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44516A -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44516A
CN114044516A CN202111214484.6A CN202111214484A CN114044516A CN 114044516 A CN114044516 A CN 114044516A CN 202111214484 A CN202111214484 A CN 202111214484A CN 114044516 A CN114044516 A CN 114044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icon
carbon
negative electrode
preparation
electrod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144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44516B (zh
Inventor
叶林
蓝利芳
刘鹤
杨超
刘伟星
刘艳丽
陈杰
杨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Liwino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Liwino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Liwino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Liwino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1448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445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44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4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44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45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30Active carbon
    • C01B32/312Preparation
    • C01B32/342Preparation characterised by non-gaseous activating agents
    • C01B32/348Metallic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3/00Silic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3/02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3/00Silic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3/02Silicon
    • C01B33/021Preparation
    • C01B33/023Preparation by reduction of silica or free silica-containing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3/00Silic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3/02Silicon
    • C01B33/021Preparation
    • C01B33/027Preparation by decomposition or reduction of gaseous or vaporised silicon compounds other than silica or silica-containing material
    • C01B33/03Preparation by decomposition or reduction of gaseous or vaporised silicon compounds other than silica or silica-containing material by decomposition of silicon halides or halosilanes or reduction thereof with hydrogen as the only reducing ag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以及二次电池,包括以下步骤:S1、将碳源和无机碱混合溶解制成前驱体凝胶,将前驱体凝胶干燥,在惰性气体条件下加热碳化制得多孔碳材料;S2、将硅基气体通入所述多孔碳材料中,在真空条件下冷凝得到硅碳复合材料。本发明的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有限解决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粉化问题,大大提升容量,降低循环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费升级需求的提高,电动工具,3C消费类产品也在不断升级发展,现代社会更追求快充,续航时间长的锂离子电池产品。而目前商业化的石墨负极材料比容量已接近其理论比容量(374mAh/g),要想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和其他性能,需要开发更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
硅负极理论比容量高(纳米硅理论比容量4200mAh/g,氧化亚硅理论比容量2500mAh/g),嵌锂平台电位低,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是最有可能提升电芯能量密度的负极材料。
但硅负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巨大的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粉化,导致SEI膜的加厚和不可逆的锂损耗,并最终体现在电芯性能上就是容量衰减迅速,大大降低了循环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解决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粉化问题,大大提升容量,降低循环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碳源和无机碱混合溶解制成前驱体凝胶,将前驱体凝胶干燥,在惰性气体条件下加热碳化制得多孔碳材料;
S2、将硅基气体通入所述多孔碳材料中,在真空条件下冷凝得到硅碳复合材料。
