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77047A - 一种降温服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温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77047A
CN115177047A CN202210868848.0A CN202210868848A CN115177047A CN 115177047 A CN115177047 A CN 115177047A CN 202210868848 A CN202210868848 A CN 202210868848A CN 115177047 A CN115177047 A CN 1151770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tion
circulating
channel
cold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688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俊岭
刘康
温柏钦
***
王晨
朱静文
吴锦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Fux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Fux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Fux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Fux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6884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770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77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7704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2681 priority patent/WO2024016953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02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with controlled internal environment
    • A41D13/0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with controlled internal environment with controlled temperature
    • A41D13/0053Cooled gar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02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with controlled internal environment
    • A41D13/002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with controlled internal environment by means of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A41D27/28Means for venti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31/00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 A41D31/02Layered materi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0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2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18Status alarms
    • G08B21/182Level alarms, e.g. alarms responsive to variables exceeding a threshol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400/00Function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garments
    • A41D2400/10Heat retention or warming
    • A41D2400/12Heat retention or warming using temperature-controlled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600/00Uses of gar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A41D2600/20Uses of gar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working activ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温服,包括制冷机、制冷服和控制器;制冷服包括循环制冷衣本体和松紧带,制冷服用于通过松紧带将循环制冷衣本体穿戴于人体;循环制冷衣本体由至少两层面料压合而成,令循环制冷衣本体形成压合区域和非压合区域;压合区域包括导向区,导向区用于引导液体介质的流向,非压合区域形成用于容纳液体介质的循环通道;循环制冷衣本体的底部设置有与循环通道相互连通的循环入口和循环出口,制冷机的出口和循环入口相连,循环出口和制冷机的入口相连,制冷机用于对液体介质进行制冷。本方案提出的降温服相较于现有的降温服,能够在有限的电输入功率下,提升降温服的制冷效果,以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提高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降温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降温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温服。
背景技术
根据环境温度与人体热平衡之间的关系,通常把35℃以上的生活环境和32℃以上的生产环境视为高温环境。在高温环境下,人的生理功能尤其是体温调节、水盐代谢、血液循环等功能都出现异常改变。比如说大量的出汗,就会让心血管的负担加重。如果高温超过了人体的耐受力,轻则影响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严重的则会引起中暑,更严重的会导致人猝死,危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对于户外无空调的环境,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的人员,如夏季炎热天气下进行站岗执勤的民警、烈日下进行作业的工地工人或在户外高空进行相关维护作业的维护人员等,往往要克服高温所带来的各种不适以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工作。当穿着普通衣物在高温条件下工作时,人会出汗,汗液通过扩散、传输迁移到衣服表面,通过汗液蒸发带走部分热量,然而,汗液蒸发提供的蒸发源有限,因此,带走的热量也很有限,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一段时间的情况下,普通衣服并不能达到在一定时间内降温的作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20989833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技术的空调服,包括采用风冷技术,通过风扇将人体产生的热与周围环境完成热交换,达到人体降温的目的。虽然该结构简单、实用,但由于采用单纯风扇换热方式、无冷量产出,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温度调节效果难以满足要求。另外,公开号为CN21645346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出了一种水冷式的半导体制冷空调服,其以半导体制冷为核心,以冷却水的方式通过液体循环泵和流动管道等装置,将冷量传输至制冷衣,通过制冷衣与人体进行热交换,达到人体温度调节目的。而由于受便携式及半导体制冷的产冷量及转换效率较低、电池重量等限制,其整个***的制冷功率较小,温度调节体验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降温服,能够在有限的电输入功率下,提升降温服的制冷效果,以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提高使用体验,且结构简单合理,安装方便快捷,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降温服,包括制冷机、制冷服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联接于所述制冷机,所述制冷机可拆卸地与所述制冷服相连;
