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84201A - 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及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及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84201A
CN113984201A CN202111295969.2A CN202111295969A CN113984201A CN 113984201 A CN113984201 A CN 113984201A CN 202111295969 A CN202111295969 A CN 202111295969A CN 113984201 A CN113984201 A CN 1139842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ntensity
lens
light intensity
amb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9596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84201B (zh
Inventor
帅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9596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8420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84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842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842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842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42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1/4204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with determination of ambient ligh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42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1/4228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arrangements with two or more detectors, e.g. for sensitivity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G02F1/13318Circuits comprising a photodetect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及显示面板,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包括第一感光部,第一感光部包括第一光传感器及聚光模块,聚光模块用于对入射基板的第一光线进行汇聚得到汇聚光线,第一光传感器接收所述汇聚光线并获取汇聚光线对应的汇聚光强度,并根汇聚光强度及聚光模块的强度增强系数计算得出第一光线的第一光强度;第二感光部包括第二光传感器及光发散模块,光发散模块用于对入射基板的第二光线进行发散得到发散光线,第二光传感器接收发散光线并获取发散光线对应的发散光强度,并根据发散光强度及发散模块的强度衰减系数计算得出第二光线的第二光强度,环境光感测结构能择一地输出所述第一光强度或者所述第二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及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在中小尺寸显示领域,全面屏技术成为当前的重点研发方向,也即如何通过相关技术的开发实现人机交互界面的屏占比最大化。第一代全面屏技术主要集中于屏幕尺寸比例由16:9变化为18+:9,第二代全面屏是进一步地压缩屏幕上下左右的边界,甚至采用柔性折叠技术最大化可视面积,而近期全面屏的另一个动向则是如何将显示终端的指纹识别、摄像头、面部识别、距离传感等传感器进一步地融合进显示屏的显示区,使得显示屏从单纯的显示界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感知、交互界面。
目前主流的显示技术包括LCD和OLED,其中LCD为被动发光技术,通过整面背光结构照射液晶盒实现光线的亮暗控制,而OLED技术则是采用逐颗的OLED像素主动发光,因为相较而言具有高对比、轻薄、可弯曲、可折叠等优势。为了缩小LCD与OLED之间的差距,如何攻破LCD屏内传感技术成为当前全面屏时代LCD技术能否继续在主流之列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方向。
LCD屏内传感技术可以为LCD带来许多衍生的附加价值,包括屏内指纹,屏内环境光,甚至屏内TOF等。目前面内集成环境光感测的常规设计方案是将一组感光结构设置在边框区,但由于环境光的变化范围非常大,导致在监测精度和监测范围上很难兼顾。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及显示面板,能够解决监测精度和监测范围上很难兼顾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至少包括:
第一感光部,包括第一光传感器及聚光模块,所述聚光模块用于对入射基板的第一光线进行汇聚得到汇聚光线,第一光传感器接收所述汇聚光线并获取所述汇聚光线对应的汇聚光强度,并根据所述汇聚光强度及所述聚光模块的强度增强系数计算得出第一光线的第一光强度;以及
第二感光部,包括第二光传感器及光发散模块,所述光发散模块用于对入射基板的第二光线进行发散得到发散光线,所述第二光传感器接收所述发散光线并获取所述发散光线对应的发散光强度,并根据所述发散光强度及所述光发散模块的强度衰减系数计算得出第二光线的第二光强度,且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能择一地输出所述第一光强度或者所述第二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还包括控制单元及基准感光部,所述控制单元与第一感光部、第二感光部及基准感光部电连接,所述基准感光部能直接接收透过基板的第三光线并获取第三光线的第三光强度,所述控制单元判断第三光强度是否位于由第一阈值及第二阈值限定的阈值范围内,若在阈值范围内,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第三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若不在阈值范围内,所述控制单元择一地输出所述第一光强度或者所述第二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若不在阈值范围内,所述基准感光部还根据接收的所述第三光线判断所述第三光线为弱光强信号或者为强光强信号,当为弱光强信号,则所述控制单元输出所述第一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当为强光强信号,则所述控制单元输出所述第二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光模块包括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包括第一上凹槽,所述第一透镜设于所述第一上凹槽,且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所述光发散模块包括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包括第二上凹槽,所述第三透镜设于所述第二上凹槽,且所述第四透镜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三透镜折射率。