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其中,盖板包括:盖板基板,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遮光层,位于盖板基板的第一表面,遮光层至少部分环绕盖板基板的预定区域;导光层,位于盖板基板的第一表面,导光层围绕遮光层的边缘;导光层用于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以使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的第二表面上的光线以预设角度从导光层射出。

Description

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常常会在显示面板上开孔,以形成孔区。后续制备显示终端时,摄像头等感光元件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面,和孔区正对,以避免显示面板对入射到感光元件中的光线造成遮挡。然而,显示面板的孔区周围常常出现光圈,在显示终端的使用过程中,光圈会对孔区附近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孔区附近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盖板,包括:盖板基板,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遮光层,位于盖板基板的第一表面,遮光层至少部分环绕盖板基板的预定区域;导光层,位于盖板基板的第一表面,导光层围绕遮光层的边缘;导光层用于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以使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的第二表面上的光线以预设角度从导光层射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光层包括导光条,在垂直于导光条的延伸方向上,导光条的截面为三角形。采用三棱镜结构的导光条作为导光层,确保遮光层边缘各处的导光效果一致。
在一个实施例中,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盖板基板接触。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单一折射率的材料制作导光条,制作简单,易于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遮光层为环形,导光层包括第一导光条和第二导光条,第一导光条围绕遮光层的外边缘,第二导光条围绕遮光层的内边缘。在遮光层的内边缘和外边缘同时设置导光条,确保因遮光层内侧壁高度形成的第一变形区和因遮光层外侧壁高度形成的第二变形区均对应设置导光条,进一步改善光晕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盖板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导光层的厚度小于遮光层的厚度。避免导光层对下方膜层造成挤压。
在一个实施例中,盖板还包括保护层,覆盖导光层,保护层的远离导光层的表面为平面。保护层可以为导光层提供保护,同时可以形成平坦外表面。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包括孔区和变形区;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盖板通过胶层黏贴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在垂直于显示面的方向上,预定区域的正投影和孔区的正投影重叠,导光层的正投影和变形区的正投影重叠,从导光层以预设角度射出的光线垂直照射到变形区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变形区包括第一变形子区和第二变形子区;在平行于显示面的方向上,孔区、第一变形子区、遮光层、第二变形子区由内向外逐层环绕。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光层包括导光条,在垂直于导光条的延伸方向上,导光条的截面为三角形。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盖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在盖板基板的第一预定区域制备导光层;在盖板基板的第二预定区域制备遮光层,第二预定区域环绕盖板基板的第三预定区域,第一预定区域围绕第二预定区域的边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通过在盖板基板的第一表面设置遮光层,并在遮光层周围设置导光层,导光层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以使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的第二表面上的光线以预设角度从导光层射出。后续,当将盖板、偏光片、显示面板粘结固定时,由于遮光层存在厚度导致偏光片形成凹陷区域,凹陷区域包括正对遮光层的平面区域和围绕平面区域的变形区域,以预设角度从导光层射出的光线将会垂直入射到偏光片的变形区。这种情况下,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光线在偏光片的变形区和除了变形区之外的非变形区的入射角度均为直角,使得变形区和非变形区的反射率一致,从而改善孔区的光晕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显示模组沿A1A2线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孔区沿B1B2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显示屏的孔区周围常常出现光圈,导致孔区周围的显示效果较差。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光圈产生的原因进行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显示模组沿A1A2线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叠置的盖板基板11、偏光片12和显示面板13,盖板基板11、偏光片12和显示面板13中相邻两者通过胶层14(图2中仅示出了一层胶层14)粘结固定。
显示面板13包括显示区AA和环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BB,以及孔区Q,孔区Q可以在显示区AA内开设,也可以在非显示区BB内开设,或者部分开设于显示区AA,其余部分开设于非显示区BB。孔区Q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弓形等。孔区Q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
摄像头等感光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13的非显示面,并与孔区Q正对。为了避免显示面板13发光对摄像头等感光元件造成影响,通常在盖板基板11的靠近显示面板13的表面设置一圈遮光层15,遮光层15至少部分环绕盖板基板11的预定区域,在垂直于显示面的方向上,该预定区域的正投影和显示面板13的孔区Q重叠。例如,孔区Q为圆形,遮光层15为环绕孔区Q的环形;又例如,孔区Q为弓形,遮光层15为环绕孔区Q的弧形边缘的弧形条状。遮光层15可以为油墨涂层,用于遮挡孔区Q与周围区域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漏光或反光问题。油墨涂层的颜色为黑色、白色或其他颜色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借助不同颜色的油墨涂层,可以对不同组分的光线进行针对性的过滤,以达到相应的视觉效果。
然而,由于遮光层15具有一定的高度,在将盖板基板11、偏光片12和显示面板13贴合时,遮光层15会对偏光片12造成挤压,导致偏光片12的相应区域产生凹陷,形成凹陷区域。凹陷区域包括平面区域和环绕平面区域的倾斜区域。为了便于描述,下文将倾斜区域记为变形区S1,将凹陷区域中的平面区域和除了凹陷区域之外的非凹陷区域共同记为非变形区S2
