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85451A -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85451A
CN114185451A CN202111467396.7A CN202111467396A CN114185451A CN 114185451 A CN114185451 A CN 114185451A CN 202111467396 A CN202111467396 A CN 202111467396A CN 114185451 A CN114185451 A CN 114185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display module
light emitting
ligh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673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帅川
何瑞
查国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6739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8545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8366 priority patent/WO2023097788A1/zh
Priority to US17/622,753 priority patent/US20240036693A1/en
Publication of CN114185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54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其包括发光背板,发光背板包括基板、电磁感应层以及发光器件层;电磁感应层设置于基板上,且用于接收电磁信号;发光器件层设置于电磁感应层上,发光器件层包括沿相交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其中,电磁感应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电磁感应线圈,以及沿第二方向排列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电磁感应线圈。本发明可以通过感知显示模组不同位置的磁通量变化,来得到显示模组触控的坐标,提高了触控效果和触控精度,且发光背板中具有大量的空间进行电磁感应线圈的布线,不会影响到发光背板的发光,可以节省集成触控功能的显示模组内的空间。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具有该显示模组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诸如智能手机等电子装置越来越普及。在中小尺寸显示领域,集成化技术成为当前的重点研发方向,也即如何通过相关技术的开发实现面板功能集成化。集成化又可以在保证功能不缺失的前提下,保证显示面板的厚度不增加。显示面板的集成化技术可以为显示面板带来许多衍生的附加功能,使得显示面板从单纯的显示界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感知、交互界面。
目前,常将触控技术集成在显示面板中,例如触控笔技术,其中,触控笔技术一般采用电容触控,但电容触控需要较大的电荷量差异导致笔头较大,其书写体验较差、延时高、精度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专业领域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能够通过电磁触控技术,提高触控效果和触控精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发光背板,所述发光背板包括:
基板;
电磁感应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用于接收电磁信号;
发光器件层,设置于所述电磁感应层上,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沿相交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
其中,所述电磁感应层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电磁感应线圈,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电磁感应线圈。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触控区,每一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且位于所述触控区内的第一绕线部,且每一所述第一绕线部围绕对应的一第一电磁感应区设置;
每一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包括第三端部、第四端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三端部与所述第四端部之间且位于所述触控区内的第二绕线部,且每一所述第二绕线部围绕对应的一第二电磁感应区设置;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于所述触控区内,多个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于所述触控区内,且任一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与任一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交叉设置且部分重叠。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所述第一绕线部对应的两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部分重叠,任意相邻的两所述第二绕线部对应的两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部分重叠。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绕线部呈螺旋状绕对应的一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设置,所述第二绕线部呈螺旋状绕对应的一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绕线部围绕对应的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的圈数大于或等于1,所述第二绕线部围绕对应的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的圈数大于或等于1。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组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组,每一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发光器件,每一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发光器件;
其中,每一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内设有至少一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组,每一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内设有至少一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组。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发光背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并位于所述电磁感应层第一侧的多个第一输入端子与多个第一输出端子,每一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的所述第一端部连接于对应的一所述第一输入端子,每一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的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于对应的一所述第一输出端子。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感应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且各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的所述第一绕线部在所述第二侧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发光背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并位于所述电磁感应层第三侧的多个第二输入端子与多个第二输出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所述第三端部连接于对应的一所述第二输入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所述第四端部连接于对应的一所述第二输出端子。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感应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三侧相对设置的第四侧,且各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所述第二绕线部在所述第四侧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靠近所述第三侧处的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靠近所述第四侧处的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靠近所述第一侧处的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二侧处的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绕线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80毫米;