所述制冷服包括循环制冷衣本体和松紧带,所述制冷服用于通过所述松紧带将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穿戴于人体;
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由至少两层面料压合而成,令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形成压合区域和非压合区域;所述压合区域包括导向区,所述导向区用于引导液体介质的流向,所述非压合区域形成用于容纳液体介质的循环通道;
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循环通道相互连通的循环入口和循环出口,所述制冷机的出口和所述循环入口相连,所述循环出口和所述制冷机的入口相连,所述制冷机用于对液体介质进行制冷。
更进一步的,所述压合区域还包括加强区,所述加强区用于增加所述循环制冷衣主体的结构强度;
所述加强区包括多个压合单元,且多个所述压合单元呈阵列分布,所述循环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位于多个所述压合单元之间,令所述第一通道呈网络分布。
更进一步的,所述循环通道还包括第二通道,且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形状为块状,且所述第二通道靠近或覆盖人体的心俞穴和/或肺俞穴设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加强区还开设有透气孔,且所述透气孔设置于所述压合单元。
更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区包括分隔条,所述分隔条设置于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的中部,所述分隔条用于将所述循环管道分为进液段和出液段。
更进一步的,所述制冷机还包括制冷***,所述制冷***包括散热器、半导体制冷片、导冷头和液体循环动力装置,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包括热端面和冷端面,所述热端面与所述散热器相贴,所述冷端面与所述导冷头相贴,所述导冷头用于容纳液体介质;
所述液体循环动力装置包括循环泵,所述导冷头和所述循环泵通过制冷通道相互连通;或者,所述液体循环动力装置包括循环泵和储存件,所述储存件用于储存液体介质,所述循环泵设置于所述储存件的外部,所述储存件、所述导冷头和所述循环泵通过制冷通道相互连通;或者,所述液体循环动力装置包括潜水泵和储存件,所述潜水泵设置于所述储存件的内部,所述储存件和所述导冷头通过制冷通道相互连通;
所述制冷***还包括第一保温件,所述第一保温件设置于所述导冷头的外部;所述第一保温件开设有避让位,所述避让位用于安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
更进一步的,所述制冷***还包括第二保温件,所述第二保温件设置于所述储存件的外部;
所述制冷通道的外表面包覆有保温外层。
更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包括多个P-N电偶对晶粒,且多个所述P-N电偶对晶粒呈阵列排布,所述P-N电偶对晶粒的工作电压为0.07~0.09V。
更进一步的,所述制冷机1包括电源模块,且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池组件和/或适配器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和所述适配器组件均用于为所述制冷机供电。
更进一步的,所述制冷机还包括第一监控单元、第二监控单元和第三监控单元,所述第一监控单元和所述循环泵或所述潜水泵电联接,且所述第一监控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循环泵或所述潜水泵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监控单元安装于所述导冷头,且所述第二监控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导冷头的温度,所述第三监控单元与所述电池组件电联接,所述第三监控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组件的工作状态。
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包括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用于根据报警信号执行报警动作;
所述第一监控单元包括电流检测模块和第一分析模块,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循环泵或所述潜水泵的电机的工作电流,所述第一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循环泵或所述潜水泵的电机的工作电流,对所述循环泵或所述潜水泵的工作状态进行判断,并当判断结果为所述循环泵或所述潜水泵处于不正常的工作状态时,向所述报警模块发送报警信号;
所述第二监控单元包括温度检测模块、存储模块和第二分析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导冷头的温度,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温度阈值,所述第二分析模块用于对比所述导冷头的温度和所述温度阈值,并当所述导冷头的温度低于所述温度阈值时,向所述报警模块发送报警信号;
所述第三监控单元包括电量检测模块、预存模块和第三分析模块,所述电量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组件的剩余电量,所述预存模块用于存储电量阈值,所述第三分析模块用于对比所述电池组件的剩余电量和所述电量阈值,并当所述电池组件的剩余电量低于所述电量阈值时,向所述报警模块发送报警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松紧带将循环制冷衣穿戴于人体,可以利用松紧带本身具有的松紧特性使循环制冷衣沿使用者的体型尽量贴合,具有轻便及快速贴合的特点。松紧功能的松紧带使降温服的循环制冷衣适于接合不同体型的人体,而循环制冷衣与人体的充分接合,有利于减少循环制冷衣与人体间的空气,提高循环制冷衣与人体间的热交换量,从而达到提升降温服的制冷效果的目的。
2、循环制冷衣由两层面料压合而成,有利于确保循环通道形成的前提下,减薄循环制冷衣的厚度。压合区域包括导向区和加强区,导向区用于引导液体介质的流向,有利于液体介质覆盖循环制冷衣的每个位置,确保恒服温的制冷效果;加强区用于增加循环制冷衣的强度,避免循环制冷衣在使用过程中被扯坏,或在液体介质的重力下被撕开,从而提升循环制冷衣的使用寿命,便于重复使用。循环通道包括呈网络分布的第一通道和呈块状分布的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设置有利于保证循环通道中液体介质的畅通,减小液体介质的流动阻力,同时兼顾循环制冷衣的制冷效果,第二通道对应人体的心俞穴、肺俞穴两个穴位设置,有利于增强降温服对人体的温度调节效果。
3、将容纳有导热介质的均温管设置于散热器,有利于将散热器从半导体制冷片接收到的局部热量快速地向整个散热器进行扩散,使散热器的整体实现均温,克服现有散热器所导致的传热系数低、传输热阻大的不足,有效解决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热流密度大的问题,使热量集中状态下热量也可快速向四周传输,从而降低了与散热器贴合的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温度,提高了半导体制冷片的产冷量和制冷系数,实现降温服所需冷量的高效产出,便于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降温服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降温服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降温服中循环制冷衣本体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液体介质的流向示意图(压合单元之间的线条为循环通道的覆盖位置,箭头为液体介质的流动方向)。
图5是本发明一种降温服中循环制冷衣本体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降温服中循环制冷衣本体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液体介质的流向示意图(压合单元之间的线条为循环通道的覆盖位置,箭头为液体介质的流动方向)。