本发明通过碳源和无机碱活化形成凝胶,加热碳化形成具有多孔结构的碳材料,通入硅基气体,高温冷凝使硅沉积在多孔碳材料中,形成硅碳复合材料,丰富的孔道和结构为硅提供足够的膨胀空间,同时也限制硅的过度膨胀,解决了巨大的体积膨胀导致的材料粉化问题,大大提高循环寿命和容量保持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S1中碳源和无机碱的重量份数比为1~3:0.5~80。通过合理设置一定配比的碳源以及无机碱,使碳材料具有一定的孔结构,碳材料兼具机械强度以及孔隙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S1中还包括氮源,将碳源、氮源和无机碱按重量份数比1~50:0.5~100:0.5~80混合溶解制成前驱体凝胶。多孔碳中的N元素的掺杂能够优化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电解液的浸润性,很好的提高了硅负极材料的保液系数。优选地,碳源、氮源和无机碱按重量份数比1~3:2~80:2~40。氮源优选为多巴胺,吡啶,乙二胺,尿素,甘氨酸,三聚氰胺,硫脲,三聚硫氰酸等。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S1中碳源包括淀粉、壳聚糖、蔗糖、葡萄糖、单宁酸、羧甲基纤维素钠、聚醇类及其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使用淀粉、壳聚糖作为碳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S1中无机碱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盐、碳酸氢盐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使用氢氧化钠作为无机碱。通过冷冻干燥,可以更有利于碳的前驱体和无机碱的均匀分散,有利于更利于碳更好的活化。在高温作用下,碳前驱体会发生还原反应并形成碳材料;同时,在高温作用下(250~600℃)无机碱会发生融化,并分解形成氧化物等,在更高温度下分解的氧化物会刻蚀碳体并形成碱金属等相。总体看,这些无机碱形成的氧化物不仅对整个碳结构框架进行刻蚀,同时会在碳结构表面刻蚀形成均匀的孔隙,形成大量大孔、介孔和微孔。这样的多孔碳结更有利于后续与硅复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S1中干燥为冷冻干燥,冷冻干燥的温度为-10℃~-70℃,冷冻干燥的时间为2-100h,加热碳化的温度为300~900℃,加热碳化的时间为1~3h。采用冷冻干燥能够有效地减少对多孔结构破坏,保证多孔碳材料的质量。通过冷冻干燥,固相时碳和无机碱的扩散能力弱,不易团聚,有利于碳的前驱体和无机碱的均匀分散,而且有利于更利于碳更好的活化。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S2中硅基气体为SiCl4气体、SiCl4气体与惰性气体的混合气体或者固体硅材料加热后形成的硅气体。优选地,固体硅材料包括硅与二氧化硅的质量比为1~5:1~5的混合物。使用气态的硅材料与多孔碳材料结构,气相沉积中的硅元素尺寸较小,有效地减少体积膨胀尺寸。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S2中冷凝的温度为600~900℃,冷凝时间为1~50h。优选地,冷凝的温度为600℃、700℃、800℃、900℃,冷凝时间为1h、5h、15h、20h、25h、30h、35h、40h、45h、50h。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将S2制得的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混合粘接,造粒,烧结,除磁,筛分,干燥硅碳负极复合材料。该步骤通过对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进行粘接造粒,形成碳包覆的沉积硅的多孔碳复合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少硅碳复合材料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减少Li+不可逆损失,有利于提高SEI膜的稳定性。同时,碳包覆能缓解体积膨胀,从而提高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的重量份数比为50~95:4~50。石墨碳材料与硅碳复合材料混合能够提高负极材料的容量、导电性以及循环性。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嵌锂平台电位低,同时,有效地限制硅体积膨胀,电化学性能良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上述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得。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负极,电化学性能良好,不会出现硅膨胀而导致的材料粉化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负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设置在集流体至少一侧面的负极材料,所述负极材料为上述的硅碳负极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之四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嵌锂平台电位低,电化学性能良好,不会出现硅膨胀而导致的材料粉化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二次电池,包括上述的负极片。
相对于现在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多孔碳材料为气相沉积的硅碳提供位点,多孔碳中丰富的孔道结构为硅碳负极的膨胀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粉化,提高材料电化学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1、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碳源和无机碱混合溶解制成前驱体凝胶,将前驱体凝胶干燥,在惰性气体条件下加热碳化制得多孔碳材料;
S2、将硅基气体通入所述多孔碳材料中,在真空条件下高温冷凝得到硅碳复合材料。
本发明通过碳源和无机碱活化形成凝胶,加热碳化形成具有多孔结构的碳材料,通入硅基气体,高温冷凝使硅沉积在多孔碳材料中,形成硅碳复合材料,丰富的孔道和结构为硅提供足够的膨胀空间,同时也限制硅的过度膨胀,解决了巨大的体积膨胀导致的材料粉化问题,大大提高循环寿命和容量保持率。
优选地,S1中碳源和无机碱的重量份数比为1~3:0.5~80。通过合理设置一定配比的碳源以及无机碱,使碳材料具有一定的孔结构,从而使碳材料兼具机械强度以及孔隙率。
优选地,S1中还包括氮源,将碳源、氮源和无机碱按重量份数比1~50:0.5~100:0.5~80混合溶解制成前驱体凝胶。多孔碳中的N元素的掺杂能够优化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电解液的浸润性,很好的提高了硅负极材料的保液系数。优选地,碳源、氮源和无机碱按重量份数比1~3:2~80:2~40。
优选地,S1中碳源包括淀粉、壳聚糖、蔗糖、葡萄糖、单宁酸、羧甲基纤维素钠、聚醇类及其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使用淀粉、壳聚糖作为碳源。
优选地,S1中无机碱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盐、碳酸氢盐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使用氢氧化钠作为无机碱。
优选地,S1中干燥为冷冻干燥,冷冻干燥的温度为-10℃~-70℃,冷冻干燥的时间为2-100h,加热碳化的温度为300~900℃,加热碳化的时间为1~3h。采用冷冻干燥能够有效地减少对多孔结构破坏,保证多孔碳材料的质量。
优选地,S2中硅基气体为SiCl4气体、SiCl4气体与惰性气体的混合气体或者固体硅材料加热后形成的硅气体。优选地,固体硅材料包括硅与二氧化硅的质量比为1~5:1~5的混合物。使用气态的硅材料与多孔碳材料结构,气相沉积中的硅元素尺寸较小,有效地减少体积膨胀尺寸。
优选地,S2中高温冷凝的温度为600~900℃,冷凝时间为1~50h。优选地,高温冷凝的温度为600℃、700℃、800℃、900℃,冷凝时间为1h、5h、15h、20h、25h、30h、35h、40h、45h、50h。