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的入光面在光线入射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光传感器的第一感光区域的面积;所述第三透镜的入光面在光线入射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光传感器的第二感光区域的面积。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包括第一下凹槽,所述第一光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下凹槽;所述第四透镜包括第二下凹槽,所述第二光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下凹槽。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包括光调整结构层,所述光调整结构层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导电薄膜以及设置在两个所述导电薄膜之间的液晶层,所述光调整结构层纵向上至少划分为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导电薄膜所加载电压与第二区域的所述导电薄膜所加载电压不同,所述第一区域用于聚光,所述第二区域用于光发散。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
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
液晶层,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以及
环境光感测结构,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与所述阵列基板电性连接,环境光能通过彩膜基板入射至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且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是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光感测结构。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基板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表面还设置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开设有至少两个入光孔,至少两个入光孔分别与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包括的第一透镜及第三透镜对应设置,且所述入光孔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透镜及第三透镜的入光面的尺寸。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纵向上至少划分为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液晶层两端所加电压与第二区域的所述液晶层所加载电压不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与显示面板,至少包括第一感光部及第二感光部,第一感光部包括第一光传感器及聚光模块,所述聚光模块用于对入射基板的第一光线进行汇聚得到汇聚光线,第一光传感器接收所述汇聚光线并获取所述汇聚光线对应的汇聚光强度,并根据所述汇聚光强度及所述聚光模块的强度增强系数计算得出第一光线的第一光强度;第二感光部包括第二光传感器及光发散模块,所述光发散模块用于对入射基板的第二光线进行发散得到发散光线,所述第二光传感器接收所述发散光线并获取所述发散光线对应的发散光强度,并根据所述发散光强度及所述光发散模块的强度衰减系数计算得出第二光线的第二光强度,且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能根据环境光的强弱择一地输出第一光强度或者所述第二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实现了监测精度及监测范围都能满足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的环境光感测结构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3为图2提供的显示面板工作时的光路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10-环境光感测结构;1-阵列基板;2-彩膜基板
10-第一感光部;12-第一光传感器;14-聚光模块;
20-第二感光部;22-第二光传感器;24-光发散模块;
30-基准感光部;140-第一透镜;142-第二透镜;
240-第三透镜;242-第四透镜;101-第一上凹槽;50-控制单元;
103-第二上凹槽;201-第一下凹槽;203-第二下凹槽;
6-光调整结构层;4-遮光层;40-入光孔;105-第一感光区域;
205-第二感光区域;200、300-显示面板;210-第一区域;220-第二区域;
111-第一光线;121-第二光线;131-第三光线;
113-汇聚光线;123-发散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以下请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及显示面板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200。所述显示面板200包括:阵列基板1、彩膜基板2、液晶层(图未示)以及环境光感测结构100。所述显示面板200包括显示区与非显示区,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100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彩膜基板2在所述非显示区的位置能透光。也即,彩膜基板2在非显示区设置为透明即可,以使外界的环境光能入射至环境光感测结构100。
所述显示面板200是液晶显示面板。环境光感测结构100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亮度自动调节屏幕亮度,也可以根据外界的环境,在拍照时自动打开闪光灯或者进行补光。在本实施例中,是将传统的外挂感光装置集成于阵列基板1内部,更具体地,是将环境光感测结构100的光传感器集成在阵列基板1上,如此,能降低显示面板200的厚度,且能降低成本。
阵列基板1为现有的结构,譬如包括:衬底基板、设置于衬底基板上的多个像素单元、栅线、数据线和开关元件。栅线和数据线位于衬底基板上,相互交叉且相互绝缘以界定多个像素单元;开关元件位于像素单元内,与栅线和数据线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开关元件为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漏极、半导体层以及栅绝缘层。半导体层位于栅极的正上方,并且分别与源极和漏极连接。栅绝缘层覆盖栅极,被配置为使栅极与源极、漏极和半导体层相互绝缘。
彩膜基板2与所述阵列基板1相对设置。所述彩膜基板2上形成有彩色树脂和黑矩阵,彩色树脂与阵列基板1上的像素电极相对应,黑矩阵与阵列基板1上除像素电极之外的区域相对应。
