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81054B - 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薄膜、薄膜晶体管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薄膜、薄膜晶体管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81054B
CN114481054B CN202210102412.0A CN202210102412A CN114481054B CN 114481054 B CN114481054 B CN 114481054B CN 202210102412 A CN202210102412 A CN 202210102412A CN 114481054 B CN114481054 B CN 1144810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ide semiconductor
thin film
positive
ion
film tran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024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81054A (zh
Inventor
兰林锋
李潇
彭俊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221010241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81054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4682 priority patent/WO202314196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481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1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81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10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34Sputtering
    • C23C14/3407Cathode assembly for sputtering apparatus, e.g. Targe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06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14/08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06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14/08Oxides
    • C23C14/086Oxides of zinc, germanium, cadmium, indium, tin, thallium or bismut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34Sputtering
    • C23C14/3407Cathode assembly for sputtering apparatus, e.g. Target
    • C23C14/3414Metallurgical or chemical aspects of target preparation, e.g. 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1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24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including, apart from doping materials or other impurities, only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9/16, H01L29/18, H01L29/20, H01L29/2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9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hav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material, e.g. zinc oxide, copper aluminium oxide, cadmium stanna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薄膜、薄膜晶体管及提高薄膜晶体管稳定性和迁移率的方法,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镧系离子。利用含有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氧化物半导体靶,制备作为薄膜晶体管沟道层的薄膜材料,并相应制备薄膜晶体管。在光照及负栅压时,正四价镧系离子轨道杂化跃迁吸收蓝光甚至红绿光,进一步下转换成低能光或无辐射的形式,避免了背光源或者自发光中的蓝光电离氧空位而造成电导增大、造成阈值电压负漂的问题,提高了NBIS稳定性。

Description

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薄膜、薄膜晶体管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薄膜及以该氧化物半导体薄膜作为沟道层的薄膜晶体管、提高薄膜晶体管稳定性和迁移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平板显示尤其是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LED)领域,基于氧化物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TFT,Thin-Film Transistor)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显示器件核心部件的TFT,在显示领域的应用中,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光的照射。例如:在液晶显示中,薄膜晶体管的沟道会受到背光的照射;而在OLED显示中,薄膜晶体管的沟道会受到OLED自发光的影响。无论是背光源还是OLED自发光,其发光都在可见光范围内,光子能量最大的是蓝光发光。而氧化物半导体(如IZO、IGZO等)对蓝光特别敏感,因为蓝光会使氧化物半导体的氧空位电离,并释放电子进入导带参与导电,进而使基于氧化物半导体的TFT(简称氧化物TFT)的阈值电压负漂,引起显示画面的劣化。
氧化物半导体在蓝光照射下,其中性氧空位(VO)电离形成正二价氧空位(VO 2+)的过程中会造成晶格弛豫(例如,ZnO的VO会有12%的内向弛豫,而电离后的VO 2+会有23%的外向弛豫,电离前后的体积变化高达35%),因此其电离过程和恢复过程都很慢,造成阈值电压持续漂移。尤其是在负栅偏压加光照下,界面处能带上翘,价带顶更靠近费米能级,造成VO 2+的生成能量(Formation Energy)大幅降低,此时VO会更容易在光照下电离形成VO 2+,同时形成大量的光生电子,阈值电压漂移现象严重。因此,不仅仅改善氧化物TFT在光照影响下的稳定性,更需要解决氧化物TFT在光照加负栅偏压应力(Negative bias illuminationstress,即NBIS)下的阈值电压稳定性问题。
现有技术中,通过增加黑矩阵,对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层进行遮光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下改善光稳定性。但是,该方式只是解决光照影响下的稳定性问题,无法解决光通过衍射进入氧化物半导体层的问题,对于长时间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改善有限;而且,增加遮光工艺,也即增加了制备的复杂程度,造成制造成本的提高。因此,提高氧化物半导体本身的光照稳定性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专利文件1(CN201710229199.9)公开了一种掺稀土氧化物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掺杂氧化镨、氧化铽、氧化镝或氧化镱。需要说明的是,此专利中所掺杂的氧化物中的稀土元素为三价,例如其中的氧化镨为三氧化二镨、氧化铽也是三氧化二铽、氧化镝是三氧化二镝、氧化镱是三氧化二镱。根据专利文件1描述,掺杂氧化镨、氧化铽、氧化镝或氧化镱的原理是利用镨、铽、镝、镱原子替代了原金属原子而导致原来的M-M相互作用减弱,致使价带顶位移,使原氧化物半导体材料能带结构由直接带隙向间接带隙转变。在入射光照射时,间接带隙的价带电子需要与声子相互作用才能跃迁到导带,对输运特性产生贡献,增加了增加光生电子产生的难度。这种材料能使薄膜晶体管在入射光照射时,器件的阈值电压偏移减小,即提高光照(不加负栅偏压)稳定性。然而,这种通过掺杂稀土元素改变能带(价带顶)结构、增加光生电子产生难度的方法,仅能提高光照(不加负栅偏压)稳定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氧化物TFT面临的更重要的光照加负栅偏压应力(NBIS)下的稳定性差的问题。因为在负栅偏压下,能带会发生弯曲,界面处的价带上翘,价带顶与费米能级之间的距离拉近,造成正二价的氧空位(VO 2+)生成能量大幅降低;这时,在光照下中性氧空位(VO)更容易电离,从而造成NBIS下阈值电压负漂。也就是说,对比文件1的方法对价带顶的改变作用远小于负栅偏压对价带顶的改变作用;因此,仅能提高光照(不加负栅偏压)稳定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氧化物TFT面临的更重要的光照加负栅偏压应力(NBIS)下的稳定性差的问题。
