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50232B - 一种导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50232B
CN113950232B CN202111226893.8A CN202111226893A CN113950232B CN 113950232 B CN113950232 B CN 113950232B CN 202111226893 A CN202111226893 A CN 202111226893A CN 113950232 B CN113950232 B CN 1139502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heat
capillary structure
heat conduction
condu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268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50232A (zh
Inventor
张军
靳林芳
杨杰
施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2689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502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50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50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50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502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36Heat pipes, e.g. wicks or capillary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涉及散热领域。该导热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的毛细结构,其中:毛细结构卡设于壳体,毛细结构吸附液体工质形成液体流通通道,毛细结构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多个区间,该多个区间可作为导热装置的气体流通通道;液体流通通道与气体流通通道相连通,这样液体工质蒸发为气体可进入气体流通通道,而气体凝结为液体可进入液体流通通道,从而在壳体内部形成汽、液并存的双向循环***,以实现导热装置对终端设备内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的传导及扩散。

Description

一种导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08月30日、中国申请号为201910819109.0、发明名称为“一种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到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导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主频升级产生更多的热量,过多的热量造成手机温升过高则会影响散热。为了解决手机的散热问题,通常在手机中设置热管。
热管技术属于两相散热技术,热管结构主要由管壳、吸液芯、工质组成,从功能上分为蒸发段、绝热段、冷凝段三部分,其工作原理为:当热管蒸发段受热时该区域毛细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同时带走大量热量,蒸汽在微小压差下流向冷凝段,并在冷凝段释放热量后凝结成液体,液体再借助吸液芯产生的毛细力作用返回蒸发段,由此完成一次热传导循环,形成一个汽、液并存的双向循环***。
目前,在制作热管时,热管制造工序繁多,且需经过毛细烧结、还原等多次高温工序,导致热管整体强度较差,整个生产工序、及各工序周转过程中都容易造成产品不良。
发明内容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以提高导热装置的产品良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导热装置,该导热装置包括壳体,在壳体内设置有毛细结构,其中,壳体的内壁挤压毛细结构,以实现毛细结构的固定。通过挤压的方式实现毛细结构的固定,可以有效的避免该导热装置在加工过程中的热加工工序,从而可使导热装置的结构较为可靠。
另外,毛细结构可吸附液体工质,并使液体工质在其毛细力的作用下流动以形成液体流通通道;在壳体内部,除用于设置毛细结构的空间外,其它的空间可作为气体流通通道。可以理解的是,液体流通通道与气体流通通道相连通,这样,液体工质蒸发为气体可进入气体流通通道,气体凝结为液体进入液体流通通道。该导热装置在应用于终端设备时,可通过液体工质在液体流通通道与气体流通通道内的汽液循环来实现对终端设备内的发热元件的散热。
第二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显示屏、支撑结构、后壳、印制电路板以及第一方面的导热装置,其中:印制电路板和显示屏位于支撑结构的两侧;发热元件,设置于印制电路板。另外,发热元件罩设有屏蔽罩,发热元件通过热界面材料与屏蔽罩接触,屏蔽罩通过热界面材料与支撑结构接触,后壳位于印制电路板的一侧。在具体将导热装置设置于终端设备时,可以在支撑结构上开设一容置槽,该容置槽的开口朝向后壳设置,这样即可将导热装置容置于该容置槽,并可以通过在容置槽内设置粘接胶实现导热装置的固定。
在本申请技术方案中,终端设备的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可通过热界面材料传导至屏蔽罩,然后通过屏蔽罩与导热装置之间的热界面材料传导至导热装置,导热装置将热量在支撑结构中散开。之后,热量可以通过支撑结构的对流辐射,传导到后壳,及通过支撑结构的对流辐射,把热量传递至高导热材料层后再传导至显示屏;最后,通过后壳和显示屏,把热量散到终端设备外部。
第三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导热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导热装置包括管材制成的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毛细结构,所述方法包括:对所述管材进行预打扁;清洗预打扁的所述管材;将所述毛细结构放入所述管材,并***至所述管材的指定深度;封闭所述管材的有效端,所述有效端为所述管材上不用于注入液体工质的一端;封闭所述管材的无效端,以完成对所述管材的密封;所述有效端为所述管材上用于注入液体工质的一端。