彩膜基板2和阵列基板1之间设置有液晶层,液晶层的相对两侧分别是导电膜。可以理解,导电膜分别位于所述彩膜基板2及阵列基板1的表面,对导电膜施加电压,液晶分子可以发生偏转。可以理解,液晶层是设置在显示区,但是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环境光感测结构100设置在非显示区,所以,在图1中未显示液晶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基板2朝向所述阵列基板1的表面还设置有遮光层4,所述遮光层4开设有多个入光孔40。此处的遮光层4可以采用黑色油墨。也即是说,利用遮光层4阻挡显示面板200内部的光线出射,入光孔40是使外部的光线能入射至对应的环境光感测结构100。
环境光感测结构100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1与所述彩膜基板2之间,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100与所述阵列基板1电性连接,环境光能通过彩膜基板2及入光孔40入射至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100。
请一并参阅图1-2,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100包括:第一感光部10,第二感光部20、基准感光部30及控制单元50。所述控制单元50与第一感光部10、第二感光部20及基准感光部30电连接。
具体地,还请参阅图3,第一感光部10包括第一光传感器12及聚光模块14,所述聚光模块14用于对入射基板(此处指彩膜基板2)的第一光线111进行汇聚得到汇聚光线113,第一光传感器12接收所述汇聚光线113并获取所述汇聚光线113对应的汇聚光强度,并根据所述汇聚光强度及所述聚光模块14的强度增强系数K1(K1>1)计算得出第一光线111的第一光强度。此处的基板优先的是指透明基板,不会影响环境光强度的准确度的检测。也就是说,聚光模块14是对光线的入射方向进行偏折,用于增加入射至第一光传感器12的第一感光区域105的光线,防止第一光线111的光强度太弱,而导致环境光感测结构100的检测精度下降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第二感光部20包括第二光传感器22及光发散模块24。所述光发散模块24用于对入射基板的第二光线121进行发散得到发散光线123,所述第二光传感器22接收所述发散光线123并获取所述发散光线123对应的发散光强度,并根据所述发散光强度及所述光发散模块24的强度衰减系数K2(K2<1)计算得出第二光线121的第二光强度。
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100能根据环境光的强弱择一地输出所述第一光强度或者所述第二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也就是说,光发散模块24是对光线的入射方向进行偏折,用于减少入射光线到达第二光传感器22,防止第二光线121的光强度太强,而导致环境光感测结构100的检测精度下降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所述基准感光部30能直接接收透过基板的第三光线131并获取第三光线131的第三光强度,所述控制单元50判断第三光强度是否位于由第一阈值及第二阈值限定的阈值范围内,若在阈值范围内,所述控制单元50输出第三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
若不在阈值范围内,所述基准感光部30还根据接收的所述第三光线131判断所述第三光线131为弱光强信号或者为强光强信号,当为弱光强信号,则所述控制单元50输出所述第一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当为强光强信号,则所述控制单元50输出所述第二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
强度增强系数K1是指在同样光强度情况下,利用第一感光部10得到的光强度与基准感光部30得到的光强度之比。强度衰减系数K2是指在同样光强度情况下,利用第二感光部20得到的光强度与基准感光部30得到的光强度之比。强度增强系数与强度衰减系数均是在形成环境光感测结构100之前标定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传感器12、第二光传感器22以及基准感光部30均可以采用薄膜晶体管实现。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聚光模块14包括第一透镜140及第二透镜142,第一透镜140包括第一上凹槽101,所述第二透镜142设于所述第一上凹槽101,且所述第二透镜142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透镜140的折射率。第一上凹槽101的形状与第二透镜142的形状相适配,从而,第二透镜142能刚好位于第一上凹槽101,第二透镜142的入光面与第一透镜140的上表面齐平。如此,能使聚光模块14实现薄型化。
所述光发散模块24包括第三透镜240及第四透镜242,第三透镜240包括第二上凹槽103,所述第四透镜242设于所述第二上凹槽103,且所述第四透镜242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三透镜240折射率。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140的入光面在光线入射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光传感器12的第一感光区域105的面积;所述第三透镜240的入光面在光线入射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光传感器22的第二感光区域205的面积。
所述第二透镜142包括第一下凹槽201,所述第一光传感器12位于所述第一下凹槽201;所述第四透镜242包括第二下凹槽203,所述第二光传感器22位于所述第二下凹槽203,如此也能减小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100的整体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4开设有至少两个入光孔40,至少两个入光孔40分别与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100包括的第一透镜140及第三透镜240对应设置,且所述入光孔40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透镜140及第三透镜240的入光面的尺寸。从而通过所述入光孔40进入的光线均能经过光发散模块24或者聚光模块14,进而被光发散模块24或者聚光模块14调整光线传输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光孔40的数量是三个,分别与第一感光部10,第二感光部20、基准感光部30的位置对应。
在本发明中,由于环境光感测结构100包括第一光传感器12、第二光传感器22及基准感光部30,从而,每一个光传感器只需要感测一定感测范围的光通量,避免了光强度太强而仅使用一个光传感器检测光强时范围超过该光传感器而不能监测到或者是光强度太弱而仅使用一个光传感器检测光强时而不能被该光传感器监测到的情况发生,在本发明中,由于每一个光传感器具有对应的检测范围,所以,扩大了光强度的检测范围,由于从弱光到强光,分别利用具不同感光范围或者感光精度的光传感器去检测,从而使本发明环境光感测结构100输出的光强度值更精确,解决了监测精度和监测范围兼顾的技术问题。
