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04764A - 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分布式驱动***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分布式驱动***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04764A
CN114204764A CN202111315587.1A CN202111315587A CN114204764A CN 114204764 A CN114204764 A CN 114204764A CN 202111315587 A CN202111315587 A CN 202111315587A CN 114204764 A CN114204764 A CN 1142047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rotor
rotating shaft
stator core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155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04764B (zh
Inventor
陈金华
周朝
蔺梦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1558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047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04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04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04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047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 H02K16/02Machines with one stator and two or more ro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7/00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 B60K7/0007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the motor being electri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motor or generator with the drive train of a motor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Permanent Magnet Type Synchronous Machin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分布式驱动***及汽车,其中,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包括定子、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分别设置于定子的两侧。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设置于定子铁芯两侧面的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均具有可独立供电的供电口,分别用于独立驱动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转动。本申请具有输出方式灵活、集成度高和占用空间小的优点。

Description

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分布式驱动***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分布式驱动***及汽车。
背景技术
为了提升汽车驱动***的效率和增加汽车动力***自由度,往往采用分布式驱动***。目前,分布式驱动***有三种布置方案:集中双电机构型、轮边电机构型和轮毂电机构型。
而现有的集中双电机分布式驱动***,通常由两个集中布置的电机作为驱动***的两个独立动力源。但集中布置的双电机结构,需要额外增加一组电机结构,从而导致分布式驱动***的结构复杂,占用空间较大。
其中,当电机采用径向电机时,由于传统的永磁径向电机大多呈现长筒型,直径较小,轴向尺寸很大,导致分布式驱动***的轴向空间占用较大。当电机采用轴向电机时,由于传统的轴向电机大多呈现盘状结构,直径较大,轴向尺寸很薄,导致分布式驱动***的径向空间占用较大,轴向空间占用较小。
其中,轴向电机一般采用两侧双定子,中间单转子的设计;也有两侧双转子,中间单定子的设计;还有多转子与多定子结合的多盘式设计方案,上述方案中通常将转子固定于同一转动轴,且采用对称设置,以通过转动轴平衡定子对转子吸引而产生的轴向力。从而导致传统的轴向磁通电机往往只能进行单轴输出,存在输出方式单一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轴向磁通电机存在的输出方式单一,集中双电机分布式驱动***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分布式驱动***及汽车,其中,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具有两个独立的转动轴,两个独立的转动轴既可以联动输出,又可以各自作为一个动力源,独立进行输出,具有灵活的输出方式。同时采用本方案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分布式驱动***,无需额外增加电机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体积较小、占用空间小和集成度高的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包括定子、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分别设置于定子沿其轴向的两侧。定子包括定子铁芯、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分别设置于定子铁芯沿其轴向的两侧面,且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均具有可独立供电的供电口。第一定子绕组用于驱动第一转子转动。第二定子绕组用于驱动第二转子转动。
在本方案中,第一定子绕组朝向第一转子设置,第二定子绕组朝向第二转子设置,且由于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均具有可独立供电的供电口,使得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可独立供电,并且在定子铁芯配合下形成相互独立的驱动磁场,从而使得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能分别独立控制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的转动,进而使得该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形成两个独立的输出机械端口。因此本方案相较于传统的轴向电机额外多出了一个可独立输出的机械端口,既可以采用其中任意一个输出机械端口进行输出,也可以采用两个机械端口联动进行输出,提高输出功率,还可以使两个机械端口独立进行输出,形成两个独立的动力源,使得本方案具有输出方式灵活的优点。而相较于集中布置的双电机结构,虽然集中布置的双电机结构同样能够实现多种输出方式,但是本方案为单定子和双转子结构的轴向电机,相较于双电机结构,具有体积小,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集成度高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还包括用于容纳定子、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的壳体。定子铁芯固定设置于壳体内壁,且定子铁芯包括第一侧部以及与第一侧部相对的第二侧部,定子铁芯沿其轴向的两侧面分别位于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上。
第一转子包括第一转子盘和垂直贯穿第一转子盘中心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包括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其中,第一转轴的第一端与定子铁芯第一侧部的中心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的第二端贯穿壳体的第一侧面,并与壳体转动连接。
