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5397A - 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5397A
CN113905397A CN202010576287.8A CN202010576287A CN113905397A CN 113905397 A CN113905397 A CN 113905397A CN 202010576287 A CN202010576287 A CN 202010576287A CN 113905397 A CN113905397 A CN 1139053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relay operation
terminal
remote termina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7628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05397B (zh
Inventor
刘佳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7628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05397B/zh
Priority to KR1020227042585A priority patent/KR20230008169A/ko
Priority to EP21829298.5A priority patent/EP4171097A4/en
Priority to JP2022579025A priority patent/JP2023530186A/ja
Priority to PCT/CN2021/100841 priority patent/WO202125915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905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5397A/zh
Priority to US18/086,355 priority patent/US20230117489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053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53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point, i.e. wireless air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该方法包括:接收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根据所述中继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中继操作;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至少一种中继操作存在的情况下,终端根据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中继配置信息选择对应的中继操作进行传输,从而充分利用不同中继操作的特点,既保证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并考虑优化传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

Description

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开始支持旁链路(sidelink,或译为侧链路,边链路,副链路等),用于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之间不通过网络设备进行直接数据传输。
LTE sidelink的设计适用于特定的公共安全事务(如火灾场所或地震等灾难场所进行紧急通讯),或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等。车联网通信包括各种业务,例如,基本安全类通信,高级(自动)驾驶,编队,传感器扩展等等。由于LTE sidelink只支持广播通信,因此主要用于基本安全类通信,其他在时延、可靠性等方面具有严格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的高级V2X业务将通过新空口(New Radio,NR)sidelink支持。
5G NR***可用于LTE所不支持的6GHz以上工作频段,支持更大的工作带宽,但目前版本的NR***只支持基站与终端间的接口,尚不支持终端之间直接通信的Sidelink接口。
Sidelink链路接口又可以称作PC5接口。
目前的sidelink传输也主要分广播(broadcast),组播(groupcast),单播(unicast)几种传输形式。单播顾名思义就是一对一的传输。组播为一对多的传输。广播也是一对多的传输,但是广播并没有终端属于同一个组的概念。
目前Sidelink单播和组播通信支持物理层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HARQ)反馈机制。
Sidelink终端的资源分配模式总共分为两类:
1)由网络侧设备(基站)控制并为每个终端分配资源;
2)由每个终端自主选择资源。
典型的中继场景中,远端终端(remote UE)通过和中继终端(relay UE)之间的Sidelink链路,由中继终端将远端终端的数据与目标终端之间进行转发。在这个场景中,远端终端1和远端终端2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中继终端起到数据中转作用。
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机制中,可以支持L2中继架构或者L3中继架构。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终端如何确定使用哪种中继架构进行数据传输,目前并没有直接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能够解决如何确定使用哪种中继架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确定方法,应用于远端终端,包括:
接收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
根据所述中继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配置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包括:
发送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确定装置,应用于远端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
中继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中继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配置装置,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该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网络侧设备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或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至少一种中继操作存在的情况下,终端根据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中继配置信息选择对应的中继操作进行传输,从而充分利用不同中继操作的特点,既保证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并考虑优化传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无线通信***的框图;
图2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确定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3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配置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4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配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Term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还可用于其他无线通信***,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和无线电技术,也可用于其他***和无线电技术。然而,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描述了新空口(NewRadio,NR)***,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NR术语,尽管这些技术也可应用于NR***应用以外的应用,如第6代(6th Generation,6G)通信***。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的框图。无线通信***包括终端11和网络侧设备12。其中,终端11也可以称作终端设备或者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终端1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Computer)或称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掌上电脑、上网本、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或车载设备(VUE)、行人终端(PUE)等终端侧设备,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手环、耳机、眼镜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11的具体类型。网络侧设备12可以是基站或核心网,其中,基站可被称为节点B、演进节点B、接入点、基收发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机、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BSS)、扩展服务集(ExtendedService Set,ESS)、B节点、演进型B节点(eNB)、家用B节点、家用演进型B节点、WLAN接入点、WiFi节点、发送接收点(Transmitting Receiving Point,TRP)或所述领域中其他某个合适的术语,只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所述基站不限于特定技术词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NR***中的基站为例,但是并不限定基站的具体类型。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中继操作包括:
L2中继操作,和/或,L3中继操作。
典型的L2中继操作场景中,远端终端通过和中继终端之间的Sidelink链路,由中继终端将它的L2数据与基站之间进行转发。在这个场景中,第一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仅具有部分L2及以下协议栈,例如,仅包含RLC,MAC和PHY层,中继终端中转的数据类型为L2数据包,例如RLC SDU(service Data Unit,服务数据单元),或者BAP(BackhaulAdaptation Protocol,回程适应协议)SDU等,在中继终端不对远端终端的数据进行安全操作,数据安全由基站和远端终端之间端到端的PDCP协议层进行保障,对中继终端透明。L2中继操作能够使远端终端的数据享受端到端(远端终端和基站之间)的安全,对中继终端透明,且当远端终端切换时可以更好的提供业务连续性保障,因此业务的传输效果较好。
