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41106A -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41106A
CN114541106A CN202210346383.2A CN202210346383A CN114541106A CN 114541106 A CN114541106 A CN 114541106A CN 202210346383 A CN202210346383 A CN 202210346383A CN 114541106 A CN114541106 A CN 1145411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drum
water
barrel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4638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二鹏
李事成
林光芳
苗雨来
王嘉
高弘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4638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4110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0707 priority patent/WO202318464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541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411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12Casings; Tub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08Liquid supply or discharge arrangements
    • D06F39/083Liquid discharge or re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其中,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包括筒本体和提升筋,筒本体包括筒身和筒底,筒身具有第一排水区,提升筋设于筒身的内侧并覆盖第一排水区,提升筋所覆盖的第一排水区的位置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排水孔,在第一排水区中,靠近筒底的第一排水孔的排布密度大于靠近筒口的第一排水孔的排布密度。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通过将靠近筒底的第一排水孔的排布密度设置成大于靠近筒口的第一排水孔的排布密度,以增加靠近筒底的第一排水孔的数量,确保内筒中靠近筒底的水流能够快速排出,从而提升排水效率。

Description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为了确保内筒中的水能够顺利排出,通常在内筒的筒身上开设多个排水孔,但是,在现有技术方案中,虽然多个排水孔可将内筒中的水排出,但排水效率较低,同时在衣物处理装置进行处理衣物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排水孔的孔沿刮伤衣物的现象,对衣物造成磨损,降低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所述内筒排水方便、排水效率高,同时还可避免排水孔直接接触衣物而对衣物造成磨损,提升用户体验。
本发明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内筒的衣物处理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包括:筒本体,所述筒本体包括筒身和筒底,所述筒身具有第一排水区;提升筋,所述提升筋设于所述筒身的内侧并覆盖所述第一排水区,所述提升筋所覆盖的所述第一排水区的位置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排水孔,其中,在所述第一排水区中,靠近所述筒底的所述第一排水孔的排布密度大于靠近筒口的所述第一排水孔的排布密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通过在筒身的内侧设置提升筋覆盖第一排水区,以达到覆盖多个第一排水孔的目的,如此设置,即可利用提升筋提升衣物处理的效果,还可利用提升筋遮蔽第一排水孔,这样在衣物处理装置处理衣物的过程中,即可避免第一排水孔直接接触衣物而对衣物造成磨损,提升用户体验,且在第一排水区中,将靠近筒底的第一排水孔的排布密度设置成大于靠近筒口的第一排水孔的排布密度,以增加靠近筒底的第一排水孔的数量,这样筒本体中靠近筒底的水即可通过较多个第一排水孔快速排出,从而提升排水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从所述筒口到所述筒底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排水孔的排布密度逐渐增大。
在一些示例中,在多个所述第一排水孔中,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筒身的轴向间隔设置,从所述筒口到所述筒底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排水孔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排水区设有多个排水孔组,每个所述排水孔组均包括多个沿所述筒身的轴向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一排水孔;多个所述排水孔组沿所述筒身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排水孔组中的多个所述第一排水孔在所述筒身的轴向交错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筒身的径向尺寸从所述筒口到所述筒底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提升筋自身或者所述提升筋与所述筒身之间设有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排水孔通过所述水流通道与所述筒本体的内腔连通。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提升筋的至少一个侧壁底部设有多个过水口,所述过水口与所述筒身配合以形成所述水流通道,其中,每个所述过水口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排水孔位置对应。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排水区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排水区沿所述筒身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筒身设置有多个所述提升筋,每个所述提升筋沿所述筒本体的轴向延伸且可覆盖所述筒身上的一个所述第一排水区。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筒身的内周壁具有揉搓区,所述揉搓区和所述第一排水区在所述筒身的周向排布,其中,所述揉搓区设有多个揉搓凸部,多个所述揉搓凸部在所述筒身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揉搓凸部形成曲线形。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揉搓区为无孔区域。
