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2482A - 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 - Google Patents

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2482A
CN113932482A CN202111310336.4A CN202111310336A CN113932482A CN 113932482 A CN113932482 A CN 113932482A CN 202111310336 A CN202111310336 A CN 202111310336A CN 113932482 A CN113932482 A CN 1139324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heat exchanger
compressor
fluorine
barr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103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32482B (zh
Inventor
罗祥坤
吉常斌
刘凯
陆考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Lansh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Lansh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Lansh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Lansh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1033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324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32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24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324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24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开关组件、第二开关组件、第三开关组件、第四开关组件、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冷凝器、压力调节组件和氟桶,第一压缩机、冷凝器和氟桶依次循环形成第一循环,第二压缩机、冷凝器和氟桶依次循环形成第二循环,第一换热器通过第一开关组件能够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的不同位置接入和输出制冷剂,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二开关组件能够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的不同位置接入和输出制冷剂,第二压缩机通过第三开关组件能够在连通氟桶出口或连通第一换热器出口,第二压缩机通过第四开关组件能够在连通冷凝器入口或连通氟桶入口,且压力调节组件能够调节氟桶压力。

Description

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特别是一种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试验室,其室内室外一般配备独立的制冷***,能用于试验室温度的调控。
但现有的制冷***,还存在如下缺点:
1)因为空调试验室的负载具有热泵的特点,即一侧处于制冷状态时,另一侧必然处于制热状态。因此两边工况冷机往往不需要同时达到最大能力。因此永远有一部分冷机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充分利用。
2)大部分冷机采用手动开停方法操作,无法根据***负荷自动改变冷机开启的数量。
3)同时,这些独立冷机因为***结构上的独立,不能实现供冷/供热的自由转换。
4)而且,一般制冷***通过过热度控制蒸发器的膨胀阀,这种方式使得蒸发温度不是一个独立的控制参数,无法根据工况和负荷的需求大范围调节。
5)有部分试验室采用统一冷源,例如并联冷机***给室内外供冷,但因为室内外工况存在差异,如果冷机满足较低温一侧的工况,则冷机整体能效大大降低,在另一侧无法提供足够的冷量。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
本发明为达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开关组件、第二开关组件、第三开关组件、第四开关组件、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冷凝器、压力调节组件和氟桶,其中,
第一压缩机、冷凝器和氟桶依次循环连接形成第一循环,第二压缩机、冷凝器和氟桶依次循环连接形成第二循环,且氟桶与第一压缩机之间设有第九调节阀,氟桶与第二压缩机之间设有第十一调节阀,第一压缩机和氟桶之间设有第六调节阀,冷凝器和氟桶之间设有第八调节阀;
第一换热器的其中一端上设有第十五调节阀,且第一换热器通过第一开关组件连接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上,第一换热器通过调节第一开关组件能够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的不同位置接入和输出制冷剂;
第二换热器的其中一端上设有第十六调节阀,且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二开关组件连接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上,第二换热器通过调节第二开关组件能够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的不同位置接入和输出制冷剂;
第二压缩机在入口处设置第三开关组件,第二压缩机通过第三开关组件连接氟桶和第一换热器,且第二压缩机能够通过第三开关组件调节在连通氟桶出口和连通第一换热器出口之间切换;
第二压缩机出口处设置第四开关组件,第二压缩机通过第四开关组件连接冷凝器和氟桶,第二压缩机通过调节第四开关组件能够在连通冷凝器入口和连通氟桶入口之间切换;
压力调节阀能够用于调节氟桶压力。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本发明第一压缩机、冷凝器和氟桶循环连接形成第一循环,第二压缩机、冷凝器和氟桶循环连接形成第二循环,能够用于制冷剂循环,第一换热器通过第一开关组件调节能够连接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的不同位置上,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二开关组件能够连接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上的不同位置上,设置第三开关组件能够控制进入第二压缩机制冷剂的温度,通过第四开关组件能够控制第二压缩机流出制冷剂的流向,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能够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上切换连接位置,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能够在切换换热模式,使实验室制冷***能够根据工况调节,制冷***充分利用,使制冷***能够根据***负荷自动改变冷机开启的数量,能够实现供冷/供热的自由转换,使制冷***满足较低温一侧的工况,提供足够的冷量;而且,设置压力调节组件能够氟桶内压力,维持氟桶的压力稳定,可以保证机组制冷量与负荷始终一致,使得蒸发温度形成一个独立的控制参数,能够根据工况和负荷的需求大范围调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关组件包括第一切换元件、第一阀、第二阀和第三阀,第一切换元件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第一换热器两端分别与第一切换元件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连接,第一切换元件的第三接口通过第一阀连接第一压缩机出口,通过第二阀连接冷凝器出口,且通过第三阀连接氟桶出口,第一切换元件的第四接口连接氟桶入口和第二压缩机入口。由此,通过第一切换元件使第一换热器能够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上接入液态制冷剂或气态制冷剂,使第一换热器能够在制冷和供热之间切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氟桶设有气相区和液相区,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在氟桶的气相区入口,第一压缩机的入口和第二压缩机的入口连接氟桶的气相区出口,第一换热器过第三阀连接氟桶的液相区的出口。