非专利文献1(ACS Appl.Mater.Interfaces 2019,11,5232-5239)、和非专利文献2(Phys.Status Solidi A 2021,218,2000812)公开了一种掺Pr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Pr作为中介,能够加快电子与正二价氧空位的复合、降低氧空位电离产生的光生电子的寿命,提高光照(不加负栅偏压)稳定性。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阻止中性氧空位的电离、而是新引入了Pr电子作为电子陷阱,它不但会捕获光生电子,同样也会捕获或散射正常的载流子,造成迁移率下降;同时因为没有阻止氧空位电离,只是加快复合,会造成晶格的迅速弛豫,在光照加负偏压应力(NBIS)下,由于有大量的氧空位电离,晶格的整体弛豫(膨胀)大,来不及迅速恢复,所以该方法也仅能提高光照(不加负栅偏压)稳定性,不能彻底改善光照加负栅偏压应力(NBIS)下的稳定性。此外,Pr无论是正三价(含有2个f电子)还是正四价(含有1个f电子)均含有未满(或未半满)的f电子,这些未满或未半满的f电子结构不稳定,会受到晶体场的严重影响而形成劈裂,造成大量缺陷态能级,严重影响迁移率和亚阈值摆幅。所以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中,Pr离子的引入无法同时提高迁移和NBIS稳定性。
专利文件2(CN202011511468.9)公开了一种,正三价稀土化合物掺杂的氧化物半导体,通过调节阴离子的电负性使f-d跃迁的吸收红移。然而,降低阴离子的电负性会降低稀土离子和阴离子的结合能,使得在高温烧结中分解形成杂质,从而影响性能的提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在光照加负栅压应力(NBIS)下TFT器件的稳定性问题的方案,且该方案不引入新的杂质或缺陷能级造成迁移率下降或者造成工艺复杂度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从本质上解决氧化物TFT器件NBIS稳定性问题,实现氧化物TFT在光照下特别是在NBIS下器件稳定性良好,且不存在因为新的方案引起制备工艺复杂化或者引入其它杂质(或缺陷能级)而引起另外性能特别是迁移率方面的劣化。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提供一种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镧系离子,其中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含有In、Zn、Sn、Ga和Cd五种元素中的至少一种。
镧系氧化物中的镧系离子稳定的价态通常是正三价,如氧化镧、氧化镨、氧化钕、氧化钆、氧化铽、氧化镝等通常都是以三氧化二物(Ln2O3)的形式存在,只有氧化铈可以以CeO2的形式稳定存在。正三价镧系离子的f-d跃迁是宽谱吸收,但是由于正三价的稀土离子的f-d跃迁能隙较大,通常只对紫外或紫光有强烈的宽谱吸收,无法对蓝光大量吸收,因此,无法解决在负偏压及可见光(LED背光)照射下(NBIS)的长时间阈值电压稳定性的问题。Ce3+的f-d吸收边最低,位于紫光区域,其它三价离子的f-d吸收边均位于紫外光区域。Tb3+的f-d跃迁需要的能量较高,不能通过吸收蓝光实现跃迁,因此,Tb3+无法吸收LED发出的宽谱强烈的光(蓝光部分)。正三价的镨(Pr3+)在450nm的蓝光区域有微弱的带状吸收,这是Pr3+的f-f跃迁吸收,但是由于f-f属于禁阻跃迁,吸收较弱;另外,f-f跃迁的摩尔消光吸收系数较小,f-f跃迁吸收属于窄谱吸收,无法完全吸收LED发出的宽谱强烈的光(蓝光部分)。因此,掺杂三价镧系离子对光稳定性的改善作用很有限。
部分镧系离子可以在特殊条件下存在正四价或正二价,不同价态的镧系离子都有轨道杂化电荷跃迁吸收,实验发现,正四价镧系离子的吸收所需的光子能量更低。正四价镧系离子轨道杂化跃迁的过程中,电荷跃迁能吸收蓝光或可见光,且轨道杂化电荷跃迁时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弛豫可以大部分抵消,不会造成大的整体弛豫,因此,镧系离子的轨道杂化电荷跃迁比氧空位更容易吸收光子(抑制氧空位吸收光子),并迅速通过无辐射跃迁等形式回到基态。避免了氧空位电离会造成严重的晶格弛豫(膨胀)存在的电离过程和恢复过程缓慢的问题,避免阈值电压持续漂移。
优选的,上述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正四价镧系离子为Tb4+
优选的,上述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Tb4+离子数量与Tb3+离子数量的比值大于0.1。
优选的,上述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Tb4+离子数量与Tb3+离子数量的比值大于1。
更优选的,上述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Tb4+离子数量与Tb3+离子数量的大于2。
最优选的,上述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只含有Tb4+,不含Tb3+,即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只掺有正四价铽离子Tb4+
在现有技术中,靶材需要经过高温烧结,即便在原料中存在正四价的镧系离子,由于其氧化还原电位较低,在靶材高温烧结过程中往往容易脱氧而被还原成正三价。因此,在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中难以有效掺入正四价镧系离子,实际传统靶材成分中镧系离子基本为正三价。溶液法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形成正四价镧系离子,但前驱体和溶剂会引入大量杂质,从而降低迁移率。镧系离子的氧化物粉末通常有正常的稳定结构,难以通过普通的方法将其直接氧化成正四价氧化物粉末。由于常规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领域,含有正四价镧系离子的靶材不常见,因此,技术上不会设置含有正四价镧系离子氧化物半导体靶材的技术方案。或者说,本领域人员就不会往这个方向想。本申请克服技术偏见,选择含有正四价镧系离子氧化物半导体靶材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进一步的,上述氧化物半导体靶材,通过如下方法制备:首先将镧系元素的氧化物粉末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粉末均匀混合,然后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经二次研磨混合后通过冷等静压或热压成型,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得到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该方法将铽的氧化物粉末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粉末混合,多次烧结,利用镧系离子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形成固溶相时,容易将正三价的镧系离子进一步氧化成正四价的镧系离子,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靶材在普通方法烧结时,容易脱氧使得正四价镧系离子被还原成正三价而不易得到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技术问题,能够提高靶材中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比例。需要说明的是,但本发明的靶材不仅限于用该方法制备。
本发明突破常规镧系元素制成的靶材为三价的限制,另辟蹊径设置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含有正四价镧系离子特别是Tb4+的技术方案。利用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形成具有正四价Tb4+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以用于制备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层。由于正四价Tb4+的轨道杂化跃迁所需的能量较低的特点,当薄膜晶体管存在光照时,可以吸收蓝光甚至红绿光,进一步下转换成无辐射的形式,避免了背光源或者自发光中的蓝光电离氧空位而造成电导增大、造成阈值电压负漂的问题,提高了器件的光照稳定性;而在光照加负栅压应力(NBIS)下,同样能解决器件阈值电压负漂问题;且不会存在制备工艺复杂化的问题,也不会引入杂质或晶体场劈裂能级缺陷,不影响电子输运,实现NBIS稳定性良好且迁移率高的TFT器件。
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氧化物半导体薄膜,通过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制备,厚度为3-200nm,物理气相沉积所用的靶材为上述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提高薄膜晶体管稳定性的方法,
制备一氧化物半导体靶材,所述半导体靶材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作为功能离子的正四价镧系离子,功能离子能够进行轨道杂化,轨道杂化跃迁所需的能量不高于蓝光能量,且功能离子在轨道杂化跃迁后转化成无辐射的形式;
通过所述氧化物半导体靶材沉积用于作为薄膜晶体管沟道层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
当薄膜晶体管存在光照或者同时存在光照和负栅偏压时,功能离子吸收蓝光甚至红绿光实现轨道杂化跃迁,并转化成无辐射的形式;通过功能离子轨道杂化跃迁吸收光照阻止氧空位电离,避免出现严重的晶格弛豫,造成阈值电压漂移。
