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318C - 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 - Google Patents

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318C
CN1149318C CNB971106576A CN97110657A CN1149318C CN 1149318 C CN1149318 C CN 1149318C CN B971106576 A CNB971106576 A CN B971106576A CN 97110657 A CN97110657 A CN 97110657A CN 1149318 C CN1149318 C CN 114931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branch
overpass
road
arterial high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Ceas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71106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4597A (zh
Inventor
涛 渠
渠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171517&utm_sourc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149318(C)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B9711065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318C/zh
Publication of CN1164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5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31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31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Ceas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它将普通跨线桥的两个行车道分离成上下两个层面跨越另一相交干道,使转弯车可直接引入此层面不与直行冲突,转弯车间的冲突点又被这两个层面分离,此两层面又起着两干道跨越作用,而其结构并未增加,使其占地面积很小,结构简单,通行性能好。与现有结构可组合成多种形式,满足各种要求,可适用于高速路、城市道路,占地可不超出原平交路口,可不增加结构层次实现机非分离分别互通。同时具备高速度、少占地、低造价特点。

Description

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
背景技术
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一般都是由跨线立体构造物和匝道构成。跨线立体构造物用以消除交叉干道直行车流的冲突点,匝道解决转弯车辆的交叉问题。在各种形式的互通式立体交叉中,转弯匝道大都是从干道右侧引出,以90°、180°或270°的转弯角度占用干道以外的地面完成上下相交道路的联结。匝道的右侧引出及大角度转弯,使得占地面积很大,不能充分利用干道的上下空间,需大量拆迁费用,而且转弯车速受限,存在交织问题。有些定向式立体交叉,匝道由干道左侧引出,但又使直行干道向外扩展增加占地,直行出现曲线段,降低了性能,同时其层次多、构造复杂、造价很高。
中国专利说明书CN1123859A公开了一种十字双坡单层架空立体交叉桥,它由设在两干道交叉处的4座交汇的单行道变线跨线分支桥组成,每座分支桥在干道的中间车道向干道交汇处上方上引,至交汇处变线至左车道,然后延伸至相对分支桥的上引桥起始端,再变线至中间车道后下引至地面。此方案虽解决了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但其一个干道的直行车辆和两个干道的左转车辆需经过两次变线行驶,使车速受限,通行性能降低,而且在四个方向上都有很长的引桥,使造价较高,对市容影响较大。
中国专利说明书CN1150611A公开了一种“π”型互通式立交,是在前述十字双坡单层架空立体交叉桥基础上,将单层跨线桥分离成上下两个相对的“π”型构造跨越相交干道,此方案虽解决了两方向引桥过长和变线行驶路线过多的问题,但两“π”型桥高差有限,使匝道平曲连接段设置困难,相应加大了桥的跨度,同时难以与其他匝道形式组合以适应不同的交通组织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的上述缺点,提出一种跨线立体构造物的新结构,使匝道与跨线构造结合处的高程增大,立交体跨度减小并能与其他匝道形式方便地组合,从而使空间利用更充分,结构更简化,占地更小,通行性能更高。
