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49623A - 通信方法、装置及***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装置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49623A
CN114449623A CN202011198161.8A CN202011198161A CN114449623A CN 114449623 A CN114449623 A CN 114449623A CN 202011198161 A CN202011198161 A CN 202011198161A CN 114449623 A CN114449623 A CN 1144496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mod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od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81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婷
吕永霞
王君
马江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9816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4962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21954 priority patent/WO202208914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449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49623A/zh
Priority to US18/308,317 priority patent/US20230269609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能够改善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为终端设备配置物理层功能参数时,信令开销较大,切换时延较大,终端设备的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标识,第一通信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终端设备根据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第一标识,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并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其中,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装置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
背景技术
现有新无线(new radio,NR)通信***为终端设备定义了三种状态,分别是空闲态(idle)、不活跃态(inactive)和连接态(connected)。其中,当终端设备处于空闲态时,终端设备没有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无法进行数据传输。当终端设备处于不活跃态时,终端设备虽然没有建立RRC连接,但是可以进行小包的数据传输。当终端设备处于连接态时,终端设备建立RRC连接,可以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当终端设备进行小包数据传输时,网络设备可以指示终端设备切换到不活跃态,以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当终端设备进行大包数据传输时,网络设备可以指示终端设备切换到连接态,以降低传输时延,提高通信质量。
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下发的物理层功能参数,通过物理层进行数据传输。
但是,由于终端设备没有历史记忆,当物理层功能参数发生变化时,网络设备需要重新通过RRC信令向终端设备下发物理层功能参数,导致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信令开销较大,切换时延较大,终端设备的功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能够改善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为终端设备配置物理层功能参数时,信令开销较大,切换时延较大,终端设备的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标识;第一通信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终端设备根据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第一标识,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其中,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
基于第一方面,终端设备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标识后,可以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一标识对应的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而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避免网络设备将物理层功能参数携带在RRC信令发送给终端设备,降低RRC信令开销,缩短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切换时延,进而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同时降低通信复杂度。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下述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传输、信道状态信息CSI测量反馈、初始接入、移动性、功率控制、波束管理。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为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终端类型为超可靠低时延通信设备URLLC时,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移动性、波束管理;和/或,当终端类型为物联网设备IoT时,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和/或,当终端类型为客户前置设备CPE时,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CSI测量反馈。
基于该可能设计,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终端类型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实现终端类型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定制化,满足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的同时可以降低信令开销。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其中,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是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的。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终端设备可以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便于根据该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标识之前,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请求信息用于请求切换通信模式。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请求信息,以请求切换通信模式,为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模式切换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请求信息包括特征信息;其中,特征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特征信息,以使网络设备根据该特征信息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从而满足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提高通信质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物理层功能参数包括第一参数域;其中,第一参数域用于指示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配置方式包括第二参数域,第二参数域包括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为物理层功能参数的参数域设计提高了可行性方案。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终端类型为超可靠低时延通信设备URLLC时,URLLC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其中,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配置准许类型的调度方式、无需确认/非确认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盲重传的重传机制;第二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和/或,当终端类型为物联网设备IoT时,IoT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其中,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无需确认/非确认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盲重传的重传机制;和/或,当终端类型为客户前置设备CPE时,CPE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其中,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和CSI测量反馈;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和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为周期性CSI测量反馈;第二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和CSI测量反馈;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跨时隙调度的调度方式、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编码块组级重传的重传机制;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为周期性CSI测量反馈。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终端类型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实现终端类型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定制化,满足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的同时可以降低信令开销。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为上行通信模式或下行通信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定时器;其中,定时器用于终端设备在定时器超期时对通信模式进行切换。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定时器进行通信模式切换,为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模式切换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确认信息;其中,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标识。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标识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确认信息,以使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对于终端设备使用的通信模式达成共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资源指示信息,其中,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确认信息时使用的传输资源;终端设备根据传输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确认信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指示的传输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确认信息,便于网络设备接收并识别确认信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收发模块和处理模块。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标识;第一通信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处理模块,用于根据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第一标识,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其中,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下述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传输、信道状态信息CSI测量反馈、初始接入、移动性、功率控制、波束管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终端类型为超可靠低时延通信设备URLLC时,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移动性、波束管理;和/或,当终端类型为物联网设备IoT时,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和/或,当终端类型为客户前置设备CPE时,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CSI测量反馈。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其中,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是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的。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标识之前,还用于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请求信息用于请求切换通信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请求信息包括特征信息;其中,特征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物理层功能参数包括第一参数域;其中,第一参数域用于指示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配置方式包括第二参数域,第二参数域包括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终端类型为超可靠低时延通信设备URLLC时,URLLC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其中,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配置准许类型的调度方式、无需确认/非确认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盲重传的重传机制;第二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和/或,当终端类型为物联网设备IoT时,IoT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其中,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无需确认/非确认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盲重传的重传机制;和/或,当终端类型为客户前置设备CPE时,CPE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其中,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和CSI测量反馈;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和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为周期性CSI测量反馈;第二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和CSI测量反馈;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跨时隙调度的调度方式、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编码块组级重传的重传机制;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为周期性CSI测量反馈。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为上行通信模式或下行通信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定时器;其中,定时器用于终端设备在定时器超期时对通信模式进行切换。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确认信息;其中,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标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资源指示信息,其中,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确认信息时使用的传输资源;收发模块,还用于根据传输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确认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该终端设备可以实现上述各方面或者各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收发器和处理器可以用于支持终端设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收发器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标识;第一通信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处理器用于根据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第一标识,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其中,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处理器还用于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终端设备必要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和数据。当该终端设备运行时,该收发器和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终端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
其中,第二方面与第三方面中终端设备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终端设备的行为功能。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确定第一标识;其中,第一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第一通信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
基于第四方面,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可以避免网络设备将物理层功能参数携带在RRC信令发送给终端设备,降低RRC信令开销,缩短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切换时延,进而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同时降低通信复杂度。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下述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传输、信道状态信息CSI测量反馈、初始接入、移动性、功率控制、波束管理。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为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网络设备将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发送给终端设备。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终端类型对应的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实现终端类型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定制化,满足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的同时可以降低信令开销。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对应的下述一种或多种确定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业务类型、移动性、传输时延需求、信道环境、可靠性需求、覆盖需求、通信场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之前,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请求信息;其中,请求信息用于请求切换通信模式。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请求信息,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为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模式切换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请求信息还包括特征信息;特征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特征信息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从而满足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提高通信质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物理层功能参数包括第一参数域;其中,第一参数域用于指示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配置方式包括第二参数域,第二参数域包括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为物理层功能参数的参数域设计提高了可行性方案。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定时器;其中,定时器用于终端设备在定时器超期时对通信模式进行切换。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定时器进行通信模式切换,为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模式切换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确认信息;其中,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标识。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网络设备根据该确认信息,可以使得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对于终端设备使用的通信模式达成共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指示信息,其中,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确认信息时使用的传输资源。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指示的传输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确认信息,便于网络设备接收并识别确认信息。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可以实现上述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处理模块,用于确定第一标识;其中,第一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第一通信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收发模块,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下述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传输、信道状态信息CSI测量反馈、初始接入、移动性、功率控制、波束管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收发模块,还用于将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发送给终端设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终端设备对应的下述一种或多种确定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业务类型、移动性、传输时延需求、信道环境、可靠性需求、覆盖需求、通信场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之前,还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请求信息;其中,请求信息用于请求切换通信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请求信息还包括特征信息;特征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物理层功能参数包括第一参数域;其中,第一参数域用于指示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配置方式包括第二参数域,第二参数域包括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定时器;其中,定时器用于终端设备在定时器超期时对通信模式进行切换。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确认信息;其中,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标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指示信息,其中,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确认信息时使用的传输资源。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该网络设备可以实现上述各方面或者各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收发器和处理器可以用于支持网络设备实现上述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处理器用于确定第一标识;其中,第一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第一通信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收发器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网络设备必要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和数据。当该网络设备运行时,该收发器和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网络设备执行如上述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
其中,第五方面与第六方面中网络设备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网络设备的行为功能。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标识;其中,第二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终端状态;第一终端状态为数据传输状态或非数据传输状态;或者,第一终端状态为增强状态或非增强状态;终端设备根据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第二标识,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其中,第二对应关系中的终端状态包括第一终端状态;终端设备切换到第一终端状态。
基于第七方面,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标识,可以使得终端设备根据第二标识完成终端状态切换,避免通过RRC信令进行切换,降低RRC信令开销,缩短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状态切换时延,进而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同时降低通信复杂度。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其中,第二对应关系中的终端状态是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的。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根据终端类型为终端设备确定对应的终端状态,可以在满足不同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的同时,降低RRC信令开销,降低芯片复杂度,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通信复杂度。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增强状态为大包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为小包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速率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速率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功耗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功耗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传输时延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传输时延状态。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为增强状态与非增强状态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实现上述第七方面或者第七方面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收发模块和处理模块。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标识;其中,第二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终端状态;第一终端状态为数据传输状态或非数据传输状态;或者,第一终端状态为增强状态或非增强状态;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第二标识,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其中,第二对应关系中的终端状态包括第一终端状态;处理模块,还用于切换到第一终端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其中,第二对应关系中的终端状态是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的。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增强状态为大包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为小包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速率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速率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功耗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功耗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传输时延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传输时延状态。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该终端设备可以实现上述各方面或者各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收发器和处理器可以用于支持终端设备实现上述第七方面或者第七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收发器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标识;其中,第二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终端状态;第一终端状态为数据传输状态或非数据传输状态;或者,第一终端状态为增强状态或非增强状态;处理器用于根据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第二标识,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其中,第二对应关系中的终端状态包括第一终端状态;处理器还用于切换到第一终端状态。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终端设备必要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和数据。当该终端设备运行时,该收发器和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终端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七方面或者第七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
其中,第八方面与第九方面中终端设备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终端设备的行为功能。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确定第二标识;其中,第二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终端状态;第一终端状态为数据传输状态或非数据传输状态;或者,第一终端状态为增强状态或非增强状态;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标识。