典型的L3中继操作场景中,远端终端通过和中继终端之间的Sidelink链路,由中继终端将它的L3数据与基站之间进行转发。在这个场景中,第一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具有较完整的协议栈,例如包含SDAP(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服务数据适配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和RRC(Radio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层,也包含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媒体访问控制地址)和PHY(Physical,物理层),中继终端中转的数据类型为L3数据包,例如IP数据包。L3中继操作的特点是实现较为简单,流程清晰。
其中,所述L3中继操作包括:
L3中继协议栈,且远端终端的用户面会话由网络侧设备与中继终端的核心网节点建立;
和/或,
L3中继协议栈,且远端终端的用户面会话由网络侧设备与远端终端的核心网节点建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确定方法中网络侧设备至少支持一种中继操作,在其同时支持L2和L3两种中继操作时,远端终端在不同的部署场景中使用不同的中继操作,或者基于业务需求选择不同中继操作,或者根据中继终端能力选择不同的中继操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L2/L3中继操作的优势,降低他们劣势的影响,提升***效率和业务保障。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中继确定方法,应用于远端终端,包括:
步骤201,接收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
步骤202,根据所述中继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向终端发送的中继配置信息中至少需要包含1种或1种以上的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以使终端能够根据该类配置参数选择合适的中继操作来进行中继数据传输。
例如,中继配置信息包含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则远端终端根据该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确定是否使用该中继操作;再例如,中继配置信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则远端终端先根据配置参数判断是否使用中继操作并根据配置参数选择一种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由于网络部署区域的业务需求和网络侧设备支持功能不同等因素,会导致运营商在每个网络侧设备需要支持不同的特性,例如在一定的地区,只有公共安全业务的需求,该业务数据重复性较高或者连续性要求不高,可以通过数字签名等方式来解决安全问题,因此不需要中继终端提供较为复杂的数据转发服务,此时可以选择在这些地区的基站,仅支持L3中继操作功能。例如在另一些地区,只有商业应用的中继操作场景,这些业务对连续性和安全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需要中继终端提供较为完善的数据转发服务,此时可以选择在这些地区的基站,仅支持L2中继操作功能。相应的,在另一些地区,上述两类应用都有需求,此时可以选择在这些地区的基站,同时支持L3中继操作和L2中继操作功能。这是从应用场景出发,对不同架构部署的需求考虑。在确定了需求之后,还需要对网络侧设备的软硬件版本进行升级或者更新,以支持相应的L2和/或L2中继操作,网络侧设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软硬件版本,决定支持哪种中继操作,或者二者都支持;且网络侧设备需要告知终端其自身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具体的,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确定网络侧设备支持所述配置参数对应的中继操作类型。
换言之,网络侧设备通过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间接或隐式指示该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例如:
网络侧设备发送了L2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间接表明该网络侧设备支持L2中继操作;
网络侧设备发送了L3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间接表明该网络侧设备支持L3中继操作;
网络侧设备发送了L2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和L3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间接表明该网络侧设备同时支持L2中继操作和L3中继操作。
特殊地,若网络侧设备没有发送任何中继操作相关的配置参数,间接表明该网络侧设备不支持中继操作。
或者,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中继配置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的第一指示域。
换言之,网络侧设备通过中继配置信息中的第一指示域来直接指示该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
例如,一种网络侧设备指示自身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的方式可以为,第一指示域包含三种选项:L3中继操作,L2中继操作,both(即同时支持L3中继操作和L2中继操作);或者第一指示域包含四种选项:L3中继操作,L2中继操作,both(即同时支持L3中继操作和L2中继操作),none(不支持中继操作)。在三种选项的情况下,网络侧设备通过该域缺省或者不出现,来指明自己不支持中继操作功能。在四种选项的情况下,基站可以通过该第一指示域取值为none来指明自己不支持中继操作功能。
可选地,上述中继配置信息可以通过***消息或专用信令的方式发送给终端,中继操作类型一般包括:
网络侧设备不支持任何中继操作,则网络侧设备可以通过显式或者隐式的方式进行指示,显式方式是指网络侧设备通过显式信息域来表明,自己不支持中继操作;隐式是指网络侧设备只要没有携带任何中继操作的配置指示,例如没有说明支持,则默认基站不支持中继操作。在这种基站不支持中继操作的情况下,终端在得知网络侧设备不支持中继操作的情况下,则终端不允许发起中继请求和任何中继操作。
网络侧设备仅支持一种中继操作,例如L2中继操作或者L3中继操作;
网络侧设备仅支持一种中继操作,可以通过标准默认或者标准规定的方式,规定当网络侧设备表明自己支持一种中继操作类型时,网络侧设备可以通过显式的信息域来表明,自己支持的中继操作的类型。终端根据基站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发起相应的中继操作。类型是L2中继(或者L3中继);当终端接收到网络侧设备的中继配置信息,则根据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发起相应的中继操作。
网络侧设备支持两种中继操作,L2中继操作和L3中继操作,则网络侧设备可以通过显式的信息域来表明,自己支持的两种中继操作的类型。当终端接收到网络侧设备的中继配置信息,则根据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可以发起相应的中继操作。
进一步的,中继配置信息除了需要直接或间接指示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之外,还需要包含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如果只支持一种中继操作,则只需要包含该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如果同时支持两种中继操作,则需要包含两种操作操作的配置参数)。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1)远端终端允许使用该中继操作的第一条件信息;例如,允许进行L2中继操作的条件,如远端终端的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门限条件,中继终端的RSRP门限条件等;或者允许进行L3中继操作的条件,如远端终端的RSRP门限条件,中继终端的RSRP门限条件等;上述L2中继操作的条件和L3中继操作的条件可以是分别独立配置,具有不同的门限值或者条件,也可能是统一的,即L2中继操作和L3中继操作使用相同的门限参数或者条件。
2)远端终端在使用该中继操作时的承载配置信息;例如,终端在进行L2中继时的承载配置信息,如RLC承载的配置;或者,终端在进行L3中继时的承载配置信息,如SLRB(旁链路无线承载)和RLC承载对应的配置。上述承载配置中L2和L3可以是完全独立配置,具有不同的配置域;也可能对于相同部分是统一的,即L2中继操作和L3中继操作使用相同的RLC承载的配置。
3)远端终端在选择进行数据传输的中继操作时,选择该中继操作的第二条件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条件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业务信息;例如,终端的业务需求或者链路满足一定条件,选择L2架构;终端的业务需求或者链路满足其它条件,选择L3架构。再例如,终端的业务为公共安全,则终端选择L3架构,是其它业务时,选择L2架构;
链路信息;所述链路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中继终端的Uu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远端终端的Uu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之间的PC5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的关联信息;例如,当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有一定绑定关系(或称为关联关系),例如同一个用户的手机和可穿戴设备,或者,处于同一个交通工具中的一起运动的两个终端,可以考虑优先使用L3架构,其它的使用L2架构。再例如,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属于同一个PLMN;或者具有相同的通信限制,例如属于同一个CSG(ClosedSubscriber Group,闭合用户组)的一对终端可以允许同时接入一个CSG小区,才允许选择L2架构(因此此种情况下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同时连接到同一个基站),而当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具有协同或者协商的计费策略情况下,可以选择L3中继操作,因为L3中继操作情况下,远端终端的网络使用费用情况可能需要与中继终端有所协商和分担;
中继操作选择策略。
其中,所述业务信息包含下述至少一项:
业务的服务质量QoS要求;
业务的时延信息;
业务的误块率;
业务的持续时间;
业务的安全需求;
业务连续性的需求。
例如,终端的业务QoS满足一定的要求,如优先级满足一定门限,或者误块率满足一定门限,或者针对特定的5QI,业务为IP/non-IP数据,则使用L2/L3中继操作,否则使用另一种中继操作。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在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即网络侧设备支持两种或两种以上中继操作)的情况下,步骤202包括:
根据所述中继配置信息以及目标参数,从所述两种或两种以上中继操作中选择一种中继操作作为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其中,所述目标参数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远端终端的业务信息;
中继终端的能力信息;
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的关联信息。
在网络侧设备能够支持两种或两种以上中继操作的情况下,网络侧设备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根据远端终端的业务信息,选择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例如,当终端有需要进行业务传输时,可以先判断是否满足中继操作的第一条件信息,例如终端与服务小区之间的RSRP低于一定的门限,则说明终端处于小区边缘,可以通过其它用户进行中转传输;如果L2和L3架构有不同的条件限制,而当终端此时只满足其中一个的条件,则只能发起满足条件的中继操作进行传输。当两种条件都满足时,可以根据业务信息选择一种中继操作,其中选择条件可以是网络侧配置的,或者预先规定的,或者终端自身的算法实现。
示例1,当终端发起特定业务时,可以选择对应的中继操作,例如公共安全业务使用L3中继操作,普通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业务可以使用L2中继操作。
示例2,当终端发起的业务,具有特定标识,例如业务ID或者QoS ID,是属于某种中继操作所支持的列表中,则当终端发起这些业务时,选择对应的中继操作。
示例3,当终端发起的业务,具有一定特性,例如IP包,可以使用L3中继操作,non-IP(非IP)包可以使用L2中继操作。
示例4,当终端发起的业务,误块率要求较高,例如低于10^-6,此时要避免切换引起的丢包,可以采取L2中继操作。
示例5,当终端发起的业务,QoS要求较高,例如优先级高,或者对业务连续性有要求,此时要避免切换引起的丢包,可以采取L2中继操作。
示例6,当终端发起的业务,持续时间较短,例如少量数目的数据包发送之后,立即拆除链路,此时可以采用L3中继操作。
示例7,当发起业务的终端,与中继终端之间有一定的绑定\归属\协同\接入限制\费用分担等关系,例如同一个用户的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之间,或者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处于同一个交通工具中共同移动,此时可以采用L3中继操作。
对于远端终端来说,L2中继操作和L3中继操作下,远端终端的能力需求是类似的,并没有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一般情况下远端终端从能力上能够同时支持两类中继操作。但由于版本原因,例如第一个版本仅支持L3中继操作,只有后一个增强版本才可以支持L2中继操作,那么对于第一版本的远端终端就只能选择L3中继操作,而后一个版本的远端终端就可以在两个中继操作中按需选择。但是在L2中继操作和L3中继操作下,中继终端的功能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选择中继操作时还可以参考中继终端的能力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L2中继操作中中继终端是转发RLC SDU(RLC服务数据单元)/BAPSDU(BAP服务数据单元),不需要进行PDCP安全和头压缩等操作,但是L2中继操作中中继终端的两段链路具有的是RLC承载,RLC承载的配置和映射一般由网络侧设备控制和指示,按照现有IAB(Integrated AccessBackhaul,接入回传一体化)的L2架构的例子,处于中间的中继节点需要具有F1接口功能,以完成数据中转。
L3中继操作中,中继终端是转发IP数据包或者说SDAP SDU(SDAP服务数据单元),需要进行PDCP安全和头压缩等操作,且L3中继操作中中继终端的两段链路分别为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Uu接口,与远端终端之间的PC5接口,协议栈和流程都可以复用现有,两端RB的映射可以由网络配置,不需要支持F1接口功能,就可以通过对两段链路的分别处理完成数据中转服务。
其中,中继终端的能力信息包括:
不支持任何中继功能;
支持L2中继操作功能,可以作为L2中继操作中的中继终端;
支持L3中继操作功能,可以作为L3中继操作中的中继终端;
同时支持L2中继操作功能和L3中继操作功能,既可以作为L2中继操作中的中继终端,也可以作为L3中继操作中的中继终端。
综上,在远端终端根据自身的业务信息或者通信场景,选择了一个待使用的中继操作后,在与中继终端的交互过程中将自己的需求得到对方的确认,则后续可以按照选择的中继操作进行相应的建立和传输过程。
例如,当一个远端终端需要进行中继业务传输时,可以先根据自身的版本,业务信息等,确定需要发起哪种中继操作类型。之后可以在与中继终端的交互中,选择对应的具有该中继能力的中继终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广播所述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接收支持所述中继操作的终端的响应消息,确定发送所述响应消息的终端为中继终端。
例如,远端终端通过PC5接口对外广播,携带自己的中继业务请求,中继操作类型(L2/L3或者都可以)等信息,中继终端接收到该广播,根据自己的能力判断是否可以支持该中继操作类型的业务请求,如果可以,则向远端终端发送响应消息,如果不行,则忽略该请求消息。
或者,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其他终端广播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其他终端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
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选择支持所述待使用的中继操作的终端作为中继终端。
例如,中继终端通过PC5接口对外广播,携带自己能支持的中继业务类型,中继操作种类(L2or L3or Both)等信息,远端终端接收到该广播,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判断是否需要该中继终端,如果条件满足,则向中继终端发送响应消息,如果不行,则忽略该广播消息。
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不止一个中继终端满足中继操作类型和业务需求,远端终端选择其中链路质量条件最好的中继终端,当在满足基本PC5通信要求的范围内,并没有找到满足中继操作类型和业务需要的中继终端时,远端终端可以自行判断是否扩大范围,例如远端终端希望进行L2中继操作,但就近的满足通信要求的范围内,并没有具有L2中继功能的终端,则远端终端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选择其中一个满足通信要求的L3中继进行服务。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在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就中继操作类型协商完毕之后,在“终端to网络”的中继场景中,中继相关操作在网络控制下进行,即远端终端的操作结果需要告知网络,从而使得网络能够下发合理的配置,用于后续中继操作;即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或者,由中继终端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或所述第二消息中携带所述待使用的中继操作的请求信息;
接收网络侧设备或中继终端发送的重配置消息;
根据所述重配置消息建立与请求的中继操作对应的承载。
如果是L2中继操作,由于远端终端可以和网络侧设备之间直接进行RRC过程,因此可以通过该RRC过程,告知基站自己想要建立L2中继操作的传输,后续网络侧设备根据该需求为远端终端建立相应的传输管道和分配资源等。如果是L3中继操作,远端终端和网络侧设备之间没有直接的RRC连接,远端终端需要由中继终端替代向网络侧设备发起中继请求,类似的,中继终端也会在请求中携带L3中继的需求,由网络侧设备根据该需求为远端终端建立相应的传输管道和分配资源等。
具体的,对于L2中继操作,由于远端终端和网络之间有RRC连接,则远端终端通过自己的RRC信令将自己选择的中继操作的请求发给网络(这个信令通过中继终端中转),由网络侧设备下发相应重配置消息(对远端终端主要包括SLRB配置,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的RLC承载配置),根据这个重配置消息,建立与所选中继操作对应的承载配置;同时,中继终端也要配合这个过程,通过自己的RRC信令将中继操作的请求给网络,由网络下发相应的重配置消息(对中继终端来说,包括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的RLC承载配置,中继终端和网络之间的RLC承载配置),根据这个配置,中继终端建立与远端终端之间的RLC承载,以及与网络之间的RLC承载。
具体的,对于L3中继操作,由于远端终端和网络之间不一定有RRC连接,则由中继终端将中继操作请求发送给网络,由网络下发相应的重配置消息(主要包括中继终端的Uu承载配置L3+L2协议栈配置,以及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承载配置L3+L2协议栈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流程中,可以不通过显式的域来指示和区分到底是L2/L3中继操作,由于L2/L3中继操作在架构和信令流程中有着显著的不同,L2中继操作是由远端终端自行建立RRC与网络通信,而L3仅有中继终端具有RRC连接。因此通过不同的信令流程,网络就可以知道当前请求的中继是哪种架构,例如远端终端的RRC信令请求的L2中继配置(远端终端的信令是通过中继终端中转给网络的),中继终端的RRC信令请求的是L3中继配置(中继终端自己有信令无线承载SRB用于信令传输)。
进一步的,承载建立成功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建立的承载,进行对应中继操作相关的传输。其中,按照配置的承载,中继终端在不同的中继操作中,完成不一样的转发动作:例如L2中继操作转发的是L2PDU;L3中继操作转发的是相当于IP数据包,non-IP的L3数据包。
另外,针对L3中继操作,有两个分支,一个是中继终端建立自己的核心网承载,用于远端终端数据传输,另一种是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建立核心网承载,用于远端终端数据传输。在这两种情况下,可以区分上述请求中携带信息,例如类型指示,或者其它区分信息,便于后续的不同操作。对于网络来说,收到的指示不同,则发起核心网承载建立时携带的信息,甚至核心网节点都不一样(中继终端对应的核心网节点,远端终端对应的核心网节点)。同样的,在建立好之后的传输过程,上述两种方式也会存在差别,比如IP地址处理不一样,在此不展开说明。
作为又一个可选实施例,在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就中继操作类型协商完毕之后,在“终端to终端”的中继场景中,配置参数来自于网络,承载配置过程是远端终端1与远端终端2(即其他远端终端)之间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终端to终端”的中继场景中,远端终端1可以称为源终端,远端终端2可以称为目标终端。也就是说,在终端to终端”的中继场景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远端终端”均可以替换为“源终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首先,发现过程中,发起的远端终端1通过跟中继终端、以及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2之间的发现过程,都需要确认使用相同的中继操作,协商好待使用的中继操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下述至少一个步骤:
在与中继终端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过程中,向所述中继终端发送第三PC5RRC消息,所述第三PC5RRC消息中显式指示或隐式指示待使用的中继操作,所述第三PC5RRC消息还携带所述中继操作的承载配置信息;
