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5872A - 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15872A
CN114815872A CN202210673197.XA CN202210673197A CN114815872A CN 114815872 A CN114815872 A CN 114815872A CN 202210673197 A CN202210673197 A CN 202210673197A CN 114815872 A CN114815872 A CN 1148158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craft
neural network
state
optimal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731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15872B (zh
Inventor
张刚
历鉴
李化义
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067319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158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15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58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158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58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8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 G05D1/0808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 G05D1/0816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to ensure stability
    • G05D1/0833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to ensure stability using limited authority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本发明涉及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传统的最优控制问题求解法存在计算量大,对初值极其敏感,或对结果精度依赖于轨道形状的选取等的问题。过程为:S1、基于深度学习,构建控制器神经网络模型:一:通过间接法求解最优轨道转移问题,构建最优控制数据库;二:设计神经网络结构,包括神经网络的层数,每一层的节点数与激活函数;三:得到航天器最优控制器模型,实现实时根据当前与期望状态信息生成最优控制策略;S2、基于S1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与人工势函数,构建考虑碰撞规避的卫星星座推力智能自主控制器。本发明用于卫星轨道控制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卫星轨道控制领域,具体涉及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空间任务的日益复杂,星群控制问题逐步成为了航天工程领域内的热点与难点。星群为包括卫星集群、编队、星座在内的以多星协同的方式解决空间问题的载体,其相较于单一独立的卫星***,可靠性、任务多样性、功能可扩展性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是未来卫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星群处于的空间环境是复杂的,随着卫星数目的增加,卫星在机动过程中,星间碰撞的可能性也会大幅增加,如何很好的综合机动目标与碰撞规避问题,依旧是目前航天工程领域的一个难点,不过幸运的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理论的发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等方法,可以大幅降低计算负担,并实现星上实时智能自主的生成最优控制率的目的,将为含碰撞规避的星上智能自主控制器提供全新的设计方向。
目前,传统的最优控制问题求解有直接法、间接法与形状法,其中,直接法通过直接对***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离散化处理,但其对于复杂问题计算量较大,而间接法利用最优控制理论,虽然能得到精度较高的解,但其对初值极其敏感,形状法则是通过估计小推力转移的轨道,反推出航天器控制策略的方法,虽然有着较快的计算速度,但结果精度依赖于轨道形状的选取。此外,传统含碰撞规避的机动过程大多需要地面计算控制率再上注行星,这样必然面临计算复杂程度随卫星数目增长而***增长的局限性以及,地面上注信息产生的延迟导致的潜在碰撞危险,因此,有必要完成一种灵活的,可实时生成最优控制信息并能实现自主碰撞规避的智能控制器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传统的最优控制问题求解法存在计算量大,对初值极其敏感,或对结果精度依赖于轨道形状的选取等的问题,而提出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
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具体过程为:
S1、基于深度学习,构建控制器神经网络模型;具体过程为:
步骤一:通过间接法求解最优轨道转移问题,构建最优控制数据库;
步骤二:设计神经网络结构,包括神经网络的层数,每一层的节点数与激活函数;
步骤三:得到航天器最优控制器模型,实现实时根据当前与期望状态信息(xc,mc,xt)生成最优控制策略(u*,α*);
S2、基于S1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与人工势函数,构建考虑碰撞规避的卫星星座推力智能自主控制器;具体过程为:
步骤1:利用势函数构建碰撞规避控制器;
步骤2:判断航天器当前状态是否满足状态允许偏差;若否,执行步骤3;若是,执行步骤4;
步骤3:利用S1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航天器进行控制,执行步骤4;
步骤4:实时判断航天器当前状态是否存在碰撞风险,若航天器存在碰撞风险,则执行步骤5;若航天器不存在碰撞风险,则执行步骤6;
步骤5:利用势函数对航天器进行碰撞规避机动控制,至航天器不在存在碰撞风险,执行步骤6