基于第十方面,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标识,可以使得终端设备根据第二标识完成终端状态切换,避免通过RRC信令进行切换,降低RRC信令开销,缩短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状态切换时延,进而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同时降低通信复杂度。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网络设备将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发送给终端设备。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根据终端类型为终端设备确定对应的终端状态,可以在满足不同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的同时,降低RRC信令开销,降低芯片复杂度,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通信复杂度。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增强状态为大包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为小包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速率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速率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功耗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功耗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传输时延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传输时延状态。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为增强状态与非增强状态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可以实现上述第十方面或者第十方面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处理模块,用于确定第二标识;其中,第二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终端状态;第一终端状态为数据传输状态或非数据传输状态;或者,第一终端状态为增强状态或非增强状态;收发模块,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标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收发模块,还用于将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发送给终端设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增强状态为大包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为小包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速率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速率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功耗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功耗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传输时延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传输时延状态。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该网络设备可以实现上述各方面或者各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收发器和处理器可以用于支持网络设备实现上述第十方面或者第十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处理器用于确定第二标识;其中,第二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终端状态;第一终端状态为数据传输状态或非数据传输状态;或者,第一终端状态为增强状态或非增强状态;收发器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标识。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网络设备必要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和数据。当该网络设备运行时,该收发器和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网络设备执行如上述第十方面或者第十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
其中,第十一方面与第十二方面中网络设备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第十方面或第十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网络设备的行为功能。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或计算机指令;当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使得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七方面或者第七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十方面或者第十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或程序,当计算机指令或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七方面或者第七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十方面或者第十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七方面或者第七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十方面或者第十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处理器用于读取指令,当通信装置为芯片时,可以执行如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七方面或者第七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十方面或者第十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当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时,可以执行如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七方面或者第七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当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时,可以执行如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十方面或者第十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
其中,第十三方面至第十六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或者参见上述第四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或者参见上述第七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或者参见上述第十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所带来的技术效果,不予赘述。
第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该通信***包括如第二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终端设备以及如第五方面至第六方面任一方面所述网络设备,或者包括如第八方面至第九方面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终端设备以及如第十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任一方面所述网络设备。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RRC连接的流程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进行状态切换的示意图;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示意图;
图1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的组成示意图;
图1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的协议栈示意图;
图1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类型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度方式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馈方式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重传机制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CSI测量反馈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功率控制的示意图;
图1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个网络设备包括4个天线面板形成波束的示意图;
图1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个网络设备包括4个天线面板形成波束的示意图;
图11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管理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扫描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扫描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扫描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扫描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组成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之前,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技术术语进行描述。
现有新无线(new radio,NR)通信***为终端设备定义了三种状态,分别是空闲态(idle)、不活跃态(inactive)和连接态(connected)。其中,终端设备在一个时刻仅处于一种状态,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高层信令在上述三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在三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当终端设备处于空闲态时,终端设备没有与网络设备建立RRC连接,仅维持与网络设备的基本连接,无法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的,当终端设备处于空闲态时,终端设备可以执行下述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①终端设备可以接收高层(upper layers)配置的终端设备级的非连续性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②终端设备可以接收网络设备配置的控制性移动;③终端设备可以检测短消息,其中,该短消息可以通过寻呼无线网络临时标识(paging 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P-RNTI)加扰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进行调度传输;④终端设备可以接收寻呼消息(paging information)、检测寻呼信道(paging channel),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检测采用5G S-临时移动用户标识(5G S-temporary mobile subscription identifier,5G-S-TMSI)进行核心网寻呼的寻呼信道;⑤终端设备可以执行邻小区测量,以及小区选择(cell selection)或小区重选(cellreselection);⑥终端设备可以获取***信息,传输***信息请求;⑦终端设备可以执行可能的测量的记录(logging),以及执行对于终端设备配置的记录的测量的位置和时间的记录。
当终端设备处于不活跃态时,终端设备没有与网络设备建立RRC连接,仅维持与网络设备的基本连接,但是终端设备可以存储终端设备上下文(context),可以进行小包的数据传输。
具体的,当终端设备处于不活跃态时,终端设备可以执行下述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①终端设备可以接收高层配置或者RRC层配置的终端设备级的DRX;②终端设备可以接收网络设备配置的控制性移动;③终端设备可以存储终端设备非活跃态的接入层(accessstratum,AS)上下文;④终端设备可以接收RRC层配置的无线接入网通知区域(radioaccess network-based notification area,RNA);⑤终端设备可以检测短消息,其中,该短消息可以通过P-RNTI加扰的DCI进行调度传输;⑥终端设备可以接收寻呼消息、检测寻呼信道,例如,终端设备可以采用5G-S-TMSI进行核心网寻呼,以及采用全(full)不活跃态无线网络临时标识(inactive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I-RNTI)进行RAN寻呼;⑦终端设备可以执行邻小区测量,以及小区选择或小区重选;⑧当终端设备运动在网络设备配置的基于RAN的通知区域之外时,终端设备可以执行基于RAN的周期性通知区域更新;⑨终端设备可以获取***信息,传输***信息请求;⑩终端设备可以执行可能的测量的记录,以及执行对于终端设备配置的记录的测量的位置和时间的记录。
具体的,当终端设备处于不活跃态时,网络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RRC配置,其中,RRC配置可以包括终端能力上报、配置准许(configured grant)等,网络设备也可以为终端设备配置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进行上行的同步和上行数据的传输。
当终端设备处于连接态时,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建立RRC连接,终端设备可以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的,当终端设备处于连接态时,终端设备可以执行下述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①终端设备可以存储接入层上下文;②终端设备可以进行单播数据的接收和/或发送;③终端设备可以接收低层(lower layers)配置的终端设备级的DRX;④当终端设备支持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时,主小区可以聚合一个或多个辅小区,以增强带宽;⑤当终端设备支持双联接(dual connectivity,DC)时,主小区组可以聚合一个辅小区组,以增强带宽;⑥终端设备可以接收网络设备配置的控制性移动;⑦终端设备可以检测短消息,其中,该短消息可以通过P-RNTI加扰的DCI进行调度传输;⑧当存在数据调度时,终端设备可以检测控制信道以及关联的共享数据信道;⑨终端设备可以提供信道质量和反馈信息;⑩终端设备可以执行邻小区测量和测量上报;
Figure BDA0002754588020000121
终端设备可以获取***信息。
示例性的,如图1a所示,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可以参照图1a所示的方法建立RRC连接,具体的,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01a、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RRC建立请求信令。相应的,网络设备接收RRC建立请求信令。
其中,RRC建立请求信令可以为RRC Setup Request信令。
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在完成随机接入流程且上行同步后,将RRC层生成的RRC建立请求信令携带在消息3(message 3,MSG3)中发送给网络设备。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在终端设备初次建立与网络设备之间的RRC连接时,执行随机接入流程;或者,终端设备也可以根据网络设备之前下发的定时提前量(timing advance,TA),在超出TA的生效范围时,执行随机接入流程。
具体的,当终端设备执行随机接入流程时,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前导(preamble)序列,启动随机接入流程。网络设备接收到随机接入前导序列后,可以向终端设备反馈随机接入响应,该随机接入响应中可以携带定时提前量(timingadvance,TA),以使终端设备在超出TA的生效范围时,执行随机接入流程,进而请求建立与网络设备之间的RRC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若随机接入前导序列不是终端设备专用,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消息3,以及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消息4(message 4,MSG4),进行冲突解决。
步骤102a、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RRC建立信令。
其中,RRC建立信令可以为RRC Setup信令,RRC建立信令可以包括终端设备建立RRC连接所需的配置信息。
具体的,网络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RRC建立请求信令后,若同意为终端设备建立RRC连接,则可以将终端设备建立RRC连接所需的配置信息携带在RRC建立信令中发送给终端设备。
步骤103a、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RRC建立完成信令。
其中,RRC建立完成信令可以为RRC Setup Complete信令。
具体的,终端设备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RRC建立信令后,可以根据RRC建立信令中的配置信息进行配置,并在配置完成后向网络设备发送RRC建立完成信令,从而建立与网络设备之间的RRC连接。
又一种示例中,如图1b所示,以终端设备根据RRC信令在空闲态、不活跃态与连接态之间进行切换为例。
当终端设备处于空闲态时,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参照上述图1a所示的方法建立与网络设备之间的RRC连接,以使终端设备从空闲态切换到连接态。
当终端设备处于连接态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RRC释放(RRCrelease)信令,以使终端设备从连接态切换为空闲态,或者终端设备也可以在无线链路失败(radio link failure,RLF)或重建失败时,从连接态切换为空闲态。当终端设备处于连接态时,网络设备也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RRC暂停(RRC suspend)信令,以使终端设备从连接态切换为不活跃态。
当终端设备处于不活跃态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RRC恢复(RRCresume)信令,以使终端设备从不活跃态切换到连接态。当终端设备处于不活跃态时,网络设备也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RRC释放信令,以使终端设备从不活跃态切换到空闲态,或者当终端设备移动到网络覆盖范围外(out of coverage,OOC)时,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基于RAN的通知区域更新(RAN-based notification area update,RNAU)请求,网络设备根据RNAU请求获取终端设备上下文,根据上下文指示终端设备释放RRC连接,以使终端设备从不活跃态切换到空闲态,或者根据上下文指示终端设备恢复RRC连接,以使终端设备从不活跃态切换到连接态。
基于上述三种状态,当随机接入前导序列不是终端设备专用时,终端设备需要在进行冲突解决以完成随机接入流程后,才能建立与网络设备之间的RRC连接,导致切换时延较大。另外,由于RRC信令的接收与发送,需要经过物理层的调度,比如经过DCI的接收和/或发送,以及数据信道的接收和/或发送,且高层信令的传输时延较大,比如几十ms至几百ms不等,导致终端设备基于RRC信令在上述三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RRC信令开销较大,切换时延较大,进而导致终端设备在进行状态切换时,需维持在高功耗状态,导致终端设备功耗较大。
进一步的,当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下发的物理层功能参数,通过物理层进行数据传输。
由于终端设备没有历史记忆,当物理层功能参数发生变化时,网络设备需要重新通过RRC信令向终端设备下发物理层功能参数,即使某一时刻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取值与网络设备之前为终端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取值相同,网络设备也需要重新通过RRC信令为终端设备配置物理层功能参数,导致RRC信令开销较大,且RRC信令的发送时延较大,导致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切换时延较大,终端设备的功耗较大。
例如,如图1c所示,以网络设备第一次通过RRC信令为终端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功能参数为RRC信令配置1,第二次通过RRC重配置信令为终端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功能参数为RRC信令配置2为例,其中,RRC信令配置1包括:动态调度、时隙或子时隙聚合:4、码字级反馈、码字级重传、周期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测量、CSI时频密度、全带上报;RRC信令配置2包括:配置准许类型1、时隙或子时隙聚合:1、编码块组级反馈、编码块组级重传、非周期CSI测量、CSI时频密度、子带上报。假设网络设备第三次通过RRC重配置信令为终端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功能参数为RRC信令配置1,由于终端设备没有历史记忆,网络设备仍然需要通过RRC重配置信息将RRC信令配置1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发送给终端设备,导致RRC信令开销较大,RRC信令的发送时延较大,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切换时延较大,终端设备的功耗较大。
为解决上述根据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数据传输时,RRC信令开销较大,RRC信令的发送时延较大,导致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切换时延较大,终端设备的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标识;第一通信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终端设备根据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第一标识,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其中,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标识,便可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一标识对应的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而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避免网络设备将物理层功能参数携带在RRC信令发送给终端设备,降低RRC信令开销,缩短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切换时延,进而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同时降低通信复杂度。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用于任一通信***,该通信***可以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通信***,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又可以为第五代(fif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新空口(new radio,NR)***、NR V2X***,还可以应用于LTE和5G混合组网的***中,或者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通信***、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通信***、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卫星通信***,以及其他下一代通信***,也可以为非3GPP通信***,不予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场景,例如可以应用于以下通信场景中的一种或多种: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TC)、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NB-IoT)、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MTC)、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车辆到车辆(vehicle to vehicle,V2V)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IoT可以包括MTC、NB-IoT、mMTC等的一项或多项,不予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同构网络与异构网络的场景均适用,同时对于传输点也无限制,可以是宏基站与宏基站、微基站与微基站和宏基站与微基站间的多点协同传输,对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双工***,接入回传***,中继***等均适用。本申请实施例适用于低频场景(sub 6G),也适用于高频场景(6G以上),太赫兹,光通信等。
其中,eMBB,可以是指三维(three-dimensional,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具体的,eMBB可以基于移动宽带业务,对网速、用户体验等性能做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当用户观看4K高清视频时,网速峰值可以达到10Gbps。
URLLC,可以指高可靠性、低时延、极高可用性的业务。具体的,URLLC可以包括下述通信场景及应用:工业应用和控制、交通安全和控制、远程制造、远程培训、远程手术、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安防行业等。
MTC,可以指低成本,覆盖增强的业务,也可以称为M2M。mMTC指大规模物联网业务。
NB-IoT,可以是具备覆盖广、连接多、速率低、成本低、功耗低、架构优等特点的业务。具体的,NB-IoT可以包括智能水表、智能停车、宠物智能跟踪、智能自行车、智能烟雾检测器、智能马桶、智能售货机等等。
CPE,可以指接收移动信号并以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信号转发出来的移动信号接入设备,也可以指将高速4G或者5G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的设备,可以同时支持较多上网的移动终端数量。CPE可以大量应用于农村,城镇,医院,单位,工厂,小区等无线网络接入,可以节省铺设有线网络的费用。
V2X,可以使得车与车、车与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能够通信,从而获得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同时提供车载娱乐信息,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下面以图1d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描述。
图1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的示意图,如图1d所示,该通信***可以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其中,图1d中终端设备可以位于网络设备的小区覆盖范围内。其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上行链路(uplink,UL)或下行链路(downlink,DL)与网络设备进行空口通信,在UL方向上,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上行链路物理层共享信道(physical sidelink share channel,PUSCH)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在DL方向上,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承载有DCI的PDCCH,也可以通过下行链路物理层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 channel,PDSCH)向终端发送数据。
其中,上行链路物理层共享信道也可以简称为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下行链路物理层共享信道也可以简称为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具体的,网络架构示意图如图1e所示,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物理层(physicallayer,PHY),媒体接入控制层(medium access control,MAC),无线链路管理层(radiolink control,RLC),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业务数据适配协议层(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无线资源控制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用户面协议(user plane)和控制面协议(control plane)。
示例性的,图1d中的终端设备可以称为终端(terminal)或者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或者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或者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体的,图1d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无人机、平板电脑,或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或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终端设备还可以是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device,MID)、可穿戴设备、eMBB终端、URLLC终端、MTC终端、NB-IoT终端、CPE终端、VR终端、AR终端、V2X终端、工业控制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传感器、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LL,wireless local loop)站、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终端、具有车与车的通信(vehicle to vehicle,V2V)能力的车辆、有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对无人机通信能力的无人机、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中的终端设备等等,不予限制。
其中,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此外,终端设备还可以是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中的终端设备。IoT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将物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人机互连,物物互连的智能化网络。IoT技术可以通过例如窄带(NB,narrowband)技术,做到海量连接,深度覆盖,终端省电。
此外,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智能打印机、火车探测器、加油站等传感器,主要功能包括收集数据、接收网络设备的控制信息与下行数据,并发送电磁波,向网络设备传输上行数据。
其中,图1d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用于负责空中接口相关的功能,例如,无线链路维护功能、无线资源管理功能、部分移动性管理功能。其中,无线链路维护功能用于保持与终端设备间的无线链路,同时负责无线链路数据和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数据之间的协议转换;无线资源管理功能可以包括无线链路的建立和释放、无线资源的调度和分配等功能;部分移动性管理功能可以包括配置终端设备进行测量、评估终端设备无线链路质量、决策终端设备在小区间的切换等。
具体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的协议栈示意图可以如图1e所示,网络设备的协议栈可以包括PHY层、MAC层、RLC层、PDCP层、SDAP层和RRC层。其中,网络设备的协议栈也包括用户面协议和控制面协议,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的各个层可以相互连接,进行信息传输。
示例性的,网络设备可以为支持有线接入的设备,也可以为支持无线接入的设备。示例性的,该网络设备可以为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network,RAN)设备,由多个AN/RAN节点组成。AN/RAN节点可以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基站(nodeB,NB)、增强型基站(enhance nodeB,eNB)、下一代基站(NR nodeB,gNB)、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某种其它接入节点等。
目前,一些RAN节点的举例可以为:继续演进的节点B(gNB)、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Node B,HNB)、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者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and reception point,TRP)等,还可以为5G,如,NR***中的n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D2D、V2X、机器到机器(machine-to-machine,M2M)通信中承担基站功能的设备,或者未来的通信***中的基站等。
在一些部署中,gNB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DU,gNB还可以包括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CU可以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可以实现gNB的部分功能,示例性地,CU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介质接入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AAU实现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射频处理及有源天线的相关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和AA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包括CU节点、DU节点、AAU节点中一项或多项的设备。此外,可以将CU划分为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ore network,CN)中的网络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网络设备可以为小区提供服务,终端设备通过网络设备分配的传输资源(例如,频域资源,或者说,频谱资源)与小区进行通信,该小区可以属于宏基站(例如,宏eNB或宏gNB等),也可以属于小小区(small cell)对应的基站,这里的小小区可以包括:城市小区(metro cell)、微小区(micro cell)、微微小区(pico cell)、毫微微小区(femto cell)等,这些小小区具有覆盖范围小、发射功率低的特点,适用于提供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服务。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的时域的衡量单位可以称为时间单元或时间调度单位。时间调度单位或者时间单元可以是无线帧,子帧,时隙(slot),微时隙(mini-slot)或者子时隙等。时间调度单位或时间单元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符号等等,其中符号是一种时域上的基本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的频域的衡量单位可以称为频域资源单元或频域调度单位。其中,频域资源单元可以是基本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RE),资源块(resourceblock),资源块组(resource block group)等。其中,一个资源块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资源单元。一个资源块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资源块。比如,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频域资源单元可以包括若干个基本资源单元,一个RE可以对应于一个子载波,一个物理资源块(physicalresource block,PRB)中有X1个基本资源单元,X1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示例性地,X1为1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网络设备都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芯片,也可以为片上***(system on chip,SOC)等。图1d仅为示例性附图,其包括的设备数量不受限制。图1d中各个设备的名称、各个链路的命名不受限制,除图1d所示名称之外,各个设备、各个链路还可以命名为其他名称,如: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通过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u)接口进行通信,UL还可以命名为Uu链路等,不予限制。