在本实施例的导热装置的制造工艺流程中,由于取消了毛细结构的烧结工序,这样会使导热装置的制造成本更低、生产良率更高,并使导热装置的结构稳定性较佳;另外,由于在对管材的有效端以及无效端进行封口时,均可以采用压合及焊接的方式,这样可使得两端的封口沿管材的延伸方向的长度较小,从而使导热装置的整体均温性得到有效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制造工艺流程;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毛细结构的穿设过程示意图;
图7为图6中辅助治具的A向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制造工艺流程;
图1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制造工艺流程;
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显示屏;2-支撑结构;201-容置槽;3-后壳;4-PCB;5-导热装置;6-CPU;
7-热界面材料;8-屏蔽罩;9-管材;10-毛细结构;11-辅助治具;12-有效端;13-无效端;
14-壳体;15-气体流通通道;16-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下面首先说明一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装置的应用场景,该导热装置可设置于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终端设备中,并可将终端设备中的芯片等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在终端设备内散开。其中,发热元件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处理器、片上***(system on chip,SoC)、电源管理单元,或其它需要散热的器件。下面结合附图对该导热装置在终端设备中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便于对该导热装置对发热元件进行导热的过程进行理解。
参考图1,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屏1、支撑结构2、后壳3,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 4)以及导热装置5。其中,支撑结构2可以用来承载PCB 4和显示屏1,显示屏1和PCB 4位于支撑结构2的两侧,后壳3位于PCB 4的一侧,发热元件(为便于描述,以下以发热元件为CPU 6为例进行说明)设置于PCB 4,且位于PCB4与支撑结构2之间,CPU 6与支撑结构2接触,导热装置5设置于支撑结构2,导热装置5与CPU 6相对设置。这样,CPU 6产生的热量可传导至支撑结构2,再经支撑结构2传导至导热装置5,通过导热装置5将热量散开。另外,热量还可以通过支撑结构2的对流辐射,传递到后壳3和显示屏1,并通过后壳3和显示屏1散到终端设备外部。
参照图1,在将导热装置5具体设置于该终端设备中时,可以在支撑结构2开设一个与发热元件位置相对的容置槽201,该容置槽201的开口朝向显示屏1,这样,可以将导热装置5设置于该容置槽201中。其中,导热装置5可以通过粘接胶等粘接剂粘接于容置槽201的槽底,粘接胶可以但不限于为双面胶,或者导热装置5也可以卡入该容置槽201,以使导热装置5能够固定于支撑结构2,使其连接较为可靠。可以理解的是,除了上述提到的连接方式外,还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导热装置5与支撑结构2的固定。
继续参照图1,为了提高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的传导效率,可以在CPU 6与支撑结构2之间设置热界面材料7,CPU 6通过该热界面材料7与支撑结构2接触,其中热界面材料7可以为Tim材料(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另外,还可以在支撑结构2与显示屏1之间设置石墨膜等高导热材料层(图中未示出),其中,该高导热材料层可以通过双面胶粘接于导热装置5以及支撑结构2。参照图1,以终端设备设置有上述的热界面材料7为例,对CPU 6产生的热量的传导进行说明。其中,CPU 6产生的热量可沿图1中带箭头的虚线所表示的方向进行传导,其传导路径可以为:CPU 6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界面材料7传导到支撑结构2;然后再经支撑结构2传导到导热装置5,其中导热装置5与CPU 6正对的部分(热端)的热量较为集中,之后热量会向导热装置5的冷凝端进行传导,从而使热量在支撑结构2中散开。热量可以通过支撑结构2的对流辐射,传递到后壳3及显示屏1;最后,通过后壳3和显示屏1,把热量散到终端设备外部。
参照图2,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与图1中所示的终端设备相比,不同点在于导热装置5在终端设备中的设置方式。
在具体将导热装置5设置于终端设备中的支撑结构2时,可在支撑结构2上开设一容置槽201,该容置槽201的开口朝向后壳3,导热装置5容置于该容置槽201。在该实施例中,还可以在CPU 6与导热装置5之间设置热界面材料7,热界面材料7与CPU 6和导热装置5接触。另外,还可以在支撑结构2上贴附石墨膜等高导热材料层,其中,该高导热材料层设置于显示屏1与支撑结构2之间。由于在该实施例中,CPU 6产生的热量的传导路径与上一实施例的相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3,在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在该终端设备中,还可以在CPU 6的外部罩设一个屏蔽罩8,屏蔽罩8可以与PCB 4的地铜连接。其中,CPU 6可通过热界面材料7与屏蔽罩8接触,屏蔽罩8也可通过热界面材料7与支撑结构2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其中,CPU 6产生的热量可通过热界面材料7传导至屏蔽罩8,然后通过屏蔽罩8与支撑结构2之间的热界面材料7传导至支撑结构2,再经支撑结构2传导到导热装置5,之后导热装置5将热量在支撑结构2中散开。热量可以通过支撑结构2的对流辐射,传导到后壳3及显示屏1;最后,通过后壳3和显示屏1,把热量散到终端设备外部。
参照图4,在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与上述各实施例不同的是,导热装置5设置于后壳3,PCB 4设置于支撑结构2,发热元件(为便于描述,以下以发热元件为CPU 6为例进行说明)设置于PCB 4,且位于PCB 4与后壳3之间,CPU6通过热界面材料7与导热装置5接触。