图8是本发明一种降温服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种降温服中制冷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种降温服中制冷***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种降温服中制冷***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种降温服中制冷***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种降温服中制冷***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一种降温服中制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器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一种降温服中制冷***的中半导体制冷片的晶粒排布示意图。
其中:制冷机1、电池组件111、直流电输入插口112、散热器121、均温管1211、散热板1212、散热翅片1213、半导体制冷片122、导冷头123、第一接口1231、第二接口1232、循环泵1241、潜水泵1242、第一保温件125、保温壳1251、保温板1252、储存件126、第二保温件127、第一保温外壳1271、第二保温外壳1272、加液盖128、散热风扇129、保护壳13、出口101、入口102、进风口103、出风口104;
制冷服2、循环制冷衣本体21、导向区211、分隔条2111、第一导向条2112、第二导向条2113、第三导向条2114、加强区212、透气孔2121、第一通道213、第二通道214、松紧带22、第一连接带221、调节段2211、第二连接带222、第三连接带223、循环入口201、循环出口2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降温服,包括制冷机1、制冷服2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联接于所述制冷机1,所述制冷机1可拆卸地与所述制冷服2相连;
所述制冷服2包括循环制冷衣本体21和松紧带22,所述制冷服2用于通过所述松紧带22将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穿戴于人体;
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由至少两层面料压合而成,令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形成压合区域和非压合区域;所述压合区域包括导向区211,所述导向区211用于引导液体介质的流向,所述非压合区域形成用于容纳液体介质的循环通道;
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循环通道相互连通的循环入口201和循环出口202,所述制冷机1的出口101和所述循环入口201相连,所述循环出口202和所述制冷机1的入口102相连,所述制冷机1用于对液体介质进行制冷。
为了能够在有限的电输入功率下,提升降温服的制冷效果,以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提高使用体验,本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降温服,如图1-15所示,包括制冷机1、制冷服2和控制器,其中,制冷机1用于产生冷量对液体介质进行冷却降温,制冷服2用于提供容纳液体介质的循环通道,并通过穿戴于人体后与人体接触,完成液体介质中的冷量与人体的热交换,实现人体的温度调节;与人体进行热交换后的液体介质后再次进入制冷机1进行冷却降温,如此循环。
控制器电联接于制冷机1,用于对制冷机1的工作状态进行调节;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控制器可以是制冷机1的控制面板,也可以是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智能用户终端。更优选地,由于不同的人体体温、不同的环境温度及制冷衣2与人体接合状态都会影响使用者的实际体验效果。因此为了达到最佳的实施效果,本方案以穿戴布衣后实际的人体感受效果对制冷机1的工作状态进行调节和控制,而不是以温度作为感应信号。因此降温服设置了控制器控制制冷机1的各电器结构的启停及制冷状态的调整,更有利于满足使用者温度调节要求。
制冷机1可拆卸地与制冷服2相连,便于实现降温服的穿戴和收纳;优选的,本方案中的制冷机1和制冷服2可通过具有自锁功能的插装结构进行可拆卸的安装和拆卸,从而有效确保制冷机1和制冷服2连接后的密封性,需要说明的是,具有自锁功能的插装结构为现有常规的具有自锁功能的连接头和连接座结构,在此不作赘述。
由于本方案中的降温服是通过制冷机1产生的冷量,并由液体介质携带至人体后,与人体进行热交换。而为了确保降温服的便携性能,因此降温服中的制冷量十分有限。根据换热量计算公式Q=hSΔT,其中Q、h、S、ΔT分别为换热量、表面换热系数、换热面积、温差。可知,当Q、h一定,温差ΔT(人体与降温服二者间的温度差)与换热面积S(降温服与人体的接合面积,忽略非人体接触部分漏热)成反比。具体来说,就是冷量一定的情况下,降温服与人体接触面积越大,降温服表面温度越高,体感效果越差。所以,为了在有限的冷量条件下,实现人体温度调节的最佳效果,并参考降温服与人体的接合面积与制冷效果的映射关系,本方案对制冷服2的结构进行了改进。
具体地,本方案中的制冷服2包括循环制冷衣本体21和松紧带22,制冷服2用于通过松紧带22将循环制冷衣本体21穿戴于人体,可以利用松紧带22本身具有的松紧特性使循环制冷衣本体21沿使用者的体型尽量贴合,具有轻便及快速贴合的特点。松紧功能的松紧带22使降温服的循环制冷衣本体21适于接合不同体型的人体,而循环制冷衣本体21与人体的充分接合,有利于减少循环制冷衣本体21与人体间的空气,提高循环制冷衣本体21与人体间的热交换量,从而达到提升降温服的制冷效果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人体背部汗腺发达、降温服与人体的接合面积与制冷效果的映射关系与人体贴合度三个因素,本方案中的循环制冷衣本体21优选地覆盖人体的背部和肩部。
由于循环制冷衣本体21用于实现液体介质与人体的热交换,因此,为了保证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热交换效率,本方案中的循环制冷衣本体21由两层面料压合而成,优选地可通过现有的热压合工艺压合而成,有利于确保循环通道形成的前提下,减薄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厚度,而压合成的循环制冷衣本体21形成用于保证循环制冷衣本体21成型的压合区域和用于形成循环通道的非压合区域。
进一步地,本方案中的压合区域包括导向区211,用于引导液体介质的流向,有利于液体介质覆盖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每个位置,确保恒服温的制冷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液体介质可以为水,在此不作限定。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循环制冷衣本体21可由第一面料和第二面料压合而成,其中,第一面料可以采用市售的PA66面料或者PA6面料,上述面料具有摩擦系数低、耐磨性能好、机械强度高的特性,且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自润滑性,有利于实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舒适穿戴,且其耐酸和耐碱程度较高,有利于延长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使用寿命,且其材料可再生,有利于实现环保生产;而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第二面料则可使用市售的MDI单体TPU面料或者TDI单体TPU面料,TPU面料的耐磨性好,且具有高抗撕裂强度和高弹性,柔顺性和亲肤性极佳,进一步提升其穿戴的舒适性,且其耐油、耐水、耐霉菌、耐紫外线及耐老化,不容易损坏,且其材料可再生,再生利用性好。
更进一步的,所述压合区域还包括加强区212,所述加强区212用于增加所述循环制冷衣主体21的结构强度;
所述加强区212包括多个压合单元,且多个所述压合单元呈阵列分布,所述循环通道包括第一通道213,所述第一通道213位于多个所述压合单元之间,令所述第一通道213呈网络分布。
加强区212用于增加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强度,避免循环制冷衣本体21在使用过程中被扯坏,或在液体介质的重力下被撕开,从而提升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使用寿命,便于重复使用。
另外,由于循环通道用于液体介质的流通,而循环通道的结构决定了液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和流动状态,为保证循环通道中液体介质的畅通,减小液体介质的流动阻力,同时兼顾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制冷效果,本方案中循环通道包括呈网络分布的第一通道13。