步骤6:再次判断航天器当前状态是否满足状态允许偏差,若满足,则控制结束,不满足则需要返回步骤2,重复步骤2至步骤6,直至航天器当前所有状态均满足状态允许偏差且不存在碰撞风险,控制结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航天器轨道转移最优控制器设计方案。在本发明中,利用地面生成的神经网络数据,训练设计好结构的神经网络,以实现星上实时智能自主的生成最优控制的略的目的,此外,将神经网络控制器与势函数相结合,实现了星座机动过程中的星上自主碰撞规避的目的。本发明不仅可以解决传统控制在出现扰动需要重新规划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由于地面站上传指令至卫星需要等待适当窗口的麻烦,同样此控制器也为太阳系内其他深空任务的轨道转移控制器设计问题与星群乃至巨星星座自主规避星间碰撞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设计思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神经网络的航天器轨道转移最优控制器设计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基于神经网络的航天器星上自主机动与碰撞规避控制器工作流程图;
图3a为本发明基于神经网络1的航天器轨道转移最优控制器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其中,L(0)表示神经网络的输入层,L(l)表示后续隐含层,L(l+1)表示输出层;
图3b为本发明基于神经网络2的航天器轨道转移最优控制器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星群构型运行时间为0s后卫星分布情况图;
图4b为本发明星群构型运行时间为9.68×104s后卫星分布情况图;
图4c为本发明星群构型运行时间为1.94×105s后卫星分布情况图;
图4d为本发明星群构型运行时间为2.90×105s后卫星分布情况图;
图4e为本发明星群构型运行时间为3.87×105s后卫星分布情况图;
图4f为本发明星群构型运行时间为4.84×105s后卫星分布情况图;
图5为本发明航天器间相对距离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具体过程为: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器设计。该算法克服了现有传统方法计算量大等问题,直接利用航天器当前状态与期望状态作为输入量,通过拟合好的神经网络得到当前的最优控制策略,并与基于势函数的碰撞规避环节相结合,实现含碰撞规避的星上智能自主的控制器设计。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航天器星上自主机动与碰撞规避控制器设计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S1、基于深度学习,构建控制器神经网络模型;具体过程为:
步骤一:通过间接法求解最优轨道转移问题,构建最优控制数据库;
步骤二:设计神经网络结构,包括神经网络的层数,每一层的节点数与激活函数;
步骤三:得到航天器最优控制器模型,实现实时根据当前与期望状态信息(xc,mc,xt)生成最优控制策略(u*,α*);
S2、基于S1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与人工势函数,构建考虑碰撞规避的卫星星座小推力智能自主控制器;具体过程为:
步骤1:利用势函数构建碰撞规避控制器;
步骤2:判断航天器当前状态是否满足状态允许偏差;若否,执行步骤3;若是,执行步骤4;
步骤3:利用S1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航天器进行控制(此时对于的当前与期望状态信息输入S1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输出最优控制策略,基于最优控制策略对航天器进行控制),执行步骤4;
步骤4:实时判断航天器当前状态是否存在碰撞风险(公式11),若航天器存在碰撞风险,则执行步骤5;若航天器不存在碰撞风险,则执行步骤6;
步骤5:利用势函数对航天器进行碰撞规避机动控制(公式12-18)(利用势函数对步骤3基于最优控制策略控制的航天器对于的状态等进行碰撞规避机动控制,得到每次更新的控制率),至航天器不在存在碰撞风险,执行步骤6;
步骤6:再次判断航天器当前状态是否满足状态允许偏差,若满足,则控制结束,不满足则需要返回步骤2,重复步骤2至步骤6,直至航天器当前所有状态均满足状态允许偏差且不存在碰撞风险,控制结束。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步骤一中通过间接法求解最优轨道转移问题,构建最优控制数据库;
具体过程为:
步骤一一、航天器的动力学模型选择为二体动力学模型,所采用的二体动力学模型在柱坐标系中可以表达为: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41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42
其中,D、B为中间变量,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43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44
其中,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46
为状态x关于时间的一阶导数;x=[r,θ,z,vr,vθ,vz]T,r、θ和z分别是航天器的径向距离、方位角和高度;vr、vθ和vz分别表示r、θ和z关于时间的一阶导数;R为航天器中心到中心天体之间的距离,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45
Tmax为航天器的最大推力,Isp和g0分别表示推进器的比冲和地球的平均重力加速度;u为发动机的实际推力与最大推力的比值,u∈[0,1];α=[αrθz]T是推力方向,αr、αθ、αz分别为推力方向在径向,主法向和次法向上的分量;m为航天器质量;μ是中心天体的引力常量,对于近地卫星μ=398600.4415km3/s2;上角标“T”代表矩阵转置;t为时间;
步骤一二、时间自由的燃料最优控制问题的指标J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51
其中,tf为任务的转移时间;
获取标称轨道的初始状态和期望状态分别表示为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52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53
步骤一三、基于标称轨道的初始状态和期望状态,利用间接法对时间自由的燃料最优控制问题进行求解,得到协态变量初值和转移时间,表示为最优解Λ*
步骤一四、获取一组新的标称轨道的初始状态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54
与期望状态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55
的值: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56
其中,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57
均为以六根数形式给出的状态量;δxco,δxto表示足够小的随机小量;