进一步的,上述的提高薄膜晶体管稳定性和迁移率的方法,正四价镧系离子为Tb4 +,Tb4+离子数量与Tb3+离子数量的比值大于0.1。
优选的,上述的提高薄膜晶体管稳定性的方法,以物理气相沉积方法沉积氧化物半导体薄膜。
发明还提供一种薄膜晶体管,设置有栅极、沟道层、绝缘层等,所述沟道层包含一层或多层氧化物半导体层,其中至少一层氧化物半导体层设置为上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
上述薄膜晶体管用于显示的驱动背板,还可以用于内存、闪存、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含有正四价镧系离子特别是正四价铽离子的氧化物半导体靶,制备作为薄膜晶体管沟道层的薄膜材料,并相应制备薄膜晶体管。由于正四价铽离子的轨道杂化跃迁所需的能量较低,当薄膜晶体管存在光照时,可以吸收蓝光甚至红绿光,进一步下转换成无辐射的形式,避免了背光源或者自发光中的蓝光电离氧空位而造成电导增大、造成阈值电压负漂的问题,提高了器件的光照稳定性;而在光照加负栅压应力(NBIS)下,同样能解决器件阈值电压负漂问题;且不会存在制备工艺复杂化的问题,也不会引入杂质或晶体场劈裂能级缺陷,不影响电子输运,实现NBIS稳定性良好且迁移率高的TFT器件。
因此本发明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薄膜、晶体管能保持迁移性能,提高NBIS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一种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以在AMOLED显示像素驱动中,以选址管TFT1和驱动管TFT2为例的工作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一些实验中的正三价镧系离子的f-d跃迁的吸收能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些实验中的正三价和正四价镧系离子轨道杂化电荷跃迁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不同Tb4+掺杂量的靶材的反射光谱。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利用In2O3掺入Tb4+/Tb3+的比值为1/1的靶材溅射所制备薄膜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Tb 4p峰谱。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6中,纯In2O3不掺入Tb情况下,薄膜晶体管的NBIS下的转移特性曲线。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6中,In2O3掺入3%Tb,且Tb4+/Tb3+=1/0情况下的薄膜晶体管的NBIS下的转移特性曲线。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6中,In2O3掺入3%Tb,且Tb4+/Tb3+=1/1情况下的薄膜晶体管的NBIS下的转移特性曲线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的一种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不同Pr掺杂量的靶材的反射光谱。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1中基于3%Pr4+含量的薄膜晶体管(TFT)在NBIS(LED白光照射加-20V的栅偏压)下的转移特性曲线。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1中基于7%Pr4+含量的薄膜晶体管(TFT)在NBIS(LED白光照射加-20V的栅偏压)下的转移特性曲线。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11中基于3%Pr4+含量和相同Tb4+含量的薄膜的荧光光谱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保护的范围,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者包含、含有,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本文中,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如In2O3、ZnO、InGaZnO4等)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可以是完全化学计量匹配,也可以存在氧空位、氧间隙、阳离子空位、阳离子间隙等非化学计量匹配情况。
本文中,“离子”是一种化学价态的表述形式,不仅限于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元素均可称为“离子”。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设置于显示面板上的驱动电路,如像素驱动电路、栅极驱动电路等。
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TFT)是构成像素驱动电路、栅极驱动电路等的重要元器件,在通电过程中,通过控制薄膜晶体管的开启和关闭,即可控制像素驱动电路和栅极驱动电路驱动显示面板进行显示。需要说明的是,薄膜晶体管是晶体管中的一种,本发明的材料、制备方法和器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晶体管,而不仅限于薄膜晶体管;其应用范围也不仅限于显示领域,还可以包括晶体管的其它应用领域,如内存、闪存、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
其中,以上所述的显示装置可以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和QLED(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量子点发光二极管)、MicroLED(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s,微发光二极管)、MiniLED(Mini Light-Emitting Diodes,迷你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等中的一种。
该显示装置具体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车载电脑、膝上型计算机,数码相机等。
该显示装置的形态不限,可以是刚性显示、柔性显示、可拉伸显示以及任意形状的显示等。
根据沟道层的材料不同,TFT主要包括非晶硅(如氢化非晶硅:a-Si:H)TFT、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TFT、氧化物TFT和有机TFT等。
其中,氧化物TFT是以氧化物半导体(如In2O3、ZnO、InZnO、InGaZnO等)作为沟道层的TFT,由于氧化物半导体的载流子迁移率相对较高、工艺温度低、关态电流低以及器件的均匀性好等优点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氧化物TFT也有一些难题有待解决,例如氧化物TFT在光照负栅压应力(NBIS)下的稳定性依然不足。尤其是对于作为显示面板部件的TFT而言,在显示领域的应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光的照射。例如,如附图1所示,在液晶显示中,TFT的沟道131会受到背光的照射,在OLED显示中,TFT的沟道131会受到OLED自发光的影响。无论是背光源还是自发光,其发光都在可见光范围内,光子能量最大的是蓝光发光。而氧化物半导体(如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IGZO(Indium Gallium ZincOxide,氧化铟镓锌)等)对蓝光特别敏感,因为蓝光会使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中的氧空位电离,并释放电子进入导带参与导电,进而使阈值电压负漂,引起显示画面的劣化。
这里,如附图2所示,以在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像素驱动中,至少包括两个TFT,分别称为选址管TFT1和驱动管TFT2为例,由于氧化物TFT大多只显示n沟道特征,所以其在正栅压时呈开启状态,负栅压时呈关闭状态(当氧化物半导体载流子浓度较大时,会出现常开的状态,即需要一个负栅压才能将其完全关断)。在每个扫描周期内选址管TFT1只打开一次,其余时间都处于关闭状态,因此选址管TFT1在负栅偏应力(Negative Bias Stress,NBS)下的稳定性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驱动管TFT2的源极是与OLED直接相连的,只要OLED发光,就要一定大小的电流流经驱动管TFT2的源漏电极,因此,驱动管TFT2基本处于开启状态,其在正栅压应力(Positive Bias Stress,PBS)下的稳定性则显得较为重要,氧化物TFT在栅压应力下将表现出阈值电压(Vth)漂移现象。