具体地,如图2-8所示,本方案中的加强区212包括多个压合单元,且多个压合单元呈阵列分布,从而使得第一通道13具有多通道连通的复合结构,复合结构的设计将液体介质的流动路径长度、流动面积和流动阻力等多要素进行有机结合,确保冷量在多通道连通的复合结构中的有效传导,克服了单通道结构通道由于路径长和水流动阻力大而导致的制冷效果差的缺陷。复合的循环通道结构规避了现有降温服中单一通道结构的任一处通道压死,即造成循环通道的堵塞、影响冷量的有效输运甚至造成整个循环***损坏的风险。
更进一步的,所述循环通道还包括第二通道214,且所述第一通道213和所述第二通道214相互连通;所述第二通道214的形状为块状,且所述第二通道214靠近或覆盖人体的心俞穴和/或肺俞穴设置。
由于人体的心俞穴、肺俞穴两个穴位对整个人体温度调节效果最为显著,因此本方案还在循环制冷衣本体21上对应人体的心俞穴、肺俞穴两个穴位局部设置呈块状结构第二通道214,如图5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通道214为块状的全通区域,使得液体介质可以完全填充第二通道214的全部面积,从而能有效提升对应穴位的温度调节效果;在本技术方案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通道214为块状的网络分布结构,且第二通道214网络分布密集程度大于第一通道213的网络分布密集程度,从而可以令对应穴位得到充分冷却,增加人体温度降温的效果和舒适度。
优选的,所述第二通道214设有两块,且一块所述第二通道214靠近人体的心俞穴设置,另一块所述第二通道214靠近人体的肺俞穴设置。
优选的,本方案中的第二通道214设有两块,分别靠近人体的心俞穴和肺俞穴设置,便于更有效地提升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制冷效果,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更进一步的,所述加强区212还开设有透气孔2121,且所述透气孔2121设置于所述压合单元。
由于当循环制冷衣本体21与人体完全相贴时,容易产生不适感,且与人体相贴的区域也容易令人体产汗,为了进一步提升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穿着舒适感,本方案还对压合区域的局部采用镂空的透气孔2121设计,并利用透气孔2121实现透气换热的目的,从而使得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重量得到进一步减少,且使循环制冷衣本体21与人体完全相贴时,也能实现舒适穿戴,更有利于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所述加强区212还开设有多个透气孔2121,且所述透气孔2121间隔设置于所述压合单元。
更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区包括分隔条2111,所述分隔条2111设置于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中部,所述分隔条2111用于将所述循环管道分为进液段和出液段。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导向区包括用于将循环管道分为进液段和出液段的分隔条2111,如图1-8所示,从而形成液体介质在循环制冷衣本体21中的走向,便于使液体介质充分覆盖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全部区域。
优选的,所述导向区还包括第一导向条2112,所述第一导向条2112与所述分隔条2111相互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向区还包括第二导向条2113,所述第二导向条2113设置于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两侧或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条2112和所述第二导向条2113交错设置。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条2112和第二导向条2113交错设置,如图2-8所示,有利于液体介质在循环制冷衣本体21中呈反复的“之”字走向,从而有利于液体介质可以尽可能地覆盖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各个位置,在一次换热过程中提高液体介质与人体的换热量,满足在有限的冷量条件前提下,达到人体温度调节的最佳效果。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所述第一导向条2112与所述分隔条2111相互连接并相互垂直。
优选的,所述导向区还包括第三导向条2114,所述第一导向条2112的中部与所述分隔条2111相连,所述第三导向条21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条2112的两端相连,且所述第三导向条2114的另一端倾斜向上延伸。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更优实施例中,导向区还包括第三导向条2114,如图6-8所示,第三导向条2114的末端倾斜向上延伸,有利于确保循环通道内的液体介质可覆盖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肩部,从而便于液体介质与人体肩部进行热交换,进一步有效提升制冷衣结构的温度调节效果。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第一导向条2112的中部与所述分隔条2111相连。
优选的,所述松紧带22包括第一连接带221,所述第一连接带221设有松紧调节结构,所述第一连接带221的第一端与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带221的另一端与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另一侧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带221靠近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下部设置。
进一步地,在解决有限的冷量条件前提下,达到人体温度调节的最佳效果,本方案除了对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循环通道进行了改进,还对松紧带22的设计进行了创新。
由于空气导热系数低,为保证制冷效果,必须保证制冷衣结构能适应不同体型的人体穿戴需要,对不同体型的人降温服都能满足与人体的充分贴合,完成人体的有效降温。为此,在本技术方案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设置有位于腰部的第一连接带221,通过第一连接带221的第一重固定,与使用者自行穿戴的外服进行第二重固定,即可在实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有效穿戴下,降低制冷衣结构的重量,从而满足使用者的使用体验。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所述第一连接带221的宽度为10-100mm,更优为50mm。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松紧调节结构用于调节第一连接带221的松紧程度,从而令使用者通过第一连接带221对循环制冷衣本体21进行穿戴和拆卸,从而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具体地,本方案的松紧调节结构可以为常规的粘贴结构、卡扣结构、纽扣结构和按扣结构等。
优选的,所述松紧带22至少包括两条第一连接带221,两条所述第一连接带221设置于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下部的两侧;
所述第一连接带221的第一端与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带221的第二端为活动端,且所述第一连接带221的第二端设有松紧调节结构;
两条所述第一连接带221的第二端可拆卸地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松紧带22可以为分段式的设计,并通过松紧调节结构实现松紧带22的连接和拆卸,更方便使用者的穿戴。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带221含有调节段2211,所述调节段2211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带221的第二端设置,且所述调节段2211用于设置所述松紧调节结构;