第二转子包括第二转子盘和垂直贯穿第二转子盘中心的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包括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其中,第二转轴的第一端与定子铁芯第二侧部的中心转动连接,第二转轴的第二端贯穿壳体的第二侧面,并与壳体转动连接。壳体的第二侧面与壳体的第一侧面为相对的两个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铁芯第一侧部的中心与定子铁芯第二侧部的中心沿定子铁芯的轴向贯通,并形成贯通孔,贯通孔内设置有轴套,且轴套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第一转轴的第一端以及第二转轴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且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设置于同一轴线上。由于第一转子盘和第二转子盘在定子磁场的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轴向力,因此通过将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设置于同一轴线上,同时将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相对的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设置于同一轴套上,使得第一转子盘和第二转子盘受到的轴向力能够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传导至同一轴套上,起到相互抵消作用,降低了第一转子盘和第二转子盘吸附至定子或接触到壳体的风险,使得第一转子盘和第二转子盘能更加稳定的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铁芯呈环状设置,且定子铁芯的内壁面嵌设有定子内套,定子内套套设并固定连接于轴套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铁芯的外壁面套设并固定连接有定子外套,定子外套固定连接于壳体内壁,使得所述定子铁芯通过所述定子外套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外壳和分别设置于外壳两端的两个端盖,各端盖与外壳固定并可拆卸连接;定子铁芯固定并可拆卸设置于外壳的内壁。从而在后续对轴向电机进行检修或维护时,可对两个端盖进行拆卸,便于将外壳内的转子和定子进行拆卸、替换或维护,提高了对轴向电机进行检修或维护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铁芯包括定子轭和分别设置于定子轭两侧面的第一定子齿和第二定子齿,第一定子绕组缠绕设置于第一定子齿上,第二定子绕组缠绕设置于第二定子齿上。
在本方案中,采用了在同一定子轭的两侧面分别设置第一定子齿和第二定子齿,以形成定子铁芯。一方面,使得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能同时缠绕在同一定子铁芯上,提高了定子整体的集成度,减小了定子整体的体积。另一方面,通过定子轭的高导磁作用,阻断第一定子绕组产生的磁场和第二定子绕组产生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第一定子绕组产生的磁场和第二定子绕组产生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在分别独立驱动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时,能保持稳定工作,提高了电机整体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定子轭分割成背靠设置的两部分,分别为设有第一定子齿的第一定子轭和设有第二定子齿的第二定子轭,第一定子轭和第二定子轭之间可拆卸固定配合。在定子轭上装配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时,可将定子轭拆分成第一定子轭和第二定子轭,从而便于同时在第一定子轭的第一定子齿上缠绕第一定子绕组和在第二定子轭的第二定子齿上缠绕第二定子绕组;最后将分别缠绕好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的第一定子轭和第二定子轭背靠固定,极大地提高了定子的装配效率。
其次,当第一定子绕组或第二定子绕组出现损坏,或者需要更换时,仅需将第一定子轭或第二定子轭进行拆卸替换,大大提高了维修或替换的效率。同时,避免了当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中仅一个绕组出现问题,而需要对定子全部进行替换或维修,造成替换或维修的成本大大提高。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定子轭的周缘或朝向第二定子轭的表面设置有安装部,第二定子轭设置有与安装部可拆卸固定的固定部,其中安装部设置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第一定子部的周缘,安装部呈凸起状设置;固定部与安装部一一对应设置,固定部为套设于安装部的呈环状卡扣,且与第二定子部的周缘转动连接,使得固定部与安装部之间可拆卸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布式驱动***,包括第一减速器、第二减速器和以上任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第一减速器的输入端与述第一转子传动连接,第二减速器的输入端与第二转子传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替代了传统的集中的双电机结构,既能够满足双轴独立输出,从而取消了传统驱动***中的差速机构,提高驱动***的输出效率和输出自由度,又减少了电机数量,从而大大简化了分布式驱动***的结构复杂度,降低了分布式驱动***整体的体积,减少了占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子的第一转轴作为第一减速器的输入轴,第二转子的第二转轴作为第二减速器的输入轴。采用该方案减少了转轴的数量,从而降低了分布式驱动***的复杂度,进一步减小了分布式驱动***的体积,提高了分布式驱动***的集成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轮和以上任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用于驱动车轮转动。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通过传动结构与车轮传动连接,从而驱动车轮转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轮和以上任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分布式驱动***,分布式驱动***用于驱动车轮转动。分布式驱动***中第一减速器和第二减速器的输出端通过传动结构与车轮传动连接,从而驱动车轮转动。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定子的一种控制方式的示意图;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定子的另一种控制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中定子、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定子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定子与定子内套、定子外套和轴套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安装部和固定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定子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定子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分布式驱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申请的分布式驱动***的第一转子和第一减速器一级主动齿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b为本申请的分布式驱动***的第二转子和第二减速器一级主动齿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
1、定子;
11、定子铁芯;12、第一定子绕组;13、第二定子绕组;14、定子内套;15、定子外套;
111、第一定子齿;112、第二定子齿;113、定子轭;114、安装部;115、固定部;101、轴套;102、轴承;103、轴承;104、轴承;105、轴承;106、轴承;107、轴承;
1131、第一定子轭;1132、第二定子轭;
121、第一磁感区域;122、第二磁感区域;
2、第一转子;
21、第一转子盘;22、第一转轴;
3、第二转子;
31、第二转子盘;32、第二转轴;
4、壳体;
41、外壳;42、端盖;
51、第一减速器;511、输出轴;512、一级主动齿轮;513、一级被动齿轮;514、二级主动齿轮;515、二级被动齿轮;
52、第二减速器;521、输出轴;522、一级主动齿轮;523、一级被动齿轮;524、二级主动齿轮;525、二级被动齿轮;
