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30389A - 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30389A
CN114630389A CN202011476469.4A CN202011476469A CN114630389A CN 114630389 A CN114630389 A CN 114630389A CN 202011476469 A CN202011476469 A CN 202011476469A CN 114630389 A CN114630389 A CN 1146303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remote terminal
message
relay
remo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7646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佳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7646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30389A/zh
Priority to JP2023527817A priority patent/JP2023547724A/ja
Priority to PCT/CN2021/135984 priority patent/WO2022127644A1/zh
Priority to EP21905573.8A priority patent/EP4216587A4/en
Priority to KR1020237018873A priority patent/KR20230098855A/ko
Publication of CN114630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0389A/zh
Priority to US18/308,591 priority patent/US20230345462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04W28/0263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involving mapping traffic to individual bearers or channels, e.g. traffic flow template [TF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通过所述中继承载信道向对端通信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其中,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下一跳中继终端或第二远端终端。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远端终端的业务复用过程中对不同远端终端的业务进行区分,能够使中继终端将不同远端终端的不同业务复用在同一个传输通道中传输,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并考虑整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

Description

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从第12个发布版本开始支持侧链路(sidelink,或译为副链路、边链路等),用于终端(User Equipment,UE)之间不通过网络侧设备直接进行数据传输。典型的sidelink中继relay场景中,远端终端(remote UE)通过和中继终端(relay UE)之间的sidelink链路,由relay UE将它的数据与基站之间进行转发。在这个场景中,remote UE和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relay UE起到数据中转作用。
在相关技术中,在远端终端的面向Uu接口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Uu 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简称Uu PDCP)层下面,有一个适配层(adaptation layer),主要用于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将多个remote UE的业务可以复用到一个Uu RB(RadioBearer,无线承载)中进行传输。但是相关技术仅仅提出了adaptation layer的基本功能,并未给出adaptation layer如何在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过程中,对不同remote UE的业务进行区分的解决方案。因此adaptation layer目前是无法进行工作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在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过程中对不同remote UE的业务进行区分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应用于中继终端,该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
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
通过所述中继承载信道向对端通信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其中,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下一跳中继终端或第二远端终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该方法包括:
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发送的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应用于远端终端,包括:
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发送的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应用于中继终端,该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中继承载信道向对端通信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其中,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下一跳中继终端或第二远端终端。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应用于网络侧设备,该装置包括:
第五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发送的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应用于终端,该装置包括:
第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发送的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该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终端或网络侧设备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过程中对不同remote UE的业务进行区分,能够使中继终端将不同远端终端的不同业务复用在同一个传输通道中传输,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并且同时提供远端终端业务在端到端传输中的可识别性,从而保障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并考虑整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无线通信***的框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L2 relay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个UE同时通过一个relay UE连接到网络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0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网络侧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所区别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 Term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还可用于其他无线通信***,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和无线电技术,也可用于其他***和无线电技术。然而,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描述了新空口(New Radio,NR)***,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NR术语,尽管这些技术也可应用于NR***应用以外的应用,如第6代(6th Generation,6G)通信***。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的框图。无线通信***包括远端终端11、网络侧设备12以及中继终端13。其中,远端终端11/中继终端13也可以称作终端设备或者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远端终端11/中继终端13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或称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掌上电脑、上网本、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或车载设备(VUE)、行人终端(PUE)等终端侧设备,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手环、耳机、眼镜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的具体类型。网络侧设备12可以是基站或核心网,其中,基站可被称为节点B、演进节点B、接入点、基收发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机、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BSS)、扩展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ESS)、B节点、演进型B节点(eNB)、5G网络架构(next generation system)中的5G基站(gNB)、家用B节点、家用演进型B节点、WLAN接入点、WiFi节点、发送接收点(Transmitting Receiving Point,TRP)或所述领域中其他某个合适的术语,只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所述基站不限于特定技术词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NR***中的基站为例,但是并不限定基站的具体类型。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中继终端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进行详细地说明。
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对Sidelink Relay进行描述。
图2为相关技术中L2 relay协议栈架构示意图,图2显示了远端终端通过中继终端与网络侧设备通信时(即基于中继承载进行通信时)使用的一种L2中继协议栈,。
中继终端和网络侧设备之间具有Uu PDCP协议栈,在该Uu PDCP协议栈中,将包含若干个用于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的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
在中继终端的Uu PDCP协议栈下面,有一个适配层(Adaptation Layer),如图2中的ADAPT,Adaptation Layer,是一个新的协议层,主要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将多个remote UE的业务可以复用到一个Uu RB(Radio Bearer)中进行传输。
由于中继终端自身也有数据传输,因此该适配层需要区分中继终端和远端终端的数据,或者不同远端终端的数据。具体地,适配层逻辑实体需要区分数据是来自/去往远端终端还是中继终端的,以及数据属于哪个远端终端的哪个承载。在适配协议层的下方是面向Uu接口的无线链路控制层(Radio Link Control,RLC)、媒体接入控制协议层(MediumAccess Control,MAC)和物理层(Physical,PHY)。
另外,在PC5接口,即remote UE和relay UE之间,也可以有adaptation layer,用于进行业务复用。
在现有技术中,仅提出了adaptation layer的基本功能,并未给出adaptationlayer如何进行不同remote UE的业务区分、UE ID内容如何确定以及UE ID如何分配的解决方案。因此adaptation layer目前是无法进行工作的。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该方法的执行主体为中继终端relay UE,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0、接收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
可以理解的是,在远端终端remote UE与中继终端relay UE满足进行中继通信的条件下,remote UE通过PC5接口向relay UE发送第一消息。
其中,PC5接口是remote UE与relay UE之间的Sidelink链路接口。
所述第一消息是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给对端通信设备的,经由relay UE转发给对端通信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消息的承载类型可以是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 RadioBearer,SRB)0、SRB1、SRB2或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
