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60377A - 支撑片及其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支撑片及其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60377A
CN114360377A CN202111675266.2A CN202111675266A CN114360377A CN 114360377 A CN114360377 A CN 114360377A CN 202111675266 A CN202111675266 A CN 202111675266A CN 114360377 A CN114360377 A CN 1143603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bendable
support sheet
openings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7526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60377B (zh
Inventor
张雷超
王睿
王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7526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603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60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60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60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60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支撑片及其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其中,支撑片具有可弯折区。支撑片包括:位于可弯折区的可弯折部,以及设置于可弯折部上的多个开口单元。可弯折部能够以虚拟弯折线为中心进行弯折。多个开口单元沿垂直于虚拟弯折线的方向排布为一行。其中,开口单元包括:沿平行于虚拟弯折线的方向排布为一列的多个第一开口,以及位于列至少一端的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为非封闭开口,且第二开口的侧壁构成可弯折部的部分侧面;任一开口单元中的第二开口至少位于可弯折部的第一侧;可弯折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列方向相对设置。上述的支撑片及柔性显示面板用于提高柔性显示面板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Description

支撑片及其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撑片及其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柔性显示面板因具有柔性可折叠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可弯曲显示装置、可折叠显示装置以及可卷曲显示装置中。
为了方便对柔性显示面板进行弯曲或解弯曲操作,柔性显示面板越轻薄越好。然而,随着柔性显示面板不断轻薄化的发展,柔性显示面板的物理耐久性(例如机械性能、弹性恢复性能)会不可避免地降低。也正由此,柔性显示面板容易因外力受损,导致柔性显示面板的可靠性及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支撑片及其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以提高柔性显示面板的耐弯折性能,从而提高柔性显示面板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支撑片。支撑片具有可弯折区。支撑片包括:位于可弯折区的可弯折部,以及设置于可弯折部上的多个开口单元。可弯折部能够以虚拟弯折线为中心进行弯折。多个开口单元沿垂直于虚拟弯折线的方向排布为一行。其中,任一开口单元包括:沿平行于虚拟弯折线的方向排布为一列的多个第一开口,以及位于列的至少一端的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为非封闭开口,且第二开口的侧壁构成可弯折部的部分侧面;任一开口单元中的第二开口至少位于可弯折部的第一侧;可弯折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列方向相对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中,将位于每个开口单元最外侧的第二开口设置为非封闭开口,也即使第二开口处于敞开状态,并使第二开口的侧壁与可弯折部的侧面连接为一体,能够有效降低支撑片中可弯折部的边缘刚度,以进一步提升支撑片中可弯折部的柔性,并避免应力集中。从而能够利用支撑片确保柔性显示面板的物理耐久性,同时降低支撑片因多次弯折而出现断裂的风险,有效提高柔性显示面板的耐弯折性能。进而有利于提升柔性显示面板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侧的多个第二开口的宽度之和大于或等于可弯折部同侧边界尺寸的三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可弯折部同侧边界尺寸的二分之一。其中,第二开口的宽度为第二开口在垂直于虚拟弯折线的方向上的尺寸。
本公开实施例中,将位于同一侧的多个第二开口的宽度之和控制在预设范围内,例如控制在可弯折部同侧边界尺寸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闭区间内,能够合理均衡支撑片中可弯折部的边缘刚度及柔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侧的多个第二开口中,任一第二开口最多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开口中的一个相连通。如此,可以进一步增大可弯折部边缘处的总开口宽度,以减小支撑片中可弯折部的边缘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弯折部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开口单元之间的部分采用实体结构。这也就是说,任相邻的两个开口单元之间并无其他开口。如此,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多个开口单元可以根据需求在可弯折部紧密排列。相应的,位于每个开口单元最外侧的第二开口为非封闭开口,可以使可弯折部沿列方向相对的两端保持其全部开口均为非封闭开口(即全打开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开口单元中的第一开口沿列方向错位设置。如此有利于均匀分散应力,以进一步的避免应力集中。
可选的,相邻开口单元中第一开口沿列方向错位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开口的长度的二分之一;其中,第一开口的长度为第一开口在列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相邻开口单元中位于同侧的第二开口的长度不同;其中,第二开口的长度为第二开口在列方向上的尺寸。