6、控制器;61、第一控制单元;61、第二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申请的描述将结合一些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申请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申请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申请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申请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申请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应理解,在本申请中“电连接”可理解为元器件物理接触并电导通;也可理解为线路构造中不同元器件之间通过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铜箔或导线等可传输电信号的实体线路进行连接的形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请参见图1a和图2,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中定子、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如图1a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包括单个定子1、设置于定子1一侧的第一转子2和设置于定子1另一侧的第二转子3。其中,定子1包括定子铁芯11和定子绕组,通过对定子绕组输入电流,使定子铁芯11和定子绕组配合产生驱动磁场,从而驱动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相对于定子1转动。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分别具有独立的转轴,因此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之间能够独立进行转动,即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转动时,可以具有不同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速率。
在本实施例中,定子铁芯11相对于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的两侧面分别缠绕设置有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同时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均具有可独立供电的供电口,使得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能够单独进行供电。由于第一定子绕组12朝向第一转子2设置,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在第一定子绕组12的供电口输入不同的电流,使第一定子绕组12和定子铁芯11配合产生不同的驱动磁场,并与第一转子2配合形成闭合的磁回路,从而独立驱动第一转子2以不同方式进行转动。例如,通过控制输入第一定子绕组12供电口电流的大小,调整驱动磁场的磁场强度,从而控制第一转子2转动时的扭矩,或者通过提高输入第一定子绕组12供电口电流的变化频率,增强驱动磁场的变化速率,从而增大第一转子2转动时的转速。同理可知,第二定子绕组13朝向第二转子3设置,通过控制输入第二定子绕组13供电口的电流,从而控制第二转子3的转动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定子绕组12与第二定子绕组13的缠绕位置相对独立,并可以分别单独供电,因此,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的绕组形式可以相互独立,且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可以采用三相式分布绕组方式,同时,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通过引线分别电连接有两个独立的供电口,使得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能够形成较为均匀的旋转磁场,减少磁力的泄露,提升输出效率,更为高效地驱动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转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也可以采用单相式或者其他多相式的绕组方式,具体的,本申请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采用相同的绕组形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绕组形式。其中,绕组形式既包括分布式绕组和集中式绕组等总体的绕组形式,也包括缠绕圈数、缠绕方向、缠绕线圈的粗细和缠绕线圈的材料等具体的绕组形式,还包括直流绕组和交流绕组等不同供电的绕组形式。具体的,可以根据电机的使用场景进行特殊化设计,本实施例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b和图1c,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定子的一种控制方式的示意图。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定子的另一种控制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b所示,第一定子绕组12与第二定子绕组13的供电口分别连接有第一控制单元61和第二控制单元62,第一控制单元61和第二控制单元62可以分别控制输入第一定子绕组12与第二定子绕组13的电流。从而实现对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的单独控制。如图1c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定子绕组12与第二定子绕组13的供电口连接有同一控制器6,控制器6能分别控制输入第一定子绕组12与第二定子绕组13的电流,既能够实现对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的单独控制,同时又能够控制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联合转动,其中联合转动包括控制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同步转动、控制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按照设定的速率比进行转动或者控制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按照设置的速度差进行转动等,使得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具有更灵活的输出方式。
请再次参阅图1a,定子1、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外包裹设置有壳体4,壳体4用于容纳支撑定子1、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且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避免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在转动时受到外力作用与定子1发生接触或碰撞。其中,定子1中的定子铁芯11固定设置于壳体4内壁。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的供电口固定设置于壳体4的侧壁,且与壳体4外部的电子器件电连接,其中,电子器件包括电源、控制单元或控制器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的供电口用于电连接壳体4外部的电子器件,因此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的供电口即可以设置于壳体4的内部,由壳体4外部的电子器件伸入壳体4内部与供电口连接;也可以伸出壳体4的侧壁并与壳体4外部的电子器件连接,具体的,本申请不做限制。
定子铁芯11包括第一侧部以及与第一侧部相对的第二侧部,定子铁芯11沿其轴向的两侧面分别位于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上。其中,定子铁芯11沿其轴向的两侧面分别朝向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设置。
第一转子2包括第一转子盘21和垂直贯穿第一转子盘21中心的第一转轴22,第一转轴22包括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转轴22的第一端与定子铁芯11第一侧部的中心转动连接,第一转轴22的第二端贯穿壳体4的第一侧面,并与壳体4通过轴承104转动连接;同时使第一转子盘21与定子1和壳体4之间均留有气隙,以保证第一转子盘21能够正常转动。
第二转子3包括第二转子盘31和垂直贯穿第二转子盘31中心的第二转轴32,第二转轴32包括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二转轴32的第一端与定子铁芯11第二侧部的中心转动连接,第二转轴32的第二端贯穿壳体4的第二侧面,并与壳体4通过轴承105转动连接,同时使第二转子盘31与定子1和壳体4之间均留有气隙,以保证第二转子盘31能够正常转动。壳体4的第二侧面与壳体4的第一侧面为相对的两个面。
