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7132A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7132A
CN113937132A CN202010611908.1A CN202010611908A CN113937132A CN 113937132 A CN113937132 A CN 113937132A CN 202010611908 A CN202010611908 A CN 202010611908A CN 113937132 A CN113937132 A CN 1139371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layer
light emitting
photodiod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119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俊彦
郭小军
陈英杰
刘至哲
赵阳
吴欣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1190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371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371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71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6Shielding, e.g. light-blocking means over the TF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位于发光层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封装层、位于封装层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光感器件层、位于光感器件层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触控电极层;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像素;光感器件层包括多个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包括光电二极管;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包括金属部和第一镂空部;其中,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一镂空部暴露光电二极管的至少部分区域并且光电二极管的周边区域包括金属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电二极管的边缘上方周围设置有可以阻挡大角度光射入光电二极管的触控电极的金属部,避免相邻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对应的探测光之间相互干扰。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在显示设备中集成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人们选购显示产品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在显示设备中集成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成为显示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显示设备中集成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主要方式为,将光学式生物特征识别器件隐藏式地集成在显示屏的下方,也就是,显示屏下方的生物特征识别器件向显示面板出光面发射探测光,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反射回的探测光穿过显示面板到达生物特征识别器件。但是随着人们对显示设备高解析度、轻薄化、可弯折性等性能的追求,现有集成有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设备就遇到了瓶颈。具体表现为,由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反射回的探测光经过显示面板时会受到多次折射,损耗较多;高解析度使得允许探测光通过的区域减少,会导致信噪比下降;同时光学式生物特征识别器件为刚性器件,集成在显示设备中限制了显示设备的可弯折性能;由于生物特征识别器件采用硅衬底芯片,若将生物特征识别器件集成在显示区,则显示设备弯折或卷曲时会使芯片断裂,因此无法实现在显示区大面积的集成生物特征识别功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以上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光层、位于发光层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封装层、位于封装层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光感器件层、位于光感器件层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触控电极层;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像素;光感器件层包括多个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包括光电二极管;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包括金属部和第一镂空部;其中,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一镂空部暴露光电二极管的至少部分区域并且光电二极管的周边区域包括金属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光电二极管的边缘上方周围设置有触控电极的金属部,金属部可以阻挡大角度光射入光电二极管,避免相邻设置的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对应的探测光信号相互干扰,提高信噪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与第二有源层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与第二有源层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与第二有源层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01、晶体管阵列层、发光层、封装层05、光感器件层以及触控电极层。其中,晶体管阵列层设置在衬底基板01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发光层位于晶体管阵列层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封装层05位于发光层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光感器件层位于封装层05侧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触控电极层位于光感器件层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即衬底基板01、晶体管阵列层、发光层、封装层05、光感器件层及触控电极层沿显示面板的背光面到出光面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其中,衬底基板01可以为玻璃基板,也可以为柔性基板。当衬底基板01为柔性基板时,显示面板可以进行曲面显示或者弯折显示。