请参阅图3,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100的工作原理是:所述控制单元50根据所述基准感光部30接收的第三光线131判断第三光线131对应的第三光强度是否位于由第一阈值及第二阈值限定的阈值范围内,若在阈值范围内,所述控制单元50输出第三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譬如,阈值范围为10lux与150lux范围之间,而第三光强度为30lux,是位于阈值范围10lux与150lux范围内,则第三光强度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
若不在阈值范围内,所述基准感光部30还根据接收的所述第三光线131判断所述第三光线131为弱光强信号或者为强光强信号。当基准感光部30获取的第三光强度为0.2lux,控制单元50判断环境光的光线太弱,控制单元50判断第三光线131为弱光强信号,则需要利用聚光模块14对第一光线111进行汇聚,使更多的第一光线111能入射至第一光传感器12的第一感光区域105,第一光传感器12的第一感光区域105获取汇聚光线113对应的汇聚光强度,并根据所述汇聚光强度及所述聚光模块14的强度增强系数计算得出第一光线111的第一光强度,所述控制单元50输出所述第一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
当基准感光部30获取的第三光强度为200lux,意味着环境光太强,直接达到了基准感光部30的最大阈值,有爆表的可能,控制单元50判断当前环境光的光线太强,也即控制单元50判断第三光线131为强光强信号,则需要利用光发散模块24对第二光线121进行发散,使较少的第二光线121入射至第二光传感器22的第二感光区域205,第二光传感器22的第二感光区域205获取发散光线123对应的发散光强度,并根据所述发散光强度及所述光发散模块24的强度衰减系数计算得出第二光线121的第二光强度,所述控制单元50输出所述第二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为了描述方便,对入射至第一感光部10的光线称之为第一光线111、对入射至第二感光部20的光线称之为第二光线121,对入射至基准感光部30的光线称之为第三光线131;实际上,由于,第一光线111、第二光线121及第三光线131处于同一环境光的条件下,第一光线111、第二光线121及第三光线131对应的光强度均相同。
实施例2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300。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3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200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300包括的环境光感测结构110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境光感测结构100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环境光感测结构110除了包括第一感光部10、第二感光部20、基准感光部30及控制单元50,还包括光调整结构层6。光调整结构层6包括导电薄膜(图未示)以及设置在导电薄膜之间的液晶层(图未示)。由于该液晶层是将液晶、聚合物和光引发交联剂按照预设比例混合后,在一定温度下经过紫外照射固化得到的。该液晶层具有电致改变透过率的性能,即可以通过调节加载在两个导电薄膜上的电压大小,调节该两个导电薄膜之间的电场强度,进而实现对液晶层中液晶微滴的折射率状态的调整,最终即可实现对入射光线通过量的调整。
所述显示面板200纵向上至少划分为第一区域210及第二区域220,所述第一区域210的所述液晶层两端所加电压与第二区域220的所述液晶层所加载电压不同,所述第一区域210用于聚光,所述第二区域220用于光发散。当然可以理解,所述显示面板200纵向上还可以划分为第一区域210及第二区域220及第三区域(图未示),第三区域是对应第一实施例的基准感光部30。
也即是说,在本实施例中,非显示区也设置了液晶层取代第一实施例中的聚光模块14及光发散模块24,通过调节该两个导电薄膜之间的电场强度,进而实现对液晶层中液晶微滴的折射率状态的调整,最终即可实现对入射光线通过量的调整。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100与显示面板200、300,除了基准感光部30,还包括第一光传感器12及聚光模块14以及第二光传感器22及光发散模块24,当基准感光部30感测的光通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50能根据所述聚光模块14汇聚的透过基板的光线的第二光通量及所述聚光模块14的强度增强系数以计算得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并输出;当所述基准感光部30感测的光通量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所述光发散模块24发散透过基板的光线并入射至所述第二光传感器22,所述控制单元50根据第二光传感器22感测的第二光通量及所述光发散模块24的强度衰减系数确定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并输出,从而对较弱的光线进行增强,对较强的光线进行发散,再根据强度增强系数或者强度衰减系数实现了不同强度的环境光的监测,实现了监测精度及监测范围都能满足的技术效果。
综上所述,虽然本申请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第一感光部,包括第一光传感器及聚光模块,所述聚光模块用于对入射基板的第一光线进行汇聚得到汇聚光线,第一光传感器接收所述汇聚光线并获取所述汇聚光线对应的汇聚光强度,并根据所述汇聚光强度及所述聚光模块的强度增强系数计算得出第一光线的第一光强度;以及
第二感光部,包括第二光传感器及光发散模块,所述光发散模块用于对入射基板的第二光线进行发散得到发散光线,所述第二光传感器接收所述发散光线并获取所述发散光线对应的发散光强度,并根据所述发散光强度及所述光发散模块的强度衰减系数计算得出第二光线的第二光强度,且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能择一地输出所述第一光强度或者所述第二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光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还包括控制单元及基准感光部,所述控制单元与第一感光部、第二感光部及基准感光部电连接,所述基准感光部能直接接收透过基板的第三光线并获取第三光线的第三光强度,所述控制单元判断第三光强度是否位于由第一阈值及第二阈值限定的阈值范围内,若在阈值范围内,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第三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若不在阈值范围内,所述控制单元择一地输出所述第一光强度或者所述第二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境光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若不在阈值范围内,所述基准感光部还根据接收的所述第三光线判断所述第三光线为弱光强信号或者为强光强信号,当为弱光强信号,则所述控制单元输出所述第一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当为强光强信号,则所述控制单元输出所述第二光强度作为当前环境光的光强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光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模块包括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包括第一上凹槽,所述第一透镜设于所述第一上凹槽,且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所述光发