请再次参阅图1a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定子铁芯11呈环状设置,且定子铁芯11第一侧部的中心与定子铁芯11第二侧部的中心沿定子铁芯11的轴线贯通,并形成贯通孔,其中定子铁芯11第一侧部的中心与第一定子绕组12产生的驱动磁场的中心重合,定子铁芯11第二侧部的中心与第二定子绕组13产生的驱动磁场的中心重合。贯通孔内固定设置有轴套101,且轴套101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103与第一转轴22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以及通过轴承102与第二转轴32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使得第一转轴22的第一端与定子铁芯11第一侧部的中心转动连接,第二转轴32的第一端与定子铁芯11第二侧部的中心转动连接,且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轴32设置于同一轴线上。由于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在转动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定子1磁场的吸引力,使得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在转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轴向力,同时第一转子盘21与第一转轴22固定连接,第二转子盘31与第二转轴32固定连接,因此,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受到的轴向力将直接传导至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轴32。
为了平衡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受到的轴向力,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轴32相对的两端通过轴承103和轴承102转动设置于同一轴套101上,并且使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轴32位于同一轴线上,从而将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轴32受到的轴向力通过轴承103和轴承102传导至同一轴套101上。因此,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轴32受到的方向相反的轴向力,能够在同一轴套101上相互平衡,降低了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吸附至定子1或接触到壳体4的风险,使得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能更加稳定的运行。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只需具有与定子1相配合的磁场,即能在定子1产生的磁场作用下进行转动。因此,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转子盘,例如永磁转子盘、异步转子盘等。同时由于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需要进行转动,且第一转轴22垂直贯穿第一转子盘21的中心设置,第二转轴32垂直贯穿第二转子盘31的中心设置。因此,在高速转动的情况下,为了减小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产生的偏心力,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垂直于转动轴方向的横截面优选为中心对称图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垂直于转动轴方向的横截面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具体的本申请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均为盘状圆柱体,以提高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转动时的稳定性。
请再次参阅图1a和图2,图1a和图2中所示的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采用相同结构设置,且对称设置于定子1的两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分别设置于定子1的两侧,且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各自具有独立的转轴,能够独立进行转动,同时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分别由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单独控制,使得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相对独立。因此,在其他实施方案中,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设置,例如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的直径、厚度和类型等均可不同,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轴32的直径、材料等均可不同。具体的,本申请不做限定。
请再次参阅图1a,壳体4包括外壳41和分别设置于外壳41两端的两个端盖42,其中两个端盖42背离外壳41的表面分别构成壳体4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各端盖42与外壳41可拆卸固定连接,其中可拆卸固定连接包括螺纹连接、卡扣连接和铰链连接等。外壳41呈筒体设置,并周向包裹定子1、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同时外壳41与定子1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外壳41与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之间均留有间隙,避免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在转动过程中与外壳41发生接触或碰撞。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的转轴分别贯穿外壳41两端的端盖42,并且通过轴承104和轴承105与两个端盖42转动连接。同时两个端盖42分别贴近第一转子盘21和第二转子盘31设置,并且贴近第一转子盘21的端盖42与第一转子盘21之间留有间隙;贴近第二转子盘31的端盖42与第二转子盘31之间留有间隙。使得壳体4更贴合定子1、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有利于减小壳体4的体积,从而减小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整体的体积。此外,由于外壳41呈筒体设置,且外壳41两端的端盖42均与外壳41可拆卸固定连接,使得在后续对轴向电机进行检修或维护时,可对两个端盖42进行拆卸,从而便于将外壳41内的第一转子2、第二转子3和定子1进行拆卸、替换或维护,提高了对轴向电机进行检修或维护的便捷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壳体4的作用在于固定定子1,同时转动支撑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轴32,并且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不设置壳体4,以最大限度的减小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的体积,同时有利于对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进行散热。此时,定子1可直接固定设置于驱动***中或者通过支撑架固定;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轴32既可以通过支撑件转动支撑,也可以直接作为输入轴,连接于驱动***中。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定子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定子与定子内套、定子外套和轴套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定子铁芯11包括呈环状设置的定子轭113和分别设置于定子轭113两侧面的第一定子齿111和第二定子齿112,其中,第一定子齿111包括若干个齿状凸起,且呈中心对称均匀分布于定子轭113的一侧面;第二定子齿112包括若干个齿状凸起,且呈中心对称均匀分布于定子轭113的另一侧面。第一定子绕组12缠绕设置于第一定子齿111上,第二定子绕组13缠绕设置于第二定子齿112上。可以理解的是,定子轭113、第一定子齿111和第二定子齿112只需能够设置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并且与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配合形成两个独立的驱动磁场,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定子轭113、第一定子齿111和第二定子齿112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具体的,本申请不做限定。