优选地,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将S2制得的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混合粘接,造粒,烧结,除磁,筛分,干燥硅碳负极复合材料。该步骤通过对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进行粘接造粒碳包覆,能够有效地减少硅碳复合材料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减少Li+不可逆损失,有利于提高SEI膜的稳定性。同时,碳包覆能缓解体积膨胀,从而提高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
优选地,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的重量份数比为50~95:50~5。石墨碳材料与硅碳复合材料混合能够提高负极材料的容量、导电性以及循环性。
2、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嵌锂平台电位低,同时,有效地限制硅体积膨胀,电化学性能良好。
3、一种负极片,电化学性能良好,不会出现硅膨胀而导致的材料粉化现象。
一种负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设置在集流体至少一侧面的负极材料,所述负极材料为上述的硅碳负极材料。集流体包括,但不限于:铜箔、镍箔、不锈钢箔、钛箔、泡沫镍、泡沫铜或覆有导电金属的聚合物基底。
4、一种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嵌锂平台电位低,电化学性能良好,不会出现硅膨胀而导致的材料粉化现象。
一种二次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电解液以及壳体,所述隔膜用于分隔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
其中,正极片的集流体上涂覆的活性物质层,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式如LiaNixCoyMzO2-bNb(其中0.95≤a≤1.2,x>0,y≥0,z≥0,且x+y+z=1,0≤b≤1,M选自Mn,Al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N选自F,P,S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正极活性物质还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LiCoO2、LiNiO2、LiVO2、LiCrO2、LiMn2O4、LiCoMnO4、Li2NiMn3O8、LiNi0.5Mn1.5O4、LiCoPO4、LiMnPO4、LiFePO4、LiNiPO4、LiCoFSO4、CuS2、FeS2、MoS2、NiS、TiS2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正极活性物质还可以经过改性处理,对正极活性物质进行改性处理的方法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是己知的,例如,可以采用包覆、掺杂等方法对正极活性物质进行改性,改性处理所使用的材料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Al,B,P、Zr、Si、Ti、Ge、Sn、Mg、Ce、W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而所述正极集流体通常是汇集电流的结构或零件,所述正极集流体可以是本领域各种适用于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集流体的材料,例如,所述正极集流体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箔等,更具体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铝箔等。
而所述隔膜可以是本领域各种适用于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材料,例如,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芳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腈、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酯和天然纤维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该锂离子电池还包括电解液,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其中,电解质锂盐可以是高温性电解液中采用的LiPF6和/或LiBOB;也可以是低温型电解液中采用的LiBF4、LiBOB、LiPF6中的至少一种;还可以是防过充型电解液中采用的LiBF4、LiBOB、LiPF6、LiTFSI中的至少一种;亦可以是LiClO4、LiAsF6、LiCF3SO3、LiN(CF3SO2)2中的至少一种。而有机溶剂可以是环状碳酸酯,包括PC、EC;也可以是链状碳酸酯,包括DFC、DMC、或EMC;还可以是羧酸酯类,包括MF、MA、EA、MP等。而添加剂包括但不限于成膜添加剂、导电添加剂、阻燃添加剂、防过充添加剂、控制电解液中H2O和HF含量的添加剂、改善低温性能的添加剂、多功能添加剂中的至少一种。
壳体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铝塑膜、铝板、锡板、不锈钢中一种。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1)制备多孔碳材料:取淀粉10g,三聚氰胺5g和5g氢氧化钠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淀粉前驱体凝胶,-20℃条件下冷冻干燥4h后再在500℃的管式炉中在惰性气体氛围中高温碳化1h,自然冷却至室温,浸泡在去离子水中洗涤,除去多余的氢氧化钠,得到杂原子N掺杂的多孔碳材料;
2)硅沉积在无定型多孔碳的复合材料:5g硅和10g二氧化硅的复合料放在真空反应室的炉口端,在冷凝室放入收集器,在真空条件下加热到1200℃得到硅蒸汽,控制冷凝室的温度为700℃,硅蒸汽在冷凝室冷凝10h后得到硅沉积在多孔碳的复合材料即硅碳复合材料;
3)与石墨碳材料粘接包覆:将上述步骤2)中得到的复合材料与人造石墨粘接,其中粘接剂选择沥青,溶剂选择乙醇,其中复合材料:人造石墨按照质量比为6:4,沥青质量约为4g,置于高速球磨机中球磨8h分散均匀后再进行喷雾干燥造粒,其中喷雾干燥造粒应选择氮气等惰性气氛,烧结温度是800℃,时间是2h,除磁,筛分,得到最终的硅碳复合材料。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得。
一种负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设置在集流体至少一侧面的负极材料,所述负极材料为上述的硅碳负极材料。
一种二次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电解液以及壳体,所述隔膜用于分隔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下面以锂离子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1)负极使用上述制备的极片作为负极片。
(2)正极的制备
将NCM811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超导碳和碳管、粘结剂聚偏氟乙烯按质量比96:2.0:0.5:1.5混合均匀制成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布在集流体铝箔的一表面上,在85℃下烘干收卷后,再在铝箔另一面按上述方法进行正极浆料涂布和干燥,然后将制备出的铝箔双面涂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极片进行冷压处理;进行切边、裁片、分条,分条后,制成锂离子电池正极片。
