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85994B - 触控基板、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基板、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85994B
CN114585994B CN202080000144.0A CN202080000144A CN114585994B CN 114585994 B CN114585994 B CN 114585994B CN 202080000144 A CN202080000144 A CN 202080000144A CN 114585994 B CN114585994 B CN 1145859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touch electrode
electrodes
electrode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01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85994A (zh
Inventor
韩文超
王成国
孙伟
高博
陈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585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859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859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859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一种触控基板、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基板可包括衬底(50)和触控感应层;触控感应层形成在衬底(50)上,触控感应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组(51);各触控电极组(51)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相互绝缘的第一触控电极(510)和第二触控电极;各触控电极组(51)中的第一触控电极(510)之间相互绝缘;各触控电极组(51)中的第二触控电极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并相互绝缘的子电极(511),至少两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子电极(511)之间通过导线(52)一一对应连接;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第一触控电极(510)、第二触控电极、导线(52)位于同一层。该方案可实现整面单层走线,以避免成本过高的情况,以及还可在能够识别多点触控的同时,减少通道数。

Description

触控基板、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基板、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容式触控显示装置已经逐渐遍及人们的生活中。目前,电容式触控显示装置是利用互容或自容的原理实现触摸位置的检测,但无论是利用互容原理,还是自容原理来实现触摸位置的检测,现有的电容式触控显示装置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通道数过多、触控性能差、成本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基板、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其具有通道数少、触控性能好、成本低等优点。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其包括:衬底和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触控感应层,其中,
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组;各所述触控电极组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相互绝缘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
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的第一触控电极之间相互绝缘;
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的第二触控电极均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并相互绝缘的子电极,且至少两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子电极之间通过导线一一对应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导线位于同一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子电极的个数相等,均为K个;K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至少两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之间通过导线连接,1≤i≤K,i为整数。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触控电极组设置有M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触控电极组设置有N行;其中,N、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第n行且第m列的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与第n+1行且第m+1列的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之间通过导线连接;其中,1≤n<N,1≤m<M,n、m为整数。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n+1行触控电极组相比于第n行触控电极组靠近柔性电路板设置;
自所述第n行至所述第n+1行的方向上,每一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多个子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依次减小。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触控电极组设置有M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触控电极组设置有N行;其中,N、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第n行且第m列的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与第n+1行且第m列的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之间通过导线连接;其中,1≤n<N,1≤m≤M,n、m为整数。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n+1行触控电极组相比于第n行触控电极组靠近柔性电路板设置;
其中,自所述第n行至所述第n+1行的方向上,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依次减小。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触控电极组设置有M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触控电极组设置有N行;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M为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
