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20982A - 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20982A
CN114020982A CN202111039603.9A CN202111039603A CN114020982A CN 114020982 A CN114020982 A CN 114020982A CN 202111039603 A CN202111039603 A CN 202111039603A CN 114020982 A CN114020982 A CN 1140209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rbage
classification
network
garbage classification
househ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396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涛
王晋河
何康茂
黄涛
薛峰
凡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iyoud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reedom Technology Hun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iyoud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reedom Technology Hun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iyoud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reedom Technology Hun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iyoud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3960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209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20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209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06Clustering; Classif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07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 G06F16/909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using geographical or spatial information, e.g. lo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2Marketing; Price estimation or determination; Fundraising
    • G06Q30/0207Discounts or incentives, e.g. coupons or rebates
    • G06Q30/0208Trade or exchange of goods or services in exchange for incentives or rewar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2Recycling of waste of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Fina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包括:构建垃圾投放区域的位置数据库;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奖励机制;构建可回收物回收、清运、分拣一体化服务链;构建再生资源收运体系;建立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建立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本发明利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实现收运网、信息网、监管网、服务网“多网融合”,实现设施、人员、管理共享以及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运营,有利于减少生活垃圾焚烧或填埋量,降低生活垃圾对于环境的二次污染,提升生活垃圾中的再生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方法领域,尤其涉及基于收运网、信息网、监管网、服务网“多网融合”的管理方法,具体为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也随之迅速增加,生活垃圾占用土地;城市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使垃圾处理越来越困难,由此而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政府采取相关保障垃圾分类的措施,比如组织街道社区人员定期宣传,生活小区内安置可回收垃圾收集桶、厨余垃圾收集桶、有毒有害垃圾桶和其它垃圾收集装置等,但总体的分类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地方可回收的资源被埋掉烧掉,白白烧掉或被填埋掉;可堆肥的餐厨垃圾,发酵变成渗滤液造成土壤地下水污染;有害物质填埋焚烧进入土壤和大气,造成潜在健康威胁;填埋不必要的垃圾增加土地使用;因此,提出了一种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网、信息网、监管网、服务网“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才能全面实现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垃圾分类存在资源浪费、处理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占用大量土地对土壤造成污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包括:
在居住地公共区域设置多个垃圾投放区域,并通过后台服务平台接收垃圾投放区域的位置信息以构建为位置数据库;
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奖励机制,鼓励居民自主分类,居民自主分类后的垃圾被投放至垃圾投放区域内;
保洁人员使用移动终端获取垃圾投放区域信息,在垃圾投放区进行垃圾分类;并结合各区域垃圾回收网、垃圾运输网、以及快递输运网的方式,形成垃圾回收和快递配送的闭环;并铺设资源回收网点,构建可回收物回收、清运、分拣一体化服务链,以形成垃圾分类服务网;
构建再生资源收运体系,并利用监管软件,督促保洁人员积极对居民一次分类后的垃圾参与二次细分;
建立再生资源利用中心,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网点回收、上门流动回收、区域集中活动回收”多形式回收链,以形成垃圾分类收运网;
建立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完善垃圾回收量数据收集,用于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形成基于垃圾分类大数据信息网和监管网。
优选地,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还包括:
在垃圾投放区域当中设置信息采集设备,信息采集设备将采集到的垃圾投放区域数据上传至后台服务平台,并让后台服务平台建立垃圾投放区域装载状态的满载数据库;
信息采集设备判断垃圾投放区域的装载状态,当垃圾投放区域装满后,发出满载信号;
后台服务平台依据满载信号,更新满载数据库,发送待清理垃圾投放区域位置信息的垃圾清理指令;移动终端接收清理指令并执行。
优选地,所述后台服务平台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多个垃圾投放区域的设立信息;