(3)隔膜:选取厚度为7μm的聚乙烯多孔薄膜作为隔膜。
(4)电解液的制备:
将六氟磷酸锂(LiPF6)溶解于碳酸二甲酯(DEC)、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混合溶剂中(三者的质量比为3:5:1:2),得到电解液。
(5)电池的制备:
将上述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卷绕成电芯,电芯容量约为5Ah。隔膜位于相邻的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正极以铝极耳点焊引出,负极以镍极耳点焊引出;然后将电芯置于铝塑包装袋中,烘烤后注入上述电解液,经封装、化成、分容等工序,最后制成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2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1)制备多孔碳材料:取壳聚糖50g,尿素40g和80g碳酸氢钠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前驱体凝胶,-60℃条件下冷冻干燥9h后再在500℃的管式炉中在惰性气体氛围中高温碳化3h,自然冷却至室温,用去离子水洗涤,除去多余的氢氧化钠,得到杂原子N掺杂的多孔碳材料。
2)硅沉积在多孔碳的复合材料:80g SiCl4放在真空反应室的炉口端,在冷凝室放入收集器,在真空条件下加热到1100℃得到硅蒸汽,控制冷凝室的温度为800℃,硅蒸汽在冷凝室冷凝5h后得到硅沉积在多孔碳的复合材料即硅碳复合材料。
3)与石墨碳材料粘接包覆:将上述步骤2)中得到的复合材料与天然石墨粘接,其中粘接剂选择酚醛树脂,其中复合材料:天然石墨按照质量比为9:1,置于混合机中,1000rmp高速混合1h,再置于卧式混合加热设备中,通入高纯氮气,混合包覆3h,置于管式炉中,通入高纯氮气,以5℃/min升温至700℃,恒温6h,冷却至室温。除磁,筛分。得到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得。
一种负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设置在集流体至少一侧面的负极材料,所述负极材料为上述的硅碳负极材料。
一种二次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电解液以及壳体,所述隔膜用于分隔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下面以锂离子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1)负极使用上述制备的极片作为负极片。
(2)正极的制备
将NCM811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超导碳和碳管、粘结剂聚偏氟乙烯按质量比96:2.0:0.5:1.5混合均匀制成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布在集流体铝箔的一表面上,在85℃下烘干收卷后,再在铝箔另一面按上述方法进行正极浆料涂布和干燥,然后将制备出的铝箔双面涂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极片进行冷压处理;进行切边、裁片、分条,分条后,制成锂离子电池正极片。
(3)隔膜:选取厚度为7μm的聚乙烯多孔薄膜作为隔膜。
(4)电解液的制备:
将六氟磷酸锂(LiPF6)溶解于碳酸二甲酯(DEC)、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混合溶剂中(三者的质量比为3:5:1:2),得到电解液。
(5)电池的制备:
将上述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卷绕成电芯,电芯容量约为5Ah。隔膜位于相邻的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正极以铝极耳点焊引出,负极以镍极耳点焊引出;然后将电芯置于铝塑包装袋中,烘烤后注入上述电解液,经封装、化成、分容等工序,最后制成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并没有使用氮源,所述S1中碳源和无机碱的重量份数比为1:5。
其余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并没有使用氮源,所述S1中碳源和无机碱的重量份数比为1:20。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并没有使用氮源,所述S1中碳源和无机碱的重量份数比为1:80。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碳源、氮源和无机碱按重量份数比1:1:0.5。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碳源、氮源和无机碱按重量份数比1:5:0.5。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碳源、氮源和无机碱按重量份数比1:10:0.5。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9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碳源、氮源和无机碱按重量份数比1:50:0.5。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碳源、氮源和无机碱按重量份数比1:100:0.5。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的重量份数比50:5。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的重量份数比60:30。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3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的重量份数比80:50。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4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的重量份数比60:30。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5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的重量份数比95:10。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未采用杂原子N掺杂的多孔碳材料,而选用普通碳材料代替,其他步骤同实施例1。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2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3)与石墨碳材料粘接包覆:将上述步骤2)中得到的复合材料与粘接剂混合,烧结碳包覆得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多孔碳材料使用市售的N元素掺杂的多孔碳材料20g。
其余与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性能测试
1、在25℃下,将锂离子二次电池以1C恒流充电至4.25V,之后以4.25V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静置5min,然后以1C恒流放电至2.8V,此为一个充放电循环过程,此次的放电容量为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将锂离子二次电池按照上述方法进行100次循环充放电测试,记录每一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结果记录表1。