第n+1行且第m-1列的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第n行且第m列的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及第n+1行且第m+1列的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之间通过导线连接;其中,1≤n<N,2≤m≤M-1,n、m为整数。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在第1行中,第m-1列的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与第m+1列的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之间通过导线连接,其中,N大于或等于3,M大于或等于4。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在第N行中,第m列的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与第m+2列的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之间通过导线连接,其中,N大于或等于3,M大于或等于4。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基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设置有柔性电路板;其中,在每一所述触控电极组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离所述柔性电路板最近的所述子电极中靠近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中靠近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相平齐;离所述柔性电路板最远的所述子电极中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中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相平齐。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组之间的间距为6μm至300μm;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之间的间距为6μm至300μm。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均为自容式触控电极。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发射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接收电极。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触控模组,其包括:
柔性线路板,具有多个引脚;
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分别通过一引线与一所述引脚电连接;经所述导线依次连接的多个所述子电极作为一个整体,并经一引线与一所述引脚电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模组及上述所述的触控模组,所述触控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通过参考附图对详细示例实施例进行描述,以上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中所描述的触控基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基板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基板在一触摸情况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基板在另一触摸情况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描述的触控基板的简化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描述的触控基板与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描述的触控基板的简化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描述的触控基板中第二触控电极与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所述描述的触控基板的简化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又另一实施例所述描述的触控基板中第二触控电极与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
相关技术中,触控基板常为自容单层多点架构:将整面划分成P(行数)×Q(列数)个单元,如图1所示,每个单元都是一个触控传感单元100,每一触控传感单元100对应表示一个通道,因此,这样设计使得整面触控传感单元100较多(即:P×Q个),从而导致通道数偏多、引线101偏多,使得扇出(fanout)区(图中未示出)走线受限,SLOC(Single Layer OnCell,单层图案在玻璃上)产品不适用。
基于前述可知,前述提供的触控基板均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通道数过多、触控性能差、成本高等问题。
为解决前述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如图2所示,其包括衬底50和触控感应层,该触控感应层形成在衬底50上,其中:
此衬底50可为单层或多层结构;可选地,本公开实施例的衬底50为单层结构,以降低触控基板的厚度及成本。应当理解的是,此衬底50的材料可选为绝缘材料,以避免此衬底50与触控感应层呈电导通状态,保证触控基板的正常使用。
触控感应层可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组51,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各触控电极组51可包括沿第一方向(即:行方向)X间隔排布且相互绝缘的第一触控电极510和第二触控电极,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一触控电极510为一整块结构,而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均可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即:列方向)Y间隔排布、并相互绝缘的子电极511,也就是说,每一触控电极组51中第一触控电极510与各子电极511之间、子电极511与子电极511之间均不存在电性连接的关系。举例而言,第一触控电极510、子电极511可为矩形块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为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视具体情况而定。
此外,各第一触控电极510之间相互绝缘,也就是说,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一触控电极510之间不存在电性连接的关系。而至少两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子电极511之间通过导线52一一对应连接,也就是说,至少两个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子电极511之间存在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该触控感应层中第一触控电极510、第二触控电极511、导线52可位于同一层,即:本实施例的触控基板可整面单层走线。举例而言,可采用一次构图工艺形成,其中,一次构图工艺可以包括光刻胶涂覆、曝光、显影、刻蚀和光刻胶剥离等。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触控基板中各触控电极组51的第一触控电极510相互绝缘,即:每一第一触控电极510可相当于一个通道,并经一条引线与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 Circuit,简称:FPC)的一引脚电连接;且通过导线52电性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子电极511可作为一个整体,即:一个通道,并经一条引线与柔性电路板的一引脚电连接,这样设计可降低通道数量,从而可降低引线个数,以缓解fanout区走线受限的情况。