步骤一五、将最优解Λ*作为求解新状态下最优解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510
的初始值;
基于新的标称轨道的初始状态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58
与期望状态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59
的值,利用间接法对时间自由的燃料最优控制问题进行求解,得到新的协态变量初值和转移时间,表示为新状态下最优解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511
步骤一六、重复步骤一四、步骤一五,得到多个最优解,多个最优解对应多条最优轨迹;
当δxco,δxto足够小时,求解间接法的打靶法很快收敛;
建立神经网络数据库,将得到的每条最优轨迹在M个时间离散点中进行采样,采样得到当前与期望状态-最优控制动作对(xc,mc,xt,U*);
由多条最优轨迹采样得到多组当前与期望状态-最优控制动作对(xc,mc,xt,U*),组建最优控制数据库;
其中xc,mc为航天器当前状态,xt为期望状态,U*为最优控制。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所述步骤二中设计神经网络结构,包括神经网络的层数,每一层的节点数与激活函数;
具体过程为:
控制器的神经网络模型为前馈全连接神经网络,包括神经网络1模型和神经网络2模型;
控制器的神经网络1、2模型的输入均为航天器当前状态与期望状态[xc;mc;xt],控制器的神经网络1模型的输出为航天器推力幅值u∈[0,1],神经网络2模型的输出为径向推力方向角和次法向推力方向角[θrz]T,其中,θr∈[-π,π],θz∈[-π/2,π/2]有: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61
神经网络1依次包含一个输入层,3层隐含层,一个输出层,每层隐含层包含128个神经元,并选择Sigmoid函数作为输出层激活函数,在隐含层选取ReLU作为激活函数;神经网络2依次包含一个输入层,9层隐含层,一个输出层,每层隐含层包含128个神经元,选择Tanh函数作为输出层激活函数,在隐含层选取ReLU作为激活函数;
神经网络由权重ω与偏置b参数化,采用训练数据与网络预测结果之间的均方误差(MSE)作为损失函数: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62
其中Net表示需要训练的神经网络,N为用于训练的样本总数.Xi为输入数据,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63
为神经网络期望输出,|| ||表示向量的二范数;
用Adam优化算法来对神经网络中参数进行训练,设置学习率为0.0001。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所述步骤三中得到航天器最优控制器模型,实现实时根据当前与期望状态信息(xc,mc,xt)生成最优控制策略(u*,α*);具体过程为:
提取数据库中数据作为训练集,将训练集输入构建的控制器神经网络模型1,2,对构建的控制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训练好的两个神经网络模型,得到航天器最优控制器模型;
将当前与期望状态信息[xc;mc;xt]输入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1、2,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1输出为unet,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2输出为[θrz]T,航天器此时受到的推力方向矢量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71
为: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72
式中,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73
分别表示神经网络计算得到的推力方向在径向,主法向和次法向上的分量,因此最优控制策略(u*,α*)为: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74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所述步骤1中利用势函数构建碰撞规避控制器;具体过程为:
设置航天器的安全约束表示为:
||rmin||>L (10)
其中rmin表示两航天器的最近距离,L表示航天器间允许的最小距离;
航天器所受的距离其最近的航天器的斥力势为: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75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76
其中,Uo(xi,xj)为航天器i所受的距离航天器i最近的航天器j的斥力势,xi,xj为i,j两航天器的状态,d0为斥力场半径,k为斥力增益系数;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77
表示对函数求取梯度,当两航天器之间最近距离大于d0时,认为两航天器间无碰撞的风险,当两航天器之间最近距离小于等于d0时,认为两航天器间有碰撞的风险,Fo(xi,xj)为最终斥力场对航天器产生的斥力幅值;
假设航天器i受到的切向加速度方向为αui,因此,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81
其中ai表示第i个航天器的半长轴,aj表示距离第i个航天器最近的航天器的半长轴,da0为防止半长轴差别过小产生的推力方向震荡;
为将切向加速度方向向量转至柱坐标系中,首先将方向向量转置径向S,横向T与轨道面法向W中,令中间变量A,B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82
有:
S=Aαui
T=Bαui (15)
W=0
其中e表示轨道离心率,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83
表示真近点角;
因此,将[S,T,W]T转移至地心惯性坐标系,有: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84
式中,ax、ay、az表示航天器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下的加速度分量;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85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86
分别表示绕x,z轴将矢量旋转角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87
的旋转矩阵;Ω表示升交点赤经,i表示轨道倾角,ω表示近地点幅角;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91
分别代表-Ω、-i或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92