此外,除图1d所示设备之外,如图1f所示,该通信***还可以包括核心网和外部网络。
示例性的,可以将移动网络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基站子***,网络子***,和***支撑部分。其中,网络设备可以位于基站子***内,核心网可以位于网络子***内。
具体的,核心网可以用于将来自空口的呼叫请求或数据请求,传输到不同的外部网络上。其中,核心网可以作为承载网提供给外部网络的接口,可以提供用户连接、用户管理、承载连接等功能。
示例性的,用户连接的建立可以包括移动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MM)、呼叫管理(calling management,CM)、交换/路由、录音通知等功能。用户管理可以包括用户的描述、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用户通信记录(accounting)、虚拟家庭环境(virtual home environment,VHE)(例如,通过与智能网平台的对话提供虚拟居家环境)、安全性(例如,由鉴权中心提供相应的安全性措施,包括对移动业务的安全性管理和对外部网络访问的安全性处理)等功能。承载连接(access to)包括到外部的公共交互电话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外部电路数据网和分组数据网、因特网(internet)和企业内部网(intranets)、以及移动自己的短信息服务(short messageservice,SMS)服务器等功能。核心网提供的基本业务可以包括移动办公、电子商务、通信、娱乐性业务、旅行和基于位置的服务、遥感业务(telemetry)-简单消息传递业务(监视控制)等。
其中,外部网络可以为向用户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的运营商网络,如:可以为向用户提供IP多媒体业务(IP multi-media service,IMS)的运营商网络等。DN中可以部署有应用服务器,该应用服务器可以向用户提供数据传输服务。具体的,运营商可以包括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PLMN为政府或政府所批准的经营者,为公众提供陆地移动通信业务而建立和经营的网络,例如,可以是移动运营商、联通运营商或电信运营商等。
具体实现时,图1d所示,如:各个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均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组成结构,或者包括图2所示的部件。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200的组成示意图,该通信装置200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也可以为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如图2所示,该通信装置200包括处理器201,收发器202以及通信线路203。
进一步的,该通信装置2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204。其中,处理器201,存储器204以及收发器202之间可以通过通信线路203连接。
其中,处理器201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通用处理器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它们的任意组合。处理器201还可以是其它具有处理功能的装置,例如电路、器件或软件模块,不予限制。
收发器202,用于与其他设备或其它通信网络进行通信。该其它通信网络可以为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收发器202可以是模块、电路、收发器或者任何能够实现通信的装置。
通信线路203,用于在通信装置200所包括的各部件之间传送信息。
存储器204,用于存储指令。其中,指令可以是计算机程序。
其中,存储器204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或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或可存储信息和/或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还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其他磁存储设备等,不予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存储器204可以独立于处理器201存在,也可以和处理器201集成在一起。存储器204可以用于存储指令或者程序代码或者一些数据等。存储器204可以位于通信装置200内,也可以位于通信装置200外,不予限制。处理器201,用于执行存储器204中存储的指令,以实现本申请下述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
在一种示例中,处理器2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2中的CPU0和CPU1。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通信装置200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除图2中的处理器201之外,还可以包括处理器207。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通信装置200还包括输出设备205和输入设备206。示例性地,输入设备206是键盘、鼠标、麦克风或操作杆等设备,输出设备205是显示屏、扬声器(speaker)等设备。
需要指出的是,通信装置200可以是台式机、便携式电脑、网络服务器、移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终端、嵌入式设备、芯片***或有图2中类似结构的设备。此外,图3中示出的组成结构并不构成对该通信装置的限定,除图2所示部件之外,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此外,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之间涉及的动作、术语等均可以相互参考,不予限制。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各个设备之间交互的消息名称或消息中的参数名称等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现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名称,不予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其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如下实施例以第一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举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也可以适用于终端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还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其中,网络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是宏基站与宏基站、微基站与微基站、宏基站与微基站之间的多点协同传输。
下面结合图1d所示通信***,以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通信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描述,其中,终端设备可以为通信***中的任一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可以为通信***中的任一网络设备。下述实施例所述的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可以具备图2所示部件。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30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标识。
其中,第一标识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第一通信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
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一标识携带在DCI中发送给终端设备。即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
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
可选的,第一标识可以是如下一项或多项:通信模式的标识,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标识,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的标识,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的标识,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的标识等。
比如,网络设备可以发送1bit指示通信模式的标识(比如DCI或RRC信令或MAC信令),比如0表示第一通信模式,1表示第二通信模式;或者0表示第二通信模式,1表示第一通信模式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1bit,也可以是指M比特,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比如也可以是2bit等,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比特数的大小可以取决于通信模式的个数。比如比特数等于log2(通信模式的个数)向上取整。
通过上述设计,可以实现通信模式的一键快速切换,比如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或者从第二通信模式转换为第一通信模式,可以降低RRC信令开销,降低参数配置时延,避免RRC重配。
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为终端设备确定至少一个通信模式,其中,通信模式可以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第一通信模式。
进一步的,网络设备还可以将各个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根据通信模式,确定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
其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将第一对应关系发送给终端设备,高层信令可以为RRC信令、MAC信令等,不予限制。
可替换的,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对应的通信模式、以及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也可以是通信协议预先规定的,其中,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对应的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第一通信模式。
其中,属于同一个终端类型的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可以相同,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对应的通信模式也可以描述为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或者描述为终端类型对应的通信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对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下述对图4的相关描述,对物理层功能参数以及第一对应关系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下述对图5至图15的相关描述,在此不予赘述。具体的,当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时,网络设备可以从终端设备对应的一个或多个通信模式中,为终端设备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并将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第一标识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并采用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避免网络设备将物理层功能参数携带在RRC信令中发送给终端设备,降低RRC信令开销,缩短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切换时延,进而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同时降低通信复杂度。
示例性的,当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需求,从终端设备对应的一个或多个通信模式中,为终端设备确定满足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需求的第一通信模式,以使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提高通信质量。
步骤302、终端设备根据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第一标识,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
其中,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第一通信模式。
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对应关系,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一标识,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
可替换的,当终端类型对应的通信模式、以及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为通信协议预先规定时,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通信协议规定的第一对应关系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标识,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
步骤303、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
基于上述图3所示的方法,可替换的,如图3a所示,可以从第一通信装置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描述。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a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301a、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一标识。
具体的,对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一标识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1中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标识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步骤302a、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
具体的,对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2中终端设备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步骤303a、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
具体的,对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3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基于上述图3和图3a所示的方法,可替换的,如图3b所示,可以从第二通信装置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描述。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b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301b、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标识。
具体的,对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标识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1中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标识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步骤302b、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
具体的,对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2中网络设备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对步骤301b与步骤302b的执行顺序不做限定,可以先执行步骤302b,再执行步骤301b;或者,也可以先执行步骤301b,再执行步骤302b;或者,可以同时执行上述步骤301b与步骤302b。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基于上述图3所示的方法,终端设备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标识后,可以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一标识对应的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而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避免网络设备将物理层功能参数携带在RRC信令发送给终端设备,降低RRC信令开销,缩短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切换时延,进而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同时降低通信复杂度。
基于上述图3所示的方法,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类型时,可以根据下述因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类型:业务类型、移动性、传输时延需求、信道环境、可靠性需求、覆盖需求、通信场景。
可选的,业务类型可以根据业务数据的大小确定,例如,业务类型可以包括大包数据、中包数据、小包数据等。移动性可以包括移动、固定;其中,移动也可以包括不规律移动、沿固定路线移动、超短距离移动等。传输时延需求可以包括高传输时延、低传输时延和传输时延一般等。信道环境可以包括信道环境多变、信道环境稳定、信道环境相对稳定等。可靠性需求可以包括高可靠性、低可靠性、可靠性一般等。覆盖需求可以包括广覆盖、强覆盖、弱覆盖、一般覆盖、深覆盖等。通信场景可以包括前述对通信***进行描述时所包括的通信场景,或者通信场景也可以包括上行通信、下行通信、上下行通信、旁链路通信,全双工通信、接入通信、回传通信、中继通信等,不予限制。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以终端类型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eMBB设备、URLLC设备、IoT设备、CPE设备、V2X设备为例,其中,eMBB设备主要用于传输大包数据,也可以用于传输小包数据,一般处于移动状态,对于传输时延和可靠性的需求一般,上下行通信均有,信道环境比较复杂多变,可以室内通信,也可以室外通信,例如,eMBB设备可以为手机。URLLC设备主要用于传输小包数据,也可以传输中包数据,一般属于非移动状态,或者可以沿固定路线移动,对于传输时延和可靠性的需求较高,即要求低传输时延和高可靠性,上下行通信均有,信道环境稳定,例如,URLLC设备可以为工厂设备。IoT设备主要用于传输小数据,一般处于非移动状态,且位置已知,对于传输时延和可靠性需求中等,上行通信较多,信道环境相对稳定,例如,IoT设备可以是智能水表、传感器。CPE设备主要用于传输大包数据,一般处于非移动状态,或者可以进行超短距离移动,对于传输时延和可靠性的需求中等,上下行通信均有,信道环境相对稳定,例如,CPE设备可以是智慧家庭中的终端设备、AR、VR等。当确定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时,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移动性、传输时延需求、可靠性需求、信道环境和通信场景,将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类型确定为eMBB设备、URLLC设备、IoT设备或CPE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eMBB设备也可以描述为eMBB,URLLC设备也可以描述为URLLC,IoT设备也可以描述为IoT,CPE设备也可以描述为CPE,V2X设备也可以描述为V2X,不予限制。
基于上述图3所示的方法,如图5所示,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可以为下述一种或多种:数据传输、信道状态信息CSI测量反馈、初始接入、移动性、功率控制、波束管理。
可选的,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
其中,物理层功能参数包括第一参数域;第一参数域用于指示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配置方式包括第二参数域,第二参数域包括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
可选的,数据传输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调度方式、反馈方式、重传机制等。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调度方式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配置方式:动态调度(dynamic grant)、配置准许(configured grant,cg)类型1(configured grant type 1)、配置准许类型2(configured grant type 2)、半静态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时隙或子时隙聚合(slot/sub-slot aggregation)、跨时隙调度(closs-slotscheduling)、在随机接入过程的消息1或者消息3中携带数据。或者,调度方式可以不限上述方式,也可以是其他的调度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动态调度可以是基于DCI的调度进行数据传输的调度方式,即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到DCI时,根据DCI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配置准许类型1可以称为免调度准许的传输方式(grant free),配置准许类型1可以基于RRC信令配置的调度信息进行数据传输,可以不用DCI指示。
其中,配置准许类型2也可以称为免调度准许的传输方式,配置准许类型2可以用DCI进行激活或去激活。当DCI进行激活后,终端设备可以基于RRC信令配置的调度信息进行数据传输。
基于配置准许类型的数据传输,可以不用通过DCI调度,实现终端设备的快速数据传输,降低传输时延,可以用于传输时延要求较高的终端设备。
示例性的,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配置传输资源,当终端设备需要传输数据时,可以直接在网络设备配置的传输资源上进行数据传输,从而降低传输时延。
其中,半静态调度可以通过一个DCI调度多次传输,并通过DCI指示停止数据传输;或者半静态调度也可以预先定义传输次数,可以用于终端设备传输大包数据。终端设备基于半静态调度进行数据传输时,可以实现快速的大包数据传输,同时降低DCI的信令开销,降低传输时延。
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到DCI之后可以进行多次数据传输,并在接收到下一个DCI后停止数据传输;或者终端设备也可以根据DCI中携带的传输次数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时隙或子时隙聚合可以指一次数据传输可以占用一个或多个时隙,或者一次数据传输可以占用一个或多个子时隙。具体的,一次数据传输占用的时隙或子时隙的数目可以通过聚合因子指示,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高层信令指示或者物理层信令指示确定聚合因子。终端设备基于该时隙或子时隙聚合进行数据传输时,可以快速进行多次数据传输,降低DCI的信令开销,降低传输时延,适用于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终端设备。
示例性的,终端设备通过一个DCI,可以进行多个时隙或子时隙的数据传输,实现快速高效的多次数据传输,降低DCI开销,降低传输时延。
具体的,终端设备根据时隙或子时隙聚合进行数据传输时,多个时隙或子时隙的数据可以是不同冗余版本的相同数据,通过多次重复传输获取分集增益,降低码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多个时隙或子时隙的数据也可以是不同的数据,从而实现快速的大包数据传输,降低DCI开销,降低传输时延,提高数据传输的容量。
其中,跨时隙调度可以指DCI所在的时隙,与数据所在的时隙并不是同一时隙。终端设备基于该跨时隙调度,可以在当前时隙中没有传输资源时,预留后续时隙,提前做好收发数据的准备,降低传输时延。
其中,在随机接入过程的消息1或者消息3中携带数据可以指终端设备在发送RACH的随机接入前导序列时,可以在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传输数据,避免DCI的调度,或者也可以指终端设备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基于随机接入响应(random access response,RAR)的调度,在消息3中传输数据。终端设备通过在随机接入过程的消息1或消息3中携带数据,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发送,从而降低传输时延,提高传输效率。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反馈方式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配置方式:无需确认/非确认(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ment,ACK/NACK)反馈、码字级ACK/NACK反馈、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同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HARQ)、异步HARQ、自适应HARQ、非自适应HARQ。或者,反馈方式可以不限上述方式,也可以是其他的反馈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无需ACK/NACK反馈可以指终端设备在进行数据接收或发送后,不需要反馈ACK/NACK。基于该反馈方式,终端设备可以采用盲重传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无需网络设备反馈ACK/NACK,降低反馈开销,降低时延,提高通信质量。基于该反馈方式,网络设备可以采用盲重传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无需终端设备反馈ACK/NACK,降低反馈开销,降低时延,提高通信质量。
其中,码字级ACK/NACK反馈可以指反馈ACK/NACK的数据的粒度是码字。例如,可以在码字传输正确时反馈ACK,在码字传输错误时反馈NACK。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码字也可以称为一个传输块(transmission block,TB)。
其中,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可以指反馈ACK/NACK的数据的粒度是编码块组。其中,一个码字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编码块。终端设备可以将码字或传输块中的多个编码块分组,将分组后的编码块称为编码块组(code block group,CBG)。例如,以一个码字包括编码块组1和编码块组2为例,当编码块组1传输正确时反馈ACK,当编码块组1传输错误时反馈NACK,当编码块组2传输正确时反馈ACK,当编码块组2传输错误时反馈NACK。需要说明的是,CBG的最大个数可以为2,4,6,8等。
基于码字级ACK/NACK反馈和基于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相比,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可以实现更小粒度的反馈,由于一个TB被分为多个编码块(code block,CB),终端设备译码时可以知道每个CB是否正确传输。当采用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时,可以对每个CB进行ACK/NACK反馈,当某个TB译码失败时,终端设备可以只需对传输错误的CB进行重传,而不用重传整个TB,可以减少重传的冗余信息,提高资源利用率。
但是,由于采用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需要反馈较多的ACK/NACK,导致数据传输的反馈信令的开销较大,同样也会引起资源浪费。因此,数据传输的反馈方式可以采用基于TB反馈和基于CB反馈的折中方式:即将TB中的多个CB进行分组,将分组后的CB称为CBG,根据每一个CBG反馈对应的ACK/NACK,基于CBG进行重传。其中,可以将终端设备配置分为两类,一类是支持基于CBG的反馈,一类是不支持基于CBG的反馈。当只有配置了基于CBG传输的终端设备才可以基于CBG的反馈进行数据的重传,在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传冗余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反馈信令过大,避免资源浪费。
其中,由于HARQ协议在时域上分为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在频域上分为自适应(adaptive)和非自适应(non-adaptive),上述反馈方式还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同步混合HARQ、异步HARQ、自适应HARQ、非自适应HARQ。其中,异步/同步、自适应/非自适应用于指示前一次传输与重传之间的关系。
其中,在同步HARQ中,每个HARQ进程(HARQ process)的重传只能在前一次数据传输之后的固定时刻进行,即对于某一特定子帧或时隙等时间单元,只能使用某个特定的HARQ进程。基于同步HARQ,终端设备可以直接根据***帧号/子帧号/时隙号等时间单元编号推导出HARQ进程号,即HARQ进程可以直接从***帧号/子帧号中推导出来,无需显式地发送HARQ进程号。
其中,在异步HARQ中,针对同一HARQ进程,该HARQ进程在同一传输时间间隔只能处理一个TB。基于异步HARQ,重传可以发生在任一时刻/时间单元,即终端设备能够以任意顺序使用HARQ进程,提高重传调度的灵活性。
其中,自适应HARQ可以改变所使用的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资源、调制和编码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等,即重传与前一次传输的PRB和/或MCS等可以不同。
其中,非自适应HARQ中,重传需与前一次传输使用相同的PRB资源和MCS,该前一次传输可以为首次传输,也可以为前一次重传。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重传机制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配置方式:盲重传、码字级重传、编码块组级重传。或者,重传机制可以不限上述方式,也可以是其他的重传机制,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盲重传可以指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时,根据传输次数进行重传或重复发送。终端数设备基于盲重传进行数据传输时,可以降低传输时延,同时降低反馈开销,提高通信质量。
例如,终端设备在第一次发送数据时可以基于盲重传进行多次数据传输,而不需要接收HARQ,降低传输时延,降低反馈开销。
其中,码字级重传可以指数据重传的粒度是码字,例如,当码字传输正确时不用重传,当码字传输错误时重传整个码字。
其中,编码块组级重传可以指数据重传的粒度是编码块组。即以编码块组为粒度,仅对传输错误的编码块组进行重传。例如,以一个码字包括编码块组1和编码块组2为例,假设编码块组1对应ACK,编码块组2对应NACK,在进行重传时,可以仅对编码块组2进行重传。
基于上述码字级重传和编码块组级重传的分析,编码块组级重传可以实现更小粒度的重传,当某个TB的CBG译码失败时,终端设备可以只需对传输错误的CBG进行重传,而不用重传整个TB。可以减少重传的冗余信息,提高资源利用率。
还有一种方式是编码块级重传,但是,由于采用编码块级重传时,需要基于编码块对应的ACK/NACK,即需要反馈很多的ACK/NACK,导致上行信令的开销较大,同时引起资源浪费。因此,可以采用上述基于TB反馈和基于CB反馈的折中方案:将TB中的多个CB分组,根据分组后的每一个CBG反馈对应的ACK/NACK,基于CBG进行重传。其中,可以将终端设备配置为只有配置了基于CBG重传的终端设备才可以基于CBG进行重传,在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传冗余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反馈信令过大,避免资源浪费。
可选的,如图9所示,CSI测量反馈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配置方式:FDD CSI测量反馈、TDD CSI测量、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signal,CSI-RS)配置、反馈配置。
其中,FDD CSI测量反馈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周期性CSI测量反馈、非周期性CSI测量反馈、半持续性CSI测量反馈。或者,FDD CSI测量反馈可以不限上述方式,比如协议38.331中的CSI测量反馈配置等,也可以是其他的FDD 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TDD CSI测量可以包括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发送。
其中,CSI-RS配置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时频资源密度、天线端口/波束数、用于测量信道的CSI-RS资源、用于测量干扰的CSI-RS资源、用于波束跟踪(tracking)的CSI-RS资源。具体的,时频资源密度可以包括稀疏和密集等;天线端口/波束数可以包括4、8和16、32、64等。或者,CSI-RS配置可以不限上述描述,比如协议38.331中的CSI-RS配置等,也可以是其他的CSI-RS配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反馈配置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频域粒度、反馈量和码本等。具体的,频域粒度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子带CSI测量反馈和全带CSI测量反馈等,子带CSI测量反馈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子带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ion,PMI)和子带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等,全带CSI测量反馈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全带PMI和全带CQI等;反馈量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CQI、PMI、CSI-RS资源标识(CSI-RS resource indicato,CRI)、层指示(layer indicator,LI)、秩指示(rankindication,RI),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L1-RSRP),波束标识等。码本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类型1单面板码本、类型1多面板码本、类型2码本、波束赋形等。具体的,类型1单面板码本可以为波束选择的码本;类型1多面板码本可以为在类型1单面板码本的基础上,反馈面板间相位信息;类型2码本可以为波束合并的码本,波束赋形可以为端口合并的码本。或者,反馈配置可以不限上述描述,比如协议38.331中的CSI测量反馈配置等,也可以是其他的反馈配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如图10所示,功率控制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配置方式:开环功控、闭环功控、功率余量上报(power headroom report,PHR)。或者,功率控制可以不限上述描述,比如协议38.331中的CSI测量反馈配置等,也可以是其他的功率控制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在开环功控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自身的测量进行功率控制,而不用根据接收设备的反馈信息进行功率控制。终端设备采用开环功控进行功率控制,操作简单,无需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间的信令交互,降低信令开销。