这种情况下,当正视角度的第一环境光线L1经过盖板基板11入射到变形区S1时,发生反射,第一环境光线L1会偏离正视角,入射到在大视角下观察的人眼中。要想使得经非变形区S2反射的第二环境光线L2以同样的入射角度射入人眼,需要第二环境光线L2的入射角度大于正视角。由于不同视角下光线的强度不一样,因此会导致变形区S1和非变形区S2的反射率不一致,从而导致孔区Q周围出现光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通过在遮光层15周围设置导光层,导光层对应偏光片12的变形区S1,利用导光层对光线的传播路径进行调整,使得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11表面的光线在变形区S1和非变形区S2的入射角度相等,即正视角光线可垂直入射到变形区S1和非变形区S2,进而使得变形区S1和非变形区S2的反射率一致,从而改善孔区Q的光晕现象。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孔区沿B1B2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区的局部放大图。结合图3、图4和图5所示,该显示模组和图1、图2所示显示模组的区别在于,还包括导光层31。导光层31位于盖板基板11的设置有遮光层15的表面,导光层31围绕遮光层15的边缘,导光层31的厚度小于遮光层15的厚度。在垂直于显示面的方向上,导光层31的正投影和变形区S1重叠。以遮光层15为环形为例,变形区S1包括第一变形子区S11和第二变形子区S12,第一变形子区S11相比于第二变形子区S12更靠近孔区Q。相应地,导光层31包括第一环形区域和第二环形区域,第一环形区域环绕遮光层15的内边缘,第一环形区域在垂直于显示面的方向上的正投影和第一变形子区S11重叠;第二环形区域环绕遮光层15的外边缘,第二环形区域在垂直于显示面的方向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变形子区S12重叠。这种情况下,在平行于显示面的方向上,孔区Q、第一变形子区S11、遮光层15、第二变形子区S12由内向外逐层环绕。导光层31用于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以使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11表面的光线可以垂直入射到偏光片12的变形区S1的表面,从而使得变形区S1和非变形区S2的反射率相同,进而改善孔区Q周围的光晕现象。导光层31可以为微透镜阵列。
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结合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和图3、图4、图5所示显示模组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导光层包括导光条61,导光条61围绕遮光层15的边缘延伸。在垂直于导光条61的延伸方向上,导光条61的截面为直角三角形,导光条61的一条直角边与盖板基板11接触,另一条直角边位于导光条61的靠近遮光层15的一侧。
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得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11表面的光线能够垂直照射到偏光片12的变形区S1,需要满足θ2=θ13,N1×sinθ3=N2×sinθ2,其中,θ1为变形区S1相对于盖板基板11的倾斜角;θ2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盖板基板11之间的夹角;θ3为正视角光线由导光条61入射到胶层14中的折射角;N1为胶层14的折射率;N2为导光条61的折射率。例如,N1取1.47,N2取1.3,θ1取10°,计算可得θ2等于60°,此时可以使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11表面的光线垂直入射到偏光片12的变形区S1的表面,从而使得变形区S1和非变形区S2的反射率相同,进而改善孔区Q周围的光晕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导光层包括多个第一导光条611和多个第二导光条612,多个第一导光条61逐层环绕遮光层14的外边缘,多个第二导光条612逐层环绕遮光层14的内边缘。变形区S1包括第一变形子区域和第二变形子区,第一变形子区位于遮光层14的外侧,第二变形子区位于遮光层14的内侧。第一导光条611与第一变形子区对应,第二导光条612与第二变形子区对应。第一导光条611的数量n和宽度l1,以及第一变形子区域的宽度l2满足n×l1≤l2≤(n+1)×l1,其中,n为任意正整数,第一导光条611的数量可以是n个或(n+1)个;第一导光条611的宽度l1是指垂直于第一导光条611的延伸方向上的截面的最大宽度,可以用截面直角三角形与盖板基板11接触的直角边的长度来衡量;第一变形子区域的宽度l2是指第一变形子区域在垂直于第一导光条611的延伸方向上的截面中的水平长度,水平长度是指与盖板基板11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第二导光条612的数量和宽度,以及第二变形子区域的宽度之间的关系同理,这里不再详述。
图8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结合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和图6、图7所示显示模组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条81的截面的另一条直角边位于导光条81的远离遮光层15的一侧。
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得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11表面的光线能够垂直照射到偏光片12的变形区S1,需要满足θ3=θ12,N1×sinθ3=N2×sinθ2。例如,N1取1.47,N2取1.6,θ1取10°,计算可得θ2等于59.2°,此时可以使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11表面的光线垂直入射到偏光片12的变形区S1的表面,从而使得变形区S1和非变形区S2的反射率相同,进而改善孔区Q周围的光晕现象。
图10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导光条101的延伸方向上,导光条101的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与盖板基板11接触。这种情况下,可以沿三角形的高线将三角形划分为左、右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参照图7和图9所示实施例的计算方法来确定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的角度,以使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11表面的光线垂直入射到偏光片12的变形区S1的表面,从而使得变形区S1和非变形区S2的反射率相同,进而改善孔区Q周围的光晕现象。
图11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光层包括导光条111和保护层112,导光条111可以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条的结构,保护层112覆盖导光条111的远离盖板基板11的表面。例如,遮光层15为环形。导光条111为环形,环绕遮光层15的外边缘。保护层112为环形,覆盖导光条111;或者,保护层为圆形,覆盖导光条111、遮光层15,以及遮光层15环绕的圆形区域。在一示例中,保护层112的背离导光条111的表面为平面。保护层112的材料可以是透明光阻材料。