在一些示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揉搓凸部之间形成导流通道,至少一部分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正对所述第一排水区。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筒身还具有第二排水区,所述第二排水区和所述揉搓区在所述筒身的轴向排布且靠近所述筒底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排水区包括多个处于常开状态的第二排水孔,多个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筒身的周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桶;根据前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所述内筒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外桶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通过采用前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这样在衣物处理的过程中,衣物上的污渍以及内筒中的水流即可通过多个第一排水孔排出,同时保证靠近筒底的污渍和水能够快速、准确地排出,达到处理衣物的目的,并有效提升衣物处理装置的排水效率,同时还能有效减小衣物处理装置在处理衣物时对衣物造成的磨损,提升用户体验。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内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内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内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提升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内筒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区域Ⅰ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提升筋的主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提升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0、内筒;
100、筒本体;
110、筒底;
120、筒身;
121、第一排水区;123、排水孔组;1231、第一排水孔;
122、第二排水区;1221、第二排水孔;
140、筒口;
150、过水通道;
200、提升筋;
210、第一侧壁;211、第一过水口;212、第一挡水部;
220、第二侧壁;221、第二过水口;222、第二挡水部;
230、卡勾;240、过水口;260、遮挡件;
300、揉搓区;
310、揉搓凸部;
320、导流通道;
321、第一导流通道;3211、第一导流段;3212、第二导流段;
322、第二导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10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1000包括:筒本体100和提升筋200。
筒本体100包括筒身120和筒底110,筒身120具有第一排水区121。第一排水区121主要用于方便布设第一排水孔1231,从而便于后续内筒1000处理衣物时进行排水。
提升筋200设于筒身120的内侧并覆盖第一排水区121,提升筋200所覆盖的第一排水区121的位置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排水孔1231。
第一排水孔1231主要用于实现内筒1000与外部流路的连通,确保内筒1000内的水可顺利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排出,达到对衣物进行处理的目的,同时,本申请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排水孔1231,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排水孔1231配合排水,以提高排水效率,同时达到彻底排掉洗涤水及污垢的目的,提高内筒1000的衣物处理能力。
此外,通过在提升筋200所覆盖的区域内设置第一排水孔1231,以实现利用提升筋200遮蔽第一排水孔1231,一方面,避免用户直接观察到第一排水区121内的第一排水孔1231,提升内筒1000的美观度;另一方面,在衣物处理的过程中,可确保第一排水孔1231不会直接接触衣物,从而避免第一排水孔1231的孔沿磨损衣物,以有效解决衣物磨损的问题,使衣物的磨损率大大降低,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将提升筋200设于筒身120的内侧,衣物处理装置在洗涤过程中,随着筒本体100的转动,提升筋200可以带动衣物转动,一方面可通过提升筋200提升衣物的高度,具有一定高度的衣物在重力作用下回落,从而实现对衣物的上下摔打以及实现对衣物的翻转,达到对衣物进行处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可通过提升筋200增加衣物与内筒1000的接触面积,使得靠近提升筋200的衣物能够与提升筋200互相摩擦产生揉搓作用,从而提高内筒1000的衣物处理能力,提升用户体验。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提升筋200不仅可提高内筒1000的衣物处理能力还可提升内筒1000的美观度,同时还可避免第一排水孔1231的孔沿磨损衣物,这样就无需再设置其他遮蔽第一排水孔1231的结构件,在使内筒1000的结构简单的同时,还可降低内筒1000的生产成本。
如图2所示,在第一排水区121中,靠近筒底11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大于靠近筒口14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这里是指,本申请靠近筒底110的位置处以及靠近筒口140的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一排水孔1231,同时,靠近筒底11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数量多于靠近筒口14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数量,从而使得靠近筒底11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大于靠近筒口14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这样可使得在单位面积内靠近筒底110的位置处设置较多数量的第一排水孔1231,同时在靠近筒口140的位置处设置较少数量的第一排水孔123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1000,通过上述设置可在靠近筒底110的位置处设置较多数量的第一排水孔1231,这样筒本体100内靠近筒底110的水即可快速排出,使得内筒1000的排水更加方便,同时还可提升排水效率,这样内筒1000内的洗涤水及污垢即可顺利且彻底地排出,提高排水效果。特别当在利用内筒1000进行脱水的过程中,数量较多的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配合可极大地提升脱水质量,以降低衣物上的含水率,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而在靠近筒口140的位置处设置较少数量的第一排水孔1231,第一排水孔1231的数量减少,相应地该较少数量第一排水孔1231对应的位置处的结构强度就会随着增高,也就是本申请在靠近筒口140处的筒身120的结构强度较高。
也就是说,通过上述设置,在保证内筒1000内的洗涤水及污垢能够快速且顺利地排出的同时,还可保证筒身120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内筒1000的结构强度能够得到保证,以延长内筒1000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1000通过将靠近筒底11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设置成大于靠近筒口14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在确保靠近筒底110处以及靠近筒口140处均设置有第一排水孔1231的同时,还可使得在靠近筒底110的位置处能够设置较多数量的第一排水孔1231,以提升内筒1000排水效率以及排水效果,同时,本申请还将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设置在提升筋200所覆盖的位置上,确保衣物处理装置在处理衣物时第一排水孔1231不会直接与衣物接触,从而避免第一排水孔1231拉丝或划破衣物,以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通过采用上述设置(在第一排水区121中将靠近筒底11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设置成大于靠近筒口14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特别当内筒1000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设置使得筒底110的最低点低于筒口140的最低点时,或者是,当内筒1000形成为锥形筒使得筒底110的最低点低于筒口140的最低点时所产生的效果最为明显。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可选地,如图8所示,筒身120设有多个卡孔,提升筋200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卡勾230,多个卡勾230与多个卡孔一一对应地卡接配合。采用卡接配合的连接方式可使提升筋200固定设置在筒身120上,在确保提升筋200相对于筒身120位置稳定的同时,还可使得提升筋200与筒身120的配合方便,降低内筒1000的装配难度,并使得内筒1000的结构简单。