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自己决定发射功率的大小,无需网络设备的任何输入;终端设备的功率控制的输入来自于终端设备内部。例如,以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的功率控制采用开环功控为例,功控参考的输入可以是前导序列初始被接收目标功率(preamble initial received target power)和路损(pathloss),其中,前导序列初始被接收目标功率可以是通信协议预先规定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配置给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网络设备发送的参考信号确定路损。
其中,在闭环功控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接收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外环功控确定内环功控用到的目标SIR值,并基于内环功控,根据接收到的SIR值和目标SIR值调整发射功率。其中,SIR(signal interferenceratio)为联合检测后,解码之前的信干比,该信干比可以是信号的能量与干扰能量和加性噪声能量的和的比值,干扰能量可以为同频干扰,多径干扰。
例如,终端设备可以用MAC上报的误块率与允许的误块率进行比较,如果MAC上报的误块率大于允许的误块率,则可以将目标SIR值上调第一预设步长,反之下调第一预设步长,该第一预设步长可以为一个步长。当终端设备接收到的SIR值大于目标SIR值,终端设备可以通知对等层将空口上的发射功率下调第二预设步长,如果相反,则上调第二预设步长,该第二预设步长可以为一个步长。
基于上述闭环功控,终端设备基于网络设备的反馈量进行功控,可以更准确,更合理考虑信号的接收性能,在可以更好的满足功率需求的同时,可以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更好的克服干扰。
其中,在PHR中,功率余量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完成当前数据传输后的剩余功率。终端设备可以通过MAC控制单元(MAC control element,MAC CE)进行PHR上报。
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在路损变化值超过预设门限时触发PHR上报,或者可以在定时器超期时触发PHR上报。例如,网络设备可以指示终端设备根据参考信号计算终端设备天线端口处的路损值,并指示终端设备在路损变化值超过预设门限时进行PHR上报。或者,网络设备也可以通过RRC信令为终端设备配置定时器,并指示终端设备在定时器超期时触发PHR上报。
示例性的,以传输PUSCH为例,功率余量=终端设备的最大传输功率-PUSCH的传输功率=Pmax-PPUSCH
基于上述PHR上报,网络设备可以知道终端设备当前的功率水平以及数据传输能力,如果功率余量为正,可以表明终端设备在最大传输功率下,还可以传输更多数据;如果功率余量为负,可以表明终端设备的传输已经超过了允许的最大传输功率。同时,因为当终端设备使用的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越多时,终端设备需要的传输功率越大,但是不能超过通信协议中终端设备对应的允许最大功率,所以即使终端设备没有很大的功率余量值,也不能占用更多的RB,所以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上报的功率余量估计终端设备在特定的上行子帧/时隙等时间单元使用的带宽。
基于上述功率控制,针对下行,可以抑制小区间的干扰,提高组网性能。通过为不同的物理信道分配不同功率,开环方式,可以控制网络设备下行各个子载波上的发射功率。下行参考信号主要以恒定功率发射。PDSCH主要目的是补偿路损和慢衰落,根据终端设备反馈的信道质量信息(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CQI)调整功率,闭环方式,网络设备通过保存CQI和发射功率表,可以达到一定的信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ratio,SINR)目标。针对上行,终端设备可以考虑QoS和节电,克服干扰,同时根据参考信号强度完成路损测量,以及确定要补偿的路径损耗。
可选的,波束赋形(beamforming)技术可以指通过调整多天线的幅度和相位,赋予天线辐射图特定的形状和方向,使无线信号能量集中于更窄的波束上,来增强覆盖范围和减少干扰。网络设备可以采用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以使网络设备形成的波束更窄、增益更高。当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都采用了波束,则可以通过波束管理(beammanagement)机制使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波束对准(beam alignment),从而实现通信。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波束(beam),可以是指由至少一个天线端口所发射或者接收数据进行幅度和/或相位的加权来构成波束,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例如调整天线单元的相关参数来构成波束。所述波束可以包括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所述发射波束是指信号经天线发射出去后在空间不同方向上形成的信号强度的分布。所述接收波束是指从天线上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在空间不同方向上的信号强度分布。
接收端的信号处理,可以通过对多天线阵元接收到的各路信号进行加权合成,形成所需的理想信号。从天线方向图(pattern)视角来看,这样做相当于形成了规定指向上的波束。例如,将原来全方位的接收方向图转换成了有零点、有最大指向的波瓣方向图。同样原理也适用用于发射端。对天线阵元馈电进行幅度和相位调整,可形成所需形状的方向图。
由于采用了多组天线,从发射端到接收端无线信号对应同一条空间流(spatialstreams),是通过多条路径传输的。在接收端采用一定的算法对多个天线收到信号进行处理,就可以明显改善接收端的信噪比。即使在接收端较远时,也能获得较好的信号质量。
一个通信装置(比如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可能会配置多天线面板的大规模阵列结构,不同的天线面板会形成多个波束用于发送信号,因此发送信号的不同波束的信道特征不一样。在不同的波束下网络设备可能会用相同的天线端口号发送信号,而且网络设备可能会针对不同的波束发送不同的波束信号。
例如图11a和图11b示出了一个网络设备包括4个天线面板形成波束的示意图。图11a中,四个天线面板中的每个天线面板独立形成一个或多个波束,如1101a、1102a、1103a、1104a,每个天线面板形成的波束不同,四个不同的波束发送信号的天线端口可能是非QCL的。图11b中,四个天线面板一起形成波束,如1101b,但是由于对四个天线面板形成的波束进行了不同的预编码使得各波束的方向性不同,此时发送信号的天线端口也有可能是非QCL的。非QCL是指信号的天线端口经历的信道的大尺度特性不同。其中,大尺度特性可以是时延扩展、多普勒扩展、多普勒频移、平均信道增益和平均时延、接收到达角(angle ofarival,AOA)、到达角扩展(angle of arival spread,AAS)、发射离开角(angle ofdeparture,AOD)、离开角扩展(angle of departure spread,ADS)和空间相关性(spatialcorrelation)等中的一项或多项)。
可选的,如图11c所示,波束管理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配置方式:波束扫描(beam sweeping)、波束跟踪(beam tracking)、波束恢复(beam recovery)、数据传输下的波束管理、初始接入的波束管理。或者,波束管理可以不限上述描述,比如协议38.331中的波束管理方式等,也可以是其他的波束管理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波束扫描可以包括宽波束扫描和窄波束扫描等。在波束扫描中,发送设备可以进行发送波束扫描,接收设备可以进行接收波束扫描。如果发送设备有多天线,多天线可以形成多波束,此时发送设备可以进行波束扫描。如果接收设备有多天线,多天线可以形成多波束,此时接收设备可以进行波束扫描。
示例性的,以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为例,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可以采用下述方式一或方式二所示方法进行波束扫描。
方式一: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轮流进行波束扫描。
具体的,如图12所示,网络设备可以先进行宽波束扫描,在网络设备波束扫描时,终端设备可以固定波束方向或者全向接收。当终端设备确定较优的网络设备侧宽波束1201时,可以向网络设备上报终端设备确定的宽波束1201,如图13所示,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上报的宽波束进行细波束扫描。当终端设备确定较优的网络设备侧细波束1301时,可以向网络设备上报终端设备确定的细波束1301,如图14所示,网络设备可以用终端设备上报的细波束1301向终端设备发送信号,终端设备也可以使用波束1302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信号,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重复用该细波束向终端设备发送信号,便于终端设备进行波束扫描。
方式二: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进行联合波束扫描。
具体的,如图15所示,网络设备可以用波束发送信号,终端设备可以用波束接收信号,并找到最优的发送波束-接收波束的波束对,如发送波束1501-接收波束1502的波束对。
其中,在波束跟踪中,当发送设备和/或接收设备移动时,发送设备可以进行波束测量和上报,用于确定当前通信较优的波束,即随着运动进行波束跟踪。
其中,在波束恢复中,当原本互相对准的网络设备侧波束和终端设备侧波束之间被障碍物(如人体、车辆等)挡住时,可以重新寻找新的在某条反射径上可以互相对准的一对波束,保证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可以继续进行通信。
具体的,可以采用下述步骤1至步骤4进行波束恢复。
步骤1、新波束识别(new beam identification)。
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一直维护一个备份的波束对,如果发生波束失败,可以将该备份波束的编号上报给网络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1可以独立于下述步骤2至步骤4。
步骤2、波束失败检测(beam failure detection)。
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监视控制信道质量,如果连续低于某个预设门限,且持续预设时间,则认为发生波束失败,进入步骤3。
其中,预设时间可以为网络设备预先配置给终端设备的。
例如,假设误码率(block error rate,BLER)>0.1,且持续了预设时间,可以认为发生波束失败。
步骤3、波束失败恢复请求(beam failure recovery request)。
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channel,PRACH)通知网络设备发生波束失败,并且通过PRACH将步骤1中维护的备份波束的编号上报给网络设备,然后把终端设备的波束切换到该备份波束上,并等待网络设备响应。进入步骤4。
步骤4、波束失败恢复响应(beam failure recovery response)。
具体的,网络设备收到波束失败恢复请求以后,可以把自己的波束切换到终端设备上报的备份波束上,并在该备份波束上发一个响应。当终端设备接收到该响应后,完成波束失败的恢复,否则进入链路恢复(link recovery)。
基于上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可以包括如上至少一种配置参数。
示例性的,以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为数据传输,数据传输包括调度方式,且该调度方式的第一参数域用于指示配置准许类型1为例,该配置准许类型1可以包括至少一种配置参数组合。
具体的,当调度方式为配置准许类型1时,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配置准许类型1的配置参数,其中,配置参数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频率跳频(frequencyhopping)、解调参考信号配置(cg-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 configuration,cg-DMRS-configuration)、MCS表格(mcs-table)、是否在PUSCH上传输上行控制信息、资源分配方式(resource allocation)、资源块组大小、使用的功率控制环(power control loop touse)、PUSCH的功控参数、是否使能转换预编码、HARQ进程数、重复次数、重复K次的冗余版本、周期、RRC配置上行准许参数等。或者,配置参数可以不限上述描述,比如协议38.331中的配置参数等,也可以是其他的配置参数,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频率跳频可以包括时隙内跳频(intra-slot)、时隙间跳频(inter-slot)等。
其中,MCS表格可以是支持256QAM的MCS表格,也可以是64QAM低码率的MCS表格,也可以是64QAM的MCS表格等。
其中,资源分配方式可以是采用如下一项或多项:类型0的资源分配方式、类型1的资源分配方式、或者类型0和类型1动态切换的资源分配方式等。比如资源分配方式可以是协议38.214中的资源分配方式,也可以是其他的资源分配方式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资源块组大小可以是采用配置1的资源块组(resource block group,RBG)大小,也可以是采用配置2的RBG大小等。其中,一个RBG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不同配置方式下对应的RBG大小不同。比如表1中所示,可以根据带宽部分大小确定RBG大小。其中,RBG大小包括配置1的RBG大小和配置2的RBG大小。
表1
Figure BDA0002754588020000301
Figure BDA0002754588020000311
其中,RRC配置上行准许参数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时域偏移、时域分配、频域分配、天线端口、DMRS序列初始化、预编码以及层数、SRS资源标识、MCS和传输块大小(transport block size,TBS)、频域跳频偏移、路损参考标识、PUSCH重复类型指示等。
可选的,上述配置参数的一种可选选项组合为配置许可类型1的配置1,上述配置参数的另一种可选选项组合为配置许可类型1的配置2,其中,配置许可类型1的配置1和配置2中至少有一个参数不同,和/或,至少有一个参数的取值不同。
具体的,以配置许可类型1包括配置1和配置2,且终端设备当前使用配置1进行数据传输为例,当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确定终端设备需使用配置2进行数据传输时,网络设备可以将配置2的标识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根据配置2的标识,从配置1的配置参数更新为配置2的配置参数。当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确定终端设备需重新使用配置1进行数据传输时,网络设备可以将配置1的标识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根据配置1的标识,从配置2的配置参数更新为配置1的配置参数。从而避免信令开销过大,避免RRC重配,避免配置许可类型1的配置时延较大。
又一种示例中,以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为功率控制,且该功率控制的第一参数域用于指示闭环功控为例,该闭环功控可以包括至少一种配置参数。
具体的,当功率控制为闭环功控时,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功率控制的配置参数,其中,配置参数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是否使能功率控制累加、消息3的参数、对于上行免授权(grant-free)或SPS的PUSCH传输的P0值、路损参考的参考信号、是否保存两个PUSCH功率控制调整状态、是否使能差值MCS(delta MCS)。
其中,对于是否使能功率控制累加,如果使能,则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累加的方式使用传输功率控制(transmit power control,TPC)命令;如果不使能,则终端设备不会采用累加的方式使用TPC命令。
其中,路损参考的参考信号可以指用于进行PUSCH路损估计的参考信号,例如,可以是CSI-RS或者同步信号和物理广播信道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physicalbroadcast channel block,SSB)。
可选的,上述配置参数的一种可选选项组合为闭环功控的配置1,上述配置参数的另一种可选选项组合为闭环功控的配置2,其中,闭环功控的配置1和配置2中至少有一个参数不同,和/或,至少有一个参数的取值不同。
具体的,以闭环功控包括配置1和配置2,且终端设备当前使用配置1进行功率控制为例,当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的功控需求确定终端设备需使用配置2进行功率控制时,网络设备可以将配置2的标识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根据配置2的标识,从配置1的配置参数更新为配置2的配置参数。当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的功控需求确定终端设备需重新使用配置1进行功率控制时,网络设备可以将配置1的标识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根据配置1的标识,从配置2的配置参数更新为配置1的配置参数。从而避免信令开销过大,避免RRC重配,避免功率控制的配置时延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是以配置准许类型1的配置参数和闭环功控的配置参数进行举例说明,类似的,上述各个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的配置方式均可以采用上述方式进行配置和切换,不予赘述。
可选的,本申请中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可以是协议38.331中的RRC参数中的一项或多项,也可以是其他的配置参数,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基于上述图3所示的方法、图4所示的终端类型以及图5至图15所示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可以根据图4的相关描述确定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根据终端类型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以及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通信模式。可选的,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等告知终端的。本申请实施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对应至少一种通信模式,不同终端类型的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至少有一种不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
可选的,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等告知终端的。本申请实施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物理层功能参数包括第一参数域;第一参数域用于指示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
可选的,配置方式包括第二参数域,第二参数域包括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
具体的,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具有对应关系,也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具有对应关系,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具有对应关系,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具有对应关系。
如下实施例为一种物理层功能参数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可以根据终端类型定制化物理层功能参数,实现功能与终端匹配,最优满足各类设备需求,降低信令开销,降低物理层功能切换下的时延,可以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发明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具有对应关系。
如下实施例为一种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可以根据终端类型定制化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实现功能类型与终端匹配,最优满足各类设备需求,降低信令开销,降低物理层功能切换下的时延,可以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发明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的,对于不同的终端类型,终端类型对应的通信需求可能不同,导致终端设备可以不用支持上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中的至少一种,因此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适用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以满足不同终端类型的终端设备对通信的不同需求,同时降低信令开销。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
可选的,终端类型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等告知终端的。本申请实施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当终端设备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时,该终端设备可以不用支持波束管理,网络设备可以不用为该终端设备配置波束管理的相关参数。当终端设备始终进行小包传输或近距离传输时,该终端设备可以不用支持功率控制,网络设备可以不用为该终端设备配置功率控制的相关参数。
例如,当终端类型为URLLC时,URLLC的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可以包括数据传输、移动性、波束管理。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URLLC主要是小包业务传输,因此可以不进行功率控制,降低复杂度。另外URLLC主要是静止场景或固定路径的移动场景,信道状态相对稳定,因此也可以不进行CSI测量反馈,采用低速率传输,降低功耗,提高通信效率。另外,为了机械手臂等类型的URLLC场景下,可以进行波束管理实现波束对准,位置预测,提前准备数据传输,可以降低时延,满足业务的精准操作和时延的需求,提高通信效率。
当终端类型为IoT时,IoT的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可以包括数据传输。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IoT的应用场景主要是静止场景比如智能水表等,因此可以不进行移动性管理,可以不进行功率控制,降低复杂度。另外,也可以不进行CSI测量反馈,采用低速率传输,降低功耗,提高通信效率。
当终端类型为CPE时,CPE的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可以包括数据传输、CSI测量反馈。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CPE的应用场景主要是静止的大数据传输,因此可以采用高功耗模式,不需要进行功率控制,比如以最大功率发送。高速率传输,没有移动性,没有波束管理,降低复杂度,降低功耗,提高通信效率。
当终端类型为eMBB时,eMBB的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可以包括数据传输、移动性、CSI测量反馈、波束管理。
进一步的,对于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不同通信需求,为终端设备的各个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确定不同的配置方式。
如下实施例为一种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可以根据终端类型定制化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实现功能与终端匹配,最优满足各类设备需求,降低信令开销,降低物理层功能切换下的时延,可以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的配置方式。
可选的,终端类型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的配置方式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等告知终端的。本申请实施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以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为数据传输,数据传输包括图6所示的调度方式为例,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为终端设备的各个通信模式对应的调度方式确定相应的配置方式。本申请实施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下实施例为一种数据传输的调度方式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可以根据终端类型定制化数据传输的调度方式,实现功能与终端类型匹配,最优满足各类设备需求,降低信令开销,降低物理层功能切换下的时延,可以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发明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通信模式对应的数据传输的调度方式。
可选的,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调度方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等告知终端的。
例如,如下述表2所示,终端类型1的通信模式1可以对应调度方式A1,通信模式2可以对应调度方式A2,…,通信模式N可以对应调度方式An;终端类型2的通信模式1可以对应调度方式B1,通信模式2可以对应调度方式B2,…,通信模式N可以对应调度方式Bn;…;终端类型X的通信模式1可以对应调度方式X1,通信模式2可以对应调度方式X2,…,通信模式N可以对应调度方式Xn。
表2.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调度方式
终端类型 通信模式1 通信模式2 通信模式N
类型1 调度方式A1 调度方式A2 调度方式An
类型2 调度方式B1 调度方式B2 调度方式Bn
类型X 调度方式X1 调度方式X2 调度方式Xn
其中,终端类型1、终端类型2、…、终端类型X可以是上述终端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比如eMBB,URLLC,IoT,CPE,V2X,AR/VR等,不予限制。
其中,调度方式A1、调度方式A2、…、调度方式An;调度方式B1、调度方式B2、…、调度方式Bn;调度方式X1、调度方式X2、…、调度方式Xn均可以是上述调度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比如动态调度,配置准许类型调度,SPS调度,时隙或子时隙聚合,跨时隙调度,随机接入携带数据等,不予限制。
其中,An,Bn,…,Xn分别为正整数,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以终端类型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调度方式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调度方式2,其中,调度方式1可以为图6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调度方式2也可以为图6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且调度方式1与调度方式2中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不同,和/或,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不同。
例如,当终端类型为eMBB时,eMBB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第三通信模式可以包括SPS调度的调度方式。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URLLC时,URLLC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配置准许类型的调度方式,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URLLC的数据传输主要为小包低时延高可靠业务的传输,因此因此可以不进行动态调度,直接通过配置准许类型的调度方式进行传输,来包即可随时传,降低时延。采用时隙聚合可以进行多次重复传输,提高可靠性,同时降低反馈再重传下的时延。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IoT时,IoT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动态调度或配置准许类型的调度方式,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在随机接入过程的消息1或者消息3中携带数据的调度方式。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IoT主要是小包数据传输,而且是有规律的数据传输需求,因此,可以进行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可以实现快速的数据传输,降低传输时延,提高通信效率。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CPE时,CPE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和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跨时隙调度的调度方式。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CPE主要是静止场景下的大数据传输,因此可以采用高功耗模式,时刻都有数据传输,可以采用动态调度,跨时隙调度,时隙聚合等多个slot进行大包传输。可以提高通信效率。
可选的,可以为不同的调度方式配置相应的标识。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调度方式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调度方式2为例,可以将调度方式1的标识确定为A1,将调度方式2的标识确定为A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A进行调度方式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A发送调度方式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A进行调度方式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1,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调度方式1进行数据传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2,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调度方式2进行数据传输。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调度方式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调度方式2’为例,可以将调度方式1’的标识确定为B1,将调度方式2’的标识确定为B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调度方式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B发送调度方式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调度方式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1,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调度方式1’进行数据传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2,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调度方式2’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的调度方式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上行通信时采用的调度方式,也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下行通信时采用的调度方式,即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中可以包括上行调度方式和/或下行调度方式。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调度方式A1’和/或下行调度方式A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调度方式A2’和/或下行调度方式A2*,其中,上行调度方式A1’、下行调度方式A1*、上行调度方式A2’、下行调度方式A2*均可以为图6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调度方式B1’和/或下行调度方式B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调度方式B2’和/或下行调度方式B2*,其中,上行调度方式B1’、下行调度方式B1*、上行调度方式B2’、下行调度方式B2*均可以为图6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上述实施例,针对不同的终端类型设计通信模式的数据传输的不同的调度方式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终端类型的通信需求,适应不同终端类型的数据传输,降低信令开销,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提高通信效率。
示例性的,以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为数据传输,数据传输包括图7所示的反馈方式为例,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为终端设备的各个通信模式对应的反馈方式确定相应的配置方式。本申请实施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发明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下实施例为一种数据传输的反馈方式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可以根据终端类型定制化数据传输的反馈方式,实现功能与终端类型匹配,最优满足各类设备需求,降低信令开销,降低物理层功能切换下的时延,可以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通信模式对应的数据传输的反馈方式。
可选的,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反馈方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告知终端的。
例如,如下述表3所示,终端类型1的通信模式1可以对应反馈方式a1,通信模式2可以对应反馈方式a2,…,通信模式N可以对应反馈方式an;终端类型2的通信模式1可以对应反馈方式b1,通信模式2可以对应反馈方式b2,…,通信模式n可以对应反馈方式bn;…;终端类型X的通信模式1可以对应反馈方式x1,通信模式2可以对应反馈方式x2,…,通信模式n可以对应反馈方式xn。
表3.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调度方式
终端类型 通信模式1 通信模式2 通信模式N
类型1 反馈方式a1 反馈方式a2 反馈方式an
类型2 反馈方式b1 反馈方式b2 反馈方式bn
类型X 反馈方式x1 反馈方式x2 反馈方式xn
其中,终端类型1、终端类型2、…、终端类型X可以是上述终端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比如eMBB,URLLC,IoT,CPE,V2X,AR/VR等,不予限制。
其中,反馈方式a1、反馈方式a2、…、反馈方式an;反馈方式b1、反馈方式b2、…、反馈方式bn;反馈方式x1、反馈方式x2、…、反馈方式xn均可以是上述HARQ反馈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比如不反馈ACK/NACK,码字级ACK/NACK反馈,CBG级ACK/NACK反馈,同步HARQ,异步HARQ,自适应HARQ,非自适应HARQ等,不予限制。
其中,an,bn,…,xn分别为正整数,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以终端类型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反馈方式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反馈方式2,其中,反馈方式1可以为图7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反馈方式2也可以为图7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且反馈方式1与反馈方式2中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不同,和/或,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不同。