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触控基板可整面单层走线,因此,可减少触控基板的层数(即:从四层减小到两层),以及还可省略打孔工艺,从而可降低工艺成本及提高产品良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一个第一触控电极510对应多个属于不同通道的第二触控电极511;如图5所示,同一通道的多个子电极511分别对应不同通道的第一触控电极510。
其中,图4和图5中所示的黑圆点可理解为触摸点;每个触摸点覆盖了三个电极,这三个电极位于同一触控电极组51,但属于不同通道,一个通道对应第一触控电极510,另两个通道分别对应一子电极511,因此可引起三个电极的电容值变化,通过检测到这三个电极的电容值变化可准确地确定触控位置和大小。由于本实施例中触控位置的检测通常由相邻且属于不同通道的一第一触控电极510、两子电极511而确定,因此,即使两个触摸点离的比较近,如图4所示,由于这两个触摸点对应的子电极511不同,因此,也可分别被识别出来;且相距较远的两个触摸点,如图5所示,由于这两个触摸点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510不同,因此,也可分别被识别出来;即:本实施例的触控基板可以识别多点触控,且无鬼点,从而可提高触控检测效率及准确性。
应当理解的是,为降低触控基板的设计难度,本公开实施例中提到的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一触控电极510均为一个;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也均为一个;且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子电极511的个数为多个、且相等,均为K个;K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其中,为降低触控感应层的加工难度,可选地,至少两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511之间通过导线52连接,其中,1≤i≤K,i为整数;也就是说,至少两个触控电极组51中相同位置的子电极511之间通过导线52连接。
举例说明,如图3所示,K等于4,i可取1、2、3、4,从图3中自上而下的方向上,每个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4个子电极511可分别定义为第1位子电极、第2位子电极、第2位子电极及第2位子电极;其中,至少两个触控电极组51中相同位置的子电极511之间通过导线52连接可理解为:一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1位子电极与另一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1位子电极通过导线52对应连接;第2位子电极与另一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2位子电极通过导线52对应连接;第3位子电极与另一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3位子电极通过导线52对应连接;第4位子电极与另一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4位子电极通过导线52对应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子电极511的数量不限于图2和图3中所示的4个,也可为2个、3个或超过4个。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行方向X上,触控电极组51可设置有M列;在列方向Y上,触控电极组51设置有N行;其中,N、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下面结合附图以对不同实施例中触控基板的触控感应层进行详细描述。
例如,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7所示,第n行且第m列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511与第n+1行且第m+1列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511之间通过导线52连接;其中,1≤n<N,1≤m<M,n、m为整数。
其中,图6中每一虚线框表示前述提到的触控电极组51;图6中以F字母开头编号的矩形块为前述提到的第一触控电极510;图6中以G字母开头编号的矩形块为前述提到的子电极511;结合图2、图6和图7可知,图6中相同编号的子电极511(例如:编号为G1、G2、G3或G4的子电极511)之间可通过导线52连接,经导线52相连接的子电极511可作为一个整体,并经一条引线53与柔性电路板54的一引脚55电性连接;图6中不同编号的第一触控电极510(例如:编号分别为F1、F2、F10、F11的第一触控电极510)和不同编号的子电极511(例如:编号分别为G1、G2、G3、G4、G5、G6、G7、G8、G41、G42、G43、G44的子电极511)分别经一条引线53与柔性电路板54的一引脚55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从图6中所示的编号可以看出,在N等于9、M等于8,且每个触控电极组51中包括4个在列方向Y上间隔排布的子电极511时,本实施例的通道数可为=9×8+16×4=136个,即:每列有9个第一触控电极510,第一触控电极510一共8列,就是9×8,一共72个通道;每个触控电极组51中具有4个子电极511,子电极511是斜向接线,斜向一共16条,所以是16×4,一共64个,因此,该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层一共有136个通道数。而前述相关技术中若要实现本实施例基本等同的多点触控,则需要16×36个通道数,即:576个通道数。
基于此可知,本实施例相比于前述相关技术所记载的方案,在实现基本等同的单层多点触控的同时,可大大减少通道数量,从而可减少引线数量,以缓解扇出区走线受限的问题。此外,本实施例在减小通道数的同时,还可降低加工难度及减少触控盲区,以及识别多点触控,且无鬼点,从而可提高触控检测效率及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产品通常包括显示区和驱动电路区(或称为周边电路区、周边线路区);其中,驱动电路区设置有驱动电路,以输出信号;显示区内设置有显示结构,以显示画面;两个区域之间设置有用于向显示区传输相应信号的导线。为了增大显示区的面积,位于两个区域之间的导线被设计为朝向面积较小的驱动电路区集中,从而使得位于两个区域之间的导线汇集成类似于扇形的结构,该区域即为通常所称的扇出区。还需说明的是,该触控基板通常设置在显示产品的显示区。
其中,第n+1行触控电极组51相比于第n行触控电极组51靠近柔性电路板54设置;换言之,柔性电路板54可设置在靠近第N行触控电极组51的一侧。可选地,如图2所示,自第n行至第n+1行的方向上,每一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多个子电极511在行方向X上的尺寸可依次减小。
由于远离柔性电路板54的一侧至靠近柔性电路板54的一侧,每一触控电极组51中越靠近柔性电路板54的子电极511对应位置分布的导线52会逐渐增多,如图2所示,每一触控电极组51中第1位子电极对应位置分布的导线52为一条;第2位子电极对应位置分布的导线52为两条;第3位子电极对应位置分布的导线52为三条;第四位子电极对应位置分布的导线52为四条;因此,通过将靠近柔性电路板54的子电极511在行方向X上的尺寸设计的小于远离柔性电路板54的子电极511在行方向X上的尺寸,这样在保证各导线52能够有效实现不同触控电极组51中子电极511之间连接的同时,还可减少每一触控电极组51中的触控盲区。