其中,定子轭113、第一定子齿111和第二定子齿112均采用高导磁材料制成,高导磁材料包括普通碳素结构钢、硅钢片、电工纯铁和导磁合金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定子轭113、第一定子齿111和第二定子齿112既可以采用同一高导磁材料,并通过一体成型的工艺制成定子铁芯11,简化定子铁芯11的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定子轭113、第一定子齿111和第二定子齿112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形,分别采用不同的高导磁材料,并将第一定子齿111和第二定子齿112固定设置于定子轭113的两侧面,其中不同情形包括第一定子齿111和第二定子齿112相对应的第一转子2(参见图1a)和第二转子3(参见图1a)的转子类型不同、所需的输出功率不同和转子尺寸不同等。具体的,本方案不做限定。
其中,采用高导磁材料的作用在于,具有高导磁性的第一定子齿111和第二定子齿112,有利于增强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通电后形成的磁场强度,提高电流的输出效率。同时,通过定子轭113的高导磁作用,阻断第一定子绕组12产生的磁场和第二定子绕组13产生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第一定子绕组12产生的磁场和第二定子绕组13产生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影响,降低能量损耗。并使得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在分别独立驱动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时,能保持稳定工作,提高了电机整体的可靠性。此外,第一定子齿111和第二定子齿112共用同一个定子轭113,提高了定子1整体的集成度。减小了定子1的体积,从而降低电机整体的体积。
请再次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定子铁芯11两侧的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的结构及设置方式可以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定子绕组12的结构和设置方式为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4所示,定子铁芯11呈环状设置,第一定子绕组12沿第一定子齿111的周向缠绕设置于第一定子齿111,使得第一定子绕组12形成的内周圆的直径小于定子铁芯11内周圆的直径,第一定子绕组12形成的外周圆的直径大于定子铁芯11外周圆的直径,即第一定子绕组12超出定子铁芯11环带的内周圆和外周圆。第二定子绕组13可以采用与第一定子绕组12相同的结构和设置方式,并设置于第二定子齿112。使得定子铁芯11的内壁面难以直接与轴套101的外壁固定连接,定子铁芯11的外壁面难以直接与壳体4(参见图1a)的内壁固定连接。因此,定子铁芯11的内壁面嵌设固定有定子内套14,且定子铁芯11的内壁面通过定子内套14与轴套101的外壁固定连接。定子铁芯11的外壁面套设有并固定连接有定子外套15,且定子铁芯11的外壁面通过定子外套15与壳体4(参见图1a)的内壁固定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定子铁芯11两侧的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的结构及设置方式相对独立,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绕组形式,且第一定子绕组12和/或第二定子绕组13采用的绕组形式,使得第一定子绕组12和/或第二定子绕组13超出定子铁芯11环带的内周圆和/或外周圆。
进一步地,定子内套14和定子外套15均采用环状结构设置,以更好的贴合轴套101的外壁和外壳41(参见图1a)的内壁,增强固定的稳定性。结合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定子内套14和定子外套15作用在于:当第一定子绕组12采用的绕组形式使得第一定子绕组12超出了定子铁芯11环带的内周圆和/或外周圆,从而影响定子铁芯11与壳体4(参见图1a)和/或轴套101之间的固定配合时,定子内套14和定子外套15可作为固定连接件,从而将定子铁芯11固定于外壳41内壁,将轴套101固定于定子铁芯11中心,其中定子内套14用于固定连接定子铁芯11和轴套101,定子外套15用于固定连接壳体4(参见图1a)与定子铁芯11。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定子内套14和定子外套15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采用若干个杆状结构。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3和图4,结合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均可以采用多种绕组形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采用的绕组形式,均使得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未超出定子铁芯11环带的内周圆和外周圆时,可直接将定子铁芯11固定于外壳41内壁,同时将轴套101直接固定于定子铁芯11中心,从而可以不设置定子内套14和定子外套15,简化定子1的结构,减小定子1的体积。
请参阅图5a和图5b,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安装部和固定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5a所示,定子轭113(参见图3)分割成背靠设置的两部分,分别为设有第一定子齿111的第一定子轭1131和设有第二定子齿112的第二定子轭1132,第一定子轭1131和第二定子轭1132之间可拆卸固定配合。在定子轭113上装配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时,可将定子轭113(参见图3)拆分成第一定子轭1131和第二定子轭1132,从而便于同时在第一定子轭1131的第一定子齿111上缠绕第一定子绕组12和在第二定子轭1132的第二定子齿112上缠绕第二定子绕组13;最后将缠绕好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的第一定子轭1131和第二定子轭1132背靠固定,极大地提高了定子1的装配效率。
其次,当第一定子绕组12或第二定子绕组13出现损坏,或者需要更换时,仅需将第一定子轭1131或第二定子轭1132进行拆卸替换,大大提高了维修或替换的效率。同时,当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中仅一个绕组出现故障时,一体成型的定子轭113(参见图3)需要对整个定子1全部进行替换,而采用分体设置的第一定子轭1131和第二定子轭1132仅需替换第一定子轭1131和第二定子轭1132中出现故障一侧的部件,从而大大降低了替换的成本。
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一定子轭1131的周缘固定设置有安装部114,第二定子轭1132设置有与安装部114可拆卸固定的固定部115,其中安装部114设置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第一定子轭1131的周缘,安装部114呈凸起状设置;固定部115与安装部114一一对应设置,固定部115为套设于安装部114的呈环状卡扣,且与第二定子轭1132的周缘转动连接,使得固定部115与安装部114之间可拆卸固定。
结合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114、固定部115用于将第一定子轭1131和第二定子轭1132背靠可拆卸固定,因此,安装部114和固定部115的结构不限于凸起和卡扣,还包括螺纹和螺栓等可拆卸固定的结构。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安装部114和固定部115的目的在于将第一定子轭1131和第二定子轭1132背靠可拆卸固定,因此当第一定子轭1131和第二定子轭1132背靠设置于壳体4内,且与壳体4内壁可拆卸固定配合时,也可以实现第一定子轭1131和第二定子轭1132的背靠可拆卸固定。从而可以不设置安装部114和固定部115,以简化定子轭113的结构。