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像素04,其中,发光像素04为进行发光的单元。发光像素04中可以包括微型二极管(micro-LED),也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OLED),或者也可以包括其他自发光元件。如图2所示,当发光像素04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时,发光像素04可以包括阳极41、阴极42以及位于阳极41与阴极42之间的有机发光材料层43,此外,阳极41与有机发光材料层43之间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44,阴极42与有机发光材料层43之间可以包括电子传输层45。有机发光二极管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极41产生的空穴和阴极42产生的电子分别向空穴传输层44和电子传输层45注入并迁移到有机发光材料层43,当空穴和电子在有机发光材料层43相遇时会产生能量激子,从而激发有机发光材料层43中的发光分子最终产生可见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发光像素04可以作为探测光源向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发射探测光,以进行光学图像信息采集。此外,本申请中的探测光源也可以另外设置。
晶体管阵列层位于衬底基板01上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晶体管阵列层中包括多个晶体管02,至少部分晶体管02可以与发光层电连接,为发光层提供显示信号。如图2所示,晶体管02包括有源层21、栅极22、源极23及漏极24,其中,晶体管02的漏极24可以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41连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41提供显示信号,同时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阴极42也接收电位信号,则阳极41与阴极42之间产生电场。
需要说明的是,当发光像素04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时,晶体管阵列层所包括的至少部分晶体管02构成多个像素驱动电路,一个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两个晶体管02,并且一个像素驱动电路与一个发光像素04一一对应。此外,当发光像素04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时,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03,像素定义层03包括多个开口,发光像素04设置在像素定义层03的开口内。
封装层05用于对发光层进行封装,避免水氧等对发光像素04的侵蚀。如图2所示,封装层05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层51、第一有机层52及第二无机层53。
光感器件层包括多个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用于采集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生物特征图像信息,如指纹特征、掌纹特征、血氧浓度、静脉特征、动态信息、人脸特征、X光图像等。如图1所示,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包括控制晶体管61及光电二极管62,其中,光电二极管62用于接收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反射回的探测光并将探测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控制晶体管61用于控制光电二极管62产生的电信号输出。
以指纹信息采集为例对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由于指纹存在脊和谷,当手指按压在显示面板上时,指纹的脊与显示面板之间为无间隙,指纹的谷与显示面板之间有空气间隙。当探测光照射到指纹的谷所在位置时,相当于探测光由光密介质照射到光疏介质,则探测光中入射角度大于临界角的那部分探测光会发生全反射,也就是由指纹的谷所在位置反射回的探测光多;而当探测光照射到指纹的脊所在位置时,相当于探测光由光疏介质照射到光密介质,探测光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也就是由指纹的脊所在位置反射回的探测光少。因此,光感器件层中对应的指纹的脊和谷的不同的光电二极管62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不同,所产生的电信号也就不同,通过控制晶体管61控制将光电二极管62中由探测光信号转换的电信号输出并被读取,就可以获取指纹图形信息。
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07,触控电极07包括金属部71和第一镂空部72,其中,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一镂空部72暴露位于其下方的光学图像采集单元的光电二极管62的至少部分区域并且光电二极管62的周边区域包括金属部71。也就是说,光电二极管62的边缘上方周围设置有触控电极07的金属部71,金属部71可以阻挡大角度光射入光电二极管62,避免相邻设置的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对应的探测光信号相互干扰,提高信噪比。需要说明的是,任意一个光学图像采集单元的上方至少包括一个第一镂空部72。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层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之间还包括其他膜层,如偏光片层、光学胶层以及上基板等,但是由于触控电极层设置在封装层05及光学器件层之上,因此,触控电极层与显示面板出光面之间的距离减小。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层与显示面板出光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为300μm-400μm。也就是说,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反射回的探测光到准直孔的最短距离为300μm-400μm,可以有效提升准直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金属触控电极07对显示面板发光显示的影响,触控电极07还包括第二镂空部73,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二镂空部73暴露发光像素04。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光感器件层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封装层05之上减小了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反射回的探测光的传输路径,也就减小了探测光信号的损耗及杂散光的干扰,提高了光学图像采集的准确性。封装层05为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提供了平坦的承载面,并且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直接制作在封装层05上可以采用与制备显示层中的功能膜层(例如,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及信号线层)相同的工艺,流程简单、无需额外设备、节省成本、可靠性高。此外,将触控电极层设置在光感器件层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即触控电极与发光像素04的阴极42之间包括封装层05及光感器件层,则触控电极与阴极42之间的距离增加,减小了两者之间的寄生电容及信号干扰。并且,将触控电极层设置在光感器件层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触控电极07中金属部71与位于光电二极管62上方的第一镂空部72相当于构成了对应光电二极管62的准直孔,避免了光电二极管62受杂散光的影响。另外,由于无需在显示面板外设置单独的光学图像信息采集器件,而是将光学图像信息采集单元集成在了显示面板的膜层中,因此显示面板可以实现柔性显示或者曲面显示,而不再受外设的刚性光学图像采集器件的限制。