可选的,相邻开口单元中长度较大的第二开口长度小于第一开口的长度,长度较小的第二开口长度大于第一开口长度的四分之一。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支撑片的厚度方向,可弯折部的厚度沿靠近虚拟弯折线的方向逐渐减小。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使可弯折部的厚度发生变化,例如沿靠近虚拟弯折线的方向逐渐减小,可以对应调节支撑片在弯折时的弯折应力分布,以利于均匀分散应力,从而进一步避免应力集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片还包括:至少位于可弯折部第一侧和/或第二侧的弹性部。弹性部包覆第二开口、可弯折部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和至少部分下表面以及至少部分第一开口。可弯折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沿支撑片的厚度方向相对。弹性部的弹性模量小于可弯折部的弹性模量。
本公开实施例中,弹性部包覆第二开口、可弯折部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和至少部分下表面以及至少部分第一开口,可以有效连接可弯折部的不同边缘部分,弹性部可牢牢固定于可弯折部的边缘,不易从可弯折部上脱落,以在不增加支撑片刚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支撑片边缘部分断裂的风险,尤其是可弯折部边缘部分断裂的风险,从而提高可弯折部的耐弯折性。
并且,弹性部的弹性模量小于可弯折部的弹性模量,还可以利用支撑片有效增加支撑片弯曲后展平时的复原能力,以相应减小支撑片所在柔性显示面板的折痕。
可选的,沿支撑片的厚度方向,弹性部凸出于可弯折部上表面的尺寸和弹性部凸出于可弯折部下表面的尺寸相等。如此,弹性部可以以可弯折部为中心对称设置,从利于均匀分散弯曲应力,以进一步避免应力集中。
可选的,沿支撑片的厚度方向,弹性部的最大厚度和可弯折部的最大厚度之差大于或等于10微米。如此,弹性部的整体厚度大于可弯折部的厚度,可以确保弹性部能够很好地粘附并连接可弯折部的不同边缘部分以及填充各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部包括包覆可弯折部的第一侧的第一子部和/或包覆可弯折部的第二侧的第二子部;,任一子部在列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开口在相同方向上的尺寸。如此,可以确保弹性部能够有效填充第二开口并很好粘附及连接可弯折部的不同边缘部分。
可选的,弹性部沿列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与可弯折部沿列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面的平直部分共面,平直部分垂直于列方向。
可选的,弹性部沿行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与可弯折部沿行方向相对的两侧对齐。
可选的,弹性部完全包覆可弯折部。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支撑片的制备方法。该支撑片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原始支撑片,原始支撑片具有弯折区,原始支撑片包括:位于可弯折区的可弯折部;在可弯折部形成多个开口单元。可弯折部能够以虚拟弯折线为中心进行弯折。多个开口单元沿垂直于虚拟弯折线的方向排布为一行。并且,任一开口单元包括:沿平行于虚拟弯折线的方向排布为一列的多个第一开口,以及位于列至少一端的第二开口。其中,第二开口为非封闭开口,且第二开口的侧壁构成可弯折部的部分侧面。任一开口单元中的第二开口至少位于可弯折部的第一侧;可弯折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列方向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撑片的制备方法还包括:至少在可弯折部的第一侧和/或第二侧形成弹性部。其中,弹性部包覆第二开口、可弯折部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和至少部分下表面以及至少部分第一开口。可弯折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沿支撑片的厚度方向相对。弹性部的弹性模量小于可弯折部的弹性模量。
可选的,弹性部采用镀膜工艺、热贴合工艺或涂覆固化工艺形成。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面板包括如上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片以及位于支撑片一侧的柔性显示基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公开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一种支撑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一种支撑片局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另一种支撑片局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又一种支撑片局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又一种支撑片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又一种支撑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又一种支撑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一种支撑片中局部结构沿B-B’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的另一种支撑片中局部结构沿B-B’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又一种支撑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又一种支撑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支撑片1,柔性显示基板2,触控层组3,偏光片4,盖板5;
可弯折部11,开口单元12(包括12A和12B),弹性部13;第一子部131;第二子部132;
第一开口121(包括121A和121B),第二开口122(包括122A和122B)
可弯折区Af,虚拟弯折线Lf;可弯折部沿X方向的边界尺寸Ws
第一开口的长度D1,第二开口的长度D21和D22,第二开口的宽度W2
相邻开口单元中第一开口沿列方向错位的距离D0
两个相邻第二开口连通后的宽度WL;第一子部或第二子部在Y方向上的尺寸Dy
可弯折部的最大厚度Tn,弹性部的最大厚度Tm
可弯折部上表面Su,弹性部凸出于可弯折部上表面的尺寸Tu