以导光条111在垂直于导光条111的延伸方向上的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与盖板基板11接触,另一条直角边位于导光条111的远离遮光层15的一侧为例,要想使得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11表面的光线能够垂直照射到偏光片12的变形区S1,需要满足N2sinθ2=N3sin(θ24),N3sinθ4=N1sinθ1,其中,N3为保护层112的折射率;θ4为垂直入射光线由保护层112入射到胶层14中的入射角。例如,N1取1.47,N2取1.35,N3取1.65,θ1取10°,计算可得θ2等于42.3°,此时可以使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11表面的光线垂直入射到偏光片12的变形区S1的表面,从而使得变形区S1和非变形区S2的反射率相同,进而改善孔区Q周围的光晕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光条111和保护层112的折射率的取值范围均为[1.3,1.7]。这种情况下,导光条111和保护层112的折射率均与胶层14的折射率接近,避免光线传播过程中光路变化过大。
图13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和图11、图12所示显示模组的区别在于,导光条131在垂直于导光条131的延伸方向上的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与盖板基板11接触,另一条直角边位于导光条131的靠近遮光层15的一侧。保护层132覆盖导光条131的远离盖板基板11的表面。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得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11表面的光线能够垂直照射到偏光片12的变形区S1,需要满足N2sinθ2=N3sin(θ25),N3sinθ5=N1sinθ1,其中,θ5为垂直入射光线由保护层132入射到胶层14中的入射角。例如,N1取1.47,N2取1.65,N3取1.35,θ1取10°,计算可得θ2等于38.2°,此时可以使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11表面的光线垂直入射到偏光片12的变形区S1的表面,从而使得变形区S1和非变形区S2的反射率相同,进而改善孔区Q周围的光晕现象。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盖板。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4和图4所示,盖板包括盖板基板11、遮光层15和导光层31。盖板基板1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遮光层15位于盖板基板11的第一表面,并环绕盖板基板11的预定区域。该预定区域对应显示面板13上的孔区Q。导光层31位于盖板基板11的第一表面,导光层31围绕遮光层15的边缘。导光层31用于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以使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光线以预设角度从导光层31射出。预设角度取决于盖板基板11、偏光片12、显示面板13贴合后,偏光片12的变形区S1相对于盖板基板11的倾斜角度,以使垂直入射到盖板基板11表面的光线可以垂直入射到偏光片12的变形区S1的表面,从而使得变形区S1和非变形区S2的反射率相同,进而改善孔区Q周围的光晕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光层31包括导光条,在垂直于导光条的延伸方向上,导光条的截面为三角形。例如,参阅图6,导光条61的一条直角边与盖板基板11接触,另一条直角边位于导光条61的靠近遮光层15的一侧。又例如,参阅图8,导光条61的一条直角边与盖板基板11接触,另一条直角边位于导光条61的远离遮光层15的一侧。导光条结构的导光层,原理简单,易于实施。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6,导光层包括多个第一导光条611和多个第二导光条612,多个第一导光条611逐层围绕遮光层15的外边缘,多个第二导光条612逐层围绕遮光层15的内边缘。这种情况下,可以确保变形区S1的任意位置均对应设置有导光层,进而确保整个显示模组各处的反射率均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1,导光层还包括保护层112,保护层112覆盖导光条111。在一示例中,保护层112的背离导光条111的表面为平面。保护层112可以为导光条111提供保护,避免导光条111受到外界作用力而造成损伤。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盖板的制备方法。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的制备方法流程图。如图15所示,盖板的制备方法150包括:
步骤S152,参阅图14,在盖板基板11的第一预定区域制备导光层31。
导光层31可以采用纳米压印工艺制备。盖板基板11例如为玻璃基板。第一预定区域的形状和位置是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取的。例如,第一预定区域包括第一预定子区域和第二预定子区域,第一预定子区域和第二预定子区域为同心环形。
步骤S154,在盖板基板11的第二预定区域制备遮光层15,第一预定区域围绕第二预定区域。
仍以图14所示盖板为例,第二预定区域为环形区域,第二预定区域、第一预定子区域和第二预定子区域共圆心,第一预定子区域、第二预定区域、第二预定子区域逐层环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的制备方法,步骤S152和步骤S154的执行顺序可以互换。比较而言,由于导光层31的厚度小于遮光层15的厚度,先执行步骤S152再执行步骤S154,可以避免遮光层15和掩膜板之间产生间隙,从而影响导光层31的制备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在步骤S154之前,还包括:
步骤S153,制备覆盖导光层31的保护层。保护层可以为环形,这种情况下,保护层仅覆盖导光层31;保护层也可以为圆形,这种情况下,保护层覆盖导光层31,以及导光层31所围绕的区域。保护层可以为导光条31提供保护,避免导光条31受到外界作用力而造成损伤。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申请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Claims (10)

1.一种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基板,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遮光层,位于所述盖板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遮光层至少部分环绕所述盖板基板的预定区域;
导光层,位于所述盖板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导光层围绕所述遮光层的边缘;所述导光层用于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以使垂直入射到所述盖板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的光线以预设角度从所述导光层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层包括导光条,在垂直于所述导光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导光条的截面为三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盖板基板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为环形,所述导光层包括第一导光条和第二导光条,所述第一导光条围绕所述遮光层的外边缘,所述第二导光条围绕所述遮光层的内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板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导光层的厚度小于所述遮光层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层,覆盖所述导光层,所述保护层的远离所述导光层的表面为平面。