以下,将对引起光照下阈值电压漂移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在蓝光照射下,中性氧空位(VO)电离形成正二价氧空位(VO 2+)的过程中会造成晶格弛豫(例如,ZnO的VO会有12%的内向弛豫,而电离后的VO 2+会有23%的外向弛豫,电离前后的体积变化高达35%),因此其电离过程和恢复过程都很慢,造成阈值电压持续漂移。尤其是在负栅偏压加光照下,界面处能带上翘,价带顶更靠近费米能级,造成VO 2+的生成能量(Formation Energy)大幅降低,VO会更容易在光照下电离形成VO 2+,同时形成大量的光生电子,阈值电压漂移现象严重。因此,改善氧化物TFT在NBIS(Negative bias illumination stress,负栅偏压光照应力)下的阈值电压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晶体管(或薄膜晶体管),设置有栅极、沟道层、绝缘层等,所述沟道层设置为上述的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在一些实施例中,晶体管包括:栅极、沟道层、位于栅极和沟道层之间的绝缘层以及分别电性连接在沟道层两端的源极和漏极;所述的电性连接是指两者之间具有导电通道,两者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进一步包括缓冲层等。需要说明的是,晶体管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结构类型,如底栅顶接触、底栅底接触、顶栅顶接触、顶栅底接触等,只要其沟道层是上述含有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都属于本发明的技术。
在一些实施例中,沟道层可以包含一层或多层薄膜,其中至少一层薄膜设置为上述的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这时,沟道层不同的位置的薄膜,可以选择不同正四价镧系离子掺杂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或者选择相同正四价镧系离子掺杂,不同掺杂量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或者选择有正四价镧系离子掺杂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无正四价镧系离子掺杂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薄膜的任意组合。在此,对以上掺杂有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在沟道层中的应用位置以及应用的掺杂比例均不做具体限定。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验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示例性地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该靶材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镧系离子Tb4+。其中,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为氧化物材料,含有In、Zn、Sn、Ga和Cd五种元素中的至少一种。
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为氧化物材料,含有In、Zn、Sn、Ga和Cd五种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进一步含有Al、B、Sc、Y、Zr、Hf、Ta、W、Mg等元素中的至少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的创新点是形成含有正四价镧系离子的靶材。除了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外,改性物质是正四价镧系离子Tb4+,由于制备工艺等因素,通常也会含有一定比例的Tb3+。除了Tb4+、Tb3+外,其它的元素物质不是目标掺杂物质以杂质对待,理想状况下靶材不含杂质。需要说明的是,该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Tb4+,其它价态的离子如Tb3+或者其它杂质不是必须的物质。
在氧化物半导体靶材中,铽离子数量与所有阳离子数量之比介于0.05%至10%之间。需要说明的是,靶材中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与改性物质之间的配比关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不是本发明的主要研究问题。
为了使该氧化物半导体靶材符合需要的性能,控制提高靶材中Tb4+离子的含量是关键。具体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中,Tb4+离子数量与Tb3+离子数量的比值控制在大于等于0.1,更佳的范围是大于等于1,再更佳的范围是大于等于2。氧化物半导体靶材中,改性物质全部是Tb4+时,性能最佳。
现有技术中,含有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很难获得,几乎不存在。镧系离子以Ln表示,由于Ln3+—Ln4+的氧化还原电位较低,难以从In2O3、ZnO、SnO2等氧化物半导体中夺氧而被氧化成正四价;此外,正四价镧系离子在靶材高温烧结过程中容易脱氧而被还原成正三价。因此,在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中难以有效掺入正四价镧系离子。溶液法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形成正四价镧系离子,但前驱体和溶剂会引入杂质,从而降低迁移率。镧系离子的氧化物粉末通常有正常的稳定结构,难以通过普通的方法将其直接氧化成正四价氧化物粉末;靶材在普通方法高温烧结时,容易脱氧使得正四价镧系离子被还原成正三价。以上种种因素,都限制了现有技术中不易获得含有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因而,在原材料不易得到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也不考虑通过正四价镧系离子提高薄膜晶体管NBIS稳定性的相关技术构思。
本发明突破常规镧系元素制成的靶材为三价的限制,克服技术偏见另辟蹊径设置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含有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方法利用工艺,使四价镧系离子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形成固溶相,相对容易将正三价的镧系离子进一步氧化成正四价的镧系离子,从而提高靶材中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比例。
该靶材通过如下的方法制备:首先将铽的氧化物粉末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粉末均匀混合,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再经研磨混合后通过冷等静压或热压成型,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利用该靶材制备方法,可以控制提高Tb4+离子数量与Tb3+离子数量的比值。
具体,可将铽的氧化物粉末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粉末均匀混合,然后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经研磨混合后通过冷等静压或热压成型,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也可以先将铽的氧化物粉末进一步氧化成二氧化物或者氧化成正四价和正三价镧系离子的氧化物或混合物,经研磨后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粉末均匀混合,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经二次研磨混合后通过冷等静压或热压成型,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不限于通过本实施例中的制备方法制备,其它的制备方法也适用于本发明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的制备。
镧系氧化物中的镧系离子稳定的价态通常是正三价,如氧化镧、氧化镨、氧化钕、氧化钆、氧化铽、氧化镝等通常都是以三氧化二物(Ln2O3)的形式存在。正三价镧系离子的f-d跃迁是宽谱吸收,但是由于正三价的稀土离子的f-d跃迁能隙较大,通常只对紫外或紫光有强烈的宽谱吸收,无法对蓝光大量吸收,因此,无法解决在负偏压及可见光(LED背光)照射下(NBIS)的长时间阈值电压稳定性的问题。附图3示出了正三价镧系离子的f-d跃迁的吸收边,可以看出,Ce3+的f-d吸收边最低,位于紫光区域,其它三价离子的f-d吸收边均位于紫外光区域。Tb3+的f-d跃迁需要的能量较高,不能通过吸收蓝光实现跃迁,因此,Tb3+无法吸收LED发出的宽谱强烈的光(蓝光部分)。正三价的镨(Pr3+)在450nm的蓝光区域有微弱的带状吸收,这是Pr3+的f-f跃迁吸收,但是由于f-f属于禁阻跃迁,吸收较弱;另外,f-f跃迁的摩尔消光吸收系数较小,f-f跃迁吸收属于窄谱吸收,无法完全吸收LED发出的宽谱强烈的光(蓝光部分)。因此,掺杂三价镧系离子对光稳定性的改善作用很有限。
镧系离子多数稳定的价态是正三价,部分镧系离子可以存在正四价,不同价态的镧系离子都有轨道杂化电荷跃迁吸收,实验发现,正四价镧系离子的吸收所需的光子能量更低。正四价镧系离子轨道杂化跃迁的过程中,电荷跃迁能吸收蓝光或可见光,且轨道杂化电荷跃迁时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弛豫可以大部分抵消,不会造成大的整体弛豫,因此,镧系离子的轨道杂化电荷跃迁比氧空位更容易吸收光子(抑制氧空位吸收光子),并迅速通过无辐射跃迁等形式回到基态。避免了氧空位电离会造成严重的晶格弛豫(膨胀)存在的电离过程和恢复过程缓慢的问题,避免阈值电压持续漂移。
附图4示出了一些实验中的正三价和正四价镧系离子轨道杂化电荷跃迁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吸收边),可以看出正三价镧系离子的吸收边均大于4.5eV,位于紫外光区域。相比于f-f跃迁和f-d跃迁,正四价镧系离子轨道杂化电荷跃迁是选律所允许的跃迁,比f-f跃迁强度大106以上,并且是宽谱吸收,吸收谱比f-f跃迁宽得多,甚至比f-d跃迁更宽,因此,镧系离子的轨道杂化电荷跃迁能够吸收很强的宽谱光。