中继终端relay UE则通过PC5接口接收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中可以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也可以不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步骤301、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relay UE可以将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的业务复用到同一大管道中进行传输,也可以将来自同一远端终端到不同对端通信设备的业务进行复用。
relay UE接收到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后,需要确定通过哪条中继承载信道将该第一消息转发给对端通信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中继承载信道用于承载远端终端的端到端RB数据,中继承载信道可以是中继无线链路控制信道relayed RLC channel。
可选的,relay UE基于所述第一消息对应的PC5接口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所述第一消息的SRB0标识或者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
步骤302、通过所述中继承载信道向对端通信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relay UE通过所述中继承载信道向对端通信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消息,并在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UE ID和/或承载标识RB ID,网络侧设备根据该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的UE ID和/或RB ID,可以区分来自不同remoteUE的承载,从而实现了对远端终端remote UE的业务的识别。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可以为网络侧设备、下一跳中继终端或第二远端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可以为U2N(UE to NW)场景,即Remote UE<–>relay UE<–>NW,其中可以多跳,即有多个串行relay UE,其中距离remote UE最近的一个relay UE记作access relay UE,与NW连接的relay UE记作根relay UE的场景中,当前relay UE与下一跳或者前一跳relay UE之间,根relay UE和NW之间,access relay UE与remote UE之间,如果需要进行承载复用,可以使用UE ID和/或RB ID来区分remote UE及承载。
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可以为U2U(UE to UE)场景,即Source remote UE<–>relay UE<–>Target remote UE,其中,可以多跳,即有多个串行relay UE,其中距离sourceremote UE最近的一个relay UE记作access relay UE,与target remote UE连接的relayUE记作根relay UE的场景中,当前relay UE与下一跳或者前一跳relay UE之间,根relayUE和target remote UE之间,access relay UE与source remote UE之间,如果需要进行承载复用,可以使用UE ID和/或RB ID来区分remote UE及承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过程中对不同remote UE的业务进行区分,能够使中继终端将不同远端终端的不同业务复用在同一个传输通道中传输,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并且同时提供远端终端业务在端到端传输中的可识别性,从而保障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并考虑整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
可选的,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消息对应的中继承载信道,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消息对应的PC5接口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所述第一消息的SRB0标识或者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确定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为SRB0消息的情况下,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第一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或者,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不是SRB0消息的情况下,基于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与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具有映射关系的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可以理解的是,relay UE首先基于所述第一消息对应的PC5接口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所述第一消息的SRB0标识或者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确定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进而基于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确定中继承载通道。
由于SRB0消息是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建立Setup请求Request,relay UE需要有一个default relayed RLC channel配置,用于承载SRB0消息。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消息的类型分为两类:SRB0消息和非SRB0消息。
为了实现承载复用,网络侧设备需要为SRB0消息配置第一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第一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用于承载SRB0消息。
网络侧设备还需要为其他非SRB0消息配置映射关系,所述映射关系具体为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为SRB0消息的情况下,relay UE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第一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不是SRB0消息的情况下,relay UE基于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与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具有映射关系的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relay UE基于所述第一消息的对应的PC5接口的逻辑信道标识,确定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进而基于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确定中继承载通道。
在PC5接口上的数据区分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将不同的Uu RB和PC5 RB之间一一映射,以进行识别和区分。例如PC5接口上逻辑信道0-3是现有的PC5 signling,逻辑信道4和5为legacy PC5业务,逻辑信道10承载remoteUE Uu SRB0,逻辑信道11承载remote UE Uu SRB1,逻辑信道12承载remote UE Uu SRB2,逻辑信道14承载remote UE Uu DRB1,逻辑信道15承载remote UE Uu DRB2,等等。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个UE同时通过一个relay UE连接到网络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PC5接口,每个remote UE和relay UE之间可能有legacy的PC5 SRBs,PC5DRBs,RLC channels for Uu SRBs和RLC channels for Uu DRBs等。每一个类型的承载,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管道,便于relay UE进行数据区分。
例如,Remote UE1与relay UE之间的逻辑信道如下划分:
逻辑信道0-3:分别对应PC5 SRB0,SRB1,SRB2和SRB3,这是现有的PC5承载类型;
逻辑信道4-14:分别对应PC5 DRB1到DRB11;
逻辑信道15:为默认的或者配置的relayed RLC channel用于承载remote UE1的Uu SRB0;
逻辑信道16-17:为配置的relayed RLC channel用于承载remote UE1的Uu SRB1和SRB2;
逻辑信道18-31:为配置的relayed RLC channel用于承载remote UE1的Uu DRB1到DRB14;
32-63的区间用于Uu接口,扩展的逻辑信道。
Relay UE接收到上述PC5承载内容,对PC5接口的承载,直接按照现有流程处理。对于RLC channel来的数据,需要向网络侧设备进行转发。
relay UE接收到第一消息后,基于所述第一消息的对应的PC5接口的逻辑信道标识,可以确定第一消息的类型,例如,若relay UE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对应的PC5接口的逻辑信道标识为15时,因为逻辑信道15用于承载Uu SRB0,进而可以确定此时第一消息的类型为SRB0消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relay UE基于所述第一消息的SRB0标识,确定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进而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
例如,第一消息的SRB0标识为0,说明第一消息不是SRB0消息,则可以基于网络侧配置的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RLC channel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若第一消息的SRB0标识为1,说明第一消息是SRB0消息,则将第一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default relayed RLC channel作为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
可选的,relay UE基于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确定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进而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
其中,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是指该第一远端终端与网络侧通信的的RB ID,例如remote UE Uu SRB0,其RB ID=0,remote UE SRB1,其RB ID=1,remote UESRB2,其RB ID=2,其余的DRB,通过端到端的RRC过程进行配置并分配RB ID。
例如,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为1,则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为SRB1消息,relay UE基于网络侧配置的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RLC channel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消息对应的中继承载信道,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不是SRB0消息,并且,与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具有映射关系的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不存在的情况下,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网络侧配置的第二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在某些情形下,网络侧并未配置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映射关系,则将第二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作为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
其中,所述第二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用于承载没有配置映射关系的远端终端的无线承载数据。
所述第二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与所述第一缺省中继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相同或不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对应的PC5接口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SRB0标识或者端到端承载标识,确定中继承载通信道,实现了将不同远端终端的不同业务复用在同一个传输通道中传输,提高了传输的效率。
可选的,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
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标识UE ID可以使用终端标识的PC5链路层2标识PC5link L2 ID,PC5 link L2 ID是remote UE和relay UE在PC5接口进行通信时使用的L2 ID,长度为24bit。
由于PC5 link L2 ID是现有PC5通信使用的ID,能确保在一定范围内能唯一确定UE身份,使用较为便利。但是缺点是开销较大,每个UE都需要使用24bit进行标识和区分。
为了节省开销,也可以将24bit L2 ID进行截短,例如取其中低位的16bit,但节省开销的代价是有可能发生UE ID重复的情况。