由此,通过连接氟桶的气相区适应换热器中温和低温换热的要求,使换热器内换热后的气体制冷剂能够流回到压缩机,使氟桶内液相区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动到换热器内,在换热器内进行深度降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关组件包括第二切换元件、第四阀和第五阀,第二切换元件设有第五接口、第六接口、第七接口和第八接口,第二换热器两端分别与第二切换元件的第五接口、第六接口连接,第二切换元件的第七接口通过第四阀连接第一压缩机出口,通过第五阀连接冷凝器出口,第二切换元件的第八接口连接氟桶入口。由此,通过第二切换元件使第二换热器能够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上接入液态制冷剂或气态制冷剂,使第二换热器能够在制冷和供热之间切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元件和第二切换元件均为四通阀。由此,通过第一切换元件和第二切换元件能够控制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上的流动方向,使制冷剂能够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不同位置进入,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能够转换换热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开关组件包括第十阀、第十二阀和第十三阀,第一换热器通过第十三调节连接在第二压缩机的入口,第一换热器出口通过第十二阀连接氟桶入口。由此,第二压缩机能够通过第三开关组件调节在连通氟桶出口和连通第一换热器出口之间切换,使第二压缩机能够接入不同温度的制冷剂,使第二压缩机压缩效率不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十二阀为单向阀。由此,使第十二阀连接在第一换热器出口和氟桶入口能够限制氟桶内的制冷剂向第二压缩机的入口反向流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开关组件包括单向阀和第七阀,单向阀设置在第二压缩机出口和冷凝器入口之间,第七阀设置在第二压缩机出口和氟桶入口之间。由此,第二压缩机通过调节第四开关组件能够在连通冷凝器入口和连通氟桶入口之间切换。由此,能够控制第二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流向冷凝器冷凝或流向氟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压力调节组件包括控制器和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设在氟桶上,压力传感器能够检测氟桶内压力,控制器连接第六调节阀和压力传感器,控制器能够接收压力传感器反馈氟桶压力,从而根据氟桶压力情况控制第六调节阀开关量。由此,通过第六调节阀能够控制氟桶能进入压缩空气和制冷剂的开关量,进而可以控制氟桶压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器为PID控制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中温制冷模式和室内、室外同时处于供冷状态模式的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供热模式和室内、室外同时处于供热状态模式的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低温制冷模式的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低温深冷模式的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双级压缩制冷模式的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在相同蒸发温度下并联制冷模式的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在不同蒸发温度下并联制冷模式的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室外供热、室内供冷的热回收模式的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中室外供冷、室内供热的热回收模式的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中:1、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第一切换元件;4、第二切换元件;5、第一压缩机;6、第二压缩机;7、冷凝器;8、氟桶;9、第一阀;10、第二阀;11、第三阀;12、第四阀;13、第五阀;14、第六调节阀;15、第七阀;16、第八调节阀;17、第九调节阀;18、第十阀;19、第十一调节阀;20、第十二阀;21、第十三阀;23、第十五调节阀;24、第十六调节阀;25、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简单描述该实施方式:
实施案例:
图1为本发明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一种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包括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第一开关组件、第二开关组件、第三开关组件、第四开关组件、第一压缩机5、第二压缩机6、冷凝器7、压力调节组件和氟桶8,其中:第一压缩机5冷凝器7和氟桶8依次循环连接形成第一循环,第二压缩机6、冷凝器7和氟桶8依次循环连接形成第二循环,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上均能够用于制冷剂冷凝循环,而且,氟桶8出口与第一压缩机5入口之间设有第九调节阀17,氟桶8出口与第二压缩机6入口之间设有第十一调节阀19,进而可以控制第一压缩机5和第二压缩机6抽取制冷剂的量,第一压缩机5和氟桶8之间设有第六调节阀14,冷凝器7和氟桶8之间设有第八调节阀16,能够控制流入氟桶8内制冷剂的流量。其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器1的其中一端上设有第十五调节阀23,且第一换热器1通过第一开关组件连接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上,第一换热器1通过调节第一开关组件能够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的不同位置接入和输出制冷剂,使第一换热器1能够在制冷和供热之间切换。具体地,第一开关组件包括第一切换元件3、第一阀9、第二阀10和第三阀11,第一切换元件3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第一换热器1两端分别与第一切换元件3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连接,第一切换元件3的第三接口通过第一阀9连接第一压缩机5出口,通过第二阀10连接冷凝器7出口,且通过第三阀11连接氟桶8出口,使氟桶8内液相区内的低温液体制冷剂能够流动到第一换热器1内,第一切换元件3的第四接口连接氟桶8入口和第二压缩机6入口,从而使第一换热器1能够并联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的不同位置上,使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上的制冷剂能够在不同位置流向第一换热器1,使制冷剂能够在第一换热器1上进行换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换热器2的其中一端上设有第十六调节阀24,且第二换热器2通过第二开关组件连接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上,第二换热器通过调节第二开关组件能够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的不同位置接入和输出制冷剂,使第二换热器2能够在制冷和供热之间切换。具体地,第二开关组件包括第二切换元件4、第四阀12和第五阀13,第二切换元件4设有第五接口、第六接口、第七接口和第八接口,第二换热器2两端分别与第二切换元件4的第五接口、第六接口连接,第二切换元件4的第七接口通过第四阀12连接第一压缩机5出口,通过第五阀13连接冷凝器7出口,第二切换元件4的第八接口连接氟桶8入口,从而使第二换热器2能够并联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的不同位置上,使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上的制冷剂能够在不同位置流向第二换热器2,使制冷剂能够在第二换热器2上进行换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压缩机6在入口处设置第三开关组件,第二压缩机6通过第三开关组件连接氟桶8和第一换热器1,且第二压缩机6能够通过第三开关组件调节在连通氟桶8出口和连通第一换热器1出口之间切换,使第二压缩机6能够接入不同温度的制冷剂。