各所述第二绕线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80毫米。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感应层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一布线子层、第二布线子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子层与所述第二布线子层之间的绝缘层,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子层,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至少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子层,且所述电磁感应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布线子层和/或所述第二布线子层中的发光信号线,所述发光信号线与各所述发光器件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信号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信号线、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信号线,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子层,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子层,且一所述发光器件连接于对应的一所述第一信号线以及对应的一所述第二信号线。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信号线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三信号线,多个所述第三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子层,且一所述发光器件连接于对应的一所述第三信号线。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发光背板还包括第一驱动模组,且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以及所述发光信号线皆与所述第一驱动模组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在第一时段驱动,所述发光信号线在第二时段驱动,且所述第一时段与所述第二时段不重叠。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发光背板还包括第二驱动模组与第三驱动模组,且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皆与所述第二驱动模组电性连接,所述发光信号线与所述第三驱动模组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驱动频率皆与所述发光信号线的驱动频率相异。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与所述发光背板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且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电磁感应层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所述显示模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显示模组的发光背板中设置多个第一电磁感应线圈以及多个第二电磁感应线圈,进而可以通过感知显示模组不同位置的磁通量变化,来得到显示模组触控的坐标,提高了触控效果和触控精度;此外,发光背板的基板上不需要透光,进而具有大量的空间进行电磁感应线圈的布线,且不会影响到发光背板的发光,对于集成触控功能的显示模组,本发明可以节省显示模组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感应线圈的平面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感应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磁感应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电磁感应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磁感应线圈的平面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电磁感应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磁感应线圈短接与不短接对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磁感应层的触控原理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感应线圈感应原理示意图;
图13和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磁感应线圈感应原理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背板的平面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背板的平面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背板的平面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背板的平面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背板的平面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背板的平面分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请参照图1以及图2,显示模组包括发光背板,且发光背板包括基板10、电磁感应层20以及发光器件层30。
其中,电磁感应层20设置于基板10上,用于接收电磁信号;发光器件层30设置于电磁感应层20上,发光器件层30包括沿相交的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31。
进一步地,电磁感应层20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个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以及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个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
在实施应用过程中,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发光背板的基板10上设置多个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以及多个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进而可以通过感知显示模组不同位置的电磁感应线圈内的磁通量变化,来得到显示模组触控的坐标,提高了触控效果和触控精度;此外,发光背板的基板10上不需要透光,进而具有大量的空间进行电磁感应线圈的布线,且不会影响到发光背板的发光,对于集成触控功能的显示模组,本发明可以节省显示模组的空间,以提高显示模组的集成化功能。
具体地,请继续参照图1以及图2,显示模组包括基板10、设置于基板10上的电磁感应层20、设置于电磁感应层20上的发光器件层30、设置于发光器件层30上的显示面板40以及设置于显示面板40上的盖板50,且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盖板50,在此不作限定。
其中,电磁感应层20包括设置于基板10上的电磁感应线圈21以及发光信号线22。需要说明的是,基板10可为玻璃基板,或者基板10的材料还可以为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环烯烃共聚物等有机高分子材料中的至少一者。