且卡勾230与卡孔的配合使得提升筋200与筒身120形成可拆卸连接,即提升筋200与筒身120可以完全拆卸开,便于更换或拆卸提升筋200。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提升筋200和筒身120的连接方式也不限于是上述的卡勾230与卡孔的卡接配合,也可以为其他的连接方式,例如:提升筋200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筒身120上设有多个与第一连接孔相配合的第二连接孔,其中第二连接孔形成为内螺纹孔,螺栓穿过第一连接孔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孔中,以实现提升筋200与筒身120的可拆卸连接;或者,筒身120设有多个插槽,提升筋200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插扣,多个插扣与多个插槽一一对应地插接配合,也可实现提升筋200与筒身120的可拆卸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从筒口140到筒底110的方向上,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逐渐增大。也就是说,从筒口140到筒底110的方向上,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数量逐渐增多,如此设置在确保靠近筒底11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能够大于靠近筒口14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的同时,还可使得从筒口140到筒底110的方向上能够设置较多数量的第一排水孔1231,也就是第一排水区121内能够设置较多数量的第一排水孔1231,较多数量的第一排水孔1231配合排水以提高内筒1000的排水能力,从而提升排水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中,至少一部分第一排水孔1231沿筒身120的轴向间隔设置。如此设置,确保从筒口140到筒底110的方向上均设置有第一排水孔1231,同时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配合可将位于筒身120轴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水流排出,提升排水效率。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从筒口140到筒底110的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一排水孔1231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在同一面积的区域内,相邻两个第一排水孔1231之间的间距小,相应地第一排水孔1231的布设数量就会增加,也就是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就会增大,从而保证从筒口140到筒底110的方向上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能够逐渐增大,也就是保证靠近筒底11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能够大于靠近筒口14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以提升内筒1000的排水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一排水区121设有多个排水孔组123,每个排水孔组123均包括多个沿筒身120的轴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排水孔1231。多个排水孔组123配合可使得第一排水区121内的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位置能够较为均匀,以提升第一排水区121的美观度,同时降低第一排水孔1231的制造难度,此外,多个排水孔组123配合还可增加筒身120上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数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内筒1000的排水能力,提升排水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多个排水孔组123沿筒身120的周向间隔设置。使得位于内筒1000内的多处的水流均可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同时排出,特别是使得位于筒身120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水流能够同时排出,以进一步提升排水效率,尤其在利用内筒1000进行脱水的过程中,多个排水孔组123配合可极大地提升脱水质量,以降低衣物上的含水率。
可选地,如图2所示,相邻两个排水孔组123中的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在筒身120的轴向交错设置。其中,这里的轴向交错设置可以理解为,在筒身120的轴向上,相邻两个排水孔组123中相邻设置的两个第一排水孔1231与筒底110之间的间距不同。这样即可使得第一排水区121内的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无论在筒身120的轴向上还是在筒身120的周向上均可位于筒身120的不同位置处,如此设置,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配合即可同时将位于筒身120不同位置处的水排出,使得内筒1000的排水更加方便,同时提升排水效率。
在具体的一些示例中,在相邻的两个排水孔组123中,当其中一个排水孔组123的最后侧的第一排水孔1231距离筒底110的间距为H时,另一个排水孔组123的最后侧的第一排水孔1231距离筒底110的间距可以设置为2H,这样当每个排水孔组123中的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之间的间距呈一定值逐渐增大时,即可实现相邻两个排水孔组123中的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交错设置,以提升排水效率。
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在靠近筒底110的位置处设置较多数量的第一排水孔1231以及将相邻两个排水孔组123中的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在筒身120的轴向交错设置,可最大化提升内筒1000的排水效率和排水效果,从而提升内筒1000处理衣物的效果。
可选地,如图3所示,相邻两个排水孔组123中的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在筒身120的轴向正对设置。其中,这里的轴向正对设置可以理解为,在筒身120的轴向上,相邻两个排水孔组123中相邻设置的两个第一排水孔1231与筒底110之间的间距相同。如此设置可降低布设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的难度,提升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的布置效率,同时,在筒身120的轴向正对设置的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可使得第一排水区121内的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布设的较为均匀,以提升第一排水区121的美观度,从而提升内筒1000的美观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筒身120的径向尺寸从筒口140到筒底110的方向逐渐增大。也就是说,筒口140的径向尺寸小于筒底110的径向尺寸,将筒身120连接于筒口140和筒底110之间,这样当筒身120平行于水平面设置时,可实现筒身120的整体结构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且使得筒底110的最低端低于筒口140的最低端。
通过上述设置,在排水的过程中,由于重力的原因,内筒1000内的水流会朝向筒底110的方向流动,由于本申请在靠近筒底110处设置较多数量的第一排水孔1231,这样即可实现将内筒1000内的水导流至第一排水孔1231处,并通过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排出,从而提高内筒1000的排水效率,并保证内筒1000内的水均可快速排出,以提高排水效果。