具体地,第三开关组件包括第十阀18和第十三阀21,第一换热器1通过第十三调节18连接在第二压缩机6的入口,使第一换热器1内换热后的制冷剂能够流回到第二压缩机6,氟桶8通过第十阀18连接第二压缩机6入口,且第十一调节阀19设置在第二压缩机6入口与第十阀18之间,使第二压缩机6能够通过第三开关组件调节在连通氟桶8出口和连通第一换热器1出口之间切换,使第二压缩机6能够接入不同温度的制冷剂,使第二压缩机压缩效率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压缩机6出口处设置第四开关组件,第二压缩机6通过第四开关组件连接冷凝器7和氟桶8,第二压缩机6通过调节第四开关组件能够在连通冷凝器7入口和连通氟桶8入口之间切换。具体地,第四开关组件包括单向阀25和第七阀15,单向阀25设置在第二压缩机6出口和冷凝器7入口之间,第七阀15设置在第二压缩机6出口和氟桶8入口之间,使第二压缩机6通过调节第四开关组件能够在连通冷凝器7入口和连通氟桶8入口之间切换,使第二压缩机6压缩后的制冷剂流向冷凝器7冷凝或流向氟桶8。
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缩机5和第二压缩机6分别通过第六调节阀14、第七阀15连接到氟桶8入口,第六调节阀14能够控制第一压缩机5与氟桶8之间流量,第七阀15能够控制第二压缩机6与氟桶8之间流量,冷凝器7出口与氟桶8入口之间还设有第八调节阀16控制冷凝器7和氟桶8之间的流量。
压力调节组件连接在氟桶8上,压力调节组件能够调节氟桶8压力,使维持氟桶8的压力稳定,可以保证机组制冷量与负荷始终一致,也能够改变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可有效减少除湿,降低试验室能耗。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调节组件包括控制器和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设在氟桶8上,压力传感器能够检测氟桶8内压力,控制器连接第六调节阀14和压力传感器,控制器能够接收压力传感器反馈氟桶8压力,从而根据氟桶8压力情况控制第六调节阀14开关量,通过第六调节阀14、第七阀15和第八调节阀16能够控制氟桶8能进入压缩空气和制冷剂的开关量,进而可以控制氟桶8压力。
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通过第一压缩机5、冷凝器7和氟桶8循环连接形成第一循环,第二压缩机6、冷凝器7和氟桶8循环连接形成第二循环,能够用于制冷剂循环,第一换热器1连接第一切换元件3后通过不同调节阀连接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的不同位置上,第二换热器2连接第二切换元件4后通过不同调节阀连接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上,使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能够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上切换连接位置,使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能够在切换换热模式,使实验室制冷***能够根据工况调节,制冷***充分利用,使制冷***能够根据***负荷自动改变冷机开启的数量,能够实现供冷/供热的自由转换,使制冷***满足较低温一侧的工况,提供足够的冷量;而且,设置压力调节组件能够氟桶8内压力,维持氟桶8的压力稳定,可以保证机组制冷量与负荷始终一致,使得蒸发温度形成一个独立的控制参数,能够根据工况和负荷的需求大范围调节。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氟桶8设有气相区和液相区,冷凝器7的出口连接在氟桶8的气相区入口,第一压缩机5的入口和第二压缩机6的入口连接氟桶8的气相区出口,第一换热器1通过第三阀11连接氟桶8的液相区的出口,通过连接氟桶8的气相区适应换热器中温和低温换热的要求,使换热器内换热后的气体制冷剂能够流回到压缩机,使氟桶8内液相区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动到换热器内,在换热器内进行深度降温。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在氟桶8内存储时,液态的制冷剂位于氟桶8的底部,气态的制冷剂在氟桶8的顶部,使氟桶8具有气相区和液相区。
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为PID控制器,PID控制器能够接收来自氟桶8上压力传感器传过来的氟桶8压力数据,通过PID控制器控制第六调节阀11的开度,能够控制压缩机往氟桶8内输送热气,维持氟桶8的压力稳定,可以保证机组制冷量与负荷始终一致,利用冷凝器7和氟罐之间的压力差形成室内外换热器制冷剂供应动力源,避免了使用氟泵带来的维护困难。控制器连接第六调节阀14和压力传感器,控制器能够控制第六调节阀14开度,控制器能够接收来自氟桶8上压力传感器传过来的氟桶8压力数据,通过控制器控制第六调节阀14的开度,能够控制压缩机往氟桶8内输送热气。维持氟桶8的压力稳定,可以保证机组制冷量与负荷始终一致,利用冷凝器7和氟罐之间的压力差形成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制冷剂供应动力源,避免了使用氟泵带来的维护困难。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六调节阀14、第八调节阀16、第九调节阀17、第十一调节阀19、第十五调节阀23和第十六调节阀24均为流量控制阀,第一阀9、第二阀10、第三阀11、第四阀12、第五阀13、第七阀15、第十阀18和第十三阀21均为开关阀,通过流量控制阀能够控制管道内的流量,通过开关阀能够控制各个管道的开关,通过流量控制阀和开关阀的配合,能够更好的控制制冷剂的流动。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元件3和第二切换元件4均为四通阀,通过第一切换元件3和第二切换元件4能够控制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上的流动方向,使制冷剂能够在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的不同位置进入,使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能够转换换热方式。
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开关组件还包括第十二阀20,第十二阀20设在第一切换元件3的第四接口与氟桶8入口之间,使第一换热器1入口能够通过第十二阀20连通氟桶8入口,且第十二阀20为单向阀,该阀的设置保证中温制冷模式下,经过第一换热器1换热后的制冷剂能顺利流向氟桶8,而在低温模式下,第十三阀打开,氟罐中的制冷剂也不会被旁通至第二压缩机的吸气,提高了低温下的制冷效率,且第十三阀21的设置能够控制第一换热器1换热后的制冷剂直接输送到第二压缩机6进行压缩。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器1一端通过第十五调节阀23后连接第一切换元件3,第十六调节阀24连接在第二换热器2的其中一端,第二换热器2一端通过第十六调节阀24后连接第二切换元件4,通过第十五调节阀23和第十六调节阀24能够用于制冷剂降压,且通过第十五调节阀23和第十六调节阀24能够控制制冷剂流量,完成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换热能力的调节。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十五调节阀23连接在第一换热器与第一接口之间,第十六调节阀24连接在第二换热器2与第五接口之间。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十阀18和第十一调节阀19串联连接,通过第十阀18和第十一调节阀19串联连接使氟桶8和第二压缩机6之间既能够控制开关又能够控制流量。
工作原理:
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使用时,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中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换热模式可切换、氟桶8压力可控、能够双级并联压缩循环切换以及热回收模式切换。具体地:
一)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能够进行中温供冷模式、供热模式、低温供冷模式和低温深冷模式转换:
中温供冷模式:结合图2,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通过调节第一切换元件3,使第一接口连通第三接口,第二接口连通第四接口,使第一换热器1设有第十五调节阀23的一端通过第二阀10连通冷凝器7的出口,第一换热器1没有设第十五调节阀23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二阀20连通氟桶8的气相区入口;打开第二阀10、第九调节阀17、第十二阀20和第十五调节阀23,使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冷凝器7、第二阀10、第十五调节阀23、第一换热器1和第十二阀20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一中温供冷循环,使制冷剂经过冷凝器7冷凝后从第二阀10向第一换热器1,期间,能够通过第十五调节阀23降压,再流入第一换热器1,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上进行换热制冷,第一换热器1换热后的制冷剂汽化后经过第十二阀20流到氟桶8气相区,氟桶8气相区的制冷剂再经过第九调节阀17流动到第一压缩机5,制冷剂经过第一压缩机5压缩为高温高热的气态,高温高热的气态制冷剂在送到冷凝器7中冷凝即可完成中温制冷循环过程,且在此过程在第十五调节阀23能够控制制冷剂的流量,改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或者,通过调节第二切换元件4,使第五接口连通第七接口,第六接口连通第八接口,使第二换热器2设有第十六调节阀24的一端通过第五阀13连通冷凝器7的出口,第二换热器2没有设第十六调节阀24的另一端连通氟桶8的气相区入口,打开第五阀13、第九调节阀17、第十二阀20和第十六调节阀24,使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冷凝器7、第十六调节阀、第二换热器2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二中温供冷循环,使制冷剂经过冷凝器7冷凝后从第五阀13向第二换热器2,期间,能够通过第十六调节阀24降压,再流入第二换热器2,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器2上进行换热制冷,第二换热器2换热后的制冷剂汽化后流回到氟桶8气相区,氟桶8气相区的制冷剂再经过第九调节阀17流动到第一压缩机5,制冷剂经过压缩机压缩为高温高热的气态,高温高热的气态制冷剂在送到冷凝器7中冷凝即可完成中温制冷循环过程,且在此过程在第十六调节阀24能够控制制冷剂的流量,改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供热模式:结合图3,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通过调节第一切换元件3,使第一接口连通第四接口,第二接口连通第三接口,使第一换热器1没有设有第十五调节阀23的一端通过第一阀9连通第一压缩机5的出口,第一换热器1设第十五调节阀23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二阀20连通氟桶8的气相区入口,打开第一阀9、第九调节阀17、第十二阀20和第十五调节阀23,使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第一换热器1、第十五调节阀23和第十二阀20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一供热循环,经过第一压缩机5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一阀9后输送到第一换热器1上进行换热,在气态的制冷剂第一换热器1上放热冷凝,再经过第十五调节阀23降压,降压后的制冷剂通过第十二阀20流到氟桶8的气相区,氟桶8气相区的制冷剂再经过第九调节阀17流动到第一压缩机5,制冷剂经过第一压缩机5压缩为高温高热的气态完成供热模式循环过程。
或者,通过调节第二切换元件4,使第五接口连通第八接口,第六接口连通第七接口,使第二换热器2没有设有第十六调节阀24的一端通过第四阀12连通第一压缩机5的出口,第二换热器2设第十六调节阀24的另一端连通氟桶8的气相区入口,打开第四阀12、第九调节阀17和第十六调节阀24,使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第四阀12、第一换热器1、第十六调节阀24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二供热循环,经过第一压缩机5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四阀12后输送到第二换热器2上进行换热,在气态的制冷剂第二换热器2上放热冷凝,再经过第十六调节阀24降压,降压后的制冷剂流到氟桶8的气相区,氟桶8气相区的制冷剂再经过第九调节阀17流动到第一压缩机5,制冷剂经过第一压缩机5压缩为高温高热的气态完成供热模式循环过程。
低温供冷模式:结合图4,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通过调节第一切换元件3,使第一接口连通第三接口,第二接口连通第四接口,使第一换热器1设有第十五调节阀23的一端通过第二阀10连通冷凝器7的出口,第一换热器1没有设第十五调节阀23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三阀21连通第二压缩机6的入口,打开单向阀25、第二阀10、第十三阀21和第十五调节阀23,使第二压缩机6、冷凝器7、第二阀10、第十五调节阀23和第十三阀21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一低温供冷循环,第二压缩机6压缩为高温高热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冷凝器7冷凝后从第二阀10向第一换热器1,期间,能够通过第十五调节阀23降压,再流入第一换热器1,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上进行换热制冷,第一换热器1换热后的制冷剂汽化后经过第十三阀21流到流动到第二压缩机6,制冷剂经过第二压缩机6压缩为高温高热的气态,高温高热的气态制冷剂在送到冷凝器7中冷凝即可完成中温制冷循环过程,且在此过程在第十五调节阀23能够控制制冷剂的流量,改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低温深冷模式:结合图5,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通过调节第一切换元件3,使第一接口连通第三接口,第二接口连通第四接口,使第一换热器1设有第十五调节阀23的一端通过第三阀11连通氟桶8的液相区,第一换热器1没有设第十五调节阀23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三阀21连通第二压缩机6的入口,打开单向阀25、第三阀11、第八调节阀16、第十三阀21和第十五调节阀23,使氟桶8、第三阀11、第十五调节阀23、第一换热器1、第十三阀21、第二压缩机6和第八调节阀16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一低温深冷循环,氟桶8液相区的制冷剂通过第三阀11流向第一换热器1,期间,能够通过第十五调节阀23降压,再流入第一换热器1,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上进行换热制冷,第一换热器1换热后的制冷剂汽化后经过第十三阀21流到流动到第二压缩机6,制冷剂经过第二压缩机6压缩为高温高热的气态,高温高热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单向阀25再送到冷凝器7中冷凝后送回到氟桶8,在氟桶8内液态的制冷剂沉淀在氟桶8底部液相区即可完成低温深冷循环过程,低温深冷模式与低温供冷模式相比,切换到本模式后,第一换热器1直接有氟罐内液相区的液态制冷剂制冷,制冷效果更好,供液温度可下降-K,换热器进口干度下降,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二)氟桶8压力可控:
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使用时,氟桶8的压力通过控制器控制。具体地,控制器连接第六调节阀14和压力传感器,控制器能够控制第六调节阀14开度,第一压缩机5和氟桶8之间设的第六调节阀14,控制器能够接收来自氟桶8上压力传感器传过来的氟桶8压力数据,当氟桶8压力过高时,控制器能够控制第六调节阀14开度减小,同时第八调节阀16因冷凝压力上升开度自动增加,使冷凝器7剩余的部分液态制冷剂流到氟桶8,降低氟桶8压力;当氟桶8压力过低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第六调节阀14的开度增加,能够控制第一压缩机5往氟桶8内输送热气,维持氟桶8的压力稳定,可以保证机组制冷量与负荷始终一致;也可利用冷凝器7与氟桶8之间的压力差形成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制冷剂供应动力源,使氟桶8不需要再设泵抽取制冷剂到第一压缩机5内,避免了使用氟泵带来的维护困难;且能够通过调节氟桶8内压力调节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使得换热器内制冷剂压力升高,使得在高温高湿的工况下,制冷***不会自发产生冗余除湿,能够防止空气湿度过低,可有效减少除湿,降低试验室能耗。整个工作过程中,第九调节阀17始终保持第一压缩机5吸气压力稳定,保证了第一压缩机5长期可靠运行。