进一步地,由于基板10的材料不同,进而对金属膜层的制程兼容性不同,其中,当基板10为玻璃基板时,其对金属膜层的兼容性较低,因此制备于其上的金属膜层的膜层也不宜过厚,如图3所示;而当基板10的材料为上述有机高分子材料中,其对金属膜层的兼容性较高,因此制备于其上的金属膜层的厚度也相对较厚,如图4所示,且厚度大于玻璃基板上的金属膜层厚度。例如,当基板10为玻璃基板时,制备于其上的金属膜层(可包括电磁感应线圈21和发光信号线2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1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0微米;当基板10的材料包括上述有机高分子材料时,制备于其上的金属膜层(可包括电磁感应线圈21和发光信号线2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微米,且小于或等于100微米。
优选的,当基板10为玻璃基板时,制备于其上的金属膜层(可包括电磁感应线圈21和发光信号线2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3微米;当基板10的材料包括上述有机高分子材料时,制备于其上的金属膜层(可包括电磁感应线圈21和发光信号线2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0微米,且小于或等于60微米。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磁感应线圈21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个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以及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个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且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可选的,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垂直。
此外,显示模组包括触控区101,且每一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包括第一端部2111、第二端部2112以及连接于第一端部2111与第二端部2112之间的第一绕线部2113,且第一绕线部2113位于触控区101内,每一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包括第三端部2121、第四端部2122以及连接于第三端部2121与第四端部2122之间的第二绕线部2123,且第二绕线部2123位于触控区101内。
其中,请结合图1、图2、图5以及图6,每一第一绕线部2113围绕对应一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设置,每一第二绕线部2123围绕对应的一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设置,进而在触控区101内形成有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以及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且任一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与任一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之间交叉设置并部分重叠。
可选内的,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之间部分重叠,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之间部分重叠。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绕线部2113呈螺旋状绕对应的一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设置,第二绕线部2123呈螺旋状绕对应的一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设置,其中,第一绕线部2113围绕对应的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的圈数大于或等于1,第二绕线部2123围绕对应的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的圈数大于或等于1。
请参照图7、图8以及图9,为第一绕线部2113围绕对应的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的圈数大于1,以及第二绕线部2123围绕对应的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的圈数大于1对应的电磁感应线圈21的分布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随着第一绕线部2113与第二绕线部2123围绕的圈数的增加,在对电磁感应线圈21加载电压后,其产生的磁场也越强。
具体地,电磁感应层20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以及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其中,发光背板还包括设置于基板10上并位于第一侧的多个第一输入端子与多个第一输出端子,每一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的第一端部2111连接于对应的一第一输入端子,每一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的第二端部2112对应连接于对应的一第一输出端子。
发光背板还包括设置于基板10上的并位于第三侧的多个第二输入端子与多个第二输出端子,每一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的第三端部2121连接于对应的一第二输入端子,每一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的第四端部2122连接于对应的一第二输出端子。
可选的,各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的第一绕线部2113在第二侧电性连接,各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的第二绕线部2123在第四侧电性连接,以提高触控区101内边缘区域的触控精度,且可以缩减边框宽度。
具体地,当各第一绕线部2113在第二侧电性连接时,如图10中a所示,各第一绕线部2113在第二册处为平齐分布,可实现缩减边框宽度,且长短相同,则各第一绕线部2113的阻抗也相同,进而产生的信号强度也相同,以提高电磁感应层20的感测精度。当各第一绕线部2113在第二侧为绝缘设置时,如图10中b所示,进而各第一绕线部2113在第二侧处不相平齐,且由上往下,各第一绕线部2113的长度增加,进而会增加显示模组的边框宽度,不利于窄边框显示,另外,各第一绕线部2113的长度不同,进而阻抗也不同,其产生的信号强度也不相同,将影响电磁感应层20的感测精度。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仅示出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的排布为例进行说明,而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同理。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层30包括沿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31,可选的,发光器件31可为mini LED灯件或Micro-LED灯件。第一绕线部2113与第二绕线部2123的走线延伸路径皆可设置于相邻的发光器件31之间,即第一绕线部2113与第二绕线部2123皆可围绕多个发光器件31设置。
具体地,发光器件层30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组以及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组,每一第一发光器件组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发光器件31,每一第二发光器件组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发光器件31。
其中,每一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内设有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至少一第一发光器件组,每一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内设有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至少一第二发光器件组。即每一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内设有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至少一行发光器件31,每一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内设有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至少一列发光器件31。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一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围绕多行发光器件31,每一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围绕多列发光器件31,且每一行发光器件31皆对应设置一第一输入端子和一第一输出端子,每一列发光器件31皆对应设置一第二输入端子和一第二输出端子,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示仅画图部分输入端子、输出端子以及部分电磁感应线圈21以作为示例。