在中继终端与其他远端终端建立RRC连接的过程中,由所述中继终端向所述其他远端终端发送第四PC5RRC消息,所述第四PC5RRC消息中显式指示或隐式指示待使用的中继操作,所述第四PC5RRC消息还携带所述中继操作的承载配置信息;
在与其他远端终端建立RRC连接的过程中,向所述其他远端终端发送第五PC5RRC消息,所述第五PC5RRC消息中显式指示或隐式指示待使用的中继操作,所述第五PC5RRC消息还携带所述中继操作的承载配置信息。
例如,对于L2中继操作:
远端终端1和远端终端2之间有RRC过程,因此这个RRC过程中,需要显式或者隐式携带中继操作的标识,以及与该中继操作相关的承载配置,例如SLRB配置;
远端终端1和中继终端之间的RRC过程,也需要携带显式或者隐式携带中继操作的标识,以及与该中继操作相关的承载配置,例如RLC承载配置(用于中继终端和远端终端1);
远端终端2和中继终端之间的RRC过程,也需要携带显式或者隐式携带中继操作的标识,以及与该中继操作相关的配置,例如RLC承载配置(用于中继终端和远端终端2)。
再例如,对于L3中继操作:
远端终端1和远端终端UE2之间没有直接的RRC过程;
远端终端1和中继终端之间的RRC过程,也需要携带显式或者隐式携带中继操作的标识,以及与该中继操作相关的配置,例如SLRB+RLC承载配置(用于中继终端和远端终端1);
远端终端2和中继终端之间的RRC过程,也需要携带显式或者隐式携带中继操作的标识,以及与该中继操作相关的配置,例如SLRB+RLC承载配置(用于中继终端和远端终端2)。
综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至少一种中继操作存在的情况下,终端根据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中继配置信息选择对应的中继操作进行传输,从而充分利用不同中继操作的特点,既保证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并考虑优化传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在至少两种中继操作存在的情况下,由网络侧指示其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由业务信息或中继终端能力来选择合适的中继操作来进行远端终端的数据承载,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中继操作的优点,规避缺点,从而扩展***的灵活性,提高***性能和用户体验。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继配置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包括:
步骤301,发送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向终端发送的中继配置信息中至少需要包含1种或1种以上的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以使终端能够根据该类配置参数选择合适的中继操作来进行中继数据传输。
例如,中继配置信息包含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则远端终端根据该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确定是否使用该中继操作;再例如,中继配置信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则远端终端先根据配置参数判断是否使用中继操作并根据配置参数选择一种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由于网络部署区域的业务需求和网络侧设备支持功能不同等因素,会导致运营商在每个网络侧设备需要支持不同的特性,例如在一定的地区,只有公共安全业务的需求,该业务数据重复性较高或者连续性要求不高,可以通过数字签名等方式来解决安全问题,因此不需要中继终端提供较为复杂的数据转发服务,此时可以选择在这些地区的基站,仅支持L3中继操作功能。例如在另一些地区,只有商业应用的中继操作场景,这些业务对连续性和安全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需要中继终端提供较为完善的数据转发服务,此时可以选择在这些地区的基站,仅支持L2中继操作功能。相应的,在另一些地区,上述两类应用都有需求,此时可以选择在这些地区的基站,同时支持L3中继操作和L2中继操作功能。这是从应用场景出发,对不同架构部署的需求考虑。在确定了需求之后,还需要对网络侧设备的软硬件版本进行升级或者更新,以支持相应的L2和/或L2中继操作,网络侧设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软硬件版本,决定支持哪种中继操作,或者二者都支持;且网络侧设备需要告知终端其自身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具体的,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指示所述网络侧设备支持所述配置参数对应的中继操作类型;换言之,网络侧设备通过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间接或隐式指示该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例如:
网络侧设备发送了L2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间接表明该网络侧设备支持L2中继操作;
网络侧设备发送了L3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间接表明该网络侧设备支持L3中继操作;
网络侧设备发送了L2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和L3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间接表明该网络侧设备同时支持L2中继操作和L3中继操作。
特殊地,若网络侧设备没有发送任何中继操作相关的配置参数,间接表明该网络侧设备不支持中继操作。
或者,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中继配置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的第一指示域。换言之,网络侧设备通过中继配置信息中的第一指示域来直接指示该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
例如,一种网络侧设备指示自身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的方式可以为,第一指示域包含三种选项:L3中继操作,L2中继操作,both(即同时支持L3中继操作和L2中继操作);或者第一指示域包含四种选项:L3中继操作,L2中继操作,both(即同时支持L3中继操作和L2中继操作),none(不支持中继操作)。在三种选项的情况下,网络侧设备通过该域缺省或者不出现,来指明自己不支持中继操作功能。在四种选项的情况下,基站可以通过该第一指示域取值为none来指明自己不支持中继操作功能。
可选地,上述中继配置信息可以通过***消息或专用信令的方式发送给终端。
进一步的,中继配置信息除了需要直接或间接指示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之外,还需要包含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如果只支持一种中继操作,则只需要包含该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如果同时支持两种中继操作,则需要包含两种操作操作的配置参数)。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1)远端终端允许使用该中继操作的第一条件信息;例如,允许进行L2中继操作的条件,如远端终端的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门限条件,中继终端的RSRP门限条件等;或者允许进行L3中继操作的条件,如远端终端的RSRP门限条件,中继终端的RSRP门限条件等;上述L2中继操作的条件和L3中继操作的条件可以是分别独立配置,具有不同的门限值或者条件,也可能是统一的,即L2中继操作和L3中继操作使用相同的门限参数或者条件。
2)远端终端在使用该中继操作时的承载配置信息;例如,终端在进行L2中继时的承载配置信息,如RLC承载的配置;或者,终端在进行L3中继时的承载配置信息,如SLRB(旁链路无线承载)和RLC承载对应的配置。上述承载配置中L2和L3可以是完全独立配置,具有不同的配置域;也可能对于相同部分是统一的,即L2中继操作和L3中继操作使用相同的RLC承载的配置。
3)远端终端在选择进行数据传输的中继操作时,选择该中继操作的第二条件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条件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业务信息;例如,终端的业务需求或者链路满足一定条件,选择L2架构;终端的业务需求或者链路满足其它条件,选择L3架构。再例如,终端的业务为公共安全,则终端选择L3架构,是其它业务时,选择L2架构;
链路信息;所述链路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中继终端的Uu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远端终端的Uu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之间的PC5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的关联信息;例如,当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有一定绑定关系(或称为关联关系),例如同一个用户的手机和可穿戴设备,或者,处于同一个交通工具中的一起运动的两个终端,可以考虑优先使用L3架构,其它的使用L2架构。再例如,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属于同一个PLMN;或者具有相同的通信限制,例如属于同一个CSG(ClosedSubscriber Group,闭合用户组)的一对终端可以允许同时接入一个CSG小区,才允许选择L2架构(因此此种情况下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同时连接到同一个基站),而当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具有协同或者协商的计费策略情况下,可以选择L3中继操作,因为L3中继操作情况下,远端终端的网络使用费用情况可能需要与中继终端有所协商和分担;
中继操作选择策略。
其中,所述业务信息包含下述至少一项:
业务的服务质量QoS要求;
业务的时延信息;
业务的误块率;
业务的持续时间;
业务的安全需求;
业务连续性的需求。
例如,终端的业务QoS满足一定的要求,如优先级满足一定门限,或者误块率满足一定门限,或者针对特定的5QI,业务为IP/non-IP数据,则使用L2/L3中继操作,否则使用另一种中继操作。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在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就中继操作类型协商完毕之后,在“终端to网络”的中继场景中,中继相关操作在网络控制下进行,即远端终端的操作结果需要告知网络,从而使得网络能够下发合理的配置,用于后续中继操作;即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或者,接收远端终端选择的中继终端发送的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或所述第二消息中携带所述远端终端确定的待使用的中继操作的请求信息;
向远端终端或中继终端发送重配置消息,所述重配置消息用于指示远端终端建立与请求的中继操作对应的承载。
如果是L2中继操作,由于远端终端可以和网络侧设备之间直接进行RRC过程,因此可以通过该RRC过程,告知基站自己想要建立L2中继操作的传输,后续网络侧设备根据该需求为远端终端建立相应的传输管道和分配资源等。如果是L3中继操作,远端终端和网络侧设备之间没有直接的RRC连接,远端终端需要由中继终端替代向网络侧设备发起中继请求,类似的,中继终端也会在请求中携带L3中继的需求,由网络侧设备根据该需求为远端终端建立相应的传输管道和分配资源等。