继续参照图4,在具体将导热装置5设置于后壳3时,可以在后壳3中设置容置槽201,该容置槽201的开口朝向支撑结构2设置,导热装置5容置于该容置槽201内。例如,导热装置5可以如图4所示直接卡入该容置槽201,并与容置槽201的槽壁相卡接,或者也可以通过粘接胶等粘接剂粘接于容置槽201的槽底,以使导热装置5能够固定于后壳3,使其连接较为可靠。
这样,CPU 6产生的热量可传导至导热装置5,通过导热装置5将热量散开后传导至后壳3,再经后壳3散到终端设备的外部。另外,热量还可以通过PCB 4传导至支撑结构2,然后再通过支撑结构2的对流辐射,将热量传递到后壳3和显示屏1,并通过后壳3和显示屏1散到终端设备外部。
为了理解导热装置5对发热元件进行导热的过程,除了对以上各实施例所展示的导热装置5在终端设备中的设置方式进行了解外,还需要了解导热装置5的结构以及制造工艺,接下来结合附图对导热装置5的制造工艺,以及制造得到的导热装置5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5,图5展示了一个可能的实施例的导热装置5的制造工艺流程,具体为:
步骤001:对管材进行预打扁处理。其中,管材可以为金属管材,金属管材的具体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铜、铝、合金钢、不锈钢或碳钢等。另外,管材的截面形状可以为规则形状,例如:圆形、正方形等,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例如波浪形等。管材经过预打扁工艺后,可以使其截面的高度达到0.5mm(在本申请中以管材经预打扁的高度为0.5mm为例,对该工艺流程进行说明),通过对管材进行预打扁,可以使管材的截面形状呈扁平状,这样方便后续填充毛细结构。
步骤002:对预打扁后的管材进行清洗。其中,清洗工艺可以根据管材表面状况确认采用哪种清洁方案,例如可以但不限于采用酸洗+超声波水洗的方式。
另外,清洗完成后要尽快将物料投入使用,以防止长时间置于空气中管材表面与氧发生氧化反应;如果需要放置较长时间的话,可以将管材物料放置到氮气箱体内存放。
步骤003:毛细结构的穿设。其中,毛细结构可以为常规采用铜丝编织而成,线径D0.03/D0.05mm,铜丝的根数不尽相同,从几十到几百根的都有,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另外,毛细结构还可以为粉末(例如金属粉末)烧结的条状结构。
在具体将毛细结构10穿设于预打扁的管材9时,可以借助辅助治具11来完成,其中,辅助治具11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部111,毛细结构10可设置于两个夹持部111之间的卡槽内。具体的,可参照图6,首先,将毛细结构10放入辅助治具11的卡槽内;然后,将辅助治具11连同毛细结构10同时放入预打扁后的管材9内,并***至管材9的指定深度;之后,对管材9进行二次打扁至设计规格(例如0.4mm),并使毛细结构10卡设于管材9内壁;最后,将辅助治具11取出即可实现毛细结构10的穿设。值得一提的是,在选择辅助治具11时,辅助治具11可以是金属或非金属,比如不锈钢、石墨等。另外,参照图7,图7为图6中设置有毛细结构10的辅助治具11的A向视图,从图7中可以看出,辅助治具11的宽度d1比毛细结构10的宽度d2小一些。一并参照图6和图7,在毛细结构10随辅助治具11放置于管材9内时,可沿图7中所示的B向打击管材9,从而使管材9挤压毛细结构10,以使毛细结构10卡设于管材9。由于,辅助治具11的宽度d1比毛细结构10的宽度d2小一些,在打击管材9时,辅助治具11不会卡设于管材9的内壁,这样,在毛细结构10卡设于管材9后,可使辅助治具11比较容易***。
步骤004:封有效端。由于在后续制造的过程中需要对毛细结构进行注液(工质),这样就要在管材的端部预留注液口,封堵注液口需要占用部分边界空间,因此,参照图8,我们可以将用于注液的一端称为无效端13,将另一端称为有效端12。在对有效端12进行封口时,可以先对该端进行压合,然后再使用气焊、电弧焊(如:氩气保护焊)、电阻焊、激光焊接和感应焊接等焊接工艺来实现封口。由于,通过治具压合形成的封口结构简单,封口沿管材的延伸方向的长度L1较小,因此,通过压合及焊接的方法进行封口能够取得良好的封合效果,保证空腔密闭的可靠性,并且,采用该方式进行封合的封口沿管材的延伸方向的长度L1可以控制在1mm以内,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导热装置的导热性能。
步骤005:还原管材。由于在上述步骤中,管材会与空气接触,会在管材的表面形成氧化层。以管材为铜管材为例,铜管材在空气中放置会在其表面形成氧化亚铜,氧化亚铜表面使工质浸润性差,导致形成的导热装置的整体性能很差。因此,可以将形成有氧化亚铜的铜管材放置于高温环境,通入氮氢混合气体,氢气与管材内部的氧化亚铜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将铜完全置换成纯铜,以有利于提升形成的导热装置的导热性能。
步骤006:在管材内注液,以及抽真空。其中,注入的液体(即工质)和管材材质有关,主要是相容性的问题,如果工质与管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非凝结性气体会导致导热装置的性能衰退直至失效。目前常用管材是铜或铜合金,与之相容的工质可以为水,并且水是最经济的工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工质还可以为氟利昂、氨、丙酮、甲醇或乙醇等。工质注入到管材内部后,可以在毛细结构的毛细力的作用下流动。
另外,在对管材内部抽真空时,可以通过抽真空的设备将管材内部的空气抽出至管材外,以使管材内部为真空环境,从而避免影响其形成的导热装置的导热性能。
步骤007:封无效端。继续参照图8,常规情况下,在高温烧结或还原工序前,在对管材进行无效端13的封口时,会对该端进行缩管作业,这样就会在该端形成长度为L2的无效区域,由于该无效区域不能进行热量的传导,因此无效区域越小,形成的导热装置的导热性能越好。针对上述问题,在本方案中,可以在对无效端13进行封口后,将上述无效区域截掉一部分,以使无效端13的无效区域较小;另外,还可以通过压合无效端13,再对其进行焊接的形式实现无效端13的封口,从而进一步的缩小无效端13的无效区域所占用的边界区间。参照图9,通过压合及焊接的方式可以将该无效端13的封口沿管材的延伸方向的长度L2控制在0~5mm,甚至1mm以内,至此即完成管材的密封,得到截面形状如图10所示的导热装置,在该导热装置中,毛细结构10在管材壁的挤压作用下卡设于管材内部。
另外,在对管材的注液端进行封口前,还可以通过对管材加热以使工质沸腾产生的水蒸气将管材内部的残余空气推出至管材外部,以提高管材内部的真空度。
在该实施例的导热装置的制造工艺流程的最后,还可以根据导热装置的具体应用场景,对上述完成密封的管材进行折弯,以及将管材进一步打扁以实现毛细结构的固定,得到如图11的导热装置5。