请参阅图6a和图6b,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定子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定子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一定子齿111缠绕设置有若干组相互独立的第一定子绕组12,不同的第一定子绕组12呈环状设置,形成有不同半径的环带状磁感区域。不同半径的第一定子绕组12之间呈嵌套设置。第二定子齿112缠绕设置有若干组相互独立的第二定子绕组13,不同的第二定子绕组13呈环状设置,形成有不同半径的环带状磁感区域;不同半径的第二定子绕组13之间呈嵌套设置。不同的第一定子绕组12和第二定子绕组13均具有可独立供电的供电口。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2中定子1、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的位置关系,并参阅图6a和图6b,若干组相互独立的第一定子绕组12在与第一转子2配合的过程中,第一转子2垂直于定子铁芯11表面方向上进行投影,形成投影区域,并且仅对投影区域内的第一定子绕组12进行供电,从而形成与第一转子2相适配的环带状磁感区域。因此,当第一转子2的半径不同时,第一定子齿111上的若干组相互独立的第一定子绕组12可以形成与第一转子2半径相适配的环带状磁感区域,从而可以适配多种半径尺寸的转子。同理可知,也可以控制第二定子齿112的若干组相互独立的第二定子绕组13形成半径不同的磁感区域,从而适配多种半径尺寸的第二转子3,从而提高了定子1适配性和灵活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两侧面的结构及作用原理可以相同,为了便于说明,以若干组相互独立的第一定子绕组12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6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11的一侧面设置有两组独立的第一定子绕组12,两组独立设置的第一定子绕组12分别形成不同半径的第一磁感区域121和第二磁感区域122,且第一磁感区域121和第二磁感区域122之间呈嵌套设置,当第一转子2的投影区域仅包含第一磁感区域121时,仅对第一磁感区域121内的第一定子绕组12进行供电,形成驱动磁场,从而驱动第一转子2进行转动。当第一转子2的投影区域同时包含第一磁感区域121和第二磁感区域122时,既可以同时对第一磁感区域121和第二磁感区域122内的第一定子绕组12进行供电,形成驱动磁场,从而最大功率的驱动第一转子2进行转动,实现输出功率的最大化,也可以仅对第一磁感区域121内的第一定子绕组12或者第二磁感区域122内的第一定子绕组12进行供电,形成驱动磁场,驱动第一转子2进行转动,从而节省能耗。如图6b所示,设置于第二定子齿112的两组相互独立的第二定子绕组13采用与第一定子绕组12相同的设置方式,同样能够形成半径不同的磁感区域,并且通过独立控制不同的第二定子绕组13的供电,实现多种驱动磁场,从而以多种形式驱动第二转子3进行转动。使得定子1的两侧面不仅能够适配多种半径尺寸的转子具有较好的适配性,同时具有多种的驱动方式,提高了定子1的灵活度。请参见图7、图8a和图8b,图7为本申请的分布式驱动***的结构示意图,图8a为本申请的分布式驱动***的第一转子和第一减速器一级主动齿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b为本申请的分布式驱动***的第二转子和第二减速器一级主动齿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布式驱动***,包括第一减速器51、第二减速器52和如以上任一种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第一减速器51的输入端与第一转子2传动连接,以将第一转子2的动力传递给第一减速器51。第二减速器52的输入端与第二转子3传动连接,以将第二转子3的动力传递给第二减速器52。
第一减速器51和第二减速器52均具有输入轴、齿轮组和输出端。其中,第一减速器51的输入轴为第一减速器51的输入端,第二减速器52的输入轴为第二减速器52的输入端。其中,传动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轴32分别直接作为第一减速器51和第二减速器52的输入轴进行传动,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轴32分别与第一减速器51和第二减速器52的输入轴通过花键连接进行传动,或者,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轴32通过带传动、链传动、摩擦轮传动和齿轮传动等方式分别与第一减速器51和第二减速器52的输入轴进行传动连接。具体的,本申请不做限定。
当分布式驱动***应用于车辆的驱动***中时,第一减速器51的输出轴511和第二减速器52的输出轴521分别传动连接有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其中,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可以为车辆的两个前轮,也可以为车辆的两个后轮。在分布式驱动***运行的过程中,定子1驱动第一转子2高速转动,高速转动的第一转子2通过第一转轴22将动力传输至第一减速器51内的齿轮组,由齿轮组对高速转动的第一转轴22进行减速增扭,并通过第一减速器51的输出轴511向第一车轮提供合适转速及扭矩的转动动力。使得定子1驱动的第一转子2能独立带动第一车轮转动,并单独控制第一车轮转动的转速和扭动等转动状态。
具体地,如图7所示,第一减速器51内的齿轮组包括一级主动齿轮512、一级被动齿轮513、二级主动齿轮514和二级被动齿轮515。其中,一级主动齿轮512固定连接有输入轴,二级被动齿轮515固定连接有输出轴511,通过一级主动齿轮512与一级被动齿轮513对输入轴输入的高转速、低扭矩的动力进行初步减速和增扭,并传动至二级主动齿轮514,再通过二级主动齿轮514和二级被动齿轮515对输入的动力进行进一步地减速和增扭,并通过输出轴511输出合适转速和扭矩的动力。
另外,定子1驱动第二转子3高速转动,高速转动的第二转子3通过第二转轴32将动力传输至第二减速器52内的齿轮组。其中第二减速器52的结构与第一减速器51相同,同样包括输出轴521、一级主动齿轮522、一级被动齿轮523、二级主动齿轮524和二级被动齿轮525。且第二减速器52和第一减速器51的作用原理相同,用于对高速转动的第二转轴32进行减速增扭,并通过第二减速器52的输出轴521向第二车轮提供合适转速及扭矩的转动动力。使得定子1驱动的第二转子3能独立带动第二车轮转动,并单独控制第二车轮转动的转速和扭动等转动状态。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减速器51和第二减速器52的作用在于:分别独立地对高速转动的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进行减速和增扭,从而输出转速和扭矩合适的转动动力。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减速器51和第二减速器52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减速器,例如,蜗轮蜗杆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等。同时,由于第一减速器51和第二减速器52分别设置且相互独立,因此,第一减速器51和第二减速器52即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
进一步地,由于分布式驱动***能够控制并调节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的转速,从而可以取消传统驱动***中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之间的差速机构,简化了分布式驱动***的结构,提高分布式驱动***的集成度。例如,当车辆在转弯行驶过程中,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之间需要具有一定的转速差,以实现更平稳的转弯;此时,可以通过直接调节第一转子2的转速和输出功率单独控制第一车轮的转速,调节第二转子3的转速和输出功率单独控制第二车轮的转速。从而使得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之间具有合适的转速差,使车辆能够平稳地进行转弯。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8a和图8b予以理解,由于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均采用转子盘和转轴的结构,具有轴向尺寸小的特点。因此,第一转子2的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子3的第二转轴32均可以采用长度较小的转轴,使得第一转轴22和第二转轴32具有较强的转动刚度,从而使得第一转轴22可以直接作为第一减速器51的输入轴,带动第一减速器51的一级主动齿轮512转动,第二转轴32可以直接作为第二减速器52的输入轴,带动第二减速器52的一级主动齿轮522转动。使得第一转轴22直接作为第一减速器51的输入端,对第一减速器51进行动力传递,第二转轴32直接作为第二减速器52的输入端,对第二减速器52进行动力传递。具体的,如图7和图8a所示,第一转轴22的一端通过轴承103和轴承104与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的轴套101和壳体4(参阅图1a)转动连接,另一端贯穿一级主动齿轮512,并通过轴承106转动设置于第一减速器51的外壳内;如图7和图8b所示,第二转子3的一端通过轴承102和轴承105与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的轴套101和壳体4(参阅图1a)转动连接,另一端贯穿一级主动齿轮522,并通过轴承107转动设置于第二减速器52的外壳内。简化了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与第一减速器51和第二减速器52之间相配合的结构。