一调节段2211的长度与其所在的第一连接带221的长度之比为0.8-1,另一调节段2211的长度与其所在的第一连接带221的长度之比为0.2-0.5。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第一连接带221含有用于设置松紧调节结构的调节段2211,还对调节段2211相对于其所在的第一连接带221的长度比例进行优选,其中,调节段2211的长度如图8的h所示,第一连接带221的长度如图8的H所示,更有利于松紧带22的设置符合不同体型大小的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更进一步地提升制冷衣结构的适用性。需要说明的是,当松紧调节结构为粘贴结构时,调节段2211则指的是粘贴位置所在的区域,如此类推。
优选的,一调节段2211的长度与其所在的第一连接带221的长度之比为1,另一调节段2211的长度与其所在的第一连接带221的长度之比为0.4。
优选的,所述松紧带还包括第二连接带222,所述第二连接带222的第一端与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带22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连接带221连接且相交,所述第二连接带222的第二端设有松紧调节结构。
更进一步地,为了提升循环制冷衣本体21与人体的有效贴合,在本技术方案的第三实施例中,还添设第二连接带222对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穿戴进行固定,如图1、2和8所示。第二连接带222用于实现肩部和腰部的固定,更能有效确保循环制冷衣本体21可以适应于不同体型的人体的穿戴需求,完成人体的有效降温。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带222至少设有两条,一所述第二连接带222的顶端与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顶部的一侧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带222的末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带221的顶部的一侧连接;另一所述第二连接带222的顶端与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顶部的另一侧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带222的末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带221的顶部的另一侧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更优实施例中,设置两条第二连接带222与第一连接带进行相连,令使用者可以通过背包式的穿戴方法对制冷服2进行快速穿戴,从而更有利于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所述松紧带22还包括第二连接带222和第三连接带223,所述第二连接带222的第一端与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21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带222的第二端为活动端,所述第二连接带222的第二端设有松紧调节结构;
所述第三连接带223和所述第一连接带221连接且相交,所述第三连接带223的一端设有松紧调节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带22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连接带223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的第四实施例中,将与人体肩部实现固定的松紧带22进行分段式设计,分为第二连接带222和第三连接带223,如图8所示,并通过松紧调节结构实现上述两条连接带的连接和拆卸,更方便使用者的穿戴。
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接带223可沿所述第一连接带221的延伸方向移动。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第三连接带223在第一连接带221上的连接为可移动式连接,更有利于松紧带22符合不同体型使用者的穿戴需求,令制冷衣结构的使用更加灵活。
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接带223可在所述第一连接带221沿延伸方向的1/3-2/3的长度区域往复移动。
更进一步的,所述制冷机1还包括制冷***,所述制冷***包括散热器121、半导体制冷片122、导冷头123和液体循环动力装置,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22包括热端面和冷端面,所述热端面与所述散热器121相贴,所述冷端面与所述导冷头123相贴,所述导冷头123用于容纳液体介质;
所述液体循环动力装置包括循环泵1241,所述导冷头123和所述循环泵1241通过制冷通道相互连通;或者,所述液体循环动力装置包括循环泵1241和储存件126,所述储存件126用于储存液体介质,所述循环泵1241设置于所述储存件126的外部,所述储存件126、所述导冷头123和所述循环泵1241通过制冷通道相互连通;或者,所述液体循环动力装置包括潜水泵1242和储存件126,所述潜水泵1242设置于所述储存件126的内部,所述储存件126和所述导冷头123通过制冷通道相互连通;
所述制冷***还包括第一保温件125,所述第一保温件125设置于所述导冷头123的外部;所述第一保温件125开设有避让位,所述避让位用于安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22。
本方案制冷机1还包括制冷***,如图10-15所示,其采用半导体制冷的方式对降温服的液体介质进行冷却降温。半导体制冷片122利用帕尔帖效应制成,帕尔帖效应是指当直流电流通过两种半导体材料组成的电偶时,电偶一端吸热、一端放热的现象;换言之,半导体制冷片122由两种半导体材料制成,形成热端和冷端,冷端持续吸热,实现制冷;热端持续放热,本技术方案将半导体制冷片122作为降温调服的制冷装置,省却了复杂的机械制冷结构,能有效简化制冷***的整体结构和压缩制冷***的整体体积,便于实现静音制冷,且安全可靠,方便实用,制造成本低,适用范围广。进一步地,半导体制冷片122的冷端设有冷端面,半导体制冷片122的热端设有热端面,令冷端面与导冷头123相互贴合,热端面与散热器121的相互贴合,有利于热量和冷量的直接、有效传导,从而便于提升制冷***的制冷效果。
考虑到液体介质在长期的循环工作中,制冷通道内的液体介质可能会通过管路(硅胶管、橡胶管等)进行微渗透或微蒸发,导致制冷***内的循环液体介质的容量减少,造成循环不畅,影响冷量传输。因此,本方案还在制冷***中设置用于保证液体介质顺畅流动的液体循环动力装置。
具体地,在本技术方案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液体循环动力装置包括循环泵1241,令导冷头123和循环泵1241通过制冷通道相互连通,通过循环泵1241提供液体介质流动的动力,从而确保循环顺畅。在本技术方案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液体循环动力装置包括循环泵1241和储存件126,除了增添循环泵1241提供液体介质的循环动力以后,还添加了储存件126对液体介质进行保存,以便及时补充制冷通道中的液体介质,确保制冷通道时刻处于饱和状态,更进一步保证循环的顺畅进行。在本技术方案的第三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利用可设置于储存件126内部的潜水泵1242替换设置于储存件126外部的循环泵1241,可在保证循环顺畅的前提下,减少制冷***的体积,便于随身携带,方便使用。
另外,由于本方案中用于实现冷量传递的载体为液态的液体介质;优选地为水,在此不作限定;因此,为降低冷量的无效散失,更进一步确保半导体制冷片122的冷量得到有效传递,本方案还在与半导体制冷片122的冷端直接接触的导冷头123的外部设置有第一保温件125,如图10和11所示,用于防止冷量的无效散失。进一步地,第一保温件125开设有用于安装半导体制冷片122的避让位,可以避免制冷***在移动过程中导致半导体制冷片122发生位移,保证制冷***的正常运作;另外,还有利于确保半导体制冷片122冷端产生的冷量最大程度地向导冷头123传递,避免冷量从半导体制冷片122和导冷头123之间的缝隙散失。
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温件125包括可拆卸安装的保温壳1251和保温板1252,所述保温壳125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导冷头123的第一安装槽,所述保温板1252的板面开设有所述避让位。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保温件125包括可拆卸安装的保温壳1251和保温板1252,便于半导体制冷片122和导冷头123的安装和拆卸。
更进一步的,所述制冷***还包括第二保温件,所述第二保温件设置于所述储存件126的外部;
所述制冷通道的外表面包覆有保温外层。