在本实施例的导热装置的制造工艺流程中,由于取消了毛细结构的烧结工序,这样会使导热装置的制造成本更低、生产良率更高,并使导热装置的结构稳定性较佳;另外,由于在对管材的有效端以及无效端进行封口时,均可以采用压合及焊接的方式,这样可使得两端的封口沿管材的延伸方向的长度较小,从而使导热装置的整体均温性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照图12,本申请的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的导热装置的制造工艺流程,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在于,进一步取消了还原管材的步骤,即上述实施例的步骤005。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取消还原管材的步骤,可以进一步降低导热装置的制造成本;另外,由于在该实施例中的导热装置的整个制造工序中不涉及高温制程,不存在管材的高温软化的问题,从而可使制造的导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稳定性较佳,生产良率更高。
参照图13,本申请的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的导热装置的制造工艺流程,该实施例与图8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将图8所示的制造工艺流程中的还原管材的步骤(即步骤005),替换为热处理。
热处理与还原管材相比,不同的地方在于:通过热处理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质密的氧化层。以管材为铜,毛细结构为铜丝编制成的条状结构为例,铜与氧在高温环境下会生成氧化铜,而在常温环境下会生成氧化亚铜。这样,可将管材放置于高温环境下,并通入空气或氧气,以使铜与氧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在管材内壁以及毛细结构的表面生成氧化铜微纳米结构层。由于氧化铜微纳米结构层的表面浸润性更好,因此毛细结构可提供的毛细力更强,导热装置的均温性和热传导能力更强。
参照图14,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导热装置,该导热装置经过上述实施例的导热装置制造工艺流程得到,该导热装置主要包括壳体14,以及设置于壳体14内部的毛细结构10,其中,毛细结构10卡设于壳体14内壁,即壳体14的内壁挤压毛细结构10,以使毛细结构10固定于壳体14。在导热装置的壳体14内,毛细结构10将壳体14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多个区间,毛细结构10吸附液体工质形成液体流通通道,除液体流通通道之外的区间形成气体流通通道15,可以理解的是,液体流通通道与气体流通通道15相连通。
在具体将毛细结构10设置于壳体14内时,继续参照图14,图14为该实施例的导热装置的截面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导热装置的壳体14的截面呈扁平状,另外,毛细结构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图14中的圆角矩形,或者如图19中的椭圆形,又或者为不规则形状等。在本申请中,可以将壳体14的截面的较长边的延伸方向称为壳体14的宽度方向,将较短边的延伸方向称为壳体14的高度方向。其中,毛细结构10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于扁平状的壳体14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通过将毛细结构10设置于壳体14的中间区域,可以使其对壳体14的高度方向相对的两壁面起到支撑作用,以有利于提升导热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另外,为了提高毛细结构10与壳体15的内壁卡接的可靠性,继续参照图14,还可以在壳体14的内壁设置凸起16,以使凸起16能够对毛细结构10进行限位。在实现凸起16对毛细结构10的限位时,具体的:首先将管材预打扁成扁平形状,然后将毛细结构10塞入管材内部,最后再通过打扁方式将管材压扁至设定的厚度规格,这样毛细结构10就可以正确地卡入各凸起16之间。
在具体设置凸起16时,参照图14,可在壳体14内设置两个凸起16,该两个凸起16设置于同侧的壁面上,且间隔设置,毛细结构10卡设于两个凸起16之间,从而使毛细结构10沿壳体14宽度方向的运动被限制(毛细结构10沿壳体14高度方向的运动被壳体14的壁面限制)。另外,继续参照图14,凸起16的底部固定于壳体的一侧内壁,而凸起16的顶部与其相对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可在实现对毛细结构10的限位的基础上,减少凸起16的用料,从而有利于实现导热装置的轻薄化设计。
另外,参照图15,还可以将两个凸起16分别设置于壳体14沿高度方向的相对的两个壁面上,并将两个凸起16交错设置,以使毛细结构10能够卡设于两个凸起16之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毛细结构10与壳体14内壁卡接的可靠性,参照图16,还可以在壳体14沿高度方向的相对的两个壁面上各设置两个凸起16,以使毛细结构10能够同时卡设于四个凸起16之间。
上述凸起都是设置于毛细结构10的角部,以实现对毛细结构10的限位。除了上述凸起16的设置方式外,还可以参照图17,在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在壳体14的沿高度方向上的一个内壁面上设置凸起16,这时只要使该凸起16卡入毛细结构10即可实现对毛细结构10沿壳体14的宽度方向运动的限位。当然,也可以参照图18,在壳体14沿高度方向的相对的两个壁面上各设置一个凸起16,并使各个凸起16均卡入毛细结构10来实现对毛细结构10的限位。
另外,毛细结构10还可以设置于壳体14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参照图19,此时,凸起16可只设置在毛细结构10的一侧,凸起16的数量可参照图19为两个,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凸起16以及壳体14的壁面同时对毛细结构10沿壳体14的宽度方向的运动进行限位。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导热装置的壳体14内只设置了一条毛细结构10,在本申请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导热装置的壳体14的结构来选择毛细结构10的条数,以提高壳体14内部空间的利用率,有效的提高导热装置的导热性能。例如,参照图20至图22,可以同时在壳体14内设置多条毛细结构10,并且毛细结构10的设置形式、设置位置以及凸起16的设置可参照图20至图22,其与只有一条毛细结构10的设置方式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凸起16的形成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在对形成壳体14的管材进行加工的时候,可以使凸起16与管材一体加工成型。具体的,参照图23,由于管材是通过挤出方式加工而成,这样可以将挤出模具设计成对应形状,从而使管材成型的时候加工出所需要的各种凸起16结构。从而可简化导热装置的加工工艺,提高导热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实施例】