或者,可以通过调节第七阀15和第八调节阀16,当氟桶8压力过高时,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七阀15开度减小,同时第八调节阀16因冷凝压力上升开度自动增加,使冷凝器7剩余的部分液态制冷剂流到氟桶8,降低氟桶8压力;当氟桶8压力过低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七阀15的开度增加,能够控制第二压缩机6往氟桶8内输送热气,维持氟桶8的压力稳定,可以保证机组制冷量与负荷始终一致。
三)双级并联压缩循环制冷模式:
双级压缩制冷模式:
在该模式下第十二阀20必须为单向阀25,结合图6所示,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打开第五阀13、第七阀15、第九调节阀17、第十二阀20、第十三阀21、第十五调节阀23和第十六调节阀24,第一接口连通第三接口,第二接口连通第四接口,第五接口连通第七接口,第六接口连通第八接口,且因为第二压缩机6排气压力由氟桶8内的压力所决定,当氟桶8的排气压力低于第一压缩机5排气压力时,单向阀25自动阻断,当氟桶8的排气压力高于第一压缩机5的排气压力时,第十二阀20自动阻断,此时第二压缩机6连接于第十三阀21与第七阀15之间。
第一状态为制冷***处于双级压缩循环制冷模式中,在第一状态中,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冷凝器7、第八调节阀16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一级压缩循环;氟桶8、第三阀11、第十五调节阀23、第一换热器1、第十三阀21、第二压缩机6、第七阀15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二级压缩循环。
在双级压缩循环制冷模式中的工作时,在第一级压缩循环中,氟桶8的气态区输出制冷剂,制冷剂经过第九调节阀17的压力调节后流动至第一压缩机5的入口,并经过第一压缩机5的压缩,第一压缩机5输出制冷剂至冷凝器7,随后冷凝器7输出冷凝后的制冷剂,并通过第八调节阀16调压后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
其次,在第一级压缩循环中,从冷凝器7输出的制冷剂还可通过第五阀13输出至第二换热器2,当第五阀13开启时,从冷凝器7流出的制冷剂可在通过第十六调节阀24的调节流量后,流动至第二换热器2,制冷剂经过第二换热器2的换热后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
在第二级压缩循环中,氟桶8的液态区输出制冷剂,然后依次通过第三阀11、第十五调节阀23后,流动至第一换热器1内进行换热,第一换热器1换热后输出制冷剂,制冷剂在通过第十三阀21后流动至第二压缩机6的入口,第二压缩机6出口输出压缩后的制冷剂至通过第七阀15,随后制冷剂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
此时,第一压缩机5的出口与第八调节阀16之间的制冷剂处于高压状态;氟桶8与第十五调节阀23之间的制冷剂、第二压缩机6出口与氟桶8入口之间的制冷剂处于中压状态;第十五调节阀23至第一换热器1至第二压缩机6的入口的制冷剂处于低压状态。
在一般情况下,当第一压缩机5和第二压缩机6并联工作时,第一压缩机5和第二压缩机6会同时处于低压状态和高压状态之间,这样当处于室外一侧的第一换热器1需要低温制冷时,此时两者的压缩比会非常之大,因此制冷效率会很低,这样会直接影响上述两台压缩机的能效。而且如果室内一侧的第二换热器2也需要制冷时,制冷***并不能提供足够的冷量。
但是相比之下,本方案的第一压缩机5处于中压状态和高压状态之间,第二压缩机6处于低压状态与中压状态之间,因此即使位于室外的第一换热器1处于低温供冷状态,也不会对压缩机的效率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压缩机的压缩比小了,制冷效率亦会相应地提高,这样室外一侧的第一换热器1、室外一侧的第二换热器2都能够获得足够的冷量。
由此可见,上述第一级压缩循环和第二级压缩循环的共同工作后可获得更为低温的制冷剂,以形成双级压缩循环制冷模式,此模式可针对试验室特别低温的工况,以满足例如低于-30℃以下的需求,其可大大扩展了试验室的低温极限,以满足更低温的试验要求。
并联制冷模式: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通过控制第十阀18和第十三阀21的开启与关闭,可使得第一换热器1与第二换热器2处于相同蒸发温度或不同蒸发温度下供冷。
在并联制冷模式中,相同蒸发温度下的供冷过程,如图7所示:
打开第二阀10、第五阀13、第八调节阀16、第九调节阀17、第十阀18、第十一调节阀19、第十二阀20、第十五调节阀23和第十六调节阀24,第一接口连通第三接口,第二接口连通第四接口,第五接口连通第七接口,第六接口连通第八接口,此时第二压缩机6连接于第十一调节阀19与单向阀25之间。
第二状态为制冷***处于并联制冷模式中,在第二状态中,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冷凝器7、第二阀10、第十五调节阀23、第一换热器1、第十二阀20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三循环;同时地,氟桶8、第十阀18、第十一调节阀19、第二压缩机6、单向阀25、冷凝器7、第二阀10、第十五调节阀23、第一换热器1、第十二阀20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四循环;通过第一压缩机5和第二压缩机6的并联供冷,以将本制冷***切换至并联制冷模式。
在第三循环中,从氟桶8输出的第一部分制冷剂经过第九调节阀17调节后,流动至第一压缩机5的入口,随后进入第一压缩机5进行压缩工作,第一压缩机5输出压缩后的制冷剂,制冷剂随后流动至冷凝器7的入口。
在第四循环中,从氟桶8输出的第二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十阀18,并在第十一调节阀19的调压后,流动至第二压缩机6的入口,随后进入第二压缩机6进行压缩工作,第二压缩机6输出压缩后的制冷剂通过单向阀25,并与第三循环中的制冷剂一起,共同流动至冷凝器7的入口(单向阀25能够限制从第一压缩机5出口输出的制冷剂向第二压缩机6的出口反向流动),第一压缩机5和第二压缩机6并联为冷凝器7提供压缩后的制冷剂;
此处从冷凝器7所输出的制冷剂分可通过第八调节阀16后回流至氟桶8内;可通过第二阀10流动至第十五调节阀23,制冷剂经过第十五调节阀23的调节流量后流动至第一换热器1进行换热,第一换热器1输出换热后的制冷剂至第十二阀20,最后制冷剂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可通过第五阀13后流动至第十六调节阀24,制冷剂经过第十六调节阀24的调节流量后流动至第二换热器2进行换热,第二换热器2输出换热后的制冷剂至氟桶8的气态区;可同时经过第二阀10、第五阀13分别流向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
在此并联制冷模式中,此时第十阀18处于开启状态、第十三阀21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均是接收冷凝器7所输出的制冷剂,而且两者换热后的制冷剂均是回到氟桶8,由此可见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两者出口的制冷剂压力均是由氟桶8的压力所决定的,再结合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两者出口的制冷剂压力决定了各自对应的蒸发温度,由此可见通过控制氟桶8的压力,就能够控制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的蒸发温度,进而实现第一换热器1与第二换热器2处于相同的蒸发温度。即使在室外一侧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制冷***亦可实现室内、室外以相同的蒸发温度进行供冷。
在并联制冷模式中,不同蒸发温度下的供冷过程:
参考图8,打开第二阀10、第五阀13、第八调节阀16、第十二阀20、第十三阀21、第十五调节阀23和第十六调节阀24,第一接口连通第三接口,第二接口连通第四接口,第五接口连通第七接口,第六接口连通第八接口,可使得制冷***在并联制冷模式下,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处于不同蒸发温度下供冷,此时氟桶8的压力高于压缩机的吸气压力,第十二阀20阻断。
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冷凝器7、第五阀13、第十六调节阀24、第二换热器2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五循环;冷凝器7、第二阀10、第十五调节阀23、第一换热器1、第十三阀21、第二压缩机6、单向阀25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六循环。