例如,当终端类型为eMBB时,eMBB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码字级ACK/NACK反馈和/或异步HARQ的反馈方式,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和/或异步HARQ的反馈方式。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URLLC时,URLLC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无需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URLLC的数据传输主要是小包的低时延高可靠的业务传输,因此可以不进行ACK/NACK反馈,直接多次重传,降低通信时延,满足低时延高可靠的需求。另外,也采用多次重复传输,提高可靠性,同时降低反馈之后再重传方式的时延。另外,小包传输下也可以进行基于码字级的反馈,降低实现复杂度,提高通信效率。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IoT时,IoT的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无需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IoT主要是小包,而且是有规律的业务类型的数据的传输,因此可以不反馈ack/nack,降低反馈开销,降低时延,降低实现复杂度,提高通信效率。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CPE时,CPE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CPE主要是静止场景下的大数据传输,因此可以采用CBG的反馈方式,可以避免冗余正确的CBG重复传输,提高传输效率。另外第一通信模式中的码字级反馈方式也可以适用于能力较弱的终端类型,降低芯片成本。
可选的,可以为不同的反馈方式配置相应的标识。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反馈方式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反馈方式2为例,可以将反馈方式1的标识确定为a1,将反馈方式2的标识确定为a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A进行反馈方式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A发送反馈方式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A进行反馈方式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1,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反馈方式1进行数据传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2,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反馈方式2进行数据传输。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反馈方式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反馈方式2’为例,可以将反馈方式1’的标识确定为b1,将反馈方式2’的标识确定为b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反馈方式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B发送反馈方式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反馈方式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1,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反馈方式1’进行数据传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2,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反馈方式2’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的反馈方式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上行通信时采用的反馈方式,也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下行通信时采用的反馈方式,即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中可以包括上行反馈方式和/或下行反馈方式。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反馈方式a1’和/或下行反馈方式a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反馈方式a2’和/或下行反馈方式a2*,其中,上行反馈方式a1’、下行反馈方式a1*、上行反馈方式a2’、下行反馈方式a2*均可以为图7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反馈方式b1’和/或下行反馈方式b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反馈方式b2’和/或下行反馈方式b2*,其中,上行反馈方式b1’、下行反馈方式b1*、上行反馈方式b2’、下行反馈方式b2*均可以为图7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上述实施例,针对不同的终端类型设计通信模式的数据传输的不同的反馈方式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终端类型的通信需求,适应不同终端类型的数据传输,降低信令开销,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提高通信效率。
示例性的,以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为数据传输,数据传输包括图8所示的重传机制为例,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为终端设备的各个通信模式对应的重传机制确定相应的配置方式。本申请实施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发明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下实施例为一种数据传输的重传机制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可以根据终端类型定制化数据传输的重传机制,实现功能与终端类型匹配,最优满足各类设备需求,降低信令开销,降低物理层功能切换下的时延,可以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通信模式对应的数据传输的重传机制。
可选的,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重传机制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告知终端的。
例如,如下述表4所示,终端类型1的通信模式1可以对应重传机制aR1,通信模式2可以对应重传机制aR2,…,通信模式n可以对应重传机制aRn;终端类型2的通信模式1可以对应重传机制bR1,通信模式2可以对应重传机制bR2,…,通信模式N可以对应重传机制bRn;…;终端类型X的通信模式1可以对应重传机制xR1,通信模式2可以对应重传机制xR2,…,通信模式n可以对应重传机制xRn。
表4.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重传机制
Figure BDA0002754588020000381
Figure BDA0002754588020000391
其中,终端类型1、终端类型2、…、终端类型X可以是上述终端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比如eMBB,URLLC,IoT,CPE,V2X,AR/VR等,不予限制。
其中,重传机制aR1、重传机制aR2、…、重传机制aRn,重传机制bR1、重传机制bR2、…、重传机制bRn,重传机制xR1、重传机制xR2、…、重传机制xRn可以是如上介绍的重传机制中的至少一种,比如盲重传,码字级重传,CBG级重传等。
其中,aRn,bRn,…,xRn分别为正整数,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以终端类型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重传机制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重传机制2,其中,重传机制1可以为图8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重传机制2也可以为图8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且重传机制1与重传机制2中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不同,和/或,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不同。例如,当终端类型为eMBB时,eMBB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编码块组级重传的重传机制。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URLLC时,URLLC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盲重传的重传机制,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URLLC主要是小包传输,且需要满足低时延高可靠的要求,因此可以不进行ACK/NACK反馈,直接多次重传,即盲重传的重传机制,可以降低反馈开销,降低传输时延,满足低时延需求。另外,采用多次重复传输,可以提高可靠性,同时降低反馈之后再重传下的时延。另外,小包下也可以进行基于码字级的重传,无需CBG级重传,可以降低反馈,提高通信效率。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IoT时,IoT的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盲重传的重传机制。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IoT主要是小包,而且是有规律的业务类型的数据的传输,因此可以不反馈ack/nack,即采用盲重传的重传机制,可以降低反馈开销,降低时延,降低实现复杂度,提高通信效率。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CPE时,CPE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编码块组级重传的重传机制。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CPE主要是静止场景下的大数据传输,因此可以采用CBG级重传的重传机制,可以避免冗余正确的CBG重复传输,提高传输效率。另外,第一通信模式中的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可以适用于能力较弱的终端类型,降低芯片成本。
可选的,数据传输的反馈方式可以是与数据传输的重传机制对应的,两者之间可以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告知终端的。
可选的,可以为不同的重传机制配置相应的标识。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重传机制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重传机制2为例,可以将重传机制1的标识确定为aR1,将重传机制2的标识确定为aR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A进行重传机制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A发送重传机制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AR进行重传机制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R1,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重传机制1进行数据传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R2,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重传机制2进行数据传输。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重传机制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重传机制2’为例,可以将重传机制1’的标识确定为bR1,将重传机制2’的标识确定为bR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重传机制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B发送重传机制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重传机制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R1,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重传机制1’进行数据传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R2,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重传机制2’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的重传机制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上行通信时采用的重传机制,也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下行通信时采用的重传机制,即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中可以包括上行重传机制和/或下行重传机制。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重传机制aR1’和/或下行重传机制aR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重传机制aR2’和/或下行重传机制aR2*,其中,上行重传机制aR1’、下行重传机制aR1*、上行重传机制aR2’、下行重传机制aR2*均可以为图8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重传机制bR1’和/或下行重传机制bR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重传机制bR2’和/或下行重传机制bR2*,其中,上行重传机制bR1’、下行重传机制bR1*、上行重传机制bR2’、下行重传机制bR2*均可以为图8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上述实施例,针对不同的终端类型设计通信模式的数据传输的不同的重传机制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终端类型的通信需求,适应不同终端类型的数据传输,降低信令开销,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提高通信效率。
可选的,针对一种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可以将该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的一种或多种配置方式联合设计。比如,一个通信模式可以对应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的一种或多种配置方式。如下以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为数据传输进行举例,其中,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可以包括调度方式,反馈方式,重传方式,和其他数据传输的参数中一项或多项。
如下实施例为一种数据传输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可以根据终端类型定制化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实现数据传输功能与终端类型匹配,最优满足各类设备需求,降低信令开销,降低物理层功能切换下的时延,可以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通信模式对应的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
可选的,终端类型与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告知终端的。
例如,参照表5,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可以为下述表5中的至少一行或至少一列。
表5.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
Figure BDA0002754588020000411
其中,终端类型1、终端类型2、…、终端类型X可以是上述终端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比如eMBB,URLLC,IoT,CPE,V2X,AR/VR等,不予限制。
其中,调度方式A1~调度方式An,调度方式B1~调度方式Bn,调度方式X1~调度方式Xn可以是如上介绍的调度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比如动态调度,配置准许类型调度,SPS调度,时隙或子时隙聚合,跨时隙调度,随机接入携带数据等。
其中,An,Bn,…,Xn分别为正整数,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反馈方式a1~反馈方式an,反馈方式b1~反馈方式bn,反馈方式x1~反馈方式xn可以是如上介绍的HARQ反馈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比如不反馈ACK/NACK,码字级ACK/NACK反馈,CBG级ACK/NACK反馈,同步HARQ,异步HARQ,自适应HARQ,非自适应HARQ等。
其中,an,bn,…,xn分别为正整数,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重传机制aR1~重传机制aRn,重传机制bR1~重传机制bRn,重传机制xR1~重传机制xRn可以是如上介绍的重传机制中的至少一种,比如盲重传,码字级重传,CBG级重传等。
其中,aRn,bRn,…,xRn分别为正整数,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以终端类型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调度方式1,反馈方式1,重传机制1中至少两项,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调度方式2,反馈方式2,重传机制2中至少两项,其中,调度机制1可以为图6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调度机制2也可以为图6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反馈方式1可以为图7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反馈方式2也可以为图7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重传机制1可以为图8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重传机制2也可以为图8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且调度方式1与调度方式2中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不同,和/或,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不同;和/或,反馈方式1与反馈方式2中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不同,和/或,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不同;和/或,重传机制1与重传机制2中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不同,和/或,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不同。例如,当终端类型为eMBB时,eMBB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编码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编码块组级重传的重传机制。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URLLC时,URLLC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配置准许类型的调度方式,无需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盲重传的重传机制,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URLLC的数据传输主要为小包低时延高可靠业务的传输,因此因此可以不进行动态调度,直接通过配置准许类型的调度方式进行传输,来包即可随时传,降低时延。采用时隙聚合可以进行多次重复传输,提高可靠性,同时降低反馈再重传下的时延。且需要满足低时延高可靠的要求,因此可以不进行ACK/NACK反馈,直接多次重传,即盲重传的重传机制,可以降低反馈开销,降低传输时延,满足低时延需求。另外,采用多次重复传输,可以提高可靠性,同时降低反馈之后再重传下的时延。另外,小包下也可以进行基于码字级的重传,无需CBG级重传,可以降低反馈,提高通信效率。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IoT时,IoT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动态调度或配置准许类型的调度方式,无需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盲重传的重传机制,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在随机接入过程的消息1或者消息3中携带数据的调度方式,无需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盲重传的重传机制。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IoT主要是小包,而且是有规律的业务类型的数据的传输,因此,可以进行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可以实现快速的数据传输,降低传输时延,提高通信效率。另外,可以不反馈ACK/NACK,即采用盲重传的重传机制,可以降低反馈开销,降低时延,降低实现复杂度,提高通信效率。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CPE时,CPE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和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跨时隙调度的调度方式,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编码块组级重传的重传机制。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CPE主要是静止场景下的大数据传输,因此可以采用高功耗模式,时刻都有数据传输,可以采用动态调度,跨时隙调度,时隙聚合等多个slot进行大包传输。可以提高通信效率。另外可以采用CBG级重传的重传机制,可以避免冗余正确的CBG重复传输,提高传输效率。另外,第一通信模式中的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可以适用于能力较弱的终端类型,降低芯片成本。
可选的,数据传输的反馈方式可以是与数据传输的重传机制对应的,两者之间可以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告知终端的。
可选的,可以为不同的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配置相应的标识。其中,一个数据传输的标识可以对应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中的一项或多项。比如一个配置标识可以对应数据传输的调度方式,反馈方式,重传机制中的至少两项。可以降低数据传输的功能切换时的配置开销。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调度方式1,反馈方式1,重传机制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调度方式2,反馈方式2,重传机制2为例,可以将第一通信模式的数据传输的标识确定为aDT1,将第一通信模式的数据传输的标识确定为aDT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A进行数据传输的功能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A发送数据传输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A进行数据传输的功能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DT1,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调度方式1,反馈方式1,重传机制1进行数据传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DT2,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调度方式2,反馈方式2,重传机制2进行数据传输。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调度方式1’,反馈方式1’,重传机制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调度方式2’,反馈方式2’,重传机制2’为例,可以将第一通信模式的数据传输的标识确定为bDT1,将第二通信模式的数据传输的标识确定为bDT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数据传输的功能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B发送数据传输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数据传输的功能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DT1,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调度方式1’,反馈方式1’,重传机制1’进行数据传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DT2,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调度方式2’,反馈方式2’,重传机制2’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上行通信时采用的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也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下行通信时采用的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即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中可以包括上行数据传输和/或下行数据传输。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调度方式A1’和/或下行调度方式A1*,上行反馈方式a1’和/或下行反馈方式a1*,上行重传机制aR1’和/或下行重传机制aR1*中一项或多项,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调度方式A2’和/或下行调度方式A2*,上行反馈方式a2’和/或下行反馈方式a2*,上行重传机制aR2’和/或下行重传机制aR2*,其中,上行调度方式A1’、下行调度方式A1*、上行调度方式A2’、下行调度方式A2*均可以为图6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行反馈方式a1’、下行反馈方式a1*、上行反馈方式a2’、下行反馈方式a2*均可以为图7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行重传机制aR1’、下行重传机制aR1*、上行重传机制aR2’、下行重传机制aR2*均可以为图8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调度方式B1’和/或下行调度方式B1*,上行反馈方式b1’和/或下行反馈方式b1*,上行重传机制bR1’和/或下行重传机制bR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调度方式B2’和/或下行调度方式B2*,上行反馈方式b2’和/或下行反馈方式b2*,上行重传机制bR2’和/或下行重传机制bR2*,其中,上行调度方式B1’、下行调度方式B1*、上行调度方式B2’、下行调度方式B2*均可以为图6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行反馈方式b1’、下行反馈方式b1*、上行反馈方式b2’、下行反馈方式b2*均可以为图7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行重传机制bR1’、下行重传机制bR1*、上行重传机制bR2’、下行重传机制bR2*均可以为图8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上述实施例,针对不同的终端类型设计通信模式的数据传输的不同的配置方式,并且数据传输的多种配置方式联合作为一个配置标识,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终端类型的通信需求,适应不同终端类型的数据传输,降低信令开销,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提高通信效率。示例性的,以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为图9所示的CSI测量反馈为例,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为终端设备的各个通信模式对应的CSI测量反馈确定相应的配置方式。
本申请实施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下实施例为一种CSI测量反馈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可以根据终端类型定制化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实现CSI测量反馈功能与终端匹配,最优满足各类设备需求,降低信令开销,降低物理层功能切换下的时延,可以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发明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通信模式对应的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
可选的,终端类型与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告知终端的。
例如,参照表6,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下表中的至少一行或至少一列。
表6.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
Figure BDA0002754588020000441
其中,终端类型1、终端类型2、…、终端类型X可以是上述终端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比如eMBB,URLLC,IoT,CPE,V2X,AR/VR等,不予限制。
其中,CSI测量反馈方式AC1~CSI测量反馈方式ACn,CSI测量反馈方式BC1~CSI测量反馈方式BCn,CSI测量反馈方式XC1~CSI测量反馈方式XCn可以是如上介绍的CSI测量反馈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比如周期性反馈,非周期性反馈,半持续性反馈,子带反馈,全带反馈等。
其中,ACn,BCn,…,XCn分别为正整数,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以终端类型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CSI测量反馈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CSI测量反馈2,其中,CSI测量反馈1可以为图9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CSI测量反馈2也可以为图9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且CSI测量反馈1与CSI测量反馈2中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不同,和/或,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不同。
例如,当终端类型为eMBB时,eMBB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周期性CSI测量反馈和/或天线端口为16、32,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非周期性CSI测量反馈,第三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半持续性CSI测量反馈。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URLLC时,URLLC的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周期性CSI测量反馈和/或天线端口为4、8。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URLLC主要是工厂场景,终端设备的移动路线可知或者可预测。所以信道环境相对稳定,因此可以不进行CSI测量反馈,降低功耗。另外针对有些终端也可以进行周期性测量,一段时间测量一次,路线已知或可预测,获得信道信息的同时,最小功耗,提高通信效率。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IoT时,IoT的通信模式可以包括非周期性CSI测量反馈。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IoT主要是静止场景比如智能水表等,可以不进行CSI测量反馈。高速场景下的可以进行非周期CSI测量反馈,触发反馈,降低功耗,提高通信效率。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CPE时,CPE的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周期性CSI测量反馈。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CPE主要是静止场景下的大数据传输,没有移动性,因此可以进行周期性测量,一段时间测量一次,获得信道信息的同时,最小功耗,提高通信效率。
可选的,可以为不同的CSI测量反馈配置相应的标识。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CSI测量反馈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CSI测量反馈2为例,可以将CSI测量反馈1的标识确定为AC1,将CSI测量反馈2的标识确定为AC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A进行CSI测量反馈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A发送CSI测量反馈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AC进行CSI测量反馈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C1,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CSI测量反馈1进行数据传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C2,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CSI测量反馈2进行数据传输。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CSI测量反馈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CSI测量反馈2为例,可以将CSI测量反馈1的标识确定为BC1,将CSI测量反馈2的标识确定为BC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CSI测量反馈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B发送CSI测量反馈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CSI测量反馈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C1,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CSI测量反馈1进行数据传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C2,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CSI测量反馈2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的CSI测量反馈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上行通信时采用的CSI测量反馈,也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下行通信时采用的CSI测量反馈,即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中可以包括上行CSI测量反馈和/或下行CSI测量反馈。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CSI测量反馈AC1’和/或下行CSI测量反馈AC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CSI测量反馈AC2’和/或下行CSI测量反馈AC2*,其中,上行CSI测量反馈AC1’、下行CSI测量反馈AC1*、上行CSI测量反馈AC2’、下行CSI测量反馈AC2*均可以为图9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CSI测量反馈BC1’和/或下行CSI测量反馈BC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CSI测量反馈BC2’和/或下行CSI测量反馈BC2*,其中,上行CSI测量反馈BC1’、下行CSI测量反馈BC1*、上行CSI测量反馈BC2’、下行CSI测量反馈BC2*均可以为图9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上述实施例,针对不同的终端类型设计通信模式的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终端类型的通信需求,适应不同终端类型的数据传输,降低信令开销,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提高通信效率。