请继续参考图2,控制晶体管61包括第一有源层611、第一栅极612、第一漏极613。光电二极管62包括第二有源层621、第二栅极622、第二源极623,且第二栅极622与第二源极623电连接。此外,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还包括共电极630,共电极630的一端作为控制晶体管61的第一漏极,另一端作为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源极。控制晶体管61与光电二极管62之间通过共电极实现电连接,进而实现信号传输。换句话说,控制晶体管61的第一源极与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漏极通过位于两者之间的连接电极连接。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共电极630可以与控制晶体管61的第一漏极613及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源极623位于相同层。
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对显示面板发光显示的影响,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的控制晶体管61及光电二极管62设置在相邻的发光像素04之间的区域,即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的控制晶体管61及光电二极管62在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发光像素04在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之间。相邻的发光像素04之间的区域为非发光区域,也就是控制晶体管61及光电二极管62均设置在非发光区域对应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所包括的控制晶体管61及光电二极管62均位于相同的相邻的发光像素04之间的区域。即属于同一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的控制晶体管61及光电二极管62在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位于同一非发光区域在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内,如此设计可以提高生物特征图像信息的采集精细度。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设置在不同的相邻的发光像素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说,属于同一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的控制晶体管61及光电二极管62在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不同的非发光区域在衬底基板01的正投影内。则可以将光电二极管62的尺寸设计的大一些,以获得较大的PN结,便于接受反射后的探测光。需要说明的是,当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的控制晶体管61及光电二极管62位于不同的非发光区域对应的位置时,连接控制晶体管61和光电二极管62的共电极630可以为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成的透明导电电极,例如共电极630为ITO,避免共电极630影响正常的发光显示。
控制晶体管61的第一有源层611可以为非晶硅半导体层、多晶硅半导体层、有机半导体层中的一者。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有源层621也可以为非晶硅半导体层、多晶硅半导体层、有机半导体层中的一者,其中,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有源层621的空间电荷区(PNjunction)具备光敏特性。并且,控制晶体管61的第一有源层611及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有源层621可以均为有机半导体层,当控制晶体管61及光电二极管62采用有机半导体层时,可以采用旋涂等简单的涂覆工艺制备半导体层,成本较低且工艺流程简单;并且制备过程中不存在过高的工艺温度,因此可以直接在塑料基板上制作,利于制备柔性显示面板;此外,由于有机半导体的带隙宽度大使得采用有机半导体层的晶体管漏电流更小,因此本实施例中控制晶体管61及光电二极管62配合可以获得信噪比更高的光学图像信息。
请参考图2,光电二极管62包括的第二有源层621可以与控制晶体管61的第一有源层611同层设置,第二栅极622可以与第一栅极612同层设置,第二源极623可以与第一漏极613与共电极630同层设置,则光电二极管62可以与控制晶体管61同时制备,简化了制备工艺流程,节约时间与成本。
如图2所示,控制晶体管61可以为底栅结构,即控制晶体管61所包括的第一栅极612位于第一有源层611背离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即第一栅极612位于第一有源层611与发光层之间。第一栅极612为金属结构且第一栅极612位于第一有源层611与发光层之间,则第一栅极612可以阻止发光像素04发射的光照射至控制晶体管61的第一有源层611,从而避免控制晶体管61产生漏电流,并且避免第一有源层611产生光生载流子影响其所传输的光电二极管62产生的电信号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此外,为了避免外界光以及探测光信号照射到控制晶体管61使其产生漏电流,触控电极07中的金属部71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覆盖控制晶体管61的第一有源层611。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控制晶体管61可以为双栅结构,即控制晶体管61还包括第三栅极614,其中,第三栅极614可以位于第一有源层611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并且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三栅极614至少覆盖其对应的第一有源层611的沟道区域,优选地,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三栅极614完全覆盖其对应的第一有源层611。控制晶体管61为双栅结构可以提高其性能,同时第三栅极614位于第一有源层611的上方可以有效阻止来自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外界光照射到控制晶体管61产生漏电流。
需要说明的是,光电二极管62也可以为底栅结构,光电二极管62所包括的第二栅极622位于第二有源层621背离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即第二栅极622位于第二有源层621与发光层之间。第二栅极622为金属结构且第二栅极622位于第二有源层621与发光层之间,则第二栅极622可以阻止发光像素04发射的光照射至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有源层621,从而避免发光像素04发射的光激发第二有源层621产生光生载流子影响光学图像信息的采集。
如图1-图4所示,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还包括存储电容63,存储电容63并联在光电二极管62上。具体地,存储电容63的一个极板为分别与控制晶体管61及光电二极管62电连接的共电极630的部分,另一个极板为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栅极622的部分。