在镧系元素中,Ce、Pr、Tb可以存在正四价的离子,其中,Ce4+最稳定,Tb4+和Pr4+在固态时不稳定。Nd和Dy在特殊情况下也存在正四价的离子,但是极不稳定。相比于Pr4+和Tb4 +,Ce4+轨道杂化电荷跃迁所需能量较高,所以Ce4+的轨道杂化跃迁通常只能吸收紫外光,难以吸收蓝光,所以在氧化物半导体中掺入Ce4+对光稳定性的改善作用有限。而Pr4+和Tb4+的跃迁所需的能量相比于Ce4+较低,可以吸收蓝光甚至红绿光,进一步下转换成低能光或无辐射的形式,从而避免了氧化物半导体中的氧空位吸收蓝光电离释放电子而造成的阈值电压漂移现象。如附图4所示,Ce4+的轨道杂化电荷跃迁的吸收边约为4.0eV,也位于紫外光区域。Tb4+和Pr4+的吸收边位于蓝光区域。而Nd4+和Dy4+虽然也能吸收可见光,但其很不稳定。
在含有正四价镧系离子的固体中,一般同时存在正三价的镧系离子,而上述分析可知,正三价的镧系离子对NBIS稳定性的改善几乎没有作用,并且还会影响电子输运,降低迁移率。此外,相比于正四价的镧系离子,正三价的镧系离子半径大得多,远大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中的In3+、Zn2+、Ga3+和Sn4+的半径(均小于
Figure BDA0003492705580000101
),因此在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掺入正三价的镧系离子的晶格弛豫要比掺入正四价的镧系离子对晶格的破坏严重很多,迁移率较低。因此,在掺入的镧系离子(包括正四价和其它价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正四价镧系离子数量的与其它价态镧系离子数量的比值越大,对光稳定性的改善作用越明显。同理,在掺入的四价镧系离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正四价镧系离子数量的与其它价态镧系离子数量的比值越大,材料中所含的镧系离子总数量(包括正四价和其它价态)就越少,对电子的散射就越小,迁移率就越高。
此外,由于浓度猝灭作用,正三价的镧系离子会影响正四价的镧系离子对光的吸收。因此,正四价镧系离子数量与其它价态镧系离子数量的比值大于0.1。更优选的,上述正四价镧系离子数量与其它价态镧系离子数量的比值大于1。更优选的,上述正四价镧系离子数量与其它价态镧系离子数量的比值大于2。最优选的,所有的镧系离子均为正四价。
由于正四价镧系离子数量与其它价态镧系离子数量的比值较高,本发明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所需的镧系离子的掺杂量较少。优选的,镧系离子数量与所有阳离子数量之比介于0.05%至10%之间。更优选的,镧系离子数量与所有阳离子数量之比介于0.05%至5%之间。
本发明突破常规镧系元素制成的靶材为三价的限制,另辟蹊径设置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含有正四价铽离子的技术方案。利用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形成具有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以用于制备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层。由于正四价镧系离子的轨道杂化跃迁所需的能量较低的特点,当薄膜晶体管存在光照时,可以吸收蓝光甚至红绿光,进一步下转换成无辐射或低能光的形式,避免了背光源或者自发光中的蓝光电离氧空位而造成电导增大、造成阈值电压负漂的问题,提高了器件的光照稳定性;而在光照加负栅压应力(NBIS)下,同样能解决器件阈值电压负漂问题,实现TFT在光照下特别是在NBIS下稳定性良好;且不会存在制备工艺复杂化的问题,也不会引入杂质或晶体场劈裂能级缺陷,不影响电子输运,实现NBIS稳定性良好且迁移率高的TFT器件。
实施例2。
一种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该靶材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铽离子Tb4+
在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仅掺入Tb4+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所制备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高的电子迁移率和NBIS性能的稳定性。实验发现,相比于其它元素掺杂,掺杂Tb4+的性能最佳。
Tb4+含有7个f电子,处于较稳定的半满状态,所以Tb4+能有效的避免晶体场的影响,即不同的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环境、氧空位环境对Tb4+电子结构的影响少。因此,在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掺入Tb4+能提高迁移率和稳定性,展宽工艺窗口。
此外,
Figure BDA0003492705580000111
的离子半径接近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中的
Figure BDA0003492705580000112
Figure BDA0003492705580000113
Figure BDA0003492705580000114
的半径。因此,在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掺入Tb4+的晶格弛豫小,对晶格的破坏小,迁移率较高。Tb4+吸收蓝光后会下转换成无辐射的形式,不会有其它杂散光的影响,所以Tb4+掺杂对氧化物半导体的光稳定性的改善更有效。因此,正四价镧系离子为Tb4+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性能最佳。
实施例3。
一种氧化物半导体薄膜,通过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制备,厚度为3-200nm,物理气相沉积所用的靶材为实施例1或2中的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上述物理气相沉积包括但不仅限于溅射(包括直流溅射、射频溅射或反应溅射)、脉冲激光沉积、原子层沉积等。
需要说明的是,制备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可通过两个或多个靶材制备,其中至少一个靶材包含Tb4+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再将这些靶材安装在不同靶位上通过双靶或多靶共沉积的方法得到氧化物半导体薄膜。
本发明所制备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可以吸收蓝光,用于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层,实现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在光照下特别是在NBIS下器件稳定性良好,且保持薄膜晶体管良好的迁移率、亚阈值性能,且不会存在制备工艺复杂化的问题,也不会引入杂质,能够确保器件的性能。
实施例4。
一种晶体管,其结构为底栅顶接触型,如附图1所示,设置有:基板10、位于基板10之上的栅极11、位于基板10和栅极11之上的绝缘层12、覆盖在绝缘层12上表面并与栅极11对应的沟道层13、以及相互间隔并与沟道层13的两端电性相连的源极14a和漏极14b。其中,沟道层13为实施例2中的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镧系离子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
基板10可以为玻璃、柔性聚合物衬底、硅片、金属箔片、石英等衬底材料中的一种,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覆盖在衬底上面的缓冲层或水氧阻隔层等。
栅极11的材料可以是导电材料,如金属、合金、导电金属氧化物、掺杂硅、导电聚合物等,或是由以上材料的任意组合构成的两层以上的薄膜的叠加。
绝缘层12可以是用于半导体装置的绝缘材料,如二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铝合金、氧化镱、氧化钛、氧化铪、氧化钽、氧化锆、聚合物绝缘材料、光刻胶等构成的单层薄膜,或是由以上材料的任意组合构成的两层以上的薄膜的叠加。
源极14a以及漏极14b的材料可以是导电材料,如金属、合金、导电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等的单层薄膜,或是由以上材料的任意组合构成的两层以上的薄膜的叠加。
本发明的晶体管可以为仅包括基板、栅极、绝缘层、沟道层、源极和漏极的封闭结构,也可以进一步包括刻蚀阻挡层、钝化层或像素定义层等,还可以与其它器件集成等。
该晶体管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
(1)通过溅射的方法制备厚度为100~500nm的一层或多层导电薄膜,通过遮挡掩膜或光刻的方法图形化,得到栅极。
(2)再通过旋涂、滴涂、打印、阳极氧化、热氧化、物理气相沉积、或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厚度为100~1000nm,通过遮挡掩膜或光刻的方法图形化得到绝缘层。
(3)沟道层通过脉冲激光沉积的方法制备,通过掩膜UV照射的方法进行图形化。
(4)采用真空蒸镀或溅射的方法制备一层或多层导电薄膜,厚度为100~1000nm,采用掩膜或光刻的方法图形化同时得到源极和漏极。
本发明的晶体管,采用含有正四价铽离子的薄膜作为沟道层,由于正四价铽离子的轨道杂化跃迁所需的能量较低,当薄膜晶体管存在光照时,可以吸收蓝光甚至红绿光,进一步下转换成无辐射的形式,避免了背光源或者自发光中的蓝光电离氧空位而造成电导增大、造成阈值电压负漂的问题,提高了器件的光照稳定性;而在光照加负栅压应力(NBIS)下,同样能解决器件阈值电压负漂问题,实现TFT在光照下特别是在NBIS下稳定性良好;且不会存在制备工艺复杂化的问题,也不会引入杂质或晶体场劈裂能级缺陷,不影响电子输运,实现NBIS稳定性良好且迁移率高的TFT器件。