示例性的,以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为图10所示的功率控制为例,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为终端设备的各个通信模式对应的功率控制确定相应的配置方式。
本申请实施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发明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下实施例为一种功率控制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可以根据终端类型定制化功率控制的配置方式,实现功率控制功能与终端匹配,最优满足各类设备需求,降低信令开销,降低物理层功能切换下的时延,可以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发明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通信模式对应的功率控制的配置方式。
可选的,终端类型与功率控制的配置方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告知终端的。
例如,参照表7,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功率控制的配置方式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下表7中的至少一行或至少一列。
表7.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功率控制的配置方式
终端类型 通信模式1 通信模式2 通信模式N
类型1 功率控制方式AP1 功率控制方式AP2 功率控制方式APn
类型2 功率控制方式BP1 功率控制方式BP2 功率控制方式BPn
类型X 功率控制方式XP1 功率控制方式XP2 功率控制方式XPn
其中,终端类型1、终端类型2、…、终端类型X可以是上述终端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比如eMBB,URLLC,IoT,CPE,V2X,AR/VR等,不予限制。
其中,功率控制方式AP1~功率控制方式APn,功率控制方式BP1~功率控制方式BPn,功率控制方式XP1~功率控制方式XPn可以是如上介绍的功率控制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比如开环功率控制,闭环功率控制,闭环内环的功率控制,闭环外环的功率控制,PHR上报的功率控制等。
其中,功率控制方式AP1也可以简称为功率控制AP1。AP1仅是一个举例,其他取值类似,具体的,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APn,BPn,…,XPn分别为正整数,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其中,以终端类型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功率控制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功率控制2,其中,功率控制1可以为图10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功率控制2也可以为图10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且功率控制1与功率控制2中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不同,和/或,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不同。
例如,当终端类型为eMBB时,eMBB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开环功控,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闭环功控,第三通信模式可以包括PHR上报和闭环功控。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URLLC时,URLLC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开环功控,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闭环功控。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URLLC主要是工厂场景,终端设备的移动路线可知或者可预测。所以信道环境相对稳定,因此可以进行开环功控,降低功耗,降低复杂度。另外针对有些终端也可以进行闭环功控,降低功耗的同时,提高通信效率。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IoT时,IoT的通信模式可以包括开环功控。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IoT主要是静止场景比如智能水表等,因此可以进行开环功控,降低复杂度,降低功耗,提高通信效率。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CPE时,CPE的通信模式可以包括闭环功控。
通过上述设计,因为CPE主要是静止场景下的大数据传输,没有移动性,因此可以进行闭环功控,降低功耗的同时,提高通信效率。
可选的,可以为不同的功率控制配置相应的标识。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功率控制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功率控制2为例,可以将功率控制1的标识确定为AP1,将功率控制2的标识确定为AP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A进行功率控制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A发送功率控制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AP进行功率控制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P1,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功率控制1进行数据传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P2,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功率控制2进行数据传输。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功率控制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功率控制2为例,可以将功率控制1的标识确定为BP1,将功率控制2的标识确定为BP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功率控制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B发送功率控制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功率控制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P1,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功率控制1进行数据传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P2,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功率控制2进行数据传输。
通过上述实施例,针对不同的终端类型设计通信模式的功率控制的配置方式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终端类型的通信需求,适应不同终端类型的数据传输,降低信令开销,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提高通信效率。
示例性的,以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为图11所示的波束管理为例,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为终端设备的各个通信模式对应的波束管理确定相应的配置方式。
本申请实施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发明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下实施例为一种波束管理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可以根据终端类型定制化波束管理的配置方式,实现波束管理功能与终端匹配,最优满足各类设备需求,降低信令开销,降低物理层功能切换下的时延,可以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发明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通信模式对应的波束管理的配置方式。
可选的,终端类型与波束管理的配置方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告知终端的。
例如,参照表8,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波束管理的配置方式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下表8中的至少一行或至少一列。
表8.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波束管理的配置方式
终端类型 通信模式1 通信模式2 通信模式N
类型1 波束管理方式AM1 波束管理方式AM2 波束管理方式AMn
类型2 波束管理方式BM1 波束管理方式BM2 波束管理方式BMn
类型X 波束管理方式XM1 波束管理方式XM2 波束管理方式XMn
其中,终端类型1、终端类型2、…、终端类型X可以是上述终端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比如eMBB,URLLC,IoT,CPE,V2X,AR/VR等,不予限制。
其中,波束管理方式AM1~波束管理方式AMn,波束管理方式BM1~波束管理方式BMn,波束管理方式XM1~波束管理方式XMn可以是如上介绍的波束管理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比如波束扫描的波束管理,宽波束扫描的波束管理,窄波束扫描的波束管理,波束跟踪的波束管理,波束恢复的波束管理,不需要进行波束管理等。其中,波束管理方式AM1也可以简称为波束管理AM1。AM1仅是一个举例,其他取值类似,具体的,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AMn,BMn,…,XMn分别为正整数,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的,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以及终端能力确定波束管理的配置方式。
可选的,终端类型以及终端能力与波束管理的配置方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告知终端的。
针对不同的终端类型的终端,考虑到其对数据的传输需求以及终端设备的能力不同,可以采用更适合的波束管理的方式。
其中,终端设备的能力包括如下一种或多种:多天线数,是否支持波束发送,是否支持波束接收,是否运动,是否静止,是否路径可知,是否路径可上报,是否路径固定等。
其中,以终端类型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波束管理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波束管理2,其中,波束管理1可以为图11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波束管理2也可以为图11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且波束管理1与波束管理2中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不同,和/或,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不同。
例如,当终端类型为eMBB时,eMBB的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波束扫描,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波束跟踪,第三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波束恢复。
又例如,当终端类型为URLLC时,URLLC的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波束扫描。
通过上述设计,为了机械手臂等类型的URLLC场景下,可以进行波束管理实现波束对准,位置预测,通过波束扫描可以确定精准波束,同时提前准备该波束下的数据传输,可以降低时延,满足业务的精准操作和时延的需求,提高通信效率。
可选的,可以为不同的波束管理配置相应的标识。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波束管理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波束管理2为例,可以将波束管理1的标识确定为AM1,将波束管理2的标识确定为AM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A进行波束管理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A发送波束管理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AM进行波束管理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M1,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波束管理1进行通信,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M2,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波束管理2进行通信。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波束管理1’,第二通信模式包括波束管理2’为例,可以将波束管理1’的标识确定为BM1,将波束管理2’的标识确定为BM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波束管理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B发送波束管理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波束管理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M1,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波束管理1’进行通信,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M2,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波束管理2’进行通信。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的波束管理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上行通信时采用的波束管理,也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下行通信时采用的波束管理,即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中可以包括上行波束管理和/或下行波束管理。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波束管理AM1’和/或下行波束管理AM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波束管理AM2’和/或下行波束管理AM2*,其中,上行波束管理AM1’、下行波束管理AM1*、上行波束管理AM2’、下行波束管理AM2*均可以为图11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波束管理BM1’和/或下行波束管理BM1*,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波束管理BM2’和/或下行波束管理BM2*,其中,上行波束管理BM1’、下行波束管理BM1*、上行波束管理BM2’、下行波束管理BM2*均可以为图11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上述实施例,针对不同的终端类型设计通信模式的波束管理的配置方式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终端类型的通信需求,适应不同终端类型的数据传输,降低信令开销,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提高通信效率。
基于上述对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相关描述,可以根据终端类型为终端设备确定至少一种通信模式,并将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根据上述步骤301所示的方法配置给终端设备,便于网络设备采用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通信模式的标识,来指示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模式切换,降低RRC信令开销,降低物理层功能参数切换时延,同时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
其中,不同的通信模式之间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相同时,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的配置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相同时,配置方式对应的配置参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配置参数相同时,配置参数的取值不同。
进一步的,上述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上行通信时采用的通信模式,也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下行通信时采用的通信模式,即终端设备的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中可以为上行通信模式或下行通信模式。
可选的,针对多种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可以将一个通信模式对应多种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的配置方式,即将多种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进行联合设计。比如,一个通信模式可以对应多种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的配置方式。比如,如下以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为数据传输、CSI测量反馈、功率控制、波束管理、移动性中一项或多项为例进行说明。
如下实施例为一种通信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可以根据终端类型定制化通信的配置方式,实现功能与终端匹配,最优满足各类设备需求,降低信令开销,降低物理层功能切换下的时延,可以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发明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
可选的,终端类型与物理层功能参数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告知终端的。
例如,参照表9,终端类型与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下表9中的至少一行或至少一列。
表9.终端类型与物理层功能参数
Figure BDA0002754588020000501
Figure BDA0002754588020000511
其中,终端类型1、终端类型2、…、终端类型X可以是上述终端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比如eMBB,URLLC,IoT,CPE,V2X,AR/VR等,不予限制。
其中,数据传输ADT1~数据传输XDT1,数据传输ADT2~数据传输XDT2,数据传输ADTn~数据传输XDTn可以是如上介绍的数据传输中的至少一种,比如动态调度,配置准许类型调度,SPS调度,时隙或子时隙聚合,跨时隙调度,随机接入携带数据,不反馈ACK/NACK,码字级ACK/NACK反馈,CBG级ACK/NACK反馈,同步HARQ,异步HARQ,自适应HARQ,非自适应HARQ,盲重传,码字级重传,CBG级重传等。
其中,ACn,BCn,…,XCn分别为正整数,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CSI测量反馈方式AC1~CSI测量反馈方式ACn,CSI测量反馈方式BC1~CSI测量反馈方式BCn,CSI测量反馈方式XC1~CSI测量反馈方式XCn可以是如上介绍的CSI测量反馈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比如周期性反馈,非周期性反馈,半持续性反馈,子带反馈,全带反馈等。
其中,ACn,BCn,…,XCn分别为正整数,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功率控制方式AP1~功率控制方式APn,功率控制方式BP1~功率控制方式BPn,功率控制方式XP1~功率控制方式XPn可以是如上介绍的功率控制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比如开环功率控制,闭环功率控制,闭环内环的功率控制,闭环外环的功率控制,PHR上报的功率控制等。
其中,功率控制方式AP1也可以简称为功率控制AP1。AP1仅是一个举例,其他取值类似,具体的,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APn,BPn,…,XPn分别为正整数,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波束管理方式AM1~波束管理方式AMn,波束管理方式BM1~波束管理方式BMn,波束管理方式XM1~波束管理方式XMn可以是如上介绍的波束管理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比如波束扫描的波束管理,宽波束扫描的波束管理,窄波束扫描的波束管理,波束跟踪的波束管理,波束恢复的波束管理,不需要进行波束管理等。其中,波束管理方式AM1也可以简称为波束管理AM1。AM1仅是一个举例,其他取值类似,具体的,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AMn,BMn,…,XMn分别为正整数,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以终端类型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数据传输1,CSI测量反馈1,功率控制1,波束管理1中的一项或多项,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数据传输2,CSI测量反馈2,功率控制2,波束管理2,其中,数据传输1可以为图6~图8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数据传输2可以为图6~图8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CSI测量反馈1可以为图9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CSI测量反馈2可以为图9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功率控制1可以为图10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功率控制2可以为图10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波束管理1可以为图11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波束管理2也可以为图11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且数据传输1与数据传输2中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不同,和/或,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不同;CSI测量反馈1与CSI测量反馈2中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不同,和/或,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不同;和/或,功率控制1与功率控制2中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不同,和/或,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不同;和/或,波束管理1与波束管理2中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不同,和/或,至少有一种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不同。
例如,当所述终端类型为超可靠低时延通信设备URLLC时,所述URLLC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其中,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配置准许类型的调度方式、无需确认/非确认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盲重传的重传机制;第二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和/或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物联网设备IoT时,所述IoT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其中,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无需确认/非确认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盲重传的重传机制;和/或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客户前置设备CPE时,所述CPE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其中,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和CSI测量反馈;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和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为周期性CSI测量反馈;第二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和CSI测量反馈;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跨时隙调度的调度方式、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编码块组级重传的重传机制;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为周期性CSI测量反馈。
可选的,可以为不同的通信模式配置相应的标识。其中,一个通信模式的标识可以对应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功率控制的配置方式,波束管理的配置方式等其他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的配置方式中的一项或多项。比如一个配置标识可以对应数据传输的调度方式,反馈方式,重传机制,CSI测量反馈方式,功控控制的配置方式,波束管理的配置方式等中的至少两项。可以降低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切换时的配置开销。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数据传输1,CSI测量反馈1,功率控制1,波束管理1中一项或多项,第二通信模式包括数据传输2,CSI测量反馈2,功率控制2,波束管理2中一项或多项为例,可以将第一通信模式的标识确定为ATM1,将第二通信模式的标识确定为ATM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A进行通信模式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A发送通信模式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A进行通信模式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TM1,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第一通信模式进行通信,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A发送ATM2,以指示终端设备A采用第二通信模式进行通信。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且第一通信模式包括数据传输1’,CSI测量反馈1’,功率控制1’,波束管理1’中一项或多项,第二通信模式包括数据传输2’,CSI测量反馈2’,功率控制2’,波束管理2’中一项或多项为例,可以将第一通信模式的标识确定为BTM1,将第二通信模式的标识确定为BTM2,当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通信模式切换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B发送通信模式的标识,指示终端设备B进行通信模式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TM1,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第一通信模式进行通信,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B发送BTM2,以指示终端设备B采用第二通信模式进行通信。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上行通信时采用的通信模式,也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下行通信时采用的通信模式,即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中可以包括上行通信模式和/或下行通信模式。
示例性的,以终端类型A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调度方式A1’和/或下行调度方式A1*,上行反馈方式a1’和/或下行反馈方式a1*,上行重传机制aR1’和/或下行重传机制aR1*,上行CSI测量反馈AC1’和/或下行CSI测量反馈AC1*,上行波束管理AM1’和/或下行波束管理AM1*中一项或多项,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调度方式A2’和/或下行调度方式A2*,上行反馈方式a2’和/或下行反馈方式a2*,上行重传机制aR2’和/或下行重传机制aR2*,上行CSI测量反馈AC2’和/或下行CSI测量反馈AC2*,上行波束管理AM2’和/或下行波束管理AM2*中一项或多项,其中,上行调度方式A1’、下行调度方式A1*、上行调度方式A2’、下行调度方式A2*均可以为图6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行反馈方式a1’、下行反馈方式a1*、上行反馈方式a2’、下行反馈方式a2*均可以为图7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行重传机制aR1’、下行重传机制aR1*、上行重传机制aR2’、下行重传机制aR2*均可以为图8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行CSI测量反馈AC1’、下行CSI测量反馈AC1*、上行CSI测量反馈AC2’、下行CSI测量反馈AC2*均可以为图9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行波束管理AM1’、下行波束管理AM1*、上行波束管理AM2’、下行波束管理AM2*均可以为图11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又一种示例中,以终端类型B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为例,第一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调度方式B1’和/或下行调度方式B1*,上行反馈方式b1’和/或下行反馈方式b1*,上行重传机制bR1’和/或下行重传机制bR1*,上行CSI测量反馈BC1’和/或下行CSI测量反馈BC1*,上行波束管理BM1’和/或下行波束管理BM1*中一项或多项,第二通信模式可以包括上行调度方式B2’和/或下行调度方式B2*,上行反馈方式b2’和/或下行反馈方式b2*,上行重传机制bR2’和/或下行重传机制bR2*,上行CSI测量反馈BC2’和/或下行CSI测量反馈BC2*,上行波束管理BM2’和/或下行波束管理BM2*中一项或多项,其中,上行调度方式B1’、下行调度方式B1*、上行调度方式B2’、下行调度方式B2*均可以为图6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行反馈方式b1’、下行反馈方式b1*、上行反馈方式b2’、下行反馈方式b2*均可以为图7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行重传机制bR1’、下行重传机制bR1*、上行重传机制bR2’、下行重传机制bR2*均可以为图8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行CSI测量反馈BC1’、下行CSI测量反馈BC1*、上行CSI测量反馈BC2’、下行CSI测量反馈BC2*均可以为图9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行波束管理BM1’、下行波束管理BM1*、上行波束管理BM2’、下行波束管理BM2*均可以为图11所示配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上述实施例,针对不同的终端类型设计通信模式的配置方式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终端类型的通信需求,适应不同终端类型的数据传输,降低信令开销,降低通信复杂度,降低芯片成本,提高通信效率。
如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式的切换方法,该方法下终端设备可以基于预定时长对通信模式进行切换,进而在降低信令开销的同时,实现快速切换,降低切换时延,实现终端设备节能,提高通信效率。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对此不做限定。
比如,基于上述图3所示的方法,除了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的方法之外,网络设备还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定时器,以指示终端设备在定时器超期时对通信模式进行切换。从而降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模式切换时产生的信令开销,降低切换时延,同时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
即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301可以省略。
其中,定时器的时长可以是通信协议预先规定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确定的。网络设备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将定时器发送给终端设备,高层信令可以为RRC信令或MAC信令,不予限制。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定时器,指示终端设备在定时器超期时将通信模式切换到默认的通信模式。其中,默认的通信模式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比如第一通信模式,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通过高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告知终端设备的,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和定时器,指示终端设备在定时器超期时将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一标识指示的第一通信模式。
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多个通信模式的标识和定时器,指示终端设备根据定时器依次切换到每个通信模式。
例如,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三标识和定时器为例,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一次定时器超期时切换到第一标识对应的第一通信模式,在第二次定时器超期时切换到第二标识对应的第二通信模式,在第三次定时器超期时切换到第三标识对应的第三通信模式。
可选的,终端设备切换通信模式时,通信模式对应的顺序可以是网络设备确定的,也可以是终端设备自身确定的,不予限制。
基于上述三种可能的设计,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到DCI之后启动定时器,如果在定时器的时长内没有再接收到DCI,则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述两种可能的设计进行通信模式切换。
基于上述图3至图15所示的方法,如图16所示,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在执行上述步骤301之前,还可以执行下述步骤301’;和/或,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标识后,还可以执行下述步骤301*。需要说明的是,步骤301*可以在步骤302之前执行,也可以在步骤302之后执行,也可以与步骤302同时执行,不予限制。
步骤301’、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请求信息。相应的,网络设备接收请求信息。
其中,请求信息用于请求切换通信模式。