请参考图2及图4,共电极630包括作为控制晶体管61的第一源极的第一部分以及作为光电二极管的第一漏极的第二部分,此外,共电极630还包括位于控制晶体管61与光电二极管62之间的第三部分。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栅极622包括延伸至控制晶体管61与光电二极管62之间的第四部分。共电极630的第三部分与第二栅极622的第四部分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交叠形成存储电容6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栅极622设置在光电二极管62背离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则第二栅极622可以自由且合理地选择合适的路径由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有源层621的下方延伸至光电二极管62与控制晶体管61之间,第二栅极622的延伸方式不会对第二有源层621由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接收探测光信号产生阻碍作用。通过将共电极630与第二栅极622设置为存在部分重叠,无需额外的工艺步骤即实现可在控制晶体管61与光电二极管62之间并联存储电容63,工艺简单易于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所对应的光学图像采集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初始化阶段,通过导通的控制晶体管61及共电极630为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漏极输入读取电位,然后将控制晶体管61关断;通过第二栅极622为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源极623输入偏置电位。也就是,在初始化阶段,为光电二极管62的正极和负极接入不同的电位并且读取电位与偏置电位使光电二极管62处于反向偏置,即光电二极管62处于关态。在为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漏极输入读取电位后,控制晶体管61关断,存储电容63使得共电极630的电位得以保持并维持光电二极管62处于反向偏置状态。在未接受光照射时,反向片内置的光电二极管62产生微弱的暗电流,则存储电容63内存储少量的电荷。
读取初始信息阶段,控制晶体管61导通,存储电容63中存储的初始电荷通过控制晶体管61输出后被读取。
光学图像信息积累阶段,控制晶体管61关断,光电二极管62仍然处于反向偏置状态,探测光经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的生物组织反射后形成探测光信号,生物组织的不同位置生成的探测光信号不同,则接收不同探测光信号的光电二极管62产生的光生电荷数量不同。通过光学图像信息积累阶段,光电二极管62充分接收探测光信号并转换为光生电荷存储在存储电容63中。
光学图像信息读取阶段,控制晶体管61导通,存储电容63中存储的光生电荷通过控制晶体管61输出后被读取。由于在光学图像信息积累阶段生物组织不同位置对应的光电二极管62积累的光生电荷不同,则经不同控制晶体管61传输并被读取的信息不同,进而能够获取光学图像信息。
在本申请中,通过将光电二极管62底部的第二栅极向控制晶体管61方向延伸形成了存储电容63,存储电容63可以将光电二极管62维持在反向偏置状态;并且在光学图像信息积累阶段积累光电二极管62产生的光生电荷,使得光学图像信息可以被充分的采集。
光电二极管62中,用于将探测光信号转换为光生电荷的实际为第二有源层621,因此第二有源层621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准确性对光学图像信息采集的可靠性起到决定性作用。为了避免杂散光对光学图像信息采集的影响、而通过触控电极07的金属部71和第一镂空部72形成的准直孔实际对射入第二有源层621的光进行控制。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与第二有源层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与第二有源层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触控电极07的第一镂空部72周边的金属部71与对应的第二有源层621存在交叠,两者交叠位置处的宽度为d,d≥0μm。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当触控电极07的第一镂空部72周边的金属部71与对应的第二有源层621存在交叠时,两者交叠位置处的宽度d≥2μm。
此外,工艺误差可能导致第一镂空部72周边的金属部71与对应的第二有源层621之间的对位存在错位,当位于镂空部72一侧的金属部71与有源层621之间无交叠且两者相距较远,会造成触控电极07的金属部71和第一镂空部72无法起到准直效果。在考虑到指纹的脊和谷的距离后,发明人发现,即便第一镂空部72与有源层621之间存在错位,即第一镂空部72一侧的金属部71与有源层621之间存在宽度为d1的交叠,另一侧的金属部71与有源层621之间无交叠且两者之间存在宽度为d2的间隙,当0μm≤d2≤10μm时,第一镂空部72与其周边的金属部71形成的准直结构仍能保证光电二极管62的第二有源层621接收到准确的探测光信号。优选地,0μm≤d2≤8μm。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镂空部72两侧的金属部71和有源层621交叠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与第二有源层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如图7所示,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触控电极07的第一镂空部72周边的金属部71与对应的第二有源层621之间存在间隙,两者之间的间隙宽度为h,0μm≤h≤20μm。
此外,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进行指纹图像采集时,为了进一步确保指纹图像采集的准确性,考虑到指纹的脊和谷的距离大约为8μm-10μm,则h≤10μm或者h≤8μm。当h≤10μm或者h≤8μm,触控电极07的第一镂空部72周围的金属部71基本可以阻止指纹的谷所在位置处的光线斜射入相邻的脊对应的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确保指纹图像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中的任意一种。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柔性显示装置或者弯曲显示装置,其中,柔性显示装置为用户可以随意弯折的显示装置,弯曲显示装置为固定形态的曲面显示装置。
如图8所示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AA的非显示区BB,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的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及发光像素04可以设置显示装置的显示区AA对应的区域内。并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可以均匀的设置在显示区AA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将光感器件层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封装层05之上,减小了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反射回的探测光的传输路径,也就减小了探测光信号的损耗及杂散光的干扰,提高了光学图像采集的准确性。封装层05为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提供了平坦的承载面,并且光学图像采集单元06直接制作在封装层05上可以采用与制备显示层中的功能膜层相同的工艺。此外,将触控电极层设置在光感器件层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则触控电极与阴极42之间的距离增加,减小了两者之间的寄生电容及信号干扰。并且,设置在光感器件层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触控电极07中的金属部71与位于光电二极管62上方的第一镂空部72相当于构成了对应光电二极管62的准直孔,避免了光电二极管62受杂散光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像素;