具体的,对于L2中继操作,由于远端终端和网络之间有RRC连接,则远端终端通过自己的RRC信令将自己选择的中继操作的请求发给网络(这个信令通过中继终端中转),由网络侧设备下发相应重配置消息(对远端终端主要包括SLRB配置,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的RLC承载配置),根据这个重配置消息,建立与所选中继操作对应的承载配置;同时,中继终端也要配合这个过程,通过自己的RRC信令将中继操作的请求给网络,由网络下发相应的重配置消息(对中继终端来说,包括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的RLC承载配置,中继终端和网络之间的RLC承载配置),根据这个配置,中继终端建立与远端终端之间的RLC承载,以及与网络之间的RLC承载。
具体的,对于L3中继操作,由于远端终端和网络之间不一定有RRC连接,则由中继终端将中继操作请求发送给网络,由网络下发相应的重配置消息(主要包括中继终端的Uu承载配置L3+L2协议栈配置,以及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承载配置L3+L2协议栈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流程中,可以不通过显式的域来指示和区分到底是L2/L3中继操作,由于L2/L3中继操作在架构和信令流程中有着显著的不同,L2中继操作是由远端终端自行建立RRC与网络通信,而L3仅有中继终端具有RRC连接。因此通过不同的信令流程,网络就可以知道当前请求的中继是哪种架构,例如远端终端的RRC信令请求的L2中继配置(远端终端的信令是通过中继终端中转给网络的),中继终端的RRC信令请求的是L3中继配置(中继终端自己有信令无线承载SRB用于信令传输)。
综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至少一种中继操作存在的情况下,终端根据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中继配置信息选择对应的中继操作进行传输,从而充分利用不同中继操作的特点,既保证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并考虑优化传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在至少两种中继操作存在的情况下,由网络侧指示其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由业务信息或中继终端能力来选择合适的中继操作来进行远端终端的数据承载,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中继操作的优点,规避缺点,从而扩展***的灵活性,提高***性能和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确定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中继确定装置,或者该中继确定装置中的用于执行加载该中继确定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中继确定装置执行中继确定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确定装置。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继确定装置400,应用于远端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401,用于接收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
中继确定模块402,用于根据所述中继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类型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确定网络侧设备支持所述配置参数对应的中继操作类型;
或者,所述中继配置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的第一指示域。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远端终端允许使用该中继操作的第一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在使用该中继操作时的承载配置信息;
远端终端在选择进行数据传输的中继操作时,选择该中继操作的第二条件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条件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业务信息;
链路信息;
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的关联信息;
中继操作选择策略。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业务信息包含下述至少一项:
业务的服务质量QoS要求;
业务的时延信息;
业务的误块率;
业务的持续时间;
业务的安全需求;
业务连续性的需求。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链路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中继终端的Uu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的Uu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之间的PC5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在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的情况下,
所述中继确定模块包括:
中继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中继配置信息以及目标参数,从所述两种或两种以上中继操作中选择一种中继操作作为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目标参数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远端终端的业务信息;
中继终端的能力信息;
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的关联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广播模块,用于广播所述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响应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支持所述中继操作的终端的响应消息,确定发送所述响应消息的终端为中继终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广播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其他终端广播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其他终端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
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选择支持所述待使用的中继操作的终端作为中继终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或者,由中继终端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或所述第二消息中携带所述待使用的中继操作的请求信息;
重配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侧设备或中继终端发送的重配置消息;
承载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重配置消息建立与请求的中继操作对应的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传输模块,用于根据建立的承载,进行对应中继操作相关的传输。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下述至少一个模块:
第二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在与中继终端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过程中,向所述中继终端发送第三PC5RRC消息,所述第三PC5RRC消息中显式指示或隐式指示待使用的中继操作,所述第三PC5RRC消息还携带所述中继操作的承载配置信息;
第三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在中继终端与其他远端终端建立RRC连接的过程中,由所述中继终端向所述其他远端终端发送第四PC5RRC消息,所述第四PC5RRC消息中显式指示或隐式指示待使用的中继操作,所述第四PC5RRC消息还携带所述中继操作的承载配置信息;
第四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在与其他远端终端建立RRC连接的过程中,向所述其他远端终端发送第五PC5RRC消息,所述第五PC5RRC消息中显式指示或隐式指示待使用的中继操作,所述第五PC5RRC消息还携带所述中继操作的承载配置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中继操作包括下述至少一种:
L2中继操作;
L3中继操作。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L3中继操作包括:
L3中继协议栈,且远端终端的用户面会话由网络侧设备与中继终端的核心网节点建立;
和/或,
L3中继协议栈,且远端终端的用户面会话由网络侧设备与远端终端的核心网节点建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至少一种中继操作存在的情况下,终端根据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中继配置信息选择对应的中继操作进行传输,从而充分利用不同中继操作的特点,既保证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并考虑优化传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在至少两种中继操作存在的情况下,由网络侧指示其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由业务信息或中继终端能力来选择合适的中继操作来进行远端终端的数据承载,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中继操作的优点,规避缺点,从而扩展***的灵活性,提高***性能和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配置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中继配置装置,或者该中继配置装置中的用于执行加载该中继配置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中继配置装置执行中继配置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配置装置。
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继配置装置500,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包括:
发送模块501,用于发送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指示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指示所述网络侧设备支持所述配置参数对应的中继操作类型;