具体的,网络设备可以在接收到请求信息后,根据终端类型,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并从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中为终端设备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并将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第一标识发送给终端设备。
可选的,请求信息可以包括特征信息;其中,特征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特征信息可以为终端设备确定的通信模式的标识。
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自身的通信需求,确定适合于自身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式,并将该通信模式的标识发送给网络设备。当网络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通信模式的标识后,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可以使用该通信模式,如果可以,则将该通信模式的标识作为第一标识发送给终端设备,如果不可以,则网络设备可以从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中确定终端设备需采用的通信模式,将该通信模式的标识作为第一标识发送给终端设备。
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特征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
其中,特征信息可以为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也可以为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的相关信息,如业务类型、移动性、传输时延需求、可靠性需求、覆盖需求、通信场景等。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特征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
具体的,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发送的特征信息,从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中,为终端设备确定满足终端设备通信需求的通信模式,并将该通信模式的标识作为第一标识发送给终端设备。
通过上述设计,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请求信息,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向网络设备建议通信模式,或建议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而可以更好的适配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提高通信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当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标识后,可以执行下述步骤301*。
301*、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确认信息。相应的,网络设备接收确认信息。
其中,确认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标识。
可选的,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资源指示信息,其中,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确认信息时使用的传输资源;终端设备根据该传输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确认信息。
可选的,资源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传输资源的时域资源,频域资源,码资源或序列中的一种或多种。该传输资源可以是公共上行传输资源或终端设备专用上行传输资源,其中,公共上行传输资源为多个终端设备共同使用的上行传输资源,终端设备专用上行传输资源为仅该终端设备可以使用的上行传输资源。
其中,码资源或序列可以与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对应。其中,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可以称为终端标识。终端标识可以用于标识终端,比如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 networktempory identity,RNTI),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标识等,终端标识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至65535。该终端标识可以是接入网层的终端标识,也可以是核心网层的终端标识,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的,当终端设备在公共上行传输资源中发送确认信息时,终端设备可以在发送确认信息时发送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
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将资源指示信息携带在DCI中,以使终端设备接收到该DCI后,在该DCI中指示的时域、和/或频域、和/或码字的传输资源上传输确认信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确认信息为上行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
其中,UCI可以是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信息,也可以是ACK/NACK信息。
示例性的,当UCI为SR信息时,可以表示终端设备正确接收到第一标识。或者,当SR信息中包括的数据承载取值在第一区间内时,可以表示终端设备正确接收到第一标识。或者,当SR信息中包括的数据承载取值不在第一区间内时,可以表示终端设备没有正确接收到第一标识。
具体的,当终端设备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标识后,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调度请求,网络设备接收到调度请求后,可以确认终端设备已正确接收到第一标识。
又一种示例中,当终端设备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标识后,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发送ACK,以指示终端设备正确接收到第一标识,或者向网络设备发送NACK,以指示终端设备没有正确接收到第一标识。
又一种示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采用仅发送NACK(NACK only)的方式,即终端设备可以仅在第一标识接收失败时反馈NACK,接收成功不反馈。
可选的,上述确认信息可以与数据的反馈一起发送。
例如,以采用DCI调度数据信道为例,终端设备可以接收该数据信道携带的数据(比如PDSCH),当PDSCH接收成功时,终端设备可以反馈ACK,表示数据接收成功,并且表示第一标识接收成功。当PDSCH接收失败时,终端设备反馈NACK,表示数据接收失败,以及表示第一标识接收失败。
可选的,上述确认信息也可以与数据的反馈分开发送。
例如,以采用DCI调度据信道为例,终端设备可以接收该数据信道携带的数据(比如PDSCH),当PDSCH接收成功时,终端设备反馈ACK,表示数据接收成功。针对第一标识,终端设备可以发送ACK,表示第一标识接收成功。当PDSCH接收失败时,终端设备反馈NACK,表示数据接收失败。针对第一标识,终端设备可以发送ACK,表示第一标识接收成功。终端设备也可以发送两个ACK/NACK信息,其中一个表示第一标识的确认,另外一个表示数据的确认。其中,两个ACK/NACK信息的发送先后顺序不做限定,可以由通信协议预先规定,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预先配置。
又一种可能的设计,确认信息为高层信令。
具体的,终端设备接收到携带第一标识的DCI或高层信令后,可以发送高层信令,如RRC信令或者MAC信令,告知网络设备第一标识接收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可能的设计可以是在终端设备已完成上行同步,或者终端设备已确定TA的情况下采用的确认方式。
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确认信息为上行序列或上行信号。
具体的,终端设备接收到携带第一标识的DCI或高层信令后,可以发送上行序列,比如随机接入前导序列,或者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signal,SRS),或者其他上行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该可能的设计可以是在终端设备上行没有同步,或者终端设备没有确定TA的情况下采用的确认方式。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经验学习,或者机器学习,根据定位或者基于时间的路径粗略的估计自己的TA值,并基于该TA值发送上行序列或上行信号,避免采用PRAPH较长时间的信道的发送。此时,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序列或上行信号可以具有较长的循环移位(cyclic prefix,CP)长度,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接收上行序列或上行信号确定TA,并告知终端设备。
基于上述图3至图16所示的方法,可替换的,如图16a所示,可以从第一通信装置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描述。
图1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6a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601a、第一信装置发送请求信息。
具体的,对第一信装置发送请求信息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1’中终端设备发送请求信息的具体描述,不予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可以省略。
步骤1602a、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一标识。
具体的,对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一标识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1中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标识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步骤1603a、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确认信息。
具体操作可以参照301*,具体的,在此不再赘述。该步骤可以省略。
具体的,对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确认信息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1*中终端设备发送确认信息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可以省略。
步骤1604a、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
具体的,对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2中终端设备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步骤1605a、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
具体的,对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3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基于上述图3至图16a所示的方法,可替换的,如图16b所示,可以从第二通信装置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描述。
图1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6b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601b、第二通信装置接收请求信息。
具体的,对第二通信装置接收请求信息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1’中网络设备接收请求信息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可以省略。
步骤1602b、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标识。
具体的,对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标识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1中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标识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步骤1603b、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确认信息。
具体的,对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确认信息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1*中网络设备接收确认信息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可以省略。
步骤1604b、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
具体的,对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2中网络设备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对步骤1602b与步骤1604b的执行顺序不做限定,可以先执行步骤1602b,再执行步骤1604b;或者,也可以先执行步骤1604b,再执行步骤1602b;或者,可以同时执行上述步骤1602b与步骤1604b。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通过上述设计,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通信模式的标识,终端设备接收到该信息可以快速进行模式配置参数的更新。进一步的,终端设备可以发送确认信息,即告知网络设备终端设备正确接收了信息,进而实现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对于通信模式的理解一致,增强可靠性,提高通信的鲁棒性。
基于上述图3至图16所述的方法,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通信模式的标识,便可使得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网络设备发送的标识对应的通信模式,进而根据该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避免网络设备将物理层功能参数携带在RRC信令发送给终端设备,降低RRC信令开销,缩短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切换时延,进而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同时降低通信复杂度。另外,根据终端类型为终端设备确定对应的通信模式,可以在满足不同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的同时,降低RRC信令开销,降低芯片复杂度,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通信复杂度。
可选的,对应于上述终端设备基于RRC信令在空闲态、不活跃态、连接态之间进行切换时,RRC信令开销较大,切换时延较大,进而导致终端设备在进行状态切换时,需维持在高功耗状态,导致终端设备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本申请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如图17所示,该通信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70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标识。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标识。
其中,第二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终端状态。
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二标识携带在物理层信令中发送给终端设备,也可以将第二标识携带在高层信令中发送给终端设备,物理层信令可以是DCI,数据信道等,高层信令可以为RRC信令、MAC信令等,不予限制。
可选的,第一终端状态为数据传输状态或非数据传输状态;或者,第一终端状态为增强状态或非增强状态。其中,非增强状态也可以称为默认状态。
具体的,当终端设备不进行数据传输时,网络设备可以指示终端设备处于非数据传输状态;当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网络设备可以指示终端设备处于数据传输状态。
示例性的,增强状态可以为大包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可以为小包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可以为高速率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可以为低速率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可以为高功耗状态;非增强状态可以为低功耗状态;或者,增强状态可以为高传输时延状态;非增强状态可以为低传输时延状态。
可选的,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确定终端状态。
可选的,终端类型与终端状态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核心网通过高层信令(比如RRC信令,或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告知终端的。
例如,当终端类型为IoT时,IoT对应的终端状态可以为数据传输状态、非数据传输状态;当终端类型为eMBB时,eMBB对应的终端状态可以为增强状态、非增强状态。当终端类型为URLLC时,URLLC对应的终端状态可以为增强状态、非增强状态。
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为终端设备确定至少一个终端状态,其中,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状态可以包括第一终端状态。
每个终端状态下可以具有各自的功能或需要进行的操作。功能或操作可以是指现有技术中包括的空闲(IDLE)态的功能,非活跃(INACTIVE)态的功能,连接(CONNECTED)态的功能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的,终端状态也可以称为终端模式,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比如,针对IoT终端,终端状态1可以为IDLE态,终端状态2可以是INACTIVE态或者CONNECTED态。
比如,针对eMBB终端,终端状态1可以为INACTIVE态,终端状态2可以是CONNECTED态。
比如,针对URLLC终端,终端状态1可以为CONNECTED态,终端状态2可以是CONNECTED态。
进一步的,网络设备还可以将各个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根据终端状态,确定终端状态对应的参数。
其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将第二对应关系发送给终端设备,高层信令可以为RRC信令、MAC信令等,不予限制。
可替换的,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对应的终端状态、以及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也可以是通信协议预先规定的,其中,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对应的终端状态可以包括第一终端状态。
其中,属于同一个终端类型的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状态可以相同,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对应的终端状态也可以描述为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状态,或者描述为终端类型对应的终端状态。
具体的,网络设备可以从终端设备对应的各个终端状态中,为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状态,并将第一终端状态对应的第二标识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根据第二标识确定第一终端状态,并将自身的终端状态调整为所述第一终端状态,避免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控制终端设备进行状态切换,降低RRC信令开销,缩短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状态的切换时延,进而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
步骤1702、终端设备根据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第二标识,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
其中,第二对应关系中的终端状态包括第一终端状态。
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对应关系,根据第二对应关系和第二标识,确定第一终端状态对应的参数。
其中,终端状态的参数可以是指物理层功能参数,也可以是指高层功能参数等,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不同的终端状态可以对应不同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和/或,不同的终端状态可以对应不同的通信模式。
可选的,本申请中关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设计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终端状态,也可以应用于第二终端状态。
比如,第一终端状态对应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和/或,第二终端状态对应第三通信模式和第四通信模式。
可选的,网络设备和/或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终端类型,终端状态确定通信模式。终端类型和终端状态与通信模式可以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通过高层信号或物理层信令告知终端设备的,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网络设备在指示通信模式时可以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方式一:指示多种终端状态下的通信模式的标识。
比如,如果第一终端状态对应两种通信模式,第二终端状态对应两种通信模式。则通信模式的标识可以是0,1,2,3,则可以用两比特进行指示。
该方式下,可以同时实现终端状态以及通信模式的切换,降低切换时延。
方式二:指示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状态对应的通信模式的标识。
比如,如果第一终端状态对应两种通信模式,第二终端状态对应两种通信模式。则当终端设备在第一终端状态时,通信模式的标识可以是0,1,即可以用1比特进行指示。当终端设备在第二终端状态时,通信模式的标识也可以是0,1,即可以用1比特进行指示。
该方式下,可以同时实现终端状态以及通信模式的切换,降低指示开销。可替换的,当通信协议预先对终端类型对应的终端状态、以及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进行规定时,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通信协议规定的第二对应关系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标识,确定第一终端状态对应的参数。
步骤1703、终端设备切换到第一终端状态。
基于上述图17所述的方法,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标识,可以使得终端设备根据第二标识完成终端状态切换,避免通过RRC信令进行切换,降低RRC信令开销,缩短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状态切换时延,进而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同时降低通信复杂度。另外,根据终端类型为终端设备确定对应的终端状态,可以在满足不同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的同时,降低RRC信令开销,降低芯片复杂度,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通信复杂度。
基于上述图17所示的方法,可替换的,如图17a所示,可以从第一通信装置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描述。
图1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7a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701a、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二标识。
具体的,对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二标识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701中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标识的具体描述,不予赘述。
步骤1702a、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第二标识,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
具体的,对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702中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的具体描述,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可以省略。
步骤1703a、第一通信装置切换到第一终端状态。
具体的,对第一通信装置切换到第一终端状态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703中终端设备切换到第一终端状态的具体描述,不予赘述。
基于上述图17和图17a所示的方法,可替换的,如图17b所示,可以从第二通信装置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描述。
图1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7b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1701b、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二标识。
具体的,对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二标识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701中网络设备接收第二标识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1702b、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第二标识,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
具体的,对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702中网络设备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对步骤1701b与步骤1702b的执行顺序不做限定,可以先执行步骤1702b,再执行步骤1701b;或者,也可以先执行步骤1701b,再执行步骤1702b;或者,可以同时执行上述步骤1701b与步骤1702b。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基于上述图17所示的方法,如图18所示,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在执行上述步骤1701之前,还可以执行下述步骤1701’,和/或,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第二标识后,还可以执行下述步骤1701*。需要说明的是,步骤1701*可以在步骤1702之前执行,也可以在步骤1702之后执行,也可以与步骤1702同时执行,不予限制。
步骤1701’、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请求信息。相应的,网络设备接收请求信息。
其中,请求信息用于请求切换终端状态。
类似的,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请求切换终端状态的请求信息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1’中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请求切换通信模式的请求信息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可选的,当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二标识后,可以执行下述步骤1701*。
1701*、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确认信息。相应的,网络设备发送确认信息。
其中,确认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二标识。
类似的,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二标识的确认信息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301*中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标识的确认信息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基于上述图18所示的方法,终端设备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和确认信息,可以使得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对于终端设备的终端状态达成一致,提高通信***可靠性。
基于上述图17至图18所示的方法,可替换的,如图18a所示,可以从第一通信装置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描述。
图1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8a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801a、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请求信息。
具体的,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请求信息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701’中终端设备发送请求信息的具体描述,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可以省略。
步骤1802a、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二标识。
具体的,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二标识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701中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标识的具体描述,不予赘述。
步骤1803a、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确认信息。
具体的,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确认信息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701*中终端设备发送确认信息的具体描述,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可以省略。
步骤1804a、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第二标识,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
具体的,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702中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的具体描述,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可以省略。
步骤1805a、第一通信装置切换到第一终端状态。
具体的,第一通信装置切换到第一终端状态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703中终端设备切换到第一终端状态的具体描述,不予赘述。
基于上述图18和图18a所示的方法,可替换的,如图18b所示,可以从第二通信装置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描述。
图1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8b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801b、第二通信装置接收请求信息。
具体的,第二通信装置接收请求信息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701’中网络设备接收请求信息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可以省略。
步骤1802b、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二标识。
具体的,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二标识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701中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标识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步骤1803b、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确认信息。
具体的,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确认信息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701*中网络设备接收确认信息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可以省略。
步骤1804b、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第二标识,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
具体的,对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802中网络设备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对步骤1802b与步骤1804b的执行顺序不做限定,可以先执行步骤1802b,再执行步骤1804b;或者,也可以先执行步骤1804b,再执行步骤1802b;或者,可以同时执行上述步骤1802b与步骤1804b。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作为独立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相结合,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中的上行,下行仅是通信链路的举例,针对其他的通信链路类型,比如旁链路,回传链路,接入链路,中继链路,全双工链路等也适用。具体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主要从设备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各个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9示出了一种终端设备,终端设备190可以包括收发模块1901和处理模块1902。示例性地,终端设备190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其他具有上述终端设备功能的组合器件、部件等。当终端设备190是终端设备时,收发模块1901可以是收发器,收发器可以包括天线和射频电路等,处理模块1902可以是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例如基带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当终端设备190是具有上述终端设备功能的部件时,收发模块1901可以是射频单元,处理模块1902可以是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例如基带处理器。当终端设备190是芯片***时,收发模块1901可以是芯片(例如基带芯片)的输入输出接口,处理模块1902可以是芯片***的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单元。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收发模块1901可以由收发器或收发器相关电路组件实现,处理模块1902可以由处理器或处理器相关电路组件(或者,称为处理电路)实现。