可弯折部下表面Sd,弹性部凸出于可弯折部下表面的尺寸Td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公开,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公开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公开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公开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应当理解,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和另一个元件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公开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行”“列”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为了清楚地表示附图中的多个层和区域,放大了图示中各层的厚度及各区域,以对各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各区域的分布进行清楚示意。当表述为层、薄膜、区域、板等的部分位于其他部分“上方”或“上”时,该表述不仅包括“直接”在其他部分上方的情况,还包括其中间存在有其他层的情况。
近年来,柔性显示面板因具有柔性可折叠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可弯曲显示装置、可折叠显示装置以及可卷曲显示装置中。为了方便对柔性显示面板进行弯曲或解弯曲操作,柔性显示面板越轻薄越好。然而,随着柔性显示面板不断轻薄化的发展,柔性显示面板的物理耐久性(例如机械性能、弹性恢复性能)会不可避免地降低。柔性显示面板也容易因外力受损,导致柔性显示面板的可靠性及稳定性较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柔性显示面板中设置支撑片,可以利用支撑片对柔性显示基板进行支撑,从而提高柔性显示面板的物理耐久性,并易于实现柔性显示面板的折叠和展开。然而,支撑片通常采用具有较大刚度的材料制备形成。支撑片的弯曲形变能力相对于柔性显示基板较差,使得支撑片容易在经历多次弯折后出现断裂的问题。
基于此,请参阅图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片1。支撑片1具有可弯折区Af。可弯折区Af匹配柔性显示面板的折叠区设置,可以位于支撑片1的中心区域,也可以位于支撑片1的边缘区域。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方便描述,以下一些实施例中以可弯折区Af位于支撑片1的中心区域,且可弯折区Af以虚拟弯折线Lf为中心对称设置为例进行说明。
请继续参阅图1,支撑片1包括位于可弯折区Af内的可弯折部11。可弯折部11能够以虚拟弯折线Lf为中心进行弯折。支撑片1还包括设置于可弯折部11上的多个开口单元12。多个开口单元12沿垂直于虚拟弯折线Lf的方向(例如图1中的X方向)排布为一行。每个开口单元12包括多个开口,且每个开口单元12中开口的数量及图案均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设置。
示例的,支撑片1本体通常采用具有较大刚度的钢片或其他金属材料形成。在可弯折部11上设置多个开口单元12,可以降低支撑片1在可弯折区Af内的刚度,以易于对支撑片1进行弯折。
示例的,任一开口单元12包括:沿平行于虚拟弯折线Lf的方向(例如图1中的Y方向)排布为一列的多个第一开口121,以及位于列至少一端的第二开口122。第二开口122为非封闭开口,且第二开口122的侧壁构成可弯折部11的部分侧面。任一开口单元12中的第二开口至少位于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列方向Y相对设置。任一开口单元12可包括一个或两个第二开口122。若开口单元12包括一个第二开口122,则第二开口122位于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若开口单元12包括两个第二开口122,则一个第二开口122位于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另一个第二开口122位于可弯折部11的第二侧。
第一开口121可为封闭开口。第一开口121沿支撑片的厚度方向Z可贯穿可弯折部11。第二开口122沿支撑片的厚度方向Z可贯穿可弯折部11。任一开口单元12中的多个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沿列方向Y可间隔排列。任一开口单元12中的多个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沿列方向Y可等间距排列。任一开口单元12中的多个第一开口121沿列方向Y的长度可相等或不等。不同开口单元12中的第一开口121沿列方向Y的长度可相等或不等。多个开口单元12沿行方向X可间隔排列。多个开口单元12沿行方向X可等间距排列。行方向X可垂直于列方向Y。
此处,第二开口122的侧壁构成可弯折部11的部分侧面,是指:第二开口122敞开至可弯折部11对应侧的边界,且第二开口122的侧壁与可弯折部11的侧面连接为一体,以共同作为可弯折部11的外轮廓面。
本公开实施例中,将位于每个开口单元12最外侧的第二开口122设置为非封闭开口,也即使第二开口122处于敞开状态,并使第二开口122的侧壁与可弯折部11的侧面连接为一体,能够有效降低支撑片1中可弯折部11的边缘刚度,以进一步提升支撑片1中可弯折部11的柔性,并避免应力集中。从而能够利用支撑片1确保柔性显示面板的物理耐久性,同时降低支撑片1因多次弯折而出现断裂的风险,有效提高柔性显示面板的耐弯折性能。进而有利于提升柔性显示面板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可以理解,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开口单元12中的第一开口121采用相同图案,并在可弯折区Af内保持均匀分布,可以确保支撑片1中可弯折部11的刚度变化均匀。
可选的,第二开口122可以利用位于第一开口121所在列端部且不完整的第一开口121构成,以进一步确保支撑片1中可弯折部11的刚度变化均匀,尤其是可弯折部11边缘的刚度变化。
由上,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可以采用单一的开口图案,以方便设计和制备。
需要补充的是,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的开口图案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设置,例如采用长条状开口或线状开口。并且,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的边界应圆滑无尖角,以避免应力集中。第一开口121的垂直于方向Z的截面的图形可包括两条沿行方向X相对的第一直线段和两条沿列方向Y相对的第一弧线段;第一直线段平行于虚拟弯折线Lf的方向Y。第一直线段和第一弧线段可交替连接。第二开口122的垂直于方向Z的截面的图形可包括两条沿行方向X相对的第二直线段和一条弧线段;第二直线段平行于虚拟弯折线Lf的方向Y。第二直线段和第二弧线段可交替连接。方向X可垂直于方向Z。方向Y可垂直于方向Z。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弯折部11位于任相邻的两个开口单元12之间的部分采用实体结构。这也就是说,任意相邻的两个开口单元12之间并无其他开口。如此,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多个开口单元12可以根据需求在可弯折部11紧密排列。相应的,由于本公开实施例在每个开口单元12的最外侧,也即每个开口单元12中第一开口121所在列的两端均设置了第二开口122,且第二开口为非封闭开口。因此本公开实施例可以使可弯折部11沿列方向相对的两端保持其全部开口均为非封闭开口(即全打开状态),这样所采用的边缘开口方式也可以称为是“全开结构”,可以减小支撑结构的边缘刚度,并保证刚度变化的均匀性,避免应力集中。支撑片的可弯折部断裂破坏时通常是在边缘(可弯折部沿列方向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边缘)开始,所以设计时应尽量减小边缘结构的受力,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可以弱化边缘的刚度,另一方面是需保证边缘结构刚度变化的均匀性或者单一性。全开口方式是最大限度的弱化边缘刚度,同时保证了边缘结构刚度的单一性。