循环容量保持率(%)=第1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100%。
2、吸液量测试:测试时将隔膜样品裁成一定尺寸,在常温下浸润于电解液中0.5h,浸润前后单位面积隔膜样品的重量差即为吸液量,结果记录表2。
表1
Figure BDA0003310098800000131
表2
Figure BDA0003310098800000132
Figure BDA0003310098800000141
由上述表1和表2可以得出,本发明的多孔碳材料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本发明的多孔碳材料为气相沉积的硅碳提供位点,多孔碳中丰富的孔道结构为硅碳负极的膨胀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粉化,提高材料电化学性能。由实施例1-5对比得出,当使用碳源与无机碱进行混合进行多孔碳材料时,制备出的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而且当碳源和无机碱按重量份数比50:80混合时,制备出的硅碳负极材料性能更好;由实施例1、6-10以及对比例1对比得出,当使用氮源与碳源、无机碱进行混合进行多孔碳材料时,制备出的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浸润性,而且当碳源、氮源和无机碱按重量份数比50:40:80混合时,制备出的硅碳负极材料性能更好,吸液量达到1.85mg/cm2;由实施例1、11-15对比得出,当使用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的重量份数比6:4时,制备出的硅碳负极材料性能更好,容量保持率达96.2%;由实施例1和对比例3对比得出,对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混合粘接,造粒,烧结,除磁,筛分,干燥能够有效地提高硅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3)

1.一种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碳源和无机碱混合溶解制成前驱体凝胶,将前驱体凝胶干燥,在惰性气体条件下加热碳化制得多孔碳材料;
S2、将硅基气体通入所述多孔碳材料中,在真空条件下冷凝得到硅碳复合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碳源和无机碱的重量份数比为1~3:0.5~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还包括氮源,将碳源、氮源和无机碱按重量份数比1~50:0.5~100:0.5~80混合溶解制成前驱体凝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碳源包括淀粉、壳聚糖、蔗糖、葡萄糖、单宁酸、羧甲基纤维素钠、聚醇类及其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无机碱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盐、碳酸氢盐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干燥为冷冻干燥,冷冻干燥的温度为-10℃~-70℃,冷冻干燥的时间为2-100h,加热碳化的温度为300~900℃,加热碳化的时间为1~3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硅基气体为SiCl4气体、SiCl4气体与惰性气体的混合气体或者固体硅材料加热后形成的硅气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冷凝的温度为600~900℃,冷凝时间为1~50h。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将S2制得的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混合粘接,造粒,烧结,除磁,筛分,干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碳复合材料与石墨碳材料的重量份数比为50~95:4~50。
11.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得。
12.一种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以及设置在集流体至少一侧面的负极材料,所述负极材料为权利要求11所述硅碳负极材料。
13.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的负极片。
CN202111214484.6A 2021-10-19 2021-10-19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Active CN1140445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4484.6A CN114044516B (zh) 2021-10-19 2021-10-19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4484.6A CN114044516B (zh) 2021-10-19 2021-10-19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44516A true CN114044516A (zh) 2022-02-15
CN114044516B CN114044516B (zh) 2024-01-16

Family

ID=80205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14484.6A Active CN114044516B (zh) 2021-10-19 2021-10-19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4451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05823A (zh) * 2022-04-25 2022-07-29 惠州锂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交联复合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CN114976070A (zh) * 2022-06-29 2022-08-3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制备非贵金属-氮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7003221A (zh) * 2023-08-21 2023-11-07 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一种碳气凝胶的制备方法
WO2024040615A1 (zh) * 2022-08-26 2024-02-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硅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含有其的二次电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014627A1 (de) * 2013-08-30 2015-03-0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Pre-lithiierung von Siliziumpartikeln