氟桶8的气态区输出制冷剂,制冷剂经过第九调节阀17调压后,流动至第一压缩机5的入口,随后进入第一压缩机5进行压缩工作,第一压缩机5输出压缩后的制冷剂,制冷剂随后流动至冷凝器7的入口,冷凝器7所输出的制冷剂分为两部分流向,一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八调节阀16后回流至氟桶8内,另一部分从冷凝器7输出的制冷剂在此处分为两部分流向,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流向,可在流经第二阀10、第十五调节阀23后,流动至第一换热器1进行换热,第一换热器1换热后输出制冷剂,制冷剂在通过第十三阀21后流动至第二压缩机6的入口,制冷剂经过第二压缩机6的压缩工作后通过单向阀25与第一压缩机5压缩后的制冷剂汇合,然后回流至冷凝器7的入口;第二部分流向,可在通过第五阀13、第十六调节阀24后,流动至第二换热器2,制冷剂经过第二换热器2的换热后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
在并联制冷模式中,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均是接收冷凝器7所输出的制冷剂,但第一换热器1的出口是通过第十三阀21后连接于第二压缩机6的入口,而第二换热器2的出口则是连接于氟桶8的气态区,第一换热器1内制冷剂的压力是由第二压缩机6所决定的,而第二换热器2内制冷剂的压力是由氟桶8所决定的,再结合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两者出口的制冷剂压力决定了各自对应的蒸发温度,由此可见,通过控制第二压缩机6、氟桶8的压力,能够实现控制第一换热器1与第二换热器2能够处于不同的蒸发温度。
综上所述,并联制冷模式可用于针对室内、室外温度略有差异的工况,以实现室外室内不同的蒸发温度供冷,当碰到需要其中一个试验间低温工况的时候,冷机机组整体能效不会因其中一侧换热器蒸发温度下降而降低,从而保证了其他试验间的负荷需求;另一方面,为满足室外低温工况需求,制冷***还能够通过切换至双级压缩循环制冷模式以满足低温的供冷需求,减少额外配置低温冷机的成本。
四)热回收模式切换:
在热回收模式切换模式下第一换热器1安装在室外,第二换热器2安装在室内,在使用时可根据空调试验室工况要求自动分配室内制冷时室外供热、室外制冷时室内供热,以实现室内或室外一侧供冷时,另一侧则对应进行供热的热回收模式,其可大大降低制冷***的运行能耗,本制冷***通过阀组的切换,能够至少包括以下分类状态:
第一分类状态:室外供热、室内供冷的热回收模式;
第二分类状态:室外供冷、室内供热的热回收模式;
第三分类状态:室内、室外同时处于供冷状态;
第四分类状态:室内、室外同时处于供热状态;
具体如下:
第一分类状态,室外供热、室内供冷的热回收模式,如图9所示:
打开第一阀9、第五阀13、第六调节阀14、第八调节阀16、第九调节阀17、第十二阀20、第十五调节阀23和第十六调节阀24;由此可见,通过调节第一切换元件3,使第一接口连通第四接口,第二接口连通第三接口,第一换热器1没有设第十五调节阀23的一端通过第一阀9接通第一压缩机5的出口,第一换热器1设有第十五调节阀23的一端连通氟桶8入口,通过调节第二切换元件4,使第五接口连通第七接口,第六接口连通第八接口,第二换热器2设有第十六调节阀24的一端与冷凝器7出口连接,第二换热器2没有设第十六调节阀24的一端接通氟桶8入口。
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第一阀9、第一换热器1、第十五调节阀23、第十二阀20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与冷凝器7并联的第一热循环;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冷凝器7、第五阀13、第十六调节阀24、第二换热器2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一冷循环,此时第一换热器1处于供热状态、第二换热器2处于供冷状态。
工作过程:
氟桶8的气态区输出制冷剂,经过第九调节阀17后流至第一压缩机5的入口,制冷剂经过第一压缩机5的压缩工作后分为三部分流向:
第一部分,制冷剂通过第一阀9后流动至第一换热器1,制冷剂经过第一换热器1换热,然后经过冷凝后的制冷剂流动经过第十五调节阀23进行流量调节,随后制冷剂经过第十二阀20回到氟桶8;
第二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六调节阀14后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
第三部分,制冷剂流动至冷凝器7的入口,冷凝器7输出冷凝后的制冷剂,一部分制冷剂通过第五阀13流动至第十六调节阀24进行流量调节,然后第十六调节阀24输出制冷剂至第二换热器2,制冷剂经过第二换热器2的供冷式换热后流出,再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内;剩余的另一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八调节阀16后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内。
在第一分类状态中,第二换热器2作为制冷***的蒸发器,其能够从室内一侧的环境中吸收热量;而第一换热器1作为制冷***中冷凝装置的一部分,其能够向室外一侧的环境提供热量;通过对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的结合利用,从而实现减少了室外一侧通过电加热方式提高室温的额外投入,进而实现了热回收功能。
第二分类状态,室外供冷、室内供热的热回收模式,如图10所示:
打开第二阀10、第四阀12、第六调节阀14、第八调节阀16、第九调节阀17、第十二阀20、第十五调节阀23和第十六调节阀24;由此可见,通过调节第一切换元件3,使第一接口连通第三接口,第二接口连通第四接口,第一换热器1没有设第十五调节阀23的一端通过第十二阀20接通氟桶8的入口,第一换热器1设有第十五调节阀23的一端通过第二阀10连通冷凝器7出口,通过调节第二切换元件4,使第五接口连通第八接口,第六接口连通第七接口,第二换热器2设有第十六调节阀24的一端与氟桶8入口连通,第二换热器2没有设第十六调节阀24的一端通过第四阀12接通第一压缩机5的出口。
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第四阀12、第二换热器2、第十六调节阀24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与冷凝器7并联的第二热循环,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冷凝器7、第二阀10、第十五调节阀23、第一换热器1、第十二阀20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二冷循环,使第一换热器1处于供冷状态、第二换热器2处于热回收供热状态。
工作过程:
氟桶8的气态区输出制冷剂,经过第九调节阀17后流至第一压缩机5的入口,制冷剂经过第一压缩机5的压缩工作后分为三部分流向:
第一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四阀12后流动至第二换热器2,经过第二换热器2换热,然后制冷剂输出至第十六调节阀24进行流量调节,随后制冷剂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
第二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六调节阀14后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
第三部分,制冷剂流动至冷凝器7的入口,制冷剂经过冷凝器7的冷凝后,一部分通过第二阀10流动至第十五调节阀23进行流量调节,然后制冷剂流动至第一换热器1,制冷剂经过第一换热器1的供冷式换热后流出,在经过第十二阀20后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剩余的另一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八调节阀16后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内。
在第二分类状态中,第一换热器1作为制冷***的蒸发器,其能够从室外一侧的环境中吸收热量;而第二换热器2作为制冷***中冷凝装置的一部分,其能够向室内一侧的环境提供热量;通过对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的结合利用,从而实现减少了室内一侧通过电加热方式提高室温的额外投入,进而实现了热回收功能。
第三分类状态,室内、室外同时处于供冷状态,如图2所示:
打开第二阀10、第五阀13、第六调节阀14、第八调节阀16、第九调节阀17、第十二阀20、第十五调节阀23和第十六调节阀24;由此可见,通过调节第一切换元件3,使第一接口连通第三接口,第二接口连通第四接口,第一换热器1没有设第十五调节阀23的一端通过第十二阀20接通氟桶8的入口,第一换热器1设有第十五调节阀23的一端通过第二阀10连通冷凝器7出口,通过调节第二切换元件4,使第五接口连通第七接口,第六接口连通第八接口,第二换热器2设有第十六调节阀24的一端通过第五阀13与冷凝器7出口连通,第二换热器2没有设第十六调节阀24的一端接通氟桶8的入口。