进而在电磁感应线圈21的驱动过程中,可由上往下沿第一方向X依次向各第一输入端子加载电压,即先对第一行第一发光器件31对应的一第一输入端子通电,同时导通对应的一第一输出端子,使得第一行发光器件31对应的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产生磁场;然后对第二行第一发光器件31对应的一第一输入端子通电,同时导通对应的一第一输出端子,使得第二行发光器件31对应的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产生磁场,且对于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的驱动可沿第一方向X依次进行导通。同理,也可由左往右依次导通向各第二输入端子加载电压,即先对第一列第一发光器件31对应的一第二输入端子通电,同时导通对应的一第二输出端子,使得第一列发光器件31对应的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产生磁场;然后对第二列第一发光器件31对应的一第二输入端子通电,同时导通对应的一第二输出端子,使得第二列发光器件31对应的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产生磁场,且对于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的驱动可沿第二方向Y依次进行导通。
进一步地,在公式Φ=nBS中,Φ为磁通量,n为电磁感应线圈21的围绕圈数,B为产生的磁场强度,S为各电磁感应线圈21的围成面积,由上述公式可知,在触控区101内分布有多个电磁感应线圈21后,可以通过感知各电磁感应线圈21围成区域内的磁通量变化,以感知触控位置。
具体地,请结合图5、图6、图8、图9、图11、图12、图13以及图1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触控件60,例如触控笔等,触控件60用于产生磁场,进而当触控件进行触控时,可改变各电磁感应线圈21所围成区域内的磁通量,当各电磁感应线圈21缩围成区域内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其电磁感应线圈21中的电压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可以得出触控件60的触控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5、图6、图8以及图9所示,各第一绕线部2113沿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d1以及第二绕线部2123沿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d2皆大于或等于1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80毫米。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绕线部2113沿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越大,则第一绕线部2113所围成的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的面积就越大,其内的发光器件31的行数就越多;而第二绕线部2123沿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越大,则第二绕线部2123所围成的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的面积就越大,其内的发光器件31的列数就越多。
进一步地,当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与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的面积过大时,则会降低触控精度,而当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与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的面积过小时,通过其中的磁通量又很少,导致难以感测。则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的,各第一绕线部2113沿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d1以及各第二绕线部2123沿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d2皆大于或等于20毫米,且小于等于50毫米。
需要说明的是,在沿第一方向X上,靠近第三侧处的各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内发光器件31的行数可为多行,而到第四侧处时,由于已经临近触控区101的边界,因此,最后一行发光器件31对应的一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内仅围绕该行发光器件31,且倒数第二行发光器件31对应的一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内可围绕倒数第二行发光器件31以及最后一行发光器件31,即靠近第三侧处的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沿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可以大于靠近第四侧处的第一电磁感应区1011沿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同理,靠近第一侧处的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沿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大于靠近第二侧处的第二电磁感应区1012沿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
具体地,如图11所示,当触控件60进行触控时,触控件60在靠近显示模组时,其产生的磁场穿过电磁感应层20,使得通过各电磁感应线圈21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其中,在沿第一方向X上,可以感测出磁通量变化(即感应强度)最大的一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而在沿第二方向Y上,也可以感测出磁通量变化最大的一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进而在该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与该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相交叉重叠的位置,即为触控件60的触控位置A。
可选的,如图12所示,触控件60可为有源触控笔,即触控笔内设置有电源,使其可以产生磁场,进而在触控过程中,通过触控笔产生的磁场引起电磁感应线圈21内磁场的变化,来感测触控笔的触控位置。
可选的,如图13和图14所示,触控笔60可为无源触控笔,即触控笔不能主动产生磁场,可在触控笔内设置一感应线圈,进而在各电磁感应线圈21产生磁场时(如图12),可使得触控笔内的感应线圈切割磁感线,进而可以被动产生磁场(如图13),同样在触控过程中,通过触控笔产生的磁场引起电磁感应线圈21内磁场的变化,来感测触控笔的触控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源触控笔可以主动产生磁场,进而对于电磁感应线圈21产生的磁场强度要求较小,而无源触控笔需要根据电磁感应线圈21产生的磁场来被动产生磁场,则无源触控笔对于电磁感应线圈21的磁场强度要求较高,则无源触控笔对应的显示模组中电磁感应线圈21的围绕圈数大于有源触控笔对应的显示模组中电磁感应线圈21的围绕圈数。
可选的,有源触控笔对应的显示模组中电磁感应线圈21的围绕圈数为1至5,而无源触控笔对应的显示模组中电磁感应线圈21的围绕圈数为2至10。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图2、图5、图6以及图15,电磁感应层20包括电磁感应线圈21以及发光信号线22,且发光信号线22可电性连接于各发光器件31,以实现发光功能,而电磁感应线圈21可实现电磁感应触控功能,以实现显示模组的集成化。
其中,电磁感应层20还包括设置于基板10上的第一布线子层、设置于第一布线子层上的绝缘层以及设置于绝缘层上的第二布线子层,其中,可将多个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设置于第一布线子层,多个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设置于第二布线子层;此外,发光信号线22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个第一信号线221以及沿第二方向排列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个第二信号线222,且多个第一信号线221位于第一布线子层,多个第二信号线222位于第二布线子层。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与第一信号线221相交叠时,可通过在第二布线子层设置桥接结构,并通过穿过绝缘层的过孔将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连接起来,以形成回路,或通过穿过绝缘层的过孔将第一信号线221连接起来,以形成回路;同理,当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与第二信号线222相交叠时,可通过在第一布线子层设置桥接结构,并通过穿过绝缘层的过孔将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连接起来,以形成回路,或通过穿过绝缘层的过孔将第二信号线222连接起来,以形成回路。