因此本发明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薄膜、晶体管能保持高迁移率,提高NBIS稳定性。
实施例5。
一种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该靶材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镧系离子。其中,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为氧化铟(In2O3),正四价镧系离子为Tb4+。正四价镧系离子Tb4 +数量与所有阳离子数量之比为3%。
该靶材通过如下的方法制备:首先将氧化铽粉末进一步氧化,经研磨后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粉末均匀混合,再在臭氧氛围内烧结,经二次研磨混合后通过冷等静压成型,再在纯氧氛围内以1400℃的温度烧结。靶材中不同价态的Tb总含量为3%,通过调节上述氧化条件和烧结氛围,将3%Tb含量的靶材的Tb4+/Tb3+的比值分别控制为1/1和1/0,即其Tb4+的含量分别为1.5%和3%。
附图5为不同Tb4+掺杂量的靶材的反射光谱,可以看出,未掺Tb的靶材(纯In2O3)在波长约为400-1000nm区间强反射,说明在此波长区间的吸收很弱(因为靶材不透明,所以可近似认为反射率+吸收率=1);而In2O3掺入3%Tb(Tb4+/Tb3+=1/0)的靶材在400-1000nm区间的反射很弱,说明在此波长区间的吸收很强;In2O3掺入3%Tb(Tb4+/Tb3+=1/1)的靶材在400-1000nm区间的反射相比掺入3%Tb(Tb4+/Tb3+=1/0)有所提高,说明靶材中Tb4+对可见光区的吸收起主要作用。
实施例6。
一种晶体管,如图1所示,其制备过程如下:首先在玻璃基板上通过溅射的方法制造一层厚度为300nm的Al-Nd合金薄膜,通过光刻的方法进行图形化得到栅极11。接着用阳极氧化的方法制备绝缘层12,形成一层氧化铝栅极氧化层。沟道层13采用溅射的方法制备,所用的靶材与实施例5中的靶材相同,沟道层13的厚度为10nm。在沟道层13上面采用溅射的方法制造一层厚度为500nm的氧化铟锡金属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s)薄膜,遮挡掩模的方法图形化,同时得到源极14a和漏极14b。
图6示出了利用In2O3掺入Tb4+/Tb3+的比值为1/1的靶材溅射所制备薄膜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Tb 4p峰谱,可以算出,Tb4+与Tb3+的含量比为53.3%/46.7%(如表1所示),与靶材的成分有所偏离,但基本一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In2O3薄膜在可见光是透明的,所以对于厚度较薄(1000nm以内)、Tb掺杂量较少(10%以内)的薄膜在可见光区的吸收要比相应的靶材的吸收弱很多,甚至弱于微腔效应造成的吸收波动量,这是正常的现象。
基于不同Tb4+含量的薄膜晶体管(TFT)在NBIS(LED白光照射加-20V的栅偏压)下的转移特性曲线如图7、图8、图9所示。其中,图7是纯In2O3不掺入Tb情况下,薄膜晶体管的NBIS下的转移特性曲线;图8是In2O3掺入3%Tb,且Tb4+/Tb3+=1/0(即只掺了Tb4+)情况下的薄膜晶体管的NBIS下的转移特性曲线;图9是In2O3掺入3%Tb,且Tb4+/Tb3+=1/1情况下的薄膜晶体管的NBIS下的转移特性曲线。作为对比,也采用传统的靶材制备方法制备了只有Tb3+(即不含Tb4+)掺杂的In2O3靶材(即3%Tb(Tb4+/Tb3+=0/1)),基于不同Tb4+含量的薄膜晶体管(TFT)在NBIS(LED白光照射加-20V的栅偏压)下的转移性能列于表一。
可以看出,纯In2O3 TFT的迁移率虽然可达39.5cm2/Vs,但其NBIS下的阈值电压的漂移量(ΔVth)却达-14.0V,器件的NBIS稳定性很差。当掺入3%Tb(Tb4+/Tb3+=1/0)时,迁移率为38.1cm2/Vs,其NBIS下阈值电压几乎不漂(ΔVth仅为-0.01V)。当掺入3%Tb(Tb4+/Tb3+=1/1)时,迁移率下降至33.2cm2/Vs,其NBIS下ΔVth为-0.06V。当掺入3%Tb(Tb4+/Tb3+=0/1)时,迁移率下降至19.5cm2/Vs,其NBIS下ΔVth为-13.1V。这说明,单纯In2O3 TFT的NBIS下阈值电压的负向漂移严重。单纯添加Tb3+离子,对器件NBIS下阈值电压的负向漂移几乎没有改善效果,而且迁移率也会大幅下降,不能满足要求,这是由于Tb3+不能吸收可见光,无法将蓝光下转换;而且Tb3+含有8个f电子,超过半满,容易受到晶体场作用劈裂形成大量缺陷能级,造成迁移率下降。因此,仅有Tb3+不能解决NBIS负向漂移的问题,且迁移率低。含有Tb4+的,器件的NBIS下阈值电压漂移的现象改善明显,特别是只含有Tb4+(不含Tb3+)的,器件的NBIS下阈值电压几乎不存在漂移。降低Tb4+/Tb3+的比例会降低迁移率和NBIS稳定性。
表一
Figure BDA0003492705580000131
Figure BDA0003492705580000141
可见,采用Tb4+掺杂的In2O3作为沟道层的晶体管,能够有效提高NBIS稳定性,同时保持较高的迁移率。
实施例7。
一种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该靶材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镧系离子。其中,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为InSnZnO,正四价镧系离子为Tb4+。该靶材通过如下的方法制备:首先将氧化铽粉末进一步氧化,经研磨后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粉末均匀混合,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经二次研磨混合后通过冷等静压成型,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靶材中不同价态的Tb总含量为5%,通过调节上述氧化条件和烧结氛围,将所有的Tb均控制为Tb4+
一种晶体管,如图10所示,设置有:基板10、位于基板10之上的栅极11、位于基板10和栅极11之上的栅绝缘层12、覆盖在栅绝缘层12上表面且在栅极11上方的沟道层13、覆盖在沟道层上方的刻蚀阻挡层17,相互间隔并与沟道层13和刻蚀阻挡层14的两端电性相连的源极14和漏极15。
基板10为玻璃(含有水氧阻隔层),在基板10上通过溅射制备Mo/Al/Mo电极,总厚度为400nm,通过涂覆光刻胶、曝光、显影等工艺形成栅极11。
用等离子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PECVD)在形成有栅极11的基板10上制备SiNx/SiO2叠层薄膜作为栅绝缘层12,总厚度为320nm。
沟道层13的成分为TbInSnZnO,采用溅射的方法制备,厚度为40nm。沟道层13的具体制备过程如下:将本实施例前述的靶材安装在靶位上,通过溅射成膜,通过光刻图形化。
采用PECVD的方法在形成有沟道层13的基板10上制备一层厚度为100nm的SiO2薄膜,通过干法刻蚀图形化,形成刻蚀阻挡层17。
采用溅射的方法在形成有刻蚀阻挡层17的基板10上制备Mo/Al/Mo电极,总厚度为600nm,采用涂覆光刻胶、曝光、显影等步骤形成源极14和漏极15。
器件制备好后,经过350℃在大气下退火1h。
对按照上述工艺制备的不同原料比例的薄膜晶体管及对比例,采用LED白光照射加-25V的栅偏压测试对应的ΔVth(V)及迁移率,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TbInSnZnO中不同In/Sn/Zn比例的TFT器件性能(Tb4+含量为5%)
Figure BDA0003492705580000142
Figure BDA0003492705580000151
可见,采用含有Tb4+掺杂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作为沟道层的晶体管,能够有效提高NBIS稳定性,同时保持较高的迁移率。
本发明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可用于作为晶体管的沟道层材料。该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及其薄膜晶体管主要用于有机发光显示、液晶显示或电子纸的有源驱动,也可以用于集成电路。
实施例8。
一种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该靶材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铽离子Tb4+。其中,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为In、Sn、Zn三种氧化物的混合物,且In:Sn:Zn=77/10/10。该靶材通过如下的方法制备:首先将氧化铽粉末进一步氧化,经研磨后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粉末均匀混合,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经二次研磨混合后通过冷等静压成型,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靶材中不同价态的Tb总含量为5%,通过调节上述氧化条件和烧结氛围,控制Tb4+/Tb3+的比例。采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工艺制备薄膜晶体管。对所制备的薄膜晶体管采用LED白光照射加-25V的栅偏压测试对应的ΔVth(V)及迁移率,结果如表三所示。
表三不同Tb4+/Tb3+比例的TFT器件性能
Tb<sup>4+</sup>/Tb<sup>3+</sup> 迁移率(cm2/Vs) NBIS下的ΔVth(V)
Tb<sup>4+</sup>/Tb<sup>3+</sup>=1/0 52.1 -0.8
Tb<sup>4+</sup>/Tb<sup>3+</sup>=10/1 48.5 -0.85
Tb<sup>4+</sup>/Tb<sup>3+</sup>=5/1 46.2 -0.9
Tb<sup>4+</sup>/Tb<sup>3+</sup>=2/1 40.3 -1.05