本方案还在储存件126的外部设置有第二保温件,如图11所示,用于进一步防止冷量的无效散失。为了更进一步地防止冷量的流失,本方案还在制冷通道的外表面包覆有保温外层(图中未显示),保温外层的材料可以为具有保温效果的布料,也可以由现有的发泡材料发泡而成。
优选的,所述第二保温件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保温外壳1271和第二保温外壳1272,所述第一保温外壳1271和所述第二保温外壳1272共同围成用于安装所述储存件126的第二安装槽,且所述第一保温外壳1271可拆卸地与所述第二保温外壳1272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保温件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保温外壳1271和第二保温外壳1272,第一保温外壳1271和第二保温外壳1272共同围成用于安装储存件126的第二安装槽,便于生产和装配。
优选的,所述储存件126为储存盒或储存袋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储存盒由硬质材料制成,所述储存袋由软质材料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储存件126可以为由硬质材料如金属等制备而成的储存盒,也可以为由软质材料制成如橡胶、塑料等制备而成的储存袋,在此不作限定。
当使用由软质材料制成的储存袋时,可以通过改变储存袋的形状而将制冷通道中的空气排出,保证制冷通道中只有液体介质进行循环,有利于确保液体介质的流动通畅,且第二保温件还能对储存袋起到保护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制冷***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散热器121设有多条均温管1211,多条所述均温管1211镶嵌于所述散热器121中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22的热端面相贴的板面,且所述均温管1211的内部容纳有导热介质。
根据半导体制冷理论,半导体制冷器1的制冷量Qc为:
Qc=N(αp-αn)ITc-K(Th-Tc)-0.5I2Ri,
其中,N,αp,αn,I,K,Th,Tc,Ri分别为半导体制冷片122的P-N电偶对的数量、p-type材料塞贝克系数、n-type材料塞贝克系数、工作电流、制冷器热导、热端温度、冷端温度及半导体制冷片122内阻,制冷系数(或称转换效率)为cop=Qc/Pi,其中Pi为半导体制冷片122的电输入功率,由此可见,半导体制冷片122的制冷量及制冷效率均与半导体制冷片122的热端温度Th相关,在其他参数相对固定时,Th越小即半导体制冷片122的热端温度越低,制冷量Qc及cop越大,则制冷效果越好。因此,增大制冷***的制冷量的解决方案其中之一则是降低半导体制冷片122的热端温度Th。
因此,本方案基于上述原理,将容纳有导热介质的均温管1211设置于散热器121,有利于将散热器121从半导体制冷片122接收到的局部热量快速地向整个散热器121进行扩散,使散热器121的整体实现均温,克服现有散热器所导致的传热系数低、传输热阻大的不足,有效解决半导体制冷片122的热端热流密度大的问题,使热量集中状态下热量也可快速向四周传输,从而降低了与散热器121贴合的半导体制冷片122的热端温度Th,提高了半导体制冷片122的产冷量和制冷系数,实现制冷***冷量的高效产出,便于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导热介质可为氟利昂制冷剂、醇类液体(如R22、R23、R410A和R134等)、液态二氧化碳、乙醇和丙醇中的任意一种,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多条均温管1211镶嵌于散热器121中与半导体制冷片122的热端面相贴的板面,如图13所示,当半导体制冷片122的热端向散热器121传递时,首先传递到均温管1211,均温管1211中的导热介质有利于将其受到的局部热量向整个散热器121进行传递和发散,从而使散热器121实现均温。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均温管1211的数量、形状和分布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优选的,所述散热器121设有多条均温管1211,多条所述均温管1211一体成型于所述散热器121的内部,且所述均温管1211的内部容纳有导热介质。
在本技术方案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多条均温管1211一体成型于散热板1212的内部,如图14所示,当半导体制冷片122的热端向散热器121传递时,位于散热器121内部的均温管1211中的导热介质,有利于将散热器121受到的局部热量向整个散热器121进行传递和发散,同样可以使散热器121实现均温。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均温管1211的数量、形状和分布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优选的,所述散热器121设有散热板1212和散热翅片1213,所述散热翅片1213设置有多块,多块所述散热翅片1213间隔设置于所述散热板1212中远离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22的板面。
本方案中的散热器121可采用具有翅片换热功能的散热板1212和散热翅片1213的组合,多个散热翅片1213间隔地安装于散热板1212,形成贯通流道而导流空气,便于增加空气与散热器121的接触面积,加快周边环境与散热器121的热交换,从而实现半导体制冷片122的热端散热。
优选的,所述导冷头123的内部开设有用于容纳液体介质的容纳腔,且所述导冷头123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接口1231和第二接口1232,一所述制冷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接口1231与所述容纳腔相互连通,另一所述制冷通道通过所述第二接口1232与所述容纳腔相互连通。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导冷头123采用内设容纳腔的结构,有利于导冷头123与液体介质的直接接触,从而实现冷量向液体介质的快速传递,便于实现液体介质与半导体制冷片122冷端的快速换热。
优选的,所述制冷通道包括换热段,所述换热段层叠设置地嵌装于所述导冷头123的内部,且所述导冷头123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换热段的导热系数。
在本技术方案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导冷头123采用内设制冷通道的结构(图中未显示),使冷量首先从半导体制冷片122冷端传递至导冷头123,再从导冷头123传递至换热段,最后从换热段传递至液体介质。内设制冷通道的导冷头123可有效增大液体介质与冷量的接触面积,便于增强导冷效果。
进一步地,导冷头123的导热系数大于换热段的导热系数,有利于冷量快速地从半导体制冷片122冷端传递至导冷头123,便于提升半导体制冷片122冷端的冷量传递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导冷头123可以由金属材料如铝、铜等制备而成,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换热段的材料为金属材料,可以选择铜、银等高导热系数的金属管道,优选铜管道以降低成本;所述换热段的形状可以设置为层叠设置的S形或圆形,但不局限于上述形状,通过将换热段的形状设置,可以扩大换热段与导冷头123的接触面积,增强导冷效果。
更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22包括多个P-N电偶对晶粒,且多个所述P-N电偶对晶粒呈阵列排布,所述P-N电偶对晶粒的工作电压为0.07~0.09V。
针对现有散热器传导热阻大、散热功率小的特点,为提高制冷效率,本方案的半导体制冷片122采用呈阵列排布的多P-N电偶对晶粒,如图15所示,从而大面积降低热流密度。且优选每对P-N电偶对晶粒的工作电压0.07~0.09V,有利于提升半导体制冷片122的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半导体制冷片122还可设置有多个,多个半导体制冷片122的冷端与导冷头122相贴,更有利于提升制冷***的制冷效果。
优选的,所述制冷***还包括散热风扇129,所述散热风扇129安装于所述散热器121中远离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22的板面。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制冷***还包括散热风扇129,散热风扇129设置可有效加快空气流动,从而提升半导体制冷片122的散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散热风扇129可以为轴流风扇或涡流风扇,在此不作限定。