每一发光器件31连接于对应的一第一信号线221以及对应的一第二信号线222,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器件31可采用有源矩阵的驱动方式进行驱动,即多个第一信号线221可逐行进行扫描,而多个第二信号线222通入发光信号,以控制每一个发光器件31的亮与暗。
可选的,各第一信号线221与第二信号线222的线宽为10微米至1000微米,优选为200微米至600微米,而每一第一电磁感应线圈的阻抗小于5000欧,对应的线宽5微米至1000微米;优选为100微米至1000微米。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电磁感应线圈21与发光信号线22可通过同一驱动模组进行驱动,也可分别通过两个驱动模组进行驱动。
例如,发光背板还包括第一驱动模组,且电磁感应线圈21与发光信号线22皆电性连接于第一驱动模组,但是电磁感应线圈21与发光信号线22可采用分时驱动,即电磁感应线圈21在第一时段驱动,而发光信号线22在第二时段驱动,且第一时段与第二时段不重叠。
又例如,发光背板还包括第二驱动模组和第三驱动模组,且电磁感应线圈21电性连接于第二驱动模组,发光信号线22电性连接于第三驱动模组,但是电磁感应线圈21的驱动频率与发光信号线22的驱动频率相异,且电磁感应线圈21的驱动频率与发光信号线22的驱动频率相异无整数倍关系,以防止电磁感应线圈21与发光信号线22之间产生电磁干扰。
且本实施例中各电磁感应线圈21中第一绕线部2113与第二绕线部2123形成的线圈圈数为1圈,产生的磁场相对来说较弱,而本实施例中可采用有源触控笔进行触控。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6,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各电磁感应线圈21中第一绕线部2113与第二绕线部2123形成的线圈圈数为2圈,产生的磁场相对来说较强,而本实施例中可采用无源触控笔进行触控。
可选的,各第一信号线221与各第二信号线222的线宽为10微米至1000微米,优选地,各第一信号线221与各第二信号线222的线宽为200微米至600微米;各电磁感应线圈21的走线阻抗小于500欧,对应线宽为100微米至3000微米,优选地,对应线宽为400微米至1000微米。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7,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多个发光器件31可采用无源矩阵的驱动方式进行驱动,即每一发光器件31可连接于对应一第一信号线221与对应的一第二信号线222,且第一信号线221与第二信号线222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发光器件31的正负极,以使得对应的发光器件31进行发光。
且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绕线部2113与各第二绕线部2123的线圈圈数为1,其产生的磁场强度较弱,而本实施例中可采用有源触控笔进行触控。
可选的,各第一信号线221与各第二信号线222的线宽为10微米至100微米,优选地,各第一信号线221与各第二信号线222的线宽为20微米至60微米;各电磁感应线圈21的走线阻抗小于5000欧,对应线宽为5微米至1000微米,优选地,对应线宽为100微米至1000微米。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8,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各第一绕线部2113与各第二绕线部2123形成的线圈圈数为2圈,产生的磁场相对来说较强,而本实施例中可采用无源触控笔进行触控。
可选的,各第一信号线221与各第二信号线222的线宽为10微米至100微米,优选地,各第一信号线221与各第二信号线222的线宽为20微米至60微米;各电磁感应线圈21的走线阻抗小于500欧,对应线宽为100微米至3000微米,优选地,对应线宽为400微米至1000微米。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9,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多个发光器件31的驱动方式为无源点阵式驱动,其中,发光信号线22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个第三信号线223,且多个第三信号线223可设置于第二布线子层,与多个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同层设置。此外,每一第三信号线223对应连接于一发光器件31,以驱动使其发光。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绕线部2113与各第二绕线部2123形成的线圈圈数为1圈,产生的磁场相对来说较强,而本实施例中可采用有源触控笔进行触控。
可选的,各第三信号线223的线宽为10微米至100微米,优选地,各第三信号线223的线宽为20微米至60微米;各电磁感应线圈21的走线阻抗小于5000欧,对应线宽为5微米至1000微米,优选地,对应线宽为100微米至1000微米。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0,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各第一绕线部2113与各第二绕线部2123形成的线圈圈数为2圈,产生的磁场相对来说较强,而本实施例中可采用无源触控笔进行触控。
可选的,各第三信号线223的线宽为10微米至100微米,优选地,各第三信号线223的线宽为20微米至60微米;各电磁感应线圈21的走线阻抗小于500欧,对应线宽为100微米至3000微米,优选地,对应线宽为400微米至1000微米。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仅以上述实施例为例以说明电磁感应线圈21与发光信号线22的排布方式,但并不限于此。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发光背板的基板10上设置多个第一电磁感应线圈211以及多个第二电磁感应线圈212,进而可以通过感知显示模组不同位置的电磁感应线圈内的磁通量变化,来得到显示模组触控的坐标,提高了触控效果和触控精度;此外,发光背板的基板10上不需要透光,进而具有大量的空间进行电磁感应线圈的布线,且不会影响到发光背板的发光,对于集成触控功能的显示模组,本发明可以节省显示模组的空间,以提高显示模组的集成化功能。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模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光背板,所述发光背板包括:
基板;
电磁感应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用于接收电磁信号;
发光器件层,设置于所述电磁感应层上,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沿相交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
其中,所述电磁感应层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电磁感应线圈,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电磁感应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触控区,每一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且位于所述触控区内的第一绕线部,且每一所述第一绕线部围绕对应的一第一电磁感应区设置;
每一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包括第三端部、第四端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三端部与所述第四端部之间且位于所述触控区内的第二绕线部,且每一所述第二绕线部围绕对应的一第二电磁感应区设置;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于所述触控区内,多个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于所述触控区内,且任一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与任一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交叉设置且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所述第一绕线部对应的两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部分重叠,任意相邻的两所述第二绕线部对应的两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部呈螺旋状绕对应的一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设置,所述第二绕线部呈螺旋状绕对应的一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绕线部围绕对应的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的圈数大于或等于1,所述第二绕线部围绕对应的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的圈数大于或等于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组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组,每一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发光器件,每一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发光器件;