Tb<sup>4+</sup>/Tb<sup>3+</sup>=1/2 36.7 -2.32
Tb<sup>4+</sup>/Tb<sup>3+</sup>=1/10 24.9 -3.47
Tb<sup>4+</sup>/Tb<sup>3+</sup>=1/20 18.9 -7.50
可见,Tb4+,的引入对器件的NBIS稳定性发挥主要作用,且能够保持器件具有良好的迁移率。Tb4+/Tb3+的比例越高,器件的迁移率和NBIS稳定性越好。
实施例9。
一种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该靶材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镧系离子。其中,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为氧化铟(In2O3),正四价镧系离子为正四价铈(Ce4+)。该靶材通过如下的方法制备:首先将Ce的氧化物研磨后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粉末均匀混合,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经二次研磨混合后通过冷等静压成型,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Ce含量为3%。通过调节氧化条件和烧结氛围,将靶材的Ce4+/Ce3+的比值控制为1/0(即不含Ce3+)。为了对比,在相同靶材制备条件下制备了镝(Dy)和镱(Yb)掺杂的氧化铟,由于Dy和Yb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形成正四价,测得的价态均为正三价,所以Dy4+/Dy3+和Dy4+/Dy3+均为0/1。
采用与实施例6相同的工艺制备薄膜晶体管,对所制备的薄膜晶体管采用LED白光照射加-20V的栅偏压测试对应的ΔVth(V)及迁移率,结果如表四所示。可以看出这三种掺杂的TFT的NBIS稳定性均较差。
表四
Ce、Dy、Yb含量 迁移率(cm<sup>2</sup>/Vs) NBIS下的ΔV<sub>th</sub>(V)
0%(纯In<sub>2</sub>O<sub>3</sub>) 39.5 -14.0
3%(Ce<sup>4+</sup>/Ce<sup>3+</sup>=1/0) 30.5 -12.8
3%(Dy<sup>4+</sup>/Dy<sup>3+</sup>=0/1) 17.2 -13.4
3%(Yb<sup>4+</sup>/Yb<sup>3+</sup>=0/1) 16.9 -13.3
实施例10。
一种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该靶材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镧系离子。其中,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为氧化铟(In2O3),正四价镧系离子为Pr4+。该靶材通过如下的方法制备:首先将氧化镨粉末共混氧化,经研磨后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粉末均匀混合,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经二次研磨混合后通过冷等静压成型,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制备了两种不同Pr掺杂量的靶材,Pr含量分别为3%和7%。通过调节上述氧化条件和烧结氛围,将两种不同Pr含量的靶材的Pr4+/Pr3+的比值均控制为1/1。
附图11为不同Pr掺杂量的靶材的反射光谱,可以看出,未掺Pr的靶材(纯In2O3)在波长约为400-1000nm区间强反射,说明在此波长区间的吸收很弱(因为靶材不透明,所以可近似认为反射率+吸收率=1);而In2O3掺入3%Pr(Pr4+/Pr3+=1/1)的靶材在400-1000nm区间的反射相对弱,说明在此波长区间的吸收很强;In2O3掺入7%Pr(Pr4+/Pr3+=1/1)的靶材在400-1000nm区间的反射有所提高,说明高Pr浓度会有浓度猝灭作用。这主要是因为Pr4+或Pr3+中的f电子造成的。而掺入Tb不会有这个问题。
可见,本发明的靶材制备方法能够在靶材上形成正四价的镨。
实施例11。
一种晶体管,如图1所示,其制备过程同实施例6,不同之处在于该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层13为所用的靶材为实施例10中的Pr掺杂的In2O3靶材。
图12、图13示出了上述基于不同Pr4+含量的薄膜晶体管(TFT)在NBIS(LED白光照射加-20V的栅偏压)下的转移特性曲线,其性能列于表五。可以看出,掺入3%的Pr时,迁移率为18.9cm2/Vs,NBIS下阈值电压漂移量(ΔVth)为-4.1V,其NBIS稳定性比纯In2O3TFT有所提升;然而,与掺同样浓度的Tb4+In2O3 TFT相比,掺Pr4+In2O3 TFT的迁移率和NBIS稳定性均较差,而且在亚阈值区有明显的驼峰效应,即电流提前开启、关态电流(Ioff)增大现象,这主要与氧空位或Pr4+含有一个f电子,容易受晶体场的影响而形成大量的缺陷能级,影响电子输运、降低迁移率。
当掺入7%的Pr时,迁移率迅速降低至9.2cm2/Vs,NBIS下阈值电压漂移量(ΔVth)表现为前100s正向漂移+0.5V、后3500s负向漂移-1.2V;而当栅极电压(VGS)大于5V时,NBIS下阈值电压漂移规律与VGS小于5V时相反。这说明高浓度Pr掺杂时两种机制同时起着作用:一是浓度猝灭造成的光吸收减少,下转换效果减弱;二是由于Pr4+存在f电子,在晶体场影响下劈裂造成大量的电子陷阱,其既作为电离氧空位电子的复合中介、减少光生电子寿命,也同时作为普通载流子的陷阱,浓度较高时捕获载流子,造成刚开始时阈值电压正漂。相比之下,掺Tb4+的In2O3 TFT无此现象。此外,Pr吸收蓝光后会下转换绿光,如图14所示,由于在负栅压下界面能带上翘,使得氧空位能级上移,所以绿光也对NBIS有部分影响。
表五
Figure BDA0003492705580000171
可见,采用Pr4+掺杂的In2O3作为沟道层的晶体管,对器件的NBIS稳定性改善有限,并且器件的迁移率大幅下降。因此,Pr掺杂不能满足本发明的目的。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其特征在于: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正四价镧系离子,其中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含有In、Zn、Sn、Ga和Cd五种元素中的至少一种,正四价镧系离子为正四价铽离子Tb4+或者正四价镨Pr4+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正四价镧系离子能够进行轨道杂化,轨道杂化跃迁所需的能量不高于蓝光能量,且所述正四价镧系离子在轨道杂化跃迁后转化成无辐射的形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其特征在于:正四价镧系离子为正四价铽离子Tb4+,Tb4+离子数量与Tb3+离子数量的比值大于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其特征在于:Tb4+离子数量与Tb3+离子数量的比值大于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其特征在于:只含有Tb4+,不含Tb3+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方法制备,首先将正四价镧系离子对应元素的氧化物粉末与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粉末均匀混合,然后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经二次研磨混合后通过冷等静压或热压成型,再在强氧化性氛围内烧结得到氧化物半导体靶材。
6.一种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其特征在于,通过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制备,厚度为3-200nm,物理气相沉积所用的靶材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靶材。
7.一种提高薄膜晶体管稳定性和迁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制备一氧化物半导体靶材,所述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包括基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作为功能离子的正四价镧系离子,正四价镧系离子为正四价铽离子Tb4+或者正四价镨Pr4+中的至少一种,功能离子能够进行轨道杂化,轨道杂化跃迁所需的能量不高于蓝光能量,且功能离子在轨道杂化跃迁后转化成无辐射的形式;
通过所述氧化物半导体靶材沉积用于作为薄膜晶体管沟道层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
当薄膜晶体管存在光照或者同时存在光照和负栅偏压时,功能离子吸收蓝光甚至红绿光实现轨道杂化跃迁,并转化成无辐射的形式;通过功能离子轨道杂化跃迁吸收光照阻止氧空位电离,避免出现严重的晶格弛豫、造成阈值电压漂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高薄膜晶体管稳定性和迁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正四价镧系离子为Tb4+,Tb4+离子数量与Tb3+离子数量的比值大于0.1。
9.一种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沟道层含有一层或者多层氧化物半导体层,至少一层氧化物半导体层为通过权利要求6-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而成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