优选的,所述制冷机1还包括保护壳13,所述电源模块和所述制冷***均安装于所述保护壳13的内部;所述保护壳13开设有进风口103和出风口104,且所述进风口103的设置位置靠近所述散热风扇129。
更进一步的,进一步地,本方案中的制冷机1还包括用于安装电源模块和制冷***的保护壳13,如图1和9所示,便于携带,同时也对电源模块和制冷***起到保护作用。保护壳13开设有进风口103和出风口104,便于实现制冷机1内外空气的流通,有利于制冷***的通风散热,确保半导体制冷片122的正常工作。
更进一步的,所述制冷机1包括电源模块,且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池组件111和/或适配器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和所述适配器组件均用于为所述制冷机1供电。
本方案中可利用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对制冷机1进行供电。为了更进一步地提升降温服的便携性,本方案的降温服优选通过电池组件111对制冷机1进行供电,如图9所示,从而实现制冷机1的方便携带。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电池组件111可以为干电池或锂电池,在此不作限定。
优选的,所述电池组件111为干电池或可充放电池中的任意一种;本技术方案中的制冷机1可通过一次性电池进行供电,也可通过可充放电池进行供电,供电方式丰富,提升了制冷机1的灵活性。
当所述电池组件111为可充放电池时,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直流电输入插口112,如图1所示,所述直流电输入插口112用于外接适配器对所述电池组件111进行充电,从而实现电池组件111的重复使用,实现环保。
更进一步的,所述制冷机还包括第一监控单元、第二监控单元和第三监控单元,所述第一监控单元和所述循环泵1241或所述潜水泵1242电联接,且所述第一监控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循环泵1241或所述潜水泵1242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监控单元安装于所述导冷头123,且所述第二监控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导冷头123的温度,所述第三监控单元与所述电池组件111电联接,所述第三监控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组件111的工作状态。
由于本方案中的降温服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制冷机1的工作状态,其中,与其工作状态相关的控制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循环泵1241或潜水泵1242的工作电压。因此,为了实现上述三大部件的有效控制,本方案增设第一监控单元对循环泵1241或潜水泵1242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使制冷***工作于不同的制冷状态,达到不同的制冷效果。
其次,本方案还通过增设第二监控单元对导冷头123的温度进行检测,当导冷头123的温度低于预设值时,可认为液体介质的温度会对使用者产生一定的危害,对制冷***设置了过冷保护。
再次,由于本方案的制冷机1可由直流电进行供电,因此,为了确保制冷机1的持续性使用,可通过增设第三监控单元为制冷机1提供低电量检测功能。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电池组件111的电量低于设定的阈值电压时,可降低半导体制冷片122的工作电压,进入节能工作模式,同时提示报警,令使用者对电池组件111进行充电或更换。
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包括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用于根据报警信号执行报警动作;
所述第一监控单元包括电流检测模块和第一分析模块,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循环泵1241或所述潜水泵1242的电机的工作电流,所述第一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循环泵1241或所述潜水泵1242的电机的工作电流,对所述循环泵1241或所述潜水泵1242的工作状态进行判断,并当判断结果为所述循环泵1241或所述潜水泵1242处于不正常的工作状态时,向所述报警模块发送报警信号;
所述第二监控单元包括温度检测模块、存储模块和第二分析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导冷头123的温度,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温度阈值,所述第二分析模块用于对比所述导冷头123的温度和所述温度阈值,并当所述导冷头123的温度低于所述温度阈值时,向所述报警模块发送报警信号;
所述第三监控单元包括电量检测模块、预存模块和第三分析模块,所述电量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组件111的剩余电量,所述预存模块用于存储电量阈值,所述第三分析模块用于对比所述电池组件111的剩余电量和所述电量阈值,并当所述电池组件111的剩余电量低于所述电量阈值时,向所述报警模块发送报警信号。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可设置有用于根据报警信号执行报警动作的报警模块,需要说明的是,报警动作包括但不限定于报警声音、报警震动和报警影像。本方案还对第一监控单元、第二监控单元和第三监控单元的具体模块进行优选,以便其相应检测性能的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降温服,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机、制冷服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联接于所述制冷机,所述制冷机可拆卸地与所述制冷服相连;
所述制冷服包括循环制冷衣本体和松紧带,所述制冷服用于通过所述松紧带将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穿戴于人体;
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由至少两层面料压合而成,令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形成压合区域和非压合区域;所述压合区域包括导向区,所述导向区用于引导液体介质的流向,所述非压合区域形成用于容纳液体介质的循环通道;
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循环通道相互连通的循环入口和循环出口,所述制冷机的出口和所述循环入口相连,所述循环出口和所述制冷机的入口相连,所述制冷机用于对液体介质进行制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区域还包括加强区,所述加强区用于增加所述循环制冷衣主体的结构强度;
所述加强区包括多个压合单元,且多个所述压合单元呈阵列分布,所述循环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位于多个所述压合单元之间,令所述第一通道呈网络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通道还包括第二通道,且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形状为块状,且所述第二通道靠近或覆盖人体的心俞穴和/或肺俞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区还开设有透气孔,且所述透气孔设置于所述压合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区包括分隔条,所述分隔条设置于所述循环制冷衣本体的中部,所述分隔条用于将所述循环管道分为进液段和出液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还包括制冷***,所述制冷***包括散热器、半导体制冷片、导冷头和液体循环动力装置,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包括热端面和冷端面,所述热端面与所述散热器相贴,所述冷端面与所述导冷头相贴,所述导冷头用于容纳液体介质;
所述液体循环动力装置包括循环泵,所述导冷头和所述循环泵通过制冷通道相互连通;或者,所述液体循环动力装置包括循环泵和储存件,所述储存件用于储存液体介质,所述循环泵设置于所述储存件的外部,所述储存件、所述导冷头和所述循环泵通过制冷通道相互连通;或者,所述液体循环动力装置包括潜水泵和储存件,所述潜水泵设置于所述储存件的内部,所述储存件和所述导冷头通过制冷通道相互连通;