可选的,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可为全打开状态,即全部开口单元12的第二开口122在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有设置;可弯折部11的第二侧可为半封结构或全封结构,即至少部分开口单元12的第二开口122不在可弯折部11的第二侧设置。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侧的多个第二开口122的宽度W2之和大于或等于可弯折部11同侧边界尺寸Ws的三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可弯折部11同侧边界尺寸Ws的二分之一。
此处,第二开口122的宽度W2为第二开口122在垂直于虚拟弯折线Lf的方向(例如图2中的X方向)上的尺寸。
示例的,可弯折区Af内沿X方向排布有N个开口单元,且每个开口单元12中第二开口122的宽度W2相同,则N×W2的数值位于闭区间
Figure BDA0003450999030000081
内。
本公开实施例中,将位于同一侧的多个第二开口122的宽度W2之和控制在预设范围内,例如控制在可弯折部11同侧边界尺寸Ws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闭区间内,能够合理均衡支撑片1中可弯折部11的边缘刚度及柔性。
值得一提的是,可弯折区Af内多个开口单元12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实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各开口单元12中的第二开口的122还可以有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位于同一侧的多个第二开口122中,任一第二开口122最多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开口中的一个相连通。如此,可以进一步增大可弯折部11边缘处的总开口宽度,以减小支撑片1中可弯折部11的边缘刚度。可选的,位于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的多个第二开口122中,任一第二开口122最多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开口中的一个相连通。可选的,位于可弯折部11的第二侧的多个第二开口122中,任一第二开口122最多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开口中的一个相连通。
示例的,请参阅图3,相邻的两个开口单元12分别为开口单元121A和开口单元121B。其中,开口单元121A中的第二开口122A和开口单元121B中第二开口122B连通为同一开口,且该连通开口的宽度为WL
相应的,可弯折区Af内多个连通开口的宽度之和,也可以控制在可弯折部11同侧边界尺寸Ws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闭区间内或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和图4理解,相邻开口单元12中的第一开口121沿列方向(例如图2和图4中的Y方向)错位设置。即相邻开口单元12中的第一开口121沿行方向X不一一正对,相邻开口单元12中的第一开口121沿行方向X的相对的部分的长度小于第一开口121的长度。如此有利于均匀分散应力,以进一步的避免应力集中。
可选的,相邻开口单元12中第一开口121沿列方向Y错位的距离D0,可以根据第一开口121在可弯折区Af内的分布密度确定。
可选的,距离D0小于或等于第一开口121的长度D1的二分之一;其中,第一开口121的长度D1为第一开口121在列方向(例如Y方向)上的尺寸。如此,不仅方便于以相邻的两个开口单元12为重复单元进行重复排列,还能在可弯折区Af内更为均匀的分布第一开口12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4,至少两个相邻开口单元12中位于同一侧的第二开口122的长度不同;其中,第二开口122的长度为第二开口122在列方向(例如Y方向)上的尺寸。
可选的,任意两个相邻开口单元12中位于同一侧的第二开口122的长度不同。可选的,位于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的第二开口122中,相邻的两个第二开口122的长度可不同。可选的,任一开口单元12包括两个第二开口122,位于可弯折部11的第二侧的第二开口122中,相邻的两个第二开口122的长度可不同。
可选的,在位于同一开口单元12两侧且与该开口单元12相邻的两个开口单元12中,位于同一侧的第二开口122的长度相同。可选的,位于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的第二开口122中,间隔一个第二开口122的两个第二开口122的长度相同。可选的,任一开口单元12包括两个第二开口122,位于可弯折部11的第二侧的第二开口122中,间隔一个第二开口122的两个第二开口122的长度相同。
可选的,相邻开口单元12中长度较大的第二开口122长度D22小于第一开口121的长度D1,长度较小的第二开口122长度D21大于第一开口121长度D1的四分之一。但并不仅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沿支撑片1的厚度方向Z,可弯折部11的厚度Tn沿靠近虚拟弯折线Lf的方向逐渐减小。
示例的,如图5所示,在可弯折区Af内,可弯折部11位于虚拟弯折线Lf左侧部分的厚度沿X1方向逐渐减小,可弯折部11位于虚拟弯折线Lf右侧部分的厚度沿X2方向逐渐减小。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使可弯折部11的厚度发生变化,例如沿靠近虚拟弯折线Lf的方向逐渐减小,可以对应调节支撑片1在弯折时的弯折应力分布,以利于均匀分散应力,从而进一步避免应力集中。可弯折部11弯曲时,可弯折部11的中间区域的弯折程度大,所受弯折应力大,可弯折部11的虚拟弯折线Lf的两侧的弯折程度小,所受弯折应力小。弯折程度越大,弯折应力越大。弯折位置的厚度越大,越不易弯折。故将可弯折部11的中间区域的厚度设置为小于可弯折部11的虚拟弯折线Lf的两侧的厚度,以提高可弯折部11的中间区域的耐弯折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支撑片1还包括:至少位于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和/或第二侧的弹性部13。弹性部13包覆第二开口122、可弯折部11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和至少部分下表面。弹性部13还可包覆至少部分第一开口121。可弯折部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沿支撑片1的厚度方向相对。弹性部13的弹性模量小于可弯折部11的弹性模量。