1、一种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穿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毛细结构,其中:
所述毛细结构卡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毛细结构吸附液体工质形成液体流通通道,所述毛细结构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多个气体流通通道;
所述液体流通通道与所述气体流通通道相连通,所述液体工质蒸发为气体进入所述气体流通通道,所述气体凝结为液体进入所述液体流通通道。
2、如实施例1所述的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截面呈扁平状,所述毛细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中间区域;或,所述毛细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3、如实施例1或2所述的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的截面形状为圆角矩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
4、如实施例1~3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为一条,或并排设置的多条。
5、如实施例1~4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工质为水、氟利昂、氨、丙酮、甲醇或乙醇。
6、如实施例1~5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壁的凸起,所述凸起用于对所述毛细结构进行限位。
7、如实施例6所述的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半圆形、矩形或者不规则形状。
8、如实施例6或7所述的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一个,所述一个凸起卡入所述毛细结构。
9、如实施例6或7所述的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凸起分置于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个内壁,所述毛细结构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凸起界定的区间内;或,所述至少两个凸起均卡入所述毛细结构。
10、如实施例7~9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与所述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11、如实施例1~10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为多条金属线编成;或,所述毛细结构由粉末烧结而成。
12、如实施例1~11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表面与所述毛细结构表面具有微纳米结构层。
13、如实施例1~12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装置的延伸方向的端部具有封口,所述封口沿导热装置的延伸方向的长度为0~2mm。
14、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支撑结构、后壳、印制电路板以及如实施例1~13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装置,其中:
所述印制电路板和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两侧;
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印制电路板,所述发热元件罩设有屏蔽罩,所述发热元件通过热界面材料与所述屏蔽罩接触,所述屏蔽罩通过热界面材料与所述导热装置接触,所述后壳位于所述印制电路板的一侧;
所述导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
15、如实施例1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后壳,所述导热装置容置于所述容置槽。
16、如实施例14或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装置通过粘接胶粘接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
17、如实施例14~16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上贴附有高导热材料层,所述高导热材料层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
18、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支撑结构、后壳、印制电路板以及如实施例1~13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装置,其中:
所述印制电路板和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两侧;
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印制电路板,所述发热元件通过热界面材料与所述支撑结构接触,所述后壳位于所述印制电路板的一侧;
所述导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朝向所述显示屏,所述导热装置容置于所述容置槽。
1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支撑结构、后壳、印制电路板以及如实施例1~13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装置,其中:
所述印制电路板和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两侧;
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印制电路板,所述发热元件通过热界面材料与所述导热装置接触,所述后壳位于所述印制电路板的一侧;
所述导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后壳,所述导热装置容置于所述容置槽。
2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支撑结构、后壳、印制电路板以及如实施例1~13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装置,其中:
所述印制电路板和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两侧;
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印制电路板,所述后壳位于所述印制电路板的一侧,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印制电路板与所述后壳之间,且通过热界面材料与所述导热装置接触;
所述导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后壳,所述后壳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朝向所述显示屏,所述导热装置容置于所述容置槽。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导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装置包括管材制成的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毛细结构,所述方法包括:
对所述管材进行预打扁;
清洗预打扁的所述管材;
使用辅助治具将所述毛细结构放入所述管材,并***至所述管材的指定深度;其中,所述辅助治具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毛细结构的宽度尺寸;
对所述管材进行二次打扁,使所述管材挤压所述毛细结构,且所述管材的截面的高度满足:所述毛细结构卡设于所述管材的内壁,所述辅助治具不会卡设于所述管材的内壁;
拔出所述辅助治具;
封闭所述管材的有效端,所述有效端为所述管材上不用于注入液体工质的一端;
封闭所述管材的无效端,以完成对所述管材的密封;所述无效端为所述管材上用于注入液体工质的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所述管材的有效端,包括:对预打扁的所述管材的有效端进行压合,并焊接形成封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闭所述管材的有效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预打扁的所述管材进行还原反应。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封闭所述管材的无效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加热预打扁的所述管材,以将预打扁的所述管材内部的残余空气推出至预打扁的所述管材的外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封闭所述管材的无效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管材进行折弯,以使所述导热装置满足使用所需的外形。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闭所述管材的有效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预打扁的所述管材进行热处理。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管体的内壁设置凸起,所述凸起用于对所述毛细结构进行限位。
8.一种导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装置由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获得;
其中,所述毛细结构卡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毛细结构吸附液体工质形成液体流通通道,所述毛细结构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至少一个气体流通通道;
所述液体流通通道与所述气体流通通道相连通,所述液体工质蒸发为气体进入所述气体流通通道,所述气体凝结为液体进入所述液体流通通道。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支撑结构、后壳、印制电路板以及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热装置,其中:
所述印制电路板和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两侧;
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印制电路板,所述发热元件罩设有屏蔽罩,所述发热元件通过热界面材料与所述屏蔽罩接触,所述屏蔽罩通过热界面材料与所述导热装置接触,所述后壳位于所述印制电路板的一侧;
所述导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
CN202111226893.8A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导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1139502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26893.8A CN113950232B (zh)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导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19109.0A CN110708925A (zh)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02111226893.8A CN113950232B (zh)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导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19109.0A Division CN110708925A (zh)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50232A CN113950232A (zh) 2022-01-18