为达到此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将干道上平面平行的两个直行行车道分离成有高程差的上下两个层面的上下分离车道,相交干道从上下分离车道的两直行行车道中间穿过,构成交叉路口的跨线立体构造物,此立体构造物既是直行车道,又作为转弯匝道的一部分,具有多重功能,而且上下分离车道的两直行行车道的高程差为净空的2倍,使匝道的设置便洁,转弯半径增大,桥体跨度减小并能与其他匝道形式方便地组合,从而使整个立体交叉道路充分利用了空间,减化了结构,又提高了通行性能,减少了占地面积。
其中最佳实施方案是:将一干道分离为一条上跨桥和一条下穿隧道,与其相交干道,从其间穿过,从上跨桥和下穿隧道分别向相交干道引出两条定向分支桥和定向分支隧道作为左转匝道,两条分支桥和分支隧道分别在相交干道的第一和第三中间车道的上方和下方立体交叉。由于上跨桥和下穿隧道间的高程差为净高的2倍,使转弯半径增大,转弯车速提高。分支桥和分支隧道由于道的中间引出,使其占地面积可不超出原平面交叉路口的占地面积。本方案还可以是地上两层地面一层和地下两层地面一层的结构,即上述方案中各层面向上或向下移动一层,成为无地下层或无地上层的结构。
利用上述跨线构造物与定向式、迂回式、环形匝道及两个层面车道上下位置和形状的变化可构成多种组合形式。
上述所有组合方案中,立体道路中的非机动车可走单设的非机动车的迂回式立体交叉通道,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以提高通行性能。在非机动车较少的地区,可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
由于上述解决方案中采用了将相交干道从上下分离的两直行行车道中间穿越的结构,使高程差相应增大,转弯半径增大,立交体跨度减小并易于与其他匝道形式组合,使得其占地面积很小,结构简单,通行性能好,车速高,造价省,对市容影响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与非机动车通道的立体交叉道路简图。
←——、←——为机动车行驶路线,
←——0为非机动车行驶路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上跨桥1和下穿隧道2分别跨越和穿越平面层干道CD、与上跨桥1合流的分支桥3从相交干道CD的第一中间车道上引至交汇处,与上跨桥1分流的分支桥4从交汇处引出架空桥4至合流分支桥3的起始端变线至相交干道CD的第一中间车道上方后下引至第二中间车道;与下穿隧道2合流的分支隧道7从相交干道CD的第三中间车道下引至交汇处,与下穿隧道2分流的分支隧道8从交汇处引出地道桥8至合流分支隧道7的起始端变线至相交干道CD的第三中间车道下方后上引至第四中间车道。分流分支桥4的桥墩设在桥两侧,在其下可通行车辆,分流分支隧道8上可通行车辆。DB方向左转车辆从分流分支桥4的变线段5下穿过进入其上引道3;CA方向左转车辆从分流分支隧道8的变线段9上跨越进入其下坡道7。由于两分支桥的引道3、6和两分支隧道的坡道7、10都设置在CD干道的第一至第四中间车道,从而使左转匝道只占用CD干道的一个匝道宽度的路面。由于变线段为单车道的互相变线跨越交叉,变线宽度窄,可保证较短的变线段长度下有较高的变线车速。上跨桥引出分支桥4在立体道路远端6下引合流,上跨桥引入分支桥3在变线段5下方分流上引;下穿隧道引出分支隧道8在立体道路远端10上引合流,下穿隧道引入分支隧道7在变线段9上方分流下引,这样可使匝道分流、合流的干扰减少到最小,以提高通行能力,两分支桥和两分支隧道也可互换位置,但性能较差。由于上跨桥和下穿隧道的高程差为净高的一倍,所以在引道和坡道长度的1/2处,其高程差与净高相等,将分支桥与上跨桥的交汇点和分支隧道与下穿隧道的交汇点设在此处,可得到最大的转弯半径和车速,又不增加跨线结构的长度。虽然立体道路在局部为三层,但其利用了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和平面层,相对地面标高只有一个净高的高度,使其引道、坡道最短。当AB干道有足够的宽度,左转车辆较多,又要求高速无干扰时,可在跨线构造物上单设左转弯车道,即在上跨桥与分支桥、下穿隧道与分支隧道合流的后方设置一个单车道宽度的隔离物,或在此处将上跨桥和下穿隧道中断一个车道,若将所有左右转车道都设置成专用车道,就可完全消除交叉、交汇、合流与分流,使各向车流安全、高速、顺畅通过。同时由于消除了合流,在隧道中可不设置行车视距的通视窗口,而当不设置隔离物时,需在合流分支隧道与下穿隧道间设置通视窗口。两个分支隧道7、8的并行段应当连通,利用下坡道7向地道桥8中通风通光。变线段由两个圆曲线连接,曲线半径与匝道曲线半径相同,使左转车辆以恒定车速顺畅通过。AB向调头车在上跨桥和下穿隧道间通过,CD方向调头车在变线段通过。本方案除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外,最重要的是其通行性能好。