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创造性设置筒身120的径向尺寸以及设置第一排水孔1231的布设数量和布设位置,第一排水孔1231和筒身120的径向尺寸配合可最大化实现快速排水,且保证内筒1000内的水均可快速排出,在提升排水效率的同时还可提高排水质量,从而使得本申请的内筒1000排水质量较好,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通过上述设置筒身120的径向尺寸还可增加内筒1000的容积,使得内筒1000可一次性处理较多的衣物,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第一排水孔1231处于常开状态以连通筒本体100的内外两侧。以保证第一排水孔1231能够始终连通筒本体100的内外两侧,既可以提高排水效率,又可以将内筒1000内的洗涤水及污垢彻底排出,提高排水效果,进而提高内筒1000的衣物处理能力。
此外,通过设置处于常开状态的第一排水孔1231,这样就无需在第一排水孔1231处设置密封第一排水孔1231的密封件,在降低本申请内筒1000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制造难度的同时还可使得内筒1000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提升筋200自身设有水流通道,第一排水孔1231通过水流通道与筒本体100的内腔连通。水流通道用于避让朝向第一排水孔1231流动的水流,同时还可对水流的流动起导向作用,确保筒本体100内腔中的水能够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顺利排出,从而达到脱水的目的。
在一些示例中,提升筋200上形成有多个水流入口,多个水流入口形成为水流通道的入口以连通水流通道和筒本体100的内腔,从而实现连通第一排水孔1231与筒本体100的内腔,这样筒本体100内腔中的水即可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顺利排出。
可选地,提升筋200上形成的水流入口的口径可设置地较小,如此设置,即可在提升筋200上设置多个水流入口,同时,多个口径较小的水流入口可提高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1000的脱水能力,还可以避免水流入口的边沿将衣物划伤。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提升筋200自身结构上设有水流通道,这样就无需在提升筋200和筒身120之间设有水流通道,从而使得提升筋200可紧密贴合在筒身120上,以提高提升筋200的位置稳定性,从而有效提升衣物处理的清洁度。
此外,通过在提升筋200的自身结构上设有水流通道,可增加水流通道与筒身120之间的距离,这样在洗涤衣物的过程中,内筒1000内的水流即可较慢的流出,从而使得内筒1000内保持较高的水位,这样就可以节省内筒1000的用水量,从而达到节水的作用,且上述设置还可实现内筒1000与外桶不串水,使内筒1000和外桶之间的污垢细菌不会随水流通道流入内筒1000内,从而达到健康洗涤的效果。
在另一些示例中,不限于在提升筋200的自身结构上设置水流通道,也可以在提升筋200与筒身120之间设有水流通道,第一排水孔1231通过水流通道与筒本体100的内腔连通。这样筒本体100内腔内的水流即可通过提升筋200与筒身120之间的水流通道流动至第一排水孔1231处,随后再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排出,达到脱水的目的,且上述水流通道也可对水流的流动起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排水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可将提升筋200的部分结构与筒身120间隔设置以实现在提升筋200与筒身120之间设置水流通道,从而便于实现第一排水孔1231与筒本体100内腔的连通。
具体地,如图4所示,提升筋200的至少一个侧壁底部设置有多个过水口240,当提升筋200设于筒身120的内侧时,过水口240位于提升筋200的侧壁与筒身120之间以实现在提升筋200与筒身120之间形成水流通道,也就是说,过水口240与筒身120配合以形成水流通道,从而实现第一排水孔1231与筒本体100内腔的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提升筋200的至少一个侧壁底部设置多个过水口240,多个过水口240可间隔设置在提升筋200的侧壁底部,多个过水口240配合可增加水流通道的过水面积,从而保证筒本体100内腔中的水能够快速流动至水流通道内,并快速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排出,以提高排水效率。此外,将多个过水口240间隔设置可利用相邻两个过水口240之间的提升筋200的侧壁将提升筋200连接在筒身120的内侧,从而实现提升筋200和筒本体100的固定连接。
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多个过水口240沿提升筋2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提升筋200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多个过水口240。其中,通过在提升筋20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多个过水口240,多个过水口240配合能够将位于筒身120长度方向上不同位置处的水导流至第一排水孔1231处,也就是保证筒身120长度方向上不同位置处的水均能够同时导流至第一排水孔1231处并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排出,以进一步提高排水效率。
此外,通过在提升筋200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均设置多个过水口240,这里的多个过水口240配合可将位于提升筋200宽度两侧的筒身120内腔中的水导流至第一排水孔1231处,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在提升筋200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上设置多个过水口240,多个过水口240配合用于将位于筒身120周向上不同位置处的水同时导流至第一排水孔1231处并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排出,也就是保证筒身120周向上不同位置处的水均能够同时排出,以进一步提高排水效率。
综上可知,本申请通过设置多个沿提升筋2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过水口240,用于将位于筒身120轴向上不同位置处的水同时排出;通过在提升筋200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上设置有多个过水口240,用于将位于筒身120周向上不同位置处的水同时排出,由此保证筒身120轴向上以及周向上多处位置的水均能够同时排出,以最大化提高内筒1000的排水效率,尤其是在内筒1000在进行脱水程序时,可最大化减小衣物上的含水量,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每个过水口240与至少一个第一排水孔1231位置对应。也就是提升筋200与筒身120之间设有的水流通道可与至少一个第一排水孔1231位置对应,其中,这里所说的位置对应可以理解为,在筒身120的轴向上,水流通道至少与一个第一排水孔1231正对设置,这样水流通道即可将筒身120内腔中的水直接导流至第一排水孔1231处,随后再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排出,以提高内筒1000的排水效率。
可选地,位于提升筋200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上的过水口240交错设置,以避免从提升筋200宽度的一侧进入提升筋200所覆盖的区域内的水从提升筋200宽度的另一侧排出,也就是保证从过水口240进入提升筋200所覆盖的区域内的水能够顺利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排出。