此处,弹性部13包覆第二开口122、可弯折部11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和至少部分下表面以及至少部分第一开口121,可以表现为:弹性部13填充第二开口122,并从可弯折部11的上下两侧包覆可弯折部11的对应部分,弹性部13可填充至少部分第一开口121。这样弹性部13可以连接可弯折部11的不同边缘部分,可弯折部的边缘穿过弹性部,弹性部可牢牢固定于可弯折部的边缘,不易从可弯折部上脱落,弹性部13为可大变形的高弹体材料,以在不增加支撑片1刚度的基础上,增加可弯折部的边缘的连接,进一步降低支撑片1边缘部分断裂的风险,尤其是可弯折部11边缘部分断裂的风险,从而提高可弯折部11的耐弯折性。
并且,弹性部13的弹性模量小于可弯折部11的弹性模量,还可以利用支撑片1有效增加支撑片1弯曲后展平时的复原能力,以相应减小支撑片1所在柔性显示面板的折痕。
示例的,弹性部13可以采用弹性较高的材料制备形成,例如泡棉、硅橡胶、环氧树脂、聚丙烯酸酯、聚氨酯、聚酰亚胺等非金属材料以及延展性较好的不锈钢等金属材料。
示例的,弹性部13的弹性模量可以小于或等于3GPa,例如为2GPa、2.5GPa或3GPa。
本公开实施例中,弹性部13具有较高弹性,能够发生大的形变,也具有较好的复原能力。这样在支撑片1中设置弹性部13,不仅可以利用弹性部13确保并提升支撑片1中可弯折部11的柔性,还可以利用弹性部13有效改善支撑片1中可弯折部11的受力情况。
此外,弹性部13在可弯折部11上的正投影可以至少覆盖第二开口122以及可弯折部11位于相邻第二开口122之间的部分。弹性部13可包覆相邻的至少两个第二开口122,以及可弯折部11位于相邻的至少两个第二开口122之间的实体结构部分。
可选的,弹性部13沿列方向Y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与可弯折部11沿列方向Y相对的两个侧面的平直部分共面。平直部分垂直于列方向Y。可弯折部11沿列方向Y相对的两个侧面中的任一侧面包括第二开口的侧壁和平直部分。
可选的,弹性部13沿行方向X相对的两侧分别与可弯折部11沿行方向X相对的两侧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6,弹性部包括包覆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的第一子部131和/或包覆可弯折部11的第二侧的第二子部132。任一子部在列方向(例如Y方向)上的尺寸Dy大于或等于第一开口121在相同方向上的尺寸,也即第一开口121的长度D1。如此,可以确保弹性部13能够有效填充第二开口122,并很好粘附及连接可弯折部11的不同边缘部分。可选的,第一子部131在列方向(例如Y方向)上的尺寸等于第二子部132在列方向(例如Y方向)上的尺寸。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弹性部13完全包覆可弯折部11。如此,沿支撑片1的厚度方向Z,弹性部13在可弯折部11上的正投影边界可以与可弯折区Af的边界重合,以对可弯折部11整体进行保护。弹性部13覆盖范围越大,高弹体材料覆盖的范围越大,保护的范围越大。此外,示例的,请参阅图8,沿支撑片1的厚度方向Z,弹性部13可以填充第二开口122,并从可弯折部11的上下两侧表面包覆可弯折部11的对应部分。并且,在弹性部13完全包覆可弯折部11的示例中,弹性部13还填充各第一开口121。由此,弹性部13包括凸出于可弯折部11上表面Su和可弯折部11下表面Sd的部分。
可选的,沿支撑片1的厚度方向Z,弹性部13凸出于可弯折部11上表面Su的尺寸Tu和弹性部13凸出于可弯折部11下表面Sd的尺寸Td相等。如此,沿支撑片1的厚度方向Z,弹性部13可以以可弯折部11为中心上下对称,从利于均匀分散弯曲应力,以进一步避免应力集中。
可选的,弹性部13凸出于可弯折部11上表面Su或可弯折部11下表面Sd的尺寸大于或等于5μm,但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弹性部13凸出于可弯折部11上表面Su或可弯折部11下表面Sd的最大尺寸,需要考虑对应贴合层的结构,以不形成厚度断差为限。
可选的,沿支撑片1的厚度方向,弹性部13的最大厚度Tm与可弯折部11的最大厚度Tn之差大于或等于10微米。
在一个示例中,请参阅图9,沿支撑片1的厚度方向,可弯折部11的厚度Tn沿靠近虚拟弯折线Lf的方向(例如X1方向和X2方向)逐渐减小。弹性部13至少包覆可弯折部11沿列方向(例如Y方向)相对的两端。弹性部13的上下表面平坦。
由上,弹性部13的整体厚度大于可弯折部11的厚度,可以确保弹性部13能够很好地粘附并连接可弯折部11的不同边缘部分以及填充各开口。
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撑片1中设置如上所述的弹性部13后,弹性部13沿平行于虚拟弯折线Lf的方向至少包覆可弯折部11沿列方向的相对两端,可以利用弹性部13有效提升支撑片1中可弯折部11的耐弯折性能。如此,支撑片1中的开口单元12还可以有其他的设置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任相邻的两个开口单元12之间还可以设置其他的开口单元,例如辅助开口单元12’。辅助开口单元12’例如包括沿平行于虚拟弯折线Lf的方向(例如图10中的Y方向)排布为一列的多个第一开口121。这也就是说,可弯折部11沿列方向位于对应辅助开口单元12’的端部并无敞开的开口。可弯折部11沿列方向相对的两端采用了“半封结构”,仅有部分开口单元具有呈敞开状态的第二开口122。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每个开口单元12包括沿平行于虚拟弯折线Lf的方向(例如图11中的Y方向)排布为一列的多个第一开口121,以及仅位于所述列一端的第二开口122。相邻开口单元12中的两个第二开口122分别位于不同侧,且第二开口122非封闭开口,且第二开口122的侧壁构成可弯折部11的部分侧面。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支撑片的制备方法,可用于制备如上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片1。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提供原始支撑片。原始支撑片具有弯折区,原始支撑片包括:位于可弯折区的可弯折部。
S200,请参阅图1,在可弯折部11形成多个开口单元12。
可弯折部11能够以虚拟弯折线Lf为中心进行弯折。
多个开口单元12沿垂直于虚拟弯折线Lf的方向(例如图1中的Y方向)排布为一行。并且,开口单元12包括:沿平行于虚拟弯折线Lf的方向排布为一列的多个第一开口121,以及位于所述列至少一端的第二开口122。其中,第二开口122非封闭开口,且第二开口122的侧壁构成可弯折部11的部分侧面。任一开口单元12中的第二开口122至少位于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列方向Y相对设置。