但不限于此,自第n行至第n+1行的方向上,每一触控电极组51中各子电极511在行方向X上的尺寸也可相同,其中,为了在一定间距内排开各导线,每一触控电极组51中各子电极511可在行方向X上依次适当错位,错位方向可视具体导线走向而定。
例如,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9所示,第n行且第m列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511与第n+1行且第m列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511之间通过导线52连接;其中,1≤n<N,1≤m≤M,n、m为整数。
其中,图8中每一虚线框表示前述提到的触控电极组51;图8中以F字母开头编号的矩形块为前述提到的第一触控电极510;图8中以G字母开头编号的矩形块为前述提到的子电极511;结合图8和图9所示,图8中相同编号的子电极511(例如:编号为G1、G2、G3、G4的子电极511)之间可通过导线52连接,并经一条引线53与柔性电路板54的一引脚55电性连接;不同编号的第一触控电极510(例如:编号分别为F1、F2、F3、F10、F11、F12的第一触控电极510)和不同编号的子电极511(例如:编号分别为G1、G2、G3、G4、G5、G6、G7、G8)分别经一条引线53与柔性电路板54的一引脚55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从图8中示出的编号可以看出,在N等于9、M等于8,且每个触控电极组51中包括4个在列方向Y上间隔排布的子电极511时,本实施例的通道数可为=9×8+8×4=104个,即:每列有9个第一触控电极510,第一触控电极510一共8列,就是9×8,一共72个通道;每个触控电极组51中具有4个子电极511,且子电极511是列方向Y接线,每一列一共4条,一共8列,所以是8×4,一共32个,因此,该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层一共有104个通道数。而前述相关技术中若要实现本实施例基本等同的多点触控,则需要16×36个通道数,即:576个通道数。
基于此可知,本实施例相比于前述相关技术所记载的方案,在实现基本等同的单层多点触控的同时,可大大减少通道数量,从而可减少引线数量,以缓解扇出区走线受限的问题。此外,本实施例在减小通道数的同时,还可降低加工难度及减少触控盲区,以及识别多点触控,且无鬼点,从而可提高触控检测效率及准确性。
其中,第n+1行触控电极组51相比于第n行触控电极组51靠近柔性电路板设置;换言之,柔性电路板可设置在靠近第N行触控电极组51的一侧。可选地,自第n行至第n+1行的方向上(即:图9中自上而下的方向上),各第一触控电极510在行方向X上的尺寸可依次减小;这样设计在保证各引线53能够有效实现不同第一触控电极510与柔性电路板54中引脚55之间连接的同时,还可减少每列触控电极组中的触控盲区。
但不限于此,自第n行至第n+1行的方向上,各第一触控电极510在行方向X上的尺寸也可相同,视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至图11所示,第n+1行且第m-1列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511、第n行且第m列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511及第n+1行且第m+1列的触控电极组51中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511之间通过导线52连接;其中,1≤n<N,2≤m≤M-1,n、m为整数,M为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
可选地,在第1行中,第m-1列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511与第m+1列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511之间通过导线52连接。
进一步地,在第N行中,第m列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511与第m+2列的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511之间通过导线52连接。
其中,图10中每一虚线框表示前述提到的触控电极组51;图10中以F字母开头编号的矩形块为前述提到的第一触控电极510;图10中以G字母开头编号的矩形块为前述提到的子电极511;结合图11和图12所述,图10中相同编号的子电极511(例如:编号为G1、G2、G3、……、G15或G16的子电极511)之间通过导线52连接,并经一条引线53与柔性电路板54的一引脚55电性连接;不同编号的第一触控电极510(例如:编号分别为F1、F2、F3、F10、F11、F12、F19、F20、F21的第一触控电极510)和不同编号的子电极511(例如:编号分别为G1、G2、G3、……、G15、G16的子电极511)分别经一条引线53与柔性电路板54的一引脚66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从图10中示出的编号可以看出,在N等于9、M等于8,且每个触控电极组51中包括4个在列方向Y上间隔排布的子电极511时,本实施例的通道数可为=9×8+8×4+4×2=112个,即:每列有9个第一触控电极510,第一触控电极510一共8列,就是9×8,一共72个通道;每个触控电极组51中具有4个子电极511,子电极511是横向交替接线,横向交替接线一共8×4,即:32个,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剩余触控电极组51同行间隔接线一共4×2,即:8个,因此,该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层一共有112个通道数。而前述方案一中若要实现本实施例基本等同的多点触控,则需要16×36个通道数,即:576个通道数。
基于此可知,本实施例相比于相关技术,在实现基本等同的单层多点触控的同时,可大大减少通道数量,从而可减少引线数量,以缓解扇出区走线受限的问题。此外,本实施例在减小通道数的同时,还可降低加工难度及减少触控盲区,以及识别多点触控,且无鬼点,从而可提高触控检测效率及准确性。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7、图9及图11所示,触控基板在列方向Y上的一侧设置有柔性电路板54;在每一触控电极组51中,第二触控电极中离柔性电路板54最近的子电极511中靠近柔性电路板54的一端,与第一触控电极510中靠近柔性电路板54的一端相平齐;离柔性电路板54最远的子电极511中远离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第一触控电极510中远离柔性电路板的一端相平齐,这样在加工触控感应层时,便于控制在列方向Y上相邻触控电极组51之间的间隙大小,以在保证各引线能够有效实现第一触控电极510、子电极511与柔性电路板的引脚连接的同时,还可减小触控盲区,提高触控检测准确度。
可选地,在列方向Y上,相邻的触控电极组51之间的间距可为6μm至300μm;在行方向X上,第一触控电极510块与子电极511块之间的间距可为6μm至300μm。应当理解的是,在列方向Y上相邻的触控电极组51之间的间距、在行方向X上第一触控电极510块与子电极511块之间的间距大小视具体工艺要求而定。
在本公开的一可选实施例中,该触控基板可利用自容的原理实现触摸位置的检测,详细说明,前述第一触控电极510和子电极511均可为自容式触控电极。当人体的部分部位(例如:手指)未触碰触控基板时,各自容式触控电极所承受的电容为一固定值,当手指触碰触控基板时,对应的自容式触控电极所承受的电容为固定值叠加人体电容,触控检测芯片(可为FPC)在触控时间段通过检测各自容式触控电极的电容值变化可以判断出触控位置。
由于人体电容可以作用于全部自电容,相对于人体电容仅能作用于互电容中的投射电容,由人体碰触触控基板所引起的触控变化量会大于利用互容原理制作出的触控基板,因此相对于互容的触控基板能有效提高触控的信噪比(SNR),从而提高触控性能,如:感应准确度、线性度等。