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4所示,提升筋200具有在其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10和第二侧壁220,第一侧壁210具有多个第一过水口211,第二侧壁220具有多个第二过水口221,多个第一过水口211和多个第二过水口221交错设置。其中,这里所说的多个第一过水口211和多个第二过水口221交错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一侧壁210上的其中一个第一过水口211在第二侧壁220上的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过水口221之间,相应地,第二侧壁220上的其中一个第二过水口221在第一侧壁210上的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过水口211之间,从而使得多个第一过水口211和多个第二过水口221交错设置。通过上述设置以实现在提升筋200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多个过水口240,其中,第一侧壁210上的多个第一过水口211配合用于将位于提升筋200宽度方向其中一侧上的水导流至第一排水孔1231处,第二侧壁220上的多个第二过水口221配合用于将位于提升筋200宽度方向另一侧上的水导流至第一排水孔1231处,也就是保证位于提升筋200宽度方向相对两侧上的水能够通过过水口240导流至第一排水孔1231处,随后再利用第一排水孔1231排出,以达到排水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侧壁210还具有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过水口211之间的第一挡水部212,第二过水口221正对第一挡水部212设置。也就是说,第一侧壁210上不仅设置有第一过水口211,还设置有第一挡水部212,这样从第二过水口221流至提升筋200所覆盖的区域内的部分水会在惯性的作用下直接作用在第一挡水部212上,第一挡水部212用于对水的流动起抵挡作用,避免水通过提升筋200再流至筒身120内,这样流至提升筋200所覆盖的区域内的水即可全部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流出,以达到排水的目的,并提高内筒1000的排水效率。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侧壁220还具有位于相邻两个第二过水口221之间的第二挡水部222,第一过水口211正对第二挡水部222设置。第一过水口211和第二挡水部222配合设置,这样从第一过水口211流至提升筋200所覆盖的区域内的部分水会在惯性的作用下直接作用在第二挡水部222上,第二挡水部222用于对水的流动起抵挡作用,避免水通过提升筋200再流至筒身120内,这样流至提升筋200所覆盖的区域内的水即可全部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流出,以达到排水的目的,并提高内筒1000的排水效率。
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第一侧壁210上设置第一挡水部212,在第二侧壁220上设置第二挡水部222,且将第一过水口211正对第二挡水部222设置,第二过水口221正对第一挡水部212设置,从而实现多个第一过水口211和多个第二过水口221的交错设置,也就是实现位于提升筋200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上的过水口240交错设置,从而确保通过第一过水口211和第二过水口221进入提升筋200所覆盖的区域内的水能够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排出,以提高排水效率。
其中,图4中虚线部分示出了在惯性作用下,部分水进入提升筋200所覆盖的区域内的流动路径,由该虚线部分可清楚得知,从第一过水口211进入至提升筋200所覆盖的区域内的部分水作用在第二挡水部222上,从第二过水口221进入至提升筋200所覆盖的区域内的部分水作用在第一挡水部212上,以避免进入至提升筋200所覆盖的区域内的部分水朝向筒本体100的内腔流动。
可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提升筋200的侧壁外表面设有遮挡件260,遮挡件260用于遮挡过水口240。一方面避免在内筒1000处理衣物时,过水口240的口沿刮坏衣物,从而减少内筒1000对衣物的磨损;另一方面,避免用户直观地观察到过水口240,以增强内筒1000的视觉美感,也就是提高内筒1000的美观度。
可选地,遮挡件26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过水口240的远离筒身120的一侧。通过上述设置,当将提升筋200设置在筒身120的内侧后,可使得遮挡件260远离筒身120设置,同时使得过水口240能够位于筒身120与遮挡件260之间,这样遮挡件260即可有效遮蔽过水口240,从而避免用户直接观察到提升筋200的过水口240,以提高内筒1000的美观度。
可选地,遮挡件260与筒身120之间具有间隙,以连通过水口240和筒本体100的内腔。该间隙主要用于避让过水口240,避免遮挡件260或筒身120直接封堵过水口240而导致过水口240无法连通第一排水孔1231和筒本体100的内腔,也就是说,通过将遮挡件260与筒身120之间设置间隙,以确保过水口240能够正常连通第一排水孔1231和筒本体100的内腔,从而确保筒本体100内腔中的水能够顺利流至第一排水孔1231处,同时,该间隙还可对筒本体100内腔中的水的流动起导向作用,确保筒本体100内腔中的水能够顺利流动至过水口240处,最后再通过过水口240流至第一排水孔1231处,方便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进行排水。
可选地,如图8所示,遮挡件260的一端连接提升筋200的侧壁,遮挡件260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提升筋200的侧壁的方向延伸。通过将遮挡件260的一端连接在提升筋200的侧壁,提升筋200用于支撑遮挡件260,以提高遮挡件260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将遮挡件260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提升筋200的侧壁的方向延伸,以确保遮挡件260能够有效遮挡过水口240,从而提升内筒1000的美观度。
可选地,遮挡件260形成为环形遮挡筋,环形遮挡筋套设在提升筋200的外周壁。以实现遮挡件260与提升筋200的配合连接,此时利用环形遮挡筋对过水口240进行遮挡,也可有效避免用户观察到过水口240,以提高内筒1000的美观度。
可选地,将环形遮挡筋套设在提升筋200的外周壁上后,环形遮挡筋的端部可通过粘接或卡接的方式连接在提升筋200的外周壁上,以实现环形遮挡筋与提升筋200的固定连接,从而提高环形遮挡筋的位置稳定性,确保环形遮挡筋能够有效遮蔽过水口240。
当然,在另一些示例中,环形遮挡筋也可一体成型在提升筋200上,以降低环形遮挡筋与提升筋200的装配难度,同时保证了环形遮挡筋与提升筋200的连接强度,确保环形遮挡筋能够稳定连接在提升筋200上。
可选地,环形遮挡筋远离提升筋200的端部做光滑处理,以避免环形遮挡筋的端部刮伤衣物,从而减小内筒1000对衣物造成的磨损。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通过在提升筋200和筒身120之间设有水流通道,这样就可以将提升筋200的表面做成无孔结构,不仅简化了提升筋200的加工工序,降低了制造难度,而且可以进一步减小内筒1000对衣物的磨损。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水区121包括多个,多个第一排水区121沿筒身120的周向间隔设置。因每个第一排水区121的位置上均设有多个排水孔组123且每个排水孔组123均包括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如此设置可增加筒身120上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数量,从而提高内筒1000的排水能力,提升排水效率。
同时,本申请将多个第一排水区121沿筒身120的周向间隔设置,使得位于内筒1000内的多处的水流均可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同时排出,以进一步提升排水效率,尤其在利用内筒1000进行脱水的过程中,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配合可极大地提升脱水质量,以降低衣物上的含水率。
可选地,筒身120设有三个第一排水区121,三个第一排水区121均匀分布在筒身120上,三个第一排水区121配合用于将内筒1000内的水流均排出,达到脱水的目的,并提高脱水效率。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不限于只设置上述的三个第一排水区121,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根据实际排水需求以及内筒1000的体积设置更多个第一排水区121,如:设置四个第一排水区121、设置五个第一排水区121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排水区121的数量增加相应地筒身120的结构强度会随之降低,因此,设置三个第一排水区121,在提高排水效率的同时还可有效提高筒身120的结构强度,从而延长内筒10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筒身120设置有多个提升筋200。多个提升筋200一方面用于和筒身120上的多个第一排水区121配合,将每个提升筋200覆盖筒身120上的一个第一排水区121,从而确保每个第一排水区121上均设置有提升筋200,避免第一排水孔1231的孔沿磨损衣物,以有效解决衣物磨损的问题。