此外,多个开口单元12中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的具体设置可参见前述一些实施例中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详述。
可选的,多个开口单元12可以采用激光切割或等离子体刻蚀等图形化工艺形成。但不仅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支撑片1还包括弹性部13。支撑片1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S300,至少在可弯折部11的第一侧和/或第二侧形成弹性部13。
弹性部13可包覆第二开口122、可弯折部11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和至少部分下表面以及至少部分第一开口121。可弯折部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沿支撑片1的厚度方向相对。
弹性部13的弹性模量小于可弯折部11的弹性模量。
此外,弹性部13在支撑片1中的具体设置可参见前述一些实施例中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详述。
可选的,弹性部13可以采用镀膜工艺、热贴合工艺或涂覆固化工艺形成。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部13采用镀膜工艺形成,例如采用蒸镀工艺或磁控溅射工艺形成。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部13采用热贴合工艺形成。例如,可以将两层弹性膜在高温软化后分别贴合至可弯折部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然后由两层弹性膜通过对应的开口粘合,进而固化形成弹性部13。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部13采用涂覆固化工艺形成。例如,可以将用于形成弹性部13的材料在高温液化后分别涂覆于可弯折部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然后将该材料固化以获得弹性部13。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面板包括如上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片以及位于支撑片一侧的柔性显示基板。支撑片可位于柔性显示基板远离显示侧的一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面板所具有的优势,与上述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片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柔性显示面板包括自下而上层叠设置的支撑片1、柔性显示基板2、触控层组3、偏光片4和盖板5。
此处,盖板5可以采用超薄的玻璃盖板或聚酰亚胺盖板。偏光片4可以选用线偏光片或圆偏光片。柔性显示基板2例如为OLED(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Q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Micro-LED(微米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或Mini-LED(迷你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等。支撑片1的结构如前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片1可以直接贴合于柔性显示基板2背离盖板5的表面,以与柔性显示基板2为一体结构。触控层组3可以直接制备于柔性显示基板2靠近盖板5的表面,或者为单独制备的触控基板。按照触控原理的不同,触控层组3可以采用红外触控层组、声波式触控层组、电阻式触控层组或电容式触控层组等。
可以理解,柔性显示面板的结构并不仅限于图12所示。例如,支撑片1和柔性显示基板2之间还可以设置缓冲层,以利用缓冲层为支撑片1和柔性显示基板2之间的硬度变化提供缓冲空间,以及利用缓冲层吸收弯折应力。缓冲层例如为泡棉胶层或散热层中的至少一种。散热层例如为铜箔等金属层。
在使用本文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了明确的限定用语,例如“仅”、“由……组成”等,否则还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相反地提及,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不能理解为其数量为一个。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公开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支撑片,其特征在于,具有可弯折区;所述支撑片包括:位于所述可弯折区的可弯折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可弯折部上的多个开口单元;所述可弯折部能够以虚拟弯折线为中心进行弯折;多个所述开口单元沿垂直于所述虚拟弯折线的方向排布为一行;
其中,任一所述开口单元包括:沿平行于所述虚拟弯折线的方向排布为一列的多个第一开口,以及位于所述列的至少一端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为非封闭开口,且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构成所述可弯折部的部分侧面;任一所述开口单元中的第二开口至少位于所述可弯折部的第一侧;所述可弯折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所述列方向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片,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可弯折部同侧边界尺寸的三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所述可弯折部同侧边界尺寸的二分之一;其中,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为所述第二开口在垂直于所述虚拟弯折线的方向上的尺寸;
优选的,位于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二开口中,任一所述第二开口最多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开口中的一个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可弯折部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开口单元之间的部分采用实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片,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开口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开口沿列方向错位设置;