若第一转轴22和第一减速器51的输入轴不共用同一根轴,则需要在第一转轴22和第一减速器51输入轴之间的连接处,额外增加轴承和支撑架以支撑第一转轴22和第一减速器51输入轴的转动,并且在第一转轴22和第一减速器51输入轴之间的连接处设置相互配合的啮合花键、齿轮等转动结构。增加了分布式驱动***结构制作的复杂度。同理可知,若第二转轴32和第二减速器52的输入轴不共用同一根轴,同样会增加分布式驱动***结构制作的复杂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转轴22直接作为第一减速器51的输入轴,第二转轴32直接作为第二减速器52的输入轴,简化了结构制造的复杂度,进一步减小了分布式驱动***的体积,提高了分布式驱动***的集成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替代了集中式双电机结构,既能够满足双轴独立输出,从而取消了传统驱动***中的差速机构,提高驱动***的输出效率和输出自由度,又减少了电机数量,从而大大简化了分布式驱动***的结构复杂度,降低了分布式驱动***整体的体积,减少了占用空间,从而提高了分布式驱动***的集成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具有体积小,占用空间小,集成度高优点,以及具有两个可独立输出的机械端口。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双机械输出的动力***中,提高动力***整体的集成度,减小动力***的体积。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有两个可独立输出的机械端口,当其中一个机械端口出现故障或损坏时,另一个机械端口仍然能够独立运行。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的两个输出端通过传动***进行联动,形成单个输出端,并应用于单机械输出的动力***。从而既可以同时开启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的两个输出端,以达到输出功率最大化;又可以将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的其中一个输出端作为主输出端,另一个输出端作为备用输出端,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仅开启主输出端,而当主输出端出现故障或损坏时,启用备用输出端作为动力源进行输出,提高了动力***整体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可以采用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的两个输出端进行交替输出的方式进行输出,从而在长时间或高强度的运行过程中,避免单个输出端持续运行产生过高的热量或产生较大的磨损,提高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运行的持久性和耐用性。具体的,控制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采用何种输出方式,以及将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应用于何种使用场景,本方案不做限定。
请结合图1a予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轮和以上任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的第一转子2和第二转子3通过传动结构与车轮传动连接,从而驱动车轮转动。本领域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通过电力驱动,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汽车可以为纯电动汽车,也可以为包括电力驱动的混动汽车,由于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100的占用空间小,使得汽车具有更多的空间容纳电池,提升了汽车的续航。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轮和以上任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分布式驱动***,分布式驱动***用于驱动车轮转动。请结合图7予以理解,分布式驱动***中第一减速器51的输出轴511和第二减速器52的输出轴521通过传动结构与车轮传动连接,从而驱动车轮转动。使得汽车具有体积更小的驱动***和更灵活的驱动方式,提升汽车驾驶体验,以及提升汽车内部空间的利用率。本领域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分布式驱动***通过电力驱动,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汽车可以为纯电动汽车,也可以为包括电力驱动的混动汽车,由于分布式驱动***具有更小的体积,使得汽车具有更多的空间容纳电池,提升了汽车的续航。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形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在内。

Claims (11)

1.一种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所述第一转子和所述第二转子分别设置于所述定子沿其轴向的两侧;
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所述第一定子绕组和所述第二定子绕组分别设置于所述定子铁芯沿其轴向的两侧面,且所述第一定子绕组和所述第二定子绕组均具有可独立供电的供电口;
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子转动;
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子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定子、所述第一转子和所述第二转子的壳体,所述定子铁芯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壁,且所述定子铁芯包括第一侧部以及与所述第一侧部相对的第二侧部,所述定子铁芯沿其轴向的两侧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上;
所述第一转子包括第一转子盘和垂直贯穿所述第一转子盘中心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与所述定子铁芯第一侧部的中心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二端贯穿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面,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转子包括第二转子盘和垂直贯穿所述第二转子盘中心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一端与所述定子铁芯第二侧部的中心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端贯穿所述壳体的第二侧面,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壳体的第二侧面与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面为相对的两个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第一侧部的中心与所述定子铁芯第二侧部的中心沿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贯通,并形成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内设置有轴套,所述轴套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设置于同一轴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呈环状设置,且所述定子铁芯的内壁面嵌设有定子内套,所述定子内套套设并固定连接于所述轴套外。
5.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壁面套设并固定连接有定子外套,所述定子外套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内壁,使得所述定子铁芯通过所述定子外套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壁。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两端的两个端盖,各所述端盖与所述外壳固定并可拆卸连接;所述定子铁芯固定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壁。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包括定子轭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定子轭两侧面的第一定子齿和第二定子齿,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缠绕设置于所述第一定子齿上,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缠绕设置于所述第二定子齿上。
8.一种分布式驱动***,包括第一减速器和第二减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