所述制冷***还包括第一保温件,所述第一保温件设置于所述导冷头的外部;所述第一保温件开设有避让位,所述避让位用于安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还包括第二保温件,所述第二保温件设置于所述储存件的外部;
所述制冷通道的外表面包覆有保温外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包括多个P-N电偶对晶粒,且多个所述P-N电偶对晶粒呈阵列排布,所述P-N电偶对晶粒的工作电压为0.07~0.09V。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包括电源模块,且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池组件和/或适配器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和所述适配器组件均用于为所述制冷机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还包括第一监控单元、第二监控单元和第三监控单元,所述第一监控单元和所述循环泵或所述潜水泵电联接,且所述第一监控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循环泵或所述潜水泵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监控单元安装于所述导冷头,且所述第二监控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导冷头的温度,所述第三监控单元与所述电池组件电联接,所述第三监控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组件的工作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用于根据报警信号执行报警动作;
所述第一监控单元包括电流检测模块和第一分析模块,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循环泵或所述潜水泵的电机的工作电流,所述第一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循环泵或所述潜水泵的电机的工作电流,对所述循环泵或所述潜水泵的工作状态进行判断,并当判断结果为所述循环泵或所述潜水泵处于不正常的工作状态时,向所述报警模块发送报警信号;
所述第二监控单元包括温度检测模块、存储模块和第二分析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导冷头的温度,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温度阈值,所述第二分析模块用于对比所述导冷头的温度和所述温度阈值,并当所述导冷头的温度低于所述温度阈值时,向所述报警模块发送报警信号;
所述第三监控单元包括电量检测模块、预存模块和第三分析模块,所述电量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组件的剩余电量,所述预存模块用于存储电量阈值,所述第三分析模块用于对比所述电池组件的剩余电量和所述电量阈值,并当所述电池组件的剩余电量低于所述电量阈值时,向所述报警模块发送报警信号。
CN202210868848.0A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降温服 Pending CN1151770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8848.0A CN115177047A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降温服
PCT/CN2023/102681 WO2024016953A1 (zh) 2022-07-22 2023-06-27 一种降温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8848.0A CN115177047A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降温服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77047A true CN115177047A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20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68848.0A Pending CN115177047A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降温服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77047A (zh)
WO (1) WO202401695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6953A1 (zh) * 2022-07-22 2024-01-25 广东富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温服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80368D1 (de) * 1982-02-01 1991-11-28 Life Support Systems Inc Individuelles system zur temperatursteuerung.
CN2919914Y (zh) * 2006-03-03 2007-07-11 舒健 流体介质循环体温调节装置
CN204888787U (zh) * 2015-08-26 2015-12-23 刘畅 一种可调温的服装***
CN208160075U (zh) * 2017-12-28 2018-11-30 深圳和而泰数据资源与云技术有限公司 空调服
CN114983052A (zh) * 2022-07-22 2022-09-02 广东富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降温服的制冷衣结构
CN115005523A (zh) * 2022-07-22 2022-09-06 广东富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密闭型降温服
CN217695324U (zh) * 2022-07-22 2022-11-01 广东富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温服的制冷***
CN115177047A (zh) * 2022-07-22 2022-10-14 广东富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温服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6953A1 (zh) * 2022-07-22 2024-01-25 广东富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温服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16953A1 (zh) 2024-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90715B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的穿戴式冷却背心
CN101653298A (zh) 便携式人体冷暖空调
CN211747098U (zh) 一种可恒温工作的空调服
WO2024016953A1 (zh) 一种降温服
CN213720029U (zh) 光伏制冷式夏季上衣降温装置
CN115005523A (zh) 一种密闭型降温服
CN217695324U (zh) 一种降温服的制冷***
CN219433604U (zh) 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
CN210809382U (zh) 一种新型空调衣
CN215531878U (zh) 一种基于医用防护服的便携式单人制冷装置
CN111588110A (zh) 一种便携式制冷服
CN114983052A (zh) 一种用于降温服的制冷衣结构
CN2464099Y (zh) 半导体致冷降温服装
US20110277485A1 (en) Sports Fan Cooling Station
CN201005066Y (zh) 水冷风冷式电子调温服
CN216453469U (zh) 一种水冷式的半导体制冷空调服
CN217826840U (zh) 一种降温服的制冷衣结构
CN210696047U (zh) 一种空调服
CN212814357U (zh) 一种降温衣服
CN219813251U (zh) 一种液冷衣
CN218154899U (zh) 一种基于压电陶瓷泵的智能可穿戴空调设备
CN219674502U (zh) 一种制冷制热单元、空调器及背包
CN111657580A (zh) 智能恒温衣服
CN217383155U (zh) 一种可穿戴空气调节装置
CN117678819A (zh) 一种降温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