优选的,相邻所述开口单元中所述第一开口沿所述列方向错位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的二分之一;其中,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开口在列方向上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邻所述开口单元中位于同侧的所述第二开口的长度不同;其中,所述第二开口的长度为所述第二开口在列方向上的尺寸;
优选的,相邻所述开口单元中长度较大的所述第二开口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长度较小的所述第二开口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开口长度的四分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支撑片的厚度方向,所述可弯折部的厚度沿靠近所述虚拟弯折线的方向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片还包括:至少位于所述可弯折部的第一侧和/或第二侧的弹性部;
所述弹性部包覆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可弯折部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和至少部分下表面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可弯折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沿所述支撑片的厚度方向相对;
所述弹性部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可弯折部的弹性模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支撑片的厚度方向,所述弹性部凸出于所述可弯折部上表面的尺寸和所述弹性部凸出于所述可弯折部下表面的尺寸相等;
优选的,沿所述支撑片的厚度方向,所述弹性部的最大厚度和所述可弯折部的最大厚度之差大于或等于10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包括包覆所述可弯折部的第一侧的第一子部和/或包覆所述可弯折部的第二侧的第二子部;任一所述子部在列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开口在相同方向上的尺寸;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沿列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与所述可弯折部沿列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面的平直部分共面,所述平直部分垂直于所述列方向;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沿行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可弯折部沿行方向相对的两侧对齐;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完全包覆所述可弯折部。
9.一种支撑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原始支撑片,所述原始支撑片具有弯折区,所述原始支撑片包括:位于所述可弯折区的可弯折部;
在所述可弯折部形成多个开口单元;所述可弯折部能够以虚拟弯折线为中心进行弯折;多个所述开口单元沿垂直于所述虚拟弯折线的方向排布为一行;其中,任一所述开口单元包括:沿平行于所述虚拟弯折线的方向排布为一列的多个第一开口,以及位于所述列的至少一端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为非封闭开口,且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构成所述可弯折部的部分侧面;任一所述开口单元中的第二开口至少位于所述可弯折部的第一侧;所述可弯折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所述列方向相对设置。
10.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片一侧的柔性显示基板。
CN202111675266.2A 2021-12-31 2021-12-31 支撑片及其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 Active CN1143603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5266.2A CN114360377B (zh) 2021-12-31 2021-12-31 支撑片及其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5266.2A CN114360377B (zh) 2021-12-31 2021-12-31 支撑片及其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60377A true CN114360377A (zh) 2022-04-15
CN114360377B CN114360377B (zh) 2023-12-22

Family

ID=81105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75266.2A Active CN114360377B (zh) 2021-12-31 2021-12-31 支撑片及其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60377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004296A1 (en) * 2018-06-28 2020-01-02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10649087A (zh) * 2019-10-31 2020-0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膜及柔性显示面板
KR20200052621A (ko) * 2018-11-07 2020-05-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312080A (zh) * 2020-03-31 2020-06-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支撑件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11312660A (zh) * 2020-02-25 2020-06-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08370A (zh) * 2020-05-19 2020-08-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1583803A (zh) * 2020-05-26 2020-08-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屏支撑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210165454A1 (en) * 2019-11-28 2021-06-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Support substrate for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12991953A (zh) * 2021-03-09 2021-06-1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板及可折叠显示模组