散模块包括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包括第二上凹槽,所述第三透镜设于所述第二上凹槽,且所述第四透镜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三透镜折射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环境光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入光面在光线入射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光传感器的第一感光区域的面积;所述第三透镜的入光面在光线入射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光传感器的第二感光区域的面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环境光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包括第一下凹槽,所述第一光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下凹槽;所述第四透镜包括第二下凹槽,所述第二光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下凹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光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包括光调整结构层,所述光调整结构层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导电薄膜以及设置在两个所述导电薄膜之间的液晶层,所述光调整结构层纵向上至少划分为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导电薄膜所加载电压与第二区域的所述导电薄膜所加载电压不同,所述第一区域用于聚光,所述第二区域用于光发散。
8.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阵列基板;
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
液晶层,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以及
环境光感测结构,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与所述阵列基板电性连接,环境光能通过彩膜基板入射至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且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是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光感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基板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表面还设置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开设有至少两个入光孔,至少两个入光孔分别与所述环境光感测结构包括的第一透镜及第三透镜对应设置,且所述入光孔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透镜及第三透镜的入光面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纵向上至少划分为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液晶层两端所加电压与第二区域的所述液晶层所加载电压不同。
CN202111295969.2A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及显示面板 Active CN1139842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5969.2A CN113984201B (zh)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及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5969.2A CN113984201B (zh)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及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84201A true CN113984201A (zh) 2022-01-28
CN113984201B CN113984201B (zh) 2023-06-27

Family

ID=79746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95969.2A Active CN113984201B (zh)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及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84201B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49706A1 (ja) * 2007-06-07 2008-12-1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タッチパネル、及び、検知方法
CN101409049A (zh) * 2007-10-12 2009-04-15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显示亮度调节方法
CN101989155A (zh) * 2009-07-31 2011-03-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学位置检测装置和带位置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CN102667579A (zh) * 2009-09-15 2012-09-12 恩迪斯外科影像有限公司 用于图像的修正、测量和显示的方法和***
WO2013013230A2 (en) * 2011-07-21 2013-01-24 Jonathan Arnold Bell Wearable display devices
CN106679803A (zh) * 2016-12-06 2017-05-1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感器组件、终端及屏幕亮度的控制方法
CN107426428A (zh) * 2017-07-26 2017-12-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显示亮度调节方法
CN107966209A (zh) * 2017-11-22 2018-04-2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环境光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US20190086659A1 (en) * 2017-09-20 2019-03-21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10146161A (zh) * 2019-06-10 2019-08-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环境光照强度的检测方法、装置和终端