CN109037679A (zh) * 2018-08-01 2018-12-18 桑德集团有限公司 石油焦基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硅碳负极材料
CN110858642A (zh) * 2018-08-24 2020-03-03 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石墨/固态电解质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133915A (zh) * 2020-08-13 2020-12-25 利普同呈(江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353911A (zh) * 2021-03-26 2021-09-07 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 一种添加到硅基负极中的多孔碳材料及硅基负极和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014627A1 (de) * 2013-08-30 2015-03-0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Pre-lithiierung von Siliziumpartikeln
CN109037679A (zh) * 2018-08-01 2018-12-18 桑德集团有限公司 石油焦基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硅碳负极材料
CN110858642A (zh) * 2018-08-24 2020-03-03 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石墨/固态电解质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133915A (zh) * 2020-08-13 2020-12-25 利普同呈(江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353911A (zh) * 2021-03-26 2021-09-07 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 一种添加到硅基负极中的多孔碳材料及硅基负极和锂离子电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05823A (zh) * 2022-04-25 2022-07-29 惠州锂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交联复合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CN114976070A (zh) * 2022-06-29 2022-08-3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制备非贵金属-氮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4976070B (zh) * 2022-06-29 2024-01-3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制备非贵金属-氮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方法及其应用
WO2024040615A1 (zh) * 2022-08-26 2024-02-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硅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含有其的二次电池
CN117003221A (zh) * 2023-08-21 2023-11-07 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一种碳气凝胶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44516B (zh) 202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39122B (zh) 一种正极片及包含该正极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4044516B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KR102043435B1 (ko) 탄소 - 셀레늄 복합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용도
CN101515640B (zh) 一种负极和包括该负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1370695B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12146046A1 (zh) 一种聚酰亚胺电容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WO2023123303A1 (zh) 硬碳及其制备方法、含有其的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5172654B (zh) 一种补锂负极极片和二次电池
CN113851724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JP7236532B2 (ja) 負極活物質、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る電気化学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CN112216875B (zh) 锂离子电池重复单元、锂离子电池及其使用方法、电池模组和汽车
CN112216876B (zh) 锂离子电池重复单元、锂离子电池及其使用方法、电池模组和汽车
CN112216878B (zh) 锂离子电池重复单元、锂离子电池及其使用方法、电池模组和汽车
JP2000323174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4614009B (zh) 一种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及二次电池
CN112216812B (zh) 锂离子电池重复单元、锂离子电池及其使用方法、电池模组和汽车
JP2022550944A (ja) 複合黒鉛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二次電池並びに装置
CN114497483B (zh) 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
CN114551834B (zh) 一种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和二次电池
CN112216877B (zh) 锂离子电池重复单元、锂离子电池及其使用方法、电池模组和汽车
CN112216879B (zh) 锂离子电池重复单元、锂离子电池及其使用方法、电池模组和汽车
US20240162570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6259750A (zh)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WO2011123519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15986316A (zh) 一种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