7.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孔区和变形区;和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所述盖板通过胶层黏贴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的方向上,所述预定区域的正投影和所述孔区重叠,所述导光层的正投影和所述变形区重叠,从所述导光层以所述预设角度射出的光线垂直照射到所述变形区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层包括导光条,在垂直于所述导光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导光条的截面为三角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层,位于所述导光层和所述胶层之间;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的方向上,所述保护层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导光层。
10.一种盖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盖板基板的第一预定区域制备导光层;
在盖板基板的第二预定区域制备遮光层,所述第二预定区域环绕所述盖板基板的第三预定区域,第一预定区域围绕第二预定区域的边缘。
CN202210955648.9A 2022-08-10 2022-08-10 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 Pending CN1152412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55648.9A CN115241263A (zh) 2022-08-10 2022-08-10 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55648.9A CN115241263A (zh) 2022-08-10 2022-08-10 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1263A true CN115241263A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80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55648.9A Pending CN115241263A (zh) 2022-08-10 2022-08-10 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4126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3652B (zh) 一种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KR101868357B1 (ko) 액정 렌즈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110019128A1 (en) Optical member,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television receiv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ptical member
US20080304004A1 (en) Optical element, liquid crystal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optical ele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liquid crystal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0727135B (zh) 一种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080029798A (ko) 광학소자 및 이 광학소자를 사용하는 조명장치,디스플레이장치 및 전자장치
CN106094322B (zh) 一种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EP2713199B1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5973843A (en) Reflector method for producing reflector and reflection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210033961A1 (en) Mask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xposure syste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702377A (zh) 近眼显示设备、适用于近眼显示设备的光学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CN107092126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JP2007171536A (ja) 液晶表示素子
US11086212B2 (en) Mask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substrate
JP4171877B2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液晶パネル、投射型表示装置及び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の製造方法
CN107884990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020952B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KR20140039974A (ko) 어레이 기판,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076431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241263A (zh) 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
US10824026B2 (en)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panel
CN114141143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与移动终端
JPWO2007113941A1 (ja) 表示パネル用の基板、この基板を備える表示パネル、表示パネル用の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932443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JP2007178261A (ja)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の検査方法、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検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