其中,每一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内设有至少一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组,每一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内设有至少一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背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并位于所述电磁感应层第一侧的多个第一输入端子与多个第一输出端子,每一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的所述第一端部连接于对应的一所述第一输入端子,每一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的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于对应的一所述第一输出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且各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的所述第一绕线部在所述第二侧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背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并位于所述电磁感应层第三侧的多个第二输入端子与多个第二输出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所述第三端部连接于对应的一所述第二输入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所述第四端部连接于对应的一所述第二输出端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三侧相对设置的第四侧,且各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所述第二绕线部在所述第四侧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三侧处的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靠近所述第四侧处的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区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靠近所述第一侧处的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二侧处的所述第二电磁感应区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绕线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80毫米;
各所述第二绕线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80毫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层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一布线子层、第二布线子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子层与所述第二布线子层之间的绝缘层,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子层,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至少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子层,且所述电磁感应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布线子层和/或所述第二布线子层中的发光信号线,所述发光信号线与各所述发光器件电性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信号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信号线、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信号线,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子层,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子层,且一所述发光器件连接于对应的一所述第一信号线以及对应的一所述第二信号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信号线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三信号线,多个所述第三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子层,且一所述发光器件连接于对应的一所述第三信号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背板还包括第一驱动模组,且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以及所述发光信号线皆与所述第一驱动模组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在第一时段驱动,所述发光信号线在第二时段驱动,且所述第一时段与所述第二时段不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背板还包括第二驱动模组与第三驱动模组,且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皆与所述第二驱动模组电性连接,所述发光信号线与所述第三驱动模组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驱动频率皆与所述发光信号线的驱动频率相异。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与所述发光背板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且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电磁感应层的一侧。
18.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111467396.7A 2021-12-03 2021-12-03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Pending CN1141854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7396.7A CN114185451A (zh) 2021-12-03 2021-12-03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PCT/CN2021/138366 WO2023097788A1 (zh) 2021-12-03 2021-12-15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US17/622,753 US20240036693A1 (en) 2021-12-03 2021-12-15 Display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7396.7A CN114185451A (zh) 2021-12-03 2021-12-03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85451A true CN114185451A (zh) 2022-03-15

Family

ID=80603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67396.7A Pending CN114185451A (zh) 2021-12-03 2021-12-03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36693A1 (zh)
CN (1) CN114185451A (zh)
WO (1) WO2023097788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49470U (zh) * 2011-04-07 2011-11-23 台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传感器、双模式触控模组及双模式触控电子装置
CN102646005A (zh) * 2010-12-31 2012-08-22 刘鸿达 双模式触控感应模组及显示器