借由地心惯性坐标系下加速度方向矢量,可得到柱坐标系下加速度方向矢量αo-rθz=[αrθz]T如下:
αr=ax cosθ+ay sinθ
αθ=-ax sinθ+ay cosθ (17)
αz=az
式中,αr、αθ、αz分别为推力方向在径向,主法向和次法向上的分量
由此法得到的加速度与神经网络控制器得到的加速度做和,可得到需要进行碰撞规避航天器所受到的控制率,即: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93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所述步骤2~步骤6中的航天器的状态允许偏差以柱坐标的形式给出,航天器状态偏差具体表示方式如下: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94
式中,|Δr|、|Δθ|、|Δz|、|Δvr|、|Δvθ|与|Δvz|分别表示当前状态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95
与期望状态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96
的偏差量,rem(p,q)表示p除以q所得的余数;
若航天器当前状态小于等于允许偏差,仍有可能因为碰撞规避机动偏离航天器期望状态,此时,为避免控制器频繁的切换开关状态,将状态允许偏差以开始极限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97
与停止极限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098
的形式给出;
当航天器的所有状态偏差均小于等于停止极限时,认为满足状态允许偏差,当航天器任一状态偏差大于开始极限时,则认为状态允许偏差不再满足;
所述开始极限均大于停止极限。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采用以下实施例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一:
选取大型星座中的一个轨道平面,假设这一轨道面相位均匀分布着100颗卫星。每颗卫星质量为270kg,采用电推进器,比冲Isp=3000s,能提供的最大推力Tmax=100mN,航天器共同的初始半长轴为a=7378km,离心率e=0.1,且共同的轨道倾角i、升交点赤经(RAAN)Ω,近地点幅角ω和真近点角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101
均为0,限制任务的最大时间为4.841×105s,将卫星按照其初始相位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102
由小到大编号为1~100,从中随机选出五颗卫星重新排布相位,选择的卫星编号为[1,23,58,75,88],并通过轨道机动将其重新排布为[58,88,1,23,75]。
表1人工势函数参数及控制极限
Figure BDA0003693919860000103
机动过程中卫星位置变化如图4a、4b、4c、4d、4e、4f所示,其中编号12345对应于选择的卫星编号[1,23,58,75,88]:
经过4.841×105s卫星实现了构型重构,航天器之间的最小相对距离变化如图5所示:执行控制规避环节后航天器间的最小距离为10.12km,大于给定的10km边界,而未经过势函数碰撞规避控制的情况下,航天器完成上述过程需要的燃料为0.08kg-0.31kg总燃料消耗为1.1863kg且航天器间最小距离为8.28km,小于给定的10km碰撞边界。
同时含碰撞规避的航天器机动耗费燃料为0.09kg-0.32kg,总燃料消耗为1.2917kg。可以看出基于势函数的人工智能控制器有着合理的能量消耗,同时证明了碰撞规避算法的有效性。
并且,相比平均时长需要约2000s计算时间的间接法,神经网络计算一次完整的轨迹仅需约100s,平均神经网络控制器每计算一次控制量仅需要0.0095s。其在计算时间上也表现了足够的优势。
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过程为:
S1、基于深度学习,构建控制器神经网络模型;具体过程为:
步骤一:通过间接法求解最优轨道转移问题,构建最优控制数据库;
步骤二:设计神经网络结构,包括神经网络的层数,每一层的节点数与激活函数;
步骤三:得到航天器最优控制器模型,实现实时根据当前与期望状态信息(xc,mc,xt)生成最优控制策略(u*,α*);
S2、基于S1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与人工势函数,构建考虑碰撞规避的卫星星座推力智能自主控制器;具体过程为:
步骤1:利用势函数构建碰撞规避控制器;
步骤2:判断航天器当前状态是否满足状态允许偏差;若否,执行步骤3;若是,执行步骤4;
步骤3:利用S1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航天器进行控制,执行步骤4;
步骤4:实时判断航天器当前状态是否存在碰撞风险,若航天器存在碰撞风险,则执行步骤5;若航天器不存在碰撞风险,则执行步骤6;
步骤5:利用势函数对航天器进行碰撞规避机动控制,至航天器不在存在碰撞风险,执行步骤6;
步骤6:再次判断航天器当前状态是否满足状态允许偏差,若满足,则控制结束,不满足则需要返回步骤2,重复步骤2至步骤6,直至航天器当前所有状态均满足状态允许偏差且不存在碰撞风险,控制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通过间接法求解最优轨道转移问题,构建最优控制数据库;
具体过程为:
步骤一一、航天器的动力学模型选择为二体动力学模型,所采用的二体动力学模型在柱坐标系中可以表达为: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11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12
其中,D、B为中间变量,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21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22
其中,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23
为状态x关于时间的一阶导数;x=[r,θ,z,vr,vθ,vz]T,r、θ和z分别是航天器的径向距离、方位角和高度;vr、vθ和vz分别表示r、θ和z关于时间的一阶导数;R为航天器中心到中心天体之间的距离,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24
Tmax为航天器的最大推力,Isp和g0分别表示推进器的比冲和地球的平均重力加速度;u为发动机的实际推力与最大推力的比值,u∈[0,1];α=[αrθz]T是推力方向,αr、αθ、αz分别为推力方向在径向,主法向和次法向上的分量;m为航天器质量;μ是中心天体的引力常量,对于近地卫星μ=398600.4415km3/s2;上角标“T”代表矩阵转置;t为时间;
步骤一二、时间自由的燃料最优控制问题的指标J可以表示为: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25
其中,tf为任务的转移时间;