所述第一减速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转子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减速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转子传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布式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子的第一转轴作为所述第一减速器的输入轴,所述第二转子的第二转轴作为所述第二减速器的输入轴。
10.一种汽车,包括车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所述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车轮转动。
11.一种汽车,包括车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分布式驱动***,所述分布式驱动***用于驱动所述车轮转动。
CN202111315587.1A 2021-11-08 2021-11-08 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分布式驱动***及汽车 Active CN1142047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15587.1A CN114204764B (zh) 2021-11-08 2021-11-08 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分布式驱动***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15587.1A CN114204764B (zh) 2021-11-08 2021-11-08 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分布式驱动***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04764A true CN114204764A (zh) 2022-03-18
CN114204764B CN114204764B (zh) 2023-11-10

Family

ID=80647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15587.1A Active CN114204764B (zh) 2021-11-08 2021-11-08 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分布式驱动***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04764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1785A (zh) * 2008-03-28 2011-02-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2170206A (zh) * 2011-03-16 2011-08-31 江苏微特利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串连式混合动力汽车联体电机结构及控制
CN203039532U (zh) * 2012-12-06 2013-07-03 聊城汇创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双盘轴向磁场式开关磁阻电动机
CN103840628A (zh) * 2012-11-19 2014-06-04 通用电气能源能量变换技术有限公司 轴向磁通机器
CN205377612U (zh) * 2016-01-22 2016-07-06 吉林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用双机械端口驱动装置
CN107370317A (zh) * 2017-03-06 2017-11-21 罗彪 多层盘式电机以及具有该电机的汽车
CN111541319A (zh) * 2020-04-30 2020-08-14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轴向磁场混合励磁外转子轮毂直驱电机
CN112436697A (zh) * 2019-08-26 2021-03-02 美的威灵电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电机及风机
CN112737255A (zh) * 2020-12-25 2021-04-30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盘式双转子对转电机及航行器
CN113300515A (zh) * 2021-06-11 2021-08-24 山东大学 切向磁体结构盘式轴向磁场永磁无刷电机结构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1785A (zh) * 2008-03-28 2011-02-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2170206A (zh) * 2011-03-16 2011-08-31 江苏微特利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串连式混合动力汽车联体电机结构及控制
CN103840628A (zh) * 2012-11-19 2014-06-04 通用电气能源能量变换技术有限公司 轴向磁通机器
CN203039532U (zh) * 2012-12-06 2013-07-03 聊城汇创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双盘轴向磁场式开关磁阻电动机
CN205377612U (zh) * 2016-01-22 2016-07-06 吉林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用双机械端口驱动装置
CN107370317A (zh) * 2017-03-06 2017-11-21 罗彪 多层盘式电机以及具有该电机的汽车
CN112436697A (zh) * 2019-08-26 2021-03-02 美的威灵电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电机及风机
CN111541319A (zh) * 2020-04-30 2020-08-14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轴向磁场混合励磁外转子轮毂直驱电机
CN112737255A (zh) * 2020-12-25 2021-04-30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盘式双转子对转电机及航行器
CN113300515A (zh) * 2021-06-11 2021-08-24 山东大学 切向磁体结构盘式轴向磁场永磁无刷电机结构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04764B (zh) 2023-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87438A (en) Driving system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JP4304158B2 (ja) 軸方向磁束電動モータアセンブリ
CN110336451B (zh) 一种复合式偏心磁力谐波齿轮传动装置
WO2011005349A1 (en) Electric machine with non-coaxial rotors
KR102519998B1 (ko) 구동 장치
CN217301454U (zh) 一种集成式行星减速动力模组
CN214380578U (zh) 一种组合电机与一种轮边驱动***
CN114204764B (zh) 双机械端口轴向电机、分布式驱动***及汽车
CN206004505U (zh) 一种轮毂电机及电动汽车
CN210405049U (zh) 一种双转子电动机
CN212012387U (zh) 一种紧凑式行星齿轮差速减速电机
TWI474583B (zh) 磁性聯軸器與軸向氣隙永磁馬達之整合裝置
KR100971903B1 (ko) 동력 분할식 구동장치
CN102761215B (zh) 一种复合直驱力矩电机
CN213575191U (zh) 径向混合式磁悬浮轴承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机
CN203222411U (zh) 用于升降电梯的异步起动的永磁同步曳引机
KR20220017096A (ko) 이중 영구자석 전동기
KR101246654B1 (ko) 전기 구동장치
CN107769457B (zh) 结合马达的减速装置
CN210744984U (zh) 具有双转子单定子结构的新型电机
JP4127228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構造
CN201711950U (zh) 一种电动工具
CN220382916U (zh) 直驱旋转电机
TW201328134A (zh) 新型軸向氣隙直流無刷馬達與軸向式磁性聯軸器之一體式機電裝置
CN213776090U (zh) 磁悬浮轴承组件、电机及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