CN106409872A (zh) * 2016-09-27 2017-02-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以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8920034A (zh) * 2018-07-27 2018-11-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9491555A (zh) * 2019-01-16 2019-03-19 北京汉王鹏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触控感应模组、双触控显示装置及方法
CN111240523A (zh) * 2020-02-11 2020-06-0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596487A (zh) * 2020-05-19 2020-08-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led背光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44426B1 (en) * 1999-08-10 2004-06-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en coordinate reading device with pen attribute detecting function
JP6012038B2 (ja) * 2012-09-27 2016-10-25 株式会社ワコム 電磁誘導方式の位置検出センサ及び位置検出装置
CN103941913B (zh) * 2014-03-28 2016-10-0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电感触摸屏及其驱动检测方法、坐标输入装置
CN103941952B (zh) * 2014-03-31 2017-03-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感应式触控基板以及电感式触控显示装置
US9886158B2 (en) * 2014-07-30 2018-02-06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In-cell electromagnetic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4375732B (zh) * 2014-11-28 2018-09-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控模组、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268061B2 (en) * 2016-08-26 2019-04-23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input detec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6980207B (zh) * 2017-05-12 2023-09-01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US10636360B2 (en) * 2018-07-10 2020-04-28 A.U. Vista, Inc. Wireless display panel with multi-channel data transmission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1508340B (zh) * 2020-04-26 2022-04-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制备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JP2022064163A (ja) * 2020-10-13 2022-04-25 エルジー ディスプレイ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タッチ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6005A (zh) * 2010-12-31 2012-08-22 刘鸿达 双模式触控感应模组及显示器
CN202049470U (zh) * 2011-04-07 2011-11-23 台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传感器、双模式触控模组及双模式触控电子装置
CN106409872A (zh) * 2016-09-27 2017-02-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以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8920034A (zh) * 2018-07-27 2018-11-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9491555A (zh) * 2019-01-16 2019-03-19 北京汉王鹏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触控感应模组、双触控显示装置及方法
CN111240523A (zh) * 2020-02-11 2020-06-0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596487A (zh) * 2020-05-19 2020-08-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led背光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97788A1 (zh) 2023-06-08
US20240036693A1 (en) 202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35780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设备
CN108604140B (zh) 天线内置触摸面板
US20200136000A1 (en) Light-emitting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ght-emitting unit
EP2687963A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sensing function
CN111752407A (zh) 发光基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3941933A (zh) 一种电容电磁触控一体化的触控显示装置
CN111929933B (zh) 一种发光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10099013A1 (en) Wireless charging assembly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erminal device and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 thereof
CN109828412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20220147733A (ko) 연성 회로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4185451A (zh)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3000622A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和封装方法
CN113748453B (zh) 发光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3257196A (zh) 背光驱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显示面板、电子装置
CN114461087A (zh) 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
CN114938677A (zh)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CN213276612U (zh) 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
US20230246152A1 (en) Light-emitting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CN115877977A (zh)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488284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785978B (zh) 一种阵列基板
CN215576009U (zh) 电磁定位液晶书写装置及双稳态液晶书写板、黑板、画板
CN117594737B (zh) 灯珠
CN117850627A (zh) Oled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JP2011216061A (ja) タッチパ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