所述薄膜晶体管作为显示的驱动背板或者用于内存、闪存、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CN202210102412.0A 2022-01-27 2022-01-27 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薄膜、薄膜晶体管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Active CN1144810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2412.0A CN114481054B (zh) 2022-01-27 2022-01-27 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薄膜、薄膜晶体管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PCT/CN2022/074682 WO2023141967A1 (zh) 2022-01-27 2022-01-28 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薄膜、薄膜晶体管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2412.0A CN114481054B (zh) 2022-01-27 2022-01-27 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薄膜、薄膜晶体管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1054A CN114481054A (zh) 2022-05-13
CN114481054B true CN114481054B (zh) 2022-12-27

Family

ID=81475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02412.0A Active CN114481054B (zh) 2022-01-27 2022-01-27 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薄膜、薄膜晶体管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81054B (zh)
WO (1) WO20231419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13310B (zh) * 2023-06-01 2024-06-07 先导薄膜材料(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稀土元素掺杂氧化铟锡镓靶材及其制备方法
CN117229051B (zh) * 2023-09-21 2024-05-10 株洲火炬安泰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LaTb共掺杂ITO靶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08502A1 (en) * 2006-12-13 2010-05-06 Idemitsu Kosan Co., Ltd. Sputtering Target and Oxide Semiconductor Film
US20110315936A1 (en) * 2007-03-20 2011-12-29 Idemitsu Kosan Co., Ltd. Sputtering target, oxide semiconductor film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210083126A1 (en) * 2017-11-15 2021-03-18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etal oxide (mo) semiconductor and thin-film transisto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2466A (zh) * 2020-11-20 2021-03-3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及薄膜晶体管与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08502A1 (en) * 2006-12-13 2010-05-06 Idemitsu Kosan Co., Ltd. Sputtering Target and Oxide Semiconductor Film
US20110315936A1 (en) * 2007-03-20 2011-12-29 Idemitsu Kosan Co., Ltd. Sputtering target, oxide semiconductor film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210083126A1 (en) * 2017-11-15 2021-03-18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etal oxide (mo) semiconductor and thin-film transisto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锂嵌脱化合物LiMn_2O_4的微波烧结研究;卢集政等;《化学研究与应用》;19981231(第06期);第620-62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1054A (zh) 2022-05-13
WO2023141967A1 (zh) 2023-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58996B2 (ja) 半導体装置
CN114481054B (zh) 氧化物半导体靶材、薄膜、薄膜晶体管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US9825180B2 (en) Thin-film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9564534B2 (en) Transisto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9184300B2 (en) Transisto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ransistor
TWI578535B (zh) 半導體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TWI453915B (zh) Thin film transistor
TWI570925B (zh) 半導體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US8207530B2 (en) Oxide semiconductor and thin film transistor including the same
TW200941729A (e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 display device us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3325842B (zh) 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及一种薄膜晶体管
CN110797395A (zh) 掺杂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及薄膜晶体管与应用
WO2022127414A1 (zh)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靶材及其制备方法、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Liu et al. High Efficiency Light‐Emitting Transistor with Vertical Metal–Oxide Heterostructure
Kim et al. Highly stable Ba-addition InZnSnO channels of light emitting transistors and thin film transistors
Kim et al. Photo-stable transparent nonvolatile memory thin-film transistors using In–Ga–Zn–O channel and ZnO charge-trap layers
WO2015115330A1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酸化物半導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i et al. Analysis of the valence state of tin in ZnSnO x thin-film transistors
Hosono Transparent Amorphous Oxide Semiconductors for Display Applications: Materials, Features, Progress, and Prospects
CN114038916A (zh) 绝缘薄膜及其薄膜晶体管以及用途
CN116941045A (zh) 半导体材料、发光器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He et al. Enhanced NBIS Stability of Oxide Thin-Film Transistors by Using Terbium-Incorporated Alumi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