获取标称轨道的初始状态和期望状态分别表示为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26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27
步骤一三、基于标称轨道的初始状态和期望状态,利用间接法对时间自由的燃料最优控制问题的指标J进行求解,得到协态变量初值和转移时间,表示为最优解Λ*
步骤一四、获取一组新的标称轨道的初始状态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28
与期望状态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29
的值: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210
其中,δxco,δxto表示足够小的随机量;
步骤一五、将最优解Λ*作为求解新状态下最优解Λnew*的初始值;
基于新的标称轨道的初始状态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31
与期望状态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32
的值,利用间接法对时间自由的燃料最优控制问题J进行求解,得到新的协态变量初值和转移时间,表示为新状态下最优解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33
步骤一六、重复步骤一四、步骤一五,得到多个最优解,多个最优解对应多条最优轨迹;
将得到的每条最优轨迹在M个时间离散点中进行采样,采样得到当前与期望状态-最优控制动作对(xc,mc,xt,U*);
由多条最优轨迹采样得到多组当前与期望状态-最优控制动作对(xc,mc,xt,U*),组建最优控制数据库;
其中xc,mc为航天器当前状态,xt为期望状态,U*为最优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设计神经网络结构,包括神经网络的层数,每一层的节点数与激活函数;
具体过程为:
控制器的神经网络模型为前馈全连接神经网络,包括神经网络1模型和神经网络2模型;
控制器的神经网络1、2模型的输入均为航天器当前状态与期望状态[xc;mc;xt],控制器的神经网络1模型的输出为航天器推力幅值u∈[0,1],神经网络2模型的输出为径向推力方向角和次法向推力方向角[θrz]T,其中,θr∈[-π,π],θz∈[-π/2,π/2]有: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34
神经网络1依次包含一个输入层,3层隐含层,一个输出层,每层隐含层包含128个神经元,并选择Sigmoid函数作为输出层激活函数,在隐含层选取ReLU作为激活函数;
神经网络2依次包含一个输入层,9层隐含层,一个输出层,每层隐含层包含128个神经元,选择Tanh函数作为输出层激活函数,在隐含层选取ReLU作为激活函数;
神经网络由权重ω与偏置b参数化,采用训练数据与网络预测结果之间的均方误差作为损失函数: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41
其中Net表示需要训练的神经网络,N为用于训练的样本总数,Xi为输入数据,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42
为神经网络期望输出,|| ||表示向量的二范数;
用Adam优化算法来对神经网络中参数进行训练,设置学习率为0.00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得到航天器最优控制器模型,实现实时根据当前与期望状态信息(xc,mc,xt)生成最优控制策略(u*,α*);具体过程为:
提取数据库中数据作为训练集,将训练集输入构建的控制器神经网络模型1,2,对构建的控制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训练好的两个神经网络模型,得到航天器最优控制器模型;
将当前与期望状态信息[xc;mc;xt]输入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1、2,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1输出为unet,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2输出为[θrz]T,航天器此时受到的推力方向矢量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43
为: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44
式中,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45
分别表示神经网络计算得到的推力方向在径向,主法向和次法向上的分量,因此最优控制策略(u*,α*)为: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4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利用势函数构建碰撞规避控制器;具体过程为:
设置航天器的安全约束表示为:
||rmin||>L (10)
其中rmin表示两航天器的最近距离,L表示航天器间允许的最小距离;
航天器所受的距离其最近的航天器的斥力势为: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51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52
其中,Uo(xi,xj)为航天器i所受的距离航天器i最近的航天器j的斥力势,xi,xj为i,j两航天器的状态,d0为斥力场半径,k为斥力增益系数;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53
表示对函数求取梯度,当两航天器之间最近距离大于d0时,认为两航天器间无碰撞的风险,当两航天器之间最近距离小于等于d0时,认为两航天器间有碰撞的风险,Fo(xi,xj)为最终斥力场对航天器产生的斥力幅值;
假设航天器i受到的切向加速度方向为αui,因此,可以表示为: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54
其中ai表示第i个航天器的半长轴,aj表示距离第i个航天器最近的航天器的半长轴,da0为防止半长轴差别过小产生的推力方向震荡;
为将切向加速度方向向量转至柱坐标系中,首先将方向向量转置径向S,横向T与轨道面法向W中,令中间变量A,B表示如下: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55
有: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56
其中e表示轨道离心率,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57
表示真近点角;
因此,将[S,T,W]T转移至地心惯性坐标系,有: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61
式中,ax、ay、az表示航天器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下的加速度分量;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62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63