UE ID的主要目的是区分链接到同一个relay UE的不同remote UE,或者,区分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不同remote UE,因此,还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的定义和分配的方式,以获得较小的UE ID长度,从而节省开销,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终端标识也可以是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即也可以是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的唯一索引。
可选的,所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还包括:
为连接到所述中继终端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或者,
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
为了降低开销,在一个实施例中,UE ID定义为所有连接到同一个relay UE的remote UE的标号/索引index。中继终端relay UE为连接到该relay UE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一个远端终端对应一个唯一的终端标识索引。
以U2N架构为例,一个relay UE由于其处理能力有限,同时能够服务的UE数量将会有一个上限,例如将这个上限定为N,则通过这个relay UE与网络进行通信的remote UE的标号index可以在区间[0,N-1]内,每个标号唯一标识一个remote UE。在relay UE内部,存储remote UE index和真正的L2 ID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就可以进行正确的通信。对于NW,则需要存储RRC信令里携带的UE身份和remote UE index之间的映射关系,以进行正确的UE数据的收发和处理。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UE ID定义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remoteUE的索引。即中继终端relay UE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
可选的,所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还包括:
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UP过程,向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对应的远端终端的对端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终端标识索引。
中继终端relay UE为远端终端分配了终端标识索引后,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UP过程,向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对应的远端终端的对端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终端标识索引。
举例来说,当第一个remote UE连接到一个relay UE时,relay UE可以给它分配UEindex=0,并用UE index=0和RB ID将该remote UE的SRB0消息RRC Setup request发送给网络,网络侧设备接收到之后将setup消息里的UE身份和relay UE下的UE index=0进行关联,那么后续发送给这个UE的所有下行消息和下行数据都使用UE index=0和对应的RB ID进行区分,并在中继承载通道里发送给relay UE。Relay UE接收到之后,也可以通过UEindex=0识别到对应的remote UE,使用remote UE L2 ID进行PC5通信将数据发送给正确的remote UE。UE index由relay UE分配并通知NW。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终端标识也可以是网络侧设备为远端终端分配的唯一索引。
所有连接到relay UE的remote UE由于他们的第一条消息为SRB0消息时,网络并没有任何这个remote UE的先验信息,因此可以采取一个特殊的Uu管道,这个Uu RLCchannel并不携带任何remote UE ID和RB ID信息,即没有adaptation layer header,所有remote UE的SRB0消息都放在这里传输,不用区分。NW接收到之后,解读消息确定UE身份,再给该UE分配一个relay UE内唯一的UE index。
有如下两种方式通知relay UE网络侧为remote UE分配的终端标识索引index。
可选的,所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还包括:
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所述RRC消息携带网络侧设备为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的终端标识索引。
可选的,网络侧设备通过和relay UE之间的RRC消息,告知relay UE给这个remoteUE分配了index,其中在所述RRC消息里区分remote UE,就可以采取使用RRC setuprequest(即SRB0消息)的部分内容,例如其中的40bit来标识remote UE,由于RRC setuprequest消息里是含有UE身份的,网络侧通过复制全部或者部分该内容,来指示UE,对于relay UE来说,需要将为remote UE转发的RRC setup request消息进行备份缓存,一旦relay UE接收到配置消息,通过对比,即可得知是对哪个remote UE分配了Index,后续将remote UE的L2 ID和index关联进行存储,以进行后续中转数据传输。
可选的,所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还包括:
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所述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携带了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和所述网络侧设备为所述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的终端标识索引;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对应的远端终端。
网络侧设备通过用户面(User Plane,UP)过程告知relay UE关于index的分配,具体方式是使用UP的控制协议数据单元control PDU,携带index和setup request消息里的remote UE身份信息,relay UE读到之后,可以获知网络侧设备给remote UE分配了对应的index。
可选的,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中携带新分配的UE index和remote UE身份信息,relay UE解读之后,也可以建立正确的remote UE和index之间的关联,以进行后续中转数据传输。
在建立好remote UE的对应index之后,后续的收发包就可以用这个index对remote UE的数据进行标识,便于正确理解数据的归属。
一般来说,一个relay UE下连接的remote UE个数不会太多,例如32或者16个,因此在此种方式中用于区分remote UE的index只需要几个比特,不超过一个字节,因此大大节省了开销。
需要说明的是,在U2U的架构中,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由relay UE为每个连接到它的remote UE分配一个唯一的index,以标识不同的remote UE。分配的方法,可以采取relay UE和remote UE之间的PC5 RRC告知。
可选的,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承载标识RB ID可以直接使用remote UE跟NW通信的端到端的RB ID,例如remote UE Uu SRB0,其RB ID=0,remote UE SRB1,其RB ID=1,remoteUE SRB2,其RB ID=2,其余的DRB,通过端到端的RRC过程进行配置并分配RB ID。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承载标识RB ID也可以是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标号。
由于现有的端到端的承载个数是最大支持32个,即RB ID如果标识端到端承载需要5bit。而对于一个remote UE内部能够复用到同一个大传输管道的RB个数并没有很多,需要QoS相同或者接近,例如最多4个RB,那么RB ID的长度就可以减少到2bit。
相当于需要通知RB的映射关系,映射举例说明如下表1所示。
表1 RB映射关系
映射之前 映射之后
RB 1in Remote UE 1 Channel 1,remote UE1,RB=0
RB 2in Remote UE 1 Channel 1,remote UE1,RB=1
RB 3in Remote UE 1 Channel 1,remote UE1,RB=2
RB 4in Remote UE 1 Channel 2,remote UE1,RB=0
RB 5in Remote UE 1 Channel 2,remote UE1,RB=1
相当于需要通知的是,自由的32bit的传统端到端RB ID,映射到RLC channel x的index y。决策方式是通过QoS相同或者相近的原则,选择对应的RLC channel,然后看看这个remote UE是否有其它RB映射到这个RLC channel,对映射到同一个RLC channel的RB在进行一次小组内排序即可。
建立和通知映射的方式如下:
对于信令无线承载来说,由于Uu SRB(用于U2N场景)和PC5 SRB(用于U2U场景)个数有限且作用比较明确,每个remote UE必须有这些SRB,因此可以采取固定映射的方式,默认或者提前配置好SRB映射到default RLC channel n,且RB index也都固定好。
对于DRB来说,因为DRB具有突发性和多样性特点,因此只有业务到达之后,才通过Uu RRC(用于U2N场景)由基站配置给relay UE,或者PC5 RRC(用于U2U场景)由relay UE配置给两端的remote UE;配置好后,即可以进行正常的通信。
可选的,所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还包括:
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承载标号。
可以理解的是,relay UE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承载标号,并通过PC5 RRC消息配置给相应的remote UE。
例如,Remote UE 1和relay UE之间,可以将不同的target UE 2,target UE3,target UE 4的数据进行复用,分配的承载标号可以分别对应于:UE 1和UE 2之间的端到端承载,UE 1和UE 3之间的端到端承载,UE1和UE 4之间的端到端承载。
例如,在relay UE和target UE2之间,有不同的source UE 1,source UE 5,source UE 6,因此分配的承载标号可以分别对应于:UE 1和UE2之间的端到端承载,UE 5和UE2之间的端到端承载,UE 6和UE2之间的端到端承载。
U2N场景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中继终端或网络侧设备为remote UE分配终端标识索引和/或承载标号,在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过程中对不同remote UE的业务进行区分,使中继终端将不同远端终端的不同业务复用在同一个传输通道中传输,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并且资源开销较小。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
基于所述第二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将所述第二消息转发给相应的远端终端。
可以理解的是,relay UE接收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例如,若第一消息为RRC Setup request消息,则第二消息为RRC Setup消息。然后,基于所述第二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将所述第二消息转发给相应的远端终端。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接收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
在第一远端终端满足建立中继通信的条件,且中继终端与所述第一远端终端之间的链路质量以及中继终端与第一通信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满足建立中继通信的条件的情况下,通过PC5接口与所述第一远端终端进行交互,确定所述中继终端具备中转所述第一远端终端业务的能力。
例如remote UE处于小区边缘,RSRP低于一个网络配置的门限,不能直接跟NW进行通信,这时候需要经由relay UE进行中转它的数据到网络,此时第一终端满足建立中继通信的条件。
relay UE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中继终端与所述第一远端终端之间的链路质量以及中继终端与第一通信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满足建立中继通信的条件,才能确保后续通信正常进行。
在满足上述基本链路条件之后,remote UE和relay UE之间,需要通过PC5过程,交互中转业务信息,例如进行discovery过程,需要确保relay UE可以进行remote UE将要发起的业务的中转服务。
可选的,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到的UE ID和RB ID可以用于适配层adaptationlayer,包含在adaptation layer header中。
但并不限于此,所有需要进行数据复用的协议层都可以使用。
下面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来说明如何使用UE ID和RB ID来区分不同remote UE的承载。
在U2N架构中,以L2 Remote UE<–>relay UE<–>NW场景为例,说明如何使用UE ID和RB ID来区分不同remote UE的承载,从而进行正常的relay通信。
首先,关于UE ID和RB ID的含义和取值,本例中采取如下原则:
UE ID为PC5 link L2 ID,RB ID为端到端承载标识。
下面给出remote UE建立L2 relay U2N通信,以及在relay和NW之间如何进行承载复用的过程:
步骤a,remote UE满足建立L2 relay U2N通信的条件,找到一个合适的relay UE,
例如remote UE处于小区边缘,RSRP低于一个网络配置的门限,不能直接跟NW进行通信,这时候需要经由relay UE进行中转它的数据到网络。