CN113129752A (zh) * 2021-04-15 2021-07-1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板及折叠显示屏
CN113611214A (zh) * 2021-08-04 2021-11-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结构、柔性显示装置和贴合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004296A1 (en) * 2018-06-28 2020-01-02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KR20200052621A (ko) * 2018-11-07 2020-05-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649087A (zh) * 2019-10-31 2020-0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膜及柔性显示面板
US20210165454A1 (en) * 2019-11-28 2021-06-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Support substrate for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11312660A (zh) * 2020-02-25 2020-06-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312080A (zh) * 2020-03-31 2020-06-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支撑件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11508370A (zh) * 2020-05-19 2020-08-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1583803A (zh) * 2020-05-26 2020-08-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屏支撑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991953A (zh) * 2021-03-09 2021-06-1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板及可折叠显示模组
CN113129752A (zh) * 2021-04-15 2021-07-1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板及折叠显示屏
CN113611214A (zh) * 2021-08-04 2021-11-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结构、柔性显示装置和贴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60377B (zh) 2023-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15821B (zh) 显示面板的柔性盖板
US20200292731A1 (en) Flexible cover window
US20200324521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Flexible Cover Window Having Improved Visibility and Flexible Cover Window Having Improved Visibility Manufactured Thereby
CN112991953B (zh) 支撑板及可折叠显示模组
US11678452B2 (en) Flexible cover window having improved visibility
US11780771B2 (en) Flexible cover window having folding par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ame
US20210013433A1 (en) Stretchable display panel and stretchable display device
US10534400B2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3707018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00051327A1 (en) Multilayer-wired substrate
KR102162567B1 (ko) 플렉시블 커버 윈도우
US20230345652A1 (en) Foldabl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oldable display
CN112150928B (zh) 一种柔性盖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TW202105001A (zh) 可撓式裝置
CN114141149A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058647B (zh) 承载衬底及柔性显示模组
CN114360377A (zh) 支撑片及其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
CN114446182A (zh) 柔性盖板及显示模组
EP400688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W200919401A (en) Flexibl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444618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694501A (zh) 可折叠显示装置
KR20220106258A (ko) 전자 장치
CN110782788B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30335347A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s, cover lens thereof and bonding equipment for fabricating touch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