分别表示绕x,z轴将矢量旋转角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64
的旋转矩阵;Ω表示升交点赤经,i表示轨道倾角,ω表示近地点幅角;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65
分别代表-Ω、-i或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66
借由地心惯性坐标系下加速度方向矢量,可得到柱坐标系下加速度方向矢量αo-rθz=[αrθz]T如下: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67
式中,αr、αθ、αz分别为推力方向在径向,主法向和次法向上的分量
由此法得到的加速度与神经网络控制器得到的加速度做和,可得到需要进行碰撞规避航天器所受到的控制率,即: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6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步骤6中的航天器的状态允许偏差以柱坐标的形式给出,航天器状态偏差具体表示方式如下: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69
式中,|Δr|、|Δθ|、|Δz|、|Δvr|、|Δvθ|与|Δvz|分别表示当前状态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610
与期望状态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71
的偏差量,rem(p,q)表示p除以q所得的余数;
将状态允许偏差以开始极限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72
与停止极限
Figure FDA0003693919850000073
的形式给出;当航天器的所有状态偏差均小于等于停止极限时,认为满足状态允许偏差,当航天器任一状态偏差大于开始极限时,则认为状态允许偏差不再满足;
所述开始极限均大于停止极限。
CN202210673197.XA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8158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73197.XA CN114815872B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73197.XA CN114815872B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5872A true CN114815872A (zh) 2022-07-29
CN114815872B CN114815872B (zh) 2022-11-18

Family

ID=82521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73197.XA Active CN114815872B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1587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09123A (zh) * 2022-09-16 2022-12-23 北京理工大学 卫星星座碰撞快速预测与规避轨迹优化方法
CN116187104A (zh) * 2023-04-27 2023-05-30 华侨大学 一种轨道交通联锁***安全分析开发方法及装置
CN116331518A (zh) * 2023-01-13 2023-06-27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安全自适应动态规划的星群智能编队避碰控制方法
CN117022678A (zh) * 2023-08-29 2023-11-10 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 规避碰撞风险的方法、***、电子设备、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1070A (zh) * 2012-01-20 2012-07-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卫星编队飞行地面试验***的碰撞规避方法
CN112000132A (zh) * 2020-07-08 2020-11-27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基于椭球体描述的航天器避障控制方法
WO2021027568A1 (zh) * 2019-08-12 2021-0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障碍物避让方法及装置
CN113741493A (zh) * 2021-08-11 2021-12-03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一种航天器安全接近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1070A (zh) * 2012-01-20 2012-07-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卫星编队飞行地面试验***的碰撞规避方法
WO2021027568A1 (zh) * 2019-08-12 2021-0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障碍物避让方法及装置
CN112000132A (zh) * 2020-07-08 2020-11-27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基于椭球体描述的航天器避障控制方法
CN113741493A (zh) * 2021-08-11 2021-12-03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一种航天器安全接近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IYOONHWANG等: "Collision avoidance control for formation flying of multiple spacecraft using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
YIN S等: "Low-thrust spacecraft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via a DNN-based method",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
史小平等: "多Euler-Lagrange***协同跟踪避碰控制",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