此外,通过设置多个提升筋200,多个提升筋200配合用于进一步增加内筒1000与衣物的接触面积,提高衣物处理的清洁度。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筒身120设置有三个提升筋200,三个提升筋200均匀分布在内筒1000的内壁上以分别遮蔽三个第一排水区121。当衣物处理装置处于运行状态下,提升筋200会随着内筒1000一起转动,在提升筋200由较低位置转动至较高位置的过程中,提升筋200可将衣物提起,随着提升筋200的继续转动,衣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将会脱离提升筋200并自由下落,以摔打在翻滚的水流或其他衣物上。由此,达到清洗衣物的目的,并提高衣物处理装置的洗涤效果。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提升筋200的数量也不限于上述的三个,提升筋200的数量也可以是四个、五个等,主要确保提升筋200的数量能够与第一排水区121的数量对应,提升筋200能够有效遮蔽第一排水孔1231即可。
可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每个提升筋200沿筒本体100的轴向延伸。以增加提升筋200的面积,一方面确保每个提升筋200均可完全覆盖一个第一排水区121,避免沿筒身120的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排水孔1231外露,以解决衣物磨损的问题;另一方面,确保提升筋200能够有效带动衣物翻转并增加内筒1000与衣物的接触面积,达到对衣物进行处理的效果,并提高衣物处理的清洁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筒身120的内周壁具有揉搓区300。该揉搓区300可在内筒1000处理衣物时给予衣物更大的摩擦阻力,使得筒身120自身具有揉搓作用,从而使得衣物处理地更加干净,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如图1所示,揉搓区300和第一排水区121在筒身120的周向排布。因筒身120在周向上的面积较大,如此设置,可最大程度上设置较大面积的揉搓区300和第一排水区121,一方面提升内筒1000的清洗效果,另一方面还可提高排水效率。
可选地,如图1所示,揉搓区300和第一排水区121在筒身120的周向上交替排布。也就是说,当筒身120上设有揉搓区300时,不设置第一排水区121,相应地,当筒身120上设有第一排水区121时,也就不设置揉搓区300,因本申请的提升筋200需要覆盖在第一排水区121上,通过上述设置可实现揉搓区300和提升筋200在筒身120的周向上交替排布(如图5所示),以避免提升筋200遮挡揉搓区300,从而使得揉搓区300可最大程度地给予衣物摩擦阻力,以提升衣物清洗质量。同时,上述设置还可避免在揉搓区300内开设第一排水孔1231,使得第一排水孔1231的布设更加简单、方便。
同时,通过将揉搓区300和提升筋200在筒身120的周向上交替排布,揉搓区300和提升筋200相互配合揉搓衣物,可进一步提升内筒1000的衣物处理能力。
可选地,如图1所示,揉搓区300设有多个揉搓凸部310,多个揉搓凸部310在筒身120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揉搓凸部310形成曲线形。在处理衣物的过程中,揉搓凸部310可与衣物接触并与衣物互相摩擦产生揉搓作用,从而提高内筒1000处理衣物的能力,同时,多个揉搓凸部310配合可增加揉搓区300与衣物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内筒1000的衣物处理能力。
此外,本申请将揉搓凸部310设置成曲线形,一方面确保衣物在筒本体100中能够正常转动,以达到清洗衣物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增加揉搓凸部310的美观度,从而增加内筒1000内部的美观度。
可选地,揉搓区300为无孔区域。因在内筒1000处理衣物的过程中,揉搓区300会直接接触衣物,通过将揉搓区300设置成无孔区域,可避免揉搓区300磨损、刮伤衣物,也就是避免内筒1000在处理衣物时对衣物造成的磨损,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如图1所示,相邻两个揉搓凸部310之间形成导流通道320,至少一部分导流通道320的一端正对第一排水区121。在排水的过程中,导流通道320可对筒身120内的水的流动起导向作用,确保水能够沿既定方向进行流动,同时,因部分导流通道320的一端正对第一排水区121,这样导流通道320即可将水导流至第一排水区121,此时通过第一排水区121内的第一排水孔1231将水排出,达到脱水的目的,并提高排水效率。
可选地,部分导流通道320的一端正对第一排水孔1231,导流通道320直接将水流导流至第一排水孔1231处,以进一步提高排水效率。
由此可知,本申请通过筒身120上的自身结构(揉搓凸部310)形成导流通道320,这样就无需再设置其他的导流件,以进一步使得内筒1000的结构简单。
可选地,如图1所示,筒身120还具有第二排水区122,第二排水区122和揉搓区300在筒身120的轴向排布且第二排水区122靠近筒底110设置。以合理化利用筒身120的空间,确保第一排水区121、第二排水区122和揉搓区300均可设置在筒身120上。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排水区122包括多个处于常开状态的第二排水孔1221。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多个处于常开状态的第二排水孔1221靠近筒底110设置,因在提升筋200设置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提升筋200和筒底110之间间距较近而夹持衣物,通常将提升筋200与筒底110间隔设置且留有较长一段距离,例如,将提升筋200的后端与筒底110之间的间距设置成大于10mm,从而保证衣物不会卡在提升筋200和筒底110之间,也就是保证在内筒1000转动的过程中,衣物能够正常在内筒1000中移动,以达到清洗衣物的目的。但是,通过上述设置就会导致第一排水区121中的第一排水孔1231与筒底110间隔设置,从而导致第一排水孔1231与筒底110之间的水无法正常排出,因此,本申请设置靠近筒底110的第二排水孔1221,第二排水孔1221用于将第一排水孔1231无法排出的水排出,从而提高内筒1000的排水效果。
此外,由于本申请的筒身120的径向尺寸从筒口140到筒底110的方向逐渐增大,通过设置上述的第二排水孔1221,第二排水孔1221和筒身120的自身结构形状配合,可最大化实现快速排水,从而提升排水效率以及提高排水质量。
也就是说,本申请利用第一排水区121内的第一排水孔1231和第二排水区122内的第二排水孔1221配合进行排水,可极大地提升脱水质量,以降低衣物上的含水率。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多个第二排水孔1221沿筒身120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排水孔1221配合用于将内筒1000中靠近筒底110处的水排出,达到对衣物进行处理的目的,同时,多个第二排水孔1221配合排水可提高排水效率。
可选地,第二排水孔1221处于常开状态以连通筒本体100的内外两侧,如此设置,就无需在第二排水孔1221处设置密封件,以进一步降低内筒1000的生产成本,同时使得内筒1000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至少一部分导流通道320的一端正对第二排水区122。在排水的过程中,导流通道320可将筒本体100内的部分水导流至第二排水区122,此时通过第二排水区122内的第二排水孔1221将水排出,达到脱水的目的,并提高排水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部分导流通道320的一端正对第二排水孔1221。这样导流通道320即可将水流直接导流至第二排水孔1221处,直接通过第二排水孔1221排出,进一步提高排水效率。
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5所示,多个导流通道320的一部分为第一导流通道321,第一导流通道321的一端朝第二排水区122延伸,第一导流通道321的另一端朝筒口140的方向延伸。这样第一导流通道321即可将位于筒口140处的水导流至第二排水区122处,随后再通过第二排水区122内的第二排水孔1221排出,以达到排水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导流通道321包括第一导流段3211和第二导流段3212,第一导流段3211的一端朝第二排水区122延伸,第二导流段3212的一端朝筒口140的方向延伸,第一导流段3211的另一端和第二导流段3212的另一端连通。这样处于筒口140处的水即可进入第二导流段3212内,并沿着第二导流段3212的延伸方向进行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因第二导流段3212的另一端与第一导流段3211的另一端连通,这样位于第二导流段3212内的水即可顺利流动至第一导流段3211,随后再沿着第一导流段3211的延伸方向进行流动,并流动至第二排水区122,最后再通过第二排水区122内的第二排水孔1221将水排出,以达到利用第二排水孔1221排水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导流段3211的弯曲方向与第二导流段3212的弯曲方向相反。确保相互连接的第一导流段3211和第二导流段3212的相对两端能够分别朝向第二排水区122和筒口140的方向延伸,从而实现利用第一导流段3211和第二导流段3212将位于筒口140处的水流导流至第二排水区122处。此外,通过上述设置还可增加第一导流通道321的美观度,从而增加内筒1000中揉搓区300的美观度。