下面根据公路工程的技术标准给出高速路、城市干道、市中心道路三种典型的例子:净高分别取5米、5米、4.5米,跨线桥坡度分别取2%、5%、7%,匝道坡度分别取4%、5%、7%,相对应跨线桥坡道、引道长分别为250米、100米、64米,此长度的一半即为匝道最大圆曲半径分别为125米、50米、32米,此半径对应的极限速度分别为60公里/小时、40公里/小时、32公里/小时,匝道速度取直行速度的70%~50%时,对应的直行速度分别为86~120公里/小时、57~80公里/小时、43~60公里/小时,此速度都符合实际要求,而且基本都大于最大通行能力对应的速度37公里/小时和最小油耗、最小污染对应的速度40~60公里/小时。这样在保证最好通行性能、高速度的条件下,其占地面积可以不大于原平面交叉路口,这是因为左转匝道为定向匝道,又是在干道中间引出,当左转设计车速不大于右转车速时,其占地不会超出原平交路口右转车道的范围,因此其在路口的最大宽度分别为73米×73米、29米×29米、19米×19米,只由右转车道决定,可见其面积是很小的。取匝道宽度为7米,整个匝道曲率一致时,变线段长度分别为83米、50米、40米,立体道路CD方向长度分别为666米、500米、336米,AB方向最小长度分别为271米、221米、149米,这样在保证通行速度的要求下,立体道路的一干道方向长度很短,只是简交跨桥的长度,使其结构简单,造价降低,加之其一半在地面以下,桥梁又在干道中间,使其对环境影响减少。又由于其四个方向上下、长短是不对称的,而且其匝道可以部分由其他形式代替,跨线结构也可以有各种变化,现有立交桥形式都可与其组合,使得在规划、设计、施工上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可以适合各种具体条件和要求。同时其匝道为全定向式,使其路径短、线路明确,对行驶方向易于识别,与平交路口行驶规律完全一样,而直行又完全为直线,无交织段,单设左右转车道时又可完全消除合流、分流,从而行驶高速、安全、方便,这些都是在较少的造价和较简单的结构下实现的。匝道曲线段需加宽,因其已在地上或地下一层,所以不会多占用地面。两条分支隧道可以是路堑形式,其上不通行车辆,以减少造价。
本方案还可以有以下多种组合:
当A B干道足够宽时,可将原单向匝道变为双向匝道,右转车在干道内侧引出,或将原平面层右转匝道变为单设的上跨或下穿式的匝道,以使CD方向的非机动车从平面层通过路口时不与机动车冲突,AB方向非机动车可从跨线桥通过并不影响机动车通行,这样在不专设非机动车通道时也能以苜蓿叶方式实现非机动车的互通行驶,同时又不干扰机动车行驶,而且使匝道充分利用,占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在地形条件允许建一至三条环形匝道时,可将原定向匝道中的一至三条改为环形匝道,这样可使原立交道路长度减少一半以上,或不建分支隧道,以进一步减少造价或适应其他特殊条件。
当左转弯车辆不要求高速或左转车辆较少时,可将原左转匝道改为迂回式匝道,或从CD干道两侧不交叉直接向跨线构造物引入,在跨线构造物上进行交织通行,使结构减化。
当AB方向为次干道或不要求高速时,可将原上跨桥和下穿隧道分别变成横向半圆形,成为上下分离的环形立交结构,原匝道由CD干道两侧迂回引入环形的上跨桥和下穿隧道,这样两对左转车流分别在上跨桥和下穿隧道上交织通行,而AB干道直行又无交织现象,只是在环道上速度降低一些,但可使立交道路CD方向长度减少2/3,造价进一步降低。
将两干道分别分离成上下两层并互相立体交叉构成四层结构,即四个方向直行各走一个层面,转弯由定向匝道直接连接,这种结构通行性能最好,占地面积最小,比目前的四层定向立交桥有更好的效果。
若将目前的单行线交通***改为横向单行线与纵向双行线的交通***,采用本方案的立体交叉,只有两条左转匝道,且结构得到充分利用与简化,四方向交叉所需两个立体交叉结构只是原单行线四方向交叉所需四个简交桥造价的2/3,同时使***中车辆绕行减少许多,可以满足实用的需要,只要两单行线的间距短到合理的程度,通行的方便性可接近双行线交通***。
以上所述是就右行规则而言,左行规则道路结构可以相同,只是并行的匝道车流方向反向,为减少合流冲突,可从结构上将并行的匝道左右互换位置。
在以上各种组合的形式中,立体道路中的非机动车可以从机动车中分离出来,单设非机动车的迂回式立体交叉通道,此通道可以是跨桥、隧道、平面层或其组合,迂回方式可以在干道四个方向建两个、三个或四个迂回通道,其余为两个或一个直行通道,用这种方式可在不增加立体交叉道路层次的情况下实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并分别互通行驶。在原路面较窄时,由于非机动车道的分离,利用了机动车道上下空间,可使机动车道宽度增加,弥补左转匝道所占路面,使其可应用于窄至单向单车道的路面,而且非机动车通道自然地起到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隔离作用,省去了人工隔离带的费用和占地,在这样的高速路口尤为重要。为免去图中C方向的迂回绕行,可在分支隧道和C D干道间设直行的非机动车隧道,而机动车立交只需上下增加一些高度或深度即可,这样再利用机动车的双向匝道结构,可使非机动车四方向直行不必绕行。
本方案同样可应用于三路交叉及多路交叉道路。