赵琳等: "基于遗传算法的卫星攻击轨道优化方法", 《***工程与电子技术》 *
黄静: "深空环境下近距离绳系卫星***控制方法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09123A (zh) * 2022-09-16 2022-12-23 北京理工大学 卫星星座碰撞快速预测与规避轨迹优化方法
CN116331518A (zh) * 2023-01-13 2023-06-27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安全自适应动态规划的星群智能编队避碰控制方法
CN116331518B (zh) * 2023-01-13 2023-09-26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安全自适应动态规划的星群智能编队避碰控制方法
CN116187104A (zh) * 2023-04-27 2023-05-30 华侨大学 一种轨道交通联锁***安全分析开发方法及装置
CN117022678A (zh) * 2023-08-29 2023-11-10 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 规避碰撞风险的方法、***、电子设备、介质
CN117022678B (zh) * 2023-08-29 2024-01-26 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 规避碰撞风险的方法、***、电子设备、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5872B (zh) 2022-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15872B (zh) 一种针对碰撞规避的星座智能自主轨道控制方法
Zhou et al. Event-triggered approximate optimal path-following control for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s with state constraints
CN106292681B (zh) 一种基于观测器和在线控制分配的卫星主动容错控制方法
Wang et al. Coordinated stabilization of tumbling targets using tethered space manipulators
Chen et al. Output consensus and collision avoidance of a team of flexible spacecraft for on-orbit autonomous assembly
Chen et al. On-orbit assembly of a team of flexible spacecraft using potential field based method
Mancini et al. Sliding mode control techniques and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 for dynamic collision avoidance in rendezvous maneuvers
Papadopoulos et al.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multi-arm space robots during chase and capture operations
CN115509248B (zh) 一种基于序列凸优化和模型预测控制的卫星集群重构控制方法
Mathavaraj et al. Robust control of a reusable launch vehicle in reentry phase using model following neuro-adaptive design
Wang et al. Artificial potential function based spacecraft proximity maneuver 6-DOF control under multiple pyramid-type constraints
CN116203835A (zh) 一种基于脉冲推力的航天器轨道追逃博弈方法
Yoshida ETS-VII Flight Experiments For Space Robot Dynamics and Control: Theories on laboratory test beds ten years ago, Now in orbit
Srivastava et al.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Based Control of Rotation Floating Space Robots for Proximity Operations in PyBullet
Wang et al. Robust control of a dual-arm space robot to capture a non-cooperative target in 3D space
Liu et al. Optimal formation control for multiple rotation-translation coupled satellites us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Sabol et al. Machine learning based relative orbit transfer for swarm spacecraft motion planning
CN114460952B (zh) 椭圆轨道伴飞构型初始化的双星协同变轨方法及***
Ortega Fuzzy logic techniques for rendezvous and docking of two geostationary satellites
CN111596678B (zh) 一种航天器逼近空间翻滚目标的相对位置自适应控制方法
Qi et al. Space robot active collision avoidance maneuver under thruster failure
CN113885563A (zh) 一种航天器编队轨道协同与连通性保持控制方法
Yoshimura et al. Global trajectory design for position and attitude control of an underactuated satellite
Kwok-Choon et al. Orbital hopping maneuvers with Astrobee on-board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Liu et al.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a Flexible Bending Actuator for Solar Sail Attitude Control. Aerospace 2021, 8, 372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