可选地,多个导流通道320的一部分为第二导流通道322,第二导流通道322的一端朝筒口140延伸,第二导流通道322的另一端朝第一排水区121延伸。这样在排水的过程中第二导流通道322即可将处于筒口140处的部分水导流至第一排水区121处,随后在利用第一排水区121内的第一排水孔1231将水排出,达到脱水的目的,并提高排水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多个导流通道320的一部分为第二导流通道322,第二导流通道322的一端朝筒底110延伸,第二导流通道322的另一端朝第一排水区121延伸。这样在排水的过程中第二导流通道322即可将位于第一排水区121处的部分水导流至筒底110处,随后再通过位于筒底110处的第二排水区122将水排出,这样第一排水区122和第二排水区121配合排水,以达到脱水的目的,并提高排水效率。
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在筒身120的内周壁设置揉搓区300,揉搓区300形成多个导流通道320,一部分导流通道320可将筒本体100内的水导流至第一排水区121,另一部分导流通道320可将筒本体100内的水导流至第二排水区122,从而实现将筒本体100内不同位置处的水导出,以提升内筒1000的排水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5和图6所示,筒底110的部分结构朝向筒身120的内腔延伸以覆盖第二排水区122。其中,这里所说的覆盖可以理解为,筒底110在筒身120所在的圆周面的投影范围内设置有第二排水区122,以此实现利用筒底110覆盖第二排水区122,也就是实现覆盖第二排水孔1221,在衣物处理的过程中,可确保第二排水孔1221不会直接接触衣物,从而避免第二排水孔1221的孔沿磨损衣物,以有效解决衣物磨损的问题,使衣物的磨损率大大降低,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如图6所示,筒底110的外周壁与筒身120之间形成过水通道150,过水通道150连通第二排水孔1221和筒身120的内腔。这里的过水通道150主要用于避让朝向第二排水孔1221流动的水流,同时还可对水流的流动起导向作用,确保筒本体100内腔中的水能够通过第二排水孔1221顺利排出,从而达到脱水的目的。其中图6中的箭头示出了筒本体100内腔中的水通过过水通道150朝向第二排水孔1221流动的方向。
综上可知,本申请的第一排水孔1231和第二排水孔1221均通过结构件(提升筋200和筒底110)进行遮蔽以及将揉搓区300设置成无孔结构,使得内筒1000类似于形成无孔结构,以提升内筒1000的美观度,同时还可避免内筒1000划伤衣物,以提升用户体验。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也可以在提升筋200和筒底110未遮蔽的位置处设置第三排水孔(图中未示出),例如:在揉搓区300内设置第三排水孔,以进一步增加内筒1000上的排水孔的数量,从而增加内筒1000的排水效率。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发明具体的实施例中,内筒1000可选用不锈钢筒,不锈钢筒可增强内筒1000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延长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1000的使用寿命,且不锈钢筒具有金属质感,搭配内筒1000上的揉搓凸部310,可增强内筒1000的视觉美感。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10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如图1和图5所示,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1000包括筒本体100和提升筋200。筒本体100包括筒身120和筒底110,筒身120的径向尺寸从筒口140到筒底110的方向逐渐增大,筒身120具有三个第一排水区121、第二排水区122和三个揉搓区300,揉搓区300和第一排水区121在筒身120的周向排布,第二排水区122和揉搓区300在筒身120的轴向排布且第二排水区122靠近筒底110设置。
提升筋200设于筒身120的内侧并覆盖第一排水区121,提升筋200所覆盖的第一排水区121的位置上设有四个排水孔组123,每个排水孔组123均包括多个沿筒身120的轴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排水孔1231且多个排水孔组123沿筒身120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从筒口140到筒底110的方向上,靠近筒底11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大于靠近筒口140的第一排水孔1231的排布密度。
提升筋200与筒身120之间设有水流通道,第一排水孔1231通过水流通道与筒本体100的内腔连通。
揉搓区300设有多个揉搓凸部310,多个揉搓凸部310在筒身120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揉搓凸部310形成曲线形,相邻两个揉搓凸部310之间形成导流通道320,至少一部分导流通道320的一端正对第一排水区121,至少另一部分导流通道320的一端正对第二排水区122。
第二排水区122包括多个处于常开状态的第二排水孔1221,多个第二排水孔1221沿筒身120的周向间隔设置。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桶和内筒1000。
其中,内筒1000为前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1000,内筒1000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内筒1000可转动地设在外桶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通过采用前述的内筒1000,内筒1000在相对于外桶转动的过程中可带动衣物旋转,以达到对衣物进行处理的目的,并保证衣物在旋转的过程中不会接触第一排水孔1231和第二排水孔1221,避免对衣物造成刮伤或磨损等,同时前述的内筒1000在靠近筒底110的位置处设置较多数量的第一排水孔1231,多个第一排水孔1231配合可确保衣物处理装置的水能够快速排出,从而提升衣物处理装置的排水效果,以提高排水效果,达到脱水的目的,并降低衣物上的含水率,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的第一排水孔1231和第二排水孔1221均设置为常开状态,但在衣物处理装置清洗衣物的过程中,因内筒1000的外侧还设有外桶,当内筒1000和外桶之间充满水时,内筒1000中的水将不会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和第二排水孔1221排出,此时即可利用内筒1000中的水清洗衣物,当衣物清洗完成需要脱水时,此时将外桶的出水口打开,使得内筒1000和外桶之间的水能够排出,进而确保内筒1000中的水能够通过第一排水孔1231和第二排水孔1221排出,以达到脱水的目的。
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是滚筒洗衣机,也就是本申请的内筒1000可应用在滚筒洗衣机上,当然,还可以应用于目前市场上的干衣机、波轮洗衣机中,若该内筒1000应用在干衣机上时,可以提高该干衣机的脱水效率,若该内筒1000应用在波轮洗衣机或滚筒洗衣机上时,可以提高该波轮洗衣机或滚动洗衣机的洗涤、脱水效率。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2和图3中分别显示了四列排水孔组123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上面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两列、三列、五列或者更多列排水孔组123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1000及衣物处理装置的其他构成例如内筒1000的转动过程及控制过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本体,所述筒本体包括筒身和筒底,所述筒身具有第一排水区;
提升筋,所述提升筋设于所述筒身的内侧并覆盖所述第一排水区,所述提升筋所覆盖的所述第一排水区的位置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排水孔,