需要说明的是,触控基板不限于利用自容的原理实现触摸位置的检测,还可利用互容的原理实现触摸位置的检测。具体地,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触控基板利用互容的原理实现触摸位置的检测时,该触控感应层中的第一触控电极510可为发射(TX)电极,子电极511可为接收(RX)电极,该第一触控电极510和子电极511之间会形电容,即:第一触控电极510和子电极511分别构成了电容的两极。当手指触摸到触控基板时,会影响触摸点附近第一触控电极510和子电极511之间的耦合,从而改变了第一触控电极510和子电极511之间的电容量。互容式触摸基板在检测互电容大小时,所有第一触控电极510发出激励信号,所有子电极511接收信号,这样可以得到所有第一触控电极510和所有子电极511之间的电容值的大小,即:整个互容式触摸基板的二维平面的电容大小。互容式触摸基板根据二维电容变化量数据,计算出每个触摸点的坐标。
其中,以实施例一的触控基板为例,发明人对该触控基板进行了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发明人采用FPC对其进行验证,即:将此FPC与此触控基板进行绑定,并将绑定有FPC的触控基板贴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屏上,其中,SNR(信噪比)测试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SNR(6mm) 显示状态 非显示状态
互容 8.18 5.78
自容RX 56.94 48.4
自容TX 61.3 55.77
基于此表1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的触控基板为互容式触控时,从非显示状态(OLED屏关闭)到显示状态(OLED屏打开),SNR约降低3dB;在本实施例中的触控基板为自容RX式触控时,从非显示状态(OLED屏关闭)到显示状态(OLED屏打开),SNR约降低8dB;在本实施例中的触控基板为自容TX式触控时,从非显示状态(OLED屏关闭)到显示状态(OLED屏打开),SNR约降低6dB。
需要说明的是,此FPC的结构可依次包括基底层、金属走线层、绝缘基材层、顶覆盖层,该基底层和顶覆盖层均可包括AD板和PI(聚酰亚胺)膜,此AD板为PVC板,主要材料为聚氯乙烯;且该基底层和顶覆盖层的厚度可为27.5μm;绝缘基材层的材料可为PI材料,其厚度可为25μm;金属走线层的厚度可为22μm。
此OLED屏的结构可依次包括衬底基板、驱动电路层、有机发光器件、封装层等。此有机发光器件可包括依次设置的阳极、发光材料及阴极,该阳极靠近衬底基板设置,且此阳极和阴极的厚度均可为0.01μm,发光材料的厚度可为1.3μm;封装层可包括依次设置的有机封装层和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靠近衬底基板设置,该有机封装层的厚度可为8μm,其可通过喷墨打印工艺(IJP)形成;无机封装层的厚度可为0.6μm,其材料可为氮化硅等。
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模组,如图7、图9、图11所示,其包括柔性电路板54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柔性电路板54可具有多个引脚55,可选地,该柔性电路板54可设置在触控基板的一侧,具体地,该柔性电路板可设置在触控基板在列方向Y上的一侧,但不限于此。
前述触控基板中各第一触控电极510分别通过一引线53与一引脚55电连接;经导线52依次连接的多个子电极511可作为一个整体,并经一引线53与一引脚55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若触控基板中包括未经导线52连接的子电极511,此子电极511可单独经一引线53与柔性电路板54的一引脚55电连接。其中,该柔性电路板54可在触控时间段通过检测各触控电极处的电容值变化以判断出触控位置。
在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可包括显示模组及上述所描述的触控模组,该触控模组设置在显示模组的一侧。可选地,该触控模组可设置在显示模组的显示侧。其中,显示模组可为OLED显示,也可为LCD(液晶)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具体类型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常用的显示装置类型均可,具体例如液晶显示器、OLED显示器、手机等移动装置、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设备的具体用途进行相应地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该触控显示装置除了显示模组、触控模组以外,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例,具体例如外壳、主电路板、电源线,等等,本领域善解人意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内容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9)

1.一种触控基板,包括:衬底和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触控感应层,其中,
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组;各所述触控电极组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相互绝缘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
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的第一触控电极之间相互绝缘;
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的第二触控电极均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并相互绝缘的子电极,至少两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子电极之间通过导线一一对应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子电极的个数相等,均为K个;K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至少两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之间通过导线连接,1≤i≤K,i为整数;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触控电极组设置有M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触控电极组设置有N行;其中,N、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第n行且第m列的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与第n+1行且第m+1列的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第i位子电极之间通过导线连接;其中,1≤n<N,1≤m<M,n、m为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导线位于同一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
所述第n+1行触控电极组相比于第n行触控电极组靠近柔性电路板设置;
自所述第n行至所述第n+1行的方向上,每一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第二触控电极的多个子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依次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
所述触控基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设置有柔性电路板;其中,在每一所述触控电极组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离所述柔性电路板最近的所述子电极中靠近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中靠近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相平齐;离所述柔性电路板最远的所述子电极中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中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相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