CN111781756A (zh) * 2020-06-05 2020-10-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CN111947774A (zh) * 2020-08-21 2020-11-17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下环境光传感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161703A (zh) * 2020-09-27 2021-01-0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光感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577599A (zh) * 2020-12-23 2021-03-30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传感器的校准方法、校准装置及显示模组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49706A1 (ja) * 2007-06-07 2008-12-1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タッチパネル、及び、検知方法
CN101409049A (zh) * 2007-10-12 2009-04-15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显示亮度调节方法
CN101989155A (zh) * 2009-07-31 2011-03-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学位置检测装置和带位置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CN102667579A (zh) * 2009-09-15 2012-09-12 恩迪斯外科影像有限公司 用于图像的修正、测量和显示的方法和***
WO2013013230A2 (en) * 2011-07-21 2013-01-24 Jonathan Arnold Bell Wearable display devices
CN106679803A (zh) * 2016-12-06 2017-05-1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感器组件、终端及屏幕亮度的控制方法
CN107426428A (zh) * 2017-07-26 2017-12-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显示亮度调节方法
US20190086659A1 (en) * 2017-09-20 2019-03-21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7966209A (zh) * 2017-11-22 2018-04-2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环境光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0146161A (zh) * 2019-06-10 2019-08-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环境光照强度的检测方法、装置和终端
CN111781756A (zh) * 2020-06-05 2020-10-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CN111947774A (zh) * 2020-08-21 2020-11-17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下环境光传感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161703A (zh) * 2020-09-27 2021-01-0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光感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577599A (zh) * 2020-12-23 2021-03-30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传感器的校准方法、校准装置及显示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84201B (zh) 202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34121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0263773B (zh)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光栅膜材层的制作方法
US7619194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semiconductor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display device
JP4907637B2 (ja) アレイ基板と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11256122B2 (en)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in-cell display apparatus
KR20100075731A (ko) 표시 패널 및 모듈 및 전자 기기
TWI402724B (zh) 光電轉換裝置及備有此種光電轉換裝置之顯示板
CN209327746U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US9086761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O2022241826A1 (zh) 光线控制膜和显示面板
CN101183197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0673380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490057B (zh) 感光元件及显示装置
KR20060134538A (ko) 기판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CN11116032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09840464A (zh) 电子面板和包括电子面板的电子装置
CN109765724B (zh)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KR20220021046A (ko) 표시 장치와 그의 구동 방법
US2011022201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663838B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984201A (zh) 一种环境光感测结构及显示面板
CN110138931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08051945B (zh) 一种显示组件、液晶显示器和电子设备
JP2011107454A (ja) 表示装置
CN110928022B (zh) 液晶盒和液晶显示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