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冷凝器7、第二阀10、第十五调节阀23、第一换热器1、第十二阀20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三冷循环;同时地,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冷凝器7、第五阀13、第十六调节阀24、第二换热器2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四冷循环;此时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均处于供冷状态。
工作过程:
氟桶8的气态区输出制冷剂,经过第九调节阀17后流至第一压缩机5的入口,经过第一压缩机5的压缩工作后,制冷剂输出至冷凝器7,冷凝器7输出液体制冷剂,此时从冷凝器7流出的制冷剂分为两部分流向:
第一部分,制冷剂经过第二阀10后流动至第十五调节阀23进行流量调节,然后第十五调节阀23输出制冷剂至第一换热器1,制冷剂经过第一换热器1的供冷式换热后流出,再经过第十二阀20后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
第二部分,制冷剂经过第五阀13后流动至第十六调节阀24进行流量调节,然后第十六调节阀24输出制冷剂至第二换热器2,制冷剂经过第二换热器2的供冷式换热后流出,再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内。
如果第一压缩机5能力大于内外总供冷能力时,多余液体制冷剂通过第八调节阀16回到氟桶8,而第六调节阀14则调节进入氟桶8的热气流量,平衡多余冷量,稳定氟桶8的压力,从而维持整个***的稳定运行。
第四分类状态,室内、室外同时处于供热状态,如图3所示:
打开第一阀9、第四阀12、第六调节阀14、第八调节阀16、第九调节阀17、第十二阀20、第十五调节阀23和第十六调节阀24;由此可见,通过调节第一切换元件3,使第一接口连通第四接口,第二接口连通第三接口,第一换热器1没有设第十五调节阀23的一端通过第一阀9接通第一压缩机5的出口,第一换热器1设有第十五调节阀23的一端通过第十二阀20连通氟桶8的入口,通过调节第二切换元件4,使第五接口连通第八接口,第六接口连通第七接口,第二换热器2设有第十六调节阀24的一端与氟桶8入口连通,第二换热器2没有设第十六调节阀24的一端通过第四阀12接通第一压缩机5的出口。
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第一阀9、第一换热器1、第十五调节阀23、第十二阀20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三热循环,氟桶8、第九调节阀17、第一压缩机5、第四阀12、第二换热器2、第十六调节阀24依次循环连接并形成第四热循环,此时第二换热器2和第一换热器1同时处于供热状态。
工作过程:
氟桶8的气态区输出制冷剂,经过第九调节阀17后流至第一压缩机5的入口,制冷剂经过第一压缩机5的压缩工作后分为四部分流向:
第一部分,制冷剂通过第一阀9后流动至第一换热器1,经过第一换热器1换热,然后制冷剂输出至第十五调节阀23,制冷剂经过第十五调节阀23进行流量调节,再流经第十二阀20后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
第二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四阀12后流动至第二换热器2,经过第二换热器2换热,然后制冷剂输出至第十六调节阀24,制冷剂经过第十六调节阀24进行流量调节,再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
第三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六调节阀14后回流至氟桶8的气态区;
第四部分,制冷剂流动至冷凝器7的入口,并通过第八调节阀16后回流至氟桶8。
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还可以为单片机或PLC控制器。
本发明第一压缩机、冷凝器和氟桶循环连接形成第一循环,第二压缩机、冷凝器和氟桶循环连接形成第二循环,能够用于制冷剂循环,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一切换元件后通过不同调节阀连接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的不同位置上,第二换热器连接第二切换元件后通过不同调节阀连接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上,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能够在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上切换连接位置,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能够在切换换热模式,使实验室制冷***能够根据工况调节,制冷***充分利用,使制冷***能够根据***负荷自动改变冷机开启的数量,能够实现供冷/供热的自由转换,使制冷***满足较低温一侧的工况,提供足够的冷量;而且,设置压力调节组件能够氟桶内压力,维持氟桶的压力稳定,可以保证机组制冷量与负荷始终一致,使得蒸发温度形成一个独立的控制参数,能够根据工况和负荷的需求大范围调节。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开关组件、第二开关组件、第三开关组件、第四开关组件、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冷凝器、压力调节组件和氟桶,其中,
所述第一压缩机、冷凝器和氟桶依次循环连接形成第一循环,所述第二压缩机、冷凝器和氟桶依次循环连接形成第二循环,且所述氟桶与所述第一压缩机之间设有第九调节阀,所述氟桶与所述第二压缩机之间设有第十一调节阀,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氟桶之间设有第六调节阀,所述冷凝器和所述氟桶之间设有第八调节阀;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其中一端上设有第十五调节阀,且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第一开关组件连接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上,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调节第一开关组件能够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的不同位置接入和输出制冷剂;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其中一端上设有第十六调节阀,且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二开关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上,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调节第二开关组件能够在第一循环或第二循环的不同位置接入和输出制冷剂;
所述第二压缩机在入口处设置所述第三开关组件,且所述第二压缩机通过所述第三开关组件连接所述氟桶和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压缩机能够通过第三开关组件调节在连通氟桶出口和连通第一换热器出口之间切换;
所述第二压缩机出口处设置所述第四开关组件,且所述第二压缩机通过所述第四开关组件连接所述冷凝器和氟桶,所述第二压缩机通过调节第四开关组件能够在连通冷凝器入口和连通氟桶入口之间切换;