Claims (10)

1、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由跨线立体构造物,联结上下相交道路的转弯匝道组成,跨线立体构造物是在交叉路口的干道上平面平行的两个直行行车道分离成有高程差的上下两个层面的上下分离车道,其特征在于:与上下分离车道相交的干道从上下分离车道的两直行车道的中间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叉道路,其特征在于:立体交叉为无地下层或无地上层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叉道路,其特征在于:上下分离车道的两条直行行车道,一条为上跨桥,一条为下穿隧道,与上下分离车道相交的干道从上跨桥和下穿隧道间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交叉道路,其特征在于:匝道中的左转弯匝道是上跨桥和下穿隧道分别向相交干道引出的两条定向分支桥和两条定向分支隧道;分支桥跨越下穿隧道与上跨桥连接,分支隧道穿越上跨桥与下穿隧道连接;与上跨桥合流的分支桥是从相交干道的第一中间车道上引至交汇点;与上跨桥分流的分支桥是从交汇点引出架空桥至合流分支桥的起始端变线至相交干道的第一中间车道上方后下引至第二中间车道;与下穿隧道合流的分支隧道是从相交干道的第三中间车道下引至交汇点;与下穿隧道分流的分支隧道是从交汇点引出地道桥至合流分支隧道的起始端变线至相交干道的第三中间车道下方后上引至第四中间车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交叉道路,其特征在于:分支桥与上跨桥交汇处位于上跨桥引道坡长的1/2处;分支隧道与下穿隧道交汇处位于下穿隧道坡长的1/2处;上跨桥与分支桥合流处的后方设置一个单车道宽度的隔离物,下穿隧道与分支隧道合流处的后方设置一个单车道宽度的隔离物,消除直行与左转车流的合流与分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叉道路,其特征在于:上下分离两行车道为上下两个分离的横向半圆形,构成上下分离的环形立体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叉道路,其特征在于:与上下分离车道相交的干道同样分离为两个层面的行车道,四方向直行各占一个层面,转弯由定向匝道直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叉道路,其特征在于:立体道路中的非机动车从机动车中分离出来,单设非机动车的迂回式立体交叉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1、2、3或6所述的立体交叉道路,其特征在于:转弯匝道为定向式或环形或迂回或双向匝道或其任一组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叉道路,其特征在于:将其结构用于三路及多路立体交叉。
CNB971106576A 1997-05-24 1997-05-24 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 Ceased CN114931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971106576A CN1149318C (zh) 1997-05-24 1997-05-24 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971106576A CN1149318C (zh) 1997-05-24 1997-05-24 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97A CN1164597A (zh) 1997-11-12
CN1149318C true CN1149318C (zh) 2004-05-12

Family

ID=5171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71106576A Ceased CN1149318C (zh) 1997-05-24 1997-05-24 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31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83340C (zh) * 2000-06-12 2008-04-23 赵兆 单向式立体交叉立交桥
WO2007059563A1 (en) * 2005-11-24 2007-05-31 Jozef Goj Traffic control intersection
CN1936184B (zh) * 2006-10-23 2011-06-15 钟宝驹 框架式组合结构人车通道
CN104005312A (zh) * 2014-05-27 2014-08-27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信号交叉口左转车流组织设计方法及道路
CN105862529B (zh) * 2015-04-16 2017-08-29 彭高培 优化开发多维交通路网
CN104894934B (zh) * 2015-06-30 2017-01-04 廖敢云 微型互通立交桥
CN105155375B (zh) * 2015-09-25 2017-08-29 孙振国 一种快慢分离立交***
CN106436514A (zh) * 2016-08-15 2017-02-22 汪光凯 十字架立交桥
CN110047302B (zh) * 2019-04-26 2021-08-03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有轨电车交叉口待行区组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97A (zh) 1997-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4971B (zh) 右行制“卜”字形分叉桥和分叉隧道的组合式交通设施
CN106320119A (zh) 转盘式立交桥
CN1149318C (zh) 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
CN203583303U (zh) 旋对称式单层全互通立交桥
CN1047643C (zh) 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
CN102277807B (zh) 两种右转桥的十字路口全畅通十字形组合桥
CN1105084A (zh) 4/4(4/3)车道地上双层无交叉立交桥
CN1395007A (zh) 二层全互通式人车分道立交桥
CN101967784A (zh) 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CN1244611A (zh) 双嗽叭组合式立交
CN202595590U (zh) 变道式“卜”字形分叉桥和分叉隧道的组合式交通设施
CN202107958U (zh) 右行制共四个独立“卜”字形隧道的全单层组合隧道
CN207143626U (zh) 互通式路桥网
CN106544938B (zh) 分体式互通普通立交结构
CN1661162A (zh) 公路十字路口分向式组合路桥
CN103556550A (zh) 分体迂回式立交桥
CN113355963A (zh) 人车全分流匝道紧缩型立交桥
CN102650113A (zh) 变道式“卜”字形分叉桥和分叉隧道的组合式交通设施
MXPA01007715A (es) Sistema de interseccion vial a nivel, en dos fases por ciclo, controlado por semaforo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IW01 Ful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071102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1053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512

IW01 Ful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