封装层,位于所述发光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
光感器件层,位于所述封装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所述光感器件层包括多个光学图像采集单元,所述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包括光电二极管;
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光感器件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包括金属部和第一镂空部;
其中,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镂空部暴露光电二极管的至少部分区域,并且光电二极管的周边区域包括金属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图像采集单元还包括控制晶体管及共电极;
所述控制晶体管包括第一有源层、第一栅极及第一漏极;
所述光电二极管包括第二有源层、第二栅极及第二源极;
所述共电极的一端作为所述控制晶体管的所述第一漏极,另一端作为所述光电二极管的所述第二源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包括的所述控制晶体管及所述光电二极管位于相邻所述发光像素之间的相同非发光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包括的所述控制晶体管及所述光电二极管位于相邻所述发光像素之间的不同非发光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电极为透明导电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源层及所述第二有源层中的至少一者为有机半导体层。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极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与所述发光层之间,所述第二栅极位于所述第二有源层与所述发光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晶体管还包括第三栅极,所述第三栅极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所述触控电极中的所述金属部覆盖所述第一有源层。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图像采集单元还包括存储电容;所述存储电容的一个极板为所述共电极的部分,另一个极板为所述第二栅极的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镂空部周边的所述金属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有源层存在交叠。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镂空部周边的所述金属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有源层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h满足:0μm≤h≤20μm。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0611908.1A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39371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1908.1A CN113937132A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1908.1A CN113937132A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7132A true CN113937132A (zh) 2022-01-14

Family

ID=79272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11908.1A Pending CN113937132A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3713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86796B (zh) 电子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US10559632B2 (en) Display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7480639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TWI790848B (zh) 一種驗證指紋資訊的方法和裝置
CN106096595B (zh) 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其制作方法及指纹识别显示装置
CN110931522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892099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00155578A1 (en) Light source integrate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apparatus
CN111291710B (zh) 指纹识别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2022719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20200115832A (ko) 지문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7145854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指纹识别装置
CN113711362B (zh) 包括薄膜晶体管和有机光电二极管的图像传感器阵列器件
CN11393713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30024851A (ko) 감지 디바이스 및 전자 디바이스
WO2021039161A1 (ja) 検出装置
WO2021258941A1 (zh) 纹路识别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JP5974438B2 (ja) 光電変換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23085405A1 (ja) 検出装置
US11726622B2 (en) Display device for detecting incident light
WO2023087288A1 (zh) 探测基板及探测装置
WO2021241051A1 (ja) 検出装置
JP2004071623A (ja) フォトセンサ
CN117545314A (zh) 显示面板
CN117915722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检测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