或者,所述中继配置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的第一指示域。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远端终端允许使用该中继操作的第一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在使用该中继操作时的承载配置信息;
远端终端在选择进行数据传输的中继操作时,选择该中继操作的第二条件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条件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业务信息;
链路信息;
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的关联信息;
中继操作选择策略。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业务信息包含下述至少一项:
业务的服务质量QoS要求;
业务的时延信息;
业务的误块率;
业务的持续时间;
业务的安全需求;
业务连续性的需求。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链路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中继终端的Uu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的Uu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之间的PC5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消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或者,接收远端终端选择的中继终端发送的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或所述第二消息中携带所述远端终端确定的待使用的中继操作的请求信息;
配置发送模块,用于向远端终端或中继终端发送重配置消息,所述重配置消息用于指示远端终端建立与请求的中继操作对应的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中继操作包括下述至少一种:
L2中继操作;
L3中继操作。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L3中继操作包括:
L3中继协议栈,且远端终端的用户面会话由网络侧设备与中继终端的核心网节点建立;
和/或,
L3中继协议栈,且远端终端的用户面会话由网络侧设备与远端终端的核心网节点建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至少一种中继操作存在的情况下,终端根据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中继配置信息选择对应的中继操作进行传输,从而充分利用不同中继操作的特点,既保证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并考虑优化传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在至少两种中继操作存在的情况下,由网络侧指示其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由业务信息或中继终端能力来选择合适的中继操作来进行远端终端的数据承载,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中继操作的优点,规避缺点,从而扩展***的灵活性,提高***性能和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中继确定装置或中继配置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中继确定装置或中继配置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的装置。该操作***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可以为ios操作***,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确定装置或中继配置装置能够实现图2至图3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01,存储器602,存储在存储器6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6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例如,该通信设备600为终端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601执行时实现上述中继确定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该通信设备600为网络侧设备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601执行时实现上述中继配置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图7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终端7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701、网络模块702、音频输出单元703、输入单元704、传感器705、显示单元706、用户输入单元707、接口单元708、存储器709、以及处理器710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7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与处理器7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7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7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7041和麦克风7042,图形处理器7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706可包括显示面板7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7061。用户输入单元707包括触控面板7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7072。触控面板7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7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7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单元701将来自网络侧设备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7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网络侧设备。通常,射频单元7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
存储器7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或指令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70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或指令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或指令区可存储操作***、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或指令(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此外,存储器70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7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选的,处理器7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或指令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如基带处理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710中。
其中,射频单元701,用于接收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
处理器710,用于根据所述中继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至少一种中继操作存在的情况下,终端根据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中继配置信息选择对应的中继操作进行传输,从而充分利用不同中继操作的特点,既保证了远端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并考虑优化传输效率,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效率;在至少两种中继操作存在的情况下,由网络侧指示其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由业务信息或中继终端能力来选择合适的中继操作来进行远端终端的数据承载,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中继操作的优点,规避缺点,从而扩展***的灵活性,提高***性能和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是能够执行上述中继确定方法的终端,则上述中继确定方法的所有实施例均适用于该终端,且均能达到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如图8所示,该网络设备800包括:天线81、射频装置82、基带装置83。天线81与射频装置82连接。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82通过天线81接收信息,将接收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83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83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82,射频装置82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81发送出去。
上述频带处理装置可以位于基带装置83中,以上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执行的方法可以在基带装置83中实现,该基带装置83包括处理器84和存储器85。
基带装置83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基带板,该基带板上设置有多个芯片,如图8所示,其中一个芯片例如为处理器84,与存储器85连接,以调用存储器85中的程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所示的网络设备操作。