relay UE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relay UE自己本身到NW的链路条件足够好,RSRP高于一个网络配置的门限,可选的,relay UE到NW的链路条件不能太好,即同时满足RSRP低于一个网络配置的门限,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小区中心的UE做relay UE干扰过大。
Remote UE和relay UE之间的PC5的链路质量也需要满足一定的门限,即PC5 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高于门限,才能确保后续通信正常进行。
在满足上述基本链路条件之后,remote UE和relay UE之间,需要通过PC5过程,交互中转业务信息,例如进行discovery过程,需要确保relay UE可以进行remote UE将要发起的业务的中转服务。
步骤b:relay UE在决定给remote UE进行业务中转服务之后,需要在自己的Uu接口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例如需要有一个default relayed RLC channel配置,至少用于承载没有配置映射关系的remote UE的端到端RB数据。
举例说明,如果这个relay UE之前没有进入Connected状态,则为了中转数据,需要先进入Connected状态,并告知网络侧请求为其它remote UE进行数据中转,网络侧需要给这个relay UE配置一个default relayed RLC channel,它的特点是,配置为RLC AM(Acknowledge Mode)或者UM(UnAcknowledge Mode),具有adaptation layer且有header,adaptation layer header里包含UE ID和RB ID,且没有任何映射关系的remote UE数据默认映射到这一条RLC channel上。
如果这个relay UE已经在Connected状态,且它还有自己的Uu数据传输,或者还有其它remote UE的中转数据传输,则此时很可能default relayed RLC channel已经存在,可以承载没有任何映射关系的remote UE数据。
举个例子:relay UE的Uu口逻辑信道号:0为自己的SRB0消息,1为自己的SRB1消息,2为自己的SRB2消息,4为自己的第一条DRB,5为自己的第二条DRB,10为defaultrelayed RLC channel,用于承载没有映射关系的relay数据,11-13为其它relayed RLCchannel,承载配置了映射关系的其它remote UE的不同QoS的数据。
步骤c:remote UE发送第一条Uu消息——RRC Setup Request,这个消息是发送给NW的,但需要先发送给relay UE并由其中转。
Remote UE通过PC5接口将第一条Uu消息发送给relay UE;
Relay UE接收到第一条消息之后,使用步骤b中得到的自己的default relayedRLC channel来发送这个第一条消息,其中该数据包的adaptation header里携带remoteUE L2 ID以及RB ID,由于第一条消息为SRB0消息,则RB ID=0;
步骤d:网络侧通过default relayed RLC channel接收relay发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其进行响应,发送RRC Setup消息(携带L2 ID和RB ID=0);
其中,根据UE ID可以知道这是一个新的remote UE(因为未缓存该UE的配置),通过RB ID=0,可以知道是remote UE的SRB0消息,解读消息,并进行正常处理,响应生成RRCSetup消息。
对这个RRC Setup消息,网络侧在下行的default relayed RLC channel上进行发送,将adaptation header的UE ID填写接收到的L2 ID,RB ID=0,表明仍旧是SRB0进行发送。
由于RRC Setup消息,一般是建立SRB1,那么网络侧也需要对这个remote UE的SRB1在Uu接口上如何映射进行配置,并将配置的映射关系发送给relay UE,即可以使用现有的一个relayed RLC channel或者建立一个新的relayed RLC channel将这个remote UE的SRB1映射上去,其中remote UE使用UE ID=L2 ID进行标识。
步骤e:relay UE接收到RRC setup消息,从adaptation header里读取的UE ID,可以找到对应的remote UE,则在PC5接口上将RRC Setup消息转发给相应的remote UE。
步骤f:remote UE接收到RRC Setup消息,则按照消息中的配置建立SRB1,并发送后续的RRC Setup complete消息在新建立的SRB1上。
后续步骤不再赘述,SRB1在relay UE Uu的relayed RLC channel mapping和配置已经提前准备好,后续relay UE使用remote UE对应的L2 ID和RB ID=1,即可告知NW这是该remote UE的SRB1消息,下行同理。
并且针对remote UE的SRB2和DRB,也是类似的,通过SRB1管道即RRC信令过程,先配置SRB2和DRB的relay Uu RLC channel mapping,再将配置好的SRB2和DRB的relay UuRLC channel mapping发送给remote UE。
建立好之后relay和NW之间,就可以在一个relay Uu RLC channel中使用L2 ID和端到端RB ID,来明确的区分不同remote UE和具体承载内容(SRB0/1/2/DRB)。
下面介绍U2U场景下如何使用UE ID和RB ID来区分不同remote UE的承载。
在U2U架构中,以L2 Source remote UE<–>relay UE<–>Target remote UE场景为例,说明如何使用UE ID和RB ID来区分不同remote UE的承载,从而进行正常的relay通信。
首先,关于UE ID和RB ID的含义和取值,本例中采取如下原则:
UE ID为PC5 link L2 ID,RB ID为端到端承载标识。
在relay UE和Target remote UE(简称第二跳)之间,relay UE可以把多个sourceremote UE(因为他们的target remote UE是同一个UE)的数据进行复用,以降低第二跳可能出现的承载个数:
每个source remote UE仍旧以各自的L2 ID来进行区分,这个L2 ID是需要能够被target remote UE识别的,例如在discovery过程中,交互了彼此的L2ID;这里使用的L2 ID可以与source remote UE与relay UE之间PC5通信时使用的L2 ID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如果不同,意味着source remote UE至少有两个L2 ID,其中一个用于与relay UE之间进行PC5传输,另一个L2 ID用于source remote UE和target remote UE端到端通信时标识自己,如果是两个L2 ID,则relay UE需要存储两个L2 ID的对应关系,以便于在不同的场景进行使用,例如relay UE在PC5接口通过第一个L2 ID接收到source remote UE的数据,需要通过第一个L2 ID,找到对应的第二个L2 ID,放到adaptation layer header里用于在第二跳标识source remote UE;
并携带对应的RB ID,以标识是哪个source remote UE的哪个承载,这里RB ID仍旧使用source remote UE和target remote UE之间的端到端的RB ID,例如SRB 0-3对应RB0-3,其余DRB由source和target之间通过RRC信令过程进行建立并分配RB ID之后,再进行使用。
在Source remote UE和relay UE(简称第一跳)之间,relay UE可以把同一个source remote UE到不同的target remote UE的数据进行复用,以降低第一跳可能出现的承载个数:
每个target remote UE仍旧以各自的L2 ID来进行区分,这个L2 ID是需要能够被source remote UE识别的,例如在discovery过程中,交互了彼此的L2 ID;这里使用的L2ID可以与target remote UE与relay UE之间PC5通信时使用的L2 ID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如果不同,意味着target remote UE至少有两个L2 ID,其中一个用于与relay UE之间进行PC5传输,另一个L2 ID用于target remote UE和source remote UE端到端通信时标识自己,如果是两个L2 ID,则relay UE需要存储两个L2 ID的对应关系,以便于在不同的场景进行使用;
并携带对应的RB ID,以标识是哪个source remote UE的哪个承载,原理同上;
可选的,为了进一步降低复杂度并在第一跳和第二跳拥有相同的adaptationlayer数据包格式,也可以:
在第一跳同时携带source remote UE L2 ID和target remote UE L2 ID,前者标识不同的source UE,后者标识不同的target UE,并且后者还可以在多跳网络中起到路由作用;
同样在UE ID之外,需要RB ID,区分不同承载,原理同上。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的示意图之二,执行主体为网络侧设备,该方法包括:
步骤500、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发送的第一消息;
本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作为对端通信设备,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转发的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网络侧设备根据该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的UE ID和/或RB ID,可以区分来自不同remote UE的承载,从而实现了对远端终端remote UE的业务的识别。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过程中对不同remote UE的业务进行区分,能够使中继终端将不同远端终端的不同业务复用在同一个传输通道中传输,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并且同时提供远端终端业务在端到端传输中的可识别性,从而保障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并考虑整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或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关于终端标识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有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关于承载标识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有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还包括:
向中继终端发送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携带所述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为了实现承载复用,网络侧设备需要为不同类型的无线承载数据配置相应的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例如,为SRB0消息配置default relayed RLC channel,为非SRB0消息配置对应的RLC channel。
可选的,网络侧设备向中继终端发送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携带所述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还包括:
接收中继终端转发的SRB0消息,确定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
为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并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UP过程,将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发送给中继终端。
可选的,终端标识也可以是网络侧设备为远端终端分配的唯一索引。
网络接收中继终端转发的SRB0消息,对所述SRB0消息进行解读,确定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
然后,为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并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UP过程,将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发送给中继终端。
可选的,所述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UP过程,将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发送给中继终端,包括:
向所述中继终端发送RRC消息,所述RRC消息携带所述终端标识索引;或者,
通过UP过程向所述中继终端发送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所述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携带了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和所述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对应的终端标识索引。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还包括:
为覆盖范围内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唯一的终端标识索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另一种可行的用于UE ID定义的方式,使得UE ID的长度可以位于完整L2 ID 24bit和relay内唯一的index长度之间,给remote UE分配cell内唯一的标识,一般为2个字节长度,以区分不同的remote UE。
由于U2N场景中,remote UE和relay UE都处于连接态位于网络控制下,因此网络侧设备可以为每个remote UE分配一个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唯一index,用于区分和标识。网络侧设备配置index的方式,可以通过控制面(Control Plane,CP)过程或者用户面UP过程,通过setup request的remote UE身份标识和configured index的各种通知方式,建立remote UE和index的关联,用于后续通信。
在U2U场景中,由于relay UE要中转很多数据,也大概率处于连接态受网络的调度,因此可以从网络侧设备获得remote UE和index的关联,用于后续通信。如果relay UE并不处于连接态,或者是脱网状态,则index只能由relay UE自行决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还包括:
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承载标号。
可以理解的是,在U2N场景下,网络侧设备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remote UE分配承载标号,并通过RRC消息配置给relay UE。在U2U场景下,若relay UE处于连接态,则该relay UE会将每个remote UE的情况上报给网络,由网络统一分配每个remote UE对应的承载标号。
本申请实施例给出了在副链路中继架构中需要进行承载复用时,对远端UE业务的识别方法,能够使得relay UE操作更有序的进行,降低了承载数目和调度传输的复杂度,保障了remote UE的业务体验和***效率。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应用于远端终端,包括:
步骤600、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发送的第一消息;
本实施例中,远端终端作为对端通信设备,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转发的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远端设备根据该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的UE ID和/或RB ID,可以区分来自不同remote UE的承载,从而实现了对远端终端remote UE的业务的识别。
可选的,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或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关于终端标识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有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关于承载标识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有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本申请实施例给出了在副链路中继架构中需要进行承载复用时,对远端UE业务的识别方法,能够使得relay UE操作更有序的进行,降低了承载数目和调度传输的复杂度,保障了remote UE的业务体验和***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或者,该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中的用于执行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执行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包括:第一接收单元710、第一处理单元720和第一发送单元730,其中,
第一接收单元710,用于接收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
第一处理单元720,用于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
第一发送单元730,用于通过所述中继承载信道向对端通信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其中,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下一跳中继终端或第二远端终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过程中对不同remote UE的业务进行区分,能够使中继终端将不同远端终端的不同业务复用在同一个传输通道中传输,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并且同时提供远端终端业务在端到端传输中的可识别性,从而保障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并考虑整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单元720,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消息对应的PC5接口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所述第一消息的SRB0标识或者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确定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为SRB0消息的情况下,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第一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或者,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不是SRB0消息的情况下,基于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与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具有映射关系的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单元720,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不是SRB0消息,并且,与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具有映射关系的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不存在的情况下,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网络侧配置的第二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第二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与所述第一缺省中继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相同或不同。
可选的,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或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可选的,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配置单元,用于:
为连接到所述中继终端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或者,
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
可选的,还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UP过程,向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对应的远端终端的对端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终端标识索引。
可选的,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所述RRC消息携带网络侧设备为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的终端标识索引。
可选的,还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所述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携带了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和所述网络侧设备为所述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的终端标识索引;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对应的远端终端。
可选的,还包括:
第二配置单元,用于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承载标号。
可选的,还包括:
第四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将所述第二消息转发给相应的远端终端。
可选的,所述接收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
第四处理单元,用于在第一远端终端满足建立中继通信的条件,且中继终端与所述第一远端终端之间的链路质量以及中继终端与第一通信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满足建立中继通信的条件的情况下,通过PC5接口与所述第一远端终端进行交互,确定所述中继终端具备中转所述第一远端终端业务的能力。
可选的,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中继终端或网络侧设备为remote UE分配终端标识索引和/或承载标号,在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过程中对不同remote UE的业务进行区分,使中继终端将不同远端终端的不同业务复用在同一个传输通道中传输,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并且资源开销较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终端,也可以为非移动终端。示例性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远端终端11/中继终端13的类型,非移动终端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的装置。该操作***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可以为ios操作***,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能够实现图3至图4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包括:
第五接收单元810,用于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发送的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可选的,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或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可选的,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可选的,还包括: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向中继终端发送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携带所述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可选的,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可选的,还包括:
第五处理单元,用于接收中继终端转发的SRB0消息,确定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
第三配置单元,用于为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
第四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UP过程,将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发送给中继终端。
可选的,所述第四发送单元,用于:
向所述中继终端发送RRC消息,所述RRC消息携带所述终端标识索引;或者,
通过UP过程向所述中继终端发送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所述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携带了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和所述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对应的终端标识索引。
可选的,还包括:
第四配置单元,用于为覆盖范围内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唯一的终端标识索引。
可选的,还包括:
第五配置单元,用于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承载标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过程中对不同remote UE的业务进行区分,能够使中继终端将不同远端终端的不同业务复用在同一个传输通道中传输,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并且同时提供远端终端业务在端到端传输中的可识别性,从而保障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并考虑整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终端,也可以为非移动终端。示例性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远端终端11/中继终端13的类型,非移动终端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的装置。该操作***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可以为ios操作***,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能够实现图5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包括:
第六接收单元910,用于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发送的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可选的,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或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可选的,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过程中对不同remote UE的业务进行区分,能够使中继终端将不同远端终端的不同业务复用在同一个传输通道中传输,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并且同时提供远端终端业务在端到端传输中的可识别性,从而保障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并考虑整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终端,也可以为非移动终端。示例性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远端终端11/中继终端13的类型,非移动终端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的装置。该操作***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可以为ios操作***,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能够实现图6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1000,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存储在存储器10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10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例如,该通信设备1000为终端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001执行时实现上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该通信设备1000为网络侧设备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001执行时实现上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图11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终端11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1101、网络模块1102、音频输出单元1103、输入单元1104、传感器1105、显示单元1106、用户输入单元1107、接口单元1108、存储器1109、以及处理器1110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11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与处理器11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11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11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11041和麦克风11042,图形处理器11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1106可包括显示面板11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1061。用户输入单元1107包括触控面板11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1072。触控面板11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11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11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单元1101将来自网络侧设备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11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网络侧设备。通常,射频单元11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
存储器11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或指令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110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或指令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或指令区可存储操作***、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或指令(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此外,存储器110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1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选的,处理器11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或指令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如基带处理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110中。
其中,射频单元1101,用于接收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
处理器1110,用于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
通过所述中继承载信道向对端通信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其中,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下一跳中继终端或第二远端终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过程中对不同remote UE的业务进行区分,能够使中继终端将不同远端终端的不同业务复用在同一个传输通道中传输,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并且同时提供远端终端业务在端到端传输中的可识别性,从而保障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并考虑整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
可选的,处理器1110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消息对应的PC5接口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所述第一消息的SRB0标识或者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确定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为SRB0消息的情况下,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第一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或者,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不是SRB0消息的情况下,基于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与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具有映射关系的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可选的,处理器1110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不是SRB0消息,并且,与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具有映射关系的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不存在的情况下,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网络侧配置的第二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第二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与所述第一缺省中继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相同或不同。
可选的,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
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可选的,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可选的,处理器1110,还用于:
为连接到所述中继终端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或者,
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
可选的,处理器1110,还用于:
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UP过程,向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对应的远端终端的对端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终端标识索引。
可选的,处理器1110,还用于:
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所述RRC消息携带网络侧设备为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的终端标识索引。
可选的,处理器110,还用于:
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所述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携带了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和所述网络侧设备为所述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的终端标识索引;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对应的远端终端。
可选的,处理器1110,还用于:
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承载标号。
可选的,处理器1110,还用于:
接收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
基于所述第二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将所述第二消息转发给相应的远端终端。
可选的,处理器1110,还用于:
在第一远端终端满足建立中继通信的条件,且中继终端与所述第一远端终端之间的链路质量以及中继终端与第一通信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满足建立中继通信的条件的情况下,通过PC5接口与所述第一远端终端进行交互,确定所述中继终端具备中转所述第一远端终端业务的能力。
可选的,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中继终端或网络侧设备为remote UE分配终端标识索引和/或承载标号,在进行remote UE的业务复用过程中对不同remote UE的业务进行区分,使中继终端将不同远端终端的不同业务复用在同一个传输通道中传输,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并且资源开销较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射频单元1101用于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发送的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可选的,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或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可选的,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本申请实施例给出了在副链路中继架构中需要进行承载复用时,对远端UE业务进行识别的方法,能够使得relay UE操作更有序的进行,降低了承载数目和调度传输的复杂度,保障了remote UE的业务体验和***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如图12所示,该网络设备1200包括:天线1201、射频装置1202、基带装置1203。天线1201与射频装置1202连接。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1202通过天线1201接收信息,将接收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1203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1203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1202,射频装置1202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1201发送出去。
上述频带处理装置可以位于基带装置1203中,以上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执行的方法可以在基带装置1203中实现,该基带装置1203包括处理器1204和存储器1205。
基带装置1203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基带板,该基带板上设置有多个芯片,如图12所示,其中一个芯片例如为处理器1204,与存储器1205连接,以调用存储器1205中的程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所示的网络设备操作。
该基带装置1203还可以包括网络接口1206,用于与射频装置1202交互信息,该接口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简称CPRI)。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1205上并可在处理器1204上运行的指令或程序,处理器1204调用存储器1205中的指令或程序执行图8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故不在此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网络侧设备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级芯片,***芯片,芯片***或片上***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55)