CN113950232B true CN113950232B (zh) 2022-11-25

Family

ID=691935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19109.0A Pending CN110708925A (zh)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02111226893.8A Active CN113950232B (zh)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导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19109.0A Pending CN110708925A (zh)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0708925A (zh)
WO (1) WO20210367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08925A (zh) * 2019-08-30 2020-0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4562903A (zh) * 2022-03-02 2022-05-31 上海博创空间热能技术有限公司 均温板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7005C (zh) * 2005-07-08 2008-11-26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扁平式热管
CN101907415A (zh) * 2009-06-04 2010-12-08 泰硕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管内设置毛细材料的方法
CN104902727B (zh) * 2015-05-26 2018-06-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中框及移动终端
CN106486435B (zh) * 2016-09-29 2019-02-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导热部件的密封方法
CN107062964B (zh) * 2017-05-09 2023-02-14 华南理工大学 具有纤维束吸液芯结构的多通道铝平板热管的制备方法
TWM564696U (zh) * 2018-02-05 2018-08-01 泰碩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複合毛細材之扁型熱管
CN109504956A (zh) * 2018-11-02 2019-03-22 江西华度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热管、热板吸液芯表面抗氧化的处理方法
CN109631636B (zh) * 2018-12-13 2021-08-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薄型热管、薄型热管的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0278686B (zh) * 2019-06-03 2020-12-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散热管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10708925A (zh) * 2019-08-30 2020-0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50232A (zh) 2022-01-18
CN110708925A (zh) 2020-01-17
WO2021036701A1 (zh) 2021-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33289A1 (zh) 一种平板热管及其制备方法和换热器
CN113606972B (zh) 一种柔性超薄均热板的制备方法
TWI407071B (zh) Thin heat pip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3950232B (zh) 一种导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TW202037871A (zh) 可撓動之均溫板
TWI601933B (zh) 熱導結構
TW201248110A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01844724U (zh) 一种平板均热板
CN205488103U (zh) 一种运用蚀刻工艺超薄导热元件和弯折的超薄导热元件
CN111447792B (zh) 散热装置、散热装置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220013A (zh) 一种超薄均温板及其制造工艺
CN211429852U (zh) 散热板和具有散热板的电子装置
JP2003336976A (ja) ヒートシンクおよびその実装構造
EP4333580A1 (en) Heat dissipation memb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2573389U (zh) 一种具有气液共面特征的超薄相变传热器件
CN212006862U (zh) 一种超薄均温板
CN212183960U (zh) 散热导管、散热模组及液冷***
CN110149784B (zh)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JP2002206882A (ja) シート状ヒートパイプおよびその製法
CN212431876U (zh) 一种手机用高效散热板
CN214592626U (zh) 电子设备及导电均热装置
CN211400897U (zh) 一种新型热管结构
CN211378612U (zh) 散热导管
CN210093799U (zh) 超薄型散热板
CN116182608A (zh) 具有微细结构层的均温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