建立单元,用于建立垃圾投放区域位置信息的位置数据库,并建立存储可回收垃圾的价格清单、垃圾类型名称及其单价;该建立单元与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实现通讯连接。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获取垃圾投放区域信息之后,还包括:移动终端发出语音提醒,与此同时显示保洁人员与待清理的垃圾投放区域之间的路径信息。
优选地,所述建立再生资源利用中心,用于对再生资源集中再分拣,再生资源集中再分拣内容:对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进行打包处理,并将打包的可回收再利用垃圾运输至再生资源再利用企业,以实现利润收益;可回收再利用垃圾中的主要类型包含废纸、废塑料、废玻璃以及废金属。
优选地,所述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在建立之前,还包括: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构建一级再生资源收运体系;
在相邻的垃圾投放区域之间设立环保驿站,用于对以及再生资源收运体系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清运至指定环保驿站暂存,居住区域内的环保驿站构成二级再生资源收运体系。
优选地,所述监管软件与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利用通信协议远程连接,并依靠监管软件保洁人员可查看包含但不限于垃圾分类数据要求、周围回收网点的位置信息、再生资源中转站位置、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站位置信息。
优选地,所述监管软件实时了解并掌握保洁人员在垃圾投放区域的垃圾分类及回收情况,监管软件采用但不限于客户端APP终端软件,该客户端APP终端软件包含: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保洁人员及待清理的垃圾投放区域位置信息;
扫描单元,用于获取保洁人员的身份信息,获得身份授权后,与垃圾投放区域建立连接;
输出单元,用于输出待投垃圾的基础信息,包含垃圾类型及垃圾袋类型。
优选地,所述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奖励机制采用互联网积分兑换奖励的模式,并加强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以完成居民前端生活垃圾的自主分类;对将垃圾正确投递在垃圾投放区内的居民采用积分兑换奖励措施,以推进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习惯,同时安排保洁人员依据居民分类情况进行现场督导、宣教。
优选地,所述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采用GPS、物联网及互联网的融合技术,并结合垃圾投放区域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而建立的,该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对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的管理内容包含:对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布点与状态感知、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行为、再生资源分类收运、再生资源的集中再分拣与售卖进行管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打造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后端垃圾处置的生活垃圾管理网络,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利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多种技术实现收运网、信息网、监管网、服务网“多网融合”,实现设施、人员、管理共享以及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运营,达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科学有效实现垃圾回收减量,有利于减少生活垃圾焚烧或填埋量,降低生活垃圾对于环境的二次污染,提升生活垃圾中的再生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包括:构建垃圾投放区域的位置为位置数据库;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奖励机制;构建可回收物回收、清运、分拣一体化服务链;构建再生资源收运体系;建立再生资源利用中心,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网点回收、上门流动回收、区域集中活动回收”多形式回收链;建立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完善垃圾回收量数据收集。
需要说明的是,在居住地公共区域设置多个垃圾投放区域,并通过后台服务平台接收垃圾投放区域的位置信息以构建为位置数据库。
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奖励机制,鼓励居民自主分类,居民自主分类后的垃圾被投放至垃圾投放区域内;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奖励机制采用互联网积分兑换奖励的模式,并加强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以完成居民前端生活垃圾的自主分类;对社区及环保支部开展考核,评选蓝色、绿色、橙色家庭或企业单位;对将垃圾正确投递在垃圾投放区内的居民采用积分兑换奖励措施,以推进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习惯,同时安排保洁人员依据居民分类情况进行现场督导、宣教。
需要说明的是,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在对保洁人员/回收人员的管理上,利用IC卡做到信息化管理;对回收物的管理上,既要对分拣的量每天做好统计,又要将回收到的低附加值可再生资源交投到指定的回收站,做到可追溯;对环境的管理上,既要做到垃圾厢房及周边环境的整洁,又要对回收物做到及时清运。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保洁人员使用移动终端获取垃圾投放区域信息,在垃圾投放区进行垃圾分类;其中,移动终端获取垃圾投放区域信息之后,还包括:移动终端发出语音提醒,与此同时显示保洁人员与待清理的垃圾投放区域之间的路径信息,从而能够有效快速的引导居民迅速到达距离最近的垃圾投放区域当中,实用性很高;并结合各区域垃圾回收网、垃圾运输网、以及快递输运网的方式,形成垃圾回收和快递配送的闭环;并铺设资源回收网点,构建可回收物回收、清运、分拣一体化服务链,以形成垃圾分类服务网;其中,移动终端包含手机、平板电脑等。
其中,可回收物回收、清运、分拣一体化服务链,需要让政府加快实现垃圾分类分拣中心的落地、布局,建立涵盖大件垃圾分拣、再生资源中转、园林绿化垃圾处置的综合分拣处置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构建再生资源收运体系,并利用监管软件,督促保洁人员积极对居民一次分类后的垃圾参与二次细分;监管软件与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利用通信协议远程连接,并依靠监管软件保洁人员可查看包含但不限于垃圾分类数据要求、周围回收网点的位置信息、再生资源中转站位置、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站位置信息;监管软件实时了解并掌握保洁人员在垃圾投放区域的垃圾分类及回收情况,监管软件采用但不限于客户端APP终端软件,该客户端APP终端软件包含: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保洁人员及待清理的垃圾投放区域位置信息;扫描单元,用于获取保洁人员的身份信息,获得身份授权后,与垃圾投放区域建立连接;输出单元,用于输出待投垃圾的基础信息,包含垃圾类型及垃圾袋类型。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垃圾投放区域包含餐厨垃圾投放区、可回收垃圾投放区、不可回收垃圾投放区和有害垃圾回收区,可规范居民将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投放区域当中,规范居民的垃圾投放行为:当需要投递垃圾时,居民可在家用带隔断功能的垃圾袋将垃圾分类装好,餐厨垃圾可使用纸袋装好,其中,垃圾袋与纸袋皆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而成;装好垃圾后,居民通过手机等终端访问后台服务平台以获取距离最近的垃圾投放区域信息,到达垃圾投放区域后,通过客户端APP终端获取身份授权并与垃圾投放区域建立连接,在客户端APP终端软件上输入待投垃圾的基础信息,符合投放条件时,发出投放指令,打开对应的餐厨垃圾投放区、可回收垃圾投放区、不可回收垃圾投放区和有害垃圾回收区投放口,居民将垃圾投入其中。