该基带装置83还可以包括网络接口86,用于与射频装置82交互信息,该接口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简称CPRI)。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85上并可在处理器84上运行的指令或程序,处理器84调用存储器85中的指令或程序执行图5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故不在此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中继确定方法或中继配置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中继确定方法或中继配置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级芯片、***芯片、芯片***或片上***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3)

1.一种中继确定方法,应用于远端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
根据所述中继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确定网络侧设备支持所述配置参数对应的中继操作类型;
或者,所述中继配置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的第一指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远端终端允许使用该中继操作的第一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在使用该中继操作时的承载配置信息;
远端终端在选择进行数据传输的中继操作时,选择该中继操作的第二条件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条件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业务信息;
链路信息;
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的关联信息;
中继操作选择策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信息包含下述至少一项:
业务的服务质量QoS要求;
业务的时延信息;
业务的误块率;
业务的持续时间;
业务的安全需求;
业务连续性的需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中继终端的Uu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的Uu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之间的PC5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的情况下,
所述根据所述中继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中继操作,包括:
根据所述中继配置信息以及目标参数,从所述两种或两种以上中继操作中选择一种中继操作作为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参数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远端终端的业务信息;
中继终端的能力信息;
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的关联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广播所述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接收支持所述中继操作的终端的响应消息,确定发送所述响应消息的终端为中继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其他终端广播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其他终端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
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选择支持所述待使用的中继操作的终端作为中继终端。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或者,由中继终端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或所述第二消息中携带所述待使用的中继操作的请求信息;
接收网络侧设备或中继终端发送的重配置消息;
根据所述重配置消息建立与请求的中继操作对应的承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建立的承载,进行对应中继操作相关的传输。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下述至少一个步骤:
在与中继终端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过程中,向所述中继终端发送第三PC5 RRC消息,所述第三PC5 RRC消息中显式指示或隐式指示待使用的中继操作,所述第三PC5 RRC消息还携带所述中继操作的承载配置信息;
在中继终端与其他远端终端建立RRC连接的过程中,由所述中继终端向所述其他远端终端发送第四PC5 RRC消息,所述第四PC5 RRC消息中显式指示或隐式指示待使用的中继操作,所述第四PC5 RRC消息还携带所述中继操作的承载配置信息;
在与其他远端终端建立RRC连接的过程中,向所述其他远端终端发送第五PC5 RRC消息,所述第五PC5 RRC消息中显式指示或隐式指示待使用的中继操作,所述第五PC5 RRC消息还携带所述中继操作的承载配置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操作包括下述至少一种:
L2中继操作;
L3中继操作。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L3中继操作包括:
L3中继协议栈,且远端终端的用户面会话由网络侧设备与中继终端的核心网节点建立;
和/或,
L3中继协议栈,且远端终端的用户面会话由网络侧设备与远端终端的核心网节点建立。
16.一种中继配置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指示所述网络侧设备支持所述配置参数对应的中继操作类型;
或者,所述中继配置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的第一指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远端终端允许使用该中继操作的第一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在使用该中继操作时的承载配置信息;
远端终端在选择进行数据传输的中继操作时,选择该中继操作的第二条件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条件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业务信息;
链路信息;
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的关联信息;
中继操作选择策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信息包含下述至少一项:
业务的服务质量QoS要求;
业务的时延信息;
业务的误块率;
业务的持续时间;
业务的安全需求;
业务连续性的需求。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中继终端的Uu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的Uu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之间的PC5接口的链路条件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16-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远端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或者,接收远端终端选择的中继终端发送的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或所述第二消息中携带所述远端终端确定的待使用的中继操作的请求信息;
向远端终端或中继终端发送重配置消息,所述重配置消息用于指示远端终端建立与请求的中继操作对应的承载。
23.根据权利要求16-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操作包括下述至少一种:
L2中继操作;
L3中继操作。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L3中继操作包括:
L3中继协议栈,且远端终端的用户面会话由网络侧设备与中继终端的核心网节点建立;
和/或,
L3中继协议栈,且远端终端的用户面会话由网络侧设备与远端终端的核心网节点建立。
25.一种中继确定装置,应用于远端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
中继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中继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中继操作。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类型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确定网络侧设备支持所述配置参数对应的中继操作类型;
或者,所述中继配置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的第一指示域。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远端终端允许使用该中继操作的第一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在使用该中继操作时的承载配置信息;
远端终端在选择进行数据传输的中继操作时,选择该中继操作的第二条件信息。
28.一种中继配置装置,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中继配置信息包含至少一种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通过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指示所述网络侧设备支持所述配置参数对应的中继操作类型;
或者,所述中继配置信息还包括:用于指示网络侧设备支持的中继操作类型的第一指示域。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操作的配置参数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远端终端允许使用该中继操作的第一条件信息;
远端终端在使用该中继操作时的承载配置信息;
远端终端在选择进行数据传输的中继操作时,选择该中继操作的第二条件信息。
3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继确定方法的步骤。
32.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至24任一项所述的中继配置方法的步骤。
33.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中继确定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24任一项所述的中继配置方法的步骤。
CN202010576287.8A 2020-06-22 2020-06-22 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Active CN1139053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76287.8A CN113905397B (zh) 2020-06-22 2020-06-22 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KR1020227042585A KR20230008169A (ko) 2020-06-22 2021-06-18 릴레이 결정 방법, 구성 방법, 장치, 단말 및 네트워크측 장치