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组之间的间距为6μm至300μm;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之间的间距为6μm至3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均为自容式触控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发射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接收电极。
8.一种触控模组,其中,包括:
柔性线路板,具有多个引脚;
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分别通过一引线与一所述引脚电连接;经所述导线依次连接的多个所述子电极作为一个整体,并经一引线与一所述引脚电连接。
9.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中,包括显示模组及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模组,所述触控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
CN202080000144.0A 2020-02-20 2020-02-20 触控基板、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5859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76053 WO2021163966A1 (zh) 2020-02-20 2020-02-20 触控基板、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85994A CN114585994A (zh) 2022-06-03
CN114585994B true CN114585994B (zh) 2024-06-14

Family

ID=77390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0144.0A Active CN114585994B (zh) 2020-02-20 2020-02-20 触控基板、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85994B (zh)
WO (1) WO20211639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6576B (zh) * 2021-12-30 2024-07-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147569U (zh) * 2016-10-31 2017-05-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8547933U (zh) * 2018-06-26 2019-02-26 蓝思科技(长沙)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和具有该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1769B (zh) * 2015-02-02 2017-07-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和触控位置的确定方法
CN105446549B (zh) * 2016-01-29 2018-06-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EP3340020A1 (en) * 2016-12-23 2018-06-27 PowerView Display Corporation Touch screen system and converting method thereof
CN109976592A (zh) * 2018-03-08 2019-07-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147569U (zh) * 2016-10-31 2017-05-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8547933U (zh) * 2018-06-26 2019-02-26 蓝思科技(长沙)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和具有该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85994A (zh) 2022-06-03
WO2021163966A1 (zh) 2021-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47405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0985964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6430536B2 (ja) インセル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US8484838B2 (en)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capacitance sensing device
US8730201B2 (en) Touch panel
US8466900B2 (en) Capacitance sensor and information input apparatus
CN108319394B (zh) 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装置
US20140111707A1 (en) Touch Screen Panel
US20100156846A1 (en) Single substrate capacitive touch panel
TW201723777A (zh) 具有整合式電極之顯示器
CN107527938B (zh) 内嵌式触控amoled面板结构
JP2008217784A (ja) タッチパネル
US9323295B2 (en) Touch panel
WO2015037171A1 (ja) センサ装置、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0884567B2 (en) Circuit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ouch substrate, touch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of the same
JP5397979B2 (ja) 抵抗膜型入力装置、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668964B1 (ko) 입력 장치
CN11107805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防误触的方法
CN114585994B (zh) 触控基板、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US9977548B2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electrode structure thereof
CN113448452B (zh) 一种有机发光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527159A (zh) 触控基板和显示装置
KR101421227B1 (ko) 터치센서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90042399A (ko) 터치표시장치
KR101302634B1 (ko) 터치센서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