其中,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在建立之前,还包括: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构建一级再生资源收运体系;在相邻的垃圾投放区域之间设立环保驿站,用于对以及再生资源收运体系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清运至指定环保驿站暂存,居住区域内的环保驿站构成二级再生资源收运体系;建立再生资源利用中心,用于对再生资源集中再分拣,再生资源集中再分拣内容:对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进行打包处理,并将打包的可回收再利用垃圾运输至再生资源再利用企业,以实现利润收益;可回收再利用垃圾中的主要类型包含废纸、废塑料、废玻璃以及废金属;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网点回收、上门流动回收、区域集中活动回收”多形式回收链,以形成垃圾分类收运网;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售卖给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售卖收入扣除前端收集再生资源时的积分支出成本,即为再生资源售卖利润。
需要说明的是,建立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完善垃圾回收量数据收集,用于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形成基于垃圾分类大数据信息网和监管网;其中,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采用GPS、物联网及互联网的融合技术,并结合垃圾投放区域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而建立的,该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对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的管理内容包含:对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布点与状态感知、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行为、再生资源分类收运、再生资源的集中再分拣与售卖进行管理;其中在进行再生资源售卖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称重台,对回收垃圾进行计量称重,将再生资源进行重量的检测,并依靠不同垃圾的单价,进行售卖。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还包括:在垃圾投放区域当中设置信息采集设备,信息采集设备将采集到的垃圾投放区域数据上传至后台服务平台,并让后台服务平台建立垃圾投放区域装载状态的满载数据库;信息采集设备判断垃圾投放区域的装载状态,当垃圾投放区域装满后,发出满载信号;后台服务平台依据满载信号,更新满载数据库,发送待清理垃圾投放区域位置信息的垃圾清理指令;移动终端接收清理指令并执行。
需要说明的是,后台服务平台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多个垃圾投放区域的设立信息;建立单元,用于建立垃圾投放区域位置信息的位置数据库,并建立存储可回收垃圾的价格清单、垃圾类型名称及其单价;该建立单元与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实现通讯连接。
尽管已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居住地公共区域设置多个垃圾投放区域,并通过后台服务平台接收垃圾投放区域的位置信息以构建为位置数据库;
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奖励机制,鼓励居民自主分类,居民自主分类后的垃圾被投放至垃圾投放区域内;
保洁人员使用移动终端获取垃圾投放区域信息,在垃圾投放区进行垃圾分类;并结合各区域垃圾回收网、垃圾运输网、以及快递输运网的方式,形成垃圾回收和快递配送的闭环;并铺设资源回收网点,构建可回收物回收、清运、分拣一体化服务链,以形成垃圾分类服务网;
构建再生资源收运体系,并利用监管软件,督促保洁人员积极对居民一次分类后的垃圾参与二次细分;
建立再生资源利用中心,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网点回收、上门流动回收、区域集中活动回收”多形式回收链,以形成垃圾分类收运网;
建立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完善垃圾回收量数据收集,用于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形成基于垃圾分类大数据信息网和监管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垃圾投放区域当中设置信息采集设备,信息采集设备将采集到的垃圾投放区域数据上传至后台服务平台,并让后台服务平台建立垃圾投放区域装载状态的满载数据库;
信息采集设备判断垃圾投放区域的装载状态,当垃圾投放区域装满后,发出满载信号;
后台服务平台依据满载信号,更新满载数据库,发送待清理垃圾投放区域位置信息的垃圾清理指令;移动终端接收清理指令并执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台服务平台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多个垃圾投放区域的设立信息;
建立单元,用于建立垃圾投放区域位置信息的位置数据库,并建立存储可回收垃圾的价格清单、垃圾类型名称及其单价;该建立单元与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实现通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获取垃圾投放区域信息之后,还包括:移动终端发出语音提醒,与此同时显示保洁人员与待清理的垃圾投放区域之间的路径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再生资源利用中心,用于对再生资源集中再分拣,再生资源集中再分拣内容:对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进行打包处理,并将打包的可回收再利用垃圾运输至再生资源再利用企业,以实现利润收益;可回收再利用垃圾中的主要类型包含废纸、废塑料、废玻璃以及废金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在建立之前,还包括: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构建一级再生资源收运体系;
在相邻的垃圾投放区域之间设立环保驿站,用于对以及再生资源收运体系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清运至指定环保驿站暂存,居住区域内的环保驿站构成二级再生资源收运体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管软件与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利用通信协议远程连接,并依靠监管软件保洁人员可查看包含但不限于垃圾分类数据要求、周围回收网点的位置信息、再生资源中转站位置、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站位置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管软件实时了解并掌握保洁人员在垃圾投放区域的垃圾分类及回收情况,监管软件采用但不限于客户端APP终端软件,该客户端APP终端软件包含: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保洁人员及待清理的垃圾投放区域位置信息;
扫描单元,用于获取保洁人员的身份信息,获得身份授权后,与垃圾投放区域建立连接;