EP21829298.5A EP4171097A4 (en) 2020-06-22 2021-06-18 RELAY DETERMINATION AND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NETWORK-SIDE DEVICE
JP2022579025A JP2023530186A (ja) 2020-06-22 2021-06-18 中継決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側機器
PCT/CN2021/100841 WO2021259157A1 (zh) 2020-06-22 2021-06-18 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US18/086,355 US20230117489A1 (en) 2020-06-22 2022-12-21 Relay determ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relay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76287.8A CN113905397B (zh) 2020-06-22 2020-06-22 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5397A true CN113905397A (zh) 2022-01-07
CN113905397B CN113905397B (zh) 2024-02-27

Family

ID=79186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76287.8A Active CN113905397B (zh) 2020-06-22 2020-06-22 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7489A1 (zh)
EP (1) EP4171097A4 (zh)
JP (1) JP2023530186A (zh)
KR (1) KR20230008169A (zh)
CN (1) CN113905397B (zh)
WO (1) WO202125915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410215A1 (en) * 2020-06-29 2021-12-30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delink data radio bearer establish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4007961A1 (zh) * 2022-07-07 2024-0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82130A1 (en) * 2020-12-04 2022-06-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using multi-connected repeater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6847314A (zh) * 2022-03-25 2023-10-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远端终端的识别符的分配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24065137A1 (zh) * 2022-09-26 2024-04-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配置信息获取方法, 配置信息转发方法以及终端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3733A1 (en) * 2015-04-06 2016-10-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lay request ind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162512A (zh) * 2015-04-09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承载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470491A (zh) * 2015-08-14 2017-03-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用户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07637162A (zh) * 2015-05-14 2018-01-26 英特尔Ip公司 Ue到网络中继发起和配置
CN108207017A (zh) * 2016-12-20 2018-06-2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处理寻呼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092017A1 (en) * 2015-04-08 2018-03-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Realizing Mobile Relays For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s
CN108307472B (zh) * 2016-08-12 2023-06-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直通***的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
WO2018119667A1 (zh) * 2016-12-27 2018-07-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相关设备及***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3733A1 (en) * 2015-04-06 2016-10-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lay request ind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162512A (zh) * 2015-04-09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承载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7637162A (zh) * 2015-05-14 2018-01-26 英特尔Ip公司 Ue到网络中继发起和配置
CN106470491A (zh) * 2015-08-14 2017-03-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用户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08207017A (zh) * 2016-12-20 2018-06-2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处理寻呼的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410215A1 (en) * 2020-06-29 2021-12-30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delink data radio bearer establish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4007961A1 (zh) * 2022-07-07 2024-0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5397B (zh) 2024-02-27
EP4171097A1 (en) 2023-04-26
US20230117489A1 (en) 2023-04-20
KR20230008169A (ko) 2023-01-13
JP2023530186A (ja) 2023-07-13
EP4171097A4 (en) 2023-12-20
WO2021259157A1 (zh) 2021-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97667B2 (en)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13905397B (zh) 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2695292B (zh) 用于移动网络设备间通信的***和方法
US20160302181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network apparatus, and radio terminal
EP4192073A1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in sidelink relay architecture and terminal
CN111586624B (zh) 一种终端能力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5103636B (zh) 一种中继节点RN、宿主基站DeNB及一种通信方法
CN106993322B (zh) 电子设备和通信方法
KR20240056512A (ko) 계층 2 ue-네트워크 중계를 위한 rrc 타이머
US9661541B2 (en) Networking switching method, system,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US20230093763A1 (en) Bear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terminal
WO2022194146A1 (zh) 移动接入和回传一体化网络的建立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3284642A1 (zh) 条件切换方法和设备
WO2022083545A1 (zh) 中继的配置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WO2022100667A1 (zh) 基于侧链路中继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07817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007925A1 (zh) 流量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09769290B (zh) 数据发送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6419339A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
CN115708369A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JP7473689B2 (ja) モード切り替え方法、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側機器
US20230180046A1 (en) Sl and wlan interwork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23005798A1 (zh) SL Relay场景下的RRC连接方法及设备
JP2024512966A (ja) Pduセッション確立方法、関連機器及び可読記憶媒体
WO2019153924A1 (zh) 一种中继场景下的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