1.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应用于中继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
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
通过所述中继承载信道向对端通信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其中,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下一跳中继终端或第二远端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消息对应的中继承载信道,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消息对应的PC5接口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所述第一消息的SRB0标识或者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确定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为SRB0消息的情况下,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第一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或者,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不是SRB0消息的情况下,基于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与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具有映射关系的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消息对应的中继承载信道,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不是SRB0消息,并且,与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具有映射关系的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不存在的情况下,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网络侧配置的第二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第二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与所述第一缺省中继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相同或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
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为连接到所述中继终端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或者,
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UP过程,向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对应的远端终端的对端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终端标识索引。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所述RRC消息携带网络侧设备为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的终端标识索引。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所述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携带了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和所述网络侧设备为所述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的终端标识索引;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对应的远端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承载标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
基于所述第二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将所述第二消息转发给相应的远端终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
在第一远端终端满足建立中继通信的条件,且中继终端与所述第一远端终端之间的链路质量以及中继终端与第一通信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满足建立中继通信的条件的情况下,通过PC5接口与所述第一远端终端进行交互,确定所述中继终端具备中转所述第一远端终端业务的能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14.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发送的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或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向中继终端发送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携带所述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中继终端转发的SRB0消息,确定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
为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并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UP过程,将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发送给中继终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UP过程,将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发送给中继终端,包括:
向所述中继终端发送RRC消息,所述RRC消息携带所述终端标识索引;或者,
通过UP过程向所述中继终端发送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所述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携带了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和所述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对应的终端标识索引。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为覆盖范围内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唯一的终端标识索引。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承载标号。
23.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应用于远端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发送的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或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27.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应用于中继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中继承载信道向对端通信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其中,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下一跳中继终端或第二远端终端。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消息对应的PC5接口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所述第一消息的SRB0标识或者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确定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为SRB0消息的情况下,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第一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或者,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不是SRB0消息的情况下,基于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与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具有映射关系的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不是SRB0消息,并且,与所述第一消息的类型具有映射关系的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不存在的情况下,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消息的中继承载信道为网络侧配置的第二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第二缺省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与所述第一缺省中继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相同或不同。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或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配置单元,用于:
为连接到所述中继终端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或者,
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UP过程,向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对应的远端终端的对端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终端标识索引。
34.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所述RRC消息携带网络侧设备为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的终端标识索引。
35.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所述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携带了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和所述网络侧设备为所述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的终端标识索引;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对应的远端终端。
36.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配置单元,用于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承载标号。
37.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将所述第二消息转发给相应的远端终端。
3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第一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
第四处理单元,用于在第一远端终端满足建立中继通信的条件,且中继终端与所述第一远端终端之间的链路质量以及中继终端与第一通信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满足建立中继通信的条件的情况下,通过PC5接口与所述第一远端终端进行交互,确定所述中继终端具备中转所述第一远端终端业务的能力。
3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所述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40.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五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发送的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或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42.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43.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向中继终端发送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携带所述无线承载数据的类型与无线链路控制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44.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45.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处理单元,用于接收中继终端转发的SRB0消息,确定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
第三配置单元,用于为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分配终端标识索引;
第四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UP过程,将所述终端标识索引发送给中继终端。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发送单元,用于:
向所述中继终端发送RRC消息,所述RRC消息携带所述终端标识索引;或者,
通过UP过程向所述中继终端发送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所述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第一数据包携带了发送所述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的身份信息和所述发送了SRB0消息的远端终端对应的终端标识索引。
47.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配置单元,用于为覆盖范围内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唯一的终端标识索引。
48.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配置单元,用于为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每个远端终端分配承载标号。
49.一种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应用于远端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中继终端通过中继承载信道发送的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第一远端终端的承载标识。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PC5链路层2标识PC5 link L2 ID或所述PC5 link L2 ID的部分比特位;
远端终端在中继终端内的唯一索引;
远端终端在网络侧设备内的唯一索引。
51.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标识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远端终端的端到端承载标识;
映射到同一个无线链路控制信道的远端终端所对应的承载的标号。
52.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的适配层协议头中携带第一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或承载标识。
5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23-26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的步骤。
54.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22任一项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的步骤。
55.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4-22任一项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23-26所述的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的步骤。
CN202011476469.4A 2020-12-14 2020-12-14 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6303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76469.4A CN114630389A (zh) 2020-12-14 2020-12-14 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23527817A JP2023547724A (ja) 2020-12-14 2021-12-07 リモート端末業務識別方法、装置、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PCT/CN2021/135984 WO2022127644A1 (zh) 2020-12-14 2021-12-07 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EP21905573.8A EP4216587A4 (en) 2020-12-14 2021-12-07 REMOTE USER EQUIPMENT SERVICE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KR1020237018873A KR20230098855A (ko) 2020-12-14 2021-12-07 원격단말 서비스 식별 방법, 장치, 기기 및 저장 매체
US18/308,591 US20230345462A1 (en) 2020-12-14 2023-04-27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dentifying remote terminal service,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76469.4A CN114630389A (zh) 2020-12-14 2020-12-14 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30389A true CN114630389A (zh) 2022-06-14

Family

ID=81896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76469.4A Pending CN114630389A (zh) 2020-12-14 2020-12-14 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45462A1 (zh)
EP (1) EP4216587A4 (zh)
JP (1) JP2023547724A (zh)
KR (1) KR20230098855A (zh)
CN (1) CN114630389A (zh)
WO (1) WO2022127644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1954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标识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WO2024036449A1 (zh) * 2022-08-15 2024-0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WO2024060239A1 (zh) * 2022-09-23 2024-03-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24097304A1 (en) * 2022-11-01 2024-05-10 Ofinno, Llc Lossless path switching
WO2024094160A1 (zh) * 2022-11-04 2024-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4140666A1 (zh) * 2022-12-30 2024-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31488B2 (ja) * 2016-03-30 2020-07-29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中継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WO2017206186A1 (zh) * 2016-06-03 2017-12-0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6658380A (zh) * 2016-12-30 2017-05-10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与设备中继网络的数据复用方法及智能终端
US10484517B2 (en) * 2017-02-10 2019-1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Quality of service support for layer 2 based device-to-device relay
BR112019020398A2 (pt) * 2017-03-31 2020-04-22 Huawei Tech Co Ltd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de retransmissão e aparelho e sistema de comunicações de retransmissão
WO2019059638A1 (ko) * 2017-09-22 2019-03-28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릴레이 노드의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10869255B2 (en) * 2018-06-22 2020-12-15 T-Mobile Usa, Inc. Telecommunications between remote terminal and relay terminal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1954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标识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WO2024036449A1 (zh) * 2022-08-15 2024-0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WO2024060239A1 (zh) * 2022-09-23 2024-03-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24097304A1 (en) * 2022-11-01 2024-05-10 Ofinno, Llc Lossless path switching
WO2024094160A1 (zh) * 2022-11-04 2024-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4140666A1 (zh) * 2022-12-30 2024-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16587A4 (en) 2024-01-24
JP2023547724A (ja) 2023-11-13
WO2022127644A1 (zh) 2022-06-23
US20230345462A1 (en) 2023-10-26
EP4216587A1 (en) 2023-07-26
KR20230098855A (ko) 2023-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46811B2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fronthaul interface, method for performing access for a U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handover for a UE, data forward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14630389A (zh) 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18053852A1 (zh) 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装置及***
US1020100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data in multiple UEs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JP6651633B2 (ja) データ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基地局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11901847A (zh) 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2023005223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CN109787791B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3327568A (zh) 资源分配消息发送方法、设备发现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7534987A (zh) 一种数据调度方法、基站及***
US20230261826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8301679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接入网设备
WO2019240808A1 (en) Backhaul scheduling
US20230262577A1 (en) Rou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9002907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30093763A1 (en) Bear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terminal
CN110876171B (zh) 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088387A (zh)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97299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082897B2 (en)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2019195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radio bearer
WO202108381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of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for early data transmission
CN109803390B (zh) 消息、策略发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处理器
JPWO2019138753A1 (ja) 基地局、端末装置、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WO2023179778A1 (zh) 远端终端的识别符的分配方法、装置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