输出单元,用于输出待投垃圾的基础信息,包含垃圾类型及垃圾袋类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奖励机制采用互联网积分兑换奖励的模式,并加强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以完成居民前端生活垃圾的自主分类;对将垃圾正确投递在垃圾投放区内的居民采用积分兑换奖励措施,以推进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习惯,同时安排保洁人员依据居民分类情况进行现场督导、宣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采用GPS、物联网及互联网的融合技术,并结合垃圾投放区域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而建立的,该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对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的管理内容包含:对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布点与状态感知、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行为、再生资源分类收运、再生资源的集中再分拣与售卖进行管理。
CN202111039603.9A 2021-11-29 2021-11-29 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 Pending CN1140209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39603.9A CN114020982A (zh) 2021-11-29 2021-11-29 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39603.9A CN114020982A (zh) 2021-11-29 2021-11-29 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20982A true CN114020982A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54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39603.9A Pending CN114020982A (zh) 2021-11-29 2021-11-29 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2098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85554A (zh) * 2022-08-12 2022-11-04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智能清运方法和***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85554A (zh) * 2022-08-12 2022-11-04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智能清运方法和***
CN115285554B (zh) * 2022-08-12 2023-08-01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智能清运方法和***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15104B (zh) 基于物联网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装置及其方法
Coker et 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s at a private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in Nigeria
CN104044842B (zh) 基于二维码识别技术的垃圾分类平台和方法
Bernach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municipal waste management: the case of Guadalajara metro area
Aphale et al. Differences in waste generation, waste composition, and source separation across three waste districts in a New York suburb
Igbinomwanhia Status of waste management
CN113762793B (zh) 基于dea与核密度的移动农村垃圾处理设备布点方法
Elhassan et al. Smart waste management system for crowded area: Makkah and holy sites as a model
Hemidat et al. Evaluation of key indicators of waste collection using GIS techniques as a planning and control tool for route optimization
CN114020982A (zh) 一种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的运营管理方法
Masood et al. Assessment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Jammu city: problems, prospects and solutions
CN110065746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航运垃圾分类***
CN109160125A (zh) 一种垃圾分类盛放装置和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方法
Shafqat et al.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Bahawalpur city, Pakistan
Gkoulias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on-spot bio-waste screening methodology with vehicle selection using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CDA): implementation in the municipality of Chalkis, Greece
CN114013855A (zh)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垃圾全流程管理方法
Giao et al. Current situ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generation in Ca Mau City, Vietnam
Adipah Challenges and Improvement Opportunities for Accra City MSWM System
Patil et al. An IoT-based waste management approach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Bhattacharjee et al.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Solid waste by using GI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ased Support System
CN109871971A (zh) 智能废品回收处理***
da Silva et al. Cartography of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Southern Bahia, Brazil
Elhassan et al. Smart waste management system for crowded area
Agrawal et al. Sustainable Approach towards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 Case of TIER II Indian City-Gwalior.
Agyenta et al. Design of waste classification and recycle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