例如,收发模块1901可以用于执行图3-图18b所示的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全部收发操作,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处理模块1902可以用于执行图3-图18b所示的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所执行的除了收发操作之外的全部操作,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其中,收发模块1901,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标识;第一通信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处理模块1902,用于根据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第一标识,确定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其中,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处理模块1902,还用于根据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模式对应于下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传输、信道状态信息CSI测量反馈、初始接入、移动性、功率控制、波束管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终端类型为超可靠低时延通信设备URLLC时,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移动性、波束管理;和/或,当终端类型为物联网设备IoT时,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和/或,当终端类型为客户前置设备CPE时,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CSI测量反馈。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1901,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其中,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是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的。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1901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标识之前,还用于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请求信息用于请求切换通信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请求信息包括特征信息;其中,特征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物理层功能参数包括第一参数域;其中,第一参数域用于指示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配置方式包括第二参数域,第二参数域包括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终端类型为超可靠低时延通信设备URLLC时,URLLC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配置准许类型的调度方式、无需确认/非确认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盲重传的重传机制;第二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和/或,当终端类型为物联网设备IoT时,IoT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无需确认/非确认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盲重传的重传机制;和/或,当终端类型为客户前置设备CPE时,CPE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和CSI测量反馈;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和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为周期性CSI测量反馈;第二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数据传输和CSI测量反馈;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跨时隙调度的调度方式、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编码块组级重传的重传机制;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为周期性CSI测量反馈。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为上行通信模式或下行通信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1901,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定时器;其中,定时器用于终端设备在定时器超期时对通信模式进行切换。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1901,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确认信息;其中,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标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1901,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资源指示信息,其中,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确认信息时使用的传输资源;收发模块1901,还用于根据传输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确认信息。
作为又一种可实现方式,图19所示终端设备190中的收发模块1901和处理模块1902还可以用于:
收发模块1901,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标识;其中,第二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终端状态;第一终端状态为数据传输状态或非数据传输状态;或者,第一终端状态为增强状态或非增强状态;处理模块1902,用于根据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第二标识,确定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其中,第二对应关系中的终端状态包括第一终端状态;处理模块,还用于切换到第一终端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1901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其中,第二对应关系中的终端状态是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的。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增强状态为大包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为小包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速率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速率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功耗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功耗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传输时延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传输时延状态。
作为又一种可实现方式,图19中的收发模块1901可以由收发器代替,该收发器可以集成收发模块1901的功能;处理模块1902可以由处理器代替,该处理器可以集成处理模块1902的功能。进一步的,图19所示终端设备19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当收发模块1901由收发器代替,处理模块1902由处理器代替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终端设备190可以为图2所示通信装置。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20示出了一种网络设备,网络设备200可以包括处理模块2001和收发模块2002。示例性地,网络设备200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或者其他具有上述网络设备功能的组合器件、部件等。当网络设备200是网络设备时,收发模块2002可以是收发器,收发器可以包括天线和射频电路等,处理模块2001可以是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例如基带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当网络设备200是具有上述网络设备功能的部件时,收发模块2002可以是射频单元,处理模块2001可以是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例如基带处理器。当网络设备200是芯片***时,收发模块2002可以是芯片(例如基带芯片)的输入输出接口,处理模块2001可以是芯片***的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单元。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收发模块2002可以由收发器或收发器相关电路组件实现,处理模块2001可以由处理器或处理器相关电路组件(或者,称为处理电路)实现。
例如,处理模块2001可以用于执行图3-图18b所示的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所执行的除了收发操作之外的全部操作,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收发模块2002可以用于执行图3-图18b所示的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所执行的全部收发操作,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其中,处理模块2001,用于确定第一标识;其中,第一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第一通信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收发模块2002,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模式对应于下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传输、信道状态信息CSI测量反馈、初始接入、移动性、功率控制、波束管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2001,还用于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收发模块2002,还用于将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发送给终端设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2001,还用于根据终端设备对应的下述一种或多种确定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业务类型、移动性、传输时延需求、信道环境、可靠性需求、覆盖需求、通信场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2002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之前,还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请求信息;其中,请求信息用于请求切换通信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请求信息还包括特征信息;特征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物理层功能参数包括第一参数域;其中,第一参数域用于指示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配置方式包括第二参数域,第二参数域包括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2002,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定时器;其中,定时器用于终端设备在定时器超期时对通信模式进行切换。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2002,还用于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确认信息;其中,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标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2002,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指示信息,其中,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确认信息时使用的传输资源。
作为又一种可实现方式,图20所示网络设备200中的处理模块2001和收发模块2002还可以用于:
处理模块2001,用于确定第二标识;其中,第二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终端状态;第一终端状态为数据传输状态或非数据传输状态;或者,第一终端状态为增强状态或非增强状态;收发模块2002,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标识。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2001,还用于根据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收发模块2002,还用于将终端设备对应的终端状态与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发送给终端设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增强状态为大包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为小包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速率传输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速率传输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功耗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功耗状态;或者,增强状态为高传输时延状态;非增强状态为低传输时延状态。
作为又一种可实现方式,图20中的收发模块2002可以由收发器代替,该收发器可以集成收发模块2002的功能;处理模块2001可以由处理器代替,该处理器可以集成处理模块2001的功能。进一步的,图20所示网络设备2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当收发模块2002由收发器代替,处理模块2001由处理器代替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网络设备200可以为图2所示通信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流程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存储于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前述任一实施例的终端(包括数据发送端和/或数据接收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终端的硬盘或内存。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上述终端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上述终端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既包括上述终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上述计算机程序以及上述终端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两个(项)”是指两个或三个及三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28)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与所述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包括所述第一通信模式;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模式对应的所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下述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传输、信道状态信息CSI测量反馈、初始接入、移动性、功率控制、波束管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超可靠低时延通信设备URLLC时,所述通信模式对应的所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所述移动性、所述波束管理;和/或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物联网设备IoT时,所述通信模式对应的所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和/或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客户前置设备CPE时,所述通信模式对应的所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所述CSI测量反馈。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所述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是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所述第一标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切换通信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请求信息包括特征信息;其中,所述特征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物理层功能参数包括第一参数域;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域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
所述配置方式包括第二参数域,所述第二参数域包括所述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超可靠低时延通信设备URLLC时,所述URLLC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所述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配置准许类型的调度方式、无需确认/非确认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盲重传的重传机制;
所述第二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所述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和/或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物联网设备IoT时,所述IoT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所述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无需确认/非确认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盲重传的重传机制;和/或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客户前置设备CPE时,所述CPE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和所述CSI测量反馈;所述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和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所述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为周期性CSI测量反馈;
所述第二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和所述CSI测量反馈;所述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跨时隙调度的调度方式、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编码块组级重传的重传机制;所述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为周期性CSI测量反馈。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为上行通信模式或下行通信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定时器;其中,所述定时器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定时器超期时对所述通信模式进行切换。
1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标识;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终端状态;所述第一终端状态为数据传输状态或非数据传输状态;或者,所述第一终端状态为增强状态或非增强状态;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终端状态与所述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其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的终端状态包括所述第一终端状态;
所述终端设备切换到所述第一终端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终端状态与所述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的终端状态是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状态为大包传输状态;所述非增强状态为小包传输状态;或者
所述增强状态为高速率传输状态;所述非增强状态为低速率传输状态;或者
所述增强状态为高功耗状态;所述非增强状态为低功耗状态;或者
所述增强状态为高传输时延状态;所述非增强状态为低传输时延状态。
1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所述通信接口用于与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模块进行通信。
15.一种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所述网络设备,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与所述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对应;
所述终端设备,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所述第一标识;根据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对应的物理层功能参数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包括所述第一通信模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模式对应的所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下述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传输、信道状态信息CSI测量反馈、初始接入、移动性、功率控制、波束管理。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超可靠低时延通信设备URLLC时,所述通信模式对应的所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所述移动性、所述波束管理;和/或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物联网设备IoT时,所述通信模式对应的所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和/或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客户前置设备CPE时,所述通信模式对应的所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所述CSI测量反馈。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通信模式与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第一对应关系;
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所述第一对应关系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所述第一对应关系。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下述一种或多种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业务类型、移动性、传输时延需求、信道环境、可靠性需求、覆盖需求、通信场景。
20.根据权利要求15-19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标识之前,所述通信***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切换通信模式;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请求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请求信息包括特征信息;其中,所述特征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
22.根据权利要求15-21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物理层功能参数包括第一参数域;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域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功能参数的配置方式;
所述配置方式包括第二参数域,所述第二参数域包括所述配置方式的配置参数。
23.根据权利要求16-22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超可靠低时延通信设备URLLC时,所述URLLC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所述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配置准许类型的调度方式、无需确认/非确认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盲重传的重传机制;
所述第二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所述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和/或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物联网设备IoT时,所述IoT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所述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无需确认/非确认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盲重传的重传机制;和/或
当所述终端类型为客户前置设备CPE时,所述CPE的通信模式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和所述CSI测量反馈;所述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动态调度的调度方式和时隙或子时隙聚合的调度方式、码字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码字级重传的重传机制;所述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为周期性CSI测量反馈;
所述第二通信模式的物理层功能参数的类型包括所述数据传输和所述CSI测量反馈;所述数据传输的配置方式为跨时隙调度的调度方式、编码块组级ACK/NACK反馈的反馈方式和编码块组级重传的重传机制;所述CSI测量反馈的配置方式为周期性CSI测量反馈。
24.根据权利要求15-23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的通信模式为上行通信模式或下行通信模式。
25.根据权利要求15-2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定时器;其中,所述定时器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定时器超期时对所述通信模式进行切换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定时器。
26.一种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所述网络设备,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标识;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终端状态;所述第一终端状态为数据传输状态或非数据传输状态;或者,所述第一终端状态为增强状态或非增强状态;
所述终端设备,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所述第二标识;根据终端状态与所述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状态的参数;并切换到所述第一终端状态;其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的终端状态包括所述第一终端状态。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终端状态与所述终端状态的参数的第二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的终端状态是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确定的;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所述第二对应关系。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状态为大包传输状态;所述非增强状态为小包传输状态;或者
所述增强状态为高速率传输状态;所述非增强状态为低速率传输状态;或者
所述增强状态为高功耗状态;所述非增强状态为低功耗状态;或者
所述增强状态为高传输时延状态;所述非增强状态为低传输时延状态。
CN202011198161.8A 2020-10-31 2020-10-31 通信方法、装置及*** Pending CN1144496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8161.8A CN114449623A (zh) 2020-10-31 2020-10-31 通信方法、装置及***
PCT/CN2021/121954 WO2022089146A1 (zh) 2020-10-31 2021-09-29 通信方法、装置及***
US18/308,317 US20230269609A1 (en) 2020-10-31 2023-04-27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8161.8A CN114449623A (zh) 2020-10-31 2020-10-31 通信方法、装置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49623A true CN114449623A (zh) 2022-05-06

Family

ID=81357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8161.8A Pending CN114449623A (zh) 2020-10-31 2020-10-31 通信方法、装置及***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69609A1 (zh)
CN (1) CN114449623A (zh)
WO (1) WO202208914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49022B2 (en) * 2017-03-17 2020-11-24 Ofinno, Llc Cell selection of inactive state wireless device
WO2019160473A1 (en) * 2018-02-15 2019-08-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andwidth part operations for idle and inactive states
PT3624549T (pt) * 2018-04-02 2021-04-3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étodos e dispositivos para controle de estado rrc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89146A1 (zh) 2022-05-05
US20230269609A1 (en) 2023-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88064B (zh) 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网络架构、方法和设备
US10638253B1 (en) Network architectur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20220053433A1 (en) Inform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peater device
EP4050810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idelink beam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455084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中提供harq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CN115428355A (zh) 侧行链路波束配置和指示
US20230262631A1 (en) Timing advance validation enhancements for pre-configured uplink resources
US11943769B2 (en) Sidelink carrier aggregation for beamforming and pathloss reference signals
EP4140082A1 (en) Signaling to adjust slot format
US11758530B2 (en) Tone reservation for new radio sidelink
WO2022089146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
CN116746076A (zh) 接收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空间配置指示
WO2022151391A1 (zh) 一种发送频率调整方法及装置
US2023031986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WO2022024427A1 (ja)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US20230421324A1 (en) Combined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WO2023071621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
US20240162946A1 (en) Quasi co-location parameter weighting for 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s
KR20230094633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이드링크를 위한 QoS 설정 제어를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4449625A (zh) 模式切换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4449624A (zh) 模式切换方法及相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