且所述压力调节组件能够用于调节所述氟桶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组件包括第一切换元件、第一阀、第二阀和第三阀,所述第一切换元件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换热器两端分别与第一切换元件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一切换元件的第三接口通过第一阀连接所述第一压缩机出口,通过第二阀连接所述冷凝器出口,且通过第三阀连接所述氟桶出口,所述第一切换元件的第四接口连接所述氟桶入口和第二压缩机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氟桶设有气相区和液相区,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在所述氟桶的气相区入口,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入口和第二压缩机的入口连接所述氟桶的气相区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三阀连接所述氟桶的液相区的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组件包括第二切换元件、第四阀和第五阀,所述第二切换元件设有第五接口、第六接口、第七接口和第八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切换元件的第五接口、第六接口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元件的第七接口通过第四阀连接所述第一压缩机出口,通过第五阀连接所述冷凝器出口,所述第二切换元件的第八接口连接氟桶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元件和第二切换元件均为四通阀。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组件包括第十阀、第十二阀和第十三阀,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所述第十三调节连接在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入口,所述氟桶通过第十阀连接所述第二压缩机入口,且所述第一换热器出口通过所述第十二阀连接所述氟桶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所述第十二阀为单向阀。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开关组件包括单向阀和第七阀,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压缩机出口和所述冷凝器入口之间,所述第七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压缩机出口和氟桶入口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调节组件包括控制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在所述氟桶上能够检测所述氟桶内压力,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六调节阀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能够接收压力传感器反馈氟桶压力,从而根据氟桶压力情况控制所述第六调节阀开关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为PID控制器。
CN202111310336.4A 2021-11-05 2021-11-05 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 Active CN1139324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10336.4A CN113932482B (zh) 2021-11-05 2021-11-05 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10336.4A CN113932482B (zh) 2021-11-05 2021-11-05 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2482A true CN113932482A (zh) 2022-01-14
CN113932482B CN113932482B (zh) 2022-06-17

Family

ID=79285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10336.4A Active CN113932482B (zh) 2021-11-05 2021-11-05 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3248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25310A1 (en) * 2012-10-29 2014-04-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eat Pump Apparatus
JP2016048131A (ja) * 2014-08-27 2016-04-07 株式会社Nttファシリティーズ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CN111288679A (zh) * 2020-03-09 2020-06-16 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单双级切换蒸发过冷喷射器制冷热泵循环***
CN112556225A (zh) * 2020-12-14 2021-03-26 广州兰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桶泵制冷***
CN112594949A (zh) * 2020-12-14 2021-04-02 广州兰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节能型焓差试验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25310A1 (en) * 2012-10-29 2014-04-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eat Pump Apparatus
JP2016048131A (ja) * 2014-08-27 2016-04-07 株式会社Nttファシリティーズ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CN111288679A (zh) * 2020-03-09 2020-06-16 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单双级切换蒸发过冷喷射器制冷热泵循环***
CN112556225A (zh) * 2020-12-14 2021-03-26 广州兰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桶泵制冷***
CN112594949A (zh) * 2020-12-14 2021-04-02 广州兰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节能型焓差试验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2482B (zh) 2022-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32635B (zh) 一种双级压缩多补气制冷热泵***、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03175344B (zh) 一种寒冷地区用多联机热泵***及其控制方法
WO2009122476A1 (ja)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WO2009122477A1 (ja)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CN113154522B (zh) 一种多联空调机***及除霜控制方法
EP2584285B1 (en) Refrigerating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11503926A (zh) 热泵***
CN107975869B (zh) 空调***
CN107747806B (zh) 空调***
CN107940636B (zh) 空调***
CN110779080B (zh) 连续制热热回收空调室外***、热回收空调及其使用方法
CN110220322B (zh) 超低温精密温控热交换***
CN112594985B (zh) 一种具有双四通阀多功能多联机***的回油控制方法
CN11271010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0832603U (zh) 空调器
CN210832348U (zh) 多联制冷***
CN107676902B (zh) 空调***
CN113932482B (zh) 可切换模式的节能型焓差实验室换热***
CN116123744A (zh) 一种超低温单双级混合式空气源热泵机组
CN215930176U (zh) 一种制冷***
CN112710101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9415651U (zh) 一种补气增焓***
CN108759150B (zh) 空调***和其控制方法
CN108759156B (zh) 二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双级压缩热泵***
CN112556225A (zh) 桶泵制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