其中,在所述第一排水区中,靠近所述筒底的所述第一排水孔的排布密度大于靠近筒口的所述第一排水孔的排布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筒口到所述筒底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排水孔的排布密度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第一排水孔中,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筒身的轴向间隔设置,从所述筒口到所述筒底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排水孔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区设有多个排水孔组,每个所述排水孔组均包括多个沿所述筒身的轴向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一排水孔;多个所述排水孔组沿所述筒身的周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排水孔组中的多个所述第一排水孔在所述筒身的轴向交错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的径向尺寸从所述筒口到所述筒底的方向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筋自身或者所述提升筋与所述筒身之间设有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排水孔通过所述水流通道与所述筒本体的内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筋的至少一个侧壁底部设有多个过水口,所述过水口与所述筒身配合以形成所述水流通道,
其中,每个所述过水口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排水孔位置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区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排水区沿所述筒身的周向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设置有多个所述提升筋,每个所述提升筋沿所述筒本体的轴向延伸且可覆盖所述筒身上的一个所述第一排水区。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的内周壁具有揉搓区,所述揉搓区和所述第一排水区在所述筒身的周向排布,
其中,所述揉搓区设有多个揉搓凸部,多个所述揉搓凸部在所述筒身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揉搓凸部形成曲线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揉搓区为无孔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揉搓凸部之间形成导流通道,至少一部分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正对所述第一排水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还具有第二排水区,所述第二排水区和所述揉搓区在所述筒身的轴向排布且靠近所述筒底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排水区包括多个处于常开状态的第二排水孔,多个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筒身的周向间隔设置。
15.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桶;
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所述内筒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外桶内。
CN202210346383.2A 2022-03-31 2022-03-31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45411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6383.2A CN114541106A (zh) 2022-03-31 2022-03-31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PCT/CN2022/090707 WO2023184643A1 (zh) 2022-03-31 2022-04-29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6383.2A CN114541106A (zh) 2022-03-31 2022-03-31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41106A true CN114541106A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65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46383.2A Pending CN114541106A (zh) 2022-03-31 2022-03-31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4110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4641A1 (zh) * 2022-03-31 2023-10-05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4641A1 (zh) * 2022-03-31 2023-10-05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88689B1 (en)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CN217052759U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06757960B (zh) 波轮洗衣机
EP2719808A1 (en) Washing machine
CN114541106A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7052765U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7052758U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JP4331243B1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CN114717816A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7052767U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14703637A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7052769U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7052768U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7052766U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7052762U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7052763U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WO2023184643A1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7052764U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7052760U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WO2023184642A1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JP4507356B2 (ja) 洗濯機
CN115287873A (zh) 内筒结构以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5628795U (zh) 一种洗烘一体设备
WO2023184641A1 (zh) 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13463323A (zh) 一种洗烘一体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